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6:35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出台至今已十年,这十年是语文课改深入长足发展的十年,是语文教学稳步前进的十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的十年。十年的检验证实语文课程改革是成功的,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具有中国时代精神与学科特色,一成不变绝对不行,再次改革势在必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终于出炉了,它的出现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仔细研读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里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与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本文将比较2001年版与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2”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谈点拙见。

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文字内容表述更严谨,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科的这一课程性质决定着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讲究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一门学科。而语文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的文件,更是秉承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字表述更注意细节。

例一: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将大写的“九”改成阿拉伯数字“9”,看似多余,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体现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语言使用严谨的特点。为了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于1987年1月1日联合颁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试用几年后,在试行的基础上,经过研究、修订,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中明确指出记录非物理量时,有两种情况:

(1)一般情况下,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1.35元,1480人)。

(2)整数一到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间,可以使用汉字,但要注意保持局部体例的一致。

从2011年版课程标准看,不论属于哪一种都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9,这样更规范。

例二: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2011年版建议阅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我们看到,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去掉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书名号。这一细微的改变也是有着充分理由依据的。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后来,考虑到标点符号用法的社会影响较大,1994年,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提议下,《标点符号用法》改制为国家标准(GB/t15834―1995),于1995年12月13日。《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而“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并不是句子内部词语的停顿,故不该使用顿号,此其一。“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从书名号正确用法这个角度看,以安徒生童话为例,“安徒生童话”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似乎被界定成了一本书,但是,如果“安徒生童话”就是指《安徒生的童话全集》,那也是一套书共四册,再从现实角度来看,各大书店多出售《安徒生童话全集》,即使是有《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两个不同的版本里面选择的童话中也几乎没有一样的,笔者认为,这不会是编者推荐的初衷的。所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上面的书名号去掉也是应该的。

二、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视中国的文化教育与阅读内容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阅读“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变成了“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从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将“中国古今寓言”放在了第一位上推荐,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表述中还可以看出,同是国外寓言,但编者保留推荐《伊索寓言》一书而删掉了俄罗斯寓言作家的《克雷洛夫寓言》,并不是因为推荐两部外国寓言重复。仔细研读这两部书,不难发现,《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利于小学生学习与理解。《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作者借这些故事或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或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或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等,小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受到相应的教育。相比较而言,俄罗斯的《克雷洛夫寓言》,则因为克雷洛夫接受俄国社会先进思想的影响,紧密关注祖国的现实生活,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主要内容是揭露沙皇(《狗鱼》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律维护统治者的虚伪本质)、反映剥削(反映1812年卫国战争的著名寓言《狼落狗舍》不仅揭露了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更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奋起打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伟大力量)、反映现象(这一类寓言也多是批判揭露统治者)。这些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远离时代,远离生活,他们难于准确理解,所以也就失去了寓言本身应该有的熏陶作用。除此之外,建议中还删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新增添了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可能也是考虑到作品内容、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作品在文学上的地位与作品普及性等因素。再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无论从体裁还是题材上都可以看出也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点,这些作品篇幅短小,节奏明快,音韵讲究,朗朗上口,适于诵读,内容也适合小孩子阅读。

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有着非常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色彩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阅读“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阅读中则表述为:“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另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长篇文学名著中增加了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从这些新增添的文学作品内容本身来看,显而易见地,爱国主义教育似乎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一块主阵地。回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的界定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政治性。作为教育者,本人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但是,值得商榷。语文像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教育职能,可是过度的强化其政治功能,是否会使语文学科失去它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四、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阅读多元发展的大繁荣局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前言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阔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宗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建议中指出“建议教师从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阅读范围。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建议“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这样的建议,似乎可以隐隐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外读物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间网络文学也涌现出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它们虽然没有获“茅盾文学奖”或其他任何奖项,却是非常值得孩子们阅读的作品。通过多元作品的阅读与无形中的比较,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得到提升,认知也会更全面更理性。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2

一、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

1.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自己多读书、爱读书,学生才能多读书、爱读书。早读课期间,与学生一起读书,诵读古诗,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读书时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讲述自己读书后的收获和体会,“现身说法”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找准兴趣点,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中,找准兴趣点,激发阅读兴趣。如名著如今都已搬上银幕和银屏,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趁热打铁,让学生接近原著,愉快就读。介绍作品时,卖个关子,如同古代章回体小说留有悬念,让学生课外阅读欲罢不能。

3.展开课外阅读比赛。初中生好胜心强,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在各种比赛中胜出。通过读课外书,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

二、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引导

1.读物。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推荐了学生课外读物,依据这个课外读物建议,配齐后陈列于图书室,方便学生借阅。语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办学条件、社会环境等,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2.阅读小组。在课外阅读中,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小组长负责召开组内的讨论会等。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明辨是非。定时展开评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评比,有利于同学间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

3.说、读、写并举。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应做到听、说、读、写并举。让学生听电台中的播音,听电视中解说员的旁白。曾几何时,《说岳全传》风靡大江南北,造成万人空巷,社会上犯罪率锐减。通过听,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深沉的情感意蕴;通过听,让学生展开联想,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造就的艺术效果。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读物中最感动人、最令人难忘的篇章,结合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说出来。通过说,推动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蓬勃开展。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3

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他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我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从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连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寻找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效绩的途径。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本次调查工选择了我所带的八年级三班四班的学生共计100人,,以确保抽样调查结果的合理、准确、科学、可信。

(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确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调查表详见附件1),在问卷调查里,我主要从阅读内容、阅读范围、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途径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100名农村初中八年级学生接受调查,通过本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我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我对问卷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

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超过了其它类型的人数,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或者为取得较好成绩,看一些教材辅导读物。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有55.08%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可见,学生阅读目的较为明确,对课外阅读持肯定态度,在对自己的建议一栏纷纷提出希望自己多看课外书。

(二)从阅读时间看

(三)从阅读途径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77.31%和77.81%,而通过租和网络获取阅读资源的仅仅占6.5%和6.31%。可见,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然而,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许多家庭很少给学生购买课外书籍,而城里学校都有阅览室、资料室、图书室,均有丰富的藏书,而农村初中虽也有这些设施但藏书很少,这造成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许多学生在对家长的建议一栏中希望家长能支持孩子购买课外书,能给自己多买课外书,对学校的建议则希望能购买一些名著或适合初中生阅读以及与时俱进的书籍。

(四)从阅读内容来看

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在师生交谈中,我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除童话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如罗曼.罗兰、海明威、莫泊桑,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均在百分之十以下。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四、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校会、班会、校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在全校师生会议上及家长会上,使全校师生及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黑板右侧或教室内写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在教室、走廊、楼梯等张贴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的画像;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团课,通过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热爱书籍。

2、建立班级读书角,丰富阅读资源

农村初中办学条件相对较为滞后,许多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较少,学生家庭中的藏书量也极为有限,阅读资源匮乏,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设立读书角,图书的来源看可以让老师学生捐献,这样,创设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丰富了阅读资源。

3、组织系列活动,形成阅读浪潮

学校可以确定读书主题,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或感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激励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形成课外阅读的浪潮。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生拥有了想读书、爱读书的冲动,一旦拥有了这一课外阅读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就能真正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真正体味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只有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做好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欣赏性,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我们主要以单元为板块,在科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其他名篇,或同一作者的其他篇目,或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要想避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所谓不懂笔墨不读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把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记下来。

(2)建立学生阅读成长卡

(3)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读与写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写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续写、仿写、改写、扩写、评论等都可以采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4

关键词:中职生;课外阅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一、调查目的

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才人,还需要拥有更多综合能力的人才。对于中职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已成为就业时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在职校的教育中如何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包括学生自我教育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阅读和素质提高的关键环节,又是对学校教育拓宽的有力补充。

为此,我们最近在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做了一项中职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旨在通过这一扇“窗口”了解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调查范围

我们从高一、高二、高三按照专业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140人,有效问卷为125份,其中高一41人、高二38人、高三46人。同时我们也对不同年级的三位教师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为主,对老师的调查采用访谈形式。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中职生喜欢课外阅读,并把它作为一种课余爱好

在调查的125人中只有极个别学生对课外阅读持反对态度,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表1)。

同时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家长对课外阅读一般不加干涉。

通过调查,我们也看到家长对子女的阅读一般采取不干涉的态度,有的家长十分支持孩子多读课外书籍(表2、表3)。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中职生的课外阅读倾向有了重大变化,阅读不再仅仅是一种学习之余的消遣行为,而是成为中职生在课堂学习后的有效补充,成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因此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也相应的转变。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家长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积极,但家长们大多数都还能尽量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这种现象也还是可喜的。

(二)中职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阶段性

高一、高二、高三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突出表现在阅读课外读物的目的方面(表4)。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一学生大部分并没有把课外阅读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来看待,对待其是一种放松娱乐的态度。到了高二、高三由于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压力,他们对于关于社会和学习的书籍更为感兴趣。学生阅读的差异还可以从老师的引导上来看,在对三个年级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高一的教师提倡学生去看书,但是对看什么书籍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对拓宽视野。而到了高二的教师目的十分明确,他们要求学生多阅读与自身技能和就业有关的书籍。

(三)男生与女生在阅读选择、喜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些差异呈下降的趋势。

这次调查中,我们还特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被调查的65名男生中,选择阅读军事、科普类占80%,46.2%选择文学类。受调查的60名女生中85%的选择文学类为自己最喜欢的读物,12.3%选择了科普类,还有1.7%选择了军事类。在“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的调查中,有56.9%的男生选择玄幻、科幻类书籍,而有30%的女生同样选择了玄幻类书籍,有58.3%的女生仍倾向于言情、抒情一类的作品。

(四)中职生的课外阅读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职生对于各方面的书籍都有所涉猎,并且一些中职生还是有着较广泛的阅读类型。同样我们也看出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书籍还是学生首选的阅读对象,这也反映出中职生在阅读上还是目的倾向较强。

(五)中职学生阅读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若干值得思考的现象,反映了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生的阅读时间较少

从表中可看出,许多中职生认为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可以进行阅读的学生平均每天用来阅读的时间只有30分钟,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不足15分钟。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他们更喜欢把时间用于上网和聊天之中。

2.教师家长的指导没能充分发挥

教师、家长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本应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但充上表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老师的帮助作用很小,反倒是同学起了较大作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职校教师多针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阅读的多是与专业有关的书籍,而对于其他的课外读物关心较少。其次,教师只做了要求学生去看的工作,而忽视教予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技巧,使学生感到在教师身上没有获得课外阅读应有的指导。其三,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太少。学生没有主动反馈阅读情况,而教师也由于缺乏精力而忽视、家长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等诸多原因,都没能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而同学正能弥补这一点。学生之间交流起来平等自然,他们的看法有着更多的共同点,也易引起共鸣,并且同学之间的方向目标更为一致,可相互提供阅读信息、书籍来源等等,所以在学生的眼中同学成为他们的最大帮助者。

3.中学生阅读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在“你最喜欢的书和最喜欢的作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对名著的兴趣提高了。选择莫泊桑《羊脂球》的占8.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占16%等等;最喜欢的作家里鲁迅占32%、刘墉54.4%、韩寒81.6%、金庸36.8%、琼瑶19.2%、安妮宝贝9.6%等等。在惊喜的同时我们从中发现了令人担忧的阅读问题:

(1)盲目性。在调查中有一部分的学生仅凭自己的直觉来选择。对于韩寒的作品,中职生十分推崇,他们推崇喜欢他不是单纯地以为他的文笔,更主要的是他的书里折射出来的精神迎合了年轻人的心态。武义重“义”、言情重“情”、漫画重“漫”这些都贴近年轻人那种复杂的内心世界。

(2)追赶潮流。中职生对社会流行的明星传记,最近出来的网络作家都很感兴趣。书店广告宣传什么就读什么,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

3.休闲消遣。在调查中,武侠言情、漫画仍占据一半的市场,中职生仍是以阅读这类书为放松。其实这类书籍不是不能读,而是读这类书的收益较少。一是浪费获取知识的时间,二是中职生对这些书籍不具有很强的免疫力,在这些书籍中很多充斥着色情暴力,产生较坏的影响。

4.中职生大多不能很好的解读文学作品

中职生里喜爱文学作品的占了大多数,而对于许多作品在认识理解上都流于表面,甚至许多中职生认为根本读不懂,尤其是外国的作品。在接受调查的125人中有28%认为能很好的理解作品,有54.4%中职生大致能理解,有8.8%的只能读懂一点,有8.8%的中职生是一点也读不懂。在对“你喜欢中国读物还是外国读物”的调查中有70.4%的中职生喜欢读中国读物,29.6%的中职生偏爱于外国作品。当问到“为什么喜欢中国读物”或“外国读物”时,喜欢中国读物的学生有的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要喜欢;大多数的中职生都表明相对于外国读物,中国读物较易理解,并且能理解得更深一些;有时也由于外国读物太深奥、文化背景有差异、翻译得好不好等原因而不喜欢读,甚至有极个别的学生认为“外国作品是关于别国的事情与我们不想干”。而在喜欢外国作品的学生中,他们的理由是:外国作品有不一样的感觉:新奇吸引人,语言幽默,具有神秘、科幻的色彩,神话故事丰富多彩,文章夸张等等。

五、建议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绝不是这所学校特有的,我们相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持肯定态度的人不在少数,多数人都知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综合素质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对于中职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呢?在此我们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加强指导

(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干扰,如网络、电视的吸引;学生自身急于求成和懒散的心理障碍;课业负担的压力等等,因而学生课外阅读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2)为师的宗旨在于育人而不是学生的上线率,如果多数老师可洒脱的放下包袱,那对我们的孩子也是一种幸运。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个计划最好能确定阅读的目的,阅读的书目,要提出安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2.学校应该改革管理机制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方式的限定和阅览室开放时间短等问题,成为阻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学生阅读书籍,提供更多时间、场所方便学生阅读,同时学校可以调整管理机制,让学生能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去充实自己的知识。

3.家长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家庭是一个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学生有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家长要努力走出传统观念的影响,看到分数之外的东西,这就要家长自身有一定的水平和素质,如果自己本身就很少阅读书籍又何谈理解课外读物给孩子带来的利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中找到沟通的共同点。

4.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

全社会都应关注我们孩子的成长,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书价的合理性,书籍出版的内容把关,图书馆借阅的方便性等。

5.学生要学会合理阅读

学生应该要学会把握阅读的质量和数量。质量指的是书籍内容质量和吸取知识的质量,如果每天沉迷于言情小说或把所有书籍当成故事书,不领会其中的道理,那阅读课外书对自身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数量是指阅读书籍的数量,在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没有时间阅读,这与前面提到的教育管理机制有关系外,还关系到学生是否会科学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零碎的时间是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数量的。

总之,中职生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良性教育,除了课堂上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外,课外阅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应通过课外阅读这一切入点为孩子的世界开拓一片更为广阔的自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徐惠珍.拓展中职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等职业教育.2008(16)

[2]王友华.当前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对策[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

[3]张圣起.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5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全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的爱戴,更好地体会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三、课后推荐信息,拓展延伸课文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一、引言

最近,王蔷、陈则航教授带领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课题组研制出了《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实验稿)》”)。笔者受到《标准(实验稿)》的启发,根据其中小学高年级阅读标准的阐述,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改进建议,仅供参考。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1.教师认知:对英语阅读的重视不够。很多教师对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对学生英语阅读进行课外指导的经验。小学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还是围绕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展开的,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品格的培养。另外,由于课时限制和应试考虑,高年级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

2.学生态度: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英语阅读一直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考试中占据很大的分值,但是学生在阅读题上拿高分并不代表其真实的英语阅读能力。笔者在小学高年级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英语阅读存在畏难情绪,缺乏阅读的兴趣,更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不少家长也反映孩子到了高年级仍没有养成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习惯。

3.材料选择:难以选到合适的阅读材料。近几年,市面上充斥着各大出版社推出的英语系列读物,其品种分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网上流行的各种原版引进的英语分级读物最受欢迎,但这类读物的分级标准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国家,对国内学生并不适用。

三、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外阅读的改进建议

1.依据分级标准、自主选择读物,让学生主动阅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笔者将筛选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教师把关和学生自主。首先,教师可以参考《标准(实验稿)》中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读物特征描述,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阅读能力,为学生量身打造课外书单。在制作书单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班级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适当加大阅读材料难易的跨度。书单还应尽量涵盖多种体裁,如童话、科幻、科普、漫画、传记等。

2.创设轻松环境、丰富阅读形式,让学生享受阅读。与教材相比,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接触更真实、更地道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带来更丰富有趣的阅读体验。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例如,笔者在自己的英语教室中设计了一个英语图书角,图书角被布置得温馨舒适,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角静静地呆上一会儿,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想让学生爱上阅读,还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比如和同学组成阅读小组,一起展开阅读;或一边阅读,一边写下好词、好句等;又或邀请父母一起阅读,将阅读变成一项家庭活动。总而言之,就是要让英语阅读成为学生喜欢做的事。

3.课内延伸至课外、指导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应从readtolearn,learntoread这两个层面出发,学生既要学习语言知识、先进思想和文化差异等,又要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掌握阅读技巧,学会阅读。教师在平时的英语阅读课上应该有计划地给予学生适当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这里以theKing’snewClothes为例进行说明。pre-reading:教师可以安徒生童话入手,利用插图、动画等,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while-reading:先让学生快读全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有目的的扫读,回答who,where,when等问题;再让学生放慢速度细读,分析深层含义。post-reading:利用发散性问题如whatwillyoudoifyouaretheboy?whatdoyouthinkoftheking?来启发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向学生推荐其他的童话故事书,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4.养成阅读习惯、鼓励读后反馈,让学生规划阅读。在《标准(实验稿)》中,阅读习惯被归纳在阅读品格中成为构成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一个要素。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英语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如果没办法做到每天阅读,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进学校图书馆看书,或每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x后反馈,如写读后感、改编故事、剧本表演、阅读竞赛、话题辩论等。

四、结语

相比国内,国外的阅读教育起步更早,也更加成熟。例如美国在各级学校设有专业的阅读教师和阅读教学专员,开设独立的阅读课程,也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具备阅读教学技巧。国内英语阅读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素养,先让自己成为热爱阅读、善于阅读和广泛阅读的学习者,才能做学生的好榜样,真正帮助他们培养终身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8

关键词课外延伸阅读;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展开的延伸面的相关读物。是要根据个体情况,发挥个人特长采取相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形成自身的一种学习习惯。从而进行知识积累。开展课外延伸阅读的类型很多,如看书,看电视上网等,但应当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各样,易难适中,寓于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自然会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延伸阅读过程中,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内容广博,视角独道,既富于新鲜的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二、注意学生阅读的个体心理和个性差异

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在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物点,选取和采用,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的趣味的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提高效率。

三、明确目的,提高要求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的分类,分层级获得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外延伸阅读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才能循序渐进,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教师在进行外课阅读教学时,要努力使课外延伸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努力达到刘勰《文心雕龙》“操于曲,而后晓声,观于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的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可以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教师要建议学生把课外中见到的和获取的知识部分摘抄下来,并随手写一些感悟,“积水成渊”。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学科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具大的作用。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9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

自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编制以来,我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新发展对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些素质变得突出和重要了,而有些素质则变得似乎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教材,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以满足社会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另外,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对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的。

目前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延伸,是上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课程教材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成功的,是中国几十年课程教材研究与探索成果的结晶。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不科学的(理想的课程未必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行的课程),说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更是有失偏颇。而且,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有大量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要吸取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向前更进一步。如: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课程状态,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

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新世纪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

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课程教材要进一步特色化、个性化,以适应日益多样的教育市场需求;

教材的系列化、多功能,将由于受到教育市场消费者(教师、学生、家长等)的不断催化和促进而不断加强;等等。

以上这些方面,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改革重点。本文试图择其要者,列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议清单18条,供新一轮义教课改实践者们参考。

建议1:进一步删减现行课程内容,精选重点,以进一步降低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减少知识点,尤其是删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那些超越学生可接受范围、过于深难的学习内容),从而避免内容深难重。各科必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粗线条”的“整体框架”,侧重给学生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把必修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比例限制在75%左右。在此粗线条的框架基础上,必修课程中把部分内容作为范例,或选取某个专题或角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具体深入的学习或专题研究。如历史,在向学生呈现一个框架性的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每学期选取一个范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透彻描述和深入探究,给学生一个现场报道式的体验,如身临其境。再如地理或社会中的世界地理学习内容,在向学生呈现世界地理的粗线条的框架性介绍后,根据具体情况(如本校所在地的特点和需要,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国际热点或我国的外交形势等),选取某个地区或国家,对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作详细深入的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和研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和分组,分别研究一个范例或课题,如日本研究、澳洲旅游、美国文化、北极探险,等等。

建议2: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包括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思想方法、意识、观念,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如,小学语文科可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课文。

建议3:在限制必修课课时比例(75%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比重,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某个兴趣点,或带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针对必修课程中某些具体内容(如某部文学作品)、某个专题(如文艺复兴)或某个课题(如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进行深入透彻的充分学习和钻研,从而更加强调关照学生个性和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建议4:现行课程教材比较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如对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类比能力等各种能力,分别进行专门专项训练,但对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的培养(如问题解决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新一轮课程教材将在继续重视各种能力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能力,其核心是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习惯和能力。这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可以也应该从小打基础,一步一步地分层次培养,使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渐发展,不断完善。这样,从小就指导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制订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分阶段的、系列化的课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发展计划,明确各阶段课题研究能力应达到的水平或达标标准,并明确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如何落到实处,即在各科中课题研究能力培养的分工要求及科际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各科课程教材中得到切实的保证。

建议5: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如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在我们的各科科目目标中,除了列出要求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价值观,还应该包括一项内容,那就是“经验”:要求学生习得的某种经验、经历或体验,如“具有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实验设计和简单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具有就某个问题进行研讨或辩论的经验”,“具有野外科学考查的经验”,“具有户外地理观察、地理调查或地理参观活动的经历”,“具有创作童话或诗歌的经验”,等等。

建议6:促使课程进一步综合化。如小学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门常识科,或自然与劳动综合成一门科目,或思想品德与社会综合为一门科目,或音乐与美术综合为一门艺术科。再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综合为一门综合理科(或称自然科学基础),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内容综合为一门社会科(或称社会科学基础),给学生提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粗线条的整体框架,同时提供进行具体深入的范例学习和专题研究的机会,并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选修课。

建议7:根据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材,通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真正达到整体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标。如,如果把城市小学语文的识字量提高到3000字,看似局部负担加重了,却可能由于提高了后继阅读学习的效率而在整体上减轻了学生的总体学业负担。因此,为了从整体上减轻学业负担,反而可能需要在局部上提高学习要求,而其关键,是遵循学习规律,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建议8:在各科中全面渗透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设计思想。

一是在讲述科学事实、概念和原理时,紧接着渗入有关的技术、成果及其相关的社会知识,使科学的学习渗透与之相关的技术应用和社会影响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各项理论知识时,了解这些知识分别在实际生活的什么地方得到应用(科学与技术、社会)。二是在讲述技术内容时,阐述这一技术中所蕴含或应用到的科学原理,这一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科学进步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副影响(技术与科学、社会)。三是讲述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时,指出社会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用到哪些学科知识和技术,社会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哪些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如何转化(如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或转化为科学问题),并指出科技发展史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出现等社会实践中提出来的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如何成为根本动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社会与科学、技术)。

建议9:讲清知识的来源,也是课程教材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中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通过范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向学生呈现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创新过程。

建议10:讲清知识的应用,强调各项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了解计算机键盘设计中所用到的统计学知识。

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建议11:科学教育在给学生提供科学概念时,首先应注意研究学生经验中已有的个人的原始观念。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展开研讨或辩论,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或实验进一步研究有关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发现各自原始观念不一致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解释不通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己来改变和发展这些观念,形成科学的概念。尤其是小学课程,一定要注意研究和重视儿童已有的原始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

建议12:把“劳动技术”这一科目改称“技术”或“基础技术”,不再仅强调单纯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的训练。一是强调与自然科学类等课程的联系与配合。二是强调“技术设计能力”(包括确认需求与机会、产生设计、计划与制作、评价等)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详见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技术部分,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三是在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综合进“现代技术入门”的一些知识。

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界,而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科学以探究为特点,技术以设计为特点。作为对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出的能力的补充,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号召学生通过参与一些既具有挑战性又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设计活动项目,来培养技术设计的能力,包括发现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包括成本与风险效益分析)、实施解决方案并评价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家庭阳台的美化布置方案,设计满足营养标准的食谱,为

学校某个区域选择植物,设计一种方法来固定物体或移动物体,设计一个天平用于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设计警报装置的电路,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供了一个设计的范例:每个小组用两周的时间制作一个乐器,然后与班上其他组同学交流讨论,并为全班同学演奏一下。在技术设计活动中,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系统设计、成本、风险、效益和非常重要的利弊权衡,以及替代方案的问题。这一标准还强调对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加以研究,如拉链、衣帽钩、罐头起子、桥和汽车等。

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技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教会学生动脑,技术教会学生动手。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技术科不能仅强调单调的技术操作,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技术活动需要设计、信息处理、价值评估、权衡投入与收益,等等。科学是用脑和手认识自然世界,技术是用脑和手改造世界。

建议13:初中思想政治科需要补充进足够的经济常识内容(尤其是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和适量的政治常识(尤其是与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的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尤其是生活哲学)方面的内容。如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在心理素质教育和生活哲学常识,第二学年安排法律常识和政治常识,第三学年安排经济常识。

建议14:新一轮课程教材必须力争在加强人文精神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改进,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教材中要进一步加强文学艺术教育,更重要的要是在文学艺术教育中,摆脱教条刻板地肢解技艺、牵强辨析,以及片面强调单纯技术技能训练的“技艺之学”、“记忆之学”的倾向,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感悟,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像,强调形成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强调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追求。尤其在语文科、音乐科、美术科,以及相关的历史内容的学习中,都要注意这一点。

建议15:在新的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得到更加充分的介绍和渗透。如,历史中可以渗透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等可持续发展观念方面的学习内容,如增加历史上关于破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事实等学习内容;也可以增加反映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各国势力消长的历史材料。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狭义地讲,是一种环境教育、生态教育、人口教育、能源资源教育,广义地讲,是一种长远观点和负责态度的教育,是对急功近利、对未来不负责任的不理智态度的否定。它既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涉及个人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感情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而不仅仅是理科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

建议16:新一轮课程教材要设计各富特色或个性的几套,供实践者根据各自的情境具体分析,因地因校制宜地加以选择。

注意,这里提倡的是特色化、个性化,强调的是“多样化”中的“样”,要各式各样,各有不同,而不是强调“多样化”中的“多”,否则“多样化”将异化为“多套化”,似乎套数越多越好,这将导致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特色化强调的是“特”,追求的是各具特色,各富个性。如可以借鉴大学英语教科书分精读课本、泛读课本、听力课本、快速阅读课本成套发行的方式,语文、英语科的教科书亦可考虑出版精读课本、泛读课本成套使用。过去我们的语文除正式教科书外,也有配套的自读课本,但自读课本是作为可选可不选的教辅类读物,不上教材用书目录。改为泛读课本后,不作为选用读物,而作为必读课本的一部分配套使用。

另一方面,课程教材要有特色。就各校而言,特色学校之特色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特色课程。国家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就要给各地各校办出特色留出足够的弹性余地。作为国家颁布课程方案,也应该是提供几套各具特色的方案供各地选择。

建议17:教材编制更加强调系列化。与教科书配套的各种系列化教材,配备得越齐全,则该套教材越有竞争力。如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手册、地图册,以及配套课外读物等)、教师用书(多功能教参),家长用书(家长指导书或家庭辅导参考书),各种学具、教具,挂图,电子音像制品,教育软件,等等。其中,教材配套学生课外读物(不是一般的课外读物)、家长用书,应该进一步受到重视,这方面的需求很大,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各套教材中往往不太重视这一块,几乎没有专门的家长用书,许多家长是借用教参来藉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各种电子教材,将成为教材市场异军突起的一大领域。

建议18:教材编制越来越强调多功能。如教参,除了直接指导某课或某单元的教学,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外,还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新特点,其编制思想、理论基础,具体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教参中设置一些小栏目的方法,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教学,阐述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尤其是课程教材教法方面的)、心理学知识,最新教改思潮和动向,以及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以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如学生家长用书,除可直接针对某课或某单元的学习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外,还可以通俗地向家长介绍本套课程教材的改革思路及其必要性、可行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可设置一些小栏目,通俗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如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各课或各单元的学习,介绍一些家庭教育、家庭辅导的方法,学生学习问题或其他问题的咨询,以及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这样,也促进了家长家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产品的多功能,是消费者对商品不断增长的共同要求。越是符合消费者意愿和需求的商品,才越能使消费者满意,并受到青睐,其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强。因此,各种产品的设计者们都十分注意了解和调查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产品设计思想由此而来。目前,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需求强烈,如果能够通过一套教材的试教或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那么,这套教材受到认可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哪套教材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大,哪套教材的竞争力就会更强。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教育理论被实践者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实际发挥作用的物质力量。

最后,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上述各项改革的可行性和改革步子的大小,通过循序渐进的、坚定的改革实验,继承与创新,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21世纪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篇10

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下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早已征集了数百万自愿者,义务辅导学生阅读,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不会学习,主要就是不会阅读。可以肯定,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不会阅读的人或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很难在未来社会生存。因此,利用历史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长期探索的问题。

1督促学生预习新课

笔者每一节课布置的最重要的课外作业就是让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上课前先检查有无记号,做没做读书笔记,是否思考了老师布置的问题。掌握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便于老师教学时有的放矢,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预习时要抓住重点,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生僻疑难字词要去查找,弄懂,以减少学习阻力。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老师要先钻研教材,提出精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己寻找或与同学交流得到答案。如在预习《中国近代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要求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在预习《世界现代史》“战后经济的发展”一节时,要求学生思考:美国、西欧、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每次提出问题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把握重点,集中精力,用心思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预习思考不能太浅,否则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学会做阅读笔记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做“记号”的意思就是做笔记,它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3.1课文中间划符号

如重要的语句下面划”________”,特别重要的语句下面划“======”,重要人名、地名下划“”,需要质疑的地方打“?”,几个并列的内容用“①②③”表示等等,这样做既便于把握课文内容,又便于将来复习巩固。

3.2课文旁边写批注

阅读时在相应的内容旁边写出“原因、主要原因、性质、意义”等词语。有时需要对课文的内容精当提炼,写出批注。如阅读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可以在课文相应的空白处写下:开始――来客星顿枪声,建军――大陆会议召开,建国――《独立宣言》发表,转折――萨拉托加战役,胜利――约克镇受降,结束――英美签订合同。这样做可使学生阅读的思维集中,印象深刻,方便记忆,突出重点,把书读“薄”,易于掌握。

4学会科学地把握课文的重点

仔细阅读的人往往从课文的遣词造句上就可以得到启迪。“转折、转变”等词常用在历史发展的关键之处,如“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再如“开端”表示一个新时代来临。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第一个、伟大的、彻底的”等词语牵涉的内容是阅读、记忆的重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5注意养成仔细推敲词句的习惯

5.1抓住关键的词句

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抓住关键词句,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5.2抓住表示事物发展程度的词句

如关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抓住以上关键词句,就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5.3抓住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原因),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结果)。”“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原因)。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结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6注重记忆课本的大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