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智能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8:21

老龄化智能化篇1

【关键词】老年人,老龄化,健康,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监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百年》报告指出:2001~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17%;到203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1.93%,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大于30%。

而与人口老龄化得速度和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相比,我国老年人医疗健康用品的发展还远远滞后,老年医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研制和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且功能合理、品质优良的医疗健康产品带来良机,日常身体健康状况监测与良好的预警机制完全可能实现,并且适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产品开始更加注重满足情感化的需求,尊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使用体验,以达到符合老年用户的特殊需要,由此,基于人性化医疗产品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1.1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当人们步入老年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

1.2老年人群基本现状及分类

根据我在关于空巢老人医疗健康产品调查问卷的294份问卷分析中,平均年龄为70.8岁,其中60~64岁的老年人占27%,65~69岁的老年人占19.4%,70~74岁的老年人占22.3%,75~79岁和80+的老年人分别占17.9%和13.5%。文化程度状况中以受过初中教育为主,人数为88人,占29.5%;其次为受过小学教育的为74人,占24.8%;大专以上为46人,占全体调查老年人的比例为16.1%;中专/高中教育为44人,占15.4%;不识字和私塾教育的人数为42,所占比例为14.3%。居住地在城镇的老年人数比例为77.7%,农村的比例为22.3%。本次调查旨在通过了解老年人口基本状况及变化情况以及老年人的经济、医疗、生活、照料、消费、心理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警和及时了解健康信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和身体健康状况,将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1)低龄老年人。年龄在55岁~65岁,根据问卷分析,从身体健康状况看,37%的老年人一年没有看过一次医生,35%一年看过5次以下,18%看过5次以上,仅有10%的老年人一年看过十次以上的医生,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基本健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多数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他们仍具很强的自理能力和识别能力。

(2)中龄老年人。年龄在65~75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从患病状况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仅有7%的老年人未患任何慢性和重大疾病,75%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下的慢性和重大疾病,1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上的慢性和重大疾病,这些老年人逐渐呈现出对医疗、护理、药品、保健品以及相应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有适当的自理能力。

(3)高龄老年人。年龄在75岁以上,从问卷分析中,这些老年人中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头脑不清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行走不方便、吃饭困难等生理问题,53%的这个阶段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要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

2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需求分析

2.1生理特征需求

由于身体、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思维系统逐渐的衰退,并且大多老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居家生活中,经常没有子女或是护理人员与之相伴,无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老年人迫切需求一款智能化医疗产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和预警,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2.2心理特征需求

老年人空巢或经常独居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入误区,集中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衰亡感、病态等。大多数空巢老人很少参加室外活动,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同时因疾病在身,他们很担心病情突然发作无法控制,因而心情变得焦虑不安,老年人对于智能化医疗产品的需求,在生理方面是为了解决因年龄增长和孤单而带来的不便;在心理方面则是要达到调节老年人情绪和给予心理安慰的目的。

3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

3.1国内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加剧,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现如今,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日益弱化,医疗护理器械尤其是自助医疗护理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不能够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种类也在日益更新,中国医疗设备及器械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2002年的短短5年内,从8%跃升至22%,并且继续增长的趋势迅猛,有力地说明了其高速发展的潜力。

3.2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医疗产品正在从最初的幻想慢慢变成现实,各式各样运用各种技术的医疗产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更令人可喜的是,其不仅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并且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第一,信息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将在推动车的科技革命过程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相应,医疗产品将发生重心转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老年人可以在家中对人体健康实行有效的监测,家人和医生与不处于接近病人的情况下,可以收集到的医疗读数电子指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医生做出健康的判断。

第二,人性化。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化医疗产品,它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医疗或保健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必须建立在可用性的基础上,以老年人为中心,让产品去关怀老年人、亲近老年人、体贴老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亲切、易学、易用、有效的交互智能化医疗产品。

4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初探

4.1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原则

(1)简单操作。老年人在记忆数字、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化。为了避免其生理上的缺陷,因此在设计中虑操作程序的简化,尽量简洁明了,让老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减少在操作过程中的重复动作和体力消耗。

(2)可识别性。人进入老年后,视力逐渐衰退,对物体的辨别能力开始减弱;听力也会随之下降,对声音敏锐度降低。因此在设计中,将现有的产品转化成老年人熟知的样式及功能模式,符合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习惯。

(3)安全性。由于老年人在身体各项机能方面的逐渐弱化,使其对人身安全的防护也会降低,因而在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产品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设计的整体性,产品外形的圆滑性。此外,在设计中既要考虑产品结构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功能、结构与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结合。

(4)满足老年人特殊情感需求。老年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有怀旧心理,经常会感觉空虚和孤单,有很强的自尊需求,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尊重和关注。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与操作的便利,还要使老年人在自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其怀旧心理入手,着重考虑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元素,以迎合老年人怀旧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消沉的情绪,还可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4.2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

(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

从起源上说,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

广义的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蜂窝移动电话、pDa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移动无线网络(例如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等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了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开发技术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智能终端的信息显示,让智能化医疗产品从设计走向现实。

(2)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特点

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

4.3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实现路径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有机会对老年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拥有新的视野。我们通过对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的开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再加以终端app应用的开发,让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行列,实现家庭-户外-医院医疗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由移动互联网发到家人和医生的移动终端中,家人和医生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的相应的app应用接受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随时监测和预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解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疾病发生时的及时救助,进而给予老年人健康有力的保障。

5结语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标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据调查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只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因此,加大对空巢老人家庭医疗护理的关注,智能化医疗产品开发变得尤其重要。

智能化医疗系统对于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救治突发疾病患者,进而给予有力老年人保障、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此课题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家庭-户外-医院一体化医疗系统的智能化,改善了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了救治机会,从而创造更高效更有保障的就医机制,并且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百年[J],新华网,2006年10月11日.

[2]王佳媛,崔娜,纪楠楠,胡欣.城市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09年9月第30卷第18期

老龄化智能化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智能化养老养老服务

国内外智能化养老模式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一)智能化养老模式的起源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科技水平也较为先进,较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外很多学者对智能化养老研究较早。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倡导“在适宜环境下养老(aginginplace)”的理念,而智能化养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它们称其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后来这种理念逐步推广到其他国家,美国将智能化理念引入公寓设计进而顺推到老年公寓,并首提持续照护性质的社区(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S)(潘卉,2012)老人能享受到智能科技的高质量持续照顾,服务功能齐全的复合式老年社区。国际上也有很多成功范例(见表1)。这些国家都是将科技智能化手段运用于社区或公寓的养老方式,真正从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出发,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的需要,构建安全、实用、环保的适老居住环境,追求高品质的人文主义的老年生活。

(二)国内智能化养老发展状况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智能化养老方式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化养老起步较晚。早期智能化养老体现在智能化建筑设计上,而我国的住宅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补欠账”的状态,长期供应短缺使开发商根本无需精细化的设计和建造就可以供不应求。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传统的居住观念,客观上对高智能、高品质的养老产生需求。2011年国家出台了《养老去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指导》,根据养老住区建设系统规划、功能规划和建设要求的不同,将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作为评定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划分的根据,由此智能化养老应运而生。

结合我国老龄办关于智能化服务的解释,将智能化养老综合定义为: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智能化养老是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现代养老模式,代表先进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的某些城市,智能化、适老化的社区已经初现雏形。目前的初步智能化养老基地的建设与国外的“老年社区”颇为相似,吃住行全部自动化和无障碍。例如武汉的智慧养老(smarthomecare),武汉市侨亚置业集团(郑明桥,2012)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和引进该养老模式的机构,乔西社区智能养老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打造以e-脉手表、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终端和服务平台的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1年湖北武汉市有6863名老人率先享受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老人只需拨通专线服务,就可足不出户预约洗衣、做饭、维修、理发、送米等日常服务(见图1)。四川成都地区的“长者通”呼救机,甘肃宁夏的综合社区服务站设立便民服务卡(韩均,2011),北京丰台区的智能化社区等都是对智能化养老的一种探索。

我国发展智能化养老的客观必然性

(一)应对我国老龄化现状的需要

联合国通常标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老龄化,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为7%,老年赡养系数0.2。我国于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2022年将进入社会老龄化,届时老年赡养系数将超过0.2,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4.27∶1,2037年我国将进入深度社会老龄化,老年赡养系数将超过0.3,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79∶1。从人口老龄化到社会老龄化中国仅用21年,比西方发达国家快了约3倍(杨燕绥,2012)。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亟需创新,智能化养老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虽然处于初步阶段,但能缓解养老困境。

(二)适应传统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转变的需要

我国的家庭结构已明显呈现出空巢化、核心化趋势。截至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亿,2025年将突破4亿,2050年将达到峰值4.83亿。届时,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家庭平均人数为3.1人,2030年将缩小到2.6人,2050年缩到2.51人。独生子女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7%,“4-2-1”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主流(曹煜玲,2011)。养老主体与客体之间严重失调,纯粹依靠过去的家庭人力养老已相当不能满足形势需要,我们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智能化能够大大减少人力,优化资源配置。

(三)满足老年群体客观的生理、心理状况的需要

第一,从生理角度来看,老年人一旦上了年纪,会出现生理衰老,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减弱,直至生命终止。具体表现在:其一,感知能力退化,老年人感知能力的变化影响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的接收。体现为光暗适应能力、颜色知觉能力和敏锐度的下降。其二,神经系统功能退化,这主要由老年人脑细胞减少造成的一种迟钝反应。表现为思考能力降低,记忆力减弱,对新环境的适应认知能力较差。其三,肌肉及骨骼系统的变化,70岁的时候,肌肉只有30岁的一半,骨骼岁年龄的增长逐渐变脆,再生机能变低后灵活度明显下降,所以老人摔跤容易发生骨折,生活场所需要特别注意。其四,对环境适应能力退化,由于新陈代谢变慢,温度、湿度和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老年人的促发性疾病,致其丧失自理能力(许畅达,2007)。2010年末,根据世界健康调查(wHS)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nHSS)2003-2010年的关于失能老人的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老年人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于客观居住环境要求很高。科学的标准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环境的声、光、热,以及无障碍,智能化设计,对于失能老人的全方位照护,对于半失能老人的身体恢复,对于自理老年人的身体保健都是有很好的帮助。

第二,从老人的心理角度看,传统观念认为老人只需要能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就行了,吃饱穿暖就谓之孝。然而孔子有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为现在的所谓孝子,都说能奉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孝敬,那和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往往忽略老人的高层次需求。老年人因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环境的变迁及生理机能退化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有更强社交归属需求,但凡事很怕给子女添麻烦,想尽量依靠自己,而自身条件又受限,长期会产生自闭情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年人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社会认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自身的社会经验应该得到尊重。智能化养老可以弥补传统机构养老的缺陷,因为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很多身边的问题,而不是麻烦子女,智能化设施会成为生活好帮手。不给子女添麻烦,本身也是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减轻负担。智能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远程科技的体系上建立的一个支持家庭温情养老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其它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完善,不仅解决了我国家庭养老资源弱化的问题,也符合我国一向提倡的“孝”文化。

(四)弥补我国养老资源匮乏的现实需要

养老护理服务由于其特殊性,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又高于一般的服务行业,生存在这样一种夹缝中,利润空间有限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亏损,民营养老机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为353.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有19.1张,离30‰的标准相差甚远。同时,我国存在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与急需的矛盾,目前我国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更不足10万人(石峥,2012)。如果建立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智能化会降低人员需求,只需要少数人观测监控老年人的动态,在需要的时候调配人员,而不是挨家挨户走访,就可以较大地节省人力成本,整合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尤其对于家庭养老的半失能老年人,也更为方便,大大缓解养老机构的床位紧张。

我国发展智能化养老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成本是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最主要的瓶颈

目前老年人保守的消费理念是养老服务的一大阻力,多数老年人还是不愿把自己毕生的积蓄花在养老方面,所以目前养老产业多是叫好不叫座。养老建设成本费用很高,除了公益性政策性养老机构外,政府要起到支撑拖底作用,给予政策上税收上的倾斜,在智能化养老建筑产业给予扶持,社区和机构统一配置智能化养老的设施(,2012)。

(二)老年服务风险管理政策法律不健全

老年服务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完善的可供参考的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智能化养老虽然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的安全,但是也不能完全避免老人自身造成的意外,例如老人在养老院意外跌倒,造成人身伤害或死亡,这个权责界定不清晰,会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是对现在的养老社区和机构。所以,要注意老龄群体的特殊性,规范其发展,以免使产业陷入利益化陷阱,老人无法从中享受到应有的服务。养老产业的发展应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养老服务标准不完善

近年我国先后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历研,2012),初步形成了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服务环境监测等一系列的标准体系,一定程度上了推动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化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完善、协调统一的社会服务标准。养老标准涉及建筑、设备设施、医疗、饮食、服务、精神等多个层面,但这些层面的规范零散的分散在不同的文件中,所以让养老服务的工作者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社会服务的具体方向和标准。其次,针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只有6项(李华楠,2012),就设置标准的类型而言,多数是以机构设置、设备设施、辅助仪器等建筑设施方面为标准,而真正意义的针对性、可测评的软服务标准还较为缺乏,造成目前各种模式自成一派,老年服务质量偏低。智能化养老在推进的时候可能会无所适从。

智能化养老在未来养老服务中的展望

(一)智能化养老将融入养老主流模式

我国未来长期模式,仍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如今居家养老纳入智能化居住区规划突破了传统家庭养老只注重关注老年人自身问题的局限,这种依托社区构筑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形式是一种在传统聚居观念和老年社区之间寻求的一种平衡,满足了老人的心理需求,可以使老人感受家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专业照护,尤其是高龄老人、空巢和失能老人对此表示更强的认同感(窦玉沛,2012)。智能化养老系统也可以通过对老年人的家庭智能化的改造,更好让居家老人享受智能化的便捷养老服务,通过对整个社区的智能化建设,使智能化养老系统覆盖到每个家庭、每位老人,改善社区服务的弊端,提供高质量服务;还可运用于老年服务性质的机构,使机构能够提供更完善、先进的照护服务。

老龄化智能化篇3

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班级视觉17-1

学号201705002368

姓名杨腾渊

指导教师范颖

职称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

杨腾渊

学号

201705002368

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拟定论文

(设计)题目

智慧养老型app服务结构与界面设计

论文(设计)来源

自选

论文(设计)类型

B-应用研究

指导

教师

范颖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截止到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总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大概11位老年人。其中2019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2018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为最大增长额。来自云南省人口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70.1万,占总人口的11.59%;预计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万,占总人口的12.4%;其中约有3.6%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适度照护。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昆明市的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突出,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它们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近年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展老年人的死因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死亡率为2567/10万,占全人群死亡比例为82.0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身理和心理伤害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老年人死亡比例较大,其死亡谱决定了全人群的死亡谱,老年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老龄产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要怎么做来充分满足国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交互设计领域未来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当今市场下的智慧养老型app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市场主要服务与老人的app主要有交友类、健康科普类、医疗类三种类型。交友类如“养老平台”“幸福行”,依托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使老年人群体能够进行线上交友并发表动态,分享生活。健康科普类如“养老管家”“老年云课堂”,搜集各方健康相关信息置于平台供老人浏览,为老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力求做到信息准确。医疗类app如“黄金急救”“天使救援”,整合当地医院信息,使大众能够就近急救,不过要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一样的功能软件,困难度会大大提高。使以上几类app都有服务于老人,却都是带着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来进行设计的。首先是色彩方面,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已经衰弱,需要强烈而具有刺激性的颜色才能使老年人看清app界面,当下养老型app基本都采用弱色来颜色填充,虽然做到了颜色和谐,却让使用app的老年人看不清楚。其次是字体大小,老年人的视力是不如中青年人的,进行app设计时需要用大号甚至特大号字体来进行填充,可当下的养老型app与常规app字体大小相同,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满足感。接着是图形,养老型app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思维缓慢,应当还原图形本真,使图形一目了然,而当下养老型app的图形结合当下时尚元素,使老年人不能理解,必须进行文字辅助才能明白其意。最后是版式方面,当下养老型app版式设计与常规app无异,其连接点和换页功能不能很好地服务与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对信息产品几乎处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末端,只有极少的设计者们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将老年人群体作为产品受众群体之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也是设计师在当前时代下的重要责任。

1-2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老年人群体而研究的移动应用程序,本程序的主要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摸索出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app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界面交互,设计出一款服务于老年人的老龄产业的智慧养老型app,做到:

(1)安全化:能让老人进行线上问诊,能使老人在危难之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呼救,使老人就近治疗。

(2)智能化:提高老年人app使用率,使老年人们享受科技生活中的乐趣;完善智慧养老型app功能,革新传统养老模式,更好地将老年人与信息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信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自救,赋予智慧养老型app新的价值使其更加具有较强的的冲击性与吸引力,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高适用性的智能产品。

(3)全面化:提供社交、科普、急救等功能,更好的让老年人在生活中通过智能手机来满足自身各类需要,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改善老年生活状态,培养老年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2.文献综述

2-1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的相关应用型研究不足国内关于智慧养老型app的界面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科普和社交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欲望两个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对于老年人的急救需求没有涉及和说明。朱媛、段慧敏(2019)提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层次需求模型,并在现有智能手机上与老年人强相关的应用app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设计策略;经研究得出基于“老有所养”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凸显专业性、基于“老有所乐”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更多元化、基于“老有所为”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深挖价值的与老年人智能时代三层次需求模型相对应设计策略;根据老年人三层次需求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需求,能够为开发与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手机应用app提供建议。李邵静(2018)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看病就医拿药比例普遍高于年轻人群,由于医院路途遥远,老年人看病问题成了社会急需解决与关注的首要任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类app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看病难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类就医app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记忆。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做到从老人需求出发,操作简单,一键解决就医过程。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设计调研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设计应用技术路线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设计定位概念提出概念确立设计流程图设计图效果图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4-1研究内容:

(1)设计调研

①通过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本文所需的理论支撑(2008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2012年,《“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7〕12号),表明我国健康老龄化规划正式实施);

②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取老年人的想法,并通过问卷数据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研究;

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的老年app界面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当下老年app设计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前景,结合自身使用体验以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同行水准,总结出可行性强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分析

S(优势):国家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拥有市场前景;app界面结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专门设计。

w(劣势):知名度难以打响,研发的产品及服务同市场上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同质化严重,需寻求突破口。

o(机会):产品使用者对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已经使用疲劳,需要新的产品刺激活力;大多数养老型app的设计都没有从老年群体的立场出发,是以设计师主观情感为主的产品设计。

t(威胁):替代品多,市场竞争大。

(3)概念设计

设计定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昆明市区、智慧养老

概念提出与确立

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

地区性意义指的是局限性的在某个特定范围中某种事物的存在对这个范围的意义。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基于研究内容,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更加地安全化、智能化、全面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娱乐社交需求与当地医院的协同性、急救的便捷性选择了“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这个概念。

(4)设计应用

主要通过电脑辅助如“ai、pS”等设计工具和“墨刀”等交互设计工具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为:首先查找相关的素材及资料并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考察并对比现有的智慧养老型app进行方案草图的绘制,完成草图并征询老师意见,进行方案草图的确定与修改;收集市场信息,分类整理完善,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深入与修改,完善app产品功能,最终完成app设计制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

4-2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设计背景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路

二、调研与分析

(一)发现问题

(二)调研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概念设计

(一)设计定位

(二)概念提出

(三)概念确立

四、设计应用

(一)设计流程

(二)设计图

(三)效果图

五、结语

5.论文进度安排

(1)设计调研阶段(2020年9月1日-11月30日)

(2)设计分析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

(3)概念设计阶段(2021年1月1日-1月15日)

(4)设计应用阶段(2021年1月16日-4月15日)

(5)答辩准备阶段(2021年4月16日-5月10日)

6.参考文献

[1]关爽,刘会衡.基于android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1):52-54.

[2]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3]何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老年广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7):40-42.

[4]JHonYCHoonYeonGnG,陈思璇,谭清美.信息化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感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58-64.

[5]张阁,于琦,贺培风.我国移动医疗app核心功能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4(26):21-25,3.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121(3):30-37.

[7]邓诺,卢建华,周业勤.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4):1805-1807.

[8]张琼,韦焘,刘敏,等.昆明市城区居民对养老模式和服务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J].民康医学,2017,14:76-79.

[9]刘小路,丁虹月,韦鑫珠.基于老年人认知需求模型的资讯app界面设计研究[J].设计,2018(01):26-27.

[10]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日期:

学院意见

学院领导签名:日期:

学院盖章

论文(设计)来源:教师课题、社会实践、自选、其他

老龄化智能化篇4

养老困境从人力层面无法解决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17年6月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致辞中表示,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从2012年到2016年,老年人口从1.94亿增长到了2.3亿,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4.3%增长到了16.7%,增速惊人。上海市面临的老龄化状态则更为严峻。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457.7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31.6%,基本上每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年人。这样的老龄化势头,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

据权威机构报告,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重失能人群已达940万,部分失能患者1894万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82万老年痴呆患者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众多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老年人医疗护理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两种进入老龄化的模式不同,我国的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再加上人口多、发展差异大这样的国情,我国的养老问题正变得日益尖锐。

在老龄化问题面前,“养儿防老”这种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大量的“4―2―1”家庭结构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改观。所以“独生子女”与“老龄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就让养老问题面临更大的困境。即使二胎放开,我国在短时间里也很难解决养老困境。所以从现阶段的趋势来看,利用人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基本是不可能的,需要从其他领域来找到破解问题的方式。

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具有交互功能的高效智能产品的出现,让棘手的养老问题看到了曙光。

2017年5月举办的“上海论坛2017”年会上,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pissarides)做了主旨演讲。他介绍说,在2000年,只有2%的韩国人口进入健康领域就业,因为健康领域的支出不断上升,该比例已上升到6%,而相似的趋势也会出现在中国。皮萨里德斯预测,到2025年,中国GDp的10%会用于医疗健康,而目前这个数字是6%。他建议中国政府做好准备,以应对医疗健康领域需求的增加。一个共性是健康卫生领域会有更多岗位出现。他说,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等图,实际上都在走向快速的老龄化状态,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忙,生育期也越来越晚。其中2050年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届时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的老龄化人口都处于巅峰状态。但皮萨里德斯认为,新技术的涌现,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将为养老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多国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解决问题

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尝试由它们陪伴照顾老人,为老年人世界增添色彩。让智能清洁护理功能的机器人来护理老年人似乎正在演变成一种趋势。

澳大利亚珀斯一家养老院近日采用一款机器人做护工照顾老人。这是继该款机器人在美国和欧洲养老院广泛使用后,又进入澳大利亚。据悉,这款机器人名为“佐拉”,身高57厘米,可以运动、跳舞、读书、讲笑话。此外,它还配有语音合成功能,可识别19种语言,护工可以用平板电脑给机器人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能与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日本老龄人护理人员紧张,日本政府早就把目光放在了护理机器人的开发和推广,希望帮助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日本人形机器人如此发达,某种程度上也是受老龄化问题的刺激。日本松下公司的Resyone看护机器人可以从一张床变成一个电动轮椅,能够单独完成多个护理人员的任务。和Resyone一样,日本人形机器人Robear也能将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完成多个看护人员的工作。这款看护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它的设计者们都来自日本研究机构RiKen。Robear或许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的照料,使老人得以方便活动。虽然它只能按指令行事,不懂得嘘寒问暖,但是确实为空巢老人带来了方便。

德国需要护理的老人同样数目庞大,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到2020年大约320万左右的德国人需要护理。目前,德国政府也开始使用智能护理机器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德国莱尔克斯机器人研究院给德国著名的奥古斯汀养老院提供了一种护理机器人,它可以检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带领老人去洗手间、抱起老人拇采弦迫胱位,可以从另外一个房间取回一瓶药、记录老人用药记录、进行送餐、整理床单和脏餐盘,对于那些不希望麻烦别人而自己进食的老年人,护理机器人还能用小勺子把食物送到老年人的口中。

美国一家公司研发的专为失能病人、术后活动不便的人群量身设计的伊利诺护理机器人,采用了智能化体感交互、远程通讯、护理机检测、人体烘干、微电脑控制等多项技术。据悉,失能使用者大小便的排泄问题能够借助该机器人轻松搞定,它不但能自动冲水抽取排泄物,洁净温水洗、尿道口及附近部位,并暖风烘干,还可以自动记录使用者一天的排泄次数,帮助家人和医护人员监控病患身体状况,采集第一手的可靠数据。

英国研究人员研发出的一款名为Care-o-bot3的机器人既可作为家庭服务员,也可以作为老年人的贴心朋友。这款机器人是一款实用性极强的家用设备,由英国及其他欧盟国家的科学家们在“机器人学及老年人陪护”项目的支持下研发而成,目的是照顾那些不便走动以及孤单的老年人。这款机器不仅会做多种家务,而且能当“贴心朋友”,可以为独居的老人提供情感慰藉。它可以帮助那些整天坐在电视机前不与他人讲话的老人,激发他们的活动性,还可以在他们遇到麻烦时呼叫寻求帮助。此外,这款机器人的LCD屏幕上带有不同的表情,当老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就会露出微笑,而当老人们忘记吃药或没能完成任务时,就会面露沮丧。它的弯曲手臂可以拿起饮料,有一个托盘结构,可以放置物体。它能够为主人打开门,迎接客人,或者为主人拿来饮料。操控它非常简单,使用手机软件便能指令机器人去做某些事情。

新加坡也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新加坡在全国20多所老年人活动中心部署名为“Robocoach”的健身机器人,希望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的同时,带老年人来一起锻炼。Robocoach”拥有可动的金属手臂,能作出各种伸展动作,它的头部是台平板计算机,可以显示各种表情和发声,也能记住一些简单指示。它配备了两个屏幕,一个位于头部,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另外一个更大的屏幕在其胸前,显示相关锻炼的教学和动作分解视频。据报道,机器人教练十分认真负责,它可以演示15种动作,还可以识别人的声音,按照指令来进行演示。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机器人教练在为群组老年人进行演示的时候,会放慢节奏,确保每个人都可以跟得上。

中国智能护理机器人研发不甘落后

在全球的医疗机器人市场份额中,欧美企业几乎独占鳌头,在国内智能护理机器人仍处于研发或试验阶段,实现产品市场化的案例几乎见不到。不过近两年来,该行业迎来了政策的春天,企业进入智能护理机器人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比如上海多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从2005年建立以来就针对我国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趋势不断研发产品。上海多扶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产品结构优化,十年磨一剑,推出“全智看护”护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充分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室内的活动需求,具有辅助老人独立上厕所、移位沐浴、站立移动、平移上下床等市场领先的特殊功能,并配置有平板电脑成为平台的终端,通过平板电脑上自主研发的app软件,快捷地结合客服端、老人端、儿女端、第三方服务端,形成相互有效的服务及支付功能。

在安徽芜湖欧凯罗博特有限公司,国内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自动护理机器人”小皖近日问世。该机器人只有一个大号的家用整理箱大小,现已在合肥市的部分养老院投入规模化使用。据悉,“全自动护理机器人”的最大优点是解决了老、病、残等人士对于“健康权和隐私权”的追求,可广泛用于医院、敬老院、康复中心、养老护理院以及家庭等场所,不仅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也填补了国内卫生护理产品的空白。据了解,该自动护理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具有能够自动处理老年人、伤残、智障和无知觉病人在轮椅和床上大小便,当病人排便时,该机可自动识别大小便,并启动相应的工作模式,以温水边清洗边引导,同时用热风实施干燥,以微风进行定时干燥。

目前智能护理机器人正站在政策的风口上。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要求“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提及的十大领域就包括高性能医疗器械,其中一点就是要求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及护理设备。虽然医用机器人的分类并不统一包括护理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

在护理机器人领域,还有一类康复机器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突破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针对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推广应用。所以这几年来,以康复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新产品不断出现,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等产品以及陪护机器人、智能轮椅等先进医疗机器人产品吸引了越多越多人的目光。

比如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该机器人是为肌肉萎缩患者设计的,它能根据使用者的用力情况,在垂直方向对使用者的手臂产生支撑力,在水平方向上对使用者无任何限制。这套设备拥有几种工作模式:在助力模式下,支撑使患者手臂的力量保持恒定;在肌肉活动控制模式下,通过肌肉硬度传感器测量使用者的肌肉活动状态并自动控制支撑臂;在按钮控制模式下,使用者通过按钮来控制支撑臂上升或下降。这套设备有助于大脑受损患者和aLS患者实现康复。

此外还有下肢康复机器人,其中单自由度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低频电流依次刺激下肢肌肉产生关节收缩,以重建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脊髓损伤的局部组织修复,操作简单、适应性广;可穿戴型下肢康复机器人适用于急性下肢疾病患者,特别是关节炎、膝关节造形术、十字韧带术后患者。由于术后患者关节韧带十分脆弱,这种机器人可帮患者实现步态康复;下肢悬吊减重步态训练机器人可以带动患者在矢状面内进行步态训练,采用控制策略实现被动训练和主动辅助训练,帮患者矫正步行。

开启医院智能化护理新模式

当前我国医患比例失调,门诊量、手术量增加,在给医生带来压力的同时,更为承担护理工作的护士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几年,随着医患事故的频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制度缺失问题不断暴露,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制度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源源不断的需求,护理工作越来越呼唤智能化。

智能护理机器人正在不断切入医院护理领域,机器人应用也正在医疗自动化方面不断贡献着自身独特的价值。我国涌现了诸如博为医疗机器人、联新移动医疗、小鹿暖暖等在医院智能化护理领域不断精深耕耘的公司。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张钹认为,智能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而是建立人机共生系统,让医疗护理更精准化、个性化。在人机共生交互方面,我国最近出现的静脉配液机器人、静脉输液自动监控系统、为患者办理出入院和导医服务的护士助手机器人等一大批智能化护理设备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医院,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比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脉配液机器人”,正在被越多越多的医院所认知。过去,患者所需的静脉输液药物都要依靠护理人员手工配置,不仅容易出现人为差错和污染,对患者安全形成潜在威胁,而且化疗药物等高危药品还会对操作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性药物挥发后具有很强的毒性,护士们每次进入配药室时,都得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将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即便是这样,也很难保证人体和药物完全隔离。由于担心化疗药物的毒性,哪怕洒出来一点点,都会损害皮肤,配药时必须小心翼翼。静脉配液机器人成功克服了以上难题,尤其是对国内最常见但过去无法通过机械臂掰开的玻璃安瓿瓶的处理,其破损率被降到千分之一以下。静脉配液机器人内部的配液局部环境达到了动态百级标准,比最高等级手术室的环境还干净。能精确地完成消毒、开瓶、罐液、抽吸、再消毒、输注等几十道配液程序。平均一台机器配一服药2~3分钟,一台机器最多可以配10瓶药,而一个人可以操作3―4台机器。

老龄化智能化篇5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高校第三年龄教师人力资源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人口局(economicandSocialCouncil,简称eCoSoC)在《2009年世界人口老龄化报告》(worldpopulationageing2009)报告中指出:当下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并将长期持续,且老龄化程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在《积极老龄化政策纲领》(activeageing:apolicyFramework)中提出健康、社会参与、安全三大策略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在社会参与方面,特别强调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对老龄人士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与价值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并协助老年人从事志愿服务,反对年龄歧视;倡导集终身学习、工作与休闲于一体的人生愿景。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eB-oL].[2014-12-01].http:///.)。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老龄人口高龄化的人口情势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面对的人口新常态。如何发掘并善用老年人力资源是因应人口新常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大力倡导的通过社会参与来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思路,将原本被视为非生产性人口或依赖人口的退休群体转变为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Roles),这不但可以缓解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能拓展和彰显老年价值,丰富生命意义,增进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的福祉。

1.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特点

学者皮特・纳什利特(peterLaslett)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第一年龄为个体出生至其开始工作之时;第二年龄始于就业止于退休,亦即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第三年龄为正式退休至身心机能开始快速衰退的时期;第四年龄为身心机能快速衰退直至生命终点。第三年龄是身心状况相对健康的阶段,尽可能延长第三年龄而压缩第四年龄的长度是生命后期的理想状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的职业生涯中,其能力轨迹会经历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鼎盛期、维持期和衰退期。通常在45~65岁的年龄段,大多数人的职业能力处于高水平维持期。在紧随其后的第三年龄阶段,职业水平并不会陡降,而是会延续退休前的较高能力水平,然后才开始缓慢下降。此外,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智力可以被划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水平至青期达到峰值后会逐渐衰退,而晶态智力水平则到壮年期开始上升,并能通过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得到发展提高。因此,即便第三年龄人士的液态智力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但晶态智力的增进仍然可能令其总体智力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优势集中体现于其经年累积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其中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随年龄和阅历增长而增加的社会资本以及较低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所以,开发利用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有助于人类智慧和社会文化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持续增加。现阶段我国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在此制度安排既定的前提下,意味着高校教师职场期的相对压缩以及从退休到生命终点时段的绝对扩张,即:第二年龄阶段相对缩短、第三及第四年龄阶段绝对延长。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则是投资的收益期缩短。高校教师工作是脑力劳动,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及创新,该能力在退休后不但不会随增龄而明显下降,反而还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所蕴藏的独特经验价值和文化价值,应该被充分发掘善用,而不应被闲置浪费。有鉴于此,以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高校图书馆为平台、高校退休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提供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对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真人图书馆的缘起与现况

真人图书馆(HumanLibrary)以人为“书”,特定个体的知识、信仰、族群、政见、经历等都可以成为“书”的主题。读者通过借阅“真人图书(HumanBooks)”与之面对面沟通与分享,于是阅读便不再仅仅是阅读者的单向行为,而成为人与阅读对象间的双向对话和互动。国外多以具有特殊经历或污名化的小众群体为借阅对象,通过近距离交流沟通,加深彼此了解,减少偏见,消除歧视。正如真人图书馆的创立者罗尼・阿博格(Ronniabergel)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对话的时代,随着对话而来的是理解以及理解所带来的宽容,暴力与攻击源于人们彼此不了解”。真人图书馆让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对话,藉此消除人们心目中对于特定人群的偏见或刻板形象。

真人图书馆发端于丹麦。1993年居住在丹麦哥本哈根的青年罗尼・阿博格因亲眼目睹朋友在种族冲突中受重伤而被触动,于是在哥本哈根成立“停止暴力(StoptheViolence)”组织,以此反对种族冲突,寄望通过真诚沟通让世人摒弃偏见、减少社会暴力。短短几年间,仅丹麦就有逾3万人署名加入该组织。2000年7月,该组织参与共同筹办丹麦罗斯克尔德音乐节(RoskildeFestival),主题是反暴力、鼓励对话及建立关系。真人图书馆于音乐节上首次设立,包括同性恋者、女权主义者、穆斯林、残障者、无家可归者等在内的、身份易遭致非议或歧视的75人获邀作为真人图书供音乐节参加者借阅。该活动旨在让所有参加音乐节的民众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话来消弭对彼此的误解与偏见。真人借阅活动组织者提出“勿以封面度书(Don'tJudgeaBookByit'sCover)”的口号,鼓励读者挑战自己的偏见,揭下彼此的标签,直面标签背后鲜活的人和事。真人图书馆的雏形便由此而来。目前,真人图书馆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广,在多元族裔国家的发展尤其迅速。真人图书的主题由最初的边缘化群体相关议题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要议题,阅读主题和参与范围日益广泛。

我国真人图书馆的开办以高校为主力。2008年,美籍华裔教授曾蕾在“图书馆2.0中文论坛”上,首次向中国图书馆界介绍了真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而关于真人图书馆的研究论文则最早见于2009年林梦笑所发表的《图书馆活体资源刍议――以“活体图书馆”(Livinglibrary)为例》一文。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我国首家全面开办真人图书馆的机构,也是真人图书馆项目开展相对成熟的机构。该校于2009年3月首次开展真人图书阅读活动,以“鲜悦livinglibrary”为其真人图书馆命名;每期邀请校内外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作为真人图书供读者借阅,践行“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众人薪火,传承你我”的主题思想。截至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共举办了37期真人图书借阅活动,收藏“图书”62册,共有1200余名读者直接参与借阅活动。与国外真人图书馆“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不同,“鲜悦livinglibrary"的理念更倾向于知识性、专业性,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活动形式类似于小型座谈会的问答交流。目前已有同济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办了真人图书馆服务。

真人图书馆通过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阅读场域,令读者与真人书得以充分对话和互动,彼此坦诚交流,让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机会互相认识和了解,为促进人与人的沟通理解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分享提供了平台。此外,真人图书馆还为倡导阅读提供了新途径。但真人图书馆项目在我国的公众知晓程度很低,现阶段发展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尚有待宣传普及。此外,尚无高校专门推出以退休教师为真人图书载体的借阅服务。

3.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健康状况尚佳、智慧不减的同时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职业特点使其养成了对于时代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往往有更高追求。若其能继续投身于教育性活动,不仅可以奉献宝贵的智慧财富于社会、助力年轻一代成长,而且还能丰富退休生活、彰显其人生价值。真人图书馆项目,通过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的志愿者服务,一方面延长了教育投资收益的回报期,避免了人力资本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退休后的无角色感,缓冲退休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其价值和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避免退休震荡,助推成功老化目标的实现

退休震荡(RetirementShock)是指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并伴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不适应和负面冲击。退休是重大生活事件,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大转折,这一转折意味着原有生活秩序、自我认知与社会联系的改变,包括:与职场相关联的身份地位的丧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目标的重新定位等,因而容易出现退休震荡。退休震荡通常源于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匮乏感、工作角色丧失及与社会脱节所致的失落感和无用感、对大量闲暇时间的无所适从、自我评价降低等。

成功老化(Successfulaging)的概念缘起于1950年代,于1980年代开始普及,迄今并无严格的定义。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个体从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中,如果免于疾病或失能,且认知水平和生理机能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能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互动,则被视为成功老化。成功老化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第三年龄期逼近人生终点,第四年龄期被最大限度压缩。

社会老年学的活动理论和角色理论认为,从职场退休后,如果没有适当的活动填补工作角色丧失后的生活空白,则老龄人士的身心衰退会加速,因此需要寻求非强制性的、有意义的社会角色替代职场角色的丧失,通过新的角色活动重建生活目标及自我评价。非强制性角色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且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可以令老年人内在需要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稳定的角色支持则可保证稳定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实证研究显示,适应良好的第三年龄人士往往拥有多重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Roles),通过参与志愿组织、教会或休闲组织的各种活动获得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替代性角色。越活跃的老人越具有适应力,自我评价也更积极正向,幸福感更强。因此,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并保持生命的活力。同时,老龄相关政策和项目也应鼓励老人社会参与,并提供恰当的平台让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投入职场或参与志愿,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退休人士发展新的社会角色。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服务平台,退休教师藉此平台延续社会角色、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水平及社会联系,不但社会受益,还有助于退休教师保持稳定的自我角色认同,缓冲退休震荡,并可从中收获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有益于成功老化愿景的实现。

3.2肯定老年群体的贡献和价值,消除对“老”的歧视与偏见,增进代际和谐

传统社会文化将“老年”形塑为一种问题建构,“老”总是与衰弱、退化、依赖等相联系,而其与增龄伴生的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更丰富的经验阅历却往往被忽视。老龄政策设计也多聚焦于老年人的生计与福利,较少关注第三年龄人士继续服务社会的议题。社会上充斥着对老年的偏见与歧视,甚至一些老年人也不自觉地对号入座,进而强化了社会文化所预设的老年期的负面刻板形象。因此,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服务社会,仅延长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期,更是消除对“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偏见的有力证据。

代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不同代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之生活经历迥异,难免彼此不理解、不认同、不接纳,从而造成代际关系的疏离、隔阂和冷漠。积极的代际互动有利于提升老龄人士的正向评价,帮助老年群体融入社会和维持社会关系,同时消减其孤独感及负面情绪,促进成功老化。第三年龄高校教师,通过真人图书借阅活动与年轻学生展开充分的代际互动,经由对话与沟通,增进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生活场景及其老化体验的了解,消除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打破老少两代以彼此年龄为标签的刻版形象甚至偏见,从而促进代际融合。而这正是真人图书馆的使命所在:通过对话消除偏见、增进理解与宽容。

3.3充实馆藏资源,促进图书馆对知识的挖掘、转化和传递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大半辈子的人生历程中累积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上直接获得的默会知识,当作为真人图书提供借阅时,其自身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便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真人图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并非如其他阅读介质一般是被动的客体,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导阅读过程,并且与阅读者有话语、情绪、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交流互动,而这样的阅读过程是有利于默会知识的转化与传承的。双方在阅读活动中分享观点、技能、价值与知识,思想反复碰撞交锋;阅读者与阅读对象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因此,“图书”与“读者”之间并无主客二分的截然界限,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更能激发阅读过程中新知的产生。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散中心,对知识和信息的发掘整理以及提高知识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高效性、可靠性是其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从两方面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水平:一方面,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的知识资源充实了图书馆的馆藏;另一方面,通过对真人图书阅读过程中默会知识和新知的挖掘、传递和管理,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存量。读者与“书”于阅读中的互动令读者不易分神,同时能及时获得答疑解惑,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4有助于彰显阅读的本质意涵

关于阅读的本质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批判性识读(CriticalLiteracy)观点认为:阅读是关于意义的建构,经由阅读者与阅读材料、其所处的生活世界之间的互动后产生,此互动过程重构了文本的意义,读者得以于阅读过程中诠释其所处的世界。既然认知与阅读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的建构过程,而个体世界观的建构原本就与其生活世界中人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真人图书对于读者世界观的建构便具有了双重影响。读者在与真人图书的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有观点的往复交锋、有疑惑与偏见的澄清、有情绪和情感的传达、有超越语言文字的默会知识的传递;读者于此互动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得以更加直观、具象、深入地理解阅读主题,并藉此对自身的生活世界进行重新编码和意义建构,从而其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便于此互动中展开。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人生智慧,在学生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中理当扮演积极正向的角色。较之于讲台授业,真人图书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其非学术领域的人生智慧和影响力,读者可以收获更多文字阅读无法传递的知识。一本好书,能以“言传”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一本好的真人图书,不但能“言传”、更能通过“身教”‘引领读者人生的方向。

3.5提升图书馆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水平,助力阅读推广

随着网络和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阅读介质日益多样化,而纸质图书在阅读载体中的权重在降低。作为追求时尚、求知欲旺盛的高校学生,自然渴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走下讲台的高校退休教师,以真人图书的身份供学生近距离阅读,这种轻松灵活、不拘一格的新鲜阅读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推广;同时也是对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的践行。

4.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组织实施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各个院系、学校的离退休处建立日常联络机制,这样便于汇集退休教师的信息。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每一位退休教师发出真人图书志愿者活动的邀约和具体要求,有意为之的教师将自己愿意出借的阅读主题、时间安排、出借要求等具体信息予以反馈。图书馆则据此建立退休教师真人图书资料库并加以编目,根据真人书的意愿、读者反馈等具体情况进行书目的动态调整。图书馆可以为真人图书志愿者提供指南或简短的培训,帮助退休教师了解真人阅读活动的主旨、原则及操作规范等,协助其确定真人图书的阅读主题。考虑到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特点,真人书的主题既可以与退休教师的学术背景有关、也可以是教师不适合在讲台上展示的非学术方面的积累和特长、还可以是学生群体高度关注的议题等。

图书馆定期开展真人图书借阅活动,通过在校园网和校园里张贴海报的方式宣传真人图书阅读活动,借阅内容、时间、场地、人数、借阅伦理等细节在对每一本“书”的介绍中均须明确规定;根据阅读主题的特点安排私密或非私密空间;学生则通过管理系统预约“图书”。每一次真人阅读活动结束后,读者和真人书填写各自的简短问卷,便于项目组织者及时获知反馈意见以改善服务。除了涉及态度和评价一类的封闭式问题外,问卷中还应设置阅读感想一类的开放性问题,该部分信息经汇总整理后可以在图书馆网站的真人图书馆版面中予以张贴,这也是知识共享的一种途径。

高校真人图书馆的组织运行应有别于公共图书馆的真人图书项目,应更多结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学科特点、读者偏好以及作为真人图书的退休教师的个人特质来提供适切的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第三年龄教师在真人图书馆出借的“图书”内容和风格宜与传统课堂讲授有所区别,应更注重默会知识的传递,同时避免阅读活动演变为学术讲座。

5.人口老龄化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老龄化智能化篇6

关键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引言

智能化养老服务依托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平台,整合了养老所需的医疗卫生、健康护理、物业管理、建筑设施等多种资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和卧床老人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专业化程度。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2013年召开了首届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至今已连续召开了四届,并相继出台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智能化系统技术导则》、《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业人员问题是其中之一。文章把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笼统的分为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两类进行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我国并没有专门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目前的管理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思维传统。我国的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传统管理模式在其心中的位置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不愿接受新型事物,不愿转换管理风格,从而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意识。二是缺乏经验。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养老服务产业落后的地区,因此,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并没有实践经验。在我国,苏州、武汉和宁波是几个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有些领导者即便是借鉴了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也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创新运用,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四是管理粗放。目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并没有具体标准,系统化程度低,管理思路主要源于理论经验,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亟待实现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服务和传统养老服务相比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认知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上。本文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人员主要指养老护理人员。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护理人员年龄层偏大。尽管智能化养老服务大大减少了人员成本,但仍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需求。年龄问题是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社会偏见。二专业技能低。目前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对互联网、物联网的认识程度低,操作技能缺乏。三是薪酬福利没有统一标准。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每月的薪酬差异悬殊,而国家也没有就此问题制定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就长远发展而言,要想提高养老院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以及建设好整个养老护理员队伍就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

三、路径选择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

1、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本文认为转变思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管理人员自身转变思维、管理人员助力相关人员转变思维。

受官僚制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上存在思想保守、求稳心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型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因此,应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使管理人员在心里上认同、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并在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持续关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智能化养老服务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向着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作为公共部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应负起监督、指导责任,以确保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因此一些研发企业可能会一味注重产品的技术开发,而忽略养老服务理念。此时,管理人员应发挥其指导、规范、管制的作用,引导企业重新认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核心是人对人的服务,而不是给老人安装好各种高科技的机器,老人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生活。

2、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智能化养老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多个成功案例。例如,中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落户乌镇,目前已经收集到2010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安徽省芜湖市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成立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目前芜湖市智能化养老已建立了6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控平台,实现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了全市家庭服务业综合数据库。地方政府可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智能化养老和传统养老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套餐。智能化养老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的服务。因此,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要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只有这样智能化养老才能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

1、构建从业人员选用机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与传统养老服务相比较,智能化程度、精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较高,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相对较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很高。智能化养老服务急需一批掌握专业知识,接受过正式培训,综合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

政府应制定标准,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专业化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使得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的人员选用机制,既能保证智能化养老服务对护理人员在“质”和“量”上的要求,又能调节护理人员在年龄、专业、地域等方面的不平衡。

2、健全从业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加强分配制度建设和带薪实习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基本薪酬福利标准,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以岗定薪。另外,养老服务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特征,它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基于老龄群体这种特殊服务对象,在工作别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有朝气的年轻人。因此需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地加大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和从业者的表彰力度,弘扬中华文明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上的公众影响力,激励更多从业者服务养老事业,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3、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科技信息为支撑,把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中是智能化养老服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引进、留住信息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来说至关重要。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经费保障,创建一个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办学或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培养智能化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应加大对现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提升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的保证。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徐莉,王萍.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从智能化养老的兴起谈起[J].商业时代,2014(12):116-118

[2]中国社会工作.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C].中国社会工作,2012(32):4-4

老龄化智能化篇7

1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注意分配不足,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3】。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现实,这有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还获取满足感,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的下降不是全面的。可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已有的功能。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得较好,因而可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可有较好的效果。

2 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坚持用脑和活动锻炼有利于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种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要,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3 老年人的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老年人积极地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尊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地重要体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平和的处事心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并合理的借助外界帮助,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

4 老年人的动机和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地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为社会发挥余热,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4】。

5 小结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心理学家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还设计了各种干预程序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健康老龄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俐.我国老年人心理研究概况.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6)1234-1235.

[2]汪金陵.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72-1073.

[3]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0,8(2):73-78.

老龄化智能化篇8

关键词:老年人;生理;心理;产品设计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人口群体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一般认为,一个人口群体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那么该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的地区。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人口分布中老年人所占有的数额越来越大,甚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远超其他国家。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职工作年限在逐渐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受到年龄和身体情况的限制,而继续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我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做的准备却明显不如欧美国家。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的产品都是针对年轻人,这些新鲜事物让老年人应接不暇,从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衰竭,视力下降、对声音的敏锐度降低,身体灵活度降低,思维不够灵活,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设计师应该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出具有使用性、操作便捷、产品颜色和文字能使老人辨识认知的产品。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变化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感知觉系统退化特征和产品设计对策

(一)视觉系统衰退和相应的产品设计

年纪大了视力下降,老眼昏花,对色彩的分辨力下降、对物象的辨别能力差、视觉对比的灵敏度低、光线调整作用降低。因此,在设计产品时应提供适当大小和颜色的文字和图案,加强文字与背景的对比,选择冷静清晰的颜色,注意产品的颜色对比,产品操作时提供足够的照明,把重要信息独立出来。

(二)听觉系统衰竭和相应的产品设计

老年人普遍会出现耳朵失灵,对声音的敏锐度降低,可听到的频率范围减少,所以经常看到老人交谈是靠的很近,以便更好的听见声音。因此,一些设计产品应可调节音量来适应不同的听力,对警报、信号等提供多种感知方法,尽量避免刺激、尖锐声音的出现。

(三)味觉、嗅觉、触觉系统衰竭和相应的产品设计

老年人通过闻味、触摸、品尝等方法来识别事物的方法是十分有限的。触觉、温度觉从60岁就开始有明显下降,味蕾减少,嗅觉感受器减少,导致饭菜和花草的香味对他们不再产生吸引,煤气泄漏等问题出现不能及时察觉。因此,应多设计温度感应器,当家里热水开了或者出现火灾时,能够有语音或指示灯提醒。针对煤气泄漏,应设计煤气报警器,当Co浓度偏高时,能够实时提醒老人。

二、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和神经系统退化和产品设计对策

随着年纪增长,老年人骨骼中有机胶质成分减少,而无机成份增多,可由年轻时的50%增加到80%,导致骨骼变脆,韧性降低,易发生骨折。老人的行动以及各项运动技能变得缓慢、不敏捷、不协调,甚至笨拙,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肌肉力量减弱,耐力度低,不能持久。

因此,在老人家卫生间、走廊、鞋柜处多安扶手,防止老人不小心滑倒。老人弯腰和下蹲不方便,家里的插排应尽量提高位置,老人的座椅、座便器等也应抬高。老人外出坐车时,会觉得车门需高抬腿迈进去,而座位却很低,应该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可抬高车座、放低车门坎高度。

三、老年人思维系统和智力系统退化和相应的产品设计

根据智力测验,最佳智能状态在25岁左右。中年,随着生活阅历加深,知识和经验积累,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而记忆力却逐步减弱。[2]进入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迟钝。受许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影响,智力也不同程度下降。

因此,在产品设计时避免不必要的多余的信息和功能,避免多重x择操作,产品的设计说明书应言简意赅。设计品能对一些容易忘记的事情设置定时提示功能,尽量把设计对象分类,多用意义识记,少用机械识记。

总之在产品设计的领域中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化产品的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把老年人的产品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四、结语

老年人的适应性设计越来越多受到的关注与重视,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变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能够得到老年人满意以及认可的产品能够给商家带来高收益,也可以更好的让老年人群体地位提升。从整个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看,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敏捷设计、全生命周期设计等设计方法代表了现代产品设计模式的发展方向。任何孤立的“成功设计”不可避免的会留下某种缺憾。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3]

在今后,积极开发功能齐全的智能化服务产品,建立起老龄群体的信息服务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快捷的个性化服务和优质的老龄化产品。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

老龄化智能化篇9

有需求就意味着有市场,可以说,国内一个规模庞大的福祉产业正在形成。

智能化成新趋势

在智能硬件大热的今天,能让智能化的产品走进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相比与普通人,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更迫切,因为他们更需要通过辅助器具方便自己的生活。

作为涉及残疾人、老年人用品用具、康复和护理设备的世界级的博览会,2016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火爆空前,很多残障人士及老人自发结伴或由家人陪同前往。现场陈列着种类繁多辅具器材,平衡驱动电动轮椅、3D打印前臂肌电义肢、智能仿生手、智能导航盲杖……

据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介绍,目前,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和超过2亿老年人。“辅助器具服务是残疾人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展台现场,可以看到供人体验的头控仪、单目眼控仪和双目眼控仪,体验者在现场即可使用头、眼睛操作电脑完成打字、游戏、上网等功能,更有现场观众在使用设备的同时还不忘感叹技术的神奇。

通过肌肉电极信号的分析和智能驱动,安装了机械手的残疾人就能使用仿生手实现握手、倒水、提重物等日常活动。现场一款平衡驱动电动轮椅也吸引了很多残疾人的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电动轮椅采用分体结构,而且还装有陀螺仪路面识别系统,可以实现上坡自动增加动力和提高下坡安全性。

不少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表示大开眼界,十分高兴有这么多可用的器材,甚至在展会结束后还流连忘返。而博览会上设置的体验专区,更让普通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残障人士生活的不便。

来自瑞士峰力听力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在福祉器材这方面欠发达,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国际领先的福祉器材是他们参会的一大目的。

养老服务业供需不平衡

国家统计局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数据显示,占GDp比重达52.8%的服务业同比去年实现增长7.6%,其中,在前8个月的服务业企业调查中,养老服务业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7.7%,一时间,社会各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上来。

一份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15年7月的我国首个《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就对外揭示了我国养老机构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紧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却普遍面临着难以对接需求的尴尬。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48%。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近日透露,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日趋严峻。伴随着这一进程,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

据测算,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2050年的1.08亿;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2050年的2.62亿。

“这一发展态势,对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而言,既是倒逼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李志宏说。

进军养老服务产业,日本有想法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中日老龄产业交流会上并了《日本老龄产业企业名录》。该名录共收录了63家已在中国开展养老服务或期待进入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日本企业,涵盖了养老看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养老福祉用品、养老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事务所所长田端祥久介绍说:“2015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43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5%;而日本早在1985年时,老龄化的比率就已突破10%,比中国提前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谈到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时,田端祥久表示:“30多年来,日本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自2000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介护保险法》以来,养老业由日本全社会共同来承担,涉足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的运营主体。”

2016年6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在中国一些城市试点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无独有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因此,“我相信,随着中国养老保险相关体系的完善升级,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民营企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田端祥久说。

田端祥久进一步谈到:“由于日本较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日本企业在养老服务模式、看护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福祉用品开发方面,有调查显示,日本目前已经有4万余种福祉用品,而中国目前仅有2000余种。因此,一方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产品,未来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非常多,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相关企业期待进入中国市场。”

资料链接

老龄化智能化篇10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老年群体;读者服务

1中国老龄化现状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一直以来,国际上计算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时代”,都在遵循着这样一个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即这个国家或地区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从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到今年已是第11年,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11年间,老龄人口正在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龄人口已由每年增长300万而达到现在每年增长800万。在今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特别是2030年以后,中国老龄化社会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就此,民政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担忧地表示:“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2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社会中一支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为老年读者开展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使老年读者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使老年人能在愉快、温馨、祥和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公共图书馆要想做好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1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

老年人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知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例如老年人的视力水平,在60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较远,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在听力上,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在不良听觉条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况下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减弱。

2.2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记忆力的下降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时候眼镜明明架在鼻梁上却到处找眼镜,出门经常忘带钥匙,烧开水不记得关火,饭煮熟了却忘了关煤气,记忆不好在无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险。

2.3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一生阅历广博,经验累积,具有丰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洞察力,与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逊色。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名人进行过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可见,凡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关系密切的领域较多出现大器晚成的学者和科学家。换句话说,老年人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是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过持之不懈的学习、锻炼和积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2.4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他们变得害怕生病,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外离退休后他们又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孤独感和恐惧感油然而生。

2.5老年人需要的变化

老而受尊,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与中青年人那种因能力、业绩、财富而受他人羡慕和认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别人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看重他的经验、肯定他的过去。实际上,这种尊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中。例如,出门让老人先行,坐车为老人让坐,赴宴时让老人就上座等,对于这些照顾,老人其实可能并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从这些细节中老年人获得了一种受人尊重的心理满足。

3公共图书馆为老龄读者开展服务的新举措

3.1提供免费服务,让老龄读者享受普惠性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是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公共图书馆要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它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的重要窗口,是向每一位公民敞开的终身学习的殿堂。老龄读者作为一个重要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公共图书馆也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把他们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普惠性、便利性和公益性。

3.1.1免费阅览

60岁以上的老人持退休证可以免费阅览,免费查阅资料、免费听取报告会及讲座。在图书馆开展的相关服务中碰到任何问题,可以优先向工作人员提出,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老年读者,这种尊重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比如回答问题要热情、主动,并且要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直到老人满意为止。图书馆就是要在这些琐碎、具体的工作中让老年读者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3.1.2为老年读者开展预约、续借及送书上门服务

有些老年读者年纪大,行动不便,来图书馆借书不方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定期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公共图书馆还应为老年读者开展预约借书及续借图书活动,让老年读者不出家门便能感受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利性和普惠性。#p#分页标题#e#

3.1.3开展文化娱乐休闲活动

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社会属性开展一些方便老龄读者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如现在公共图书馆都有电子阅览室,为了使老年读者能享受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公共图书馆应为老年读者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年读者持本人身份证都可以到电子阅览室登记上机,免费上网,让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利用数字资源丰富晚年生活,让老年读者享受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便捷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3.2提供人性化服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3.2.1设置老年读者阅览室

在馆内为老年读者设置专门的老年读者阅览室,阅览室要设在一楼或电梯口旁边,方便老年读者进出。另外阅览室要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室内要窗明几净,再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桌椅要安放舒适。老年读者视力较弱,书架上的分类标志要特殊放大,或设置专门书签,方便老年读者查询,尽量为老年读者提供一个安适的阅读空间。

3.2.2采编专门书报刊

专门采购、订阅一批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籍和报刊,如养生、保健、园艺、时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报刊。在文献类型的采购上,尽量选择纸质文献。在品种和复本的选择上,要兼顾老年人的特点,选择适合老年人口味的书报刊,在购书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障复本量。在编目上,不但要有机读目录,还要有卡片式目录,能同时满足计算机和手工两种检索途径。通过以上几种措施,使公共图书馆能满足老年读者在图书需求上的需要。

3.2.3为老年读者提供特殊服务

根据老年读者群的特殊需要,老年读者阅览室还需专门为老年读者准备老花镜和放大镜,以供他们在读书看报时没有佩戴自己的老花镜时使用。阅览室还需为老年读者准备专门的老年读者登记薄,在登记薄上要有亲人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项目,以便老年读者有不适后及时通知家人。

3.3提供交流平台,丰富老年读者的晚年生活

3.3.1为老年人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我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在这时,作为社会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的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老年读者能保持经常性的社会交流,在良好的社会交流中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此来达到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摆脱离退休后孤独和恐惧的心理。通过交流,使他们能很快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社会的累赘,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的很充实,让他们能在愉快、温馨、祥和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这样对他们自己、对整个家庭、对国家、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益处。例如,近年来在我馆就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叫“黄河书画研究会三门峡活动中心”,这个活动中心经常参加活动的老年同志有40余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最大年龄84岁,每星期有2天在馆里举办活动,一天书法,一天绘画,有时讲课,有时切磋交流,讲课也是活动中心中他们自己的同志。一到活动时间,他们不怕路远,不怕年老体衰,都按时参加,讲课的老同志他们都有着丰厚的积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书画艺术的感悟,通过这个活动中心诠释出来,并互相交流、互相提高。这些老同志们热情都很高,他们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主题,每一次活动中的这些书法或绘画作品创作出来后都张贴在我们的大厅中,供读者赏悦,由此吸引很多读者驻足观看,这些老同志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他们每个人的晚年生活都很充实,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活得很精彩。

3.3.2举办专题讲座,丰富老年读者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将得到制约或缓解。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它同时又具有社会教育职能,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学府,承担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它理应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联合社会有关机构,针对老年读者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一系列有关健康知识的的讲座、报告会和书展,如一些常见病的防治等,像在老年人中经常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冠心病等的防治。近年来我馆就经常联合有关机构去社区进行健康及心理讲座,我们还在本馆利用共享工程为到馆读者举办讲座或报告会,经常在馆里举办专题书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求以及知识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老年读者是图书馆不可忽视的一支读者队伍,做好老年读者服务工作对社会、对图书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进一步扩大,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探索对老年读者的服务,延伸创新服务领域,满足更多老年读者的需求,为老年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方便的、充满文化和人文气息的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秋燕.公共图书馆为老年群体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