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1:17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田忌赛马物流客户服务案例教学法

大家所熟知的田忌赛马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优与劣都是相对的,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劣也能胜优。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能运用这一思想,把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呢?

一、田忌赛马的哲理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第一次比赛输了之后听从谋士孙膑的建议:以三等马对齐威王的一等马、以一等马对王的二等马、以二等马对王的三等马,最终以二比一的成绩赢得了比赛。

田忌赢马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层智慧:

一是先谋而后战,谋略在先,事半功倍。田忌在第一次比赛时受常规思想的束缚,以一等马对王的一等马、以二等对王的二等,在相对劣势的客观情况下,焉有不败之理。第二次比赛前,谋士孙膑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以策略对抗“体力”,焉有不胜之理。

二是在劣势中找优势,以优抗劣,取得决对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田忌的三匹马在对等的级别中均比齐威公的要差,但通过对出场顺序的调整,以高级别的马对抗王的低等级马,在级别上取得绝对优势。

三是懂得舍弃。田忌用三等马与齐威王的一等马赛,明显是放弃了这一局的比赛。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进行战略性放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扬长而避短。

田忌赛马的核心思想是知已知彼,教师的教学技巧与赛马一样,也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百战而不殆。教学中的“彼”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情;二是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学情与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任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学习动机、学习情况、教学要求等几个方面。笔者结合调查情况,就学习动机与学习情况进行简单汇总:

1.学习动机

在选择为何上职校的选项中,有8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因为没考上高中而无奈选择;在学校选择的选项中,有近一半学生选择是因为班主任推荐或同学及其它人介绍;在专业选择的选项中,有40%的学生是因为家长要求,有40%是因为没有其它专业可以选,仅有不足20%的是自己对物流感兴趣才选择的。

2.学习情况

在学生听课情况的调查项中,有20%的学生表示上课不想听,有40%的学生表示上课不认真听,仅40%的学生表示听课认真;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选项中,有约60%的学生承认作业基本是抄别人的;在课后自习时间安排选项中,有超过一半学生看课外书,有25%的学生选择无计划,不知道干啥。

由此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我校物流专业并非是出于兴趣爱好,完全是迫于无奈的被动接受,这就直接导致了其在后续的学习中采用消极怠工式的学习态度。而学习情况的调查反映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处于一种“混日子”的状态,这也映证了被动学习所极有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根据田忌赛马哲学:“在劣势中找优势,扬长而避短”,学习情况相对较差的中职学生在哪方面存在着优势呢?笔者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同时又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机电、机械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同样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学习,但其在实训工场中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况。钳工、车加工等实训项目虽然又脏、又苦、又累,但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却非常高,在操作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也能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这一现象证明了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观点的正确性,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中职生的优势。在《物流客户服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长项,克服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

三、课程情况分析(以《物流客户服务》为例)

1.课程的开设时间

《物流客户服务》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其开设的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已经开设的专业课为《物流概论》,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对物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2.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属于基础性专业课,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该课程是江阴市教育局历年的统考类课程,2013年上半年市局给我校定的一次性合格率考核指标为75%。

3.课程的特点

《物流客户服务》属于典型的文科类课程,对学生而言,在课程内容的理解方面不会存在太多的困难;对于老师而言,要把枯燥的内容讲活、讲生动、讲得学生爱听并不容易。

《物流客户服务》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简单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最后产生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空对空”。

结合课程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在《物流客户服务》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更多的考虑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作为培养目标,以此来实现对中职生培养的“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

在明确了“彼”的情况下,“已”方如何将田忌赛马策略运用于《物流客服》课程的具体教学中?笔者结合上述学生情况分析及课程特点分析后认为: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于《物流客户服务》及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科类专业课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田忌取胜的策略、方法。

四、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以备查询和再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实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变学生的“被动听”为主动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教学的主动参与者。《物流客户服务》的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课堂参与互动少,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模式,它把学生从课堂中的“台下”拉到了“台上”,从观众角色变成为导演。对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握有生杀大权的“法官”们在“断案”中往往会表现得无比主动、积极。

(2)理论学习的强迫性。“法官”们要想断好案,就必须要把课程中的理论了解清楚。案例分析的兴趣加上不想被其它同学驳倒的好胜心,迫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论进行仔细的阅读、分析及思考。这一教学方法将教师要求学生学转化为学生主动要去学,将学生浮在面上学转变为深入思考的去学,这一转变是质的变化。

(3)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性。教学案例基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案例本身包含有诸多问题,有些可能是外露的,有些则可能是隐含的;有些可能是真像,有些则可能是假像。学生们必须置身于“现场”,和队友们一起探讨分析,并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在这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同时,其与同学的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者的协调能力,发言代表的演讲辩论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创设案例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明显,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胜任《物流客户服务》课程的教学要求。把案例教学法与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这就是“策略”,要想“赢得比赛”,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把这一思想落到实处。

五、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落实执行“田忌策略”,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开展《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具体的案例教学形式:

1.举例分析式案例教学。这种方式如同在数学课中讲解例题一样,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讲解,将课程的内容贯穿于其中,这样讲解既具体形象,又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记忆。但这一教学形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学生参于课堂的主动性不够、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不大等。

2.启发思考式案例教学。这一案例教学方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将案例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同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学生利用自休课时间开展自我学习,完成相应准备。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按预定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统一结论,之后由各小组代表按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对问题的看法发表本组意见,教师只在最后进行总结发言。这一方式有效的解决了举例分析式教学在学生主动性调动方面的不足,但也还存在着给出的思考题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的问题。

3.自由思考式案例教学。这一案例教学方式是第二种教学方式的引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案例,但不给出思考题,学生结合案例自己独立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并可进行辩论。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并不受思考题的束缚,但需要较多的经验和较宽的知识面。在《物流客户服务》的教学中,只能对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接触到的,且认识比较深的社会现象以案例的方式加以提炼并运用。

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种具体形式能较好的解决课程难讲、学生不爱学等方面的问题,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中职的学生也一样可以被培养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

让我们以陈鹤琴先生的名言共勉,在教学中常思田忌赛马故事,踏踏实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袁丽英.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谢艳,任贵华.谈谈文科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科技信息,2008,(5).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博弈论;田忌赛马;一般扩展式

一、什么是“博弈”

博弈论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但真正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公认的开山之作是1944年出版的由科学家冯诺依曼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理论》一书。此时,“博弈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名词被提了出来。此后,国内外对博弈论有了广泛的研究,博弈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方面,关于博弈论的文章、专著不胜枚举,各位学者对“博弈”一词的认识或定义也存在偏差。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博”是丰富多彩的意思,而“弈”则指下棋、打牌等对抗性游戏,因而“博弈”就是指丰富多彩的对抗性游戏。①在英文中,“博弈”一词是“game”的复数,表示各种各样的游戏。因此,汉语中的“博弈”与英语中的“game”意思完全一致。“博弈”与“游戏”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者王俊冰对“博弈”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指出:博弈的“博”字是竞争的意思,“弈”是对弈,是一种关于在竞争中选择策略,争取最好结果的技艺。②概括来讲,博弈是一种技艺。学者郭磊认为:博弈的基本意思是弈棋,博弈本身是一种游戏,但博弈更强调谋略……博弈则可能是一系列策略与行动的组合体,并且是一个由始而终并产生结果的完整过程。③可以理解为博弈是一个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④

二、“田忌赛马”概述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⑤这是我国“田忌赛马”故事的原型。这个故事可谓是众所周知了,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威王和大将田忌赛马,根据马跑的速度双方各有上、中、下三种等级马各一匹,其中田忌的马比同一等级齐王的马跑得慢,但比齐王低一级的马跑得快。比赛规则为三局两胜制,每局比赛各出一匹马,负者向胜者支付黄金⑥一千,显然相比之下齐王的马占优势。在第一次比赛中,田忌以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以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以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连负三局。在第二次比赛中,田忌采纳孙膑的建议,以下马对齐王的上马,以中马对齐王的下马,以上马对齐王的中马,结果胜两局负一局,赢齐王一千金,而自以为胜券在握的齐王反而输掉一千金。

首先要从语言上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这一句是前提,否则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即“齐威王和田忌的马根据速度划分各有上、中、下三种等级各一匹,其中田忌的马比同一等级齐王的马跑得慢,但比齐王低一级的马跑得快”。假如齐威王的马按速度由快到慢分为a1、a2、a3,田忌的马由快到慢分为B1、B2、B3,那么这六匹马由快到慢依次是a1、B1、a2、B2、a3、B3。另外,还有一处是学者研究中普遍遗漏的,即“及临质”三个字,这一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在这个故事中应该翻译为“等到将要开始比赛的时候”,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讯息呢?我认为是说孙膑献计田忌改变马的出场顺序这一情况并不为齐威王所知,这也成就了田忌在第二轮赛马中能够胜出的重要因素。“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这一句也是关键所在,通过这一句话得知,齐威王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所以请教孙膑。假设如果齐威王知道其中玄机的话,那么田忌将必输无疑。以上三点是“田忌赛马”故事得以出现的基本前提。

而我国关于“田忌赛马”博弈论研究的相关论著可谓不少,但鲜有人认真透彻地分析这个故事的原型,殊不知这关系到“田忌赛马”是不是博弈、是怎样的博弈等问题。在以往的文献中,王俊冰在《白话博弈论》一文中指出“田忌赛马”是一个非合作博弈;詹国枢在《博弈处处有,几人能识之》中指出“田忌赛马”是博弈论的实际运用,是典型的博弈案例;周瀚光认为“田忌赛马”是一个“二人有限零和博弈”,⑦但他并没有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的前提;此外学者袁国强、和蔚、逯彦彦、郭鹏等等均指出“田忌赛马”是一个博弈,但没有深入分析它到底属于什么类型的博弈,是怎样博弈的等问题。

三“田忌赛马”的博弈论分析

前文分析了该故事的三个前提,一、田忌的每等级的马均次于齐威王同等级的马,但强于齐威王下个等级的马;二、齐威王事先不知道田忌临阵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三、齐威王不知道改变马出场顺序其中的玄机。本文以下的分析均基于此三前提。

首先要从博弈论定义上理解“田忌赛马”。很明显,“田忌赛马”确实符合“博弈”的定义,但现在言“田忌赛马”就是博弈还为时尚早。

其次需要分析“田忌赛马”是否具备博弈理论的基本要素。国内学术界对博弈论基本构成要素有分歧,基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博弈论要素有四方面,即博弈的参加者、策略、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的信息。但是主张博弈理论四要素这一派内部也有分歧,学者胡静认为博弈理论的第四个构成要素是“博弈方的得益”,⑧而不是博弈的信息;另一派认为博弈理论具有五方面的要素,即博弈的参加者、策略、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的信息、博弈方的得益。可以清晰地看出后者对博弈理论的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归纳。那么“田忌赛马”是否具备五个要素呢?齐威王和田忌是博弈的参加者;策略选择按照排列组合来计算共有六种(这里不详细叙述);博弈的次序是双方非同时决策,齐威王是先手;博弈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齐威王不知道田忌策略的变化;得益是每胜一局有一千金的奖励。通过分析这些要素,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田忌赛马”是一个完整的博弈。

最后要弄清楚“田忌赛马”到底属于什么类型的博弈。首先要了解一下博弈论的分类情况。(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属于非合作博弈。(2)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这是按得益情况划分的,一方得益必来自一方损失,这种博弈是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又叫非零和博弈,指博弈各方得益之和不为零。变和博弈中各方得益之和不确定,这是最一般的博弈,常和博弈和零和博弈是它的特例。(3)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根据博弈的次序,即参加者策略选择并行动的先后次序博弈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指参加者可同时决策并行动的博弈,并不考虑决策的次序问题。动态博弈指参加者先后、依次决策并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动者所选择的策略和行动。⑨(4)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只拥有部分相关信息的便属于后一种博弈。⑩博弈理论按照不同的标准基本可分为以上四种情况。

“田忌赛马”这个典故是非合作博弈,也是零和博弈,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同时,依据上文的三个前提,它同时也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动态博弈。

四“田忌赛马”博弈的一般扩展式及其序列均衡

上文我们提到“田忌赛马”博弈是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而这种博弈则是博弈论中最为复杂的模型,也称动态贝叶斯博弈。序列均衡是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核心概念。

一个动态贝叶斯博弈的扩展式为=﹛n,H,p,i,p,u﹜,其中n为参与者集合,n=﹛0,1,2,…,n﹜,0代表自然。B11H为全历史集合,即从博弈开始到博弈结束所有可能的行动序列﹛a0,a1,…,am﹜,m为任一自然数,表示一个全历史包含的行动次数。p为参与者函数即对于每一个子历史h,p(h)将其映射成自然或是其他参与者。i为信息空间。p为自然的概率分布函数,其表示当自然行动时,自然以多大概率选择某个行动。u表示参与者的偏好,其定义是在全历史结果上的收益函数。B12

在“田忌赛马”博弈中,参与者集合n=﹛0,1,2﹜,0代表自然。H是全历史集合,表示所有可能的行动序列﹛上中下,上下中,中上下,下上中,下中上,中下上﹜,即共有六个可能的行动。在此博弈中,由于是齐威王先行动,所以无论马出场顺序如何,作为自然的孙膑总是可以帮助田忌,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顺序无先后),这样如果把三场全胜看做“1”的话,那么田忌总有“2/3”的收益。也就是说田忌有100%的可能获得2/3的收益。齐威王由于过分自信或者智商不高,未能识破此中玄机,所以败下阵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方的决策是严格保密的,作为自然的“孙膑”并不可能事先知道“齐威王”的决策,而齐威王有六种行动序列,相对应,“田忌”也有六种,我们说过,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助“田忌”胜出,所以“田忌”获胜的概率仅为1/6。p为参与者函数即对于每一个子历史h,p(h)将其映射成自然或是其他参与者。在此博弈中,假设一个子历史“上中下”,那么p(h)作为一个映射将有六种;一共有六个子历史,所以p(h)应该有36种。i是信息空间。假设i1是齐威王的信息空间,i1=﹛上中下,上下中,中上下,下上中,下中上,中下上﹜,i2同i1,因为他同样不知道对方的策略。

在“田忌赛马”这个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需要我们注意,即参与者可能临时改变策略,这也更带来了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因为一场赛马是由三局比赛构成的(非同时进行),假设第一局结束后,参与者肯定要根据这一局得结果变换策略,同时也能观察到一部分对方的策略,这么说来,双方获胜的概率就不是齐威王5/6,而田忌1/6的概率了,需要更复杂的计算。

客观而言,直到今天理论界也没有找到能适用所有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概念,也缺乏一个普遍的方法来求解动态博弈的序列均衡。B13

结论

“田忌赛马”博弈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的一个博弈,反而是博弈类型中最复杂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应该对这个博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在这个博弈中,至少包含着两个子博弈,这更加剧了此博弈的复杂性。博弈论思想虽然在实际生活中适用性差,但它教会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合理规避风险,获取最大收益还是有指导意义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解

①姚国庆:《博弈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②王俊冰:“白话博弈论”,《理论学习》,2006年第6期,第63页。

③郭磊:“博弈论简论”,《山东经济》,1999年第6期,第17页。

④胡静:“博弈论在数学中的应用”,《商情》,2006年第4期,第213页。

⑤《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史记》卷六十五,中华书局,2007年4月。

⑥“黄金”在古代是一种货币,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黄金;“黄金一千”只一千两黄金的意思。

⑦周翰光:“论孙膑的对策论和辩证法”,《齐鲁学刊》,1984年第3期,第36页。

⑧胡静:“博弈论在数学中的应用”,《商情》,2008年第5期,第213页。

⑨逯彦彦:“博弈论前瞻探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3页。

⑩胡静:“博弈论在数学中的应用”,《商情》,2008年第5期,第213页。

11“自然”指在动态贝叶斯博弈中参与博弈,无收益,但可以决定不同历史发生概率的参与者。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3

在首期的三方会客室中,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嘉宾做客会客室。有教学经验丰富,从教十余年的实力派骨干教师代表,教学设计的原创作者,来自杭州周浦小学的钱宏军老师;有从教才一年多的新生代教师的代表,来自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胡萌洁老师;还有致力于数学实验课开发建设,对于数学教学本真有着深刻研究的杭州娃哈哈双语实验小学校长罗永军老师。三位老师,三个段的教龄,三种思考,他们对于同一节课关注的分别是什么?思考的是什么?他们希望学生在课中获得的是什么?在他们所共同探讨的“田忌赛马”中,我们得以一探究竟。

【原创作者】

钱宏军:好材料是思考和依托的载体

选择学习材料很重要,运用学习材料更重要,选择是关注整体是否合适,运用是关注应用是否得当。田忌赛马中,优化的策略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想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这就要依托于学习材料这一实体。把学习材料从田忌赛马的故事调整为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直观、更易操作,有助于依托已有的初步的生活、游戏经验进行深入的探讨。

那么如何来运用呢?钱老师选择了“经验初用、枚举验证细用、更换条件变用”三种方式,层层推进了学生对策略的深入探究,尤其是“更换条件变用”这一方法,通过有条件的更换扑克牌,使学生迁移出牌的对策,深化优化策略,成为整篇设计的点睛之笔,为老师们所欣赏。

【课堂真探】

胡萌洁:好策略是实力与思辨的辩证统一

胡萌洁老师在钱老师设计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原设计中“更换条件变用”的设计思路,以不同实力、分层研究为主线,设计了“实力悬殊,胜负分明;实力稍逊,以弱胜强;实力相当,智者为王”三项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算无遗策、以弱胜强”策略制定的全过程,同时追加了齐威王得知田忌的应对之法后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辨,“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强,但为什么总是输?如何才能公平竞争?”引导学生在寻求取胜策略的同时,思考则制定的公平,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取胜的可能性大小,立足实力,制胜思辨。

【现场专家】

罗永军:在等级与战力的选择中成就思维之美

罗永军老师在现场活动参与中提出一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同时打开了另一个角度的设计思路。马是分上、中、下等的,但是马的战力(9、7、4),(8、6、3)却是因为环节推进的需要而定制的。学生是否有可能在给出上、中、下三个等级之后,自行确定马的战力并且开展相关研究呢?如果是自选战力的马的较量,那么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又会是如何的精彩纷呈呢?

【导读随笔】

孙惠惠:设计在传递中焕发生命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们在阅读中非常喜欢的内容,对于什么是好的教学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好的教学设计中往往蕴藏了很多有价值的种子,当我们找到这些种子,移植到课堂的时候,种子是会生根发芽的。它所能生长与演绎的模样,一定不是和原作者一模一样,而是随着学生的变化各有各的模样,各有各的味道,这才是有价值的设计。

在阅读了原创设计后,年轻的教师们从中找到了“换马”这颗有价值的种子,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年轻人的独特视角,形成了新的赛马公平策略探讨,直击策略的本质核心,后出者占先机。现场专家站在数学化的角度,对等级与战力提出思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用什么材料去学习,学生是否可以有更全面、更自由的选择。教学材料的大尺度开放,所代表的是否是对学情把握、知识本质理解、教学规律掌握的更自信的一种表达。教学设计的理念,在刊物与课堂的对接中完成新的传承;教学设计的时代适应性,在不同教龄读者的对话和尝试中与时俱进;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我们真诚面对它时,温暖地回报着我们。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视角,对于课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阶段,你的独特感受和对设计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核心的推动力量。在今天,三方、三种视角的交流交融中,对于“田忌赛马”这节课,数百名在线读者也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年轻的老师或许在想,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像钱老师这样,随心所欲地选择素材,而教学效果却更胜从前。什么时候才能像罗老师这样,不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和固有认识,而能自信满满地叩问教学的本真。其实,这一切教学的智慧和专业实力都来自于三样事情,那就是时间、经验和努力,以及对教学真心实意的喜爱。如果能够做到这一些,那么从一个新生代的教师逐渐成为像钱老师、罗老师这样,学有所爱、术有专攻的教学达人,那真的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田忌赛马有n种打开的方式,那我们的课堂呢?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4

学校让读《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我读后的感觉,一就是浅显,书中的技巧周围老师绝对都试用过,甚至比美国教师用得熟练,但唯一的差距就是不善于总结形成文章。二是推荐本美国人写的书而不是中国教师写的书,地域共鸣性没有,因为中美两国的文化是有差异的。三是这本书标注的是从根本上快速提高整体成绩。37个美国中小学教师最爰用的技巧,这里有一半技巧适用于小学不适用于初中,更不适用于高中,这也使我感觉其可读性很逊色。而且我最想提出的观点是:我们只是欠缺技巧吗?

有好的技巧方法可以使成绩事半功倍,但关键还在于学生,这个接纳者的态度。就如同古代一个有名故事《田忌赛马》一样。故事中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让田忌在赛马中赢了齐王。我问过一些学生和同事,故事中谁重要?孙膑还是田忌?许多人回答是田忌!理由很简单,孙膑的技巧方法再好,田忌不听,不付诸行动也赢不了齐王,也就留不下这个故事!所以我的态度是技巧方法固然重要,但转变态度思想,付诸行动更关键。

再拿刚结束的历史会考为例。学生成绩既正常也有例外。首先一年半的教学中,学案法、分层法等技巧我都用过。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技巧不是关键之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得优的学生大多数与平时表现成正比。但例外也挺多。一名女生过去一年半历史成绩从未及格,但高二这半年态度大不同,一直表示:“老师我在背,只是还没背完。”但高二成绩还是很差!我微笑面对,因为她的机灵劲儿,认为她能过,但最后得优是没想到的。还有一名男生一年半表现同样很差,及格过一次!会考前夕多次在历史课上做其他作业,劝其后也只是愁眉苦脸往桌上一趴!他会考得优!我的解释只能是他很聪明。还有一例,就是四班一名女生,高一一年她自己都承认没好好听!高二开始,她主动来找我表示很想一次通过历史会考!我当面重述了方法技巧。但之后的考试尤其是会考模拟考试成绩还是很差,全年级倒数!班主任都表示别逼了,怕出事!但唯一的亮点就是会考前十几天她的态度很积极,无放弃迹象!真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她会考最后得到良!

也有其他例子,五班一名男生平时成绩一直不错,但会考成绩得了个良,我想问题在于他固执的脾气和读书不细不扎实。高一我已指出但一年后的结果是不理想的!而个别听不进老师规劝的学生会考得了不及格,这是让人遗憾的!所以我想说提高学校学生学习成绩主要是烘托学习气氛和注重学习态度的转变,也就是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

比如学习氛围,成绩好的学生要全面发展,成绩好要重奖!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有羞耻感,不能有无所谓的感觉!不能有学好学差一个样的感觉!因为当一个学生没了自我上进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技巧再好,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果要谋求整体教学的提高,首先必须抓整体教学氛围的改变,个体零星的求变若无整体的跟进,也许是浇灭星星之火,让一切归于沉寂,而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5

一、目标:仅有技能是不够的

数学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很重视三维目标的设定,但在实施时却往往不自觉地将有些目标缺失,有时,态度可能比技能更重要。

现象 新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开始,引入计算器教学在四年级数学教材里,就有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按照教材的编排,课堂上老师们一般会先让孩子们认识计算器的结构功能,然后学习怎么用它来计算,尤其是大数目的运算及规律的探索,自此之后,老师们发现,孩子就再也离不开计算器了,甚至有老师问我:能不能暂时不教这内容?因为这一计算工具的介入,已经影响了孩子们基本运算能力的形成。

反思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器的引入是必然的,笔者观察到,无论是香港的教材还是内地的教材,都没有回避这一点,问题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是否缺失了什么?孩子们掌握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技能并不难,而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计算器却不容易,笔者比较熟悉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又认真研读了香港牛津版的教材,发现牛津版教材在处理上有显然的不同,先后在两处明确提醒学生。

虽然计算器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决不可能取代心算和笔算遇到简单的运算时,我们应用心算或笔算来取得答案。

利用计算器可减省繁杂的运算,但它只能依照指示运算,按入错误键就会得到错误答案,所以,大家不可过分依赖计算器。

比较中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在这一点上是模糊的,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是有缺失的,我们不能只教孩子们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们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恐怕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三维目标节节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着力于最重要的方面,就以用计算器计算为例,在目标设置上,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3 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器的正确态度,当孩子们能辩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时,才会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克服其依赖性,才会得到内在的和谐发展。

二、过程:凸显学科本质

课标教材取材比原来的教材广泛,这是一种进步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有趣的游戏都进入了数学教材,数学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子,才能凸显数学学科本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现象 在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上册)数学广角里,编排了一个语文课常见的内容:田忌赛马,田忌赛马作为语文阅读课要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数学课本里,数学老师不知该从何人手。

反思 关于“田忌赛马”,语文课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数学课又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到学科本质特点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与语文方面的专家进行过交流,语文老师谈到,语文课教“田忌赛马”,教学过程会着眼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感受、对语言艺术的体会,以及字词句的运用等,显然这些是语文课所承载的任务,那么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该侧重在哪里呢?笔者站在数学教研员的角度,认为应该侧重让学生经历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田忌与齐王赛马,第一轮比赛田忌输给了齐王,如果田忌在比赛中想取胜,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有可能,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如果要取胜,又与哪些因素相关呢?从这个角度,我们把故事开始引向数学,当我们意识到赛马的结果可能会与对阵的方式有关时,故事开始向数学问题靠拢当我们考虑应该把所有可能的对阵方式一一列举出来,并逐个检查相应的胜负情况时,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当我们在考虑如何实现对自己有利的对阵方式,并得出结果:“避免先出、以最弱对最强”就可以了时,数学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即使在数学课上玩游戏,也不要忘记学科所承载的责任,那就是在过程中将游戏数学化。

我们不妨将上述过程换位一下:在语文课上讲对阵方式,在数学课上分析故事情节,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每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都承载了独特的学科功能,教学过程只有凸显了学科本质,才能彰显出学科功能。

三、示范:一种无声的传递

学生对一种数学方法或思想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作好示范工作,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并运用。

现象 一堂统计课上,一位老师需要在黑板上计算出下列数据的结果:24+20+15+18+25=?这位老师依次逐个相加,一连加了四次没有得出正确结果,

反思 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数感有明确要求: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大量简便计算的内容,孩子们也乐于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可以让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可是,这么好的知识在哪里可以派上用场呢?孩子们一般是不太清楚的我们知道,有些知识是需要反复强化后才能巩固的,其中教师的示范就具有强化作用,具有无声传递的效果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示范是不尽人意的,面对这组数据,比较简便的办法是:先将20+20+10+10+20=80算出来,再把5+5+4+8=22算H1来,最后80+22=102,这位老师没有选择简便计算,没有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她不会,而是她的意识问题她的示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简便计算是在解答练习纸上的题目时才有用的心灵需要心灵启迪,思维需要思维点燃,老师的知识、视野、言行、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浸染着学生,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灵气,少一份机械。

四、评价:从激励中走出来

看到每个学生闪光的一面,激励学生进步,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这是没有错的,但老师们不能将此变了味,教师应该从尊重客观事实、鼓励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评价才是正确的。

现象 “兑换”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就得都对,很聪明。

案例二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你们每天上学,你们

调换一下行吗?

生:不行。

生:兑换就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

师:我用1元人民币和你的1美元交换行吗?

生:不行,价值不等,我划不来。

生:兑换应该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而且价值要相等。

师:你说得很正确,要等价交换。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是需要评价的,在学习交流中,当孩子们的思维闪耀着光芒时,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激励和表扬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过度的评价、超值的奖赏是不可取的,从案例一我们看到,因为教师自身对概念理解模糊,评价学生也就不可能清楚明白学生明明说错了,他也评价学生“对”“很聪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既不准确也不客观,这样的激励又有何价值呢?案例二的老师则不然,因为自身对概念理解深入到位,在评价学生时就能做到:全对就是全对,全错就是全错,对了一部分就是对了一部分教师的评价准确、明白,学生的学习才会迅速、高效评价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肯定、赞赏、点拨、匡正,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有得体、恰当、客观,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五、反馈:关注课堂生成问题

关注学生的课才是好课,学生的问题才是教师所要教的问题,学生都懂了的东西,教师如果还津津有味地讲述,那教师是傻瓜。

现象笔者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内容是有趣的搭配,教师要求孩子们在作业纸上连线,将饮料和点心搭配,并且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活动时,我发现她站在讲台上,眼睛盯着前排的学生,没有多少反应,我在教室里巡视着,看到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重复的、有遗漏的,还有没弄清要求将饮料和饮料搭配的……我想她可能已经心中有数,会及时反馈的,可之后她全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仅公布了正确答案了事,我把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写成小纸条递上讲台,示意她反馈,她仔细看了看,说:哦,这里有同学错了,他们用了三种颜色的笔,所以连错了。

反思 这位老师的反馈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堂上孩子们会生成很多的问题,就这一点,教师在课前需要有足够的预测课中,需要教师走进孩子们中问,去观察、去搜索、去发现,教师如果不这样做,就看不清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在这堂课上,孩子们困惑的眼睛告诉我:他们都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老师你是否可以讲得更明白些呢?像这样没有指导、缺乏准确反馈的活动又有多少实际效果呢?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喜欢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活动,这不是个好习惯,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引导才恰当,怎样的引导才有效,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六、练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仅仅在知识辅导上,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教师一个小小环节设计得合理,就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温暖的教育。

现象 下面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两个教学片段

案例一: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0道相关计算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对了的举手,几乎全部学生举起了小手,教师表扬了全班学生,宣布下课

案例二: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用课件以电影的方式快速出示了10道计算练习题,以检测教学效果,学生只需要标号写得数,在完成之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以百分制自我评价,教师问学生:这节课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吗?学生回答如下。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因为10道题我全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9道。

师:对了9道也很不容易呀?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5道。

师:你要加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很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1道。

老师的眼光停留在这个孩子身上,问:什么原因呢?

生:我认为是老师你的原因,因为你出示题目的速度太快,我跟不上。

师:是不是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你是不是应该动作快一些呢?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7-0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用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创设情境进行提问。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中,有“猴子观海”的描写,“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一样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那么“猴子观海”时的情境会是怎么样呢?经过情境式提问启发,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比较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式提问,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思考。比如,在学习《小鸭子得救了》这道说话练习题时,要求学生看图编故事,说说是谁用什么办法把小鸭子从坑里救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了画面之后,教师问:“谁来救小鸭子?用什么方法救?”学生活跃了:“小猴子把竹竿伸进坑里,让小鸭子抓住竹竿上来。”“竹竿太滑,小鸭子抓不住,还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鸭子卷上来。”“也不行,大象鼻子力量太大,会卷得小鸭子喘不过气来,还是小熊用自己的小水桶到河里提水,灌到坑里,让小鸭子自己凫上来。”“那也不行,灌进去的水太少,被土吸干了……”学生们不一会儿讲出了十余种方法,既练习了说话,又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角度。

四、渐进式提问,培养学生的递进思维能力

递进思维就是以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达到深入的思维。如教《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发言:“‘顾’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去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学生的问题很多,教师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问:“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我知道刘备和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教师又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问:“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请诸葛亮的?”……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的问题。读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步步渐进式的提问,学生的递进式思维得到了充分地训练,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

五、争辩式提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孙膑变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取得了第二场赛马的胜利。但孙膑违反了竞赛规则,理由是:因为上等马必须对上等马,中等马必须对中等马,下等马必须对下等马。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会的。如果违反了竞赛规则,齐威王难道不会提出来吗?怎么有可能认输呢?”有的学生提出:“当田忌的劣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时,难道齐威王看不出来吗?不会重新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吗?这么死板的人怎么指挥打仗呢?怎么当大王呢?”有一个学生持不同意见:“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视对手,根本不看哪匹马对哪匹马比赛。再说,以前当大王的人不一定就聪明。”有的学生提出:“齐威王会提出再赛一次吗?”有的学生说会,有的说不会。通过争论,学生充分参与了争辩的过程,明白了作者的意图,锻炼了综合思维能力。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7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14-02

目前课堂上无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起步反馈、局部反馈、止步反馈等多种反馈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缺乏有效性的教学行为。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教师应根据师生、生生活动的情况,根据文本内容,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而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张扬、主体精神得到凸显,其学习的灵性、天性得到保护,课堂教学才能和谐有效。

一、无效反馈教学实例分析

现象一:《小小的船》教学片断。

一教师上《小小的船》,教师出示了课题,请几位同学回答什么是小小的船后,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小小的船》,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等一下我们请朗读得最棒的小朋友给我们朗读,好不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七嘴八舌朗读课文的声音。有性急的小朋友举起了手,焦急地说:“老师,我都会背了。”一分钟后,教师拍拍手说:“看谁坐得最好,先听老师来朗读。”学生只得无奈地放下了手。

现象二:《荷叶圆圆》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小水珠的话)我读懂了小水珠把荷叶当作摇篮。

生:我喜欢小蜻蜓的话,我来读。

(生读)

师:小水珠为什么把荷叶当作它的摇篮呢?赶紧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摇来摇去,多舒服,所以小水珠说,荷叶是它的摇篮。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从他的语气中你感受到了小水珠对荷叶的喜爱了吗?就让我们也学他的语气来读吧。

现象三:《田忌赛马》教学片段。

师: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比赛了几次?

生:两次,六场。

师:第二次比赛时谁参与进来?

生:孙膑。

师:这次比赛的结果如何?

生:田忌赢了。

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当学生对课文无头绪时,能否给他们以启迪?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茅塞顿开”或者“心领神会”?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课堂反馈有效了吗?

(一)教学流程机械,无视学生水平

像《小小的船》的教学,学生早在上课之前已能把课文背诵出来了,而教师常常无视学生原有的水平,无视学生的情绪状态(许多学生迫切地想朗读课文),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现实情况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片面地按自己的预设执行操作。课堂预设中教师考虑的还是怎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而没有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没有思考学生带着怎样的知识、情感走进课堂。我们只能看到学生朗读时“欲罢不能”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情感得不到激发。

(二)朗读环节盲目,缺少情感共鸣

《荷叶圆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满怀激情,但学生却怎么也走进不了课文。特别是教师安排了“——说:‘荷叶是我的——”’这一环节仿说课文时,学生怎么都打不开思路。教师在教学时,盲目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学生缺少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振,何来有效地内化和吸收知识?课堂上何来情感上的有效投入?

(三)问题意识薄弱,缺乏思维训练

《田忌赛马》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回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烈,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训练仍在低层面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赛了几次?第二次谁参与比赛?结果如何?”这样的问题就降低了思考的价值。不如教师直接问:“田忌第一次赛马与第二次赛马的顺序有何不同?结果一样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孙膑安排方式的窍门。

二、多重反馈的有效教学实践

(一)起步反馈

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在起步反馈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能激起他们心中获知的欲望,不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思想的积极状态。有效的课堂起步反馈起着激疑启思的功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预设,进而维持一个适度的“情感持续状态”,并且在强化下,参与投入愈发强烈。因此课堂的起步反馈对有效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个好的起步反馈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是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的基础。

1.幽默风趣,凤头初现。

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开讲的。

师:同学们很熟悉三国故事,有一位相声演员说三国故事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周瑜的母亲姓什么?诸葛亮的母亲又姓什么?告诉大家吧,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因为我们都知道,周瑜临死前哀叹过一句话:“既(纪)生瑜,何生亮!”这不是说“纪”生的是周瑜,“何”生的是诸葛亮吗?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周瑜为什么如此妒忌害怕诸葛亮呢?学了《草船借箭》你就明白了。

该位教师在《草船借箭》一课的开讲,竟是从一个相声的笑料段子中切入(笔者小时候也听爸爸讲过,也曾留下深刻的印象,却没有想到用它作为讲课的内容),颇为幽默地点出周瑜的妒忌,从而为新课的读解巧妙奠定了基调。

2.起始导入,巧妙预热。

【案例描述】《桂林山水》教学。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前去参观游览。而在我国南方,也有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奇峰罗列,景色奇特,让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我们一起去那里游一游。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激情四射时,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上述案例中,教师激情的起步反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迅速升温,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他们迫不及待地翻书阅读课文。积极的起始反馈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绪状态,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二)局部反馈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差异。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很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少数优秀学生提出高要求,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这个环节的反馈是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局部反馈,目的是架起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实现合理全面地开发每一个学生智慧的构想。

如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显然,一般的学生对此的感悟是有困难的,是啊,不是在钓鱼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师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人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有人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孜孜不倦以求,不正是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吗?有效的局部反馈在课堂上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三)止步反馈

我们所讲的止步反馈指的是一个阶段或一节课时的反思,是对过程与方法的总结。好的课堂止步反馈,可通过概括内容、揭示规律、提炼精华、诱发兴趣及引导探索等形式,把所学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交给学生,并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好的课堂止步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保持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好的课堂止步反馈,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的纽带,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

例如,笔者在总结《少年闰土》全文时设计的反馈:少年时期的闰土是天真可爱、聪明灵活、机智勇敢的。三十年后,闰土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由于局限于课文内容,没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的学生说,闰土将成为一个种瓜能手;有的说,闰土将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还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大科学家。这时,笔者又启发他们,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他能变成你们所想象的人吗?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忙月的儿子,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从而想象,三十年后的闰土,由于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将会变成一个愚昧的人。有的说,由于家境贫困,没有土地,他也像他父亲那样成为了忙月,受人摆布。究竟怎样呢?请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这样的反馈,将课内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预习;学法;课外阅读

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的注入式学习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预习,养成习惯

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预习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完成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我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的重、难点,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留在课堂教学中探讨解决,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在课前预习中,我根据单元训练要求“理清课文的条理”,在要求学生理解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周瑜为什么要用火攻?怎样进行火攻的?”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让学生进行预习,讨论上述问题,并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段、篇的训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既可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提出:“文章是怎样介绍外洞的?”让学生预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有关语句概括出外洞的特点,达到了本段的教学要求。课后预习:应及时提出对下节课或下篇课文的预习要求。总之,在预习要求的设计布置上,教师要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指导学法,扶放结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就是通过这些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自己拿着金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帮助学生对所授知识进行理解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即抓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关键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是这样做的:在对讲读课文进行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分析指导,在学生对本段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或帮助学生归纳出学法。然后扶放结合,让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学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教学课文《田忌赛马》时,抓住文章的关键句“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等。分析第一次比赛的过程和田忌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概括出学法,在对第二次比赛的理解时,让学生根据学法进行自学,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从扶到放,既摆脱了依赖教案的传统模式,又减轻了学生硬接受知识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自己要学的知识。在阅读课文的学习时应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进行自学训练,教师可提出:“你在自学中学到了什么?”“你怎么学会这篇文章的?”此类问题,在学生对自学学法的概括基础上,教师予以肯定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心。为了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课堂上还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或自由发言,培养其动脑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课堂中还应加强双基训练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理解内容上的指导,加强学生进行“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只有在学生的“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以及读写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为更高层次的训练要求打好基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

三、课外阅读,学会自学

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如书、报,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归类,给学生提出适宜的学习要求,进行自学,以扩大“自主学习”的训练范围,逐步达到“自主学习”。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9

一、什么是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提问的教学策略,构筑高效对话的平台,促成有效的课堂生成,优化学生语言学习、进行思想熏陶和达成思维训练的教学策略。它是师生以内在体验和对话的方式参与其中共同创造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生活过程,是小学语文提问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问教学策略的拓展延伸。本案例研究对于丰富“主体性”教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教学策略强调提问促进生成。也就是只要能促进课堂生成,有利于优化学生语言学习,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体验的提问都属于生成性提问。因此,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提问:一是非预设的课堂提问,即即兴产生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课堂随机产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加工性问题。二是能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预设提问,包括教师自拟的问题,教材、教参提供的问题。高认知水平的提问属于这一类。

二、生成性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联系旧知法

顾名思义,即在提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此策略最容易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点和掌握新的技能,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教师如果问:这句话表现了邱少云什么精神?学生虽然可以给出答案,但是理解未必深刻,生成未必精彩。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以推进高效生成,促进“集体思维”: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不动,无声,顽强不屈)这种生成性提问设计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得的情感体验与新课联系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有效生成对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当然,在提问的设计中,教师还可以联系数学、信息技术等在学校获得的其他学科所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进行问题设计,这都有助于语文教学生成。

策略二:创设情景法

即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来自其他领域和外部世界的知识引入到问题中来。即非学校设置的学科内容也可以和提问设计结合起来。如借事说理的课文是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头痛的课文。有些课文直接让学生归纳事理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将新闻传媒领域引入到提问中来,帮助学生进境悟理,自我感受,让其谈“亲身”体会。如为让学生深入体会《田忌赛马》的中心思想,要学生扮作田忌、齐威王和孙膑,要他们在阅读理解中随时接受扮作记者的同学的采访,先后回答下列问题:请问田忌先生,首场比赛已经结束,你又什么想法?齐威王,祝贺你取得首场比赛的胜利,你能谈谈取得胜利的原因吗?请问孙膑先生,看了首场比赛,你又什么想法?齐威王,第二场比赛结束了,你能谈谈体会吗?田忌先生,祝贺你成功,能谈谈感想吗?这样,学生便会生成各种答案,并在这些答案的理解与比较中较为顺利地体会了事理。

策略三:生活观照法

即在提问设计中,把学生的个人现实(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和提问设计结合起来。前面案例教师甲提出的问题都包含学科(对文段的朗读与理解离不开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掌声和体会都关联其他学科领域),而教师乙两个生成性的问题“掌声里,你真想对英子喊什么?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还包含着学生自己(当局者)独特的体验(个体知识)就是维恩图中的三者重叠的三类问题。而就是学生个体知识的独特体验才成就了这堂课精彩的生成。

三、小结与讨论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小组\一、合理组建成员,建立合作学习常规

1、优化组合成员。组建学习小组不一定按同桌之间或相邻两排学生之间自然组合,可以让学生自愿编组,组员或多或少,把小组的组合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要视其具体情况,总体把握,做到优化组合,强弱互补;在性格方面,刚柔相济;在性别方面,男女搭配。

在众多的合作形式中,学习小组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小组的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般安排4――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要灵活,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较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任。组长按学习的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朗读、争辩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2、轮流担任组长。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长可由组员轮流担任,教师按组长的职责对每个组员轮番培训,使每个组员既学会领导别人、组织小集体,又学会接受别人的领导,在参与指导、管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团队的管理能力,协调方法和相容性格。

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可由小组选出一名本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每次要求的不同,代表的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本组代表,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侧耳倾听、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交流等巧妙指点,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辅导,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二、发挥合作功能,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根据我们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让学生合作参与。

1、参与预习之合作;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如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组内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如有一组积极地探究合作,说到帮助田忌取胜时这样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为他们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

2、共战课堂之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它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3、课外拓展之合作;语文无所不在,它在课本里,也在生活中。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合作学习,是教师统一调控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就必须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语文的世界。课外的生活是学生合作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领域。

在学完《将相和》后,学生对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有了印象,为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我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合作练习: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刻画,请小组借助插图进行讨论,同时合作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男儿膝下有黄金”等名言警句充分运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云雀啧啧”的话外配音更是让师生动情。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述能力、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协作精神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注重合作评价,激励合作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