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十篇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十篇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6:24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1

1、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年龄不同。城镇企业男职工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因条件不同分为60、55、50周岁,女职工分为55、50、45周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男女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均为60周岁。

2、领取的基础性养老金不同。城镇企业职工领取的基础性养老金是以职工退休时上一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城乡居民领取的基础性养老金我市现行定额为100元/月。

3、养老金调整机制不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每年定期调整,城乡居民养老金尚未建立定期调整机制。

(来源:文章屋网)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2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险;公平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办项目《河南省科学推进城镇化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73阶段性成果。

城乡养老保险公平性就是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在养老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用制度化形式来保障人们平等参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机会。当前养老保险的公平性就是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项目齐全、覆盖全面、机制健全、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养老社会保险,达成社会保障普惠和公平之目标。

一、当前河南省城乡养老保险公平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养老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普遍较低,保基本目标难以实现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降

表12005-2013年平均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情况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3年,职工基本养老金从700元上升到1893元。但年递增的速度却从2006年18.03%下降到了2013年的9.99%。养老金替代率也从2005年48.1%下降到了2011年42.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职工养老金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低于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速度,造成退休职工生活实际水平呈下降趋势。

2.养老社会保险城乡待遇水平城乡差异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低,难以保障基本生活

表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情况表

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省平均为1893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省平均为每月150元,两者存在差异明显。从2013年起合并推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满44年,如每年缴费为100元,60岁后月养老金待遇为96.15元。如每年缴费1000元,60岁以后每月养老金待遇为381.04元。扣除通胀因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未来能否养老令人担忧。

(二)城乡养老社会保障缴费率差异较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本人需要承担缴费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总计为职工工资的8%,企业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费依据及上下限为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以郑州市为例,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个人月缴费基数上限为10370元,下限为2074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当前河南省、市两级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省财政每人每年补贴20元,省辖市财政每人每年补贴不低于10元。

二、河南省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公平性差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是决定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公平性差异的决定因素

表32005-2011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

现阶段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严重制约了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统一。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使得不少农民因收入水平较低而不愿意或者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最终导致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低下,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差距。

(二)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建立基础和管理体制存在城乡差异

农村居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于2009年开始在河南省二十个县进行试点,2011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推开。由于制度实施时间短,还不成熟,存在立法实践不足、立法层次较低等立法滞后和制度缺失问题,许多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运行效率低下,农村社会保险资金被挪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财政投入的巨大差异

表42006-2011年河南省城乡社会保障支出比较

数据来源:相关年份《河南省统计年鉴》

由表4可以看出,在剔除物价差异的因素后,农村和城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很不均衡。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参与主体和政策支撑的政府,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广大农村所投入的财政性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地养老社会保险资金的需要。

三、解决河南省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公平性问题的工作重点

(一)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为实现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性提供经济和社会基础

一是通过农村内驱模式,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公共财政适当向农村倾斜,促进农业现代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三是通过政府外推型模式,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和合理布局。四是创新城镇化的方式和内涵,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的合理流动,平衡城乡人口结构。

(二)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管理水平,为实现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性提供制度基础

1.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对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财力支持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的出资责任,建立健全规范的预算体制中的社会保障预算。二是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以省级财政为主体,实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共同承担,确保资金到位、保障落实、运作规范。三是通过发行、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的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建设工作。

2.加强法制化建设,实现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确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权威性,从而使政策制定更具连贯性和稳定性,确保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都能以法律为依据规范开展,保证基金的良好运作,实现资金保值增值。

3.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执行能力

一要增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能力。二要建立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以及企业和银行等部门之间统一规范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三)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挂钩的机制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提高个人缴费标准不可行,只有加大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建立养老金与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速度相挂钩的机制,才能真正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中来。

(四)做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

“新农保”和“城保”制度的衔接是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因此,首先要使养老保险关系能随参保人自由流动和顺利续接,各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随时能够提供转移保险关系的服务。其次,要尝试缩小城乡养老金给付的差距,城乡养老金给付差异巨大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中的一大障碍,这给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衔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要严格控制城市养老金水平的增长,提高农村养老金给付水平,在“有增有减”中缩小城乡养老金水平的差异,实现制度上的趋近。最后,应考虑在各市成立专门管理养老保险转换和衔接的业务团队,并由省级财政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要求地方政府财政与之配合,以完成制度衔接的启动工作。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3

暂行办法出台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样的意义?近日,笔者深入桂林市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进行走访调查。

城乡居保兜住民生底线

从2012年至今,桂林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只要年满60岁,不需要缴费就可按月领取75元的基础养老金。

“参加了城乡居保,我们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到养老金了,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在农村买些柴米油盐过日子是不用愁了。”提起城乡居保,家住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乌石街的王庆秀老人开心地说。年过七旬的她,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现在每月都能领到基础养老金。

五福村60岁农民赵福荣,今年在缴纳两年各100元养老保险费之后,现在每月能拿到国家发给的75元。他说:“自己种植了一些蔬菜,养了鸡,家庭生活没有大的支出,政府每月给75元,十分满足。”据五福村的村民介绍,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每月会给家里的老人生活费。老人需要的蔬菜、粮食大部分也都自给自足,尽管每月75元不多,但对他们来说,这相当于凭空多出来的“零花钱”。

75元的养老金看上去似乎“不起眼”,但是对于一些完全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来说,还是“雪中送炭”。

家住桂林市中山北路177号的张阿姨一直没有给自己购买养老保险,前几年老伴走了,女儿也出嫁了,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城北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告诉她,年满60岁后可以领到居民养老保险金,她补交了一年100元养老保险费后,享受了城居保养老待遇。今年春节,张阿姨提起第一次用自己口袋里的钱给外孙女压岁钱时说:“这是国家给的钱,感谢政府关爱我们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

据了解,在桂林市100多个社区办理城乡居保申请手续的大多为收入较低、生活困难以及低保重残居民。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国家养老体系当中,参保养老也悄然透露出“养儿防老”向“社会养老”转换的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了为城乡低收入、特困群体民生“兜底”的作用。

今年桂林市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多缴多补的激励机制。之前城居保从100元到1000元分为10个档次,新农保从100元到500元分为5个档次,如今统一制度调整为100―2000元共12个档次,增加了1500元、2000元两个缴费档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参保需求。

现今,养老保险参保人“身份”变动频繁,有城中村居民变成城镇居民的,有城镇居民就业、再就业变成城镇职工的,有城镇职工返乡变成农村居民的。尤其是农村居民,很多人进城打工实为吃青春饭,累计不足15年就返乡了。让三险衔接转换起来,回应的正是广大参保人的现实要求。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暂行办法的实施,将有利于保障城乡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进城务工人员可选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如果不选择这类保险,还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

据桂林市社会劳动保险所提供的2014年1―5月新农保基本情况月报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桂林市共有近200万人参加新农保,3万余人参加城居保。全市应有201.8万人参保,实际参保人数约为199万人,参保率为98.6%。

职保权利照进现实

暂行办法的另一个亮点是按照优先保留待遇较高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原则,明确了对参保人员重复缴费和重复领取待遇情况的处理意见。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申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只要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长缴费至15年)的,就可以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如果不满15年,可以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在走访中,不少居民认为,伴随着制度的不断调整健全,养老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养老金待遇也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金额在逐年变化,而且基础养老金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工资年年超过10%的上调,收益肯定是一年比一年高的,许多居民强烈意识到购买职保的划算。”桂林市叠彩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有年限折算,可以多拿钱,这实际上是在引导更多人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桂林市社保所的一位负责人说。

不少市民选择自觉参加职保。原先在城北社区办理了城居保的居民,要求改为职保的人数已经超过八成。桂林市新建路14号的居民吕女士,2012年,42岁的她申请每年缴纳1000元的城居保,今年,她听说城居保能改为职保,主动要求改办成职保。社区工作人员问起她一年要缴纳5000多元的社保费能否承受时,吕女士说:“借钱投职保划算,退休后几年就拿回成本了。”

桂林全州县农村的刘女士今年38岁,2010年在桂林买房子户口迁移到了城里,全家4口定居在城里生活,丈夫是私营业主。刘女士在社区扩面宣传工作中受到启发,城乡居保与职保退休待遇差距大,为了退休后有更好的保障,她主动选择职保,一次缴纳了一年的社保费用5600多元。在刘女士的影响下,她的6个邻居姐妹都到社区办理了职保开户手续。她们说,我们是农村人,长期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成了新型的城市居民,必须办职保,才能与城里人同步,生活待遇才能与城里人一样。笔者问起每年社保缴费要递增能承受得了吗?她们回答说,能够承受,职保是多缴多得,为什么不选择缴纳高一点的职保呢?

“我在桂林工作5年了,原先对职保缴费不够15年很可能钱就白缴了顾忌重重,所以选择在老家投了新农保,如今国家出台养老新政,职保城乡保可相互转换,两种保险进退皆可,我就申请办理了职保。”来自湖南的唐先生谈到暂行规定的好处时说。

叠彩街道办事处劳保所负责人说:“虽然职工养老保险的缴付费用较高,居民对此时常会有些顾虑,但是现在有国家政策做保障,看到身边的人享受到了养老保险的实惠,大家购买职保的意愿就越来越高了。”

目前,社区劳保站经常有即将迈向退休年龄的居民前来咨询,他们愿意一次性补齐职保15年的缴费,不论钱多少,只要能办理职工待遇退休就行。这些居民认为,现在参加职保很划算,虽然缴费增加但是退休金每年也在递增,退休后过不了几年就能收回缴纳的本金。

市民都感受到了职保“多缴多得”的好处,自觉要求“纳入”职保的居民越来越多。由于居民自觉纳入职保,职保覆盖面积逐步扩大带来的“红利”,为养老待遇逐步提升营造了“向心力”。

桂林市社保所负责人说,很多城居保、新农保参保者希望“跻身”职保行列,打通后的社会保险制度功能更好,权益更公平,更增强了全社会的安全感和凝聚力。

“夹层”居民盼望保障“幸福灯”

据桂林市清风社区劳保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不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负担较重,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夹层――“高不能参,低不愿保”。夹层群体收入不稳定或收入水平相对低,生活挣扎在贫困线,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

“我们没有工作单位,又是城镇户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吧,觉得待遇水平比较低,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每年递增又承担不起。”家住桂林市中山北路177号的崔先生苦恼地说。不少居民也说出了自己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盼望。

――希望社保补贴政策延伸到城镇居民。“我今年51岁,以前干个体,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因生意亏本,从2012年至今没有缴费,要是能申请享受社保返还补贴缓解一下经济的负担压力就好了。”桂林市东晖新城的居民邓某说。目前桂林市社保补贴的对象是国企下岗工人中“4050”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部分困难群众希望扩大社保补贴的范围――凡是被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特别女性满40周岁男性满50周岁的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申请享受一定额度的社会保险补贴,按缴费金额的比例返还给个人,让社保阳光照耀到灵活就业的收入不稳定的职保缴纳居民。

――期待助保贷款让困难群体老有所养。某药厂下岗工人黄某说:“我失业多年,上有老,下有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断几年了,自己确实拿不出钱来缴社保费。”许多居民由于收入不高没有积蓄而“断保”,他们盼望政府能提供贷款,让“断保”接续起来。笔者认为,全面启动“特困群体助保工程”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可以探索采取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的形式,帮助下岗、失业等“断保”困难群体解决养老金续保问题。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4

本文在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养老保险体系中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双轨制”及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特征,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路径和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双轨制;制度并轨

1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框架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养老保险“碎片式”制度安排是随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演进而逐渐建立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养老保障制度,1955年国务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财政负担、以工龄划分养老金给付档次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正式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模式进行调整,确定与缴费年限相挂钩的基础养老保险替代率和生命周期积累的个人账户替代率相结合模式。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未完全覆盖城镇人口,不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条件的城镇居民未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之内,为推进养老保险覆盖率,国家在2011年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并在2012年实现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最终形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和实践。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老农保”制度基础上创新地采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对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养老保险“双轨制”特征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体现出“双轨制”特征,即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

2.1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双轨制”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主要体现在缴费与给付模式差异。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金完全由地方和中央财政负担,给付水平按工龄划分为不同层次:工龄满35年,养老金为退休前工资的90%;工龄30~34年,养老金为退休前工资的85%;工龄20~29年,养老金为退休前工资8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基础养老保险和生命周期积累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构成,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由企业负担,缴费率为20%,给付替代率与缴费年限相挂钩,如缴费35年,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35%,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由个人负担,缴费率为8%,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决定。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待遇差别导致劳动力难以在两种制度之间自由流动。

2.2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并未真正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土地收益、家庭内部子女供养和农村“五保供养”等相关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但在给付水平方面仍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农村基础养老保险最低给付标准为55元每月,同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约为1274元/月。城乡养老保险水平差距过大,阻碍劳动力城乡流动,抑制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为解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对接的问题,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接进行相关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长缴费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的领取条件时,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分割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给付水平差异仍会导致参保人口缴费与给付之间的不对应,进而造成养老金收入损失,需要未来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逐步完善。

3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需求

3.1缩小收入差距需求

养老保险属于收入再分配范畴,养老保险制度合理设计能够实现合理收入再分配,缩小城乡间、行业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善社会成员福利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根据阿玛蒂亚森的社会福利理论,缩小收入差距是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可以缩小城乡老年人口的收入差距,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能够实现城镇就业人员养老福利均等化。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体现了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需求。

3.2完善劳动力市场需求

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导致劳动力难以实现城乡间、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形成劳动力市场完善的制度障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能够实现各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对接,如农民工就业流动性较强,养老保险制度分割导致其养老福利损失,影响其自由选择就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并轨”使得城乡养老保险缴费和给付水平相一致,进而使劳动力可以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自由选择。

4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设计

4.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采用国家财政负担的非缴费制养老保障模式,应逐渐向养老保险模式转变。为避免制度“并轨”造成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出现下降,造成“并轨”阻力过大,应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年金”制以补偿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损失。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年金”制度并存过渡到完全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4.2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1997年之前退休的“老人”采用老办法发放养老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完全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老人”没有个人账户积累,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由财政负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各地区基础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导致出现个人账户基金用于弥补基础养老金缺口,进而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在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中需要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水平,做实个人账户。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5

一、成因

(一)制度设计缺陷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按参保对象身份分不同阶段实施的,也就是因身份不同而参加不同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无业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无业的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保”;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不同群体参加不同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享受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利益驱使下,已经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的部分农村居民,借进城务工机会再次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和“职工医保”,这样导致双重参保缴费和双重享受待遇,这是制度设计缺陷造成的。

(二)管理上的缺陷

目前医疗保险管理体系上存在双头管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由于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参保无法监管,造成部分居民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同时存在参保信息。这当中也有主管部门为了完成扩面任务,体现工作成绩,想方设法扩大参保群体,在主观上出现对参保对象审查把关不严,导致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在城镇读书的农村学生等群体重复参保问题。

(三)统筹层次偏低

目前,“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大多数地方均是实行县(区、市)级统筹,少数是市级统筹。由于统筹以县级为主,造成地域分割,各县(区、市)的参保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这为“重复参保”提供了条件。

(四)信息管理系统不统一

“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医保”“居民医保”虽然都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但内部仍按不同险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实行不同的信息系统,参保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同样导致“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之间重复参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与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也由于两个部门实行不同的信息系统,参保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之间重复参保。广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较多,这部分农民工已在家乡参加了“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到外地打工,用人单位又为他们办理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和“职工医保”。由于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实行不同的信息系统,参保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这是导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不同地区重复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

(一)整合制度

党的十报告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整合,仍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由卫生部门管理“新农合”。因此,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两个部门管理整合统一由一个部门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合一。同时,做好“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之间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的衔接,保证参保信息畅通。

(二)提高统筹层次

将“职工养老保险”由现在的省级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由现在的县级统筹或市级统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全国统筹,将“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由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乃至全国统筹,逐步在更大范围内统一制度、统一经办管理,避免“重复参保”。

(三)统一信息管理系统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6

(一)本地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因无法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产生不满。虽然农村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对他们而言,以缴费能力和享受养老待遇来看,很多人还是希望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一样享受较高的养老待遇,但目前因户籍障碍无法实现,引起此类人员不满。

(二)女职工退休年龄不同导致缴纳养老保险费终止时间不同而引发矛盾。《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劳动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企业在对女职工退休年龄认定上,也是按照城镇户口50周岁,农村户口55周岁。到龄时无论其能否享受养老金,一律终止合同。这样就导致同一家企业,同样岗位从事同样工作的女职工在缴交养老保险费上的不同。一是达到50周岁的城镇女职工,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大多希望与农村女职工一样,由企业为其继续缴费。二是达到50周岁的农村女职工,缴费满十五年以上的,则希望与城镇女职工一样可以办理退休。因女职工退休年龄的不同,不仅影响养老保险缴费及待遇问题,还牵涉到工伤保险参保与停保,一些企业,特别是商贸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多次到社保经办机构反映其不合理性。

(三)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户籍高龄职工无法申领老年生活保障金,损害了他们的权益。申报老年生活保障金时,有些70周岁以上的农村户籍高龄职工,个人提出申请并提交了相关档案材料。他们曾在国有企业、县级以上城镇集体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后因机构精简等各种原因回乡。原以为闽人社文[2013]139号文件可解决他们老年生活保障问题,却因农村户籍身份而无法通过社保经办机构初审上报。他们年轻时也与同单位的城镇职工一样做出了贡献,却在年老时无法享受同等待遇。

(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农村户籍职工只能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影响了其养老待遇。当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职工,如果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足十五年的,按照《关于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陈国印张文利“参保人员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参加城镇职工养老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虽然衔接办法改变了以往一次性办理退保的做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农村职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1.两种制度形成的个人账户储存额不同,使得办理转移的农村职工养老待遇受损。农村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从2006年开始,只是其个人缴费部分的本息。农村职工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了个人缴费部分本息外,还有政府每年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以及可能获得的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等。2.农村户籍职工无法延续缴费,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村职工已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并缴费多年但不足十五年,想办理补缴不符合政策,想延长缴费满十五年后办退休,却又因户籍问题不能延续缴费,职工个人往往感觉很委屈又很无奈。目前对这类人员只能转入城乡养老保险衔接的办法,其实对职工养老金影响很大。

二、进一步完善与户籍改革相适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允许本地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据报道,辽宁省大连市于2013年实行户籍改革,取消农村户籍,统一为居民户口,原“农村户籍”人员也可以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四川省也对年满16周岁以上的灵活就业者,无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均可自愿申请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此,建议我省修订现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允许本地农村户籍就业人员,可与本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一样,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意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二)统一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女职工退休年龄不因户籍不同而区别对待。女职工退休年龄的不同,一方面影响养老保险缴费及待遇水平。另一方面,农村户籍的女职工,往往因家庭经济等因素,身体状况不如同龄城镇女职工;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村女职工也大多处于劣势。而城镇女职工50周岁退出劳动岗位,农村女职工55周岁退休,显失合理与公平。因此,在法定退休年龄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建议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统一,即均按50周岁办理退休,不再区别其是城镇户籍抑或农村户籍。

(三)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户籍高龄职工可按规定申领老年生活保障金。为妥善解决福建省未参保高龄职工老年生活保障问题,建议对符合政策规定的70周岁以上高龄职工,不再区分户籍身份,使符合条件的农村户籍未参保高龄职工同样享受老年生活保障金,让此项民生工程惠及更多的高龄职工。

(四)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对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除转移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包括统筹基金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解决了长期以来参保人员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跨省转移接续的障碍,对广大劳动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福音。同样,农村户籍务工人员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为农村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是法定义务且是职工本人应获得的权益。农村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不足15年,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在企业参保时,未获得政府补贴及集体补助或其他资助。因此,建议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不仅转移其个人账户储存额,而且转移统筹基金12%部分,将统筹基金转移额也并入其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此办法可弥补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村职工养老待遇损失,有助于改变因不公平的制度安排,而导致企业不愿为农村职工投保,农村职工也不愿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现象,调动企业和农村职工参保的积极性。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财政对策;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69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自2014年2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的通知》以来,我国加快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全面建立。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财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完善财政责任,更好的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作用,促进整个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发展。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现状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养老保险的财政责任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如:财政在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方面,主要倾向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就显得相对较小。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障的财政政策也是如此,地区差异化明显。

1.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支持的总体状况

据统计,2014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42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63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7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3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1800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1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7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4313万人。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基金支出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结合以上统计数据和表1、图1可知:在财政支持上主要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在基金收入与支出、财政的补助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受益程度比较低,这是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

1.2财政支持存在明@的地区差异

由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地区对养老保险政策规定的差异,因此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各省(区、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在缴费档次、财政补贴标准、基础养老金等方面的规定都不尽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有16个省份在国家设立档次基础上向上增设缴费档次、19个省份在国家补贴标准上增加缴费补贴、20个省份结合实际建立可操作的长缴多得机制、28个省份在国家70元标准上适当提高,而这些省份大都位于东部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三点具体说明:第一,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各地区的财政收支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缺乏经济支撑,最终将会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存在地区差异;第二,由于各地区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规定的差异以及政府在对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规模上存差异,从而使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第三,由于财政补贴的激励措施规定的不同,使得在选择相同缴费档次的情况下,财政补贴的多少也存在着地区差异。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财政政策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在国家财政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财政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财政支持力度相对较小、支出结构不合理、中央与地方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等问题。

2.1财政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小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在财政方面给与了大力的支持,但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能相适应,仍然较低。从表2中可以清楚看到:在2011-2014年城镇企业职工参保人数多于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情况下,城镇企业职工的财政补助仍然多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补助占财政总支出也处于一个较低比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一判断:财政在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

2.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由于二元城乡结构的存在,而且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险支出项目上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明确,从而导致国家在养老保障财政支出结构上并不合理。国家的社保资金主要投向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事业中,而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总量远低于城市。据统计,2013-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分别为18416.7、21752.4、25798.6亿元,而同期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分别为1453.7、1656.7、22304亿元,二者相差甚远。所以说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构上还存在缺陷。

2.3中央与地方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

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责任不合理。从结构上来看,中央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比重过低,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支出比重有所提高,但是与中央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应承担的职能尚不相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从具体支出科目来看,就业与社会保障本应属于中央财政的职责,却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但在建立全面覆盖的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差别较大,从而各地补助差别也较大,这无疑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3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对策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建成完全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改革的^程中应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3.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应当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确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能够达到25%左右的目标,同时,还应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确定合理的财政社会保障的比例。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助,从而使得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持力度得以提高,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而言之,财政支持力度应当根据当前经济的水平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予以适度增加。

3.2优化财政的支出结构

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应当合理调整现行的财政支持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险的差距,明确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责任,合理调整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变社保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提高农村社会保险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保证城镇企业职工享有合理的养老保障水平的前提下,还应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也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3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责任

由于各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央与地方应当明确各自的财政支持责任。从财政支出上来看,中央财政相对于地方财政较宽裕,应当承担较大的比重,地方财政起辅助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应当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比如: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并取消或放宽对落后地区提供配套资金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促进养老保险区域化的公平,中央财政也要承担相应的财政责任。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人社部,2015518.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8

郭婷婷(1992.4-)女,汉族,浙江绍兴,本科,宁波大学,宁波大学11民商法1班。

罗科(1992.5-)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本科,宁波大学,宁波大学11民商法1班。

摘要:宁波市2009年已经突破了户籍制度,在宏观上已经为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扫清了障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宏观上已经实现了制度的统一,然而,这样的统一在微观上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仍有待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宁波市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案以及养老保险体系前景发展探讨。

关键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一体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的观念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所谓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就是不分企业的经济性质和职工身份,所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劳动者,筹集养老保险金的标准一个样,劳动者的退休条件和享受退休费待遇的标准一个样。”①我国劳动者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群体:一是居住在农村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二是居住在城镇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市民;三是流动于城乡之间亦工亦农的进城务工人员。而笔者认为,无论如何探索如何解决这三大群体的养老问题,其最终的目标或者说最终的知指导思想都是实现一体化。

一、宁波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宁波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对于宁波来说,在2009年之前,养老保险制度仍然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部分各自在缴费待遇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而根据宁波市2009年下发的《关于印发宁波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政策等,从2010年1月开始,宁波市合并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是这样的一体化是不完全成熟的,从微观的细微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宁波市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两个不同的体系组成:城乡居民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因此,宁波市的现状为城乡居民之间实现宏观的一致,微观上存在诸多问题,两个体系之间尚未实现统一,一体化仍然不成熟。

(二)宁波市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宁波市现存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所面临的障碍。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首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人们参保积极性有待加强

据统计,至2012年底,全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155万名,新增参保人数101万人,完成市政府考核指标的1924%。宁波市16周岁以上应参保户籍人口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到834%,较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②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834%,虽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的覆盖率仍然不是很高,全国最高的地区北京达到了9718%,无论是与我们的政策目标还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都有差距

2.政府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的缴费补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政府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的缴费补贴,目的在于提高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减轻部分居民的缴费负担,具体的缴费与补贴情况如下:辖各区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300元、500元、800元、1100元、1400元、1700元、2000元共八档,各县(市)可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缴费标准。参保人员按上述标准缴费后,政府给予缴费补贴。而2012年之前的补贴标准是两档,2012年有所调整:“2012年1月1日起,市辖各区按年缴费的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具体调整为:缴费标准在100元和300元的,每人每年补贴60元;缴费标准在500元、800元和1100元的,每人每年补贴200元;缴费标准在1400元、1700元和2000元的,每人每年补贴300元;重度残疾人和低保人员按每人每年300元标准补助。”③

虽然补贴档次由原先的两档改为现在的三档,但是仍然没有很好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政府补助差异性不明显,不能明显地体现出“多缴多得”,这也会影响人们的参保积极性,以及人们的参保档次选择。宁波市城乡养老保险参保档次主要以低档次为主,大部分农民都会选择100元这一档,如余姚市到2010年12月底,全市缴费参保人数57280人,其中选择最低缴费档次100元/年的人数为52420人,占92%。笔者认为政府补贴层次不明显,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惠性质,农民会觉得如果选择高档次会不划算,是居民选择低层次缴费的原因之一。而这样的覆盖率仅仅具有表面的成绩效应,而体现不出真正的实际效果,因为选择低档次的缴费,意味着只能享受低档次的待遇,所以这样的养老保险不能很好地解决人们尤其是农民的养老问题。

除此之外,养老保险缴费政府补助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补贴单纯地按照“多缴多补”的原则,这样有可能会增加更多的不平等。因为低收入的参保者受到自身经济水平的限制,只能选择低档次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获得较低的政府补贴,享受低水平的养老金待遇;相反,高收入者可以通过选择高档次的缴费标准以获得较高的养老金待遇,却能获得更高的政府补贴,这样就会加剧低收入和高收入者之间的不平等。

3.养老保险待遇有待提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月养老金待遇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参保人员在年满60周岁以前按规定参保缴费,其按月享受的月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等三部分组成,如市属各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分别提高到500元/月、550元/月和600元/月,60周岁以上被征地人员如叠加享受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的,每月可领取待遇达到740元/月、690元月和640元/月。④第二种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本市户籍城乡居民,不用缴费,经核准后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即140元/月这两类待遇都支付终身。基本养老金仅140元,已缴纳保险费的也仅有500-700左右的养老金待遇,虽然相对于全国或者浙江省,这数字已算较高,但是这根本解决不了居民的养老问题。

其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制度构建上的差异。

1.强制性不同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强制性的规定,是政府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则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是否参加保险,完全取决于居民自己的意愿,政府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有引导与鼓励。

2.筹资机制不同

在资金来源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三方缴费,分别是居民个人缴费,政府的缴费补贴,以及集体补助。最大的不同就是第三方筹资结构,不仅仅局限于集体经济,国家还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在筹资模式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的缴费部份纳入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不记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因此,如果参保人以灵活就业方式缴费的,其中60%的个人缴费要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只有40%记入本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没有进行统筹,不论是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还是他人资助全部记入本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3.缴费标准不同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没有不同档次的选择,都适用统一的缴费标准,如宁波市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统一由12%调整为14%(2013年5月开始),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不变,仍为8%。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档次的区别,具有一定的弹性,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档次,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两种制度下领取的养老金待遇也不同。

二、宁波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

笔者认为,未能够实现全面覆盖,主要问题在于农村地区,而导致人们参保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单从农民的角度分析,“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仍挥之不去,自认为有子女的赡养,无需再额外地交保险金,参加养老保险。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户口的被调查者中,将近30%都选择依靠子女的赡养,而非依靠养老保险。其次,一部分农民认为养老保险的待遇较低,完全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或者说根本就不会在乎这点养老金,所以缴纳保险费显得没有必要。除此之外,人们对政策不信任。由于长期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对于将来,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后的收益显得并不关心或者没有信心。例如现在交保险金需交足15年,15年对于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15年之后的货币是否会贬值从而满足不了生活需求,政策是否会调整从而拿不到养老金,更或者没有交足15年就发生意外或者死亡等,而15年内所缴纳的金额并不是一笔小数目,首先支付这笔钱可能有困难,其次投资越大,风险就越大,面对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参加养老保险就涉入了更多的考虑,这些原因都限制了人们的参保积极性。

提高覆盖率,可想而知无法依靠人们的自觉,只能依靠政府的努力。首先从形式上,政府可以加强宣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向广大居民积极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惠与好处。其次从内容上,首先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农民缴费补贴,激发农民参保热情。再次,笔者建议加强立法。虽然社会保险法已出台实施,但是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只有地方政策性规定或章程,没有统一的立法,缺乏了同一性和强制性,这必定会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因此完善立法,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水平将是该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二)调整养老保险费的政府补贴

对于政府这样的补贴方式,应当做一些调整: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提高缴费补贴,调动积极性。其次,补贴的档次不仅仅只是三档,可以考虑与养老保险金缴纳档次一样,即8档,每一档都有相对应的补贴额,从100到2000每一档的补贴额都不同。补贴额应当根据每一档缴费的情况,按比率补贴,且从低到高,这个比率不断减小,这样的补贴形式才会体现出相对公平合理,也更有助于完善养老参保结构层次。此外,笔者认为,政府的缴费补贴还应当有地域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和农村,也包括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根据这些因素,权衡整个宁波市,做系统的比较,据此制定合理恰当的补贴额,而单纯的“一刀切”处理模式显然是有待商榷的。

(三)改善养老待遇

改善养老待遇,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提高养老待遇,或者尽力让居民选择高档次或者适合自己档次的养老保险。加大政府的养老金投入是必然的,并且,笔者认为,政府的补贴形式不应仅仅局限在保险金缴纳层面,在待遇层面,养老金发放过程中,也应当给予适当的补贴,这种补贴不仅仅表现在加大养老金的数额,此举与增加养老金无异,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其他方面给予补贴,或者以其他的待遇形式代替一部分的养老金。例如从实物上,粮食等生活资料给予补助,此种生活资料,通过政府统一购买,相信会有一定程度的优惠,如此即可以提高居民的养老待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压力;或者通过发放代购券的方式。

然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无止境的加大财政投入,并且,按照现在的养老金运营模式,预计到2021年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赤字现象严重。“空账运行”似乎成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不仅仅在宁波,在全国范围内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一问题,有两种措施,即提高养老保险金额的缴费比例和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尤其是延长退休年龄,已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现阶段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55周岁。根据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以及根据实际综合考虑,就宁波市而言,延长退休年龄应当从女性工作者着手,因为女性退休年龄为55周岁,比男性早5年,而宁波市男性的平均寿命在77岁左右,女性则为80岁左右,女性比男性要长3-4岁,女性有更长的寿命,但是工作时间却比男性短,这有失公平,但是延长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2-3年为宜。

上述两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压力,可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但是都反映了一定的消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居民的利益,因此,政府可以再寻求其他更积极的措施,例如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完善养老金管理模式,通过养老金的升值,从而提高居民的养老待遇。

三、促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构想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同样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本文不作具体阐述,但是,该体系至今仍未很好地解决其自身的一个矛盾,即城镇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而矛盾主要是两体系在制度上的衔接,农民工返乡之后养老待遇应选择哪一标准。而笔者认为,与其找不到合适的衔接方式,不如将两个体系统一,当然就目前的情形来说,实现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只能做出大致的目标构建,即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两个层次分别做出调整改革,使两者在制度构建上接近,为统一做出铺垫。至于各种阻碍因素,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待遇

关于该问题,在上文中已作出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而至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的目的,一则为了百姓的生活,二则为了能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相接近,从而为两者在待遇方面的统一提供可能性。

(二)增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保险缴费档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缴费方面有8个档次的标准,但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档次的选择,因此,为实现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方面做出改革。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增加缴费档次,不仅仅只是为了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相协调而做出的机械调整,它有其自身的现实必要性,对于该制度来说,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首先,为了使两种制度在缴费上相互接近,增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档次是必要的的。缴费的档次不需要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那样有8个档次,但是可以将其设为高、中、低3档,供企业选择。具体的选择档次方面,可以根据列入企业的章程,或者企业与职工协商,或者直接由政府做出具体的政策,例如,在经济发展顺利或者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选择高档次的缴费;而在面临诸如金融危机或者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选择低档次的缴费。但是这需要政府恒定标准,且标准需合理可行。而具体的缴费,依然由企业和职工共同完成,企业缴费仍然计入社会统筹账户,职工缴费仍然计入个人账户。

(三)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的强制性改革

城乡居民对于是否参保,有自主选择权,目前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这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同。而笔者认为,强制与否并不能成为两种制度实现统一的绝对障碍,因为即使没有强制实施,目前仍有绝大部分的居民选择参保,并且每年参保的人数都在增加。如果一定要实现强制,则课先进行强制与引导相结合,引导为主强制为辅,逐渐改为强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协调。从而为两者在强制性上的统一奠定基础。

综上所诉,宁波市的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在宏观上已经实现,但是一体化仍然不够完善,而面对的如今的情况,首先应努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各个体系,着实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其次,通过协调,改进,争取早日实现两种制度之间的统一,如今统一尚缺乏必要的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因此,必须努力调整,缓解各类矛盾。真正的一体化,应是无论职业,年龄,性别等的差异,统一适用同一养老保险体系,这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9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事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虽然我们河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提前并轨,但随着全国统一并轨制度的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我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6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职能,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若无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记载,即安全有序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我们整个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就会影响到下一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2、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手续时,首先要采集个人信息,并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缴纳保险费、划拨个人帐户、计算利息等。当新老农保制度进行衔接及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进行流动时,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等手续,这些详细资料的个人档案记载,就成了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3、事关经办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际上是对业务工作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有效的归纳。对已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回顾整理、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将对正在进行或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推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各项统计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1.涉及面广。从数量上看,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有2/3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加上城镇居民,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的对象群体之庞大,是其它保险所无法比拟的。从内容上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涉及符合参保条件居民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诸多工作环节。而由此产生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资料必定是构成复杂,数量巨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群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

2、变动性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服务对象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户籍流动性强(特别是女性群体因结婚迁移户口)。特别是近几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常年离家在外,且工作单位又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城乡居民的这种工作及户籍的流动性使其养老保险的建立和缴纳问题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从建立到利用也就经常处在变动之中。

3、政策性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自愿参保,自由选择参保档次和缴费水平。与之对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必须适应、尊重不同参保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流动性。其参保人基本信息、参保时限、缴费水平、待遇水平、待遇发放等内容,与每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息息有关,与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密不可分。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个别基层领导对档案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为档案管理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对居民保险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投入,人员配备、经费不到位的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有些乡镇社区没有专门的档案室,该归档的档案没有归档,档案随意保存,防火、防盗、防潮等安全防范措施缺失,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部分经办业务人员也存在概念不清,认识不高的问题,认为当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没有时间去整理那些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

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基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即使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也是从其它专业改行的。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档案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3、缺乏专业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由于刚刚起步,且因管理的对象不同与其它社会保险档案,所以管理上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各地管理办法不统一,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哪些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如何进行整理归档;哪些资料不需要归档,如何销毁;哪些资料需要分类、分级管理;哪些资料需要集中统一管理,如何管理;客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秩序,亟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4、手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启动和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经办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人才,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大部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搞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四、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广泛宣传,强化管理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提高每一位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等现实问题,为建设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积极组织经办工作人员学习档案知识,提高档案意识,树立依法管档的观念,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依据《档案法》和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等法规政策,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要有一个明确的程序,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台帐、图表、会计帐簿等,要及时立卷归档。

城乡居保和职工养老保险篇10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不足;对策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不足

(一)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在新形势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渐加快。但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并不到位,部分农民对这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享受的优惠和到龄后待遇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一贯以子女为其养老送终为传统,而不注重自身积累。三是部分农民特别是年纪轻的居民更加注重眼前利益,对未来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养老保险需求并不迫切,导致城乡居民参保率较低。

(二)城居保与企业保制度衔接不畅

随着城乡居民流动的日益频繁,外出务工的人员参加企业保和离职后返乡务农的现象在所难免,然而两种保险制度的经办机构、缴费标准、待遇计发办法不尽相同,使其相互之间转移缺乏可行的实施原则。

(三)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难度较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但由于目前村集体创收能力极为有限,尤其是某些贫困村,更是根本没有所谓的集体补助,这些都使得集体补助成为空话,使得城乡居保的基金来源仅限于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对于那些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村居民来说,增收困难,在缴费方面有着较大的压力,使其参保的程度也不高,就是参保了的也是按最低标准缴费。另一方面,目前基金为县级统筹,在资金运营政策方面有严格的限定,只能通过银行存款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渠道单一,增值极为有限,从长远来看将影响到基金的支付能力,从而导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养老保险制度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基金的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缺乏科学的规范细则,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管理等方面不合理,影响了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基层的乡镇政府,从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均为兼职人员,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个别地方还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直接收取保费,私自挪用、滥用资金,政府补贴形式化,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地顺利实施。

二、解决对策

(一)强化农民参保意识

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做好宣传工作至关重要,要利用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比如电视广告、广播、短信,确保农村地区居民全方位正确认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逐渐强化他们的参保意识,有效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投保中,促使村民更好地了解这一制度。经办部门也要多下村入户向当地村民讲解参保相关政策等,发放宣传资料,使其全方位正确认识参保,消除他们心中的疑问,大力营造良好的参保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强化农村居民参保意识。

(二)完善养老保险衔接机制

若想保证城居保与企业保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制定相应衔接政策是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政府应根据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年限折算和保费补差办法。目前的规定是,只有企业保转入城居保的,参加企业保的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城居保的缴费年限。这样对城居保对象有失公平,虽然存在城居保十几年的缴费额可能还不足企业保一年的缴费额的现象,但也可探索缴费年限的互认制度。即城居保参保对象可依个人经济能力,按其在城居保的参保年份,按企业保各当年的缴费标准进行补缴差额后,对缴费年限给予认可;不补缴的,则只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不予折算缴费年限。只有在城居保与企业保衔接时妥善处理两种制度之间的缴费金额差和年限的认可,才能更为有效地推进衔接工作的顺畅实施,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保险资金筹集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必须做好资金筹集工作,确保其更顺畅地实施。目前为基金县级统辞。我国要根据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由县级统筹向全国统筹过渡,构建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全国养老基金进行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多方面职能,将资金筹集工作落到实处,借助养老基金管理法规,科学约束政府行为,规范使用养老保险基金。我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出台相关的政策,科学权衡资金筹集方面的收益、风险,科学选择资金筹集途径,不断拓展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增值渠道,探索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入市操作管控与投资运作模式,参考社保基金入市经验做法,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充足的资金。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城乡居民缴费激励机制

我国要全方位客观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优化完善对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养老保险主体的“权、责、利”,科学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在此基础上,我国要明确基层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职责,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科学开展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工作。农村基层政府部门要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借助全新的监督渠道,比如,上下级监督、社会大众监督,加大监督力度,随时“检举、控告”违纪行为,避免滥用资金等现象频繁出现,科学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此外,我国要优化已构建的城乡居民缴费保障机制,科学减少对1500元、2000元缴费档次补贴,避免城乡养老金存在较大差距,合理拉大15年缴费年限以上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或增加对缴费超过15年的对象进行每增加一年缴费增加一定养老金来鼓励城乡居民长期缴费,尤其是农村居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全方位正确认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城居保与企业保制度衔接不畅,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难度较大等,采用多样化方法,强化农民参保意识,优化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拓展资金筹集渠道,优化城乡居民缴费激励机制等。以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J].社会保障研究,2013,03: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