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9:59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1

1.1许多高校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视度不足经调查显示,在我国的高校体育类专业当中,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学时太时、设备不足,以及师资配置不合理体现出学校有关方面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要性的意识不到位。在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当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即侧重于学生的体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关注的则较少,这就导致了体育类学生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的不利。例如,某高校对于篮球专业的学生,所设置课程内容大多数都是篮球技能的训练课程,如何进球、扣篮等等,缺乏关于学生在篮球训练过程中遇到紧急意外伤害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暴露了忽视学生基本的自我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之培养体系上的缺陷,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1.2体育保健与康复施教范围小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施教群体的乏味来看,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具有生理残疾的学生人群当中,这样的范围是非常的小的。其实在体育教育当中,不只是那些体弱病残的学生需要学习体育保健和康复的知识,生理健康的学生也需要。体育教育的更大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设置的学科。例如,营养卫生、急救常识以及合理运动科学健身等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的,如果只放眼于狭隘理解而忽略更大群体的需要,势必影响体育与健康教育目的之实现。

1.3体育保健与康复心理课程较少综观当前高校所设置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大多是生理类课程,也就是说对规避身体伤害方面的教育较多,但关于心理方面的保健则做的较少。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为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因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能达到标准而造成,也有可能是因为所使用的方法不得当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排解的话,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容易使学生轻易就放弃自己所追求的梦想。例如,在短跑训练中,很容易就出现韧带拉伤的情况,而且因为亚洲人的体能特点,也很难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奔跑,所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非常容易灰心丧气。而在体育保健与康复的课程中却没有帮助学生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失落和挫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改进措施

2.1加强认识,积极设立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没有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上的短板,所以加强这一课程的认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并着手工作使体育保健与康复知识技能成为学生必学内容,以及体育保健康复学科为体育专业必修课。其次,校方和老师还要意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体育学生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认真考虑将课程列入到教学设计方案当中。最后,校方必须将此付诸行动,如果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么一切都只能是空想,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建立校方领导和老师对于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认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组织研讨会,或者是在学术年会论坛,通过宣讲、实物展示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使之在学校中就会与校方领导和老师探讨这个问题,从而掀起一股重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风气。

2.2扩大范围,使这门课程惠及全体体育类学生时下高校所设立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惠及的学生范围还是十分有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体弱病残的学生固然需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的课程帮助、引导他们自信、顽强、健康的成长,难道身强体健的学生就不需要吗?难道他们在体育训练、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吗?答案当然是否。因为在体育训练当中,即使是身强体健的学生,也会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遭遇到许多的挫折,他们也需要指导和帮助。所以高校必须括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体育类学生当中的施教范围,必须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能够对每一个体育类高校学生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江集所有体育类高校学生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例如,高校在教学设置中,明确规定必须为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或者是直接向国家申报该课程专业,使其更加规范化。

2.3增加内容,心理教育列入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以往的教育实践表明,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当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豁达的态度等,才能够使他们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不仅有必要的体育卫生、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和康复体育等知识,更要有心理知识保持心态平衡面对挫折。所以,必须在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体育教育当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坚强的个性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的帮助非常的大。例如,在羽毛球训练当中,学生必须自己单独的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这些训练通常使他们感觉到很焦躁,而且因为经常进行单独的训练,他们的团队意识就不及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项目的学生强,所以在为学生教授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摆脱焦躁、烦闷的情绪。

2.4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社团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信心提高自我发展潜能以及拓宽专业知识培训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效果。例如所在学校阿坝师专(四川民族师范学院<筹>),成立有“同一健道美道协会”、“心理协会”等学生团体,响应校方关于学生社团作出的“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的号召,积极开展“体育保健康复技能竞赛”、“健康知识讲座”和“体育保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保健康复知识方面,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好评,并在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结语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认知心理治疗;远期效果

临床表明,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实施有效的认知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性。本文旨在分析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的远期效果,特收集我院的8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8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本组患者均经iCD-10诊断标准[1]和CCmD-3诊断标准[2]确诊,急性期治疗后panSS减分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或总分低于百分之六十、BpRS减分超过百分之五十,本组患者均无躯体严重疾病,在接受本次治疗过程中有一名以上的监护人员实施监护,本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和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的干预方式将其分为认知心理治疗组(40例)与普通知识宣教组(40例),认知心理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岁-42岁,平均年龄(28.65±10.14)岁,其中有10例为情感障碍,30例精神分裂症;普通知识宣教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7岁-43岁,平均年龄(29.13±10.22)岁,其中有11例为情感障碍,29例精神分裂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普通知识宣教组患者仅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知识宣教,认知心理治疗组患者则在普通知识宣教组的基础上加强认知心理治疗,具体措施为:首先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精神卫生知识宣教,为其讲解病情发生发展、治疗方法、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等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调动患者家属联合医院资源为患者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恢复环境;同时为患者进行各种生存技能训练,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沟通等;在开展认知心理治疗过程中应循序渐进,比如治疗初期主要了解患者的困惑、不良情绪等,并告知患者以上问题是由于错误认知、信念导致,然后要使患者充分认知到对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等结果患者本身是有责任的,再次是帮助患者纠正或放弃不合理信念,最后是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观念以及接受理性的生活哲理,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掌握治疗技巧,积极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得到患者依从性。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以及复发率和再次住院率、再就业率情况[3]。其中,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主要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4]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主要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5]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认知心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均明显优于普通知识宣教组(p

3讨论

早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著名医学研究者Gallhofer提出,精神病患者除了有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同时还存在认知功能缺陷。与此同时,另一位知名学者HarveypD也提出,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缺陷是一个独立的症状群,而单纯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阴性、阳性症状,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变化,这就导致了很多精神病患者在治疗后,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得到治愈,而因为存在认知问题导致无法适应社会,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容易导致病情复发。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临床表明,在患者恢复期给予有效的认知心理治疗能有效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和信念,并通过技能训练等方式逐步恢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正常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降低复发率。刘玉玲[6]等通过对144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在其中的72例加强认知心理治疗的患者组其整体认知能力、智商水平均显著高于另外72例未加强认知心理护理的患者组,并得出结论,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本文主要对我院的8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心理治疗组患者在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复发率和再次住院率、再就业率方面均显著优于普通知识宣教组(p

参考文献:

[1]沈峰,杨彦春,邓红等.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疗效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7,22(2):236-237.

[2]周培丽.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461-7462.

[3]敖淑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28-4528.

[4]蔡圣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4(28):161-161,164.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偏瘫患者;出院康复;护理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四大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趋势,但因此而致残的存活者数量却逐年增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脑卒中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对促进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练的依从性并不是很理想,依从医护人员的建议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提高其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存在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尽量使康复期的偏瘫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动的能力,最终为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1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

1.1.2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治疗缺乏信心。

2对策

2.1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出院后护理

2.4.1主动帮助患者联系其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该中心所具备的康复条件,介绍患者目前康复中仍存在的问题,提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和社区医护人员协作,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康复。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4

1.1对象

对24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交大)和61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南医大)的五年制医学本科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均为临床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交大学生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3名,省会1名,二线城市5名,小城镇4名,农村1名;南医大学生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名,省会5名,二线城市18名,小城镇17名,农村18名,贫困地区2名。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有关康复医学知识调查问卷,并结合临床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相关政策、康复医学基础及临床康复知识和职业志向等18个问题。问卷调查表按班级统一发放,填写,独立答题。

2结果

两校中90%以上医学生自认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约90%医学生认为康复医学学习很重要,90%以上医学生表示想多学些康复医学知识,认为康复医学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0%以上医学生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但只有约10%医学生认为2015年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40%以上医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约80%医学生认为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康复服务,碰到类似情况可以转介到康复专门部门或机构。实际上真正接触过康复治疗的医学生仅占极少数,对于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尽管已经完成内外科理论课教学,但对相关疾病的康复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可能造成残疾基本没有概念。

3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各有关院校纷纷开设“康复”专业。在经历初期的无序之后,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本科康复专业总的招生规模小,康复医疗学专业基本空白。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但是医疗人才紧缺使得康复医师需大于供的矛盾在短时间难以缓解。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聋幼儿康复教师家庭康复指导

自从事语训教育事业以来,作为语训教师的我面对过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家长。由于大多数家长来自于农村,或不同的工作岗位,使他们面对听障的孩子不知从何入手进行教育,不知如何面对亲戚朋友。自卑的心理及盲目的教育使他们痛苦、茫然。从教以来,有无数个家长对我抱怨过自己的不幸和无奈,有的家长对孩子失去了信心,有的家长太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干脆把孩子放到私立学校,或托人代管,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康复学校后,完全依赖于学校。很多家长由于不懂的如何教孩子,如何配合学校完成教学内容,不了解语言康复知识而举手无措,从而耽误了孩子的康复进展。为了推进康复工作的开展,进展,听障孩子康复水平的提高,我校开展了家长康复培训班,家长会,个别化的训练,谈话等形式,向家长推广和宣传康复知识及语言训练技能和方法等康复常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家长在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康复技能上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巧。使孩子的语言康复充满了希望。作为家庭康复指导教师应做好哪些方面?以下就是我对聋幼儿家长做的入学初期的康复家庭指导的总结。

1首先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

1.1家长的基本情况:其一,杨芮懿的父母都是健全人,初中文化。孩子的康复主要以母亲为主,其家长对康复知识一无所知。其二,安晶艺的家长父母都是健全人,母亲没文化,对康复知识一无所知,孩子由母亲带着。

1.2孩子的情况:杨芮懿,女,年龄3周岁,两耳听力均在70分贝以上。口语如:简单的称呼爸爸、妈妈能说,其它的不会。安晶艺,男,3周岁,两耳听力均在95分贝,没有任何口语。

2制定家庭康复指导目标

希望通过家庭康复指导,使孩子的父母了解基本的康复知识掌握一定的康复技巧,树立家长康复信心,对孩子有正确的康复期待值并能更好的配合教师完成孩子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

3制定家庭康复指导的内容

3.1时间安排:2周1次(可根据情况自己安排)。

3.2康复指导的形式:以讲授、示范演示、点评为主要形式。

3.3康复指导的内容:如何指导家长?首先,开导家长正确看待耳聋问题,甩掉自卑、痛苦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几个包袱,以一个积极的心态,不娇惯、不放纵聋儿,让他们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康复。其次,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系统的康复知识。为了尽早实现聋儿得到有效康复的目标,家长要尽可能多的学习系统的康复知识,以应对耳聋问题的复杂、康复过程的艰难以及后续教育的挑战。

具体来说,家长所要掌握的知识就是康复机构对家长的理论培训要求,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下面就聋儿初期家庭康复指导中,指导家长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①初步了解听觉技能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知识和听觉理解。②初步了解言语技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呼吸、发声、共鸣、构音和语音五大模块。③初步了解语言康复与教育的理论与方法。④初步了解认知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再者,指导家长掌握有效、娴熟的康复技能。

家长可以运用游戏法、故事法、对话法、演示法、观察法、参观法等各种手段进行康复训练。如何要求家长?作为家长:一是要认真学习各种康复知识,深入钻研聋儿康复技术,研究聋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了解如何让孩子开口、发音、发声等知识;家长注意语速要慢点,口型要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在一个平面;让聋儿学会聆听音乐,能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做点头、拍手、踏脚等动作;制订家庭康复计划,充分利用各种生活情境对聋儿进行生活教育。二是要虚心向专家和康复教师请教,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三是要加强家长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科学、高效、实用的康复方法。

作为一名语训教师,十几年来,我对聋幼儿语训工作尽心尽力,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热情毫不保留的倾洒在了语训教育事业上,值此,我衷心祝愿每一个聋儿家庭和每一位聋儿家长,早一天树立起直面现实的勇气,在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让我们一起努力、拼搏,携手打造聋儿的美好明天,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尊、自强、自立,对社会有所作为人。【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111019】

参考文献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心身康复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44-02

冠心病作为是一种心身疾病已是医界和心理学界的共识。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和预防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是目前临床对冠心病治疗一般重视药物治疗而经常忽视心理方面的治疗,并且专业的心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心身康复的实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试图根据心身相互作用原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干预,从而为促进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尽量保证两组间的均衡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情、居住环境、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冠心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实施心理干预。

1.2.2心理干预方案以身心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采用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干预和放松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心理干预:1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身心疾病,以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2行为干预――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并指导他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3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患者分析处理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放松治疗――采用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缓解患者情绪。干预的原则是个体与集体心理干预相结合,干预方法采用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每周进行集体心理干预两次、个体心理干预不少于3-5次,每次心理干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1.2.3研究工具采用许军编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3]和Spertus设计的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4]。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48个条目组成,包括自测生理健康、自测心理健康和自测社会健康三个子量表,采用10级评价标准,分析指标为3个子量表得分以及自测健康总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分为5大项19个条目:躯体活动受限程度(问题1),心绞痛稳定状态(问题2),心绞痛发作情况(问题3-4),治疗满意程度(问题5-8),疾病认识程度(问题9-11),逐项评分,最后将总分进行正向化处理,标准积分=(实际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该方面最高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x100,评分越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2.4调查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三日内完成自测健康量表(SRHm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的前测评定,在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自测健康量表(SRHm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的后测评定。

1.2.5统计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2.6观察指标1心理指标: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分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2生理指标:以临床大体疗效进行评定,分为四级: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善。

2结果

2.1不同组别干预前冠心病患者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差异比较

对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进行SRHmS评分和SaQ评分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同质的。

2.2不同组别干预后SRHmS评分差值的差异比较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5],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已越来越引起医疗界的重视[6]。国内外的研究均提示了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显示:对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进行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前测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实施心理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自测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实施心理干预后的两组患者SRHmS评分差值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能减轻冠心病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说明心理干预能很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效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康复;两组患者SaQ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识程度及西雅图总分也都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状况,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从而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有积极作用。另外,在对干预组进行访谈中发现98%患者认为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发现干预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更加有力的佐证了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康复具有显著作用。

本研究结果揭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身症状,并提示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应建立“心身同治”的原则,在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心身康复,这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绍红,王晓燕.心理干预加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139例疗效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

11(3):303-303

[2]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组.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3]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J].心理卫生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4]刘同想.西雅图心绞痛评定量表(SaQ)[J].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4:123-124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脑瘫;心理发育;康复治疗

introductiontotheconventionaltreatment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

Chunhualiu

JilinDisabledpersons’Rehabilitation

【abstract】Cerebralpalsyismainlyformovementdisordersandabnormalposture.itisthemaincauseofthecurrentdisabledchildren,andlifeexists,there

isnosinglegoodtreatment,patients,familiesandsocietybringgreatmentalandeconomicburden.therefore,thetreatmentofcerebralpalsyhasbecomethehottopicsinthestudyof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saroundtheworldandthedifficulty.atpresent,althoughtheeconomycondition,thedegreeofmedicalresourcesandlocalknowledgeofrehabilitationandrecoveryofinvestment,butisthesamethroughoutthedomesticcerebralpalsyrehabilitation,methodoftreatmentofcerebralpalsyisstillisgivenprioritytowithdrugs,surgery,medicalrehabilitationtreatmenttechnique.theconventionaltreatmentmethodisirreplaceable,butmoreshouldbestandardized,reasonableuseof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training,.individualizedtreatmentaccordingtodifferentchildrenandparentsinto,andpayattentiontothepsychologicaldevelopmentofchildrenandactiveparticipationisinevitable.

【Keywords】cerebralpalsy;psychologicaldevelopment;Rehabilitation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92-02

脑瘫是(Cerebralpalsy,Cp)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随着围产科医学的发展,新生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脑瘫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趋势,1997年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由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妇幼保健中心对江苏等7个省市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儿童中脑瘫的患病率为1.2‰~2.7‰,平均为1.92‰,约有31万人,并以每年4.6万人比例递增。因此小儿脑瘫康复事业也在迅猛发展,康复治疗的项目也在陆续开展。康复事业发展是迅速的,但在迅速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治疗手法,迄今未曾改变,观念和一些治疗动作守旧化;一部分康复机构或个人自我研制在临床运行、观察,未被系统的规范化;机构管理和基础设施不完全;治疗项目过多;治疗师单纯注重生理变化,未注重孩子的心理改变;一味的强调医院的康复,未重视家庭康复的重要性等等。所以完善和规范脑瘫的康复治疗行业标准是势在必行的。

1注重患儿的整体发育,不容忽视的心理

患儿心理认知发育往往是治疗师所忽视的问题,一味的追求生理层面的进步,忽视孩子内心对外界的渴望,得不偿失。我们为患儿康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重者尽量回归家庭,中度回归社区,轻度回归学校、回归社会。首先,我们康复的是孩子,其次才是病孩子,孩子有孩子的天性,有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向往。在家长和传统医疗康复的施压下,孩子丧失了好多接触孩子世界的机会,使得很多孩子回归社区,回归学校后不能很好地于他人交流,不知道共享,不会游戏等等问题的存在。婴幼儿至学龄前期是孩子认知发育最佳年龄段,有效的心理疏导与认知训练是患儿康复中必不可少的康复项目。

2注重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我们不只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即使在条件允许的一些家庭中患者每天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最多3小时,剩余面对家长的时间远远超过此3小时。患儿家长有一定的康复知识的掌握:第一有助于我们与之沟通,方便了解患儿在家庭的一些基本情况,对于康复现状和将来预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第二充当家庭康复治疗师的角色,做一些简单康复动作的实行,对平时患儿易出现的异常姿势有一个矫正和监督作用,有利于患儿更快的康复,减轻患儿家庭精神及经济压力。

3综合性康复、个别化训练、不盲目

综合性康复是国内外公认的比较好的康复手段,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理疗、中医针灸按摩等有机的结合是较有效的治疗方式。但要系统评估,综合分析,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案。目前治疗种类繁多,单单一个理疗就将近30多种疗法,要最符合患儿生理特点的为其选择康复项目,不要为了达到经济利益而忽略患儿的实际需要。

4被动多于主动,动作单一

运动疗法是多数医院为孩子必选的康复项目,也是公认的较有效的康复手段之一,无论里面的Bobarth疗法,Rood疗法还是上田法、pnF疗法大部分都是患儿的被动运动,动作单一进行,患儿体会不到训练的乐趣,产生了对训练的强烈排斥。训练要增加孩子的趣味性又要达到康复目,有待于各训练师的诱导技巧、对患儿的心理掌握、扎实的康复医疗基础。例如牵拉内收肌,不仅仅仰卧位牵拉,坐位侧踢球,侧移动,盘腿位等。只要遵循医疗基础,达到治疗目的不要拘泥于一种康复动作。

5辅助器具应用

辅助器具种类繁多,有矫形鞋类、助行器具类、助爬类、辅助生活器具类,合理的应用辅助器具有利于患儿正确姿势的获取,预防及矫正肢体变型,并可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但是目前辅助器具的制作与装配。有很少的康复机构配置,有一些机构配置的也是从外行转掉的,所以规范辅助器具的操作和与康复小组的配合也是目前急于解决的工作。

6药物治疗

目前医疗体系中关于脑瘫患儿手术的说法众说纷纭,目前得到一定认可的是选择神经根切断术(SpR)和跟腱延长术等。但并不是每一例手术效果都十分明显,有一些家长比较盲目,医疗机构未准确告知手术的禁忌症与适应症,盲目手术,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手术,术后未达到一定效果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规范化的医疗手术道德标准和人们对手术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对药物治疗发面有了比较规范的准入,对脑瘫小年龄段儿童有一定效果的营养脑细胞药物的应用,当价格较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7学前教育的融入

对于脑瘫孩子适学儿童前期的学前教育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困境。有很多脑瘫患儿肢体有一定障碍,但智力正常又到了学龄期,没有学校愿意接收此类儿童,以不能生活自理怕担责任为由将这些孩子拒之门外,剥夺了他们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

就目前脑瘫康复治疗现状,以上七项康复治疗综合运用是最有有效地康复手段,从患儿的生理,心理到未来发展多方面考虑患儿的需求,得到全面的康复。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减轻社会的负担。国家政策的发展、医疗康复机构的规范、治疗团队的提高、家长的正确理解与坚持不懈、患儿的阳光成长是我们大家共同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瘫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7,29(5)309.

[2]刘伟,陈刚,迟广明,等.脑瘫治疗的现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12期.

[3]SundrumR;LoganS;wallaceaCerebralpalsyandsocioeconomicstatus:aretrospectivecohortstudy[外文期刊]2005(1)doi:10.1136/adc.2002.018937

[4]林庆,李松,刘建蒙,等.我国六省(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1(10)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9

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康复训练我国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初显成效。调查研究显示,经过早期康复训练的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语言、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部分康复效果较好的自闭症儿童进入到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学校学习,有的还进入了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自闭症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而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康复又是实施早期干预的基础。因此,如何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工作,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提倡早期发现、早诊断、早康复。如果家长对“三早”没有充分的认识,自闭症儿童康复就难以取得成功。

(一)早发现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如1个月的幼儿一逗会笑,可以关注某一物体;1~2个月的幼儿听力和视力都得到快速发展;3~6个月的幼儿听到熟悉的名字或物品会用目光寻找或定位;8个月大的宝宝看到熟悉的人会用微笑来表示认识他们,看到亲人或看护他的人会要求抱等;10~11个月大的宝宝能独立站片刻,能使用个别的单词,一个单词可以包含很多含义;1岁的宝宝可以独走、弯腰拾物,能听懂的话多了,但只能说单词句。一般来说,只要家长了解了这些小儿生长、发育的知识,掌握一些简易的诊断测试知识,大部分儿童自闭症是可以在家庭早期发现的。据日本国立特殊教育综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百分之八十的自闭症儿童是由家庭早期发现的,可见,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发现,家庭是关键。

在美国,对一个婴幼儿要求出生后6~8个月内,就要诊断出孩子耳朵聋与不聋,诊断孩子的精神发育是否正常,智力发育是否迟滞等。如发现孩子有异常,就要立即进行早期干预。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在3岁时,能进入正常幼儿园。而我们许多家长却没有细心的注意和观察孩子语言、行为、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即使观察到了也认为是孩子“讲话迟、性格内向”等,等到孩子四五岁以后,才来就诊,延误了孩子的早期诊断,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早诊断

百分之九十的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早期诊断有利于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但事实上,许多家长对自闭症的诊断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异常后,会盲目的求医问药,即便权威机构已给出明确的诊断――自闭症,但很多家长仍不愿意相信事实,将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浪费在了治疗上,这不仅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孩子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当孩子过了六七岁再进行康复训练,会使得康复效果不佳,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终身遗憾。

(三)早干预

《美利坚百科全书》中指出:“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学龄前开始,儿童接受康复训练越早,他们各项能力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人们熟知的印度狼孩卡马拉,就是在7岁后才开始学习人的语言、认识人类世界、开始社会交往的。尽管其生理器官良好,但花了7年功夫,才学会了45个词,在社会交往、认知行为方面仍存在极大的障碍。可见,早期康复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二、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必要性

(一)自闭症儿童逐年增多,家庭康复势在必行

20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而要将所有自闭症儿童集中到康复机构进行训练是不可能的,尤其对两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因康复机构受到条件限制,大多数无法接收。所以,单靠康复机构,难以完成自闭症儿童的训练重任。因此,只有培训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展家庭康复,有针对性的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家庭康复是推动其正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师资与接纳机构数量严重不足,需要家庭康复

我国缺乏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和早期干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办的民办训练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700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有一部分机构乱收费,有些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这也是绝大多数自闭症家庭所不能承担的一项经济负担。

这些行业乱象呼吁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应关注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利用家庭优势与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干预功能。

三、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优越性

(一)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

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单独训练的时间约半小时左右,而家长每天有三分之一或更长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足够量的训练。

(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最密切

作为自闭症儿童家长来说,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象正常儿童一样活泼可爱。而且,想使孩子康复的心情最迫切,也最富有耐心。许多康复较成功的孩子背后,都充满着家长深切的关心和心血。

(三)家长教孩子方式最灵活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都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如果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和内容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孩子容易接受。比如,利用“吃饭、上街、散步、进公园、天气变化、走亲访友”等机会,看到什么教什么。这样做,比起可让教学更实际、更灵活,效果也好。

理念先行是保证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得以实施的条件。理念的深入和实施策略的优化,推动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现实发展;现实发展体现了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教育的实效性。只要家长充分认识到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比较全面地掌握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各种技能,并积极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就能使自闭症儿童康复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篇10

【摘要】对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干预、对患者进行技能训练、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技能训练、重塑自尊的健康教育。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增强了对治疗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预防;复发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和病残率很高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和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1]。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依从性,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给予心理支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康复,减少复发,是精神科护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对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60例精神分裂症均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之诊断标准[2]。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16~55岁;病程1~36个月;受教育年限≤6年20例,7~9年96例,10~12年34例,≥13年10例;婚姻状况:未婚118例,已婚28例,其他14例;职业:农民16例,工人38例,干部、知识分子42例,学生54例,其他10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通过与其沟通搜集一般资料,评估患者已经掌握的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帮助患者明确其知识需求,并根据病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2结果

本组160例,临床治愈148例,自动出院12例,随访120例院外生活质量良好。

3健康教育内容

3.1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干预:制定家属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给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和指导,并耐心、准确地回答和讲解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使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抗精神药物治疗的一般知识、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及长期维持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患者危机状态行为的预防和处理、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进、心理护理;使患者家属做到心中有数,强调治疗的意义和效果,让患者家属了解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如能系统全面的治疗,能降低复发率、致残率,使其坚定治疗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在回归社会、家庭后得到较正规、有效的维持用药治疗和家庭护理干预这个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环节,减少病情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3.2技能训练:精神分裂症系复发性疾病,多次复发可导致患者社会技能的下降,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3]。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让其接受生活和社会技能训练。①生活技能训练:着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和主动性。如定时起床整理房间、洗漱、穿着与修饰,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工娱活动。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有专职护理人员组织患者到工娱室从事健身、绘画、打扑克、听音乐等训练,充分发挥患者的个人长处,在患者的活动中给予正性强化。根据患者的表现和成绩给以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特别是对慢性迁延患者,更应加强社会功能锻炼,以防止社会功能的衰退。②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教会患者交谈的技巧,包括交谈的目光对视、姿势动作、面部表情、语调变化、声音大小、语速快慢等。让患者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询问及求助等社会技能。必要时将患者带到院外的现实生活中,尽量启发他们关心周围的情况,改变淡漠无情,扩大交往与周围人接触,纠正他们退缩孤独的病态残留。

3.3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技能训练:①应使患者了解药物治疗对预防病情复发、恶化的重要意义,自觉接受药物治疗并坚持治疗。②学习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并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等有所了解,如学会识别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并能做简单自我处理,及时求助医生。③学会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方法,通过训练,使患者学会安全用药的技巧,如每次用药应查对标签,在忘记服药后,不要在下次服药时补上。治疗如有问题、发生不良反应,不能随意自行停药,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特别强调坚持服药与保持良好心态对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的重要性。

3.4重塑自尊:自尊是指一个人珍视、珍惜、赞许或喜欢自己的程度,是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通俗、很重要的概念[4]。低自尊能降低自我价值感,导致孤独、抑郁、社交焦虑以及疏离。大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精神症状的逐渐恢复,担心未来前途及婚姻家庭,又要承受他人乃至社会的歧视,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指导恢复期的患者勤奋学习,正确思考,丰富自己的生活,积极学习相关的人文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与理想的差距,自我价值要求与社会提供满足的符合程度,以减轻如应聘、升职、实物分配等社会应激源的应激。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

4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疾病,部分患者有反复,且复发有增加趋势[5],多次复发会使社会技能下降,趋向衰退。影响其复发的因数主要是患者对疾病及药物治疗认识不够,以至于中途停药,迄今为止,系统连续的精神药物治疗,仍是控制精神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功能康复的主要手段[6,7]。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复发。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增长知识,不断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消除对疾病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同时增强了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并真正认识到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患者自信心增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让患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积极生存的意义。使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注意先易后难,不易操之过急,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务劳动过渡到社会工作,直到恢复到原来的工作。本组随访120例患者在个人整洁、情绪自检、心理平衡、社会能力、社会兴趣、生活自理能力等都达到了我们的健康要求,因此健康教育不仅对各种治疗有增效作用,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