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十篇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十篇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6:13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策略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多元文化的相关阐释

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所独有的包含物质性与精神性以及能够体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类上层建筑的总合,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延展性。而现在的文化具体地就涉及到了政治运行、经济发展、教育、科学等各种学科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上所讲的只是纯粹地、抽象的文化策略,而具体到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即必须正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趋势之下,又由于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的发展态势,这就是“多元”,多元文化指的就是各民族的文化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元”,是不容轻视的,是具有其独特价值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自身的稳定性与延展性决定了文化对一定群体的凝聚性以及群体自身的认同感,进一步导致各民族对文化的依赖,这就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增进文化的了解,相互尊重彼此文化的特点,认清多元文化格局的现实,否则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带来很多摩擦与纠纷,影响各个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影响世界的安全与发展。对于这一问题,我国也有自身的一些认识,文化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积淀与表现,也是各个民族自身民族特征的体现,如果没有文化,就辨别不出各种民族之间的区别,因此实行多元文化背景下所强调的平等交流,可以增进各种文化、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丰富与繁荣各个国家的文化,从而促进整个世界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提升。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2.1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1、当前教育制度中过于重视学术研究,重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更是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何况是本来就比较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扩招与创收上,使高等教育更本质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多元文化下的音乐教育。

2、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对各类文知识都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有兴趣去关注其他文化,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教育,才能适应多元文化下的市场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对过去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但是实际上由于音乐专业的就业市场所限制,导致当前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尤其是创新型的师资更是缺乏。另外,涉及到音乐教育的相关设施也不很健全。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当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2.2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进步的主要措施

1.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改进音乐教学。音乐教师要在积极学习多元文化音乐的基础之上,对音乐教学进行提高和改进,否则上文所讲的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就是徒劳,因为音乐教育是音乐发展的发动机,没有了音乐教育,就不会有更多的音乐人才出现,音乐的发展也将不能长久。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树立多元文化式的音乐教育理念,总结经验,改变过去落后的音乐教育模式。同时利用更多先进的适合当前音乐教育的形式,让多元文化下充满活力与挑战的音乐教育落实到音乐教育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

2.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的音乐内容扑面而来,其带来的不仅是音乐,还有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试想如果一个老师不具有综合性的素质,如何能够消化吸收这些异域的音乐,不可避免会对其造成误解和错解,更别提对学生的教学了。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敞开胸怀以一个开往的态度,积极地学习和理解新的音乐文化理念,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依照学生的不同兴趣引导其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音乐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文化小组,展开竞争与合作,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我们民族的文化,还能够见识到世界上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其感叹人类文明多样化所带来的享受,感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魅力。而这些能够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必须过硬,才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的的要求。

3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景

实现文化多样性的文化策略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是由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多极化的实际所决定的,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改变不了的。因此在文化多样化的策略之下,音乐教育也是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也将来很多积极的影响。首先多元文化下的音乐教育将会为音乐本身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不断地展现出新的音乐世界,扩大音乐视野,激发音乐灵感,让音乐的创作与表现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也将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时展要求的音乐人才,促进音乐人才的就业,形成良性循环,让音乐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其次,多元文化策略下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的发展,因为音乐背后承载的是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民族的生命力,是一个向世界展现本国的机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荣誉以及利益。最后,多元文化下的音乐教育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宣扬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种精神和思想,让各个国家都处于一个平等地位之上,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世界和平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02:1-8+61.

[2]闫红.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视角下的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3]周雅娉,王斌.分析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2013,04:127.

[4]高照飞.新时期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策略分析[J].神州,2013,14:75.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改革;审美核心;方法

音乐教育与其他的科目不同,其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具有审美性,但是在平日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传授音乐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技巧等,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音乐教育改革中将审美作为核心内容,也是必然的。以下分析了以审美能力为音乐教育改革核心的具c体方法。

1音乐教学中要加强审美的教学,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音乐

音乐教育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音乐作品以及创作音乐,因此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加强欣赏音乐的教学。欣赏也是审美能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能够让听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听歌曲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演唱者及歌曲要表达的情感,音乐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方面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将教材中有利于审美教学的内容总结起来,保证选择的内容能够加强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1]在教学中,音乐教师不要急于将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情感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缺少相应的知识的情况下,对消化这些知识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歌曲的情感前,让学生先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及歌曲的背景,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语言以及音乐要素,体会到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运用,才能进一步的了解它的艺术特点。

课堂的教学资料对教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保证有充足的教学资料,如果课堂只靠教师讲授而缺乏有用的教学资料的话,学生在接受和整理知识时就会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且只靠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会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沉闷,长期如此,会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知识和教材的掌握也会不足。为了长期保持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资料就是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图片、影片、挂图等教学资料的使用,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唱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音乐对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故事、讨论以及观看同学的表演等都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大海啊,故乡》时,音乐教师可以配合歌曲创建一些情景,通过情景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情感,在学生知道表达思乡、爱乡的情感后,进而对这首歌曲的背景等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景中发挥自己想象力,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歌曲情感,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的审美教学效果。[2]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装备,因其独特的优点,让它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放大音乐的功能,比如在欣赏歌曲时,利用多媒体不仅能够欣赏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歌曲的mV,通过听和看双重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在理解上更加深入,或者利用教师制作的课件,在展示课件时,加上教师的动情讲解,会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产生共鸣,对音乐学生有兴趣。例如,在学习《冬之旅》时,这一单元中包含了《踏雪寻梅》《我爱你,塞北的雪》《咏雪》以及《十一月雪橇》这四首歌曲,都是表现了冬季以及雪景,在学习这四首音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乐以及影像,将这些场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体会雪景的壮观以及冬的美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又能让教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成果。

2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责任

2.1找寻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教材、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教育改革,对于教材也需要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的内容并能够将适用于审美教育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其加以强调,扩大效果。比如在学习节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在敲鼓时,感受其中的节奏,让学生的审美领域得到扩展,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3]音乐课是体现美育教育的一个途径,也要对表达美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需要学生能够同时掌握知识和审美能力。

2.2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营造课堂审美氛围

审美教育理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可以给学生提供表演机会,表演与观看表演都是一个能够营造氛围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舞台,展现自己和锻炼自己,不仅能让表演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课堂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也能让观看的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教学素材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还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将学生的作品播放出来,让学生之间进行欣赏交流。达到更高的审美氛围。

2.3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决定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示范。为了保证音乐课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们需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自己,并精心准备适合学生音乐认知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的仪表到示范授课,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为音乐课堂营造审美的氛围。[4]

3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内容,能够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音乐教育也需要以审美为核心内容进行改革,教师要教会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会欣赏作品,不断提高自身的而数字,采用多种方法来实现提高音乐审美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且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审美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体验,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提高审美度。

参考文献:

[1]刘阳阳.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方法探索[J].北方音乐,2013(07).

[2]刘满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思考和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王洋.解析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通俗歌曲,2013(05).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新时代中专幼教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表演能力及鉴赏能力,而作为一名中专幼教学生就要具备足够的音乐素养,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好的音乐教学方法。所以中专院校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主要场所,有义务,也有责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进行中专幼教的音乐教学,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中专院校的特点分析

(一)中专院校的教学特点

中职学校就是为学生提供技术学习的地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授和学生技能学习为主,重点学习方向还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中专幼教音乐教学中,音乐的教学并未真正体现出有效性。

(二)中专院校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的中专院校中,学生的年龄基本都在15至18岁之间,一般选择中专院校就两种情况。第一,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好,考重点高中无望,但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或者是学生自己想要学习一门技术,因此,选择就读中专院校;第二,就是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如果读高中、大学等,父母担心没有足够的钱来为孩子支付学费,因此想让孩子学习一门手艺,能够早日出身社会,为家庭分担压力。所以,大部分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力都不高。

(三)中专院校教师的特点

在中专院校中,大部分的教师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他们认为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学到一门技术,所以就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中专幼教专业来说,就只是教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教育幼儿,如何开展教育工作,不太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

二、中专幼教音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对于中专幼教学生而言,通过音乐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音乐艺术素质提高,并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适应时展的、有正确艺术审美观与创新精神的及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幼儿教师。且音乐教学的实施,能够将中专幼教学生对音乐艺术热爱的感情充分地激发出来,并有效培养幼教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特点与重要意义,并有效具备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与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学生有效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音乐教学规律遵循美育的基本原理,将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让幼教学生良好的师德与高尚的思想品德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得以培养。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专幼教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

正确的课程评价不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手段,且评价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个人的性格、思维等都不同,而且现如今中专幼教大部分都是女性,自信又自我、独立又任性及张扬又脆弱是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拒绝否定,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将表演与学习的气氛营造出来,当学生进行表演时,无论是哪个学生上台表演,都一定要给予学生掌声与微笑的鼓励。在学生完成表演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表演,通过评价,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强调提高自身的能力与发展,让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将自身的潜力不断地挖掘出来。

(二)运用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脑、电视及网络等多种方式欣赏和了解音乐,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已不再只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所以,中专院校的音乐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将这种教学环境的变化,对自己传统的教学思维及时进行更新,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使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中专幼教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将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都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将其合理地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兴趣与现代音乐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机结合,把其中的平衡点找出来,有效减少或避免学生过分重视感官上的享受问题,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行引导。

(三)注重生活中音乐的学习

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音乐又在表现生活。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各种形式的音乐存在,而且形成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感受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的中专幼教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将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学采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平等互动,将音乐问题变得生活化,生活经验变得音乐化,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得以培养,并有效实现中专幼教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及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最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中专幼教学生能够做好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准备,并做好随时迎接社会的挑战与检验的准备。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中专幼教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幼儿教师,而幼教的专业发展中音乐教学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中专院校教师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中专幼教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栾利涛.分析中专幼教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音乐大观,2014(2):182.

[2]廖容.中职幼教音乐教学中渗透幼儿音乐活动元素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2.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4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特性兼具艺术性和师范性,对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直接影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成绩。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入手,通过对问题现状和背景的分析,提出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的几个要素。以此文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现状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8万。但许多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水平普遍较低,许多教师表现出业务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学历职称未达标等问题,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及体系被引入,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结构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使他们迅速建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充分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学习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和研究的设备、方手段,从而有效地运用到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实践中。

二、背景

(一)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它不仅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人在音乐发展的同时,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又凭借音乐学习文化。

(二)“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全球化”是指基于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全球对话,是世界上人类从过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一体化的变迁过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

(三)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规格

从就业情况来看,目前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对本市23个用人单位就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小学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多元文化音乐”的观念、较强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

三、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

1.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能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专业的学生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对课堂如果欠缺管理能力,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对这种情况,以前我们总是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事实上,是否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划、组织、引导、控制教育教学活动,协调教师和学生间各种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施教。专业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管教结合,循序渐进,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溺爱、纵容、迁就学生。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景”。

2.教学设计的能力。音乐专业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呈现和讲授简单的知识,而应以学生为应变对象对教学内容作加工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出恰当的安排,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教案设计分理论性和技能性两种。理论性教案要依据课程标准,将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进行具体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各教学环节自然的衔接与过渡,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设计好其他各类教学问题,理论教案的设计要体现出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技能性教案,除具备要有的技术理论外,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师还应在上课前进行技能教学设计,它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从音乐的层面上来说,它是种技术性的能力。

3.教学科研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实践者,还应该是集教书、科研等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调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方法,坚持教改实验,重视资料积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得到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尤其是音乐技能课,教师在演唱、演奏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想法,就要求专业教师把它进行探索和追求,分析、评价和筛选,从而升华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能锻炼科研能力。它们相辅相成,教学的实践能积累科研,科研的成果反过来又服务于教研,这样能极大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音乐专业教师要实现由“教学问”向“做学问”的转变,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4.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组织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的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思、决策和解决,自觉的进行自我评估,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可能有很多浅层,感受型的记录经历,但它不一定是经验,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应以自身教学现状的反思为动力,以对教育经验的积极整合为内容,逐步积累,系统的梳理,批判性反思,摒弃浅层的一些感受性的记录。形成对问题的决策和解决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5

【论文摘要】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的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师资,钢琴课是音乐各专业学生的基拙课,其目的在于提高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并通过这一实践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音乐修养和独立钻研业务能力。

高等师范教育因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目标是在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艺术教育机构,中等师范院校普通中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各种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就师范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所以仅仅开设钢琴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是不够的,应该强化音乐欣赏音乐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的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师资,钢琴课是音乐各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其目的在于提高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并通过这一实践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音乐修养和独立钻研业务能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所以仅仅开设钢琴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是不够的,应该强化音乐欣赏音乐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因此,如何积极调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研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一、强化音乐欣赏音乐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1.通过欣赏教学理论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钢琴艺术的感知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关活动,音乐欣赏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地。对音乐本体分析,包括对音乐语言,音乐结构、音乐织体等音乐形式问题的理解,也涉及音乐体裁,风格与流派的了解等等,而且还有必要结合时代人文背景,作曲家个案等方面的背景材料来深入分析。以求正确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及审美理想,以及作曲家的创造力及演奏家的表现力进行评价,从广义上来说,音乐的演奏,创作与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欣赏分析的基础上,音乐欣赏,音乐分析的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分析能力与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由于音乐欣赏、音乐分析的问题涉及音乐学的诸多方面,如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因此,对于高等师范学生来说,提高音乐理论修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诵讨钢琴教学法与音乐教学实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学实习两门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研究钢琴音乐艺术中的实际问题。

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集中,系统的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圆满的完成实习任务,通过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实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学校音乐钢琴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钢琴教学工作和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另外,教学理念绝不能局限在就钢琴论钢琴,就音乐论音乐的狭小范围内,还应和美术、文学舞蹈、戏剧、建筑、哲学等学科相结合,做到各学科门类间的融会贯通。要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学生通过这些启发欣赏、触类旁通,自然就会提高对所演奏作品的理解及审美鉴赏能力。这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其音乐素质、修养的目的。为他们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拓宽文化与艺术视野,培养多元人才

我们的钢琴教学许多年来一直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技巧的完善和对作品的艺术处理,无疑,这种教学方式在钢琴或任何器乐的专业教学中都是相当适用和必须的,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为对于学习演奏的学生来说当中演奏应是必修课。并且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还要定期举办各种规模的音乐会,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钢琴教学技巧性强的特点,又考虑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心理素质,使学生更多的通过音乐与听众交流,还要关注世界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专业综合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要与文学、历史、民族、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同时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达以及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趋势,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强有力工具,应视为与音乐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还可通过拓宽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

三、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6

动漫音乐是指动漫作品中的背景音乐、主题曲、插曲、角色歌以及为渲染气氛、引导剧情发展等而增加的音乐效果,是动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成功与否极大地关系到作品最终在观众心目中形成的整体效果。而计算机动漫音乐的制作是要求制作者在审美动画的题材、内容等基础上,掌握动画场景表达的精神实质,采用与之和谐匹配的音乐素材,并借助于相关计算机音/视频处理技术对音乐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加工好的音乐素材与动画集成为动漫音乐的全过程。好的动漫音乐制作能够大大丰富动画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在突出动画影片的感情、加强动画的戏剧性、渲染动画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由此可见,计算机动漫音乐的制作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典型的动漫音乐审美能力与计算机技术技能二者的结合,动漫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娴熟程度直接影响到动漫音乐作品的好坏。更为重要的是,对动漫音乐美的感受、鉴赏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贯穿了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的全过程,其对动漫音乐计算机技术技能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中职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对相关计算机音/视频处理技术软件的使用操作技能,而缺少对动漫音乐之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2动漫音乐审美能力与技术技能的循环提升 

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的审美教育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感受动漫音乐之美、鉴赏动漫音乐之美、创造动漫音乐之美。此三者既互相渗透,但亦有层次之分,感受美是基础层次,然后是鉴赏美,创造美则是艺术教育中最高层次部分。当前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的专业教育所偏重的计算机技术技能能让学生的动漫音乐创作想法得以实现,这正是创造动漫音乐之美的技术基础和必备条件。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专业所体现的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双向促进机制,即由感受动漫音乐之美、鉴赏动漫音乐之美、动漫音乐制作的计算机技术技能、创造动漫音乐之美这四大环节形成的循环提升过程如图1所示。 

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的审美能力与技术技能之循环提升也是专业综合能力的培育与提升过程,过程中的四大环节呈现出“逐层巩固与提升”的关系。1)在感受美的环节,通过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能够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驾奴能力,从而为第二大环节——鉴赏动漫音乐之美打下基础。2)在鉴赏美的环节,通过对学生动漫音乐鉴赏能力的训练,能够鉴别何种动漫作品在什么剧情、场景下,需要何种音乐素材的搭配,才能达到动漫与音乐的完美融合。3)在培养动漫音乐的计算机技术技能环节,培养学生对相关计算机音/视频处理技术软件的操作技能,如:获得音频素材的方法、掌握音频文件的基本属性、具备音频的剪辑与处理的能力、多音轨声音及声道音频等技术技能等,这为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动漫音乐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4)在创造美的环节,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培养,进一步打造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即:能够感知和鉴别音乐素材,将动漫画面和音乐素材进行搭配,并通过相关计算机音/视频处理技术的运用,最终完成动漫音乐的制作过程。 

综上所述,四大环节缺一不可、循环提升,尤其体现了动漫音乐审美能力与技术技能的双向促进机制:在贯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在技术技能的改进与娴熟运用中,动漫音乐审美能力的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不断进步。 

3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课程模块模式探究 

而实现以上四大环节的双向促进机制,就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在公共艺术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搭建美育职教化的桥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拓展课程。通过模块式课程开发的思想,在公共艺术课下划分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在专业技能课下划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并将公共艺术课下的拓展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形成既具有艺术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又具有职业特色的艺术拓展模块。同时,通过对计算机动漫音乐制作的审美能力与技术技能的深入分析,分别将动漫音乐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技术技能等四大环节相对应地划分为3大类课程,如图2所示:音乐艺术欣赏、动漫音乐赏析、动漫音乐制作。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引言

近年来,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学前教育对幼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师的一大来源。在实践教学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技能还无法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教学效果不理想,很难满足教学要求。本文笔者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当前学前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当前中职学前教育教学。

一、音乐教学现状

1.1教师为主体,学生为看客的教育怪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改革理念。在实际教学课堂中,课堂的主体是“教”而不是“学”。例如,一次公开课是以《渔光曲》为课题,前半节课教师一直在带领学生练习发声,从音域小字c到g,反复练习。教师在详细说明发声方法和技巧后,反复进行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学生刚开始练习时还认真练习,但到比较吃力的高音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根本不开口练习,只是观望老师和同学。作为三段体曲式结构的《渔光曲》,三段旋律总体相似但又各具特色,由于前半节课,旋律并没有真正的被学生所理解和学习,后半节课是在重复错误的恶性循环中渡过,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和学会这段曲谱,教师费力教学却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相怨”。教师渐渐地磨灭了教学成就感和热情,学生也慢慢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变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1.2学科之间疏于联系

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学科教学进行音乐学习。在当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所设课程主要包括声乐理论课、键盘课、钢琴即兴伴奏等细化的独立学科。各个课程虽然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学习,但学科间缺少练习,声乐理论和键盘技能割裂。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上课方式,即把发音和弹奏技巧作为主体学习内容,轻视理论指导,课外练习的强化也不到位。在评判标准上,教师将学生对曲目难度的把握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忽视学生对幼教声乐技能的掌握。

1.3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以成为幼师为目标的。学习声乐课程也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声乐课并没有充分体现这种特性。大部分中职中职教师在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培养,偏重学生声乐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钢琴即兴伴奏等学生要在工作中常常使用的声乐技能的训练不足。一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较好地表现《共和国之恋》等难度较大的歌曲,但在实习期间对于简单的儿歌如《拔萝卜》,却无从下手。

二、问题成因

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音乐教学能力的原因有多。

从生源角度来看,由于中职学生的来源多是乡镇学生,所以音乐基础较差,很多同学在上中职音乐课之前从未接触过钢琴,也少有音乐理论和技巧的学习和培训。为了能够在短短几年的学习时间内达成幼师音乐教育的标准,学生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仓促地从识乐谱、练习弹奏开始学到即兴伴奏。而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自律性不强,除了有限音乐课堂的学习外,在课外很少继续练习,使得原本就不牢固的音乐基础在继续学习中往往不堪重压,难以为继。

从学校角度而言,中职学校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或是有政府大力扶持的普通高中,它本身的运营和周转多是通过自身完成。因而,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都较为落后,也不能及时更新。一些音乐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要求。即便是有可供使用的音乐器材也较少为学生提供做练习使用。在师资力量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求标准也较为宽松,虽然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大多都是科班出身,但后期的培训不足。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较低。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学观念陈旧和教学方法落伍是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两大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加之,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理想,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具体到教学方法上,教师多是使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实用性,但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音乐教学效果的建议

3.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力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时间迷离,被惰性消磨。教育的力量就在于挖掘人的潜在能量,激发人超越自我,实现突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音乐教学技能大赛或是个人成果展,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2针对专业特色,提高教学实效性

中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是幼师,声乐技能也是为了教学而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调整教学计划,力争所教的内容都能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课堂上,可以模拟幼师教学场景,将儿歌作为常用的练习曲。在为学生讲解音乐理论与技巧时,练习学前适龄儿童的特点,指导学生深入揣摩和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添砖加瓦,同是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3.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互动教学法、模拟幼教场景法等。例如,可以采用“提重物”、“嗅花香”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寻找和体会发音时的“高位置”;相对于“提升笑肌肉、咬紧牙关、集中声音”的枯燥说教,这种比喻更容易为中职学生理解和接受,在体会后再次强调发音理论时,学生也更容易体悟。

结语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推本朔源到专业学习的功底问题。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并找出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教学技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教育的道路上,还需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玲.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8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音乐教育,更要从世界着眼。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中国、印度、阿拉伯、欧洲等四大音乐体系,每一种音乐体系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而每一种文化背景也得以孕育出不同的音乐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广泛的音乐素材,使得高校的音乐教学能够吸取世界多种音乐素材的长处,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二)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形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传播速度也在日益加快。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以及教?w模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高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高校的音乐教学形式也因此变得日益多元化起来。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在此背景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多种优秀的教学策略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顺应音乐发展多元化的必然趋势。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发展内容。世界上的众多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音乐特色,在本质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文化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而在文化之中的音乐,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顺应了文化发展多元化趋势,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取众家音乐之所长,为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二)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而在音乐文化中,也不乏众多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提供良好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能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对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通过不断的融合发展,为音乐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和音乐审美。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有效拓宽高校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面向世界范围内优秀音乐文化作品而进行的音乐教育,因此对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能起到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同时,音乐是各地文化的代表,通过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了解世界各地文化习俗和音乐文化背景的同时,增强其音乐审美能力。

(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音乐文化了解其背后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艺术观念等,对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和音乐理解,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多元文化音乐的挖掘,还能深刻认识到其中的特殊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还对其传承和发展各种优秀音乐文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推动音乐教学体制的改革工作。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面临很多问题,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教育,能够推动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论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教育的音乐教学体制也必然向着多元音乐方面发展,多元音乐教育在学生中的运用,对促进改革,帮助学生用更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不同音乐和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多元化的音乐教学策略。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资源,都有值得借鉴之处。要想在高校中践行好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工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地将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对音乐的教学工作,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上,充分对整个世界的音乐文化及其异同进行分析,在认同各个不同音乐体系优点的基础之上,取其优势,去其糟粕。同时,针对国内而言,也要处理好汉族音乐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传承、互补、创新,将更多更新鲜更多元的音乐文化引入到(下接第206页)日常的教学之中,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良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体系。多元文化教学已经被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所普遍认可,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深入人心。高校要积极顺应时展的趋势,通过广泛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多种音乐文化,促进其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高校还要积极摆脱以往以欧洲音乐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音乐教材、课程设置及选课考评等多种手段,构建起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学体系,从而为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强化教学设施投入,让音乐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我国高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发展较晚,因此在很多的教学设施方面,都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对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开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促进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高校在进行制度及教学体系的建设之外,还要强化相应教学设施的投入,并做好教学形式多元化建设工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摆脱原有的应试化教学弊端,注重教学互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四)建设良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对高校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就必须强化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为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提供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高校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培养原有教师队伍并举的方式,优化整个高校音乐的师资配置,并在丰富教师多元文化音乐理论的同时,积极组织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能够立足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形成一套完整且丰富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学习效率的提升。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9

作曲系是各音乐院校的重要系部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曲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院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作曲教学又是作曲系的核心课程,是重中之重,是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和知识之大成,也是最能体现技术理论、专业基础和其他课程教学水平的一门合成课、目标课。因此,加快作曲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音乐学院的作曲课①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方法和模式,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基本上不再向学生提供其他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这一模式在半个多世纪的专业作曲教学中没有实质改变。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一对一的教学几乎是传统精英式教育体系中培养作曲家的一种主要的(或唯一的)方法和模式。评论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说是绝对的不好。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它确实显得太单一,不够完善,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与培养其他表演和理论专业方面的人才相比,作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个复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系统和综合工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和特殊性。那么,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借鉴科学、先进的教学法,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明智、务实和亟待实施之举。笔者根据多年的国内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特别于近几年所做大量考察后认为,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主要由以下四种形式和内容组成:①传统的一对一教学;②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③教学工作坊;④具有补充性的作曲教育环节:作品汇报会/演奏会或音乐会。

这里既有以理论为主,偏重于口传心授,属于“纸上谈兵”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侧重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内容。具体分工和功能是:①和④两种形式在作曲教学中早已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据院校各自的习惯和方式继续为之。关键是②和③两种形式内容,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如何运用,并加以认知和发挥应有作用。第②种形式由两种内容和形式组成: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即欧美大学里的Seminar(专题讨论)和Sympoduim(学术报告会)。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学院来说较新,甚至非常陌生。“专题讨论课”的授课形式和气氛比较活跃、生动、自由,面向所有学生,欧美国家每周一次,因此是一种系列讨论课。后者,“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比较正式和严谨,举行的时间不固定、较灵活,可以每学期、每学年或几个学期进行一次。通常由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或教师参与,是一种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来说,专题讨论课是首先值得提倡的内容和形式。专题讨论课针对某些教学需要、比较重要的题目进行系列研讨,如“现代音乐专题系列讨论”“艺术歌曲专题系列讨论”“弦乐四重奏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常以分析为主,但因分析人和主讲人主要由学生担任,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同时,分析时涉及的范围、层面和侧重点不同,内容往往更加丰富、细致和“专业化”(例如:一次“讨论课”可以就某作品的节奏或音色进行专门分析论述等)。系列讨论课的周期长度可以是一个学期、一学年或更长,往往由教师酌情排定。上课形式也较灵活、随意。一般老师先作一两次引导式的讲座,继而由学生完成拟定的一系列专题讨论(讲座)课的准备和讲解(通常借助于幻灯片形式)。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插话、发表自己观点,参与讨论。最后,老师做必要的点评或补充。

这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参与,学生可以锻炼和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工作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锻炼胆量,勇于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言,积极参与,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不同观点。此外,授课形式中,师生间可以更进一步交流互动、互相补充。改善和加强学术氛围、学习风气,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专题讨论课在音乐学院作曲教学中有必要成为一种重要形式。笔者从亲身体会和观察了解中发现: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学到了一对一小课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面和技能。另外,欧美学生在动手能力、研习独立性、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门课程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当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好处是,一名学生所做过的“专题”内容,基本上终生不忘,特别是经历的整个研习过程,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宝贵财富。笔者至今仍深刻地记忆当时在德国音乐学院上课时学到的知识内容,特别是自己亲自做的“专题”。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国作曲教授与院方签订劳动合约时,合同上除了规定作曲课以外,还约定必需开设“专题讨论课”。那么,对于音乐学院作曲教学来说,同样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呼应和补充,学术报告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形式。特别对于高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这是个提高和充实的有利时机。由于形式内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因此,是“专题讨论课”在更高层次上的延伸。作用和意义就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习能力,提升学术层次。如果这一形式作为作曲教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学生(包括教师)按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参与学术报告会,无疑使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得到加固和强化。此外,这种做法必然触动教师业务状态的和专业能力。这些做法如能以教学大纲和教师工作任务等法规条例加以规定,那么,产生的效应无疑非常可观。长此以往,不但积淀下坚实的学术底蕴,还提高和带动创作、科研和教学水平。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创,教学带动创研,再以创研促进教学的局面。

第③种形式“教学工作坊”(workshop),是西方音乐教育中(所有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类似理工科大学中的实验室,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西方,这种方式相当普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时间地点自由灵活。就作曲专业的教学工作坊而言,常常是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交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1)纯粹研究写作技术为主(往往由教师或作曲家指导);2)侧重对某一种或几种乐器的了解、研究以及它们具体应用的可能性和效果(通常与演奏家合作)。前者的内容,纯粹以写作技术为主线,如专门研究一些确定的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中的具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写作技术和手法。与专题讨论课不同,学生常根据需要进行一些适当必要的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技法的理解和印象。后者以某种单一或组合乐器为对象,如长号、打击乐、声乐、双簧管与电子音乐、弦乐四重奏等形式,对性能和演奏法、发声原理以及各种非常规可能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现代音乐中的运用进行感知、体验和研究。“教学工作坊”中,主讲教师的职责非同小可。这一形式主要对写作的“工艺流程”做比较详细的解剖、讲解和进行体验。常以一部或几部作品为范例,现场讲解、当场试验、即时比较和及时演示/奏;或对某一件(或几件)乐器的性能、特性和可能性等,进行试验和研究(常常是与演奏家进行合作),涉及更多的是与写作有关的细节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音乐写作或演奏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能力对所学内容进行小规模或局部试验(写作),完成有针对性的作品,并当场演奏或剖析;或纯粹针对某些乐器进行了解和学习。最后由作曲教师或与演奏/歌唱家共同归纳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跟随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拉赫恩曼教授(prof.H.Lachenmann)学习,他曾带领我们去附近一个打击乐器工厂现场教学,大家收获甚大,至今使人记忆犹新、受益无穷。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触到很多平时课堂上和课本中见不到的东西,甚至根本想象不到和感知不到的东西。“教学工作坊”比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更具体、更深入细致、更接近实际,学生可将知识比较准确、恰当地运用到创作中,进而将不切实际地写法、用法等错误尽量避免,由此积累和掌握经验和知识。

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既是一对互为补充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单一的作曲课教学形式(一对一)的有利补充和多层次、立体地延续。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则重实践。“作品演奏会”是在另一个方面和层次对作曲课的有益完善。这样,作曲教学就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与学生单独的一对一形式(理论);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或学生面对群体)的形式(另外一个层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检验理论和实践)。以上教学过程和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作曲思维过程或“写作过程”(工艺流程)中不同侧面,即:背景—中景—前景,各个阶段和不同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产生的内心感受,通过某种方式表达产生的构思或想法,可以称之为背景;运用某些理念、技术手段和经验将内心构思呈现在谱面,可以称之为中景;通过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介呈现给听众所体现的具体作品,可以称之为前景。所有教学步骤和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进行。如何有效地将三个层次进行衔接并取得较好的“前景”,是作曲教学的期望和目的。超级秘书网

此外,带有实践性质的“学生作品演奏会”可为补充。各司其责,各尽其能,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作曲教学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四个教学环节中,实施前三个教学内容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第四个环节,对于一些院校来说较难。由于扩招,各院校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使教学内容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质量大大缩水。特别是“学生作品演奏会或音乐会”,由于人数众多,加上演奏成本的增加等,变得愈来愈难。除个别院校以外,多数院校举办演奏会越来越少。即使办了,参加人数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机会。这一环节亦变得愈来愈“精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新情况下找出一条可行之路。当今教学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关键的问题还是“软件”人。对于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实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目前状况来看,要使作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得以完善和体系化、科学化还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吸收和磨合。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的业界情况,关注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对现有教师、特别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音乐教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根据笔者考察调研后的结论,上述作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一个院校或者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几个知名教授提升和带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在一个体系框架下以严肃、认真和科学态度去对待,否则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就难有好的效果和回报。

参考文献

m.Spahlinger1992:musikundUnterricht,Zeitschriftfuermusikpaedagog-ik,VolⅢ,erhardFriedrichVerlag中央音乐学院作

音乐教育就业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策略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背景聚焦

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10条实施意见,指出教师教育培养机构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①。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各个师范院校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从事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也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学界对《课标》的解读和研究以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研究较少;关于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多,关于幼儿园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的研究不多;而从《课标》入手,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的研究非常少,结合《课标》的基本教育理念,探索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更是基本没有涉及。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么沿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培养;要么就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在于现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音乐教学内容组织不合理、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承担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当下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所以立足《课标》“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贯彻教育部关于《课标》的实施意见,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三、结合《课标》理念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如何结合《课标》的基本理念,进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笔者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目标,力求“育人为本”

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两种倾向,一是沿用中师、幼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面向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技能突出的幼教人才,“重技轻艺”;一是沿用部属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面向中师幼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深厚而实践技能稍弱的理论研究型人才,“重理轻技”。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变,越来越需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音乐专业技能,具备有持续专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的现代幼教专业人才。而原有的两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需要,亟待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课标》中指出:“幼儿教师是幼儿音乐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支持者、引领者,在研究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要实现这一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践行“育人为本”观念,争取做学生音乐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支持者、引领者,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丰富自身的专业体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学会因材施教的方法,关心帮助每一个幼儿的成长,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好基础。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帮助、支持学生奠定下今后作为专业人才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既有“育人为本”的观念,又有“育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基础。厘清了这一观念,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新的音乐教育目标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观、儿童观的培养目标,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习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养成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具备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能力。音乐教育观、儿童观的培养要以观念养成为抓手;音乐素养培养要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为重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以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的为标准,够用为原则;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成长的需要为基础,突出“育人为本”。

(二)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内容,凸显“终身学习”

《课标》指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在《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实现这一发展要求,同时解决学时少、班额大、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实存在,课程内容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现音乐内容的分类综合,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优化知识结构,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儿童歌曲创作等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内在知识体系的特点,考虑学生今后教学的需要,笔者提出将音乐课程分成三大类课程来教学,即声乐类课程、器乐类课程、音乐教法类课程。

声乐类课程包含:声乐演唱方法、技巧与演唱形式,视唱练耳,儿歌表演唱,合唱指挥等内容。

器乐类课程包含:音乐知识与音乐作品鉴赏,钢琴基础方法与技巧,儿歌即兴配奏,钢琴伴奏等内容。

音乐教法类课程包含:幼儿音乐集体教育活动实践,幼儿歌唱训练方法与技巧,幼儿钢琴演奏训练方法与技巧等内容。

三类课程内容实现了相近音乐知识技能内容的综合,实现相关领域的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又涵盖了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增加学生个体音乐教育实践的相关内容,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的内容的关注,而忽略对学生“教”的内容的关注。注重对学生自身音乐技能掌握多少的关注,忽略对学生传递知识能力的发展,常常出现学生自身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演唱技能,但不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特点,缺乏幼儿教育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把自身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儿,不能有效地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无法在幼儿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充当有效的支持者、促进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专业发展。所以要使学生获得不断的发展,就需要增加学生个体音乐教育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如幼儿声乐能力、器乐能力发展的特点,给予学生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特点,学会设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学会根据幼儿情况和教学实际条件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从而让学生具有音乐教育活动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吸纳幼儿园音乐教学改革前沿知识与成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加深专业理解,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逐渐深入影响到当前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幼儿园音乐教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幼儿园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到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的拓展,都发生着深切的变化。从对幼儿音乐学习内容的关注到对幼儿音乐学习品质的关注,从对幼儿学了多少首歌,跳了多少支舞的关注到对幼儿音乐学习过程的愉悦与否的关注,无不体现出当今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对“人”的关注所发生的重大变革。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园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如承担音乐教学的教师闭门教书,知识观念更新不足,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案例缺乏,音乐教学内容、方法等严重与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实际脱离。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迫切需要吸纳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如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优秀案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模式、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组织方法,保持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完善,才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幼儿音乐教育动态,以适应当前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三)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实践取向”

《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大多还是采用讲授制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驱动,所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1.借用多媒体资源,丰富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如鼓励学生课余搜集优秀的声乐曲、钢琴曲;在网络上查找曲谱、幼儿音乐教育案例;收看相关的音乐教育视频;利用qq群实现师生的课余交流互动等,力争构建出一个立体的音乐学习通道,避免学生音乐学习信息仅仅是从教师讲授的单一渠道获得,促使接受学习的通道变得多元化、立体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锻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2.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创设愉悦的音乐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差,缺乏自信心,缺乏参与音乐实践的信心,创设愉悦的音乐教学场景,采用多种练习方式,给予学生当众演唱、演奏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可以“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齐奏、合奏、重奏、个别弹奏等逐渐递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胆量,消除弹奏的心理障碍;同时为了辅助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展示、表演及比赛,走出琴房和教室,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踏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比赛、自弹自唱比赛、四手联弹比赛、独奏比赛等等”②;可以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采用齐唱、独唱、表演唱等逐渐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习惯当众演唱,逐渐形成良好的歌曲范唱能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

3.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感受音乐教育的魅力,积累音乐教育实践的资源。

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实践的能力。如钢琴教学中对典型乐曲弹奏,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奏法;声乐教学中对典型歌曲的演唱,可以促进学生对歌曲演唱基本方法的掌握;儿歌配奏中典型儿歌的学奏,让学生学到儿歌配奏的一般步骤:确定调式、分析选择和弦、选择音型、确定终止式、编配指法、儿歌弹奏,从而掌握儿歌配奏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模式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幼儿园歌唱活动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分析和讨论,了解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基本环节:导入、新授环节的设计、音乐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魅力,积累音乐教育实践的资源与能力。

4.采用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熟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基本流程。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教师或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采用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或幼儿)更直观的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与技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以此锻炼教学技能、实践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为正式走上讲台做好准备。

5.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检验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具备了较高的音乐专业技能,熟悉了儿童音乐教育流程的基础上,可以从课堂内的实践转移到课堂外的实践,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音乐教育实践。借用幼儿园真实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实践音乐教育活动,如让学生组织一次歌唱活动、组织一次打击乐演奏活动等,可以充分的检验学生掌握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并可以通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让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弥补,从而通过多次的活动实践,提升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从学科现状出发,结合当前音乐教学实际,立足《课标》“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期待更多同仁关心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3-008)。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