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主要贡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9:49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1

 

因此,我们认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研究策略的意义和潜在科学贡献在国内已经广为接受,不容质疑。国内案例研究者也普遍对案例研究的规范有了_定了解。佐证之一就是过去五届案例论坛的论文质量的大幅提升和学术影响的不断扩大。在基本解决了案例研究的认可和初步规范问题之后的此时,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案例研究是否提出了有趣的研究问题?数据分析过程是否足够严谨?是否做出了应有的理论贡献?目前答案还并不十分肯定。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外管理学界则相对比较肯定。构建理论和检验理论被认为是实证研究论文广生理论贡献的两条根本途径(ColquittandZapata-phelan,2007)。国际顶尖管理学期刊之一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mJ)在1963~2007年近5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理论检验型和理论构建型的论文数目都在逐年增长(ColquittandZapata-phelan,2007)。理论构建型研究通常指案例研究、扎根理论、民族志等归纳式研究,也包括假说演绎式的实证论文。理论构建型论文虽然一直少于理论检验型论文,但差距越来越缩小,到2007年,两者的数量几乎接近。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高水平国际期刊以及学者对包括案例研究在内的定性研究的重视和支持然而,近5年来本土案例研究在哪些具体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为此,在对本届案例论坛回顾之后,本文对近五届论坛报告的研究型案例论文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若干薄弱环节给出改进步骤。

 

二、论坛的主要观点和概况

 

本届论坛邀请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Jeffreya.martin教授等专家,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martin教授具有丰富的案例研究经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Kathleeneisenhardt教授,曾和StephenBarley和RobertSutton等著名案例研究专家一起工作过。他为论坛做了两场主题报告,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martin教授从一般定性研究入手,介绍了定性研究的几种类型,特别强调定性数据的研究、归纳研究、比较案例研究、民族志、扎根理论等虽属于不同类别的定性研究方法,但相互之间有重叠。在实际运用中,研究者常常组合运用这几种研究类型,但如何组合,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模板"。这并不是说各种定性研究方法可以随便地堆砌在_起,而是需要"协调"地结合在一起,以便得出更有意义的真理。martin进一步指出对定性研究而言:⑴分析层次可以是个体、团队和组织;(2)样本规模可以是_个、几个或者许多个;⑶数据收集可以通过民族志、文档或者面对面访谈;⑷数据分析的手段可以是归纳法、演绎法或者两者相结合,可以用定性数据分析,也可以用定量的统计方法;(5)最后的理论模型可以是过程模型,也可以是因素模型,或者两者的结合。事实上,案例论坛的稿件中也有一些是基于定性数据的研究但并非案例研究。martin教授重点介绍了多案例比较研究,作为定性研究的—个主要类型。他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说明了从选择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到最后写作和发表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收集方面,martin教授认为,访谈时要使被访者专注于叙述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或亲眼看到的其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应该防止让他们去描述那些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参与的事情,例如在他们没有参加的会议上发生了什么。此外,通常要避免提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因为找出事件背后的原因不是被访者的任务,而是研究者自己的工作(分析数据、解释关系,从数据中推导)。此外,数据收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每次的数据收集工作应能转化为几篇论文。

 

在数据分析方面,martin教授认为,所收集数据/证据的力度来源于跨案例之间的一致性,这就是所谓的复制逻辑。从相似的案例中找出相同的模式,能保证作者不会因为某个鲜活的特例而心猿意马。

 

martin教授特别强调了寻找能指导案例研究的理论的必要性。他认为几乎没人能够宣称某个研究没有现存理论依据,文献中总能找到一些相关理论,可在某种程度上应用到数据分析中。因此,研究者应该去探寻现有文献的缺陷,而不能说没有相关文献。这样做有两重意义。首先,这能给读者——我们的最初评审人个框架来理解我们的研究贡献;这也能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专注于自己想要做的贡献。如果没有聚焦,那么研究者就容易在自己的工作可能产生的众多贡献中摇摆不定,导致最终没有完整地建立基于其中任何一个发现的理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潘善琳(ShanLingpan)教授做了题为"将企业实践提炼为学术论文:结构化、实用化、情景化(SpS)案例研究方法"的专题报告。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李平(peterpingLi)教授分享了其倡导的阴阳案例研究方法。他认为案例研究是开展本土化研究所必需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当某个学术研究领域内存在差异较大的理论观点,特别是理论观点相互冲突时,阴阳案例研究法非常适合研究人员创建整合式的新理论。

 

在案例教学方法模块,厦门大学的沈艺峰教授剖析了案例教学的本质。复旦大学的包季鸣教授提出案例教学要体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学员的现实需求,通过即时性、进行性、追踪性案例来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台湾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吉仁教授对案例教学的定位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香港浸会大学michaelYoung教授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付莘研究员分享了教学案例写作和课堂使用的经验和教训。

 

本届案例论坛共收到来自海内外94所院校的123篇稿件。经过程序委员会的初筛和评审专家的"双向匿名评审",最终收录论文集65篇,其中研究型案例45篇,理论构建研究论文13篇,教学型案例7篇。分论坛报告研究型案例23篇(实际录取率为26%);理论构建研究8篇;教学型案例7篇。论坛程序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以双向匿名方式经过两轮投票排序,评选出9篇最佳论文(其中6篇研究型案例、3篇教学型案例)。

 

因篇幅关系,本文仅简要介绍6篇获奖研究型论文。其中周江华等(2011)通过多案例研究(7家企业)深入剖析了我国山寨手机行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在Bop(Bottomofpyramid,金字塔底层)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于天远和吴能全(2011)以珠三角地区的三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为样本,结合使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了"组织文化变革模型”阐释了"政商关系的非人格化水平"与组织文化变革历程的关系。王世权等(2011)针对理论上关于母子公司关系网络作用于子公司创业的内在机理尚未理清的事实,对海信集团及其主要的13家子公司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构建了相关的理论模型。于春玲等(2011)以上海家化、云南白药和晨光文具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了中国情境下成功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郑晓明等(2011)基于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以海底捞公司发展历程为案例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促进企业服务敏捷性形成的特征、过程和原因。王欢和汤谷良(2011)通过案例研究发掘了双汇成功实施mBo的一系列要素,通过双汇mBo"路径创新"的典型案例验证和补充了原有的mBo理论框架。

 

三、近5年案例研究论文规范性分析

 

这里,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毛基业和张霞(2008)借鉴Dub6和par6(2003)的方法所归纳的案例研究规范性指标,来评估近五届论坛报告的研究型案例论文的质量。这套指标便于"使得案例研究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在严格的控制下进行,尽可能避免研究人员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些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是我们进行案例研究时的参照,也可以用来评价一项案例研究是否达到了规范化要求〃(毛基业、张霞,2008,p.118)。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5年来论坛的研究型案例在各项规范性指标上几乎逐年提高。进步最为明显的方面包括明确的研究问题、说明相关理论、基于团队的研究、采用多种收集方法、引用原始证据。而有些方面相对仍然不足,特别是数据收集程序、数据分析过程,以及与现有理论的比较。考虑到有些规范性指标是笼统的评价,为获知更多的细节信息,以本届论坛报告的论文为样本,我们有如下进一步的发现。

 

研究问题方面。研究问题可以具体说明研究者试图想要知道或理解什么(maxwell,2005),此外还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帮助研究者聚焦研究和指导实施研究(milesandHuberman,1994)。可喜的是本届论坛报告的案例中只有个别的没有清楚表述其研究问题;但也有个别论文,虽然提出了研究问题,但过于发散。研究问题所引致的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也必须是读者读完研究论文之后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maxwell,2005)。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案例研究都应该回答一个或若干具体研究问题,而这些问题最好在引言中就明确告诉读者。

 

理论基础方面。案例论坛_贯强调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重要性(毛基业、李晓燕,2010)。我们看到本届论坛报告的每篇案例都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但也发现一些研究在指出缺乏对某现象的研究之后,所回顾的理论仅是走过场,没有指出现

 

有理论能够解释哪些方面、缺口在哪里、为什么现有理论没有对该现象给出满意的解释?案例研究的研究问题可以是理论驱动型,也可以是现象驱动型(eisenhardtandGraebner,2007)。对于那些由现象驱动的研究问题来说,研究者必须强调此现象的重要性和现有理论的贫乏(eisenhardtandGraeb-ner,2007)。

 

理论抽样方面。数据收集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数据来源,即案例对象的选择。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理论抽样(GlaserandStrauss,1967),而非统计抽样。有些研究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不太考虑案例与研究问题的匹配性,而是有选择知名企业的倾向。

 

本届论坛中案例对象更加多样化、有趣和独特,但是多数作者却没有清楚交代选择该案例的理由,即没有说明理论抽样过程。

 

数据分析方面。样本论文中多数作者都会交代自己的数据分析方法,但有些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步骤。即使有些作者宣称自己采用了扎根理论中的二步编码法(StraussandCorbin,1998),或者是采用从经典案例研究文献中归纳出的其他数据分析方法,但读者看到的只是机械的模仿,而没有看到诸如以下信息:理论如何指导了作者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中间构念和最终构念(甚至要给出数量),构念与构念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

 

与现有理论比较方面。案例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构建新的理论,理论构建的一个特征是将涌现的概念、理论或假说同现有文献进行比较(eisenhardt,1989)。样本论文中有很多尽管理论回顾很到位、案例数据也很丰富、数据分析也很严谨,但最后_步,只是匆匆做个总结便以此结束,以至于读者无从知晓此案例研究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理论贡献,例如对哪些现有理论进行了修正或情境化。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2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利用肃北的资源,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心中有课程,眼中出资源,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可用资源,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以下是我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施案例。

案例一:在七年级上册“周围的生物世界”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上课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生命现象,生物的组成以及如何生存等知识,课后布置让学生收集调查你所知道的肃北生物有哪些?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下一堂课中,学生例举了许多家乡的珍稀动物,例如,野驴、雪鸡、狼、猞猁、盘羊、雪豹等,并例举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但是,学生列举的大多数是在肃北动物园有的或平常能听到的一些动物,我趁热展示出了我们编的校本教材,指出肃北的各种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学生们惊叹家乡仅有如此多的珍稀动物。通过这些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家乡,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纷纷表示长大要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

案例二:在学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一单元时,我把时间交给学生,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收集肃北的各类珍稀植物,并把收集到的植物与课本中学习到的进行对比分类,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

把学生带到肃北县自然保护局和林业局进行调查,了解肃北对自然保护所采取的措施,退牧还草的实施方案和效果,并让学生写出调查小论文。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有机的把家乡的资源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有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

案例三:在学习“疾病与免疫”这一单元时,我结合课本,把2007年在肃北发生鼠疫时拍摄的防鼠疫专题片借来播放给学生,并提前与防疫站进行联系,对鼠疫的产生、危害、疫情的传播和预防进行图片展示,通过这些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传染病的危害有多么严重,知道黄土高原是疫情多发地带,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日常生活中去,大力宣传免疫接种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3

[关键词]玉树地震灾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2-0078-08

基金项目:国家文化部2011年科技创新项目“玉树地震灾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研究”;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赞助项目“玉树地震灾区的藏文古籍文献传承及现状调查”(批准号:10SZYZJ07)。

作者简介:夏吾李加(1979-),男,藏族,青海热贡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四川成都610041

所谓文献,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文献是指任何载体和材质上储存的人类记忆的总称,即石刻文献、纸质文献、胶片文献、音频文献、视频文献、电子文献等等,是现代文献学正在拓展的研究领域;狭义上的文献是指主要以纸张作为材质进行书写记录的文献,是古典文献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各类典籍。在藏文文献史上,虽然有很多不同形态的文献层出不穷,但最主要的还是以纸质文献形式保存至今。在玉树地区有闻名中外的吐蕃摩崖石刻遗产、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嘉那嘛呢石刻遗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口传文献,然而成为玉树地区文献遗产主体的则是经典文献,也是玉树地区藏文古籍整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主要可以分为古籍文献、历史档案、现代出版图书和唐卡文献遗产四大类型。

一、古籍文献遗产

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活动,玉树地区积淀了难以计量的文献遗产,其载体和形态也各式各样。从目前的文献数量、种类、内容及传播情况等方面来看,藏族传统长条版式文献是玉树地区文献遗产的主心骨和支撑点。所谓长条文献,亦称梵夹版式,是藏文文献的传统经典版式,其外部装订形式和内部结构自成体系,源自印度的贝多罗树叶或藏族的桦树叶片上写书成册的版式。藏文长条文献的内容涉足宗教哲学、因明逻辑、医药化学、建筑工艺、天文历算、生命科学、文化教育、地理历史、语言文学、典章制度、绘画艺术、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现代意义上的五十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的文献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些领域目前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绝非某些外行人士所声称的仅是开展宗教仪轨的“藏经”。

玉树地区收藏的藏文长条文献历史久远,目前能提供实物的就有一千年的古籍文献遗产。闻名于世的东仓藏文《大藏经》就是其中的一例,均属于金粉、银粉、海螺粉、朱砂粉等各类矿植物书写的手抄本。丹珠昂奔先生在《藏族文化发展史》上讲到,从图书量说,木刻《大藏经》是最多的,在形成后的发展中形成了若干版本系统。当然,无论石刻也好,木刻也好,都源于早期的手抄本。没有早期的翻译、手抄,就不会有后期的石刻、木刻。但是在木刻本、石刻本之后,手抄本仍然畅行于世。因为手抄《大藏经》本身是一种功德,而这种功德同样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因为这种手抄本,高档次的要使用金粉、银粉、朱砂粉等矿物质原料来抄写[1](p.867)。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玉树的东仓藏文《大藏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编纂完成的,足见其非凡的价值,手抄《甘珠尔》写本的特点参见拙文《写本形成的历史分期及编纂问题考辨》[2](p.67-79)。

图1东仓《大藏经》馆藏之一角

(金巴仁青先生提供)

还有1143年诞生于今结古镇西航村的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的创始人觉巴・久丹公保,他的文集在《直贡噶举法藏》中编纂于第20-32(wa-khu)函之间①,共有13函,约一千部。同时,元代从流传到玉树地区的贝叶经手抄本《喜金刚续之第二品》②,除去文献价值,作为元朝之前流传于的贝叶经,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直贡噶举派、叶巴噶举派、索芒噶举派、尼多噶举派为代表的不少藏传佛教哲学流派源于今玉树地区,逐渐传播到全藏区,乃至世界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文献遗产。其中仅尼多噶举派的创始人南曲・美居多杰在21岁圆寂之前就著有13函,共423部,他的上师兼门徒的噶玛恰麦作为尼多噶举派的主要创始人和传播者,对南曲・美居多杰13函的研究成果得以出版的就有60余函之多③,除了对噶举派本身产生影响,还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古刹白玉寺及其子寺的主要法脉之一。伏藏文献是藏文文献中独具特色又富有神秘色彩的文献遗产,其种类繁多,玉树地区的历代掘藏大师们发掘了丰富多彩的伏藏遗产,其中以天藏、意藏、岩藏、湖藏为首的伏藏文献闻名于世,仅在金巴仁青先生的《玉树地区名人名著录》中就收录了121函,约一千部[3](p.1-18,57-71,138-158,270-283,324-339,392-399,430-434)。

图2直贡・久丹公布仁青白文集

(笔者摄于德格更庆寺新木刻版)

直贡噶举派的居日家族的叔侄传承方式,最终由活佛转世制度取代的仁增・曲扎的文集(kun-mkhyen-rig-vdzin-chen-po-chos-kyi-grgs-pvi-gsungs-vbum,1595-1659年),曾一直收藏于直贡梯寺,没有发行完整的木刻版,最后在“”期间不幸被毁。为了抢救他的文集,这几年直贡噶举派组织相关专家搜集整理,最终在玉树州囊谦县巴米寺(dpl-me-dgon)中发现了一套。该文集的跋语中记载,“更庆仁增・曲吉扎巴的亲传弟子洛・贡觉赤列朗杰,曾被邀请至囊谦嘉布的悟喇导师期间,在直贡梯寺抄写了文集一套,迎请于玉树囊谦地区”。由此可见,玉树地区除了本地区的历代学者的个人文集之外,还有藏区各地的典籍文献。目前,我们可以目睹的《直贡仁增・曲扎的文集》十五函版,就是以囊谦巴米寺的这一孤本作为蓝本整理出版的成果,共有334部,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大量论著④。

图3通过玉树巴米寺手抄本整理出版的

《直贡仁增・曲扎文集》

(笔者摄于德里1998年版)

在玉树历史上较有规模的寺院均有大小不同的印经院,规模较大的有玉树县仲达乡境内的让娘寺和嘎拉寺,以及囊谦县子曲河南岸毛庄乡政府所在地的索芒朗杰泽寺和原囊谦千户府所在地的采久寺等的印经院,其中让娘寺不仅有印经院,还有三层楼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古籍文献,居多康之最,“”期间不幸付之一炬,据当地人称燃烧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可见其收藏量之大。该寺的丹玛・洛桑曲央格西作为法尊法师的导师,他们首次合作翻译了数函《大毗婆沙论》,为汉藏文献翻译研究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同时,玉树地区还有石刻版长条文献,《文博・才嘉的文集》⑤都是石板印刷的长条文献,这在藏区是极其罕见的文献遗产。无论从玉树地区长条文献的手抄写本、还是木板或石板刊印而成的长条文献,其数量和种类都很惊人,亟待整理研究。

图4玉树地区石刻版文献遗产

(金巴仁青先生提供)

新中国成立以后,玉树州各级党政部门特别重视藏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53年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翻译室;1962年更名为翻译科;1983年升格为处级单位,更名为州政府翻译室;1989年更名为编译局;1992年,为更好地发挥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职能作用,更名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随后挂牌古籍办,以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主要从事民族文字互译和古籍整理工作,成为藏文古籍整理编目的核心部门。玉树州图书馆作为全州主要图书资料馆藏机构,现藏有不同版本的藏文长条文献1000余函。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投资60万人民币修建的藏式二层“东仓大藏经藏经阁”,收藏具有玉树地域特色的长条文献遗产,被称为“中国政府首次为民间家庭收藏出资修建保护文物的建筑”。同时,在玉树州中学藏有以德格版103函的《甘珠尔》、215函的《丹珠尔》、39函的《宗喀巴三师徒全集》、15函《萨迦五祖全集》、7函的《隆钦七宝藏》为代表的2000余函藏文长条文献,这些藏文典籍20世纪90年代由金巴仁青先生从四川藏区收集馆藏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以玉树地区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嘉纳嘛呢石刻和格萨尔口传史诗为代表的文献遗产,受到国内外藏学界的关注,亦有了一定的整理研究成果[4](p.117-122)。然而作为藏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文长条文献,20世纪末期,在《甘青藏传佛教》[5](p.301-409)一书对玉树地区的189座寺院综述的同时,还对珍贵文献遗产的部分进行说明,可因为其非专题研究,缺乏整理研究的系统性。自1998年起,在国家民委古籍办的领导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藏文卷》在整个藏区开展统一编目工作,在青海省民委和玉树州的大力支持下,玉树州民语古籍办基本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青海玉树卷”的收集编目工作,并交由青海省民委古籍办审查后转交给国家民委古籍办。但藏文文献遗产分布面广泛,学科门类众多,收藏数量浩繁,加上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设备和资金的短缺等众多因素,玉树地区藏文文献遗产的收集编目工作也留下了不少缺憾。但有幸的是,2008年玉树学者金巴仁青编著的《玉树地区名人名著录》[3]中收录了95位学者的评传及其论著,这弥补了玉树地区没有古籍编目正式出版的缺憾。当然,如该书所言,“该书仅限于12-20世纪玉树地区出生或常住者的个人文集,其中也遗漏了不少文献,16-17世纪期间亦只收录到了两位学者的文集。除此之外,还未能收录‘格萨尔史诗’和‘石刻文献’,等等”。近年来,玉树地区各大寺院的学者们古籍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2001年10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书》噶举系列丛书20册和2009年7月由民族出版社的《噶举派先哲争鸣录》中编纂了32篇驳文,由囊谦县觉扎寺丹曲达瓦堪布主持完成;2004年2月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和青海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藏族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书》萨迦派系列丛书20册,由玉树县结古寺更嘎松保堪布主持完成;2008年1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绒顿・释迦坚参文集》10册,由玉树县结古寺索朗才培堪布主持完成;2010年噶举派的《噶玛恰麦文集》长条版式60函,由玉树囊谦邦岗左若尼多桑俄曲培林寺整理完成;2010年1月开始陆续整理出版的《玉树名家文库》25册,由玉树州民族综合学校金巴仁青先生主持,现已接近尾声;等等。如果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完成玉树地区的藏文古籍遗产,任重而道远,惟有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和民间组织的力量,方能走出当前的困境。

二、档案文献遗产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观念,对档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根据其界定的出发点和角度来区分,可以归纳为法规型、辞书型、教科书型、专著型、论文型五种。在此专指法规型档案文书,即档案机关收藏的具有历史再现性的政务性文件。在玉树的历史上,这类档案文献以不同载体出现了很多,例如1987年“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届民族文物展览会”[6](p.117-118)上展出的元代帝师噶・阿宁胆巴的藏文木刻版《诰示》、大清雍正期间的《青海总理番子等事务大臣会同玉树二十五族所定盟约》和中华民国四年的《玉树番族会明委员钤记》,以及第九世班禅大师在结古寺为抗战事业向国民政府和蒙古王公贵族致电资料;1914年民国政府官员周务学受命前往玉树调查川甘争界纠纷而撰写的《查勘玉树界务报告》和1919年周希武撰写的《玉树调查记》[7](p.209,20);1935年方范九先生在《新亚西亚》第九卷上发表《青海玉树二十五族之过去与现状》、1943年著名边疆史地学者马鹤天在《新青海》发表的题为《青海蒙藏民族之已往与现状》和1946年李式金在《旅行杂志》上发表题为《青海高原的南部重镇――玉树城市生活素描》,以及1949年著名民族历史学家吴均先生在《西北世纪》上发表《玉树藏族部落之变迁》[8](p.418,499,764,410);还有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康藏纠纷档案选编》、青海省档案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青海省档案馆所存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时期及藏区经济开发建设档案选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和藏事档案目录》(满、藏文部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和藏事档案目录》(汉文部分)、四川省档案馆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四川省所存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元以来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共7册)、赵心愚教授等的《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上、下)等出版的档案史料中也有不少收录,这些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档案文献遗产。

据《玉树藏族自治州概况》记载[9](p.220-222),1959年玉树州档案馆成立,由州委和州委办公室代管,编制3人。1984年组建玉树藏族自治州档案局,与档案馆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编制7人,行政上受州委办公室领导。1963年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根据会议精神,全州各级档案部门大力开展了档案收集整理、立卷编目、归档利用工作,到1987年全州档案总数由1984年的47210卷增加到58021卷。1988年根据青办发《关于改变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通知》精神,州委、州政府确定全州各级档案部门划归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全州共建立档案局和档案馆共7个,机关档案室50个,系统收集科技和专门档案,截至1996年,各种载体的档案文献由1989年79098卷新增到档案88228卷和资料5325册,包括58个州直机关所属单位的文书档案21402卷(册),会计档案6133卷(册),图片档案415张,撤销单位公章20枚,地图140张,纪念章275枚,八一八袖章18条。

2005年以来,青海省财政连续5年拨付专项资金,省发改委又批准立项6个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10]。为了档案管理规范化和借阅利用简便化,先后编制了《机关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试行细则》、《玉树藏族自治州档案暂行简则》、《关于乡级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暂行办法》、《文书立卷办法》、《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案卷目录》、《案卷卷内文件目录》、《馆藏档案示意图》、《全引目录》、《专题文件目录》、《资料分类目录》等科学而实用的规章制度和文献检索工具。藉此,档案资料收藏管理和借阅利用的效率大有长进,1979至1984年为编写《玉树藏族自治州概况》提供了1235卷;1987年拨乱反正,为纠正冤假错案,提供1323卷,2382人次,使79人的历史问题得以澄清;1992至1994年为编纂《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组织史资料》提供2358卷。截止目前,全州7个国家综合档案馆累计提供近20万卷,接待查档借阅者约15万人次。

这些档案文献遗产涉及自治州地理历史、生态资源、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大大丰富了玉树地区的档案资料。但作为藏族自治州,除解放初期的宣传资料和行政公文的翻译资料,以及囊谦千户家谱为例的少量藏文档案以外,未能收集或馆藏藏文档案文献遗产,亟待将来补充完善。

三、现代出版图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由北京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藏文古籍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和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藏文各类图书资料,本文暂拟名为“出版图书文献遗产”。这些图书文献最早也只能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是近六十年来整理出版的现代图书。就其内容而言,70%以上都是珍贵古籍整理出版,也就是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藏文古籍出版的成果,由新华书店负责推销,由图书馆负责收集馆藏,为文献遗产的整理保护开发利用提供服务。

据《玉树藏族自治州概况》记载[8](p.218-219),1953年12月,新华书店青海省分店在玉树州结古镇租民房定点供应,1954年10月,在人民政府的协助下,新华书店玉树区分店正式成立。1955年销售图书5000余册,“”期间图书发行量增长较快,主要是藏、汉两文的领袖著作、语录和像章。改革开放以后,图书品种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1985年发行9万册,1990年发行13万册,1996年发行9万册。但是,改革开放以前玉树地区的藏文出版图书发行数量较少,之后有了改进,截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藏文图书发行达2万余册。因此,1986年以来,新华书店玉树分店被青海省新闻出版局多次评为“全省图书发行先进集体”。改革开放以前,玉树州图书馆是隶属于文化馆或文化工作站的科级事业单位。1976年正式更名为州图书馆,但仍与文化工作站以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1984年8月21日撤销玉树州工作站,保留玉树州图书馆,从此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图书馆下设行政、采编、阅览、图书四个办公室,编制10人,馆藏图书65047册。为了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藏书体系和抢救民族文献遗产的图书馆,州政府拨付专款,从玉树各地和四川德格更庆寺印经院等地购置了以103函的《甘珠尔》和215函的《丹珠尔》,以及历代藏族名家的个人文集为代表的1000余函。这些藏文文献大多阐述藏族传统十大学科门类和玉树各地相关的自然资源、地理概貌、风土人情、部落变迁、诵经乐谱、唐卡绘制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图书外借人数与册数、新办借书证均有递增的趋势,为读者举办各种学习班10余次,参加人数近万人。同时,为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馆职工先后接受了青海省图书馆和中国社科院科技培训中心的多次培训,并荣获青海省文化厅颁发的“文明图书馆”称号。

丹珠昂奔先生在《佛教与藏族文学》中所述的:“藏区没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在过去的年代里,靠什么保存文学典籍?靠寺院。一座小寺院仿佛一座小图书馆,一座大寺院如同一座大图书馆。它不光保存着不同朝代的文学典籍、公文档案,也保存着天文、地理、历算、佛学、医学、历史诸方面的历史文献,像甘丹寺、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德格印经院等,都是大的藏书馆。据有关方面估计,按目前的人力,光拉萨的藏文图书,编一次目录,就需要六七十年时间。可见蕴藏量之大”⑥一样,在藏族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扮演着文化教育和传播的重要角色,也收藏了大量具有重大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的藏文文献,实为藏族传统典籍馆藏的图书馆。因此,玉树地区的各大寺院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不少藏文文献遗产,并有对外借阅的良好传统。将来如何建立官办图书馆和民间收藏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问题,应该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加以尝试。但从整个藏文图书出版发行的现状来看,玉树地区收集馆藏品种和数量少之又少,不到10%,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唐卡文献遗产

唐卡,是藏语布料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式绘画艺术的音译,现在按照艺术风格将所有藏族绘画艺术包括在其中,是从广义层面加以理解的。唐卡艺术的材质有布料、纸张、金石、墙壁、木简等各类载体,其中盛行以布料彩缎装裱;艺术形式包括堆绣、雕塑、壁画、版画、石刻、酥油花、朵玛等多种形态;题材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艺等无所不包。学术界一直没有把唐卡艺术列入文献遗产,进行有效探讨。无论从藏族唐卡艺术的内涵到外延,均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中文献遗产的情况,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引起文献学界的关注。

玉树州境内有近200座藏传佛教寺院,每座寺院都是艺术的殿堂,收藏了包括雕塑、绘画和壁画为代表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唐卡艺术。鉴于这样的史实,丹珠昂奔先生在《藏区寺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改造》中有这样的论断:“没有寺院的这种文化储存功能,我们的传统文化或许是一片空白。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博物、建筑等是最基本的文化形式,也只有在寺院中才能领略到藏族艺术的迷人风采”⑦。同时,藏民族作为玉树地区的主体民族,大部分藏族群众又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几乎每户家中都建有佛堂,在佛堂之中除了主要收藏佛典文献之外,佛塔、塑像和唐卡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平时的农耕放牧至婚嫁丧礼各方面都要使用唐卡。由此可见,玉树地区唐卡文献遗产的收藏量之众多,影响面之广泛。

在玉树历史上,历代工艺美术大师们在《造像度量经》《佛说造像度量经疏》《绘画度量经》和《造像度量》“三经一疏”的美术理论的基础上,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唐卡文献遗产,将玉树藏族美术推向了高峰。当前的玉树“藏娘唐卡艺术”就是其中代表性传承之一,主要包括绘画、泥塑、石刻、木刻、制陶、缝纫、金银器加工等形式,采用天然矿、植物颜料,由动物皮胶或骨胶作为胶类,所以色彩经久不变。在以藏娘地区为代表的玉树艺术历史上,继承前述传统的基础上,凸显风格各异而特色鲜明的唐卡艺术家层出不穷。我们试从十九世纪以来的代表人物作一梳理,1830年出生于乃藏寺附近的更登大师(1830~1900年),由于其巧夺天工般独特的艺术造诣,被贡珠・云丹嘉措赋予“天工幻化妙笔”(sprul-pvi-lh-bzo);更登大师之高足噶尔周,1860年出生于那木达地区,身怀精湛的雕刻技艺,在一颗谷粒大小的檀木料上,可以雕刻惟妙惟肖的金刚橛明妃双运体及其所有细致入微的法器;普康活佛・蒋杨格勒平措(1878~1971),出生于拉扎斋古村,自幼在藏娘桑珠德钦林寺闻思求学,二十岁时游学于后藏俄氏艾旺寺,后移居尼达喀多的赛增禅修处,也就是藏传佛教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及其早期上师喇嘛赛增居住点。在此修习的同时,他还主持石刻文献的雕刻工程,最终形成长八十五公尺,高三公尺,宽四公尺的雕塑作品。他还在桑珠德钦林寺亲自创作了凸显藏娘艺术风格的宝帐怙主和吉祥天母,以及白贡扎木艘为代表的塑像。简而言之,他以具超群的造像艺术天赋而著称;文增・金刚持贡噶,1901年出生于藏娘地区,自幼在桑珠德钦林寺出家为僧,二十岁时前往后藏俄氏艾旺寺,在阿旺洛珠贤攀宁波足下,接受比丘戒。他在艺术方面极具天赋,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造像艺术,或者雕刻技艺,无一不通,彰显了自成体系的藏族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等等[11](p.150-153)。当然,以上这些大师级艺术家们,并非仅是绘画造像的民间手工艺者,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学贯五明,学以致用的大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的伦珠巴觉大师(1877~1952年),他在理论研习的基础上,将玉树当地所产的矿植物,科学地配制使用,使其作品成为绝世珍品。同时,从形式和内容各层面将四个不同语种融会贯通的书法艺术,还有藏医药学和绘画颜料,陶器制作与塑像技艺,都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藏娘文化艺术集于一身[3](p.99)。然而,目前由于近代以来藏娘唐卡的需求量和艺人外出机遇的减少,纯正矿物颜料的使用也随之减少,加之化工颜料色彩的艳丽和低廉的成本,使得传统矿、植物颜料的加工和使用技艺在年轻人中濒临失传。截止今日,除王琼瑶在2008年7月25日《青海日报》上的《藏娘唐卡:民族文化的瑰宝》和唐仲山在2009年3月13日在《青海日报》与2009年3月31日的《中国民族报》上的同题《歇格村的藏娘唐卡艺术》,以及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主编的《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以外,还未发现有玉树唐卡文献遗产方面系统调查研究的成果。

目前,与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贡艺术”相比,玉树藏娘唐卡艺术看似没能走出通天河流域,面临失传的危机。但作为传承千年玉树唐卡文献遗产的藏族画家吾要,带着玉树唐卡艺术的精粹走出三江源,他的艺术成就被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多次采访,也为《美术》《民族画报》《当代中国画》《设计》和《美术之友》为代表的专业期刊重点报道,他创作并自行设计的作品集《无色界――嘎玛・多吉次仁(吾要)作品》,荣获国内出版界最高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现任中国民族出版社美术编辑,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委、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等职务。从藏族画家吾要的成果,可以看出玉树唐卡文献遗产的生命活力。只要各级政府组建独立的整理研究机构,从宏观上抢救保护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品味,从微观上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和经济潜力,必然完成玉树地区唐卡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工程,走出国门,为繁荣中华美术事业,乃至人类记忆工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玉树地区藏文典籍文献遗产类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尤为重视古籍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玉树州也相继获得九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至今还没有申报或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之列的代表作,这对拥有丰富文献遗产且具极高收藏价值的玉树地区来讲,不应该出现这样被动的现状。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和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文物保护问题上,相关单位缺乏科学的保护观念和基本的保护设备,资金严重短缺,必然影响文物的及时抢救和修复工作。第二,在文献遗产的整理实体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官方的整理重点放在民间文学和歌舞为例的口传文献[12](p.18-25)上,学术界的整理重点放在摩崖石刻文献上,民间的整理重点放在历代学者的个人文集上,三者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或合力。第三,在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上,没有独立的一支古籍整理队伍,现有的古籍办附属于民语办,只能在党政文书翻译之余从事古籍整理,严重缺乏专业技能和足够的时间。第四,在文献整理研究问题上,除了藏汉两种语种之外,还应该增加外文文献遗产。从元代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有不少西方探险家经玉树欲入,其中包括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法国、荷兰、俄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人,他们当中大多数回国后撰有游记,涉及玉树的地理历史、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内容。如果能够加以系统收集翻译,必将丰富玉树文献遗产。

注释:

①关却嘉措《直贡噶举派法藏编纂史》(藏文)第25叶阳面第2行至41叶阴面第5行之间,拉萨长条印刷2004年6月版。这套丛书包括《编纂史》共有151函。

②2010年8月,对玉树著名文献专家金巴仁青先生的访谈所得。

③囊谦邦岗左若・尼多桑俄曲培林寺整理编纂的《噶玛恰麦文集》2010年版。

④贡觉丹增更桑赤列《更庆仁增・曲吉扎巴的全集・编纂史》第1叶阴面第1行至6行之间,在德里由尧然仓・宗主僧格负责编辑的1998年7月9日版。

⑤2010年8月,以玉树州民语办和金巴仁青先生为代表的访谈及问卷调查所得。

⑥丹珠昂奔《佛教与藏族文学》第90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版。同时在199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6期的《藏区寺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改造》和《藏族文化散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2月版第105页上也有同样的高见。

⑦丹珠昂奔《藏区寺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改造》,199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6期,转载于《藏族文化散论》第106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2月版。同时在《佛教与藏族文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90页上也有如是记载。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上、下册)[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ShaboKlurgyl.ananalysisontheperiodsandCompilationsofDuplicatedKaGyur[J].tibetanStudies,2009,(03).

夏吾李加.写本《甘珠尔》形成的历史分期及编纂问题考辨[J].研究,2009,(03).

[3]金巴仁青.玉树地区名人名著录(藏文)[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8.

[4]ShaboKlurgyl.aSummaryandCommentsonthearrangementandtheResearchoftheStoneCarvingLiteratureHeritageinYushuarea[J].QinghaiSocialSciences,2011,(05).

夏吾李加.玉树地区石刻文献遗产整理研究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11,(05).

[5]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6]bsmgtntshe-ring.BriefintroductionoftheLiteraturesDisplayedintheFirstethnicCulturalRelicsexhibitioninYushutibetanautonomousprefecture[J].QinghaiSocialSciences,1994,(01).

桑丁才让.简介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届民族文物展览会上展出的几件文献资料[J].青海社会科学,1994,(01).

[7]周希武.玉树调查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8]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下)[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6.

[9]玉树藏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刘秀杰.青海省档案局科学谋划全力加强档案安全保障工作[n].中国档案报,2010-07-15.

[11]丹玛・江永慈诚.康木朵简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8-0066-03

[收稿时间]2013-06-01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商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实践”(2009SJGLX170)。

[作者简介]雷兵(1973-),男,四川华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1年以来,我国已有275所本科高校、70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15万余人,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专业之一。另外,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已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学手段的评价,也将是否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列为评估重点。在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媒体进行教学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具有极大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教学手段的改革,还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环境。然而,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包含“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电子商务最新发展”、“教学过程不能较好地利用互联网以及“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教学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

二、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的特征

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从事产品或服务的买卖活动。因此,电子商务专业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具有天然优势,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具有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来讲,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方法与内容的融合

一般而言,网络教学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但是,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学生对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商业模式、网络营销等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本身就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用网络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还体现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方面。

(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很强,部分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很难理解。而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如通过网络互动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讨论的知识,还能进行网络社区营销知识的实践。

(三)获取与贡献的融合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方便了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然而,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课堂教学往往滞后于实践,这就要求电子商务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但是,仅凭任课教师很难完成这项任务,因此,学生也必须参加知识内容的完善和更新,从而实现知识获取与贡献的高度融合。

三、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建构主义的“刺激-认识-反应”理论框架是网络教学应遵循的理论模型。其核心在于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的作用及其发展、环境认知有机组成与互动。因此,网络教学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电子版,不能简单理解为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也不是简单的网络自主知识型学习或实践教学。根据网络教学及电子商务专业的特征,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模式主要由平台共建型、知识贡献型、开放互动型、团队博弈型教学模式构成,如图1所示。

图1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

(一)平台共建型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必须有网络平台作为支撑,网络平台建设、管理与维护既是网络教学的必要“后勤”工作,同时又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环境。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平台,采用师生共同设计及开发、师生联合编辑、师生联合维护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教学还可以辐射到其他高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和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组建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网络平台推广团队,推广活动既扩大了平台的影响范围,也是对网络营销课程的技能实践。平台共建型教学模式2所示。

图2平台共建型教学模式

在组织形式方面,首先确定平台的总设计师,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或者专业带头人担任。另配备教师分别担任开发组、编辑组、管理维护组、推广组组长,并从高年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成为成员。由于每年都有新生和毕业生,学生成员需要每年更换一批,另外,为了让每届学生(高年级)都有设计、开发平台的机会,平台可以每四年改版(或重建)一次。

(二)知识贡献型教学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尚处于发展初期,理论研究还比较欠缺且新的知识不断涌现,传统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快速的知识更新。因此,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一是采用“博客”形式,让学生撰写电子商务专业论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二是采用“维基百科”形式,让学生添加、修改专业词汇或电子商务案例,共同学习、修正、补充内容。知识贡献型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图3知识贡献型教学模式

在具体实施方面,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对于专业术语较多的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管理、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支付与结算、国际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等,任课教师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如要求每章内容学习结束后,每个学生新增或修改相关章节专业词汇5个等;对于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课程教师可以采取考试方式,如要求每人做一个完整的案例、并修改已有案例3个,将其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等;对于部分专业任选课,课程教师可以将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试内容,成绩评定时还可参考其他学生对其评价情况进行打分。

(三)开放互动型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在基于SnS(社会化网络)的教学平台中,可以联系任何有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甚至邀请企业界专业人士,让他们成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者与使用者。

在实际操作中,任何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可以在群组(SnS中的一种群体讨论交流形式)中开设网络课堂,本校或其他高校的学生、教师乃至企业界专业人士可以共同参与,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跨校互动、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对于高校,可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对于企业,可以吸收理论知识、贡献实践经验、发现人才。

图4开放互动型教学模式

(四)团队博弈型教学模式

团队博弈型教学模式是指课程教师在布置某项带有观点性质的讨论话题时,让学生自助组成3-5人的团队,针对布置的讨论话题,按团队“辩论”,以发表主题数以及有效回复数作为团队的排名,按照名次给予每个团队一个总分数,团队内按照贡献分配给成员,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计入课程成绩。由于采用博弈形式的评分体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不是按量完成“作业”,而是根据与其他团队的比较,不断做“作业”,带有较强的竞争性质。

图5团队博弈型教学模式

例如,对于网络营销课程,课程教师可以先确定不同名次的团队总分,如第一名100分/人,最后一名60分/人。然后在每章结束后,要求团队根据所学内容在网络社区中发起话题并讨论。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话题发起数、有效回复数为每个团队排名,并给予团队分数。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知识,还对“网络社区营销”技能进行了实践。

四、结论

在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教学中,通过运用平台共建型、知识贡献型、开放互动型、团队博弈型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另外,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容易得到有效反馈,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军,顾冠群.面向网络教学的互动式体系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5

一、主题与背景。

现在家庭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强,但性格往往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家庭成员,对父母的了解也不够深。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到他们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贡献,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的发展。学校与家庭共同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以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诸方面健康发展。

二、组织实施者。

学校领导,教导主任,三年级两个班班主任,品德与社会教师。

三、案例过程描述。

(一)主题目标。X、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

X、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到他们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贡献。

X、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的发展。

(二)活动准备

X、让学生收集一些跟父母的合影照片(全家福、生活照)。

X、和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

X、邀请三年级家长到学校,布置好教室。

X、教师准备好交流材料。

(三)活动过程

X、教师引导宣布活动开始

教师: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目的是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以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诸方面健康发展。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力和无奈的困惑,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也常常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不和谐音。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建构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以形成教育合力,就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就以“我的家庭”为主题,进行一次学校、家庭共同教育活动,共同教育孩子,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到父母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贡献。

X、活动开始

活动一:找烦恼

教师:我们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烦恼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什么烦恼事?

教师:谁愿意把你的烦恼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助你。(学生慢慢的举手发言)。

学生(低头小声说):爸爸妈妈他们吵架时我不开心。

教师:谁愿意帮助他解决烦恼?(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你让他们不要吵了。

学生:把门关上,不听他们吵。

学生:出去找同学玩。

……

请家长分组讨论交流,探讨孩子的话,体验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活动二:幸福的家庭生活

教师: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例,向同学们加以展示。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言)

家长与学生分组,给学生与家长一个共同相处的机会。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

教师:请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家长做补充。(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活动三:体验亲情

教师:知道吗?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对孩子很重要,没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携手联合,没了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也是不行,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心事,如何去开导孩子。

家长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对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自己每天都干了些什么,自己工作一天后有什么感受?(家长与孩子交流激烈)

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提出来共同讨论与交流。

孩子对家长有什么要求。

四、案例分析反思。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6

[关键词]高校名人档案名人档案教学育人档案资料

教学育人是立校之本。名人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上功不可没。如何收集、整理、编辑并保存好这些高校名人的档案资料,并使这些内容鲜活、翔实的档案信息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崭新课题。

一、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意义

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学校建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人,我们都可以归结为高校的名人。这些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记载和反映他们生平历史、学术水平、社会贡献等不同类型和载体形式的各种材料所组成的档案整体我们称之为名人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档案,名人档案的开发管理是对高校档案的一个有益补充。因此,做好高校名人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是知识与技术的集聚地,是一个人才辈出、创造不断涌现的园地,不少的知名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高校这片热土,他们的个人档案得到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不但是对于个体的激励和尊重,也是对于知识和创造的崇尚与发扬。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信息库的充实完善。高校名人档案是对高校名人一生曲折经历和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它从各个侧面综合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以及学校的真实面貌,是国家和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鉴于一些重要的名人档案材料多分散存在于其亲人及自己的手中,这种分散储存的方式很容易造成这些宝贵材料的损毁和消散,其损失不可弥补。因此,通过高校名人档案的建立将这些无价的档案材料统一收集、整理、储藏,实质上是一项加强文化财富的保护,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同时,对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和增强高校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高校名人档案是对现有高校馆藏的有益补充。通过名人档案的建立,可以丰富高校馆藏的内容,优化馆藏结构,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在高校这块教书育人的阵地,名人档案是对高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其履历中的鲜活记录,是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事业的历史再现。一所学校的名人数量、名人的学术及社会贡献、名人的社会知名度,是对于该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贡献的评判要点。建立完善的高校名人档案系统不仅可以为学校研究校史、编写人物传记及进行各种宣传、评估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更可以激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同时,对于教育广大教职员工立足本职、安贫乐教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方式方法

高校名人档案的建立始于材料的收集,其整理、归档、利用也基本无异于传统档案的方法,只不过在管理上必须更加注重保护名人的隐私权,在使用上增加名人自身优先权的要求。建立高校名人档案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档对象的确定。名人的确立标准不是统一的,其评判的两大因素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刻度要求。标准过高就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空洞感,使得名人的示范效应失去亲民性,标准过低就会失去说服力,广大师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受到抑制。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掌握合适的名人尺度,然后形成恰当的高校名人建档人群,并将这一标准形成制度,长期贯彻执行,进而产生连续性的育人作用。

2.归档内容的选择。名人档案的内容应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应该名人的真实历史和社会贡献为基本要求。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个人履历表。简单记录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所获荣誉、家庭背景、社会活动情况等。(2)工作成就及所获得的荣誉的详细材料。主要包括论文、报告、专著、发明专利材料、科研成果、荣誉证、奖状、奖章等。(3)参加社会活动的记录材料。主要有演讲词、题词、新闻报道、他人的纪念文章等。(4)有价值的声像材料。主要有照片、录音带、录像带、新闻、网络媒体的传播资料等。(5)其他有价值的相关材料。

3.建档过程的人性化原则。鉴于高校名人档案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化管理,加之一些珍贵的档案材料多为个人私有,他们不愿意将手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和荣誉交于档案馆建档,所以档案材料的收集将会遇到较之普通档案更多的困难和不便。档案收集人员一定要在人本原则的指导下,一方面努力向名人及其家属做好劝服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知道名人档案材料不仅是个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让他们明白建立名人档案的意义,使他们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将手中有价值的档案材料拿出来。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捐赠复印件进馆,或者寄存、代保管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珍贵材料的不流失。再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进馆形式,都一定要做好入档材料的保护和保密工作,这也是获得档案材料私人所有者信任和支持的有效方式。

4.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是高校名人档案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是领导的重视,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重视是各项工作有序顺利进行的前提,高校名人档案建设也不例外。具备领导的支持,不仅可以使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更重要的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了保障。其次,是师生的支持,加强档案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全校上下积极支持此项工作的良好氛围,不仅可以增强工作者的信心和动力,更为后期发挥档案的教学育人功能奠定基础。

5.牢记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的目的性。建立高校名人档案的主要目的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和价值引导。在档案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牢记这一目的,通过讲座、珍贵资料展示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楷模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辛,勇攀科学高峰的顽强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献身教育的高尚价值取向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激励新一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家英.以人为本,以档育人.中国档案报,2004-5-27.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生价值和劳动奉献》。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升华,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回归教书的育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我们学生的认知由社会历史领域带入人生价值领域,实现由历史到回归现实的转变。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概念;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得与失的关系。

(3)情感目标:学会感恩、懂得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贡献。

难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说学情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对象所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告别误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三、说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对比分析

ppt展示两张图片:黄晓明一场奢华的婚礼和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这段时间中国舆论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一位在世界医学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纵横中国娱乐圈高颜值的当红演员,赚得盆满钵满的演员。试问,大家为什么会关注他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什么?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都实现了人生价值。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在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一片争议。有人说,100个黄晓明也比不上一个屠呦呦,也有人说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那么到底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点明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共同点,导出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不同点,引发学生关于如何衡量人身价值大小的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走进生活,案例分析

材料一:播放视频《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视频。

ppt展示诺贝尔奖委员会写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请学生阅读颁奖词并思考:

探究1.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

2.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为她自己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屠呦呦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屠呦呦历经艰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东方神药”而受益。她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并通过ppt展示: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另一方面屠呦呦的卓越贡献没有白费,给她带来了荣誉、地位、收入。从此她的名字将代表中国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刻入科学发展的丰碑,为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浓重的夕阳红。她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通过ppt展示:自我价值,那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索取)。人生价值是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ppt展示板书:

1.人生价值

(1)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2)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教师讲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其次,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才有资格和权利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回报。一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索取)

ppt展示板书: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1)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2)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深度挖掘屠呦呦的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走出误区,告别迷惑

ppt展示:

材料二: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①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你更关注谁?为什么?

②你认为谁的贡献更大?社会进步究竟靠谁在推动?请说明理由。

思考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很难评价屠呦呦的贡献大还是黄晓明的贡献大,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屠呦呦侧重于物质贡献,黄晓明侧重于精神贡献。但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比较,人的社会价值是主要的、根本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思考②

教师总结:社会进步要靠全体中国人的参与与努力。只有每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ppt展示板书:

3.人生价值贵在奉献,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设计意图:对于身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而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很难理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因此,设计这一环节,企图通过价值观的冲突、辨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告别迷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

ppt展示:

材料三: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青蒿有效成分,甚至自身试毒弄坏肝脏。

请同学们思考:

探究1:屠呦呦拥有今天的成就容易吗?

探究2: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上科学的神圣殿堂的?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1.屠呦呦取得这一荣誉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师不复述材料中的语言,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

2.青蒿素的提取,解决了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为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奉献

这给我们启示,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体现自身价值,增强幸福感。

(四)饮水思源,热爱人生

师总结并同时播放《感恩的心》:屠呦呦从“三无科学家”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从幕后走向台前,是与她这么多年艰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像屠呦呦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是他们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自己活着,有的人为别人活着,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饮水思源”的古训,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应该感谢像屠呦呦那样默默奉献的人们!

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很多很多人――

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因为他们……

感谢爱因斯坦、爱迪生,因为他们……

感谢孔子、苏格拉底、曹雪芹、托尔斯泰,因为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激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小结形成系统

五、说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经验、感受、需要为出发点,但教师在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前提下,仍然很好发挥了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将整个教学进程导向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激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冲突、辨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8

关键词: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教育叙事研究;事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17-02

一、引言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一。从理论上来说,理想信念具有实践性、超越性、时代性、多元层次性等特征;从实践上来说,理想信念是包含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在内的综合活动。这表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修养》)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固然,导致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失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教学方式的把握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想在理想信念的课程教学方面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探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研究方式。本文拟以《修养》课中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内容为出发点,对《修养》课程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探究,从而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以求教于各位教育同仁。

二、人生价值的完整理解

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是《修养》课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范畴。就目前高校《修养》课程的内容设置来看,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各分两章(第一章和第三章)来讲述。在对人的价值观的诸多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也最为全面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的准确把握,就成为我们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探究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论依据。关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观的特征,我们可以做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其生存价值、享受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统一。人首先要存在,然后才有人的活动。所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这就是人的内在价值,它是人的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观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再次,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观坚持劳动贡献与主体素质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的社会价值既然是人满足社会需要的属性,那么人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贡献以确证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主体素质包含诸多因素: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等。”[2]主体素质是在为社会劳动贡献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可以促使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的价值本质在于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把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同造福于人类的贡献相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内在本质表明人应该自我价值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应该是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物,把人生看作是一个价值过程,从而自觉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去追求人生的最高价值,才是自觉的自我肯定。“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的外在价值则说明一个人只有以他的贡献为人类谋利益,才是有价值的人,而且人的价值总是同这种贡献成正比例的。

“人们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过程,也就是为了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升华,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作出实际努力

过程。”[5]所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必须要有在道德境界上的攀登和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关系做一大体界定:人生价值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和积极意义。“人生理想是一种尚未实现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实现了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是人们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机,人生价值是把这种动机付诸于现实的结果。”[6]前文已经提及,本文拟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视角对《修养》课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提炼与总结,因此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之间具体的逻辑关系(此问题将另文讨论)。

三、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我这里所指的理论是指哲学理论。指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某种见解,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它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密切相关的。”[7]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就在为学生提供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一些重要理念,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对这些理念的自觉践行,从而达到塑造人、完善人的目标。

(一)通过直观教学法,透视生命的价值,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起点。“人类精神的任何活动领域,都是在现实中吸取理想,再把理想转化为现实。”[7]生命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也就是生命的升华教育,即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自由、自尊、尊严、个性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8] 树立关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对生命、生活的热情,培养其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在《思修》人生价值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渗透在其中。从内容上来说,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理念。关爱生命一方面要领悟生命的宝贵性。生命的宝贵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生命是短暂的;其二,生命是不可重复的;其三,生命是脆弱的;其四,生命是不可替代的。关爱生命的另一方面就是敬畏生命。其次要树立欣赏生命的理念。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着各种不同的美,不仅要求我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我们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再次要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和唯一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

(二)运用教育叙事研究,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诸多关系。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正确处理诸如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奋斗的关系等。人生的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合题。正确协调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修养》课中理想信念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科学回答人生价值的问题。“人生理想正在于通过创造性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从群己关系、自我与社会关系上讲。”[7]个人理想,就是个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包括道德需求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形成和实现提供了条件。个人理想应当与其相处时代的共同理想相一致,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为了使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更具有理论的说服力,我们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课程教学方式。叙事包含着个体层面、社会层面的基本结构性经验,是个体乃至人类的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和基本的思想模式。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解构和重构,叙事研究获得了对个体行为与经验的解释性理解,发现了隐匿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从外延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研究对叙事研究方法的一种整体性借用,那些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分析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

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9]相对于传统的研究范式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更强调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即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教育生活为基础,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总体教育生活。“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描述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生活,搜集和叙说作为个人的研究参与者的生活故事,撰写基于研究参与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叙事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关注个人,通过搜集故事来建构田野文本数据,报告个人生活经历,并探讨这些经历之于此一特定个人的意义。”[10]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形态有历史故事(历史文献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事件研究)、民间故事和自传故事等。[11]

(三)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案例教学和事例研究教学,凝炼《思修》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怀精神等综合素质,这些都是理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前文已提及,主体素质包含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诸多因素,这些素质都是人的生命展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修养》课程的一条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三方面的素质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我们也不妨说,“形式无内容则空,内容无形式则盲。”在此,我们以《思修》课中绪论部分和第二章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托,阐述案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修养》课中第二章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修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四观教育”即“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任务。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性义务(道德要求)、政治责任(政治原则)和法律义务(法律规范),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从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即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来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四观教育”教育的升华,当然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俯拾即是,当然我们需要选择能充分说明问题的例子。比如在在对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时,我们会给同学播放《东京审判》中梅汝?博士为争取自己席位的视频片段。“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他义正言辞地维护了当时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上只是从《修养》课程中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内容的角度,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做了一些思考。笔者始终认为,《修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基本就是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只是各部分内容对学生素质关注的焦点不同而已。况且,《修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事例研究也是《修养》课程理想的教学模式。事例研究模式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的举例是为了说明问题或证明某种观点,是教师在讲授模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事例研究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与讲授模式相对立的,事例研究模式强调“事例中心,参与中学”。[12]事例研究模式是以事例为载体,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事例研究模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每学期开学,教师会要求学生成立一个6到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民主推荐一名组长,而这个学习小组就是事例研究模式开展的主体。教师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会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讲解示范。之后,教师让学生准备下次课堂上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做主题发言,再请其他同学讨论,最后教师做适当点评。我将这一事例教学命名为“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为载体的事例研究模式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思

维空间,在具体的事例研究中,同学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思考。事实上,这就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和“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主体素质不断丰富的过程,亦是学生理想人格生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理想和人格的关系来说,人格是理想的承担者,理想是人格的主观体现。人的认识、意愿、感情、想象等因素综合地体现在理想之中。在把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人格也得到了培养。”[8]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肖群忠.“人的价值”的含义与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1988(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夏国乘,易宪容.论人的价值和人生理想[j].社会科学,1986(11).

[6]万俊人.论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j].哲学动态,1988(4).

[7]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李朝东.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4(2).

[9]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10]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9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本;人力资本价值;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人力资本定价

贝克尔曾经提出,人力资本已成为人类财富增长、经济进步的源泉。近年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潜力逐渐被企业家和学术界所认识和关注,寻求一个科学合理、适用性及实操性强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型,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量化以及为管理当局提供相对科学的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综述及问题

传统的人力资本定价方法可归纳为两类,即成本法和价值法。成本法是以凝结在人力资源中的投资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本价值的方法,具体分为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价值法是在预测人力资本的预期贡献的基础上,通过未来收益或现金流量折现的方式来估价人力资本价值的方法,包括工资报酬法、随机报酬法、非购入商誉法及经济价值法等。近年提出的完全价值法,从“必要劳动所创造的补偿价值和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角度出发,综合人力资本的成本补偿和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来全面地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国内也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李世聪在2002年依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产品价值论提出来的当期价值理论,向显湖于2003年在探讨了人力资本期权特性基础上,提出的无风险套期组合定价法,以及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Sopm)的人力资本定价法。

成本法和价值法计量的人力资本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较片面,完全价值法在理论上能够全面地计量人力资本价值,但在实际应用时涉及到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难以计算的问题。期权模式下的定价模型涉及变量参数较多,模型理解起来较为晦涩,不便于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人力资本的内涵和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我国学者李忠民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人力资本概念,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为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

不同于社会学的定义,人力资本在经济学中的定义有如下特点:首先,人力资本是有意识地投资的产物,是员工对知识、技术水平等投资,从而获得劳动能力,以此为企业带来未来效用的资本化价值。其次,人力资本具备主动性,人力资本将自身的劳动作用于非人力资本,从而增加物质资本价值。最后,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现代财务理论,如时间价值理论、风险价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及企业产权理论。

(二)人力资本成本

人力资本成本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使用成本和再投资成本。

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是筹集人力资本过程中所支付的代价,主要指人力资本招聘费用。使用人力资本的代价则可划分为契约性代价、法定性代价和分配性代价。契约性代价是指员工聘用合同上所签订的单位时间的薪酬,即底薪;法定性代价是企业按法律规定应为职工支付的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费用;分配性代价是指人力资本作为具有所有者权益性质的资本,其享有税后收益分配所发生的支付。人力资本再投资成本是指为维持或提升现有人力资本价值,由企业主体所发生或承担的代价。包括获取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支出,以及维持或增强员工体力的医疗保健支付和激励性支付。

(三)人力资本价值

从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角度来看,形成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有三个部分。包括: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为恢复人力资本消耗所支付的人力资本再生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本效用所支付的培训成本和经验积累成本。可见,形成人力资本价值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了人力资本成本中的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使用成本中的契约性代价和法定性代价,以及再投资成本。

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效用角度出发,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资本的一部分,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在测算人力资本价值时,应考虑到人力资本对企业新增加价值的贡献。这部分价值的形成对应着人力资本成本中的分配性代价。

对传统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所计量的价值进行成本归属,成本法认为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契约性成本、法定性成本和再投资成本应当形成人力资本价值的一部分;价值法仅计量了对应于人力资本成本中分配性代价的人力资本价值。通过前文概念的界定和论述,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价值按照其对应的成本来分部分计量,对应的成本分别为:人力资本筹集成本、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人力资本再投资成本。

三、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一)全面成本维度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分析

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使用成本中的契约性代价和法定性代价以及再投资成本称为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即补偿成本,是直接被人力资源所耗的费用,对应着人力资本的补偿价值。而使用成本中的分配性代价,是人力资本根据产权对企业剩余收益的要求权,即企业的人力资本权益性成本,该部分成本对应着企业实现的新增价值中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

人力资本价值由补偿价值和新增价值组成的观点,符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沦,人力资本价值为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要劳动价值实际上是补偿劳动消耗的部分,体现为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的投入成本,剩余价值体现为人力资源当期新创造的价值,两者之和为人力资源当期价值;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剩余价值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源价值应包括其新创造价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从共同创造新价值中分离出来。

(二)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的具体方法

第一,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的提出。人力资本价值为企业对人力资本投入成本的补偿与人力资本实现的新增价值的总和。

V=C+e×R(1)

式中,V为人力资本整体价值,C为人力资本补偿价值(包括:工资、福利费、培训费、保险费及离职费等必要劳动补偿),e为企业新增价值,R为人力资本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贡献比例。

第二,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计算人力资本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贡献率R。为了准确判断和估计人力资本在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计算人力资本贡献在企业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即贡献率。本论文根据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依托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近似确定人力资本对新增价值的贡献比率。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H.Douglas)根据1899―1922年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有关数据构造出的,可用来描述一国总的投入产出关系,也可用来模拟单个企业或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且由函数的自身属性可直接读取劳动对新增价值的贡献份额。C-D生产函数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学者多将其用于宏观经济分析。近年来,利用C-D生产函数分析微观企业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外学者Vijay,nigel,Kenneth等从单一企业角度出发,研究并验证了C-D生产函数用于企业生产分析的合理性,为本文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国内,C-D生产函数被初步用于计量某一煤炭企业各因素的生产贡献,以及分析单个医院效益等。本文研究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本价值,是对一个企业主体的人力资本价值的“共性”估算;本文旨在计量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不考虑个人角度的人力资本存量等问题;此外,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言的一种经过高度抽象化的投入要素,满足C-D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高度抽象的约束条件。因此,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人力资本投入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文引用该生产函数的形式,并依据研究需要对其中变量赋予相应的意义,形式如下:

e=aK1-αLα(2)

式中,L为劳动力投入量,K为物力资本投入量,e为企业新增价值,a为技术系数,α为小于1的正数。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参数的经济含义,α可以解释为劳动对新增价值的贡献份额,即人力资本贡献价值在企业总的贡献价值中占的比例。

(三)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1.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1)企业物力资本投入K,是企业物质资本存量总和。企业物力资本投入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以及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投资。柯布和道格拉斯认为,以原材料、半成品和仓库里的成品为主要形式的流动资本投资,属于生产过程的结果,自身不产生剩余价值,因此不包含在生产函数中的资本要素中。企业物力资本投入量可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开发支出等科目获取。

(2)企业对劳动的投入L,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这里为1年)用于人力资本取得、开发、保全和维护四个方面支付的总额。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具体包括:选择性的招聘配置和全面的培训,发展期的教育和学习投资,服务结束时的离职费用等。人力资本投入不包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奖金等薪酬,因为劳动报酬是资本家用以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是企业对劳动者过去已付出劳动的补偿,应属于成本范畴。计算劳动投入所需的数据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职工薪酬的本期贷方发生额获取。

(3)企业当年新增价值e,是企业当期因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投入所获得的收益,本文中e由企业当年税前经营利润替代,该组数据可从企业的利润表得到。

(4)人力资本的补偿价值C,对应了企业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中的契约性代价和法定性代价,以及人力资本的再投资成本。这部分数据来自应付职工薪酬的贷方发生额。

2.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年报为数据来源,对前文所提出的人力资本定价方法进行实际应用(见表1)。

首先,计算2008年人力资本投入对企业新增收益的贡献比例。

根据上述资料,整理得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入以及企业新增价值的数据(见表2)。

将表2中企业2007年、2008年的增加值和人力资本、物力资本投入的数据代入公式3.2,求得α=0.247,即为R值。

其次,测算企业人力资本价值。

根据表1中的数据,依照各参数的范围,取相应数据代入公式1:

V=C+e×R=707411684.87+2271174042.45×0.247

=1269370032.09(元)

3.案例总结

模型测算出的R值比率(即人力资本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贡献程度)为24.7%,与统计测算出来的本省相邻的市的人力资本存量对GDp的贡献比率(23.57%)基本一致,反映该企业符合本国国情,可说明模型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模型的数据可从现行的会计、统计核算中获取,测量出的企业人力资本整体价值能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有较强的实用性。

虽然企业中人力资本对其新增价值的贡献比率较低,但不意味着要减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宏观角度看,由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力度不足,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率仍处于低水平,才使得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很小。因此,应更加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引进高科技人才,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以期获得更多的新增价值空间。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该模型考虑到了人力资本的产权收益。认为人力资源的薪酬一方面来自于基本工资;另一方面与物质资本投入者一样,来自企业税后利润。论文所提出的人力资本定价方法,符合人力资本产权方面的理论,即人力资本价值包括企业的投入成本和与企业效益挂钩的风险收入部分。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应用该方法能够较实际地解决人力资本定价问题,突破了以往定价方法的障碍,在计量方面、理论方面以及实际应用方面都有优越性,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认识人力资本价值,更高效地经营管理人力资本。

1.价值计量全面

该方法追溯了人力资本价值产生的根源,全面地界定人力资本成本,从而计算人力资本筹资成本、再投资成本、使用成本中的契约性代价和法定性代价所产生的补偿价值,以及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中分配性代价所对应的贡献价值。故在量上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整体价值。

2.理论基础坚实

在理论方面,该计量方法涵盖了人力资源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的补偿价值,及人力资源所提供的劳动中的剩余劳动对企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思想。此外,模型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比例的提出,说明企业的新增价值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观点。

3.符合会计制度要求

从会计核算角度,该方法核算时间采用一个会计年度,核算主体是一个单位,符合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主体假设。同时,该方法以一个会计期间为时间范围计算人力资本价值,所采集的数据均为历史发生数据,符合以当年为核算年度和按历史成本计价的现代资产价值计量的特点和原则。

4.应用性较强

从案例分析结果来看,利用C-D生产函数计算出的人力资本贡献份额基本符合相关统计研究测算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说明该方法符合宏观经济情况,适用性较强。在应用部分,模型中各个参数的取得均来自企业财务报表及科目余额表,体现出该方法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总的来看,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并理解了人力资本在企业物质资本运行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在物质生产资料(物质资本)价值转移和新增价值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才能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进行足够的激励和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地避免企业的不当经营,从而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研究展望

人力资本定价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复杂课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多学科的知识。本文初步提出了基于当期价值理论和C-D生产函数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本定价方法,但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系统研究还不很深入,对以C-D生产函数来确定人力资本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贡献份额的可行性需要单独地进一步验证。今后在条件许可时将进一步研究模型的适用范围,改进生产函数自身的局限性带来的缺陷和不足。虽然本文也进行了案例分析,但并未做广泛的实证研究,所得结论的普遍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本定价问题对建立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本经营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在日后的研究中需要考察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根源,并对人力资本定价模型的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Gray.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2.

[2]高立法,曹云虎,殷子谦.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315-326.

[3]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李世聪.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的创建和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105-107.

[5]向显湖.人力资本财务论――基于企业主体的一个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1-103.

[6]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2:92.

[7]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8]石婷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刘,刘美丽.异质型人力资本融资成本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102-103.

[10]孙玉甫.人力资产定价[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5:46-56,143-146.

[1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2]刘华,李刚,朱翊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64-66.

[13]郎艳怀.经济数学方法与模型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0):34-35.

[14]管怀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劳动价值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9(1):12-14.

[1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27.

[16]GurbaxaniVijay,melvillenigel,KraemerKenneth.theproductionofinformationServices:aFirm-levelanalysisofinformationSystemsBudget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0.6,11(2).

[17]陆路.煤炭企业生产函数的估计和经济学上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10(9):43-46.

[18]谢尚光.应用生产函数分析医院效益[J].中国病案,2010,11(5):46-47.

[19]倪明,徐福缘.企业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05,24(4):460-462.

[20]陈胜东,周丙娟.企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分割[J].商业研究,2005,(315):83-85.

[21]C.w.Cobb,p.H.Douglas.theoryofproduc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28,18(Supplement):139-165.

[22]S.a.Snell,J.w.Dean.integratedmanufacturing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aHumanCapital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2,35(3):467-504.

[23]e.Flamhohz.HumanResourceaccounting:measuringpositionalReplacementCosts[J].HumanResourcemanagement,1973,(Spring):8-11.

[24]张运婷,刘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差异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90-95.

[2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5-199.

[26]唐桥.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R].宜宾: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2008.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因子分析

课题名称: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教改课题:“基于办学理事会的四位一体三层联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负责人:黄亚东;江苏省2016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级指导项目:“中小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指导教师:黄妍,主持人:杨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双创”情景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设计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日

一、引言

“双创”即创新、创业。党的十强调: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坚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双创”教育的根本是素质教育,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学习。“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迫切需要,亦是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提高“双创”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准确客观地评价“双创”教学的效果,对提高教学与就业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过程设计

(一)样本采集。本研究采集通过访谈、网络问卷、电子邮件等途径,取得江苏多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近两年的毕业生、骨干教师、企业人力资源、院校教学评估机构及就业部门的样本信息,有效问卷总计793份。

(二)研究指标。通过调研,收集整理行业、企业、专业的专家建议,并结合我校近三年的教学效果数据,将“双创”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学习兴趣、专业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职业发展等五大方面。

(三)因子分析模型。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评价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分层聚类法、聚类分析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等。因子分析法的主旨是浓缩变量提取公共因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精炼的几个公因子诠释大量原始指标的主要信息,解释指标之间的关联。因子分析模型可以以数学模型进行表达,表达式为:

表达式中,a为p×m个因子载荷矩阵(m≤?籽),X代表选取的p个原有的观测变量?字1,?字2,?字3,…?字p-1,?字p,F表示提取的m个公共因子变量,aij代表第i个原始变量与第j个公共因子的相关性程度,aij值越大,说明公共因子Fi和原始变量Xi相关性越强,?着代表特别因子,意味着无法被公共因子诠释的原始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本文选取18项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分别是:教学计划完成、教学手段、“双创”融入度、求知欲、启发思考、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实务与行业经验、社会需求适应性、获取创业信息、培养创新能力、创业计划、自助学习技能、激发创业欲望、是否已就业、对职业发展具有导向、初次就业满意度。为避免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影响SpSS19.0软件的计算结果,所以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中的适中指标依据公式(2)进行标注化处理。

(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运用SpSS软件将标准化处理后的众多教学效果评价数据进行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表1中,Kmo的度量值为0.766>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Sig=0,表示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评价。依据SpSS测算出的Kmo值与Bartlett检验值,可以说明本文选择的18项“双创”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

(三)因子提取。经SpSS软件处理,得出用于提取主要因子的碎石图。碎石图的x轴表示选取的18项“双创”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编注的因子编号,y轴表示因子各自对应的特征值大小。通过这种方法,可直观地得出因子的比重大小,相对陡峭的线段代表碎石点所对应因子的特征值的值差显著;反之,则说明特征值不明显。

本研究中,前5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非常大,第6个因子特征值较大,而从第7个因子开始,特征根均比较小,碎石图显示为坡度越来越平坦并渐趋于水平的折线,因此需提取前6项因子。以主成份分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定的因子提取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0%。特征值、特征值贡献和累积贡献率,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提取的前6项公共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986%,高于理论要求的80%,无需提取更多的因子。(表2)

(四)因子载荷矩阵的建立及命名。运用因子分析,提取了因子,经过方差极大旋转法旋转的矩阵如表3所示。(表3)设F为所提取的因子,则6个因子可分别表示为F1、F2、F3、F4、F5、F6,由表3可知,第一主因子F1在X15、X16上的系数分别为0.931、0.940,大于其他几个变量的系数,即涵盖了激发创业欲望、导向职业发展,可以概括为职业指引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X9、X10上的系数较大,分别为0.863、0.908,是实务与行业经验、社会需求适应性,反映了学校培养是否与社会需求接轨情况;第三主因子F3在X11、X14、X18上的系数较大,分别为0.7、0.713、0.811,是初次就业满意度,该因子可描述为就业质量;第四主因子F4在X6、X7上的系数较大,分别为0.769、0.837,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反映,可将该因子概括为专业知识培养;第五主因子F5在X3、X12上的系数较大,分别为0.936、0.709,是课程双创融入度、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反映;第六主因子F6在X1、X2上的系数较大,分别为0.966、0.819,是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培养的综合反映。

(五)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得分统计及排序。根据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利用公式,可以得出最终的因子得分。主成分比重累积为85.896%,所以需要归一化处理,结合最终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得出6个因子的权重分别为32.78%、20.73%、16.61%、11.08%、10.08%、8.72%。

四、结论

根据F1、F2、F3、F4、F5、F6因子特征及得分的情况,并结合访谈、问卷的调查内容,得出以下结论:(1)“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做到教育目标互通、教学环节相扣、授课内容互融、学习资源互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从而提高就业质量。问卷统计显示,具有创业大赛指导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介绍行业前沿、设置团队精神培养环节、挖掘创业信息、研究企业岗位需求,因而此类授课效果得分普遍较高;(2)实务与行业经验、社会需求这两个指标对教学效果评价影响较大。研究还发现,教龄在8~15年且近三年有企业锻炼经历的教师,评价得分较高;(3)观察毕业生创业典型案例,创业灵感、技能的获取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都受到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与愿,李晓青.基于aHp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