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8:09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1

一、案例材料与理论知识点的结合

案例材料必须与要讲解的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则难以对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阐述。如在讲解需求弹性时,一些资料以2002年成都华西乳业将牛奶倒入下水道事件为例,解释说牛奶需求弹性小,使得企业降价也难以提高销售量而只好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这一案例材料认为牛奶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牛奶需求弹性小。这一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教学中也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迷惑。因为现实中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牛奶并不是必需品,其需求弹性比较大,价格降低,则需求会增加很多,而价格提高,则需求会减少很多。所以在这里,案例材料选择的不适当,会使得案例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案例材料除了内容必须与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材料来源最好是我们所处的生活与经济环境。如果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或感知的世界相距太远,也难以使学生对案例材料产生共鸣,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案例选择最好是本国本地区的案例,时间最好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发生的。因此,来源于国外的很多案例材料,可能与理论有很好的匹配,但由于制度、文化与习惯的差异性,这些案例材料不一定能为中国学生所理解。同样,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材料,由于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材料内容的现实说服力大打折扣,难以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经济泡沫的形成的原因及生成机制时,很多人列举了荷兰历史上的郁金花泡沫事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郁金花会有如此高的价值,会成为荷兰人抢手的投资品,价格会涨得那么离谱。因而,虽然这个案例能够讲清楚经济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但难以在学生中形成较大反响,也难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以我国2007年股市泡沫为例来分析,学生会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层次上的衍接

知识点有综合性知识、单一知识之分,同时,针对教学要求,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也有侧重,这就要求理论教学有不同的层次性。对于重要知识点、综合性知识,要重点讲、细致讲,而对于概念性知识点、非重要知识点,可简单、粗略地讲。与理论教学的层次性相对应,案例教学也有层次性,如对应综合性知识点,案例材料应有充足的内容与信息,并对其进行展开深入分析,对概念性知识点,则举例说明即可。如讲解供求定理,为了向学生讲解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加成方式来决定。可举一简单例子说明,如2011年飞天茅台53度酒国内价格为1050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为82.99美元(约合550元人民币),国内与国外价格存在巨大差异,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真正理解价格的差异来自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而不是成本的差异。而在讲完了供求分析这一部分后,由于学习了供求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弹性等多个知识点,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就需要有较多内容的案例材料来分析。如可将上述茅台酒的例子扩充内容进行分析,茅台酒的供给受到特定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因而其供给弹性小,而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茅台的国酒地位,社会及政府机关对其需求大。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由于是公款消费,政府部门对其价格变动不敏感,需求弹性小,因而茅台酒在国内市场是供不应求。由于需求与供给弹性小,厂家与经销商往往可以大幅度提高茅台酒的零售价格。但在国外,没有了国酒地位,也没有公款消费,所以国外对茅台的需求很小,需求弹性很大,所以价格远低于国内。通过将案例扩充,并且老师进行诱导式启发、问题式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刚学到的概念及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综合案例分析中,则可将前后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如综合性案例: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为何一涨再涨。则可以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以专题讨论的形式,由老师介绍、引导,学生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再次回顾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将之串联起来,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将理论用之于解释现实。

三、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案例教学的碎片化的结合

由于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大量地运用了数理分析、图形推理,前后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因而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案例材料则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案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案例教学因而呈现明显的碎片化。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从归纳到演绎,即从已有的理论来解释现实,或以现实中的案例来佐证、阐述理论。这一模式有其固有的优点,可以完整地将基础理论讲解清楚,体现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针对经济学理论与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在课堂上,老师应系统性地讲授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假设、运用条件及理论内涵要讲清楚,经济学理论框架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要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插入案例材料来分析,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单一知识点的案例材料,可以通过对其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分析来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阐述,使得单一的案例材料得到综合性运用。或组织综合性案例材料,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克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使之与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实现融合。另外,对过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等弊端应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案例教学的方式上进行改进。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上有取侧重、取舍,如针对非经济类本科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掌握的要求较低,在教学内容上,则重点讲解与现实更为密切的知识点,如在《微观经济学》讲课中,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可重点、深入地讲解;对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则可略去不讲;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可结合现实简单地、定性地讲讲,不必进行深入的数理推导与理论分析。第二,案例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师生互动。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提问或答疑式。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老师提问及答疑。这样既可节省时间为案例导入让路,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单向输入式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同时又避免教学中的“放羊”;

(2)讨论或辩论式。对于一些重要、疑难、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在老师进行讲授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老师进行引导与评议,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区域经济学应用性

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流行且应用很广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各知名法学院。

1919年,华莱士.B.唐哈姆任哈佛商学院院长,他对案例教学极为赞赏,主张在商学院推广使用,认为商学院的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今日,案例教学仍在法学教育与工商管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森教授在哈佛大学创立了“梅森联谊会”,专门从事有关寡头垄断理论的安全收集、整理及其经验性研究工作,而且他们还把研究成果大量运用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之中,此后经济学安全教学与研究在美国及欧洲的大学中普遍开展。

我国的一些机构和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经济学案例的引进和研究工作。1991年,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我国首次举办了关于案例教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进修班,该进修班邀请了众多知名专家,并编印了一大批案例教材。近年,我国陆续有学者开始进行经济学案例研究的尝试,2000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始在各个专业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组成了经济学各个专业的案例教学研究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4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经济学案例丛书。目前,我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和讨论正方未艾,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20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学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不同于其他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鉴于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的区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如专题讲座、热点讨论、小组辩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可以更加积极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也可以达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许多院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都采用案例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采用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师进行“满堂灌”甚至“填鸦式”课堂讲授,而学生则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疑,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区域经济学课程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注重要最新社会热点的应用,同时采用同学们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随着“两会”的召开,可以快速将两会传递的最新信息,利用专题讲座,或者案例讨论等形式,应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

(二)理论教学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如区位论、产业理论及增长理论等,因此,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熟悉与系统掌握整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可以有效地指导案例教学,如增长理论,在讲授学习完基本理论,清楚理解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的基本理念后,可以在课程上,让同学们讨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采取的发展策略,如“”时期实行的发展策略,而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因此,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是前提和基础,而案例教学是对区域经济理论学习的升华与应用。

(三)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

在区域经济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在区域经济学发展中,一些经济学家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经典案例,在经济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学生的熟悉度,尽量选择学生有所认知的。如区域经济学中“区域开发”理论,其经典案例是“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但对于广西的学校与学生来说,更加熟知的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经典案例比较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对讲授的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但是由于学生认知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会对自己城市自己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更加容易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会使理论学习更加有效。

(四)案例教学多形式并重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应多种形式并重,热点讨论、专题讲座及ppt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如热点讨论更多的是,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讲授到,针对已讲授理论知识,结合热点,让同学逐个或者组成不同的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点,锻炼同学们应用已学理论的能力。而专题讲座,主要是任课老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到其他高等院校、知名企业或是政府经济部门邀请专家、企业家或官员到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这种形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并能够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如在讲授区域规划相关知识时,可以邀请发改局的官员做一场关于所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更加关心区域经济发展。

三、总结

案例教学在法学、工商管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注重应用性,因此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目前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形成成熟的案例教材、教学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应用较少等问题。尽管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教学中还不成熟,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看到学生在经过多次案例讨论之后,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因此,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同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热点的讨论,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霞.浅谈区域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五丽娟.论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3]曹容宁.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报,2005(3).

[4]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5]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6]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7]唐礼智.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鸡西大学学报,2009(2).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3

关键词:案例;机会成本;市场失灵;产品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33-02

一、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近几年非常崇尚的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是看似枯燥的基础理论课,还是实用、生动的应用性课程,充分而恰当的使用案例教学,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上课有兴趣,教师授课有积极性。但本文试图以在学校所见、所闻,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明,案例可有可无不是非用不可,案例可大可小只要能说明问题,即案例教学法也是要“适可而止”。

按照吴安平等的说法,教学环节可将案例分为三种类型:(一)课堂引导案例。此类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烙印、理解之功能;(二)课堂讨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应用,发挥培育素质和能力之功能;(三)课外思考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提高能力之功能。案例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使用。下面就以课堂上的案例来说明课堂引导类案例的“锦上添花”作用。

二、不同课堂的教学安全

(一)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

1、讲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时,我们知道“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市场机制或市场中的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着生产者向“有利可图”的产品去,也会引导着消费者向“物美价廉”的产品去;而“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经济的运行进行干预。两只手的作用在哪里,上课时我给学生打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人走在分岔的路口,“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着他走正确的那条路,而“看得见的手”则是提醒他路上哪里有陷阱,甚至何时要“悬崖勒马”。

2、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我们知道“机会成本”就是有诸多选项时,当你选择一个而放弃其他时,所损失的那个最大收益。就可以结合学生读大学之前,高中毕业是选择就业还是读书来解释。机会成本就是当你选择读书而放弃了就业,那你获得了知识,就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收入;而你选择就业而放弃读书时,那你获得了四年工作收入,同时也失去了读书四年,充实自己的机会,当你选择一个时,这个被你放弃的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比如在讲授“市场失灵”时,“市场失灵”通俗点说,就是市场机制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现象。课堂上就可以引用经济学家庇古和斯蒂格勒的故事来说明。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二)在产业经济学的课堂上

1、在讲到产业结构中“产品差异化”时,“产品差异化”就是通过价格、包装、广告、促销及产品本身等来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认知,形成忠诚度,从而企业可做大,进而形成垄断。而今,广告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重视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来形象的了解企业通过广告说明产品的差异化。

(1)产品构造——“好电池底部有个环”,南孚电池通过“底部有个环”给消费者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让消费者看到那个环就联想到了高性能的电池。海尔“转波”微波炉的“盘不转波转”也是在通过强调结构的差异来提高产品价值感。

(2)产品功能组合——组合法是最常用的创意方法。海尔的氧吧空调在创意上就是普通空调与氧吧的组合。白加黑也是一种功能的分离组合,简单的功能概念却造就了市场的奇迹。

(3)产品设计——摩托罗拉的V70手机,独特的旋转式翻盖成为其最大的卖点。

(4)事件概念——相信全国人都知道海尔的“砸冰箱”事件,直到多少年后,海尔还在不厌其烦地经常拿出来吆喝几声,该事件为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立下了汗马功劳。

(5)创意概念——“农夫果园摇一摇”,“乐百氏27层净化”,“金龙鱼1:1:1”都属此类型。

(6)服务概念——海尔提出的“五星级服务”也为其“真诚到永远”做出不少的贡献。另外还有“24小时服务”、“钻石服务”等都是不错的服务概念,在加强品牌美誉度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在讲授“产业管理”时,在课堂上,可以把近段时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引用进来。2010年4月份,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上银行放贷做出了规定和指引。9月底,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对房地产市场实行调控措施。(1)第一次买房需首付3成房款,对首次买房的家庭,如果自己居住且家庭成员中有未成年子女,可享受契税优惠,减半甚至1%。银行对房贷没有什么新的规定,但很多原来推出7折房贷的现在调整到了8.5折。二次买房则需要给出五成首付,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对银行房贷条件规定的更加严格。第三次买房的,要求停本套房的贷款申请。当然有的银行也违规操作,变相房贷。比如,有的银行“三套房贷政策执行首付比例6成,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2)国家对买房人贷款时,是一次还是二次、三次,也做出了规定,以家庭为单位,即之前一个家庭内,以丈夫名字买一套房,如再以妻子名字购买,去银行贷款时各都算是第一次房贷。现在如上所说,妻子再买房时,贷款就属于二次房贷。

(三)在区域经济学的课堂上

比如讲授“中西部人才和条件的缺乏”,在课堂上,正好可以将大学生毕业服务西部、就业难、生活观念等结合起来说明这个问题。中国有9亿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闭塞、落后的生活使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只有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去,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生活,不会回来,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回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渴望融入城市的大学生们,再加上扩招。就业难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可即便如此,走出农村的大学生们也不愿回去,所以国家提出并鼓励大学生服务支援西部。人们总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生活:按照中国的五级行政体系,村里的孩子走到镇上成家立业,镇上的孩子来到县市成家立业,小城市的孩子到大中城市立业成家,而大城市的孩子又是出国热,忙着镀金。所以,从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东部较发达地区走出来的学生不会去中西部工作生活,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走出来的学生更不愿意回去。目前来看,即使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可去中西部的大学毕业生们人数,相较于每年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来说,还是收效甚微。如何让他们主动服务西部并留在西部,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平时上课过程中,案例无论是大是小,我都希望它与所要说明的理论是非常贴合的,也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用“心”去讲课,而不能仅仅用“口”。

参考文献:

\[1\]肖燕飞,王花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4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校经济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经济法的教学时,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时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有时会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对知识的应用还根本谈不上,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运用知识来处理相关的问题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依照教材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形式上由于受到教材本身的不变性的限制,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可能会偏离经济法教学最终需要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时,不能够有效地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二、如何让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加强教材授课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材教学对于学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授的概念知识与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与法律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材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并且合理控制授课的进度,教师教学的系统性与规划性可以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教授给学生最为充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容易,法律知识积累程度也能够逐渐得到很大的提升。

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案例知识的讲解与课本知识讲解的有机结合,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时,注重对相关案例的引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规范化,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

2.课前做好充分的案例准备工作

为使案例教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将案例融入教学中时应该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将自己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案例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案例是教师亲身体验过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让案例更加生动化与具体化,学生在听教师的讲解时,不仅能够加强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听课的认真程度。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学生在对这些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加深对经济法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为保证案例的有效性与典型性,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对案例进行筛选时,应该遵循针对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案例挑选,确保案例能够准确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反映,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另外,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选取的案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在进行理解时的收获才更大。

3.案例讲解时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氛围,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分析完案例以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解,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做出详细解答,并结合课本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案例、理论知识、实际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法律知识的实际性。教师在还应该注重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宽。教师在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思路,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逐渐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在对案例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时,应该注重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教学的目标也能够得到顺利的实现。

综上所述,要使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应该加强对案例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研究,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应该注重案例的先进性与典型性,加强案例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让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传统教学;经济法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单一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法教学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呆板僵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过于狭窄,培养出的学生到工作中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经济法教学中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生动案例进行讨论,以启迪受教育者的思维,并通过教师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总结,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高校法学教学中,我国传统上使用大陆法系教学方法,现在看有一些弊端。近年来英美法中的案例教学方法逐渐被我国法学界推崇。案例教学方法包括特定形式的教学材料案例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案例教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案例教学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的;二是案例教学中学习者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参与,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而学生对基本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也是案例教学不可替代的。案例与讲授两种教学法应当是互相补充,协调配合。对于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的初学者最好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而对基本知识已全面、系统、扎实掌握的学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另外,要想使案例教学真正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更需要学生做好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法案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是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并且应用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一定锻炼。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可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学生和教师都要参与讨论,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特别是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选用适宜的、典型的经济法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就不会是空洞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真实的法律知识,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再感觉乏味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课下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广泛采集案例材料,对案例材料进行筛选、加工、整理,使之成为适合教学需要的具有实用性、可读性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经济法案例教学的运用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由表及里地传授理论知识,这种“以案说法”的教学方法使经济法理论与实践初步结合,使学生既能对经济法理论知识有深入理解,又能从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运用经济法案例教学方法,笔者归纳如下:

1.认真、慎重的选取教学案例。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讲授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教学案例。案例既要反映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又要和经济法原理、规则相关联,可以用之解释经济法的原理和规则。其次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以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外,所选案例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一个案件可能出现多种结论性意见,而各种意见、方案、理由均应提供出来,从而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思考为主,思考由疑问和答案所组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常常会引起一个深层次的认知。教师提供案例之后,启发和引导学生发问,或教师主动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发问,如何提出高水准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3.精心组织案例的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明白案例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将案例布置给学生自己阅读,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再由教师讲授有关基本理论并作适当的案例评判。教师点评应放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关键处、疑难处,教师要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

4.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理由、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等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下新的讨论。最后还要肯定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指出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5.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案例教学法在克服传统讲授方法弊端方面虽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运用不当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

6.避免以案例证明法的模式。以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讲经济法理论和条文,再举例说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先入为主,对所给案情自然用前面理论和条文得出结论,不能认真独立思考。应当先给出案情,在充分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如何解决,归纳其中的法律依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6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自我管理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教学方式。

从教学过程上看,通过对来自社会真实生活的案例分析,使教学对象更具真实感,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律法规的内容,领会经济法律法规的精神,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教学案例素材的选取。笔者认为,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不在于有多么复杂,有多大的轰动效果,关键在于所选用的案例应当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有创新和时代气息,同时还要与该课所讲的经济法律知识紧密相连。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考虑学生所具有的经济法律知识,设计出如何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优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案例,从而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如:在讲授专利法一节时,笔者通过认真地研究教学内容,认为职务发明是重点,难点在于不易区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因此在授课时,本着先易后难,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的原则,开始列举了典型的案例:工程师赵某利用工作之余完成了一项新型车床的革新技术,并将此技术向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而赵某所在企业提出,赵某进入本企业时只是一名学徒工,是在本企业的工作学习中提高了水平和掌握现有技术的,所以该项专利属于职务发明创造,应有单位所有。赵某的专利申请获批准后,该企业未经赵某同意,在生产中使用了该技术。另有赵某的同事提出,赵某在发明过程中,自己曾为赵某翻译了一份外文资料,应视为共同发明人,有权和赵某共享该发明的专利权。问:(1)工程师赵某的发明专利是否属于职务发明?(2)刘某是否能够作为共同发明人共享该项发明的专利权?(3)企业未经赵某的同意,在生产中使用该发明技术是否合法?借助该案例,进行层层分析,学生很快建立起了对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相区别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此时也达到了学生初步认识职务发明的教学目的。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7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二十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以对企业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这一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案例教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高校试行以来,在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比较大,经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用案例刺激学生,既能吸引注意力,又有知识性,还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二)案例分析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尤其是在考试前突击背答案,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实际经济生活,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综合决策能力及表达能力。一个案例交给学生,学生必须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别是非,找出“病根”,最后还要开出“药方”。一套案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教师应经常更新案例,可适当引入新闻案例。因为新闻案例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与现实更贴近,通过对新闻案例的分析,能激发学生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关注。例如,在上宏观经济学部分时,可以结合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新闻,让学生分析国家政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2、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案例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如果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3、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千方百计地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

4、及时总结。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总结。由于学生来自大江南北,生活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案例得出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都是可能的。因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为了搞好归纳总结,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预测学生可能给出的各种可能的结论,除在关键时刻予以正确引导外,还要善于归纳学生讨论中的各种意见,适时地给予充分肯定,也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具体形式

(一)穿插式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适当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过于复杂,尽量简洁明了,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经济理论问题产生歧义。例如,在解释机会成本的涵义时,教师告诉学生:就是当你选择了上大学而放弃了就业,使你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在2011年3月,全国很多地方出现食盐涨价风波,教师给学生上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时,就可由这个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问题,进而引出该章要介绍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论。由于从身边的热点新闻入手,学生们学习兴趣得以调动,会主动地学习后续理论知识。

(二)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通常的做法是,提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进行5~10分钟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2011年度由于Cpi居高不下,尤其是至2011年5月Cpi创34个月的新高,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采用这一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的理论问题,难度要适中,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于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专题辩论式案例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综合性重大案例,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专题辩论会形式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完福利经济学理论后,就“我国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比例下降是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下降?”问题进行专题辩论。通过专题辩论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去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专题辩论会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除了准备案例资料、设计辩论问题外,还应维护好辩论秩序、激发正反双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充分表达观点。由于该案例教学方法耗费师生大量时间,不宜经常使用,建议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各举办一次为宜。

(四)专题讲座式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邀请一些专家、企业家或政府官员来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该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能够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尤为重要的是,在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通过提问等方式与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不断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力求传统的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传统理论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优点也不容忽视。比如它的连贯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既存在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又存在着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推导,其中的连贯性是案例教学所不能体现的。在教学中只有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理论教学。

(二)力求经典案例与本土案例的有机结合。现有西方经济学案例大多数选自国外的教材和资料,来源于国内的案例则比较少。国外经典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国内出版通常存在一定的时滞,这导致国外新的案例、新的经济政策等不能及时从教材上体现出来。并且西方社会在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与中国经济现实存在一定差异,照搬西方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对一些经典案例一定要讲。同时,也需要教师收集编写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案例,更多地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便较好地将所学“西方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在案例选择方面要以国内为主,国外案例为辅。

(三)力求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分析为主体进行构建的,因而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严守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作用的基本原则,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转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科学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性人才。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艳丽.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索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总体过程的活动,主要考察各种经济总量,具有自身特点。一是严格假设上的理论性。宏观经济学建立严格的假设条件,排除不完美的因素和现象,用抽象的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致使理论和经济社会现实在表象存在脱节。二是前后贯通的系统性。宏观经济学系统性比较强,推理相当严密,理论体系庞杂。从整体上看,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开始,依次分析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体系,从内容上来说具有递进、演化和逐步加深的关系,其递进性和推演性相当突出,前后的贯通性强。三是严谨的数理逻辑性。宏观经济学分析要用到微积分及图形分析等数学知识,数学功底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多由国外教学案例引进或者改编的,内容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一些案例陈旧,不能紧跟经济热点。二是传统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完成习题为辅。这种授课方式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充当记忆和解题的机器,而难以培养其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阅历不足,难以接触到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更难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去客观、科学的理解政府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各种经济政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模式多数情况下是采取“满堂灌”的模式,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模式,学生学完之后,只能记住各种知识点,但却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理解政府政策和分析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现实不符合书本知识时,则会一筹莫展。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分析技巧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指导,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搜集资料、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最后演练实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表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效果比较显著,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社会现状和各类宏观经济政策。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作用

一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各种理论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和难以应用的,通过取材于正在发生的的宏观经济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很好的启发和诱导学生,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各种理论。案例讨论形式的选择可以是多变的,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增强对枯燥理论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能力。如何将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上的理论应用于分析现实的问题,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都会思索的问题。教师如果只是注重理论的讲述,则会导致学生运用理论的偏差。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有助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现实的经济状况的能力。三是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用假设条件和数学符号构建理论模型阐述理论,最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而且案例的内容复杂,教师在采取案例教学法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采取案例要恰当。教师要针对要讲授的内容,既要包含要讲授的主要知识点,又要兼顾复杂性和时代性,要紧随宏观经济热点,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经济热点,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去辨析问题。二是讨论过程要和学生保持互动。在案例分析方面,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应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让学生能够思考、讨论,学生应该是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个人表演“独角戏”。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分析现实。正确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目的所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并参与其中,掌握学生思路并引导学生的逻辑推理,以保证对案例的讨论过程无法偏离主题,讨论形式是自由的,但是讨论的主题是确定的。宏观经济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案例教学方法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增强教学效果,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又可运用理论知识来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王洪国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王建秀,王艳萍.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项英辉;李荣彬.浅析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9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学;案例;教学法

《房地产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如果仅仅以“以教为主”,以结论形式把深奥的经济理论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能将纷繁复杂的房地产经济现象与房地产经济规律有机联系起来,感觉不到理论形成的曲折过程,缺乏探索和发现的喜悦,也就很难清楚地理解经济理论的深刻含义。在教学中引入案例,运用案例讲述、讨论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活泼生动、深奥的经济理论易于理解,学生们不仅能切实感受到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挖掘隐藏在案例背后的经济规律,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学经验得以积累。

一、《房地产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创立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应用[1]。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各种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2]。案例教学法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环境,通过讨论、合作、协调和知识共享等形式,帮助他们独立地或集体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寓学习内容于真实的学习活动之中;人本主义理论注重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种自发、自觉的、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

《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课程,主要是运用基本经济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房地产这一特殊领域的经济理论问题,如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地租、地价理论;运用一般产权经济理论研究房地产制度及其产权体系;运用一般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等等[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通过房地产投资开发、分配、流通、消费诸过程中的多种生动案例,创设实践性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将理论知识迁移和运用到适当的实践情境中,建构自己的新理解,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联系起来。

二、案例的选择

(一)恰当选择案例的意义及原则

《房地产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在教学中大量真实案例的应用,使学生不仅仅听起来有趣,又能切实感受到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案例,对教师而言,是灵活授课的工具之一;对学生而言,是饶有兴趣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好帮手。恰当的案例,是授课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合适的案例,充其量只能说是课堂的一种点缀,甚至成为教师授课的负担。因此,选择恰当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结合《房地产经济学》的特点,其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在当今信息传递日益快捷的时代,案例来源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闻报道、杂志、报刊、相关教材等多种途径选择多种多样的案例。但案例选择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所采用的案例必须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互相印证。否则,案例的使用将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弄巧成拙,使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5]。

2.时效性。由于房地产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决定了《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课程,在案例选择上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针对房地产市场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名词,教师每年应淘汰一批旧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案例,以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二)选择案例的具体方法

具体的案例选择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选择国内外已发生的典型事例解释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即从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房地产经济活动中,依据教学目的,选择、整理出具有代表性并能反映同类事物一般特性的典型案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到“房地产泡沫”时,可以选用著名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日本的“地产泡沫”,讲清其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形式及相关后果,使学生易于理解这一名词。在讲到“金融危机”时,可以选择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自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为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引发学生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解决办法的思考。

2.选择发生在本地、本人或学生身上的真实案例。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真正理解需要处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不同案例创设的实践性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和运用到生动的实践情境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周边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可以解释房地产经济运行规律的真实事件,使学生感觉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激起学习、讨论的兴趣。例如讲到房地产的区位优势时,选择学校周边的几个小区为例,将这几个小区的位置、建设时间、价格等特点进行对比,进而总结出区位规律。由于是学校周边的案例,学生们有鲜明的感性认识,理解“区位优势”这个抽象概念就变得十分容易。再如讲到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时,除了列举国内许多城市的大量统计数字之外,还可选用教师自身的购房经历或者学生家庭的住房变化经历作为案例,讲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房地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这样的案例表述有血有肉、事实清楚、真实可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

选择这类案例时,案例的表述一定要准确,从现实中进行精心提炼,反复推敲,不能带有主观臆造的痕迹,误导学生[7]。

3.选择发生在经济理论的创始人或代表人身上的事例为案例。任何一个经济理论的诞生与发展都与时代背景分不开,讲述发生在经济理论的创始人或代表人身上的具体事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了解隐藏在经济理论背后的时代特点、经济现象,并与当前的经济现象产生对比,从而更好地分析这一经济理论所反映的经济规律。例如讲述房地产产权制度时,先从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谈起,讲科斯的生平,讲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理论,不仅可以迅速引起学生对产权经济理论的兴趣,还可以对产权经济理论的诞生历程与背景有初步了解。

三、案例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方式与方法,适时引入案例,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直接讲述、分析案例

该模式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讲述中插入案例,整个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目的是通过讲解案例,进一步阐述相关理论的现实应用及意义,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案例讲述过程可辅以图片、短片等多种形式,使案例描述更加丰满、清楚,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印象深刻[8]。

(二)运用演讲、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以案例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认为教师不应总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处理问题,而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能动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筛选、加工和处理,在案例分析、辩论、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形成自己的新观点[9],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教师可以运用演讲、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在班级中营造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案例为中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讲到“房地产泡沫”时,教师讲清楚“房地产泡沫”的定义之后,可要求学生以“我国近年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为题展开辩论,学生在收集论点支撑材料及辩论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与房地产泡沫相关的事例、资料、论点,无形之中加深了对这一定义的认识、理解及思考,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与胆量。再如讲到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时,教师讲述了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概念、理论流派之后,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例说明世界各国、地区房地产发展周期的不同特点,进而可以要求学生对比不同国家、地区房地产发展周期的特点,运用不同流派的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周期,在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演讲,亮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于学生的论点可及时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但质疑不等于批评,教师要把握好方式、语气,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分析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提醒学生们注意相互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表达、阐述观点的技巧。

讨论、演讲、辩论之后,最后应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做出中肯的点评。针对案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印象深刻;对学生讨论不够深入、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应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教师的点评和总结要想精彩、有说服力,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对相关知识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三)把握案列引入的时间

案例的引入可以在讲解基础理论之后,也可以先引入案例,再由教师或学生总结出相关经济规律。

对于比较抽象的经济规律、名词或学生们不熟悉的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应先讲清理论知识,然后通过恰当的案例论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例如,在讲到房地产的直接融资、抵押融资、契约融资等融资模式时,由于这些名词单从字面上很难弄清其真正涵义,教师应先讲清各种融资形式的定义,再选择对应的案例讲清具体的运作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豁然开朗。

对于学生们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可以先不讲理论知识,直接给出案例,在同学们讨论之后,总结出具体的知识点。例如在讲到住房保障政策时,教师可先以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为例,讲述不同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再由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不同国家保障政策的优缺点,相同点及不同点,最后由教师总结出住房保障政策的分类、特点等知识点。

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责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即教师讲、学生听,不能解决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课堂内外教学互动等问题。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互动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

(一)做好课前准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案例的“接受者”,更需要成为隐藏在案例背后的经济理论的“传授者”、“研究者”。课前,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搜集案例,并进行筛选、分类、提炼及更新。若需在上课时进行讨论或辩论,要事先拟好相关的讨论或辩论题目。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人本主义强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学习[10]。尤其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应当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学习潜能;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多表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创造适宜的课堂氛围。在真诚、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的认知结构及情感内容都发生了交流,教学实现了知情合一。

(三)课后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经验

课堂教学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结束,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及时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案例引入的时间是否合适,案例运用方式是否需要更改。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课后沟通,了解案例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是否有助于知识点的掌握。根据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及时调整案例内容与运用方式,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案例教学篇10

案例教学法是将生活实例搬上课堂,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可用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可用讨论和分析的方法为学生剖析案例,探寻案例背后隐含的经济学道理。本文主要探究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细则,并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实际;应用探究

一、引言

《经济学基础》在中职财经院校中处于基础地位,由于研究的内容偏多,理论知识抽象所以学生反映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部分中职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较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犹如“读天书”。基于此,教师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生动的经济现象与抽象的经济理论契合在一起,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第一,适应经济学基础课程特点。关于《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是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经济课程。该课程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处理职业问题的方法,学生也能树立良好的经济理念和经济观,进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门课程开展的实质是加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将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思维转化方面。但是如果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会感觉很乏味,在教学中加入生动的案例,学生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结合教学状况提出对应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1]。

第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性较强是经济学课程的特征,所以学生学习时会感觉枯燥。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时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的学习状况,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对调动课堂气氛帮助不大,所以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主要将案例蕴含在典型的观点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事例,学生身临其境中能发现问题,借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解决出现的问题。借此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2]。

第三,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关键是让书本知识为人所用,也就是培养学生知识的活学和活用能力,通过活学和活用学生能具体的分析所学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3]。由于案例教学法多选用生活中的常见案例,能激发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上课之前教师精心的为学生挑选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辩论,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听取他人的看法有所收获,并引导学生对某项问题集中关注,运用课本原理得出观点,深化理解。

三、案例的选择要素

第一,真实性。要求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案例的真实性让教师的讲解更具说服力,案例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启发,能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的经济现状,进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帮助[4]。所以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就是选择的案例要真实,不能违背社会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学生通过案例能够学习到知识。

第二,切合性。案例的选择要有切合性。第一要切合与教学内容,第二要契合于学生的特点。选择的案例要在学生的可理解范围内,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忌选择的案例内容枯燥,语言冗长。

四、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应用

第一,引导型案例。案例教学法选择的原则是接近于学生实际生活,更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对某项经济原则有深入的认同,并有着积极的兴趣。如讲解水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水很重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若没有水人的生命将要受到威胁,但与钻石比较水的价格却便宜很多,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学生都明白,但关键是如何使用经济学理论解释遇到的这类现象,通过引导型案例的列举,学生对《经济学基础》有着学习的欲望,想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揭示上述问题的答案,最终带动课堂教学效果[5]。

第二,课中讨论案例。该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完成后,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堂讨论案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程度,案例教学中学生充当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归纳经济学事件,并将其中贴近经济学理论的内容呈现出来,然后结合最近发生的事件利用经济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其中的缘由。课中讨论能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组建课堂讨论小组,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要给学生分组,通常3-5人是一个小组,根据班级的具体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第二,课堂讨论,小组案例教学中要求小组之间开设讨论,对于现有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理论进行讨论,如中国当前开展市场经济是否明智,有的学生持有肯定观点,感觉中国在市场经济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东部沿海地域也逐步繁荣起来,中部和西部经济也呈现出日新月异新景象,所以市场经济的开设十分必要;但还有部分学生持有否定态度,他们列举出的事例是市场经济的开设带来局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东部地域和西部地域的经济收入出现差距,且国家控制力度降低,导致很多鱼龙混杂的产品充斥消费市场,为百姓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能通过听取小组其他成员的想法充实自己的思维。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只需认真聆听即可,不应过度参与,做出评判。当学生发言结束以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持有的观点,补充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偏颇的观点。

五、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思考

第一,组织案例教学。具有案例教学经验的教师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能够将经济学基础理论在课堂上给学生融会贯通;其二,教学活动开设之前,先要熟悉案例,做到心中有数,并事先组织和安排好案例,提炼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将其中独立的案例穿插在一起,让案例教学的优势彰显出来;其三,具有师生平等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引导者的身份,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避免权威自居,先要细致的听取学生意见,强化师生双边交流。

第二,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理念。为让案例教学能够更好地突出教学的目标,案例教学资源就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个人收集的资料不但不全面,而且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学校为提升案例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将所有教师聚合在一起,编著案例教学资源库,每位教师将自己的优秀案例分享出来,学生也可以共享自己的学习案例,通过师生一到努力,丰富资源库,便于师生查找。中职院校的行政部门也可通过微课、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生创新能力竞赛的方式,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团队。除此之外,教师之间也需要多沟通和互动,鼓励教师通过网络、视频的多渠道整理案例,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团体编写教学教案。也要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强化教师素养,一方面学校可以将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外派到企业进行实地的调研,另一方面要求实训基地的工作人员来校讲座,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共同完善教案,让案例更贴合企业工作实际,精细案例的细节,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对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中职院校的学生未来主要是从事一线基础工作,所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灵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当前理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用性人才。

作者:撒然单位: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