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十篇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十篇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0:21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1

关键词:医疗卫生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源

一、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由于直接造福于社会的特征以及污染物排放数量不大的事实,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难度、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风险很容易被低估。但实际上,医疗卫生项目所独有的环境影响特点,可能具有更高的环境风险、专业性和复杂性。首先,医疗卫生项目排出的含病原微生物污水、生物废物、临床废物,排出的含有危险化学品、重金属和放射性的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复杂的污染物构成和造成灾难性环境影响的极大可能性;其二,医疗卫生项目大多位于人口稠密区附近或者内部,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风险很大;其三,医疗卫生项目与公众零距离接触,在控制对外影响的同时,还必须严控自身运行及外界环境对医疗卫生项目的影响,通常的厂界和保护目标概念已经不完全适用。

二、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医疗卫生项目污水

1.医疗卫生项目污水污染源

医院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相洗印室、动物房、同位素治疗诊断室、手术室等的排水;医院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和宿舍排水。

2.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特点

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的产生量大,水质成分复杂。医院的排水量与医院的规模、性质、医院设施情况、住院和门诊人数以及地域气象条件、所处地区的生活习惯和管理制度有关,约为同等规模居民区污水产生量的8~10倍;污水水质成分复杂,包括带有病菌的污水、放射性废水、含重金属化合物的废液、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如消毒剂、氰化物、杀虫剂)及其它药物产生的废液等。

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的排放呈现水质、水量的不均衡性。在全年中夏季排水量最大,冬季排水量较小,在一天内通常在上午7~9时(全院排水)及下午18~20时(病房排水)出现排水高峰。医院的综合排水中生活污水的比重很大,主要成分如有机物、悬浮物、油脂,ph值与常见生活污水相似,但成分更复杂,其中含有某些有毒化学物质和多种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它们在环境中具有一定的适应力,有的甚至在污水中存活时间较长,若未经处理即排入水体或灌溉,将污染环境,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来自门诊和病房的排水中可沾染病人的血、尿、便,主要污染物包括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三类,具有传染性,必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排放。

因此,在环评中对这几类污水的性质、产生量都要分析清楚。

(二)医疗卫生项目废物

医院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一般性生活垃圾和受到生物性污染(各种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的带有传染性的医疗卫生项目垃圾和废物。

1.医疗卫生项目废物污染源

所谓医疗卫生项目废物,是指在医疗卫生项目、预防、保健、医学科研与教学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固体废物,医疗卫生项目废弃物有:一次性医疗卫生项目用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各类塑料制品、纱布、棉球等;有机污染废弃物,包括病理科手术室废弃的切除器官、血液制品等。

2.医疗卫生项目废物特点及危害性

医疗卫生项目废物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带有一定危险性,既不能与一般生活垃圾混合,也不能随意堆放。一般是在指定的地方进行焚烧处理,有条件的大型医院自建焚烧炉,不具备条件的医院则必须定人、定时、定车送往指定的医疗卫生项目焚烧炉进行处理。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协助处理时,须由接收单位出具承诺函。对医疗卫生项目固废在医院内收集、存储手段和方式以及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要做比较详细的叙述和评价。

医院的规模不同,医疗卫生项目垃圾的产生量也不同,而且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故在环评中要尽量多用本地的实例进行类比。

(三)医疗卫生项目污水处理站污泥

很多医院自建污水处理站,大量悬浮在水中的有机、无机污染物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在处理过程中沉淀分离出来形成污泥,因而医疗卫生项目污水站的污泥也含有这些成分并具有传染性。污水站产生的污泥因含水率较高呈半流态,在脱水处理之前,也可看作是液体废弃物。如污水站采用二级生化处理,产生的污泥不仅包括一级处理产生的悬浮物和沉淀下来的淤泥,还包括二沉池剩余污泥。栅渣、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站化学沉淀污泥属于危险废物,在排放外环境之前需经过无害化处理。污泥的产生量与污水水量、水质和处理工艺有关。

(四)其它

有些医院为了治疗工作的需要,需用放射性元素作为治疗手段,对此应有放射性专项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医院有自建医疗垃圾焚烧炉的,废气污染源包括焚烧废气,一般以轻柴油、煤油、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作为助燃剂,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甘堕落so2、nox、h2s、nh3和微量的bap等。

三、医疗卫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展望

医疗卫生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虽与一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但是在国家医疗法规里提出了要鼓励医疗卫生项目的建设,各地市级甚至县级都热衷于建设医疗卫生项目,由于急促上马,项目的选址没有经过合理严谨的环保专家论证,加上有些地区所能收集到的医疗废物很少,焚烧炉不能连续运行,因此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及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环境风险,此外收运过程的环境风险也是不能忽视的。医疗卫生项目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项目选址要经过严格论证,使项目在运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应加强即将上马的这类工程项目环评中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宋新南.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0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2

1针刺伤的原因

1.1人为因素: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转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对针刺伤没有足够的认识,防范意识差:41.0%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44.0%的护士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很小[5]。由于缺乏规范、持续的防护教育,对在职护士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研究表明,定期的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6]。

1.3不良工作习惯:有的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加药操作后重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徒手掰玻璃安瓿、拔针时处理不当、用后的针头未放于利器盒内或利器盒过满、手术中传递锐器尖端朝向接受者等,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针刺伤。

1.4缺乏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要原因。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1.5工作环境不良:勘萍等[7]调查结果显示有48.0%的护士认为,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是导致被针刺伤的客观原因,加上住院病人较多,医疗用房严重不足,环境较拥挤且吵闹,患者及家属的催促,造成护士心情紧张急躁极易引起针刺伤。

1.6心理因素:工作繁忙、紧张、心理素质差是导致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忽视工作压力大,夜班频繁,危重患者多时护士易疲劳,操作时烦躁或紧张易导致针刺伤。

2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2.1处理伤口①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挤出污染血液。②肥皂液/流水清洗。③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④75%酒精/0.5%碘伏消毒。

2.2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科对受伤者及病人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检测,尽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3后期处理①误伤者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②病人是HBV阳性时:受伤者必须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并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按0、1、6月间隔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③丙肝患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d,共3天,观察6-9个月。④可疑HiV阳性立即请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后决定是否用,若需要用,尽量在1小时内服用大剂量的叠氮脱氧核苷(aZt),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进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要用避孕套等。⑤确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应立即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方案和要求;暴露后2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2.4心理护理护士在针刺伤后感到非常害怕,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迫切需要得到的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伤害。

3防护措施

3.1加强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认清针刺伤引起的危害性,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强化“标准预防”是预防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7]。由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护士进行常用感染知识的培训,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2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在固定场所进行焚毁。一次性医疗废物应分类放置,锐器禁止与其他废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集中处理,减少发生刺伤医务人员的机会。

3.3改善工作环境: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整洁,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要注意忙而不乱,不粗心、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危险性实行弹性派班,减少护理人员职业紧张,避免在过度劳作下发生医疗事故及意外。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3

关键词家庭输液护理风险防范对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6-0041-03

家庭输液,顾名思义是由护士到患者家中静脉输液。开展家庭输液对推进居家养老、方便患者就医、缓解病床紧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家庭输液在远离医疗环境下进行,因此,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1]。确保医疗安全既是患者的需要,也是社区护理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2]。本文对家庭输液存在的护理风险和防范对策综述如下。

1国内社区家庭输液的现状

在国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家庭护理服务主要是以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为主体,家庭治疗,尤其是家庭输液开展极少。然而,国内家庭护理却以家庭输液为主,其中隐藏的安全风险往往不能及时处理与解决[3]。

2家庭输液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2.1陪护人员及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有家庭输液需求的人群主要有三类:①行动不便者及慢性病患者;②个别急症患者;③不愿在医院输液者[4]。由于家庭输液在患者家中进行,陪护人员一般是患者的家属,他们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也缺少相应的护理技能,护士在输液操作完成离开后,一旦病情发生变化或发生输液意外,都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处理,耽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有的患者需要输注多组液体,换输液瓶时易造成空气栓塞。为图快患者家属自行加快滴速,容易造成心力衰竭或药物反应[5]。

2.2家庭输液环境的条件差

研究表明,输液环境和空气的洁净程度与输液质量有直接的关系[6]。医院治疗室、输液室每天都采用紫外线消毒,同时保持空气流通。而家庭输液环境,患者因畏风、怕光而门窗紧闭,空气浑浊,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均欠佳[7],无疑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和静脉穿刺难度,使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风险大大增高。

2.3不利病情的观察

在家庭输液过程中,护士一般穿刺成功并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去其他家庭服务,造成了输液过程及输液结束时护士相对空缺,也就不能随时掌握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家属照护又容易忽略患者的感受,如畏寒、发冷、胸闷、气短、心悸、气促等,一旦发生异常往往不能及早发现而延误病情。输液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如滴速过慢或过快、滴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变动引发的液体外渗,由于护士不在现场均无法及时排除[8-9]。

2.4相关制度法律的不完善

目前尚无具有社区特点的护理技术规范操作规范,上门护理服务沿用的是医院《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随着新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自我防护和法律意识增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缺乏[10-11],一旦发生护理纠纷,社区护士的操作就无法律依据,且上门输液都是护士单独操作,没有旁证,举证十分困难[12]。

2.5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不规范

由于家庭医疗废弃物监管制度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患者及家属安全意识淡漠,医务人员又未及时回收,许多患者将用过的输液废弃物,作为生活垃圾一扔了之或随地乱放,一旦流入社会就可能成为疾病的传染源,为传播疾病留下隐患[13]。

3护理防范的对策

3.1慎选对象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颁布的规定,进行家庭输液的患者必须是本社区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非危重患者,看护人员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属[14]。因此,在病情、患者、家属的选择上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3.2全面评估患者状况

全面评估患者是实施护理计划的第一步。护理人员在上门护理时应对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总体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神志、、输液时间等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静脉,根据药物性质调节滴速。尽可能让患者舒适,取得良好的配合。对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患者适当采取约束措施,确保输液顺利进行。

3.3建立家庭输液药物清单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颁布的规定,家庭输液的药物必须是本中心医生诊治后开具的处方,不接纳非本院、外院开出的所有药物。抗菌药物(青霉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治疗传染病药物、保肝药、氨基酸、脂肪乳剂、血制品、生物制品等一律不家庭输液[15],以确保家庭输液时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安全性。

3.4家庭环境的改善

随着家庭病床的普及,许多患者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家中输液治疗。与医院治疗环境相比,家庭输液环境在清洁、安全、便捷等方面都需要改善。护士应根据患者家庭环境因地制宜选择输液地点,要求家属在输液前清洁房间,湿扫地面,用湿布擦拭桌椅、家具,清洁后开窗通风20~30min,净化空气,并通过日光紫外线照射起到杀菌作用,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3.5加强家庭护理风险管理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输液前与患者或者家属签署《家庭输液协议书》;建立家庭输液护理病历,详细记录患者资料;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输液器械、药品的管理,严禁使用非处方类药物,输液药品均在本中心购买[9,16-17]。

《家庭输液协议书》由中心按统一格式印制,协议书内容有:护士的职责、患者家属的义务、上门输液时间、拔针方法、观察要点、输液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等。签字前详细告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字,协议书一式二份,以确保双方的利益[4],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操作过程中,护士应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输液穿刺完毕后,应观察20min,无异常方可离去[9]。

3.6输液的健康教育

3.6.1输液前

指导患者及家属利用衣架挂钩、铁丝、绳子作为简易输液架,但必须牢固、高度适宜;为防止出现头晕、心悸、出汗及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切记勿要空腹输液;输液前解决好大小便问题,穿好衣服,取舒适。天冷手凉及静脉较细者,先用温毛巾或热水袋局部热敷(温度60~70℃,老年人、末梢循环不良者调节在50℃以内)使血管充盈[18],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以防烫伤;冬天将输液的肢体放入棉被中保暖。

3.6.2输液中

告知患者不能自行更改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min;年老体弱、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病情调节滴速。尽量减少肢体移动,防止药液外渗。发生心慌、憋气、寒战、发热、局部水肿、皮肤过敏、针头滑出或药液外渗者,先关闭输液器,立即与护士联系。

3.6.3输液后

告知患者及家属拔针时正确的按压方法,一般采用指压纵向止血法,顺进针方向沿血管中等力度按压,时间3~5min,切忌按揉[19],以免小血管内血渗出皮下,影响美观和下次输液。针眼处覆盖的胶贴尽量延长至lh,2h内不宜洗手浸泡局部,以防穿刺处感染。

3.6.4保持信息畅通

社区护士工作范围覆盖整个社区,护士要主动向患者家属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确保信息畅通,给予患者安全感,也有利于输液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联系和采取应对措施。另外,积极利用社区站点资源,有紧急情况发生也可调动站点护士及时支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护理故障,使护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7常见并发症处理

3.7.1药液渗出

由于拔针后按压的位置、时间、手法不正确,可导致液体或血液外渗、穿刺部位青紫,此时可将输液侧上肢举起,手超过头顶水平维持2~3min。回家后用新鲜马铃薯洗净后切成1~2mm薄片,直接敷于患处,选择1片或多片马铃薯将该区域完全覆盖,30min更换1次,每天可敷2~3次,至患处不适感消失[4]。

3.7.2敷贴灼伤

老年人或皮肤易过敏者输液时使用敷贴固定,容易导致对敷贴的过敏,表现为局部发红、烧灼感。撕除敷贴时可能造成皮肤损伤,可采取将纱布放在皮肤上再敷贴固定,并在患处皮肤涂无菌药膏保护。

3.7.3晕厥

因患者体质弱、精神紧张、穿刺疼痛、环境不良等都可引起心率变异、突然晕倒、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现象,可在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发生晕厥反应时立即平卧抬高下肢、松解衣扣、保持呼吸畅通,约10min症状不能自行缓解者,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与抢救。

3.8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社区医生上门出诊后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20]。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做浅显易懂的医疗废弃物回收的健康宣教,告知医疗废弃物外流对社会和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取得他们支持和配合。利用家中空置容器建立临时医疗废弃物回收箱,放在家人不易触及的安全地方,待出诊护士收集带回。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建立登记本,准确反映家庭病床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责任人等要素,资料保存3年。

3.9护士的慎独

由于家庭输液时,护士是单人独自操作、无人核对,因此要一如既往地按照操作程序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严格做到三查七对、消毒隔离、护理书写制度,打消一切侥幸心理。这样才是慎独精神的体现。

3.10沟通技巧

家庭输液患者及家属90%以上为上海人,他们说话以上海方言为主,有部分患者对普通话理解力偏差。因此,在健康教育时,选择精通上海话方言、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以达到最佳效果。另外,沟通的过程中语速要慢、声音要大,适当重复,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存亮,梁万年.家庭病床作用、管理和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3):206-208.

[2]任群彩.加强家庭输液管理防范医疗护理纠纷[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6(18):83-84.

[3]胡新莲,陈应军.社区家庭治疗不良事件的干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243,274.

[4]钟华荪,张振路.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44.

[5]刘晓.社区家庭输液的潜在问题及管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346-347.

[6]罗金秀.导致静脉输液发热的因素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0):636.

[7]张群.家庭输液有点弊端防范措施[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7):668-669.

[8]聂丽娟.社区家庭数也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3):82-84.

[9]李晓慧,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10]刘玉琼.风险管理与细节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8,6(4a):920-921.

[11]贺建玲,郭萍.浅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输液护理安全与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5):50-51.

[12]孙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医疗废弃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09,7(18):1688-1690.

[13]上海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2007年上海家庭病床工作要求[S].2007-5-18.

[14]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医院接受外院注射单有关问题的通知[S].2008-10-14.

[15]黄艳梅,刘辉.家庭病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5):1348-1349.

[16]胡新莲,刘赛军,陈艳杰.社区家庭输液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9):53-54.

[17]班桂玲.护理行为中潜在的法律问题[J].山西护理杂志,2000,14(1):46.

[18]中华护理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8-20

[19]刘杏仙,梅怡明,王恒,等.外周浅静脉穿刺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志,2006,22(11):51-52.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4

1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1.1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也就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国家政府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的各项管理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疗专用设备又是医院固定资产中的重头戏,它的管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医院只有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升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等措施来提升综合实力。

1.2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特点

固定资产的主要特点:一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二是一般设备的单价在1000元以上,专业设备在1500元以上;三是在使用期间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不变;四是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图书、家具、用具、装具等,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主要分为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家具等,其品种杂、乱、多,性能不同、使用率不同、价值相差悬殊、科技含量不同、技术更新不同、分布零散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及不足。

2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不足

2.1资产使用及管理部门混乱、管理制度落实差

固定资产使用及管理部门混乱,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宏观调控,管理职责不到位,重采购、轻管理,多头管理,该管理的没有管理到位。使用部门只抓业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保管缺乏责任心。科室整合、科室搬家、科室负责人的变动等,使得资产混乱,在使用部门不能做到良好的交接处置,没有沟通和相互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在后面追着问资产转到哪个科室,造成管理失控,没有一套有效的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使得资产从购置、使用、维护、调拨、保管、报废、清查等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

2.2缺少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缺少监督

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出租、出借、报废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都需要有效合理的管控与监督。例如,配置环节缺少有效的审批与监管,申请、审批流于形式,使用科室打着发展业务的旗号盲目购买、固定资产无序增加、资源浪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部分资产闲置。使用环节,设备维护人员及使用人员在思想上、观念上不重视,职责分工不明确,影响资产的使用效率低,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还有报废环节,从科室申请到最终处置完成的手续较多,周期较长,处置回收必须有专门的公司承担,在此之前医院不得私自处理,必须将资产妥善保管,这些资产占据了医院本来就紧张的空间资源。

2.3设备购置缺少有力论证

购置医疗设备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有些医院购置大型专业设备没有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没有经济效益分析,有也是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固定资产的交付、验收、使用、付款制度都没有,资产管理混乱。有些发展较缓慢的偏远地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专项资金多,医院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花大量资金盲目购置最新设备,以为只要有设备就可以了,其实由于专业人才不到位,导致设备被闲置,或者使用人不专业,没有必要的岗前专业培训,不熟练的情况下上岗操作,人为因素对设备造成损坏,极大地造成了浪费,降低了资产的使用率。

2.4固定资产类多、量大、分布零散,盘点困难

医院业务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在不断攀升,大量的数据如果靠手工录入、采用手工进行盘点已远远不能满足管理的需求。医院的资产种类复杂多样,尤其是一般设备及家具大类,价值低,数量大,管理起来困难,盘点起来更困难。在实际的工作中,按照规定,大批购进的桌、椅、板凳等单位价值虽然没有达到1000元,但是要确认为固定资产的,那么零散购入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的需要确认为固定资产吗?不确认,固定资产盘点时有的在资产明细账,有的没有,审计时前后不一致。确认,那么50元一把的椅子、100元一张的简易桌等复杂众多的固定资产名称及数量,给工作人员的盘点带来极大困难。医院表面上设有财务、总务、医学装备等相关科室,资产总账、资产明细账,也都有记录,其实详细查起来,都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都有闲置的资产,这就说明管理没有到位,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及盘点制度。领导层不够重视,导致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差,同时也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很难做出出色的成绩。

2.5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严谨

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严谨,设备处置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评估程序,即使设备到了报废期,也应该由相关人员科学地评估其残值,否则容易被低价收购。由于医院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大、更新快,没有专门管理部门,且相关部门把关不严,造成资产的报废处置随意性大。

3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分级管理,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制定资产日常使用、维护制度,按制度将各项资产日常保养、维护和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比如,专业设备由医学装备科管理,配备专业维护保养人,指导临床、医技等使用部门对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和管理,使用部门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只有日常维护得好,才能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医学装备科对设备的使用和日常保养进行定期的考核,协助医疗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这样才能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大型医疗设备的定期维修、保养更要认真记录,定期督导查看,对大型专用设备要全程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做好岗前培训,定期对规范操作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3.2加强资产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根据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做好预算,合理配置资产,防止资源闲置浪费,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内部风险、外部风险、确定风险承受度、采取措施应对风险、有效控制风险。并且,加强固定资产分类管理、记录、资产档案的保管、定期盘点清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维护资产安全,通过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建立健全制度,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规范管理流程,使制度落到实处。

3.3加强购置医疗设备的论证制度

大型医用设备的购置要有可行性论证,组织使用部门进行调研和效益分析,通过对需要购买设备的技术性、可靠性、稳定性、必要性、环保性、市场占有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为医院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资产使用部门、管理部门邀请本行业的专家参与购置论证,集体研究决策,建立规范的决策论证程序。为医院的大型设备购置提供科学的保障,提高医院诊断率的准确性,同时保障医院大型设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医院大型设备操作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熟练后才允许上岗,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

3.4采用更有效的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医院业务不断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的管理、盘点工作日益复杂,工作量成倍增加,同时伴随着现在的信息水平不断提高,医院HiS、LiS、paCS等一系列信息化的投入,利用软件信息化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成为必然,既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效率,又实现了手工无法解决的很多问题。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使得管理、盘点工作复杂、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差错率高,医院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可以帮助解决诸多问题,尤其是运算快、准确率高的条码技术已经很成熟,引进到资产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使资产的管理部门、财务科及使用科室都能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固定资产购买时间、金额、使用年限、使用地点等,既方便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又能做到优质快速高效。资产管理系统打印出的带条码的固定资产卡片,贴在资产上,再也不怕科室搬家不留名,盘点时扫描卡片上的条码直接返回到系统内部,给盘点工作带了极大的方便,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3.5资产报废处置严格按制度执行

制定严格的资产报废处置流程,制定统一的报废申请单,由使用部门填写书面申请单,说明此项资产的使用状况、新旧程度、购置年限、原值等交到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核实科室明细账和资产账,并组织相关科室和技术人员进行论证,科学评估资产的状况,填写资产报废处置表报单位领导及主管领导审批,最后报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审批,财务科拿到审批单后才能对资产账进行核销,对于大型的医疗设备报废处置需经过医院领导集体讨论,还要经过相关部门评估,必要条件下,聘请中介机构,防止处置过程中存在违纪情况,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5

关键词:农药;生产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F7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农药的概念在时时更新,我国农药的发展目标已经从高效、低毒、低残留、低价格发展到高效、专效、安全、环保、方便、廉价。可以看出,安全已成为农药发展的重要标准。我国目前农药研究的侧重点也向着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同时,我国生物农药研究已从动物源、微生物源向植物源过度。现代农业有两个特点,即高产和优质,也就是维持生命,和让生命活的更好。要解决其中的矛盾,发展现代农药必须要将四农和四工,即农业、农村、农林、农药,和工厂、工人、工作、工艺结合起来,要将农药研究和扶持企业结合起来,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人才效益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我国农药创新能力,并确保农药生产的安全。

1农药生产安全的意义

农药生产的安全不仅关系到生产工人的安全,也关系到工厂附近人畜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因此确保安全生产是预防农药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农药企业是小型工厂,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措施和设备,安全生产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问题多而复杂,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以确保农药生产的安全,确保农药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确保农药生产安全的措施

2.1工厂设计方面。农药生产厂的厂址选定必须慎重,应做到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危害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同时必须为今后的可能扩大和发展做好准备。厂址选择除必须考虑环保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其他一些问题,如不可邻近居民区、医院、学校、河流或水系,工厂不得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厂址地质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性和渗透性等。工厂设计和规划,农药生产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多项操作技术和程序,因此工厂设计和规划必须科学合理,以确保生产能在良好的安全、卫生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各生产活动要连贯,在各车间或各区域之间应有保持通畅的紧急通道。如果各个生产作业区要分开设置,要设有必要的隔离墙,污物池也要分开,分开的污物池还应设有围堤,原料、溶剂、半成品和成品也要分区放置。

2.2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和劳动保护。安全操作,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与有害物质接触,中毒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确保生产者安全操作。要制定安全生产规则,并列入操作手册,由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严格遵守。对操作手册的执行要定期加以监督和检查,对生产和管理危险品的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生产设备要定期检查、维修和校准,以防事故发生。生产中的各环节都应安装必要的安全性设备和仪器,各生产车间必须有足够的通风换气设备,要有气体、蒸气和粉尘的监测仪器,还必须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工厂险情高发区要设立警戒区。操作工人必须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置,如橡皮手套、口罩、保护服等。净化技术和废物处理,必须采用适当的净化技术,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排放,特别是要严格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般是有毒的,必须对其进行再循环回收和处理。不能再回收的废物,必须用法律手段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安全处理,确保最小程度的废物排放,确保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物符合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健康监测和医疗设施,农药工厂内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人员,以满足与工厂生产的农药类型和产量有关的各种医疗需求。工厂要设立专门的医疗室,配备充足的医疗急救设备和必要的药品和解毒剂。医疗室与当地急救医院和救护站经常保持联系,对一线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2.3加大对农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治理的力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出来后,最后关键环节是整改措施的落实,这是隐患排查的最终目的。领导重视和参与,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隐患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二者在同一时空交汇并相互作用才会产生事故后果,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都能在管理缺陷层面上找到其根源,或者说管理上的缺陷的外在表现往往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存在两方面,因此我们在制定隐患整改措施或是分析事故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深入到管理层面上,查找隐患根源,比如制度、规程、程序是否健全,是否科学和合理,是否随时间和条件的推移和改变而需要改进,改进的方向在哪里,是否需要请专家进行技术和管理评审;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是责任心的问题还是知识技能的问题或是两者都有等,这些关键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找准了根源,在制定防范措施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药到病除、斩草除根的效果,才会真正达到杜绝同类事故屡次发生的目的,确保目标的完成。而管理层面上的整改只有领导才具有实际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所以领导的重视并参与隐患排查、整改的重要性和意义就在于此。加强对农药生产隐患的管理,隐患管理的内容包括职责、资金、档案、报送、整改、核销、隐患检查、评估。对各级排查出来的隐患要按有关信息申报要求对隐患进行登记,按一般、重大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安全隐患台账的内容应当包括登记时间、隐患名称、隐患类型、具体部位、整改资金、整改措施、整改期限、责任部门、整改责任人等。重大安全隐患档案还应当包括:基本情况、隐患形成原因、危险危害程度、隐患确认报告、整改治理方案、整改结果、验收意见等内容。隐患整改和治理应根据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确定整改的优先顺序,限期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还要制订可靠的安全管理方案,明确各级职责;对制定的管理方案和隐患整改措施(包括技术、管理、组织措施)必须按有关的程序和权限经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审查、批准。制定整改、治理措施应首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确保本质化安全,实现本质化安全有困难的再辅以管理、教育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重大隐患大多要采用综合治理和预防手段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对于重大的隐患整改,要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其内容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隐患整改后,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进行验收和评估。重大隐患整改后整理归档,其内容应包括: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治理完成报告,治理效果评价。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6

1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令人类不得不重新检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和风险边界。战“疫”过程启示我们,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整体性、重构性改革中,深刻认知人与自然界的边界,全方位提升防风险意识,防自然资源之“险”于未然,是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提升的重大基础课题。涉及自然资源领域的风险需要加强认知,加强监测布控,山水林田湖草、野生动物和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应努力最大限度的防范联动风险。

2新冠肺炎下的自然资源风险

2.1自然资源领域风险日益复杂多元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风险是灾害、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产生的后果。与自然资源密切关联的风险,不仅限于传统的自然灾害,这次新冠肺炎就是自然资源风险的另一种扩展。

对传统认知中的自然灾害防治,2018年10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而相对于自然资源之“险”,自然灾害只是冰山一角。这次新冠肺炎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防治传统自然灾害的同时,必须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广阔视角,以忧患意识、问题导向,对涉及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风险与灾害,进行再检视、再研究。

对自然资源领域的风险,根据突发性、复杂性等程度,不妨从3个层面进行把握。

一是“常规”有形的、局地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有害生物大面积成灾。这些自然灾害有边界,监测预报、紧急避险、系统救援在“防抗救”体系中有基本成熟的举措,其影响的空间、时间范围有限,应对上属于战术级别。

二是有形但较为系统的、缓发性的自然灾害与风险,如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及赤潮、绿潮等水域生态系统退化。这类风险是跨年度、趋势性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不善,传播病毒导致新冠肺炎,也是一类长期隐患。这类风险在监测上尚缺乏充足完备的数据,致灾因素还要进一步探究。应对上,需要构建监测监管体系,同时更大程度对“下游”人类活动的引发因素进行管制。这类风险成因与后果牵涉更广,防范应对上属于战役级别。

三是交织在自然环境因素中的趋势性、系统性、全域性生态风险。工业化迅猛发展,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积累着难以逆转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风险。如:永久冻土、冰川大规模消融引发的生态连锁反应;华北地下水超采导致的水系流域干涸等等。这种危机不是迫在眉睫,但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风险在临界点之上时四海升平,突破临界可能天翻地覆。数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百年不遇”的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在未来几十年看也许已是寻常,或许还有不可思议的“千年不遇”。预判、应对此类趋势性、整体性风险应是战略性的,或需要举国之力,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协同治理、纾缓风险,确保在发展中不犯颠覆性错误。

山水林田湖草和动物、人类相生相息、休戚与共。以上3个层面的风险往往会引发、叠加成为系统性风险。此次新冠肺炎也表明,区域风险极易演化为经济社会全局性风险。因此,必须着眼大局,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警惕和防范自然资源领域某一方面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

2.2通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摸清风险底数

防范上述各层级自然资源相关风险,气象、水利、农业、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战线各有职守,但自然环境因素的急剧变动是本底,调查底数、摸清边界是一切行动的根基。

对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系统工程,自然资源部门责无旁贷。一方面,只有识别、监测自然资源风险隐患,才能科学预测、预警、预防;另一方面,打牢调查监测的基础,才能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生产、生活。

野生动物资源普查事关疫源隐患。作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一个专项,这项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当前,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正在进行,内容不仅包括野生动物的分布、栖息,还包括驯养、利用及贸易状况。这项成果将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野生动物禁食名录、产业规模、隐患防控等提供翔实的数据掌控。其中,对“疫源野生动物”可进行更详细的专项调查,为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立法、执法提供确凿依据。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明确,要建成自然资源日常管理所需的“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业内人士指出,将各类自然资源灾害及风险汇集到一个平台上,加大科技支撑,通过监测设备与物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集成,构建预报、预警和应急的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将全面提升防风险的分析、预警、处置能力。

自然资源“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更重要的作用是分析评价调查监测数据,揭示自然资源相互关系和演替规律。不仅要明白风险是怎么发生的,还要明白风险为什么发生,摸清自然资源的稳态与动态、量变与质变、渐变与突变、极限与适应、原因与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才能对相关风险“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2.3从立法与治理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来防控风险

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集“11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位列其中。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发生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进入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逐步体现为国家管理制度,我国制定了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在这一治理体系中,监测、识别各类自然资源相关风险只是基础,防范各层级的风险及系统联动,要在此基础上从顶层设计、重点任务、协同治理方面不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比如,新冠肺炎阻击战后,相关立法要站在国家安全体系的高度谋划。2月24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仅是在系列修法之前,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制度,定下了修法基调和导向,后续立法还应全面查漏补缺、补齐法治短板,将安全价值(如生态安全、生物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真正置于更重要位置。

应基于坚持维护国家安全、自然资源安全、生态平衡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则精神,加快制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关法律,为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维护筑起法治的制度屏障。

“找到并管好每一个风险环节,决不能留下任何死角和空白。”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这一要求,对风险防控的各项任务、协同治理提出了更高标准。

打好“防风险”战略主动战,还要在生产建设中科学、协同治理,不制造新的风险隐患。一是方向上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二是在治理体系、监管执法中加强部门间、部门与地方间的协同。如野生动物管理中严打盗猎、规范养殖、检疫防疫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扎牢,否则隐患就无法肃清。在治理中,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

此次新冠肺炎的教训启示并警醒我们,自然资源管理和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持续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不断筑牢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根基。

3新冠肺炎下的环境保护风险

新冠肺炎出现初期,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制订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新冠肺炎期间对产生的医疗废物从源头进行严格管控。生态环境部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肺炎新冠肺炎医疗废物,规范肺炎新冠肺炎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管理与技术要求。医疗废物的处理可能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这就使人联想到环境污染问题。

3.1 新冠肺炎背景下的环保压力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染病防治法》将新冠肺炎规定为乙类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第3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认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乙类传染病就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对于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根据相关规定,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该废物的处理实行许可证制度。因此,医疗废物的处理主体不仅包括各大医院,还包括根据许可处理医疗废物的企业。

在新冠肺炎爆发后,医疗废物量出现快速增长,一些地区医疗垃圾处置能力的短板显得非常突出。据我国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28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94.1t/d,相比新冠肺炎前的4902.8t/d,增加了1191.3t/d。其中,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新冠肺炎前的180.0t/d提高到了667.4t/d,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新冠肺炎前的50.0t/d提高到了265.6t/d。此外,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分布不平衡,虽然全国医疗废物平均运行负荷率为50%左右,但个别地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持续超负荷运行,最多时全国超负荷运行设施达到22个,还有28个接近满负荷运行,还有个别地市没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医疗废物依靠周边地市协同处置。与此同时,由于新冠肺炎波及全国,除了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外,普通市民也会消耗大量的口罩及相关防护用品,这些激增的防疫废物将对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固废等)提出额外的需求。目前,包括废弃口罩、防护服在内的垃圾一般均采取焚烧或工业炉窑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急剧增加的焚烧处置行为或将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较重的武汉市及周边地区。

医疗废物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方能进行排放。为应对新冠肺炎防控的需要,防护用品企业加班加点恢复和扩大生产。

此外,隔离后居家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环境治理压力。新冠肺炎期间,全国多个省市采取封闭隔离措施,大范围限制人员流动,不少新冠肺炎严重的城市甚至直接“封城”,对交通、旅游、娱乐、餐饮、零售等影响巨大,短期内将给全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生态环境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和分配。此外,新冠肺炎还将消费模式转向居家消费、在线消费,消费变得更为分散和碎片化。这些变化将导致部分地区的社区和家庭消费排放激增,从而使生活污水排放、生活用电用能、生活垃圾等方面的排放出现快速增长,进而对相关产业的环境治理造成压力。以生活用电为例,2020年2月,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988亿kw.h,同比增长3.1%。其中,华北地区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12.3%、东北地区增长10.6%、西北地区增长9.5%,其中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均超过10%。

复工复产可能造成污染排放的反弹。鉴于当前新冠肺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压力,在新冠肺炎中后期,部分区域生产投资和消费可能呈“报复性”增长,造成污染排放的大幅反弹,在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给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带来新的挑战。以钢铁行业为例,其下游衔接房地产、汽车、船舶等行业,多地已出台支持房地产企业尽早开工,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优先保障项目清单等支持措施,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放宽限购政策,均将直接加剧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对钢铁的需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行业扩大钢铁产能和产量的冲动。

短时间内对环保服务行业和环境监管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从资金链来看,受新冠肺炎影响,部分政府或企业停滞部分工程项目或者不能及时结算资金,从而导致大多数中小微型环保企业资金链紧张乃至断裂。如果新冠肺炎持续,人员工资、办公房租等硬性开支都对环保企业生存带来较大压力。新冠肺炎结束后,也会面临工程原材料短缺导致成本上涨的资金压力。因此,环保产业总体上将面临着更多融资困难和债务违约难题。此外,由于新冠肺炎导致经济下行,在此期间,生态环保工作将面对更多关于环境环保工作影响经济发展的负面舆论压力,可能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强化监督帮扶等生态环保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3.2 新冠肺炎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及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多、压力大,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形势更加严峻。为统筹做好新冠肺炎防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保工作,其中新冠肺炎防控关注的重点在于减少或消除新冠肺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新冠肺炎期间复工复产关注的重点为加大环保对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结束后关注的重点为建设重大新冠肺炎风险管控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新冠肺炎防控的特点与关注重点,制定实施相应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3.2.1加强涉疫危废相关行业的监督

在新冠肺炎防控初期应持续深化新冠肺炎发生区,特别是湖北省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定点医院、社区的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处置以及医疗机构辐射安全监管等工作,确保100%全覆盖全国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的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落实医疗废物、废水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目标。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生态环境部及时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医院、临时收治场所等,主动对接当地卫健委、城镇排水及施工单位,确保医疗废物贮存场所建设规范、医疗污水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对没有医疗污水处理设施或污水处理能力未达到相关要求的医院,应在建设临时性污水处理罐(箱)的同时,谋划建设固定的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医疗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加强新冠肺炎重点区域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消毒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3.2.2 加强环保资金支持力度

应充分发挥环境财政资金保障和引导作用,各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安排涉疫医疗危险废物收集、储存、转运、处置及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设施类项目,加快加大项目补贴。加大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对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处置、为抗击新冠肺炎生产和销售相关环保装备和产品以及从事其他涉疫相关项目的环保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重点环保企业扩大产能给予税收优惠,增值税增量留底税额全额退还。加大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对新冠肺炎期间环保企业股票质押到期、银行贷款到期,给予延期还款的非常时期政策。

3.2.3 加强重点行业复工复产监管

密切跟踪和及时掌握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主战场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复工复产信息,加强复工及生产排污情况监测监管,确保不出现重污染源在新冠肺炎过后爆发式增长、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局面。做好重点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加强排查涉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单位、石化化工企业、能源企业、渉重金属企业、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生产储存和处置单位、放射源使用单位、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填埋场等,及时整改排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确保不出现“带病”复产,坚决防止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环境安全事故。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7

[关键词]糖尿病;便携式血糖仪;血糖监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5)02(b)-0123-04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urrentsituationofportableglucometerusedin38clinicaldepartmentsofJingzhouHospitalaffiliatedtotongjimedicalCollege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urhospital”forshort)toconductmonitorofbloodglucose,andtoprovidebasisforformulatingthequalitycontrolmanagementofnosocomialbloodglucosemonitoring.methodsonemonthafterthehospitalimplementstrainingandassessmentofbloodglucosestandardizedmonitoring;aself-designedqualitycontroltablewasusedtorecordtheresultofportablebloodglucosequalitycontrol.thismethodwasappliedwhenusingportablebloodglucosetomonitorqualitycontrolin38clinicaldepartmentsofthehospital.Results97.37%ofthedepartmentsdidnotconductqualitycontroltestandregistrationwhenreplacinganewteststriplot;92.11%ofthedepartmentsdidnotgiveadailyqualitycontroltestandregistrationbeforebloodglucosetesting;76.32%ofthedepartmentsdidnotlabeltheopeningdate,timeandresponsibleperson;65.79%ofthenursesdidnotusethefasthanddisinfectantwhenperformingmulti-peoplebloodcollection;63.16%ofthenursesdidnotdiscardthedisposablelancetsinsharpobjectsboxes;68.42%ofthenursesdidnothelppatientsfindthereasonwhythebloodsugarwasnormalorabnormal.Conclusion38clinicaldepartmentsinourhospitalhavesomedeficienciesinbloodglucosemonitoringqualitycontrol.38clinicalnursesarequalifiedwhenusingportablebloodglucosemeterstomonitortheoperation,butintheaspectsofsterilization,medicalwastedisposal,aswellastheeducationofdiabetesknowledge,thesenursesarenotqualified.therefore,weshouldincreasetheintensityofqualitycontrolinthoseaspects.

[Keywords]Diabetes;portableglucometer;Glucosemonitoring;Qualitycontrol

目前,我国是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2010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6%。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加强血糖控制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血糖控制好坏可以通过血糖监测反映,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控制中的重要基石,它可以帮助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2]。便携式血糖仪因操作简单易学、出结果快速准确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临床使用及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应进行常规质控[3-4]。因此为了了解和分析各临床科室在血糖监测质控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改进措施,本研究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38个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临床科室进行了质控,现将质控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3年11月选择我院拥有并正在使用便携式血糖仪的38个临床科室及38名护士为质控研究对象。我院在2013年10月之前对全院38个临床科室的442名护士,实施了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均考核合格。38个科室包括内科系统13个临床护理单元、外科系统15个临床护理单元、肿瘤中心及妇产科各3个临床护理单元、儿科2个临床护理单元、透析室及手术室各1个临床护理单元。38名护士包括女性34名,男性4名;年龄22~36岁,平均(25.80±2.25)岁;职称:护师21名,主管护师17名;从事护理工作年限3~15年,平均(6.30±3.20)年。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参考相关文献[1-5],经过多名专家评议认可,自行编制血糖监测的质控表。共50个条目,内容分为3个维度。第1个维度包含16个条目,查看38个临床科室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有关质控及记录情况;第2个维度包含27个条目,质控38名护士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临床操作情况;第3个维度包含7个条目,质控38名护士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相关知识宣教情况。质控表有较好的信度,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57。

1.2.2调查方法由4~5名我院血糖监测规范化管理小组成员应用便携式血糖仪对38个临床科室进行质控。质控内容包括:便携式血糖仪的选择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同一医疗单位是否选用同一型号的便携式血糖仪、与造册管理的便携式血糖仪是否相符、便携式血糖仪质控记录本的登记情况及处理情况是否属实、查看科室血糖试纸及校正液是否注明开瓶日期、质控结果超出范围时的处理等。现场查看1名护士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临床操作及对糖尿病患者的宣教情况等。检查共50个条目,总分100分,1个条目2分,不符合要求扣2分,90分为合格。

2结果

2.138个临床科室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质控结果

97.37%的科室更换新批号试纸条时未行质控品检测及登记;94.74%的科室未登记接收校正液的日期及时间;92.11%的科室每天血糖检测前未进行质控品检测并登记;86.84%的科室更换电池时未进行质控品检测并登记;76.32%的科室试纸未注明开封日期、时间及责任人;71.05%的科室校正液未注明开封日期、时间及责任人。

2.238名护士临床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质控结果

71.06%的护士当出现血糖异常结果时,未做到复检静脉生化血糖;65.79%的护士行多人采血时,未使用快速手消毒剂;63.16%的护士未将一次性采血针弃于锐器盒内。具体结果见表2。

2.338名护士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相关知识宣教质控结果

92.11%的护士没有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告知糖尿病运动相关知识;89.47%的护士没有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告知糖尿病药物相关知识;84.21%的护士没有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告知糖尿病饮食相关知识。具体结果见表3。

3讨论

3.1质控现状不理想

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5]。影响便携式血糖仪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便携式血糖仪的校准及试纸的保存是最重要的2个因素,便携式血糖仪在检测血糖时需要作校准的情况主要有:第一次使用新的便携式血糖仪;每天血糖检测前;每次使用新的一瓶试纸条时;更换电池时;怀疑便携式血糖仪或试纸条出现问题时;测试结果未能反映出自己感觉的身体状况时;怀疑便携式血糖仪跌落、损坏时。此外,便携式血糖仪是否清洁、干净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对于试纸的保存也要注意,试纸须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用后密闭保存。另外还需注意的一点是应将试纸条储存在原装盒内,不要在其他容器中盛放[6]。原卫生部办公厅[2010]209号,关于《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仪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中规定,试纸及校正液开封后有效期为3个月。科室每6个月要对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结果与医院实验室生化方法检测结果对比。在采血后,便携式血糖仪要轻拿轻放,因为便携式血糖仪是高度敏感的电子仪器,如发生移动或倾斜都会影响血糖值[7]。便携式血糖仪检测血糖结果对比生化分析仪结果有所差异,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8]。有研究显示便携式血糖仪测量血糖的准确性可作为患者日常血糖监测,但准确度有待提高,有必要加强便携式血糖仪准确性的持续性监测及质控[9]。表1可见90%以上的科室更换新批号试纸条时、每天血糖检测前未行质控品检测及登记;80%以上的科室更换电池时未进行质控品检测并登记,且每6个月对血糖仪检测结果未与医院实验室生化方法检测结果对比;70%以上的科室试纸及校正液未注明开封日期、时间及责任人,且当怀疑血糖仪跌落、损坏时未行质控品检测并登记。由此可见我院对于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质控现状不佳,因此要加大各临床科室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的质控力度,以提高便携式血糖仪检测血糖的准确性。

3.2手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欠佳

在应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时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影响血糖检测结果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在本质控之前,对全院442名护士应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分层进行了培训,并考核合格。在质控38名护士临床实践操作时均合格,但有些地方还存在问题,由表2可见60%以上的护士行多人采血时,未使用快速手消毒剂,且未将一次性采血针弃于锐器盒内;一半以上的护士未将使用过的试纸和手套置于黄桶内。由此可见护士在手消毒及医疗废物处理上均存在问题。采血时必须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使用后的一次性采血针不得重复使用,并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规范临床采血操作规程,以防止我院交叉感染发生[10]。临床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病原菌而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做好手卫生是医护人员在操作中传播疾病的最简单、最经济、最重要、最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11]。接触患者前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前后均应该洗手或者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医疗废物属于一种高污染及高危险性的垃圾,我国已经将它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并且是其中头号危险废物。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为医疗废物是一种危险废物,倘若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12]。针头等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由于近年来经血传播传染病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病原体医院感染的威胁日趋严重[13]。本研究中使用过的试纸和手套均是粘有血液的,应该按照医用垃圾置于黄桶内。一次性采血针是隐形针头,且采集的是患者血液,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用完后要弃于锐器盒内,防止院内感染。

3.3知识宣教不够

饮食控制不当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4]。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干预措施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5]。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目标就是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防止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在生活中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作为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患者找出血糖异常的原因,因此当护士为患者监测血糖后,在平时生活时从影响血糖的多个因素中评估并帮助患者查找血糖异常的原因,从而向患者进行知识宣教,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表3显示:92.11%的护士没有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告知糖尿病运动相关知识;89.47%的护士没有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告知糖尿病药物相关知识;84.21%的护士没有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告知糖尿病饮食相关知识。由此可见临床上护士在给患者监测血糖后相关知识宣教不够。非糖尿病专科护士要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教育技巧的学习,以便更好地为糖尿病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有效的知识宣教及护患沟通,是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且能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16]。

[参考文献]

[1]嵇加佳,刘林,楼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617-620.

[2]张利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1402.

[3]郭风艳,杨雪梅,张纪平,等.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75-77.

[4]张丽芳.血糖监测方法的进展[J].海峡药学,2012,24(7):20-21.

[5]高亚芳.血糖监测的管理[J].吉林医学,2011,32(27):5852.

[6]杨文英.影响血糖仪检测准确性的诸多因素[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9,1(3):216-218.

[7]贺洪梅,刘晓玲,郭玲.便携式血糖仪测量准确性评价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33-3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0]209号: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S].北京:卫生部办公厅,2010:12.

[9]杜显峰,李涛,李世俊.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75-77.

[10]霍亚南.第7讲规范床旁血糖监测与血糖监测管理的新进展[J].江西医药,2010,45(4):389-391.

[11]田珂.影响基层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7):79-80.

[12]熊星.医疗废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卫生,2014,(Z1):422-423.

[13]庞才滨,叶报春.2012年某三甲医院实习护士锐器伤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6):1940-1942.

[14]雷立新.太原市某社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4):461-463.

[15]于叶芹.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6(14):81.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8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2.危害因素

(1)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3种:

1)乙型肝炎:

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主要经血液传播,因此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时会造成比HBV更严重的后果。

3)艾滋病(aiDS):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职业性感染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HiV,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

(2)呼吸道、接触及节肢动物叮咬危害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特别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操作的任何疏忽、失误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肠道致病菌等。

3.防护措施

(1)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检验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关于HBV、HCV、HiV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医院和检验科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检验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2)规范操作程序: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检验科应制定一套有关卫生防护的规章制度,人人都应自觉遵守。如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接听手机;在免疫学检验室和细菌室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3)避免锐器损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容器内;用过的针头不要套回针帽,避免刺伤。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

(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4)重视手部清洁:院内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手表面的暂居菌减少1000倍,用普通肥皂和清水擦揉15s以上,可清除暂居菌或降低其在皮肤上的密度,搓洗15s,手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下降77%,洗2分钟可降低85%;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更好,搓洗12s便可去除92%,洗2分钟可去除97.8%。

(5)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等,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的发生。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评估的范围是科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和噪音等进行风险评估。科室管理机构要统筹安排。

评估的结论要十分明确,包括危险程度极低的微生物。

可以根据实验室工作特点、仪器使用,打包评估。

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

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或新发传染病,或严重疫情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紧急、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提供以下操作规范:

1.

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

2.

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污染清除

3.

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继续操作、人员紧急撤离

4.

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如医疗监护、临床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风险评估内容

(一)生物因子危害评估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概念:可能引起感染、过敏或中毒的所有微小生物体,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培养的和寄生于人体的。

(1)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医院检验科可能接触的病原体进行评估。。

表1.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毒分类名录

举例: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与致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一般有如下特点:季节分布,多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菌血症、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骨髓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溶表皮素、明胶酶、蛋白酶、脂肪酶、肽酶等。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0.8μm左右,显微镜下呈单个、成双以及排列成葡萄串状。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衰老、死亡和被白细胞吞噬后的菌体革兰染色呈阴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

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pH7.4~7.6。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反应阳性,Vp反应弱阳性。许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

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诊断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痰液、脓液、创伤分泌物、尿液、粪便和呕吐物等。

2.直接涂片镜检直接涂片检查在正常情况下呈无菌状态的体液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若有检出革兰氏阳性,显微镜下呈葡萄状排列、无芽胞、荚膜,直径0.5-1μm

的球菌。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分离培养可以选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血平板和高盐甘露醇平板,血平板用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基。该菌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迅速混浊生长;若接种于琼脂平板上35℃过夜后可形成直径约2~3mm的厚菌落、湿润有光泽、呈金黄色不透明圆形凸起。若接种于血平板,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透明的β—溶血环。在高甘露醇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成淡橙黄色菌落,以此可与其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相鉴别。

4.鉴别实验

(1)血浆凝固酶试验:血浆凝固酶分为结合型和游离型。前者结合在细菌的细胞壁上,能直接作用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化为纤维蛋白,环绕菌体而形成凝块。而游离型血浆凝固酶则在产生后被分泌到菌体外,不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但可以激活血浆凝血酶原,使之转化成凝血酶,后者再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具体的测量方法也因此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2)耐热核酸酶试验:将24小时肉汤培养物沸水浴处理15min,用接种环划线刺种于甲苯胺兰-Dna平板,35℃培养24小时,在刺种线周围出现淡粉色者为阳性。本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

(3)甘露醇发酵实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发酵甘露醇。

(4)Staphaurex

胶乳凝集实验是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快速、简便的商品化直接凝集试验。

5.生化鉴定如上述,注意与其他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pYR(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试验阴性;Vp试验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阴性。

6.免疫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方法可检测金葡菌的磷壁酸抗体。

7.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以及酶切图谱分析等。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及生物安全防护

1.细菌的防治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控制主要包括:

1)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

2)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3)无菌措施(如检查病人前后彻底洗手和消毒合用的器械)至关重要。无症状的鼻腔带菌者,除非所带菌株十分危险或被怀疑为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一般不必隔离。

治疗包括脓肿引流,抗生素(重症病人需肠外给药)和全身支持疗法。培养标本应在开始治疗前或更换抗生素之前获取。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医院获得的葡萄球菌和大多数社区获得的菌株,通常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有耐药性。大多数菌株对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类、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敏感。

目前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日益增多。mRSa菌株通常对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卡巴培南类有耐药性。这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耐药性也很普遍。

虽然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或喹诺酮类对某些mRSa感染是有效的,但静脉注射万古霉素为首选。肾功能正常成人的通用剂量是每6小时静脉注射500mg或每12小时静滴注1000mg,至少在1小时内滴完。肾功能受损时,剂量应根据血清中药物的浓度加以调整,疗程视感染部位及病人的反应而定,但一般为2~4周。某些严重的或有并发症的感染,可能需要静脉给药治疗6~8周,然后再口服治疗1个月或更长时间。

可用于替代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药物有:tmp-SmZ,成人剂量为tmp10~15mg

/(kg.d)加SmZ50~75mg/(kg.d),分剂口服或肠外给药,每次间隔8小时或12小时,连续2~4周;利福平(600mg/d)口服或肠外给药;肠外给亚胺培南-西拉司丁(500mg每6小时1次)或美罗匹宁(0.5~1.0g每8小时1次。但利福平不要单独应用,因为细菌很易产生抗药性。在治疗异物相关性mRSa感染或浆膜腔mRSa感染时,利福平和氨基糖苷类是有用的辅助药物。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tmp-SmZ,环丙沙星及局部用莫匹罗星(mupirocin)可用于治疗mRSa

带菌状态,但mRSa对这些药物可产生抗药性。抗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菌株的流行日益增加,这种菌株在实验室中可将引起抗万古霉素的基因转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株,而在感染的病人中则转变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株。可是这些葡萄球菌很容易对治疗这类感染的其他药物产生抗药性。杆菌肽,若有的话,可试用于治疗抗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对这些病人应严格隔离,以防他们的细菌传播。

2.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二)实验室工作岗位风险评估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9

[关键词]血液净化;透析;护理管理;安全隐患;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b)-0146-02

血液透析属于血液净化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较高的技术含量[1]。为确保医疗卫生的安全,必须制定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到位,对于护理人员要加强其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的培训工作,使其与患者做好沟通交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风险预防管理,是保证透析者的安全及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的重要环节。

1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6月该院有200例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及药物中毒患者共进行了602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透析时均采用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采用动静脉造瘘进行血管通路操作,也可采用动静脉直穿和双腔管置管。

2血液透析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2.1血透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

①患者并发展的发生:尿毒症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及消化系统出血等并发症,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压、高血压、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恶心呕吐及发热等并发症。在透析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由于体重制定不够精准、不按医嘱定时定量进行服药,部分患者血透前的血压不高也应用降压药等造成噱头中生命体征不够稳定,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②患者心理因素:大部分患者由于长期依赖透析以维持生命,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来自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均能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患者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状态,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患者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不遵医嘱按时服药,透析中隐瞒病情不及时向医生反映自身出现的状况,甚至会出现拔针的念头。

2.2工作人员存在的安全隐患

①工作人员疾病感染:在进行透析时,如工作人员在对某些患有肝炎病原学、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操作时稍有差池则会造成工作人员的疾病感染;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不小心被消毒液等化学物质损伤到皮肤或眼睛等;透析室较差的通风效果造成工作人员与患者产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等,均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威胁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②护理人员的失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时,自身知识储备不多,操作技术不够熟练,操作不够规范,临床对于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认真仔细,应急能力不高等均能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存在着极大的护理失误风险。

2.3设备故障

在进行透析治疗过程中突然停电,或出现透析机短路、电线老化等现象[2],均能直接导致整个血液管路和透析器发生凝血,造成患者血液极大的浪费,促使医患之间发生难以调节的矛盾;在进行透析时发生驱水泵故障、输水管道发生断裂、水源缺失及水处理机等出现障碍也会造成透析的失败;反渗机发生故障,预处理机系统未按时进行反冲消毒及维护,会造成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痴呆、心律不齐、贫血、骨软化、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2.4其他故障

①不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护理人员之间不按照规定的交接班制度、规范的消毒隔离制度、手消毒制度等核心制度进行护理操作,造成了在血液透析中出现较难弥补的护理缺陷,这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为较常见上的、损害较大且后果较为严重的一种风险。②护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患者由于其病程较长,治疗时间较长且治疗费用相对较昂贵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太和善,给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透析相关知识介绍,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透析配合度,提高护理效率。

3血液透析风险防范

3.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

在对患者进行透析前,制定相应的血液透析护理风险预案,组织讨论分析血液透析存在的潜在风险、造成风险的原因及后果,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研究制定透析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紧急处理措施,制定在不同风险如透析器破膜、热原反应、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停电、停水等情况下的应对方案,要根据实际工作量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对工作人员进行上下机操作规程强化培训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意识,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避免职业危害。

3.2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除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外,还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是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消除患者疑虑及紧张的情绪,取得患者信赖,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3完善各种透析制度及操作流程

建立常见的较为规范的专科护理流程,可根据血液透析室固有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入室流程、消毒隔离制度、规范交接班的基本内容和程序等。制定双休日、国家特定节假日的血液透析中心护理安全管理规范。

3.4加强血透室环境及设备的管理

良好的透析环境能够保证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治疗,因此医院要做好透析环境的有效检测工作,每月定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透析液细菌及肉毒素、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等的检测工作,积极预防透析室的感染[3]。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的事件。在血透室内要做好一次性的透析器及管路等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止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医疗废物的流失。

4讨论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是一种具有较强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感,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相关技术水平,提升血液透析的管理经验,降低其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卫生环境及人文服务,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5(13):47-49.

[2]于哲.浅谈血液净化中心进行透析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2,11(15):174-175.

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篇10

关键词: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资金管理

1生物医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因

第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仍在不断完善、加强。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药品、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医疗检测、医疗服务等。生物医药企业接受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管理监督。在2017年1月9日,卫健委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宣告全国“两票制”的正式启动。“两票制”将促使药品的流通扁平化,药品的流通路径以及中间价格将变得透明可追溯。“两票制”的实施也将改变生物医药企业的业务逻辑和财务结构。合理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规避相应的风险。生物医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以降低政策风险,也越来越重要。第二,市场竞争加剧,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强内控,提升运营能力。由于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医药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效率,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对服务质量、技术水平、销售模式、营销网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内部控制管理持续提升,从而加强竞争力,对未来业绩的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监督及反馈职能在内部管理控制中体现,才能够让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所以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系统,是必要的趋势。

2生物医药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2.1内部控制的环境有待改善

生物医药企业内部良好的控制环境的构建,是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合理有效地执行的基础条件。就目前而言,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其内部控制环境是不健全的,难以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生物医药企业的内部环境往往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在这些内部控制环境当中,依旧还存在着许多组织架构不合理,职权分配不清晰以及责任并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因为生物医药企业中由于其业务范围比较大,日常生产经营都比较琐碎,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经营过程中容易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这也就导致了某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和落后的内部控制环境,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

2.2对风险的管理没有形成体系化

由于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对比,生物医药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经营风险。比如行业监管政策变化、新产品研发失败、因技术和工艺固有的局限性导致的产品质量事故等风险。生物医药企业对构建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将风险问题和企业运营相互挂钩,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对风险的应对和潜在的预防比较消极怠慢,进而引发生物医药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尚且未能够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以及控制体系,仅仅只是重视经营过程中短期的利润以及销售额。当风险事故问题已经在现实中发生的时候又没有及时的应对办法与控制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给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带来严重的损失和负面的影响。

2.3生物医药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缺乏合理性

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多项内部控制环节都与资金息息相关,比如销售与收款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等,而资金管理的水平直接反应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生物医药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投入研发资金,现金流波动大且难以预测,因此,高效且合理的资金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资金管理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生物医药企业是否能够正常地维持日常的经营以及稳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在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中依然存在资金管理不科学,缺乏一个有效的资金预算规划,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生物医药企业本身运营的环节就比较复杂,倘若资金的使用存在漏洞,就会导致生物医药企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

3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生物医药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推行打下坚硬的基石。第一,企业自身需要转变管理的思维,将那些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方法全都抛弃掉,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对于自身企业的重要性,做到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全理解完全认识。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把观念深入到各个岗位当中去,将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形成企业文化。第二,生物医药企业应按法规、章程,结合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权责配制、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比如:生物医药企业内部需要确保信息的传递通畅,特别是面临重大事件时,各部门的配合情况、职责分工应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关键岗位员工,应对其权责有明确认识并有足够胜任能力,建立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需要构建在完善的监督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监督的力度,并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出现问题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嘉奖和鼓励。第三,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设立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确保生物医药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生物医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能够及时地反馈和汇总,便于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经营当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

3.2正确识别风险,建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体系

公司经营活动中,与公司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信息与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是同时也受到更多的政府监管、技术投入风险也更大。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并持续发展,正确识别风险,建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体系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第一,通过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基于事实信息的分析,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系统化地对各自业务单位风险进行分析、确认、计量、管理和监控,形成风险评估管理组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根据以往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事件做出合理的数据评估和整理,在最大程度上做好各种风险的规避和完善解决风险问题的相应措施。第二,生物医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及时识别风险,并进行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第三,要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与持续改进,风险管控完成pDCa循环,从而不断地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规避和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健康进行,以保公司资产安全、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和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