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融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9:31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医药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医药行业供应链融资浅析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日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医药行业规模正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前景良好。伴随着金融创新,金融机构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日益紧密,作为对传统金融产品的革新,供应链金融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所有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问题,为我国医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融资保障,并可以通过对医药行业服务带动供应链融资业务整体快速发展。

但是,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还没有广泛开展。本文仅对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理论和可能采取的模式进行探讨。相信,随着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的不断积累,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又称“价值链”、“供需链”,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porter的著作《CompetitiveStrategy》。供应链集成了企业现金流、订单信息流、仓储配送流,其实质在于价值和信息的传递。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衔接、稳固和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劳务)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找寻一个核心企业,并以此为基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通过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共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核心企业的信用,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改变了以往银行仅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做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因此,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能够取得在其他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意义

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医药行业改革,医药企业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来迎接挑战是其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于供应链金融创新视角研究医药企业尤其是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医药企业融资创新能够实现银行与企业双赢。首先,供应链金融能使医药企业迅速筹措短期资金,保证营运的持续性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帮助其消除资金融通的劣势,提升其信用等级,从而获得更多、更便利的信贷支持,有效改善医药行业流通环节的融资困境;其次,医药企业的贡献度逐步上升,正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医药企业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最具有活力的目标市场之一。

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分散集中的优势,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调整。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为医药行业流通环节提供融资,将对商业银行和医药企业形成一种双赢局面,对于两者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医药企业贷款融资利好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就存在着“多、小、散、乱”的格局,竞争力严重不足。商务部发出《关于做好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制定出台《2010-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地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修改完善药品流通管理法规,加快制定行业经营、服务等标准体系。本次《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药连锁经营,提高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培育大企业的同时,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通知》明确了医药行业的利好形势,银行须把握时机,迅速与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型企业开展融资合作。

(三)深化医药企业运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供应链金融紧贴供应链的结构及交易特点,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弱化银行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有利于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从而刺激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国内就医药行业流通环节如何实现供应链金融制度创新,特别是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探讨。

三、医药行业产业链及融资需求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的构成形式。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构成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医院—消费者;2、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药店—消费者;3、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医院—消费者;4、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药店—消费者。

上述医药行业产业链中,核心企业即药品生产厂家。而批发商这一角色包含了多种含义和环节,包括商、一级药批、二级药批等。这四种形式中,因为受到医药不分家的传统体制影响,医院依然是主要的药品经销商,但近几年由于连锁药店的出现,药店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及金融服务需求分析。医药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主要包括医药流通环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采购体系中,上游供应商多数情况下为中小型企业,在与生产企业的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多以赊销方式销售并形成应收账款,账期一般为60~120天,因此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销售环节,医药流通企业(包括药品经销商以及“医药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药品及医疗器械主要是通过医药流通企业销售,医药流通企业再销售给医疗机构(医院)及最终消费者(病人),或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在医药流通体系中,具备国资背景的大型医药公司及医药生产企业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在医药流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区域性的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中小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将随着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而面临着被淘汰或兼并的风险。医疗流通企业为贸易型企业,因资金实力有限往往需要通过向银行融资解决其采购资金需求,同时又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而无法取得有效的银行资金支持,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保兑仓、厂商银等)可有效满足此类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医药行业融资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但对大多数的医药企业而言,其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较为有限,但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如权利单证(包括仓单、应付和应收款项单据凭证等)和存货还占有一定份额。供应链金融服务正是针对这些医药企业的特点,在创新银行传统的抵押、质押和票据业务的基础上,基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实际融资需求而推出的金融服务模式。银行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交易关系,借助对大型企业支付能力和强势信用支持等方面的评估,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应付与应收账款、存货等进行质押融资,面向供应链上的单个或多个医药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从而有力地解决了供应链企业的资金缺口和信用失衡等问题。

本文已经针对整个医药行业产业链融资需求做出了分析,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结合医药企业营运管理特点,笔者分别针对上游采购环节和下游销售环节探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一)医药行业上游采购环节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需求。根据医药行业产业链条中采购环节特点,对于采购环节的金融产品我们推荐国内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

1、国内保理业务

(1)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赊销并形成应收账款,本行受让该应收账款,并在此基础上向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催收和承担应收账款买方信用风险等的一系列综合性金融服务。

(2)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生产或贸易企业)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风险点及控制措施:为保护银行在应收账款项下的权益,应在业务下柜前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上进行查询并登记,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2、国内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

(1)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赊销形成应收账款,并将相关应收账款质押给本行而获得的本行授信额度及其项下具体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以应收账款回款作为主要还款来源,本行对授信申请人(即上游供应商)保留融资追索权。

(2)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生产或贸易企业)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风控措施:业务下柜前应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进行查询和登记,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二)医药行业下游销售环节相关产品需求

1、保兑仓业务

(1)业务背景介绍:保兑仓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药品生产企业的下游客户(这些下游客户主要是除医院以外的药品经销商、商等,以下统称医药公司),因为其在向核心企业采购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业务释义: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公司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允许医药公司以现金和银行承兑汇票或国内信用证等提货,核心企业受托保管药品。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付款后,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核心企业按照本行指令发货。

(3)适用情况: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协助本行控货,并承担差额(未发货部分)退款责任。

(4)操作要点:应在三方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核心企业向本行承担差额退款责任或连带保证责任;本行融资款项定向支付核心企业,银行承兑汇票应由本行直接交付给核心企业。

(5)业务流程:①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②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③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④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⑤医药公司向本行付款申请提货;⑥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⑦核心企业向医药公司发货(注:如此循环操作,直至发货完毕),在银行承兑汇票或三方协议到期前,医药公司应向本行存足保证金,使融资敞口同时填平;⑧如医药公司违约(未在约定时间内付款提货),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向本行退回未提货部分对应的款项。

2、厂商银业务

(1)业务背景介绍:与保兑仓业务相似。

(2)业务释义:厂商银业务操作与保兑仓业务相似,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公司(医药流通企业等)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给予医药公司融资用于满足其向核心企业订购药品、医药器械的资金需求,并由核心企业为医药公司向本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其与保兑仓业务的区别在于厂商银业务不可同保兑仓业务一样循环操作。

(3)适用情况:医药公司与核心企业关系密切,例如医药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各地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等;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向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4)风控要点:核心企业须与本行签署担保合同,并明确由其对于医药公司在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5)业务流程:①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和担保合同;②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③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等);④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⑤核心企业根据生产及销售进度计划,自行向医药公司发货;⑥如医药公司违约,本行通知核心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并向本行支付相关款项。

3、订单融资

(1)业务背景:对于资质较好,有稳定的供销渠道,或者与作为核心企业关联公司的医药公司,若其下游企业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医院在向医药公司批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时不愿向银行申请融资服务,且不愿确认对医药公司确认应收账款时,本行可对医药公司提供融资。

(2)业务释义:指企业凭信用良好的买方产品订单,在技术成熟、生产能力有保障并能提供有效担保的条件下,由银行提供专项贷款,供企业购买材料组织生产,企业在收到货款后立即偿还贷款的业务。

(3)业务流程:①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约定其收款账户为监管账户;②当医院对医药公司签署采购协议后,医药公司凭协议原件向本行申请融资,本行审核采购协议;③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根据医药公司向核心企业的采购合同给予流贷或者开立银行承兑汇票;④核心企业收到货款后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⑤医院收到药品或医药器械后按采购合同上的收款账号将货款打入本行监管账户。

(4)风险点控制:由医药公司与医院签订采购协议时约定锁定回款账号在本行;要求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该公司所有销售回款均回笼本行账号,本行对该收款账号进行监管;本行与医药公司共同签署知会函,告知医院该医药公司已向本行申请融资,医院须按照订单和采购协议约定将货款打入本行账户;药品生产厂在发货时必须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本行全程监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运输过程。

4、国内商业发票贴现

(1)业务背景:商业发票贴现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因为其下游客户较为强势(如医院等),多采用赊销的方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医药公司在从向下游客户销售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

(2)业务释义:国内商业发票贴现指银行与卖方之间存在一种契约,根据该契约,卖方将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卖方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该业务也是一种国内保理业务的一种,建立在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的基础上。

卖方凭带有债权转让声明的拟贴现商业发票、增值税发票正本及复印件等相关商业文件及单据即可向银行申请融资。

(3)业务适用客户及业务:与本行有一定合作年限、经营稳定,需尽快实现销售回款、要求资金快速周转的中小型企业;广泛应用于赊销、托收等交易方式。

(4)业务流程:①医药公司和银行签订《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协议》;②医药公司向下游企业销售了医疗用品或提供了服务;③下游企业通知医药公司开立商业性专用发票;④银行对卖方的商业发票按贴现协议的规定进行贴现,同时医药公司将《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传达至买方;⑤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日之前采取合适的方式向买方催收;⑥若在已贴现商业发票到期日未收到买方的付款,本行有权自相关商业发票到期日三十天后向医药公司追偿贴现款项并合理计息。买方到期付款,本行用以归还贴现本息,将余额转给卖方。

(5)风险控制:本行在对医药公司给予发票贴现前,需严格审查其经营情况及未来现金流;选择资质较好的下游客户;由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前需向买方催收货款;一旦发现下游客户无力支付或者有拒付倾向的,需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本行信贷资金能按时收回。

5、应收账款质押

(1)业务背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或者药品生产商在向下游企业销售货款时,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业务释义及操作流程:同核心企业采购阶段原材料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融资办法一致。

五、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提示

发展医药供应链金融虽然能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却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金融机构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的风险可以归纳如下几种类型:内部管理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以上风险因素是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所普遍存在的,目前已有一些针对上述风险的对策研究。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因其医药产品的特殊属性——药品的食用安全性、时效性以及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

(一)仓储监管风险。医药行业产品品种繁多,药品形态多样,对药品存放的要求也不近相同。例如,绝大多数的液体药剂不易储藏保管,有些药剂则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恒温状态,一些则需要避免见光,在药品存储过程中,对仓储监管方要求较高。因此,医药行业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存在比较严重的质押货物风险。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尽量直接由药品生产方的仓库进行监管,尤其是一些对药品存储条件相对苛刻的液态制剂、生物制剂等产品,需严格规定仓储地点,避免在药品的仓储监管中发生药品变质或其他药品食用安全风险。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财务管理对策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1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生物技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方法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生物基础的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2)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同时医药创新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同时在全球性医药产业并购广泛的发生,主要是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想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有针对性的并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2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许多生物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最小。

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产业组织不合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因为我国科技经济结合得不太紧密,在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

3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问题

3.1财务管理模式僵化,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由政府控股下属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另一类则是由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两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由国企改制而来的医药企业来虽然企业体制已经转换,但延续了几十年的陈旧的财务管理理做法却难以立刻被改变很难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例如在投资方面,通常以单一的利润指标的高低来衡量进行投资决策忽视风险,单纯依据投资项目收益性进行决策等。而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工作更显薄弱,这不仅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忽视对于财务的管理的重要性。

3.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产业发展和经营方面投入资金不足生物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而医药的高技术投资的特点使得关注资金安全的银行对其的信贷政策并不宽松,这就造成医药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资金严重短缺。在筹资管理上缺乏资本市场的观念,对企业筹资信用管理也不够重视,造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3.3医药企业的资金占用较高

据统计我国医药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约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还多,还有个别制药机械企业的这两项资金的占用比例竞达到企业全部资金的一半以上。

这两项资金近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医药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拖累了企业资产运营绩教,影响了医药企业资金流转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4用于市场营销费用过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数次调低药品价格,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幅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致营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各项资产运营主要指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费用增长抵消了行业部分经济效益。并且其销售费用的提高并不合理,有些国内企业在科研上投入很多,有的却过多的投入到药品广告宣传上,甚至还有将绝大部分费用。

4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健全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有效促进财务转型。新的环境下,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地位,建立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丰富生物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和知识体系。

4.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与银行贷款相比直接融资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因此,除了采用传统的向银行举债的融资方式外,医药企业应更多考虑直接融资。适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及其他企业债券,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发行股票融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融资品种,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融资渠道的拓宽还将有助于医药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可以寻求政府高校的支持,建立于政府合作校企业合作的融资方式。

4.3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在,也是企务管理的重点。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更应以预算依据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管理和控制,使其在满足企业自身现金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现金管理成本,尽可能提高现金效益并从中获利。企业应合理确定现金余额,加大、加快现金的流人,减少、减缓现金流出,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投资获利。

4.4加强库存货品的管理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一项流动资产,经常占有大量的劳动资金。为了减轻医药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必强存货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在存货的管理上不仅要控货防止存货损失,更要防止存货的损坏,要把存货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存量,降低存货成以增加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周拥军.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财务研究,2009(11).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3

本文受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资助

[摘要]文章通过对制约我国家族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家族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家族医药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家族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社会经济形态新特征的出现,家族医药企业赖以生存的合理性基础也在逐步发生改变,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与家族医药企业内部化、集中化的基本特征出现了严重的对立,家族医药企业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不断的社会化,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提高家族医药企业的社会化程度,推进家族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家族医药企业的内因固然重要,外部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入手,为推进我国家族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外部环境

1.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引入职业经理人是突破家族医药企业人才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难以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约束。改变此种状况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无形的硬化约束。

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的重点应是,建立与完善包括职业经理人的竞争选聘机制及以报酬和声誉激励为核心内容的激励约束机制。

2.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家族医药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和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程度是影响我国家族医药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培育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对家族医药企业大力扶持的金融政策,改善金融服务,拓宽家族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切实保护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权益。具体而言包括:(1)加快国家融资体制改革,创建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信贷体系,在市场发育和监管机制相对成熟的地区,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2)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家族医药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3)加快面向家族医药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与监控体系建设。(4)加强对家族医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行为的信息披露、立法、执法及资本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外部投资者的投资权益。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平台。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政府部门应在完善法律法规,为企业创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开放投资领域,在开放融资,进出口权等多方面使家族医药企业真正平等享受国民待遇,推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按市场机制配置,当好市场经济的合格“仲裁者”,推动家族医药企业的社会化进程。

4.重构信用机制。建立与完善社会对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其内容涵盖个人社会保险、偿债能力、缴纳税收、不动产抵押、刑事犯罪记录等各方面,实现信用资源社会共享,降低私营企业采用非家族式管理可能遭受的风险。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供给者,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供给,为家族医药企业的社会化演进提供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

二、内部机制

1.产权结构多元化。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引入多元投资主体,使产权结构多元化,不仅可以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还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资金成本享受规模经济。具体而言,产权结构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家族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发行、上市,引入社会公众投资者,将部分资产社会化。(2)家族医药企业可以创造条件,发行中长期债券,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3)家族医药企业可以在国际股票市场直接上市,发行股票,吸收国外投资者。家族医药企业在国际股票市场直接上市不仅能筹集大量的外汇资金,而且能提高企业的声望和国际地位,拓宽家族医药企业的国际融资渠道。

2.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在家族医药企业的初始期,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有利于减少委托成本,监督成本。特别是在社会信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减少道德风险。但是,随着家族医药企业进入成长期,两权高度统一的弊端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成为一种现实选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逐步分离,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企业主出任董事长,掌管大权,而总经理由职业经理承担,行使经营权,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这样,所有者可以集中精力考虑和处理企业的战略性问题,同时也可以按照企业发展要求,从更大范围内选择最有经验的专业经理人员,管理人员由亲属转交给专家。(2)实行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经营层只有总经理能够进入董事会,总经理班子成员与董事会不再混为一谈,决策层和执行层各司其职,彻底改变过去自己决策、自己执行、自己裁判、自己监督的角色错位现象。(3)家族医药企业中能干的家族成员可在家族医药企业中工作,但对其并没有特殊的照顾,在决定其雇佣和升迁时,他们与其他非家族成员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这种治理结构有助于防止家族矛盾扰乱公司的运作。

3.人力资本社会化。家族医药企业要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因而家族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彻底摒弃排外倾向,大力吸纳外来优秀人才。

4.建立开放式的企业文化。伴随着人力资本社会化、产权结构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家族医药企业封闭性企业文化的制约作用日渐突出。因此,家族医药企业要逐步建立开放式的企业文化,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由“重信任”文化向“重契约”文化的转变。由“模仿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从而适应家族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只有做到以上转变,家族医药企业才能够做到基业常青。

参考文献: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模式;发展趋势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又被成为创业投资,是一种投入到新兴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在进行投资之后,一般会通过参与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进行实地经营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使企业的运营更加顺利。纵观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目逐年提高,被投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风险投资风靡全球,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促进创业公司技术创新。2.促进信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成长,增强竞争力。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有效投入实体经济,主要是由投入的风险资金填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实现的;4.激发高新技术研究员的创业动力;5.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化合理化。

一、医疗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问题,设备落后、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众多,已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消费需求,医疗端、医药端以及医保端等环节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伴随我国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会。具体表现为需求增长、技术支持和行业政策支持。

(一)需求增长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未来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其次,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进程。调查统计,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9.7%,这对推动医疗保健服务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三,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增加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技术支持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新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先进技术、商业模式能很快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更加高效、个性化。

(三)行业政策支持

医疗服务弊端日显,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模式更新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仅2015年就出台10多条相关政策,昭示对医改的决心。互联网医疗伴生重大机遇。特别选择与之联系密切的六条政策,如下表1-1所示。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现状

资本快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数据表明,在2013-2014两年时间里,我国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共发生66起创投事件,投资机构共计活跃91次,披露融资额有5.8亿美元之多。2015年上半年,国内该领域风险投资总额就实现了近8亿美元,在该流域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前两年全年投融资额。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29.5亿元,预期的2015年的市场规模是42.7亿元,增长率达44.7%。

2014年总共发起的58起互联网医疗项目主要分为四类:穿戴式设备类(16起),医疗服务类(10起),移动医疗应用类(13起),健康应用项目类(6起)。随后,几乎每隔两月,投资机构就向互联网医疗,特别是比较成熟的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并且主要集中在C轮。与此同时,2015年Bta巨头也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比如腾讯就在丁香园C轮中投入7000万美元,随后又向挂号网投入1亿美元。马云参办的私募基金云峰基金,出资3200万美元,购买医用成像设备制造商华润万东的股份。

三、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

按照“控端―导流―变现”的思路,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大致分为:医疗端、医药端、健康端这三种模式。

(一)医疗端

医疗端模式是指把医院资源、医生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提供诸如远程医疗服务,如网上问诊,形成一个医疗生态链的闭环。通过销售医疗产品,实现盈利。这个模式中,医院及医生资源居于核心地位,谁的资源越多越有优势。

其代表企业有春雨医生。作为我国首家基于手机终端的医疗品牌,春雨医生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用户就医难题。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移动医疗体系。其合成伙伴包药商、可穿戴设备厂商等企业,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数据,特别在慢性病方面,能够提前提醒,降低发病率,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的医疗服务。

(二)医药端

随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中药品采用电子监管码的实行,以及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放开,医药电商业务、医药o2o行业直接获得很大提振。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医药馆是典型代表,实现由过去单纯的药品提供商向健康方案服务商的转变,使其医药的生态链更加完整。

(三)健康端

健康端指把依托大数据平台的app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通过分析整合海量数据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体检健康平台、医疗服务平台是健康端的主要载体。代表企业有专注于运动社交平台服务和软件开发的咕咚,天猫医药馆。

四、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1.医药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处方药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和监管模式不断打破原有规则,未来处方药网售权限开放值得期待。医药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能有更多采购、销售的途径,利于企业综合实力提升,医药电商有望爆发。

2.软、硬件结合更加充分,数据价值进一步放大。随着医疗设备、配套技术的完善,医疗服务通过软、硬件结合可以实现更迅速、更高效智能的服务。未来对数据价值利用得越充分,比如在精准医疗等方面,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3.线上、线下整合增强。具备线下整合能力、能够更好融合线下资源的健康医疗类应用的竞争力会更强。企业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整合能够更具优势。(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10.

[2]孙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医药行业投资评价》,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第12-18页,21-29页,33-37页,42-29页

[3]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2000年

[4]吕雅娜,曹阳.以风险投资解决医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J]上海医药,2011(04):195-197.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5

一、寻求CDm(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缔约方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而实现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目标的承诺。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既能降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成本,又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减排资金和技术,因此各参与方开发CDm项目的热情都很高。从广泛意义上说,任何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低碳技术、碳减排技术项目,都可以作为CDm项目。

医药化工企业在能源的利用及对“三废”循环利用的创新中应主动寻找项目,借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CDm的经验,通过参与CDm项目吸收外资。

二、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

2008年我国政府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的资金是418亿元,2008年至2010年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中有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方面,同时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出口退税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促推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详细解释: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今年,发改委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将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今年两会后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振兴规划、建筑节能补贴方法等产业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应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尽可能争取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扩大企业融通资金的渠道。

三、向银行申请“绿色”贷款

为配合国家对工业结构的预期调整,银行业的产业信贷结构也在加快调整。例如,招商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今年已实行有计划信贷退出,对能源环保业则加大信贷量;兴业银行也在贷款方向上向绿色信贷倾斜,加大低碳金融扩展力度,进而推广开展可持续金融业务。

可持续金融是以金融手段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环境改善。在实践中,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业务主要有三大类: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能效金融是通过更新设备、优化设计、能源回收利用等方式手段,以节约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电力、蒸汽等二次能源为目的所开展的金融服务。服务于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金融活动,目前环境金融主要针对化学需氧量的削减、二氧化硫减排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服务,目前碳金融主要是针对CDm主要参与方,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兴业银行开展的这三类项目主要分布在电力、化工、钢铁、水泥、交通、水务、环保等方面以及国家十大重点行业。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37.37亿元。医药化工企业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进而获得银行的可持续金融服务。

四、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吸引投资者出资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年4月24日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有8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本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在追求获利的同时,本企业很注重对环境的影响”。有86.4%的企业表示“本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来节约成本”。有75%的企业表示正在“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商机(开展与环保相关的新业务)”。这表明许多企业已把绿色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作为环境污染主要制造者的医药化工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要将产品的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因此,绿色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实现医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成为医药化工企业吸引投资者投资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李萍、梁毅,《制药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举措》,《齐鲁药事》,2008,27(1).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生物医药;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3;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1-5686-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1.062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pathsofBiomedicalindustryundertheBackgroundofSupply-sideReforminChina

XiaYan,ZHaomin

(BusinessSchool,Hohai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supply-sidereform,andfromperspectiveofproductivefactors,theproblemsinbio-pharmaceuticalindustrialdevelopmentwereanalyzed,andthusthewaystoreformbio-pharmaceuticalindustryincurrentChinawerepropos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laborforce,capitalandtechnologywerethekeyfactorslimiingthedevelopmentofbio-pharmaceuticalindustrialmainbody.accordingly,asystembasedontalentsupport,capitalsupportandinnovationsupportwasproposed,throughwhichwell-trainedhumanresourcesandmulti-layercapitalmarketsystemcouldbeachieved,andthusriskinvestmentsupportandeconomicserviceforminorenterprisescouldalsobereinforced.Finally,measuresincludingencouragingoriginalinnovation,enhancingprotectiononintellectualpropertyandconstructingcooperationofindustry,educationandresearchwereproposedtopromote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thebio-pharmaceuticalindustryinChina.

Keywords:thesupply-sidereform;bio-medicine;laborforce;capital;technicalinnovation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高端。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管理的政策着力点。

供给侧改革的当下任务集中在处置“僵尸企业”,治理过剩产能,完善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期推动经济进入高层次的增长阶段[1]。生物医药企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的重点领域,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实现生物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6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要发挥市场作用,推进生物医药企业新药创制,就需要通过调整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以期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年均增速高于10%。由此,中国医药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拉开序幕。

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5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5537.1亿元,同比增加9.1%。“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达到年均20%以上,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1生物医药产业多元化

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以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为核心,以原料药、化学制剂和中成药等生物制造业为主导,以卫生材料以及医药用品等制造业为辅助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提高,健康产品的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健康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相继投资于保健品行业,推动了医药产业多元化的道路。

1.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趋势增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人力、资金和技术等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促使生物医药企业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例如天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泰州中国医药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产业聚集区。

1.3生物医药产业环境优越

中国医药产业环境包括了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从政策环境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政府先后出台了《医药科学技术政策》、《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医药产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2015年,在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支柱性产业的高度。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重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市场对生物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为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发展提拱了良好环境。

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生产环节着手,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通过对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推进产业经济的长期潜在发展[3]。从供给侧三大要素着手,结合生物医药产业提出了中国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要素供给

劳动力是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动力。过去,由于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相对较低,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人口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人口红利”现象的产生。但现在由于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导致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而对生物医药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升,导致国内所拥有的“第一人口红利”渐渐减弱[4]。此外,中国的人才结构比例失衡。虽然医药企业拥有较多的具有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才,但医药企业产品开发需要的能够掌握多学科先进技术和高科学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少,且既具有医药生物专业背景又具有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因此,培育能够适应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资本要素供给

2.2.1生物医药企业资本投资不足统计发现,生物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一般需要耗费巨额资本,研发时间长达10年之久。西方发达国家的生物医药投入远高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约占全部销售额的15%-25%,而中国平均投入仅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主要因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大规模企业少,小规模企业多而散的特点使得生物医药产业长期面临融资压力,导致投资不足,阻碍医药企业的发展。

2.2.2生物医药中小企业融资难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划拨资金、自主筹资、银行贷款以及风险投资等几种方式,但主要以资助筹资和政府划拨为主。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中大型医药企业少,中小企业多而散且投入高、风险大的特点使得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从银行贷款机构来看,银行与生物医药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专业评估难、企业产品未来收益预估风险大等问题,导致银行更愿意投资传统企业。而风险投资占比少,主要因为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投入需求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而风险投资者希望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此外,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都是在进行药物仿制研究,而风险投资企业希望获得原创性的研究。医药企业的现状无法满足风险投资的需求,导致风投资金短缺。

2.3技术创新要素供给

2.3.1基础薄弱,创新水平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小而分散的特点以及新药研发风险大的特点使得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无法进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原始创新和开发,大部分企业专注于仿制药的创新研发,走模仿创新之路,这使得中国生物医药与国际生物医药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樵始创新才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阻碍创新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过调查统计研究发现: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难以问世,65%不会被利用;38%的化学发明难以问世,30%不会被利用[5]。专利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必然会导致创新风险加大,创新受到抑制。目前,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大量专利技术外泄,国内对于课题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没有申请专利的强烈意识导致被国外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国内研究人员也没有高度的产权意识,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换为产品的效率低,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受到影响,导致中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药物也非常少。

2.3.3产学研各自独立,创新产出低目前中国的社会研发资源分散,产学研机构各自为政,三者之间没有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目前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靠自己的科研人员进行独立研发,但由于生物技术发展速度加快以及药物创新的难度增加,很少有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够获得成功。科研院所虽然拥有较高的研发水平,但研发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此外,由于新药的生产需要申请相应的批准文号,而只有药品生产单位才具有申请药品批准文号的资格,科研院所无法与生产单位对接合作,又无力自建生产线,导致研发成果很难转化为产品。因此,如何实现产学研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应当关注的问题。

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

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发展速度放缓,转型升级是其新一轮的增长突破口,依据上述对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围绕供给侧三要素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通过供给端要素的创新发展,以促进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如图1所示。

3.1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

既然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人口红利降低,可以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实现劳动力要素生产率的新增长,加大生物医药企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生物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国内教育和国外引进两方面入手,培养顺应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激活组织内部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国内教育重视知识、理论基础教育,轻视实践、技术技能教育,导致技术技能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师资弱、硬件软件差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获得能够把握未来生物技术发展方向,掌握科技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6]。企业应当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外人才引进方面,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和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发展,并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从而获得高技术人才使用权。通过建设生物医药人才队伍支撑体系,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3.2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

3.2.1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中国虽然参照了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建立了包括沪深市场(主板市场)、深证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股份转让市场以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了中国多层次市场体系。但是其在发展实质上与美国相差甚远。现在的二板市场、新三板、四板市场受政府干预多,企业的上市要求高,核准周期长,中小高技术企业难以实股权融资。需要建立真正的二板市场、新三板市场,推进注册制度的改革,发展面向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合作机制[7],提升服务能力,从而拓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3.2.2提高风险投资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风险投资具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国外,风险投资在生物医药企业成长的初期发挥着巨大作用,生物医药产业依靠风险投资实现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体制还尚未健全,因此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需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引导风险投资者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投资者通过风险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需要通过有效的退出机制才能实现。目前,中国创业板、新三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途径,包括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但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因此,要想真正帮助中小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融资发展,需要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最后,要拓宽风险投资的来源,吸引民间空闲资金加入风险投资基金,使资本要素达到高效的使用水平。

3.2.3健全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目前,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主体,其发展亟需外部资金支持。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普遍存在专业评估难、诚信评估低、风险不对称等问题。所以,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面向银行信贷的融资较为困难。对此,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企业诚信信息库,成立多种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促进其市场化运作;成立信用担保基金。由此,促进控制与防范融资担保风险,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制定适合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制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模式,支持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对外融资。

3.3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支撑体系

3.3.1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这就要求医药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因为单靠企业的自有投资,技术创新的步伐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速度。政府必须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推行高效的创新政策,保障企业的创新发展。此外,政府应当创造有利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环境,制定能够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新药研制的鼓励政策,实现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药走向创新药。

3.3.2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促进创新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对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胡凯等[8]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和门槛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发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因此,需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企业研发创新的活力。政府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法,完善立法工作,利用法律制度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对于恶意窃取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吊销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的严厉惩罚。另外,需要完善专利制度,加快专利审批速度,从而保护知识产权。企业需要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科研人员以及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保护生物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

3.3.3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创新产出效率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网络型创新模式。促进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9]。通过与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研发等方面密切合作,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实现有效新。此外,还要做好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各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多方共赢[10]。

4小结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改革转型之中。供给侧改革为中国经济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虽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的10年里实现了高速增长,但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虽然中国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但也没有改变其大而不强的问题。因此,生物医药企业应当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促进生物医药企业的转型升级。本研究提出了从生产端改革,供给侧要素方面着手,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需要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支撑体系,实现产业的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起,冯漪.供给侧经济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2016(1):33-38.

[2]滕一万,余齐耀,氖窠,等.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J].药物生物技术,2015(2):181-184.

[3]陈小红.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62-65.

[4]郭晗,任保平.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财经,2014(3):5-13.

[5]侯纯,彭志刚.论高科技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6(3):87-91.

[6]龙石银,张彩平,乔新惠,等.医药特色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31.

[7]吴元波.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7):170-172.

[8]胡凯,吴清,胡毓敏.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技术交易市场视角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38(8):15-25.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7

【摘要】目前,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结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三个角度分别提出解决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不足的有力对策。

引言

在现代社会里,R&D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R&D活动,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出新产品、对老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从而可以节约其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的R&D活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而融资渠道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着公司的R&D投资资金。因此,加强对企业的R&D融资渠道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R&D融资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股权融资(通过筹集资本或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利润再投资(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银行贷款、商业信用、政府资助等方式。上述融资渠道构成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为企业利润再投资,具体的融资渠道结构如下:

(一)股权性R&D融资罕见

股权融资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筹集资本,这种方式为以R&D新产品为公司目标的任务型公司所采用;第二种为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这种方式为上市公司所采用。当前资本市场低迷,而任务型的公司并不多见,因此,利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的资金并不多。

(二)利润再投资是绝大部分企业R&D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投入比例低于相关标准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的意向融资顺序大体为“利润再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这与“啄序理论”相违背;而从融资规模来看,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多集中在[3%,5%]这个区间,而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高新技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而国外企业则甚至超过10%。绝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也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三)R&D融资中银行借款比例不确定,如为单纯的R&D融资,很难获得银行借款

由于大多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者扩大规模生产,而不是为了单纯的R&D活动,而在获得贷款后,企业有可能将部分贷款用于R&D活动,而企业对该部分贷款也没有专门的管理。因此,很难分清楚银行贷款有没有、究竟有多少用于R&D活动,银行贷款占R&D融资的比例无法确定。但若为单纯的R&D融资,由于银行的谨慎态度,不愿承担R&D的高风险,因为银行不会提供专门的贷款用于企业的R&D活动。

(四)部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筹集R&D资金

利用商业信用的方式又包括两种:一种为通过R&D项目的新产品客户预先收取一定的款项,若项目失败,则该资金可以不用全部归还;另一种为与合作投资者共同开发,利用自己的信誉寻找可以信赖的合作者,而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都分散了R&D活动的风险。但利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也只是部分企业,而且金额也非常有限。

(五)政府资助的R&D资金占资金总需求的比例不大

大约只有10%的R&D总需求资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其R&D活动相对具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该比例并不大。

二、R&D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分析

生物医药行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R&D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扩大R&D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我国R&D融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R&D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除应扩大利润再投资外,应更多地借助于外部资本。但在当前的融资市场上,要通过外部资本来获得R&D资金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因为:

(一)R&D活动的特殊性使其融资渠道有限

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R&D活动具有风险较大、结果不确定、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不熟悉行业动态及投资特点的投资者将会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前止步;而当公司的资产是无形资产如技术、商业机密等时,从传统渠道外部融资则会更为困难。

(二)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扶持

1.上述R&D活动的特殊性,使银行望而止步;2.银行贷款成本较高,包括R&D投资项目评估的成本;3.当前银行呆坏账金额较多,为控制风险,银行严格控制了贷款的条件,并追究责任到个人,使放贷人员在放贷过程中更趋于谨慎;4.绝大多数公司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不能获得贷款担保,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不太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放贷给高风险的R&D项目。

(三)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非常有限,面对众多的企业R&D项目,这部分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所述,政府投入的仅占总资金需求的10%左右。而且,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也呈现出“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大企业、风险较小的应用性开发项目获得的政府扶持更多,而更需求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风险较大的基础研究型项目获得的R&D资金较少。这种情况极大地降低了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

(四)资本市场不能为企业的R&D筹集资金

这主要表现为:1.我国主板市场缺少层次,只能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入,且当前资本市场乏力,大企业为防止股权稀释也不一定愿意利用资本市场筹集R&D资金;2.虽然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入市的要求比主板市场低,但对技术还不成熟急需资金的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保荐人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等限定都是一道壁垒;3.中小企业板建立时间尚短,需要生物制药企业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这个市场。只有经历了资金供求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之后市场才能繁荣,而这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瞬间。

(五)商业信用参差不齐,难以区分

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普遍不佳,这就导致了相关机构在提供资金过程中,担心资金的回收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相关的信用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没有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故相关机构无法分清楚参差不齐的众多企业的信誉,在提供资金过程中心存顾虑。

(六)信息传递不畅顺

信息传递不畅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R&D融资过程中,部分企业有时为达到融资目的而不惜制造虚假数据或隐瞒不利数据以符合相关标准(如银行贷款标准、政府资金扶持中的关于自有资金比例的标准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投资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他们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情况,因此,不敢贸然提供R&D资金。2.由于信息障碍双方无法了解各自的需要,而若通过营利性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寻租费用一般来说都不低,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三、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的对策

要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的融资渠道,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练好内功、提高融资能力、降低R&D风险,而且需要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宽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具体来说,要解决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结构的问题,需要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为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作为企业R&D融资的宏观管理者,应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企业监管、信息沟通等方面来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生物医药行业R&D投融资的积极性。政府应秉承“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公开、公平、公正;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相结合、不支持消极和不保护落后”的原则加强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以鼓励技术创新。

2.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变扶持方式。政府应该首先适当扩大对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鉴于财政逐渐向公共财政转化这一事实,且若过多的财政直接投资于企业R&D活动,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因此,在目前适当增加直接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这样既能使较少的财政能力发挥较大的杠杆效用,又能做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相结合,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此外,由于各个企业的R&D资源有其比较优势且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政府应调整扶持资金投入的方向,改变“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

3.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建设。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R&D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管制度,外部机构不敢贸然把资金投入到这种高风险的活动中。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加大对违反信用制度的处罚力度。

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和相关信息的不足始终是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过程中的重要难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企业和外部投资机构自身的努力外,政府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1)完善信息沟通的机制和方式;(2)建立与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融资紧密联系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从外部信用机构方面来看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存在对R&D项目风险的疑虑,同时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普遍对R&D项目有“惜投”或“惜贷”的心理,这使生物医药企业的R&D融资更为困难;而实际上,我国的大量资金并没有投资出去,导致资金被闲置、浪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大对R&D的投资。

1.完善现有的信用政策。目前,外部信用机构应根据生物医药企业的特点,既要考虑项目的风险性,又要考虑项目的成长性,制定一套适合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信用管理方法,在信用担保、授权范围、审批环节等方面体现灵活性。

2.创新金融品种,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根据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特点以及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R&D项目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帮扶解困,逐步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积极获取信息,对合适的R&D项目提供融资。要改变外部信用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外部信用机构自身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客观的项目信息。同时,也应该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加强对企业信用的评价。

(三)从企业自身方面来看

企业是R&D融资和使用R&D融资的行为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R&D融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扩大内源筹资,提高外源筹资的能力。

1.从内源筹资来看,绝大部分企业的R&D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超过5%,低于国家标准和国外数据。企业应该提高利润再投资的比例,扩大内源融资,同时应保障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来支撑R&D活动。

2.从外源筹资来看,企业为获得外部资金等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1)提高自身素质,这些素质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控制风险能力和企业的信用等。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使R&D外部融资成为可能;(2)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通过信息传递给外部机构以吸引外部投资机构;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外部机构的投资需求信息,争取与最合适的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尽量使R&D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8

产业加速整合是医药流通业的主旋律

2000年以来,国内医药流通业连续保持15%以上的增速,但净利率一直徘在0.6%左右,到2010年,我国医药流通业销售总额已达到6000亿元,共有医药商业企业7000多家。而规模的快速成长与非常薄的利基是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从医药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医药工业企业是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作为下游第一终端的医院掌握纯销市场的话语权,不断向上游挤压利润,以平价和连锁药店为主体的第二终端同样如此,而第三终端又是分布散乱、配送成本较高的市场,处在中间环节的医药商业利润微薄有时又要垫付大量资金,日子非常难过,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大部分陷入亏损境地,生存和发展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和君咨询认为规模和效率是所有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命线。从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业发展历程来看,注重效率的提升是推动其成长的根本因素。具体表现为: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效率,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中;通过信息化和现代物流等多种手段,持续提升运营效率;通过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不断提供增值服务,形成巨大的创新效率。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三者三位一体,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的系统效率。国内医药流通产业要想快速实现规模效应和效率优势,加速产业整合和企业并购是捷径!

成为医药产业的国美和苏宁几乎是医药商业企业家们的共同理想。医药商业企业核心的竞争优势是经营规模和运营效率,只有持续做大规模和提高运营效率才可能不断降低采购成本和配送成本,提升和上下游的博弈能力,赢得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中话语权。扩大企业规模的路径无外乎两条: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前者采取自我积累逐步壮大的业务经营方式,提升运营效率;后者采取横向并购或者纵向并购的资本经营方式,提升结构效率。

在《医药商业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医药流通业发展目标。要形成1-3家销售规模超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公司,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3家过千亿公司的诞生并无多大悬念。去年国药集团的销售额已接近900亿元,而华润医药和上药销售规模接近400亿元,排位第四的九州通接近250亿元。

激烈的竞争环境,微薄的利润空间加之国家政策性的监管和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药商业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将不断加剧,医药流通产业整合案例也会层出不穷,产业整合和结构效率提升也是未来医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四方”的整体商业格局呼之欲出

目前国内医药流通市场还处于群雄割据的阶段,无论是以国药为代表的国有商业还是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商业都已经认识到:仅仅通过做强、做大实体业务,持续运营效率是不够的,更应重视资本经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对商业流通资源的并购整合力度,持续提升结构效率,从而在医药流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决定着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执行。

国药、上药和华润携资本和国企之优势可谓长袖善舞,民营医药流通上市新贵九州通也不甘寂寞,“三国四方”的商业格局呼之欲出。国药和上药先后在港交所上市,并分别融资80多亿和140多亿元,九州通在国内a股融资19亿元,华润医药在控股三九医药、东阿阿胶和北药集团之后,已经拥有多家上市平台。在资本市场成功融资的同时,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抢占优质的医药商业资源和能力。

国控作为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是在未来3年之内能够将药品流通网络下沉到各地级市,通过建立或者并购分销企业的方式在地级市形成二级分销平台,今年重量级的并购就是投资13亿元收购河北省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乐仁堂的60%股份。

上海医药去年在华东、华南地区重组了广州中山医药和福建省医药公司等区域医药商业龙头,最近的大手笔是以近40亿元价格收购北京三大医药零售商之一的中信医药,在国药大本营走出战略性的一步。

而北京医股、广州医药、天津太平和重庆股份等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龙头商业企业,和国药集团一起控制着当地大型医院的纯销业务,利润丰厚,也是新医改方案出台的收益者。以北京为例,社区医疗的药品配送主要由北京医药股份完成,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大型商业的政策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目前这几家大型医药商业正在巩固区域市场,还没有表现出布局全国的欲望。

同国有大型区域商业一样,以零售药店和第三终端为主要客户的主流区域民营医药商业也在前期业务扩张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夯实基础。和九州通类似,东盛英华、海王银河和湖南双鹤等一批商业公司同样依靠快批模式迅速崛起,短期成为区域市场的商业龙头,目前业务模式已经逐步演变为以“区域化布局和精耕细作”的快配模式,通过快速配送和增值服务的方式做深做透区域市场。

当然,这些区域大中型商业企业也在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商业整合、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只不过他们的整合目标是区域内有价值的中小型地市县级商业公司。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同时也是全国性商业巨头的整合目标。

提升运营练内功,强化资本借外力

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产业整合既然是医药商业的大势所趋。“并购别人同时也是别人并购目标”将是大多数有投资价值的医药商业企业未来3—5年必须面对的局面,投资方看重的往往是客户网络、区域品牌和商誉、企业家和管理团队。被投资方更看重资本实力、未来愿景和行业地位。当然双方都是未来医药商业产业的价值构成部分。此外还有部分以商业调拨和走票为主要业务的商业公司,它们大部分很可能缺乏投资价值而无人问津。

医药商业企业首先要聚焦主业,作强做大!提升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建立区域性的竞争优势,而“资本+物流+网络+团队”是企业实现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公司最看重的基本要素。企业可以从现金流、客户网络管理和营销团队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9

【关键词】辽宁生物医药;新兴产业;产学研一体化

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乃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辽宁“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医药生物技术,推动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将其发展为高技术产业支柱。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对辽宁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辽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对辽宁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兴起的比较晚,但在人们的关注和不断的推动下,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稳步的发展,其产业链的发展也相对稳定。

(一)辽宁生物医药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相对较快

辽宁省生物医药企业从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出发,重视企业管理,一些创新能力强的高技术生物医药企业逐渐壮大起来,通过资助、贴息、投资、担保等形式,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等。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在组织保障、科技经费与条件平台建设、投融资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生物医药产业是其主攻方向之一,本溪市政府提出:以部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研发和孵化中心为平台,增强研发能力,创建自主品牌,重点建设部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本溪县小市食物产业园、怀仁县北江食药产业园。打造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商贸物流、研发教育于一体的中国特色、国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二)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相对稳定

辽宁省各级政府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全省生物技术产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在沈阳、本溪等地建设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基地。生物医药产业是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园区有生物医药(基因药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和生物材料技术四个重点领域,涉及生物技术制药、生物芯片检验试剂盒、动物药、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中药现代化、新药开发、生物医用材料八个生物技术产业方向,现有5家研发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00多个高级研究人员,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项,已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多个。

2006年11月20日,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本溪中药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已有华源本溪三药、辽宁好护士药业有限公司等13家制药企业以及国家(本溪)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驻,为本溪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行业越来越引人注目,尽管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

(一)产业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缺乏具有规模效益的龙头企业,沈阳协合集团、沈阳东北制药集团、沈阳三生制药是辽宁省较具规模的企业,虽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国内竞争力,但仍缺少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产品。集群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低下,无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导致企业不能有效的整合资金和人才资源,无法推动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更加完善

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但尚不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合开发、共同合作的氛围还不浓厚,只有少数企业如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沈阳协和集团等几个具备国内竞争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有战略合作。这种状况导致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流向外地实现产业化,影响了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创新能力。

(三)政府依旧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虽然辽宁省政府针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涉及税收减免、财政返还等,同时也制定实施了具体鼓励措施,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对专利保护的依赖度很大,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新药研制的重要保障。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产出水平低,企业之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在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多表现为跟踪和模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这种以仿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存在着知识产权问题的潜在威胁。

(四)风险投资不够充分,融资渠道狭窄

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企业主要通过自筹、政府资助和金融机构贷款来融资。其中以自筹为主,占到资金筹集额的9成;其次为政府扶持,通过无偿资助、利率优惠、贷款担保等形式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来源于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和上市公司的资金不多,虽然园区内集聚的投融资服务机构也为企业寻求资金提供了便利,但对于高投入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还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风险投资机构缺乏、资本市场不健全,使许多创业企业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瓶颈。

(五)中介服务机构缺少创新促进作用

辽宁已成立了生物技术协会和生物与医药研究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13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是科研机构和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交易平台,可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整体上来看,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政府机构之间在促进创新、扶持集群发展上的协调力度不够强,并没有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上发挥其促进作用。不同的中介机构对创新成果的转化作用截然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也都不同,致使各类中介服务结构和技术平台在功能定位上存在不明了的现象,没有真正发挥其创新促进作用。

三、加快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在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新医改等四大基石的支撑下,为促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更快发展,政府采取积极措施。

(一)培植龙头企业,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企业规模效应,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可以促进产业研发资源的集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使其充分利用生产和研发的规模经济性。同时龙头企业具有创新先导者的示范作用,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模仿创新,引导相关的管理人才以及支持配套性产业等一些关键性资源进入集群内部。

辽宁省目前唯一一个干细胞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沈阳泗水科技城创建于2010年6月22日,该基地重点建设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2013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加上发展形势迅猛的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都将全面推动辽宁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二)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增进产学研之间合作

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高的产品价值。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责,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并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应在已有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参与大学和科研院所新建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建立起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互动开发的长效合作机制,为产学研联盟可持续发展拓展可行性社会空间结构。其次,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直接为其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利益服务,并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基地内构建公共的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平台,共享设备,减少成本投入。最后,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以有偿使用或者租赁的方式向辽宁生物医药企业开放实验室,降低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本,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氛围。

(三)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和改革措施,鼓励和引导跨国医药公司增加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具有创新能力或市场销售能力的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提高医药生产集中度。其次,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出发,应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加强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和固定资产的投资。政府应健全与生物医药企业兼并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将产品同类、市场同向、工艺相近、技术相关的生物医药企业整合在一起,组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尽快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首先,要从整体上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从企业研发、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进程。

(四)健全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要加强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资本意识,完善现阶段的产权交易、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建设,利用创业板资本市场,拓宽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鼓励建立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包括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成立新药开发基金、成立生物技术新药风险基金等,按市场规律运作,通过有偿资助的运作方式,引导生物产业投资体系的建立,发挥基金的杠杠效应,以有限的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技术创新活动,为中小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五)进一步健全辽宁省中介服务,提升中介机构创新促进作用

中介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宁省应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首先,加强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如配备各种可共同使用或对外租赁的仪器设备,建设开放实验室、生物制品中试平台等;其次,加快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最后,积极探索分类管理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有利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行业协会是产业群发展最重要的载体,要提高行业协会在集群创新中的作用,就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立法促进其健康发展,提升其地位;政府要放开对行业协会的管制,授予其充分的权利,发挥其中观管理者的角色;高度重视和加强行业协会的能力建设,加强协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发挥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创新促进作用。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极具潜力的高科技技术以及新兴产业,它的飞速发展为制药行业以及人们的健康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11,1.

[2]白文奇.国内外生物制药现状及发展前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王明亮.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1.

[4]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发展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

医药企业融资方式篇10

关键词:网络组织;产业集群;张江高科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03-02

0前言

医药产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各地呈现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之所以称为集群,而非简单空间上的集聚,本质在于集群内部的企业有着紧密的网络联系。产业集群内各种联系的密度、质量和类型是解释集群内企业从集群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关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于1992年挂牌,1999年上海市政府实施“聚焦张江”战略至今,园区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在全国科技园区发展中保持了领先的水平。本文将从网络组织角度考察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威廉姆森(1975)提出了最接近网络概念的中间组织,认为它是比市场有效、比企业灵活的协调方式,其后续研究更进一步认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中间混合型规制结构大量存在,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威廉姆森认为,从企业的外部市场交易行为到企业内部的等级控制体系,是一个连续渐变的组织结构演化谱线,谱线的一端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另一端是完全受权威控制的企业内部管理等级结构,企业制度化的交易行为必定处于这个从市场到等级的渐变的谱线上的某一点,在该点上该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与内部管理控制成本之间达到平衡,所有这些处于市场与等级之间的组织形态。威廉姆森统称为网络。

威廉姆森的网络概念局限在企业间的贸易关系上,格兰诺维特(Granovettor,1985)引入根植性(embeddedness)概念来描述那些交易行为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网络与制度之中的。通过企业在本地的扎根和结网所形成的地方集聚,可以使企业构筑起交流和合作的系统,从而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竞争力。

企业的经营行为既受到威廉姆森分析的基于生产贸易关系的联系,又受到格兰诺维特分析的非贸易社会关系影响。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不仅仅意味着产业相关性、制度与组织的协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接近,使经济本地化与社会化联系交织在一起。企业集群的网络组织是一种增值网,网络中的大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但是灵活性不足;规模小的企业可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缺少规模经济。企业集群网络将大企业的优势和小企业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平衡。

企业的集群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这种准市场网络组织,一方面提高了在一个区域内众多企业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克服了纯市场形式时高昂的外部交易成本,同时也克服了纯企业科层制时的内部组织成本,网络组织中的成员企业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协作竞争,优势互补,提高了集群的竞争力。下表给出了企业、市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一系列比较,说明了企业网络组织性质和特点。

表1企业、市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比较

市场企业间网络组织(产业集群)企业

配置资源方式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和科层组织混合调节科层组织调节

调节参考点价值契约和隐合同权威

调节力量来源供求谈判、博弈计划

主要的相对成本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内部组织成本

交易成本比较大适中小

组织成本对比小适中大

稳定性对比小较强强

业务关联性无较强强

合作性差强最强

竞争性强较强弱

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分析

2.1产业集群网络组成

根据角度的不同,我们将产业集群的网络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网络中的企业网络、资源网络和创新网络。企业网络是核心和基础,资源网路连接集群内各主体交流的纽带,创新网络是集群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唯一源泉。三个子网络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内部网络的认识,它们的存在是相互包含、互为基础的,是不可分割的主体。

2.2上海张江生物高科技园企业网络分析

园区内的医药企业大致可分为五个领域:医药研发外包、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化学药。其中,医药研发企业提供包括化合物筛选、药理、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外包服务。生物制药企业主要经营范围在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医疗器械企业在心血管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两个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中药企业多为现代中药创新和生产企业,在中药提取和创新中药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化学药企业多把研究中心放在园区内,生产基地在周边省份。

相比国内其他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不同的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链主要是体现在生物医药创新链上。以31家国家、市级应用性药物研发机构为核心,形成了“疾病和药物作用机制-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临床试验-新药审批”的新药创新链。

在疾病和药物作用机制-先导化合物方面,主要有睿智化学、开拓者化学、桑迪亚、美迪西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候选药物、临床前试验阶段,主要中医药大学、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查士睿华、美迪西等企业。在临床试验阶段,主要有精鼎医药、维欧医药科技、科文斯、药源药物化学等企业。在新药上市后监测方面,主要有睿星基因等公司。园区内的一些CRo企业在发展迅速、技术含量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图1张江高科技园区医药产业链

资料来源: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网站。

2.3上海张江高科技园资源网络分析

张江高科技园的优势资源可归为三个: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优越的融资环境以及海内外人才的吸纳。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张江高科于1992年挂牌,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8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针对高新园区过于分散,各种资源零落,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决定采用“聚焦”张江的方式,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发挥优势,集成突破,加速发展。数据统计,在“聚焦”的两年内,张江各项经济指标超过开园8年的总和。

优越的融资环境。园区融资环境的优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扶持和引导资金。从2001年到2007年,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从9250万元已上升至50200万元,扩容5倍多,其中70%投在张江;2006年底,浦东新区在全国推出首个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浦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2007年,首期投资规模为10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张江世纪创投基金”正式启动。二是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张江集团、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住房置业担保等共同设立的张江企业易贷通,仅仅1年,授信或放贷额9850万元。作为上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一,十方股东共同投资1亿元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底开业以来已支持71家中小企业。三是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为张江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30%。在政府强势主导的浦东开发带动下,证券、期货、产权、黄金等重要资本市场集聚上海。时至今日,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50%。

海内外人才的吸纳。从1992年挂牌以来,园区从业人员已经突破12万,超过半数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两院院士22名,博士3414名,硕士19093名,海外留学人员6000多人。园区大力引进部级、市级科研机构,积极建设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4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创新网络分析

医药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特点是技术驱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交流比较频繁,这和电子信息产业不同,后者与客户的创新合作交流十分紧密。张江医药企业创新网络有以下特征:

母公司(跨国公司)是企业重要创新信息来源。外资企业是园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的纷纷投资入驻是带动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医药企业相比,张江的医药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全球医药产业网络中,利用各种方式与著名的跨国公司如与美国施贵宝、强生、德国西门子等建立联系,在与跨国公司结网过程中,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网络,形成海内外联动的产业体系。研发和产品生产仍以海外国家和地区为主,而本地的医药企业主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对其中某个产品进行修饰等辅助作用。在这样的产业链结构下,母公司的创新信息就十分重要,企业主要从母公司那里获得创新信息,与母公司保持着较强的联系。

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已有良好开始,合作网络逐步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园区,园区也与芬兰teknia园区、欧洲药谷、美国圣地亚哥地区等建立了广泛联系,中药创新中心和美国合作建立了药物信息库,加强了中药、基因、生命科学方面的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张江高科技园汇集了以中医药大学和中科院药物所为代表的药物研究机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等数10家单位共同组建的,是高校、研究机构、政府资助、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的结晶。罗氏与这些机构合作进行精神分裂相关疾病药物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也采取和国内研究机构、企业共同研发的方式,构建产学研合作的网络。

3张江高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实现取决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络和资源网络的具体性质,以及这些为学习和创新而组织的网络形式。尽管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上高科技产业集群相比,如硅谷的知识型企业集群,还有一定的差距。自上而下方式创立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存在以下问题:

3.1企业网络中,分工协作处于不平等地位

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脱节等原因,仍有许多园区内的企业,和园区内其他的企业脱节,游离园区产业链之外,仅享受政府一些补政策,所有的商业往来皆在园区之外。

3.2资源网络中,投融资体系尚未健全

园区内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虽然,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企业资助并不能满足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民间风险投资极少,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贷、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对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

3.3创新网络中,产学研结合还不紧密

张江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临近研发中心是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园区内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诺华、和记黄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创新网络。但这些科研机构并没有和企业形成“天然的”联系。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体制尚未完善。

4结语

和国外自发形成的医药产业集群不同,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在国外,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中,科学家们拿着研究成果与风险资本家合作创办企业,“知识外溢”效应十分明显。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迅速推向市场,实现市场价值。张江高科是政府通过投入资金以及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高科技医药企业入驻,形成产业的集聚。张江这种形成模式使得园区内的企业网络、资源网络和创新网络体系较松散,集群外部经济性不明显。可喜的是,张江高科这些年来着力建设园区各种网络的建立。如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这些平台和共享网络促进了园区内企业的交流,促进了园区内网络的加强和加固。

参考文献

[1]玛丽亚,樊鸿伟.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开发研究[J].2008,(3):99-102.

[2]吴晓隽,高汝熹,杨舟.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3]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