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十篇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十篇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9:19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1

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得,而且这种获得是和授课者密不可分的,那种老师不讲学生也会,讲了也不会的,就不能从属于学生所得这一类。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达到有效性?笔者试仅从两点分析:

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案例一:高二新课程中《看社戏》,老师的问题技巧就很值得揣摩。

老师问:“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中,自己对豫剧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一位学生回答:“情感是同情。”

继续第二位学生回答:“情感是喜爱。”

老师:“很好,自己的情感变化就是由喜爱到同情。”

剖析:其实,学生有没有真正懂得答题技巧和自己的症结所在呢?没有。因为刚开始时,该教师知道学生答得不对,但并没有指出学生失误所在,而是又请后一位回答,第二位又答了另一种情感,老师把这两个答案拼起来复述了一下,学生就认为这是正确答案了。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提问,学生还是答不好,因为根本不知道症结所在。这题解答的关键是在“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事实上是需要分析情感的变化过程,先由甲然后到乙……教师没有及时引导,这样让学生变成了机械地抄笔记,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新的收获。

案例二:同篇课文,另一问

老师问:“第一部分有哪些对比,这样对比的有什么好处?”

分小组讨论后,派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答“唱戏的人平日的农活时的辛苦和唱戏时的兴奋、开心对比。”

老师问:“就这些吗?”

学生很自信地说:“没有了。”

老师说:“大家答对,但没有答全,看我的题目是问了哪些,那至少是两个,而你们只答了一个,另外我又问了有什么好处,你们的答案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要再想想?”

学生立刻醒悟过来,也迅速补充全了答案。

剖析:熟悉语文主观题的老师都知道,若按4分题评分,学生先前的回答只能得一分。刚开始时这个题目的要点学生根本没能分析清楚,要回答哪些,那至少有两个,有什么好处还要回答出来。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漏洞,因而能迅速由1分提高为4分。

应该说这两例中,学生刚回答出问题,完全是凭借自己初中的知识技能,在高中老师的课堂上第一例学生没有能力的提升,但第二例中学生审题和语言整合和组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如果都象第一例,那是初中课堂的重现,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知识并未增长,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这些都只能成为无效的教学时间。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案例三:高中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一段“丛林漫步”的描写。海伦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这个丛林,让所有耳聪目明之人感觉到世界的美,更让我们汗颜。

教师:以景物描写为写作的重点,按照景物分类,但启发学生所有的景只有触觉和听觉,没有颜色。大家一起来描绘吧。

学生:分小组接龙进行更细腻的描摹,白桦树、松树、蓓蕾、花朵、小鸟、溪流……

第一小组:白桦树――一片白桦林在阳光下泛着白光,有些刺眼,一阵风过,笔直的树干上飘落的几片褐色的树叶,落在我的肩头。

第二小组:蓓蕾――清晨,几朵茉莉蓓蕾头顶晶莹的露珠,在青色的薄雾中含苞待放,空气中似乎都飘散着淡淡的茉莉花香。

……

在学生描绘结束后,老师用课件穿插些丛林景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去感受语言创造的精彩世界。

剖析:海伦・凯勒笔下无声无色的世界在每个学生的眼里、口里得到重生,多了色彩、多了身形、多了姿态……在启发下,学生还为丛林增添了池塘、蝴蝶、云彩、阳光、清风、天籁之音。

从课本延伸开去,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既了解了作者对世界、对光明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审美享受的同时,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对景物展开描写的技巧,从多角度去观察,它们的外型、色彩、状态,它们的质地、动作、味道……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2

一、过程回放

教学片段一:走进神奇的三。

导入:(用一组温州中学的图片导入)美丽的温中就座落在三湿地之上,那么三湿地对于温州中学乃至整个温州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以三湿地为例,来研究一下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水)那从我们所熟悉的三湿地身上推广开来谁能总结一下湿地的概念?

学生: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展示温州的地图)

教师:能不能说出我们身边有哪些湿地类型?

学生:瓯江、水库、水稻田、永强滩涂、湖泊、沼泽……

教师:水库、水稻田与河流、湖泊两组类型有什么区别?

学生:水库和稻田是人工的,而湖泊、河流是自然形成的。

教师:对,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湿地可分为两类: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教师:请问海洋是湿地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不是。湿地只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

教师:请大家观察中国湿地分布图,描述中国湿地分布空间特点。

学生:东多西少。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布啊?(和水分变化有关)

[点评]从学生身边的环境中,去层层引导学生理解湿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列举家乡的湿地,这样既巩固了湿地的概念,同时也引出了温州湿地的分布情况和湿地的分类,由小及大对中国湿地的分布情况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这样既环环相扣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学生学起来自然顺畅。

教学片段二:认识奇异的三。

转承:刚才我们从图中欣赏到了三江平原湿地、天山天池和海南的红树林湿地,现在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我们温州重要的湿地。意大利有水城威尼斯,我们温州也有浙南威尼斯――三。有人赞扬她是温州这颗美丽明珠的一片侠骨柔情。(观看三湿地的一段视频)

探究活动:沙河村位于三湿地北部,是三湿地公园的主要入口处,北靠瓯海大道,由三个南北平行排列的狭长小岛组成,四水贯穿,自然景观条件较好。有的村民想填埋后种大片橘树,有的村民想填埋后办工厂,你是否支持他们?如果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

[点评]

从三湿地开始,再回到三湿地。通过视频的播放,既使学生从视觉欣赏感受到了湿地的价值,又能激起学生对家乡湿地之美的热爱之情;同时,对湿地价值的讲解,是通过学生自己对湿地利用的思考来实现的,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湿地的生态意义。这样的设计,为接下来学习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充分奠定了基础和培养了感情。

教学片段三:保护可爱的三。

承接:三湿地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而且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它的经济价值,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的现状。(播放“访问沙河村村民”视频)

探究活动:看沙河村村民昔日的和今日的生活,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三面临哪些问题?沙河村怎样走向未来?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各组都总结了三湿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总结大家的发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出示相关知识性表格)

[点评]怎样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变成整节课的亮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节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内容,用的材料是本校学生校本课程调查研究出的成果,插播的视频是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对三湿地周边村民做的专访,这样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公,有必要去研究家乡的湿地情况,以便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从而对学习湿地知识和讨论湿地的发展,学生都从内心深处提高了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这样本节课的气氛也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被推向了高潮,达成了教学上情感价值和知识目标的双赢,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二、教后反思

(一)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就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我们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对教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适当去选取案例和设置问题,在这里案例的选取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对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用案例中比较潜隐的数据和趣事,更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些直接给出结论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也激不起思考和讨论的热情。而这节课用学生研究性学习得出来的数据和采访三湿地附近居民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案例的兴趣,使案例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氛围也高潮迭起。所以在选取案例时,教师更应注重对数据和乡土趣闻趣事的提取、整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在思考中使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当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案例中运用地理示意图、曲线图来代替文字材料,使材料中所要表达的信息,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把握案例中的主干信息,准确提炼信息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案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三)适当地补充背景材料,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系统性。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3

案例内容: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上册中安排了“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等内容,这些都为“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本节内容前面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与乘法运算,学生对“符号化”运算有了一定的操作体验。教材把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分别计划了两个学时,共4学时的时间。

一、引导发现

看看下面题目,大家按照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看有什么规律。

(1)(x+5)(x-5);(2)(x+6y)(x-6y);(3)(2X+3)2;

观察以上算式与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自己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评述: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的重要公式,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用途很广的一个公式和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掌握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情况下,教师积极引导发现,进行问题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

二、推测结论

大家发现的规律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多项式的乘法公式。下面,大家再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一下推断。

(1)(a+b)(a-b)=(a+b)。a-(a+b)。b=a2+ab-ab-b2=a2-b2

(2)(a+b)2=(a+b)(a+b)=(a+b)a+(a+b)

b=a2+ab+ab+b2=a2+2ab+b2

(3)(a-b)2=?写出了如下公式(a-b)2=[a+(-b)]2,大家能继续做下去吗?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计算呢?

我们把(a+b)(a-b)=a2-b2叫做平方差公式,(a±b)2=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公式。大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公式的结构特征吗?

评述:对公式的推测结论过程实际上也是巩固已有知识,积极进行数学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推测结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积极进行总结是开阔学生思路的重要过程。

三、探讨解法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板(如图1(1)),如果在它上面截下一块边长为b(b

(1)

(2)

图1平方差公式示意图

图1(1)剩下图形面积为a2-b2;

图1(2)剩下的图形面积为(a+b)(a-b)。

所以,(a+b)(a-b)=a2-b2。

评述:这样的探讨解法教学实践过程有其意义,这样做,一方面有图形刺激强化平方差公式(a+b)(a-b)=a2-b2的记忆,另一方面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代数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挖掘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认识。

我们运用相同的方法,来探索一下(a+b)2=a2+2ab+b2的几何意义(图2)。

图2完全平方公式示意图

(a+b)2=a2+2ab+b2

(a+b)2=a2+ab+ab+b2=a2+2ab+b2

评述:多项式的乘法公式是一个层面的材料性知识,这样集中讲,可以较充分地克服机械记忆和模仿成份。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总结,对一些知识进行梳理,充分利用好公式的几何背景,从而多方强化学生的记忆,达到巩固知识、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认识体系的作用。

四、知识综合

计算:(an-b)(an+b);(a-1)(a+1)(a2+1);(2xy+1/5x)2;(x+3)2-x2

评述:公式中字母的任意性是本节知识的难点,在教学中应予以强化。对公式的变式应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此,可以让学生讨论方法,通过不断总结,对思路进行理顺,更深层次地加深对公式结构的认识,了解它的运用价值。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4

第一、十几减9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没教学之前要一个得数不是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喜欢在老师面前大肆炫耀。那怎么样让这些个别学生在知道计算结果、已形成初步计算技能的同时,对计算过程感兴趣,对课堂教学本身感兴趣呢?这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重点。

第二、操作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了解计算过程,必定要展示其过程,那么操作的材料是选择传统的小棒还是其他?操作的形式是个别示范还是合作交流?

第三、在既没有教学挂图又没有投影片的同时,怎样更好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更主动地学?

那么别人是怎样来创设本节课的情境和设计新知的探究部分的呢?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现部分摘抄如下:

案例一:教学情景的创设部分

1、(出示宠物皮卡丘)你认识它吗?你们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10的拍手游戏。

2、拍手游戏:10的组成。(同桌边说边对拍)

(1)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数不马虎。

(2)“十的组成”对口令游戏。(略)

3、复习十几的组成。

同学们干的真棒。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抢答得快,

17可以分成10和几?

12可以分成10和几?

15可以分成10和几?

4、创设情境。

皮卡丘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大家快来看看,游园会上有什么好玩的?

反思:

教师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拍手游戏、抢答竞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更熟练地掌握和巩固十和十几数的组成,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在知识和心理上做了积极的准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是很有兴趣,那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地建构吗?

案例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部分。

1、(出示主题图引入,提出数学问题,列式12-9)

师:你们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1)数一数

一个一个的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3个风车。

(2)摆一摆

①把12根小棒分成2份,一份摆10根,一份摆2根。先从10根里面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②把12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摆10根,一份摆2根。先把2根拿走,再从10里面拿走7根,剩下的就是3根。所以12-9=3。

③想加法算减法

以为9+3=12,所以12-9=3。

……

反思:

这是一节全国性的公开课,这位教师的教学素质是我所不能比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尝试,不断地发现与别人有所不同的算法,再通过交流,使头脑中那些初步的计算思路得以清晰、明确起来,或者在倾听同学的陈述中获得启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而我的学生能吗?他们能主动探索,能把自己的发现同别人、一起分享吗?

在上述两篇教例的启示下,我开始设计了《十几减9》,其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情境,提问题

课前在讲台上放上13瓶墨水(10瓶的一盒和零散的3瓶)

师:刚才下课前,小朋友围着这个盒子非常好奇,纷纷问我,这盒子里是什么呀?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呀?

生:是墨水

师:(故作惊讶状)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盒子外面写着“高级碳素墨水“

师:太厉害了,那你猜猜里面有几瓶墨水呢?

生:10瓶。

师:又怎么知道的?

生:外面不是写着“10瓶装”嘛。

师: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老师准备拿走9瓶(板书:拿走9瓶),你想老师会怎样来考你们呢?

生:我知道老师要问我们的是:还剩几瓶墨水?

师: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那还剩下几瓶墨水呢?(板书:还剩几瓶?)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生:13-9=4

师:这个“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4”表示剩下的瓶数。

师:(演示:指着外面的3瓶)要拿走9瓶不够,怎么办?你能帮助李老师吗?(故作为难状)

生:从盒子里拿呀

二、引导交流,探求新知。

师:你们能用自己手中的学具代替墨水瓶试着拿一拿。(学生独立操作)

师:把你的拿法能展示给这么多小朋友看吗?

(生上台操作)

生1:我先从外面拿走3瓶,不够,再从里面拿6瓶,盒子里还剩下4瓶。(板书:9-3=6,10-6=4)

生2:我与他的拿法不一样,我直接从盒子里拿走9瓶,在把剩下的1瓶与外面的3瓶合起来是4瓶。(板书:10-9=1,1=3=4)

师:我9瓶墨水拿不过,怎么办?

生:用一只塑料袋装呀

师:可我今天没带。

生:老师我知道了,你只要取出一瓶,连盒子一起带走不就得了。

师:(教师学着示范)这个注意不错。

生:老师我不拿,也能算。

师:你有这么大本事,那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是想加法的,我们不是学过4+9=13,那13-9=4(板书:想加法算减法)

师:很不错。你们太了不起了,想了这么多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算起来最快?(生答略)

三,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计算方法

师:你们喜欢游园活动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书中的小朋友去参加游园活动吧,请把书本翻到第10页,看小朋友们玩的多开心呀,他们在干什么呀?

生1:他们有的在套圈,有的在买气球。

生2:还有,他们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买风车。

师:玩着玩着他们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吗?(愿意)看看谁遇到困难了?

生:套圈的和买气球的

师:我们去看看卖气球的阿姨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有12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

师:能列式解决吗

生:12-9=3

师:“3”表示什么意思呀?

生:“3”表示剩下的气球

师:那“3”是怎样得到的?

生1:我是从图中数出来的

师:对,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2:10-9=1,1=2=3

生3:我是想加法的,因为3+9=12,所以12-9=3

……

师:那套圈的小朋友碰到什么问题了?

生:我投了14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套中?

师:你会帮助他解决吗?

生:14-9=3

师:你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

师:观察板书:13-9=415-9=614-9=5

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的减数都是9

生2:我还知道被减数都是十几

师:对,这些算式都是十几减9(板书:十几减9),十几减9这样的算式还有吗?

生:有

师:你还知道哪些算式呢?

生1:11-912-916-917-918-919-920-9(学生回答,教师有意的随意板书:11-912-916-917-918-919-920-9)

生2:20-9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呢?

生:因为老师的要求是“十几减9”,被减数必须是十几,不能是20。

师:你觉得有道理吗,我能否擦掉?(学生点头,教师擦掉20-9)

师:现在没有了图画,也不能摆小棒,你能算这些题吗?(学生点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道题算一算。

(学生自己算)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算的很快,你能算得快的秘密告诉大家吗?

生1:我算的是18-9,先算10-9=1,再算1=8=9

生2:我算的是11-9,我是想加法算的,因为2+9=11,所以11-9=2

……

师:(指着板书)对于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意见吗?(学生摇头)老师却对自己的板书有意见。

生:老师我也有意见(很多学生纷纷在下面说)

师:说说看

生:老师你的板书太乱了。

师: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

生:应该按顺序排。

师:你们能帮助李老师吗?动笔把算式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写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是这样排的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生2:老师我还有,我是这样排的18-9=917-9=816-9=715-9=614-9=513-9=412-9=311-9=2

师:我发现在这些算式里有一个算式很特别,你们发现了吗?(学生齐说,他们也发现了)那么你们说是哪一道呢?

生:我找的是19-9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这里有2个9,而其他算式没有。

生2:我也认为是19-9,因为只有19-9得数是10,是2位数,其他的得数都是只有1位数。

师:你们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理由不一样,(指着板书)只有19-9,个位9-9够减了,而其他算式不够减,都要向十位去借。(学生观察板书,也非常赞同)

师:小鸟们看见我们小朋友学得这么好,也想请我们帮帮忙,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你们愿意吗?

生(齐):愿意。(学生打开书,完成第13页第3题)

生:老师,这里有一只鸟找不到家。

师:是哪一只小鸟呢?

生:是12-9的小鸟

师:你们认为它应该找几号家呢?

生:3号。

四、课堂小结

师:马上要下课了,这节课你最开心的是什么?

生1:我最开心的是会算了使几减9的算式。

生2:能帮助别人,是我最开心的。

师:是呀,能掌握数学知识我们应该开心,我们更高兴的是能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老师相信,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我们能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

教后反思:

1、注重关注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

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不是一节、两节课所能达成的,而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更想关注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探求的过程,更想培养学生对数学、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如在本节课情境的创设部分,我在课前有意识地把13瓶墨水(一盒加3瓶)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在课前不自觉地产生好奇:这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呀?用来干什么呀?然后上课一开始我就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从外包装“10瓶装墨水”中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猜测、观察能力,并且也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当板书出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后,提问:老师发现这里有一个算式很特殊,你发现了是哪道吗?

2、对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再思考。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新知思维程序和方法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中学生把注意力观注在”动”中,忘记了”思”,反而不利学生思维的开拓。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后应该值得思索的。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建构策略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重要的是有效性问题建构。有效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什么激发学习兴趣呢?——问题。实质上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设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学是一门闭嘴的艺术,要知道如何教学,就是要知道什么时间闭上自己的嘴巴,绝大多数的时间。”教学中教师的工夫重在设疑,将知识融入情景,情景隐含问题,通过有效的设疑与追问,展开求知的生动过程,将“情景串”变成“问题串”,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真谛,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再将“问题串”变成“知识串”,达到建构知识体系,渗透方法,形成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有效性问题界说

(一)关于“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就教育教学而言,“有效性”实际上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与教育教学预期设想之间的吻合度,它体现的是教师教育教学措施、方法及过程能否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关于“问题”。

所谓“问题”是指阻碍人们思维发展,牵制工作任务完成的各种障碍。它的特征表现为:对思维活动的阻断性,对学习态度的刺激性,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性,对系统知识的牵引性,对能力形成的促进性等五个方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性问题可分为:瞬时性问题、长久性问题、一般性问题、关联性问题等四方面。

(三)有效性问题的界定。

能迅速刺激学生思维,突破思维障碍,并使之向知识建构方向发展,激发认识元达到预期认识目标的“思维障碍点和生长点”。基本特征概括为3个方面:本质性特征、关联性特征、持久性特征。

(四)有效性问题的重要作用。

(1)有效性问题是激发学生活性思维,促进智力有效开发的重要途径;(2)有效性问题是建构学生系统知识体系,促进知识有效生成的重要方法;(3)有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4)有效性问题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的重要措施。

二、有效性问题建构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问题建构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原则:(1)删繁从简、直奔主题的原则;(2)源自生活、揭示生活的原则;(3)注重实验、结合实践的原则;(4)承上启下、逻辑严密的原则。

三、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

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大体可分四种:(1)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与问题之间的联系;(2)准确确定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确立认知主体在问题中的中心地位;(3)准确把握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串”;(4)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与广度,使之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

四、利用有效性问题进行设疑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一)渐进式。

这是一种适用于新教材,与新教材精神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它是从学生熟悉而简单的物理情景开始的,设计逐步改变的物理情景,推出难度递进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教学难点,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教法。

[案例1]“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学中,首先从基本问题设疑:(1)石块水平抛出,其轨迹如何?(2)子弹从枪膛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3)导弹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学生易得出“速度越大,射程越远,其轨迹是曲线”的结论。

其次设疑:如果导弹速度足够大,射程就可绕地球一周吗?学生根据推理可兴奋得出:只要速度足够大,其射程就足够可绕地球一周。

最后设疑:导弹的轨迹是圆还是抛物线?这一问题书本没有强调,学生思维很容易被激发。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重力方向不变时是平抛运动,重力方向随导弹位置改变时导弹是圆周运动了。

通过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设疑,学生脑海中已构建起一副完整的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牛顿的人造卫星原理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发散式。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思维方法,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

[2.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撤去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木块将做什么运动?为什么?若平面不光滑,并知道木块与桌面的摩擦系数为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若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整个装置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这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比较,有何异同?(水平面光滑)

(三)虚拟式。

虚拟式设疑是指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想象,畅想出超越现实的物理情景和事实并进行设疑引导,以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把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四)比较式设疑。

(五)草根式设疑。

[案例5]在组织力学复习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站在“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主干线上,按以下线索在关键锁链上进行设疑引导: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谁来定?(受力和初始状态)高中物理典型的运动模型有哪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它们的受力特征分别是什么?处理这些典型物理模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三条主线:力的瞬时作用效应——牛顿定律;力的空间积累效应——能量;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在组织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中,始终站在学科主干知识和主干思想方法的至高点上俯视各个部分,通过构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整体进行梳理,达到高屋建瓴之功效,这样就有了复习的“大局观”,使复习有“主脑”,也有“红线”,学生就能形成清晰的知识和能力系统。

除外,还有悬念式的设疑、多向思维式设疑、触类旁通式设疑、导学提纲式设疑、巩固提高式设疑等设疑方式。总之,在教学不同阶段巧妙地设疑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学生布设解决疑难的阶梯,就会疑则有进,学生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7.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6

(一)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使得政治学科更加的形象、具体初中政治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上仅仅传授政治知识无法真正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初中生无法发现政治知识学习的意义,而政治案例的讲解能够将课堂学习的政治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在初中政治知识体系内,多数的政治知识都是枯燥、抽象的,因此多数的初中生失去了政治知识学习的新兴趣,案例的讲解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为形象的案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政治学习效率。(二)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以及互动性在传统的政治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政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控制着整个政治课堂的进行节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多数的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学习效率极低,而使用教学案例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开放性以及互动性,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堂中,学生不再是政治知识学习的被动人员,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政治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教学案例,积极地与政治教师互动,提升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兴趣以及互动的热情。(三)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氛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改革对初中政治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在课堂上优化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当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借助政治教学案例的形式搭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借助案例的形式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增强政治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调节政治课堂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政治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经验。

二、完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案例讲课方式的措施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挑选案例素材为了在初中政治课堂上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初中的政治教师应当综合地考虑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避免在课堂讲解的时候生硬地使用教学案例,为此,初中的政治教师可以在选择政治教学案例的时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对政治教学案例进行精心的筛选以及科学的挑选,避免在政治课题上盲目地使用教学案例来生搬硬套初中政治知识。初中的政治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学生选择具有生活化以及趣味性的探究性案例,对政治案例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得初中政治课堂讲解与教学案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在政治课堂上还要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为学生设置一些与案例相关的问题以及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及交流。例如:在政治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案例,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空间,让学生从自己思索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例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初中政治知识,政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一个生活经历或者是以前遇到的一个挫折,讲述学生自己是如何面对的,如何克服的,在这一轻松的氛围下,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评,使得学生对于政治教师的信任以及情感依赖性大大增强。(二)在政治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及讨论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自然而言地引入教学案例,还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热情,为此,政治教师要在政治课堂上营造趣味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学生放在政治课堂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留出互动讨论以及交流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发现学生在政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例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政治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3•15”晚会上的消费者侵权案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维权的方案,并组成小组对事件的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和讨论,政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消费者维权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以及政治学习兴趣。

三、总结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为了提高初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为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鼓励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效率学习,使得学生对政治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新的认知,树立起政治学习的兴趣。

作者:陈宝柱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7

一、创设“以案推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讨如何将省级课改课题中的“案例教学”和我校开展了“课堂三导”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案推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本人教研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实践、总结,创设地理“以案推导”的课堂模式。

二、具体实践做法

(一)地理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与获取途径

案例应为提供普遍性地理规律服务,以使学生最轻松、最透彻地理解地理原理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案例前要吃透教材中原理性知识,根据需要选用或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中案例;要求教师熟悉乡土地理,熟悉热点内容,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或设计出最合适的案例,达到“以案推导”、“以案论理”。

地理案例教学,要注意案例呈现的形式,如可以采用例导型、例证型、例说型、复合性等等,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二)“以案推导”的课堂模式的实施

1.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目标。环节是:呈现案例――问题串――展示学习目标。

如高三复习课《人口的空间变化》,先通过视频、材料案例呈现“中国富人移民忙”导学,创设问题情景:①中国富人移民是人口迁移吗?②属于哪种人口迁移类型?③影响他们迁移的因素是什么?④中国富人迁移对中国(迁出地)的影响?对美、加澳(迁入地)的影响?激发学生思考,根据材料加以讨论,发表不同观点,导出复习目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导疑――学会质疑和解疑,归纳知识和方法,并进行迁移和运用。环节是:呈现案例――目标问题串――分析――归纳――案例迁移。围绕呈现案例预设的系列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思维性、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案例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思路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缺漏很好的方式。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地理思维品质,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总结和评价案例是对案例教学的概括和升华,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案例总结方式有:纲要式总结、提高式总结,矫正式总结、悬念式总结等。

师生共进发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品质。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建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先设定,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灵活变化,这也是“以案推导”教学最大的特色所在。

3.导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思维和方法迁移训练。导练环节是一个灵活而流动的环节,是贯穿“以案推导”的课堂模式的升华,要全方位地进行有效的案例迁移训练。导练的案例选择可围绕:(1)基础知识的迁移训练;(2)分析方法的迁移训练;(3)思维能力的迁移训练;(4)迁移训练的达成度的反思等等。

“以案推导”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抓住典例,归纳总结地理方法、思路和规律,进行灵活地迁移应用,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案例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4.教与学反思,教学相长。教与学反思是整个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一方面可以自我反思:案例的选取与课程标准和课时目标达成度的差距;案例的呈现的方式的有效性;针对案例创设问题与学生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思维的碰撞、地理考核的四种能力的结合程度;案例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案例与“导学”、“导疑”、“导练”的整合的方式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学生交流,缩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教与学相长的目标。

实践证明,课堂创新性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案推导”的课堂模式,发生了五个可喜的转变,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增强了案例问题探究能力;三是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四是提升了反思意识;五是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课堂实践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科学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借助实践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训氛围之中,对抗式的激烈气氛能够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头脑风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2]。经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的一种,同样具有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师或学生通过特有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及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对抗性”,将“现场招标”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像真实的招标一样,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对抗式”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在程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对抗性如何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分三个步骤进行。[3]

1.典型案例的选择。“对抗式”案例教学的对抗性要求教师或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对抗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案例的辩论可以是分组进行,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也可以由个人负责案例的陈述,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观点,进行混合式辩论。整个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给一些提示,增强案例的对抗性,活跃课堂气氛。

3.对案例的总结。学生在对抗发言中,对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中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探析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在期中进行,因为此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为了保证课堂中对抗的精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分析、研究案例,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而做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半学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

在温州医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实践中,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堂实践的模式,最终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的选择与撰写,由小组中一人进行案例的陈述。辩论的进行,由小组成员对抗其他学生。整个课堂实践中,学生认真聆听案例的陈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笔录。陈述完成后,由台下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案例进行,可适当做一些扩展,每个案例的论辩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论辩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课程实施反馈中,学生一致认为“对抗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观察,也可以明显看出,“对抗式”案例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学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积极跟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某个知识点进行辨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觉得辩论的过程中,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意犹未尽。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课堂实践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大大增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课堂实践证实“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较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有效针对案例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张秉福,许日才.“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516).

[2]宋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与角色分析[J].学理论,2010,(27).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阶段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案例式教学主要是针对问题教学提出来的。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而具体体现在案例式教学上。在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教学课堂要求运用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中的学校与老师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案例式教学无疑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特别是对于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数学学科来说,在初中课堂上运用案例式教学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内涵理解

(一)案例式教学的涵义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还是比较早的,是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商业管理中运用真实情境或事件来讲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被应用到教育领域,逐渐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式教学法则是在更迟的1990年代以后。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等达到一种高质有效的教学目的。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重在公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课堂堂上也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氛围,真正做到营造健康、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案例式教学的特点

与其它的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策略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的载体是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案例等,那么它就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因为那些习题案例都是学生在做了之后存在问题或者学生一起来探讨的,都是在实践中来的,再拿来在课上当作案例来讲解。从这当中也可看出,这些拿来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或者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因而案例教学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只有这样,才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掌握一种方法,在练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案例教学发还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学生,按照“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老师更多的是做引导。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的意识还不够强

由于以前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主导性地位,即使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素质教育中的许多新理念或者新的教学策略依然得不到落实或者落实意识不够强。例如案例教学法,一些老师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还不够强,或者只是单一地理解其内涵,因而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二)在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较强的互动性。并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现在的一些案例教学课堂上,老师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等为由,没有给学生共同探讨的时间,只是单纯的自己讲,学生在下面听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

(三)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不够具有典型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数学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很重要,选择好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来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要不就是照般教材上的例子,要不就是只参考教辅材料上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少之又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三、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的探索

(一)首先是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

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要从两方面做起,先是要有案例教学策略应用的意识,这样才会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案例教学的氛围,如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看法,习题案例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来等等。其次还要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案例教学是实际水平能力,要让他们会选择典型的案例,不断地创新形式,从根本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用。

(二)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化的时代,多媒体设备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案例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用图片声音等来进行案例教学,还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设施联网学习国内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可吸引学生,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要创新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案例式教学法的活动范围都是局限于课堂上、教室中的,这样没有延伸其时空范围,就没有创新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所以要通过创新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性。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上把各个习题案例分给各个小组来在课外或课后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把小组探究的结果形成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继光.浅议案例式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2]吴彩娣.浅析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65)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案例篇10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是追求有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通过精心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为主线,设计几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挖掘,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领悟课本知识、开启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打造有效课堂有重要作用。

另外,有效、恰当的案例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有益补充。而时代的进步,加之学生的学情不同,我们教材中的理论和例子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和“落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充分恰当的利用案例的形式,有助于克服教材的缺陷,实现对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特别是那些联系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实际的案例,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非常有帮助。

二、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需注意的原则

1.案例要“接地气”,彰显生活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选择案例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有针对性地举例,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在解说“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知识点时,我选用的材料是身边的成功企业“常州裕成电子的成功”,材料内容特别突出了以下内容:历经14年的发展,江苏裕成电子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扬声器等产品打破了日、韩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成功与西门子、三星等国际大公司建立起紧密型业务关系。他们生产的轮毂电机及洪都牌电动车,都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问:裕成电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则案例让学生们对于家乡的成就很惊喜,很自豪,大家也积极的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的答案中比较集中的指向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裕成电子发展。我进一步引导大家发散性思维,认识到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2.案例要“精心选”,注重典型性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案例、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因为典型的事例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全部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比如,在讲到“消费心理面面观”时,很多老师喜欢选用四个案例来说明四种心理,而我选择了用苹果手机这一个学生比较关注的例子作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四个小案例情景:大多数同学希望获得一个苹果手机――从众心理;苹果手机不停的换代升级――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有报道说一名大学生为了买苹果手机卖掉自己的肾――攀比心理;学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身份不买手机――求实心理。案例简单明了又典型,学生很快就全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3.案例要“藏笑点”,激发趣味性

由于政治课有些模块理论性比较强,难免有些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暗藏“笑点”,注意趣味性。可以在适当的教学过程的一些时间节点上穿插些趣闻轶事,寓言、典故等都可在教学中可以随机使用。我为了说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举例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我特别选择了周立波的一张表情夸张滑稽的照片,问:这个有腔势的上海男人是谁啊?大家爆笑,齐声说:“周立波!”我又问:“喜欢他什么节目呢?”“海派清口”“很搞笑”“搞笑又不失艺术性”……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我补充说:“听说周立波的演出十分受欢迎,场场爆满,经常是一票难求。请问周立波的演出为什么会一票难求?”学生回答说:“因为它应景应时,常演常新。”还有的回答说:“创新的文化形式使它受到大众追捧。”我顺势总结说:“创新对于文化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有了创新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语调的变化来活跃课堂气氛。

4.案例要“重引领”,坚定导向性

高中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然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比如,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框题,教材里运用了孔繁森、雷锋等人的先进事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身边的生动事例来补充,如金坛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的事迹就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事例,加入先进人物典型的其他事迹,丰富人物的形象,加深学生的认识。

此外,教师讲课过程中,可以根据知识点需要,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作为案例。这既可以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在目前各个课程模块的案例设计中,所有要运用到政策理论的都要更新到以十以及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理论为准,要不断用新的时政知识让政治课堂焕然一新。

三、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平时要主动做好素材收集、储备和更新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资料。如政治课中所涉及内容的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信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等。政治老师应成为一名杂家,视野开阔,胸中有万卷,这样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把许多材料信手拈来。这样准备课时,才能确定什么样的案例适合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探讨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针对案例设计恰当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和探究,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在一旁引导、点评,在问题讨论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这样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才能促成高效课堂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精心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案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获得高效的政治课堂,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