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服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7:54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1

Ge的梦想

Ge医疗集团总部设在英国,员工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为医疗专业人士和患者服务。在提起“Ge医疗在中国”时,杨涛说:“Ge医疗在中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医疗it也有将近十年的历史。”

Ge医疗集团从197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在2006年就提出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战略,旨在通过设计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产品、建立了解本地医疗需求的团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中国本土市场需求。Ge医疗集团在中国的技术研发团队为改善普及型医疗服务开发的一些“立足中国、服务中国”产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被成功推向全球。

杨涛表示:在全球“健康创想”战略指引下,Ge医疗集团积极配合中国政府的医疗改革,全力支持政府通过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力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覆盖面、提高医疗质量并降低成本。Ge医疗集团将继续向高端医疗市场提供领先的医疗解决方案,同时持续推进其“立足中国、服务中国”战略,切实配合政府基层医疗建设目标,稳步推行基层医疗市场拓展计划。

作为中国医疗信息化的践行者,Ge医疗凭借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多年来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理解,利用其全球研发优势,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医疗信息整体解决方案,提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这是Ge医疗的梦想,Ge医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

启动未来

Ge医疗在全世界上有非常多成功的医疗解决方案和经典案例,谈到如何用Ge医疗的先进技术启动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实现Ge医疗在中国的梦想时,杨涛说:“Ge医疗的信息整体解决方案打破了单个医院的空间限制和不同医学学科间的专业界限,无缝地集成、管理和共享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医院、不同专业科室的医疗信息。”Ge医疗信息整体解决方案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单一医院的医疗水平,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广泛应用还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带来了希望,在提高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县、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从而为中国政府构建惠及百姓、服务应用、资源共享、实用互联的卫生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有力支持,为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启动了整个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

1.立足中国、服务中国

中国的整个医改市场正随着政府的投资而加大,而且在不断地加快速度。杨涛说:“Ge医疗随着中国医改的深入在这方面的很多投入,尤其是在医疗市场上‘立足中国、服务中国’这样一个理念,可以看得出Ge医疗扎根中国的策略和决心。我们和发改委、卫生部在基层医疗和乳腺癌防治等项目推出了新的项目。Ge是医疗行业的领先者,这是毫无置疑的。在中国市场,Ge医疗在“健康创想”战略指导下,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扩大医疗可及性,所有业务部门都在遵循这个主旨开展工作。”

Ge医疗借助全球领先的it技术,并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出一系列有益的医疗it解决方案。这些正在推广或即将推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区域影像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影像信息管理系统、心内科信息管理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解决方案等。杨涛说:“我们会加大在中国进行产品研发的力度,做很多中国制造、中国研发、中国生产,以及中国销售的产品。这些产品更多的是围绕着如何更好的解决基层医疗、区域医疗的问题,以及解决不同技术领域的医疗难题。我们在北京和上海有强大的研发队伍,这些研发团队能够把Ge医疗在国际上的成熟技术和优秀的资源带到中国来,并被中国所利用。现在我们也正在推进并加大研发计划。Ge今年在成都成立了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和传统的研发中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何更好地把技术与本土的需求结合,并且能够有机的和一些本地的合作伙伴将这些技术尽快地落实到项目当中,落实到医院或者政府的需求当中’。”

杨涛还特别强调:“Ge医疗在信息化方面的成功案例不止在医疗影像类,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科室的临床方案,以及区域医疗卫生、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些项目。比如:实现影像的交互的区域医疗信息中心和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解决方案等都是Ge医疗非常擅长的。”

2.“春风计划”为基层医疗吹来拂面春风

2011年2月22日,Ge医疗集团在北京宣布:为切实配合政府“保基本、强基层”的方针和健全基层医疗设施与机构的目标,Ge医疗在Ge“健康创想”战略的指导下,全面启动支持和关爱基层医疗的整合战略“春风计划”。该计划从四大方面着手,即推出符合基层医疗市场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网络、推广医疗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基层服务和培训,以建立全方位基层医疗支持体系。根据“春风计划”,在2011年,Ge基层医疗团队将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乡镇卫生示范院”项目,以7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为乡镇医院提供更优越的医疗设施和完善的解决方案,惠及更多基层患者。

Centricity数字影像paCS/RiS解决方案就是Ge医疗根据国家医改的方向而推出的放射科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特别适合县医院能力建设的项目。这一方案以it技术为核心,整合影像科室设备和医生资源,实现登记员,技师,报告医生之间的工作流程协同和患者资料的共享,使得放射科整体运营成本下降,接诊能力上升,解决基层医院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使患者能够便捷的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到这些高质量医疗资源。杨涛说:“县级医院能力改造是当前的重点。Ge医疗专门针对县级医院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it的就绪情况和成熟情况,以及医疗资源,也就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等,打造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县医院能力技术方案。以paCS的审片和阅片流程为例,不是固定的解决方案,而是适合县医院自身条件和特点的个性化方案,如:医院具有较好的it硬件,且医务人员较多,这样的县级医院可以一家独立完成审片、写片、阅片的工作;还有一种是县级医院可以完成拍片的工作,但是审片和阅片缺乏有资质的医生,这就需要上级医院完成相应的工作。”

杨涛还表示:Ge医疗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技术层面为医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Centricity®数字影像paCS/RiS解决方案中,为报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专家报告知识库模板,并提供可自定义的模板工具,这为医院提高诊疗水平和培养年轻医生提供了很好的途径。Ge医疗作为行业中的领导者,除了在技术上推动行业的发展外,还在其他方面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春风计划”中,Ge医疗会组织300多场培训课程,为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提高诊疗水平和技能作出贡献。

3.远程医疗为各级医疗机构构架“通途”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在谈到远程医疗时,杨涛介绍了Ge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经典案例。

Ge远程医疗系统以远程医疗的业务为导向,提供基于医疗设备的符合SFDa要求的医学影像、心电、病理、监护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展现、分析,支持DiCom、HL7、iCD-10、iHe等各种医疗主流规范与标准,可以不断地扩展医疗数据的采集范围,为远程医疗系统的扩展,实现全面的医疗数据交换,系统间集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通过考察和比较,选择了Ge医疗集团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2010年9月,Ge远程医疗系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延庆县医院正式上线,之后又于11月在陕西省子长县医院成功上线。通过Ge远程医疗系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延庆县医院和子长县医院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断、互动式远程教育等服务。2010年11月,卫生部副部长张茅访问子长县医院,观摩子长县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实时远程会诊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经过将近一年的临床使用,这一系统已经进行了将近20例疑难会诊,延庆县医院几乎每周都通过系统参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的临床病例讨论,极大解决了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杨涛在介绍Ge远程医疗系统的优势时说:“Ge远程医疗系统是一个完整解决方案,从临床的深度、广度,以及应用的广泛度来讲,在市场上都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与一些仅是视频会议类型的远程医疗技术相比,我们的远程医疗是有标准的。因为Ge医疗拥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在影像信息和远程教育上有非常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医生提供的信息有非常好的临床深度,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为医生提供的这些信息都是严格符合相应的标准的。让医生在标准之下完成诊断工作是Ge医疗非常重要的优势,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远程医疗在全世界有很多应用,杨涛表示:Ge医疗会凭借自身的全球优势,探寻远程医疗在中国市场上更多成功的应用模式。

it背景的资深经理人

在谈到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时,杨涛说了这样一句话:医疗行业在中国的大型产业中属于it成熟度较低、it利用率也较低的一个行业。医疗行业现在相当于十五年前的电信行业,那时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像现在的医疗行业一样刚刚开始。”这样的一番话源自杨涛在it行业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她广泛的行业思考。

杨涛现任Ge医疗大中华区医疗信息部总经理,在谈到她深厚的it业背景给Ge医疗和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哪些价值时,她说:“我在it行业确实有很多年的时间了,积累的it经验带给我了非常专业的it知识,这体现在我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我的行业背景告诉我很多行业都会有类似的发展经历,电信行业就是经历了最基础的阶段,直到后来的流程优化和发展到现在的以客户为核心提高整体技术。我相信医疗行业最终也会走向成熟。但是医疗行业一定要花那么长时间吗?我觉得未必,因为从投入上来说,现在不仅是政府再投入的,也有民间资本在不断注入,这些都会加剧这个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医改的推动下,很多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已经涌入了医疗行业中来,这也加快了所有人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统一。我在it行业做了很多年Bi,做了商业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很多方面的事情,也做过很多技术架构、Soa,以及中间件这些内容,所以我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有些时候,我会凭借这些经验和判断告诉医院的管理者,医疗it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整个行业会走过哪些路,而且一定会走。回到现在市场现状,医疗行业正在进行数据收集和整合的工作,距离数据挖掘和钻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这样的发展脉络是不会改变的。我从it行业过来,对蒸蒸日上的医疗行业是报以极高激情的,希望我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Ge医疗传递给整个医疗行业。”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2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3

2009年12月3日,前卫生部公布的《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目标是――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中国在这方面,无论是从政策,还是资金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目前全国大约有100多家机构在设计居民健康档案,但是各地标准不一,启用的数据库难以对接。而英国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经验。英国将1600万居民的健康信息统一存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数据仓库,该仓库能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在疾病控制、非传染病保护和药物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调控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nHS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同时,英国也十分重视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使nHS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供中国借鉴。

2013年8月16日~1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卫生论坛的展览活动中,吸引了来自英国国民医疗卫生服务(nHS)和涉及培训与发展、养老、医疗信息化、医院建筑、以及医疗技术等领域的优秀机构代表参展。展台以“优质医疗在GReat”为主题,向到场的参观者介绍了nHS在英国发展的情况。

英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高博恩(BrianGallagherFRSa)和英国医疗局局长李华德(HowardLyons)也出席了此次展会活动,并接受了本刊的采访。采访中,李华德表示了积极的合作期望,他说:“此次nHS来到中国,会在基础医疗和医疗信息化等领域与中国分享经验。”

谈到基础医疗时,李华德认为全科医生在基础医疗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介绍了全科医生的工作模式以及社区医疗服务情况。在英国每个患者都要注册一个全科医生,这种方式使患者的健康有了专人负责;而对于全科医生来说,在为患者诊疗的过程中,他也收集到了患者的个人健康信息,可为之后的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

在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方面,全科医生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全科医生参与对患者的分诊,将普通疾病的患者留在社区。

在居民健康档案方面,李华德说“英国已经建立了覆盖1600万居民的健康档案,并统一存储,有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可为医院及时提供就诊患者的健康信息,可保证患者的及时就医。

“居民健康档案目前已形成一个数据仓库,可以为政府的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李华德表示,数据仓库可以帮助政府从整体上把握国内疾病状况,这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支撑,并实现人力和物资的合理分配。

带来诊疗分级新思路

“nHS的三级诊疗相互配合,并以现代技术作为支撑,让患者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李华德说。

英国的医疗可以分为基础医疗、二级医疗和三级医疗。

基础医疗(社区医院)主要由全科医生负责。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全科医生,他们负责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全科医生的团队中,包括了护士、健康助理和接待员等。护士负责到患者家中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再通过网络,将治疗方案发到护士的移动设备上,由护士负责执行。这套方案,使患者在家中就能接收到及时的治疗,而且由于有专门的全科医生为其症状把关,使治疗方案的制定更为准确和有针对性。

李华德表示,这个项目不仅方便了患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减少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从而减轻了医院的压力,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

二级医疗(综合医院)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和手术服务。患者接受二级治疗,需要有全科医生的转诊,并为患者开具相关的健康信息介绍信件,这个信件可以为专科医生提供必要的患者信息。提高了诊疗的质量和效率。若患者病情较重或较疑难,二级医疗服务机构会将患者转到三级医院治疗,三级医院由专家提供临床某专业内复杂疑难问题的治疗服务,不负责一般的诊疗。

三级医疗(专科医院)帮助患者根据自身病情获得准确的治疗服务。而要想保证服务的稳定开展,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华德介绍:“英国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和中国分享。”nHS利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预约就诊方案。选择和预约(ChoseandBook)服务,是一项全国性的服务。患者可以自由选择首次门诊的医院和时间。自该项服务开通以来,超过1290万患者通过选择和预定系统实现了转诊,良好地支持了“自由选择”政策。同时,选择和预约服务帮助全科医生全面把握nHS患者所面临的日益增多的选择。服务允许全科医生搜索全国范围内的二级医疗服务(包括nHS以及在国家合同机制下运营的独立医疗服务提供商),凭借全科医生专业的医疗知识,加上极大的选择空间,医疗资源被高效利用,同时患者也享受了准确及时的医疗服务。

医生接诊患者,需要掌握患者的健康档案。此时,信息的互联互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科医生来说,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可以让他们对患者进行分类,并对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李华德还介绍说:“对那些流动性相对较强的患者来说,正是因为信息互联互通,才能得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避免死亡。”

信息的互联互通还在英国的远程医疗服务中得到了体现。远程医疗是英国慢性病医疗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应用是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和远程监视。远程医疗,帮助英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目前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远程医疗可以帮助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李华德说:“我们希望可以利用我们在远程医疗建设方面的经验帮助更多的患者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由此可见,信息化可以帮助全科医生及时、有效、全面地掌握患者信息。中国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居民健康档案,nHS在这方面的经验一定可以为我们带来建设方面的新思考。

分享居民健康档案发展经验

“和中国一样,英国在发展居民健康档案的过程中碰到过许多困难和挑战,经历了这些挑战后的nHS,已经建立了覆盖1600万居民的健康档案记录。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子病历,那对于中国医疗卫生的意义将是举足轻重的。”李华德说。

采访中,他针对nHS的健康档案对医疗工作的支持、对政府决策的辅助以及对预防工作的支持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李华德认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从而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这些经验是我国目前发展中所需要的。全科医生收集的患者健康信息通过统一存储可以让医院及时调阅患者信息。不仅如此,在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居民健康档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康档案的信息可帮助全科医生掌握社区内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从而提供检查和医疗服务。

“对健康档案数据的分析,为英国政府决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我认为这个技术在中国的实行也将会为政府了解国内疾病分布情况发挥重要作用。”李华德说。

李华德在介绍数据服务对政府决策的支持时,强调了它的指导意义。因为数据分析能够让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分布,比如哪里癌症发病率高。这样,通过分析就能发现导致这一情况的决定因素,比如饮食习惯、饮水问题等。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也可以对患病风险较高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预防未病。

“nHS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李华德在采访中肯定了两国合作的前景。他认为中国和英国虽然在人口分布、地理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但中国和英国又有着相同的目标和追求。中国目前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接口不统一等问题,使得信息无法统一存储。如何将nHS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把技术本土化,落到实处,还需要双方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合作实现系统本土化

tpp公司(thephoenixpartnership(Leeds)Ltd)是此次将nHS技术进入浙江合作项目的信息化软件提供商,在英国已有15年的发展经验,他们推出的创新系统――Systmone力求为用户提供世界一流的医疗软件。tpp的产品Systmone与全国性中心数据库Spine连接,并可以使用其中的相关数据功能。

在产品的设计理念上,tpp公司以“让每个患者都可以拥有一个跟随他一生的居民健康档案,该档案能够让医院和社区医院及时调阅”为出发点,不断将技术延伸到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基础医疗、紧急医疗和精神健康等领域。信息的整合,让tpp公司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全面的患者信息。

tpp业务主管安娜・莱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与浙江的项目目前处于谈判阶段,我们主要是想通过沟通来了解浙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我们的产品,”安娜・莱利(annaRiley)向记者介绍道:“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浙江在居民健康档案中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和中国国内的企业合作,这对于产品的本土化会非常有帮助。”的确,国内本土企业相比较国外公司而言,更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所以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将成为tpp将产品在浙江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谈到项目的后期维护服务问题时,安娜・莱利说:“中国本土企业会首先负责解决基本的维护服务,对于较为复杂的情况,tpp也会提供技术支持。”tpp此次的后期服务模式,让用户可以及时与国内相关负责企业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安娜・莱利还表示:“英国会负责培训浙江方面的全科医生,让他们可以顺利地完成居民健康信息的收集工作。”

tpp的其他工作人员也表示,技术在中国的落实需要与浙江方面有更多的沟通。浙江已派代表去英国参观nHS的相关机构,这种更直观的交流会进一步加深合作双方的相互了解,为协商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4

【关键词】网络医院辐射型探索

去年底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今年初广东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卫生强省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开创广东医疗卫生工作新局面。朱小丹指出,要突出补齐短板,强化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突出重点引领,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立足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着力构建区域医疗卫生高地。

我院作为一家高校附属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具有突出的科研、教学和医疗技术优势,在今后的医疗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医院影响力和地域关联性优势并不明显,在今后分级诊疗体系中如何定位很难明确,需要提早做好规划准备。本次分析正是希望借助“互联网+”医疗建设跳出传统医疗发展模式,探索出适合医院的一种依托于实体医院的辐射型网络医院模式。

1当前网络医院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互联网+”的提出,各地无论是医院、医药公司,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在探索新型网络医院构建的模式,但目前为止,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以省内某网络医院为例,虽然其依托大型医院医疗资源,借助第三方网络移动平台,与就诊点(连锁药店、社区医院等)合作,患者在就诊点通过视频接受大医院医生问诊,医生开具处方,患者可自主选择取药点,并以此为核心,逐渐延伸检查预约、慢病随访等附属业务。这种模式借助互联网及政府资源为患者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变相的医院扩张,仍受制于医院医疗资源紧缺以及网络直接问诊的可靠性问题。

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一批网络问诊软件的推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就医模式,从第三方角度对医疗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利用线上问诊、分诊,线下就诊的模式,为解决患者看病难、医疗资源闲置、优质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等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受制约因素确实比较多,尤其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这种模式的盈利模式一直是其发展瓶颈,时刻受制于资金链的制约。

2构建依托实体医院辐射型网络医院的意义和必要性

作为一家老牌三甲医院,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和医疗技术实力,且有比较稳定的患者基础,目前来看,整体发展比较稳定、稳步向好。但是,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逐步推进,以及大型医院利用医联体抢占医疗资源的威胁,作为一个不具备区域优势和影响力的普通三甲医院,将面临很严峻的患者来源问题,医院的生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发掘内在潜能,并与协作医院开展深入合作,从而在未来医疗资源大洗牌中脱颖而出,是目前非常紧迫的问题。借着国家推进“互联网+”的契机,整合医院现有信息化资源,并借助互联网从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能护理、延续性护理等不同维度,将医院医疗资源不断向外延伸,以帮扶推动医疗联动合作,以优质服务保障病源稳定,以宣传吸引更多患者,以科研协作提升自身品质,是医院当前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3构建依托实体医院辐射型网络医院的发展思路

在战略层面,我们提出以实体医院为依托,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借助互联网跨越实体医院服务边界,打造无边界医疗服务,构建辐射型网络医院的整体服务理念。在应用层面,计划构建医联体,利用医联体医疗资源整合优势,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合作,搭建网络医院服务平台,实现远程医疗、远程病历质控、远程教育培训、网络问诊、网络接诊、慢病随访、健康咨询、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拓展移动医疗服务范围及功能,挖掘平台数据价值,开展数据分析及科研应用,最终探索出一套合理的辐射型网络医院模式。

3.1完善基于远程医疗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建设

构建连接省县乡的“三位一体”医疗服务体系。利用远程医疗网络与县(区)合作,逐步完善基于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检验中心、远程病例讨论、远程病历质控、远程网络门诊、远程专科/全科培训等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建设。

3.2完善移动医疗平台建设

建立基于移动医疗平台的统一对外服务。基于移动平台,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逐步开展院内导诊、技诊预约、按金支付、清单查询、用餐预约、医患互动、健康档案、医保信息、诊疗项目等服务。

3.3完善病区综合交互平台建设

构建病区综合交互平台。实现医患在线交流,开设医护学习园地,开展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优化护理(护工)工作管理,探索基础信息(体征等)采集分析功能。

3.4探索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利用社区托管优势,探索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健康社区建设。发展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社区服务,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借助便携式监测、紧急呼叫等健康设备,提升养老、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等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全国首家云医院启动运营[J].中国医院院长,2015(06).

[2]胡轶然.全国首家网络医院日开处方已达200张远程医疗“破冰”[J].吉林医学信息,2015(02).

作者简介

陈义良(1987-),男,江苏省泰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5

关键词:远程医疗系统;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医疗服务方式逐现弊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患者就医和咨询存在很大的不便。例如医生希望对患者的生理数据做详尽的了解,但是一部分数据的生存时间却十分短暂,医生无法完全掌握。同时,病人希望在自己身体状况有异常时得到及时的健康提醒,但是诊断方法是由医生保管的,这存在一定的距离差。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为医疗系统带来了质的改变,在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不同区域的患者和医生的沟通,能够完成远程信息交流和远程诊治,在新型医疗体系不断改革的现代,远程医疗系统逐步影响着医患之间的诊治和就诊模式,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就医过程。

1省级平台设计的远程医疗系统

在我国,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医疗资源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现状,大部分的优质医疗资源通常分布在发达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医院中。而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其优质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这给普通人的就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人们就医难的问题,必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媒体功能,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高效卫生服务信息平台,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就医质量,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

将医院作为整个远程医疗系统的中心医院,并建立远程医疗平台。整个平台可由两大部分构成:远程医疗业务平台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前者是为医院提供远程医疗业务,例如:远程医疗教学、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听诊以及远程监护等,建立该平台需要电子病历、paCS以及HiS等系统的支撑。而后者是对远程医疗业务进行综合管理和合理调度,并通过建立患者健康档案以及共享专家医疗库等为患者或者医师提供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

2远程医疗系统网络架构

建立的医疗卫生专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医院,其接入的宽带应该高于10m;其他的接受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的医院,其接入的宽带应该大于等于4m。接受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医院,其必须要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公网固定ip地址;提供医疗服务的相关医院,其必须至少具备两个公网固定ip地址。为了保证远程网络的稳定性,网络运行商必须要确保网络的质量,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由于社区的医疗服务站的资金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可以用低速网络,如aDSL接入。用户通过使用Vpn方式,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并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

3远程医疗系统的功能实现

为实现远程医疗系统的功能,除了建立网络架构意外还应该构建系统的功能架构。首先就是设定远程医疗系统的工作模式。采用调度和管理模式,构建远程医疗系统。基层医院的提出的会诊申请、双向转诊和调度、专家信息、医疗机构的信息、费用结算管理以及专家门诊开放和短信服务等都由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服务中心同时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所需要的医疗信息查询以及挂号预约等医疗服务。

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必须要求各个参与医院建立和配备相应的远程控制软件和远程医疗设备,这包含:远程会诊室、远程会诊软件和设备、远程专家诊治系统、远程监护系统和影响诊断系统以及远程教学系统和视频系统等。在一些发达城市的、条件相对好的医疗单位可以和院中的iptV系统连接,这样专家就能够在办公室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其次进行远程医疗系统的功能设计。通过后台管理模式和网站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网上注册患者信息以及完成会员医院注册。患者和医疗人员能够通过网站对医院信息、专家门诊安排、专家资料查询以及预约和维护会员医院等一系列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通过后台管理,服务区管理人员能够对远程申请医疗教学资源、转诊申请、以及手术示教等进行综合管理和合理调度。

4应用分析

建立远程医疗系统,按照卫生部要求的标准,确定了以业务应用服务、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基础服务和应用以及数据综合管理等作为系统的核心,基于我院的医疗结构现状和医疗能力,通过灵活的方式向远程医疗平台提供医疗数据。例如通过Soap和中间数据库以及网络服务器等提供医疗数据。利用远程医疗平台将会诊方和需诊方相互连接,以此实现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设定的远程医疗系统平台如下图所示:

通过连接各家医院,创建形成了远程会诊系统。通过建立该系统,成功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双向诊断以及远程医疗教学等一系列医疗活动。在年内成功进行了三次突发卫生事件的远程紧急视频指挥,突发卫生事件的相关医疗单位将医院的救援视频以及患者情况通过远程传输给紧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专家调度和集合,就突发医疗事件开展紧急研商会,并做出科学的应急方案,提供远程医疗指导。在该系统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并逐步构建了互联互通、安全实用、资源共享的远程会诊平台。通过建立专家资料库以及完善专家门诊和远程手术指导等,有效提高了医院医疗服务的整体能力,对于那些看病难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及对于重症的救治的成功率也显著提高。

5结语

远程医疗系统的设计首先要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平台,通过搭建远程医疗系统网络架构,实现远程医疗系统的功能。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媒体技术,构建新型的医疗服务机制。这对于提高医院的正确诊断率、带动医疗服务单位共同发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静.远程会诊系统原型设计与实现[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8,9(2):12-13.

[2]严刚,吴雪梅,陈茂华,李立盛.贵州省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实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0):12-15.

[3]张伟娜,吴美娟,王修来.移动远程医疗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5):87-89.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6

从2007年起,北大人民医院以“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为平台,致力于应用最新的远程医疗和信息化技术,促进和推动“医疗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能无差别地享受同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同体一方面以包括北大人民医院在内的大型顶级医院为中心,建立“X+X”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纽带,跨地域联接多省市医院,为共同体居民提供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到疾病诊治所需的各项服务。

面向患者的远程会诊服务和面向基层医生的远程病例讨论,对高质量影像的迫切需求,促使共同体在信息平台建设中,把“海量影像跨地域集成”作为一项特色重点工程来进行。而“影像集成”过程中,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又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的开展和普及,尤其是基于“高保真影像即时共享”开展跨地域远程会诊和讨论。

这种以“影像集成”为核心,由服务实践提出技术需求,由技术突破回馈推动服务实践的模式,成为共同体医疗服务实践中一项突出特色。

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和共同体信息平台

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建立起源于2007年。据北大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区域医疗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刘丽红介绍,2007年,北大人民医院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了名为“基于中心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模式示范工程”的课题。

通过课题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患者之所以选择大医院,一是觉得基层医院的设备和药品不够齐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课题还包括对转诊标准的研究,“基层医院不是大医院的挂号室,从那里转过来的患者必须确实是以他们的医疗水平诊治不了的,通过转诊标准的甄别,保证基层医院的首诊负责制实施。”

如何改变患者多在大型医院就医而基层医院受到冷落的“倒金字塔”形态,让“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改目标成为可能,是共同体的初衷所在。“当时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区域医疗的探索,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成熟的、可以普遍推广的模式,”刘丽红说,“北大人民医院共同体项目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等手段,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借助信息交互平台技术进行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及信息共享,使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行使相应职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大人民医院与海纳医信、iBm等多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建立了信息交互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三个功能。一是协作医疗功能,为基层医院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提供远程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服务。“可以告诉患者到哪个楼层找哪个专家,甚至可以建议患者在某一时间段来医院就诊,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就诊者的无效候诊时间”,这种服务并不额外收取费用。

另外,平台可以为就诊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在北大人民医院有过就诊经历的患者,其通过平台进行预约挂号时,平台会通过数据库内部自动抽取其诊断、检查检验等医疗信息,为患者建立和管理个人健康档案。

第三,平台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的功能。远程教育分两类,一类是北大人民医院的讲座,医院专家团队针对共同体会员的特点制订课表,每月进行两次讲座,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另一类是远程病例讨论。

截止到目前,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共有会员249家,其中北京95家,外埠154家。

海量影像跨地域集成

根据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的实际需要,共同体提出了在信息平台上集成来自不同地域影像的要求。“影像集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上传、集中存储”。“影像集成”的实现必须和多项实际需求相联系,充分考虑并解决多项实践问题。

首先,医疗共同体中的基层医院数量很多,且分布遍及全国;影像数据量相对较少,同时还保有大量非DiCom格式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基础设施方面,往往存在带宽低、网络连接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网络条件下,满足医疗共同体基层医院的影像上传需求?

同时,在影像存储上,由于共同体仍然处于建设推广阶段,当前需要集中存储的影像数据量相对较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影像集中存储的数据量,必然快速增长。考虑到在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中集成影像的需求,影像增长的速度还将大大加快。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存储容量?从经济角度考虑,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所采用的存储方案能够支持动态扩容。从而能够分期、分批,根据共同体需求增长,采购存储硬件。

进一步地,影像的网络上传和集中存储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对影像的随时、随地即时调阅,以影像的跨地域共享来支持跨地域医疗协同服务,包括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

依据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共同体组织专家经过多方比较和严格论证,最终选择了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会诊系统进行该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医疗共同体远程影像平台,采用B/S架构,无需部署安装,大大降低了成本。另外,该平台支持DiCom和非DiCom多种影像格式。同时,在影像上传过程中,采用的是无损压缩和断点续传技术,既保证了传输过程的无失真,而且还提高了上传效率和稳定性。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7

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根柱子,并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给卫生信息化带来怎样的机遇?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又将在哪些方面促进新医改目标的实现?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

记者:卫生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医改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李兰娟:当前,卫生信息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现代健康维护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供保障。以资源共享和互通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已成为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维护全体公民健康、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深入分析我国公民个人健康需求,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医院信息化普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有了良好开端。但是也存在问题,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应用系统互相独立,医疗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孤岛”现象严重;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仍然不够健全,标准无法落实。新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需要,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只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着突破医疗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转换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真正落入实处,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李兰娟:该项目是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公共管理、标准等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的的成果,是协同创新发展科技并促进应用的典型。

该项目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顺应医改需求的数字卫生标准体系;首次创建涵盖全人全程10个生命节点、囊括11个子系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创建了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标准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流程管理;首次构建了统一的、标准化的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构建了远程重症会诊、远程持续监护、远程虚拟病床、远程预约服务、远程医学教育、远程科室合作、区域检验检查、三级双向转诊8种服务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了开放的第三方运作机制,形成多对多的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成本增长,优化了资源利用,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兰娟: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系统。

对居民而言:可实现一生连续、全方位的健康档案记录(含电子病历);在看病就诊时,无论到哪个医院,只要能上网和病人许可,就可以查看个人病史、健康史,有利于病人就诊和治疗;在突发健康事件发生或急诊时,通过网络化快速查找血型、过敏史等健康档案,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根据个人健康史,可实现自我健康教育,实施健康计划。

对医院而言:可以了解病人史,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可以调用相关电子病案,为病人治疗进行辅助决策;可以进行远程调用病人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供制定治疗方案使用或进行专家会诊;可提供药物过敏、治疗安全警示等,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管理。

对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疾控中心可以从社区、医院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挖掘分析出区域性群体疫情信息,科学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防治决策;监督机构可以从区域性群体的健康信息中,对餐饮、食品加工、学校、娱乐场所等,所有与人民群众健康相关的单位实现有效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可以对社区内的孕产妇、婴幼儿实时跟踪保健和主动提供适时服务;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结合区域性群体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和活动。

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数字卫生标准,可避免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应用系统的“孤岛”现象;通过建设网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对区域性群体健康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科学地制定医疗卫生相关决策,可以更有效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方案实施,可以更加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和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对政府和社会而言: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可减少重复检查;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让在海岛、山区的病人,可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互联,可实现双向转诊、疾病跟踪,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的格局等等;通过这几项措施的落实,可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对其它与卫生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而言:药监部门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获得药品使用有关数据,进行实时在线的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和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社会保险部门可以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辅助和推动医保业务的开展;民政系统可获取残疾人群信息,提供残疾康复管理;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建档工作;计生委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可对已婚女性进行计划生育管理。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对于医疗卫生信息产业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8

1.电子病案的优越性

1.1内容全面完整性好。电子病案不仅包括了纸张病案的所有内容,而且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其在收集完整资料、整合数据处理、实施网络传输、求助诊疗支援、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优越性是传统纸张病案无法比拟的。

1.2传输速度快共享性好。电子病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使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病人病案信息资料,并可通过标准数据接口实现跨越医疗单位、地区,甚至国家间的病案信息共享,方便不同医院乃至国家间的交流、远程会诊,真正实现电子病案信息共享和网络化服务。

1.3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电子病案的结构化模板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使用方便,可提高医务人员的书写效率,计算机自动处理系统减少了不必要的传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精确性和效率。

1.4提高了医疗工作质量。

电子病案的系统自动提示和报警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纠正,可以有效促进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工作质量,预防医疗缺陷的发生。

1.5储存容量大、占用空间小。电子病案系统数据库的存储容量非常大,但存储占用空间非常小,这不仅节省了空间,还减少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使用。

1.6电子病案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提供主动的服务功能。电子病案能够为医疗管理提供所需的各种临床疗效分析,并能自动转换成相应的统计图表,为国家宏观医疗管理提供丰富的原始数据,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及时、准确、重要、快捷的决策信息。

2.电子病案的发展趋势

2.1网络化发展。实施电子病案的目的和意义是加速病人信息的流通,消除不同医院、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种种界限,因此基于网络共享的电子病案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必然的发展方向,通过互联网可以发挥电子病案的应用功能,满足远程医学发展的需要。

2.2标准化发展。电子病案的发展应遵循国际公认的标准规则,其格式要建立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疾病手术名称应遵循国际iCD-10和iCD9-Cm-3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系统间的矛盾冲突,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安全共享,为电子病案跨系统数据交换提供有力支持。

2.3集成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最新技术将集成应用于电子病案技术,其功能上也将集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卫生经济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医疗信息系统、知识库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等内容,实现技术与功能的集成化发展。未来的电子病案是多种系统的集合体。

2.4普及化发展。随着软件设计标准的逐步规范以及功能的逐步完善,电子病案系统设计日趋合理,运用成本也逐渐下降,这不仅有利于降低电子病案建设实施难度,还为电子病案的普及提供了技术保障。医疗保险、合作医疗、远程医疗对信息共享需求增大,客观上促进了电子病案的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成为电子病案发展的必然趋势。

2.5可行化发展。实施电子病案的关键是解决法律认可问题,2005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将为电子病案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国内许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都启用了数字签名的背景下,数字医疗作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延伸,其数字签名也会得到社会、公众、法律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因此,实现有法律价值的无纸化电子病案已成为必然可行的发展趋势。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9

基层医院是重点

医改方案提出,三年内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还将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而配合这一系列的医改政策,东软也对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下了大工夫。

东软在医疗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这次借助新医改政策的,东软正式推出了其基于健康档案的、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据东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介绍,该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社区卫生解决方案,区域卫生解决方案、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新农合解决方案、公共卫生解决方案、基础药物及管理解决方案、医疗保险解决方案,而这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应用偏向基层医院。

据了解,东软医疗目前已成功开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以及远程会诊系统等医院信息化软件。在介绍该系统的时候,卢朝霞谈到:“目前,中国的基层医院的医疗力量较为薄弱,针对这一现实,东软推出了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层分疗的能力,让到基层医院就诊的病人也能看好病。”

另外,东软根据区域中心医院、区县中心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定位,分别推出有针对性的医院信息化解决方案、影像中心解决方案和医疗设备包。例如,针对乡镇医院,东软推出了针对X线、超声机、仪电产品等的低端设备,而针对县级医院,东软则提供了针对Ct、彩超、核磁共振、X线等医疗设备。

此外,东软根据乡镇等基层医院的特点,推出乡镇版、社区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软的基础药物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基础药物的招标、配送和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物降价的实惠。

移动增值服务的创新

一直以来,东软对电信领域业务的宣传不多,而实际上,其在电信领域的员工已经达到2000多人,而在两年前,东软已经完成了针对3G而进行的业务线调整。

相对于2.5G时代,3G时代的电信业务对其支持系统有了更多的要求,3G时代数据业务量更为庞大,实时性的要求也更高,整个后端的流程管理也跟2.5G时代有着极大的区别。而东软针对3G的新一代业务支撑平台,就为电信综合业务流程的全面整合提供了从后台管理到前台的业务受理的解决方案,实现电信运营商企业数据的全面的整合,这些数据包括用户资料、管理类资料,以及网络和终端建设的管理资料。之前,在中国电信接手中国联通的C网业务时,东软很好地帮助其完成了整个计费系统的交接,而东软提供的话费账单的差错率仅为万分之一。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篇10

一、项目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建设原则:惠及居民,服务医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资源共享;综合配套,协同推进。

(二)建设目标:

1.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验证测试和应用“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成果,探索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标准化社区、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该项目建设,建立机制,落实机构,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建设奠定基础。

2.2011年下半年,在国家医改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市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下,逐步推进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五大应用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综合管理),两大基础数据库(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一个信息专网的建设。

3.2012年~2015年,逐步完成“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实现通过卫生信息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效率,切实达到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一)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联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下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网络,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

2011年:启动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探索区域内卫生信息协同服务机制,并接入全省统一的卫生业务虚拟专网。

2011年下半年: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配合做好市级平台的数据收集、整合、使用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2012年~2015年:持续进行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完成“一卡通”建设,实现支撑核心应用服务和五大业务应用的建设和部署,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五大业务应用

1.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由国家统一开发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市市级信息平台进行部署,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与监管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区安全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支撑,为卫生决策提供支持,为公众提供服务。

2.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1)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及预约诊疗、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等内容。远程医疗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等。

(2)社区健康体检系统:满足从体检单位(个人)管理、体检套餐制定、体检收费及核算、体检结果录入与审核、体检报告打印、体检数据接入与上传等功能。

(3)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基于区域无线网络,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识别技术,医护人员通过使用移动数字助理(pDa)实现接受病人呼叫、医嘱准确核对、身份确认识别等工作。

(4)“健康面对面”ip视频电话:具备语音及视频通话功能、紧急医疗呼叫功能、个人健康数据查阅、上传等自助管理功能。

2011年:市中医医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区域心电和预约转诊,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健康宣教和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健康体检系统和区域LiS系统。暂缓ip视频电话建设。

依照前期经验和实际情况,逐步推广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选择推广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2012年~2015年:实现以市级医院为中心,上联省市(地)级医院、下联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省-市-县-镇四级网络医疗服务体系。

3.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现有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上级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异地网络出院即时结报,对采集的新农合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并与市(地)级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互联。

4.基本药物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共享药品招标采购、配送、报销、使用等数据,根据监测管理需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作为基本药物监测管理的基础数据。同时,做好基本药物应用系统的对接和部署工作。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管理层级的不同,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管理等公共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加强卫生财务的监督管理,提升卫生行业决策水平。此系统是区别于其他应用系统的垂直应用,需要依照具体情况,逐步选择开展该工作。

(三)两大基础信息资源库

1.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是健康档案的一个子集,其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管理。

2011年上半年:完善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完成传染病专项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1年下半年:扩大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并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2年~2015年:全面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公共卫生数据、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健康档案服务。

2.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电子病历内有效整合临床路径,更好地实现专科、专病的精细化管理。

2011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建设涵盖临床路径的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

2011年下半年:启动医疗机构电子病历、门诊诊疗记录、健康体检记录与市级信息平台标准化数据传输的建设,并在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汇聚后统一上传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2012年~2015年:所有市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三院、康慈医院、妇保院、濮院、石门、洲泉中心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逐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院信息平台与市(县)级信息平台的对接。

(四)一个信息专网

为了满足数据安全、高效的传输需求,建立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向上联入地市级网络和省级网络,向下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系统接入。

2011年上半年:启动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的建设,向上联入省级卫生专用网络。

2011年下半年:接入市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

2012年~2015年:持续完善网络建设,使用卫生部统一的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与上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撑健康档案数据集成和跨机构医疗服务协同。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7月前)

1.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项目建设经办机构。

2.确定项目建设任务,制定“国家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方案。

3.落实项目立项和财政配套资金。按照项目任务,编制概算。

4.对建设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在论证可行的基础上组织招标工作。

5.召开项目启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1年8~10月)

1.编制各个项目实施计划,对各个项目的实施范围、时间进度、项目成本、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2.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市(县)级信息平台、标准化社区、电子病历、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

3.对软、硬件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三)总结评估(2011年11月)

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总结样板示范区的建设经验。

(四)改进推广(2011年12月)

依照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选择样板示范区建设中符合地区实际需求、效果显著的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五)持续建设(2012年~2015年)

依照“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在上级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稳步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市政府成立市“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市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

(二)落实经办机构。成立市卫生信息中心,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拟定和落实我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对系统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升级维护,保障卫生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合理配置、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