你对生命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4:29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1

关键词:班级场域;师生关系;对话伦理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1-0008-03

在班级场域中,师生关系是班级教育时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关系之一,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教育质量与教学效能。审视实然的班级,我们发现“我—它”式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这使得本真的师生关系异化。

一、“我—它”师生关系的伦理困境

(一)生命关怀的缺失

在“我—它”式师生关系的班级教育时空里,教师和学生的相遇就是冷冰冰的“我”和“它”的相遇。教育中的主客关系将个体的人看成是孤立的、单子式的存在,“我”以外的一切都是作为“我”的工具和手段,否认了人与人之间精神共存的关系。教师是事实的传递者,学生是事实的接受者,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和构架的过程。教师构架好教学程序,学生必须根据这些程序学习。这个“构架”是冷冰冰的事实知识,不掺杂任何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如果学生超出或不够构架的范畴,教师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训学生去合乎构架的范畴。学生好似流水车间随时被塑型打造的物品[1]。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精神生命没有得到拂煦,学生生命价值的被忽视。教师是主体“我”,学生是客体“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我—它”的关系。“我”与“它”虽然时常相遇,但是由于生命关怀、伦理精神的缺失,使得“我”和“它”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本真的教育应是师生心灵上的交流互动,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有意义的对话。人是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生命是人的智慧和情感的唯一载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在主客关系框架中的主体性是一种认识论的主体性,主体获得的是关于客体的知识。但对教育来说,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它要关注人的灵魂的唤醒以及对善的追寻与涵养,要关怀教育中个体的生命品性,引领生命的完善。但是,现实班级的这种去伦理化的“我—它”式的师生关系,缺失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最终将会导致整个教育失去生命品性。

(二)对话交往的单向性

在“我—它”型师生关系的网络中,教师是知识的绝对占有者,是真理的化身,因而也就成为知识的权威,成为班级教育生活中的权威。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的场景中,师生的交往对话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的。教师在这一关系中处于权威地位,这就促成了教师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形象,并导致师生话语权、地位的不平等。

在“我—它”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学生是“它”者,是“我”认识、经验、支配、改造的对象。教育过程演化为一种制作活动,成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灌输与强制的过程、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在互为对象性的“它”之国度中,“每一‘你’注定要演变成‘它’,此乃我们命运中不堪忍受的怫郁。”[2]在“我—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是一个隐而不彰的规则。教师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姿态单向性地向学生陈述绝对真理,执迷于主客二元,忽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教育缺少人性化。这种独白式的、单向的师生交往和交流将会导致教育活动呈现出一种单向的输入与输出的线性关系。

二、由“我—它”向“我—你”的转向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代表作《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与外部世界处于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客观的、工具性的“我—它”关系,一种是伦理性的“我—你”关系。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实际上是在“我”与“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后确立的。布伯认为,“‘我—它’不是真正的关系,因为‘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在这种“我—它”的语境下,班级异化为工业化的工厂车间,学校教育成为生产力的摇篮,整个学校教育工具性的气息浓厚,人文气息淡薄,实然的班级教育中的“人”、“人性”却被遗忘着、被摧残着。在这种对象性的生存形态下,人性被物性所遮蔽。布伯反对这种“我—它”关系,认为“我—它”关系并不是真正的关系,“我—你”关系才是本真的关系。在“我—你”的世界中,“你”不再是“我”改造的对象,你与我是一体的。“我—你”关系是一种把它人它物看作具有与自己同样独立自主的主体性的态度。“我—你”相遇的关系才是真实的关系。人在“我—你”关系中得以显现,“我—你”关系才是本真的关系。本真的“我”不能在“我—它”中显现,只能存在于“我—你”这种真正的关系中。“我”实现“我”而接近“你”;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3]。班级是师生“我—你”相遇的场域,班级中“我—你”相遇的对话生活,才是本真的教育生活。

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一种我说你听的独白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对话关系。因此,在班级场域中我们要建构“我—你”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认为,对话是主体之间相互造就的过程。巴西的保罗·弗莱雷恩认为,对话是一种对世界的改造。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是思想本身的实现和真理的敞亮,任何中断这种你我的对话关系将使人萎缩。我们认为,对话本意上指人的一种谈话方式,一种实际发生的过程,揭示的是对话双方以语言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关系。对话遍及班级中的各种关系之中,对话中的任何一方不拥有话语霸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力,都不能够保证对话指向何处,但都以自己的经验去解读对方。对话是主体间的精神的共享、融通。因此,对话不是对对话中的对立面的轻视和压制,而是一种开放性的、公平性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

三、班级场域中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建构民主、平等的对话伦理,实现师生平等地相遇

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4]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凡真实的人生皆相遇,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演绎着彼此的相遇,从而获得真实的人生。相遇就是我与你相会于时间的当下,面对面的在场。相遇给交流创造了机会,给“言谈”创造了机会,相遇是“言谈”的前提。在“我—你”相遇的“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与中心。“我—你”相遇的世界,是人与人平等、理解、共生、善待生成的世界。师生双方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双方都作为完整的人在完整的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对话中,互相接纳、敞开、理解。正如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5]对话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发展起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意识和民主气氛,有助于教师超越单一视角,以广阔的背景来解读问题情境,从而从各种权力话语的潜在影响中解放出来。

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伦理语境下,教师不是以权威姿态,而是以学生伙伴的姿态相遇在班级。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投入的理解和真诚的合作,渗透在这种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6]。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着“我—你”的关系领域,实现双方精神的相遇,创生着教育的意义,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享受着诗意的教育生活,不断提升着双方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对话伦理关系不再是“我”对“它”的单向作用,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精神主体,通过对话交流从而步入“之间”的领域。在“我—你”相遇的世界里,民主平等的对话得以实现,本真的师生关系得以生成,“我”和“你”共同栖息在诗意的教育之苑,沐浴着教育精神的光华。

(二)建构交互发展的对话伦理,实现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与主体即交互主体(或互主体)关系,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师生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上,分别作为完整的人参与教育生活。每一个主体都是对话交往的主体,它们所面对的客体,不是对方,而是主体间的关系或话语文本。对话交往的过程,不是一方压倒或变革另一方,而是共同参与,塑造一个属于双方的话语情境。

从本质上看,对话不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而是双方的一种意义互构与共享。通过对话,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与人分享我们的观念,并进而做到共同思考,这样思维就象潺潺之水在对话者之间流淌。

教师和学生在交互发展的对话伦理中才能实现师生关系意义的互构。意义的互构并不是以单一主体性为中心的,意义的建构是在主体与主体基于各自的经验在交往中形成的。交互的内容外在的是知识、思想、意见等,内在的是情感、智慧等“生命深处”的心灵触动。师生交往双方的情感、认识、思想、意见、知识,都在对话交往中相互传递着。正是由于这种全方位的交往使得交往双方都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认可、相互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

(三)建构尊重理解的对话伦理,实现师生“视界融合”

师生真正有意义的对话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只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本然的对话才能生成。在班级的教育时空中教师应该以一种尊重、理解、包容、关怀的态度和平等的精神,去与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使“我”的思想和精神与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平等相遇,自然交融,使“我”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地转向“你”,成为“你”,“你”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地流向“我”,进入“我”。师生之间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倾听和诉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尊重理解的对话伦理中,师生之间才能敞开自我生命,积极迎接外在的生命世界,把自我生命与外在生命世界融合在一起。外在生命不再作为外在的它者在“它者”的国度备受煎熬,而应该成为当下个人生命的一部分,正是在与外在生命世界的相遇之中,外在的它者生命首先成全了“我”,使当下的“我”成了一个完整、充盈的生命存在。理解主要表现为主体间的视界触合。师生之间的视界不应是封闭孤立、单向流动的,而是互相交融的。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与它所要理解的对象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视界”,应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这个更高更优越的新视界,既包含了理解对象和理解者的视界,又超越了这两个视界,而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角色理应是对话者和理解者,从而可以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以角色换位来“移情”和理解学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实现师生理解的“视界融合”。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都扩大了自己的原初视界,实现了现实视界与历史视界、“你”的视界与“我”的视界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视界。

参考文献:

[1]熊华军.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J].大学教育科学,2010,(6):62.

[2][德]布伯.我与你[m].陈维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9.

[3]胡金木.“我”与“你”相遇在学校——马丁·布伯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0,(7):15.

[4][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5]pauloFreire.pedagogyofoppressed[m].newYork,Continuum,1970:67.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2

采访手记:

他勤于写作,著书几十本,坚持“心灵”“文艺”“哲理”相结合,荣获台湾文艺界最高荣誉――中国文艺奖章;他做过记者,做过中医师,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对命运有着独特的理解;他71岁高龄,五十余年如一日研究国学文化,立志要将国学生活实用化,给予大众们启迪。他就是来自台湾元智大学的教授洪安峰先生。由他的交谈,或许你能得到对生活的新看法。

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

――专访台湾元智大学教授洪安峰先生

采访/雨萍,编辑/钟磬音;摄影/郑光明;妆发/阿健;

摄影棚/波特营创意园区《小资CHiC!》摄影棚

小资CHiC!:非常高兴邀请到我们的风水命名师洪安峰教授来做客我们的小资有约。洪教授研究国学已经有五十几年了,然后把自己的经验全部放到一套自己的相学里面,这研究的五十年里,你觉得这对人生,大家的未来有什么样作用呢?

洪安峰:五十多年前,实际上是从我读大学的时候开始,我的教授老师教我说你一定要学这个相学,相学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好,有很大的帮助,当初我不太明了他的意思是什么,我到现在已经懂了,所以我现在就尽量跟我有缘的人们讲关于相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有机会多接触相学。老子讲过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你知道人家就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知道你自己,能让你自己的为人处世有一个更清晰的理念。

小资CHiC!:其实我会担心,现在的年轻人太了解自己未来的趋势,会给自己找理由说我的命运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就可以不努力。会有这样一个状况吗?

洪安峰:会有会有。这个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在谈论相学的时候,就必须要有个勉励,要让他明确了解命跟运的关系。命虽定,运可以改。好命人不一定是好运,歹命人不一定是歹运,因为运比命更重要。运就是运作,就是你知道你自己的命以后,然后去运作你的命。这个命是什么?命是在我们人体里面的生命密码,这个生命的密码也就是一个定数,也就是一个生命的轨道。在这个生命的轨道里走,去运作它,您就可以顺心如意地在这个人生里面平安,平安就是幸福。也许任何人都会有挫折,但是你要懂得去改变这个挫折,因为你改变了就会让你不好的运气成为平顺的运气,甚至于锦上添花,成为更好的运气。

小资CHiC!:因为我听过,洪教授你的第一千零一次的演讲,也就是“揭开生命密码”的演讲,很多人听起来会觉得特别玄,尤其是从《易经》开始到现在五千多年,大家会觉得《易经》是最早的一本占卜学的书,很多帝王、政治家、军事家,都去研究。在现代社会,大家觉得不论研究相学,研究易经,都可能对我未来哪怕是管理或者我的命运有一个提示。那你的揭开生命密码演讲带给大家什么样的转变?

洪安峰:这个范围相当广大,所以看你用什么角度切入。在工商管理界,有《周易》可以参考,日常生活中,牵涉到自己个人的生活问题,我们是从面相学姓名学手相学切入,先了解自己再说。工商界的人士也需要通过相学面相学姓名学来做自我的鉴定,你找到了自己的定数之后,先走自己的路,然后结合朋友亲戚的路,以后有互动的关系,很多逢凶化吉的事你就能获得帮助。

小资CHiC!:您怎么看待生命和命运?

洪安峰:像我经常说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要做生命的主人你要首先找到自己生命的定数,少走弯路。所以说命虽定,运可以改。要如何锦上添花如何避凶,完全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面相手相姓名就可以得到答案,最接近的就是这三个,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不能不了解这三个定数的问题,生命密码在我们身上,我们一定要揭开。掌握了你就能够管制你自己。

小资CHiC!:在易经的里有两个流派,有义理派和象数派,那么洪教授是属于象数派的吗?

洪安峰: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你没有易做学术基础,哪儿来的象数派?只不过是象数是周易里的一个衍生。所以我不想把周易里比较艰困的学识带给没有学周易的人。没有学过周易的人学起来就比较辛苦,因此我是用比较浅近的方法,比较能够贴近生活的方式。我是取这个,让一般人接受了这方面的知识以后,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改善,对这个命运有改善。

小资CHiC!:所以你是希望很通俗易懂,让大家都了解甚至让大家都可以学会这样一套知识?

洪安峰:就是这个意思。

顺天,求理,自然

――专访台湾元智大学教授洪安峰先生

采访/雨萍,编辑/钟磬音;摄影/郑光明;妆发/阿健;

摄影棚/波特营创意园区《小资CHiC!》摄影棚

小资CHiC!:因为我知道洪教授你原来做过新闻记者,还做过中医师,做过很多的职业,包括你自己出过几十本书。您认为这些经历对您有什么影响?

洪安峰:我当初当新闻记者有十五年之久,因为采访的关系,所以就看透了人世间辛酸苦辣,或者各种悲欢离合,从这里面你就越觉得相学的珍贵。从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从这个印证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心道”。这个“心道”底下我提到了六个字:顺天,求理,自然。这六个字我把它称作六言。这个六言,一般人可能还体味不出来。我强调一个“静”字。因为你有“静”字才能静下来思考,思考什么?然后我提出五大功臣。一个叫生命工程,一个叫命运工程,一个叫智慧工程,第四个叫健康工程,最后一个叫因果工程,每个工程都有它三个不同的实践方法。通过生命工程的运作,可以让你逢凶化吉,运气亨通的人,能更锦上添花。所以我的结论是人要懂得心道。心中要有道。

小资CHiC!:“道”这个字一直有些玄妙,您是怎么解释这个字的内涵呢?

洪安峰:这个“道”字不是很玄奇,但是一般人都不容易懂的。这个“道”字我现在可以很通俗地讲一句话,你看这个“道”字,它简单,只有八个字画,实际上它由两个字组成,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是“首”字,就是我们的头脑的意思,我们的头脑做什么用,我们要知识,要智慧。知就是求知的欲望,你要有知识在你的生活当中去推展你想要做的事情。所谓有志竟成。但是你要想推展,光有知不行。所以还有一个走之底,就是走路的意思,就是勤勉奋斗。一方面有知识,一方面勤勉奋斗就是知行合一。因为知行合一,做事才能谨言慎行,在循序渐进中达到你的愿望。

小资CHiC!:有时候我们在想,是不是无知者无谓。很多人不了解易经里面的东西,他可能对自己的将来,未来要做什么样的行业也没有了解,反而是很大无畏的一种态度。

洪安峰:这个就是一般人的通病,所以孔子就说:“不知命者无以为君子”。命这个字,在仓颉造字的时候就有含义,但是一般人忽略掉了。命这个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人字,中间是一条线,下面是个叩字。人一叩,人要向命运低头。农业社会,文盲多,99%没有什么文化水平。但是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人资讯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有个现代的意识。这个叩字是什么,就是去叩求,去寻求,去揭开。去寻求一个对我们有帮助的方法和认识,如何帮助我们成功,如何帮助我们幸福,如何帮助我们健康快乐。要去寻求或者揭开,这个就是我一再强调的生命密码。你有那个方法,你才有办法达到那个目标。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你就像在大海茫茫中,那你做事情就没有办法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小资CHiC!:我们在传说,2012年有个玛雅世界末日,到了22号的时候人们又说这是一个重生,那么从相学的角度来说,这一天到底有什么特殊,为什么他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洪安峰:中国有中国的相学的理论,外国有星象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不尽相同。在我们中国相学里头,并没有谈到那么具体。玛雅讲得非常具体,人心惶惶,非常恐怖。但是我们是平安地渡过了。那么,很多的东西是要通过智慧来理清,因为很多事情不一定会产生。日子总是要过,所以很多事情要理性要理智,要传播正向的东西。我认为我们要有理智的世界观,以正常的生活方式去推进才对。

不能因为命不好就放弃你自己

――专访台湾元智大学教授洪安峰先生

采访/雨萍,编辑/钟磬音;摄影/郑光明;妆发/阿健;

摄影棚/波特营创意园区《小资CHiC!》摄影棚

小资CHiC!:有的时候感觉命数上苍已经定下,很多年轻人说我就是怀才不遇,其实我还挺有才的。怎么看待年轻人的这种心理?

洪安峰:当然了,我们的先人留下了很多话给我们运用。比如说平安就是福,以我五十年的观察经验,有些人的遭遇确实是有命定的因素。但你不能因为你命不好就放弃自己啊,你应该让你这一世过得平安。

小资CHiC!:社会上每个人的境遇差距很大,如果觉得命运不公,该怎么办?

洪安峰:你看社会上有很多不公平的所在,同样出身,同样在一个学校毕业,同样在一个单位做事,有各种不同的境遇。比如有人在单位里当领导者了,但有些人永远是一个小职员。你会觉得人比人气死人。这个是什么道理,就是命的问题。命虽然是这样子,但你总要生活。生活我的主张是这样子:一定要改运,改运有很多钟方式,像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像这个东西都有个层次,这个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给我的一个宝贵的箴言。很多人都忽略了,听到了不会运用,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这个“运”字,大家要懂得运作。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运作当做我们人生的核心,以命为主去运作。你该是好运的,你要使自己更平安,你命是不好的,你要去扭转,由劣势转为优势,这是做得到的。

小资CHiC!:所以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洪安峰:对。但是努力要根据命。就像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那你为什么没有找到你生命的密码。在你生命的密码里面,你是应该从事机械工作的,结果你去搞文教工作了。那牛头不对马嘴。那你应该从事文教工作了,又去搞了机械工作,这又是牛头不对马嘴啊!在这种情况下,他选错了行业,就挫折特别多。反之,如果他做对了行业的话,就非常平顺,就如鱼得水。社会上很多事例都可以印证这个理论。

小资CHiC!:在台湾也好,在新加坡也好,国学传播反而比国内要来得更加广泛,更普及。在国内,对国学也好,相学也好,可能都有褒贬不一的评价。那么我们知道,洪教授你演讲第一站就选择在了上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第一站要在国内要在上海?

洪安峰:这个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来自于我对于乡土的感情。我出生在东北,原来热河省的赤峰县,因为在赤峰平安出生,所以父母就给我起名叫洪安峰。那个时候,我们国内属于一个内战的状态,所以我家由东北搬到上海。在上海住了有半年之久,那个时候我大概是六岁多,因为有这个因缘,所以我就认为上海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第二个原因就是,我过去国内外的讲课讲习加起来刚刚好满一千场,为了纪念这个一千零一次,就把这次演讲放在了上海,作为我对乡土的追念,纪念。

小资CHiC!:所以上海也是你的第二个故乡。

洪安峰:对对对,也可以这么说,有这个感情在。

小资CHiC!:我们知道大师跟很多领导人包括台湾的领导人都有一些接触,那你觉得在你研究相学的这一块,对他们的政治能够起到什么样的帮助?

洪安峰:相学学到某个阶段,他能从易经八卦的理论中获得某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提供一个方法,或者是一个idea。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出来给领导人,给他们意见给他们参考的话,他们如果运用到,就可以决战于千里之外。透过易经的卦理,结合宇宙的哲学观,再加上人为的运作,很多事情就在顺手推舟之中。

小资CHiC!:所以我们现在常讲到的一个正能量。这也是一个场是吗?

洪安峰:这是一个磁场。这个空间就是一个大磁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这个大宇宙是息息相关的。

昂扬意志,勇往迈进

――专访台湾元智大学教授洪安峰先生

采访/雨萍,编辑/钟磬音;摄影/郑光明;妆发/阿健;

摄影棚/波特营创意园区《小资CHiC!》摄影棚

小资CHiC!:洪教授接下来有什么计划,你希望怎么来推进你的演讲计划?

洪安峰:我很高兴在上海把第一千零一次的演讲会开办了。而且四号五号六号顺利地推展了生命密码的课程。我很希望把国学推展到全国各地。很希望所有的同胞们能听到这个福音。如果这是个福音的话,把这个福音传播给全国的同胞们。所有的同胞们借助这个福音,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平安更幸福更快乐。

小资CHiC!:接下来会有几站?

洪安峰:我的朋友们很热心,他们已经在准备,比如说杭州、厦门、重庆、成都、山东、北平都已经安排去做,希望到时候当地的朋友有机会来跟我结缘。

小资CHiC!:教授你每天看了这么多的人,了解了这么多的事情,甚至一眼看到别人就能知道他的未来。会不会觉得其实太清楚这些人未来的趋势,也会有些困惑。

洪安峰:会,有时候会,人都有悲天悯人之心嘛。看到一个人有遭殃的时候,我巴不得帮他解决。所以呢,有时候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愁眉苦脸,我从他的印堂、颧骨、命宫发现这个人即将有灾厄的时候,我会主动地去提醒他一下,听不听在他,说了是尽到我的一点责任。讲了以后他听了,大概能够逢凶化吉。

小资CHiC!:具体提点的是哪些方面?

洪安峰:命运就是讲妻财子禄嘛。婚姻的问题?我的财力到底有没有进展?我跟人家合伙事业会不会失败?子就是子孝孙贤,我的儿子在外面的打拼,成败如何?然后自己本身也有名位,我在官场做事的,是不是能升官发财?我现在有个职位在等着我,但是进展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那么怎么办?我很希望能点破他一些,让他得到贵人之助,帮他忙,让他顺遂一点。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3

关键词:彭燕郊;《混沌初开》;象征结构;“全光之境”

在中国现代诗人中,“七月派”老诗人彭燕郊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对读者来说,不仅他在70年的创作生涯中长盛不衰的艺术创造力是一个奇迹,也不仅他在64岁这样的高龄实行“衰年变法”是一个奇迹,而且他本人的生命经历在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政治背景下也无异于一个奇迹。建国前从新四军战士到左翼文化工作者,建国后从大学教授到被指控为“胡风分子”,在20多年的政治劫难中,彭燕郊先后当过木工、翻砂副工和油漆工,到晚年仍以赤子之心拥抱缪斯女神,成为当代先锋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这种人生的变化轨迹正如评论家龚旭东先生所说的,是“一朵充满奇迹的火焰,一块晶莹剔透的结晶体,一个平凡的圣迹”。但发生在彭燕郊身上最大的奇迹,也许是他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所提供的一系列不同凡响的杰作和对于纯正的诗歌精神始终执着不移的坚守,尤其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艺术试验,对于推动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混沌初开》在彭燕郊的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是其诗歌艺术探索的集大成之作。这是一部真正能把读者的灵魂托举到崇高境界的作品,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平凡而渺小的个体,在不自觉地变得丰满和强大起来,会感到自己的灵魂在极度的痛苦和欢乐中,随着诗意的展开而蜕变和更新,在“无涯际的空旷”中,“随心所欲地从中找到最能激发生命特质形成的日月精华”,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作用下生长成一个“新我”。这是一部大悲悯、大悲哀的作品,同时是一部大欢乐、大解脱的作品。诗人在作品中的声音完全发自其灵魂的深处,却不仅仅是属于诗人个人的,诗人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洞察人类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充满诗意和具有超越性意义的“混沌”图像指向人类普遍渴求的理想生命形式,探索人类的精神超越之路。

一、“你”与“我”:对话与对话的互生互动模式

作为一部气象开阔、境界深邃的长诗杰作,《混沌初开》一开篇就迸发出一种蒸腾性的力量,显示出超卓的想象力。在无涯际的空旷中,诗中的“你”似乎是横空而来的,与浩渺悠远的时空背景形成巨大的对照性落差,给人一种强烈的晕眩感。“你已置身在混沌中,混沌主宰一切。混沌不是幻觉,混沌比幻觉更美。”诗人以一种饱满的诗性精神,以一种直接乃至显得峻急的诗性方式切入作品所展开的精神背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比幻觉更美,主宰一切的“混沌之境”。读者在读到这个开篇的时候,最深切的感受也许是在无涯际的空旷中自己的快意,并在这种快意中向自己的精神世界彻底打开,敞开内心的幽暗与隐秘,一种膨胀性的力量会使读者产生无限地接近混沌之核心的渴望,扑面而来的是刚健、博大,充溢着神性与雄性的混沌之美。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我们处身其中的世俗世界,也不是平常的幻觉,而是一个具有超验性的精神世界。这部长诗的基调正是建立在对这个超验世界的诗性追寻上,诗人把自身灵魂的痛苦和绝叫与人类的普遍命运联结起来,在对人类精神形式的高度概括中,显示出一种把握人类精神危机的深刻洞见与对于化解人性异化的深邃理解。因此,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部旨在拷问人类的生存状况,解除人类精神痛苦的作品。

作为第二人称在长诗中出现的“你”,不仅具有贯串全诗,统领全诗布局的结构性意义,而且是读者进入诗歌,揭开全诗深层意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从表面上看,“你”是一个身份未明者,“你”何所来而来,何所去而去,这对读者起始是一个谜团。但随着诗意的展开和读者阅读的深入,“你”的面目隐隐地变得清晰起来,由一个“混沌之境”的神秘过客逐步还原为一个对生命本体的神圣叩问者形象,就此而言,似乎有类于屈子笔下上下求索的天问者形象。然而,“你”在全诗中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你’是谁”对读者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这恰恰见出诗人彭燕郊的独到用心所在。在笔者看来,“你”是一个多重指称的复合体,是“类”与“个”的统一体,包含着诗人对“一”与“多”、人类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思考,从中传达出丰富的哲学信息。“你”不仅仅是“你”,还是“我”和“他”,从“你”的身上,折射出人类普遍的精神悲剧,同时,“你”对“混沌之境”的神往也折射出人类对摆脱精神痛苦的普遍渴望。因此,“你”在诗中作为一个饱满的诗性形象的确立,联结着诗人对于人类基本问题的思考,具有多维的象征性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你”既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诗性形象,同时也显示出诗人自身个性化的精神特征。在诗中,显然有一个潜在的对话者“我”,这个“我”无处不在,却又无迹无形,是一个隐匿的诗性形象。这个“我”主要是一个发问者,一个隐匿的观察者,时刻不动声色地审视着“你”,乃至成为诗中一种弥漫性的氛围。同时,这个“我”是对“你”的补充,与“你”互为一体。在这部长诗的内在张力结构和象征结构中,存在着一个“你”与“我”对诘与对话的互生互动模式。正是通过“你”与“我”之间的潜在对话,才促使“你”成为一个行动者和反思者,成为一个意义丰满的诗性形象。在“你”的身上,可以发现诗人对知识分子传统人格的修正,“你”在混沌中对自身的超越与提升,符合诗人对知识分子改塑传统人格模式的深切期望。如果没有这个“我”的存在,或者说,如果这个“我”在诗中是一个真正的缺席者,那么,诗中各种诗性形象的建构不仅没有存在的现实依据,而且缺乏化为行动的思想推动力和理性精神。因此,“我”作为一个潜在的对话者,在诗中不仅是一个结构性的观察视角,而且是一个功能性的行动主体。

那么,如何理解诗人自己与“我”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诗人与“你”的关系,这对于理解这部长诗的深层意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显而易见,在《混沌初开》所展开的精神背景中,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身世感,诗人在诗中的自我形象几乎是弥漫性的,是无处不在的。诗人的自我形象就是通过这个隐匿的“我”表现出来的,“我”代表诗人的内在精神诉求。同时,诗人的自我形象又与“你”处在一个对照性的结构中,诗人作为一个“他”者,与“你”有着深层的精神联系,实际上与“你”和“我”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精神复合体,因此,诗中强烈的身世感既是诗人自己的,又是“你”和“我”共有的,是属于人类全体的。在这一意义上说,《混沌初开》是诗人彭燕郊的精神自传,同时也是一幅对人类的精神画像。诗中有一句深沉的感叹:“你,属于人类,你却不了解‘人’,却不了解你自己。”这不仅仅是“你”的困惑,同时是诗人自己的困惑。这种真实的困惑无法掩饰,这是“你”的内心之痛,也是诗人的内心之痛。尽管在混沌之境“你将得到快乐”,但“你”必须跨越精神的炼狱,融入“全光”之中。固然不能把诗人与“你”简单地等同起来,把“你”视为诗人的化身,“你”作为已经摆脱世俗世界羁绊的诗性形象,具有理想化的形态,而诗人的超越之路才刚刚开始,但两者的精神取向却是共通的。因此,诗人才有这样的感叹:“你啊,你在无穷无尽里,在没有章法没有主旨里,反刍你短短几十年的莽撞冒失。这里没有永久和无限可以追求,这里就是永久和无限,这里没有灵魂和肉体的欢乐,只有永远和无限无意中培育你永远和无限的淡泊。”这里的身世感显然是诗人自己的,却又比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更博大和深沉,联结着诗人对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同时辐射到人类普遍面临的精神和文化困境之中。因此,“你”在长诗中的确立,并不仅仅是一种刚健有为的人格精神和充满创造活力的诗性精神的确立,而且是一种直抵灵魂的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的确立,“你”“在混沌中回归本真”的超越之路具有广泛的人类意义。

二、“第二我”与“非我”:美本体的化身和精神参照物的确立

在长诗中,“你”是一个不断推进和衍生的精神实体,“第二我”既是“你”的衍生体和精神参照物,同时又与“你”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精神实体中的互生互动结构和对照模式。像“你”一样,“第二我”的身份同样是模糊而暧昧的,在长诗中是通过象征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暗示出来的。一方面,“第二我”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出现的诗性形象,“你”与“第二我”的相遇和融合是诗人内部的精神事件,“第二我”是诗人在灵魂的历险过程中升华自我的引领者和对照物;另一方面,“第二我”又是一个存在于诗人想象之外的精神实存体。在诗人看来,在生命个体的精神结构中,自我的确立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确立,“第二我”是自我确立的依存物和互生物,同时是自我确立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高级形态,同样具有本体论意义。根据长诗隐含的提示,“第二我”不是“我”,而是“分裂出去的‘我’,用‘我’的模式翻造出来的‘我”’,因此,可以“用‘我’想象第二我”,但“第二我”并不是“我”的转化形式,也不是“形象的巧合”,两者之间尽管有着极为隐秘的对应关系,却被诗人笼罩在一层神秘的光晕里而难以捉摸。在长诗中,“第二我”的确立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诗性形象的确立,而是作为一个精神参照物的确立。在与“第二我”的对照中,“你”超越自身的局限逐步变得丰富起来,在创造的激情中提升灵魂的高度,反思“生活在规律之中”的盲目生命方式,并且在“第二我”的引领下去“面临一次新的奇遇”。在诗人彭燕郊那里,“你”与“第二我”之间的对话与对诘包含着丰富的对于人生本质意义的困惑与追问,“第二我”对“你”的质疑与诘问似乎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精神优势,“第二我”的发问几乎是天启式的:“那么你是怎样维护生命的创造原则的?”这正是生命的全部症结所在,也是当代精神困境的核心问题所在,使“你”在答非所问的难堪中豁然醒悟。这显然暗示着诗人的某种价值取向,“第二我”在这里是作为美本体的化身出现的,诗人一再强调“第二我”的美和美的超越性力量:“第二我不是魔鬼,但有魔鬼的美。……第二我却能以气流为跳板,向无涯际以上的无涯际跳跃,向翻滚旋转翻滚旋转。”从中可以发现,在彭燕郊的诗学观念中,美包含着对于庸俗的反抗,是诗人情感和意志力的诗性表现,而且美是运动的圆满形式,在静止中则归于寂灭和虚无。“第二我的美,你第一次看到的美,你的眼睛映现的第一次惊奇。人类应该具有的美的可能。”在诗人看来,美具有一种勃发的力量,具有创造进化的功能,是精神升华的内在动力,同时美又令人惊奇,并在惊奇中塑造人性的健全和丰富。诗人拥抱美的热切与灵魂的内在要求完全一致,他寄希望于通过美的塑造来作为化解当代精神问题的有效途径,另一面却表明诗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第二我”对“你”没有完成的诘问,在“非我”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展开。“非我”不是“第二我”,也不是“第二我”的延伸,“它好像是生命无意识的化身”,“是从第二我的消失中凸现的可触摸的幻影”,具有“多向度的单纯,多向度的丰满”。“非我”具有强烈的否定性内涵,在长诗中是以否定性的形式出现的,以对“旧我”的否定作为超越的起点。这是一个“历史中间物”概念,不但代表一种自我否定的身份转换,而且代表一个向死而生的新生过程,因此,“非我”是终结性的,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旧我”的消解和“新我”的生成。“非我”在长诗中的出现同样是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是“一场冒险的结果”和“混沌初开”的预兆,预示着“全光”的临照和“新的你”的确立,长诗的整体氛围在这里开始呈现出进入澄明之境的迹象。长诗对“非我”这一诗性形象的确立也是与“你”叠加在一起的,“你”与“非我”形成一个精神互生体。“非我”行踪无定,无法触摸,“你想看见它的时候看不见,它总是意外地出现在你面前,你很少看到它。你在想:能够和它有个默契就好。你想念它那像你自己说出的话的回音一般的语言。那声调像你自己的心跳一样沉着、清脆。”因此,尽管“非我”具有不确定的性质,却不是虚无的幻觉或幻象,而是一个奇异的精神实体,与“你”相生相成,合二为一,在“肉体的崇高的本真”和“心灵的悲壮的本真”的有机结合中,最后融入“全光”的混沌之中。在诗人那里,“非我”的内在规定性指向灵魂的召唤和命令,“非我”传递神秘的宇宙信息,具有一种奇异的提升力量,使“你”“不由自主地加入混沌,加入这狂热的自我搅拌”,从而复归生命和人性的本真形式。“你”与“非我”从相遇到融为一体的过程,对“你”是一个蜕变自新的过程,“你”终于从“可怕的可悲的自怜自保综合症”中解放出来,剥开浑身包裹的“一层又一层人造皮革”,在灵魂的犀利解剖和严肃拷问中,逐步升华为真正意义上的超越之“我”。就此而言,“非我”不仅是对“你”的否定和提升,也是对“第二我”的否定和提升,是更高一级的生命形式,是诗人生命理想的诗化表现。在生命形式的这一转换过程中,诗人灵魂的自审与自新伴随着刻骨的创痛,在长诗中表现出来,就转化为悠长的叹息和叹息中的亢进之音。尽管长诗深处的悲凉和沉痛是极度抑制的,却仍然是蒸腾性的,弥漫为从容淡定的忧郁,另一面却展现为生命的乐观图景和对于“全光”境界的热切期望。

三、“全光”与“混沌”:全新的本体开发方式

长诗在最后的欢乐颂中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混沌初开,一瞬间无涯际落入全光,翻滚旋转卷入全光。”“全光”是大融合、大欢乐、大解脱的境界,是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生命圣境。对“你”来说,“全光”的临照是灵魂救赎之所和重造之地,“你”在“全光”中“经历着最严格的生命检验”,“得到光辉的洗礼”而蜕变自新为“新的你”。“非我”也在“全光”中像着魔一般“再次出现”,元气淋漓,“还是那么闪闪的通亮的幻象”,它“只管向前,向前,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全光急急忙忙于吞食它的踪迹”,因此,像“你”一样,“非我”也“在全光中一点不剩地溶化”,最后化为“全光的一部分”。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一头栽进全光的混沌里,乐呵呵地,只管闪闪,只管发光”,在“这混沌的全光,全光的混沌”中,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生命由此在彻底的超越中进入大澄明、大宁静、大通达的境界。在诗人那里,“全光”作为生命蜕变自新的最高形式,是对理想生命形式充分敞开的诗性建构,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大道”之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核。

“全光”在长诗中的出现是灵魂探险的“高峰体验”,是“混沌初开”的理想状态和充分诗化的形式,寄托着诗人重造灵魂的生命理想。“你”从“混沌”到“全光”的灵魂历险,是“一种全新的本体开发方式”,“作为参与光”,“你”在“全光”中是“慢慢地适应的”,并且成为“一个光信号系统”:“在绝对清醒的梦里,你已经纯净,没有一丝多余的杂质,没有一丝皱折。每一朵光都可以透过你望见另一朵光。你敢于相信自己也是光源,你赖以生存的光里有你自己发出的光。”长诗“混沌初开”的主题指向在“全光”中得到充分的展开,最后归结为“全光”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普遍化解和灵魂的全面救赎:“你相信光,你得到光,你发光了。”在“全光”的临照中,“你将再次超越你自己”,这不仅是诗人对人类未来的预言,更是诗人对人类发展前景信心的确立。

在长诗中,“混沌”是贯串始终的总体意象,是宇宙开犹未开的初始状态,“混沌覆盖一切,混沌包容一切”,同时“无轻,无重”,是“无色、无形、无声的纯净”,是“全感觉的时空本体”。诗人心事浩茫,上下求索,在他的诗性想象中,“混沌”转化为精神世界的“客观对应物”,其象征意义指向理想生命形式的诗性建构。就此而言,“混沌”是诗人对生命深刻觉悟的内心产物,是由诗人灵魂探险转化而来的“心象”。另一方面,“混沌”又与“全光”同为一物,是“全光”的初级形式。“全光”是宇宙终极状态的诗性形式,是生命创造进化的理想状态,在艺术上则是一种天启般的独创性境界。由“混沌”到“全光”的超越历程,不仅是诗人灵魂的涅??自新,是“新我”的诞生,同时象征着人类精神困境的化解和救赎。在长诗中,“混沌”与“全光”都是宏大和崇高之物,都具有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性质,是“大无”“大有”之物,是宇宙中载“大道”之物的诗性化身。在“全光”中,时空具有全新的性质,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图景和灵魂自新的超越境界,“全光的创造者中有微小的你在内,全光中有你微小的位置”,“你”在涅??自新中成为“新的你”,向更高的生命境界创造进化,生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创造进化之中。

四、神性本体的象征构架与诗性呈现

《混沌初开》是一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作品,诗歌的主题意向指向至深、至远的“全光之境”,诗人对于人类精神形式的把握显示出一种深刻的洞见和深沉的悲悯。在诗人那里,生命的本体即是“混沌”,生命之美即是“混沌之美”和“全光之境”,生命的诗性建构即在于恢复生命的神性本质和内在价值。“全光”指向一种至高、至远、至善、至美的神性本体,“全光之境”是理想之境,是理想生命形式的依存之境。诗人以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审美方式,通过对“全光之境”的诗意建构,试图寻求解除人类精神困境的途径,如此高远的立意也许不无乌托邦的玄幻色彩,但却是从诗人的全部生命体验转化而来的,代表诗人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诗性坚守。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4

我在农历2017年的第一天,为了暂停爸妈有关“本命年究竟该穿红内衣还是白内衣”的喋喋不休,只得把两套都穿上,其中一套还是加绒的。你能想象在零上25度的室内穿两套保暖内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正当我竭尽全力地跟父母解释不管本命年穿的是什么颜色,“2017”只是个普通年份的时候,一个刚刚结束本命年的朋友质问我是不是没穿她送的那双“踩小人”的大红色袜子,并开始长篇大论去年她过得有多悲催。为了和平友谊,我又穿上了红袜子。

我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像个火龙果一样穿得这么红火?本命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这一年真的会过得跟唐僧取经一样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吗?

12岁,人生第一个本命年,年幼的自己一无所知,只是在家长的宽慰下,当年的小升初考试失利变得情有可原。

24岁,刚刚大学毕业一两年,精神上想摆脱原生家庭,做到经济独立,但事实却是有心无力。职场上,再也不能用“我还是初来乍到的小菜鸟,请各位前辈手下留情噢”为借口,来解释自己的一事o成或被自己弄的一团糟的工作和办公室人际关系。24岁的自己很糟糕,但没关系,造成这一切只因“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啊”。

36岁,第三个本命年,这时候的你工作上小有所成,职场里你已经游刃有余。可是,家里的小孩上小学了,为了不让ta输在起跑线,你到处托人找关系物色一所好学校,甚至不得不把现在的房子卖了,换一栋更好的学区房。于是刚刚还清房贷的你又背上了新的房贷。但你安慰自己,没关系,本命年不顺是很正常的。

48岁,第四个本命年。正处青春期的孩子完全不理解你,跟你对着干,把你气得够呛。父母也上了年纪,身体机能大不如从前,开始频繁进出医院。你不禁怀疑这大半辈子是不是白活了,难道本命年的威力真的那么大?

60岁,这个年纪本已经可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只是要定时给孩子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结婚生子,要不要你给介绍个相亲。可是孩子总说工作太忙没空相亲。

72岁,你想这也许是你的最后一个本命年了,更要事事小心,以免发生意外。毕竟隔壁75岁的老王前几年本命年的时候,在卫生间里滑了一跤,就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可是你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脚不灵活,吃喝不如从前了,甚至开始疑神疑鬼自己究竟能不能安然度过这个本命年了。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上面提及的事情都是人生中的必然事件。这些事情一定会在人生中的某一个阶段发生,如果不巧,恰好发生在你的本命年,那也只是恰好,并不是你的本命年给你带来不顺和灾难。可是总会有人会把这一年所经历的不顺和不如意归因于“本命年”,仿佛自己已经做的尽善尽美了,只是无奈“本命年”这根搅屎棍把自己的这一年搅得一团糟。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5

常常听说有人因为遭遇到苦难与挫折,便想不开就要把生命拱手让给死神。那时,年幼的我并不懂得结束生命的滋味如何?总天真地认为善良的人在他们生命结束之际,就要化身成天使,长出一对洁白的翅膀,头上顶着一个光环,飞入天堂,或是九霄云外——神仙居住的地方!那儿是什么样的地方,年幼无知的我总是觉得那地方是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是个很美很美的地方……

渐渐的,我长大了,也懂事了。我突然觉得:当时年幼无知的我对“生命”的理解竟是那么的天真、幼稚,那么的愚蠢,甚至是荒谬!生命,是难能可贵的,是极其美好的。只要拥有了生命,世间的一切都会变得鲜活而美丽。可是那些处在困境中、被挫折所束缚的人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那些真正与死神擦身而过、与死神搏斗过的人,才能发现生命竟是如此的可贵,如此的美好!

生命,它是一列向着死亡终点飞奔疾驰的火车,但是在沿途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窗口去发现、去欣赏、去留恋那沿途美丽的风景线。

很多时候,我们会完全地放弃,并且对生活失去信心,会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把勇气完全地尘封起来。但是,在这种紧要关头,我们决不能懦弱,决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们要把勇气展现出来,用坚强作为盔甲,然后大胆地向人生道路上出现重重阻碍物挑战。这时候,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生命是怎样的可贵,怎样地美好啊!

生命是可贵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爱护它。在我们正享受着生之快乐的时候、当我们正沐浴在生命温暖的阳光中,我们就应该有所作为、不断地追求,拥有那种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决不能向社会上的某些青少年一样,终日,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自甘堕落,没有了理想和追求,这样的生活就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最后,连自己宝贵的生命都赔上了,他的亲人将会是怎样的悲痛欲绝啊!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6

你好!

当时的情况,想必你也是在再三斟酌再三权衡、反复思量反复琢磨才不得已向警方举报的。作为子女,我理解你的感受;作为子女,我更支持你的决定。你担心父亲的生命安全,也考虑到他人的安危,这是一种值得社会大力弘扬的责任感。在亲情与法理的较量面前,你做到了心灵的抉择,将心灵指针拨向了道德和生命的一方。

我非常赞同你的行为,这是对法制的遵守,亦是对道德的皈依。

当代社会车马喧嚣,汽车笛声见世界,报刊所载,车祸所造成的死亡率直线上升,令人触目惊心,罪魁祸首大抵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用心多一点,专注多一点,安全就会多很多。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冥顽不化”的父亲一次深刻的教育、一次彻底的治愈。“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生命只有一次,切不可逞一时之快、一时之私,否则,酿成大祸,悔之晚矣。所以,你的举报,是对法制的遵守。

最近,“路怒族”之争的新闻常见于报端,屡见不鲜,为些许小事而破口大骂,为斗气怄气而大打出手,为抢道争路而车毁人亡……若每个司机都能牢记道德准则,将安全意思铭记于心,将道德观念感之于人,那么显然会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那么道路将会更畅通,世界将会更和谐。所以你的举报,是对道德的皈依。

我非常赞同你的行为,这是对生命的负责,亦是对生命的敬畏。

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人人有责,终身有责。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雕琢的宝石。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古人有云,君子不入险地,所以对身陷险地的父亲的举报就显得如此的重要。

敬畏他人生命,境界豁达,更见崇高。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如果我们还可以对与我自己无关的生命心存敬畏,则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说的那样:“我的灵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你做了精彩的诠释,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做的话,世界将会更美好,生命则更加璀璨。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但愿人人都能享受到一个季节的热烈。

祝学习进步。

明华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7

高三,随着高职考脚步的迫近,高职考火药味渐浓:学习任务不断加码,频繁测试,各种问题集中呈现,考分与升学的矛盾不断凸显。因此,考前焦虑学生不断增加,有的班级甚至超过七成。

二、问题分析

1.考前焦虑的含义:像考前出现心绪难宁,过分忧心、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甚至生活节奏紊乱,生理多方不适;考时出现思维混乱、大脑一片空白,考后烦躁不安、萎靡不振、苦闷难拔等过度紧张现象,都是焦虑表现。

2.职高学生的特点:与普高生比,职高生学习一直比较放松,成绩不看重;基础不扎实,知识缺漏多;学习习惯欠缺,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好;爱偷懒,怕吃苦,总想老师嚼碎了喂他们,知识营养不足;眼高手低,期望大于实际能力。

3.焦虑现象的成因:

尽管考试焦虑,具体到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对中职学生来说,主要还是来自糟糕的成绩难以应对升学。高三,来自社会家庭压力更大,对升学渴望更强,内心产生了巨大压力。不好的学习习惯,懒散的生活习气,欠缺的基础知识,差劲的学习方法,各种问题集中暴露,现实糟糕的成绩与升学超高的要求形成尖锐的矛盾,使他们焦虑难安。

三、解决策略

或许有人会说,化解焦虑是心理老师的事,其实不然。严重焦虑自然由专业老师甚至心理医生来解决,而大面积一般性焦虑,则是所有学科老师的共同责任了。作为语文老师,更是责无旁贷。语文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一些哲理性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自助式辅导,很有价值的。

具体做法:

1.畅谈发泄,打开心结。

我们不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心结,畅谈一下自己,也听听别人,畅谈可以得到发泄,听听可以得到宽慰,或许心结也就打开了一半。

2.多种手段,化解心结。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意义,放下思想包袱,调好心态,以平常心来面对各层次的考试;掌握正确应试策略,多方反思,积极复习,注重方法,夯实基础,提高信心;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主动掌握自我调解的方法和手段,及时释放紧张情绪,努力化解焦虑情绪。

3.四面支招,消弭心结。

通过阅读哲理性文学作品,让学生明白困难的不可避免,了解困难对成长的独特意义,改变对待困难的态度,掌握破解困难的方法,确立科学的困难观。为消解焦虑打下坚实基础。

(1)理解成长――直面人生。

①成长必须经历痛苦挣扎

读《成长必须经历痛苦挣扎》,请谈点体会。

小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成长必须经历痛苦挣扎,蝴蝶自会等到双翅强壮后,才破蛹而出。时机没有成熟的起飞注定飞不高、飞不远,甚至自我毁灭。所以我们不应抱怨困难,而应学会感谢:感谢困难,感谢对手,感谢高职考,感谢一切为我提供成长的机会。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破茧而生的痛,而且别人无法替代。如果没有这段成长的痛,就不会有成熟的人生。

②成功并非可以―蹴而就

读《成功并非―蹴而就》,请谈点感受。

小结:谁将成为12%,去分享80%的果实,就看你努力程度和意志顽强度了。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它需要时间。

因此,不要期待一次成功,不要害怕一再摔倒,大不了再流一次泪,再爬起一次。听说“流过泪的眼睛富有开阔的视野。”记住:“成功者只不过是爬起来比跌倒多一次。”只要得法,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

(2)正视困难――立即行动

介绍一下自己对困难的看法。做任何事情,我崇尚两个字“努力”,一句话“努力过不后悔”,鼓励大家行动起来,不等待不抱怨。

①放下抱怨,心动不如行动

读《抱怨是徒劳的》。

小结:不要把明天变为逃避今天的心灵寄托,明天会因为你的懒惰而困惑。从现在开始就停止你的抱怨和拖延吧。抱怨是徒劳的,我们需要行动。

有句流行语说的好:心动不如行动。

②主动出击,行动成就目标

读《发水》思考:王老板为什么能笑到最后?面对水漫纸厂,王老板是如何应对的?

小结:面对困境,我们需要破解困境的方法;面对失败,我们需要解决问题的行动。

不要逃避不要抱怨高职考,那是你生命必须经历的痛。直面把!好好找找成功的途径在哪!等待无益于事,行动成就目标。

真所谓“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为龙,”你不努力不付出又怎么能摘取大学的桂冠呢!“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在少年。”现在不努力,更待何时。你心中有大学梦,很美,但没有行动,不去努力,它是不会自己变成现实的。“画水无鱼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画饼不能充饥。所以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让梦想长成现实。

(3)拆解困难――化整为零

提示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给他们读一段(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并讨论:

a.“我”悬崖遇险,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B.爸爸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有什么好处?(分解困难,把困难化整为零)

C.请针对自己的困境,谈谈读后的感受。

小结:如果你的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千万不要天天盯着目标发,应该抛开那个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到你脚下的每一小步,每天你都要走出走好这一步。就像文里说的:“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4)新解理想――把握命运

①理想,就是一盏明亮的航灯

理想是什么?先让大家聊聊。

理想是人生的北极星,它不是专门用来实现的,倒是可以专门用作生命航标的。人生必须有目标,但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是能变为现实。虽然人人都期望理想与现实的重合,然而事实上却是不可能的,至少大多数人如此。

所以不妨把理想当作一盏生命的航灯,有了它,人生之舟就有了明确的航向。就是到达不了目的地,你也没有错,因为你努力了。高尔夫教练说的好:“方向比距离更重要。”

②命运,确是一种必然的巧合

其实人的一生基本上是命定的。什么是命?让大家谈谈。

命,我给它下了个定义:命就是一个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必然的巧合。

解释内环境、外环境和必然的巧合的含义。必然的巧合可以通过回顾《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丢项链是不是必然的问题的讨论来帮助理解。

我们经常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是由你的内外环境因素综合决定的。也就是命定的。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十字路口,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就是个人的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体不同造成的,你的每一次选择看似偶然的,其实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就像玛蒂尔德丢项链一样。

③淡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既然命运是必然的巧合,那就看天意吧,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顺应“自然”,顺应“命定”,也是一种积极。古人说的尽人事而听天命,说的就是这个理。

所以,看穿了,我们可以淡然看待上大学之事,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求学的结果不必太放在心上,只有努力是我们必须并且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努力过就好了。

记住: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来为生命导航的。只要沿着理想的方向前进,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就没有失败。淡然面对升学,“努力活”就是正确的“方向”。

(5)活出目的――点亮生命

①人生,就该秀出生活过程的风采

人的一生,重要的是生命过程,不是结果。而我们常犯的错误,可能就是只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事实上,我们要秀出生活过程的风采。

读《我的四季》,谈谈读后感想?

《我的四季》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收获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的过程。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

有段广告词说的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大学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众多目的地中的一个,秀出追求目标的过程才是生命最精彩最主要的内容。而人们常犯“买椟还珠”的错误,必须防范。

②活着,就要打开那窗自己的精彩

人生之路其实可选择的很多,考大学可能并不是你的最好的选择,而是你开错了的一扇窗户,有时,放弃,重新选择才是最明智的行动。

读《别把你的窗户开错》。

小结:成功路上,人们不也是常常开错“窗”吗?不同的“窗口”,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剧情,它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态。在成功路上,我们要时时考虑,有的窗值得打开,有的窗不值得打开。如果开错了窗户,不妨重新打开一扇,或许,你就找到了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窗风景了,你的人生或许因此变得最精彩。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通长安。条条大路通罗马,春来无处不飞花。有时放弃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放弃开错了的窗户,重新打开你该拥有的那扇窗户吧,所以,有时放弃是一种勇气,一种智慧,一种风采。

③努力,就会点亮这段生命的光彩

只有你努力了,你的生命过程才会大放光彩。

人到中年闲愁长,自古诗人皆慨叹:年华一瞬青春短,容销金镜壮志老。努力得乘年轻。

读《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高职考是少年们的人生之花,“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抓住青春,充分准备,不要等到花败了,才想到要采摘,不要等到折了花儿才发现忘了带篮子,机会只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着。就像农人种田,没有春播夏耘,一定没有秋收冬藏;有了春播夏耘,才有机会秋收冬藏。年轻人,努力吧!通过努力,点亮这段生命的光彩,努力过,不后悔!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奔向大学时,不管最终是否收获大学,只要我们“战术上重视敌人”,好好努力过,孜孜追求过,哭过痛过,乐过笑过,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的精神就是百万富翁了,我们的人生就很精彩了,我们的生命就很饱满了,这一年半载的书就没白读了。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8

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二、教学理念:

运用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利用自我体验、生生互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创造实际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使其对生命价值与意义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产生,但自我判断能力是低下的,初中生在活动中与他人交往中,会主观和片面地评价自己。他们的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初中生感受生命的存在,J识自我,了解自我存在价值,提高自我判断能力以及挫折应对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正视生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懂得人类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2.行为目标: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珍爱生命;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模仿、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他们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六、教学重点:

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七、教学难点:

如何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八、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1.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一个荒芜寂静的地球,慢慢地,有了植物,有了动物,有了人类(基本上按生命进化的过程展示,并伴随着鸟的歌声、兽的吼声和人的话语声),不久,一切又全部消失,地球重归于沉寂。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喜欢有生命的地球,还是没有生命的地球?为什么?

2.导入新课

教师引题:地球上有了绿树鲜花的摇曳,有了鸟的歌声、兽的吼声,才有了生机,而有了人类之后,人类更是用智慧与双手创造了地球上的一个个奇迹。套用恩格斯的话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命。

第二环节:多彩的生命世界

1.活动一

教师:高原因为有了鹿群、海底有了动植物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机。

2.活动二:搜集与交流

教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实体的照片,大家很用心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意义的图片,现在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欣赏、研究一下,老师作简单的介绍,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多彩的生命世界哦。

3.活动三:说一说

教师:通过观察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片,大家一定感叹这些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自然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多姿多彩,你们心中的生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4、活动四:读一读

(学生简单阅读故事:《小鱼的故事》)

教师提问:故事主要人物:“男士”、“小男孩”他们对待浅水洼中危在旦夕的小鱼的态度:1.无所谓2.很“在乎”。到底怎样对待这些脆弱的生命呢?谁的态度更值得我们肯定呢?

教师讲解: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正是人类和其他众多的生命才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的生命大系统。因此,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5.活动五:做一做学生思考: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应怎样爱护环境、保护生命的多样性?学生动手:写一则公益广告用语,警示人们善待其他生命。

第三环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板书)

情景: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万念俱灰,后来他发现只对窗口的一颗树,秋风不断吹落了树叶,他认为当树上的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时,自己的生命也该完结了,可树上一直都有一片树叶,于是他鼓起活下去的勇气。

教师提问:

(1)为什么,有人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逃避现实,选择轻生?

(2)为什么,一个患者会因为一片树叶而鼓起继续存活,振作做人的勇气?

教师启发思考:人生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人生的一切无从谈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生命这个基本载体。只有有了生命,你才能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奉献他人和社会。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简评:每一个生命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第四环节:抉择游戏。

教师渲染:受日益恶劣的环境威胁,你只能再拥有30年的生命了。生命缩短,你能做的事情也只剩4件了,请用笔把另外2件划掉。划掉的事情将永远不再有机会完成,即使是你十分不愿割舍的,也再不能实现了。

因为疾病的侵扰,你被迫还要在舍弃将近20年的生命,从余下的4件事情中再减掉2件吧。请开始行动,划掉的事情今生将与你无缘了。因为战乱的原因,你的生命只有1年的时间了,短短的一年中,你只能做好1件事情,请你把你无力去做的事情划掉。划掉意味着永远的舍弃。因为灾难的不期而至,你的生命只有1天了,你已经无力再做任何事情了,请舍弃最后一件事情吧。这件事情的消失意味着,你什么事情都无法实现了。

(小组派代表陈述己方观点,教师作点评并总结。)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聆听:歌曲《生命如歌》,并提示同学留意歌词大意。

轻轻的你离开/就像我轻轻的走来/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无须等待/轻轻的花绽开/就像树静静的成材/在这初恋的季节里/青春一去不再来……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9

以“同情式认同”理论为指导展开悲剧作品教学,是让学生与悲剧人物进行沉浸式换位体验,在文本中找到“陌生化自我”。这个“自我”有悲剧人物的悲剧意识,也有学生自身的存在价值与人生追求。在自我的阅读沉浸中,学生原先的心理图式体系逐渐由“顺应”向“同化”发展,在对悲剧人物不幸遭遇同情之时,对自我生命价值和文本悲剧意蕴产生更深刻的体验。

要实现学生对悲剧主人公在审美心理上的“同情式认同”,教学的关键是要完成学生与悲剧人物的角色置换。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让学生熟悉剧情,并沉浸到剧本情景中去。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复述这幕剧发生的背景与剧情,使学生在复述时加深对剧情的了解,从而为沉浸式换位作铺垫。

二是要在文本的解读与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感受到悲剧人物的价值性。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这里的“价值”是审美概念,指“悲剧人物所具备的令人欣赏并值得推崇的特点。”这些特点一般体现为品性善良、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等。悲剧人物体现出的优秀品格、进步思想,使人奋发向上。因为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是悲剧对象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悲剧人物一定是“有价值的生命”。

《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个“比一般人好的人”。她虽出身贫寒,却知书达理,曹禺先生用“高贵的气质”形容她。她所处的旧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但她却敢于冲破束缚自由恋爱,新女性的影子依稀可见。此外,从第一幕中四凤与鲁贵的对话:“妈不像您,见钱就忘了命”,感受到她的不慕荣利。从第二幕中侍萍制止四凤照鲁贵的话去拿汽水;等待公馆的太太繁漪时,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感受到她的自尊自爱。教师采用分角色朗读剧本中的重要对话片段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鲁侍萍的灵魂深处,体会她的所思所想。如仔细研读周朴园与鲁侍萍初见一幕,提问:如何理解“老爷没有事了”?明确:这是鲁侍萍的第一次主动出击,她引领周朴园陷入回忆,不断鼓励他讲下去。面对周朴园的欲言又止,鲁侍萍步步紧逼,显出主动姿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残存情义。她之所以主动出击,除了想试探周朴园是不是也一样爱着自己外,还包含对命运的愤慨和不甘。因为高中生缺少情感经历,教学中从友情方面启发换位体验,能更有效地实现审美认同。

三是要让学生体验悲剧人物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英国美学家斯马特说过,“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引用其观点后指出,“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3]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下面一段对话,从“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想”到“鲁侍萍:命!不公正的命指使我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鲁侍萍虽是普通女性,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摧残,但依然善良重情,渴望爱情。学生能在她身上找到共鸣点,唤起审美同情,进而将自己置换成戏剧文本中那个“陌生的自我”,沉浸在熟悉又陌生的角色人物之中。

鲁侍萍:……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提问:从这段对话中感受到鲁侍萍身上哪些特质?明确:在父权文化主导的社会环境中,鲁侍萍敢于同命运反抗,发出普通女子的呐喊,难能可贵。鲁侍萍毅然迈出封建道德的门槛,显示出她强大的内心。而正是依靠这份强大,她才能独立而有尊严地活着。她加倍爱护孩子就是最有力的反抗,在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秩序下,形成了代表封建制度、封建势力的男权对妇女的压制。但从侍萍内心深处,可以解读出她的自主意识、反抗意识,这种独立的女性意识让她的生命熠熠生辉。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支票算得清的。

周朴园可是你――

《雷雨》中的鲁侍萍三十年前不顾母亲反对与周朴园相爱,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抗。三十年后与周朴园再次相见时,她以平等姿态对话,突破封建等级观念,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她毫不犹豫地撕碎周朴园的支票,是对周朴园企图用金钱来弥补当年愧疚的反抗。歌德在《浮士德》中说过:“在那幸福的时刻,我感到自己渺小而又伟大。”朱光潜认为:“这话正可以表现悲剧宿命的两面观。一方面,我们在命运的摆布下深切感到人是柔弱而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在人对命运的斗争中又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感觉到人的伟大和崇高。”[4]鲁侍萍身上的正直善良、自尊自爱的品质,正是她反抗精神的体现。

将“同情式审美认同”理论渗入悲剧作品《雷雨》的教学中,不仅引起学生对悲剧人物的同情和悲悯之情,更能通过角色置换找到“陌生化自我”,体验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思考生存与生命的厚重主题。学生在体验悲剧命运的同时,回望自己的生存世界也会有所触动,在与悲剧人物的比照中反思生存意义,探寻生命价值,文学课堂应有的人文价值也由此体现出来。

注释:

[1](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你对生命的理解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2、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齐读课题,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教师酌情补充(渣滓洞集中营)。

二、指导预习

1、指名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片课文节选自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具体而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革命前辈所进行的狱中斗争。

3、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再跟大家讨论。)

三、默读课文

1、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2、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4、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反馈自学情况

1、认读“猩、诙、谐、镣、蒋”5个字并组词。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扭转乾坤: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乾坤,天地。

妄加评论:乱评一气。妄,胡乱。

猩猩: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是人却没有人的心肝,所以难友们给他取了这么一个绰号。

崩溃:完全破坏,。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的巨大而彻底。

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位革命者,小说中的全名是江雪琴。

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留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被敌人枪杀,她的母亲因难产去世。是难友们给她取了这个美好的名字。

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光明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苍劲:苍老挺拔。课文里指字写得成熟、有力。

洋溢:充分流露。

诙谐:形容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参禅:原为佛教名词,指彻底理解了佛教禅宗的奥秘。这里借用这个佛教名词,说的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挑剔:挑毛病,找碴儿。

博得:取得,得到。

劣绅和土豪:指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

谨防:小心地防备。

黑名单:这里指特务准备逮捕或枪杀革命者的名单。

3、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4、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表演节目”四件事。重点写了“贴春联”和“表演节目”两件事。

5、给大家读一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讨论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小组学习

在组内将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起讨论理解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唱歌”部分

(1)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总的感受是狱中的革命者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

(通过“期待”说明大家都做好了准备,等待着这一天的来临。)

(女室一带头,每间牢房同时响应,说明大家事先都约定好了。)

(“天还未亮”说明时间早,心情急迫。)

(“像一阵闪电”、“爆发”说明热情高,声势大。“纵情高歌”、“唱完一支又一支”说明热情不可遏制。)

(2)小结:元旦早晨,天还没亮,大家就尽情地高唱革命歌曲,揭开了联欢的序幕。

2.学习“交换礼品”部分

(1)默读思考:你认为狱中的生活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狱中的生活非常艰苦。从礼品:贺年卡是草纸做的,用红药水上色。五角星是用牙刷的柄雕成的,锦旗是女难友从自己的袜子上拆了丝线绣出来的。这些纪念品极其简陋,说明狱中条件的艰苦令人难以想象。)

(2)为什么要交换礼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为了共同庆贺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互相鼓励与敌人斗争到底,坚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了革命者的心灵手巧和情深志坚。)

3.学习“贴对联”部分

(1)默读思考:仔细体会课文中春联的含义,它们有什么特点?划出直接评价春联的两句话。

(女牢的对联意思是说,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特别是的黑暗统治即将彻底崩溃,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要来了。)

(楼一室的对联是说,敌人的迫害并没有磨垮革命者的意志,相反,使革命者领悟到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深刻地领会到马列主义的真谛。)

(楼二、三室的对联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大好形势,表达了革命者迎接光明,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楼七室对联中幽默的语言反映了革命者对恶劣的监狱环境的轻视。“乐”字表现了对敌人残酷迫害革命者的暴行的讽刺)。

(抓住“乐观”、“诙谐”引导学生理解每幅对联的含义。“乐观”是说对联表现出难友们并没有被敌人残酷的迫害所吓倒,而是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诙谐”是说每幅对联幽默有趣,巧妙地讽刺了敌人。)

(抓住特务头子“猩猩”的丑行,进一步体会对联的含义和战斗作用。)

(“猩猩”或是“妄加评论”或是“挑起眉梢”或者把“挑剔的眼光”凝固在有的字句上,“猩猩”尴尬的丑态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这些对联既精辟中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又适当含蓄,使同志一看就懂,而特务则不会懂或根本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敢承认,可见革命者巧妙的斗争艺术。)

(2)小结;这一幅幅对联都用了双关语。双关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把对联的两种解释都注在旁边。

4.学习“表演节目”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同志们在联欢时表演了哪些歌舞节目?特务们是怎样对待联欢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表演了扭秧歌、打空心筋斗、叠罗汉、唱游击队员爱唱的革命歌曲。)

(理解“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这句话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示意思。顽强而鲜明是因为革命者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迎接新春的到来、胜利的到来,戴着沉重的铁镣跳舞,用铁镣的撞击声作伴奏,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所少见的,这个别致的舞蹈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叠罗汉”表现了革命者不畏,不怕折磨,坚持宣传革命,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理解“真有意思,这里可以唱歌,又可以跳舞,开联欢会,还有人架上机枪,保卫我们的安全咧!”这句是用反语嘲讽了反动派的无能,也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贴对联”这部分,要表达出作者对革命者无限敬仰、对反动派无比蔑视的感情。如,“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在加点处前稍顿,把加点的字稍强调一些,便有助于揭示对联的真实含义。“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仙炼道的味了。’”把加点的字适当强调,再把猩猩说的话稍夸张一些,有一点阴阳怪气的语气,便有利于表达蔑视敌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