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课程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6:07

幼儿课程建设篇1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里面都说,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所以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的要点在哪里?首先要有目的。没有目的,每天不知道要干什么,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拍脑袋决定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好的课程。这个目的应该是适合孩子的、全面的,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的目的要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其次,这些目的是层层推进的。如何层层推进呢?《指南》里明确指出,在每一个领域,在每一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做什么,难易程度是什么样子,从哪里到哪里,规定了明确的路线图。《指南》的表格里对儿童获得的经验已经做了明确说明,但是有些不够具体,每个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把《指南》细化,这是目的。

其次,要有计划。一个学期该做哪些事,进行哪些活动,拟定计划,这是老师的基本教育能力。有了计划我们的教育才能够真正有目的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最后,课程是一个过程。有的幼儿园你问老师:你们的课程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就拿了一本书给你:这就是我们的课程。那么就意味着这个老师认为课程就是一个文本,就是一本书。单单有书不能说明这个幼儿园的课程,这本书到了教师的手上,教师会如何演绎,如何去转变,如何去发展?如何变成实践?这才是关键,这才是真正的课程。幼儿园的课程是做出来的,真的想了解一个幼儿园的课程,看书面的材料是永远不能真切把握的。要想了解一个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深入到班级里去,深入到活动过程里去,所以课程是一个过程。

幼儿园最好的活动方式应该是生动、活泼、主动的,且多种多样的。

什么样的活动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这种活动能够符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具有游戏的性质,让孩子感受到有趣味。另外,又有一定的挑战,通过这种活动他可以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幼儿园里面孩子的情绪的状态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幼儿活动的方式、状态、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老师们来讲一个很大的挑战是:你能做到活动形式多样化吗?你能做到每一种活动形式都是有效的吗?你能做到每一种活动都能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吗?有些幼儿园区域是铺开的,区域铺开以后,老师就在一个区域里,不停跟孩子讲,怎样是对的,怎样是不对的,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表面上老师很投入,很负责任,但如果这样的话,教师不就把集体教学变成了小组教学了吗?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到哪里去了?孩子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到哪里去了?也有些老师,因为现在是区域活动了,老师站在边上无所事事,也不关注孩子。区域活动也是重要的活动形式,它不是那么简单,也不是那么复杂,不要怕它,但是要认真对待它。

我们今天要做的事,就是要打破以集体教学代替所有活动的方式,让各种活动有机配合,提高成效。我们不是要把课上得多么精致,而是要让孩子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真正投入地探索、体验和表达,真正获得有益的经验。也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课程游戏化。

课程建设是干什么的?课程方案里面规定了一个行动路线图,描绘了一种可能的课程方案的样子。

很多幼儿园都在出书,出书作为一种追求,其实出书没有那么重要,书只是一个课程方案,这个课程方案主要讲的是我们平时的教师用书。当前我们看到的、能买的教师用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适性的课程方案,就是它是没有针对性的,不是针对一个幼儿园的,有些只说针对某一个地区,有些根本不说,在哪里都行,它不说适合范围。其实真正的普适性课程是有一个范围的。

还有一种课程方案是园本化的,某个幼儿园根据自己的实际编织了一个课程方案,这种课程方案是可以借鉴的,但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无论是普适的还是园本的课程方案,都不可能正巧适合你这个幼儿园,拿来实践的过程当中必须进行改造。

这两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它们在课程方案里面规定了一个行动路线图,描绘了一种可能的课程的样子。在用这些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幼儿园就要看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再好的幼儿园都是从借鉴开始的,在借鉴课程方案过程当中,把游戏课程观、生活观、经验观等一些好的理念放进去,让这个课程更加适合自己。这就是课程建设的过程。

在幼儿@里面,是没有课本的概念。课程方案只是规定了一个行动路线图,只是一个大致的计划,老师用什么去教?孩子用什么学?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学习材料应该是一些操作性的材料,也就是来自生活当中的材料,孩子可操作的材料。幼儿园里面要严防幼儿像小学生一样每人拿一本书,教师就教书上的内容。幼儿园大量的操作材料应该是孩子可操作的,孩子生活当中的。我们说老师搞课程建设,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挖掘、寻找这些课程资源,并探索引导幼儿活动的有效方式。

幼儿园应该有课程资源库。资源库、资料室是储藏孩子活动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这些资源的种类、数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活动,影响到孩子获得什么样的经验,最终影响到教育质量,影响到孩子的发展的目的有没有达成。

要把幼儿园资料库的建设当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从孩子的发展需要出发,依据《指南》的精神,从大自然大社会当中去获得资源。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是可以放进资料室的,有的资源是不能放到资料库的,它就在外面。比如说种植园地是资源的一部分吗?是的,它没办法放到资料库里面去。社区生活当中有很多民间艺人,有很多建筑,能不能作为课程资源呢?但是,我们要记得这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库不是间房子,它是一个系统。

幼儿园选择课程方案的过程,就是对课程方案审查的过程。你如何选择一个课程方案,你看它们的目标全不全,它有没有小学化倾向。大家都知道教育厅“游戏化”的文件里讲过,可以根据一套或者多套方案拿来进行改造,形成自己的课程方案。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如何选择?只有当这些课程方案变成实际活动过程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课程。我们要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去把握方案里面的核心精神,让那些核心精神能够在实践当中得到贯彻,得到落实。

什么是课程的园本化?课程园本化是实现课程适宜性的关键。

对课程的审查解决的是合格问题,不能解决适宜与否。幼儿园首先要选择合格的课程方案。适宜的问题怎么做呢?适宜的过程就是园本化的过程。“适宜”必须通过园本化的课程来实现,所以要借鉴一个或者多个课程方案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面来进行改造和完善。

如何让课程真正适合呢?在实践基础上,让课程更加得完善。园本化的过程不是书面工程是实践工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课程方案。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还是一个改造、创新的过程。园本化的过程要思考:为什么适合,为什么不适合?还有一个就是要创新,我们幼儿园的特点跟中小学不一样,要避免把园本过程当成书写过程,课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重点要在实践上,不是在书面上。

课程园本化说到底,不是说每一个幼儿园要写一本书,是课程要更加适合幼儿园。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中,充满了问题需要老师们不断去解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课程达成共识或形成创造性的对策。好的课程,是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园本课程建设,是老师的课程设计、观察分析、活动组织、创造创新等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单单书面写作是不能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只有真正地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一面去思考,一面去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没有专业能力的保障,课程建设是无法推进的。

我们做幼儿园课程建设最终要干什么?就是让课程更加适合自己的幼儿园,所以要从幼儿发展的大局上认清园本化的必要性。从让课程更加适合孩子,幼儿获得更好发展的意义上来讲课程园本化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只是不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速度不一样。

课程建设包含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课程建设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幼儿园课程建设不同于中小学课程设计。中小学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知识点,确定课题,确定内容。幼儿园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另外,课程是有结构的,不同的幼儿园课程,结构不大一样。有些幼儿园是五大领域,有些是主题加五大领域,有些的五大i域加区域,有些是主题加区域,不同的幼儿园组合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课程的结构。在课程结构里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不同的幼儿园的内容很不一样,南京市的某个幼儿园课程跟阜宁县里的幼儿园不一样。这是为什么?生活环境不同,资源是不同,所以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总体目标是一样的。另外幼儿园活动状况的评价和分析,还有活动形式、方法,还有资源的挖掘和活动的创设等,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否落实,不取决于政府,不取决于园长,而是取决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做得怎么样,直接决定孩子的发展,教育的质量。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将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老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课程建设需要所有的老师都介入,每一个老师都是课程的建设者,每位老师都可以对她班级的课程进行调整,进行改造,进行创新,让课程更加适合自己班里的孩子。事实表明,课程做得好的幼儿园,老师的积极性和热情都被充分调动,每位老师都是课程的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群策群力的课程才可能成为好课程。如果大部分老师认为这是领导的事和我没关系,这个幼儿园课程不可能做好。教师积极性的问题不解决,课程建设就没办法推进。

进行课程建设,要理清自己的观念在哪里?

进行课程建设,无论是课程游戏化项目,还是其他课程建设项目,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首要的是理清观念。我们目前的课程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合理不合理,还要不要改进?我们课程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反映孩子的生活,是不是把周围的资源充分利用了,我们的这些内容是不是真的感兴趣的?要对内容进行调整。孩子的情况我们清楚吗?我们观察评价和分析了吗?我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评价去修改内容了吗?活动形式是不是多样化了?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可不可以丰富?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的工作。

为什么需要理念,因为这些理念是课程建设的指路明灯,有了这些理念,我们就能知道课程往哪个方向走,它会影响课程建设的方向和质量。

在《纲要》和《指南》中反复强调了课程建设的理念,课程的理念是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化、整体化、过程化、情景化。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游戏化、生活化、经验化。

这些理念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从一个理念切入,一定会到达另一个理念。幼儿园不一定要把这些观念全面罗列,抓住几个核心,其他理念就会串联起来。比如说:是游戏的怎么会不情景化呢,怎么可能不过程化呢?如果是生活的一定是整体的,因为他们是相关联的,我们要有这些意识。所以,课程方案,它不可能把所有点都写全,即便只有其中几个,只要是关键的理念,就会把其他理念带出来。

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本质特性。

游戏化不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唯一路径。有的地方不叫“游戏化”,而叫“生活化”或者“趣味化”、“经验化”,这些观念是相通的。提“游戏化”的好处是抓住了当前我们幼儿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抓住了老师们在认知上的一个缺失――游戏精神如何贯彻在一日生活当中。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本质特性。

幼儿课程建设篇2

1.追赶潮流、沽名钓誉。一些幼儿园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缺乏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什么新潮学什么,什么流行跟什么,囫囵吞枣。从“蒙氏教学”、“瑞吉欧教学法”到“双语教学”,没有落下的。在没有新潮可赶的情况下,自己组合几个活动设计就变成了《园本课程》。其结果是:学一个,丢一个,一事无成。

2.机械模仿、照搬套用。一些幼儿园不切本园实际,缺乏因地制宜的客观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看见别人做得好,自己就学着做,既不知道为什么学,也不知道怎样学,只是依猫画虎、被动仿效。如,把幼儿的绘画工具、图书等集中在一起,在相关的位置上贴上名签,就变成了美术区、阅读区,并称其为“区域活动”;在还没有领会“瑞吉欧教育经验”内涵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所谓的“瑞吉欧教育活动”。其结果是:东施效颦、丢掉自我。

3.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曾说过:“课程是正在发生的事,课程应该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事实上,我们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写”课程,而不是用心地去“做”课程。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认真备课,在教案中详细计划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课程实施的焦点放在了教师身上,而非幼儿身上;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身心体验被忽视,教师讲述过多,幼儿表达、探究机会过少,课程远离了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4.课程资源闲置。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支撑。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幼儿徒手学习的情况虽然有所改观,却仍然存在着课程建设资源单一、过多依赖书面资源的现象。如,忽视幼儿的生活资源、家庭资源、家长资源;忽视幼儿园的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忽视社区资源等。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幼儿园课程承担着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学前儿童的课程。对学前儿童的诠释,不能将理念停留在当下,今天的学前儿童将是明天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为学前儿童提供发展性的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发展性课程,既能满足现时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又适宜和促进儿童未来的发展;既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其能力、特点、兴趣和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课程,保证幼儿达到现阶段发展的应有水平,又依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适宜性原则。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为起点的。幼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与成人不同的兴趣、需求。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在观察幼儿兴趣、需求的基础上,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关注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理念,以尊重幼儿的需要为前提,以还原幼儿现实经验为手段,构建适宜幼儿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3.有效性原则。即遵循幼儿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儿童实现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有效性,体现在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上。当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被充分关注,他们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将思维与行为结合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构建,使课程真正内化为幼儿的经验。经验和知识的获得,是幼儿主动构建的过程,也是课程产生成效的过程。

幼儿课程建设篇3

枯燥乏味的课堂,不仅泯灭了幼儿天生好奇的天性,影响了他们的活跃精神和善于发现的潜能,而且将知识、能力和实践分割开,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相反的,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把游戏与教育合二为一,从游戏中成长,把教育游戏化,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多项思维,更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的思考能力,展现出教育的多样性。只有更充分地了解与认识游戏与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联系,才可以更好、更充分地运用到实践课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课程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二者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反而以传统观念来看,游戏只会耽误教育的进度和学习的时间。其实幼儿园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教导和教育幼儿,那么游戏与课程的相结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把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它既满足了幼儿情绪的释放与表达情感的能力,并且在没有任何的负担与心理压力下,又很轻松地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释放。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在强调以幼儿自身发展方向为核心,快速适应幼儿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更是顺应时展,为新形势下的社会培育更有利的人才,使教育在顺从幼儿心理的情况下,把教育事业事半功倍地实践出来。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方案

幼儿课程建设篇4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幼儿课程建设篇5

一、合理利用游戏化的课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划分的“五大”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游戏”的支撑,教师应合理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去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达到借助于游戏化的课程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1.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就是科学家。”皮亚杰这句话重在强调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幼儿渴望着去探索世界,了解世界。而儿童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便是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中得以实现的。科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比如,在科学活动区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以“物体的沉浮”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或者是幼儿们自己准备的诸如水、塑料盆、木块、铁棒、沙土、小石块、纸片、铜片、电池、泡沫塑料等材料展开游戏活动,幼儿们通过这些材料,在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中探究到了哪些物体是下沉的,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同时初步探究到了物体的沉浮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的科学道理,幼儿们在操作、探究,在游戏化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的启蒙教育。

2.利用游戏化的课程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以幼儿身心发展为本,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巧妙利用一些游戏化的活动去着力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如,幼儿们在晨间的游戏活动、户外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游戏活动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车轮胎、皮球、羽毛球、绳子、饮料瓶、酒瓶、旧报纸、硬纸箱、石头、筷子、木棒等,利用这些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去拓展幼儿游戏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熟练性、协调性与综合性,从而让幼儿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幼儿可以通过这些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去进行自由分组、自由搭配、自由组合,按照幼儿的自主意愿无拘无束地展开游戏化的活动,幼儿们可以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游戏伴侣、合作伙伴,可以利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活动材料与伙伴展开游戏竞赛活动,在游戏竞赛活动中幼儿们一定会与同伴一起展开争辩,展开探究,展开思考,在这样的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丰富游戏化课程的表演形式,彰显幼儿个性

游戏化课程的内容是缤纷多彩的,游戏化课程的建设形式同样多种多样。表演是游戏化课程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形式。

1.欣赏性的表演。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在于唤起幼儿学习表演游戏的热情与强烈的表演兴趣。以激发起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幼儿处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状态,可以从欣赏性表演切入。研究表明:适合于幼儿表演的内容要鲜活、生动、有趣,能引发幼儿的强烈共鸣,幼儿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所表演的内容中相关联的勾联起来,能让幼儿学习到“换位思考”的本领,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丰富与深化自己的情感领域,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2.创造性表演。表演游戏本质上是幼儿依据相关故事或童话等内容,凭借了幼儿本身的语言、动作等实现的。因为故事或童话等内容是静态的,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使之呈现“动态化”的状态,应鼓励幼儿紧紧依托故事或童话内容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去把握故事或童话的精妙之处。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对故事或童话等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狼和小羊》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师幼互动,共同参与游戏化课程的建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是幼儿成长发展的支持者、引领者。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与幼儿应实现有效的互动,切忌机械呆板,切忌教师的简单说教。

1.角色互动。在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与幼儿应处于同等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幼儿角色的有效互动。比如,在以“星星理发店”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中,星星理发店开业期间,生意特别兴隆,于是作为理发师的幼儿们纷纷前来邀请教师进行协助,进行帮忙。于是,教师便以“理发师”的角色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教师此时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俨然成为一名本领高强的理发师,那么,教师此时就应以本领高强的理发师的角色去引导、点拨、指导幼儿如何合理地有效地参与到理发的游戏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不至于手忙脚乱,才能达到游戏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幼儿如何去提升游戏的质量。在这样的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中幼儿自然会特别的去亲近老师,与老师一起游戏,共同体验游戏的愉悦。

幼儿课程建设篇6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法》优化方案

课程建设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该专业未来发展的好坏,在宏观上制约着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建设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2009―201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再一次担任了《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定位不恰当、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幼儿英语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下面我就《幼儿英语教学法》为例,探讨建设衡水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优化方案。

一、优化课程体系,形成辐射式课程群

《幼儿英语教学法》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我院学前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法》安排在第三学期,多数的专业基础课程还没有开设,这样给教学也带来了些许的困难;另外,教学法课程单一,造成学生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因此,必须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辐射式的课程群。

首先,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在学生掌握了《幼儿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法的教学会更有效。

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同时,开设与之配套的幼儿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等辅助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增添语音室、专设教学模拟训练室等。建立以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为中心,以幼儿教育专业英语、英语口语主题交流、幼儿园双语活动设计与实践和幼儿双语游戏活动设计等课程为辅助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个辐射式课程群。

二、找准课程定位,优化课程实施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幼儿教师的任务,而教学法则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被定位为专业必选课,仅仅18学时,类似这样的课程还有《幼儿计算教学法》等专业技能课,我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不科学。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课程定位不当。《幼儿英语教学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本课程主要探讨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幼儿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为以后从事幼儿英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必修课。

找准课程定位才能优化课程实施方案。该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阐述了幼儿英语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及其幼儿英语教学的模式、基本原则和方法等。理论教学注重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方式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化难为易,并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在课堂学知识,在课外长能力”的思想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部分主要训练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课堂模拟教学、实施教学研一体化,可以与市内各大中型幼儿园联系,建立多处培训实习基地,并定期邀请各幼儿园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到我院举行讲座,同时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提供适宜的指导,提高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行阶段性分散见习、毕业前集中实习和就业前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因此,教学模式应采用理论阐述+亲身模拟体验与现场观摩+点评,增加相应的课时,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我院学前专业科班出身的师资严重不足,急需提高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养和交往能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外,我认为,还必须具备以下专业基本素养。

(一)学前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首先,要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新成果;要系统把握教育学知识,尤其是幼儿教育学;要对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幼儿发展中的启蒙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幼儿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规律。

其次,要具备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学习的心理特征,并从幼儿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方面把握幼儿学习特点。

(二)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专业技能

1.良好的唱、跳、画、做、说、弹的教学基本功,并在某些方面有特长。

2.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教育计划设计新颖、恰当;能将教育计划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教学效率高、适用。

3.有观察、了解、分析、评价幼儿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和现象的变化;能采取有效措施。

4.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及时捕获教育契机进行恰当的教育;善于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能创设和设计最佳教育情境。

5.有利用时间、空间、材料进行教育的能力:能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能提供、布置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能利用环境资源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6.形成初步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至少在某方面有较突出的教学实践。

7.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班级管理井然有序;能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和习惯;班级环境适合不同幼儿发展。

(三)教授《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英语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

第一,标准的英语语音和口语。教师的发音要标准、语音语调要自然流畅。第二,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主要是指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领域的知识。第三,外语学习理论。英语教师要了解一定的外语学习理论,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学习评价理论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幼儿英语教师充分认识英语学习的规律,并科学合理地对英语学习作出评价。第四,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史上有许多外语教学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暗示法、沉默法等。教师了解这些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特点,掌握外语教学中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将会大大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幼儿课程建设篇7

(福建省泉州市机关幼儿园,泉州362000)

稿件编号:201411210024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校本研究立项课题“幼儿园课程视野下的‘宝宝博物馆’建设研究”(批准号:FJJKXB13-070)、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滚动课题(编号:201310-FJ-8)

通讯作者:叶俊萍,泉州市机关幼儿园园长,e-mail:26796893325@163.com

[摘要]园本课程建设必须树立“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课程设计理念,理清园本课程的建设思路。作为园本课程载体的宝宝博物馆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重要价值。幼儿园创建宝宝博物馆必须坚持生活化原则,关注探索性和文化性两大要素。

[

关键词]宝宝博物馆;园本课程;课程编制

宝宝博物馆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一种尝试,一方面为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教育方式,因此宝宝博物馆在幼儿园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幼儿园应坚持以园本课程建设视野来审视宝宝博物馆的创建工作,着力处理好宝宝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充分发挥宝宝博物馆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一、园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一)园本课程建设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方位投入,需要特定的理念、信念,更需要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和努力。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儿园课程就不会随风摇摆;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儿园课程就不再随意和无序;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儿园课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幼儿园在创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树立“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基本理念。

关注生活就是要求幼儿园关注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为此,幼儿的生活及其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应成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起点。让课程充满生活气息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生活化建设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课程,意味着通过课程传承的知识经验是融入幼儿生活、生动而有趣,且具有生命的温度的。另一方面,游戏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在建构园本化课程体系过程中,幼儿园还要始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积极倡导游戏过程中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做到游戏的“主题自主、材料自取、空间自定、时间自由、角色自选”,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与快乐成长。

(二)园本课程建设应坚持的基本思路

依据“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基本理念,园本课程的构建要面向全体幼儿,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引领幼儿在游戏中浸染生活,融于生活,并超越生活,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园本课程建设的落脚点就应放在幼儿基本经验的积累上。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必须从周围的生活出发才能积累基本的认知与非认知经验,也就决定了幼儿园必须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园本课程体系。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说,幼儿园园本课程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构建自身的园本课程。如就空间而言,课程内容需要一定的实施场所,在幼儿园就具体表现为课程实施的空间,包括各活动区域的创建、环境的布置等。这些空间的布置就可结合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就时间而言,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全年不同时间分布的节庆日,组织段落化、阶段性或长期性的课程建设规划。

不过,这些课程的落实和实施都需要一定的载体,这在一般幼儿园通常是分散的,因时、因地需要而创建,容易产生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为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挖掘其教育价值,幼儿园可以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实施场所,那就是宝宝博物馆。

二、宝宝博物馆的特点与价值

宝宝博物馆是幼儿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幼儿园宽敞的走廊、劳作室、美工室等园内空间,专门为幼儿设立的与幼儿园课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园内儿童活动和学习场所。它以为幼儿构建资源共享、充分感知、快乐学习、融合群体的乐园为愿景,是为幼儿感知、欣赏和探索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操作机会的专门场所。宝宝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创建不同的主题生活馆区,以及若干个与之相配套的常态互动馆区,如木偶小舞台、亲亲宝贝屋、开心小农场等。博物馆藏品可以由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幼儿园空间与开发的主题课程,将其置于相对固定的场所,鼓励幼儿直接与藏品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表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作为园本课程的载体,宝宝博物馆的资源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并能以幼儿的兴趣为焦点生成主题活动,还可以保留一定的时间。幼儿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表征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探索世界、感知事物的所思所想、智慧和稚气,可将幼儿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呈现在博物馆区中,让幼儿分享探索成果。同时,有些博物馆的展区是为活动的开展而设立的,它以物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基地,并能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幼儿的学习过程。

三、宝宝博物馆的创建策略

作为园本课程的载体,宝宝博物馆的创建必须以园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思路作为自己的创建规范,在符合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要求的同时,坚持“以本土化为主线,以生活化为背景,以课程化为目的”,坚持生活化的创建原则,关注创建过程中探索性和文化性因素的作用。

(一)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所谓生活化原则,指在宝宝博物馆资源的挖掘上,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取材于幼儿的周边生活,以幼儿所熟悉和接纳的事物作为教育的基本材料。在幼儿园宝宝博物馆资源的创设上,民间传统游戏、歌诀(童谣)、民间舞蹈、传统工艺、习俗、民间小吃等地域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为这些资源不仅具有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更为主要的是,这些资源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是幼儿所熟悉的,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价值,所以这些符合生活化创馆原则的本土资源自然就成为宝宝博物馆资源取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创馆原则,使得宝宝博物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幼儿实际,深受幼儿喜爱,而且能够让宝宝博物馆的资源挖掘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使得宝宝博物馆的资源创设越来越丰富多彩。如果宝宝博物馆资源的取材脱离幼儿的生活,宝宝博物馆的创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失去其应有的课程意蕴。

(二)关注探索性和文化性两大要素

宝宝博物馆不仅是供幼儿观赏与了解的,更主要的是要能引发幼儿主动操作和探索。不能激发幼儿主动操作、探索的宝宝博物馆,就不是幼儿所喜欢的博物馆,其对幼儿身心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盼极为有限。因此,宝宝博物馆的创设应考虑探索性要素,应以引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和探索意识,并在操作、探索、观察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建目的。在宝宝博物馆的创设中,特别是在空间规划与设置、材料投放上,尤其要充分考虑到其所应具备的操作性与探索价值,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发幼儿个性化探究行为之效。

为实现探索性,宝宝博物馆可以儿童博物馆展示方式,模拟家庭、社会和扮演角色,创设亲亲宝贝屋、开心小农场等互动探究区域,为幼儿创造一个全能体验的空间。同时,博物馆内可以设置会客厅、小厨房、洗衣坊和洗澡间等,以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模拟,还可以建立幼儿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常识,让幼儿了解自身及周围的社会与世界,增强社交能力;还可以开设开心小农场,布置劳动工具坊、小菜园和种子回收站等区角,通过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全程参与种植,让幼儿在选苗、播种、浇灌、除虫、搭棚、测量、施肥和收成的过程中探索自然世界,接受劳动教育,增长文化知识,启迪聪明才智。

传承或传递文化,应该说是博物馆承载的另一项功能。在宝宝博物馆创设中也应关注文化性要素,这也是宝宝博物馆有别于游戏区域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把握和发扬宝宝博物馆核心精神的文化内涵,只有从文化背景对藏品的根本影响人手,方能体现博物馆的本质特色,也就才能借助宝宝博物馆这一载体向幼儿传达诸如本土文化、生物多样性、自然之美等文化意涵。具体来说,宝宝博物馆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且具有课程价值的、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创设童谣对对碰、木偶DiY、美食小作坊等常态互动区域。这些区域可以是针对特定年龄幼儿的,也可以是针对所有年龄幼儿的;可以幼儿观察、发现和操作为主,也可以是需要成人帮助方能开展的活动。通过在这样的宝宝博物馆中活动,幼儿不仅能够见识许多不同年代、种类各异的地方特色文化,而且可以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自然建立起对世界丰富性、差异性的最初认识,有助于幼儿今后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初步理解和包容的人生态度,由此宝宝博物馆也是幼儿珍爱民族文化和培养博物精神的绝好场所。

参考文献:

[1]虞永平主编.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曹然.博物馆与儿童教育活动执行过程的分析——以上海地区博物馆为例[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幼儿课程建设篇8

关键词:瑞吉欧;幼儿教育;学前课程

1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主要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吉欧幼儿教育逐渐走向国际社会,其教育理念非常丰富,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1科学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瑞吉欧看来,儿童是社会成员之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继承者、参与者与创造者,儿童拥有自己的文化与权利。他们能广泛运用、创造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马拉古齐形象地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如语言、绘画、雕刻、泥工、建造、肢体动作等等。”[1]26瑞吉欧人认为教育要在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实施,应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经验出发,让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重“教”之时,更应重“学”,以学定教。根据幼儿的行为反应决定主题进行的时间与空间。幼儿教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权威者、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儿童也不是被教育者,儿童的行为引领着教师的教育,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

1.2注重关系的建立

在瑞吉欧学校,教育者与儿童、家庭、社区公民在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世界中对话,民主参与与合作是他们实施幼儿教育的砝码。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关注、关心每一个儿童,但并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儿童。关系是幼儿教育长远发展的枢纽,促使幼儿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及时、有效、良好的互动,是幼儿完成教育目标、走向世界的基石。幼儿与教师即使有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的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社区人员建立起沟通、合作、共同管理学校的关系。意大利人坚信,个人———“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之间建立集体协作的关系,通过认知冲突的发生与解决来共同进步。

1.3教学记录的影响力

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教学记录是其重要的教育精髓之一。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幼儿,与幼儿耐心地交流,通过幼儿作品、文字、声像资料等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资料收集与记录。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使用多种符号表征世界的方式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与诠释,不断反思与总结幼儿的优缺点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自己及幼儿的发展做出评价与展望,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幼儿,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拓宽教学思路。记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而且可以促使师幼互动,促进家园共育。

1.4生成课程和方案探究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强调团体中心、关系与互动中心,构建孩子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工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模式;强调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文化。瑞吉欧幼儿教育取向认为,“与幼儿共事,是由三分之一的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构成的。”[2]方案课程在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以“课程就是所发生”的为课程观,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3]190。其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是在即时的情境、突发的事件中生成,是教师与幼儿对话、探究、合作的结果。方案课程在横向上将认知、情感、技能等多种领域加以组织和整合,纵向上不断地生成新的主题与方案。

1.5工作坊是儿童成长的乐园

瑞吉欧教育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环境创设以家庭社区、文化折射、年龄发展、时间与空间、尊重使用者、评估更新为原则;坚持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环境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是最佳的“记录”方式之一的价值取向。瑞吉欧的工作坊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收集了幼儿的各种学习作品,而且收集、记录着老师及家长们研究学习的各种成果。马拉古奇说:“工作坊是幼儿双手和心智探索的空间,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更多,所以‘工作坊是激发幼儿的地方’。”[4]137-140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互相接近,一起游戏、对话,享受童年的乐趣。

2瑞吉欧教育理念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启示我们,要在中国文化的视角下,在我国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势的学习并吸收其教育精髓,从中获取灵感,得到感悟。

2.1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我国幼儿园教育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秉持“以教定学”的主旨,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设计目标化、成人化、知识化;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实施机械、死板、非游戏化;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搬用工”,儿童对教师更多的是害怕与服从。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与关注儿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实现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5]。课程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将计划性与生成性结合;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同时具有兴趣性、启蒙性、安全性、适宜性、可探究性、整合性;教学活动生动、有序、以学定教。

2.2注重关系的建立,构建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在瑞吉欧,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对话、合作、共同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瑞吉欧学校的课堂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是儿童和教师发表各种不同观点的场所。在我国,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及幼儿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关系”的建立及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及社区公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其社区及社会文化建设带来的相关益处;家园及社区关系的建立被功利化;社区发展的重心只在文化建设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共同管理的关系;提高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儿童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使其在成员合作中找到平衡点,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和睦,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发展,逐渐壮大;将自身文化渗透到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及社会文化中,为孩子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园。

2.3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在我国,教师的记录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队伍发展缓慢,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幼儿园班额较大,教师难以记录幼儿的成长经历;教育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学记录流于形式;家长的参与度低,其记录的效度难以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模糊。由此可见,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教师教学记录的意义难以显性。因此,我们应通过记录及观察的方法去研究教师与儿童的成长及发展。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加快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实践-反思精神。其次,缩小幼儿园班额,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再次,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再者,让更多的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最后,规范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给教师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工作及学习环境。

2.4以方案课程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瑞吉欧教育之所以创造出自己的国际之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教育者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及体系,他们可以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可以不遵循任何国家预设的课程内容框架。其课程的主要运行形式是方案活动,主题的开展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对生成性的方案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预制性与生成性把握不准,找不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同化、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构建弹性课堂,促进幼儿智慧的成长。鼓励教师学习生成课程理论,处理好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提高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驾驭生成性与预设性关系的能力;鼓励家长及社区人员为生成课程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完善教师培养及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保障幼儿园、家长、社区及专家、骨干教师的协作机制。

2.5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儿童是环境的产物,瑞吉欧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是儿童周围的环境,来自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6]。“工作坊”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精髓,代表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文化特色及人文情怀,代表着人类基础生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特质。在我国,活动室就是工作坊的缩影,记录着教师与幼儿的成长经历,记载着我们的文化精髓,寄托着国家及民族的希望。然而,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及家长的参与;以视觉刺激为“美与教育”的象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没;重视物质环境创设,忽视精神环境创设,对环境的理解片面;追求昂贵、时尚的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被边缘化。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为本、归还幼儿、家长、社会人员的主动权、参与权、自。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幼儿园课程思路,进行地域课程资源开发,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7]。既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又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活动室的建设避免“唯美的误区”“文字的误区”和“结构的误区”[8]。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教育性、环保性、适宜性的幼儿园文化,使园内环境自然化、多元化、民族化、生态化、生活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埃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5]郑益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8):138.

[6]李从军.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J].教育论坛,2015(320):297.

[7]朱从琴.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17.

幼儿课程建设篇9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规划;整体规划;内涵;意义;任务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03-04

课程规划通常是指制定课程计划的过程或结果。〔1〕任何正式的、制度化的教育机构的课程,都应是经过精心计划和组织的,以对受教育者产生系统的、累积性的影响,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幼儿园的课程也不例外。幼儿园课程的规划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规划经历了一个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到幼儿园自主的过程。初期,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幼儿园几乎没有课程规划的自。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鼓励幼儿园自主规划自己的课程,①以因地、因园制宜开展教育活动。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幼儿园的自主规划课程。但从实践效果看,暴露出了较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大量“碎片式”的课程规划,如在“特色课程建设”“品牌创建”的名义下,随意放大五个领域中的某个领域或某部分内容进行课程规划,盲目引进其他园所所谓的新颖做法,甚至只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朝令夕改,频繁更换课程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导致幼儿园课程的平衡性被破坏,课程膨胀而无组织,教师负担加重,从而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切与忽视幼儿园课程规划的整体性、未树立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意识、缺乏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等不无关系。本文基于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关切,尝试提出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概念,并就其内涵、意义及任务逐一加以说明,以期为幼儿园课程规划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内涵

与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相对的概念,是对幼儿园特定年龄段、某一领域课程的个别规划。具体而言,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以幼儿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幼儿园为课程规划主体,保教人员全员参与的,以国家、地方幼儿园课程政策为指南,根据幼儿园自身实际条件,着眼于幼儿园不同类型课程的纵横架构,对幼儿园课程作出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整体”表现为目标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主体的整体性――全员参与,内容的整体性――课程的纵横架构和各要素集合。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每一个儿童都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力量融汇一体的整体。”〔2〕服务于儿童成长的幼儿园课程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相应地,幼儿园课程应为幼儿提供其整体发展所需的各种经验,并使之协同发挥作用。零星的、碎片化的幼儿园课程规划不仅难以满足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割裂幼儿人格、削减幼儿生命整体性的风险。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需要多元主体的整体参与。幼涸翱纬陶体规划是对整个幼儿园课程所做的顶层设计,规划者不能仅限于幼儿园的“顶层”,即少数管理者,而是要由园长、保教人员、家长、幼儿、社区人士等组成课程规划共同体,通过愿景共享和民主决策,协力推进课程规划工作。全员参与课程规划有助于关照多元价值的诉求,增强各主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整合不同视角和园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提高课程质量,因而既是课程民主的要求,也是课程效能提高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对幼儿园课程各要素及其结构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按照全教协会(naeYC)的解释,幼儿园课程是指“一种有组织的框架,它描述了儿童学习的内容、儿童达到规定课程目标的过程和为帮助儿童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教与学所发生的环境”。〔3〕按Scott(2008)的说法,课程至少应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目标或结果的描述,内容、领域或学科知识,方法或程序,评价和评估。〔4〕可见,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需要对其所包含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一系列要素进行组织计划。这种组织计划既包括横向的课程结构搭建,也包括纵向的课程内容衔接。

二、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意义

作为幼儿园层面甚为繁复的专业工作,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做好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加速推进,国家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性文件,为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意愿能否产生实效,关键看幼儿园层面的课程实施情况。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为幼儿园层面的课程实施绘制蓝图,本质上是将国家的政策要求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将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构想向幼儿园层面的课程活动实践转化,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二,做好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课程具有整体性。任何一个课程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并不包含于部分中,但最终却界定着它们”,并且“关系从来都不固定,它是动态的、过程中的,它在参与者彼此的协商与互动中转化和改变”。〔5〕因此,只有着眼于课程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才能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

第三,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上,幼儿园一直是课程研究与建设的重要主体。无论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幼儿园课程中国化进程的课程试验,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的体现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的课程试验,大多是以幼儿园为主体完成的。课程整体规划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着力点,不仅对促进幼儿园自身的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有益,而且有可能通过其创新探索,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寻找到更多的突破口。

三、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任务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一项系统、繁复的专业工作,涉及的人员、要素众多。若要有效推进,必须先厘清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究竟要做什么,即要完成哪些任务。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6,7〕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规划主要包括四项任务,分别是构筑课程愿景、编制课程方案、建立支持系统以及制订行动计划。

1.构筑课程愿景

愿景,通常被认为代表一个组织的成员对于他们所要追求的价值的一种选择和共识。因此,幼儿园课程愿景的构筑代表着幼儿园在整体规划课程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具有根本性意义,决定着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方向和质量。如果我们把课程视为“学生要走过的将给学生带来益处的教育路程”的话,那么课程愿景便是我们为所有幼儿构想的“一趟美妙的教育旅程”。〔8〕一趟课程之旅何以美妙?又通向哪里?这便是课程愿景要回答的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要综合考虑理论层面、政策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的因素。

在理论层面,Schiro(2008)提出过四种塑造课程实践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知识型(thescholaracademic)、社会效率型(thesocialefficiency)、学习者中心型(thelearner-centred)、社会重构型(thesocialreconstruction),〔9〕这可为我们思考课程愿景提供理论参照。在政策层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体现了当代幼儿园课程应当追求的价值,除了坚持全面和谐的发展观、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外,还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特殊性,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等。这种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具有核心指导意义,理应成为幼儿园构筑课程愿景的精神指引。在实践层面,幼儿园需要考虑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历史传统、师资条件、社会期望、家长素质、幼儿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课程应体现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对于我们的课程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试图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状态(我们的课程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具有什么拥奶刂剩ㄎ颐堑目纬逃Ω檬鞘裁囱的课程)等问题。

2.编制课程方案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策划与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10〕换言之,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根据幼儿园所确立的课程愿景,结合对本园课程发展的强项、弱项、机遇等的分析进行的对未来课程的构想和安排,构想和安排的结果将成为接下来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蓝图和依据。如果说课程愿景是对一趟“美妙教育旅程”的勾勒,那么在课程方案中,我们将能够看到更为详细的景点和线路设计,包括我们将去哪些地方,参观什么内容,如何安排时间等。一份完整的课程方案通常应包括课程的背景条件分析、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的评估修订等内容。其中,课程的背景条件分析是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重要基础。做好背景条件分析需要全面总结幼儿园前期课程改革发展的经验,摸清当前课程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愿景要求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确定进一步规划课程所需改善的重点。总之,课程方案的编制绝非另起炉灶,而是对照愿景要求对幼儿园现有课程加以调整、改进并使其系统化。这当中,课程的内外部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外部一致性”,指的是所规划的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政策的一致性。“内部一致性”指的是所规划课程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一致性。两者结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方案。

3.建立支持系统

有了好的课程方案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得到好的实施,这已为课程改革的历史反复证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课程变革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等特点,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诸多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取得应有成效。因此,编制课程方案仅仅是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的其中一步,所规划的课程若想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课程支持系统,并使其中的相关要素能够协同变化,以保证课程方案的顺利编制和实施。一般而言,支持系统分专业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两类。专业支持系统指与课程方案编制与实施有关的各类专业活动,如在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课程决策与设计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研机制等方面所需的支持,其中以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为核心。因为课程实施的最终承担者是教师,教师是将幼儿园规划课程转变为幼儿经验的最重要中介。社会支持系统则是指与幼儿园课程改革有关的各种社会组织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涉及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家庭、社区和通讯传媒等。〔11〕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儿童发展处于与其有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大系统以及长期系统的交互影响之下。〔12〕因此,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的课程规划虽以幼儿园为主体,但必须考虑所处系统的影响。例如,幼儿园课程方案若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其实施必将面临很大压力。又如,幼儿园课程规划若与国家或地方的文化差距过大,也会很难被公众接受。

4.制订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由特定的行动计划小组,在支持系统所提供的条件下,协调各种资源实现课程愿景、方案的具体步骤和过程,因此,它不只出现在课程规划的早期,而是贯穿于课程规划的整个过程,并且直接决定了整个课程规划最终能否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行动计划小组是基础。行动计划小组应包括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不能只由某些方面的人员,如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行动计划小组中要有教师和家长代表,还应包括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专长的人员,如团体工作促进者、课程专家等。团体工作促进者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推动不同角色和背景的小组成员充分、平等地发表意见,以避免各方因相互之间存在等级关系或专业背景差异导致某些人主导讨论而使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得不到表达或重视。课程专家则可以提供课程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方面的支持。此外,行动计划小组的建立可采取嵌入式结构,如在幼儿园整体层面和各年龄段层面分别建立行动计划小组,负责制订不同层面的行动计划,而各年龄段的行动计划小组又有成员参与全园层面的行动计划制订。这种不同层面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嵌入有助于保持计划制订在各层面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另外,连续的课程评估应成为行动计划制订和修订的重要基础。在行动计划制订前和实施中,都应在对相关信息资料作搜集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自身、课程运作及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行动计划制订和修订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斌华.课程规划导论(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7,(6):53-58.

〔2〕张静静,安桂清.学校场域中儿童整体人格的建构:第三代活动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7-21.

〔3〕李云淑.关于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62-82.

〔4〕SCottD.Criticalessaysonmajorcurriculumtheorists〔m〕.London:Routledge,2008:19-20.

〔5〕安桂清.整体课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6,(6):85-89.

〔6〕徐高虹.课程规划: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76-79.

〔7〕CaRRJF,HaRRiSDe.Succeedingwithstandards:Linkingcurriculum,assessment,andactionplanning〔m〕.alexandria: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2001:3.

〔8〕亨德森,凯森.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夏惠贤,严加平,王维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21.

〔9〕SCHiRomS.Curriculumtheory:Conflictingvisionsandenduringconcerns〔m〕.Losangeles:Sage,2008:4-7.

〔10〕阎水金.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55(1):22-26.

幼儿课程建设篇10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也是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游戏,也要积极培养游戏精神,将游戏的精神有效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真正实现寓教育于游戏,不仅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而且更好地促进幼儿本身的和谐发展。

如今,游戏已成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理所应当地重视游戏,更要关注对游戏精神的培养,从而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既然要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要将游戏逐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以游戏的形式去实施课程,教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实现“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不应只是纸上谈兵,要坚定以下两个原则:(1)一切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若要使幼儿在教育中得到收获,必须先了解幼儿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只有确定好这一点,才能够使教育的过程顺利进行,得到理想的结果;(2)把握每个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幼儿的发育期有或早或晚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把握好每个幼儿的实践能力,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要坚持因材施教,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特征

1.以游戏精神为本

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必须充分关注游戏精神。不仅是在游戏的规划中,更表现在游戏的实施过程当中,包括游戏的角色确定、游戏任务的分配以及游戏结果的判定。我们要把课程的内容充分融入游戏中,把游戏的精神通过课程内容来体现,渗透进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举例来说,我们确定一个游戏主题――“神奇的动物”,在这项活动中,我们有抓蜗牛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幼儿既学到了蜗牛是什么,长什么样子等知识,还学到了如何抓蜗牛等实践能力,将游戏精神彻底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也充实了课程。

2.注重社会实践

在幼儿期的教育,不可能像小学、初中一样让幼儿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进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学模式,因此,注重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建设“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幼儿的一些举动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整体把握,从而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例如,我们举办“我爱读书”的活动,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去参观印刷厂,观看书籍的印刷流程,在这项活动中,让学生学到什么其实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于参观这一学习方式的印象。

三、“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策略

1.充分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

在当前的教育中,人们大都关注的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

因此,在活动过程之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大都在集体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同样如此。教师大都偏向于认为集体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锻炼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可否认,这些优点是存在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集体游戏时间的增加,必然意味着自选、自主活动时间的减少。这里我们不是要绝对否定集体活动的价值,而是要改变当前实践活动中集体活动占据了绝对优势的现象,如果任由当前这种情况发生,游戏时间就不再意味着休息了,而是一种变相的“上课”。幼儿在这其中得不到自由自主选择游戏的时间,因此游戏也就失去了融入园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2.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喜欢游戏材料也是他们的一种禀性。幼儿大都还处于对外部事物的好奇时期,因此,游戏材料在这其中就充当了重要的工具。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幼儿的玩具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也相当贫乏,这就导致幼儿园在进行游戏与课程学习时遇到种种困难,对于幼儿智力和体力的开发等方面的活动也都受到了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借鉴蒙台梭利的做法。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设计出了一整套帮助幼儿学习的游戏材料,而且实施了通过游戏材料去完成教育内容的实践,真正实现了游戏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她所研究设计出的蒙氏学具也为幼儿园教育游戏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在我们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在游戏材料缺乏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可以号召幼儿一起设计游戏材料,虽然现成的游戏材料更方便将游戏与课程相融合,但是幼儿自制的材料更具有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悉心指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友谊性的比赛,让大家都活跃起来,积极参加,真正做到寓游戏于教学。

3.为幼儿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