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3:04

移动通信导论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使用率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1.1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或者评论,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如微信、腾讯QQ好友,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

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3G和4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这种情绪互相感染,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图片、视频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

局面。

2.2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

2.3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分享观点、意见,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不断被强化,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衍生出新的结论,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有效应对舆情,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优化政民关系。

3.3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以缓解舆情危机,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通过该项危机信息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移动通信导论篇2

1.1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欠缺

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就国内而言,以GSm标准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2G)仍在发挥作用,3G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但今年4G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投入使用,5G也正在研发当中.因此,移动通信教学不仅应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还应涉及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落伍.但目前绝大多数教材还是以2G为主,附带着介绍3G,极少数会简单地介绍4G,且很少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行业的需求.

1.2实验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不够,且与工程实践脱节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大多采用实验箱,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单个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实验内容的自主设计性较差,学生无法开展系统的实验,难以从工程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

移动通信课程需要讲解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关键技术,还需要介绍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抗衰落等技术.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紧扣行业需求,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内容多,课时少.目前,大部分高校移动通信课程以基本原理讲解和数学推导为主,这种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得的知识也难以满足通信行业的需求.

1.4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

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往往是从一个校门踏进另一个校门,缺少行业锻炼的机会,导致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缺乏工程素养致使教师不敢多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2.1.1理顺知识主线移动通信课程教学需紧扣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无线信道、信源编码、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和网络优化等;二是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讲解,主要讲解GSm中与3G,4G共性的知识,然后重点讲解3G中的wCDma,并与CDma2000和tD-SCDma的关键技术进行横向比较,介绍wCDma向4G的FDD-Lte标准演化的技术路径和新技术,使学生了解4G的关键技术;三是移动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mimo技术、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无载波通信和认知无线电技术等.在教学中把握这条主线能够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知识,又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应对未来技术的发展.2.1.2弱化理论推导,重视知识的应用移动通信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无线信道分析、信源编码、调制解调和抗衰落技术等部分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多[6],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在实际讲解时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引入工程实例分析来强化相关原理及结论的应用.2.1.3精选课堂讲授内容,适当引导学生自学要在课堂上讲授完移动通信大纲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点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突出重点,将课程的精髓引入课堂,同时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需要提前在课堂上讲解自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实际应用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学并不意味着内容不重要.为了保证自学效果,通过提前布置一些问题、习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完成.如“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在所选用的教材中介绍得很简单,实际教学时安排学生自学,可以提前布置问题: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有哪些;H.264编码包括哪几个流程;H.264怎样实现数据的压缩.前两个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解决,但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

2.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移动通信开设的对象为高年级学生,他们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学习的目的性强,对于纯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如果认为学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干脆就不来上课,或者来了也仅仅是应付检查.而移动通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将知识的讲授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1组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移动通信授课时,一般会针对学生组织三次讲座,分别是第一堂课由任课教师介绍课程学习的意义、通信领域人才需求动向和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导向;第二次是邀请行业工程师就某一知识作专题报告,如2014年邀请市联通公司总工程师主讲了wCDma中的mimo技术;第三次邀请业内教授专家主讲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和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如oFDm、智能天线等.通过专题讲座扩展了学生视野,明确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2.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移动通信,一方面是由于移动通信知识点多,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按照案例组织教学,打破常规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将同类型知识集中讲解容易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学习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引入工程实例或生活中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现象,针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一些基础知识可以融入到wCDma系统中进行讲解,通过剖析wCDma,讲解其用到的直接扩频、码分多址、FDD和tDD等技术.如在讲登记注册功能时,可以引入大家都熟悉的将手机放在音响旁,即使没有电话或者短信,音响也会隔断时间吱吱作响这一现象吸引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在讲解断电源注册时可以通过解释拨打电话分别提示无法接通和已关机的原因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有些知识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通过让教师提前指定案例和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安排人员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2.2.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和动画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课堂传授的知识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对所学知识产生综合记忆.对课堂中一些分析繁琐、数学推导复杂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在几年的教学中,用Flash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此外,在实际教学中,还注意启发式[7]、交互式[8]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建设实际工程用实验平台成本高,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新,这对于大多数高校都难以承受.所以在实验平台建设上其指导思想是:立足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同时积极加强和移动、联通及电信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建有现代交换网信令、数据通信实验室、通信线路工程、移动通信与无线优化等实验室,拥有matlab/Simulink,SystemView,opnet和nS2等仿真软件,并自主开发了一批功能电路和实验平台;和移动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学习,并共同开设了1周的校企合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移动通信的实验教学中基本形成了“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层次一: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常规的实验箱等设备为依托,结合仿真软件、动画演示等对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关键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融合起来.层次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主要利用专业仿真软件建立移动通信系统的模型,对系统的一些参数进行设置并观测仿真结果.通过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如移动通信信道分析、CDma技术等通过Simulink搭建的仿真实验平台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层次三: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以现有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展开,并充分与市移动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课程的机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移动公司的商用设备,熟悉当前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基本的操作维护项目.并通过利用matlab/Simulink,opnet软件对实际移动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各种软硬件实现某些移动通信功能,提高其开发设计和工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分开,实行“实验进课堂”.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和各种仿真软件,把相关实验平台搬进课堂,边讲解边进行实验演示和验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的应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课程综合实验采用项目驱动法,实验题目设计为解决业内实际问题,由教师在开学时提供题目,指定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提供基本的指导和验收.实行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设计开发提供实验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建立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将创新教育延伸到课堂教育之外.

2.4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移动通信教学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毕业于各大高校,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大多数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且针对日新月异的移动通信技术,如果教师不注意对知识的跟踪学习,很容易造成知识落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信专业按照“加大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开展工作.首先,立足自身,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分批安排任课教师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新技术培训;每年组织1~2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指导,组织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组织项目申报讨论会,激励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等.其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重视有企业背景的人才的引进.同时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作讲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直接进课堂给学生上课.

3结束语

移动通信导论篇3

【关键词】twitter;移动学习;学习模式;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09―0106―03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是令人惊喜的,这样的惊喜源自于她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她象征着人类知识积累的升华。人类发展的同时也是一个已有知识积累、升华、新知识出现、再积累、再升华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期间产生的新技术、新理念催生着人们思维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变;在人类学习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中,移动学习的出现可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种学习方式在弥补以往学习方式不足的同时,又给未来学习方式萌生、发展以平台和理论指导。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移动学习,以促进更有效学习的发生也就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热点。

二twitter及其应用于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twitter简介

twitter一词有(鸟等)吱吱叫、唧唧喳喳地讲话的意思,twitter网站的开发商obvious公司借此来形容twitter所具有的即时信息、共享和交流功能。obvious公司的4个创始人中,埃文•威廉姆斯即是博客先驱――的创始人,为了改进blog使用过程中日渐显现的缺少同步服务、页面信息分散、讨论聚拢性不强等问题,埃文•威廉姆斯等人在2006年推出了twitter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信息服务工具im(instantmessaging)或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选择并组织讨论人群来进行更加便捷的移动学习。2007年3月份,也就是距twitter诞生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一直默默无闻的twitter得益于美国总统竞选人约翰•爱德华兹(Johnedwards)和美国德克萨斯举办的“南南西音乐节”(Sxsw,SouthbySouthwest)上的使用[1],而为世人广泛关注。在极短的时间内,twitter因注册用户猛增而走红,并获得了硅谷创业者的追捧。目前它已经成为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以来最热门的网站。人们惊呼:“这是web2.0的又一创造!”[2]、“后blog时代的到来!”。

2twitter的特性及移动学习功能分析

(1)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得信息传输更为便捷

用户使用twitter信息极为方便,除直接在twitter主页面接收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无线终端(如:手机、pDa……)、twitter平台支持的im工具(如:Gtalk,mSn,QQ……)、可与twitter联通的个性化twitter网站(如:国外的jaiku、powenee,国内的Komoo、饭否、叽歪de网……)等实现信息的即时发送和查收。如此方便的即时信息服务是以往的电子邮箱、blog……望尘莫及的!

正是如此强大、便捷的即时信息服务,为移动学习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twitter,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有了突发的疑问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习者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出信息;twitter平台的其他群组人员(twitter的人群分组见下文)如教师可以随时收到学生发来的问题,或者直接答复,或者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是方便,他们甚至可以躺在床上、行走在公园里、篮球场上……随时和同学、伙伴探讨问题。

(2)快速形成的庞大学习团队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

twitter将用户的Folks(好友、联系人)分成Following(你跟随的人)和Followers(跟随你的人)两组,这样的分组便于用户参与或者发起讨论。当然,经过双方同意,一个Follower也可以成为你的Following,而同时存在于两个分组中。twitter用户的Folks也有与其自己兴趣相投的Folks圈,这些不同的Folks圈中的人又可以随意互联,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可以快速沟通的庞大的网状学习群体。这将参与移动学习的群体扩张到了无限,学习者可以随时与专家、老师、学习伙伴以及他们的Folks取得联系,一个问题就可以在这个庞大的学习团队中迅速解决,极大的体现了移动学习中对问题处理、知识传播和习得的高效性。

在移动学习中,教师可以给他的学生(Followers)提出议题引导学生们讨论,或者给出学生们疑惑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以学生的角色把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教授加为自己的Following,查看专家、教授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参加专家教授发起的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做交流讨论。twitter把用户Following的回复和留言同用户的信息一起放置于主页面中,按照的时间顺序排列即时地呈现出来,方便了用户查看、选择并参与感兴趣的讨论。

(3)点对点信息传送功能避免了信息的泛滥和盲目性

twitter平台的“Directmessages”功能可以让用户直接发送消息给目的联系人,加强了信息交流的针对性;同时接收的信息保存在Directmessages页面中,这样就为用户提供了一对一的、私人的或者隐私问题的讨论空间。“Favorites”功能用来标签、保留价值较高的信息,以供信息的多次使用或者讨论交流之用。点击主页面文本上方的“archive”将会单独显示用户的信息;点击“Replies”显示用户直接回复的信息;点击“Recent”则会显示全部联系人的公开信息。

在移动学习中,某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和教师所广泛关注的,但也有可能只是个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Directmessages将问题的答案发送给特定的学生,降低了页面更新无关信息可能引起其他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几率。同时,移动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可以点击“archive”、“Replies”查看特定的消息,通过Directmessages发送一些私人的关怀或者鼓励,使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中同样能感受到传统学习中有的感情交流,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学习状态。

(4)开放的社会软件、简易的使用界面使得twitter更易推广完善

twitter作为一个社会软件在推出之初就受到了广泛地欢迎,目前国内基于twitter模式开发的更适合中国人交流习惯的有Komoo网、饭否网、叽歪de网、腾讯滔滔网……。twitter及其这些相关网站简易的使用界面使得一些即使是没有使用internet经验的用户都可以快速上手,这样会吸引广大的学生家长也参与到移动学习中,同学生、教师共同交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以促进移动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再加上有潜在的商业价值作为助推器,twitter必定被更多的人群了解、接受,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发展前景同样乐观。

在以往的移动学习模式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迷航、精力分散、时间荒废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学习的快速推广。twitter平台使用的简易、便捷可以吸引学生家长使用twitter,和孩子、教师共同参与到移动学习之中,有了家长的参与、监督与支持,移动学习必将会步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移动学习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也将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以上分析可见,twitter应用于移动学习有其先天的优势,不过twitter在国内目前还只处于商业推广阶段,这也是众多新兴技术应用于学习的必经过程。伴随着通信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将移动终端与internet互联通信的移动学习模式愈来清晰。人们对移动学习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改进教与学的模式、促进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巨大潜能的认可而出现的对移动教育需求的膨胀,将会更加促进移动学习与当代教育、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也必将对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三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构建

在twitter出现初期构建出一个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对于引导twitter的健康发展、发挥其教育功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分析参考文献[3],笔者认为:学习发生在移动的社会境脉中,概念的构建与重构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人层次上,协作小组工作及与伙伴的交互活动将更有助于学习者概念形成及认知图式的构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通信交流的过程。所以,我们从影响学习本质的因素――信息传输、处理、控制、反馈出发,基于twitter便捷、强大、人性化的信息交流技术支持,构建出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型如下图所示: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遵循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涵盖了前端分析、信息处理、预期及执行控制、评价反馈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在一个循环的系统内共同作用。前端分析决定了预期目标和执行控制策略的制定;执行控制引导信息处理的进行,信息处理的进程又反作用于执行控制具体策略的选择;评价模块的反馈效能为下一循环的前端分析提供参考。

1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习条件的拥有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使用twitter信息的情况,对学生个人移动设备拥有、internet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论题内容及难易程度的确定。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学习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遵循临近发展区的原则选取学习内容,制定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第三,依据学习条件拥有情况及学习内容和目标制定相关的移动学习策略。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和预期及执行控制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组建及拓展专题讨论团队、联合家长监督帮助学生学习、制定信息及如何参与学习等具体策略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们通过twitter组建及拓展自己的学习团队(包括专家、老师、同学……);借助twitter、im工具、手机或twitter相关网站选择学生与团队内教师、专家、学习伙伴、家长间的交流方式;制订具体的移动学习规则,包括学习内容共享的渠道及策略、学生发言的次数、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形成性评价,如果学习偏离主题或进行了无用学习,就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以保证学习结果的有效性。

3预期及执行控制

教师把与同期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到twitter网站上,提出具体的问题解决预期(预期指人的信息加工方式的选择、对学习结果的期望、感知并与环境交互等活动是受目的指引的。[4]):包括给出相关学习资料的查询出处、专家介绍、任务分配等问题解决策略。诸如此类的预期可以引导学生在移动学习中更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迷航、精力分散、时间荒废等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全程的执行控制:根据预期,组织、帮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整理twitter学习团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拓展联系人进行监督,保证学生只拓展和学习有关的联系人。

4评价反馈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形成性评价,如果出现了学习偏离主题或进行了无用学习或是影响学习建康、顺利进行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twitter提供的“Directmessages”功能和学生进行私下沟通,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确保学生建康的学习成长及学习结果的有效性。通过执行控制,反思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作为参考信息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预期。教师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论题设置是否合理、学生知识获得情况、学生认知和行为成长、移动学习模式本身做总结性评价,对后续的移动学习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四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案例设计

结合本文研究,我们设计《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移动学习案例如下:

教师通过对所辖学生进行调查,将持有基本移动终端(手机)、上网方便的学生组成移动学习兴趣小组,进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学习。本专题属于中学生非专业性科普常识学习,所以模型中的学习者认知水平分析为一般了解或不了解,学习的目标是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移动学习的策略主要采取文字、图片及音视频材料的介绍和相关资料的查询与共享。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注册、使用twitter,并将小组成员添加成为自己的Followers,同时将学习专题及学习过程设计概况告知学生家长,并鼓励学生家长也加入到twitter的专题学习群组中。

教师将专题学习包涵的:宇宙起源、宇宙中的生命、原始地球的情况、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米勒实验和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六个知识点的介绍资料及相关网站及专业信息来源地址到twitter及其相关网站上。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组织讨论团队,团队成员可以包括学生、教师、家长、通过twitter平台添加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等。教师组织学生对除“米勒实验”和“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以外的四个知识点在twitter平台上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核对其真实性,然后向老师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小组的观点进行汇总,最终在twitter及其相关网站上,并用“Favorites”功能标注,供参加学习的同学随时参考、下载。对于“米勒实验”和“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两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及其发生的条件,并鼓励同学们借助twitter寻求专家的指导,继续钻研、创新实验。组织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将其学习成果以文章、视频、flash等方式到twitter网站上,作为讨论学习的成果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同步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的求学、求新的探索精神。对成绩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在twitter上公共信息给予明确的表扬,以树立榜样,将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有关问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移动学习中来。

执行与控制具体表现在:如果讨论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或者无用学习,老师通过“Directmessages”或是其他通讯设备和学生进行单独沟通,给遇到学习困难的同学以鼓励和引导;激发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学习,鼓励学生设计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相关实验;通过“Directmessages”或是其他通讯设备随时与家长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保护和鼓励。教师对学生资料的搜集情况、发言次数、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的提高等信息进行记录,制成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对学生做总结性评价。并依此对基于twitter移动学习的模式进行反思,为后续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五结束语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较之现有的一些移动学习模式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单纯以手机短信支持的移动学习系统(moblieLearning)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比基于移动计算技术(mobilecomputing)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单向下载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基于Blog、wiki的移动学习模式拥有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和更多可同时,由于twitter开放源代码,所以能够将Blog、wiki技术纳入系统当中,也给twitter的再次开发及新技术的嵌套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通讯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及公众普遍拥有移动终端设备的现状,也使twitter应用于移动学习有着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诚然,移动学习的推广普及有着众多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文谨对twitter应用于移动学习作框架上的策略设计,谨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对twitter的教育应用及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史迪文.twitter碎碎念[J].互联网周刊,2007,(5):68.

[2]郭晓熹.twitter开创后博客时代[J].中国科技财富,2007,(7):90-93.

移动通信导论篇4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健系,广西柳州545004)

摘要:对开展移动教育的基本条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远程一现场教学和专家远程救助中的时空问题,有利于教学调查和评价快速反馈的实现,为学习者实现课内外学习一体化提供了平台。目前开展移动教育的软硬件技术已经成熟,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是非常可行的。

关键词:移动教育技术;体育理论教学;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87-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成了今天可以完成多项信息处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总是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这些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有人尝试把这项新的科技产品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并由此引发了教学模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相关专家把这种基于移动网络技术所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定义为移动教育。目前,关于移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关于将移动教育技术引入到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此研究热点为切入点,对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为移动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移动教育的基本概况

1.1移动教育的概念

移动教育(mobileeducation,m-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连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平板电脑等),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1.2移动教育的特点及可实现的功能

移动教育是在通讯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新兴的一种教育技术,它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弥补了传统远程教育时空限制的问题,在达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的目标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发展现状看,移动教育除了具有网络远程教育的数字化、个性化、交互性、网-络性、跨时空性、虚拟性等特征以外,还具有移动教育独有的移动性、及时性、无线性等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方便灵活、独立自主,内容也更加新颖丰富。

1.2.1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文件已经完全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浏览,实现了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无缝链接,移动终端可以和有线网络一样利用各种互联网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随时随地浏览相关学习资源。

1.2.2为学习者提供学术讨论、求助、答疑的平台

在移动网络技术尚未普及时,人们虽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收发邮件、QQ聊天等方式进行实时交流,但仅局限于通过电脑有线上网展开交流,在时空上受到较大限制。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以后,不但电子邮件、QQ等应用通讯工具扩展到移动终端,而且还开发出移动终端独有的微博、微信、易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实用范围和通讯的实时性大大增加。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采用文字、图片、语音甚至视频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随时展开学习讨论、求助、答疑,如移动户外情境教学、专家指导远程救助、专家指导远程修复、学习伙伴移动协作等。

1.2.3在线测试

从远程教育开始,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测试,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和评价,这一点同样在移动网络上得到继承和发展。有的研究者正在尝试通过语音甚至实时视频实现对表演操作性的技术技能的远程考核。

1.2.4辅助管理

远程教育同样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到学藉信息、课程资料、考试信息等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信息,管理人员也可以方便地通过即时通讯应用及时发出相关通知和提醒信息,使、每个学员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2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教学已经较为成熟,很多院校都已经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远程教育资源,如各级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教学视频等。然而体育理论课程是一类与运动实践技能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体育理论教学相比较一般理论教学,更加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性和交互性,要想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增加实际练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

2.1体育理论教学的特点

2.1.1教学场境的时空转换性特征

从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都是针对运动实践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内容的验证必须依靠和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同样理论原理可能适用于一个或多个运动项目,要想在教学中完成对相关理论原理的验证,就要进行多个运动场境的转换才能实现。在传统教学中,对运动实践案例的分析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或观看录像的形式进行,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抽象、呆板,不够直观真实,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1.2运动事件的突发性特征

体育理论课程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中的突发事件,如运动后的应激反应、运动损伤等,这些运动事件往往突然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针对这样一些突发事件开展现场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如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运动损伤的处理往往通过展示图片或观看录像,而实践练习也只能是单纯的模仿,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完以后也不知道如何去实践,或是不敢去实践,难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2.1.3教学对象的流动性特征

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在读书期间除了完成自身学业以外,还经常承担各种比赛任务,同一班级可能涉及多个项目,在校上课的学生人数经常发生变化,而外出比赛的学生由于离开学校,相关课程学习的连惯性和完整性则被打破。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完整性一直是体育院校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2.2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的优势

2.2.1有利于开展远程现场教学

体育理论课程是一类实践指导性较强的理论课程,通常要通过课堂讲解和户外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仅通过抽象的课堂讲解很难使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但如果完全采用户外现场教学,则又很难保证提供足够的知识容量,这一矛盾一直以来是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将移动教育技术引进到体育理论教学中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多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当理论教学涉及到运动实践的相关内容时,户外技术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将户外教学的画面实时传递到理论教学课堂中,协助完成理论教学。

2.2.2有利于实现远程专家救助

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如《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课程涉及运动实践当中出现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教学中主要包括理论讲解和技能实践两部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模拟练习的方式进行,但在实践时主要是对实际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而这些运动实践中突发案例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因而开展实践教学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运用移动通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运动损伤发生时,现场人员可以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将现场情况实时传送给相关教师,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实时画面对现场人员进行指导完成救助,这样既可以使受伤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救助或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又能使现场救助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完成一次实践练习。甚至还可以对现场画面进行录像,在后期的理论教学中作为案例和视频教材,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教学资源。

2.2.3有利于进行教学调查与评价

调查与评价是教学和管理中经常要完成的工作。如《运动训练学》教学中要用到大量的运动实践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以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反馈信息作为教学案例,然而收集资料的工作一直是任课教师的难题,对反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往往会耗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信度和效度都不高。若依托移动教育技术平台,则可以根据教学和管理需要,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将所要反馈的信息录入到手机客户端,并通过网络汇集到主机并自动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可以迅速获得所要的结果并运用到教学中。

3影响移动教育技术全面应用的主要因素

虽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发展已经为移动教育铺平了道路,但将移动教育技术全面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缺乏政策支持,商业化程度低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商业运作。从移动教育的商业化运作来看,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完善的商业链尚未形成,目前开展的一些项目还未能真正深入到学校的核心业务。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有关移动教育政策的缺失,影响了移动教育的商业化运作。

3.2网络资费价格较高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但当前网络资费水平较高也是影响移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移动网络主要按照流量收取费用,对于文字图片资料来说,所需要的流量不大,大多数学习者还可以承受,但对于视频资源来说所需要的流量要大得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动教育视频文件的传输和。相信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相关资费也会相应下调,逐渐满足人们对移动教育学习的需要。

3.3缺乏专门的课程教学软件

虽然当前可应用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应用软件已经非常多,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但专门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应用软件的数量还非常少,特别是专门适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软件更少,这也将是一个可能长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制作课程教学软件的技术还无法象制作ppt教学课件那样为大多数人所掌握,仍然需要专门人员进行设计编写。但随着国家相关移动教育政策的制订和移动教育商业模式的形成,大量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将会被推向市场。

移动通信导论篇5

细数一下,移动终端面临的安全风险,大概有这么几类,比如偷窥,隐私泄露,手机被盗以后数据的丢失,还有同化的短信、无线数据,以及木马、病毒对手机数据的窃取。为了应对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带来的新安全挑战,中关村信息安全产业联盟里9家企业共同签署企业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标准合作协议。标准合作协议的签署开启了我国企业自发联合制定网络安全标准的新模式、新途径。

如何防范移动终端的

安全风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市场风起云涌,各路英豪迅速抢占移动支付的蓝海,微信红包、微信财付通、嘀嘀打车、刷nFC手机购物或乘公交等等,各种创新的移动支付应用和终端技术方案的采用层出不穷。但不管是哪一个产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对传统互联网而言,移动互联网的进入门槛和开发成本低,app产品能以更快速度、更好效果来反映和满足用户需求,可以提供更精准精致的服务,给用户带来互动体验和创新性感受。

另一方面,据权威媒体报道,app的广泛应用,给用户带来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新服务,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app产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给移动互联网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首先,通过app不当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突出。现实中超越用户授权和必要性限度抓取个人信息的情况不胜枚举,非法使用、出售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也比比皆是,个人隐私遭到恶意泄露。第二,智能手机病毒形成明显威胁。目前常见的智能手机安全威胁主要包括恶意代码威胁(木马)、应用程序中的隐蔽功能威胁、隐通道和安全漏洞/后门威胁、特殊功能和特定服务中的威胁以及针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威胁和针对数据内容的其他攻击威胁。第三,利用app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严重。有些不法商家为片面追求更多客户数量,非法窃取手机通讯录、联系人信息,推送促销广告信息,引诱其他用户安装app。据移动安全服务厂商网秦的报告,今年上半年,网秦查杀手机恶意软件85970款,同比增长68.3%。

如何进行移动终端的安全设计呢?有人总结到,从硬件设计上,要能提供硬件隔离保护、安全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运行安全支付的独立硬件模块等手段保护用户的关键信息。在操作系统层面上,要能支持可信运行环境,并提供唯一的Se访问接口。访问控制策略既可以来自业界标准,也可来自银联、银行、运营商和集团用户的定制需求。在应用层面上,要有手机防盗等应用。这样,从软件、硬件和操作系统层面上提供系统级别的安全保护和优化,从而使得移动终端更加安全。

中关村信息安全企业

重击网络“盗贼”

2014年11月30日,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安全高峰论坛――暨企业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标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纪念广场成功举办。

2014年11月24日至30日,“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下简称宣传周)”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宣传网络安全知识的热潮。作为宣传周的压轴活动,本次高峰论坛借助“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平台,充分发挥中关村信息安全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行业引导作用,组织移动计算相关企业及专家,面向社会研讨交流企业移动计算安全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对策,提高企业对移动信息处理安全风险的意识,有效推动了我国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安全健康发展,为宣传周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论坛由中关村信息安全产业联盟主办,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工信部通信保障局、北京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论坛特别邀请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局长杨春艳、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兼总工郭启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讯保障局副局长李学林出席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原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杜跃进及多位行业资深专家发表主题演讲。论坛共有来自行业用户、企业、媒体等近200人参加论坛。

国内最大的信息安全产业联盟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移动信息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政府公务、企业办公和业务处理中,移动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应对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带来的新安全挑战,与会专家从“移动操作系统安全问题”、“移动网络安全研究”、“app程序第三方电子签名模式和实现路径”、“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等级规范研究”、“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企业与开放标准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分享与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强调,不管是台式或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手机、车载设备、智能电视等,都要用到操作系统,其它所有的应用都要在操作系统的平台上运行,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操作系统来进行处理和管理。所以,要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作为最基础的设施――操作系统的安全非常关键。

纵观我国移动信息系统产品及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发展现状,移动信息系统安全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完备的规范体系,行业标准出台迫在眉睫。通过向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模式学习,为了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性作用,升级产业链,增强产业创新活力,在本次论坛上,中关村信息安全产业联盟企业移动计算工作组召集中兴通讯、华为、联想、小米、奇虎360、中油瑞飞、联信摩贝、安天、鼎普科技9家企业共同签署企业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标准合作协议。标准合作协议的签署开启了我国企业自发联合制定网络安全标准的新模式、新途径,标志着由政府主导向企业自制的转变,为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移动通信导论篇6

一、问题的提出

成人学习者由于学习性质、工作条件和生活背景等原因,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很多成人学习者难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参加面授课,出勤无法保证必将导致学习质量的下降。而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则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地获取教学资源,获得教师个性化学习指导,使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真正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既弥补了学习者因无法保证出勤而导致的学习缺位,又能够体现教育的灵活性。

二、飞信互动平台的优势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通信服务软件,融合了多种不同通信方式,如短信、语音、视频等。在教学方面,飞信除了具备其他网络平台所共有的便捷性、互动性、共享性等多种特点之外,还具有其他平台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即当对方不在线时,信息能够直接转发到对方手机上。也就是说,无论对方在不在线,学习者都能够即时收到信息而不丢失。目前人们的职业流动性越来越强,加之生活背景不同,很难保证每位学习者都使用智能手机,且随时处于网络环境之下,所以,飞信这一优势极其明显。特别是在2012年7月之后,飞信新版本面向联通、电信用户开放,真正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因此,利用飞信互动平台进行英语教学更符合远程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对缓解成人学习者的工学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己有较多针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最初的电子邮件、BBS、到QQ,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等等,而针对飞信的教学研究很少。在为数不多的飞信教学研究中,也多是将其作为即时通知工具,如通知学生上课或通报学习内容等,以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实现与其他平台的功能互补,而缺乏对其教学功能的研究。

三、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各种定义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依托移动技术或交互性技术,在手持移动设备帮助下,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技术与知识的结合。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互,获取教育资源、教育支持和教育服务。

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都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世纪以来,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其教育思想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即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积极探求、主动建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中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指导。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是情境化的,认为情境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结构人们是通过情境来认知,来实践,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真正掌握,可以说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移动学习的模块化甚至碎片化,则更需要借助情境化的学习资源,甚至是跨越多种情境,来组织发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活动。

非正式学习有别于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突出学习的泛在性。强调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来源多元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地点普遍化。而且更注重协作学习与交流共享,这样的学习内容会远远超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范围。移动学习更适合非正式学习,因为移动学习具有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学习内容的片断性、学习地点的跨越性、学习目标的自我调节性。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本校2012年春季入学的50名非英语本科学生,这些学生主要分布在工商、会计、社工等不同专业。在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之后,他们将在第二学期参加大学英语B考试。之所以选择大学英语B考试,因为这是由教育部规定的考试,其成绩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因此其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飞信互动平台在大学英语B统考辅导过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五、研究过程及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首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年龄、上网条件、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

从学习者的年龄组成来看,25-35岁的学习者居多,有37人,比例占到74%a25岁以下的学习者8人,占到16%,而35岁以上的学习者最少,共5人,占到10%的比例。可见,目前成人学习者呈年轻化的趋势,相对来说,年轻人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比较了解,有助于飞信互动平台辅导教学的实施。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绝大部分具有上网条件。57%的学生上网非常方便;38%的学生家里或单位有上网条件,但是不方便使用;有5%的同学没有上网条件。71%的学生每天都可以上网;19%的学生会隔一、两天上网;10%的学生每周上一、两次网。由此可见,网络条件越来越完备,但依旧有少部分学生不具备上网条件,以及上网频率不高的情况,因此,采用飞信服务更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在社交平台的使用方面,按使用喜好高低排列,依次为QQ(95%)}email(24%),微信(19%),飞信(14%),博客和SKape(均为10%),最少的为微博(5%)。

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调查发现由于工学矛盾严重,学生平时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不足。在调查对象中,每周英语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只有5%左右的学生。2-4小时之间的有29%的学生,学习时间1小时及以下的学生达到66%。由此可见,成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所用时间的确很少,因而无法保证良好的学习质量。在学习时间的分配方面,有24%的学生明确表示在等车或等人的零碎时间学习,33%的学生选择了在上下班途中学习。显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大段的学习时间,只能是通过零碎时间来学习。而移动学习恰好可以满足这种语言学习的碎片化需求。

(二)基于飞信互动平台的移动辅导过程

1.建立飞信组

在学期初,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飞信软件的使用,建立飞信组,教师与学生互加好友。

2.飞信平台辅导内容

本研究中基于飞信的移动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进行教学通知;发送大学英语B考试学习材料和答疑。

(1)教学通知:在课前发送信息短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课后发送信息是提醒同学们刚刚上过课的内容和所留作业情况。

(2)大学英语B考试学习材料:主要围绕着大学英语B的考试题型和飞信接收的特点,设计了以下板块,每天定时发送。所发条数根据飞信字数限制,会相应微调。

单词板块根据历次大学英语B考试所归纳的高频词汇表,有1677个单词,每天平均发送30个单词词汇与语法板块每天平均发送2道词汇语法题,包括答案、翻译和解析内容翻译板块每天平均发送23个英译汉句子,包括翻译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

(3)进行答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发送飞信短信,教师随时给予反馈。

本研究中飞信辅导材料的发送时间是2012年9月10日11月31日,每天发送。近3个月的时间,共发送大学英语B辅导材料1250条左右,其中包括词汇1677个,词汇与语法120道题(包括答案和分析),英译汉300句(包括答案和分析)。

六、效果分析

2013年1月,笔者通过问卷对参与本次研究的50名学生进行了基于飞信平台的大学英语B移动辅导效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份。问卷主要是从对飞信平台的移动辅导学习的满意度和对发送方式、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具体调查分析如下。

(一)对飞信平台移动辅导方式的满意度

对于问卷中的问题对飞信的课外辅导方式是否满意?30名学生(71%)表示非常满意,12名学生(29%)表示满意,没有不满意的情况。可见学生们愿意接受这种学习辅导。每天都可以收到精炼的学习信息,而且没有任何费用支出。

对飞信内容的喜欢程度中,排列顺序分别为:有40名学生表示喜欢重点、难点的讲解(95%),24名学生选择答疑解惑(57%)。15人选择教学通知(43%)。可见,学生最为关注的还是与考试相关材料的发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喜欢答疑的功能,是因为飞信的互动性,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周一次的面授课堂上。对于教学通知,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比较喜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成人学生的出勤无法保证,缺课之后,不了解讲过的范围和留下的作业。同时,由于面授课课时少,课堂容量大,跳跃性大,下一次课会讲什么内容学生无法预测,因此,教学通知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还有12名学生也建议提供英语背景知识(29%)和8名学生表示可以通过飞信做题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19%)可见,学生在满足应试之余,对扩充教学内容方面也是有需求的。

(二)飞信平台发送材料的使用状况

所有的学生在收到短信之后都能够进行阅读。28名学生(67%)表示可以做到在一两天之内阅读。14名同学(33%)的学习时间不固定。当问及是否愿意与教师在平台上互动时,28名学生(67%)表示非常愿意,12名学生(28%)选择了一般2名学生(5%)认为无所谓,互动不互动均可。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希望与教师能够互动。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不够高,需要教师的引导。

当问及影响使用飞信的最重要因素时,有2名学生(5%)认为是移动设备不支持的缘故。其余的40名同学(95%)接收飞信都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但少数同学因为手机容量小,导致每条短信只能看到部分内容,或是无法储存多条短信,需要不时删除以往接收的飞信材料,造成了不便。18名学生(42%)选择了时间有限这一原因,还有20名学生(48%)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了飞信发送材料的使用不够充分。只有2人(5%)认为是资源不足。这样的结果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飞信发送内容是满意的。无法充分使用飞信材料的原因更多是主观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没有及时浏览飞信材料,不能定期学习,并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较少。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成人学生所具有的工学矛盾这一特点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辅导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

(三)飞信平台的发送方式评价

对于每天发送飞信短信的做法,30名学生(71%)表示认同。另外有10名学生(24%)建议可以放缓一下频率,一周发送23次即可。只有2名学生(5%)建议一周发送一次。可见,学生更为喜欢每天或是每隔一、二天这样的高频率发送方式。高频率地发送内容精炼的短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利用每天的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对于发送时间的反馈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别。18名学生(42%)认为什么时间都可以。12名学生(28%)建议在上午发送,另外,分别有2名学生(10%)选择了中午、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段。这说明通过飞信发送信息非常方便自如。与打电话不同,基本上不会对学生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不便。

(四)飞信平台发送材料的学习效果评价

调查对象中,26名学生(62%)认为所发送的材料对备考非常有帮助,16名学生(38%)认为有帮助。选择没有帮助的学生为零。由此可见,学生对飞信平台所进行的移动辅导模式还是非常认同的。辅导有效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22名学生(52%)认为飞信发送短信及时快捷,频率合理。其次,16名学生(38%)认为格式清晰,便于浏览。再次是便于与老师互动,10名学生(24%)选择了这一项。100%的学生都认为飞信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其中认为非常符合的学生有32名,占76%,认为符合的学生为10人,占到24%。这说明在当前生活与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动力方面,100%的学生都认为飞信平台学习方式增强了自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40名学生(95%)认为使用飞信平台后,与教师的交流与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2名学生(5%)的意见则相反。这充分说明社交平台的使用有其积极的情感作用,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因为不需要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也舒缓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七、问题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的访谈交流,证明利用飞信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移动辅导教学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与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动学习的教学管理有待加强

优质资源、先进技术、便携设备都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优质管理才是重中之重,而这恰好是移动学习的瓶颈。学习是否由本人完成、学习是否及时、学习过程如何监控等等问题,尤其对利用社交平台进行的移动学习来说更为困难。在访谈中也发现,学生对资源发送非常满意,但当问及学习频率和时长,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升学习者的资源管理策略,另一方面更需要教育者与技术人员共同思考移动学习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手段。

(二)移动学习的互动性、共享性优势不够突出

本研究中的学习资源是通过中国移动的飞信软件群发给学习者,学习者有疑问可以及时与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互动沟通。但是这种互动仅限于个体学习者和教师之间进行,因为只有飞信组建立者才具有群发短信的功能,所以群成员之间无法互动,也不能上传资源与他人共享。因此,移动学习的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完全显现。

(三)移动学习与课堂面授彼此不可替代

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应当是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替代。在本校2012年12月份的英语B考试中,参与本研究的学生通过率为57%,未通过率为43%。考试通过的学生全部是到课率较高的学生,未通过的学生中,只有两人课堂出勤较好,其他人基本没有参加过面授。这样的考试结果说明对于成人学生来讲,面授课非常重要。

(四)移动技术与移动设备仍需改进

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因为是联通手机的缘故,短信接收有些滞后,有时缺失。还有些同学的手机容量不够,不能完整保存曾收到的所有文本。不完善的移动技术和低端移动设备都妨碍了移动学习的顺利进行。

移动通信导论篇7

关键词: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影响

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手机移动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机媒体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且还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媒体的功能不断增多,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新闻传播已进入手机移动媒体传播时代。同时,由于手机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和易操作性,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的标准越来越低,新闻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新闻的传播者。手机移动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手机移动媒体的了解,而且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手机移动媒体的新闻传播特征

1.1用户数量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手机4G网络已普遍运用。手机网络为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手机移动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看新闻,查天气预报,刷微博,与朋友交流等。随着手机使用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信息和新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人们通过手机移动媒体来获取新闻具有随意性和便利性的特点,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1.2信息推送的高效性

首先,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时效性较强。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并且人们的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信息流动的速度更高。由于快节奏、大压力的生活,人们缺乏集中的时间去关注社会新闻,只能在上班坐地铁等闲暇时间通过手机去了解社会新闻,以达到打发时间,满足娱乐需求的目的;其次,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很多手机新闻网站都会将新闻分为娱乐、体育、经济、政治等各个板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筛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3新闻传受双方相互传播

手机移动媒体的重要优势是双向交流、及时反馈。手机新闻媒体具有互动性传播的特点,很多手机新闻网站的编辑能够与新闻受众进行沟通,实现快速、广泛的互动。同时,手机新闻受众也可以扮演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当发现爆炸性新闻时,人们往往会通过手机互联网将手机信息传播给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并对新闻加以讨论。新闻传受双方相互传播,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2.手机移动媒体的优势

2.1效率高

目前,我国手机移动媒体的使用率较高,而且使用范围特别广。据调查,我国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手机当,涵盖了不同职业、不同人群和不同年龄的人。由此可见,我国手机的使用率比较高,这也就以为这手机新闻有着广阔的受众范围。通过手机移动媒体来进行信息传播能够充分利用广阔的受众人群,并采取针对性信息传播的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2.2功能全

功能齐全是手机的重要特征,也是手机受到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强大的手机功能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节省人们的时间,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很多人通过手机来购物、拍照、查阅资料、观看新闻等,手机的这些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同时,手机上的摄像、录音等功能还可以成为获取新闻资料的手段,为新闻传播提供重要的材料,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2.3网络化

网络化是现代手机移动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手机移动媒体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手机联网能够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提高传播速度,扩大信息的受众范围,进而实现信息的高效传播。同时,手机联网能够实现手机网络交流、手机网络信息查询、手机购物等,并且,在手机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手机具有便携性的特点,人们可以利用上下班时间来观看新闻,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手机移动媒体网络化打破了穿帮新闻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提高的新闻传播的效率。

2.4便利性

便利性指手机移动媒体的小巧、便捷及地费用等特点。在当今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须品,很多人离开手机会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由此可见,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手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手机拥有一条龙的支付宝服务,能够极大地节省人们的购物时间。同时,人们出门在外带上手机可以查地图、查公交、查路线等,手机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安全。另外,使用手机浏览新闻只需要耗费流量,在无线覆盖地区,手机新闻浏览几乎不需要费用。因此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费用小的特点。手机移动媒体的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3.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3.1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

手机移动媒体具有个性化、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手机新闻传播的发展。但是,手机移动媒体新闻发展的关键在于新闻的内容和新闻的质量。新闻内容是新闻传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新闻传播下的报纸、电视媒体还是当今新兴媒体下下的手机和互联网新闻传播都取决于新闻的内容。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4G网络视频内容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4G网络逐渐兴起,网络中不再存在带宽限制,视频成为网络中的主要内容。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视频新闻成为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其次,新闻内容简短易懂。由于手机移动媒体具有小巧便携等特点,人们在浏览新闻时所用是时间较短,因此,手机移动媒体新闻大多简短易懂,既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又不耽误人们的时间。

3.2对新闻传播方及受众方的影响

首先,手机移动媒体为新闻的传播者提供了便利条件,补充了新闻来源。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下,新闻的传播者具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并且由着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他们在新闻传播中积极按照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精神导向”作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但是,在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很多新闻的传播者都是新闻的发现者或者是新闻的目击者,他们通过自身经历向人们传播新闻,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新闻质量有待提升;其次,新闻受众在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不仅积极了解社会新闻,而且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在手机网络上对手机新闻进行讨论,参与到手机新闻传播之中。

3.3对新闻传播渠道的影响

首先,随着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受到了巨大冲击,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有待着整合。在手机移动媒体北京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市场主体地位受到了影响,并且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及新闻传播的格局受到了较大影响;其次,随着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相嫁接,两者互相补充,促进了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网络媒体嫁接手机媒体充分体现了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受众数量,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3.4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手机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的特点,人们能够使用手机及时了解新闻。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媒体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手机移动媒体为人们的舆论提供了条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话语权,激发和人们参加新闻讨论的积极性。但是,手机移动媒体也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虚假留言的滋生、信息引导难度加大、新闻内容失真等现象。

3.5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影响

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对新闻传播的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议程设置理论中,受众个人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受众个人极大提高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其次,受众的新闻使用动机更加复杂。在手机移动媒体北京下,新闻受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新闻受众使用动机复杂多样。

4.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的策略

4.1避免对手机移动媒体的过度依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断完善。由最初的通话工具转变为信息终端,实现了人与媒介的连接。人们可以利用手机读书看报、浏览新闻、联络朋友等。但是,随着手机移动媒体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过度依赖的现象。为避免人们对手机移动媒体的过度依赖,我们应正确使用手机移动媒体,避免沉迷与手机移动媒体而无法自拔的现象,正确运用手机浏览新闻。

4.2加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随着手机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民间舆论逐渐发展并兴盛起来,网络媒体和手机移动媒体为民间舆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新闻评论、新闻留言、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对新闻加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新闻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加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积极引导民众的新闻舆论,提高民众的新闻判断能力。另外,在民间舆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新闻传播需要主流舆论来对民间舆论进行引导,实现民间舆论和主流舆论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4.3整合新闻资源,细分新闻受众

在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下,要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并对新闻媒体进行细分。为此,新闻传播应针对受众的年龄、性别、个性及受教育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将新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提高新闻的针对性。同时,在细分新闻受众的同时,应加强了解新闻受众的兴趣爱好和新闻需求,细化新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4.4引导和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

在网络媒介和手机移动媒介新闻传播的背景下,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新闻受众也扮演着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因此,手机移动媒介新闻传播应引导和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使新闻受众能够做到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刻意制造虚假新闻,不发表反动言论,正确传播新闻,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为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新闻受众媒介素养的宣传积极利用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新闻传播的作用,不断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

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巨大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新闻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手机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用户数量多、信息推送高效、信息传播途径较多、新闻传受双方相互传播等特点,并且,手机移动媒体具有效率高、功能全、网络化、便利性等特点。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方800及受众方、传播渠道、传播理论及社会舆论都有着重大影响。为充分发挥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促近新闻传播的发展,我们应避免新闻媒体对手机移动媒体的过度依赖、加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整合新闻资源,细分新闻受众、引导和提高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研究手机移动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加强手机移动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应用,而且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凯,刘德寰.移动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体选择――基于电视与手机媒体的对比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6(03

[2]霍炎.手机媒体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发展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

移动通信导论篇8

关键词: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扩频通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2-03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教学内容面临重大变革,对相应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基础性。实验教学中应将移动通信领域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应用性[1,2]。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对当前正在采用的技术产品以及标准规范有明确的认知;最后,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瞻性。实验教学中应该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对很有发展前景但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技术、新成果给予关注[3-5]。但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移动通信实验往往学时有限,实践环节简单。这就使得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成为通信类专业课实验教学矛盾的突出体现者[5-7]。在立足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多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建立了一种开放式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新体系。该体系以关键技术和系统教学为基础,融合基本理论学习、关键(新型)技术仿真、通信系统实验、实用技术实训,逐步强化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操作的工程技能。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及现状

当前阶段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①移动通信信道特性:主要涉及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及衰落特征、移动信道的传播损耗及传播模型、抗衰落技术。②移动通信中的基本调制技术:例如,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正交振幅调制等。③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主要有多址技术、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等问题。④现行的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系统、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标准等;⑤移动及无线通信中的新技术[8,9]。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

专业实验操作则是在南京润众RZ6001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块实现: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跳频通信;DS/CDma码分多址;利用at命令实现GSm/GpRS移动台短信收发、语音呼叫;CDma数据传输实验。例如,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利用DSp编程实现图3结构功能,并用示波器测量比较各测试点的信号波形。

移动通信导论篇9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已从3G提升为4G,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也逐渐成熟。移动通信网络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对定位、监控、导航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为完善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1移动通信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1定位技术方面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移动通信业务除了能进行传统的拨打移动电话、发送短信等基本业务,因为无线网络的稳定性、不受地域限制性、实时性等特点,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移动手机定位技术发展也愈发成熟。而移动通信的定位系统在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步骤如下。

首先,在各地市、县的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值班室设置一台固定电话,并建立一个固定热线,在移动用户打进这个热线时系统将通过mQ将致电人的电话号码等基本信息传入定位设备中,定位设备再通过网络实时将定位要求传入致电者的移动设备中,手机的LCS定位平台则可以根据手机中的地图信息以及各基站地理位置等信息与手机网络信号传达时间等信息相结合得出手机持有者的具体位置,然后将位置信息传递给手机前置机。这样一系列操作过后,高速公路系统中的定位前置机就可以准确、及时的接收到手机的位置定位信息,并将接收到的信息与电子地图结合就可以从手机定位系统中查看明确的高速公路位置坐标,最终实现移动通信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作用。

1.2监控技术方面

移动通信中的监控技术主要指无线监控,就是在无线网络系统基础下,将现场的视频、图像等实时上传的技术。无线监控因无线网络的跨地界性、实时性可以将在无线网络覆盖下的各地视频实时上传,进行现场监控,应用范围较传统的监控技术更为广泛,特别是对于传统的监控技术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场所,例如行驶中的车辆中不方便运行,而无线监控则不受地域、场所的限制。另外,无线监控相比传统的光纤监控具有工程实施简单、耗费时间少、成本低的优点。

无线监控中所说的无线不仅指监控系统的信息采集单元通过无线方式将采集到的视频信息通过压缩至一定规格后进行视频数据上传,还包括视频数据的下发也用无线方式进行,而且无线监控系统中的视频下发除了计算机可以接收以外,智能手机以及车载蓝牙等接收设备均可以接收到监控视频。

1.3车载导航技术

车载导航技术主要是指GpS技术,GpS是一款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能够在全球24小时进行定位的导航系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无线状态下打开GpS查看准确的三维位置坐标等信息,让用户随时随地对自己的位置有详细准确的了解。将无线网络与GpS技术结合应用于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只要在车内安装车载导航系统,就可以根据导航了解自己的位置并进行路线导航,无论车主在何地,要去往何处,都有最新的路线指示,最大程度的降低车主驶入错误路线的可能性,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

1.4数字集群技术

数字集群是一种专用业务调度系统,也是专用无线电调度系统的高级发展阶段,过去的无线电调度系统是单信道调度通信,一个人讲,许多人都能同时收听[1]。而数字集群是可以通过拨号进行寻呼的无线调度网。数字集群除了可以通过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进行个人移动通信包括但不仅限于电话、短信、网络查询等业务,还可以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任意通信提供渠道。而且数字集群可以自主编辑程序,进行自我调控,它是集对讲机、图像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通信网络集合。集群系统就是把有数量、网速等限制的通信通道通过自主编程进行自动、快捷的分配,通过统一的电台频率建立一套统一调度的无线电系统。总的来说,数字集群技术就是将个人的专用通信通道变为公用的群体通道。

2移动通信模式下无线网络的优势

1)网络速度快。近几年,移动通信网络数据已从3G更新为4G,4G系统的无线网络速度最快已经到达100mbps,比拨号上网网速快近2000倍,无线网络覆盖范围也极其广泛,基本上全国各地均可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无线上网,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也可以接收到无线网络信号。因此,将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应用于高速公路信息建设中,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建设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联网处理,方便随时随地对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的查看与连接。

2)联网方便快捷。利用无线网络进行连接,只需要有无线访问点,并在无线网络覆盖中即可进行,不需要像光纤联网一样进行大量网线连接,方便统一进行管理、维护等工作。应用无线网络,无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还是车载蓝牙均可进行联网操作,较光纤网络相比,联网方便快捷省时,非常适合应用于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

3)安全性能高。无线网络的抗射频干扰性强,通过使用和以太网相类似的连接协议和数据包确认,提供可靠的数据传送和网络宽带的有效使用[2]。通过无线网络进行网络连接,可以保障一定的安全性,为系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移动通信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1)随着4G网络技术发展逐渐成熟,与GpS、GiS等系统的结合愈加密切,手机定位的成功率以及准确率得到较高幅度的提升。特别是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定位的主导系统为GpS,不仅可以在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起到重大的作用,还可以为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工作调度、统一管理提供帮助;2)随着4G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逐渐扩大,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变为无线移动监控,不再受宽带网络地域的限制,为高速公路监控视频的实时性、完整性等提供了基础设施条件。无论是在市区还是郊外,只要是在无线监控摄像下,监控中心都可以实时看到高速公路的路况以及是否有车辆超速驾驶等;3)将移动通信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中,完善了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对高速公路路况可进行实时查看,为高速公路运行车主提供详细的路况参考,帮助驾驶者选择最适合的路线,还可以为运输企业提供详细的路况参考数据,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运行,大大节约运输中所需的时间,为企业运输节约大量资源。

移动通信导论篇10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29-03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1]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其中20至29岁年龄段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比例达31.4%。在使用上网设备方面,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到88.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中国社会已正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成为移动网络时代的主力军。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但与此同时,也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网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移动网络使用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当今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现状,我们对吉首大学、铜仁学院、怀化学院等武陵山区地方高校学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时间为2015年9―12月,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9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8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98.4%。在回收的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大学生221人(占比45.3%),女性大学生267人(占比54.7%);研究生102人(占比20.9%),本科生327人(占比67.0%),专科生59人(占比12.1%);人文社科类271人(占比55.5%),理工农医类176人(占比36.1%),艺术类41人(占比8.4%)。此次调查样本充分考虑性别、专业、学历及学科分布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整理和分析,当今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设备向手机端迁移趋势明显。根据调查问卷的整理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使用移动网络的硬件设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手机持有率高达99.8%,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达482人(占比98.7%),平板电脑的拥有者有101人(占比20.7%)。调查显示,移动上网性能优越的手机品牌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借助手机端,利用移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交娱乐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

第二,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与频率普遍较长。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4G技术的推广应用,移动网络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和使用频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群体,不少大学生更是成为“手机依赖症”患者。调查发现,通过手机使用移动网络(总是和经常)查看信息或消遣娱乐的大学生占比达86.48%。通过手机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之上的大学生占比达85.25%。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通过手机使用移动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频率较高。

第三,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行为更加多元化。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不再是简单的聊天工具,

通过手机利用移动网络已日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利用移动网络购物、通信、娱乐、游戏,还利用其学习知识,查找资料和获取资讯等。近年来,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行为偏好更加多元化。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借助于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成为信息的者和分享者。

他们使用移动网络的行为偏好甚至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移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有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将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势力。当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追求网络话语的表达自由,享受网络社会的民主氛围,并期望就此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诉求。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新的生存方式,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重要影响。

第一,移动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以90后的新生代群体为主,在信息裂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当今大学生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成L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和网络世界相伴而生,并和新媒体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正在成为移动网络时代的主力军。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大学生富有挑战权威、创新求变和个人主义的青年人格特质,因此他们常常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发起挑战。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消解了传统的政治权威,而且进一步放大了青年大学生的反理性主义、碎片化、娱乐化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方式。在移动网络时代,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的多元价值信息得以广泛传播[2],多元的价值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一些支持西方“普世价值”论的观点和理念通过移动网络的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

第二,移动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挑战。进入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方便,他们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依靠课堂,依赖教师。一些大学生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的信息,甚至优先于教师群体。仅依靠信息量的多寡来建立教与学的关系,在移动网络时代已不再可行。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倾向,偏激的言论、猛烈的批判通过移动网络的传播,往往更易感染他们,也必然会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通过手机移动上网的随意性和不连贯性,且受到手机屏幕显示的限制[3],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标题化和内容失真等问题在移动网络时代表现得尤其突出。加之一些大学生缺乏甄别和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对高校思政课中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对如何科学评价和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可充斥于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一些谣言,以及个别网络意见领袖所谓“去毛化”的言论,有可能会让一些大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发起挑战。

第三,移动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带来严重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彰显。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对于相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90后的大学生群体具有了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多元的渠道,师生一致性的程度大幅降低,学生“主体逃离”的机会大幅增加[2],这对仅依靠教师单纯的灌输和宣导,以及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借助于移动网络,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诸如名师空间、红色微信、党建微博等多种新型平台,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但仍有不少高校因循守旧,固守传统观念,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已开始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但起步较晚,或效果不彰。比如有些高校思政部门开通的官方微博,内容多以转发为主,鲜少原创,或自说自话,不允许评论。尽管利用移动网络做出某些改革,但实质仍未跳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

三、利用移动网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的对策

第一,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移动网络时代,年轻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逐渐抛弃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而且移动网络未来的发展和用户规模必将呈现出进一步扩张之势。高校思政教育若仍固守于传统手段和传播载体,势必陷入群体流失和效果不彰等困境。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大胆创新,抢占舆论引导主导权,开拓意识形态新阵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传播。因此,在移动网络时代,把传播学的理论成果和思政教育的理论传统结合起来,不仅适应于时展的趋势,也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借助移动网络,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内容、表达主体和传播途径都更加多元化[4]。因此如果将有关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通过动画、视频、宣传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借助于移动网络和新媒体,可以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其次,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创新宣传主流舆论和思政工作的新途径。比如,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借助于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新媒体的勃兴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但是,不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却仍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的尴尬状态。因此,在移动网络时代,除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外,必须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和密切融合,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第二,充分利用移动网络,打造思政课程体系的新平台。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给高校思政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改革的契机。首先,移动网络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更加充实和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移动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得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进入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不但不能逃避,反而更应该主动占据,强势出击,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发力,强化阵地意识。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受此文件精神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已陆续开设了思政网上课堂、云课堂和微课堂等多种教学平台,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始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和大学生进行知识分享与教学互动,借助于移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对于武陵山区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在此方面的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的空间。其次,移动网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发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教学方法改革的滞后一直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移动网络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传播学有机结合,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加适合于新的时代特征。移动网络的出现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通过移动网络开展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打造新型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第三,充分利用移动网络,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移动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当今90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生活状况及其特点规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过于重视理论的教学,严重依赖课堂,导致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够[5],并且常受到地域、时间和受众群体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成效。进入移动网络时代,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也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大学生提供立体化的网络社区已经成为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群体对移动网络的依赖很高,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他们更愿意通过移动网络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因此,在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思考如何通过适合的形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必须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一个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比如通过微博和微信,借助于移动网络的传播,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和表达方式,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比如通过微电影创作,鼓励大学生用生动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加大高校网上思政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技术开发的力度。当然,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和线上交流,并不意味全盘摒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有将传统和现代教育模式,线上和线下交流平台有机融合,发挥更大的合力,才能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2]李海春,李娟.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3]刘素贞.第五媒介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挑战――基于上海市10所高校大学生手机网络行为调研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