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8:20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1

关键词:健康素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社会学;健康管理学;社区教育

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与性质

1.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与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具有内在的联系。要明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概念内涵和性质,首先应明晰社区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概念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用的范围来看,它是专门研究社区教育过程中社区居民健康情况和规律的科学。因此,要探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离不开探讨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内涵及本质,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的本质性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社区建设所出现的教育问题成为崭新的课题。历经20多年的探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概念达成了基本的共识。2006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对“社区教育(communityeducation)”概念内涵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叶忠海教授据此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是社区发展本位与社区人终生发展本位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2]国内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把社区教育的国际性概念与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教育实践相结合。他们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民众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集合体,是社区全体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种教育体系。”[3]提出社区教育的实质,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根据国家标准及目前国内外专家对社区教育概念的共识,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应包括在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及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协同实施,充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和培训资源,引导社区各类人群广泛而自觉参与的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健康管理是古老的教育活动之一。从中外教育史发展看,自人类教育现象产生,就存在着健康管理教育活动及健康管理教育理论。健康管理思想存在于众多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华佗说:“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健康管理思想也存在于众多西方古代医学文献中。希波克拉底说“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样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古罗马医生盖仑说“健康和疾病与人本身的意愿和行动能影响的六个因素有关,即空气,运动和休息,睡眠和觉醒,食物和饮料,满足和疏泄,情绪性兴奋。”西尔斯是1世纪的罗马大百科全书式学者,他认为“医学实践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生活方式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和通过手(术)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就是在营养,穿着和对身体的护理,进行锻炼和锻炼的时间长度,按摩和洗澡,睡眠,合理限度内的性生活方面提供健康方式的处方和建议。”那么,何为健康管理?何为健康管理学呢?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狭义的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指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专属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据此,由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4]。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概念,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一些理念尚未被公众所接受,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在我国,健康管理服务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健康管理师”来提供。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健康”建设,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国家战略高度。根据规划,群众健康将从医疗转向预防为主,不断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5]。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及发展是最近20多年的事。健康管理学,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管理的全过程[6]。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弘扬“治未病”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即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7]。综上所述,健康管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健康情况与探讨健康教育规律的科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健康管理学在教育方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具有特殊的地域范围、特殊受教对象、特殊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方式方法等。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研究一定区域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科学。首先,它是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它不是对社区健康管理情况的全面思考,而是从健康素养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的健康管理分支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性规律,构成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来源于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反过来运用形成的理性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指导社区健康管理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就其理论形态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和综合渗透的结果。它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遵循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但它主要探索一定区域居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特殊规律,探讨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及过程的健康素养管理活动,社区健康素养水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同类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中主动发挥社会作用的特殊规律,等等。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又是教育学在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领域的贯彻和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作为特殊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遵从教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要根据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教育本质特征,贯彻社区教育目的,遵从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成员学习心理规律,以及社区教育教学规律等。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要借鉴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现代社会学对现代社区的研究,及其对现代社区发展规律理论的探讨。然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并不是管理学、教育学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机械叠加,它从当代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出发,把健康管理理论、社区教育学理论及现代社会学理论融合而生成新的理论形态,它既不是管理学的健康管理教育理论的再现,也不是教育学和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复述,它具有全新的理论形态价值和实践意义。

1.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社区教育学相互融合的结果,它既涉及健康素养问题与教育的结合,又涉及健康素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对于健康素养的认知能力,发展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正确地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以及意识到健康素养重要性的能力;二是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根据健康素养教育的规律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主动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三是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它是现代健康管理学与现代教育学相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它必须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将健康素养教育作为途径和媒介,遵从管理学的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与按照管理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理论、规律,解决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问题。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是健康管理学理论在现代社区学领域中的运用,也是健康管理学向社区教育学领域渗透的结果。其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健康管理学的子学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要体现健康管理学的基本规律,也要体现健康管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以一定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和过程为对象的,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全面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如果离开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与目的,就会把它混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也就不可能发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特殊规律。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绝不是健康管理学与教育学内容的机械结合,而是在促进现代社区建设目标下,在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所提出的现实问题的催促下,对这两种学科进行深层融合所催生的、具有新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独立学科。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中介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健康管理学、现代社会学和社区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它的理论源于健康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综合、深度融合,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要研究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在社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使健康管理理论受到社区教育实践的检验,使健康管理学的具体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得以拓展和成熟。

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特殊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得以确立的根据。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8]根据这一规定,何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活动和过程的特殊矛盾性?健康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在于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其核心是健康观念教育与健康情感的培育。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把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运用于一定社区范围终身教育活动,指导一定社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及不同健康管理需要的人群,树立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培养社区居民正确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主动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从而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因此,紧密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培养社区不同类型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就成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特殊性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状况,通过引发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活动,引导社区人群形成基本相同的健康管理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促进社区人群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从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学,也与一般的教育学有区别。一般的健康管理学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专业医护工作者,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是一定区域社区居民,通过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事物和人物进行健康管理教育。它也不同于一般社区教育学。因为一般社区教育学探讨社区教育对象、教育规律、学习者的动机和心理、社区教育课程模式和设计等,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主要从培养一定区域社区居民在健康素养方面大体一致的正确的健康管理观的角度,探讨社区教育的各种文娱活动、日常生活修养,以及“谋生”和“乐生”教育培训活动中健康素养的观念渗透等问题。

2.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实践应用等。一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来看,正如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意义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发端于西欧和美国。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作用的加大,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观上要求教育实现民主化、大众化、职业化、继续教育化和终身教育化。伴随这一客观要求而来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教育改革。以美国为例,1902年,世界上第一所两年制初级学院在美国成立,也称作州立学院或社区学院。该学院全部由地方和州的税收经办,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的补充形式,为美国居民提供“人人能入学,为人人服务”的学习平台;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论的国际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该思潮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教育总署结合终身教育理论,提出“生计教育”理论,打通了普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的阻隔。美国社区学院既担负着职业教育和为正规大学输送合格学生的重任,也担负着培育社区各类型、各年龄段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管理观念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得以拓展和深化,其意义与实践活动越来越接近于国际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时又带有中国特色。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9]。而我国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起源于我国政府在2007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三个基本点之一。2008年1月,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以此文件为基础,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全面阐述了健康66条的主要内容,并于同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暨《读本》首发式。2012年,我国卫生部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号召和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及社区学院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体力量。社区教育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呼唤着社区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以“谋生”和“乐生”为主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建设成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促进现代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基本理论看,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内涵、性质和特征: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关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社区健康价值观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目标任务,社区健康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重点和难点,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原则和方式方法,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组织管理,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效果评价,等等。三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具体应用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在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应用,要遵循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特殊规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现代教育学、现代社会学和健康管理学的观点,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提炼带有普遍性的理论成果,并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使已形成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就广东省来看,要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首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搭建社区教育政策平台,进一步完善省、市县、街道和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发挥高等院校继续教育、高职院校社区教育、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联合开展远程教育的作用;其次,要凝聚力量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结合各地市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开发适合地方应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课程;最后,要加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队伍建设。

3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3.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决定其研究的任务,既要遵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揭示的有关社区教育规律和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知识,也要注重从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升华系统的理论知识,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某些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具有研究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两个方面的任务。具体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有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描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现象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现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教育现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形成了特殊的教育规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过程具有特殊的人群对象、特殊的健康素养教育目标任务、特殊的教育内容、特殊的施教过程、特殊的方式方法。它遵循健康管理教育规律,通过培育一定区域社区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掌握基本技能,促进社区人们身心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活动中,不同区域、类型和年龄的人群,对健康管理教育的要求也必然各不相同。作为一门学科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通过描述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现象,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社区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提供详实的第一手经验材料。二是揭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它既遵循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规律。但是,这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被许多表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所遮蔽。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需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中的健康管理的偶然性,揭示其中的必然性。三是需要建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以及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性学科,需要具有科学的成体系的知识系统。从一定区域社区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成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妇女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老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等;从社区终身教育不同活动类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教育学、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教育学、健康技能教育学等;从实施社区终身教育活动种类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职业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文化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从揭示社区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教育的心理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成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等等;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社会效果评价角度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该揭示健康管理教育在社区教育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以及构建科学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形成促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对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不同侧面特殊规律的揭示,就形成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系列,从而构成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四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回答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与其他社区教育的关系。五是指导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总体,它是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经验的理论结晶,它的理论带有普遍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意义。正如当代美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言:“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10]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产生既是为了科学合理地阐释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经验,也是运用系统化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社区健康管理实践活动和过程。

3.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经验性方法两大类型。从学科的研究方法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因其交叉学科和中介性学科的特点,它的研究需要借助与它密切相关的社会学方法、管理学方法及教育学方法等。首先,现代社会学倡导经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的融合贯通,“把经验社会研究作为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基础”[11]。现代社会学所谓经验研究方法,要求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科学地收集与分析社会实际状况的程序、途径与技术。从研究的整体程序看,主要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对象的确定、资料的收集及分析,理论的建立与报告的提出等过程。整个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不同的方法,例如,确定对象就具有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及追踪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社会测量法、实验法、统计法及文献法等。其次,现代健康管理学的方法,包括科学健康管理学的理论方法与实验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健康管理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健康管理现象,从实践观点探讨健康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生成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科学地实施健康管理教育,构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理论健康管理学方法论。最后,吸收现代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现代教育学研究的原则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类型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等原则。现代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系统综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社区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等。社区教育既是社会教育大系统的一部分,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青少年德育和老年教育等是平级关系并与它们共同隶属于教育事业大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社区建设的一个方面。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的物质条件建设、社区活动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建设等,也包括社区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组织实施。因此,在考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时,决不能脱离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大系统、孤立地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研究。调查研究法对研究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理论资料可供借鉴,所以必须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经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提炼出带有普遍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此外,还有社区实验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借鉴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这些方法,通过对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形成富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2

【关键词】 社区健康管理;swot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abstract】 thispaperdescribedthecontentandprocessofhealthmanagement,expoundedthesignificanceofthedevelopmentofcommunityhealth,andaccordingtotheresearch,communityhealthmanagementwasthekeyofcrackingtheproblemof“inade-quateandoverlyexpensivemedicalservices”,atthesametime,itwasalsoanimportantmeasuretomeettheno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preventionofdisease”.thepaperalsomadeaswotanalysisaboutthecommunityhealthservicesforthecommunityhealthmanagementdevelopmentstrategyinthesituationofthenewmedicalreform,andpointedoutthe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strengths,weaknesses,threatsandopportunities.atthelast,wegaveoursuggestionhowtodevelopfatherlythecommunityhealthmanagement,suchasupdatingnotion,strengthenhealtheducation,personneltraining,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platform,theestablishmentofmechanismsforpositiveinteractionamongcentralhospitalsand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andsoon,inthesituationoftwodimensionscombined-thestrength-weaknessesandopportunities-threats.

【keywords】 communityhealthmanagement;swotanalysis;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

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受到日益重视和普遍认可。在2009年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其中包括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时至今日,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已无需赘述,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及战略,尤其是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加,在新医改刚刚颁布,各地都在集中精力准备有所作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社区健康管理怎样发展等战略问题还需要做一个明晰的阐述.

1 社区健康管理的内涵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有病才求医”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各类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上升,从而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而在我国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远低于社区居民需求,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因此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改革社区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1·1 健康管理含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面管理过程。它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对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跟踪预测、对疾病早期预警,全方位地进行健康干预的前瞻性理念,结合先进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与信息技术手段,以各层次医疗机构为依托,为居民提供科学、系统及人性化的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以此调动个人与家庭自我保健的积极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达到防治疾病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1-2].

它的主要实施流程见图1。首先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了解其健康状况,然后对有可能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有关风险性因素进行评估,通过社区诊断对社区居民目前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做出预测。然后是针对各个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改善其健康状况。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即在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价,为进一步调整干预计划提供反馈。只有通过长期的健康管理的过程,才能有效地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他们的医疗支出.

1·2 社区健康管理的内涵 社区健康管理是以社区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对全社区居民的生命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指导和维护服务,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疾病(上接第1207页)治疗结合到一起,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模式,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目标,有效地分流患者,减轻大医院的压力,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3]。因此,它对建立我国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新型体制,推进我国城市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累积过程,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对引起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归纳、分析和控制,以达到对疾病的预防或控制发展。美国健康管理20多年的研究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4]。所以,健康管理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是必要的,它节约了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提高了个人的生存质量.

2 发展社区健康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在医改进程中各种矛盾的凸显,发展社区健康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社区健康管理是从上游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和举措。慢性病威胁和医疗负担加重是引发当前社区健康管理“热潮”的直接原因和最大需求[5]。只有实施战略前移(从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即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效地控制与管理,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健康/亚健康人群为中心)和重心下移(即将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农村和家庭),才是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和举措。通过发展社区健康管理,能够引导社区居民的一般诊疗下移到基层,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②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社区群众越来越迫切的需要。who认为所有就诊患者中,只有10%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人群中80%~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以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和社区健康管理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社区健康管理的大发展能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③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有利于适应疾病谱改变的需要。2006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城乡调查数据显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障碍等发病率均比上一年度大幅度上升。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公式(健康=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7%气候因素+60%生活方式)也明确显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疾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有效地预防的[6-7]。④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更是切合社区健康管理的理念,因此以发展社区健康管理为契机,可以充分促进中医的发展和普及[5-6].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3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人才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4

近年来,由于一些公共卫生专家和医学专家的努力,“健康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健康管理作为一个全新产业的发展依然让人看不到前景。究其原因,在于绝大多数致力于普及“健康管理”理念的专家,多从公共卫生或医学专业技术角度谈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很多专家还将兴旺发达于西方的健康管理,追溯到中医“治未病”的传统。然而,所有这些专家都极少提及的一件事情,其实对健康管理能否产业化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谁来付钱?

谁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健康维护应该在尚未生病的时候就着手进行,这才是“上医”之道。这种“治未病”的“上医之道”固然是一种传统的智慧,但是现代人也并非不懂。正因此,“预防第一”、“健康第一”、“健康中国”等口号在医疗卫生界此起彼伏,将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纳入国家战略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

所有这些高论,的确秉承了中国另一个古老的智慧,那就是君子谈义不言利。当人们热衷于从中医、医学、公共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健康作为一种人权等五花八门的思潮来论证健康管理对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之时,大家自认为都是在谈论大义。在申大义的时候操心谁来付钱,忒俗!

让我们换一种不那么俗气的字眼来谈这个问题。谁都知道,如果搞不清健康管理筹资来源以及筹资的组织和制度模式,健康管理的理念即便深入人心,健康管理产业却不可能孕育、发展、壮大。

不能指望政府直接提供服务

要说所有的专家对健康管理的筹资体制都未置一辞,也是不公正的。实际上,有些专家明确提出,既然健康管理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理所应当,国家就应该对健康管理的筹资和服务递送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环节的管理。还有不少专家很少论及健康管理的筹资,是因为他们多多少少将这种思维内化于心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有这样的思维也不奇怪。即便从现实考虑,也自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让健健康康的民众为劳什子“健康管理”付钱,这怎么可能?但是,国家可以收税,而且这些年来国家的税人着实不少,每年的政府支出还相当庞大。既然健康管理具有战略意义,让国家出钱岂不是顺理成章。

既然国家理应出钱,那么自然也应该由政府主导服务的提供。通行的做法就是建立公立机构,也就是事业单位,让健康管理人员吃皇粮,嘱咐他们好好为人民提供健康管理的服务。如果他们拿了国家的俸禄但却不好好为人民服务,怎么办呢?很简单,国家可以对他们进行绩效考核。说白了,评劳模、选先进、发奖金,调动健康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这种思维根本是荒谬至极。它无异于将国家想象为观世音,不仅财源滚滚,而且法力无边。

国家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组织是政府。无论是政治学还是公共管理学,关于政府的特性都有一些基本的常识。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政府失灵的情形比比皆是。

其次,就我们这里所关心的具体事情而言,普天下政府所必然拥有的如下三个局限性,就无法让政府统包统揽健康管理的模式正常运行:

律令性的局限: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具有整齐划一的特征,要指望政府不搞一刀切,是缘木求鱼,而健康管理恰恰需要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时间性的局限:在政府官员更替成为常态的社会中,政府往往会从短期效益着眼,对于长期性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问题往往缺乏关注。中国的医疗体系改革还远没有搞定,成千上万病人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提出“治未病”的战略意义,对很多政府官员来说过于超前;

规模性的局限:政府组织一般是依照等级化模式建立的,而且规模也不小,难免带有官僚化的倾向,因而难以对普通公民的各式各样健康需求做出实时的反应。

其实,我们国家并非没有专门的组织负责民众的健康管理。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这样的组织,其职能用教科书的话来说,就是为百姓提供六位一体的服务,这些服务中只有普通门诊服务属于医疗服务,其他均属于“治未病”的范畴。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搞了十多年了,作为“健康管理”之本土版的“六位一体”理念也写进了教科书和培训教材,不知道让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学了多少遍,但最终“六位一体”变成了1.5位,即普通门诊服务=1,其他五类服务=0.5。即便是0.5,也就是所谓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也砸了不少钱,但其服务提供(例如健康教育)却难免形式主义。

民众健康应该成为赢利基础

其实,在中国,健康管理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君不见,一些养生大师的忽悠就揽了多少钱。健康管理的市场并非不存在,但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制度,使之以非忽悠的方式走向产业化,这正是所有有志于此的各界人士必须加以思考的问题。

关键性的制度因素就两个:谁是付费者?付费者以何种方式来付费?

看一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健康管理的付费者就两类:一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二是公立医疗保障机构。

健康管理产业在美国相当发达,其服务提供者的主干就是各类健康维护组织(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s,Hmos),而这类组织实际上都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占据主导地位,而很多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常常与医疗服务机构整体起来,形成从医疗保险、健康维护、疾病治疗到康复照顾等一条龙、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很多拥有留美经验的医学和公共卫生专家,对这种从医疗服务到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十分推崇。

在这里,必须注意的一个环节是,这类健康维护组织的收入主要来自民众的医疗保险费。美国医疗保险的支付水平大多较高,否则健康保险公司就缺乏竞争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健康维护组织的运营主要不是靠民众自费。换言之,绝大多数健康的美国民众并不会为了维护健康专门向这类组织支付健康管理费,而民众自己出资加入健身俱乐部则是另一回事。但是,大多数美国民众会花钱参加医疗保险,在多数情况下是加入其雇主帮助选定的健康保险公司。

美国的健康保险公司,大多数是商业性的,少数是非营利性的。不管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大家都不能亏损,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还有向股东分红的压力。

如此一来,所有的保险机构都希望其参保者健健康康,唯有如此,它们才能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因此,让保险公司成为健康管理的付费者是首要的制度因素。没有保险,靠健康管理的从业人员

向广大的民众普及健康管理的理念并指望他们因此而从口袋里掏钱(out-of-pocketpayment),是不靠谱的。

医保机构倒逼医院省钱

在很多年前,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是同医疗机构签订契约,为参保者提供服务。传统上,保险公司采取按项目付费的方式来支付费用,但是这样做,医疗机构自然只关注看病治病,而且还会尽量选用利润率高的诊疗路线和药品,以便实现收入最大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为了自身利润的考虑,发明了一大堆新的医保付费机制,其共同特点是向医疗机构打包付费,其共同运营原则是医疗机构超支自理、结余归己。

搞定了如何付费,医疗机构自然开始注重治未病,而不是只关注看病治病,因为只有让参保者们健康,医疗机构的收人才能最大化。有些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认为年年签约太麻烦,于是干脆一体化,成立了健康维护组织。美国政府兴办的公立医疗保险看到了“打包付费”的实效,也就干脆把商业健康保险发明的新医保付费机制学过来。

欧洲国家都实行全民医疗保障。具体的医疗保障模式有两种:一是全民免费医疗,二是全民医疗保险。无论哪一种,医保机构都扮演付费者的角色,并且都在学习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发明的新医保付费机制。欧洲较为特别的是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发达。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都是家庭医生,主要是全科医生,大家以个体开业或综合诊所联合开业的方式执业,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为民众提供健康管理和门诊服务。

欧洲的家庭医生相当于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但与中国的情形不同,欧洲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早就实现了健康管理和门诊服务的一体化,成为民众的“健康守门人”。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重医疗、轻预防,而欧洲的家庭医生的的确确把“预防第一”落在了实处,尽管在欧洲绝看不到任何“预防第一”的标语。这绝不是因为欧洲的家庭医生们拥有精深的健康管理理念,也不仅仅是其全科医学教育的内容偏重健康管理,而是因为他们的确能从健康管理中获得高的收入。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5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70-02

一、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交际工具,更是促进文化传播、思想融合的手段。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还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灌输,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唯工具论”。一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对词汇、语法、阅读等的讲授,忽视了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在很多大学中,教师经常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灌输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把通过四六级考试当作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从而忽略了文化的学习,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头交流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只强调某一个国家的文化,这种单一性使得学生的文化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透彻,也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进而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

因此,有很多学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进行了研究。国内关于英语文化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第一,是否要进行文化教学。第二,应该进行哪方面的文化教学。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存在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观点。单一型观点认为应该主要渗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而综合型观点认为文化渗透应包括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两种。第三,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笔者认为,这项研究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缺乏现状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多元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时候,由于在发音、词汇、语义以及语言相关的文化问题的差异,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中的文化障碍。不同学校由于专业的不同,对英语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必然要存在差异,以及要实现多样化。而不能“一刀切”,对教学目标进行统一要求。由于区域、学校、专业的差异,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必然也要有所区别。如果学校的教学目标统一的话,那就势必会与多元文化差异相背离,不适应大学英语多元文化教学的需求。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唯工具论”。一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对词汇、语法、阅读等的讲授,忽视了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渗透。在很多大学中,教师经常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灌输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把通过四六级考试当作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从而忽略了文化的学习,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头交流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第三,只注重培养交际能力,忽略了多元文化的灌输。有的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只强调某一个国家的文化,这种单一性使得学生的文化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透彻,也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由于受到学校教材和课时的限制,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花在文化教学上,英语教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即词汇,文章结构,知识点讲解,课后练习。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很少有对相关文化的系统性的讲解和分析。这就导致了文化输入的断层,不利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这样的缺乏文化灌输的英语教学就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文化意识的一种体现,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恰当的。为了加强不同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互相传播与融合,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与互补,在教学中重视多元文化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能以偏概全,厚此薄彼。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同时逐渐培养学生了解和输入多元文化的意识,即认识到中西方文化都是当今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孤立任何一方,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尊重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下转第69页)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家政学专业“平台+模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ZD15049);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地方农业院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编号2015xjzd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春放,吉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教学管理;李继华,吉林省实验中学中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现代交际・2016年7月

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

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

王春放李继华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吉林省实验中学吉林长春132011)

摘要:通过调查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的基本现状,了解和发现目前一些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和需求,探讨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亚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倡导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现状防御。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71-02

此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两种方式。以教育管理学和亚健康抵御理论作指导,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指导。这一方法也包括了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教育会诊法等的综合运用。由于一定的客观原因,主要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让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由于填写问卷的是地方农业院校在校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我们对其进行了有计划和有安排的分步发放,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相关结果形成互补、统一,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亚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设计原理

找出目前影响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现状的因素,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次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现状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三点:1,采取活动的组织、执行,发挥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2,采取调查、了解和发现目前一些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亚健康现状状态和需求,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亚健康现状起到一个导向作用。3,采取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出一些意见和措施,切实提高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亚健康现状质量。

(二)发放回收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此次问卷发调查对象为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此次调查最终我们收回了问卷600份,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排查,我们确定了最后的有效问卷为576份,其中男工作人员148份,女工作人员428份。另外,我们还选取了10个个案进行了访谈,相关结果都是真实可靠有效。

(三)统计分析

其一,从我们对亚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统计来看。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整体上对亚健康现状还处在比较了解的状态,从统计数看,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数占到近94%。只有约为6%的人处在不了解这个水平上。

其二,从我们对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统计来看,目前抽样的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中经常参加或是参加过的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其中经常参加,现在也参加的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将近四分之一,这个比例相对还是较高的。另外从不参加的只占到了不到一成,总体来看,这样的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t处在极其少的位置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对亚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参加人数近半,但并没有保持持久,这与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对亚健康现状的了解的调查也是相吻合的,其具体百分比数据:从来没参加过的占5188%;参加过但现在已经不参加了占134%;参加过现在偶尔参加的占548%;参加过现在经常参加的占23%。

其三,从我们对亚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统计来看,被调研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参与亚健康抵御不够的原因,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是随众、重利的两种主要类型。其中认为自己是随众型的有264人,占458%;认为自己是重利型的194人,占337%。在我们抽查的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中,大多数的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认为目前的抵御亚健康的工作机制是不符合他们的要求的,另外社会对亚健康现状的了解不够,这些都对亚健康现状的组织与社会的融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抵御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具体来看,当前,地方农业院校亚健康抵御体系还存在以下的现实困境:

一是形式主义问题较为严重。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抵御体系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的,这项工作的组织者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亚健康抵御过程中的监督制约乏力,而且地方农业院校在监督制约机制乏力的影响下,并未能够将这方面工作的普及教育落到实处,“走过场”和“物质化”问题明显。对于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来讲,这样的行为的确需要其检讨与反思,院校领导更需要认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二是实施个性化的亚健康抵御不够。受传统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抵御观念的影响,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有些根本没有接受。其间,个别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差异性思维是特别需要亚健康抵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抵御过程不应是死板的传递,更不是扼杀每个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健康的场所。构建亚健康抵御体系不可走过场,要通过构建这一体系为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法。

三是亚健康抵御忽视个体价值。关注和抵御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问题并非只是从社会价值着眼的,当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的考量,而且从个人价值说来,生命健康和生存需要都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因素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而从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体价值被忽视的结果是亚健康抵御流于形式,流于功利主义的诱因。

三、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的实现对策

1.明确亚健康抵御目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亚健康抵御体系

新时期,地方农业院校亚健康抵御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首到其冲的是树立亚健康抵御新观念,明确亚健康抵御目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亚健康抵御体系,这方面工作亦是地方农业院校亚健康抵御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当前,由于地方农业院校对亚健康工作的重视,相关成果已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社会大众广为接受。地方农业院校推动亚健康抵御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推动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现状的关键点,让亚健康抵御的成果与广大的学校师生和社会群众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

2.亚健康防御要符合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情感需求

亚健康防御就是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和涉及群众为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要通过亚健康抵御让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从内心迸发出对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热爱,并把这种热爱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行动。因此,地方农业院校要推动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防御,必须使之在思想上真正认同这项工作,意识上和情感上的积极主动化为行为和工作中的积极求索和主动作为。

3.亚健康抵御要符合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接受能力

地方农业院校推动亚健康现状防御,最重要的是要求学校和这项工作的管理单位能通过行之有效的传播和教育方式将其亚健康抵御的理论成果传播到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中。因而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讲求亚健康抵御理论的丰富性、趣味性、灵活性、针对性。

4.亚健康抵御要符合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

亚健康现状抵御体现在心理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要尊重和关怀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有用和实用,乐于投身其中。因此,积极倡导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亚健康现状防御,就是要用亚健康抵御理论解决师生思想上、生活中关心的问题,使师生从思想情感上去切实感觉到需要亚健康现状理论作为指导来认识和改造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之一,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对文化因素稍显

忽视,因此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之中。随着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有助于英语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和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杨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6

吕忠梅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湖北省主委,湖北经济学院院长。200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持续围绕环境保护提出议案和建议。荣获2014年中国法治人物称号。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3月7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两会”记者会上明确表态,“要让《环保法》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要让企业懂得守法是底线,要把过去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正过来。”《环保法》是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其修订、执行备受各方瞩目,而在其付诸实施后,环境法体系建设尚面临哪些需求,基于上述问题,本刊对全国人大代表、环保法专家吕忠梅进行了采访。

新《环保法》:“长了牙齿”,还要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环境保护》:今年的“两会”上,您所递交议案和建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些议案?

吕忠梅:今年人大会上,我递交议案和建议的主要内容依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生态环境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环境司法推进、环境与健康制度实施、潮间带湿地保护等方面。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利益冲突广泛而复杂,迫切需要经济与政治、政府与社会、科技与法律、行政与司法共同携手,打好环境污染阻击战,为了今天和将来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每个人,守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有义务为保护环境鼓与呼,切实履行代表职责。

《环境保护》:作为环保领域的基础法,新《环保法》已修订完毕并付诸实施,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吕忠梅:2014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环保法》制定25年后首次修订并获得重大进展。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如何让这一部“长出了牙齿”的法律得到切实实施,理论与实践都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在本次人大会上提出议案与建议的重点。

其一,新修订的《环保法》被确定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现有的立法结构与内容也体现了这一定位,主要针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原则性、普遍性问题进行制度设计。但是,从立法效力来看,《环保法》仍然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普通法律,其效力等级与《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的单行法处于同一层级,并不存在“统领”关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已经宣告建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作为一个子系统。因此,如何在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新的历史时期,重构中国立法体系,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此,我提出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建议》,建议将生态环境法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子系统。

其二,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案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公开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新《环保法》通过后启动的第一部单行法修改。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稿来看,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与新《环保法》的关系问题、行政管理法痕迹明显的问题、许多重大的法律制度未予规定的问题等。为了把这部法律修订好,我联名30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并准备了详细的专家建议条文稿。

其三,《环保法》建立了一系列新的、严格的制度,如何使其“落地”,变成执法者的行动和司法机关适用于个案的“准绳”,需要各种支持措施。环境法实施必须依靠“科技、司法、公众参与”三轮驱动,也是先进国家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在如何完善环境与健康保护的调查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机制、推动环境保护的社会公众参与、保护重要的环境要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司法机关如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通过公正解决环境纠纷,维护生态环境法律秩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标,都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了《关于实施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的建议》、《关于保障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效实施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司法专门化体制机制的建议》、《关于高度重视湿地生态功能加强潮间带滩涂和候鸟保护的建议》等。

《环境保护》: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保法》的“实施年”,指出要让《环保法》成为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在您看来,新《环保法》的执行和落实如何才能严格起来?

吕忠梅:不可否认,新《环保法>依然是以行政执法为主的“管理法”,这样的法律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与法律授权的监管机关是否“有作为”直接相关。环保部把2015年定为“《环保法》实施年”,积极履行职责,为落实新《环保法》建立的最严格制度实施出台规范性文件,既有法律明确授权的“动力”,也有“问责”的压力。

据我所知,环保部将出台50多部文件,紧扣新《环保法》实施主题,结合严格执法的各项要求,尽可能通过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执法机关职责权限和相对人权利义务、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机制等举措,让法律的实施“看得见”,重在解决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具体问题,值得肯定。

我曾经把环保部制定政策文件的行为比喻为架设“输变电网”,为让《环保法》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进行基础建设,这些工作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落实“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建设“变电站”。新《环保法》明确了赋予环保部门的职权。为了保证职权行使于法有据、程序正当,环保部必须首先解决从新《环保法》的原则性规定到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可依循、可操作的问题。因此,环境保护部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节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等行政规章,为“高压电”输出而建设“变电站”,让法律的授权以及原则性规定“落地”,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

二是健全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并网”。新《环保法》在授权环保部门对所辖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同时,还规定了“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职权并要求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这就要求在各相关部门的法定职权范围内既明确分工,又建立交流、合作、协调机制,解决执法中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问题,实现“并网”。现在,环保部在自己制定部门规章的同时,还与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制定了《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就是在为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做具体努力。

三是建立沟通协同机制,尽力“联网”。新《环保法》的一个亮点,是完善了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特别是规定了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措施,完善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都涉及行政执法与司法的协同问题。为此,环保部不仅积极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实施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制定,还与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联合了《关于贯彻实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通知》,实现了行政机制与司法机制的“互联互通”。

四是推行科学技术措施,提供“软件”。一方面,新《环保法》的实施必须以法律化的技术规范作为基础;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又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强大支撑,需要法律加以鼓励。为此,环保部与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还向社会推荐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修订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作为环境司法的技术指南,为新《环保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然,环保部出台的系列文件并非尽善尽美,亦有不完备、不周全之处,“输变电网“还需要完善升级。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从来都包括两个层面,即上层建筑层面的制度设计与经济基础层面的物化制度,而不管哪个层面的制度,也都要人来执行。因此,已经建成的“输变电网”能否顺畅运行,还需要有资金投入、物质条件建设、科学研究支持、队伍素质与能力培训和提升。我非常期待,新《环保法》能够成为真正的“带电的高压线”,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环境法体系要弥补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疏漏

《环境保护》:制订“环境与健康法”是您近几年连续提交的议案,您和您的团队为此做了一个40条的示范法“草案”,但是目前单独制订《环境健康法》的国家寥寥无几,您觉得我国现目前需要做哪些方面的配套准备?

吕忠梅:的确,目前仅有韩国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与健康法》,其他国家还没有,我是这样理解这种现象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是从污染造成人群对健康严重影响后开始起步的,一开始就高度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比如日本因为水俣病、痛痛病、哮喘病等在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同时,还制定了公害健康受害补偿与赔偿方面的法律;美国在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了人群健康受害的背景下制定《联邦环境政策法》,《超级基金法》。这些国家不仅在环境基本法中高度关注人群健康问题,而且建立了以保障人群健康为核心的环境标准制度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框架,出台了大量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或规则、开发了相关评估技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都采纳或借鉴了美国的评估体系与技术框架。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国家的环境与健康制度已经建立与健全,没有必要再专门制定环境与健康法。

与上述国家不同,在一些国家,环境立法属于“先知先觉”型,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高度警惕并希望采取预防性措施予以控制,使其不发展到对人群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地步,因此,环境立法的重点放在对环境问题自身的控制方面,对环境与人群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等到环境污染造成人群健康受害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时候,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难以应对,由此形成了对环境与健康专门立法的现实需求。当前的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1989年的《环保法》在第一条写上了“保护人体健康”,但实际上没有具体制度予以支撑。这种认知直接导致了环境法体系中的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疏漏,比如:我们的环境标准体系缺乏以人群健康为核心的理念及具体标准;环评制度只要求评价规划、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缺乏对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的要求和指标体系;损害赔偿制度只关注已经造成的实际的人身损害而不包括对生态环境破坏可能造成的人群健康受害等。在面对近年来环境污染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害事件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不断的情况时,法律制度应对“无能”现象十分突出。法律不能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时,表明它出了问题,必须加以完善。为了搞清楚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现状与立法需求,我们组成由环境科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等多学科合作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八年的现场调查、数据挖掘、管理绩效评估、法律制度分析等工作。我2014年领衔提出的关于制定《环境与健康法》的议案,就是以我们对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研究为基础,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与措施做出来的。在议案中,我们提出了一个40条的《环境与健康法草案(专家建议稿)》,建议以“风险管理”法律理念立法;确定环境与健康监管体制;健全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体系。

无论是从我国现实的立法基础,还是从先进国家的经验看,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也意味着制定环境与健康法也需要为此进行积极的准备。我认为,目前可以利用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难得机遇,为建立和实施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进行准备:

一是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整合式的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综合考虑环境与健康管理的需求,确立环境保护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环境与健康协同管理机制。

二是结合创新国家建设,为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鼓励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环境与健康决策支持智库。

三是加大对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及管理工作的投入,增加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管理、环境与健康损害赔偿的资金投入;在环境保护基金使用途径中增加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科目。

是建立地方政府负责人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将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范畴。

《环境保护》:就现阶段而言,新《环保法》对环境与健康做出了规定,目前针对环境健康可以开展哪些工作?

囵吕忠梅:2014年修订通过的《环保法》首次将“保障公众健康”(第1条)作为立法目的,并在第39条明确规定了环境与健康制度,同时在第47条规定了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机制,初步建立了我国的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

《环保法》已经授权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领域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完全可以依据《环保法》,调整内设机构,确定工作优先领域,制定部门规章和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环境与健康保护工作,至少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在环保部内部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机构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调整工作职能,设立环境与健康司,负责环境与健康统一管理工作。

二是以已经开始进行的全国重点区域环境与健康调查为基础,制定环境与健康保护“十三五”规划以及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面的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为制定环境与健康标准、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进行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积累数据。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7

[关键词]新医改特征现状

历经3年的酝酿与争论,新医改方案终于在2009年4月6日正式公布,从医改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看病的自付费比例会逐步降低,大病医疗保险“封顶线”会从原城乡居民年收入的4倍提高至6倍,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不管在其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所加大。乍看来,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其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地位被进一步弱化。然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这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参与为政府经办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更好地发挥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作用提供了重要契机。在商业健康保险初步发展的今天,其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商业健康保险在更大程度上为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其更大的效用,已经被提上记事日程。

健康保险(Healthinsurance)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弥补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接受治疗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或为补偿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伤残而无法工作时的收人损失的一类人身保险。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定位更加清晰,发展环境进一步的优化,商业健康保险得到了稳步发展。一是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保监会的统计,2008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585.46亿元,比2007年的384.17亿元增加了201.29亿元,同比增长52.4%;2008年的赔付额为175.28亿元,比2007年的116.85亿元增加了58.4亿元,同比增长50%。

二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目前已有几十家人寿保险与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业务,且目前又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相继开业。三是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健康保险的产品有上千种,且已不再局限于医疗费用补偿型、住院津贴型、疾病保险产品、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等风险保障产品,还开展了健康管理服务,现阶段,正努力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和推动医疗责任保险。

二、商业健康保险可涉足的空间分析

在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形式方面,人们似乎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一般来讲,不论社会医疗保险的作用和覆盖面积多大,商业健康保险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资金筹集往往受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所提供的保障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基本的医疗保障。且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是难以满足的。超出基本医疗部分的费用风险必须通过商业性健康保险等分散,可以利用商业健康保险满足。

从新医改的方案来看,基本医疗的补偿率大大提高,但是医保只是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而非全面而足额的医疗保障。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医保报销范围存在限制。某些药品以及一些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都不在医保医保报销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疾病期间经常发生的费用,比如营养费、护工费、收入损失等更不在报销范围之内。第二,医保报销数额存在限制且对报销范围内的费用按比例支付,起付标准以下和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承担。第三,医保是事后给钱,患病之人事前没钱治病、护理,医保对此爱莫能助。

其次,基本医疗在细节及服务上并不能满足众多人的需求,而商业健康保险却能在这一方面大展拳脚。此处拿昆仑健康保险公司推出的“守护一生”终身护理保险为例。被保险人在获得保单上明确的保障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昆仑健康保险提供的系统全程的健康风险管理服务。如建立个人专有的“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免费特色中医体检;昆仑健康保险服务网络及合作健管机构提供的就医金通服务;健康讲座及健康管理电子期刊、健康资讯短信等,这些都是医保不能提供的。

在新医改方案中,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被明确提及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基本医疗保障的补充,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二是参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委托管理,为政府经办群众的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新医改,无疑给商业健康保险留下的空间大大缩小,商业健康保险要立足于市场,就必须在这两点做大做强做精。目前来看,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基本医疗保险不能覆盖部分和大病上限以上部分费用的理赔,减轻民众看病的负担;二是对民众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负担提供保障,如误工损失、家人看护支出、旅途交通费用、通讯费用等;三是针对特定群体的特殊健康需求,提供失能保险、护理保险等专业保障。

虽然国内商业保险公司业务已经有不小的规模,但与巨大的市场潜力相比,目前的市场开发程度还不够;与群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强烈需求相比,各保险公司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体系仍然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经营方式粗放和缺乏专业管理和人才等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然而上述商业健康保险的几个补充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卫生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份额的扩大。如何提升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程度,提升服务质量,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肯定,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是现阶段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08年保险年鉴》.

[2]王国军,《商业健康保险的困局与突破》,《中国保险》8月号,2008.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8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人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健康教育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aneffectivehealtheducationmethodforolderpatientswithdiabetes.methodsatotalof96olderdiabeticpatientswererandomizedintoacontrolgroupandanobservationgroup,with48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employed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includingconductinglectures,givinghandbooks,picturesandbookswithhealthknowledge.theobservationgroupwereusedaneducationaltoolwhichcouldcreatdialoguesaccordingtopictures,andinpidulalizedandstratifiededucationwasimplemented.Resultstheknowledge,complianceandintrestsinstudy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diabetesmellitusolderpatientslookingatpictureseducationtoolhealtheducation

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依从性与临床疗效、费用呈正相关[1]。糖尿病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糖尿病教育方式有团体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团体教育一次参与患者人数多,很难保证教育效果;个别教育针对性强,灵活性大,但耗时、费力[2]。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是探索和落实新型互动式的糖尿病教育课程,由国际糖尿病联盟与健康互动公司策划、礼来公司赞助推广[3]。我科在小组教育的基础上,应用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6例(男47例,女49例);采用1999年的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为61~88岁,平均72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Bmi)、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方面无明显差异。

1.2试验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1.2.1.1采用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对患者进行系统自我管理培训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由美国礼来公司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以及健康互动公司联合推出,有助于患者了解糖尿病有关知识。该工具包括4张1.0m×1.5m的彩色图片,配套学习材料有话题卡片、定义辨别卡片、各种误区和事实辨别卡片以及学员的目标卡片等。将患者分成不同小组,使之参与开放和有意义的讨论会,对话时患者可对就自身疾病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并获得解答。指导人员均为通过专业统一培训使用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的内分泌专科医务人员。

1.2.1.2个体化教育方法分期个体健康教育:根据诊断评估其疾病发展时期,即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糖尿病诊断初期、多年糖尿病史时期等不同时期进行分期个体健康教育;不同知识个体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调查问卷对老年患者进行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评估,按结果分为完全知识缺乏组、中等知识缺乏组和较少知识缺乏组,再按不同组别施予不同知识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坐标式个体化健康教育: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及知识缺乏程度制订坐标式学习计划,其中横坐标设定为健康管理的具体内容,纵坐标设定为目标实现的分数,并设立荣誉奖励办法。

1.2.2评价方法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出院前采用糖尿病知识问卷对患者进行统一考试,计算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百分率;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兴趣程度:自行设计糖尿病教育知识兴趣调查表,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兴趣程度分为5个等级:非常感兴趣5分,感兴趣4分,中立3分,不感兴趣2分,非常不感兴趣1分。在患者结束全程教育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内分泌专科医务人员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97.9%。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两组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比较(x-±s)

转贴于

2.2两组健康教育学习兴趣比较常规组健康教育学习兴趣得分3.9±0.3,改进组得分4.3±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5,p

3讨论

3.1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项目工具是一种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全新教育方式。临床上健康教育方式有多种,包括使用健康教育手册、知识卡、板报、图片、口头教育、示范性教育等健康教育方式,在以上工具中健康教育手册往往上百页,内容看上去多而复杂;另一方面,图片、知识卡片内容过于简洁,对于患病多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的需求程度不能满足。而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的出现,克服了以上内容的不足,它所包含的4张图片,涵盖了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等多个方面,既有共性的知识引导,又存在个体化知识培训,知识层次的渐进性鲜明,内容详实、具体;同时视觉上非常形象、逼真,特色鲜明,对老年患者的吸引力强,是一种新颖的健康教育模式。

3.2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项目工具可使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观念、行为改变三者统一。糖尿病看图对话具有互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让患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健康行为。本研究发现,通过看图对话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医护人员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行人性化的亲情教育,能够发挥视觉、听觉两方面获取信息的优势,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医护人员与患者在更加动态的环境下充分互动交流,让患者自己看、自己想,自发地采取行动,改变行为。由于患者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他们会更愿意付诸行动,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老年期是疾病的高发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是老年人难以排解的精神压力,住院后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食欲差、睡眠障碍、度日如年、苦闷不安、悲伤抑郁心理。本组老年患者均合并3种以上慢性疾病,种种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遵医行为。表1显示,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及遵医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3.3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项目工具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本次结果显示,试验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学习的兴趣显著高于常规组(p

综上所述,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成本低廉、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此教育方式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于淑清,刘敏红.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健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42-43.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9

关键词:看图对话;健康素养不足;慢性心衰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接受、理解并使用健康信息的能力[1]。健康素养不足患者普遍生活质量较低、再入院率高、疾病预后不良,给患者个人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有研究对不同健康素养水平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健康素养干预应考虑人群差异性[3]。看图对话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互动式教育,其能否提高低健康素养的患者的疾病掌握程度目前尚没有相关报道。本次研究对200例健康素养不足的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证实看图对话式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该组患者对慢性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013年收入我院,依据nYHa诊断标准诊断为心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医学相关职业者、存在视觉障碍,无法完成评估者,最终共选择200例患者参与研究。

1.2实施方法选择4名主管护师作为研究实验人员,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工作经验,并经过统一培训,能熟练掌握看图对话互动式健康教育的使用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由实验员对患者进行分组讲解,依据卡片内容确定讨论主题,引导病人主动提出问题。每组8~15人,1次/w,1~1.5h/次,患者出院后,每月1次上述健康教育形式,随访3个月。每次随访免费为两组患者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以促进回访依从性。

1.3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问卷(cronicheartfailurerelatedknowledge,CHFRK)内容包括慢性心衰的表现、饮食相关知识,紧急状况处理3方面内容。为防止干预前后问卷重复使用造成的偏倚,本问卷在干预后进行打乱条目顺序、变换提问方式以及同等难度条目替换等修改方式。经专家评估,一致认为两版问卷难度系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4统计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资料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健康素养患者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低健康素养患者干预前后CHFRK得分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素养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干预后患者疾病相关信息有明显改善干预前患者HFRK得分随病程延长,教育水平提高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这是因为病程较长的患者已经接受了相关的健康教育,因此在干预前即能体现较高的得分。合并慢性病种数不同的患者,CHFRK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对其他慢性病进行的健康教育并不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

3.3看图对话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健康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慢性心衰疾病管理工程,可以使再入院率降低1/2~1/3。本研究把"看图对话"工具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对患者进行互动式教育,以图画的形式表达慢性心衰教育的内容,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患者参与分享他人的经验,使文化水平不同的患者既听懂又看懂。这种教育方式既满足了患者对教育工具的需求,又符合成人学习特点,因此在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患者中均得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彩福,李现文,李春玉.朝鲜族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1-4.

[2]BerkmannD,SheridanSL,DonahueKe,etal.Lowhealthliteracyandhealthoutcomes:anupdatedsystematicreview[J].anninternmed,2011,155:97-107.

健康管理的看法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经济压力较大。其次,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学习压力较大。最后,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的单调乏味,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大力度,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立即层层上报,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迅速行动,启动应急措施,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辅导员异常重视,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突破自我局限,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实现体面就业,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纳入课堂教学,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强化自我教育,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