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2:34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1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China'stransportationmanagementisgraduallyimprovingtowards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construction,asanimportantpart,hasalsogotfurtherimprovement.onthetransportationmanagementplatform,informationtechnologyiswidelyused,whichhaseffectivelyimprovedthetransportationmanagementsituationandhelpedachievescientificadjustmentandconstructionofeconomicandindustrialstructure.thispaperanalysesanddiscussestheinflue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ontransportationmanagementindetail.

关键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管理;影响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transportation;managemen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39-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化发展,人类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交通运输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游客和货物的空间位置转移,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时代背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交通运输的任务量。各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在运输市场上的无限潜能,制约了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1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1.1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面对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思想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一些新的知识,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通过技术的改革创新为人类留下历史性的成果。信息技术的到来是人类进化的形式体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慢慢发展起来的,为我国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条路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发展。

1.2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特征比较信息的传递因为受到实物化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传递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传递成本的特征,在信息流借助实物传递的过程中,通过非实物化的传递节约了一部分的传递成本。运输载体必须与货物进行空间移位,这样的方式对能量的损耗是巨大的,而且成本也较高。其次,传递速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实物化交通运输模式与信息化的传递速度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等同来说。最后,传递载体需要的空间,信息化的载体需要的空间相对于交通运输的传统模式小很多,这种优势是交通运输无法相比的。

2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1信息流替代旅客运输造成的影响在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中,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信息流对旅客的替代在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在以信息作载体的人流对电子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成本上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制约,电子信息的完善和相应的法律条款都对电子信息比较认同和赞许。使电子化的方式越来越占据优势。电子化信息的成本也快速的下降,这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将处于不断地上升地位。

2.2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运输能力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大问题,然而信息技术的到来为这一头疼问题提供了很好地解决办法。电子化信息的传递模式方便了人们出行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信息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模式逐渐熟悉和接受。

运输能力的供求关系也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运力过剩的情况,只有有效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方式,才能积极有效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使人员的利用率和运输能力都大大提升,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化建设意识缺乏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转变和改革存在认识上的一些局限性。运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道路桥梁的建设上面,而并没有考虑交通运输管理的长远发展,疏忽了基础建设对交通运输管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运输单位。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信息化的建设始终停留在的表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育和培训等基础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3.2资金分布不均匀交通运输部门的上级部门下拨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部门交通运输单位本身资金不足,使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实施。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运算没有归到各级部门的年度预算中去,没有成立专项资金管理系统。除此之外,对于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弥补这块的资金不足问题。资金的滥用、挪用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障碍。管理人员的建设意识不强等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不能有效进行。

3.3专业人员匮乏和硬件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来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必须非常精通和熟练,而目前这样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现有的一些技术人员因为长期工作的繁忙,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和进步,在技术更新上没有与时俱进。同时部门中的设备也不齐全,对于一些资料的打印和信息查询等存在一定的阻碍。

4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化运用的策略

4.1以“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为指导方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备、运输基础装备、环境升级改造等措施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运政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选择上做到高性能、低成本和节能有效的统一结合。使在功能上满足可控、可看等基本原则。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引领着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加强信息化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紧密结合的同时,强化科学组织信息化的重大工程建设。由交通部门进行统一开展组织四大工程基础建设,公路和水路的安全通畅运行。加强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政策体系,有利于交通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以市场导向、规模经营等方式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4.2建立客运及物流信息化系统以政府部门为向导,在明确自己身份定位的情况下,根据交通运输业难以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和完善,执政部门就必须做好专业的引导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道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间的人员资质、信用审核等动态管理中去。通过对物流信息化的推广和平台示范性的约束,要求做到由点到线的逐步开展的工作流程,在采取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倡物流业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跨省、市的物流信息构建平台。

4.3应用行政制度促进信息系统完善系统硬件的相互连接和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对系统信息的有效整合。而作为影响互联网基础互通的运政部门体质条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政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对信息化的标准化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制度。在信息采集和交换合作上依照原本的工作流程展开,按照要求严格履行制度的各项条款和相应章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保信息流的顺畅和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整体建设,培养部门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工作分层的需要,提高运政部门工作的效率。

5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在先进技术的带领下,形成一种以电子计算机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交通运输改革。通过对传统管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以管理思想的转变为开端进行深入的改革。对信息技术与货物运输的关系的比较和讨论,充分验证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和创新改革理念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志明.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运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3(03).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2

摘要:本文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验创新成果,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

信息安全技术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践条件等。目前,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建设滞后。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关键字,在专业图书网站“互动出版网”中搜索,找到了78种,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有关教材,大多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编写,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显然,这些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

(2)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教学难度大。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招生的,这些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而信息安全技术较多涉及数学、物理、电子、通信等理工科的内容,这给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些理论知识要把握“够用”和“适度”的原则,做到“不求甚解”和“点到为止”,而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原理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以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内容量大面广,受高职院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实践难以开展,且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仿真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该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重视实验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书共12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各个方面(见表1),包括可供选择的25个实验、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各章节都包含相关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第1章:熟悉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的计算环境和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以及windows系统管理与安全设置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对因特网进行的专题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信息安全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实践;熟悉标准化的概念、掌握信息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支持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信息的专业网站,并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熟悉物理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用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的内容,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通过使用和设置windowsXp的安全机制,加深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熟悉windows的网络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

第2章:数据备份技术。包括优化windowsXp磁盘子系统和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windowsXp的ntFS文件系统,掌握优化windowsXp磁盘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文件和磁盘管理知识;熟悉数据备份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深入领会备份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通过案例了解备份技术的学习和获取途径。

第3章:加密与认证技术。包括个人数字证书与Ca认证、加密技术与DeS加解密算法、RSa加解密算法和认证技术与mD5算法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电子签名法》及其关于电子认证服务的相关规定,熟悉Ca认证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过程,熟悉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熟悉认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用VisualC++实现DeS、RSa加解密算法和mD5算法,深入理解加解密算法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实现过程。

第4章: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及windows防火墙配置和网络隔离技术与网闸应用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防火墙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在windowsXp中学习配置简易防火墙(ip筛选器)的操作;熟悉网络隔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熟悉隔离网闸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网闸产品及其应用。

第5章:安全检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技术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产品、漏洞检测技术和微软系统漏洞检测工具mBSa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漏洞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学习在windows环境中安装和使用mBSa软件。

第6章: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与windows访问控制和审计追踪技术与windows安全审计功能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学习配置安全的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的访问控制功能;熟悉安全审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应用windows的审计追踪功能,加深理解安全审计技术。

第7章:病毒防范技术。包括病毒防范技术与杀病毒软件和解析计算机蠕虫病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蠕虫病毒的查杀和防范措施,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8章: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Vpn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与工程和信息灾难恢复规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通过学习某金融单位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提高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熟悉数据容灾技术和信息灾难及其恢复计划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灾难恢复规划的概念。

第10章: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包括电子邮件加密软件pGp、Kerberos认证服务、公钥基础设施pKi、安全通信协议(SSL)与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和反垃圾邮件技术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pGp和minipGp软件的使用来实现对邮件、文件等的加密与传输,掌握pGp的基本功能;熟悉认证的概念、认证协议,了解Kerberos模型、原理及其基本内容;了解pKi、SSL和Set、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基本内容。

课程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个不同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安全技术知识,对案例进行信息安全的规划与设计,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文档。

各章节的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练习之间的难度不断增加,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还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问题。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3学生的体会与评价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经过多轮学生使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学生们积极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的肯定、对实验内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和体会到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3

[关键词]专题课程;知识体系;前沿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12-0141-03

专题课程是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通信技术专题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前沿课程,也是很多高校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对于研究生建立通信系统知识体系和掌握通信方向的最新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1]

因此,有必要开展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运用和拓展,锻炼并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及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把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作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和目标。[2][3]通信专题课程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前沿课程,教学较为普遍,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

在国外,通信类专业基础课多以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其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高;理论教学多以专题报告和技术研讨专题的形式进行[3];实验环节以课程设计为主线,在学习通信类仿真软件和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设计任务。

在国内,通信专题课程多数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各自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而缺乏通信系统层面的讲述;且授课环节以理论授课为主,缺少与通信新技术匹配的实践环节[4],不利于学生对通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而且,教学环节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如下:

(一)课程理论内容陈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授课过程中本科化模式严重[5],基础性内容偏多,而忽视了研究生课程更注重专业性和前沿性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另外,学习内容偏重专业基础,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论知识不成体系

专题课程一般是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于一个大的学科而言,研究方向很多,各个专题分属独立的研究方向,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法将各个独立的专题和整个学科系统地联系起来。

(三)研究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理论基础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脱节

专题课程90%以上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与专题对应的实践环节,课程的研究成分较少。因此,研究生的研究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研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6]

基于此,需开展基于知识体系构建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现代通信技术专题为例,要改变以往的以单纯经典通信理论教学为主或单纯进行新技术讲解而忽视整个通信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忽略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其研究能力的锻炼过程的做法,而以数字通信系统知识框架为基础,采用专题授课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通信知识体系。同时,在各专题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进行扩展性教学,引入对应通信专题技术的发展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实现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前沿技术和实现关键技术等三个层次的课程学习。

二、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7]因此在专题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学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上实现前沿技术与通信系统基本框架对接

改变以往专题课程中各个专题内容各不相关的情况,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形成一个主体系统。按照系统的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将整个系统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引入各功能模块相关的前沿技术专题,让学生不仅了解到相关的前沿技术,也能够掌握该技术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作用,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授课内容。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以往的基础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开展专业性、创新性的培养。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等研究内容,形成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的专题内容。

(二)课程结构上将实践环节作为重要一环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采用纯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仅仅对课堂讲解的理论内容有所了解,而无法学习与专题课程相关的关键技术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专题内容理论授课结束后,设置相关的关键技术的模型设计和仿真实现,并在课堂上交流和演示自己的实现方案,能让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教学环节中,教师多以讲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容易发挥。因此,在专题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引导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由教师根据专题内容设置一定的课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的仿真实现,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专题的知识体系专题授课模式研究和探索

结合我校教学指导思想,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需求和通信专业的特点,以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为基础,学院开展了基于知识体系构建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主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开展系统性教学

以数字通信系统知识框架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体系的授课模式,并结合目前通信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开展系统性和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体系。

1.构建现代通信技术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

结合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数字通信实现过程,将理论授课内容分为: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专题、数字调制专题、无线信道专题、多址技术专题、分集和均衡技术专题等。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各专题的主要原理以及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以信道编码为例,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学习信道编码的意义、基本原理,以及在信道编码技术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线性分组码、卷积码和级联码的基本实现过程。具体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关键技术如图1所示:

2.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扩展教学

结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将数字通信技术中的前沿技术融合到通信系统框架中。比如将喷泉码作为信道编码专题的前沿技术扩展,将协作通信加入到分集和均衡技术专题中,让学生在接收前沿技术的同时,能够清晰认识到该技术的特点、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各专题基本理论与前沿技术的扩展如图2所示:

以上两部分构成了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中,以教师授课,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引导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讲授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前沿技术。当然,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也可以扩展补充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其他一些前沿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产生的一些相关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二)加强实践环节,开展研究型教学

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就不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实践环节是研究生教学中必要的补充。要将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实现作为课程的重要一环,开展研究型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基本理论和前沿技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为目标,设定前沿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实现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完成关键技术的实现模型设计和算法流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并与所学理论内容进行对照和验证,然后在研讨课上进行讲解和展示。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实践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三)创新考核方式,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单纯以报告结课的评价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建立综合评价体制。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同时,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1.将课程学习过程计入评价体系中

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每个专题学习后都要求学生设计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案。这既考核了学生对该模块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够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将课外实践环节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一环

加强能力素质考核,将实践环节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任选一个关键技术,按照设计的实现方案完成软件仿真。在加强方法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将学生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讨环节中,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关键技术实现部分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将此部分作为课程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考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学习他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探索。结合通信系统框架,将前沿技术融合其中,并对其关键技术加以软件仿真实现,让学生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前沿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性及其缺点,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前沿技术与通信系统的对接。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都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求,达到既掌握基本理论,又培养了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当然,专题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个别学生的研究方向是信号处理方向,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调整。

[参考文献]

[1]吴伟陵,牛凯.移动通信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8.

[2]杨林,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和定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23-29.

[3]刘楠,申爱兵,赵韦仑.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248-251.

[4]张莉萍.浅析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38.

[5]何礼果,夏雨,罗雅璐.试论研究生专题类课程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4):162-164.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4

关键词:数据交换技术工作原理演变过程

一、引言

数据交换技术,是指采用交换机等通信网络设备组成的数据交换系统,通过路由选择技术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物理的或逻辑的连接,形成一条通信电路,实现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是实现多点通信的共享信道的关键技术,是扩展网络规模和提高通信效益的必要技术。

数据交换是建立在通信子网实现的数据信号传输的基础上,它是资源子网中各个通信节点完成各种网络功能的基础。交换的数据可能是实时产生的,也可能是预先准备好的静态数据。我认为网络的本质功能就是数据交换。

二、数据交换技术类型及过程

通常所说的数据交换技术有以下几类,分别是:电路交换技术,存储转发交换技术以及信元交换技术。其中电路交换技术适用于电话网和早期网络;存储转发交换技术用于多种网络形态,是目前使用较广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信元交换技术使用于现代atm网络系统。

1.电路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又称线路交换技术,是最古老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它是在数据传输和交换之前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电路,通信双方节点与通信子网中的一系列中间交换节点之间的一系列连接序列共同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模式,通信双方一旦建立连接以后就“独占使用”整条线路,直至通信结束。

2.存储转发交换技术

在存储转发交换网络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动态路由选择,在所传输的数据中加入必要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里包含双方的网络地址,一方面使得数据得以正确传输,另一方面在出现差错时,能够告知发送发进行数据重传。通信子网中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可以存储数据,因此多个通信过程传输的数据可以共享信道,使得线路的利用率较电路交换技术高。

在电路交换系统中,通信量较大时容易导致连接无法建立或有堵塞情形出现,使得某通信过程无法建立成功。而存储转发交换系统却总能实施,当通信量大时,其可以在网络中实施流量控制机制确保线路不会堵塞;还可以使用优先级控制机制,安排众多通信过程的通信次序。

在一次通信过程中所需要交换的所有数据,加上必要的通信控制信息共同组成一次通信过程实际转换和交换的数据包,这样的数据包称为报文。报文较大时,为方便传输,就按一定的原则将其分解为多个较小的组成单元,这些小单元再加上一定的控制信息,就组成了一个分组,分组可以作为一个传输单元在网络系统中传输。

(1)报文交换技术

当报文交换技术用于通信双方为相邻接点的情形,信源直接将报文投递给信宿。当报文交换技术的通信双方不在同一物理网络时,则将准备好的报文经由一定的路由选择机制通过中间节点传给接收方。此时,中间节点不再只是起连接的作用,其还具有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报文交换系统中,由于一次交换处理的数据量大,因而需要对通信处理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得通信成本大大增加。且这种系统还易造成堵塞,灵活性和可靠性都会下降。同时,数据交换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也很大,且检测困难。

(2)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是分割一个报文中有效载荷数据,并加上一定的控制信息后及报文号,组建出一个个分组后,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的一种数据交换模式。此交换系统中的中间节点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连接链路,而需要判断分组的对错,并进行路由选择。分组交换技术中为避免造成网络堵塞,采用了一定的流量控制机制。报文的分组和重组会耗费大量时间,但它只发生在收发处,而分组的处理效率高,因而整体的效率也较高。可是由于通信过程中要加入一些通信控制数据,因此会造成许多重复的额外的开销;传输过程中分组有可能出现丢失、破环、乱序等情形,相关人员还需采取一定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分组交换技术根据实现机制的不同分为:数据报交换技术和虚电路交换技术。

3.信元交换技术

信元交换技术多用于现代atm网络系统。atm是一种高速分组交换技术,交换的基本数据传输单元是信元,因此atm技术也称为信元交换技术。在atm数据交换过程中,文本、语音、视频等数据将被分解为长度固定的信元,每一个信元由信元头和用户数据组成,信元长度为53字节。atm技术即信元交换技术以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方式动态分配网络带宽,网络传输延时小,适用实时通信的要求。atm技术没有链路级纠错和流量控制,协议简单,数据交换效率高。同时,其采用两级虚电路机制增加虚电路分配的灵活性,且传输速率非常高。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兴盛,数据交换技术也随之发展以适应当前形势。了解了上述数据交换技术后,我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从中了解到了有关这项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从最初的电路交换技术,到存储转发交换技术,再到信元交换技术;从面向连接、独占使用信道的系统到无连接,非独占使用,并加上路由选择等功能的系统。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5

现代物流发展快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物流行业很快就成了全球经济的焦点。信息技术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就产生了。物流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在现如今的形势下,只有结合信息及网络技术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物流信息化的内涵

1.1物流的基本内涵

物流一词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词汇,而他的起源我们却可以追溯到1915年。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主要指的就是物质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的附加价值,而实物供给(physicalSupply)则是流通中的一个重要活动。而在我国,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结合这些学者所说,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就是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1.2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内涵

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还要降低物流成本,以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1.3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而且进一步成为了物流技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所谓的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对人类信息功能进行扩展的一项技术,整体来讲,信息技术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相关的技术,当前,我们对信息技术还没有明确而规范的定义,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2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研究

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物流少了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面貌。物流信息技术尽管更新速度快,但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了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仓库管理技术、智能贴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

3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3.1研究现状

物流信息化如今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正逐渐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彻底改变物流面貌的根本和核心,如果物流过程中不能依靠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鉴于此,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在时代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将会飞速发展,诸如条码技术等在内的新兴技术应运而生,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重用。

3.2应用现状

物流信息技术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随之更新换代,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iS技术、GpS技术、智能贴标技术、仓库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均包括在内。合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现在企业大多使用网络对企业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综合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长久健康地发展。

4.1物流配送的信息化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连接物流企业、物流节点、顾客以及消费者的信息纽带,物流配送企业能借助公共物流配送信息平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整合相关的物流信息,提高配送的可靠性、准时性和顾客的配合度,提高服务效率。政府要加强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扶持力度,加速完成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力度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促进物流配送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还要主动开展物流市场预测,积极开发跟服务贸易相关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提升物流信息管理与经营的科技含量。

4.2条码技术技术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长三角地区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研究常见条码技术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重阻碍,缓慢了企业发展脚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该公司在企业的各个业务区域建立一个高效、全方位的无线网络,便于各项数据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业务流转引入条码应用技术;根据企业现状建立条码应用管理系统,以使用手持式移动数据终端采集条码获取数据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手工记录并贯穿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条码技术给该公司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5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问题的措施

我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掌握一定的主导权,就必须努力解决现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5.1培养专业人才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是企业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市场经济变化加速,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让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中寸步难行。

5.2提高物流技术

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改进现有物流设备,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差距。

5.3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

要改变物流管理人员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农机技术;推广使用

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指采取有效的方法,向农业技术生产人员宣传机械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农业知识的一种活动。而信息管理是一种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获取准确、数据处理及时和信息管理高效。因此在农机推广技术中应用信息管理,对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

1.1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称为GpRS,是一种通用分组无线服务,能够实现永久在线的网络连接。该技术的峰值速率达115.5kbit/s。较为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有3G技术、wLan和Bluetooth,主要是通过智能手机或者是pDa远程监控,适用于农机作业的远程视频监控。如表1所示。

1.2网站建设技术

网站建设技术主要由3种技术组成:网络化数据采集、数据监控、数据处理等技术,主要是通过集中管控平台来监控农机作业、农业生产的状态,并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农业数据信息,方便用户查阅,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1.3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称为GnSS。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定位系统准确记录与农机机械有关信息,并借助计算机加工处理,形成彩色图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较为常见的技术主要有北斗导航与GpS定位系统,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与施肥机等农机作业较为常见。如表2所示。

2、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

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建立,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从控制中心接收农业机械的相关信息,监测农业机械运行状态,并借助tCp/ip协议,通过信息技术与控制中心将待处理的信息发送到子监控终端系统中进行加工处理,记录存储农业机械运行异常信息,一旦车载端监控系统接收到控制信号后,便会自行向农业管理部门发出警告,为有关人员决策提供依据。

2.2农业机械故障维修

农业机械故障作为农业机械运行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处理前,为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保证故障维修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农业机械故障维修系统来检测故障位置,这样维修企业即可通过系统调取机械原始检测数据与维修记录,同时调配零部件,从而提高维修效率与准确性。例如在农业机械故障时,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来检测农业机械的故障原因,判断故障点,并由信息管理系统将检测数据信息发送到生产厂家与维修企业办公平台中,这样维修企业即可了解农业机械的原始检测数据与维修记录,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方便生产厂家及时调配零部件,提高了农机故障维修的质量。

2.3远距离故障控制与检测

基于信息管理技术背景下,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农业机械科研中心和维修企业建立综合农业机械故障解决平台,通过h程诊断服务器检测农业机械,一旦农业机械检测出现故障问题,即可实时传输到故障解决平台中,并通过有效的机械故障排除方法进行诊断,然后利用远程农业机械故障处理技术来处理。此外,在综合农业机械故障解决平台中,还可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双方了解农业机械运行的状态。

2.4农业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与农业机械管理合二为一,按照农业生产有关标准对土壤肥料与有关图件进行处理,并存储到系统中,方便农业技术人员随时随地浏览与调取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实现农业数据管理的信息化。例如在农机技术推广中有效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农业身心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通过3S技术收集与整理农田的土壤肥力图、土壤和植物测试数据、田间试验示范数据和各种肥力元素的变化情况,并储存到数据库中,这样农业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有关数据显示,选择相应的农业机械进行作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管理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与机械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时,要想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技术的效用,必须了解相应的技术信息,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农业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远距离故障控制与检测、农业机械故障维修、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项目中,提高农机运行效率,从而为农机新技术推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7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变化,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至关重要,它是时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让时代所抛弃。只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又对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新课程;辅助教学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特别是互联网,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疑问。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给我们初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捷径。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独有的特点,摧毁了应试教育的堡垒,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活力四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科学获取知识的方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是现代教育信息化不容置疑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初中教学的课堂中,我们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的课堂,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完美的结合,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当然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下,提倡让信息技术走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它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符合时展的特征,当然也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不是师生与电脑网络的简单相加,而应该进行必要的观念更新、技能培训,并结合学校实际和课程特点加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一些很难理解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就一目了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物理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计算机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例如,打雷放电这一现象,学生就很难理解,怎么产生的声音,怎么产生的闪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这样使得很抽象,很难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度”。在哪些情况下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哪些情况下就根本不需要。所以我们要科学的控制这个“度”。因此,如何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显得特别重要。怎么用,用怎样的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物理课堂教学服务呢?从理论上讲,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不管怎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物理课堂教学服务,为了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下面我根据自己初中物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运用信息技术是辅助物理教学而不是代替,信息技术是为我们物理教学而服务的。因此,我们要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1.我们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我们运用的目的是教学方法多样性,能丰富物理教学的课堂内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避免单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赶时髦”和“图新鲜”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仅流于形式,就会导致偏离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就违背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初衷,与此同时也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影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物理教学的课堂氛围很活跃的时候,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所以我们在能不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例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有条件为学生做实验,学生做实验的热情特别高涨,就不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活跃课堂气氛了。否则,将导致学生雾里看花,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课堂教学目标。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是以实际探究实验活动为主,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模拟仿真实验活动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的更为清楚。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要注意虚拟环境与真实情景的本质区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创设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换句话说,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为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服务,使得传统的课堂无法达到的课堂效果。我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的方式归纳为两种:1.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演示实验,使得课堂学习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素材,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这样抽象的微观世界和瞬时变化的物理现象,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理解。例如,“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如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演示实验,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物理教学的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物理情景设计和展现的工具。利用电脑及网络工具,再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设计物理情景,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物理情景,积累视觉,听觉等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顺利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的自然景象进行观察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整合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促进物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汪小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6(8).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8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内涵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

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

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例1记录和整理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成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理念的重大的变革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理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

1、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整合。例如:

(1)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例2沁园春雪

(2)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

(3)理化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2、注重整合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关心的是用计算机干什么,用网络干什么,即关心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如何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例3设计地板例4月球。

3、重视体验学习

为了实现体验学习,需要寻求一种用于体验学习的实际环境。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建构这种现实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一种虚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在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有人十分强调上网,好像上网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上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例5陋室铭。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9

《用excel绘制统计图》一课的几个特点

1.让学生先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要素和步骤

《用excel绘制统计图》一课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手绘统计图。该环节的用意不仅仅在于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手绘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绘制统计图的步骤,总结出X轴、Y轴、数据刻度以及数据点等要素。无论是手绘统计图,还是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基本的要素和步骤是不会变化的,总是离不开上述要素。学生了解到绘制统计图的要素和步骤,自然也就能将其迁移到用计算机绘图中,也就自如地理解了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步骤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让学生当前的学习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应用迁移,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操作总是离不开背后的原理。该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仅突出了信息技术操作的便捷,还让学生了解到了操作背后的原理。没有原理的操作将是盲目的操作。如果学生不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要素和步骤,自然会在理解和迁移时遇到困难。

2.让学生通过对比领会信息技术的作用

马老师在本课中还引导学生比较手工绘图和用excel绘制统计图的区别。通过分析学生手动绘制的统计图,得出手工绘图具有速度慢、数据点表述不准确等缺点,凸显计算机绘图准确、快捷等优势。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其作用,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使得该课不仅关注了如何绘制统计图等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还关注和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

3.让学生比较不同图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不同的excel统计图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教师通过比较折线图、饼图以及柱形图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而且理解了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统计图。特别是在最后环节教师提出了学生汇报的框架:选题是什么?用什么类型的统计图表示?为什么?统计图是如何制作的?这组数据体现了什么?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汇报框架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不同的excel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同时学会通过分析excel统计图来了解统计图表背后所呈现的信息。

要学习excel统计图,固然需要掌握其操作技能,但更需要掌握何时用、如何用以及如何用好excel统计图的方法和思想,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上相似的特性。人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目的是用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所以,学生在学习excel统计图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不同的excel统计图所呈现信息的差别、如何使用excel统计图来呈现信息以及如何分析excel统计图所呈现信息的意义。

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

从马老师该课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关注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文化论、工具论,到今天的信息素养论。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与认识如何变化,人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高度关注原理和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如何打开软件窗口等操作。《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明确地规定了“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可见,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发展内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在家会操作计算机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追问、“什么实用教什么”的认识偏差以及“只见技术不见人”的实践偏差。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要使教学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了一种对理解来说最佳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不能“为任何事物而教每个事物”,而要使学生掌握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布鲁纳的说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特别具有意义。只有真正地在教学中注重挖掘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才能够使学生理解、迁移并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使学生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问题和情境而做准备。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迁移是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向来为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众多专家将迁移看做“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效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还在于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已有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并获取新知识,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了解了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内在原理后,就可以自然地迁移到ppt等软件。现在的应用软件大多数是图形化界面,并且为了方便用户,应用软件在使用规则上有很大的兼容性,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些共性的东西总结归纳出来,教给学生,避免重复教学,节省时间。应用软件在操作规则上有相似之处,但肯定也各有独特之处。对于共性的部分,我们只要一带而过,利用前面所讲的操作规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就可以了,但对于每个应用软件的独特之处,我们则必须详细讲解,将其讲透彻,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它的独特性及其与一般规律之间的联系、区别。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会钻研如何教给学生具体的软件操作,而对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迁移根本没有思考,没有花工夫去研究软件之外的东西。如何挖掘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呢?我们不妨参照布鲁纳的观点。他认为,一种知识概括得越好,或者一种编码系统越概括,它对学习者就越有用。因为它可以减轻学习者记忆大量孤立事实的负担。所以,若想实现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就需要深度地概括,并且使学生易于理解。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在结构。

通信技术的理解篇10

[关键词]ip电话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60-01

一、引言

现代社会,以ip为核心协议的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以ip业务为主的数据业务飞速增长,在这种趋势下,各国大力扩建ip网络,有效提高了internet传送质量,反过来又促进了internet业务的发展。internet传送的内容已从单纯的数据业务进入到包含语音和图像在内的多媒体通信领域,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之间的分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作为internet进入电信服务的第一步,自然就是用户面最广的基于ip的分组话音通信,即ip电话。而ip电话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对于节约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ip电话的定义和相关原理

(一)什么是ip电话

ip电话是一种数字电话,是技术创新的一种通信服务业务。ip电话是建立在ip技术上的分组化、数字化传输技术,简单地说也就是:通过语音或/和图像压缩算法对语音或/和图像数据按相关标准协议进行压缩编码处理,然后把这些数据按ip等相关通信协议进行打包,经过ip网络把数据包传输到接收地,再把这些语音或/和图像数据包进行解码解压处理后,恢复成原来的语音或/和图像信号,从而达到由ip网络传送语音或/和图像的目的。

(二)ip电话的基本原理

ip电话就是通过ip技术进行的语音交互和实时传送。但由于每个用户的网络带宽不同,为了保证语音传输质量,合理利用ip带宽资源,通常语音在传送之前先要对语音数据进行压缩处理。ip电话的通讯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语音的压缩算法对原始的语音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并且把这些压缩过的语音数据按实时传输的要求打包。然后把需要实时传送的数据包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地。最后将传送到目的地的语音数据包按原来时间次序进行串行化处理,并将数据包中的语音数据进行解压缩处理,恢复出原始的语音信号,实现在ip上实时双向传送语音的目的。

(三)ip电话系统的基本结构

实际应用中ip电话系统一般有三部分组成:电话(phone)、网关(Gateway)和呼叫管理服务器。网关即ip网络与电话网之间的接口设备,它应当完成语音压缩,将64Kbit/s的语音信号压缩成低码率的语音信号;具有ip网络接口与电话(pStn)等传统pBX系统的互连接口。呼叫管理服务器即ippBX是一种pBX的革新技术,利用Voip的技术模拟pBX的功能,实现语音技术与数据网络的融合。ippBX通常采用ip协议接口实现ip电话间信令和媒体流的互通。ippBX按照接入的终端类型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产品是直接通过局域网利用ip电话接到桌面:另一类产品除了可以连接ip电话外,也可以直接连接传统的模拟电话或数字电话。

(四)ip电话的关键技术

ip电话的关键技术包括:编码技术、信令技术、实时传输技术、服务质量(QoS)保证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集成电路发展技术等。编解码技术:编解码技术是ip电话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音编解码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有itU-tG729、G723(G723.1)、GSm等,图像编解码技术有itU-tH.263/H.261、H264等。信令技术:信令技术保证电话呼叫的顺利实现和语音或俐图像质量,也是呼叫控制技术,目前广泛使用的信令体系包括itU-t的H.323系列和ietF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tp以及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H.248。实时传输技术:实时传输技术主要是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Rtp是提供端到端的包括音视频在内的实时数据传送的协议。服务质量(QoS)保证技术:ip电话中主要采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以及进行服务质量监控的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来避免网络拥塞,保障网络的传输质量。5.网络传输技术:ip电话中网络传输技术主要是ip、tCp和UDp,此外还包括网关互联技术、路由选择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以及安全认证和计费技术等。6.集成电路发展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宽带ip电话的发展。由于需要进行语音或/和图像的数据压缩,因此必须有高速度、大容量的DSp或专用集成电路支持;由于需要更多功能的控制、任务的协调,因此必须有更快、更复杂、功能更强的CpU支持。

三、ip电话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一)统一通信管理平台的基本业务

统一通信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以下十大基本业务:1.企业总机,可以使公司对外统一号码,并可应用语音自动答录,提供客户服务功能。2.内部电话网、在公司炔拷立内部电话语音网络,内部通讯简单方便,并且完全免费。3.ip长途电话、所有长话均为ip通话服务。4.即时会议、可以多方通话,开展即时会议。5.语音信箱、通话方不在线时,可以在语音信箱留言。6.在线客服、客服人员提供在线服务,方便与客户沟通。7.信息中心、多网合一,信息互联互通。8.ip传真、可以提供传真服务。9.语音名片、企业总机及内部分机可以设置展示广告及介绍,以推广营销。10.呼叫中心、可以分布式组网,全面提供热线电话,客户咨询服务等。统一通信管理平台构筑了功能丰富的通信环境,综合了各种通信方式,融合了企业信息管理与自动化等企业管理系统。它在一个系统中无缝地集成了语音、视频和数据协作能力,可以迅速部署许多新型充满创造力的应用。

(二)统一通信管理平台的优势

统一通信将数据、语音、视频融合一体,提供需求多变的业务使企业的沟通更有效率,帮助企业拥有更顺畅的业务运作方式,集成officeautomation简化业务流程,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资源,从而增加企业利润。其主要优势如下:1.统一平台―――一个企业,一个网络,一个平台;2.核心控制平台(集中控制、综合管理、业务管理等);3.综合接入平台(语音、短信、数据、视频等);4.开放业务接口(语音终端、增值业务、其它业务系统如oa、eRp、CRm等);5.统一的数据平台;6.业务融合―――语音、视频、数据、短信等;7.多功能的内部通信业务(视频、wiFi无线、软电话漫游、即时通信、语音信箱、即时会议等);8.综合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信息收集、信息互动等);9.统一的客户服务体系(呼叫中心等);10.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基于协同平台统一通信管理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通信设备投资,实现同一传输线路上合并传输语音、视频和数据,降低硬件设备投资成本。同时操作灵活,维护便捷,系统的移动、服务项目的更改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廉。

此外开放式体系架构,便于分步实施,可以控制大额投入,降低投资风险。这种ip电话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节约了企业的通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