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十篇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十篇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7:27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1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p)、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4]刘中宇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3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已不能适应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对人才培养新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公共课,在教学内容上确采取了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分专业、分学科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也没有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生及时改变,windowsXp现已停止使用,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确还是以windowsXp为基础,学校机房安装的系统也依然是windowsXp,不能够紧跟时代;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属于满堂灌,没有互动,不能及时的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师资队伍也是需要调整的方面。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几点相关的改革建议。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此门课程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开设到所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获得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系统的操作、办公自动化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之后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基础,为适应现今计算机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工作状态打下基础。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计算机操作已成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至今也已历经二十多年,进入了普及阶段。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信息化时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很是要求,就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将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环境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一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所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而大学校园并非像专门的培训机构一样理论课能够得到及时的实践强化,一节理论课结束后过几天甚至一个礼拜才能在机房上实践课,由于实践间隔较长,实践课上学生无从操作,教师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重授一遍,这样使得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又大打折扣,加上教师亦无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更多的操作方法,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发展。(2)教学手段的欠缺。尽管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已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个听众,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教学内容的固步不变。现今社会计算机产业发展迅猛,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都在随时随地发生改变。像操作系统已经更新换代,早已出现Vista、windows7、windows8等操作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教授的是windowsXp;office办公软件早已有office2007、office2010等版本,学生却只能接受office2003的学习,对于工作中常用的一些软件该学却没有学到,以至于学与用脱节。(4)专业之间教学内容相同。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对每个专业都一样,培养目标及计划都没有区别。但是,并不是每个专业的同学都是一样的需求,文理专业的学习内容还是应该有所区别,应该针对各个专业的需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5)教师队伍计算机水平的不进步。很多计算机基础教师固化了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十几年如一日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知识教授学生,很多学校也是因为此为基础课并不注重教师的在岗培训,以至使教师的水平本来就滞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是落后。(6)教育对象水平差异。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差异性很大。部分发达地区从小学就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系统、电子表格、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操作甚至是基本的做图、做动画操作等内容在中小学已经开始学习,家里条件好的也都配备有私人电脑,这部分学生对电脑操作一点都不陌生,基本的内容都了解;而相对于一些落后偏远的地区,孩子们可能在进大圩校门前都不知道电脑长什么样子。这样就造成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至于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使计算机水平好的学生对所讲基础知识无兴趣,计算机水平差的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和掌握所讲知识,导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去。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紧跟时展,学校教育内容不能十几年不变,学校设备软件不能一直沿用最老版本,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实验内容的改革,目前的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是机械的按照教材一步步操作完成而已,给一个实际的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因此,在实验内容上要着重增加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操作的不同需求,计算机课程内容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计算机课程。像艺术类专业可能就会注重多媒体处理方面的能力培养。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前景需求,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一些对自己专业有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除必修课外一些相关的选修性质的计算机课程,在必修模块基础之上设置相关专业选修模块。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教学手段推陈出新。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多媒体教学――上机实验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两者的时间,并建立起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更多地教学时间分配给上机实践,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边讲边练,摒弃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随着网络的发展,现今高校中大多都有自己的校园网、自己的校园网站,故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站中教学资源可包括讲义、实验指导书、教师网络课程、在线答疑以及学生学习用到的素材、试题库等,以满足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这样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快,计算机技术应用工具变化较快,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负担较重,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课等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

(4)分层次分级教学。针对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建立起分层次分级教学。将学生按照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级别,分别进行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适应每一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好的进行创造性教育,基础不好的首先打好基础,一步一个台阶。

(5)考核方式转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教学以实践性为主,族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故对于计算机基础的考核评定应注重上机成绩的考核,将学生的期末成绩百分之七十都放在上机测试上,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这样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促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会计算机基础操作,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职;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6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行业在进行工作时,都离不开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所有中职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担负着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使学生能使用计算机完成日常的基本文档处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工作。

1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性

1)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时代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数字技术成为了当展的一个标志,学习掌握计算机是时代对每一个年轻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职学生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个体,为了能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改变,掌握并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成为了对中职生的一个基本技能要求。

2)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的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中也必须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例如,使用计算机收取广播教学,利用计算机与教师进行互动等。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使学生在各学科的多媒体互动教学中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

3)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培养终身信息素养的起点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中职生从进入学校开始,直至毕业之后走进社会工作,都面临着一个信息量大、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种类不断发展的情况。如何在无边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使用互联网工具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辨加工的能力。

2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发展都是非常迅速,计算机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上。新的计算机知识,往往要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要随之更新换代。但实际上,不少中职学校因为经济拮据,设备更新缓慢,加之除计算机外,尚有大量实习场地设备需要投入资金;有的学校资金方面比较充裕,却存在设备配套率差,维护能力差,设备应用损坏率高等情况;由于缺少人员的培训,有些新设备在中职学校中难以发挥其作用,不得不处于闲置的状态;而且,大部分中职学校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导致软件配置落后,学生学习不到最新的软件应用,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中职层次的学校所开设的专业非常多,而不同的专业都会开设部分该专业需要使用到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使之在学习这部分专业课之前打下基础,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但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不管什么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所上的内容基本相同,缺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所开展的专业学习预备知识。

3)师资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教师是最直接的执行者。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水平。现阶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少任课教师本身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教育,不少教师不是该专业毕业,使得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另外,中职学校受限于条件与财力,教师在进修,实践上机会不多,使得难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水平,计算机知识也没办法及时更新,很容易造成知识的老化。

3创新教育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1)重视基础的通用知识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课程,分为通用知识模块和专用知识模块两大部分。通用知识模块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在教学中作为必修课设置。通过学习通用知识模块,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为进一步的学习专用知识模块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通用模块的知识学习中,应考虑到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多利用这一部分的计算机通用知识作为平台,融合中职教育的一些内容。比如,讲解互联网搜索引擎使用方法时,可以融合入各个专业的内容,让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更好地了解该专业的信息;如课程组成、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等。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根据专业,分类设置

中职教育包含着各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对计算机的使用程度,使用的方法都不同,造成学习的目标也不相同。所以在课程的设置时应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模块的设置,但同时专业的区分也不应过细,同一类型的专业分为一类,选择类似的知识模块。在模块的设置时,根据学习目标,尽量突出最实用的核心知识,其他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选择自学等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3)设置专用知识模块

在设计各个不同专业相关的专用知识部分,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立相关的知识模块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这一部分包含着各专业经常使用的应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尽量结合该专业的专业知识,选择相关的实例来进行教学。例如,在供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选择的3Dsmax模块的实例练习中,应使用室内设计的实例来进行练习。

4)按层次设置子模块

在每一个知识模块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不同的学生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将模块内容分为若干层次,根据层次将模块分为不同的几个子模块。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让不同的学生根据目标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子模块,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杨银花.关于创新教育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展现[J].家教世界,2013(12):237-237.

[2]门智宴.浅论创新教育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展现[J].才智,2015(16):119-119.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84-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教育类专业来说,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这是社会要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完成新形势下的教育类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如何形成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大部分教育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经常上网、玩游戏就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非常普遍。随机抽取我校500名教育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对计算机是否感兴趣”表示“一般”的学生约占70.3%,认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只是想“上网娱乐”的学生占67.8%。

(二)学生的层次水平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偏僻的农村,由于条件限制,虽然接触过计算机,也只是偶尔打打字而已,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表1),导致教学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好统一。水平较高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理解不了的现象经常出现。

表1

(三)学生的有关能力欠缺

计算机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这些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欠缺会给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带来不少困难,并会制约他们的学习范围。

(四)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现在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且许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些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做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过级。在此次调查中,59.8%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是为了“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37.6%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是为了“找工作”,而2.6%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娱乐”。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学校扩招,使承担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建设研究

1.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制订《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编写一套适合本校教育类学生的课程教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举办计算机软件大赛、课件比赛等,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趣味性。组织教学研讨会,对使用《计算机基础》新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进行研讨。

2.研制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问题咨询、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我学习。

3.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训练学生的文字与表格、图形、音频的处理与制作能力,加强学生的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着力使学生树立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熟悉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另外,注意将教育类专业知识问题引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

4.建设、完善考试体系,推行多种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将团队合作学习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如对学生学科学习的考核可以采取出勤情况占10%,小组成员成果展示情况占20%,作业、练习情况占15%,基础知识考核情况占35%,专业知识考核情况占20%的方法。这样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内学生的相互帮助,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良好的课程学习环境,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教学方法研究

1.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知道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的科研和技术问题。在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对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章节,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转换角色,由“学生”变成“老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转变教学模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起辅助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将“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授课环境,如可考虑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采取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明显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注意调动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和外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使教师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培训师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及授课,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如我校人事处一位资深行政工作人员举办过一次excel表格专题授课。他工作十多年来几乎每天都跟办公软件打交道,对excel表格的使用非常熟练,授课时结合平时的实际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四)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完善实验室建设,配备所需的多媒体设备。教师要认真考虑、分析实验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实验学时、上机方式,实行个性化教学。

三、研究的成果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6

1"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涵义

本文提出的"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其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相同的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第二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专业的不同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应存在不同,重点需要注意其专业需求。现阶段其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进行由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变,但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沿用多年的课程设置模式,即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课程设置模式,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同应用需求。

2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专业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让其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其专业相结合,以更好的服务于该专业的就业和发展。首先,需要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充分调研,以创建不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基本包括了面向所有专业的"知识普及教学模块"和不同专业的"专业应用教学模块"两大部分。

(1)知识普及教学模块设计

对于这一模块,由于适用于各个专业,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建议进行分层,实施不同的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涵盖如计算机基本应用、计算机维护、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安全等基础理论。

(2)专业应用教学模块

为适应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择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学,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和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的一同参与,实现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一同做好该专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次,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应对其进行分模块测试,根据结果通过moodle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对其进行个体化辅导,开展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应用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慕课形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视频,满足学生自自助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外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作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如可以将相同的知识点划归一类,将不同的知识点分为不同的模块,注意每个主题的知识点要提供一定程度和时间的视频教程,其视频设计要注意知识结构紧凑和时间的适度,以15分钟内为最佳,这样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并很快学习完。教师还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开发分层次的教学案例如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项目等,并将其上传至互动平台让学生学习。例如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excel时,可以设计基础训练题,如可以以企业存款数据清单为例,要求对数据进行格式化操作,并设置数据的有效性,设置边框等。在这一基础上,再设计提高型的题目,如要求学生计算出企业在若干年后可以从银行中提取的金额。之后设计综合型案例:如让学生设计超市管理收款收据及统计系统,要求学生根据时间或者货物名称完成收款收据及全部统计的计算,只需填写名称即可。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达到更高的程度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其的需要。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从而获得想要的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完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从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中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需求,运用“重能力、求创新、多实践、精理论”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的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为其他专业后续学习中需要使用到计算机的地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中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复杂,学生所处地方计算机教学环境的不太一样,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一些学生所处的地方计算机学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些乡镇学校根本就没有计算机课程,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解还处于理论阶段。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专业基础操作还是不甚理解的,即使会一些也大多数都是在网吧中自学的,其内容和专业的基础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是经过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学生来源的复杂,各地学习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都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再对部分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所收获。

二、灵活应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的灵活应用对于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每时每刻计算机技术都在发展当中,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是最新的,有些教材如果不及时的更新其内容甚至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尤其是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实例,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陈旧的实例。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够过分的依赖教材,应该要灵活的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及时掌握现在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找寻合适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既符合教材的范围,又能够补充教材中不足的地方,保证学生能够了解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计算机学习实践。不同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其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欲望水平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将新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设计好一系列的线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计算机中的界面都是面向用户的,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没有直观的印象。随着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善,大多数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教室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生动的教学视频,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安排学生到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其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以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采取的仍然是机械式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现在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软件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就设计好一个模板,配上动画和音效,采用符合现代年轻人兴趣的风格,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水平出发,先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某一个模块的计算机知识则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应用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增加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子作品创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利用范例进行相关操作知识的讲解,然后再提出类似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设计,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寻找材料,自己动手完成设计并且将其制作出来,之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所有学生的电子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不但重新复习了一遍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一些与考证内容有关的知识。比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相关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的知识之后还需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争取拿到证书,增加学生以后进行社会的砝码。提高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课时比例,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改革

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现代的教学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时间的制约,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量是十分有限的,加上现在计算机水平发展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一些教学内容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校园网上的教学内容大致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教师活动区、学生活动区、BBS论坛以及教学资料。在教师活动区是教师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教学资料和布置学生作用等的区域;学生活动区则可以上传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网络上的新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以及提问题等等;而在BBS论坛上学生可以自由的和人就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学资料区域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进行辅导,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现在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方法就是进行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的时候除了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需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随着现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考试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等等。在传统的考试中,学生都是在期末进行统一的笔试或者是机试,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应该设计开发一种开放式的考试系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评,学生按照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考核,在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这样所考察出来的学习水平才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应该实用,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创新,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进行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2]秦殿英.基于建构主义的VB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3]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4]任玉梅,胡小伟.建构主义指导下计算机课教学实践分析及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5).

[5]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6]张洁.从《新音乐课程标准》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7]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

[8]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兼论传统教师评价模式的弊端及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3).

作者简介: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8

【论文摘要】大学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高校逐步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必修的基础课开设。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1997]155号文件中,要求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不断线,教育部在文件中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计算机技术与学科和专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培养和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专业教育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2、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进行重大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包括终生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逐渐步入正轨,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新的起点

原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提升,以体现大学课程的特色。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客观上使同一学校学生基础差异变大

一方面,许多有条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力度较大,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时已初步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少数学生操作相当熟练;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山区的学校缺乏计算机、师资,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才首次接触电脑。面对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学生,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

5、自2000年以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使本科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与传统本科相比更加

突出应用性,故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课程设置

大学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考虑: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差别很大,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操作实践”选修课程,该课程采用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践等形式,提高计算机操作和office软件的使用能力;而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采用分项目组等形式,完成大型作业,系统地提高办公软件的应用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高中后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2、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在该课程中,着重讨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应用,理解系统开发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概念和过程,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计算机素养。

3、按专业分类规划与实施,充分考虑专业特色和要求

在计算机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如信息类专业,对编程能力要求比较高,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强调算法分析与应用;在机电类专业,开设VB程序设计,介绍界面设计方法以及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对经管类专业,强调对信息管理和加工处理能力,开设数据库应用课程;而对于像广电、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设置网页设计、动漫等课程。

4、把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统筹考虑

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教学以外,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在抓好计算机基础的同时,关注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框架下,分析各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设置合适的计算机课程。同时,各专业还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各类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信息素养与能力被认为是“吸收、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与信息有关,如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教学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依托网络,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网上教学园地主要由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两大块组成。在课程学习部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浏览下载等,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讨论、交流部分,以论坛的形式,利用网络及时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反馈关于教学效果、质量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为因材施教、激励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由于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地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网上教学园地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高独立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实践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措施,以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各个主题,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进行综合训练,将一个大作业分配给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工协作,既要相互独立,又要彼此协调,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完成整个作业。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锻炼表达、沟通、交流及组织等与人相处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探索实验Cai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以程序设计教学为重点,设计开发了一套实验Cai系统。程序设计实验Cai系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总结多年程序设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自身特点,对程序设计实验进行整合。本系统在主控模块下设计了实验项目、测验、题库设置、作业管理等主要功能。实验项目部分按章节设计了一些典型案例,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案例实验时,系统不仅提供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而且提供十分详尽的在线“帮助”,包括算法分析、程序参考、运行情况等信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通过作业管理模块上传作业提交给老师,教师则通过该功能完成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将批改后的作业上传到学生作业文件夹,以便让学生阅读,实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网上指导。使用该系统上机实验,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强,实验效果得到大的改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

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上学生单向接受、被动学习的状态,以学生学习、强化个体实践、信息交流等为中心,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课题组研讨、项目实践等,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

3、大力推进教材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定位,大学计算机教材建设应面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树立以应用为导向、追求实践技能的教材建设思路。在实践中,注重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为课程配套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实验教材等。

4、改革考核方式

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多是基于标准化试题的,这样的考试不利于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根“指挥棒”,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切实把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离不开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建立新型的成绩评价和考核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将写调查报告、大型作业、项目设计等作为考核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并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水平,采用笔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以程序阅读、程序填空和程序设计为主要题型,侧重于考核学生程序设计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不再拘泥于语法细节;强调上机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和平时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将日常教学与考核联系,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和训练。

总结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规律性和经验,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科学设置计算机课程并开展教学,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以及研究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了。这就说明了在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开展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其中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被广泛应用。那么接下来笔者就针对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方面说明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如有不足,望广大教育者工作者加以指正。

1.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在教育进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它能够使得学生具体了解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中具体有哪些优势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加入实践性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明确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中的运用原理。但是在传统的计算机教育中,教育者不能够很好地解释计算机基础的原理,不能够利用数据表达具体的知识点。因此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教育者就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eXCeL知识时,可以采用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数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其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

1.2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即是运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中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涵盖的范围十分广。因此学习计算机知识也是运用信息知识的一部分。在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到各方各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高校教学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有着自己的认知,这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产生兴趣,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一定的难度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eXCeL中函数知识时,可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但是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难度不能太大,以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1.3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对于知识很好地进行掌握

信息技术与生活密切相关,这就使得其有较强的实践性。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ppt相关知识时,可以将生活中的ppt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ppt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对于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在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时,结合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进行进行实践性操作,从而促进计算机的教学。

1.4在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其学习的必要性。其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现展的必要性。计算机在人们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第二,计算机的发展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继续发展计算机知识。这几个原因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开展的必要性。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上文中,笔者强调了计算机基础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使得计算机技术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大学招生已经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这就导致了一个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情况也不一样。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计算机教育的学生不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他们在小学阶段或者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了,甚至对于大学所学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使得他们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计算机课程是一门较为陌生的课程,他们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并没有接触过,这就导致其对计算机课程的学校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同时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教学目标的设置出现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2.2教育设施不能及时地更新

在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中,学习目标要求大学生学习的应是较为先进的知识,这就需要设备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并不好,并且较为陈旧,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学难以很好的开展。计算机设备较为陈旧,不能跟上教学的要求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office系列软件时,教学书上有可能是最新的版本,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用的是2003版本,2003版本与2007版本以及之后的版本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这就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育者没办法清楚地告诉学生具体的操作。不仅如此,教学设备的其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3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快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了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当学习较为先进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得计算机教学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某些高校并未使用最新的理论,这就使得大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脱轨,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4现有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论更不上时代的发展

高校教育面对的是思想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与小学阶段以及中学阶段相同的教学方式。其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这就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教育者进行很详细的讲解,只需要教育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第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使得教育者不能只采用单纯讲的方式,需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第三,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各个方面都有很好地提高。这些理由都证明了计算机教学不能再采用传统的讲解教学模式了,需要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

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中运用信息技术以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方面,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加以解决。那么下面笔者针对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运用进行一定的说明,希望能对高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3.1信息技术在备课方面的使用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使得教学内容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与音频,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教育者也可以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排序,使得教学能够有计划地进行。

3.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投影仪、屏幕等设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实现教育者控制学生电脑的操作,使得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学习与思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使用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课件。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很好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3.3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的运用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的是教育者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与计算机教育的现实状况不符。因此,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必然的。那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呢?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讲解一些较为难的知识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应当讲解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具体操作有:第一,讲解理论知识。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教育者要采用讲解的方式,使得学生清楚其原理。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上文中,笔者说明了计算机实践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实践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人为本。第四,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布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在课堂教学要结束时进行评价与展示,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第五,互动交流。课下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使得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笔者认为有了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很好地进行。

4.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很好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到大量的数据,以及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与技术。不仅如此,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开展。当然,在运用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共渡难关,使得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晶,马兰,王平等.我校师范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伊犁地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现状引发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3):71-74.

[2]郭志宇.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成效的措施[J].通讯世界,2015,(6):174-174.

[3]滑涛.高校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4):5464-5465.

[4]刘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