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课程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09:45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1

>>浅析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多维视角下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浅谈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浅析HtKG集团公司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研究浅析电力企业领导干部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浅谈呼叫中心“微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浅析企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究主营水箱业务类小微企业的培训体系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微课在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加强远程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发展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师学前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浅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数学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探讨建设符合高职定位和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课程体系建设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管理>小微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小微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申冰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培训课程体系在一个组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创建员工成长环境,实现组织人才战略,并且提升组织竞争。

2015年最新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下同),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其依据是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培训课程体系也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小微企业往往有着较为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由于人数较少,企业要求员工必须要迅速成长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实现人才的发展和储备。但是小微企业又往往会遇到公司流程体系不健全,常常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所以如何搭建培训课程体系来帮助公司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浅谈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应当如何建立自身有效培训课程体系。一、锁定培训领域

一个企业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其中用于企业培训的资源当然也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要事第一。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如何挖掘出企业发展中最需要最紧急的员工发展需求点成为了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之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1.企业战略分析

HR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同时发展,从处理行政琐事到企业战略伙伴,HRBp也成了HR对自己在公司中新的定位。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HRBp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通过建设培训课程体系,HR可以切实得提高公司人员技能,素质,甚至价值观,从而更好得支持组织发展。正如人在迈步时要先找准自己的方向,在搭建培训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要先明确组织的战略发展方向。

例如,许多小微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是追求总成本最低,从而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同时要保证稳定的质量,客户购买快速,可以提供虽不全面但是要较好的产品选择,那么培训课程的侧重点将会是运营管理、售后服务、流程创新等。如果企业的战略和定位是产品领先,那么产品的特征和功能就比较重要,目标客户多为前卫的客户,由于产品质量、价值高,因而价格也高,并且要持续推出新产品,那么培训课程体系就会更多关注在技术与产品的变更创新、前卫客户的需求预测,产品说明与价值传递,法规与社会流程风险等。由此可见,企业战略是课程体系的大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标杆。2.企业发展阶段分析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大多企业处于创业投入期或发展期。对于创业投入期的小微企业来说,要求培训要短、平、快。培训内容更多集中在产品知识、销售培训和服务培训上。因为对于这样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些小微企业正处于成长期,市场的扩大和业绩的增长要求更多的人力供给。一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开始逐渐承担起管理工作,这时培训的侧重点就成为了基础管理技能培训,知识库建设、内训师团队组建、企业文化培训等。3.相关素质的重要性、可塑性分析,输出能力

在通过组织策略分析之后,组织发展当中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也相应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能力就一定可以通过培训工作得到提高。所以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能力的可塑性和重要性。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所有的工作分解为4种类型:可塑性高重要性高,可塑性高重要性低,可塑性低重要性高,可塑性低重要性低。对于双高型的能力(例如技术能力,销售能力较之于创业期的小微企业来说),需要大规模重点投入,同时组织要给予足够的资源和关注,并且尽可能用多种学习手段使员工掌握。对于双低型能力,主要采用自学方式。对于可塑性高,重要性低的能力来说,可以小规模内部学习。对于可塑性低,重要性高的能力,我们通常不采用培训的方式,而是采用招聘方式找到相应人才。通过这四个类别的分析,进一步将最重要的能力凸显出来,从而成为培训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二、搭建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包含以下要素:课题领域、目标受众、课题名称、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或课程纲要。在搭建课程框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些要素一一确认。1.确定课题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如何锁定培训领域,也就是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员工具备的可塑性较强,可以通过培训达到的能力领域。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重点的能力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题,也就是确定课题。这里所说的课题包含了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和课程纲要。此时我们需要用到差距分析法工具,来更好地确定可以对症下药的课题。

对于一个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用布鲁姆目标分析法分为六个层次:

类别名

解释

创造

能基于得到的信息,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

评价

能以得到的信息为准则做出判断

分析

能将信息分解,确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结构和总目标之间的关系

应用

能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信息

理解

得到信息后,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其中的意义

记忆

能从长时记忆中找到和识别接收到的信息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掌握,记忆是最低层次的掌握。企业发展对员工要求的等级,和员工现在的等级,即为能力差距。下面以某小微化工企业对于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为例,阐述如何找到能力差距,从而确定课题。以应用和理解的差距为例:工程师需要在了解装置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装置本身运行的原理。如果公司要求所有工程师能力要到达“应用”,那么通过评估,如果某工程师掌握程度为“理解”,那么就应该开展对于该工程师进行装置本身原理的培训,而使其对技术掌握能力能够达到“应用”。同时该工程师还需要能够达到为客户解决装置基础原理问题的要求,此时能力差距就是问题解决能力,他需要的接受的培训课题为“问题解决”。同理可推每一个掌握等级之前都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就会对应弥补这些差距的培训课题。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员工数量有限,最好可以尽可能对每一个员工进行能力差距分析,从而根据每人的能力差距统计培训课题。

2.选择学习方式

根据721原则,员工学习来源70%来源于动手实践,20%来自于经验交流,10%是通过理论学习得来的。培训部门在设计培训开展方式的时候也要参考员工学习的规律。可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使用传统的面授课程,或者更针对于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的反转式课堂、或碎片化学习、图书分享会、e-learning、工作学习、案例学习、工作坊、行动学习、以及拓展训练。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员工数量较少,并且大多数小微企业的主要战略是拓展市场,所以员工能够聚集起来面授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应当适量减少面授学习。e-learning是个比较适合小微企业的学习方法,员工通过移动终端或电脑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工作学习也是比较适合小微企业的培训方式。但重点是要和员工的上司达成一致,使员工在工作当中有目标方向地提高自己的关键能力。

三、持续建设和优化

通过锁定培训领域,搭建课程框架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企业变化非常快,所以课程框架也是要随之变化的。培训工作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出当下最优的选择,切勿为了培训而培训。

课程体系要随着企业战略调整或培训定位改变时进行相应调整,课题领域根据战略导向会有一定稳定性,但具体课程可以根据情况做适宜调整。学习方式应根据效果导向和资源限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每年的年度培训计划或预算),尽量用结果和数据说话,广泛征求意见。

参考文献

[1]张俊娟,朝伟静.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第1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3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2

《网络互连》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也正在发生转变。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文章主要是对《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实训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企业的有人需求和对本课程的要求,进行了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了实训体系[1]。

一、《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网络互连》课程在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问题是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对相关惯例规则记忆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同时构建实训体系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际训练达到记忆和掌握的目的,像可以通过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设计等一系列业务操作,可以很好的加深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高职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这就非常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同时学校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和实务,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能力[3]。所以,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紧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实训体系构建可以让学生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企业需求科学的培养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所需职业技能,按企业员工标准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接受工作环境和同事的影响,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从而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以便学生尽快的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平台

《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技术沉淀,进行《网络互连》课程的标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将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准文件,实现企业技术沉淀和传承[4]。

二是质量保证,要深入相关的网络公司和企业,科学正确的掌握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方法及工具,以提升标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三是提升效率,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语言和认知的标准化推进方法,减少相互理解上的差异,提高执行力及效率,并且把此类信息融合到教学中。

四是人才培养,企业标准化人才培养,建立专业标准化教师队伍,提升管理者职业化管理技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平台构建。《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首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开发校内信息化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项目化顶岗实习,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利于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可以把实训体系平台分为三部分进行构建:

一是学生实训操作平台,该子平台开发国际结算各相关的业务操作模块。学生可以在平台设定的情境中进行模拟业务操作。学生根据系统或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操作,系统根据具体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按各业务流程逐项完成业务模拟操作,并针对性给出学习建议。学生实训操作子平台主要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操作,并将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及时、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又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情况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形成双向互动。

二是教师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如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答疑解难等。同时,教师可以自己开发课程,利用该平台在无需太多网络编程知识的前提下,编写并管理自己的课程,为学生创设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情境。教师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方便地整合到实训平台中,通过更新和调整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和互动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是教学管理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向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教学平台管理,更新平台创设的各类学习情境,同时可以进行公共信息的,提供教学质量监控和统计分析,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的具体情况。管理员在创建用户时可以划分小组,以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式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共享相关信息。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3

1过去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深职院网络专业从成立开始,就成立了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并先后与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行业龙头企业及许多深圳本地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到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合作,进行资源共享、专业共建和人才共同培养。特别是在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紧跟技术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并曾经尝试将企业培训课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课程)直接纳入教学计划,替代部分相关课程。但是,后来考虑到以单一企业设备为平台来实施教学,有违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所以,后来我们取消了以单一企业设备为主的教学计划,而是在消化吸收思科、华为等多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新合理构置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建设的“四化”

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1)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3)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努力抓好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部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4)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网络专业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1)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网络组建”,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我们在制订课程体系时,参照了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根据其对各项能力的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网络互联技术”在2006年取得突破,先后成为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

(4)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作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深职院网络专业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努力做好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①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②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③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图1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应该实施学分制,并且是充分的、完全的学分制。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学分制的一些要素,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应该加以改革,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机制。要探讨一个自主学习模式,在现有的体制下尽量给学生增加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让学生能够正常毕业,甚至还可以多学一种技能、一个专业。这应该是未来几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原来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下,为了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及早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学合作机制,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合作、多层次合作,引进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将课程模块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便利。

3具体建设思路和措施

3.1引进行业人才标准,准备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专业通过合作渠道获得大型it企业的“企业网络人才标准”作为参考(见图2~图4),使我们对于企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标准对不同级别角色进行了定义(即关于各级别可承担角色的描述,包括掌握本领域内知识技能的宽度和深度;能够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难度;在本领域内的地位;能够承担的职责),提出了各级任职资格的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专业还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人才市场调研,进行了“网络专业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在今年四月份召开专业管理委员会会议,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各岗位人才的最新需求状况和进行岗位人才的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并根据新旧技术在各岗位中的应用情况探讨课程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增减,讨论以往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长短与得失,从而为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7级的教学计划,交由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

图52007级教学计划专业管理委员会企业专家审定意见(部分)

3.2对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细化和优化,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

在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时,遵循进一步完善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过程为引导,以“组网建网”的核心能力为依据设计过程,按照网络工作过程和所需要的能力群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调整和充实按照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主要岗位的能力群要求来构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按照“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的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课程模块化的细化和优化,构建更为细致合理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从而通过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自主性,真正使学生按照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既能逐步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自主选择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能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见图6。

图6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图

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把全部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共16个模块(见图7),同时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基本设想:“学网”和“组网”为必修部分,学生在完成“学网”、“组网”的学习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模块⑼~模块⒃中自由选择,达到规定的学分总数、获得专业认可的相关证书就可以毕业。从而尽量在现有的体制下给学生多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学生不仅能够正常毕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地选择多学一些技能,为就业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同时,遵照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目前我们正在参照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并参照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把多年来课程建设的积累加以总结和提炼。经过努力,《windowsServer网络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工学结合水平,根据专家意见,由《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整合而成)成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建设方面新的突破,专业部级精品课程达到2门。

图7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模块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还不长,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也不够,专业建设的积淀尚不够,加之教师工作量很大,在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难免存在缺陷和错误,有待在今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也欢迎专家、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提高。

参考文献

[1]池瑞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3):65-67.

[2]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35):14-15.

[3]浦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18(4):69-71.

[4]丛俊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11(1):57-58.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一、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办学,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大力倡导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吸纳相关行业和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办学,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显著的办学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2+0.5+0.5+0.5”教学体系,打造“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素质为本,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2+0.5+0.5+0.5”教学体系就是要求学生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进行单项实训,打好理论基础;寒暑假和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了解社会、岗位和工作;第五学期进行综合实训和岗前特训,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并进行查漏补缺;第六学期进行就业顶岗实习,为就业铺路。这样的教学体系也保障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

“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素质为本,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深度的融合,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校企双方以联合培养人才和技术开发为主要媒介,寻求校企合作双赢的结合点,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学院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合作工作站”负责校企合作的联系,对校方及企方的挂职人员进行管理,保存校企合作记录,传达校企双方的会议精神,组织校企合作论坛,建立工作站管理制度,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校企双方建立常设机构,设专门负责人,由学院和企业确定,负责联络站的日常工作,成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校企双方建立联络站,企业方联络站的固定资产(桌椅、电脑)由学院调拨,企业方负责固定资产的登记和保管。学院派教师到企业任联络员,校方联络员到企业进行调研、兼职和培训员工。教师由学院有计划派出,通常挂职期为半年。企业派联络员到学院任职,指导学生校内实训。

会计电算化专业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顺利实现“工学交替”,就必须与企业建立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

素质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整体设计和具体教学组织上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中加强工作态度、吃苦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坚持不懈毅力;在课程设计中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在学历、专业职称和技术资格上不断提高。

在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上,强调“三线并行”、“四层深入”的教学理念,形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专才”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线并行”即主干课程、实践模块、能力证书三条线同步进展,在学期中统一安排实验实训,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教学进程中以取得能力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课、实践课、考证课环环紧扣,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四层深入”即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四个实践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资源建设

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课程资源建设中,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在集成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整体顶层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同步运行的方法进行建设”的方针,确定了学院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宁夏永昌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宁夏汇丰物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企业为联合项目建设组,以课程和项目为单位吸收学院本专业和其他专业骨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共同承担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发和项目建设工作,形成一支学校、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的建设团队。并在前期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以会计职业岗位为逻辑起点开发会计电算化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先进技术建设课程系列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构建各课程子库,打破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框架束缚,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求重新构架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例。

(一)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第一,确定高职就业面向就业岗位,构建基于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项目组在会计职业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于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推出的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等岗位,并对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建设会计职业基础、出纳业务、会计实训操作等一系列基于职业岗位任务的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按照专业顶层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明确划分,做到逻辑一致,内容相谐,既使各课程之间知识、技能按照会计工作过程关联化、顺序化,又避免了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实现顶层设计下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衔接。

第二,立足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色,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组成。按照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从“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出发,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每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实训项目设计。其中,整体设计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单元设计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实施的载体,也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载体;实训项目以“能力训练”为主要定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打造立体化、自主学习式的教学理念。会计电算化专业按照课程的顶层要求,形成了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电子课件、岗位介绍、操作演示、虚拟互动、典型案例、习题试题、票证账表、图片素材、法规政策、教学视频等在内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之真正成为自主学习型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开放的教学资源自主进行学习,提升创新能力。

第四,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采用情境式教学,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化特色。每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不再采用传统的章节式体例,而是采用职业含义更加丰富的“学习情境”搭建教学单元。实训环节可由企业专家指导完成,因会计电算化专业有其特殊性,学生不可能随时到企业进行实训或参观,基于此特殊性,课程建设可采用虚拟教学平台,将企业实际工作实况视频传输给学生,将课堂虚拟成企业,为学生搭建实际工作平台,这种情景式教学融合了岗位任务所需的职业环境、岗位要求、典型任务、职业工具和职业资料,立体化地描述了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再现了大量真实的会计职业的账、证、表,满足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要求。

第五,打造精品的基础学科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确定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基础学科的定位模式,将语文、数学、思政、体育等基础学科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紧密结合,比如语文课程的演讲与写作,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会计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的内容要引导训练学生的演讲与表达能力、职业礼仪以及基本的文字写作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情境设计教学内容,明确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从而将原本基本的公共领域课程演变为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既凸显基础课程的特色,又与职业培养相联系。课程设计与建设要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团结、写作、表达等能力。

第六,实现通往职场的第一步――跨专业实训。学院将搭建跨专业实训平台,该平台拟实现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完各专业课程之后,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有一个全面触摸企业管理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业务环节和功能的机会,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业务流与信息流中体会现代企业经营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联系。并通过知识的构建与反馈,使学生各专业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为走向社会做好知识与心理准备。实训完全展现真实社会经济环境,包括银行、税务局、工商局、会计师事务所、物流、招投标中心、新闻中心、制造业等多类型企业。从公司组建、成立、注册到公司的全程运营,让学生了解工作岗位、感知工作岗位,学会与其他岗位、其他单位的联系,学会处理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掌握完成本职工作的方法和能力。在生产经营中,单位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将得到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跨专业实训,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零过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有力地推动学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

(二)课程建设具体规划与实施。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要求,按照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明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新兴发展方向,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信息类课程的学习,开设数据库、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会计信息的建设与维护等课程,并与会计专业各门课程共同建设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适应现代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扩张该专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建设分为四大类: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并在四类课程的基础上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电子课件、岗位介绍、操作演示、虚拟互动、典型案例、习题试题、票证账表、图片素材、法规政策、教学视频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课程建设保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采用新的考核机制,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职业岗位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考核要求。过程性考核(70%)+终结性考核(30%)=100%。

过程性考核(70%)包括:课堂作业、综合练习、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发言、讨论情况、吸收信息能力。

终结性考核(30%)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2、评价标准(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课程为例)。(表1)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三元;课程开发;资源

1“三元”模式

三元即政府元、学校元、企业元。政府引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三者共同关注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形成具有太仓特色的政、产、学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太仓市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各专业已经与太仓地方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密切联系,形成固定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体系。企业与学校共享资源平台,政府则可以享受招商引资的人才资源。

2“三元”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应注意的三大原则

2.1社会需求性原则

社会需求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同时社会需求在课程的开发中起主导作用。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必须遵循社会性需求性原则。我校是地方性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所以在“三元”模式下,必须要以太仓行业市场的需求为主,服务太仓行业,满足太仓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满足社会需求即满足动态发展的劳动市场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

2.2知识体系性原则

知识体系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在课程开发中起支撑作用。“三元”模式下的知识体系与传统的知识体系不同,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学科体系和以企业行业经验知识为主体的行动体系,而且包括太仓人文科学、企业文化为灵魂的精神体系。在课程开发同时要遵循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太仓人文科学、企业文化这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构成的大课程系统,对课程进行集约化开发。

2.3个性发展性原则

个性发展是课程开发的纽带,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个性发展主要是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生存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手段。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多元性,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创立的本体心理学提到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智慧。在职业教育中只要发掘到学生这方面的智慧,并加以引导可以培养出社会需求性人才。姜大源先生认为人具有多元智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合适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3基于“三元”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实践

3.1政府引领,提出需求

太仓市政府每年举办校企对接会,为学校和企业搭建桥梁。在政府的引领下,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太仓市艺术协会会长单位,由系主任和知名的艺术行业经理担任会长,签定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艺术设计专业与太仓的21家艺术设计行业的一线设计师、经理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为政府、行业、学校服务。

3.2企业入校,共建教学资源平台

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太仓行业发展的动态已经专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中每年引入一家企业入驻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不断充实职业专业课程的前瞻性。目前,2008年建系以来艺术设计专业和企业共同开发的项目达16个,共同开发的课程方案5个,共同开发的校企平台项目课程12个,每学期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两次。企业入校极大地推进了专业课程的市场化建设,满足了社会需求性原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随时实践的环境。每年企业离校之前,产生的课程资源包含:企业项目库、教学案例、素材库、行业发展动态、教学评估报告。企业入校极大的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推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步伐。

3.3专业面向岗位调研,分析职业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面向太仓市艺术行业进行全方面的调研,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对企业行业的调研,对每年毕业生的需求量、岗位要求进行调研;二是,对毕业生进行调研,对工作的舒适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综合两方面规划出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3.4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结构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太仓的人文、艺术设计行业文化、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和经验等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进行集约化开发。根据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课、职业发展课、职业技能课三大模块。其中职业素质课主要对太仓人文、企业文化进行融合;职业发展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个性进行设置的方向性课程;职业技能课是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专业平台课程。课程的模式是工学交替,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共同编制课程标准并组织教学。

3.5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施

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采用工作室为辅、企业教学为主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以企业的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的设计。由企业的设计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和职业岗位真正“零距离”接触。最终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3.6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完成企业项目活动的质量为依据,采用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方式。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角度多元化。建立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由任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学习小组等组成的教学评价队伍。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对专业教学的成果在太仓博物馆进行展览,由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拓宽专业教学评价的空间。

4结束语

在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三元”模式下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艺术行业的高端项目,现有师资水平还无法适应这类型项目的设计要求。企业设计师的专业课程教学周期与企业艺术训练周期的融合,给传统教学周期以学期为单位带来挑战,课程实施需要充足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投入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

总之,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要求,政、产、学合作背景下构建“三元”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政府获得招商资源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企业获得员工资源和项目外包开发、学校获得免费的企业培训师资源和课程资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必须走政、产、学相结合的道路以培养适应地方性艺术设计岗位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6

课程体系是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动载体,由各专业课程或教学活动按照课程科目属性、教学顺序或逻辑、教学进程、时限、理实比例等要素构建而成。课程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教学科目或活动的总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含有计划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活动。

1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群的专业课程按照“理实结合、知技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或思路建设,突出学生岗位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流程:“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对应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建设和实施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4个模块,指导开发专业课程、制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要建设好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课程,需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课程“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必备的教学条件、特别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实践教学条件;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据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课程教学方法,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2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和课程体系构架

2010~2013年期间,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工学结合、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适应在贵州煤矿生产一线安全进行采、掘、机、运、通和地测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入煤矿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按岗设课,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每年持续完善由4个煤矿主体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矿山地质)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例:

2.12013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表(表1)

2.2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建设实例(图1)

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事项和标准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设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改革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带“…学”的课程,改革为带“技术”和具备实践特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除了搭建好各课程模块的架构,理顺课程学时、先后逻辑等关系外,重在建设好专业的各门课程,开展好人才培养的活动载体――课程,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与改革需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课程设置应明确课程性质、作用,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并与教学情景设计匹配,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合理有序。三是课程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四是课程“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数量和质量达标,师德师风好,“双师”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五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好,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六是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校企专家、督导、同行及学生构成评价主体,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74-02

0引言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某些课程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仍然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脱离了技能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定位及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多年专业改革的基础上,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例,给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能力递进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1计算机网络专业现状和改革思路

1.1专业现状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内容非常广,不仅涉及到网络和通信理论,在实践中还有硬件组网、网络工程及网络的维护等工作。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存在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企合作不够等问题。

1.2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课程开发是专业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以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环境为基础,设计教学化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教学化的工作环璋。课程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三步:首先是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等进行调研,确定毕业生岗位与就业方向,从而明确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课程体系。召开专家访谈会,归纳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从而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最后是课程开发阶段,通过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2职业岗位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开发的首要问题是调查当地行业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了解岗位设置和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回访、网络调查等方式,归纳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可以分为用网、管网和建网,对应的职业岗位有网络管理方向、网站开发维护方向和网络系统集成方向,如表1所示。

由此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从事网络管理、网站开发、网络组建与网络系统集成等职业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及维护能力,熟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掌握中小型网络建设技术,能从事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并能实现网站建设和网络编程的高端技能性专门人才。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为了更好地贴近企业,我们邀请了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在岗位工作过程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归纳、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以企业中“网络组建安装”工作岗位为例,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如下:

工作任务:①进行网络布线;②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③网络设备综合测试;④安装网络操作系统并配置服务器;⑤完成各客户端的安装调试。

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①计算机网络知识、综合布线知识、电工基础知识。要求能制作各种网络接头,有基本的建筑施工布线和安全用电能力。②调试过交换路由设备,对常见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均可通过说明书独立完成;对于网络故障能迅速定位与处理。③熟悉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掌握各种网络诊断工具的使用,如Sniffer、pC网络命令集等。④网络操作系统安装,ip地址规划与管理,完成windows/Linux平台下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含Ftp、DHCp、iiS、apaCHe、DnS等)。⑤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对设备的调试命令与功能实现。

依次对专业的其它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形成各自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根据知识与能力要求,把相近要求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课程。

3.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根据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为支撑,以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网络技术应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对于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分为如下几个专业课程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网站建设模块、网络组建与集成模块。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研究、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按照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管理与维护(偏硬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网站建设及网络环境下应用软件的编程(偏软方向),来设置核心专业课程,用“用网——管网——建网”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3.2.1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

3.2.2实践课程体系为了突出网络技术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如表3所示。

3.3课程安排与课程开发按照能力进阶规律,逐步递近,安排课程开设顺序。第一阶段是学习技术基础,主要以计算机组装以及认识计算机网络为主,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以网络设备使用为主。第三阶段培养综合能力,通过网络组建、服务器的配置及综合实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可灵活地进行创新。第四阶段是扩展能力培养,可看作是岗位适应训练,通常以顶岗实习为主。整个过程贯穿素质教育。

在课程开发阶段,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

4结束语

自2009年起,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联想天工网络西北分公司合作,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三学年,邀请企业老师授课,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总之,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注重课程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处理好工、学、岗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邱清辉.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it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中。在地处珠三角地区的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东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对it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由于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it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的需要,从而形成it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反思我们的高职教育,把握it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索新的it人才培养模式是很现实的问题.

二、高职it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趋同化。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但it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差不多,缺乏办学个性和特色。

(二)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

我国it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化,过分强调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落实,it技术日新月异,但教材更新缓慢,企业接收的毕业生要接受1年以上的再教育才能基本胜任工作.

(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影响依然存在。

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职业岗位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学不能用,学不会用.

(四)it毕业生结构不合理。

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少,高职毕业生数量大,it人才结构呈“橄榄型”,不能适应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

三、“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一)“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我院首批开办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引领下,依托电子信息职教联盟,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扎实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构建了“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

“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坚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四方由合作到融合,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从计算机应用技术岗位需求出发,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负责学生就业,最后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岗位职业标准进行修正,构成螺旋式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基于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多维度”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专业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环节,通过学生就业率、学生起薪工资、用人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四个指标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二)“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1.构建以“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依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阶方式设计课程体系结构。该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而设计,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全过程”共同探讨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典型的工作任务,构建“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系通过构建“课堂与项目一体、平台与课程包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资源动态化,充分适应it技术的发展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一般在第一、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群平台课程;第三、四学期,学生可从“web前端开发课程包”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包”两个课程包中选择一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五学期学生可从“Ui设计包”和“软件测试包”两个课程包中选择一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设置的,学生从第一学期的专业认知课到第五学期的校企合作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全过程”有企业、学校参与教学工作。特别是校企合作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都是由学校、企业教师“多维度”参与教学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2016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年制)课程体系

(二)建立“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研发中心市场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保障“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系通过校企协同,构建由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群组成功能完整的实践平台。探索“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研发中心市场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比例达60%以上。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系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数据库开发应用实训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Linux技术应用与开发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实践教学功能平台,满足平时教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又是高、中端人才培养认证的基地。

2.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建设。

我系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高科技实验设备的教学和实验场所,并提供部分学生实习及就业岗位,学生能参与最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实现从被动适应企业到主动引领企业的转变。

与企业合作建立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每年吸纳企业工程师、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全过程、多维度”参与创新实践,通过共同研发和对外社会服务,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教师更了解市场需求,开拓研究思路,使学生和教师的研究更贴近经济发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有软件技术与测试实训室、网络组建实训室等4个校内专业实训室。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系与东莞铭丰集团、珠海永亚软件培训中心、东莞市铭宇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唯特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多维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打造高起点、高素质、名师领衔、专兼结合的省内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

师资结构与水平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我系从如下四个方面提高师资力量:

一是“走出去”,使校内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中,参与企业研究课题和工程实践中,掌握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教师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有利于为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工程背景。

二是“请进来”,将在现有专任教师中继续培养4名骨干教师,同时引进具有两年企业或实际开发工作经验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骨干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过程,聘他们为实践教学教师,“全过程”参与教学工作,并举办工程实践讲座,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三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我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技术精英、能工巧匠36人进课堂,建立54人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设置“常岗优酬”,完善兼职教师补贴、激励、档案管理等制度,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授课量及扩大授课范围,使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实践课、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

四是努力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我系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与企业联系紧密、“多维度”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每年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一两人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开发、咨询、技术改革和创新等工作;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制度,调拨专项经费,强化兼职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开发经验的专任教师;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带动“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我系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院专门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教学带头人、长期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及企业、相关计算机协会,组织大家共同探讨、研究,推选出与课程衔接紧密并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特征的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规范化,能为构建示范性课程体系服务的自编教材或讲义。目前,团队成员正在编写《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界面美工》、《界面设计技术》、《.net网站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等核心课程校本教材。

(2)网络课程建设。

我系实施“精品共享”工程,以“6+1”教学资源库为依托,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按照省级专业资源库建设要求,通过职教联盟校企合作,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立如《程序设计基础》、《.net框架系统开发》、《web技术应用》等八门网络课程。

(3)实践“微课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库建设。

我系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中的“6+1”教学资源库,在此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实践“微课教学”,搭建微课教学资源库,丰富专业教学课程资源库的内容,建立以《.net网站开发》课程资源、《.net网站开发》实训项目资源等为代表的10门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企业、政府提供大量教学资源支持。

(五)创新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我系转变传统单一考试模式。注重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把职业资格认证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就业率、学生起薪工资、用人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四个指标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全过程、多维度”it培养模式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服务东莞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教育部一流优秀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求相比,我们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仍需继续加强。我们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一、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忽视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的差别,一味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就是对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的结果。

(二)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

不少中职学校的领导均懂得中职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轻学历而重技能,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有意向引进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岗位设置、相关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的人才,应聘者基本上是有着实际物流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却普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又欠缺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欠缺了解或了解片面,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初步了解或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脱节。

(三)对校企合作中教师进企业实训欠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中职院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校企合作。包括聘请企业工作人员进校授课、派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学习相关技能等。其中,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了解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后,再返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一项使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许多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资会很少,而对企业而言,这批员工是来学习而不是来创造效益的,因此即使是在岗工作,这批“员工”也无法从企业拿到报酬。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此外,某些学校即使能够解决进企业实习教师薪酬待遇的问题,也会因为教师学习的成果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衡量的原因而不愿“浪费精力和钱财”。教师、学校、企业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真正市场需求存在距离。

二、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物流行业市场调查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实施整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和课程整合方法

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

(2)课程内容整合

根据能力——课程对应图,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得到新的课程清单,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考核要点与要求。

(3)专业培养方案制订

依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专业教学计划。

(4)课程标准制定

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标准。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改革思路,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

(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新生进校,见习物流沙盘模拟(出于实训室建设成本的考虑,可选择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参观见习),可增加对物流流程和相应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接着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在做业务处理中讲授业务处理需要的知识,这样既掌握岗位技能又掌握岗位知识;最后以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的方式全面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2)重构课程体系的特点

重构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工学结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一是工学结合性。专业课程的“修学地点”表明该门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学习,还是在企业完成或者在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完成等多种形式,同时“修学地点”也决定了课程考核形式和地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二是灵活性。课程的设置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学前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其能力,对已经达到的可以减免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多样,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类别,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质有方向性、有目的性的发展。核心课程的建设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课程内容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跳出传统课程的学科设计理念,依据物流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按照“业务——业务处理——业务理论”三段式结构以业务流程主线以业务处理为中心,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

(2)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学地点,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联合物流相关企业,聘请物流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考核方式也可以由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和企业结合多主体联合进行。

(二)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1.建设内容

从岗位群的设计来看,要建设“企业物流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和“生产物流管理综合实训”三个模块,分别从综合业务实训模式、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典型方案、综合业务实训教材、综合业务实训模拟软件等方面进行建设。

实训内容的安排突出系统、全面、实用、规范、连续、灵活应变型的训练。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建设方法

基于实训课程对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学校应与意向就业的物流企业联合开发物流业务实训课程。例如,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专职教师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指导等等,这方面的前提是企业与学校要有良好的薪酬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可通过自主式学习、小组分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更多的采用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方法。

当然,各中职学校因就业区域物流岗位分布特点的不同、学生素质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际举措各不相同,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同的,即应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秉承这一宗旨,我们将会迎来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

chinawuliu.com.cn/oth/shuju/index.html.2007/02/12.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篇10

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依据学校目前的实训实习条件和教师队伍构成,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灵活的工学交替教学过程,深入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制订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时可让教师走进企业开展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工艺,研究生产岗位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可把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请进学校,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具体内容提出建议和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新的课程标准,改进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在教学实施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组织实境教学,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制造,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学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核心专业课精品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同时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①课程体系改革。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具体可借鉴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人的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规程及指导方向,以本专业面向的装备制造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把企业岗位能力模块化,建立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并且对典型工作岗位的作业流程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解,引入现场实际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项目或任务,构建工作任务导向课程。②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为依据,构建精品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双证书”为基础,构建精品课程内容;采用“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制订课程标准,然后选定其中重要技能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并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一套精品课程及教材,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重点对以下三门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以打造精品课程。一是“液压与气动技术”。要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以若干课题、任务为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气动液压元件、正确安装和调试维护液压气动装置。课程结束后,以任务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二是“电气安装与维修技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做、学、教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教学以实训为主,突出电气设备的维修能力培养。设计任务时以项目为单元,所设任务应从简单到复杂,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课程的考核注重工作过程,以任务书方式逐个学生逐个项目进行。三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从机电技术应用所需的控制电路出发,把机电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集中于设备装配和调试之中,使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实训,掌握机械装配技术、气动技术、变频技术、电气安装技术、人机对话触摸屏应用技术、信息检测及传感技术等,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③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做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开发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课件,研发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设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气安装技术、变频技术、液压气动技术、机械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为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和职业能力考核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①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一名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重点培养,使其具有把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能提出本专业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中能够起到科学引领作用。同时,选拔多名有一定实践经验、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外出学习、担任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教学研究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使他们能够胜任本专业骨干教师岗位工作职责,在教学中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之余,要进一步扩大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如分批选派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掌握企业技术规范和技术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强化专业规范意识;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等,以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以上种种举措,使本专业教师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③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素质的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更深入地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与合作;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各类实训指导任务,以弥补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的不足,促进专业实践课教学。

4.完善学习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