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十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十篇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3:38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1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指的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为进一步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结合本次活动总要求,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精神,以及上级党委有关工作要求,以学习为抓手,以践行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正面教育,体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原则,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教育、引导党员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二、工作目标

1.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学校支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2.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把对党员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夯实基础。

3.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要将问题具体化,对党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要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整改,推动党的作风不断好转。

三、学习内容

1.学党章党规。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从个别党员中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肃清恶劣影响,发挥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引导党员牢记党规党纪,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2.学系列讲话。全校党员要着眼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认真学习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要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党的科学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做合格党员。全体党员要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要强化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本色,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在“十三五”规划开局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四、主要措施

1.开展主题“学、评”活动。要把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明确自学要求,认认真真搞好自学。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各党小组要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党员自身学习情况,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看自己在新任务新考验面前,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宗旨,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同时可将学习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党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考核条件之一。

2.开展专题教育活动。(1)在建党95周年之际。开展一次党员专题学习考察教育活动。(2)扎实做好党员“爱心驿站”结对帮教工作,提高学困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引导学困生走出困境,使学困生能与所有学生一起健康成长。(3)开展一次“两学一做”知识竞赛和专题学习征文活动。

3.开展党员大走访活动。五月份组织全体党员“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4.召开支部专题生活会。年底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支部班子及成员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全体党员对支部班子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

5.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召开全体党员会议,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对照党员标准,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的程序,对党员进行评议。结合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成员与每名党员谈心谈话。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区别不同情况,稳妥慎重给予组织处置。

6.立足岗位作贡献。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工作,立德树人。重点落实“党员引领教学,唱响绿色课堂”党员示范岗和“党员一岗双责”制度,爱岗敬业,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为加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两学一做”“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怀聪副组长:金四云组员:唐芳、倪嘉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沟通情况,布置任务,协调运作。

2.落实责任。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结合学校实际作出部署安排。支部书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不仅要带好班子,还要管好党员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

3.组织保障。要加大整顿工作力度,所有党员积极参与,党员干部发挥引领榜样作用,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抓到位。

4.发挥媒体作用。充分利用xx家校报和学校专题网站,引导党员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注重运用各类新媒体,宣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xx小学党支部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8-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要,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选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高专院校中,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的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但是,传统的学科化课程内容、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

(二)讲授法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内容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做”的机会。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缺乏融合,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讲授法弱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是本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难以培养。

基于以上问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则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其特点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教师负责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呈现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总结反思案例;学生负责阅读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有了沟通和协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力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实施案例教学法一般会经过案例的选编、呈现、分析、讨论、总结五个阶段。以下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的一章即“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来说明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选编案例时,主要选编幼儿园语言领域典型的并包含有问题发生的实践。本门课程所选编的案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名师设计并实施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其来源途径包括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等学前教育类网站、幼儿园教材、幼教类期刊、幼教类书籍、幼儿园公开课现场录像等)。二是学生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来源于学生参加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作品、学生见实习或课内外实践所设计的案例)。

就具体的案例选择而言,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技能(具体包括:幼儿园文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教学内容中应综合考虑幼儿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实践的融合。基于以上要素,在具体的案例选择上,选取了小班同课异构活动“拔萝卜”,活动设计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设计出各有特色的教案。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三大教学环节:讲故事、理解故事、表演故事。另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已经学习过歌曲“拔萝卜”,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讲故事、理解故事、音乐游戏。

(二)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纸质材料的呈现、录音或录像的呈现、口头描述呈现、情景表演呈现、多媒体呈现等。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呈现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考虑案例本身的特点。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不仅掌握了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且基本了解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规范、基本步骤、原则等。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前并不提前讲授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案例。另外,就其案例“拔萝卜”而言,包括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两部分。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选择以纸质材料的方式呈现教案,以录像的方式呈现活动实施。

(三)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个人或小组可以在课内或课外分析案例,讨论环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上,学生人数以6人左右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用小黑板记录关键性发言。为避免讨论过于封闭,教师可预设开放式问题:你怎么看这两份案例的设计?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不断的提出问题及解决策略,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讨论结束,由各组派出代表轮流发表该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议。

该环节在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监督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困惑通过插话、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四)案例的总结。案例的总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肯定合理的讨论结果,同时,对学生分析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指正。对于讨论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另一方面,总结环节也要总结出案例所体现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通过案例小班同课异构活动(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活动)“拔萝卜”,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总结出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作品;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经验又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价值;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根据活动目标出发,活动环节中主要环节的架构应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整个活动设计既要体现出整合的语言观、活动的语言观,又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等等。

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幼儿,他们是千变万化的,活动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在充分考虑幼儿经验的前提下,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设计。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学前儿童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技能及理论,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他综合职业素养。此外,为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在仿真教室或幼儿园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试教。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而言,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自己建构知识、锻炼技能。并且,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案例库建设。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案例的选编是基础,只有当教师选编出有价值的案例才能保证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工作非一个教师能完成,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形成一个课程小组,大家共同讨论,再选编案例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要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另外,案例库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有价值的案例库。

(二)实现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主要采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除了案例教学法还采用了“尝试实践法”、“观察分析法”、“说课、评课法”等。从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尝试实践法,说课、评课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进一步巩固、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技能。

(三)认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在案例的选编、呈现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为主体地位。在分析、讨论环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可过多干涉学生讨论,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想。总结环节应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的把握好自己的地位,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实践中,它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思维力、判断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提升理论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0)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4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5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我们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所选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教学要与实践达到充分的结合,使教学与幼儿教师的岗位尽可能的对接,以提高学生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胜任幼儿教育工作。为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我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

一、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校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个性张扬,喜欢专业技能课,如舞蹈、琴法、唱歌、美工制作、舞台表演等,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认识偏差,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就能当好幼儿老师,从而忽视幼儿教育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为转变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我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幼儿园教育案例,根据案例提出思考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案例,来使学生明白学习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和有趣,同时制作画面优美,佩带动感视频和音乐的课件来吸引学生,感动学生。

案例:关于蛇和青蛙的提问。一名教师提问小朋友:昨晚外面下了一场大雪,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等可爱的小动物都出来在雪地上画了很多幅美丽的图画。那么蛇和小青蛙为什么没有出来画画呢?一名男生回答: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他们的妈妈很有钱给他们买了带毛的衣服,它们不怕冷就出来了;而蛇和小青蛙他们都没有带毛的衣服,太冷就没有出来。老师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笨,不知道蛇和小青蛙已经冬眠了吗?根据该案例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个老师的教学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错在哪里?找出该幼儿老师所犯的四个错误,并分析为什么错了?学生热情很高,能找出明显的1-2个错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该幼儿老师没有学好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错误一:不懂得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是根据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的(冬天小孩子需要穿厚厚的衣服才能出来,推理认为动物也像人一样冬天需要穿厚衣服才能出来玩);错误二:不懂得暗示的心理学规律,消极的心理暗示(骂孩子笨)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不好心理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带来如何好的结果;错误三:不懂得教育理论,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骂孩子笨),不会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错误四: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孩子,使孩子不能学会探究知识,不能学会在思考中获得问题的答案,经常直接把问题答案告诉孩子的结果会造成儿童大脑懒惰,不愿思考,依赖他人给予答案。

从上述分析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情况(举北京方庄三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只有学好幼教专业理论的幼儿老师才能成为最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引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实例,讲授理论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不喜欢枯燥的理论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结合起来,我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幼儿园教育实例,如在讲授《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节中,我引入鹤立幼儿园超前教育的例子,层层分析是否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否符合幼儿园智力教育目标,并引发学生思考当前幼儿家长一味让孩子学习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等。为培养幼儿自信心及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我引入“母亲与家长会”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培养孩子自信心。

案例:母亲与家长会。第一次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批评了孩子。说孩子有多动症,请妈妈领孩子去看医生。老师说别的孩子能坐住10分钟,而她的儿子最多坐住2分钟。妈妈很伤心,回到家儿子还问妈妈,老师表扬他什么了。妈妈只好说老师表扬了,说你以前最多能坐住1分钟,现在能坐住2分钟了。希望以后更好。孩子很高兴,第二天又去幼儿园了。小学的第一次家长会,妈妈去了。老师把妈妈留下来说,你的儿子是不是应该换所学校读书,妈妈问为什么。老师说,你的儿子考试全班倒数第2,去看看医生吧,做各智力测试看是不是弱智。妈妈伤心极了,幼儿园的标签是多动症,小学的标签是弱智。妈妈回到家没有吃饭,儿子走了过来等着妈妈批评。妈妈却说,孩子,老师没有批评你,只是说你的问题就是太粗心,如果你学习能细心些,至少能超过你的同桌,他是第27名。孩子听了这话眼前一亮吃了两碗饭,第二天很早就上学去了。初中毕业前的家长会,还是妈妈去了。会后老师没有把妈妈留下来,母亲急了去找老师问孩子的情况。老师说你的儿子很不错,有潜力,如果运气好也许能考取重点高中,妈妈终于开心地笑了。儿子来接妈妈,妈妈对儿子说了老师的话,儿子很争气不仅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又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该案例配合音乐让学生通过读感动得流泪,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最正确和有效的?学生讨论,发言很积极热烈,然后教师让学生模拟表演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教育情境剧。

三、学生模拟幼儿老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适用教育理论

为使学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并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育理论,教师出题目和标准,要求学生自编幼儿园情景剧在课堂上展示,一个或两个学生演“幼儿”,一个学生演“幼儿老师”,展示该“幼儿老师”的教育策略,然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该“幼儿老师”的“教育”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育原理。

四、分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网上查找资料,形成小组研究短文,开展小组竞赛

鼓励学生经过思考并分组讨论、分组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请教师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小组网上查找资料,形成小组研究短文,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些小组提出的问题及研究的结论更具价值。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对幼儿园教育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7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8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67-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德育课教材的改革,新的德育课教材抛弃了传统德育课教材说教性、灌输性的方式,代之以案例性、问题性、活动性的方式呈现,因此,每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教学,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从特定的体验中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谈谈对案例教学法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案例准备

1.抓住教材,运用案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课教材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文中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理解本课的主要观点,教师将其穿插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参与,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编选案例

德育课新教材,每门课程的每一课基本上都有案例,且针对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但也可根据本地、本专业学生的实际等另编选案例。案例的编选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多阅读《半月谈》《时事报告》等各类报纸杂志,多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并做好摘记,广览博取,整理相关材料,编写成册,不断充实教学资源,随时供教学使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典型、适当的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目的性。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去进行。

第二,生活化。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尤其要选择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实际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激起探究的兴趣,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三,本土化。引用的案例最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更深,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的“依法纳税”的教学时,选编案例:2011年春节,我有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大学同学回来过年,经倡议组织了一次聚会,大家一起到某宾馆吃饭共消费了800多元,但在饭后结账索要发票时竟遭到饭店老板的拒绝。我们当即向税务部门投诉,当税务局依法追查开发票事件时,老板采取藏匿等手段逃避检查,后经税务执法人员进行税法的宣传教育,他最后认识到了消费者索要发票也是防止税费流失的一种规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识别社会中违反税法的现象,并能正确对待。

第四,典型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是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从而感悟到德育课的价值。

第五,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确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第六,时效性。选择的案例要反映时代的最新成就,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增强时效性和新鲜感,切中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读案例,自主质疑

教师在讲授案例前布置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提供一些资料或提示查找必要的信息,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此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或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和整理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节必须抓牢,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的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案例“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的自主学习,很快掌握了本课教学内容,并加深了理解。

2.分组讨论,进行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多样化,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案例的理解更深刻。安排讨论时要确定主题,主题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做到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便利的助手,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一起参与。这个过程是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团队智慧的环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加以重视。

3.集中讨论,达成共识

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表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让学生自由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过程,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教师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升华、认识深化的过程。

4.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即评价总结环节。此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还应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抓住问题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科学地释疑、解疑,说明案例的关键点。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效

案例教学法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德育课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境,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引发思维,启迪思想、碰撞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德育课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符合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理念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探究未解的问题,这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切忌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教学时间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对问题展开讨论,但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因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争论不休,辩得兴起而忘了时间。这时,教师要有效地加以控制,要根据讨论问题的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3.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集幻灯、录音、电影、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于一体,可以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色彩等多种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体验等特点。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最佳优势。

总之,案例教学法适时、恰当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效果显而易见,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德育课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9

关键词:撰写意义如何撰写经验总结案例型

一、论文撰写的目的及意义

从教师来讲是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需要。教育科研能加速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要实现好这一转化就必须走教育科研这条充满挑战和智慧的道路。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如果你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学校来讲:这是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需要。教育科研能造就名师,可以创造名校。

从学生来讲: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我们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

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方法

(一)经验总结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是中小学教师和领导最常写的一种教育论文,它将在教育(包括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

(二)案例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1.案例型教育论文的类型

案例型专业论文,其关键词是案例,主要包括:课题实践案例、教育叙事案例、说课案例、课例评析案例、教育教学片断反思、课题活动心得体会、教改感悟、问题探讨、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等。

2.案例型专业论文的格式与写法

案例型专业论文的表现形式体现为多样性,写作格式也很灵活,经过罗列、归纳、整合,我们分类来看:

(1)课题实践案例的写作格式:可以参照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

进行。

(2)教育叙事案例=背景+事件叙述+反思评述。

(3)课例评析案例=课例+评析。

(4)教育教学片断反思=片断+反思(归入3)。

(5)课题活动体会=活动+体会(举例:《换一种方式来教育》)。

(6)教改感悟=一两个鲜活的小故事+一段感悟总结。

(7)问题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教育现象引发较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有普遍意义,反映本质问题的话题。

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案例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牟书(1974-),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社交网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编号: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2]: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全班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心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10(29):40.

[2]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