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9:30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通信大类合训军事通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12.056

preliminaryStudyonCase-basedteaching

FanGHua,tonGXinhai,LUXiping,GUoDaoxing

(instituteofCommunicationsengineering,pL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07)

abstract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urse"militarycommunicationsystem"andthejointtrainingstudentsmajorincommunicationareanalyzeddeeply.onthebasisofthis,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processandtheeffectofthecase-basedteachingaregiven.Finally,theexperienceofteachingreformissummarized,andtheaspectsoffurtherimprovementandperfectionareputforward.

Keywordscase-basedteaching;joint-trainingstudents;militarycommunicationsystem

1通信大类合训本科学员特点

最新培养方案不再像以前一样细分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类别,而是以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为支撑,从通信大类出发,基于通才教育,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军政训练,突出学为主体,注重形成特色。在专业业务方面的要求是通过通信大类特色教育训练,使学员掌握通信兵必备的通信知识,熟悉专业方向的业务知识,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通信工程新技术、新装备的前沿知识,了解通信装备在部队的实际应用及部队军事训练情况;初步具有指技兼备的综合素质,为下一步“分流”阶段的任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①培养方案的调整也使得学员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快掌握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基本技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这个要求,毫无疑问提高军事理论和军事基础素质的训练将占用大部分时间。经过和学员的接触和交流,发现他们具有如下特点:(1)求知欲比较旺盛,特别对军事知识很感兴趣;(2)重大任务较多,课外能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不多;(3)平时上网获取资料的途径比较受限;(4)希望能尽量接触实装,学的内容能适应任职需要。

2“军事通信系统”课程分析

本课程主要讨论在军事通信中常见的通信手段,例如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微波中继通信、短波通信、散射通信等。通过课程学习,目的是使学员能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关键技术及其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②本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系统多,知识面广,但学时非常有限。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内容上尽可能贴近实装,为到分流院校进一步学习实际装备打下理论基础。

3案例式教学方法

针对授课对象和本课程的特点,首先总结了以往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1)教员主讲的灌输式方法。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员授课经验。好的教员能把知识点讲得很透彻,如果学员上课能认真听、课后能认真复习,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根据以往经验,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员认为这门课只是泛泛而谈,满足于考前突击背一背,并不能深刻理解各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2)部分章节让学员为主进行讲授、教员点评总结的“翻转课堂”法。例如,根据学员选修的情况,拿出《卫星通信》、《短波超短波通信》的部分章节,让学员自行去查找资料、设计课件并实施课堂授课。这种方法好处是学员对自己参与准备的章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学员对其他人准备的内容不关心,只是想完成分配给自己的那部分任务。还有部分学员可能自己对知识点已经理解清楚了,但讲出来时又有问题,要么讲不清楚,要么拖拖拉拉讲不到重点。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课余时间充分、获取资料途径通畅的班次。考虑到本次授课对象的特点,本次教改主要针对第一种传统教学法进行改革。第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问题是学员处于被动位置,属于被填鸭的对象,一般参与程度较低,因此必须想办法吸引学员主动参与。案例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2

改革传统的刑法学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本文认为刑法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刑法学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刑法基本理论研究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已,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关键词:

刑法课堂教学;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讲授法是我国高校中刑法学教学的主要和常用方法,老师在法科生人才培养的方案内,按照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通过口头讲授的方法,把刑法总论和分论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法科生只需要做好课堂笔记、临考前背诵相关知识点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拿高分。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系统把握一般性基础知识,培养其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缺点是学生在此模式下,缺乏司法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得其理论不能联系实践。众所周知,司法考试考察的是考生的司法实践能力,法科生如想毕业前通过司法考试,这必然要求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法科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所谓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是指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模式通过经典案例剖析、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的积极引导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有效提高其的课堂参与度,使其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刑法案例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司法考试应试能力和理论分析实践的能力。对老师而言,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时的不足,及时为其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分析案例的教学能力,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打好良好的基础。

一、恰当合适的案例选择是做好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举例教学是高校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举例教学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会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其是就一个教学内容某个小知识点进行举例说明,以此帮助学生来理解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内涵不同,案件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认真选择案例,使所选符合代表性和真实性。代表和典型性案例可以直观的反映学生必修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对其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相关刑法原理和知识。而真实的案例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具有鲜活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一般较高,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讨论案件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挑选的案例应当具有可辩性与疑难性,而对这些疑难问题的学术上不同观点进行评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

二、科学开展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是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关键

教师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师生互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去发掘蕴含在发现案例中的争议焦点问题,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争议点。首先围绕所争议的问题,要求多名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存在不同意见和相互之间形成争议,进而形成一个活跃课堂良好氛围,但是老师在此中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失去对课堂的把控力。其次老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相左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为深刻。在上述程序做完后,老师最后的分析阐述显得最为重要,深入的分析达到给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如此反复的互动教学,一方面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了他相关案例实践运用的能力,提升了法科生司法实践能力。

三、课堂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归纳总结是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应有之义

如果刑法学教学只重视前面两个过程,而没有对教学结束后进行归纳与总结,那么效果则不会达到所预期的良好效果,因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本质上还要求师生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双向互动。众所周知,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有限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如果真正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则必须要求其进行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在遇到疑惑时,学生应该有个途径和平台让教师答疑解惑。通过答疑解惑,教师也大有裨益。但客观上讲,在高校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课下交流机会较少,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反思和构建课下师生交流机制的建立。笔者主要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和学生进行的互动。但这只是个人之力,如要建立有效师生交流机制,还需学校建构一个有效的平台。

总之,在司法考试内容的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刑法学教学中,内容需要改革,同时更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引入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刑法学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刑法基本理论研究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已,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作者:郑明景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J].法学研究,2000(1).

[2]高铭暄.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J].中国法学,2009(2).

[3]刘永强,廖天虎.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刑法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2).

[4]周详,齐文远.法学教育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合理性———以司法考试刑法卷为例[J].法学,2009(4).

[5]谭世贵.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改革与协调[J].法治论坛,2008(2).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3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法,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案例教学(Case-study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4]雷彩,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8-02

一、前言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经济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多名教授和学者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何忠伟等指出,发展经济学教学除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主流教材和主流文献外,教学内容设置应突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政策分析和经济形势分析等。王文青等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发现对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穆月英认为发展经济学在授课内容上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内容应该占有一定比重,在授课方式上传统教学与互动式讨论相结合。鲁静芳等尝试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六步参与式教学法”。杨清认为发展经济学教材内容刻板,案例陈旧,授课老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时政,引入大量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但对民族院校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选取民族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增加民族院校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课程在民族类院校的开展做出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课程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快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的问题,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做好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看,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经典的理论模型,以及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还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发展环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看,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资本形成、人力资源、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等章节中,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民族地区为研究案例,使得理论学习更接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资本形成章节中,以某民族自治区为例,结合当前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分析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地区资本来源、资本结构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通过课前案例准备、课堂案例展示和讨论及课后的案例总结,了解各地区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定位,既要充分利用资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资本。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看,试图找到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引入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与课堂讨论、小组案例分析,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投入地学习,并最终能学有所用,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寻找和选择更加适宜的发展道路。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发展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需要从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针对当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及主要教学内容,建立发展经济学民族地区案例库,并在教学中推广运用,最终推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克服发展经济学教材案例陈旧等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发展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比较起来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从20世纪40年代形成以来,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经济学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近年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概念也进入了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然而,与本学科的快速成长不太协调的状况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分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普遍感觉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脱节。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发展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研究内容,设计有足够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要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难度并不大,但是,因其探讨的经济理论和发展问题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已学课程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有较大反差,因此,同一理论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无所适从。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差异,熟悉本课程的研究基础。因此,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住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最后要综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为了与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相呼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民族地区社会调研等一手资料,通过图片、视频或是民族地区同学的家乡介绍等各种方式,丰富案例的展现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时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每一次案例分析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完善案例内容和分析讨论的结果,不但让学生们对每一个案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每一届学生对案例数据和内容的更新升级,能够持续性地保持每一案例分析的连续性,因而每次学生面对案例时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数据。

四、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民族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构建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质是通过以案例式教学方法为中心,综合互动式教学方法、情景式体验教学方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民族地区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经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改进教学的实际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各民族地区学生能够理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并能找出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改善的方法。

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课程案例库可以改善和解决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适用性差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加强适合自己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分析库,通过选择相应教材(适当时间应该自己编写教材)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与完善。二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欠缺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将课程的理论发展与实际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构建一套适合民族院校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三是解决学科教学和科研落后于实践发展问题。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教学,我们缺乏难度适中、理解性很好的案例教材。教师通过与各民族学生一起参与民族地区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钞秋铃,李秀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理论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3).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5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辅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有其存在的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只有深刻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不足,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客观分析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根据具体的行政法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案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在行政法教学模式改革中,案例教学法是各法学院关注度最高、探讨最多的一种改革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但到目前为止,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仍缺乏系统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行政法案例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客观必然性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前后首创。它主要是针对当时非常流行的传统演讲式教学法以及教科书式教学法,为了摆脱纯理论的课堂讲授方法而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在行政法的教学过程中将行政案例作为教学基本单位或辅助单位的一种行政法教学。与传统的仅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辅助功能不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格局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在法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法学研究归于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这两个范畴之下,学者们普遍将行政法作为理论学科。但是,随着对行政法制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学者开始从应用法学的角度研究行政法学问题。应用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解决发生于这个学科背后的具体事实。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面对的就是发生在行政法适用过程中的具体案件。据此,行政法案例就成为支撑行政法学科的基点。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决定的

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将行政法课程列入法学教学计划。相比较其他法学,我国行政法学教学的起步要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行政法学教学是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演绎式,二是归纳式。行政法学教学方式也不例外,演绎式行政法教学是由教师以单方讲授的方式从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理论出发,从一般到个别,演绎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及各种不同的行政法现象。归纳式行政法教学则是指从社会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出发,通过对个别案件的分析、评议与总结推论出行政法的规范、规则并形成基本的行政法理论。我国传统行政法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演绎式。比如:我校每学期开学之初,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提交一份教学进度表,即是将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及行政法律规范按照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和需要,按照教学进度介绍给学生。而当行政法律体系由制定法转化为法治运作过程时,以按进度进行、单方讲授为主的演绎模式的法学教育和教学方法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必须逐步向归纳模式转变。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培养法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所决定的

通常讲,我们讨论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问题。但是近来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占据了行政法教学中的很大部分,现在的研究生教学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以前硕士研究生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而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越来越向着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目前随着法学专科教育的萎缩,我国法学教学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上,法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所突出的是实践性、应用性,这对法学教学中引进和发展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生于法治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在进行筛选、整理后引入课堂教学并予以广泛运用,通过分析与评议、讲解与总结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为以后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正确认识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价值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于1870年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学,其被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与双赢。目前,在中国高校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存在两种弊端。一是缺乏对行政案例的精心筛选与选择,没有充分发挥案例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二是一味照搬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没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法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通过行政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政法律问题和行政法律争议,而对行政法律问题和争议的提出、思考、分析、讨论、辩论,直到最后得出结论,老师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既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行政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解决具体行政法律问题的技能,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

2.能够培养学生自学法律的能力:法律领域知识的变化日新月异,而行政法作为部门法之一,学科体系更为繁杂,内容较之其他部门法变动性更强。行政法案例教学通过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法律规则原理,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了自我教育的技巧。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确实为学生以后自学法律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3.可促使学生将专门法律知识内化,节约时间和精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他们自己创造的法律信仰的一部分。法律教育的内化促使学生能够随时对法律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出质疑,培养了他们在遇事时理性分析、谨慎行动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判例,同时也提供了法律评判的具体价值和标准,因此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法律思维和技能,忽略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案例教学法过于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技能,而忽视了他们对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2.重视法律规定,忽略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较比较重视对个别具体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法律原理的解读和掌握,过多强调案例判决中所依据的法律规定,而对法律精神和原理的领悟不够全面和准确。

3.重视个性培养,忽略规则共识: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但过度的疑惑也会令一些思维不活跃、无法突破并实现创新的学生对法律产生迷惑。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要素

行政法案例教学包括三个要素:行政法、案例、教学。

(一)行政法要素

行政法作为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在不同国家的定义、内容和范围是不同的。英美法系国家将行政法定义为控权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行政法起步阶段受苏联行政法影响,将行政法理解为行政管理法,90年代中期以罗豪才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行政法表述为平衡法。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和准备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行政法案例的选择,习惯以部门行政管理的内容为基础,而在判例法国家,行政法案例的筛选是以司法审查为基础。

(二)案例要素

行政法案例最好以真实案例为选择。行政法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内容角度,繁杂性和过程均不同,因此案件的类型也不同。如有行政执法领域的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等等。

(三)教学要素

行政法教学是指行政法课程中的教与学活动。教学要素就是围绕行政法的内容而实施的教学活动。行政法案例教学的三个要素中,教学要素是关键。行政法和行政法案例是普遍存在的,其如果不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行政法案例教学就失去其实质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把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学上,即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无论是行政法还是案例,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存在的,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真正实现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更新。

四、行政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高校中,一些教师不够重视案例教学,认为其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表现出怀疑、不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更稳定、可靠、系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毕竟发展不够成熟,往往会成为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投机取巧的借口。该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系统性要求不高,只侧重对具体案例所引发的具体问题的研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教学效果缺乏客观统一的评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自由度较高,完全可以简单组织让学生自学,为一些教师投机取巧提供了借口和机会。有些教学机构对案例教学不重视、不认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意见与建议缺乏应有尊重,不积极提供教学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案例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

在国内很多高校法学院系根本就没有安排专门的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也没有在行政法课程中单独留出案例研习的实验课的课时,导致在整个法学案例教学中,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阻碍。

(三)教师实务经验与案例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从法学案例教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目标看,该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的法学知识储备及理论基础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法律实务经验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由于行政法课程的繁杂性、多层次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行政诉讼的特殊性,对利用案例教学进行行政法讲解的老师则提出了更高的法律实务经验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校,许多行政法教师既没有在行政部门进行行政执法的机会,也缺乏在法院审判组织担任行政诉讼法官的经历,还没有从事行政诉讼办案律师的工作经验,甚至有很多教师没任何法律实务经验,无法很好运用和实施行政法案例教学。

五、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行政法教学的需要,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

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一个适合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指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目的。每个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服务的,选择的案例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案例。

2.必须具有典型性。行政法案例成千上万,在案例的筛选上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经典案例,如田永北京科技大学案,孙志刚案件,105次违章,张先著案等等。学生对案件事实或情节的分析、讨论,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或法律关系的争论、辩论,对行政案例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的考察和评判,最后通过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分析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必须具有及时性。因为行政法的不稳定性及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易变性,对行政法案例的实效性、现实性要求更高。案例的选择应及时更新,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保证让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行政法的发展动态和行政法律实践的现状。

4.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案例的来源和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这并不是说教学当中使用的案例只能是真实案例,案例也可以是精心编撰、组织的虚拟案例,但案例线索的来源及案例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如果是真实的案例,案例的引用要尽量真实,不能随意改变案件的主要事实。案例必须要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信服,才能收到成效,达到目的。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程序

1.案例准备。案例的准备是学生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的首要职责,是由学生在行政法课堂之外对新上课程中案例进行的准备。对于课前准备好的案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有关行政法知识教师还没有讲,这种情况下由学生分析该案中所包含的行政法原理,最后由教师在讲授中将该案例中的行政法原理予以概括和总结。另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行政法知识教师已讲授,该情况下则是由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分析该案件,进一步强调和巩固行政法原理和知识。无论何种案例类型,除了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外,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解答与回应。上述两种模式也可以在同一个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同时运用,但要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好准备的内容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才能给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

2.讨论案例及评议:(1)讨论案例。课上,教师先将行政法案例介绍给学生,然后将事前准备和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案例分析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对行政法案件中的事实、法律关系、法律适用、争议焦点进行法律分析及理论解读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案例提供者是教师,但案例的分析应当由学生来完成。这也是行政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本质上的区别,即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导的单方传授知识的方式,必须重视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转化就成为了必然。(2)对案例讨论的评析。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归纳总结处于很重要的地位。结束讨论后,对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法律原理进行恰当的评议和点评,及时归纳出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提出表扬和奖励,对于不正确的结论应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讨论。

3.成绩的评定。案例教学成绩的评定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考试方式应该有所差别。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全面客观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方式为“动静结合”,所谓“动”,即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谓“静”,即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正确,分析案例的思路是否清晰、方向是否准确、结论是否正确和合理,论述的思维是否准确、有无个人观点和创新等等。

(三)运用行政法案例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有许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选择合理授课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授课方式有案例设疑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比较式和模拟法庭式四种模式。(1)案例设疑式。案例设疑式,是指在授课前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案例,预先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相关行政法律问题的预习和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对预留案例的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行政法理论知识。案例设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很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用于教学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案例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是指由教师针对行政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合适的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获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案例讨论式教学会使行政法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记忆会比较深刻,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后遇到类似事件他们也知道如何解决。(3)案例比较法。在行政法学中,有许多非常相似的行政法概念或术语,在学习中很容易辨别不清,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准确掌握近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具体的案例所体现的问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印象,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准确记忆。

2.建立、完善案例数据库:案例教学需要大量且丰富的案例。教师搜集、选择案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参考书、行政法学专业刊物(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网络等,对其内容、难易度进行适当修改,重新设计、整理和编排。所以,每一节案例讨论课的设计,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授课难度。因此,应该组织人员根据行政法教学内容的不同收集、整理和筛选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的行政法案例,建立且要不断完善行政法案例数据库,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提供便利和基础保障。

3.尽量进行小班授课,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学生人数过多,必然会影响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更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锻炼。因此,应尽量控制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班级人数,开展小班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更适合较高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

作者:刘志敏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注释:

①关保英.行政法案例教学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54.

②邹育理.从美国的法律教育漫谈/判例教学法.现代法学.2000(4).113.

参考文献:

[1]汪东丽.论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两大法系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为视角.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

[2]罗朝辉.公安院校刑法案例教学改革实施研究.湘潮.2011(12).

[3]余清华、龚家林、郭善玲.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管见.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5).

[4]蒋石平.案例教学——连接法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科教文汇.2007(7).

[5]朱余斌.关于实施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若干思考.前沿.2007(7).

[6]章剑生.作为行政法上非正式法源的“典型案件”.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7]沈忆勇.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与方法问题的探讨——兼谈法学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4).

[8]宋高初.论法学案例教学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王家启.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祝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我国的运用.长沙大学学报.2008(3).

[11]刘琼瑶.浅析美国法律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长沙大学学报.2005(6).

[12]曾、唐仙丽、张燕.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效能;效能评估;差异分析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师生互动模式、教师对抗模式、模拟实训模式等[1]。我国近年来诊所式教学模式特别是案例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的法学教育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深入。案例教学法也是近年来我国法学教学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法学案例教学法本身的反思和探讨方面、我国法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等方面[2];很少将问题体现在该案例教学方法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上和科学评估等方面。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模式与科学评估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科学评估案例教学模式对课堂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的效能问题,并分析了案例教学效能在不同类别学生间的差异,提出对学生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及建议。

一、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科学评估

案例教学法首先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采纳,主要表现为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入典型案例,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辅教学方法[3]。国外对该方法的研究相对成熟,也比较深入,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就着重应用了案例教学法。目前我国的法学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模拟法庭模式、话剧小品模式和观摩审判模式[4]。本文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主要指我国的法学案例教学特别是课堂讨论案例的模式中的效能问题。其中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评析以及案例印证等模式和方法。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效能需要科学评估,主要是运用管理学和其它学科相对成熟的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行评估。

二、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的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自编《法学案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问卷124份,其中完全有效问卷122份,不完整问卷2份,总有效率98.39%。研究调查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共调查学生124人:有男生33人,占调查群体的26.6%;女生91人,占调查群体的73.4%。调查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为:18岁学生1人;19岁学生12人,占9.7%;20岁学生50人,占40.3%;21岁学生44人,占35.5%;22岁学生17人,占比13.7%。调查学生的年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调查群体中,独生子女有28人,占比22.6%;非独生子女有96人,占比77.4%。来自乡村的学生有79人,占比63.7%;来自城市的学生有45人,占比36.3%。学生中的非独生子女人数较多可能与来自乡村的学生较多有关。学生的身体状况绝大部分比较健康,有102人,占比82.3%;仅有3人健康状况较差。学生的健康状况采用学生自评方式得到,较为客观准确。学生的性格大部分为内外兼有,性格外向学生略多于性格内向学生。学生的高考成绩以400分为界,400分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少,只占调查群体的25%。因为是专科院校,故学生的高考成绩以400分以下者较多。从调查群体的家庭情况来看,学生父母的职业以工人、个体户等其它职业为主,与法律相关的职业相对较少,仅占约7.3%。从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看,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占比71%;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贫困的共占27.4%。问卷使用描述性统计、频率统计、t检验、F检验、卡方分析、交叉表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三、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之效能分析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其对学生的教学效能不仅体现在学生案例分析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更多体现在促进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增长、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等多个方面。

(一)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的综合评估。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分析采用各具体法学案例教学效能对总效能的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法学案例教学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维度:综合素质、学习兴趣、程序关注、职业转向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的回归方程: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0.158+综合素质×0.218+学习兴趣×0.176+程序关注×0.201+职业转向×0.158+服务社会×0.172。在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中,案例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法律职业转向方面效能最高,其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的效能,然后是促进学生服务社会的效能,接着是促进学生的法律程序问题的关注程度,最后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总体来看,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促使学生的法律职业转向和提高学生利用案例分析技能服务社会方面的效能较好。

(二)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效能。1.促进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增长。结果显示,有83.1%的学生对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较少或仅知道一点儿,只有16.9%的学生对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熟悉;有87.3%的学生对刑法学理论知识了解较少,仅有12.7%的学生对刑法学理论知识比较熟悉。经过几次的刑法学案例教学(包括法理分析与案例技巧分析),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3.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主要是刑法学知识)提高很快,17.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法学基础理论知识,40.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刑法学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学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鲜活有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奥的法学理论通过通俗有趣的案例得以诠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油然而生[1]。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学生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兴趣在大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有72.6%的学生对刑法学案例非常感兴趣,仅有26.6%的学生对刑法学的学习兴趣一般。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案例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方面也有较好体现。86.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自己学习刑法理论知识是非常有效的,只有13.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学习刑法理论的效果一般。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非常认同刑法案例教学模式的。4.提升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勇敢的创新精神、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与周围人的协调共事、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有80.3%的学生认为刑法学的案例教学对提升自己的综合法律素质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有18.0%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对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效果一般。5.促进学生对法律职业的热爱和职业转向。结果显示,有66.4%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想从事与法律直接相关的职业,如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等,只有10.7%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倾向选择了非法律职业的企业或其它工作。6.促进学生对刑事诉讼程序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刑法学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穿插讲授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认识到刑法学案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全盘性和完整性,特别是程序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刑事诉讼程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显示,37.7%的学生认为刑法学案例中非常必要进行刑事诉讼程序法问题的讲授,有42.6%的学生认为比较需要讲授刑事程序法的内容,因此共有80.3%的学生认为在刑法学案例教学过程中适度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法的内容非常必要。7.促进学生提高利用法律知识服务社会的技能。通过对学生的刑法学案例教学和刑法学知识及案例分析方法的研习,带领学生参与为社会提供法律知识咨询与服务,可以有力促进学生提高自己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技能。68.9%的学生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和志愿者服务,有26.2%的学生的为社会服务意愿一般。

四、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效能之差异检验

案例教学模式的效能在不同性别、不同性格、是否独生子女、学生成绩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性别差异。从男女生喜欢的刑法知识层面看,男生更喜欢犯罪构成理论知识、罪数形态知识,而女生更喜欢共同犯罪知识、刑罚理论知识和分则重要罪名等(χ2=10.065,p<0.05)。男女生在最喜欢的案例授课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喜欢教科书讲授方式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更喜欢案例生活化的授课方式(χ2=14.647,p<0.01)。从男女生对刑法案例教学中对刑事诉讼程序问题的关注程度来看,男生认为非常必要的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女生认为比较需要的比例高于男生(χ2=7.882,p<0.05),可见,男生中更多比例重视刑事法学案例中的诉讼程序问题。

(二)独生子女差异。独生子女学生了解刑法学案例方式中通过自己上网和看广播电视方式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存在更大比例的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方式习得,二者存在显著差异(χ2=8.357,p<0.05)。

(三)学生性格差异。学生自评其性格有三种类型:性格外向、性格内向和内外兼有。经过检验发现,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犯罪构成知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性格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喜欢刑法中的罪数形态和分则各罪知识;性格内外兼有的学生更喜欢犯罪构成和共同犯罪知识(χ2=25.042,p<0.01)。调查学生中,学生均比较喜欢法学这一学科,但相对而言,性格内向和内外兼有的学生喜欢法学的比例更高,而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其它学科的比例略高于法学(χ2=23.914,p<0.01)。这是否与学生的偏好程度有关呢?但至少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方面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偏好和性格偏向特征。在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方面,性格外向的学生明显感到通过老师的课堂案例教学和分析,自己的法律知识提高很快,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更多感觉变化不大(χ2=20.454,p<0.01)。

(四)学习成绩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影响学生对刑法理论与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因素,结果显示,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上的学生对法学理论与刑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比例明显高于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下的学生(χ2=9.340,p<0.05)。同时,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学生认为刑法案例教学中讲授刑事诉讼程序问题的必要程度存在一定关联,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上的学生认为刑法案例教学中讲授刑事诉讼程序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下的学生(χ2=11.475,p<0.01)。

(五)父母职业差异。学生父母的职业与学生对刑法理论与案例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学生父母为公检法机关和律师职业的,其对法学基础理论与刑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比例明显高于父母为其它职业的学生(χ2=33.614,p<0.01)。同时,学生父母亲为公检法机关和律师职业的,学生喜欢刑法和民商法学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父母亲为农民和其他职业的学生比例(χ2=39.006,p<0.05)。此外,学生父母亲的职业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未来的法律职业选择,学生父母亲职业为公检法机关和律师职业的,学生选择将来从事公检法和律师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父母为其他职业群体的学生;学生父母为公务员的,学生将来选择公务员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父母为其他职业的学生(χ2=34.264,p<0.05)。此外,学生的年龄分布和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相对集中,并不存在各项指标上的显著性差异。通过学生的家庭居住地与学生案例分析各指标的交叉表分析,也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另外,通过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各项法学案例教学指标的交叉表分析及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是影响其对法学案例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因此,可排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五、结语

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均具有较好效能,特别是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促使学生的法律职业转向和提高学生利用案例分析技能服务社会方面的效能表现更好;但是法学案例教学效能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法学案例教学效能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一是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在案例选择难度、教学方法和技巧上要有所区分,以促进学生的把握程度;二是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差异,要在案例教学技巧上有所体现,比如女生更喜欢直观教学,可多采用视频案例提高案例展示效果;三是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特征,教师应适当调整案例教学进度,提升不同学生的教学效能;四是针对学生父母职业对学生案例教学效能的影响方面,可促进非法律职业父母学生对法学案例教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法律职业的热爱程度。

【参考文献】

[1]江岚.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刑法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继续教育,2016,10

[2]杨秀英,张云.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3]刘方飞.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反思与探索[J].武警学院学报,2010,3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90-02

案例教学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选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或群体讨论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是对传统法学教学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目前公认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现实考察

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学理论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活动。经济法教学具有双重性,即理论性与技能性,因此,经济法教学不仅是一种经济法理论教育的传授,更是一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决定了经济法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即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参与性、民主性的特征。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观摩庭审、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中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列入了各高校的法学教学改革计划,并已经开始广泛运用。特别在经济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已被广泛使用。经济法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广泛而丰富;二是发展变化更新快;三是经济法不仅覆盖整个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四是经济法的理论抽象性、实际操作性强。针对以上特点,经济法的教学必须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在内容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学阅读相关资料。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普遍地开展案例讨论、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并且能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国内经济法案例教学已普遍展开,但仍处于一个发展和探索的阶段,目前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事先选好典型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展示案例,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上述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一种方式是由学生收集案例。具体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示自己收集的案例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收集的案例,通过让学生自主展示案例、自主质疑案例、自主分析案例、自主运用案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提前精心组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组收集案例,并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形成较有使用价值的“学案”。第二种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目前,第一种案例教学形式在法学教学中被较广泛地运用。因为我国法学专业的学生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对某些技术性较强的部门法,如公司法、证券法等,甚至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去收集这方面的案例并提出问题,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而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更符合本科教学规律,也更符合我国学生现状,这恐怕是第一种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法学教学中的原因所在吧。但是,在这样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心地选择案例,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案例和问题中进行学习。从一个角度看这是我们教学的一种巨大进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垄断了对案例选择的权利,垄断了对案例设问的权利,学生拥有的只是毫无选择地对现有材料、现有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权利,失去的却是探究的欲望、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的发展。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检讨

案例教学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其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是目前公认为解决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还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状态,这显然难以达到法学职业化的培养目标。

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或不足主要有:

(一)案例资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比较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案例汇编等材料的内容,缺乏对经济纠纷原始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案例往往过于陈旧、机械,缺乏典型性和现实性,而案例教学的基础就是案例库建设。案例库的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案例,要选择那些能体现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理论的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通过对这些贴近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掌握课程内容了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法学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仅应用于课堂,时间和空间有限。经济法课堂教学,特别是本科,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及法律法规为主,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而经济法教学内容广泛而丰富,难以充分进行案例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就应拓展教学空间。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活动,使传统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教学资源不足,样式单一。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变革,更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变革。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确立起“教材系列”的观念,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包括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最忌讳按照教科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没有自己对教科书的再创造,缺乏自己的个性,不能给学生惊喜的感觉。因此开发教学资源,打破教科书的框架,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前提之一。

(四)师生地位: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与努力。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人,而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点拨”的角色,坚决反对将案例教学变相成为教师自己展示案例、质疑案例、分析案例、运用案例、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三、经济法立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立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全新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是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为克服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弊端,应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模式即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力求手段新颖、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使知识点、应用点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给学生以“立体”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

(一)教学手段“立体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借助现代电化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多元化,营造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拓展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利用电脑多媒体拓展理论知识、再现案件情景等,使单调、枯燥、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鲜活起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了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二)教学形式“立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学形式“立体化”,乐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资料“立体化”

立体教学资料从形式上讲主要有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包括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我们将大量的经济法电子教案、课件、典型案例资料、教学拓展资料及试题库等上网,构筑网络教学平台。电子和网络资料具有直观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教学资料由纸制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料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教学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36-04

在行政法教学模式改革中,案例教学法是各法学院关注度最高、探讨最多的一种改革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但到目前为止,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仍缺乏系统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行政法案例教学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客观必然性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前后首创。它主要是针对当时非常流行的传统演讲式教学法以及教科书式教学法,为了摆脱纯理论的课堂讲授方法而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在行政法的教学过程中将行政案例作为教学基本单位或辅助单位的一种行政法教学。与传统的仅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以外的辅助功能不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格局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在法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法学研究归于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这两个范畴之下,学者们普遍将行政法作为理论学科。但是,随着对行政法制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学者开始从应用法学的角度研究行政法学问题。应用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解决发生于这个学科背后的具体事实。行政法学作为应用学科,面对的就是发生在行政法适用过程中的具体案件。据此,行政法案例就成为支撑行政法学科的基点。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决定的

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将行政法课程列入法学教学计划。相比较其他法学,我国行政法学教学的起步要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行政法学教学是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学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演绎式,二是归纳式。行政法学教学方式也不例外,演绎式行政法教学是由教师以单方讲授的方式从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理论出发,从一般到个别,演绎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及各种不同的行政法现象。归纳式行政法教学则是指从社会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出发,通过对个别案件的分析、评议与总结推论出行政法的规范、规则并形成基本的行政法理论。

我国传统行政法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演绎式。比如:我校每学期开学之初,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提交一份教学进度表,即是将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及行政法律规范按照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和需要,按照教学进度介绍给学生。而当行政法律体系由制定法转化为法治运作过程时,以按进度进行、单方讲授为主的演绎模式的法学教育和教学方法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必须逐步向归纳模式转变。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是由培养法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所决定的

通常讲,我们讨论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问题。但是近来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占据了行政法教学中的很大部分,现在的研究生教学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以前硕士研究生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而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越来越向着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目前随着法学专科教育的萎缩,我国法学教学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上,法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所突出的是实践性、应用性,这对法学教学中引进和发展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发生于法治实践中的典型案件在进行筛选、整理后引入课堂教学并予以广泛运用,通过分析与评议、讲解与总结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为以后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正确认识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价值

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于1870年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学,其被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与双赢。

目前,在中国高校的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存在两种弊端。一是缺乏对行政案例的精心筛选与选择,没有充分发挥案例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二是一味照搬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没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法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通过行政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政法律问题和行政法律争议,而对行政法律问题和争议的提出、思考、分析、讨论、辩论,直到最后得出结论,老师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既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行政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解决具体行政法律问题的技能,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同步掌握。

2.能够培养学生自学法律的能力:法律领域知识的变化日新月异,而行政法作为部门法之一,学科体系更为繁杂,内容较之其他部门法变动性更强。行政法案例教学通过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案例并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法律规则原理,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了自我教育的技巧。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确实为学生以后自学法律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3.可促使学生将专门法律知识内化,节约时间和精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他们自己创造的法律信仰的一部分。法律教育的内化促使学生能够随时对法律规则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出质疑,培养了他们在遇事时理性分析、谨慎行动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判例,同时也提供了法律评判的具体价值和标准,因此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法律思维和技能,忽略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案例教学法过于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技能,而忽视了他们对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2.重视法律规定,忽略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较比较重视对个别具体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法律原理的解读和掌握,过多强调案例判决中所依据的法律规定,而对法律精神和原理的领悟不够全面和准确。

3.重视个性培养,忽略规则共识: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但过度的疑惑也会令一些思维不活跃、无法突破并实现创新的学生对法律产生迷惑。

三、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要素

行政法案例教学包括三个要素:行政法、案例、教学。

(一)行政法要素

行政法作为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在不同国家的定义、内容和范围是不同的。英美法系国家将行政法定义为控权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行政法起步阶段受苏联行政法影响,将行政法理解为行政管理法,90年代中期以罗豪才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行政法表述为平衡法。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和准备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行政法案例的选择,习惯以部门行政管理的内容为基础,而在判例法国家,行政法案例的筛选是以司法审查为基础。

(二)案例要素

行政法案例最好以真实案例为选择。行政法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内容角度,繁杂性和过程均不同,因此案件的类型也不同。如有行政执法领域的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等等。

(三)教学要素

行政法教学是指行政法课程中的教与学活动。教学要素就是围绕行政法的内容而实施的教学活动。

行政法案例教学的三个要素中,教学要素是关键。行政法和行政法案例是普遍存在的,其如果不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行政法案例教学就失去其实质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把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学上,即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无论是行政法还是案例,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存在的,行政法案例教学是对行政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真正实现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更新。

四、行政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不足

在高校中,一些教师不够重视案例教学,认为其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表现出怀疑、不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更稳定、可靠、系统。

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毕竟发展不够成熟,往往会成为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投机取巧的借口。该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系统性要求不高,只侧重对具体案例所引发的具体问题的研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教学效果缺乏客观统一的评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自由度较高,完全可以简单组织让学生自学,为一些教师投机取巧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有些教学机构对案例教学不重视、不认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意见与建议缺乏应有尊重,不积极提供教学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案例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

在国内很多高校法学院系根本就没有安排专门的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也没有在行政法课程中单独留出案例研习的实验课的课时,导致在整个法学案例教学中,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阻碍。

(三)教师实务经验与案例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从法学案例教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目标看,该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的法学知识储备及理论基础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法律实务经验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由于行政法课程的繁杂性、多层次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及行政诉讼的特殊性,对利用案例教学进行行政法讲解的老师则提出了更高的法律实务经验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校,许多行政法教师既没有在行政部门进行行政执法的机会,也缺乏在法院审判组织担任行政诉讼法官的经历,还没有从事行政诉讼办案律师的工作经验,甚至有很多教师没任何法律实务经验,无法很好运用和实施行政法案例教学。

五、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行政法教学的需要,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

行政法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学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一个适合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指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目的。每个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服务的,选择的案例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案例。

2.必须具有典型性。行政法案例成千上万,在案例的筛选上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经典案例,如田永起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孙志刚案件,105次违章,张先著案等等。学生对案件事实或情节的分析、讨论,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或法律关系的争论、辩论,对行政案例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的考察和评判,最后通过归纳和总结从研究分析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必须具有及时性。因为行政法的不稳定性及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易变性,对行政法案例的实效性、现实性要求更高。案例的选择应及时更新,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保证让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行政法的发展动态和行政法律实践的现状。

4.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案例的来源和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这并不是说教学当中使用的案例只能是真实案例,案例也可以是精心编撰、组织的虚拟案例,但案例线索的来源及案例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如果是真实的案例,案例的引用要尽量真实,不能随意改变案件的主要事实。案例必须要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信服,才能收到成效,达到目的。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程序

1.案例准备。案例的准备是学生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的首要职责,是由学生在行政法课堂之外对新上课程中案例进行的准备。对于课前准备好的案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有关行政法知识教师还没有讲,这种情况下由学生分析该案中所包含的行政法原理,最后由教师在讲授中将该案例中的行政法原理予以概括和总结。另一种是案例所涉及的行政法知识教师已讲授,该情况下则是由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分析该案件,进一步强调和巩固行政法原理和知识。无论何种案例类型,除了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外,教师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解答与回应。

上述两种模式也可以在同一个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同时运用,但要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且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好准备的内容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才能给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

2.讨论案例及评议:

(1)讨论案例。课上,教师先将行政法案例介绍给学生,然后将事前准备和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案例分析是行政法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对行政法案件中的事实、法律关系、法律适用、争议焦点进行法律分析及理论解读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案例提供者是教师,但案例的分析应当由学生来完成。这也是行政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本质上的区别,即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导的单方传授知识的方式,必须重视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转化就成为了必然。

(2)对案例讨论的评析。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归纳总结处于很重要的地位。结束讨论后,对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法律原理进行恰当的评议和点评,及时归纳出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提出表扬和奖励,对于不正确的结论应指出其错误之处和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讨论。

3.成绩的评定。案例教学成绩的评定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考试方式应该有所差别。行政法案例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全面客观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方式为“动静结合”,所谓“动”,即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谓“静”,即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正确,分析案例的思路是否清晰、方向是否准确、结论是否正确和合理,论述的思维是否准确、有无个人观点和创新等等。

(三)运用行政法案例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有许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选择合理授课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授课方式有案例设疑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比较式和模拟法庭式四种模式。

(1)案例设疑式。案例设疑式,是指在授课前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案例,预先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对相关行政法律问题的预习和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对预留案例的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行政法理论知识。案例设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很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用于教学初始阶段,也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案例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是指由教师针对行政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合适的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获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案例讨论式教学会使行政法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经过讨论后记忆会比较深刻,对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后遇到类似事件他们也知道如何解决。

(3)案例比较法。在行政法学中,有许多非常相似的行政法概念或术语,在学习中很容易辨别不清,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准确掌握近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具体的案例所体现的问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印象,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准确记忆。

2.建立、完善案例数据库:案例教学需要大量且丰富的案例。教师搜集、选择案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参考书、行政法学专业刊物(如《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中国行政审判案例》)、网络等,对其内容、难易度进行适当修改,重新设计、整理和编排。所以,每一节案例讨论课的设计,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授课难度。因此,应该组织人员根据行政法教学内容的不同收集、整理和筛选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的行政法案例,建立且要不断完善行政法案例数据库,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提供便利和基础保障。

3.尽量进行小班授课,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学生人数过多,必然会影响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更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锻炼。因此,应尽量控制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班级人数,开展小班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更适合较高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

注释: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9

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美国法学教育领域,这种教学法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批判精神,反对“不考虑知识的职业用途的纯理论教学”和“为了法学而法学”的盲目倾向[1],反对脱离现实的纯理论讲授方法。在我国应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2]虽然被普遍使用,但由于对这一教学法的不同理解,教学实践模式存在差异,教学效果也不同。应用法学与法的实践有直接联系,它所处理的是直接经验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应用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以外,还要训练学生的法律技能,培养学生对法律意义的理解,形成法律思维方式,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像律师一样思考”,“科学概括出来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特定情景中的实践者能对自己的情景有真正的理解并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3],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提供一个模拟的情景。在应用法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模拟的现实情境里,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法律事实,研究法律关系,寻找法律依据,做出法律上的判断。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客观分析的能力,有效地训练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实践能力。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一)从案例开掘程度出发的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全面剖析式案例教学全面剖析式案例教学是针对典型个案涉及到的某一应用法学学科的全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可以选择案情比较复杂的案例,详尽分析案例涉及到的各法律关系、证据,讨论适用依据。法院的正式裁判文书是很好的选择。全面剖析式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中,梳理其中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和分析,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普通法系国家广泛使用。普通法国家的法学教育是培养律师和法官的一种职业训练,这种全面剖析式的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院裁判的依据是成文法,法律体系与法学教育模式都与普通法国家有本质不同,可能在一个案例中会出现几个性质不同的法律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对案例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若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案例研讨就无法进行,所以,全面剖析式案例教学适合在本学科教学内容大部分完成或者学期末进行综合训练时使用。问题导向式案例教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4]问题导向式案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探索知识,在案例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匹配,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梯度,要体现内在逻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案例中围绕问题进行自主研究,通过相互交流合作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更深入地理解问题背后的法律原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适用于应用法学各学科的教学。(二)从教学逻辑出发的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演绎法演绎法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先分析讲解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案例,做出判断。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理论知识如同公式,案例的分析判断是套用公式的结果,这种思路缺少对理论知识的论证,案例发挥的作用有限,教学的实质是举例说明。归纳法归纳法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路,是以案例为出发点,经过讨论分析,学生自己归纳出本案例涉及的法学一般理论。理论知识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来的,这种抽丝剥茧般探索真理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法律思维方式。二、应用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要求案例应用法学教学使用的案例属范例式案例,着重于提供可在类似的情景中加以遵循的行动指南和模式的案例[5],良好的教学案例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案例应用的目标相匹配,必须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能偏离目标;二是案例要以教育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问题为素材[6]。一个好的案例相当于把一部分真实生活及真实生活中的棘手问题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三是案例内容应当丰富,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要有细节的描述,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情景的认同;四是案例应当是陈述性的而非思辨性的,要客观地陈述,不要有过多地分析和解释。教师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帮助者,是配角,学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探索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学生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要把握方向,点评学生的观点要准确精当;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司法实践中对同类案例的认定和处理情况;再次,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所以教师不仅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所准备,还要能准确把握时机引导学生的思考,或者启发新思路,或者提出新建议,使案例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学生在课前必须有一定的准备,对课堂上要讨论的案例和讨论题要有了解,需要提前阅读,深入思考,查阅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要敢于论证和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三、案例教学法与举例说明的区别#p#分页标题#e#用事例说明一个固定的结论,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这个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很难被观察到,无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研究、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从中寻找答案,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结果,在交流中,学生获得的是独立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综合提升。案例教学法从选择案例、设计讨论题到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操作起来较举例说明更复杂,要求也更高。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及法学教育体系框架下,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学教学中应当采用归纳法,以问题导向式案例教学为主,全面剖析式案例教学为辅;教学准备过程中应当把选择案例和设计讨论题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以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为主,点评与总结要精当且富有启发性,并注意区别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不同,让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案例式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经济法;立体教学模式;法律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89-02

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一定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济法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容复杂纷繁,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边缘性。经济法的这一特点,使经济法的教与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传统案例教学法受到时间空间等限制,很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实践实训机会,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本文所探讨的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是指依托网络、多媒体等教育载体,整合案例教学法、实践实训技能等手段,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多元塑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设计的动因与种类

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设计是指以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为出发点,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教学设计经济法案例教学的总指导,它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重点难点内容,并以此为指导统筹规划经济法多媒体及网络课件的制作及实践实训活动的安排。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设计动因

传统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法律职业教育的要求。经济法这门学科与经济学等学科,与法学的其他部门法相互交叉互补,更具复杂性、抽象性和应用性,更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逻辑及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课堂案例教学难以完成的,案例教学必须进行拓展和延伸,在课内外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对经济问题的了解认识相对比较肤浅,这增加了经济法学习的难度。如何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学生经济法律的分析应用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这道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为立体案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堂知识的拓展平台,并与模拟法庭、观摩庭审等实践实训形式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经济法案例教学体系。

传统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与经济法律职业相脱节。以往的经济法案例教学从案例的选择、设计到应用,侧重于法律知识的分析应用,而忽略经济知识的应用,这是经济法案例教学必须解开的一个结,因为现在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法律职业,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经营等与法律有关的职业,如企业的法务助理等,而这些职务,仅有单一的法律知识难以胜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有必要处理好经济法的边缘性与技术性问题,而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更具开放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信息和实践场所,供学生课内外自学研究,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足。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设计种类

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可以有多种设计,如知识传授与案例分析可采取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式教学及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等形式;如经济法法律知识的实践与实训可采取模拟法庭及旁听庭审等形式。

传统法学教学活动往往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较少,这种情况割裂了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与反馈。而多媒体与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为我们构建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针对所教授的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建立专门的网页,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进度、学习重点难点指导等辅导资料,并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法条、学术论文、教学案例等参考资料上传至专门网页上,供学生浏览和下载。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开辟讨论区,与学生进行教与学讨论,并通过email或bbs等答疑解惑,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展和延伸。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网络多媒体案例教学

随着电脑的普及,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教学已为高校所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通过幻灯片等形式演示出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经济法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搭建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整理经济法及经济学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络上;搜集各种视听、录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无疑增加了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栏目,收视率颇高。不仅专业人士关注,而且大批非专业人士也同样关注。栏目所选案例很典型,制作很成功。尤其再加上专家的点评,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如果能把类似的视听资料搬进课堂,然后由学生发表法律意见,教师再点评,这种电教化的案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推广的最大障碍是类似的专门法律视听资料较少,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课堂案例立体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方式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其他教学方式的基础。一般课堂案例讨论教学是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进行的。传统经济法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但一般的课堂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学生的准备往往不足,常常只是教师唱主角,讨论也只是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样的案例教学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形象化,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互动与交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教学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好这一问题,是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而经济法课堂案例立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案例立体教学方式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这就需要教师担当起引导者的责任,而不是单纯的讲解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精选案例,充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事先介绍案情、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准备案例分析纲要等。通过网络进行课前的准备,不用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把课堂有限的时间用来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答疑解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方式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多了,思考的时间多了,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这种课堂案例立体教学方式通过几个学期的尝试,深受学生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

(三)观摩审判案例教学

这是经济法案例立体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之一。这种形式是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一般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疑难案例。观摩庭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民事诉讼的庭审程序,各个阶段是如何链接组织的;经济法基本理论制度是如何在诉讼程序中体现的;法官是如何发挥庭审主导作用的;各个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各角色的作用如何。通过观摩庭审使学生感受法律在社会上维护正义与公平的神圣地位及经济法理论在法律践行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实践力度和实践技能。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理解、认识、分析的应用能力。

(四)模拟法庭案例教学

这是在课堂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入实战阶段。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模拟法庭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

这种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和参与司法实践?熏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有重大帮助。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亲自参加模拟法庭活动,认真进入法庭审判的角色,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和提高。模拟法庭不仅同经济法学的实用性相适应,而且这种教学形式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相适应,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模仿,善于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应把握以下两个环节:

1.准备阶段。为了让学生能在法庭上灵活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熏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熏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场地的准备和知识能力的准备。场地布置应按国家有关法庭设置的要求进行,并取得司法部门的支持,统一着装。体现正式、庄重的氛围。知识能力准备要求学生有较深厚的经济法理论与实务知识,熟悉庭审程序,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2.实战演习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庭前准备、庭审过程和庭后总结三个环节。这是模拟法庭的核心。从角色的选择、任务的布置、撰写庭审提纲和各种法律文书、开庭审理,到庭审结束的讨论,是对学生经济法律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