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十篇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十篇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6:08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1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87号主席令,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将自*年6月1日起施行。为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水域是渔业发展的自然基础,水域环境是决定渔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各级渔业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查处渔业污染事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工农业污染、生活废水排放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重特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给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切实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水污染防治法》除保留并完善了关于渔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并行使处罚权的规定外,又将渔业主管部门增列为依法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进一步强化了渔业主管部门在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渔业船舶污染防治、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等方面的职责,这对于推动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按照党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法律职责,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管理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重要渔业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保护水质环境。在重要渔业水体的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涉及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要积极加强与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参与并配合开展对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核。对影响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要在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及相关的补偿和修复措施,并督促落实。要组织开展对在渔业水域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排污口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确保重要渔业水体的保护区不受污染。要积极开展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体基本情况的调查监测,科学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渔业水体,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具备条件的地方应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要进一步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对排污口、水上工程建设项目和重要渔业水体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力度,有效监视监控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三、逐步加强规范,推动渔业船舶水污染防治工作

《水污染防治法》将船舶污染作为水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单独作了规定,并根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明确规定由渔业部门负责渔业船舶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要求,结合渔业船舶造检航管理工作,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标准,做好渔业船舶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指导和督促渔业船舶所有人,严格按照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要求,配备相应的滤油设备、油污水舱或柜和垃圾贮集器,严禁将油污水和垃圾直接排放到水中。要组织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加强渔港水域环境保护,对渔港油污水接收处理单位实行监督管理;对在渔港水域内从事渔业船舶水上拆解活动的,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对渔业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要依法积极开展调查处理和实施行政处罚;其他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要积极参与和配合海事管理机构进行调查处理。

四、推广健康养殖,促进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减少和避免因养殖规模、密度过大造成局部养殖水域水质恶化、出现污染的现象,《水污染防治法》与现行《渔业法》相衔接,对水产养殖生产提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要求。

渔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水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和控制水域的养殖容量,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养殖生产者保护养殖水域环境。要积极推进养殖证制度。尚未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地方要结合国家对水域的统一规划,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告,依法确定水域滩涂的养殖功能。要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突出科学布局、控制养殖容量,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生产管理技术。要积极引导养殖生产者使用全价颗料饲料,推广科学的给饲技术,限制冰鲜小杂鱼直接投喂,减少自身污染。要加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定期水质监测预警预报信息。要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功能,尤其是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强化监督检查,依法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

《水污染防治法》保留并完善了关于渔业主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并行使处罚权的规定,同时赋予渔业部门对渔业船舶造成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并授权渔业部门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进行调解处理。为加强弱势群体的保护,《水污染防治法》同时规定,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对于受到污染损害而又难以寻找污染者进行索赔的渔业生产者是非常重要的法律保护措施之一。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渔业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严格执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信息报告及应急处理工作规范》等相关规定,建立完善突发性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渔业污染事故。要切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污染水域生态应急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损害,确保食品安全。要进一步强化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质管理,科学评估水生生物资源生态及渔业生产损失,提出补偿和修复方案。对企事业单位违反《水污染防治法》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要依法积极开展调查处理和实施行政处罚。在事故处理中,要充分运用水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由排污方承担举证责任的规定,引导和帮助渔民维护合法权益;对于污染造成天然渔业资源及生态损失的,要积极代表国家提出赔偿或补偿损失要求,并督促落实资金和相关补救措施。对当事人请求进行污染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调解处理的,要依法妥善予以调解。

六、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水污染防治法》在赋予渔业主管部门更多职责的同时,也对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务必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工作,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要以此为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把全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我国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计划。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组织对现行有关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和修订。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学习培训,向广大渔民群众深入宣传《水污染防治法》,特别是有关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污染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让渔民了解和掌握法律的精神实质,依法从事渔业生产,并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并与环保、海事等部门主动沟通配合,加强工作协调。要组织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渔业船舶检验、渔业环境监测等机构开展统一行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贯彻实施的各项工作。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2

《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国发[*]37号)明确要求,围绕实现“*”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城乡人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年以来,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下,*省开展了44个县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的调查评估工作,编制完成了《*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讨论稿)》。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中关于饮用水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28号),要求对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评估,进一步摸清底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地研究环境对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

2.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为指导,科学调查与综合评估全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保质保量,把调查评估与推进水源地环境管理相结合;把调查成果与水源地污染防治相结合,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面准确的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

2.2总体目标

重点查明我省城镇饮用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完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信息;科学评估全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政策支撑。

2.3调查基准年

调查基准年为*年,补充使用2005年以来的相关数据资料。

2.4调查范围

全省44个县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镇指县级政府所在地)。

2.5调查与评估内容

调查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调查水源地属性及水质水量状况以及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主要因素,调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情况、监管能力建设情况、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第三章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3.1.总体思路

1、重点调查,全面评估。重点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调查,建立并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信息,全面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状况,统筹建立我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体系。

2、统筹协调,综合分析。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中之重,综合考虑总量减排、污染源普查、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环境管理工作,综合分析饮用水水源地基础建设、环境管理、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及应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3、典型推进,力争突破。基于调查与评估分析,选择典型饮用水水源地,分类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在部分地区选择对饮用水水源地有影响的典型污染源,识别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影响。通过典型类型饮用水水源地与典型污染源的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提出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对策建议。

3.2.技术路线

1、规范制定与技术培训。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编写大钢,开展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的技术培训,指导全省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开展。

2、全面调查与综合评估。重点组织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并完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

3、成果汇总与信息管理。基于全省城市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与评估,采集、汇总与分析基础调查信息,建立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数据库,为饮用水水源地科学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5、防治对策与管理政策。在全面调查与评估我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考虑总量减排、污染源普查、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环境管理工作,研究提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从宣传教育、监控预警、风险评估、管理规范等方面,研究提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技术经济政策建议,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现有的法规标准及政策措施。

*省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任务分解和工作内容

4.1专题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

4.1.1目标

查明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模、类型、建设情况、环境状况、污染源和环境管理等基础状况。

4.1.2主要内容

(1)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技术大纲

制定全省统一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方案,明确基础状况调查的范围、项目、方式、数据收集来源、监测办法、监测项目、计算方法、调查问卷等内容,保证调查成果的一致性、有效性、可比性和适用性。

(2)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

a.调查全省城镇社会基础信息:包括人口、GDp、水资源利用及土地利用等;

b.全面调查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综合信息:包括水源地类型及数量、水质现状、供水规模、服务人口、供水方式及水源地水文等信息。

c.全面调查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主要因素:包括污染源分布、类型及排放总量、浓度等。

d.全面调查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状况:包括水源保护区划分状况、管理制度制定与执行状况、监管能力建设情况、水质监测的状况,应急机制的建立情况等。

e.完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信息,推动实施《*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3)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信息数据库

对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污染源调查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和分析整理,初步建立并进一步完善*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

(5)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

研究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从环境质量达标程度,污染源特征及影响程度,现行法律标准执行状况,水源地环境建设的规范程度,监管能力建设和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4.2专题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

4.2.1目标

在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制定并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政策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研究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监控预警方案、信息平台方案和宣传教育方案,提升水源地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能力。

4.2.2主要内容

(1)提出不同类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结合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成果,在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信息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河流型、湖泊水库型及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特点,综合分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别研究提出针对不同类型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和水质改善对策建议。

(2)提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政策体系完善建议

研究水源地水质监控、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水源地风险管理、水源地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建设等技术要求,研究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指标体系,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为饮用水水源地实施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提出饮用水水源地技术保障体系完善建议

在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基础上,收集和调研国内外饮用水水源地治理技术措施,研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体系,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为我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4)提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控及预警方案

针对我省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条件差、监控能力相对较低的现状,研究制定水质监控方案及环境安全预警和风险管理方案,提升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能力和水平。

(5)提出我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宣传教育方案建议

针对各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研究提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对策,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册等多种媒介,使公众掌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科学知识,推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转变成社会参与,人人有责全民行动。

第五章组织方式及预期成果

5.1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项目启动(*年4月~5月20日)

编制《*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全省技术培训。

第二阶段:现状调查(*年5月21日~7月30日)

各地全面开展本辖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社会经济基础情况、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分布状况、生态及管理状况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各地级以上市6月底前汇总上报辖区内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划分现状,7月10日前上报城市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及城镇水源地调查电子表格,7月底前各地级市提交辖区内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

第三阶段:报告编制(*年7月15日~8月15日)

省环科所审核、汇总各项成果,并在各地市调查与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初稿)上报省环保局。

第四阶段:论证与审查(*年8月15~8月30日)

省环保局组织论证并审查《*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并上报国家环保部。

5.2组织方式

项目由省环保局主持,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具体实施,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为技术支持单位。

省环保局:项目主持单位。指导、督促、协调和调度项目的全面开展。

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项目实施单位,按照省环保局的统一要求,负责组织本辖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

省环境科学研究所:技术组长单位,负责项目的技术组织与协调,包括组织制定调查与评估技术大纲,组织对各级环保部门进行技术培训,组织有关技术支持单位对各地进行技术支持,组织编写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的总报告。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3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改善环境质量,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促进全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监督管理,环保工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环保基础工作不扎实,整治工作缺乏刚性措施,严格执法不够到位;少数企业环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超标排污、非法排污问题仍较突出;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地区水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质量还不满意。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问题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落实,齐心协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二、落实制度,加强监管,严格控制新的污染

严格落实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严格核定排污单位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依法组织发放排污许可证,做到持证排污、定量排污;对超标企业实行减排或限排。对无证排污和超标、超量排污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顿,直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控制新的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采用能耗物耗低、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达到国家相应的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严禁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

依法履行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的行政职责。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确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凡对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经审批不同意的,发展改革部门不予审批、核准和转报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批准供地手续,电力部门不予供电,规划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对未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通知建设单位依法进行项目环评。环保部门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建设项目的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对违反环保法律规定,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并造成污染的,要依法追究建设单位负责人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开展环保整治后续督查工作,促进环境管理规范化。各县(区)政府(管委会)编制综合规划、专项规划时,必须依法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否则规划审批机关不得予以审批,有关部门暂停审批规划中所涉及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建设项目未批先建。在去年开展建设项目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对各工业园区(开发区)环保“后续督查”工作,着力在巩固、规范、提升上下功夫。园区(开发区)区域环评编制要限期完成,否则各级环保部门一律不予审批和转报建设项目;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不落实的项目,一律停产停建,限期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对已开工建设但未能通过环保审批的项目,一律予以停建和拆除。严格实行项目准入制度,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对高耗能、重污染的项目坚持做到不洽谈、不审批、不落户。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不得进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违规审批的从重从快追究问责,要使工业园区(开发区)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科技应用的集中区。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减少污染物排放

由市发改委牵头,经委、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方案。当前重点研究解决中小化工企业的结构调整问题。按照关停淘汰、保留升级、整治迁移、限制审批的要求进行治理和整合。对污染重、规模小、群众反映大的企业采取关停措施关闭一批;对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治理有望的企业通过增上设施,补充处理能力,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等措施升级一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处理、集中监管的思路,加快推进精细化工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通过市场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整治迁移一批。严格执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审批条件,提高审批门槛,严把准入条件,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步解决中小化工企业生产扰民、污染环境的突出问题。

四、加强污染防治,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制定并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环境敏感区范围内,不得有污染的工业和集约型畜、禽等养殖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现有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无关的设施必须尽快依法拆除。

优先解决好受污染地区群众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由卫生部门牵头,水利、环保、供水等部门配合,根据群众的投诉与反映,组织开展排查监测工作。辖区政府结合农村饮用水安全规划方案,优先解决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源的监管。对全市重点污染源,组织开展彻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发酵、造纸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各排污企业要进一步改善环保措施,对不能达标排放的,环保部门立即采取措施督促予以治理和整改;对治理后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要坚决予以关停。对擅自停运环保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依法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造成污染事故的,将依法追究企业、部门及政府相关责任人的行政、经济或法律责任。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禁排、限排、减排和关停的有关规定,对重点企业都要按照总量要求提出具体的标准。加强监察监测,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规范企业排污行为,提高企业稳定达标排放水平。特别是污染严重、没有治理价值或布局不合理的企业,以及国家明令要求取缔、关闭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要坚决取缔、关闭,并防止死灰复燃。

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度,为污染物总量削减提供保障。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是我市实现“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的关键性措施,也是改善入淮排污口水质的重要手段。各建设责任单位要按照工程进度计划的要求,抓好调度,全力推进,确保如期竣工投运。

五、完善环境违法案件办理程序,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市环保局、法制办要尽快研究制定我市环保案件查处办法,规范办案程序,提高环保执法的行政效能。

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联席会议的作用,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由监察、供电、供水、工商、政法等部门参与的互相告知、移送办理、共同联动的强制执行机制,切实保障各级环保部门、各级政府作出限期治理、停产整治等处罚决定得到落实。

依法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市环保部门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监督并实施限期治理和停产整治,对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企业进行关停。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故意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以及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违法行为,予以从重从快查处。

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对拒不执行环境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作出的处罚决定的违法排污企业及其负责人,对纵容、袒护、包庇、监管不力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责任人,按照实事求是、定性准确、裁量适当的要求,依法追究党纪、政纪法纪责任。及时披露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

六、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执法监管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是加强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针对环保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的实际情况,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尤其要充实基层环保执法队伍的力量。市编制部门应抓紧制订并实施全市环保机构编制规范化建设方案,扩充环保部门的编制,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监管任务较重的区设立环境监察机构,切实解决环保执法队伍力量不足问题,使环境执法力量与执法监管任务相适应。

加快环境监察、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据标准化建设要求,健全环境监察、监测体系,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30%用于环境科研、环境污染监控、事故预警和能力建设等项目;增加环保部门行政罚没款收入列支比例,并按不低于上一年度排污收缴基数的10%安排年度预算,保障环保执法必需经费。

实施《蚌埠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实现自动监控全覆盖,全面提高技术防范水平。健全环境安全应急和事故调查体系,加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七、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目标

健全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研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及时解决环境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建立环保“后督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跟踪问效督查制度,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及环保违法案件查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落实到位。对督查中发现的工作不力、整改处罚不到位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保目标考核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按年度进行考核奖惩。严格执行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评先表彰中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的实施意见》,研究出台对县区实施区域限批的操作办法,把总量控制目标完成与否作为各级班子考核的内容,作为评判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依据。对未完成目标任务,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污染纠纷的,在评优创先等方面坚决实施一票否决,并依法追究问责。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4

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要求包括立法者、领导者和研究人员在内的所有环保工作者以信仰健康为环保根本。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健康的考虑要在所有的环保工作中体现出来,将保护国民健康写入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环保科研工作者应做到以国民健康为研究出发点,环境影响评价做到以国民健康影响为重要指标。

明确治理重点,消除环境隐患

“十二五”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1.落实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深化对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排放的控制。以火电行业和机动车为重点,开展工业及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全过程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完成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区域污染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继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健全危险化学品准入制度。

2.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集中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及调整工作,制定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办法,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持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用水源地环境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大二级保护区内超标排放污染物单位和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码头的清理整治。排查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环境污染隐患,防止环境污染事故。

3.着力解决农村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优先支持重点流域、区域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在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差、边远地区的村庄,推广分散型、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模式,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健全体制机制,倒逼发展方式转变

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形成环境优化发展的“倒逼机制”。首先要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使地方政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我国颁布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开展了“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应当减轻危害群众健康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制度建设,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统筹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同时把任务分解落实,以调查带动管理,使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完成“硬”任务的同时,提高对环境与健康的管理能力。

其次,应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违法违规项目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没有彻底取缔关闭的区域,实施“区域、流域限批”;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不能批准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以及不运行环保治理设施,仍然存在直排、偷排、整治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违法企业,严格限制其新建项目审批。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守法的企业在经济上受益,违法的企业在经济上付出代价。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形成环境保护的有利氛围和强大动力。

强化环境评价,降低环境风险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将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纳入其中。确定外源性化学物质在暴露条件下对人和环境产生的不良效应或健康危害。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eHRa方法,对暴露量和不良健康效应的定量分析。从环境浓度、暴露水平和体内剂量等要素评价出发,研究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接触的剂量、时间和特性。尽快建立和扩大健康风险评价的专业人员队伍,建立针对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风险预防协调机制。对某些化学物质造成暴露人群健康效应的反应概率和预期危害进行估计和预测,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暴露人群可能的反应概率和可能的健康风险分析,提出某物质的“每日可容许摄入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集中整治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有色金属及相关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严肃查处未经审批擅自开工或已经建成投产的违法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取缔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小电镀、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工艺装备和生产能力;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暂停新增重点防控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厉打击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排污行为;对涉砷的冶炼、化工等企业和生产过程进行重点检查,加强原料、生产工艺、废渣贮存、污染防治的全过程监管,严格禁止向城镇下水道排放重金属超标的废水;严格禁止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坚决遏制各类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减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风险。

切实落实责任,实现和谐发展

健康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公开政府掌握的环境与健康信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与健康意识,引导公众监督,在发现可疑的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问题时,可以及时反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管理者及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普及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的应急知识、应对措施和防护办法,还可引导媒体报道、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环境与健康观念。

加强宣传报道,曝光典型案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一批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专项行动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5

市环保局、市监察局:

严肃查处和纠正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维护群众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执政理念重要体现。为此,我县高度重视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工作,结合实际,早计划、早安排,按照县委的要求,县政府于2005年4月6日就以富政办发[2005]36号文部署了全县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目前已经取得一定实效。根据市政府办[2005]139号明传电报的要求,现将我县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早计划、早安排

今年3月下旬,县政府副县长肖明同志带领环保局有关人员深入污染严重的乡镇调研后,及时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建议结合本县嘉河、拖竹河、补木河、格戛河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在国家、省、市尚未部署情况下,及早在全县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5年4月初,按照县委的要求,县政府及时

开县计划、经贸、煤炭、土地、林业、建设、环保和水务等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的相关事宜,于4月6日经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以富政办发[2005]36

文《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转化企业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部署在全县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成立了以县政府副县长肖明为组长,县政府办、环保、监察、公安、计划、经贸、煤炭、土地、林业、建设、电力、水务和广电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从成员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队伍深入全县各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全县各乡镇也都及时按富政办发[2005]36号制定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任务。接到市环境保护局、市监察局转发《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云南省监察厅转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察部关于对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后,我县又以富政办发[2o05]105号文《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国家、省、市关于对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文件的通知》,进一步对各乡镇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督促各乡镇抓住重点,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清理取缔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项目,关闭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

二、注重宣传动员,突出环保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

为保证全县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顺利进行,县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十分注重宣传动员工作。2005年4月7日,县政府副县长肖明带领县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在水污染较为突出的后所召开了嘉河污染治理现场动员会议,现场组织力量关闭了4个没有环保审批手续、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小洗煤厂,并将现场会议及关闭小洗煤厂的实况录像通过县有线电视向全县宣传,同时指导各乡镇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工作中还注重边检查边宣传,县乡两级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共对200多个工矿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宣传,在认真讲解环保法律法规和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的严重性之后,分别针对不同情况发出了限期治理通知或关停通知及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或限期改正通知。通过这些措施对深入开

展全县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起到积极的宣传动员作用。在此次专项行动中,我县始终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辖区内的重点排污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着重排查了块择河、嘉河、补木河、拖竹河、格戛河等流域,认真清理了对水源、河流污染严重的选煤厂26个、焦化厂13个、煤矿50个以及非煤矿采选企业2个,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各类违法建设项目23个。

三、措施有力,加强督查,环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为确保环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使全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上述清理出来的违法排污企业和建设项目,我县坚持依法处罚与引导治理相结合,分类指导,查处重点的原则,明确规定具体措施和要求。一是对经有关部门批准立项、依法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没有严格执行环境保护cc三同时,制度,或依法办理了环评价审批手续,但没有配套建设满足连续性生产要求的煤泥水浓缩压滤处理循环利用、尚不能完全做到废水零排放的选煤厂或废水超标排放的其它选矿厂,实行限期停产治理,限期安装与批准规模相匹配的废水水处理循环利用设施,确保达到废水零排放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否则依法关闭。二是对有立项批准文件、有环评审批手续、通过“三同时”验收、有煤泥水浓缩、压滤处理循环利用设施,但煤泥水尚不能完全实现零排放的,有偷排行为的洗煤厂也要实现限期治理,对限期治理期间发现企业偷排或闲置环保设施不用直排废水的行为,除县环保部门要从重进行经济处罚外,县人民政府将责成县电力公司和煤炭部门采取“停电”和“停调运”措施。三是对未经有审批权的部门批准,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生产工艺落后、没有废水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废水严重超标排放的选煤厂和其它选矿厂,依法取缔。四是对已经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立项或批准可研、办理了环评审批手续的在建洗煤厂,督促其严格按审批文件批准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建设,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能满足实现废水零排放要求的浓缩、压滤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否则任何部门不准批准验收手续,不得办理相关证照,不得供电和调运煤炭产品,已办的证照要依法吊销。五是对废水排入河流、没有矿井水地面沉淀处理设施、不能实现废水经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煤矸石堆存场所设有采取防流失、防洪设施的煤矿也要进行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否则,环保部门要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县人民政府将责成煤炭局、电力公司采取“停调运”等“三停”措施和“停电’’措施。六是明确各乡镇坚决按上级要求,配合经贸、煤炭等部门搞好清洁生产规划,坚决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省、市产业发展控制规划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如小炼铁、小机焦、土法炼锌、土法炼焦等。七是对限期整改的企业,整治结束后,必须报请环境污染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验收合格,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方可进行生产,否则一律停厂治理。

在开展此次环保专项行动中,为了引导各乡镇重视环境保护,切实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我县始终坚持全面清理检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通过检查发现少数乡镇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措施不落实,整治效果差。县政府以富政办督[2005]1号专项督查文件《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县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进行督查的通知》,督促各乡镇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整治辖区企业的不法排污行为和违法建设项目行为,维护群众利益。明确对此项工作完成不好的乡镇,年底评先创优,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及时从县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5个督查组,深入各乡镇和重点企业进行督查。在督查过程中无论来自工商、煤炭,还是其它部门所抽调的执法人员都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针对各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整改要求,使环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

四、工作扎实,环保专项行动取得初步实效

自今年4月初以来,通过4个多月的努力,全县多数乡镇认真开展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转化企业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肃查处污染严重的企业,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利益,环保专项行动取得初步实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查处了146个单位其中关闭了13个违法建设企业(其中选煤厂12个,4个小炼铁厂),对13个选煤厂、50多个煤矿进行了限期治理,对60多个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限期整改,到目前为共计已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00o多万元,增设煤泥水处理系统20多套。对1o多个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了立案查处收缴罚款已达2o万元。通过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企业的洗煤废水、矿井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煤矸石乱堆乱放等现象基本扭转,全县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块择河、嘉河、补木河、拖竹河、格戛河等流域污染状况明显好转,依法查处企业违法排污、违法建设,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继续深入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

专项行动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群众参与,把环保专项行动弓l向深入。环境污染影响到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宣传到村到社,正确引导公众参与监督,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环境合法权益。适时组织举办企业法人代表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培训班,让企业主们知道其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应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他们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积极行动起来,投入资金治理污染和生态破坏,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企业的眼前利益和周边群众的长远发展利益关系。当前要突出向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宣传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

2、继续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现场监察力度,要加大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及时纠正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督促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对关闭了的小选煤厂、小炼铁厂,采取强制措施,拆除设施,防止死灰复燃。对上一阶段实行限期治理的企业,限期内仍不能按要求完成污染治理的企业,该关闭依法关闭,该停厂的依法责令停广。

3、继续对没有按富政办发[2005]36号文件要求的时间完成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任务的各企业限期完成,限期内仍不能完成污染治理的企业,坚决实“三停”,即停厂、停电、停调运,并对环境污染整治不力,工作被动,污染加剧的乡镇,年终考核时,严格执行富政办督[2o05]1号文件精神,给予通报批评,同时不得参加任何评先推优。

4、加大违法建设项目的查处力度,控制新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坚持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制度、“环保一票否决制”和“先评价,审批,再建设”的制度。继续对全县所有企业进行排查,查是否依法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是否依法办理试生产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重点清理煤矿扩建、改建项目,对违法企业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偏不漏。对顶风违法,擅自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焦化厂、选煤厂,对通知整改的环境污染行为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的加大查处力,查到一家严肃处理一家。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6

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各县(区)政府要从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各县(区)要根据环保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环办[]30号)和《关于印发全国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27号)及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甘环发[]120号)等文件要求,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做一次清理,并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的规定,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与调整工作,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各县(区)政府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编制保护区划定技术报告,上报市政府审核后申请省环保厅组织专家论证审查,最后上报省政府批准。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调整工作要在年3月底前完成,其余各县县城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调整工作要在年6月底前完成。未按期完成的县(区),停止与水源有关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

三、严肃查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违法行为

各县(区)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实施规范管理,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制定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实现“一县(区)一案”,完善饮用水水源预警和应急机制,定期开展预警应急演练,切实落实有关保护措施,有效防范饮用水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内一切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公开曝光查处结果。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网箱养殖、旅游、餐饮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源水体的活动;坚决取缔二级保护区内所有违法建设项目,采取严格措施,防止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污染饮用水源水体。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后督察工作,严肃查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违法行为,保证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

四、加强辖区内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在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基础上,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污染源,加强对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风险源名录,从源头控制隐患。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要迅速查清并切断污染来源,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污染防控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同时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配合交通海事部门,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油类和危险化学品运载、装卸和储存设施的监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渗漏、防污染措施。

五、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

针对存在风险隐患的水源,要加密跨界断面水质及污染特征因子监测频次,及时了解水质变化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要迅速准确监测分析出污染物种类、数量、来源的潜在危害,及时提出应急处理处置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向社会公开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信息。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报告制度,各县(区)环保部门每年向当地政府报告辖区内水源水质和环境管理状况,同时抄报上级环保部门。

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报告制度,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一经核实要及时上报,坚决杜绝瞒报、漏报行为。对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污染事故要按程序报告相关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并及时向当地建设、卫生、水利等部门和自来水厂通报有关信息,加大自来水厂处置能力,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

七、分类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

综合考虑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特征,因地制宜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一源一策”。统筹协调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优化流域供水排水格局,优先保证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加强湖库型水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预防。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7

按照要求,现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

(一)基本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两次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整治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区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主要做法。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责任,确保了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严格按照中央、省、市要求,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专项督导和验收销号长效工作机制,不折不扣抓好问题整改。对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督查,建立重点问题整改台账,定期调度进展,对工作进度缓慢和成效不明显的,及时督办并配合职能部门现场研究,提出解决意见和思路,协调推进整改措施落实,确保按期完成整改。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部门联动,源头防治,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开展黄河流域污染现状调查与整治,完成了1082个涉水问题的治理和2个重点乡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建成流域末端生态湿地3处,全力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了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从产生、转移、处置环节的安全监管;规范环境准入门槛,严守生态红线,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管理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落后产能项目落地,构建了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污染源监管体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企业单位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管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工作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二、工作进展和成效

(一)推动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方面。一是定期公开环境质量信息。坚持在区政府网站公布每日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饮用水水质状况,及时公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生他环境事件查处情况,切实维护了公众生态环境知情权。二是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通过定期检查、“双随机”抽查、交叉执法和联合执法等方式,全方位、地毯式对全区污染源进行循环动态监管,督促指导企业(单位)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规范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定期开展比对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全面提高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水平。

(二)形成符合国家统一要求、推动全区生态环境改善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方面。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对照中央、省、市、区工作部署和考核要求,分类制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年工作实施方案》,逐项厘清目标任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量化考核、统筹协调推进。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定部门、定责任、定要求,坚持用严约束、硬指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使“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和“三管三必须”的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得到加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生态环境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8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切实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按照“全覆盖、零容忍、明责任、严执法、重实效”的原则,集中力量全面排查全县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状况,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情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群众举报投诉重点案件以及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及整改情况,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整改突出环境问题。通过环境保护大检查彻底摸清底数,清理废除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落实部门环境监管责任,夯实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全面整治环境风险隐患,巩固和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全县环境安全。

二、检查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状况进行全面排查

1.重点检查全县工业园区和重点工业企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2.重点检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3.重点检查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4.重点检查辖区内工业园区和重点排污单位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等情况。

5.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和企业是否规范管理危险化学品,是否存在次生环境风险隐患等情况进行重点排查。

6.强化对我县采选、水泥、冶金、化工、球团、钛白粉、涉重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工程减排项目排污企业环境守法情况检查。

7.对全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8.全面开展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环境守法情况检查。

9.对全县塑料包装厂进行全面整顿和排查。

(二)对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生态环境影响情况进行检查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内违法违规排污口是否取缔。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是否取缔。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是否按照管理条例制定和实施。

4.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是否按照管理条例进行编制。

5.自然保护区内是否存在违法开发和建设活动等。

(三)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情况进行清理

1.对辖区内工业园区、重点排污单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清查是否存在违法调整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和审批部门等情况。

2.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排查结果,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对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年度任务,加快淘汰。

(四)对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清理废除情况排查

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以实行“封闭式管理”、以预先报告或限制环境保护部门执法次数等方式,阻碍现场执法检查的地方“土政策”和行为;重点检查违反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及征收新标准,擅自减免征收排污费或采取协议收费、定额收费等形式降低收费标准等行为。

(五)对群众举报投诉重点环境污染案件或长期未得到根治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及整改情况开展检查。

(六)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要求,加强落后产能检查力度,进一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结构调整。

三、检查方式

(一)县政府负责牵头组织全县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指导、督促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调度工作进展情况,抽点地区,对检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二)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应切实落实大检查方案,要认真履行法定环境监管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全面细致开展检查工作;要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深入、细致、彻底地采取专项检查、专题督查、个案追查等多种方式做好清理排查工作;对大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列出清单制定综合整改方案,落实环境监管责任主体,落实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实施分类治理;要强化抽查督查工作,确保检查到位、管理到位、整改落实到位。

(三)相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大检查中发现涉嫌环境监管违纪违法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四、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动员部署,落实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其他各牵头单位也要制订具体的检查方案,各牵头单位的检查方案报县环保局备案。

(二)全面检查阶段。县级各责任单位要按照检查内容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将大检查工作进展情况送环境保护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

(三)总结阶段。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要认真总结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梳理依法严肃查处、整改落实情况,思考下一步工作措施,将全年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总结送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最终形成全县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总结,经县政府审定后送市环保局。

五、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有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承担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明确专人担任工作联络员。县级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分工与完成期限,做到任务清晰、责任明确,确保大检查工作圆满完成。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9

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确保化学需氧量比年削减2.2%、二氧化硫削减2.5%,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陕北两市不少于270天,西安、宝鸡、咸阳不少于282天,陕南三市不少于295天。渭河水质继续好转,汉江、丹江出省境断面满足Ⅱ类、Ⅲ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主要工作是:

一、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加快推进三个转变

1、围绕十7大和全省八次大会精神,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三个转变”的宣传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全省第八次环保大会和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决定《实施意见》的任务。加强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以及两个落实文件《关于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意见》、《关于加强陕北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将全省年度环保工作任务,分解到省级有关部门,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把局系统承担的任务分解到各承担处室和直属单位。

2、研究环保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为尽快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核算方法,以保证省市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减排指标的落实。

二、采取有力措施,削减污染排放总量

3、确保两项减排指标落实。按照行政区分配减排指标,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书。各地区要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落实指标到企业。渭河流域关中地区的化学、半化学制浆造纸企业的规模由185.5万吨压缩至126万吨;加快果汁企业的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进度,下达限期治理计划;列入年脱硫计划的电力企业必须限期完工;非电力行业二氧化硫的减排任务以陕北焦化企业为主,明确任务,限期完成。

三、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境法制建设

4、强化源头防治,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执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查处一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违法个案;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排放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废物行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估;加强中放射源监管,严格辐射安全许可,确保辐射安全;从年下半年起,在试点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建立申报、发放、审核、更新、处罚等排污许可证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5、加强过程控制,强化“三同时”制度、在线监测制度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开展“三同时”检查。对建设项目未经环保部门进行“三同时”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的,要坚决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对在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建设的项目及建设周期较长、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行工程环境监理。火电、水泥、化工、造纸和果汁等污染严重行业的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污口必须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同时自动监测水量水质。每半年公布一次污染减排情况,每两个月公布一次环境质量状况,接受社会监督。

6、加强事后整治,推行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应急处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动员全社会共同监督污染排放行为。按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化应急事件处置制度,及时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根据环境违法程序,会同监察部门,加强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

7、积极推进环境政策法制建设,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做好《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的前期准备;配合“五五”普法,加大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四、实施五大环境工程,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8、城市环境保护工程。西安、咸阳继续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治理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榆林等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改变韩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状况。突出抓好铜川地区水泥行业污染治理,逐步开展对铜川210国道沿线和药王山周围的水泥企业粉尘治理,年3月底前,全部关闭或拆除210国道沿线的所有机立窑及其设施。继续集中整治陕北煤炭、电石、铁合金、焦化等工业大气污染,切实改善晋陕蒙接壤区的空气污染状况。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继续推进甲醇汽油推广和机动车燃油清净剂使用工作,节能减污,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9、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快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速度,全面启动渭河流域县城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坚决关闭不符合产业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的造纸、化工、印染、果汁等严重污染企业;完成渭河干流四市行政界断面自动监测系统的竣工验收工作;积极开展渭河生物修复工程试点;开展渭河流域湿地现状调查,为进一步扩大渭河流域生物修复工程预作准备。切实做好汉、丹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汉江、丹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规划》,严格限制建设重污染项目,切实抓好以化工业、矿产业为重点的环境监督管理,重点做好黄姜皂素加工污染治理及工业示范项目建设。年底前关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科学划定、合理调整大中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保饮水安全。完成全省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和《陕西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10、生态保护工程。实施秦岭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秦岭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巩固秦岭北麓治理成果。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考察,协助林业部门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继续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资源开发型企业中全面推行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构建全省生态安全屏障。

11、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计划。编制我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指导我省23个农村小康村试点工作;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继续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抓好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和创建工作。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2、环境科技工程。积极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召开全省环保科技大会,印发《陕西省“十一五”环保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规划》和《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环境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加强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指导全省环保科研工作和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年开展全省三个地区、主要城市、重要工业区与河流水域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的测算和核准工作;选择典型果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艺、废水治理和排放标准研究制定;开展陕北石油探采中含油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开展陕北典型地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和全省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继续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农业循环经济园区、韩城龙门、榆林锦界生态工业园区、渭北农业生态区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和循环经济通用技术的攻关研究;开展西安市、咸阳礼泉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示范;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绩效评估、清洁生产审核报告评审,公布年度重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在延安、榆林地区采油、炼油企业和区域,探索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创建国家iSo14001示范区。

五、开展五个专项行动,严格环境执法

13、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行政执法力度,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污染专项行动。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一些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开展渭河流域关停造纸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巩固关停成果;继续开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重污染行业监督检查,督促两大石油集团按照各自制订的环保规划和年度环保投资计划按时实施,进一步巩固该地区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成果,严防反弹;开展一次严肃查处危险废物非法倾倒、转移等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以开展全省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为基础,进行全省输变电系统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专项整治,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组织夏、秋两季秸秆禁烧的执法检查专项行动。

六、推进四大环境设施建设,提高污染处置能力

14、加大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加快渭河流域、汉丹江流域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水平。一是进一步推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建成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主体工程;二是完成省放射性废物库建设;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市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是渭河流域和汉丹江流域;四是督促各设区市全部建成并规范运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配合建设部门启动渭河流域各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七、加快建立四个数据库,推进环保信息化建设

15、在完善环境统计、申报等环境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加快环境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步伐。一是开展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建立土壤污染情况数据库;二是完成全省危险废物污染源普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危险废物管理数据库;三是认真做好我省辐射工作单位申报登记工作,掌握全省入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情况,继续完善建立全省核与辐射污染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四是开展全省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地下水污染情况数据库。

八、弘扬环境文化,深化环保宣传教育

16、围绕全省环保中心工作,以绿色和谐与环境文化为主题,突出环境新闻宣传、“六?五”纪念宣传活动和绿色文明示范工程三个重点,充分发挥媒体、活动、阵地的作用,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有利于新时期环保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策划组织“拥抱秦岭”森林音乐会、环境文化高层论坛等重要宣传活动。在陕西电视台开辟特定时间连续播出的“环保在线”节目。开办“绿色网”公众环保信息网。制作播出5-10部环保题材的陕西方言综艺节目都市碎戏(百家碎戏)。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环境文化、中小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等重点课题的调研。扎实推进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和国际计划weS项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探索创建绿色村庄的经验。规范、深化“三个一”工程创建活动。

九、开展“基层环保工作年”活动,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

17、年,确定为“基层环保建设年”,要以实现“数字环保”为目标,加强环境监测与统计信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快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国控、省界断面和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选择火电、水泥、化工、造纸和果汁等行业重点污染源实行排污浓度和总量的自动在线监测。全面加强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应急监测、处置、调查处理及报告工作。编制全省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全省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指导、规范全省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80%的市、县实现达标,其中省环境监察局达到一级标准。全面推进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做好新建环保数据库建设工作。继续抓好电子政务和省、市两级环保门户网站的建设及应用。

十、加强调查研究,搞好“五大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创佳评差工作

18、以落实岗位责任、加强政务督查、完善绩效考评为抓手,继续努力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职责,勤政为民,热情服务,建设学习型、效能型、诚信型、落实型、服务型环保机关,继续抓好以“创佳评差”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树立环保部门良好形象,保持好省级文明机关的荣誉。

19、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继续围绕全省环保工作中的重点的难点问题和环保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为正确实施环保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水污染调查及环境保护篇10

法律护航

德国很重视土壤保护的法律框架建设,联邦与各州政府都有关于土壤保护与污染场地治理的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

为解决土壤保护以及历史遗留污染问题,1999年以来,德国制定了土壤保护法、土壤保护和工业废地处理条例等法律。这些法律对土地使用者预防风险的措施及强制性义务、施加于土地上的各种材料的性质及其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土壤监测以及土壤保护的具体要求、风险的评估等作了规定。各州政府则依据联邦法律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如萨克森州有土壤保护与污染废地特别法、污染土地登记管理条例等。

萨克森州环境部门的官员介绍说,除了专门法律之外,其他一些法律也有关于土壤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条款,联邦一级有水保护法、地下水保护条例实施准则、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等。萨克森州的垃圾处理经济与土壤保护法、警察法、水利法、自然保护法等法律中,也有土壤保护的内容。其他可以援引的法律包括欧盟的水保护条例和地下水保护条例等。目前,欧盟没有土壤保护的专门法律,但正在制订土壤保护指导性原则,草案已经出台。

为了给土壤保护和污染场地治理提供指导和咨询,德国联邦政府在环保部长会议下面设了一个联邦/州土壤保护工作组(简称LaB0),工作组实行理事会/全体会议制度,下设3个委员会,分别负责法规制订、预备性土壤污染调查以及历史遗留污染调查。按照字母顺序,由各州轮流担任理事会会长,任期两年。委员会向理事会报告需要处理的议题,理事会对议题和当前重要问题开展讨论并形成报告,环保部长会议对理事会报告进行审议和批准。

同时,联邦政府环境局下面设了一个专门负责土壤保护的机构;各州还成立了土壤保护委员会,成员为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他们出版一些小册子进行宣传,并提供政策和技术咨询。

基础治理

德国的土壤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底数清楚,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目前,德国各州都对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全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绝大部分是环保部门设立的,也有一些是农业部门设立的。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绿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对土壤进行监测,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进行描述,目的是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治理土壤污染的第一步是对所有怀疑可能受污染的地块进行登记造册,并展开预备性调查,范围包括潜在的污染源、以前的厂区以及废料堆放地。根据调查结果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有没有必要采取措施排除危害。接下来是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有哪些污染物,浓度多少,哪些污染物在什么时候会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水环境、土壤、大气以及文化资产等造成危害。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最后,制定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规划并实施。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萨克森州的工业衰退得很厉害,当时就开展了一次污染场地的调查。截至2010年4月,有超过28500块土地以及38680个局部地块被怀疑受到污染,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目前,经过进一步的调查,16%已经排除污染,12%已经得到修复,52%的怀疑对象受到监视,目前没有进行处理,17%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修复,3%的污染土地必须马上处理。

第三,建立污染场地数据库。根据调查结果,萨克森州对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修复理念

在土壤修复方面,德国的理念是保护土壤的特殊功能,而不是土壤本身,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区别对待。根据这一理念,德国现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但真正需要采用技术改造的只占10%左右。

哪些土壤需要治理?德国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清理。

目前,德国主要采取3种措施治理土壤污染:一是净化污染源,比如把污染土壤挖出来处理;二是隔离封闭,如把污染物固封起来,以免污染地下水或者空气;三是保护与限制,如限制人群接近污染源。通常情况下,3种措施要综合应用。政府相关部门为污染治理企业提供治理手册,给予指导。对于没有资金或者不需要马上处理的污染场地,要把它单独隔离出来,进行跟踪监测。

Beispiel是一家德国炼油企业,其炼油废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996年,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资,共投入1.2亿欧元,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于2012年6月结束。主要措施是把废油渣以及土壤挖出来焚烧,在原来的土地上种草、种树,恢复生态。对于另一个砷、铅矿区污染场地的治理,则是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进行密封隔离,在上面建设停车场。

土壤修复需要高额费用,谁来付费?德国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对于无主的土地,先由政府垫钱修复,然后调查污染到底是由谁造成的,最终确定由谁来进行治理或者支付费用。如果一家企业拒绝清除自己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监管部门将会根据法律给企业开出罚单,然后由法院执行。一般情况下,监管部门会给企业两种选择:要么自己清理,要么由当局指定一家公司代为清理。

对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治理,德国给予政府补贴,但有严格的规定,政府的资金仅用于防止污染风险扩散、土壤保护部门确定的措施。而且污染必须是在1990年前产生的,且于1992年前向政府提出申请。污染场地治理费用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承担的,政府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两德统一前遗留下来的污染问题。如果污染企业无力治理,即使向政府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仍要承担10%的费用。其余90%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其中60%由联邦政府出,40%由州政府出。目前,只有少数企业获得政府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