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龄化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6:44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1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有青年型、中年型和老年型三种类型。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是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老年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的过程。老年劳动力比重达到15%以上者称为老年型的劳动年龄人口结构。

1、在与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下宽上尖的标准的增长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呈梯型,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为青年型。

2、在与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静止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人口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收缩,因而塔形较直。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呈上顶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成年型。

3、在与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缩减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呈柱形。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相应呈柱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老年型。

二、国际上关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两种观点。持悲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弊大于利”,主要论点是中年劳动力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体力、耐力、智力、抗病力、精力、适应能力和体力恢复能力等的衰退。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必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持乐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利大于弊”,因为有研究表明,老年劳动者与青年劳动者相比,有同样的劳动能力,老年人体力差一些,但在技术和经验上有优势,可以互补。美国劳工局的一项调查结论认为,45岁以上的劳动者对劳动市场的适应能力与年轻人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

三、本文认为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不同工种、不同地区和生产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作具体分析。就工种来说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大;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影响就要小一些。就地区来说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对发达国家影响较小。

在缓解和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方面,一些国有和地区采取了适合于各自不同特点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有:

1、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用提高人口出生率的办法,缓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2、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超高的国家,用吸收国外年轻劳动者移民的办法,增加青年劳动力,相应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

3、实行终身教育,特别是对45岁以上的职工进行技术、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他们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作变化的需要:

4、发展中地区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生产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减轻对老年职工体力的要求;

5、对老年劳动者实行非全日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或为老年劳动者调换劳动强度低的岗位,使他们能继续工作;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聚类分析;分层抽样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在19世纪中期最先出现在发达地区,这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出生率下降,实现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达到了7%,自此之后,该比值一直高于7%,截止2014年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1.13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0.06%。预计到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25%(Caiandwang,2005),而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14%,未来20-40年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张文范,2002)。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与出生率的下降,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对集中的记录进行分类,由聚类分析工具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进行分组或聚类,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聚类的目标是将数据聚集成类,使得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类内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这与抽样技术中以使得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大进行分层的原则是一致的。

本文首先利用1995-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数据做趋势图

图1

图22014年各省份老年人口比重

由图1可以看出,1995年-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1995年到2010年从17.12%下降到11.9%,就2010年之后稍微上涨一点点,这于国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但是总体来讲,出生率较之前还是很低;而同时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比较平缓,但是还是在上升,这于中国这些年的经济的崛起有关,国家发展迅速,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而使得人均寿命延长;而且也看到老年抚养比也是一直上升的,幅度也比较大,从1995年的9.2%上涨到13.7%,这也表示中国老年化程度的加深。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是31个省份中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为5.49%,重庆位居31个省份的第一位,老年人口比高达14.12%,从数据来看,2014年未进入老龄化,而重庆已经远远超出了7%的标准,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分析这种差异程度及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中国31个省份由于区位、资源条件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发展有快有慢,同样,老龄化程度也是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尝试采用聚类方法中的系统聚类法,选取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及各省份GDp占全国的比重,运用SpSS软件,对各省份进行聚类分析。

因为数据量纲不同将影响聚类分析的结果,所以在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行无量纲处理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指标类型中有“极大型”、“极小型”、“居中型”和“区间型”指标。通过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份分成5类,具体如表1

由于本文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即每层中的抽样都独立地按照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设总体均值的简单估计为^st,对于分层随机抽样

^st=∑Lh=1whh=1n∑Lh=1nhh

V(^st)=∑Lh=1w2h1-fhnhs2h

通过上述公式,得出下列结果:

^st=9.50%

V(^st)=0.00000176

该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利用国家公布的数据:2014年年末总人口13678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36782万人,得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06%,两者相差0.56%。

如果直接将3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比重数据直接地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即

^==1n∑ni=1yi

V()=1n-1∑ni=1(yi-)2

则结果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比重为9.56%,这样计算的方差为0.00039。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出的均值比较接近,但是分层抽样的方差明显小很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聚类分析与分层抽样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抽样的估计效率,这对于一些大型调查,例如全国型调查,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估计的精度。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除了最后一类老年人口比重为6.78%之外,其余四类都高于7%,最高一类竟达到14.6%;另外,受各地区经济差异影响,我国31个省市间的老龄化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就要求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从而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促使国家更和谐地发展。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问题越严重;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比非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低。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3

(一)欧盟各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各国在享受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面临战后“婴儿潮”的一代人开始步入老年,65岁以上老人占比不断增加,许多欧盟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2012年的报告预计,欧盟整体而言男性预期寿命将从2010年的76.7岁增加到84.6岁,女性从82.5岁增加到89.1岁。欧盟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法国、德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同为16%,意大利为18%。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各国的上述比例已变为:法国17.1%;德国与意大利相同为20.6%。德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增长最快。上述这几个国家预计到2040年时,这一比例将变为:法国26%,德国29%,意大利则将高达34%。而一些独立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上述官方数据更为严重。德国柏林研究所(Berlin-institute)2008年的一份研究表明,德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达26.5%,预计到2025年时将达到39.3%,到2050年时则将高达55.8%,即在2050年的德国总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占到了一半以上。该研究还指出,由于人们的营养水平、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如运动和日常锻炼等)方面的改善也使德国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100年前德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46.4岁,女性为52.5岁,现在男性的平均寿命为81.7岁,女性则达到了87.8岁。德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一个世纪内延长了近一倍。该机构还预测德国8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将在未来50年增加近三倍,从现在的320万(占德国总人口的3.9%)增加到910万(占比为12.1%)。而百岁以上老人则将增加16倍:从2000年的7,200人到2050年的114,700人。[3]预期寿命的增加使得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欧盟面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另一问题则是tFR不断下降。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盟各国曾在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段迎来生育高峰,即所谓战后“婴儿潮”,这一生育高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统计数据显示,欧盟27国每年新生儿的数量从60年代初的750万到2002年已降为500万;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的绝对数字约为40万人,只占整体人口增长的五分之一。2011年欧盟27国的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9.6‰,新生婴儿的出生率与自然死亡率相比仍保持有限的正增长。欧盟预测到2060年时其人口年龄结构将大为老化,0到14岁少年儿童占比14%,15到64岁人口将从2010年的67%下降到56%,65岁以上老人大量增加,占比从17%上升到30%,80岁以上老人则从5%上升至12%,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二)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健问题伴随人口老龄化,老人的健康、医疗保健以及退休生活等成为主要的关注点。欧盟为此提出了“健康生活年”(healthylifeyears)的概念,作为衡量是否既长寿又健康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关注人们能够生活自理并能参与各类常态活动的最大年龄。据欧盟统计,2011年欧盟27国男性平均健康生活年为61.8岁,是男性预期寿命的80%;女性则为62.2岁,是女性预期寿命的75%。由于欧盟内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约5.7岁,上述健康生活年数据表明女性的长寿可能伴随生活质量不高。即便如此,欧盟内不少国家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已大为增加,如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及丹麦等国的医疗保健支出已占各国GDp的11%,这些支出中的约四分之三来自各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老龄化社会中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长期看护,由于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上升,需要全天候看护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虽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已使得与年龄相关的高死亡率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面临如何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的问题。如德国目前还有许多6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与他们的父母同住,随着他们父母年事已高,这些父母很难再有精力照顾这些也已步入老人行列的残疾子女。为此,需要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看护服务。有效解决老人的医疗保健和长期看护问题,是欧盟化解人口老龄化困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老龄化社会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劳动力人口减少。欧盟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探讨延后退休时间,缓解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2010年比利时的就业人口中年龄在50到643岁之间的占比约为49.1%,欧盟整体则为56.5%。虽然比利时官方的退休年龄已延长至65岁,但统计显示比利时在2007年的平均退休年龄为61.6岁。这样,欧盟国家在劳动力问题上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人口步入老龄化,就业人口在减少;二是虽然许多国家已将退休年龄延后至65岁,但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提前退休。人们选择提前退休的原因,一是传统上对老人的负面认知或刻板印象,如认为60岁以上的老人在精力、体力等方面都很难胜任工作要求。[4]这一负面认知导致许多人选择在60岁左右退休。二是就业市场对60岁左右的人群关闭,使得就业人口进一步减少。老人学(gerontology)将65岁左右称为人生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大多数人仍有较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能完全自主地应对日常生活并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5]显然,在建立延迟退休机制、工作环境和就业安排等方面,欧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在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对各国政府而言最为棘手的问题当属如何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欧盟各国似乎还没有在这一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挑战。如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便是典型的“寅吃卯粮”,即由下一代为其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养老买单———现在是两个正在工作的德国人养活一个领取养老金的人。[3]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金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2006年德国政府税收中的30%(约800亿欧元)用于提供给社会养老基金。预计到2015年社保养老基金的供给将从2∶1变为1∶1,届时一个工作的人要养活一个领取养老金的人。而要维持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不断提高退休年龄来缓解社会养老基金缺口。据预测,如果要维持目前养老金供给状况,到2050年时的退休年龄应推迟到75岁。就欧盟整体而言,状况比德国稍好,2011年的调查为4个工作的人养活一个老人,预估到2060年时将变为2∶1。在解决公共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上,欧盟将主要依靠延迟退休、降低公共养老金发放额度和严格限制提前退休的养老金发放等措施。

二、欧洲解决老龄化问题之路

(一)积极老龄化策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取决于一国或一个地区预期寿命、出生率以及移民等多种变量。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为化解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减少等困境,已开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2012年笔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正值欧盟将2012年定为“欧洲积极老龄化和世代间团结年”(theeuropeanYearofactiveageingandSolidaritybetweenGenerations–以下简称“积极老龄化年”),亲身感受到欧盟各国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欧盟透过“积极老龄化年”来检视有关退休、医疗保健、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消除就业上的性别和年龄歧视等领域的公共政策,希望能在2020年实现如下三大目标:(1)延后退休时间,以便让老人更好地传承其工作经验;(2)老人在社区中继续发挥各种积极的作用;(3)老人尽可能地享受健康和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欧盟认为在关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同时,处理好各代人之间的团结和经验传承也至关重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老年群体成为积极活跃的老人:不但能独自应对日常生活,同时还能在就业、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成人教育、义工、住房、信息服务或交通等诸多领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老龄化”(activeageing)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核心。积极老龄化是近年来人口学界针对全球人口结构改变,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把积极老龄化定义为:“是在健康、参与和保障方面寻求最优化机会的过程,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2](p.12)而UneCe更是将这一概念上升到人口战略的高度,宣称实施积极老龄化的目的是寻求让日益增加的老年人群在健康长寿的基础上,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群不仅不会拖累整个社会的养老福利和医疗保健支出,更可以借助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延后退休年龄和增加妇女就业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劳动人口数量减少。显然,最直接的办法是尽量延长现有就业人口的工作年龄,即尽量延后退休时间。目前欧盟各成员国在退休年龄上存在较大差异,意大利平均退休年龄为57岁,而丹麦和冰岛则为67岁。[6]另一项报告显示,2009年欧盟27国的平均实际退休年龄为61.4岁,其中男性61.8岁,女性61岁。该报告预计到2020年时,平均退休年龄为63.5岁,仍低于大多数欧盟国家男性65岁、女性60至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欧盟国家中芬兰的法定退休年龄最高且男女相同,均为63至68岁之间。为改变大多数人选择提前退休的现状,UneCe2012部长级会议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在2017年实现延长工作时间的制度。欧盟各国都在探讨通过改变老年的定义和人们的心理认知,改变以年龄来衡量一个人能否继续工作,一刀切决定退休年龄的传统,转而通过考察个体的实际身体和精神状况,以人的生理状况、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以及个人的意愿等来决定退休与否。除心理认知因素外,欧盟各国还在成人教育培训、薪酬结构、养老保障体系以及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人们延后退休。除了延长工作年龄外,更有学者呼吁增加妇女就业。女性由于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长,未工作的女性会因丈夫的去世其经济状况变差。欧盟国家针对妇女就业数量较男性少,而退休年龄通常又较男性早的情况,通过在幼儿看护、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来提高女性就业比例。UneCe建议欧盟各国政府尽快制定鼓励女性、特别是育有子女的女性就业的政策,同时也建议在社会养老金政策上考虑性别差异这一因素。英国政府就在2007年新制定的社会养老金政策上,对因抚养子女和看护亲人而未就业的女性给予就业人员一样的养老金待遇。德国则通过灵活的兼职工作安排来鼓励妇女在生育后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显然,增加女性就业能让更多的女性在退休后获得企业和政府的养老金,能更好地应对其老年生活。通过实施上述政策,欧盟乐观预测到2060年时,欧盟内就业人口最大的增长将主要为55岁至64岁这组人群,其中女性将增加20个百分点,而男性增加10个百分点。显然,届时就业和退休年龄方面的性别差异均将进一步缩小。不过在延后退休年龄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国际劳工组织(iLo)负责就业的执行干事JosémanuelSalazar-Xirinachs在UneCe2012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从全球来看,青年人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2年全球失业的年轻人为7500万,较2007年增加了400万,即使在有工作的年轻人中,日工资不到2美元的人数超过了2亿。虽然年轻一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但其就业要比上一两辈人困难许多。欧盟在其2020战略蓝图(europe2020Strategy)中定下了年龄在20至64岁之间的就业率要达到75%的目标,如何在增加年轻人就业和延长退休年龄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摆在欧盟各国政府和企业面前需要尽快破解的一道难题。

(三)提高出生率tFR从6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2.5(每位适龄妇女有2.5个小孩)以来,大多数欧盟国家均受到低出生率的困扰,tFR已低于公认的自然替代水平(2.1)。对欧盟而言,这一状况来得快速并超出预期。出生率低将导致未来就业人口数量的减少,直接结果除了缺乏熟练工人外,同时导致政府税收减少,进而影响政府在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投资,社会保障基金难以为继的情况已经在一些欧盟国家出现。出生率下降是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因素聚合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加剧了竞争,也增加了就业者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么推迟结婚,要么选择少要甚至不要孩子。人口学家研究发现,一方面妇女受就业与生育的冲突;另一方面受环境、工作压力等影响,年轻男性的生育能力(活力数量减少)下降,如丹麦有大约20%的男性无生育能力。[10]为此,需要重视性和生殖健康的教育和保健工作。就减缓人口步入老龄化速度而言,短期可通过相对积极的移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欧盟各国的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但要更好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长期可选择的策略无疑是提高tFR。在鼓励生育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欧盟各国借鉴。法国在数十年前便透过税收转移和其它鼓励生育的政策,把从无子女家庭所征收的税费转移支付给那些有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这一措施使得法国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瑞典及其它北欧国家同样也通过政府围绕提高生育率的各种福利措施,解除家庭对抚养孩子的经济负担,使得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欧盟各国近年来均开始着手制订和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如加大对新生儿家庭的补助;为在职母亲提供更加合理的产假安排和更加灵活的上班时间;政府设立更多的公立婴儿园或鼓励私营幼儿园接纳年龄在0-2岁的婴儿;为拥有较多人口的家庭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养老保障计划等。欧盟预测,上述措施将使欧盟整体的tFR缓慢回升,到2060年时达到1.71,但仍低于2.1的自然替代率水平。

(四)改革欧盟国家的移民政策相较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对移民较为开放的国家,欧盟各国对接纳来自欧盟之外的移民还很保守。但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的现实,需要通过外来移民快速补充劳动力。事实上,欧盟目前人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欧盟以外的移民,其数量占欧盟整体人口增长的五分之四。根据欧盟的统计,2011年来自欧盟27国以外的移民达到170万。截至2012年初,欧盟27国的外来移民人口总量为2070万,仅占欧盟人口的4.1%。此外,欧盟内的移动人口大约为1360万。在经历了21世纪初欧盟外移民大量涌入后,外来移民已开始在一些成员国呈下降趋势,2005年至2009年间,欧盟外来移民数量从每年176万减至87.9万。2010年欧盟整体的净移入有所增加,达到100万,欧盟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时约为133万,其后净移入人口将下降至年均94万左右。由于tFR持续下降,大多数欧盟国家要想保持2010年时的就业人口数量,需要大量的外来移民,预计至2020年,欧盟整体而言需要额外增加1100万的外来移民。外来移民能迅速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如奥地利就通过培训外来移民的方式,充实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人长期看护人员的数量。奥地利80%的老人由家庭进行看护,对那些需要24小时看护的老人,通常由其家庭成员或家庭雇佣的专业护理人员担任看护,而这些专业护理人员大多来自毗邻奥地利的其它欧盟国家。显然,欧盟各国需要采取措施改变目前相对封闭的社会现状,对外来移民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五)公共服务领域除上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直接措施外,也需要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方面考虑到老龄化社会的具体需要,涉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道路设施以及运动锻炼设施等。如在老人身体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尽量延长老人的驾驶许可。此外,欧盟特别强调了推广和应用现代it和信息技术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欧盟委员会意识到目前欧盟各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并未针对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和老人的特定需求来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一领域可改善的空间巨大。为此,欧盟于2007年制定了名为“i2010”的行动计划,目标是利用it和信息技术来改善老人的日常生活,尽力延长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如通过it技术改善记忆力衰退、视力和听力下降以及行动不便等老年人常见的问题。欧盟委员会认为信息技术也能在延长退休年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该行动计划鼓励欧盟内的it和信息化产业创新研发与老人需求紧密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应用,一方面减少老人医疗和长期看护的压力;另一方面让老人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与社区保持紧密联系,利用网络获取公共和商业服务以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健康积极的老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尽可能地做到生活自理并减少孤独感对独居老人尤为重要。欧盟相关调查发现,欧盟内65岁以上老人经常上网的人口比例仅为10%,远低于47%的欧盟平均水平。要让it和信息技术在老龄化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有意识的在老人中普及it使用知识,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上充分考虑老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满足老人日常使用需要的产品和网络服务。与此同时,欧盟强调各成员国需要在远程医疗网络化服务、网络医疗服务资格审批等方面尽快制定相关法规。

(六)老人长期看护老人保健和长期看护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需求之一。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时,欧盟国家每100位65岁以上老人中有超过40位年龄在80岁以上,德国和瑞士的这一比例为43%。因此,高龄老人的长期看护需求巨大。目前在德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80岁以上老人依靠家人或社会养老机构进行看护,这一数字将会持续上升。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瑞典,绝大多数的老年看护仍主要依靠家庭进行,且大多由家庭的女性成员承担。由于瑞典女性就业率很高,因此需要有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来解决家庭看护的问题。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下一代人步入老年而上一代仍健在并需看护时,家庭看护的局限性便凸显出来,需要政府整合社会资源来加以解决。奥地利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家庭看护假”(FamilyHospiceLeave)的政策,为需要看护家庭极重病人的就业者提供最长6个月(看护患重病的儿童可延长至9个月)的看护假,期间仍享受与工作时一致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奥地利政府为了鼓励家庭长期看护模式,于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家庭看护法,为鼓励家庭雇佣专业看护人员,还于2008年11月1日起对这类家庭提供最高达1100欧元的财务资助,而由家庭成员进行看护的家庭也能获得最高为550欧元的资助。除家庭看护外,欧盟也在探索社区看护模式,该模式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让老人留在自己熟悉的社交环境中,同时降低专业看护的成本。长期看护需求已使看护工作成为欧盟国家就业的一个增长点。据名为“欧洲空缺监视”(europeanVa-cancymonitor)统计,2008年至2012年间,欧盟在长期看护领域的就业率每年增长2%。2012年从事看护工作的就业人数已接近一百万。欧盟强调需关注看护质量,为此引入安全、效率和以被看护者需求为中心的看护服务等指标来加以衡量。同时制定最低标准,用以规范长期看护中心和医院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以及日常操作等。一些欧盟国家开始实施长期看护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制度,进一步提高看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三、结论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4

[关键词]少子化;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1、引言

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中国曾经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加,这种人口的大量增加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对于我国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模式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减少。按照我国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来看,截至到2014年7月,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有超过百分之13的人口在60岁及以上,还有百分之9的人口年龄超过了65岁,这两个数据都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具体如表1-1所示。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就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效益明显不高,“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对于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的影响。

2、少子化和老龄化概念界定

2.1少子化概念

所谓少子化,指的是人口生育率有所下降,以及幼年人口数量有大量下降的发展趋势。通常,把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达到15%--18%即定性为少子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到2010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6.6%,几乎呈现为严重少子化趋势。少子化可能会导致以后新生人口的逐渐减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若新出生的人口大大低于上一代死亡人口的个数,更有可能会导致人口本身的不足,所以少子化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大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同一概念的两个侧面。

2.2老龄化概念

老龄化是人口变化的另一大趋势,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的表现。具体,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以动态视角来看,把它作为两个时点的变化过程,即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开始向老龄化发展;第二是就静态视角来看,可视为人口老龄化在某一个时点上能够达到的水平。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召开了人口老龄大会,当时把老年人的起点定在六十岁,同时把老龄化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十。将“老年人”年龄起点定在60或65岁。纵观国际社会的普遍原则来看,目前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看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是否超过了10个百分点,或者65岁以上人口是否超过了百分之七。

3、我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出了多种福利政策,越来越多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3.1老年人口的总数和绝对比例增多

按照新千年的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调查显示,老龄化已经明显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无论是哪一个省,老年人口的数量都在增加。以江苏省省会南京为例,早在“五普”(2000年)时65岁以上人口只占到总人口的8.24%,52.5万人,而过了十年以后“六普”(2010年)的9.20%,达73.61万人,这一数据表明南京早早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除此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省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在增长,且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一直在持续增加。

3.2老龄化速度在加快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2000-2039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平均每十年就会增长35%,年均增长3.12%,将要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长的比例。人口老龄化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好几倍。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之快在全球来说也是比较少见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将来临着人口问题的巨大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现次说明了我国老龄化速度相对发展较快,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一般都有一个过渡期;而我国则只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而且在此后的40年内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则是一个在人口转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过程,人口结构类型从成年型过渡到老年型的过程与经济发展情况保持了同步,进入老年时会有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国民生产总值相对较弱,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3.3年青人生育能力下降

除了老年人口增多以外,“少子化”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大走势,随着家庭小型化、离散化与空心化,全国各地的家庭功能也在有所弱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型事物的出现,使得全国有不少地区的年轻夫妇的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以南京市为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百分之15.45%降至9.51%,降了近六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这一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南京15-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80以上,比20年前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以上这一点表明,南京劳动适龄人口相对较多,但是年轻人的生育能力则一直保持较低的状态。

4、少子化和老龄化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1该现状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当今全球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国又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也进入了调整时期。按照现有的人口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自现在起,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会有大面积的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比以前有所上升,上升得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同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会相对于以前有较大的调整。如在第一产业内部,从事传统行业,如种植业的人口会有大量的减少,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则会有所上升;第二产业中,从事重工业的比重会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交通运输业和通讯服务业等会有很大的调整,以便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总起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传统行业消失,而以光纤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兴行业得以不断地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使整个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4.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的发展保持相对一致。但是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于一些自己长期居住的地区和所从事的岗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而且具备了某些特别的专业技能,因而一般不愿意搬迁到其他地区居住或者随意调整自己的工作。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一些新兴产业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其不利。与此同时,因为当前的人口结构有所老化,新增劳动力也在不断地下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所需要的、具有新技术结构的劳动力将会不得不再通过年轻人的培训而取得。但高龄劳动力接受新技术的时间长,且往往需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很难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而且还有可能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即合格劳动力短缺,而不合格劳动力剩余在企业改革与调整中的下岗职工中,年长劳动力多于年轻劳动力就已经说明了这一切,而这样的后果必然会使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总产出有所下降,同时还会减慢经济发展速度。

5、发展建议

通过上面的情况来看,因为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使得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也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以后很有可能会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第三产业,而前二产业比例逐步递减。其中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型产业将优先发展:

第一,社会资本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首要资本。国家将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融入于养老领域,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解决“融资难”、“用地难”、“营运难”和“用人难”等问题。未来将要政府要加大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合理地安排各种养老需求等。

第二,建立居家为基础、小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通过对所有养老程序的简化,以及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让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办好当地的养老保险事业。

第三,推动医养融合,促进保险行业的全面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各个行业更好地实现互动和发展。

第四,开发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等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发展住房养老保障工作机制,根据劳动力发展现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业等等,同时开发出一系列适合老年人发展的行业或者是相关的工作岗位,以便使养老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进程。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中法律就是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矩”。《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在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中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那薄薄的一小册《社会保险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化脚步,特别是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6、结论

通过有关少子化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少子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这一趋势必将给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甚至还在持续下降的发展态势,更加速了我国的少子化进程。与此同时,大量的老年人口要引起外部消费市场的变化,甚至还有可能会使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等。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行各种老年保障和完善少子化对策,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会在一定程度得以缓解。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更多有利政策的出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利用技术革新等手段可以使生产率得以提高;逐步使这一趋势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立勋.人口老龄化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0(S1).

[2]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5

战略应对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将长期存在。因此,新修订的《老年法》确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所谓长期战略任务,就是要有长期战略思维、长期战略规划、长期战略准备和长期战略对策。要有长期战略思维。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形态,不管是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解决其他问题,都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这个重要因素。要有长期战略规划和长期战略对策。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长周期性和复杂性,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靠应急,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总体规划,超前设计,分步实施。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进行全面规划,从制度和政策法规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防止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行动纲领。

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只能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回避。在联合国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之前,一部分国家政府和学界对人口老龄化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担心劳动力老化、劳动力素质下降,影响经济发展,担心老年人过多,家庭和社会抚养负担过重等。“积极老龄化”理念提出后,改变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传统认识,人口老龄化不仅有“危”也有“机”,老年人也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因此,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转危为机,人口老龄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有发展机遇,我们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抓住机遇,特别要抓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庞大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把沉重的“夕阳事业”办成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力和作用,老年人有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要调整社会政策,破除影响老年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阻碍,吸纳更多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老年人独特的作用。既要看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又要看到我国社会制度、组织体系和文化传统的特殊优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和组织优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孝文化传统的国家,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们的传统,这些优势将在今后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综合应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长周期、深层次的,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建设“硬件”,又要完善“软件”,建立全社会责任共担、综合应对的体制机制,也就是按照我国老龄工作方针“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要求,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当在建立制度、完善体系、提供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等方面承担责任,特别是在制度建构和政策设计上,必须吸取西方高福利国家的教训,立足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力,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只能承担有限责任,政府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特别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让发挥社会力量“唱主角”,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要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软实力”,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软实力”将越来越重要。要加大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借鉴西方国家对公民道德和诚信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的做法,把尊老敬老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择业、晋升、上学、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弘扬家庭养老的优秀传统,在强调居家养老的同时,不能削弱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国历史上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老年人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保障,靠的就是大家庭的集体力量。必须指出,今后无论国力如何强大,政府责任如何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如何发达,也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仍然是养老的第一居所,特别是家庭提供的生活护理、精神慰藉、亲情关爱等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科学应对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Gm(1,1)模型;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2204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未富先老”现象。2002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81%,从此迈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93%,居全国第9,这一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0.61%。2013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9.91%,居全国第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023%。老龄化社会给经济产业结构转型、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湖北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

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所研究,探讨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王金营,梁俊香(2008)从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战略设计和体系构建面临的诸多矛盾给予了分析,认为我国应该从长期的角度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能应对未来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袁俊等(2007)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揭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和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张冬敏(2010)以人口扰动为切入点,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年龄结构的非正常波动,并构建人口扰动模型,测定人口波动规律,判断人口老龄化进程与人口扰动的关系。侯大强(2012)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Leslie模型对湖北省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胡芬(2011)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了湖北省老龄人口。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叶宁,尹文耀(2006)研究了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杨雪,侯力(2011)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姚从容,李建民(2008)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在老龄化问题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湖北省老龄化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最后根据老龄化人口与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及老龄化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1湖北省人口结构现状

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99万人,城镇人口有3161.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4.51%;乡村人口有2637.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5.49%;出生率为11.08%,死亡率为6.15%,自然增长率为4.93%;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上看,0-14岁的有866.37万人,占14.94%;15-64岁的有4357.95万人,占7515%;65岁及以上的有574.68万人,占9.91%。2013年湖北总抚养比达33.07%,少年儿童抚养比1989%,老年人口抚养比13.18%。湖北省人口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阶段性缓慢增长趋势。2001-2004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4%、2.21%、2.32%、2.40%,保持在2.21%―244%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阶段;2005-2009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313%、323%、271%、3.48%,在2.71%―3.48%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阶段;2010-2013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4%、4.38%、4.88%、493%,保持在434%―4.93%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阶段。

第二,人口结构中少年儿童系数比大体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湖北省少年儿童系数为22.43%,而到了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4.09%和14.95%,在12年的时间里系数下降了7.48个百分点。

第三,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系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湖北省2001年的老年人口系数为6.73%,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0.76%和9.91%,2013年比2001年提高了3.18%。2001年湖北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51%,而到2013年已经达到13.18%,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3.6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少年儿童系数减少,承担养老的子女减少,这将会给社会养老方式和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挑战。

2基于灰色Gm(1,1)人口预测模型的分析

2.1灰色Gm(1,1)模型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适用于贫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的预测,抗噪声能力强,优于传统预测方法,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工程预测控制等领域。灰色Gm(1,1)建模过程如下:

(1)设一组原始数据为X(0)=x(0)(1),x(0)(2),…,x(0)(n),对X(0)作一次累加,得到生成数列为X(1)=x(1)(1),x(1)(2),…,x(1)(n),其中,x(1)(k)=∑ki=1x(0)(i);k=1,2,…,n。

(2)生成X(1)的邻均值等权数列,且Z(1)=z(1)(k)/k=1,2,…n,其中,z(1)(k)=0.5x(1)(k)+0.5x(1)(k-1)(k=1,2,…,n)。

(3)根据灰色理论对X(1)建立关于t的白化形式的一阶一元微分方程Gm(1,1):dx(1)dt+ax(1)=u(a,u表示待解参数),设Φ=[a,u]t,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则Φ=[,]t=(BtB)-1BtY。

令Y=x(0)(2)x(0)(3)x(0)(n),B=-z(1)(2)1-z(1)(3)1-z(1)(n)1

(4)解出Φ后,即可得到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的解:(1)(k+1)=x(0)(1)-e-k+。

(5)将上述结果累积还原,即可得到预设值:

(0)(k+1)=(1)(k+1)-(1)(k)=(1-e)x(0)(1)-e-k

2.2老龄化人口预测及趋势特征分析

根据《2014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整理了2001-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数、65岁以上的人口数以及老龄化系数的数据(见表1),对湖北省2014-2060年的老年人口总数及老龄化系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

由以上预测分析,可知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稳,根据Gm(1,1)模型预测结果,2014年65岁以上人口达619.66万人,老龄化系数为10.71%。到2060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65岁以上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4,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601.58万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湖北省未来50年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比2014年增加了981.92万人,年均增加21.3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从表2中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湖北省老龄化系数逐年增加,增速稳定,2011-2020年这十年的老龄化系数增速为1868%,2021-2030、2031-2040、2041-2050、2051-2060这四个十年的增速均约为18.56%。2015-2060年每年的同比增速保持在1.91%。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大城市的老龄化系数反而比中小城市低,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3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3.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是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初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第一个数得到的新矩阵。均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矩阵所有元素的平均值得到的新矩阵。区间相对值化。

(3)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系数ξ(Xi)。参考数列X0,比较数列X1、X2、X3…,比较数列相对于参考数列在曲线各点的关联度系数ξ(i)η(k)=

minmin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

称为关联系数,其中ρ为分辨系数,0

r(x0(k),xi(k))=miniminkΔoi(k)+ρmaximaxkΔoi(k)Δoi(k)+ρmaximaxkΔoi(k)

(4)求关联度。r=1n∑nk=1η(k)称为X洌0)(k)与X(0)(k)的关联度。

(5)排关联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将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便组成了关联序。

3.2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关联度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以下7个变量,分别用X1,X2,…,X7表示,其中,X1为少年儿童系数(%);X2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为城镇恩格尔系数(%);X4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万元);X5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X6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人);X7为城镇人口比重;X0是参考数列,表示65岁以上的人口比(老龄化系数)。2001-2013年湖北省上述各影响因素及X0的原始数据见表3。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X0与X1,X2,…,X7各个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值的大小,结果见表4。

按照灰色关联度大小对7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其关联序为X7>X3>X5>X6>X1>X2>X4。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口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最大,为0.94,相比于农村,城镇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较好的生活环境,老年人死亡率较低,这便促使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转变。城镇恩格尔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系数也有较强的关联度,为093,城镇恩格尔系数比农村恩格尔系数小,即城镇人口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小,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越小,地方越富有。城镇条件优越,生活交通较为便利,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用于陶冶情操的文化艺术、健身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从而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必将加剧湖北老龄化进程。卫生技术人员数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关联度,为0.92,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老年人死亡率自然会降低。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为0.91,地方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人数越多越普及,人们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懂得更多健康之道,人们更加长寿。少年儿童系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较高,为0.87,少年儿童系数的大小对老龄化系数起决定性作用。从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关联度较小,分别为0.78和0.71,说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湖北省未来47年的65岁以上人口数和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显示,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1601.58万人,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届时湖北省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湖北省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关联度最大,为0.94;城镇恩格尔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少年儿童系数分别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的关联度,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相对其他因素而言较小。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一,建立完善的以社区服务和村镇卫生院为主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较高的关联度,说明卫生医疗保障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65岁以上人口增多,意味着医疗保障的费用将增加,极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广、效益高、费用低的较公平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关联度最大,城镇化率对于人口老龄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完善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十分紧要,关键要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制定政策,将老龄服务业列入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创新老龄产业融资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兴办老龄产业,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一支为老服务的职业化日常看护、医疗保健、心理辅导服务队伍,鼓励和号召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来。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要提前布局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产业链,发掘与老年人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产业。

第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老龄化系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相对于其他因素较小,可知湖北省老龄化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的现象。应提前做好应对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的准备,除了政府发力外,还应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市场、非营利机构的积极性,健全养老、医疗等制度。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为依据,制定短期、中长期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第五,延迟退休,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湖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全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逐渐加重,这必然使得老年抚养比增加,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财政负担。因此,延迟老年人的退休时间,让有能力的老年人为社会建设继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研究表明,“老有所为”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客观的要求,它可以消除劳动力的不足担忧,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延缓退休,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帮助更多老年人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减少家庭、社会、政府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毛凤藻.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9572175.

[2]张恺梯,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

[3]王金营,梁俊香.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5]张冬敏.人口扰动下的陕西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6]侯大强.基于Leslie模型的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预测及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72.

[7]胡芬.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在湖北省老龄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112.

[8]叶宁,尹文耀.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9]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7

世界上老龄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我国的增长速度已达3%。例如:瑞典老龄人口的比重40年的时间年均增长0.08%;而我国老龄人口的同比重增长只需9年时间。根据相关专家预算,至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增长47%,而我国同期只增长16%;但是同期世界上老年人口增长达225%,而我国老年人口将会增长240%。因此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具有必要性。

(一)对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深远

社会中的劳动力人口主要包含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和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其中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劳动力人口总体中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总数多,比重大,说明社会上的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大,供养能力强,对经济的发展有好处,反之则会抑制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大,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劳动力资源中具有潜在价值的老龄人力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二)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并保持社会稳定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对于老龄人口的抚养系数将会越来越高,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已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逼近我们。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21世纪伊始需要负担约15位老年人,半个世纪后则需要负担约48位老年人,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数量不仅会增加年轻人的抚养负担,而且不利于整个家庭的团结和睦,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人口老龄化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中的人们开始担心他们在退休以后的养老问题,甚至开始为退休以后有更好的经济生活而存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减少国内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消费的愿望也会不足,长此以往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慢,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退休养老基金,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

(四)对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离退休群体中,高级技术人员占一大部分,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也占到一定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群体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增速也将会越来越快。这一群体中的老龄人力资源,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好的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可利用开发能量。虽然他们达到了离退休年龄,但是其身体条件和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仍可以使他们继续发光发热。这些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年轻人力资源具有更多的优势,投资少而回报大,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我国老龄人口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不同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按老龄人口的地区差异,可将全国各省区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二类为内陆地区,第三类是西北、西南及偏远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各个省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现象。

2、老龄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欠缺

关于针对老龄人口职业技能的培训,我国目前部分的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想要学习一些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掌握一门专业本领,很难找到相关渠道去学习,并且老龄劳动力想要到专业机构学习劳动技能比较麻烦,而且费用较高,村镇机构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来帮助这些老龄劳动力获得专业技能的培训。一些城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劳动力,他们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而外包的培训机构收取的费用一般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因此政府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缺少相应的支持。

3、老龄人才市场机制不完善,对其开发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是我国开发人力资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才体系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和开发体系初步建立,人力资源市场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仍没有达到最佳的发展状况。并且就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情况来看更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多老龄人在退休后根本找不到再就业岗位,缺乏市场导向。

我国的机构设置中虽然有许多管理老年人的机构和部门,但是各个机构和部门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管理严格和有序,并且这些机构工作的重点在于对老龄人力资源退休之后的生活安排和服务,并不涉及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再就业。

4、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力资源丰富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我国人口总数依然很多,这将直接造成人们倾向于提前退休安享晚年,因为用人单位不愁人才不足,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供他们挑选,他们也越来越缺少“惜才”的意识,所以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比其他发达国家要低。

(二)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不均衡

首先,我国老龄人力资源行业开发不均衡。老龄人口在离退休以前,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优势不同、所交往的人际关系也不同,造成其退休以后再次参加工作的机会不同。我国目前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情况是,开发主要集中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文化人”、机关领导干部群体和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科技工作人员,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领域却较少涉及。

其次,老龄人力资源地区开发不平衡。我国老年人的就业率偏低,且城市低于农村。根据我国在1982年、1990年和1995年这三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人口的就业率分别约为23%、31%和29%,进入21世纪以后,老年人口总的就业率达33%,而其中,城市老年人口就业率仅占13%;但是到了2006年,城市老年人口的就业比仅达0.27%。

2、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再培训的教育机构甚少

需要老龄人力资源输出的不仅是其体力因素,还需要其输出脑力因素,这时就需要对老龄人力资源进行再培训教育。由于老龄人力资源输出的智力方面的创造和流动较快,这一人群的流动性更大,因此这一工程浩大,显然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是非常薄弱的。

3、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政策和机制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面对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政策和机制,20世纪国家有关人事部门和法律部门针对离退休的老龄人力资源曾采取过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有关法律部门也没有关于老龄人力资源在权利方面的明文规定。进入21世纪,国家下发的有关文件将用人单位与老龄人力资源之间的劳动关系仅仅作为相关民事关系,这样一来对双方都增加了风险。

4、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

以世界上的几个老龄化国家为例:美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6岁;法国为62岁;英国到2020年将女性退休年龄增加至65岁;德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为女性65岁等等,由此发展下去,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将在60岁以上。

目前,我国法定的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0岁,特殊情况准许提前退休;机关工作人员和某些持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中,女性年龄为55岁,男性年龄不变。虽然我国正在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特殊情况的提前退休现象规模庞大。

(三)我国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是偏向城市的,这也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表现。城镇居民可以享受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很不健全,尤其在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很有可能在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生活水平方面无法做好,这将又近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阻碍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

2、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第一产业上,很多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的农耕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使用也很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依然是使用传统的农耕技术,所以,国内农村老龄人力资源在生产农副产品的效率上表现不佳,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其次是在第二、三产业上,很多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从事的大多都是一些低水平的蓝领工作,生产效率同样低下。因此,致力于提升老龄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之一。

3、对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受传统思想的影射,我国仍然存在许多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错误认识的现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年龄人口长期供过于求,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大军的就业难问题,使得我国的就业工作比较难做。国家和政府为了我国的就业问题也是煞费苦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促进老龄人口的再就业,更多人的感觉就是老龄人力资源会与年轻人抢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难度,还有的人认为,老龄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老龄人力资源的认识缺乏客观的评价。

4、法定退休年龄较低,造成优秀资源的流失浪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较低,而在这个退休年龄的群体中,大部分人身体健康,并且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积累。而由于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较低,这样不仅会给整个社会增添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优秀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老龄人力资源开发路径

(一)促进老龄人力资源思想观念的转变

努力转变老龄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是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一步。对整个社会来讲,是通过社会上对老年人无用论的消极论调的批评和改善,极力改变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就业歧视,营造老年人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和风气;对老龄人力资源自身来讲,改变老年人对其自身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扭转老年人传统的靠社会和子女养活的观念,努力促使老年人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环境,提高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建立完善的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需要将政策保障作为其基础和前提。如国家能够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提出根据老年人各自情况的弹性退休制,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直至不愿意工作为止,国家也可以适度提高老龄人的工资福利,促进老龄人再就业。其次,国家和政府应为老龄人力资源的再就业提供统一管理,提高服务老年人的质量,以服务老年人为宗旨的这一措施必将受到我国老龄人力资源的一致好评;再次政府应该利用财政优势大力发展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事业和产业,以满足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的需求。

(三)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

首先加强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促使闲散的老龄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培养一些懂技术的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老龄人力资源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以就业为基本导向,依据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大力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教育。

其次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提高老龄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国家、政府和社会都应当积极完善老龄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培训制度。针对老龄人自身特点,开发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职业技能,例如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老龄人开发符合各自特点的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跟上时展的步伐,这对老龄人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丰富培训开发的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大限度有利于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例如在培训的内容上增加适合老龄人力资源的培训项目。“适者生存”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就我国现状来看老龄人力资源如果想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培训中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见识。

(四)加强社会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适当延迟退休

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如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扶持更多优秀并有保障的社会组织机构能为老龄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的潜能,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另外,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继续完善法律等有关体系,加大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和保护的制度力度。老年人在延迟退休或再就业中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其权利容易受到不法侵害,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律保障。在事关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方面,必须对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安排等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推行制度化建设,尽量避免以往习惯用临时性政策解决有关问题的做法。

四、结语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8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第一,老年人口增长快。海南省于进入老龄化,但是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该省老年人口突破100万,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104.8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12%,高于全国的11%;65岁以上人口76.45万,占总人口比重8.95%,高于全国的8.3%。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即将出现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海南省和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使这一期间老年人口以5.83%的年均速度增长,高于总人口4.59%的年增长速度。

第二,老龄化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海南省83%的市县已经进入老龄化,其中老龄化程度超过12%的有文昌、琼海、定安、澄迈、海口、保亭和万宁等7个市县。

第三,高龄化问题突显。据统计数据,海南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96%,逼近14%的高龄化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到202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老年人12.37%,海南省高龄化将提前10年到来(图2)。

全省享受长寿补助的百岁以上老年人有963人,平均总人口10万人有11.14名百岁以上老人。长寿老人覆盖所有的市、县(区),覆盖72.81%的乡(镇、街)。其中总人口平均10万人有7名长寿老人的市县有:海口、琼海、儋州、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临高9个市县,有119个乡(镇、街),分别占市县总数的50%和乡(镇、街)总数的52.19%。全省总体长寿特点明显。

海南省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目前,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55.6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12.53%,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全省平均值,而且比城镇高1.06个百分点。生活在农村的80岁以上老年人约8.2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数的14.88%,高龄化指数比城镇高2.02个百分点。低收入老龄化使未富先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压力加大。

二、老有所养已经列入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议程

本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做出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决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十七大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近,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__年)》,提出逐步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的计划。此期间,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推进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老龄服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权益的责任。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省完成老年立法,推进贯彻执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汇集全民的社会保障,对60周岁以上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按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120%发放养老金,进一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实现全民医保,将一批惠及广大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改善保障民生重大决策,对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激烈的社会变革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养老保障系统,家庭养老功能、土地养老功能都在急剧弱化。同时,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老龄工作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不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农村老龄服务任务艰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主要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障形势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海南省离退休、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老年人的比重为35.91%,这部分人基本居住在城镇,约占城镇老年人总数的78.3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铺开面狭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1%。城乡低保、五保、定期社会救济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13.17%,其中城镇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8.19%,农村的比重为17.38%(图4)。

综合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两项统计,海南省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老年人的比重为49.07%,其中城镇养老保障覆盖率则提升至为86.56%,农村仍为17.38%。如果今明年施行60岁以上城镇居民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城镇低保标准发放养老金的政策,城乡养老保障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二)老年服务呼唤制度保障。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和老年人寿命延长,必然带来老年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海南省社会福利性和老年收养机构共有212间,床位4384张。“五保”、“三无”等特困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4.02%。福利机构收养特困老人的入住率为55.68%,对“五保”、“三无”、优抚对象的供养服务覆盖率分别为4.75%、4.4%和0.54%。与的情况相比,主要是五保集中供养率从11.45%的水平下降6.7的百分点。“五保”、“三无”老年人大多数要求居家养老服务。农村许多分散供养五保老人因痴呆或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民政部门发放的粮食、衣被放霉烂了也不知吃、不知穿。许多老年人患病需长期照顾护理。据海口市对市区三无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的估计约有1000人。市区3家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初始以“候鸟”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均转向社区老年服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居住护理服务。三无、五保、低保等特困老人和高龄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或者收入水平极低,病痛和

生活困难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给老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庭亟需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三)落实老龄政策法规亟待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职责。首先,老龄法规政策尚未得到较好施行。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和批准的《海南省实施〈老年法〉若干规定》和《海口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条例》规定:65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乘坐城市公共交通汽车半票或免费优待,公交客运经营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补偿制度。但法规实施至今,公共交通财政补贴一直没有落实,影响公交经营效益,致使公交司机拒载老年人的事件屡屡发生。70周岁以上本省老年人“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的老年优待在省级医院还未得到实施。其次,现行惠民政策的落实,亟待配套制度和措施。海南省大力推进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但由于实施措施缺失,服务职责不到位,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先交钱后看病的规定,使低收入和贫困老年人无钱看病、无钱交押金住院,看病住院难;繁杂报销手续和多个管理部门审批,看病后报销难;五保、独居老人住院无人护理,老年人住院难。同时,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交错,多头管理,使老年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的职能和服务职责缺失。社区老年社会化服务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效率低下。

四、几点建议

海南省农村老龄服务要有跨越发展,形成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一体化格局,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强化公共财政补贴功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延伸,使广大老年人养老保障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机制。为农村80至99岁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150元标准发放高龄补贴,使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从17.38%提高至32%;积极推进建立财政补贴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机制建设。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9

为了确保活动有序开展,月初,市老龄办下发了关于在重阳节期间开展敬老活动的通知》各地行动迅速,及时下发了重阳节活动通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老龄委主任多次听取重阳节活动汇报,提出了具体要求。月日上午,市政府副秘书长组织宣传、财政、教育、文化、建设、公安等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安排重阳节广场文化活动事宜,明确各单位职责。各地老龄部门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作好汇报,争取重视支持,党政领导亲自参加活动,带头慰问老人,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爱。月日,市委、市政府通过《日报》发表了致全市老年朋友的慰问信》当天下午,今年重阳节是全省第个敬老节。常务副市长组织20多个部门负责人召开协调会,落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关于市政协《市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调查报告》重要批示精神,专题研究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常务副市长强调各单位务必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优待规定,议定了将百岁以上老人长寿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将70周岁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半价优待范围由城市公交拓展到城乡公交、西外片区小区划定12处老年活动场所”等惠老事项,这是市委、市政府为全市老年人献上的一份节日厚礼。

市老龄系统以纪念改革开放年和庆祝建国周年,今年重阳节期间。以“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共享健康快乐和谐生活”为主题,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老年人度过了一个快乐、温馨的节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明祥和的尊老敬老氛围。

积极争取领导重视

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敬老氛围

重阳节期间,各地通过会议、活动、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宣传《老年法》、老年人优待办法等涉老法律法规,宣传老年人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和老有所为的先进典型,宣传孝亲敬老先进典型,提高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努力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舆论氛围。自全市第三届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工作启动以来,日报、晚报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了活动进展情况,刊登了部分敬老好文章,对孝亲敬老先进典型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并对拟表彰的“十佳孝亲敬老楷模”进行了公示。重阳节期间,日报、晚报、电视台、广播电视报、新闻网、传媒网等市级主流媒体,再次对十佳孝亲敬老楷模的事迹进行了浓缩报道,登载了部分楷模的照片,掀起了学习宣传孝亲敬老先进典型的热潮。市老龄办在多辆城市公交车上滚动播放敬老标语半个多月,重阳节这天,市老龄办在中心广场宣传了《老年法》、省、市老年人优待办法,接待老年人咨询500余人(次),营造了浓浓的敬老氛围。

各地宣传广泛深入,县电视台对敬老先进典型进行了专题报道,制作了一期《关注》专题节目,滚动播出敬老标语;该县司法局走上街头,广泛宣传《老年法》、《五保供养条例》等涉老法律法规和老年人优待政策,散发宣传资料余份,接受咨询余人(次);该县各中、小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教育,积极开展“读敬老书、写敬老文、做敬老事”活动,红星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夕阳红老年公寓与名休养老人欢度重阳节,镇大众街小学组织学生到县光荣院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中学的部分师生到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陪老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

三、慰问老人,广泛惠及老年群体

对老龄化的看法篇10

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医疗需求,梳理了高龄者的使用障碍类型。针对三类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了面向高龄者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的应对策略,并从产品功能、语意、宽容度方面提出了设计与解决思路。

关键词:

产品设计;家用医疗产品;老龄化;用户体验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高速时期,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由老龄化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成为政界、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仅靠家人提供照顾、看护难以填补养老需求缺口,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将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两者优势结合,是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选择,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方面有待完善。同时,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恢复将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趋势,与之对应的家用辅助恢复和监护健康状况的医疗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1家庭医疗产品的发展趋势

家用医疗产品是在家庭环境中使用的,用于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一类医疗产品的总称。家用医疗产品是随着家庭医疗服务而快速增长的医疗产品,高龄者常见慢性病的日常看护与辅助治疗以社区和家庭为主。这就为此类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护理型、保健型以及辅助治疗慢性病的家用医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2居家养老医疗需求分析

笔者对3个目标试点社区及96名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采用了焦点团体访谈、问卷调查与现场模拟实验等方法,对高龄者居家养老医疗需求进行了递进式测量。通过调研,收集到典型性用户体验数据,主要涉及高龄者常见病比例、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提供范围两方面的内容。高龄者常见病比例统计发现,高血压占30%~40%,慢性支气管炎占80%,冠心病占50%,糖尿病占11%,其他病症约占20%.由此可见,慢性病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从现有家庭健康服务统计情况看,以基础性看护、辅助治疗服务为主,包含测量生命体征、静脉注射、服药提醒、血糖监测等,以临时性、辅、非专业性为服务的主要特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高龄者及其家人对服务体验的需求。

3高龄者使用困难因素分析

从设计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角度解读,系统中处理任何类型复杂信息都可通过三阶段模型进行解释。外界信号都要通过“知觉”环节才能进入“系统”中,经过“认知”环节的“比较-分析-选择-加工”后作出判断处理,再将决策传递到“执行”环节,完成行动作业。三阶段模型完整地还原了用户处理复杂信息过程中的反应,可将老年人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困难因素归纳为运动阻碍、知觉阻碍、认知阻碍。高龄者运动机能障碍具体表现在较难完成细腻的动作、反应较慢、使用产品时的动作较迟缓,尤其是在执行动作时需要依靠一定的速度才能成功执行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知觉机能障碍主要指由老化引起的知觉异常的现象,具体体现在视觉无法集中、辨识力受影响、色彩感知和对比度感知退化、无法判断距离等方面,此外,还体现在辨识音量及音质能力下降、易出现幻听等方面;认知阻碍是指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导致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失控,无法正常处理讯息。高龄者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是记忆力问题,进而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4家用医疗产品设计思路探讨

4.1整合功能,使医疗产品更简单

根据调查,老年人家用医疗产品出现了2种趋势:①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VR技术的发展,家用医疗产品的功能逐渐多元化,其使用过程与逻辑趋于复杂难以理解,高龄者在没有家人提醒,或未通过长期锻炼时,很难独立操作的医疗产品问题日益明显。此外,医疗产品的操作方式与功能逻辑与高龄者的需求不符,会使老年用户感到费解而放弃使用。②为了给老年人使用,一味地追求简单,导致老年人需要用多个产品配合操作,才能完成功能需求。功能“过度”或“不足”都会给老年人在使用中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和麻烦。在设计过程中,应对产品功能与使用方式进行整合,有意识地将功能连贯、使用方式相近的内容整合到一个产品中去,避免功能的混乱和冲突;将具有近似功能或明确使用逻辑的模组“分类治理”,通过空间、造型、色彩的区分,使产品的硬件交互更加符合老年用户的“预判”,比如体温、心率、血压三项基本生理数据的测量过程具备相近的交互属性,为了简化操作的流程,可以此三项功能整合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使用者的操作步骤,提高使用效率。

4.2强化和扩展产品的提示性

多种调查结果显示,知觉机能中的视觉识别也是老年人在使用家用医疗产品时的一大障碍。从设计角度看,目前的产品语义表示不明确,很多家用医疗产品看上去像某个类似的产品,使使用者产生了误解。因此,许多老年人对进行操作后也没有反应的产品敬而远之,或当老年人操作多功能家用医疗产品时,由于暂时无法明确符号语意的引导性或指示性,对正在做的事情无法理解,导致无法及时进行下一步操作,最终无法获得应有功能或服务。因此,要增强产品本身传达出来的语义,产品的语义传达主要通过产品的外观、造型来作为传达途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在考虑到美观、形态有富有美感的同时,关键是提供符合老年人可以接受的语义环境。产品上的某些信息的传达可以通过颜色区分。不同的颜色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不同的,比如黄色在医疗上传达出的信息就是紧急状态。配合除了视觉以外的选择性提醒方式,比如硬件实体或软体上的呼吸灯,不同强度、频度的振幅提醒等渠道进行告知和提示。特别是操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尽量采取多通道、多媒介的影响途径,强调与扩展产品语义的提示性。

4.3提升产品容差度服务高龄者

在模拟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高龄用户在即时控制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问题。纵观市面上多数家用医疗产品,多数默认用户为体能正常、右撇子用户,但这可能对高龄用户而言就变得“苛刻”。比如,在操作过程中对动作姿态、使用角度、产品所持位置等方面,有太多潜在的“命令与要求”,而这都会成为阻碍高龄用户通往下一步操作的阻碍。当能从各个产品内在的“接触点”中梳理出自己明确的使用流程时,才能获得高龄用户内在的满足。设计产品时应尊重用户的选择和判断,减轻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强化老年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心理认同。如果无法回避姿势要求,则可考虑采用不同产品语义的选择引导规范高龄者的使用,达到自然交互的目的。比如,通过产品的细节角度、形状、位置来提示功能与交互特征起到引导、提示的作用,增强产品认同感是提升高龄者使用体验的优选途径。

作者:张明单位: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媛媛.老年家用电子医疗保健产品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