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十篇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十篇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7:33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1

关键词:广西戏曲;高师音乐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46-02

一、广西戏曲的发展现状

广西戏曲剧种包括桂剧、邕剧、师公戏、彩调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等。在1996年10月的宾阳会议上,广西戏曲艺术家们满怀振兴戏剧的希望,喊出了广西戏剧冲向全国“守土有责”的响亮口号,建立了把广西建设成戏剧强省的宏伟目标,近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桂剧《泥马泪》、《瑶妃传奇》,壮剧《歌王》、《瓦氏夫人》,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凤彩壮妹》、《刘三姐》等。近年来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相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对戏剧文化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剧团运作资金紧缺,戏剧的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传承者极其匮乏。政府对戏剧缺乏整体性的政策法规保护,以至于保护工作实施困难。戏剧团管理经营体制的改革、剧目的创作缺乏鲜活性,戏曲艺术理论提升不足。当今现代化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氛围,现代人审美情趣发生重大改变,戏剧欣赏者减少。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广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因而,广西戏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的。

二、戏曲融入音乐教育的意义

戏曲艺术有着独特的主体文化心理及表述系统,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对生活、文化、社会的感性认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音乐教育是感性和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因素的其他教育形态相比,更加侧重于感性认识。从教育的角度思考,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必然使广西各高师院校的学生对广西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加深认识,在弘扬其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诚。可见,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是极其可行的,对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史料记载,从“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的梨园时期,到宋、金、元由官轻演变为民重的勾栏时期,续而到以朱明皇室倡导“以乐府楷式”的诸梓时期,再到以清代从高腔到徽班、从雅部到花部至为繁兴的私学时期,古人对戏曲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并早已意识到戏曲教育是关系其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近现代音乐教育,本着兼收并蓄各种音乐艺术理念和成就,一味从“欧洲文化中心论”观点出发,使欧洲音乐观念成为了衡量我国音乐的标准。我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是专业的戏曲、戏剧学院或较少地有开设戏曲课程的音乐学院,严重忽视了本土民族的传统音乐艺术。

所以,树立起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将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以高校学子为传承戏曲艺术主体的基本理念,理应成为近年来文化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当今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承担着传播地方戏曲的任务,更将成为新的观众群,对于地方戏曲的认识、理解与地方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将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关注,较好地解决当前戏曲艺术观众群后继乏人的窘境。

三、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地方戏曲艺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注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戏曲艺术教师队伍,确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地位,动担负起将本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责任,把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增强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高校可聘请地方戏曲音乐的表演艺术家举办戏曲演出,开展戏曲音乐知识专题讲座,对戏曲的唱腔、角色行当、武功杂技、戏剧的演出服饰、化妆与脸谱等知识进行系列讲解,或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来兼职戏曲教学,充实师资力量,推动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

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在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编撰戏曲艺术教材,实现教育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广西戏曲艺术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致使艺术家的成就与经验得不到继承和发扬。教育部门应当组织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师与各地方戏剧团的专家共同建设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队伍,编写出广西戏曲艺术教育理论教材,并实质性地应用到高师音乐教育中。

(二)设置本土化课程内容

目前广西大部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内容仍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极少重视有关地方音乐的课程。这种脱离传统音乐的课程模式阻碍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而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建立,对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等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理应调整教材结构,适当增加地方戏曲的教学内容,增设戏曲欣赏、戏剧史、戏曲表演艺术等与戏曲艺术相关的课程。

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将地方戏曲资源融入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将昆曲引进课堂,安徽与湖北两省高校将黄梅戏引入教学等。在教学中,引入戏曲表演,充分利用人的视、听、读、唱等多种感官功能,将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最佳的信息接收效果。高师的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可借鉴此类教学方式,以实践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使教学趋向于更综合、更科学的形态,加强各学科间课程教学渗透。

1.与声乐课程结合

现代民族声乐片面追求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正逐渐缺失本民族特性。民族声乐追求科学性不能以抛弃民族性为代价,要解决民族声乐这一问题完全可以吸戏曲之所长、扬民族之特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渗透一些戏曲音乐唱段,并与戏曲声乐在发声方法上的特性,如咬字、呼吸、共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借鉴戏曲艺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地方语言的优势,让广西地区生源的学生学唱民族的戏曲唱段,熟悉戏曲中的各种角色。如壮剧,唱词、道白都是壮族的方言土语;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桂剧和彩调剧,都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桂南采茶戏唱腔语言则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并且从演唱技巧和表演的艺术层次来把握戏曲音乐风格,实现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艺术的良性互动。

2.与创作课程结合

地方戏曲通常都是没有专门的作曲人员,所有的音乐设计都是由剧作者完成的。然而从戏曲的发展来看,专业的分离将更加细化。因此,从作曲的技术层面来说,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入新鲜元素可将戏曲引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

在作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把地方戏曲音乐的旋律、音调、节奏等元素结合到歌曲创作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熟练地掌握戏曲音乐的精髓,深入地感受戏曲音乐。

3.与器乐教学结合

开设与戏曲伴奏相应的器乐选修课程。苗戏的伴奏乐器有苗笛,芦笙,牛腿琴等;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有马骨胡,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此外还有木鱼、星锣、边锣等打击乐器;桂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由此可见,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都是各民族常用的民间乐器。而通过对各种民间器乐的学习,可对民族乐器的历史沿革、流传演变、制作材料、演奏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建立起对民族器乐的审美观,认识各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民族文化,使一些古老的乐器和演奏方法得以保存和流传。

4.与舞蹈教学结合

戏曲中的“做”、“打”独特的表演体系,是将生活的动作加以提炼和发展,并在音乐中得以程式化(节奏化、韵律化、舞蹈化)形成的,其展现的是艺术化的形体动作。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一走、一站、一颦、一笑、抖身、转身等舞姿都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完成的。有些戏曲剧目本身是在民族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取了大量的舞蹈成分。如桂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花鼓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苗戏也是在芦笙舞、踩堂舞、拉鼓舞等苗家歌舞中酝酿而成的;而民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将绣球舞、板鞋舞、芦笙舞等传统舞蹈中注入了现代舞元素。可以认为,精湛的戏曲技艺与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教学相融合,促进了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学习,更促使了本有的民族舞蹈吸取戏曲表演的精华元素并渗透于民族舞蹈中。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营造戏曲艺术的学习实践氛围,利用高校资源进行舞台实践,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条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学习戏曲艺术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应用课堂上所学的戏曲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把戏曲艺术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当中,做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先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各地方戏剧团联谊,共同走向社会大舞台。在社区、街道等社会大舞台表演,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和向老一辈的戏曲艺术表演家们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使戏曲艺术教育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激发对戏曲音乐的热爱,积极参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为“振兴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必须加强戏曲音乐教育。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播者,大学生们有责任学好戏曲音乐,主动背负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本文抛砖引玉,期望戏曲艺术能融入教育体系,以地方戏曲教学作为进行戏曲教学的起点,使得戏曲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献凯.地方戏剧生存困境原因初探――以彩调为研究对象[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周培松.中国古代戏剧教育浅窥[J].戏剧艺术.1983(04).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2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戏曲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66-02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秉承“授就业之能,育创业之才”的办学方针,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中通识课程之音乐教育也成为时下热议的课题,如何把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融于音乐教育之中,通过戏曲音乐的鉴赏使高职院校学生感受民族艺术的美丽,提高对民族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以戏曲音乐为核心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民族传统艺术内涵丰富,不仅有民间歌曲艺术、器乐、杂技还有中国民歌、戏曲音乐。我国传统的戏曲剧种繁多,优秀的戏曲音乐作品鉴赏,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历史沿革,又能让学生在学习戏曲音乐的同时增加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戏曲的艺术综合性较强,包含艺术技能、舞台表演、器乐演奏、唱法功底,还集编剧、导演、故事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适合高职学生鉴赏的戏曲优秀作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戏曲音乐的魅力。例如,现代京剧作品《红灯记》即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敌占区内地下党李玉和为了完成转送密电码的革命任务,被叛徒出卖后英勇牺牲,其女李铁梅为了完成父亲遗志,前赴后继成功将密电码转送到柏山游击队,完成这一光荣的革命任务。剧中戏曲音乐由京剧打击乐队与我国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殷承棕先生共同演奏,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代表的12段演唱曲目,至今还广为流传,在1992年上海乐团管弦乐队录制交响组曲《红灯记》。1958年根据《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来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剧中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自己的队伍来到前面》等在1967年、1968年、1970年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合唱团、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演出。2014年12月由国内的著名导演徐克执导了《智取威虎山3D》谍战动作电影获2014“阳光奖”年度最佳电影。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精彩唱段《报花名》、《闹洞房》唱词优美诙谐,由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演剧中的张五可,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扮演剧中的阮妈,两人亲密合作把人物角色演绎地相映幽默,堪称经典。戏曲音乐优秀作品还有很多,比如京剧裘派剧目《杜鹃山》、《将相和》、《姚期》、新编京剧《裘盛戎》;比如评剧《刘巧儿》、《花木兰》、《月清》;比如豫剧《樊梨花》、《穆桂英挂帅》、现代豫剧《清风茶社》;比如花鼓戏《刘海砍樵》;还比如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等等。通过戏曲音乐的鉴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拥有这么多独具风貌的文化遗产和令人称赞的表演形式以及传承至今的民间传说。这些都必将发挥戏曲音乐鉴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二、以戏曲音乐为内容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变革力量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欣赏教育既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更是以音乐为教育平台,着重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融合教学、课外指导、实践活动的大体系,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融音乐基本认知,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完整体现音乐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1]。有句俗语“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的开始情景导入是能否激起学生兴趣的敲门砖。例如京剧的戏曲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先以脸谱知识为新课导入,关于京剧脸谱的来源在《乐府杂录》记载:“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执鞭也。”京剧的脸谱颜色不同、图案不同、表情不同所象征的角色性格也不尽相同:红色脸谱代表忠贞和英勇,如:关羽;蓝色脸谱代表刚强,有心机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代表刚正不阿,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和疑诈,如曹操;绿色代表暴躁,如武文虬;黄色代表枭勇,如宇文成都等等。学生对脸谱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更促进了戏曲音乐教学内容的深入。由严肃作词、姚明作曲的京剧歌曲《唱脸谱》被称为“京歌”,它是京剧曲调新的发展,传统与通俗的完美结合让戏剧更加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学中乐于学,《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使得京剧脸谱的特性更加映入人心。当然音乐教育教学中只是一贯的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戏曲音乐的认识较为生疏,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概念也比较模糊,在教学中,需要对戏曲中角色形象的讲解和艺术手段示范实践。如此才能真正的开阔学生对音乐的视野,提高其艺术鉴赏力。

三、以戏曲音乐为立足点增强音乐美学的感染力,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社会情感、健康心理以及人生目标与个人追求等综合素质,对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戏曲作品中艺术家基于戏曲功底“唱、做、念、打”,通过自身的二次创作把作品中人物角色演示地生动和形象。艺术家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一起构成了戏曲作品的审美特征。音乐教育教学中加入戏曲音乐鉴赏内容,让学生品味戏曲作品中的韵味,理解角色人物形象,熟知文场与武场的区别,了解唱腔和唱腔伴奏的知识,加深对戏曲的美学认知。戏曲音乐表演在实践活动中,作为连接作品与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的再现音乐作品,从而促进和推动戏曲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使命,另一方面又通过表演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并进而影响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3]。例如,京剧剧目《贵妃醉酒》中扮演杨玉环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把杨玉环这一角色的心理情感自然生动地展现出来,她的期待与失落、苦闷与懊恼、欢喜与悲伤也通过剧情中前后三次的饮酒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如三次衔杯,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从初醉到熏熏醉意表演的细致入微,其中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动作难度堪高,演来却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4]。我国戏曲中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用自身独特的表演艺术把舞台上女性角色演绎地楚楚动人。戏曲音乐的鉴赏其本质是把作品蕴含的情感传达给观众,通过艺术家的舞台表演艺术把戏曲的美融入观众的内心深处,使人产生艺术的共鸣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都表达了关于美学的思想,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等。总的来说,“美与艺术的本质是历史发展的科学”。戏曲作品的的剧作家用自身高尚的美学理想创造出淋漓尽致的艺术形象。元曲四大家之一的汤显祖代表作《玉茗堂四梦》,以他真情立意的审美理想表达了当时的人们深切的愿望。汤显祖重视戏曲审美上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强调戏曲改革现实的作用[5]。“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妇之结,可以已愁愤之疾,可以浑庸弊之好”[6]。

总之,在高职院校日益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已经不在局限于歌曲的传教,而是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鉴赏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启迪学生的思想和内心的共鸣。戏曲音乐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体验和感受,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空缺和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讨论、模拟、体验。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也需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当然教学中的启发引导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形式不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鼓励学生多思考、勇于表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用精炼的文字语言概括戏曲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剧情、角色、乐队、唱法、以及表演家的心理情感和鉴赏者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相同的。戏曲音乐的鉴赏教学离不开图书资料和网络多媒体等教辅资源,这些资源是服务教师教学的工具,更能使学生对戏曲鉴赏教学产生兴趣,学会欣赏。

戏曲音乐作品的“美”是戏曲艺术的主题,包含了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戏曲音乐的欣赏是当代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学会审美和美育是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素养的主线,正确的美学体验和审美认识是创造美的基础,戏曲音乐欣赏能够提升学生的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兰.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1(3).

[2]石凯定.高职艺术课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徐景国.谈戏曲音乐表演活动的美学原理[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8).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4

一、让音乐净化育人环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校园是教育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在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上都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高昂的学习氛围便成为了关键,使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只是课堂教学,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音乐的本质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过程,而当前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走入了误区。当前港澳台流行歌曲过热,国内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戏剧遭受冷落。据调查显示,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喜欢日韩、港台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这些地区流行歌星的约占60%;而熟悉喜欢我国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仅仅占5%;日韩、港台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奋过度,要么倾诉悲欢离合的情绪,要么宣泄悲观失落的情感,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妨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李谷一、蒋大为、郁钧剑等老一辈歌唱家,熟知董文华、蔡国庆、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年轻歌唱家,聆听和享受他们的歌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响《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气节,从《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为了谁》《父亲》中体味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感悟民族音乐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实从“追星”的行列中走出来。

二、让戏剧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宝贵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把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是适应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课改是定向教育,具有专业性的发展方向,戏剧表演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和整体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表演融歌唱、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戏剧剧本能对学生进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她们生动形象的表演艺术,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乐课堂教学和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是学生学习剧作难得的课外阅读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处,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萧伯纳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在现实教学中,首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体验经过上千年的表演实践和民间艺术有机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较强的表现力,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继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表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综合表现,以增强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品味。鉴赏戏剧表演是通过唱腔、脸谱、杂技、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艺术形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她汇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经典、名人贤达、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再现了不同时段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课改和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把戏剧内容和音乐内容结合一体,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能巧妙地运用戏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艺术表演能力。戏剧是靠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效果的,需要演员和乐队的配合,这种综合教学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对弘扬祖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三、开展双边活动让音乐戏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瑰宝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认“乐教”,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好的剧本、乐曲,好的唱词能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她们成为了专业教师和专业班级拥有的教学宠儿,她们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校园里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为了适应高中教学新课改和现代教育新潮流的趋势,必须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走出课堂,走出专业,融入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社会、政府、家长以及高考的重重压力之中,校园中的学习气氛空前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融入校园,走进班级,溶入每个学生的心间,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例如在校园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设备,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乐曲和歌曲,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借以释放,使学生真正体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早晨嘹亮的军号声伴着明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合成乐,把学子们从睡梦中唤起,使学生既有军人积极高昂的感觉,又有轻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义勇军进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响起,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若干个升旗小组,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国歌声都要响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时刻饱受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拥有祖国时刻在心中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三餐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然而他们的脑子里是一叠叠试卷,谈论的是错题集,这时如果播放几曲教材中的轻音乐,或者几首轻松欢快的校园歌曲,学生们紧绷的脑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来,紧锁的眉间也就舒展开来;午后的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学习中积累下来问题,其实不然,有张有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专业班的教师可以召集或由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不同种类的戏剧表演小组,在专业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校园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鲜为人知的戏剧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让紧张学习一天的学子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悦的活动和气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既体现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课堂主导效应,也发挥了学生在艺术表演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体验有机地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搭建音乐戏剧大舞台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5

曲那样对戏曲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戏曲唱腔在演唱上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所以

戏曲音乐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本文探讨戏曲的特点、生活中与人们的关系以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戏曲艺术教育的策略等。

关键词:戏曲;引领学生;艺术殿堂;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唱歌、优秀音乐作品欣赏为主,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和对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教材中有不少涉及民族音乐的内容,戏曲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族艺术。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如今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这种综合艺术,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剧种,但不论哪种剧种都在唱腔、器乐、服装、人物造型的刻画塑造等方面独具特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一、极具魅力的艺术典范

根据地域的不同,戏曲的唱腔、表演形式也各不一样,这些异彩纷呈的戏曲艺术构成了不同的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就拿京剧来说,它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器乐用胡琴和锣鼓等来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传统剧目就约有一千多个,除了有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京剧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这种综合、虚拟和程式化的艺术富有极强的表演、欣赏和审美性:

它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打、念、做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些使戏曲成为最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它的虚拟性使戏曲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和对象,能对舞台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人物形象处理得巧妙、灵活、形象。“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

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富有程序化、规范化、舞蹈化的动作表演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

二、生活中却逐渐远离了人们

作为我国特色的戏曲艺术,综合了众多的艺术门类,起源并发展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是代表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新中国和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地方戏都有各自的规模不等的剧团经常在城市和乡村巡回演出,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流行音乐的逐步兴起与发展,很少有人会像对待流行歌曲那样对戏曲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戏曲唱腔在演唱上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所以戏曲音乐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同时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戏曲并不是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加之专业教师的缺乏、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学生很难学唱和欣赏到优秀的地方戏曲作品。

三、政策引领、师资培训重视民族艺术的传承

鉴于目前青少年对待戏曲艺术的陌生,为了激发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结合不同剧种各自的地区情况,重视地方戏曲的普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从挽救民族艺术的政治高度,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对青少年从小进行地方艺术的教育,让地方戏曲教学进入课堂。

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看到戏曲艺术所面临的危机,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戏曲艺人投入到戏曲事业的演艺和创作中来,成立相关的戏曲社团和俱乐部,拨付相应费用支持相关活动的开展等等。

其次在音乐教材中要编排有一定篇幅的戏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进当地优秀戏曲进行教学,普及优秀戏曲作品的欣赏,介绍一些著名的戏曲大师等等,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师队伍的培养不容忽视,重视对师范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教育,在教材中融入一定篇幅的民族艺术方面的内容,系统地安排地方戏曲的教学内容,对我国地方戏曲的剧目种类和发展历史进行详细的学习,对京剧和当地区域的剧种进行重点学习,认真进行戏曲理论和表演得专业学习,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大师和民间戏曲老艺人进行专业讲学,要像挽救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重视地方戏曲的师资培训。

四、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策略

让学生充分欣赏。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加强地方戏曲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戏曲艺术它本身没有流行音乐那样处处、时时接触和传唱的机会,它与孩子们生活距离太远。那么,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视听的角度,特别是从视觉的角度,有选择地选取有代表性的优秀戏曲曲目给学生充分的欣赏时间,通过对音像资料的感受、欣赏,学生们会对戏曲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戏曲中鲜艳夺目的服装和化妆,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都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视频介绍梅兰芳等戏曲艺术大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无限热爱之情,通过介绍乐队和不同的行当角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民族艺术的殿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欣赏、观看的同时融入戏曲的理论知识,在兴趣的不经意间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戏曲知识。

这种欣赏的目的不在于把学生都培养成为戏曲的演艺人才,而在于对这种民族艺术知识的让其了解和普及,用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和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6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戏曲素养,积极学习并示范表演

现在很多音乐教师在戏曲方面的自身素质是非常薄弱的,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戏曲音乐教学几乎是空白,平时也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基本是否扎实。因此,音乐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戏曲素养,通过自学以及系统地继续教育培训来迅速弥补戏曲方面的不足。平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认真学习戏曲的经典唱段,仔细琢磨戏曲的发声和表演技巧,同时还要向相关的专业人士请教。例如,教师要了解淮剧的相关知识,可以向本地淮剧团的老师请教基本的运用技巧,以便在课堂上做示范。并运用“重导轻演、重艺轻技、重情轻理、重趣轻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教书匠”为“活动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通过现场示范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如在观看兴化淮剧团近年来编创的“郑板桥故事”系列淮剧,几段经典对白和几句经典唱腔往往能吸引同学们对绍剧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对几段经典唱段的范唱和表现让学生兴味十足。有的同学还积极要求教师再露两手。于是我又演又教,同学们也随之和着音乐模仿起来,个个得意扬扬,兴致勃勃,一改往常的吊儿郎当样。显而易见,教师的演唱和表演不是要求学生学得多像,而是要求学生从欣赏到模仿,再到表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淮剧的韵味,并从中体会什么是淮剧的“味”。

二、实施戏曲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借助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多媒体手段、CD、VCD、投影仪等相继进入课堂,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戏曲在音乐课堂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实用平台。除此之外,一些专业的音乐软件同样可以用在戏曲教学中。例如,笔者在教授“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时,首先请学生欣赏此唱段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唱腔与行当(老生),接着笔者借助音频制作软件对此音频的音色稍作处理,请学生再次听辨唱腔的特点与行当(旦角),在对唱腔音色对比听辨的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京剧行当的知识。除此之外,在七年级大部分男生经历变声期间,笔者尝试借助此软件将某些唱段作相应的降调处理,以降低演唱的难度,帮助学生增强京剧演唱的信心。

四、视频与欣赏相结合

在戏曲教唱中,教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但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视频视听相结合。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欣赏完戏曲视频唱段后,由此引出“包拯”这一角色是何种行当?学生本身对戏曲中“净”的脸谱十分感兴趣,这样一来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我们再通过欣赏各种人物的唱段短片来了解不同脸谱下的不同唱腔。最后,让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戏曲的脸谱,并了解脸谱背后的意义,还可以自己给自己设计一张脸谱,做一期戏剧脸谱板报。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7

民族音乐文化能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还是看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等文件颁布后,有些省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重新编写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材。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把戏曲、曲艺纳入教学内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浙江省和上海、苏州市都先行了一步。早在1994年,当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小学《音乐——京剧唱段选编》和中学《京、昆剧唱腔选编》,“使全市近二百万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人每学期学唱一个唱段,积累起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每人可学唱16个京(昆)剧唱段,使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教学落到实处。”①浙江省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第一版)中,从第一到第三册集中介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等戏曲、曲艺形式。以上种种举措的目的就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体系,并力图使其产生辐射效应,希冀着未来的戏曲听众(观众)能从中小学生这个群体中不断产生。

新的时代又提出了新的目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03年4月)在“课程目标”中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又在“内容标准”部分中就“音乐鉴赏”明确规定:“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②由此看来,无论时展到什么阶段,都应该坚持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戏曲音乐进入中学课堂,同时也向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戏曲和曲艺纳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的音乐师范生都能唱几段京剧,那么,长此以往,就能使我国的在校生都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祖国音乐文化熏陶,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③

戏曲、曲艺等内容进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中国戏曲、曲艺的文化定位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文化结构,任何一种社会的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个层次。戏曲、曲艺既有主文化色彩,又有亚文化的成分,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并在此前提条件下,加以保护和正确地引导。将戏曲音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方式。由于弘扬主旋律和坚持主文化的需要以及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戏曲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体系便是十分必要和势在必行的。

2.进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戏曲音乐(包括演唱方法)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份文化遗产接收过来。现在声乐界所说的民族声乐唱法是专指在民歌、戏曲和曲艺的歌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既有别于传统的中国戏曲唱法,也有别于传统的欧洲唱法。它是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声乐教学和实践中,由老一辈的歌唱家和教育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总结和继承中国古代声乐歌唱方法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欧洲传统唱法的优点,逐渐形成的有中国语言特征和旋律风格,具有中国气派,演唱风格多样化的且科学规范的、形成一定理论体系的中国民族歌唱方法。

戏曲和曲艺进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明代魏良辅所著《曲律》中说:“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以乱规格。”④不论古今,在培养声乐人才方面,首先要强调在声音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戏曲、曲艺方面的训练,在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3.对高师的声乐教学有指导意义

戏曲和曲艺的演唱技巧能够给高师的声乐教学带来众多的好处,更能突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具体表现在:

咬字、吐字方面声乐演唱和戏曲演唱都是非常注重咬字、吐字的,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演唱方法都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类艺术形式。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尤其我国南方)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歌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有时甚至影响了词意的表达。如果有针对性地将某些戏曲(特别是京剧)唱段拿来教学,并在咬字、吐字方面要求特别严格一些,或许对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会有所帮助。

润腔方面中国戏曲中的润腔(如倚音、颤音、滑音等)是非常丰富的,即便是最完备的记谱法系统恐怕也不能准确地记录,只能靠口传心授来领会掌握,这是中国戏曲的特色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性选用一些戏曲唱段,并同学生一起研究、揣摩,提高演唱民族歌曲的水平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板式方面所谓板式,一般是指“在板腔体唱腔中,具有一定节拍、节奏、速度、旋律和句法特点的基本腔调结构。如慢板、原板、二六、快板、流水和散板等”。⑤板腔体剧种(如京剧)的主要唱腔都是各种不同的板式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艺术表现整体。在创作歌曲时汲取中国戏曲和曲艺的某些节奏因素(板式的变化),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从叙事歌曲《晋察冀小姑娘》开此先河,到20世纪60年代的《八月十五月儿明》《革命熔炉火最红》以及近年来的《故乡是北京》《兰花花》和《木兰从军》,都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戏曲板式变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戏曲中“快板”(垛板)和“摇板”(紧打慢唱)的成功运用。没有戏曲演唱经验的人唱这类歌曲总是感觉到在节拍、节奏以及速度变化方面难以很好地把握;而有戏曲演唱经验的人则可以驾轻就熟。

表演方面高师声乐教学往往对呼吸、气息、共鸣、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方面投入的力量较大,而在表演方面则有所欠缺。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具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可是在艺术实践中却显得手足无措,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看,甚至连台步都走不好。而中国戏曲非常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对训练学生的舞台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适当在高师的声乐课上引进一些戏曲表演技巧的训练,既能使教学气氛生动、活跃,也能给学生日后的工作带来裨益。

音乐风格方面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具有浓郁戏曲、曲艺音乐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如《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重整河山待后生》《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桥》等曲目中京剧、京韵大鼓和北京琴书的风格,即常说的“京字京韵”;《江姐》选段中川剧、四川清音的风格;《白毛女》选段中河北梆子、秦腔的风格;《洪湖赤卫队》选段中湖北天沔花鼓戏的风格;《采茶舞曲》中浙江越剧的风格;《看见你们格外亲》中的二人台、山西梆子的风格以及《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我们是黄河泰山》中的豫剧风格等等,不胜枚举。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些曲目的音乐风格,是师生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加唱某些戏曲(曲艺)片段,再演唱以上的曲目时,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就可能会更准确些,地方色彩就会更加浓郁。

作品的宏观把握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中,演唱的曲目有朝着大型化发展的趋势,而我们往往发现有些学生驾驭大型曲目的能力不高,每每将一首作品唱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有多少美感。学生本来演唱大型曲目的机会就不多,很难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声乐教师在平时能给学生加些戏曲唱段特别是板式变化较多的唱段,情况可能会好些。例如在演唱《兰花花》《木兰从军》和《孟姜女》等曲目时,演唱者若具备少许戏曲演唱的经验和技巧,其艺术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戏曲、曲艺与高师声乐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中西两种“唱法”各有所长

美声唱法的特点是“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有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⑥正是由于上述的特点,才使得美声唱法从17世纪初叶开始,随着西方歌剧的发展而繁荣起来,至今仍盛行不衰。

中国民族唱法的特点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的二度创作原则”⑦。在中国民族唱法方面,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

可能是一种历史的巧合,美声唱法脱胎于西方的歌剧;而中国民族唱法同宋元杂剧、明清昆曲、京剧以及近现代众多的地方戏曲一脉相承。这说明:两种唱法都是不应该排斥表演因素的,都应该“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中西两种“唱法”存在着互通性

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中国的民族唱法,无论是西方的歌剧、艺术歌曲,还是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歌或其他歌曲,都需要呼吸(气息运用)作为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变化和感情的表达无一不与呼吸有密切关系。美声唱法普遍采用的所谓“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和民族唱法中非常重视的“丹田之气”,都是千百年来歌唱者从艺术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从最终结果看,“丹田之气”的运用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并没有尖锐的矛盾。

过去曾有人误认为美声唱法不太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其实不然。例如意大利语元音发音时,唇形变化非常明显且不能随便改变;辅音的清、浊之区分也非常严格。所以意大利语有清晰、音序均匀而有节奏,每个音都平正而浑厚,世界上从事声乐演唱和研究的人们,都要学习意大利语言和用意大利语来歌唱。中国戏曲尤其讲究“五音四呼”和喷口、归韵及收声等技巧,认为这样才能将语言通过歌声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果不注重字只注重声,观众不知道你在舞台上唱的什么,就是声音再好也没有意义。”⑧

也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唱法大概不像美声唱法那样强调共鸣,其实这也是误解。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及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对待歌唱的声音的观念便有所不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这两种唱法是统一的,如在唱高音时应尽可能合理的使用头腔,因为头腔共鸣适宜于表现高昂激越的感情;唱低音区时要靠胸腔共鸣,因为胸腔共鸣可以使声音宽厚宏大;另外,共鸣与音量、音色、咬字和声区都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对比欧洲唱法的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唱法(包括戏曲)与欧洲美声唱法虽然有较明显的差异,但在表演性、呼吸、咬字、吐字、共鸣等歌唱技巧方面均有互通性和一致性。因此,将戏曲引入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戏曲、曲艺是孕育中国民族唱法的母体,许多声乐艺术的精华充溢其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曾拥有辉煌的历史,它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世界承认。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毋庸讳言,它曾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正常发展。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戏曲、曲艺等艺术门类代代相传,将它们纳入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很有远见的举措。要达到这个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也要有相应的措施,也就是必须将戏曲、曲艺纳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之中,这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礼仪、制度、经验、技艺、生产活动等情况,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⑩为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未来,我们要坚定地迈出改革步伐,去迎接祖国艺术教育的繁盛时代。

注释:

①③郁文武著《京剧唱段走进上海中小学音乐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第1期,第19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④(明)魏良辅著《曲律》[a].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第五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7页

⑤《中国音乐辞典》[z].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438页

⑦《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857页

⑧卢文勤著《京剧声乐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8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世纪,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教育理念的更新,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在两者之间可以插进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来装饰旋律,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02页

④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⑤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锡剧小戏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3页,第21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02页

[3]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9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篇10

一、戏曲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戏曲这一名称是我国所特有的,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融表演和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它能够在同一舞台上将不同的时空交替在一起,它的虚拟表演能突破舞台时空的限制,可以让观众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让观众具有一种艺术创造的参与性,能够把简陋变为富有,把局限变为神奇,是中国艺术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体现,是其它国度艺术所不具备的。我国的戏曲音乐可以说集合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优势,是经过艺术家们继往开来的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凭借颇为丰富的表演手段成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艺术的语言简练、生动,好的剧本就像是一个故事,好的唱词就像是一首诗词,戏曲艺术还特别强调音乐之美,唱腔动听,每一个曲种都有各自的地方音乐风格。除了要讲究文学性、艺术性,戏曲还包含了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通过对戏曲音乐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历史知识,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二、戏曲艺术教育应该步入大学校园

戏曲音乐的魅力将戏曲艺术的教育提上日程,那么如何弘扬戏曲音乐的教育呢?教材的干瘪,音乐教师的短缺,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待提高都是造成戏曲音乐教育上“贫血”的原因。要提高师资力量就必须重视大学校园的文化传播,大学校园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它的艺术教育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的校园教育。在目前的大学艺术教育里,说起周杰伦、蔡依林时,恐怕知者甚多,再谈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可能也有许多人能侃侃而谈,可是如果说起四大徽班、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则起码有80%的学生无从回答,究其原因,是对戏曲文化根本不感兴趣,觉得戏曲的节奏太慢,唱词难以听懂,拖腔太多,让人不太习惯等等,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愿意欣赏戏曲,能够领略到戏曲音乐的美,将他们带入到音乐的优美境地,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想改变他们必须首先让戏曲的故事情节打动他们,使他们愿意听、愿意看,从而真正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我国千百年来传唱的优秀传统曲目《打渔杀家》、《红楼梦》、《三岔口》等等,其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都不可小觑,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有许多戏曲大多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或地方名人贤士、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对今天崇尚西方生活的大学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与熏陶,对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和理解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戏曲艺术如何步入大学校园

1、编写适用的教材。戏曲艺术要想真正走进大学校园,关键是要有一本合适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既要注意综合性,也就是要汇集京剧、越剧、豫剧等曲种的基本曲调和精品片段,还应该涵括本土文化,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材《中国戏曲》一书中,除了上述几种基本曲种外,还详细介绍了上海沪剧的唱腔,并要求学生学唱沪剧的选段,了解有关沪剧的文化。同样,在江苏盐城的某些学校里,也同样在教材中着重介绍了本土的淮剧,引进淮剧教学,其内容来自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学生感兴趣,自然也就听得下去。我国各省都有许多优秀曲种,各地的腔调又不尽相同,可谓是奥妙无穷。可是在各省的高校当中是否都有一本系统的涵括本省优秀曲种和剧目的好教材呢?如果没有的话又如何在大学校园中去推广戏曲音乐呢?因此,我们要是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编写好戏曲活教材,那么教学上一定会出现较好的效果。

2、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在大学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应当考虑到大学生的喜好,从他们容易接受的曲种和曲目入手,对于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戏曲应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而不应该从属于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这一课程。在大多数高校的音乐专业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民歌和民族器乐的介绍,对于戏曲只是一种空乏无味的泛泛而谈,戏曲的魅力无从展示,学生更是无精打采。其实,我国的戏曲是要求表演者有高超的演技,而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还应该结合教材、结合方言、结合欣赏、结合表演地进行教学,使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学习戏曲,为将来的中小学戏曲艺术的普及打下基础。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我想应该是以讲座的形式为主,要把赏析、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选择好的曲种和曲目则成为开门砖。有些传统曲目从内容到形式的确都很优秀,但是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音乐,在现代戏曲中,也涌现出一批好的剧目。现代剧作家们为了更好的普及戏曲音乐,在创作中也注重揉合了一些流行元素,还把一些老牌剧目重新翻版排演,在伴奏和唱腔上都进行了改革,采用大型交响乐队来伴奏,像《金龙与蜉蝣》、《宇宙锋》等剧目,无论是剧情上还是音乐上都易于让大学生们接受。面对他们,一定要先介绍剧情,让学生产生了解的愿望,再让其去欣赏,去领略优美的音乐和唱腔,进而学唱一些熟悉的唱段,充分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3、实施戏曲教育的方法。传统的戏曲音乐当然应该用传统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们对于看着谱子唱和跟着录音机唱都觉得乏味,而教师的口授心传的方法则让学生感到兴趣十足。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时,大多采用视唱法和跟着录音机学唱法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说中国的戏曲音乐是活的,谱只是一种符号,只能对戏曲音乐作一种大概的记录,并不能完全代替音乐的本身,戏曲中有很多细微的地方,乐谱是无法体现的。如果用僵死的谱子来限制流动的音乐,那演唱者就没有再创造的空间,戏曲的韵味也就荡然无存。而仅仅跟着录音机学唱的方式又不够生动,过于机械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产生厌烦情绪。而口授心传就不同了,它频繁了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缩小了两者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唱时的讲解、唱腔及生动的表情,都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在一句句的跟唱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口授心传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戏曲的韵味美,为学生以后怎样处理音乐提供了一种快捷的途径,它的教学效果是出人意料的。

四、推广戏曲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