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音乐和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2:22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1

关键词:体育舞蹈;健美操;教学;音乐;异同

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都是在音乐的带动下完成的动作,如果没有了音乐作为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动作的伴奏,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动作的完成是达不到预估中的效果。正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样,节奏同样也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的关系。音乐节奏是动作与音乐内在联系的纽带,同样也是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的灵魂。

一、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比较

1.体育舞蹈的音乐节奏叙述

每一类舞蹈都有各自的音乐,各自的音乐又有各自的节奏特点。因此,体育舞蹈的音乐要按照不同的舞种来分析体育舞蹈的音乐节奏。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按照国际标准规定的风格和技术,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个舞种,共十支舞蹈;摩登舞可以分为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快步、狐步;拉丁舞可以分为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斗牛,下面就比较流行的舞种做一简单的节奏介绍。

伦巴:音乐一般是4/4拍,每分钟28到31小节,重音在第1拍和第3拍上。

桑巴:音乐为2/4拍或者4/4拍,每分钟48到56小节。

牛仔:音乐4/4拍,每分钟42到46小节。

斗牛:音乐为2/4拍,每小节60到62拍,1拍跳1步,节奏均匀有力。

探戈:音乐为2/4节拍,1小节2拍并均为重拍,一个慢拍等于一拍,一个快拍等于1/2拍。节奏中等,每分钟约33小节。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因此,探戈的每个慢步占音乐的1个节拍,每个快步占1/2拍。

2.健美操音乐节奏的叙述

健美操的音乐速度一般是20到26拍每10秒,一拍一动是它的主要特点,动作在强拍上完成。竞技健美操音乐速度通常能达到每10秒钟26到30拍之间。一个节拍就是一拍,一个短句就是一个音乐句。在健美操音乐中,2个小节为4拍,2个4拍为一个乐节,2个乐节为1个乐句,2个乐句为2个乐段(32拍)。[3]健美操音乐一般8个8拍转换一种乐器,中间拍子的节奏强弱是一样的。前奏2个8拍,第一乐段4个8拍,第二乐段4个8拍带唱词的,第三乐段4个8拍,其中第4乐节有波浪效音,第四乐段有不个8拍加5拍的打击乐,即转换乐器是另外一个节奏点的开始。

二、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相似之处

1.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都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动作的

体育舞蹈是在舞蹈音乐的带领下进行的练习,是融合音乐、舞蹈、服装、风度、形体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是以节奏为基础,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舞蹈动作必须有节奏,并伴随音乐才能充分体现艺术魅力。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练习,是体操、舞蹈、艺术和音乐集合于一体。健美操的音乐呈现旋律明显、优美,节奏鲜明、欢快的特征。

2.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都是以节奏为中心

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都是以节奏为中心,以自然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的运动。每段乐曲都有着明显的节奏要求。依循着音乐创编动作;每个动作完成的时间及各个单个动作之间时间的间隔都必须与乐曲节奏的变化一致,有张有弛,有轻有重有规律、有秩序地联结在一起。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动作都是根据音乐节奏自然调配肌肉紧张和放松用力。

体育舞蹈是在有特定节奏的舞曲引导下运用舞技,以和着音乐节律舞动来表现各舞种风格特性。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律动,而节奏又是律动的基础,离开了节奏,律动的动作就荡然无存了。健美操是在节奏鲜明的现代乐曲伴奏下进行的身体练习,它是将人体动作经过有节奏的组织和规范,使人体的动作节奏化,节奏性运动使健美操能够充分表现出人体运动的艺术美。

三、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节奏的不同之处

1.体育舞蹈和健美操节奏中的节拍分割点不一样

体育舞蹈在节拍上有2/4、3/4、4/4拍,每小节2拍、3拍和4拍。每个慢步占音乐的1个节拍,每个快步占1/2拍。健美操音乐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单拍子或者2/4拍子的爵士乐或者迪斯科音乐。健美操一拍一动是它的主要特点,动作在强拍上完成的。音乐节奏的快慢主导着健美操动作完成速度的快慢。

2.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音乐的速度不同

体育舞蹈一分钟28到60小节,一小节2拍、3拍和4拍。动作有快慢节奏之分,快节奏一拍一动,慢节奏两拍一动。健美操的音乐速度一般是10秒钟20到26拍之间,健美操的动作和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通常情况下是一拍一动,一拍两动,两拍一动。

四、小结

综上所述,音乐节奏对于体育舞蹈和健美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舞蹈和健美操都是在音乐节奏的引导下,完成的动作;都是以音乐节奏为中心的情况下,有节奏的完成的。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分别在节拍分割点和音乐速度上呈现出不一样。体育舞蹈在教学中,注重音乐节奏与完成的动作相结合;健美操在教学中,同样也要注意音乐节奏与完成的动作相吻合。体育舞蹈的音乐节奏是和它的十支舞蹈相配合在一起的,节奏时缓时快,跌宕起伏;健美操的音乐节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的音乐节奏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正确掌握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音乐的节奏规律,能够更好地为练习者提供学习动作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定锋.用音乐助力体育舞蹈艺术的魅力[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1(4).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能力;节奏感;幼儿发展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上,是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音乐教育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和特点,还必须熟悉并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之间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所以说音乐教育不是单一性的,而应是多面性的。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呢?

一、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它可以与语言节奏、节奏乐器相结合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能力的方法。因此在节奏训练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的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环节。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它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从而正确感知音乐的能力。音乐节奏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对音乐的表现力的感知,因此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地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歌曲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表现音乐的节奏,再在美的节奏性动作中来表现音乐情绪情感活动,培养节奏感。

二、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觉音乐的情趣情感,感知节奏、节拍、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乐,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幼儿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

音乐视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等,都是在反复数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音乐欣赏、节奏音乐等音乐活动之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互有联系、相辅相成的。儿童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又将促进音乐知识技能的运用和掌握。

四、音乐教育评价也很重要

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评价存在两个问题:①为评价而评价。有的教师把评价看成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每个幼儿都有一个好的评价结果。②以测试替代评价。我们常以“一测定状况”来反应幼儿的发展状况。我们认为在进行音乐教育评价时,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不要在乎评价结果。教师的评价重点不应放在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而应看中幼儿的发展。为了发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我们尝试采用下列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1.教育评价的对象虽是个体,但评价时可以通过群体形式出现。以唱歌为例,幼儿可以单独演唱也可以邀请小伙伴伴唱、伴奏、伴舞。幼儿还可以拿出自己的“绝活”,进行个人音乐特长表演,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充分表现自我。虽然幼儿会因知识技能、经验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通过活动,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让幼儿既评价自己,又评价别人。因为幼儿在对他人做出评价的同时,能更清楚、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吸取、借鉴他人之长。

3.将单次评价与重复评价相结合。重复评价虽然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却能使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

所以,只有把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崔永春.《浅谈美育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中华学术研

究》1998年

[3]许卓娅.欣赏活动,南京师大出版社,2005

[4]刘晓东.漫议艺术幼儿园的艺术特色,幼儿教育2001、7-8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3

关键词:节奏;幼儿音乐;音乐启蒙

引言

节奏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音乐具有节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也都具有节奏[1]。节奏的轻重缓急有利于幼儿感受音乐律动,因此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及组织相关的音乐游戏来提高幼儿的音乐课堂参与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运用节奏可以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拓展幼儿的思维,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运用节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幼儿的音乐启蒙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节奏教学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综合发展。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引路人,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训练幼儿的节奏感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2]。节奏有轻重缓急,包含丰富的韵律感,可以营造音乐学习的气氛,使幼儿更容易融入音乐。众所周知,幼儿的好奇心较重,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对枯燥无味的事物兴趣淡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节奏教育融入日常音乐教学中,启发幼儿感受节奏的规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幼儿可以随着节奏的律动摇摆身体,感受音乐,通过感受节奏与音乐产生共鸣。

(二)有利于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幼儿教师可以划分环节进行音乐教学,一个环节是在丰富的音乐节奏活动中让幼儿模仿节奏;另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游戏时自由发挥。这种环节划分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幼儿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在听觉与感觉上体会音乐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与潜能。但不是每位幼儿都有较强的音乐天赋,所以教师要结合幼儿之间的差异,制订不同节奏的教学方式。为了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幼儿教师应进行细致的观察,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提升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与音乐素养。

(三)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将节奏运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课堂参与度,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3]。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幼儿对音乐缺乏兴趣。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创新音乐教育方式,通过对节奏的感知进行对应的唱、跳教学,让幼儿亲自感受音乐的节奏,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从而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幼儿对音乐缺乏兴趣还可能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培养幼儿的艺术特长操之过急,没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导致幼儿对音乐产生厌恶心理,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及家长都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从节奏下手进行趣味教学,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准备一些沙锤,选择有节奏的曲目,引导幼儿跟着节奏摇动手里的沙锤,培养幼儿的节奏韵律感,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运用节奏的措施

(一)幼儿在不同阶段个性化的特点(1)小班幼儿在三四岁左右,刚步入幼儿园,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比较弱,表达能力有限,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全靠直觉,面对陌生的环境,情绪波动较大,所以学习音乐时很难专注投入。小班教师在教学时应选择较为简单的旋律,用简单、形象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可在节奏感教学时采用朗读与打节拍的方式,使幼儿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朗读与打节拍的方法,从而学会儿歌。教师在进行儿歌教学时,可以根据节奏的律动设计舞蹈动作,让幼儿进行模仿,带领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幼儿能够全面发展。(2)中班幼儿在四五岁左右,处于过渡阶段,逐渐产生有意识的记忆,面对新鲜事物能够进行形象感知。中班幼儿的思想发展更加成熟,在对事物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想象力渐渐开始萌生与发展。针对中班幼儿的音乐教学,幼儿教师应在简单的节奏与音乐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并激发中班幼儿的创造力,提高中班幼儿的课堂参与度。(3)大班幼儿在五六岁左右,与小班幼儿和中班幼儿相比具备较为成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大班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够专心参与对节奏的学习。针对大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探索音乐的节奏感。教师帮助大班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提高节奏感,树立大班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质,进一步提升幼儿的韵律感。

(二)幼儿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节奏类型幼儿能够与合适的节奏类型产生共鸣,合适的节奏类型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意义深远。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及时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筛选音乐节奏进行教学,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幼儿的性格影响了幼儿喜欢的节奏,性格外向的幼儿偏向于欢快的节奏,性格安静的幼儿偏向于抒情的节奏。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教师应创新教学的形式为了激发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快乐地学习节奏,与音乐融为一体。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结语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4

关键词:音乐;律动;幼儿;节奏感;能力

1实行音乐律动的必要性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音乐和运动教育是其启蒙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和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塑造。一般来说,幼儿感官运动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是从出生起到四五岁之间,在儿童时期,要特别注意对儿童感官运动的训练。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幼儿通常会在音乐的身体律动中对音乐的情感情绪有更强烈更直接的感受,其表达方式也会更自主。在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基础要素进行感知,他们能很准确的分辨出音乐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音乐力度的强弱以及段落之间的划分。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注重对音乐律动的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使其在听觉方面更专注,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作即兴反应能力。动作是一切感官教育的最终目的,它对人类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帮助幼儿更轻松的理解音乐音调的高低,加强幼儿对音乐开始和结束的感知能力,对幼儿抽象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音乐律动对节奏能力发展的影响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够增加音乐的美感,使得音乐充满活力,包含情感和抒情意义。所有的音乐节奏都必须通过肌肉和动作才能反映和感知出来,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培养节奏感。众所周知,体验和感受节奏感最佳的年龄阶段就是儿童时期,因此必须在幼儿阶段采用音乐律动对幼儿节奏感进行培养。达尔克罗兹对体态律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人天生都具有节奏本能,但这种本能需要在幼儿阶段就诱发和培养,通过做身体运动或者听音乐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儿童的音乐潜能。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与运动相结合,通过具体的运动、声音和节奏加强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此外,还要注意将音乐表现出的速度、力度和音色等与儿童运动时的感受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他们更透彻的理解音乐的情绪,锻炼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音乐节奏通常是通过身体运动表现出来的,通过身体运动能够更好的更准确的感知音乐节奏,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一定要重视节奏感的培养。

3音乐律动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方式

3.1激发并提高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孩子在幼儿阶段大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相同的学习环境或氛围会使得孩子学习枯燥无味,要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起,必须采用情境交融的方式,通过听、看、动、辨、唱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体会到音乐节奏活动的乐趣。2)注重音乐选材。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选择,在音乐律动课堂上选择《海鸥》、《小燕子》等歌词,更加具体形象,也会加强幼儿对这些动物的了解。3)给幼儿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其兴趣和需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充足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节奏感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探索,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使其学到知识。

3.2加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认识

要想使得幼儿很好的掌握音乐节奏,就必须让孩子了解节奏的类型,明白节奏的节拍。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下雨“沙沙”声和闹钟的“滴答”声作为幼儿感知音乐节奏的材料。两外还要通过鼓声的变化让幼儿知道音乐节奏是多变的,这些常见的音乐教材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节奏的奇妙,增强孩子的好奇心,使其对节奏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认识。

3.3重视并加强对幼儿语言节奏感的训练

加强幼儿语言节奏感的训练就是加强对幼儿说节奏能力的训练,在幼儿音乐节奏教育中,要多让幼儿唱一些儿歌,这是对孩子进行语言节奏教育的基础。语言节奏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既能说又能唱,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让孩子在锻炼说和唱的同时体验到节奏的类型。在教孩子唱儿歌的同时,可以先教孩子按照歌曲的节奏说出这首歌,并且在说的同时用小手拍出儿歌的节奏,这样孩子在说出节奏的同时也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对幼儿语言节奏感的训练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4重视并加强对幼儿动作节奏的训练

众所周知,音乐节奏和音乐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幼儿的思维通常具有形象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节奏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运动觉来感受节奏,因此,在幼儿节奏感培养中要让肢体运动参与到其中,使得幼儿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更透彻,假设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动作节奏训练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节奏。幼儿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节奏,在训练幼儿节奏感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玩拍皮球,他们通过拍皮球的高度和速度可以感受节奏变化的快慢。幼儿可以在运动游戏中感知节奏,并不断提高他们对节奏的感受力,增强他们对节奏活动的兴趣。2)通过练习舞蹈让幼儿感知节奏。舞蹈是一种非常优美的动作体系,幼儿们对舞蹈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可以教孩子跳一些简单易学且节奏感强的舞蹈,让孩子按照节奏来跳舞,这样能让孩子在跳舞的过程中牢牢掌握音乐的节奏,感知到音乐节奏的魅力。3)通过感觉器官综合游戏让幼儿感受节奏。所谓感觉器官综合游戏就是在游戏中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活动起来,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将身体的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培养孩子参加节奏活动的兴趣。

3.5运用打击乐器增强幼儿的节奏感

在幼儿节奏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打击乐器对其进行训练,更直观的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得幼儿音乐课堂的气氛更轻松、更活跃。由于幼儿都具有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特性,引导他们用乐器进行演奏,在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更好的掌握音乐节奏。教师可以先进行敲打示范,让孩子了解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再引导他们按照熟悉的歌曲节奏进行简单的演奏,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创造和改编节奏,增强孩子学习音乐的信心,并使找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小就让幼儿接触乐器,能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掌握乐器的使用方法,在培养孩子音乐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文化水平和动手能力,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

在长期的幼儿音乐教育中,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一直是一项重要且繁琐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学习和创新。此外,还要对音乐律动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找出适合幼儿音乐学习和节奏感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通过身体运动和游戏的模式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加强对幼儿节奏感的培训,能够有效拓宽幼儿音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娟.浅谈幼儿的音乐教育[J].幼儿天地,600.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5

关键词:声势训练;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

奥尔夫教学方法经常应用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声势”教学,这里的声势可以分为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两种情况,其中身体打击乐是指将人的身体当成乐器,通过人身体发出的音色,结合各种节奏,形成声响效果;嗓音打击乐是指用嗓音模仿各种乐器,如流行乐中的B-BoX。下面就声势训练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进行分析。

1声势训练的优势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声势训练可以通过敲打身体发出不同的声响,也可以用嗓音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模拟不同动物的叫声,模拟生活中的声响,同时学生还能自由的创造各种声响,在玩、说、唱中感知节奏。通过声势训练能让学生用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声势训练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时声势训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节奏感、听辨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的幼儿园教师,由于节奏律动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因此,通过声势教学能为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声势训练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2.1节奏模仿

节奏模仿是指教师利用剁椒、拍手、拍腿、捻指等基本声势形式作出节奏型,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也可以自己创造声势,这样学生能在练习中提高自身的听辨能力。教师采用节奏模仿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易到难逐步讲解,如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四分音符开始学习,通过声势形式,建立稳定的节奏感,当学生熟悉这个节奏后,适当的加入四分休止符,学生熟悉后,再逐步加入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可以练习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即兴创作,通过节奏模仿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教师可以在节奏模仿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乐曲,并编制合理的声势,根据音乐进行声势训练,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跟不上拍子的现象。

2.2节奏接龙

节奏接龙可以简单的分为节奏接头、节奏接尾、节奏卡农三种情况,其中节奏接头是指教师首先拍四拍,在第五拍的时候,学生进入,模仿教师刚开始做的前两拍,然后自己创作第三拍和第四拍,节奏接头的练习难度比较高,要求教师不间断的拍节奏,学生需要将前两拍记住,同时要排除教师节奏的干扰,自己创作下面的节拍,节奏接头对学生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节奏接尾是指教师首先拍四拍,在第五拍的时候,学生进入,模仿教师后两拍的节奏,然后即兴创作下两拍,接着由另一个学生模仿前一个学生创作的两拍,在创作两拍,依次循环,直至所有的学生都练习完。节奏卡农是指教师首先拍四拍,在第五拍的时候,学生进入,模仿教师前面四拍的节奏,教师不间断的拍节奏,学生不间断的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一边模仿教师的节奏,一边记忆教师接下来的节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

对于节奏接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进行声势训练。由于节奏接龙有很多形式,拍子也比较多,因此,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即兴创作,其他学生进行模仿,这样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多声部节奏训练

多声部节奏训练是指利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所组成的音乐进行节奏训练,多声部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声势、语言、节奏,让学生在学习旋律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节奏建立多声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立体节奏思维感。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进行节奏训练时,可以首先右手单位拍,左手拍节奏型,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二声部节奏训练,当学生熟练了这个节奏后,可以在第一声部唱旋律,在第二声部拍节奏,第三声部采用跺脚的形式,通过这样的设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多声部节奏训练可以分为固定音型声势伴奏和卡农两种形式,其中固定音型是一种很短的乐句,以重复4-8小节的乐句形式出现在整个乐曲中,固定音型是节奏的基础,可以是个代表性的节奏型,也可以是乐曲中的动机,同时也能以即兴创作的形式出现,例如教师可以用跺脚的形式当做低音伴奏声部,固定音型选用四分音符,将拍手当做主要声部,让学生跟着练习,当学生掌握后,可以将拍右腿当成一个声部,将拍左腿当成一个声部,这两个声部都是伴奏声部。固定音型的重复性很强,因此,将固定音型当成儿歌的伴奏能降低多声部合唱的难度,获得良好的多声部合唱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部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第一个小组为旋律声部,第二个小组为固定节奏伴奏,第三个小组为固定音型伴奏,第四个小组做即兴表演,这样不仅能达到多声部节奏训练的效果,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和团队合作能力。

卡农是指曲调中,一个声部追随着另一个声部至最后一个小节,卡农在声势训练中的体现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节奏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做,当学生熟悉这个节奏后,开始做二部卡农,两个声部间隔四拍,当学生熟悉后,在做四部卡农,直至学生达到只做不读的目的。学生手、口、腿会产生不同的音高,学生在做卡农时,能为听者带来很强的声部感受,加上声势的空间位置不同,就很有可能产生视觉上的卡农,从而增强了舞台效果。节奏卡农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对音乐教育兢兢业业,学生必然会深受教师的影响,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6

一、音乐节奏定义

节奏是无处不在、有规律出现的节律,在很多事物中都可以感受到节奏相关的规律,比如自然界中的雨滴声、唱歌、四季交替、走路等过程中都有出现。节奏具有丰富的变化特点,在深度、宽度、高度等方面在没有规律或者有规律的变化着。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其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构成要素。节奏是从客观自然及生命运动中出现的,因此其除了能够模拟自然界的各种状态,行模拟人类的活动。在幼儿阶段中,他们还处于初步认识世界的阶段,通过节奏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认识世界,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其和自然界以及幼儿的心灵世界是相通的,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节奏教学,这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及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让他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比如让幼儿对节奏进行听、唱、肢体表现,或者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可以去感受不同的节奏并且进行模仿,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这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他们的记忆力及听力进行锻炼和提高,让他们的音乐素质可以得打提升。

(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节奏学习还可以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成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通过多样的节奏活动,让幼儿在听完之后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出给出的节奏;第二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第一?h节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能够在玩过学过之后自己进行创作。这是对教学过程的创新,改变以往坐着不动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幼儿可以动起来,从整体上去感受音乐节奏,让他们可以加深对节奏的理解以及表现,有益于他们进行节奏创作,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奏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还对他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进行了培养。

(三)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自己的引导下,让幼儿可以积极的参与教学,在他们进行节奏创作时能够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学习节奏还可以调节幼儿的情感发展,让幼儿更深的认识美,对他们的德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往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和幼儿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互动,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1]。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节奏教学,通过节奏同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快乐,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幼儿音乐启蒙教学发展,有益于陶冶幼儿的情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三、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培养策略

对于3-7岁的幼儿应该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应该采取分层教学,即分为大班、中班及小班。

(一)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为3至4岁,他们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思维是直觉行动的、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的目的性差,稳定性差,这些都为教学增添了难度。他们无法离开眼前的具体形象及事物,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的节奏教学,应该进行简单的音乐节奏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在节奏活动中,可以利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教师用不同的节奏读歌词,之后让幼儿可以感觉到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通过不同节奏的儿歌也可以对幼儿的节奏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内容做出相应的简单的动作,让幼儿进行模仿。另外,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听、唱、肢体表现以及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去感知和模仿不同的节奏,在其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的节奏进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一般年龄在4至5岁,中班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他们开始逐渐产生有意记忆,思维也从之前的直觉行动性,开始向具体形象转变,他们的想象有一些夸张,开始出现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模仿性游戏教学之外,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结合声势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以及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幼儿进行教学[2]。比如在“火车开啦”、“什么动物出来玩”等儿歌中,在学习完儿歌,对儿歌内容了解之后,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歌词编唱和节奏创编。在教学中,幼儿对动物都会了解更多,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做简单的律动,如兔子跳、小鸟飞等动作,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拍手、拍腿等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通过节奏活动和舞蹈,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三)大班幼儿

大班幼儿年龄是在6至7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观察能力也得到发展,可以主动的并且有目的的观察周边的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内容进行想象。大班幼儿节奏教学可以使用节奏唱名法、创作教学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去探索节奏,体验休止符的音乐性,提高他们内心的节奏感。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能够学会自己去创作不同的方式和动作,表现出他们对节奏的感受,让幼儿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己创编节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树立对节奏及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7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进行教育。

音乐是老师管理班级的好帮手,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指令,不需要老师组织纪律。如:钢琴奏出一连串的琶音,孩子们就知道整理玩具了;《小蜜蜂》的音乐就是坐成半圆形形状;听到三下和弦音,就知道这是安静的信号等。这样的常规,既培养了孩子们音乐的辨别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自然的状态下还学会了哼唱歌曲等,可谓是一举多得。

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细心反复地观察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如果的音乐活动与我们的教育脱节,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特性,才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发展的任务。

近期笔者关注很多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很多教师都重视引导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培养的音乐素质能力,这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各个学科只有在充分发挥其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才会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音乐教育也是有着这样几个特点: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对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最适合接受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不仅要使动作协调、合拍,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

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在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个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一个是在引导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最后是引导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在孩子们对儿歌能建立稳定的节拍律动后,就可以进入节奏的教学。教师可以选用一些与儿歌内容有关的,并能引起兴趣的象声词,来代替原来的词。如:吹喇叭声,嘀哒│嘀嘀哒│嘀嘀哒嘀│哒哒哒│。富有变化的节奏型,有助于发展的节奏记忆和内心听觉,还会引起对新节奏型的探究兴趣。

(二)培养音乐审美感受。使儿童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认识和感受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丑、悲喜、是非。

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表演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生活中富有情趣、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称赞、鼓励、帮助等鲜明的态度。

音乐艺术不是靠直白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情感,起到启示、感染的教育作用。如:《一分钱》中,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天真纯朴的语气、音调,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又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告诉小朋友,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也要交给警察叔叔。

在音乐活动中,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师生的情感沟通,使孩子们在其中受到熏陶,丰富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下面介绍的特点类型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选用适合年龄特点,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具有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音乐教材。

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进的生活,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能够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

比如《拉勾勾》,情节日常,歌曲内容生动。教学时,可先让两个小朋友进行情境表演,让知道这个故事表演的内容,从而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体会到友爱的快乐;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也不需要说教,当唱着《孝顺的小乌鸦》这首儿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草力量大》告诉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些内容童趣足,并适合的年龄特点,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性、艺术性,从而贯彻了《纲要》的教育思想。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进行情感交流,激发也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者,还要变换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鸭妈妈、大灰狼等,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游戏中的活动去调整的情绪和心理。如:当“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师可以扮演“大猫”,并说:“大猫来了!”要求马上蹲下不动,或者扮演“老鼠妈妈”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三)教师的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动作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如《大公鸡》,前后两段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就可以引导分别用轻和重的两种声音演唱,并配上相应动作,帮助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又如在《小黑猫》律动游戏的教学中,通过模仿小猫走路,表现出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带动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

(四)音乐环境与的一日活动相融合。

环境对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日活动中,让旋律动听、节奏生动、健康活泼的音乐“浸泡”着,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陶冶情操,培养心灵,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早晨到园时,播放欢快的《问候歌》,使每一个孩子走进班级时都能感受到这份愉悦的心情。同时,孩子们一边和着音乐唱起来,一边自然地走进区角进行活动,没有一个人会“粘着”家长。

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深地领悟到,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不像语言说教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才会逐步细腻、深刻、丰富,从而促进身心的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参考资料: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8

关键词:节奏;音乐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09-01

节奏是音乐旋律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和声的支撑骨架。音乐可以没有曲调,也可以不用乐音,却无法脱离节奏而存在。因而,没有节奏,也就失去了音乐这门艺术,节奏在音乐艺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精准地表现出乐曲的节奏,才能展现乐曲的性质、风格以及内在情感。但对于广大音乐学习者而言,真正把握节奏的本质并非易事,它首先需要认识到节奏的重要性,继而将节奏的训练落实到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让节奏融入每一个音乐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多方位、全身心地感受到节奏训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

一、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情感,建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毋庸置疑,音乐节奏能够唤起和激发人的情感,带动人的主观情绪跟着节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的此种特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认识音乐的内在美,建立起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广义的节奏涵盖了旋律起伏、和声张弛、调式转换以及曲式结构等,通过对节奏的听辨和联系,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譬如歌曲《英雄凯旋歌》,它采取了慢四拍的节奏,二分音符的节奏型较多,在此之下,万众欢呼迎接民族英雄凯旋的高涨情绪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也能在这种激昂的节奏下感受到英雄归来的壮观场景,由此激发民族热情和深厚的个人情感。

(二)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其创造力

节奏的训练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能帮助学生抓住乐曲的实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音乐。无论是何种乐曲,其节奏不可能单一而平仄,即便它具有基本的速度,但为了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也会通过节奏来区分。

与此同时,节奏以直接的方式诉诸于情感,而情感则能通向创造力,在某些时刻,炙热的情感能够激发人的创作热情,催生音乐作品。

(三)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

人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就是使自身随着音乐情绪同步发展的状态,这就是体态律动。体态律动是新兴的美育学科,它通过人体对音乐律动的参与达到提升智力和音乐素养的目的。体态律动强调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游戏等形式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

二、音乐教学中发挥节奏作用的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节奏型

节奏的组织形态千变万化,各种长短时值不同的乐音有机组合就成为了各式各样的节奏型。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必须从基本的节奏型入手,扎实学生的基本功。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认知不同的节奏型,可以根据节奏型的组合规律对其进行分类。

(二)准确记忆节奏

准确记忆节奏是把握乐曲的重要前提,在节奏训练中,模仿和听写节奏都旨在对学生的节奏记忆能力进行考察。在模仿节奏的环节,要注意对节奏的回想,采取分区域记忆的方法,先行记住整体框架,继而再分解到部分,使节奏的记忆更具针对性;在听写节奏的环节,首先要明确的听写的目的和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尽可能地优化听写效果,将注意力集中到识记对象上,更好地记住节奏。

(三)重视对休止符的训练

在音乐中,休止符一般起句读作用,表面乐句的分句、换气,但对休止符而言,更重要的作用则是表达音乐的情绪,并塑造出音乐的形象。但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将休止符认为是可有可无,从而忽略了休止符的存在,而改变了音乐作品的本来面貌。对于此,就需在音乐教育中深化对休止符重要性的认识,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化对休止符节奏的训练。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中必修高度重视节奏训练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识记并掌握节奏,促使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廖洪立.音乐节奏教学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8期.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9

关键词:打击乐自然物节奏感幼儿教育

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那么节奏感则是呼吸,打击乐是气管。因为如果没有节奏感,音乐再美也只是形式而言,而节奏再强的音乐,没有节奏感同样不能欣赏。打击乐种类丰富、音色各异,演奏方法简单易学,演奏方便,幼儿会拍手就能掌握。所以,用打击乐活动来培养幼儿节奏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各幼儿园几乎不开展打击乐活动,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具,如各种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而且打击乐活动组织过程较复杂,有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幼儿园缺少打击乐器。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成的物品,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物来教幼儿学打击乐,既简单也方便。

一、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最敏感,而节奏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当幼儿寻找出了各种有趣的节奏时,就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如摇铃、用小棒敲打东西、玩响罐罐等等。在捕捉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和动作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聆听它的特点并说出感受。如时钟的滴嗒声和钟摆的摆动,待幼儿说出感受后,教师可告诉他们时钟的滴嗒声和钟摆的摆动都是按一种节奏进行的并让他们尝试用语音和动作来表现时钟的节奏。接下来告诉幼儿音乐中的节奏也是这样按一定速度有规律地进行的,让幼儿听音乐《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音乐对时钟节奏的表现。通过寻找和模仿节奏,进而开始模仿各种叫声,模仿简单的节奏,并对音乐的节奏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节奏打好基础。

二、运用多种自然的方法让幼儿感受节奏

1、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节奏

国外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让一些女大学生回忆最早是在什么情况下意识到节奏的,在所收到的答案中,有3/4的人都是在与身体动作有关的情况下感受到节奏的,许多是在敲打、走、跑等动作时感受到的。以上调查资料表明,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该先引导幼儿静静地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拍、强弱及其表现的音乐形象和渲染的气氛,而不是直接要求幼儿去演唱、演奏这些音乐。在幼儿听懂音乐之后,我们让幼儿合着音乐的节拍,做一些拍手、拍腿、拍肩或模拟某种情景的动作来逐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利用图形图谱来敲击节奏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学习欲望从兴趣出发,将乏味的节奏谱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不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易于理解。如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幼儿一次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图形谱的特异功能是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打击乐的配器布局。我在打击乐《小松树》的图谱制作中,就尝试用香蕉表示双响筒,西瓜表示三角铁,草莓表示碰铃,葡萄表示摇铃。刚出示图谱,幼儿就有很高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节奏。可见,图谱的具体形象让幼儿很容易理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掌握节奏、了解整首乐曲的节奏安排有明显的提示作用。图形谱的利用可以自然降低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干预程度,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创编节奏

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节奏型后,可以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来改编、创编节奏,使幼儿的节奏素质进一步提高,学习更加主动。在打击乐活动《新年好》中,我就采用花来表示:大花表示二分音符,小花就表示四分音符;黄花表示四分音符,蓝花表示八分音符;花瓣多的表示四分音符,少的表示八分音符。这些符号简单易记,而且幼儿自己能制作节奏卡,当掌握好了以上的节奏符号后,就可以进行创编活动,幼儿可以按花朵的大小来编节奏,按花的位置高低来编节奏,按花的颜色来编节奏,按花辨的多少来编节奏。所以,同样是一朵花,按其不同,有的把它当作四分音符,有的把它当作八分符,信号各异,百花齐放,幼儿积极主动地创编出了自己喜欢的节奏。

三、因地制宜,动手自制乐器

很多幼儿园由于规模小,师资不理想,音乐教学设备缺乏,使幼儿学习音乐处于“饥渴”的状态。而打击乐教学又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计划,我们可以因陋就简,根据实际条件,利用生活用品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自己独特的、很有创意的一种学习音乐的方式。如:锯一段竹筒,用筷子击打―――“响筒”。把橡皮筋一头咬住一头手拉,另一只手来回拨动―――有混响效果的弦类乐器。敲打装着不同份量的水的碗边―――音高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铝板琴。把汽水瓶盖穿起来摇晃―――手铃。摇动里面装着沙子的塑料瓶―――沙球。敲打铝质饭盒―――声音特殊的镲等等。自制打击乐器后,可以根据歌曲的情绪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自制乐器,感受节奏,编排节奏。关于儿童活动的最有利地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到艺术语言发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若有条件,可带幼儿到溪滩、树林里聆听和体验大自然淳朴、真实的声响。使幼儿身心愉悦,思维清晰。

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教师在利用自然物进行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音乐知识更全面,对节奏教学活动更加灵活运用。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最基本乐理知识,具有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具备表演方面的素养,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弹奏方法,并能正确处理和表现歌曲,用自己的歌声、动作感染、激励、教育幼儿,同时又能为幼儿的歌舞、打击乐器作即兴伴奏。另外,还应具备改编音乐作品、创编歌舞以及为自制打击乐配器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和发挥音乐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五、结语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打击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儿童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音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打击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所以,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尝试不断更新打击乐活动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探究如何在打击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为他们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10

高师钢琴教学中对音响形态的认知是通过教学步骤与教学语言来实现的。从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所需来看,即兴配奏、伴奏与独奏这三方面是教学的重点。

即兴配奏的音响形态认知可分两个步骤――伴奏创作与弹奏。具体的伴奏创作技法中的和声、织体等,按常用歌曲的风格可大致分为欢快、抒情、庄严等类型,并对应着松弛、紧张、疏薄、浓厚等音响形态特征。与之相应的教学语言是解释和弦与音型的选择,强调和谐、流畅的听觉效果,明确提出可感知的音响要求。从音响要求即可进入第二个步骤――弹奏。即兴配奏的弹奏虽不及独奏处理得精致,却有调动演唱情绪、及时弥补创作失误、灵活应对演唱变化的更高要求。此时,弹唱的整体音响除了与创作对应的特征,还有力度、音色、配合等形态。与之相应的教学语言是诸如强弱、高低、长短、明暗等,具体有句尾渐慢、突出节拍强位音、声音柔和一些、呼吸点与演唱切合等等。

伴奏音响形态认知与配奏、独奏都有相似之处,在此,单论伴奏乐谱标记较少的踏板、力度层次、呼吸点的音响认知。这分为两个步骤――唱曲(主要针对声乐伴奏)及弹奏。唱曲时除了情感体验,还需要理解演唱换气点及其呼吸的缓急,同时需要感受演唱的力度变化。教学语言以“在哪儿换气分句”、“起句音柔和还是肯定”等提问为主。而所提问题就得在弹奏中解决。引导弹奏的语言有“饱满的音响要把踏板踩得长些”、“节奏鲜明的音响需要踩踏板果断放踏板敏捷”、“情绪高潮处做渐强力度处理”、“乐句结束音渐弱并断干净”等等。

独奏的音响形态认知分三个步骤――解读作品的风格要求、想象音响特征及根据音响特征来处理弹奏技法。其教学语言也相应分三类:首先,针对作品创作时代、作曲家风格、作品特征提出风格要求。就具体音响形态而言,节拍指示出周期性的力度变化,节奏联系着细节的强弱变化,多层的钢琴织体常常需要用不同的力度来区分声部,等等。这些音响形态与时代风格、情感、创作风格相连。其次,启发学生想象风格要求之音响特征,例如,音色的明、暗、透、沉,力度的轻、重、深、浅,韵律的起、承、转、合,旋律的咏、叹、赞、颂等等。第三,针对这些音响特征提出音响流畅而准确、速度适宜、力度层次丰富等技法要求,并用具体的连奏、断奏、触键等弹奏技法来实现音响效果。

目前,音响形态认知是一个虽然重要、却因研究难度较大而被束之高阁的课题,我们的研究尚处在“拓荒”阶段。笔者用两年时间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音程、音色、力度方面来聆听、描述音响形态特征,发现学生往往只需三五次启发就可以识别出力度变化、音色对比、节奏动态、音高走向等细节音响形态。但是,学生们对整体音响形态的领悟还待提高。我们目前的探索,是选取若干结构部位与情感表达鲜明之处来认知整体音响形态,乐句是整体音响的基本单位,句尾、连接等结构部位的音响形态较丰富而多变,乐句进行中的音响形态则往往处于该句的情感表达统帅之中。对此,钢琴家史兰倩丝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描述语言:“没有丝毫间断地弹出音乐线条”、“使乐句中每一个音符与细节都在某个气氛的引导下被弹奏”、“在乐句或段落中的最高点使音乐有一个移动的方向”等等。如果说乐谱可以使历时的音响在视觉中凝固成共时的“音乐建筑”,呈现出音乐的整体形态;那么,音响形态则更强调音乐开始、发展、结束等时间过程,在“娓娓道来”的音流中逐渐呈现出音乐的整体形态。

当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强调上述音响特征、要求及其弹奏技法时,高师学生们就会围绕音响来思考、练习;当这些未来的教师能时时处于音响形态中、并清楚认知其特征之时,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音响形态认知也就得到强调了。

周雪丰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教师教育”栏目征稿启事

各级师范音乐院校肩负着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优秀师资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切实发挥师范音乐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作用,更好地架构起师范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之间的桥梁,同时,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我刊“教师教育”栏目的篇幅和质量,现将“教师教育”栏目的征稿内容刊登如下,欢迎广大师范院校师生踊跃来稿。

1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教师教育中的继承与发展

2青少年心理特征及音乐教师教育的关系研究

3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状况的调查,剖析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

5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合格音乐教师的评价标准及培养模式

6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音乐教师教育的策略和针对性研究

7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8国外音乐教师教育体制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9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10我国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1不同类别音乐教育人才、物质、信息等资源的共享问题研究

12教学见习与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成效研究

13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研究

14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测评

15国外同类优秀教材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研究

16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音乐教师培养所提出的要求和产生的影响

17高等学校音乐教师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适应性研究

18我国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个案研究

19国外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状况的比较研究

20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