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费用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0:26

会计费用分析篇1

关键词:所得税费用会计教学教学案例

一、既温故,又温新

在教学中我先复习利润总额的形成,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然后从案例中引出教材中两个新名词: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案例1:(1)企业销售产品,货款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款以收到;(2)收到国库券利息收入10000元;(3)用银行存款支付税收滞纳金2000元;(4)月末结转已销产品的生产产品20000元;(5)企业有一台机器原始价值50000元,直线法提折旧,会计5年,税法8年。要求:(1)计算利润总额(2)计算应纳税所得额;(3)指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通过案例1的教学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到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这两个名词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专题剖析,奠定基础

我针对时间性差异这个专题利用案例2进行了分析(即时间性差异的发生和转回的核算)。

案例2:某企业在2003年末以银行存款150000元购入管理用甲设备,并投入使用。直线法提折旧,会计5年,税法3年,假设每年计提折旧前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做各年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通过案例2的教学演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时间性差异的发生与转回的计算和核算,并对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借:递延税款)贷: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贷:递延税款)》有初步认识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本章重点和难点奠定基础。

三、难点细分,逐一攻破

时间性性差异(又叫暂时性差异)又分为未来应纳税差异和未来可抵扣差异,这是一个非常难理解的两个新名词,我又通过案例3和案例4的教学演练将这两个名词挖掘出来并进行透彻分析。

案例3:某公司年初支付8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年末公允价值为860万元。

会计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60万元,会计账面价值86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860万元。税法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因为税法不承认这一笔涨价收入60万元,所以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仍是80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800万元。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账面价值860万元大于计税基础800万元,产生了未来应纳税差异60万元。分析;这属于会计现在多记收入60万元,多记利润60万元,多计算所得税费用15万元。

案例4:某公司年初支付8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年末公允价值780万元。

会计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万元,会计账面价值78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780万元税法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因为税法不承认这一笔跌价费用20万元,所以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仍是80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800万元,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账面价值780万元小于计税基础800万元,产生了未来可抵扣差异20万元。分析;这属于会计现在多记费用20万元,少记利润20万元,少计算所得税费用5万元。

通过案例3和案例4的教学将本章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一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将这两个名词解释得清楚明白,也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同时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定义很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综合演练,高度概括

案例5:某企业年末实现利润总额50万元,本年发生如下涉税业务:(1)收到国库券利息收入10万元;(2)用银行存款支付税收滞纳金5万元;(3)有一台机器,原始价值20万元,直线法提折旧,会计4年,税法5年;(4)年初购买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购买成本22万元,年末公允价值25万元,要求:(1)指出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未来可抵扣差异,未来应纳税差异);(2)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

会计费用分析篇2

关键词 长期 待摊费用 会计 税务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一、长期待摊费用理论及其新旧差别

长期待摊费用是基于摊销期限来定义的,一般来说是指超过一年的摊销费用。

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的新旧交替过程中,对长期待摊费用的规定也发生了变化,旧会计科目规定长期待摊费用为企业的已支出部分中,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费用。相对来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在旧准则基础上将摊销费用分为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而且相应的人管理费用核算部分主要是指企业在组织管理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企业筹建期开办费。而在新准则下,筹建期内的各项费用,不再列示于“长期待摊费用”中,而直接纳入“管理费用”中。且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会计科目规定,由固定资产所发生的修理费用支出须如数计入当期的费用中。

在税法方面,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条目规定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而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费用称为递延资产,主要有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和开办费等。其中纳税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固定资产修理支出;而对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纳税人可根据固定资产是否提足折旧,决定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还是将长期待摊费用作为递延费用,并使其平均在不少于5年的期间内摊销。”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在应纳税核算时,一般把企业发生的已足额提取折旧或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并按照规定摊销的予以扣除。

在税法方面,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条目规定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而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费用称为递延资产,主要有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和开办费等。其中纳税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固定资产修理支出;而对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纳税人可根据固定资产是否提足折旧,决定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还是将长期待摊费用作为递延费用,并使其平均在不少于5年的期间内摊销。”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则规定在应纳税核算时,一般把企业发生的已足额提取折旧或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并按照规定摊销的予以扣除。

二、新准则下的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在新准则下,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因其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准则下,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支出,属于销售部门的计入到“销售费用”,其他的都作为“管理费用”核算。对于这一科目的处理新旧准则下的差异性很大,新的准则下进行会计处理时尽量简化了对修理支出的核算,而旧的准则严格遵守配比原则,更容易理解一些。尤其是固定资产发生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时,须按其原价或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进行账面价值转销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计提折旧,再通过在建工程进行科目核算,改造完工可使用时方可转为固定资产,并按照重新确定的预计净残值、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来计提折旧。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关于“管理费用”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与主要帐务处理办法的规定可以看出,企业筹建期的开办费不再是“长期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不再沿用过去的资产处理作法,而是直接将费用化。而且新的资产负债表不再披露开办费信息,统一了开办费的核算范围,规范了开办费的帐务处理程序;这样不仅使得会计核算更为简化,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同时还使得会计处理内容更为安全,实施起来更为方便。

三、新的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相对于老税法而言,新的税法对四项基本的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措施作了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

新税法规定对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中的“固定资产”的可利用价值进行全部转移,使其账面净值仅剩净残值。对于之后发生的固定改建支出而言,因其失去了附载,应作为在固定资产的受益期限内平均摊销的长期待摊费用。

新税法规定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中的租入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其改建支出包括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两种无须同时具备的情形,且要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而对于会计制度明确规定的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改良支出,按会计制度处理予以资本化,按剩余租赁期限摊销长期待摊费用,而且可以一次性扣除租入固定资产的修理费支出。

新税法规定大修理支出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有不动产和动产;对于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我们也应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化处理:在企业进行大修理支出时,我们把符合改扩建确认条件的部分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并将其在该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在税前予以扣除;而把不符合改扩建确认条件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并在下一次大修理前的期限内进行平均摊销。

新税法规定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开办费等,要求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进行分期摊销,且年限应在3年或以上。

而对于改造支出和改良支出等未作出规范改良的内容,可以按照会计制度资本化的规定进行处理,此时无须作长期待摊费用的税法规定处理。

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是企业所得税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税法将其放在正式的法律中,旧税法是放在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的,新法对长期待摊费用级次更高,也更能突出其重要性。

新税法不仅统一了内外资均适用的所得税法、降低了所得税税率,而且在资产处理、税前扣除等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有了重大变化与突破。

四、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性分析

四项基本的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具有着一定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上在原价值上增加了固定资产价值,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在会计上和税务上的名称差异,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差异等三个方面。

从四项基本的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面来看,新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处理规定是存在差异的。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在会计上叫“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税务上称“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其名称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内容和本质,以及会计与税务处理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的一致性。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在新税法条件下要求以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为依据,进行分类处理,对于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要费用化,并计入当期损益;而对于符合确认条件要资本化,以增加固定的资产成本。

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要求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进行资本化,并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在该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实施税前扣除;否则要求计入在下一次大修理前的期限内进行平均摊销的长期待摊费用。相对于会计上的一次性处理方式,在税务处理上长期待摊费用则是按照收支配比原则进行一次性支出的,并在企业的受益期间内将该费用支出进行平均摊销。对于新准则与新税法产生会计与税务上处理的“暂时性差异”,新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将更为烦琐;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考虑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性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开办费在会计上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在税务上从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进行分期摊销,以记入管理费用,而且对于摊销年限在3年或以上的还需作纳税调整。

四、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的评价分析

根据我国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评估的标准是评估时间一般选在评估基准日之后,评估目的在与其他评估对象没有重复的资产和权利时为新的产权主体产生利益,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因素界定为评估对象,用来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评估。

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基本评估依据是未来要产生效益的时间。如果会计与税务处理数额过大常会使得评估基准日后没有尚存的资产和权利,可采用分期摊销方法,无须计算评估值。其中发生长期待摊费用时,预付会计与税务费用的数额以及其取得某项服务权利持续的时间决定了其在未来单位时间内可产生的效益;而评估基准日后该项服务权利尚剩余的时间决定了可节约的货币支出额。而且我们还需根据新的产权主体在未来受益期的长短考虑长期待摊费用在评估基准日后产生效益与货币时间价值的关系。

所以,在进行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处理评估时,应严格界定处理数额和时间范围,以实现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还要注意采用未来适用法实现长期待摊费用新旧准则的衔接。

五、结语

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当前相关的研究还很有限,本文着力于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分类研究和差异性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评估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飞行化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会计费用分析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研究与开发费用化资本化

analyzeofR&Dexpenditure’saccountinghandlinginnewaccountingstandard

abstract

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issuedonFebruary15,2006hasmadecertainmodificationonaccountinghandlingaboutR&Dexpenditure.themodificationevidentlyreflectsthetrendofinternationalizationofaccountingstandards.itshowsourcountryfocusonthestrengtheningcore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verymuch.thisarticledealswithacomparisonbetweennewandoldaccountingstandardaboutR&Dcost.italsomakesaanalysisoftherationalityofthemodificationanditsinfluence.

Keywords:newaccountingstandard;R&Dexpenditure;expenses;capitalized

目录

一、序言4

二、文献综述4

三、新准则修改的动因分析5

1、研究与开发活动定义的要求5

2、研究与开发活动特征的要求5

3、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5

四、新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处理的对比6

五、新准则修改的影响分析8

1、积极影响8

2、消极影响9

3、对公司股价的影响9

4、案例分析9

六、结束语10

七、参考文献11

一、序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改进产品和创新产品,不断进入新的市场,增加收入和利润。同时,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过程的组织,有利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的改进,有助于企业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促进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的提高,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及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上投入重金。例如美国知名企业微软公司在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末的研发支出费用就为48亿美元,比上财年增幅达4%。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平均比重为2%,其中美国高达2.53%,而我国的比重仅为0.83%。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研发活动将会日益增多,企业的研发费用也必将大幅增加。

研究开发费用的使用和处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业绩。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会计界的关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作了重大改动,这一举措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以及对新准则的分析,阐明新准则下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文件综述,列举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方法以及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该部分内容的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准则修改的动因;第四部分为新旧准则对该部分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第五部分为新准则的意义及影响;第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小结;第七部分列示了本文主要参考的文献及书目。

二、文献综述

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国家的会计规定有所不同。以下几个国家比较具有代表性:

(1)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将研究与开发阶段区分开来,因此规定:对于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期间确认费用,并且不应在其后的期间确认为资产。对于开发费用则规定当项目开发费用符合特定的五个条件时,才确认为资产,否则就确认为费用。(2)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类似,其中消耗固定资产的费用可以资本化,而对开发费用则是有条件的资本化。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出,在支出当期予以费用化;而开发支出原则上应予以费用化,但在符合特定的五个条件时可以资本化。(3)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一般列为当期费用,但如符合规定的条件,也可以按递延费用处理。(4)日本的会计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预计未来收益超过该项费用),才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注销。(5)美国是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和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规定:为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所有支出均应列为费用。但是第86号公告对此做出了一些补充说明,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计算机软件的研发支出可以确认为资产。(6)德国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规定与美国基本相似,是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费用化。在新准则颁布之后,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新准则中研发与支出项目会计处理进行了一些研究。曾爱民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新旧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研究》中对此问题已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新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在于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开发费用资本化符合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等。但同时,他也提出了新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缺憾,如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等。何梦园在《关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一文中对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划分,大致分为“费用化”、“资本化”及“有条件的资本化”三类。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周燕在2005年6月刊的《财会月刊》上发表的《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我见》着重分析了科技型企业的特点,讨论了该类型企业在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此外还有很多文章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不加赘述。

三、新准则修改的动因分析

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企业的一项特殊活动,它的定义以及特征是新准则对于研发活动会计处理的规定进行修改的依据之一。此外,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完善的,因此我国经济以及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也是促使准则修改的重要原因。

(一)、研究与开发活动定义的要求

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由此可见,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活动。研究活动更加侧重于在理论上的探索,其性质是不具备足够确定性。而开发活动则更侧重于在实践上的应用,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性。由此可见,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同定义与性质决定了新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支出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二)研究与开发活动特征的要求

从广义上来讲,研究与开发活动属于投资活动,因此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征,但研发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特征:

⑴高风险高回报

研发活动包含着很大的产品技术创新成分,是一种尝试性的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⑵确认困难

首先,研究与开发活动本身前后相继、互相渗透,难以严格区分。哪些活动属于研究活动哪些属于开发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全凭主观判断。其次,在研究与开发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以及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力。这些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评估和确认和计量。因此对企业而言,研发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

(3)过程复杂,投入巨大

研究与开发活动需要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从前期的策划、评估到实际操作直至最后实际应用,可想而知其中报多许多步骤合资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个不断调整、修正的动态过程。这期间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许多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甚至达到营业收入的10%以上。

(三)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对企业和会计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毫无疑问是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普及应用,人们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地经济环境中——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的发展。其特征是知识资本化、资产无形化、高度的增值性等。与这些特征相对应的现象是高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下面的表格充分说明了这些产业的高速发展趋势。

表3-1oeCD成员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及附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国家出口(%)附加值(%)

1970年1993年1970年1993年

美国25.937.318.224.2

加拿大9.013.410.212.6

丹麦11.918.19.313.4

芬兰3.216.45.914.3

挪威4.710.76.69.4

瑞典12.021.912.817.7

法国14.024.212.818.7

英国17.132.616.422.2

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研究与开发活动。由研究与开发活动特征可知,这必将导致研发费用的大量支出。下面表格为部分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2004年)

表3-2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0-2004年)

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亿美元)与GDp的比例(%)

2000200120022003200420002001200220032004

中国108.19125.95155.56186.01237.610.90.951.071.131.23

法国285.18294.29324.95390.16442.632.152.22.232.182.16

德国466.36465.34502.22615.53684.162.452.462.492.522.49

日本1420.171278.941240.271352.82.993.073.123.15

英国268.08268.09297339.961.861.871.891.88

美国2677.672778.22762.62924.373125.352.742.762.652.682.68

奥地利37.1239.3144.0956.1566.381.912.032.122.192.26

资料来源: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5/2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部数据整理:国研网数据中心

由表3-2可知,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支出在全球都处于增长趋势。而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对研发费用支出的增加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必将对企业的会计处理产生影响。因此,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促使新准则变更的重要因素。

四、新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处理的对比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以前,我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相类似。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全部作为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我国2001年出台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全部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予以费用化,等到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再依法将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

而新准则中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的具体规定前文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我国2006年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研究阶段的支出(简称研究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简称(开发支出),在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具有市场或该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新旧准则中关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1、旧的准则的处理方法主要参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而新的会计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更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

2、显而易见,新旧准则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研发费用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旧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完全的费用化,相比之下,新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取了有条件的资本化。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才可进行资本化处理。

3、费用化方法(即旧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稳健性原则。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中,研发过程中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只有依法申请取得而发生的费用(例如:注册费、律师费等)才能资本化。这种方法考虑到了研究开发活动未来的不确定性,与研发活动自身的特点与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遵循了稳健性原则。

资本化方法(即新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配比性原则。研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新的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发明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进步的产品。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主要意图是在未来获得丰厚的收益。一旦研发活动取得成功,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例如技术专利、商标权、产品外形专利等,可以预见即会给企业在以后的若干会计期间带来可观的收益。如果不对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开发成功后,因研究成果产生效益导致收入增加,但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却为零,使收入与费用不配比,这样就会影响核算的正确性和企业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难以解释企业未来拥有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因此资本化的方法主要体现了配比性原则。

4、对利润及所得税的影响方面,相比较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资本化的处理方式会导致近期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增加。这是因为对研发支出的费用化金额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的利润有上升的趋势,从而影响所得税的金额。

5、在反映企业真实价值方面有所不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显然更为合理。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与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按照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只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才能予以资本化,计入成本,而自行开发与研究费用进行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相对于大量投入的研发费用而言,注册费和律师聘请费的金额微乎其微,如果这样处理,势必造成大量的开发费用没有被正确计量,明显低估了资产的价值。费用化到处理方法在开发过程中会虚减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潜在虚增了企业利润,这就难以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

五、新准则修改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这次新准则的修改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日渐紧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增长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经济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信息若不具有兼容性和可比性会给商业活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德国戴姆勒-奔驰。在此案例中,按德国会计准则,戴姆勒1993年的利润是1.68亿美元,而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戴姆勒当年却形成了大约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由此可见积极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使会计信息在国际化的经济活动中具有可比性是十分必要的。在原先的会计准则下,会计上的差异经常会给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活动带来诸多不便。能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会帮助扫清我国对外贸易交往和合作的一些障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等活动的发展,为融入经济全球化消除“语言”上的障碍。

(2)新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不同于原先的费用化,但也不是完全的资本化,而是有条件的资本化。这种处理方法更为合理:

①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虽然说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并不一定在当期产生经济效益,多数情况下是在未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一旦研发活动成功,其成果就是企业的一项资源,能够被企业控制,其成本及在研发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也能够可靠计量,符合资产的定义。并且正如前文分析,新准则中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处理能够避免低估资产价值的情况发生。

②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区分了研究与开发阶段。作出这种区分是十分科学和必要的。这是因为研究活动注重理论上的探索,在研究阶段前景并不明朗,能否会带来经济效益非常不确定。这一阶段发生的支出即是当期应负担的费用。而开发阶段的活动更加有目的性,已经由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相对来说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较高。根据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同特点将开发过程中的支出视情况进行资本化,而不是完全费用化显然更符合权责发生制。

③符合配比性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开发费用在开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若一概做费用化处理,那么开发期间的利润相对就低。而开发活动成功后所取得的回报数额较大,其经济收益又往往会在此后若干会计期间持续,这样一来在以后若干的会计期间内收入会大幅增加,但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却为零,使收入与费用不配比。这样就会影响核算的正确性和企业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开发费用资本化可以克服上述不足,体现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④协调了相关性与谨慎性的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搜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工作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谨慎性的原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向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原准则中所规定的处理方法即单一的费用化能很好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损害了相关性原则,而如果只是单一的资本化虽然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性原则,但又忽视了谨慎性原则。新准则中对于研发阶段的支出处理属于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很好地协调了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既可以避免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

(3)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之相伴的则是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企业支出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是原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种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方法必然引起开发阶段利润的下降,造成管理者业绩下降的表象。管理者不愿引起投资者不满,难免减少开发经费支出。这种做法的后果是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使企业失去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可以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提高企业在开发投入上的热情,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实现长期的同向增长,使公司进入良性循环周期,提高企业价值水平。特别是对于研发费用较高的那些企业,例如it企业、医药企业等,将会使权益增加,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即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纵观近年来的美国、日本、香港及中国内地的股市,不难发现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它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足以说明一个企业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其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费用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无疑会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动力,从而更多地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消极影响

虽然新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其带来的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加大了会计人员工作的难度。虽然新准则中规定了研究与开发的不同定义,区分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但区分这两个阶段的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加之研究与开发活动本身就是相互渗透的,且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十分的复杂,专业性强,对于技术专业知识欠缺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清楚的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显然十分的困难。而开发阶段的支出也是有条件的资本化,这又增加了会计人员判断的难度。例如准则中有“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这样的描述。可是现实中即使是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也很难确定的说开发出来的产品就一定有市场,更别说是仅仅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可见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更多地是要靠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2)新准则增大了科技及创新类企业利润操控的空间。正如上文所述,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等,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这也就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为了达到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企业可以要求会计人员根据需求“合理”的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从而对利润进行操纵。

(三)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

研发支出的资本化,会优化相关公司的资产结构,提升信用评级。虽然从理论上讲,这只是会计信息的变化,公司基本面并没有受影响,证券市场的估值不应该大幅变动。但是一般而言,由于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导致公司的会计利润会有所增加,每股净利润就随之增加。每股净利润正是投机者重点关注的会计信息。一般投资者对于每股净利润大幅增长背后的原因并不深究,这一估值心理将被市场资金利用。可以预计在新准则影响的初始阶段,相关公司的股价会有较大波动。

(四)案例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准则的修改对相关企业的影响,以G中兴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中兴通讯成立与1985年。1997年,中兴通讯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首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同年实现合同订货额340亿元人民币。2005年,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惟一的it和通信制造企业率先入选全球“it百强”(informationtechnology100)。公司的主营业务有:无线产品(CDma、GSm、3G、wimaX等)、网络产品(xDSL、nGn、光通信等)、手机终端(CDma、GSm、小灵通、3G等)和数据产品(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四大产品领域。可以认为,中兴通讯是一家比较典型的高科技企业。

根据G中兴2006年度会计报表披露,集团2006年度的研发成本为2,832.7百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为12.3%,每股折合2.95元。按照新的会计准则,G中兴的研发费用,相当部分符合资本化条件而应该予以资本化。2005年度,G中兴按照香港准则编制的报告,便因为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不同,其净利润较之境内差距巨大,而国内新准则对于开发费用的资本化要求比香港2005年的修订准则更宽松(HKaS 38无形资产)。即使公司采取稳健原则,尽量降低资本化的比例,也会对当期利润(2007年利润)形成重大影响。假设公司在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与香港报表相同,则表5-1表示了在不同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数据:

表5-1—不同会计准则下G中兴净利润与净资产数据(单位:人民币千元)

2005年2006年

净利润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

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807,35310,678,9111,194,34310,125,095

按不同准则处理研发费用形成的差异(50,234)126,946106,740177,182

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757,11910,805,8571,301,08310,242,277

数据来源:G中兴2006年度会计报表

与G中兴相类似的G东软、G用友、G航信等it行业的公司,新准则的应用对他们最近年度的净利润都将带来较大影响。另一个受该准则影响的行业医药行业的研发费用支出虽然占销售费用的比例没有it行业高,但因为产品生命周期长,后续年度的摊销较小,因而对开始几个年度净利润的影响也很可观。

六、结束语

对研究与开发活动定义与性质以及目前经济环境的分析使我们了解了新会计准则修改的动因。可以说正是研发活动的特殊性质以及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采取这样一种有条件的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对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差异。对新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之后,使我们对新准则的特点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已经把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活动对企业而言将不再陌生。可以预见,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会逐渐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会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的研发活动上。这必然要求会计工作者更加翔实、准确的记录和披露相关信息。因此,准确的理解并应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颁布)

[2]尹丽萍肖霞,《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修订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曾爱民,《会计研究》,《新旧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研究》,2006.9,《会计研究》

[4]《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重庆大学,

胡颖,2002

[5]whyR&Disincreasinglyinternational,Joanpenner-Hahn,Universityofmichigan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

[6]ResearchandDevelopmentexpenses:implicationsforprofitabilitymeasurementandValuation,aswathDamodaran,workingpaperofnewYorkUniversity

会计费用分析篇4

1.1借款费用的概念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着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2借款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确认计量借款费用时,是否为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符合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资本化期间,是指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着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1.2.1符合资本条件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借款费用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开始资本化: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1.2.2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①如果该借款费用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然后在开始生产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②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在生产经营期间、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1.2.3在资本化期间,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①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②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的加权平均数-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1.3借款费用的披露

披露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当期用于计算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规定的借款费用包括:①银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利息;②与借款有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③安排借款所发生的附加费用的摊销;④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确认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财务费用;⑤作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部分。而适用于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须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很明显,可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但包括固定资产,而且包括存货。澳大利亚、南非、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范围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2.借款费用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

2.1扩大了核算的范围

旧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可予资本化的范围仅限于专门借款,而其他的资产不允许进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处理。

新修订的借款费用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均可以按照借款费用准则加以处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

2.2新准则不再强调“专门借款”的概念

旧准则在强调“借款费用”概念的同时,还强调“专门借款”的概念。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由此可以看出,旧准则强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前提是企业为固定资产建设取得了专门的借款,即强调借款用途的确认。

新修订的借款费用准则,将专门借款的概念作为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一个内容加以处理,该准则在涉及专门借款的同时还涉及一般借款的处理。

2.3对工程项目占用一般借款做了明确的规定

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工程的支出款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不允许进行资本化。

新借款费用准则第六条明确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利息中应予资本化的金额。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确定,其计算方法与专门借款加权平均利率的计算方法相同。

2.4明确了借款溢、折价的摊销方法

旧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溢、折价的摊销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2.5计算借款费用扣除项目不同

旧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扣除项目未做说明。

新准则第六条对于借款费用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扣除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3新旧会计准则街接

3.1会计科目的变化

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对借入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中可以资本化的金额进行了单独规定、对借款费用扣除项目做了明确规定,所以在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当增加与核算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增加与核算一般借款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如生产成本、开发成本等。

3.2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新、旧准则的变化,在增加了相应科目的同时,就需要增加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业务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例如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3.3减少当期财务费用

因为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会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但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得进行追溯调整。

3.4折溢价摊销方法的改变

一方面,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更接近实际,处理更精确;另一方面,使处理方法更统一,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3.5衔接办法

旧准则,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前企业已经发生的借款费用,所采用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方法与本准则规定的方法不同的,不作追朔调整;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总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颁布,对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更加规范,也更加合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计人员也只有充分把握该准则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思路,消化吸收该准则的内在物质,准确地贯彻执行借款费用具体准则,才能提高贯彻新准则的质量,切实搞好企业借款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石银平,黄国良,《借款费用》准则的超载,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邓勇,新旧借款费用准则对损益和应纳税所得的影响,商业会计,2007年03期

[3]安庆钊,新借款费用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效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会计费用分析篇5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1、借款费用的概念: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着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2、借款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确认计量借款费用时,是否为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符合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资本化期间,是指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着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1)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借款费用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开始资本化: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2)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①如果该借款费用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然后在开始生产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②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在生产经营期间、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3)在资本化期间,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①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根据下面公式(1)计算:

公式(1):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②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下面公式(2)计算:

公式(2):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的加权平均数-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3、借款费用的披露:披露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当期用于计算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二、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对新旧会计准则相比较,差异如下:

(一)、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

旧准则第七条指出:资产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新准则第四条指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

可见新准则比旧准则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界定扩大了。

(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

旧准则第三条定义中指出: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新准则第六条对于借款的范围说明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而且包括一般借款。

可见新准则比旧准则对于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

(三)、计算内容有所差别

(四)、计算借款费用扣除项目不同

旧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扣除项目未做说明。

新准则第六条对于借款费用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扣除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五)文字表述更加明确、洗练、规范

新、旧准则在文字表述上更加规范,如新准则中第四、五条中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不仅包括购建的资产,而且包括生产的资产,这样文字表述更加完整。

另外,对于溢折价的摊销,旧准则在第十一条规定:可以采取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取直线法;而新准则第七条规定:溢折价的摊销应当采取实际利率法。新准则文字更加规范、明确和洗练。

三、新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分析

(一)、会计科目的变化

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对借入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中可以资本化的金额进行了单独规定、对借款费用扣除项目做了明确规定,所以在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当增加与核算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增加与核算一般借款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如生产成本、开发成本等。

(二)、在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新、旧准则的变化,在增加了相应科目的同时,就需要增加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业务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有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大型产品,如成套设备、船舶、建筑产品等存货的核算就要加入允许将借款费用转增存货价值的核算内容。

(三)、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

由于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一般借款也可以资本化、且借款费用增加了扣除项目,这些变化都会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减少当期财务费用,进而增加当期利润。但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得进行追溯调整。

四、实行新准则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公式

实行新准则后,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公式:

(一)、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公式:

每一会计期间利息的资本化金额=至当期末止购建或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的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资本化率

在资本化期间,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

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2、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

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的加权平均数-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二)、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每笔资产支出金额×每笔资产支出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三)资本化率按下列原则确定:

1、为购建或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只借入一笔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该项借款的利率;

2、为购建或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借入一笔以上的专门借款,资本化率为这些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加权平均利率按如下公式计算:

加权平均利率=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100%

其中,“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按如下公式计算:

专门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每笔专门借款本金×每笔专门借款实际占用的天数/会计期间涵盖的天数)。

会计费用分析篇6

关键词:研发费用 趋同 费用化 资本化

一、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要素和知识产业的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从系统观来看,知识经济系统中的第一推动力是科技创新。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己的世界品牌。而创新的能力和储备与研究开发的投入息息相关,为了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积极致力于研究开发活动,从而导致研究开发支出的猛增。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合理使用是企业一项重要经营管理决策,它关系到企业长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开发活动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投资行为, 据统计,我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仅占gdp的0.83% ,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为2% ,其中美国高达2.53%.可以预计,我国企业也必然会加大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为增强企业长期竞争能力而努力。

二、研究开发过程的介绍

企业的研究开发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较,国内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整体上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企业对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较多企业处于引进技术,加以消化的阶段,内部研究开发支出水平较低,而且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对于研发活动在创造企业价值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研发信息没有得到重视。但是在规模经济的优势发挥殆尽时,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我国企业逐步实现 r&d 内部化,研究开发的支出必然增大,对于研发信息的需求状况就会发生变化。另外,许多较大规模公司的研发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合作研发,甚至实现了研发的国际化,例如海尔集团,这就会产生并购在制研发等问题,准则的完善必然也要考虑这种趋势。

三、研究开发活动的特征

研发活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 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 即时间性和风险性。研发活动又具有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风险是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 但由于研发活动是建立在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原理基础上的高度激烈的商品和技术竞争, 只有在研发成果可以转化为商品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收益, 因此, 研发活动具有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其他的投资活动。研发活动的风险主要包括: ① 技术风险。由于受技术规律、技术垄断、产品标准化、技术的工业支持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研发成果不可预测,有失败的可能性。②经营风险。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企业的管理者在确定研发活动的发展方向时出现失误、资金渠道不顺畅、技术骨干离职等因素, 都会导致研发活动半途而废而无功而返。③ 行业风险。如果同行业竞争者的研发活动领先于企业,或者企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不到位,则意味着企业竞争的失败。④ 环境风险。如社会意识形态、法律及生态环境、国家政策、重大政治事件等,都会给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风险。

(2) 计量困难

知识的投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通常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扩大的生产能力是以原有生产要素和新投入生产要素之和为依据来测算的。但知识的创造和投入并不一定代表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存量的增加。这是因为: ① 研发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需要时间,有的甚至经过数年才能取得正的现金流量。② 知识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从而也是难以计量的。③ 新知识的投入有可能导致原有知识存量中的部分知识陈旧过时甚至失效。这就使得知识的累计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因此,对企业而言, 研发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很大的弹性。

四、对比国际趋势和其他国家对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国际上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全部费用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部分费用化。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全部作为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值得说明的是,就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如何进行处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做出过特别规定,即fasb指出:对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发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成本,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确认,就应该确认为资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认为研究开发涉及太多不确定性因素,一项支出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

2.而国际会计准则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针对这点,国际会计委员会第38号准则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如不能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那么该企业应将项目支出均视同研究阶段的支出处理)。相应地,要求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支出是否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则要看开发费用是否符合特定的条件,如符合它确认的五个条件时,才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属于有条件的资本化。

3.其他国家的相关会计处理:

英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的公告是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根据该公告,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区别进行处理,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三种类型予以划分。前两种类型的支出,则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而如果是开发支出,也通常应在发生时计入损益。除非出现特定情况,可以递延摊销。这些特定情况包括:研究属于专题项目,费用可以单列;研究取得的成果把握性极大,并能以收抵支;公司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支持研究项目的完成。总体上看,倾向于费用化的会计政策。

法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当其属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可予以资本化,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

德国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费用化。

荷兰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只要在预期具有未来效益即可予以资本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

日本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预计未来收入超过该项费用),可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注销,不过其实务中采用较为稳健的直接冲销法。

五、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支出的修改变化

1.我国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方法,即将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予以费用化,等到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再依法将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我国2001年出台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也可以让企业最早得到税收优惠好处,及时收回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1)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企业从外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价款入帐,然后在受益期间内进行分摊,而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进行费用化,这显然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2)容易导致短期行为的产生。我国长期以来采用某些指标体系评价企业领导的业绩,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企业领导者为个人利益,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而大量削减研究开发经费,这样不利于企业创新,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3)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准则规定,将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资本化,计入成本,而将自行开发与研究费用进行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又因为注册费与律师聘请费的金额相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的,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开发费用摒弃在外,明显低估了资产的价值。(4)不符合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原则。如果企业开发成功,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支出所产生的收益,不仅与本期有关,而且与以后几个年度相关,应作为资本性支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完全费用化,显然违背了资本性与收益性划分原则。(5)企业的筹资渠道受阻。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筹资方式逐渐由银行借款转向资本市场。在当前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投资者进行各项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利润、赢利能力等指标,如果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额费用化,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指标,使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无法顺利地筹集所需的资金。

2.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本准则规定处理。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新会计准则有以下具体规定:

首先,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而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此外,关于研发支出被确认为无形资产以后的后续计量问题:

研发支出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后,应当按照对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理方法进行相关的摊销和计提减值准备和相关披露。具体如下: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企业在期末应按无形资产期末计价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计量,计提无形资减值准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除了应该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积摊销额及累计减值损失金额、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等相关情况之外,还应该对企业当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进行披露。

六、对新会计准则中研究和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变化的评价及其影响分析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现的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变动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经济全球化引发会计国际趋同化,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并且要求企业对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并在随后的期间予以摊销,如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瑞典等, 稳健主义盛行的日本也允许企业对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可见在一定条件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一致,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有条件的资本化本身比单一的费用化或是单一的资本化更合理,笔者认为理由有以下几点:

(1)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研究活动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基础阶段,能否带来经济效益非常不确定,而且受益对象不明显,而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比研究阶段更进一步,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高,并且受益对象是特定的产品,所以将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开发成功时进行将其资本化,不成功还是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比单一的费用化或单一的资本化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2)更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单一的费用化能很好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损害了相关性原则,而单一的资本化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性原则,但又忽视了谨慎性原则。一定条件下资本化能很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既可以避免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

(3)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当然是一项过去的事项,它不是为了取得本期的利益,而是为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当研究开发成功时,就可以成为企业的一项资源,也能够被企业控制,并且在开发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可靠计量,显然符合资产的定义。

(4)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起来,世界各国间的投资和对外贸易更加自由化,环境的变化就必然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及英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做法相一致,这样,可以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异。因此,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比2001年的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新准则关于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投入研究和开发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期成长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与之相伴的则是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 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企业支出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典型的例如:华为公司37,000名雇员来自中国各地以及其他40多个国家和地区,18,000人从事研发工作,“研发人员的数量差不多相当于at&t贝尔实验室”。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华为拥有超过8,000项的相关专利,居中国之冠。仅仅在2005年上半年,这家公司取得了1,231项专利,大约有800件已经在美国和欧洲注册。虽然国内的一些领先企业在研究开发领域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多,但是与其他一些国际型大公司相比仍然是相形见绌。如按微软公司计划,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末的研发支出费用将达到48亿美元,比上财年增幅达4%.

笔者认为:对于研发支出较大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虽然企业在税收方面,因为对研发的支出费用化金额减少,企业利润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暂时上升的趋势,因此导致近期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增加。但是整体税负总额并没有增加,与准则变化之前相比只是相当于提前纳税。从另一方面看,费用化r &d 的结果可能扭曲公司的决策,导致错误的收益衡量。经究发现,费用化r &d 的处理方法,往往导致公司,尤其是r &d 密集型公司的价值被低估。相反,部分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能增加企业的资产,企业财务状况也会一定的程度有所好转。对于试图进行外部融资的企业来说,这无疑能降低负债比率,增加企业的融资信心,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其扩大融资渠道。而且,从长期来看,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必然能让企业在以后的长期内受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颁布)

[2] 06年会计新准则应用指南(全国首期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攥稿)

会计费用分析篇7

关键词:弃置费用处置费用税收计量探讨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定义及相关规定

弃置费用也叫弃置成本,或资产弃置义务(aRo,assetretirementobligation),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应用指南》指出: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的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

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或有事项》的规定,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处理。不属于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报废清理费,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于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且该日之前尚未计入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应当增加该项资产成本,并确认相应的负债;同时,将应补提的折旧(折耗)调整留存收益。

■二、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1)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时的记账方法

企业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后,必须先确定未来弃置义务的金额,并折算为当前现值,将现值与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起合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并随固定资产一起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分录与正常折旧并无区别)。

例:某核电厂固定资产取得成本为100000元,通过技术手段确定10年后的弃置费用为10794.60元。按8%的利率计算现值pV(i/Y=10.8%,pmt=0,FV=-10794.60)=5000

借:固定资产105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预计负债-弃置费用5000

(2)计算各期应计利息

取得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后,每年需提取利息费用(到终期时利息费用累计值加初始值即为弃置费用),继续上例,各年末需计提利息费用为预计负债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利率。

第一年末利息费用为5000×8%=400,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400

贷:预计负债-弃置费用400

第二年末,弃置费用科目累计数为5,000+400=5400,应提利息费用为5400×8%=432

借:财务费用-利息432

贷:预计负债-弃置费用432

依此类推,一直到第10年末。

(3)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的会计处理

借:预计负债-弃置费用10794.60

贷:银行存款10794.60

■三、弃置费用的税收差异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税法均不允许权责发生制法下的弃置费用(折旧和利息)进行税前扣除,只有固定资产报废,发生实际弃置支出时,方可一次性抵扣。因此,在固定资产报废前,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会使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借方不断增加,等到弃置费用实际发生时,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贷方,直接与借方相抵消。

■四、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对比

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提出,容易与固定资产的处置费用相混淆,二者相互联系,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与处置费用发生时期一致,都是发生在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时的支出,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

1、概念和范围不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限定于特殊行业,企业须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的概念和内容都比较直观,也比较宽泛,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报废、毁损时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是直接的处置成本。

2、支出性质不同。弃置费用是企业固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必须发生的支出,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一部分,是固定资产为了达到预定用途所必须发生的支出,将其列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每期的损益情况。

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与固定资产初始购买或构建的成本相比金额较小,支出的效益涉及期短,应划分为收益性支出。

3、计量原则不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处置费用不需要折现,应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损益。

4、对损益的影响不同。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必要成本,是固定资产直接的增量成本,其价值应该由收益的期间承担。固定资产处置费用,是对固定处置收益的抵减,影响处置当期的会计损益。

■五、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经济实质

整个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只有在最终弃置义务发生时,才对企业现金流产生影响。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原理类似,在弃置义务发生时,会产生巨额的现金支出,而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是平均分担在各期,这必定会造成息税前利润被低估而其余各期利润被高估的现象。核算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整个会计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合理的会计手段,将终期发生的弃置义务,合理分配到固定资产使用各期的过程。

根据企业《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叙述,在具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取得日,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关于这点,理论界存在争议:刘群(2008)认为,弃置费用支付时点在固定资产寿命的缘结点,企业只有及时足额支付弃置费用,才能顺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弃置费用的现值在初始点一次性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并没有实物资产与之对应,实质上是一种虚拟资产。应将这部分固定资产初始价值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根据每年实际计提的折旧额进行摊销,同时确认相应的“预计负债”。何宗宁(2009)认为,弃置费用是由未来事项形成,并只能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不符合资产的定义,故不能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且弃置费用符合损失的定义,故应通过“资本公积”科目核算,按现值计算确定入账金额,按实际利率法摊销。

■六、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计量

弃置费用终值的确认更大程度上是技术等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根据已确认的终值计算现值,是会计理论界关于预计弃置费用讨论的一个热点,主流意见有两点,通过实际利率计算和通过投资回报率核算。笔者看来,这一分歧是弃置费用研究的重点,不仅是会计处理上的不同。虽然实际的经济内涵是一致的,无论采取何种比率计算弃置费用的现值,其各会计年度分担金额之和都是相同的,都是弃置费用终值的金额,但不同点在于,基于不同的比率,弃置费用在各年的分布不同,这种分布的不同,关系着企业的财务状况。计算比率越小,入账的现值越大,各期分担财务费用之间的差距越小;而计算比率越大,入账的现值就越小,财务费用的分担从初期到终期呈明显的阶梯状递增(弃置义务巨大时甚至会产生初期分担和终期分担差额巨大的现象)。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比率,应视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和固定资产弃置成本的具体数额而定。但是在理论层面上,采取实际利率更符合前述弃置费用的经济实质。预计弃置费用是包含于固定资产成本中的,只是其支付发生于固定资产报废日,可以视为一项预提资金,而不是用于投资的,其货币的时间价值自然应当以实际利率计算而不是投资回报率。

■七、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确认问题。关于确认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范围,准则指南中明确指出的仅有核电站和油气资产,煤矿企业、化工企业等是否要确认,是否要分规模,如何来分规模,还是不论规模大小都需计提,尚需我们在实践中完善与规范。

2、计量问题。固定资产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何进行弃置费用金额的准确计量,成为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因素。准则中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必要支出范围界定过于模糊,如何进行测算、准确选择折现率、合理运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成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宗宁: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之处理[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9(2)

[2]曾艳芳:预计弃置费用的原理及核算[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0)

[3]秦嘉龙:谈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11)

会计费用分析篇8

【关键词】环境审计方法环境审计费用效益分析法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审计越来越受重视。做为环境审计质量关键的环境审计方法,是环境审计程序的支柱。因此环境审计方法对于发挥环境审计的作用进而保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费用效益分析法思想之父是杜波伊特。费用效益分析法的目的是寻求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如何以最少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它的基本原则是效益必须大于费用。本文拟将费用效益分析法应用于环境审计,以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指导环境审计的决策,使环境审计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一、相关概念介绍

1、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且揭示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针对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治理环境的经济活动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独立进行审查,评价环境经济责任,揭露违法行为,促进环境管理,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独立性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活动。

2、费用效益分析法

费用效益分析法是通过评价各种项目方案以及政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消耗的社会成本(其中包括环境方面的效益和成本)来权衡利弊,指导决策。

3、环境审计方法

环境审计方法是环境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环境审计对象,收集环境审计证据,对照环境审计准则,据以编写环境审计报告,做出环境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环境审计方法是环境审计程序的支柱,是审计过程趋于合理有效的灵魂。环境审计方法与环境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正确运用环境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审计质量、搞好审计工作、发挥环境审计作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费用效益分析法的原理

1、费用效益分析法的评价指标

在利用费用效益分析法进行经济评价时,由于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存在不同的具体方法。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经济净现值法(enpV),经济内部收益率法(eiRR)和经济现值指数法(enpVR)。

(1)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净现值(enpV)是指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建设起点(期初)的现值之和。计算公式为:

i:计算期。

若经济净现值enpV≥0,则表明社会所得大于所失,项目或方案在经济上是可以接受的;若经济净现值enpV

(2)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是指使项目计算期内的经济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公式为:

一般情况下,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社会贴现率的项目认为是可取的。

(3)经济现值指数法(enpVR)。经济现值指数法(enpVR)是指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现值和项目的经济费用的现值之比。公式为:

如果经济现值指数enpVR≥1,说明社会得到的效益大于该项目或方案支出的费用,项目或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若enpVR

经济净现值可以表明我们要求的最大经济目标,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能力大于、等于或小于社会贴现率所要求的水平,但无法表明项目投资的净贡献能力高于或低于社会折现率的程度。另外,经济净现值大小与投资额大小并无直接联系,过分强调这个指标,容易导致忽视对有限资金的合理利用而片面追求经济净现值最大化。

经济内部收益率比较直观,能直接表示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能力。经济现值指数的含义是单位费用所获得的效益,是十分有用的评价指标。但片面追求最大的内部收益率或现值指数,往往缺乏实际意义。

在实际评价中,项目类型不同,使用这三个标准的效果也不同。吉延格(Gittinge,1982)对此进行比较,具体应用如下表。

2、费用效益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通常包括下列三个基本阶段。

(1)确定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目标以及分析的范围,收集和分析必需的技术经济数据和背景资料。分析的范围应足够大,以便能包括最主要的,可以识别的结果及影响。

(2)需用适当的费用效益的评价指标。

(3)利用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评价计算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用图表示为(见“环境费用分析图”)。

三、费用效益分析法的检验

为了检验本方法的适用性,本文以造纸企业为例,对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给予全面评价。

1、造纸企业的概况

年产3000吨,日产10吨,投资356万元,营运期10年。

2、费用成本估算

(1)(直接费用)生产成本(单位:万元/年)。

设备维修费,3.8;木料费,45.3;电费,19.4;劳务费,60。

合计:128.5。

(2)(间接环境影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主要指使用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费用。为简单起见,这里仅考虑水污染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负效益。一般造纸企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都对渔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当地政府都要求造纸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该企业的排污治理费用为每年45万元。实际上,造纸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远不止此。

3、效益估算

(1)生产效益:年产3000吨,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生产效益为:3000吨×1000元/吨=300万元/年。

(2)(间接影响效益)环境经济效益。该造纸企业回收利用废纸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表现为两个方面。废纸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对木材的需求量,因此据估测产生的效益为1250元/年;废纸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对这些废纸的处理费用,据估测产生的效益为1000元/年。两项合计为2250元/年。

根据以上情况,选用净现值法评价比较适宜。将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考虑进去,并且折现(折现率确定为15%),计算的净现值为279.057。

费用效益分析表明,该造纸企业的经济净现值为279.057,大于0。因此,虽然该企业对环境有污染,但是从总体上分析,其存在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朱荣恩等:审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啸昌、周一虹:环境审计的概念、发展与实施.开发研究,2005(4).

[3]陈巍:企业环境审计研究.2000.

会计费用分析篇9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纳税人一个纳税期限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错误和异常申报问题,从而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性和实时性控管的目的。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评估分析的方法之一,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在纳税评估中运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重要性。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会计费用分析篇10

关键词:成本;费用;损失;支出;关系

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是目前经济工作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对每一个部分的基本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了解,是开展会计以及经济业务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分析出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几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从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含义及特征、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关系的意义以及正确分析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辨析等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基本关系。

一、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含义

1.成本的含义

对于成本的含义来说,各位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本文所采用的观点主要是我国财政部所制定的基本的会计准则中的有关成本的含义,也就是指企业或者是生产者在进行产品生产的时候,由于要雇佣劳动力,或者是购进各种原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耗费,我们把这个基本的消耗费用称之为成本。通过以上分析,研究者就可以对成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就可以在进行经济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利用成本。

2.费用的含义

费用,一般来说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的所产生的导致企业投资人效益或者是所获得的利润减少的部分资金,通常称之为费用。它表示的一般是企业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代表着企业活动的资金流向。费用还和企业的日常活动的发展频率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因为,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如果企业的活动越频繁,那么企业的费用就会增加,企业的活动使得费用在不断增加。

3.损失的含义

损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收益的纯扣减,如果在企业的活动和交易结束后,该企业的支出、费用等的总和高于企业的基本收入的时候,企业就会出现亏损的情况,也就是经济工作中经常说到的损失。损失的高低关系着一个企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长时期的处于损失状态,那么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损失还可以是企业对一部分企业业务的核算,也就是说针对一部分业务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对比,来观察企业是否出现损失的状况。由此分析,就可以分析出损失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4.支出的含义

支出,简单理解就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为了进一步获得相关资产,或者是引进劳务以及偿还债务所造成的企业的负债或者是资金的流出,都可以算作是支出的范围。而且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实际发展来看,支出一般都分为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几个主要部分,而且这五种类型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总体上它们又反映出了支出的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支出简单来说,就是形成企业成本、费用和损失的来源。

二、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关系

1.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区别

在以上的文章中,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各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那么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区别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了。其实简单理解这四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在含义的范围上,支出的范围往往要比成本,费用,损失含义范围要大,而且它的使用范围也比较广。

其次,就是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基本表现特征也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成本来说,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首先,成本具有转化性。因为只有出现物资之间的流动或者是交易才可能会出现成本,因此这是成本的一个主要特征;其次,成本具有等价性。这个特性简单来说就是成本在发生转化的时候,前后之间的资源总价是相等的,这就反映出成本的等价性;最后,成本的形式不具有独立性。因为成本并不能依靠自己出现,它往往是依靠人或者是物品之间的交换而产生,因此成本是不具有独立的形态的。对于费用来讲,它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学者认为费用具有表示企业经济效益的特征。如果当企业的费用过大时,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所使用的经济资源就会明显减少;其次,费用还具有减少企业投资人权益的特征。因为费用的提高,就意味着企业投资人所能使用的基础资金将会逐步减少,这样一来投资者所能支配的基本权益就会降低。通常情况下,损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整体的发展水平看,损失的计算就包括对企业整体效益的一个核算,包括企业的整体支出和整体收益的之间的差额,而且在某些支出的部分不一定会产生收入,但是却是损失的一部分,而且这也将计算到损失的部分。而对于支出的特征来说,基本上包括:首先,对于收益性之处而言,它主要是指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额度而进行的财务支出,这样的支出往往带有一定的收益性。而对于资本性支出而言,则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资本性的运作,不能当作费用。对于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这类支出就是与企业的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最后,在某些范围内,他们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别的。例如,损失与成本、费用、支出之间的差别就比较大,一般混用的情况就比较少见。当然分析清楚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更好地对这四个名词进行使用,并且可以非常清楚的理解每一个部分的具体要求,这样就可以在进行具体的会计工作以及核算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相关的计算,所以分清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2.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联系

对于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联系来说,就是在某些情况之下,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是可以相互通用的。例如,当收入和收益不能弥补支出、成本、费用时,它们就成为损失。从持续经营原则来看,成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费用,成本和费用的概念有时并不严格加以区别;再例如,成本和费用都是企业除偿债性支出和分配性支出以外的支出的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看到他们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只有深刻的分析出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这四者关系的认知,促进经济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研究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关系的意义

对于研究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关系而言,不仅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对于理论方面来说,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而且通过对这些区别和联系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去指导现实的工作,所以说从这一点看来进行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著作,促进理论的革新与发展。

2.促进实际核算工作的科学进行

除此之外,通过研究,对于现实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z公司在进行投资计划实施的时候,会让公司内部的会计人员去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规划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市场的调查数据以及一些历史数据资料进行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计算,通过对基本的费用支出以及最终的预期获利进行分析,来分析该项目是否值得进行投资和开展。那么通过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进行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关系的研究,对于实际的经济工作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3.减少核算误差的出现

随着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就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的核算工作,减少误差的出现。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因为一些会计人员不太清楚这几者之间的具体差别,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在具体核算工作中的基本误差,导致整个核算工作的损失,不利于企业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促进相关理论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促进误差事件的发生。

四、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辨析

1.正确把握名词的具体内涵

在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基本的含义和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就要把握好要研究的内容的基本内涵,因为只有对这些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基本内涵分析透彻,才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例如,要相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一个科学的认知,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科学的运用,那么就需要对这些名词的定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出每一个名词的具体内涵,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统计与和核算工作,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所以,由此就可以看出正确把握名词的具体内涵,是正确分析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2.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其次,为了更好地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还要结合一些实际的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的说教,那么再丰富的理论也只会变成一纸空谈。例如,在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会计工作案例或者是一些投资案例,这样就可以更加形象的分析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具体含义与特征的理解。所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关系分析的关键。

3.从区别和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在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除了要对其进行基本的含义和特征分析,并且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之外,还要注意从关键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也就是从区别和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从区别的角度就可以对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不同之处做出一个科学的区分,而对于练习的角度来说,又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易混淆的地方。只有通过这样的具体分析,才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出这四者之间的重要的差别和联系,才可以保证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很好地处理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工作的科学合理开展,保证投资分析的科学化、合理化。所以说,从区别和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是进行成本,费用,损失和支出的关系研究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郑慧霞,吴金海.试论支出、成本、费用和损失的涵义及相互关系.上海会计,2002(06).

[2]姜明.会计学中支出成本费用和损失的涵义及其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15(02).

[3]张素文.论支出、成本、费用和损失之相互关系.经营管理者,2010(9).

[4]陈兆江,李涛.企业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