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十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十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0:37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1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构成与特征分析

我国近些年社会保险事业飞速发展,所谓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指城乡居民在办理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字资料,图表声像等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和易露性的特点。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居民养老保险的凭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养老保险的档案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过程监控和记录,具有指导作用、监督作用和维权作用。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与城乡居民个人、家庭、社会保险的办理机构及政府的财务管理部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凡是与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相关的资料、数据、文件等都归为档案管理的范畴。

(二)管理信息化要求较高。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效的做事效率已经成为政府的必然要求。目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要求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处理要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存储和保存的期限较长。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一般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居民存在养老保险的业务办理,就会有相关信息的保留和存储,这些就是档案管理的内容。参保居民只要没有停止养老保险的办理,那对相关信息的采集、数据的存储都要继续,所以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保存期限很长的工作过程。

(四)安全系数要求很高。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内容繁杂,需要记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对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着极大的影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形式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版式的,有些档案记录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个人手册等,有些档案具有隐私性,这些都要求在居民的档案管理上要做到高精准,重安全,确保档案安全妥善管理,严禁信息的外漏、篡改等其它威胁档案安全管理的情况发生。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作用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开展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处理养老保险工作的凭证,同时也是城乡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有力证据;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养老保险工作和服务的延伸,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隐性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统筹全局,提高统筹层次的作用,由于以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工作体系不健全,导致区域化差异较大,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不畅,资源封闭性严重,而养老保险档案的建议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统筹的层次和服务的水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可以大大促进社保工作档案的信息化,是整合社保档案的必要条件,我国养老保险的层次较多,内容不一,管理部门也是不一样,要想优化我国的社保系统,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社保体系,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准已经是我国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需要和要求。

三、优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策略探究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强化档案基础管理。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对社会保险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对社会保险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从业人员中,消极怠工现象时存在,对档案管理的意识还没有提升到与社会保险发展所适应的程度。现在的从业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不认真,认为档案管理不重要,这些思想对其工作质量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杂乱无章,没有发挥档案在社会养老保险中应有的作用,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为此,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思想教育,让其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二)对档案科学分类,进行有序整理。对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工作来说,工作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为此,要想优化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分门别类,把养老保险的档案进行有差异的归档,并有序地整理和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分类对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程序,对这个档案管理来说起着主导作用。对于档案的分类,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分类标准,做到繁而不乱,井然有序。一般来说,对于政策性文件档案的管理,一般都是按照文件的出处、类型、文号及时间来分类归档;对于经办机构在养老保险的记录管理中,可以按照部门、时间等要素进行分类;对于城乡居民个人来说,比如保险手册、账户等情况就行分类;对这些档案的整理必须有序进行,不可杂乱无章。对于档案的有序整理,需要做到编号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握保险业务发展的规律,另外还要做好动态管理,做好常态下的工作。

(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档案管理来说,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撑,对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也是如此,需要规范档案管理的流程,明确从业人员的职责,对养老保险的档案建立、查阅、维护、保存等都要实现制度化的管理规范。对于纸质的档案要排列有序,做好保存和维护工作,对于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还要备份,对于电子版的档案要注意网络安全。对于从业人员,要求掌握基本的档案备份、记录、查阅、保存等知识,要维护好档案资料,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档案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2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意识;人员素质;网络化管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由被保险人个人信息和参保信息共同组成,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城乡居民参保的重要凭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需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存储和保存的期限较长,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系数要求较高,而且随着当前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档案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

一、强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意识

通过强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质量。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社会保障意识,从而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工作中的责任心,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档案科学分类和有序整理

由于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工作内容较多,细节比较繁琐,所以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应该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为社保机构的管理提供依据,还要充分保障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满足参保人员对个人参保情况的查询。所以在制定规范标准时,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考量,做到繁而不乱,井然有序。从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检索到利用,都应该建立完善的标准,并且保证每个流程的规范性。为了促进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创新。只有对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为城乡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是城乡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所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为了保证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应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模式。严格遵守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好档案管理的安全防范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快实现档案的网络信息化管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将各种先进技术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档案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养老保险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不仅便于档案信息的收集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为加强档案开发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水平,应该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高效开展。

五、结束语

由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档案服务水平。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机制,规范档案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水平,切实保障每一个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城乡和谐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翠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效办法[J].档案工作,2016(17).

[2]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J].图书档案,2015(30).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3

明确参保范围,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

《实施办法》第四条明确参保范围为:具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符合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一规定将原来没有被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居民从年轻时起就参保缴费,年老后获得更加可靠的保障,并明确了在户籍地参保,有利于实现属地管理,方便提供服务。

多方筹集资金,12个缴费档次自主选择

《实施办法》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实施办法》规定的缴费标准比新农保增设了7个档次,比城居保增设了2个档次,为有更高缴费意愿和能力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集体补助方面,《实施办法》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实施办法》规定,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为鼓励城乡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建立多缴多补的激励机制,对较高缴费档次适度提高补贴标准,对100―800元缴费档次分别按每人每年30元、40元、50元、55元、60元、65元、70元、75元进行补贴,对900―2000元缴费档次统一按每人每年80元进行补贴。

《实施办法》扩大政府对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的范围,规定城乡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100元;不属于上述四类群体的城乡低保对象由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50元。缴费困难群体可在政府代缴基础上增加个人缴费,并享受按政府代缴金额与个人缴费合计金额对应缴费档次的政府缴费补贴。

个人账户一经建立,终身不变

《实施办法》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个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实账管理。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参保人死亡,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参保人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在缴费期间跨统筹地区转移户籍的,可将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转入迁入地,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再转移。

首建丧葬补助金制度,减轻参保居民家庭的丧葬费用负担

为及时核查参保人领取待遇的信息,减轻参保居民家庭的丧葬费用负担,鼓励参保人家属及时申报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实施办法》首次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参保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经办机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止发放养老金,并按人均不低于400元标准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金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具体补助标准由各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

养老待遇支付终身,鼓励长缴多得

《实施办法》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出资建立。目前自治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75元。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具体办法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和全区经济发展及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缴费超过15年的参保人员加发基础养老金,加发基础养老金所需资金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解决。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个人账户养老金从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中支付,参保人的个人账户支付完后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负责继续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

延伸阅读:政策落地实施要尽快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三分制度,七分落实”。要将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惠及广大老百姓的利好政策落实到位,要尽快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雷震在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工作视频会议上对全区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工作部署。他指出,全区人社系统要充分认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要点,精心组织、扎实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本地实施办法。各地要全面领会国务院8号文件和自治区《实施办法》精神,把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个不变”“3个完善”“4个统一”“10项创新”的内容,结合新农保、城居保的实践经验和本地实际,在周密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当地的实施办法并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二要搞好政策宣传,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各地要筹划好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政府网站、短信平台等传统和新兴的传播媒介,策划重点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要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持续地开展面对面的座谈交流、政策咨询活动;要着力宣传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宣传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宣传多缴多补的激励机制,宣传资金筹集、个人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待遇中的创新内容;要针对当前群众思想中的困惑、疑虑进行宣传解释。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把国务院8号文件和自治区《实施办法》的政策精神吃透弄准,保证落实到位不走样。

三要规范经办规程,整合信息系统。各级人社部门要积极规范本地经办规程,使操作环节与政策同步推进。社保经办机构要严格按照统一的经办规程和项目标准进行操作;要不断革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广西人社厅将统一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并逐步对自治区《实施办法》中的革新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各级人社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做好当地信息系统数据的整合调整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修改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并注重数据校验核对,确保参保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做好社会保障“一卡通”的发行和推广工作,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四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监督管理。各地要抓紧时间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抓好参保和续保工作,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要继续大力推行金融机构代扣代缴保险费服务,杜绝现金收费,防范基金风险。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进行全方位监控和定期不定期检查。各地要认真研究基金管理的风险点,建立严格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每年主动进行基金审计,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并引入社会监督,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五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调研督查。各级人社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时间、责任,务求早见实效,确保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顺利进行;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要加大对宣传工作投入,确保宣传工作不漏死角,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要强化督促检查,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全面掌握情况,更好地督促指导下级部门开展工作;要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集中精力加以解决;要注重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组织经验交流活动。

《实施办法》四大关键词

“3个不变”即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不变,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不变,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不变。

“3个完善”即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整合经办机构、健全服务网络、规范经办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4

摘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前实现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文章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加以概括,同时指出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保障水平偏低、激励性不强、制度转移衔接问题缺少具体规定、基金保值增值形势严峻等问题,并提出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激励机制设计及转移衔接的制度规定、扩大基金投资渠道等对策建议,以期制度能够顺利推广,并有效实现其预定目标。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加剧转型,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愈加明显,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保障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现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的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部分地区在“新农保”制度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度安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起全覆盖的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界限,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向着城乡一体化转变,朝着社会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转变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正确认知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从制度层面推进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制度在大规模推广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期待着为其他地方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一、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缓解不断加剧的养老压力。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①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人口学家预测,2010-204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9年将达到22%,2055年将达到25%。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代际养老压力增大。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婚育观念的变化,导致我国独生子女增多,人均寿命增长,家庭结构出现“4-2-1”甚至“8-4-2-1”现象,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城乡居民越来越需要通过制度化安排,解决其老年生活保障问题。

(二)完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制度公平。

基本社会养老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多年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制度改革的总体架构和主要思路,并在后期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从制度上覆盖到所有的正式职工。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在总结自1991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及2003年以后部分地区“新农保”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制度架构、筹资方式、资金管理等重要内容,真正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步入正轨,目标是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至此,从制度覆盖面上讲,仅有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还未被纳入到制度保障范围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前实现了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促进了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平等。

同时,对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三)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期看,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积极地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调节功能。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被纳入到制度化的保障体系中,减少了由于对未来经济保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压力,有利于稳定其消费预期,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变,从而改善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整体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特征。

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的基础上,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浙江省、河南省等地出台了全省(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纵观各省(市)出台的制度可以发现,其在制度设计上与“新农保”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综合部分省(市)的制度发展历程及政策内容,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制度发展超前,整合度高。

从制度发展进程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均是在国务院出台“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之前就已经在探索实施“新农保”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对正在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最终出台了与国家指导方针相一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2011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时间节点上提前2年以上,较早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发展超前,制度基础牢靠,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从制度体系上看,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制度整合程度较高,体现出城乡统筹的特色,既避免了部分群体在城乡间的转移问题,又有部分省(市)在政策中提出了解决不同群体转移接续问题的方案。以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从一开始就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这避免了分别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碎片式”养老保险制度,人人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险权利。

(二)应保尽保,坚持广覆盖原则。

公平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理念,要求所有国民的养老保障权益都能得以实现,以维护起点公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关于参保对象的规定体现了公平性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制度的覆盖面。各地制度仅以参保对象的户籍、年龄和未参加其他形式的基本养老保险为限制条件,适应了人口“城—乡”、“乡—城”大规模流动和部分群体就业状态难以明确界定的局面,从而真正覆盖到农村居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城镇退休但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等许多被忽视的群体。

(三)普惠性和保险性相结合。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社会统筹部分主要由基础养老金支付,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养老保障权益的承担,完全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参保对象在年龄达到60周岁以后,即使不缴费,也可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主要强调个人的缴费义务,同时政府也进行缴费补贴,在符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条件后,与基础养老金一同发放给参保对象,体现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险性质。由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普惠性与保险性结合的制度设计内涵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四)结合实际,制度设计弹性化。

弹性化的制度设计能够确保制度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各地的实施办法可以发现,各地均是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等多种因素,对缴费、财政补贴、待遇调整机制等实行差别化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在居民自愿参保前提下制度的广覆盖,保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譬如,在缴费标准方面,北京市、天津市等少数几个地区根据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或其一定比例作为缴费基数,而现在更为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确定不同档次的缴费金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增设或调整。如郑州市将其缴费基数由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算术平均值调整为固定金额的缴费档次。浙江省规定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按不低于地方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的标准,增加和调整若干绝对额缴费档次。各地实施办法鼓励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并根据财力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刚刚建立起来,制度本身及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城乡居民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极其有限。一些有保障需求且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不知道如何在当地办理该类保险。还有一些已经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居民对自己参加了何种保险、今后享受的待遇状况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理解程度与实际规定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这些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对制度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仅当做是一项行政任务或政绩指标强势推行;另一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时期,在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各省、市、区(县)也会多次根据自身状况对原有制度加以调整或出台新的办法,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误读。

(二)保障水平偏低,逆向选择现象明显。

从各地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看,保障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郑州市为例,根据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办法,一位参保人即使按照最高档次1500元的年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15年,那么该参保人月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61.87元,加上基础养老金,他能够领取的养老金合计为226.87元。

②多数调查对象反映缴费档次太少,待遇水平过低,参保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意义较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相差悬殊。2011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531元,③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又不及退休公务员的退休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每月226.87元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仅仅是企业退休金的14.8%,更不到公务员退休金的4.5%。另一方面,年轻人参保积极性不高,他们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即使参保也倾向于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较低的费率、较短的投保年限进行投保,还有些年轻人持观望态度,想等到40岁以后再参加。相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保热情很高,造成逆向选择。

(三)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尽合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制度实施偏离预定目标。如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关键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各地财政既补“入口”,又补“出口”。山东省青岛市规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对于缴费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加发1%的基础养老金,也就是每月会多得0.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一年才多得到6.6元,很显然激励作用不大。同时部分地区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一般为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常表述为给予适当鼓励,并没有作强制性规定和具体说明。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参保人员选择高档次缴费标准得到的钱,基本上类似于储蓄型保险,根本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这也是造成参保人员倾向于选择低档次缴费标准的重要原因。在待遇享受条件上,要求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需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需参保缴费。这种捆绑缴费的制度规定违背了参保的自愿性原则,同时违背了普惠价值理念。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城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政策给予老年群体的一项享受社会养老的福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应受其他人或因素的影响。

(四)制度的转移衔接问题。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我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部分群体的养老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碎片化的制度安排严重阻碍着制度间的相互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例如“新农保”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等。

特别是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往往呈现出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较为密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等特征。因此,明确的制度衔接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纵观各省(市)的政策规定,我们发现仅有天津、郑州等少数几个地区出台了具体的办法,其他地区均未作较为详细的说明。同时尽管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规定流动就业劳动者无论在何地参保,符合条件时均可在全国任意地方的社保机构或银行领取养老金。但对异地单位缴费的资金划转能否到位,流动人员能否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在操作上和具体经办上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这也是覆盖城乡各类群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运行中面临的难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④。

(五)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广泛展开,其积累的基金总量会急剧增加,如何利用现有基金滚存结余的运营来达到保值与增值的目的,以便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允许地方社保基金“入市”和直接投资,使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通过购买国债、银行存款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从长远来看将影响到基金的支付能力。

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制度实施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落实并加大宣传解释的力度,必须使广大城乡居民从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向现代保障意识转变。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各种现代传播工具进行制度宣传,提高基层工作者和城乡居民对制度建设重要性和优越性的认识程度,准确把握制度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政府应定期对本地社会保险执行情况向居民公示,鼓励广大居民对本人在参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和投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群众参保积极性,实现应保尽保。

(二)加大财政投入,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鉴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的状况,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各项财政投入,中央、省级政府在全面推进全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应继续加大中央与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和统筹层次,逐步建立养老金待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增长与调整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城乡居民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补充保障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形成以社会养老为核心、家庭养老和其他形式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以真正解决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激励力度。

坚持制度的普惠价值观念,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必须要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的规定进行完善,避免将父母的养老权益与子女的缴费捆绑在一起。在地方政府可承受范围内,可以考虑基础养老金按不同的缴费档次差别给付,与缴费档次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也可增设高档次缴费标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收入水平人员的参保需求,加大缴费激励,调动城乡居民对较高档次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激励和引导他们早参保、多缴费、多得益。

(四)妥善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转移接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将走向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必然趋势,更多的人将加入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来。为此,尽早制定明晰的衔接转移办法显得尤为紧迫。办法中应充分考虑制度的可携带性和转移性,体现城乡居民非缴费型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既得受益权。如城乡养老保险待遇衔接可选择改革缴费年限规定,实行“累计缴费年限+分别计算待遇+累计养老保险权益”的待遇衔接政策,即参保人合计缴费满15年即可获得养老金权益,基于权益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分别计算两种养老保险待遇。

⑤。

(五)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保值增值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基金管理,建立健全基金风险控制制度和投资管理机制。各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基金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及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在投资管理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投资管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建议效仿全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模式进行市场营运,根据市场信号和基金效益选择进退,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实现基金供给的可持续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gov.

cn/zgrkpc/dlc/。

②李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实证研究。开放导报,2011(05)。

③资料来源:people.com.cn/h/2012/0305/c25408-1-4277155077.html。

④林义、林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三个难题。四川省情,2011(09)。

⑤龚秀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衔接政策优化研究———以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1(06)。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伟:《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实证研究》,载《开放导报》,2011(05)。

[3]林义、林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三个难题》,载《四川省情》,2011(09)。

[4]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5]刘军民:《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要点与要领》,载《社会保障研究》,2011(0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5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有效途径

城居民养老保险是为我国为老龄的参保人员提供的社会养老政策,要想有效的落实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还比较低,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方式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是属地管理,这种管理不够科学,收缴保险金以及采集信息都非常麻烦。属地管理具体是指各个地区在国家的领导下进行社保结构的建立,但是这个社保机构的建立在上下级方面并不属于行政的领导关系,而更多的是业务上的指导,属地管理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模式赋予了当地更多的自,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各个地区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却同国家政府的交流较少,导致各项权利非常分散,不利于基金缴纳以及信息采集整体效率的提升。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具体运作方式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我过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现象,管理方式不够规范,导致在具体的资金运作上,一些县市可能出现私自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紧紧进行挪用的现象。依据现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政策规定,各级县政府不仅承担着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同时还承担着资金的时间价值工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的县级政府投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依旧会采取买国债存银行的传统的基金管理思维,导致养老金的具体时间价值缺乏保障。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尚未形成网络化信息系统以及联动机制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会涉及很多手续以及表格,而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没有形成网络化信息系统,导致经办服务效率会相对比较低。也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导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及整体的规划。另外,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又非常复杂,在具体的联动实施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权力不够明确,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各项工作相对比较混乱,限制了经办服务能力的提升[1]。

二、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对现在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需要对属地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改革,可以从“属地管理”向“属人管理”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因为现阶段各参保对象的流动性会比较大,采用属地管理的管理模式会容易造成各类信息之间的传递造成限制,而“属人管理”的模式可以快速的捕捉到市场的各类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的收缴资金以及采集信息,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

(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在流动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保证人们的利益,因此在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管理时不能仅仅只是采用传统的买国债存银行的方法,可以不断的增加多种投资方式,从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但是需要注意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谨慎,尤其是对于股票投资以及金融投资,在进行具体的融资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调查工作。

(三)建立健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网络体系

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需要我们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搭建各省,各市,各县乡的网络平台来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使城乡居民可以利用网络在不出门的情况下得到专业的信息服务,如果需要进行资格认证,权利查询以及待遇领取时可以在就近的地方办理。不断的完善网络体系还需要加快速度实现一人一卡,社保卡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的精准度[2]。

(四)建立科学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联动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需要将各项权利清单进行明确的规划,做好社会企业,银行,财政部门,社保经办部门以及一些其他相关部门的统筹工作,使每个部门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相互增加沟通。同时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定期的进行审查沟通,做好外部联动以及内部联动工作,从而提高经办服务能力。外部联动是指加强同银行,财政,公安以及民政之间的沟通。内部联动是指经办机构内部各个科室需要相互监督,做好社保信息的采集和整体工作,同时定时向上级汇报相关工作。同时经办机构需要加强对经办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真正的为参保人员提高有效的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我们通过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提升经办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秀斋,李冠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6,(27):28-3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6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将走过“少胜于无”的背景下,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达到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基本的养老需求以及能够提供农村老年人口何种生活水平的保障等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过高,就会滋生农民的懒惰情绪,而且会给政府造成巨大财政支出负担;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过低,就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支出,削弱农村老年人口参保的积极性。因此,对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为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提供参考,并且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提供政策支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现行“城乡保”制度下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通过测算目前保障水平,得出现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保障程度。并且,本文运用模型估算出农村居民养老的适度保障水平,通过对适度水平和实际水平的比较,深入分析造成此差距的主要因素,并借鉴养老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提出解决制约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能力的有效性建议及方案,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使农村的养老政策更加切实高效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为农民的养老提供更有效保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推广和完善起到推动作用,对解决我国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2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有关农村居民的制度概述

2.1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养老历史经历了家庭保障、集体保障,社会保障三个阶段,大致可以将自1949年始至今的60余年分为两大阶段,即萌芽期和探索期。五保供养?和集体供养是萌芽期的主要养老形式但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因此,探索期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真正发展阶段。而探索期分为“老农保”、“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阶段。如图2-1所示2009年6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新农保试点有关工作,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农保试点,并逐步扩大。2009年9月,国务院颁发《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指出要建立农民自愿参加与政府引导,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养老金采取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形式管理。至2012年,“新农保”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并全面开展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的试点工作。

2.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有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内容及特点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规定了我国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并轨之后的具体内容,包括之前[!]参加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人,因为本文研究的是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因此,这里只介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有关农村居民的各项内容:(1)参保范围是年满16周岁(在校学生除外)、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属于职工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2)基金筹集包括三部分,即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3)个人缴费档次:100-1000元、1500、2000元共12个档次,农民自愿选择。(4)养老金领取条件是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按月领取。(5)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6)待遇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调整。(7)基金管理:基金纳入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和核算,先由县级管理,逐步提高管理层次。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除此之外,还对基金监督、相关制度衔接作了规定,有关制度衔接方面,在特点的介绍里详细介绍。

3我国农村居民实际养老保障水平分析.........21

3.1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界定.........21

 3.2实际保障水平测算..........21

4我国农村居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研究..........26

4.1农村居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研究方法选择........26

5农村养老保险国际经验借鉴..............38

5.1德国、日本、美国制度概述..........39

6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政策建议

6.1完善我国新农保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当前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轨,但并没有对参保方面作强制性要求。新农保的参保还遵循自愿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在农民对保险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对农民实行强制参保的可行性小。但是,农民占我国人口的比例很大,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较高,非强制的前提下,若适龄农民不参保,就可能会使农村老年居民享受不到已经建立起的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只有法制化、强制化,才能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确保农民老年后享受到应有的养老社会保障。各地应该在响应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新农保”与“城居保”的衔接规定,根据“城乡保”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细节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并使其正规化、法制化。

6.2建立多元化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多元化指实现对适龄参保人群的全覆盖。我国“城乡保“制度对于农村居民的参保范围规定为是16周岁及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村居民。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范围群体数量和规模非常大,同时这一范围内的农村群体已经发生了分化,有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也有临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有被征地的农民[47]。上亿的流动农民工及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成为社保制度面临的重大难题。虽然2014年实施的“城乡保”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转接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转接问题并未作相关规定,就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在适龄参保人员实现全覆盖的问题上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

结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29-03

一、黑龙江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经济政策条件的限制,中途一度出现养老保险政策推进的停滞。到了2010年,黑龙江省开始推行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费用征取上采用家庭与政府分担、集体额外给予补助的机制。至此,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新农保的推行取得迅速发展。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黑龙江省政府举行会议初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居保试点暨新农保的试点工作。会议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了59个县区作为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农村居民参保覆盖面超过70%。自试点工作开展以后,新增参保农村居民人数超过157.8万。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精神,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由人社部和财政部共同协调整理制定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补贴标准及工作指导方案,将原新农保和城居保的相关财政账户按照意见给定的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保证方案合并工作顺利进行。自此,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初步探索与发展阶段。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实施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虽然目前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与同期的其他省份比较,进展程度及覆盖面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从养老保险方面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半数的省市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发展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而黑龙江省目前则只达到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标准大致相同,在参保人数及管理模式等方便还在不断努力,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筹,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努力去解决。

二、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黑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也已于2005年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68%,比同期的全国平均老龄化水平低1.39%。2012年,黑龙江省的老年人口数(65岁以上)达到318.9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到8.32%;与2005年的数据相比,人口老龄化率上升了1.74%。黑龙江省老年人抚养比由1985年的5.9%上升至2012年的11.2%,其间虽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稳步上升的,使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黑龙江省近几年老年人口情况如表2所示。

(二)养老保险基金待遇水平不均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分为三大支柱,即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政府财政补贴。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的标准是由当地的村民集体会议通过民主合议的方式确定,当地政府的补贴标准和行动方案也由当地政府自主设定。以目前的缴费状况看,政府的财政补助主要来源于中央及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县级区域的自主补贴比例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不同地区之间的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的金额差异很大,这是因为要受限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部分村民的参保积极性。

通过黑龙江省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地区条件限制,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财政状况紧张,在支付养老保险基金方面有一定难处,不能稳定维持基金的持续供给。以哈尔滨市为例,其市区内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为每人65元/月,高出国家统一规定的最低标准10元;而其辖区周边的11县(市)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则是每人55元/月。

(三)城居保与新农保政策衔接不畅

在国家审计署对全国范围内的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状况的审计结果中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范围内有112.42万人重复参加新农保或城居保。2013年,黑龙江省清复参保人数2314人,2014年清查1289人。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年外出打工人数均超过100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跨省域的外出务工,其中就不乏有很多从外省转回黑龙江省社保的人员。

因为黑龙江省目前存在著城居保与新农保保障标准不同的情况,两种制度在转移衔接上有很大的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在办理省外养老保险返乡时,只能将其个人账户金额转移,不能将统筹基金的部分转移,影响了参保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二元状况存在,透露出两种制度在统筹上公平性、规范性及可持续发展上的缺失,是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道路上必须要解决掉的阻碍。

想要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一定要依靠法律法规的保障,而目前黑龙江省在执行2014年国家出台的《意见》上没有明晰的执行条例。许多标准并不明确,实际操作上缺乏参照标准。两种制度并轨上各自为政、地区色彩浓厚。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标准,一线人员在处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际问题时没有标准可供参考,而且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两种制度并轨工作上的权责划分不明晰,致使实际工作的统筹规划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三、推进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引导居民参保,扩大参保覆盖面

想要扩大参保覆盖面,首先要做好引导宣传工作,讲明参加养老保险的利害,规避在制度统筹上可能会存在的问题,疏通参保人员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安全、保障方式及基金领取等方面的疑虑。广泛应用多样式的传播媒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改革工作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引导城乡居民从强迫参保到自愿积极参保,转变参保人员的参保思想意识。其次,建立长期持续的参保反馈机制,对参保人员在参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虑进行解答,积累经验,以便对未来的居民参保工作进行及时的改善。最后,建立长期走访参保人员工作机制,及时与群众沟通,仔细讲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传达上级工作指示精神,强化参保人员参保意识,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等性和效率性。

(二)发展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以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为前提,针对不同经济状况人群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服务体系。打破区域内经济收入差距的限制,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合理统筹规划和层次设计。确定明确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目标,对整体规划工作进行系统性的设计,整理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指导方案。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进行结构调整、制度优化,逐步从“统账结合、混账管理”的“部分积累制”模式过渡到包括基础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即强制性企业年金)、自愿性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性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三)加强养老基金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根据马可维茨组合投资理论,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以最小的风险获取合理程度上最高的收益。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大多分为三种:一是如国债、银行存款这种稳定、风险小但是收益较低的投资方式;二是如金融债券、基金这种具备一定投资风险,但收益适中的投资方式;三是如股票、企业债券、企业投资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现在,黑龙江省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单一,政府决策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办法,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能力,以保证养老金的定期足额发放。在制定运营办法的过程中,应以基金安全为前提,在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的状况下,合理地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不同比例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手段进行投资,以尽可能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疏导经办部门沟通,推进制度改革衔接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不仅是制度的合并统筹,更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系统性管理。着眼黑龙江省的现实状况,对有关政策进行细致解读、区分,确保外出打工人员的参保转移能够有效地与黑龙江省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有效衔接。做到统筹兼顾,保障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会收到损害。为了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就行,应将相关部门进行职能划分,明晰权责,提高工作的经办效率。由于工作涉及的部门太多,各个部门应遵行统一领导、积极沟通、协调联动原则,减小一线工作人员的沟通成本,提高办事效率。2014年,在中央出台了《意见》后,为贯彻上级意见,黑龙江省已逐步开始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工作,这表示黑龙江省正积极突破城乡二元的结构,为缩小城乡差距而努力。今后,黑龙江还应当补充相关规定:对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纠正,从而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待遇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J].中国劳动,2014,(3).

[2]王树明,徐敬凯.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思路研究[J].理论探索,2012,(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8

一、陆坪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1.城乡居民参保人员的结构状况

福泉市陆坪镇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50178人。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计算,符合参保条件的人数35125人,其中,16~40岁12124人,占参保人数的34.5%;41~59岁16274人,占参保人数的46.33%,60岁以上人口6727人,占总人口13.4%,65岁以上人口4104人,占总人口8.1%。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状况

2011年底,共投保18750人,共收缴养老保险费147.3万元,参保率达53.4%;2012年共投保19178人,收缴养老保险费150.5万元,参保率达54.6%;2013年共投保21244人,收缴养老保险费175万元,参保率达60%;2014年共投保26107人,共收缴养老保险费215万元,参保率达74.3%。

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待遇发放状况

2010年底,发放待遇5660人;2011年发放待遇6233人,2012年发放待遇6428人。2013发放待遇6757人;2014年发放待遇6823人。

二、陆坪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补贴标准低,互济性不强

为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养老保险,政府对参保缴费居民给予适当补贴措施。一是政府对参保缴费人员给予补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分为三个标准:缴费100~400元、500~900元、1000~2000元分别补贴30元、60元、90元;二是对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贴,即由中央财政每人每月补贴70元外。政府鼓励城乡居民提高缴费档次,延长缴费年限。但是,不同缴费档次和缴费年限之间待遇领取差别小,缴费档次高和缴费年限长对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对于家庭富裕的居民来说,缴费越多,未来领回本金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不愿多交;对于贫困人群,更是无力提高缴费档次,只能选择较低档次进行缴费,领取养老金自然很少,很难真正起到养老的作用。

2.外出务工人员多,养老保险费用征收困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明确规定,参保的城乡居民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并填报参保登记表才能办理参保手续。但是,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陆坪镇每年大约有1.5万人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整户外出,几年不归,增加了建立参保对象档案的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正常开展。

3.宣传力度不够,参保对象认知出现偏差

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是先缴费,后受益。农民是相对较为“短视”群体,缺乏投资理念,要让农民认可并接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把手中钱投入到今后的养老中去,这就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认知度。但是,一些乡镇在工作中不重视政策宣传,宣讲政策缺乏耐心,没有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筹集渠道,养老金的支付结构以及养老金如何运作等信息传达出去,在缴费和待遇上没有向农民解释清楚,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知之甚少。一些乡镇工作人员甚至为了完成参保任务,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阶段,要求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领取55元的养老补助金。一些乡镇为了完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采用“土政策”,把农村老年人领取养老补助金与子女缴纳养老保险情况挂钩,子女有没有缴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父母就不能领取养老补助金。有的农民就认为自己可以不交,只要子女交就可以了,自己是领子女所交的钱;部分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不愿投保,认为自己投保是给父母领取。有的认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为15年,很多年轻人就觉得自己还年轻,等到年纪大点有钱了再交,有的甚至认为现在开始交,如果活不到60岁就等于白交了。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力度不度,城乡居民的对养老保险的缺乏认知,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4.政策不衔接,制度不完善

上世纪90年代,福泉市组织农村缴纳农村养老保险(俗称老农保),保险费由市民政局统一征缴、保管和使用,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没有实现保值增值。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后,原有老农保所缴纳的费用不能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能退回当年所交的本金及利息,这使农民的钱大大缩水,导致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去信任,不敢轻意缴纳。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鼓励居民积极自愿参保,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也可以补代缴”,既然规定自愿参保,就可以不参保;既然规定缴费年限不得低于15年,可以补代缴,到60周岁一次性补缴。政策还规定,只能补缴,不得提前缴费,有的人因工作忙或远在外地想一次足15年,而根据政策规定不得提前缴纳,只能补缴,这样这些人就不愿参保,从而影响了参保积极性。

三、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对于城乡居民来说,社会养老保险还是一件新事件,要让城乡居民接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组织引导,居民积极自愿参保”原则。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要利用新闻媒体、广播、张贴标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多种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基层工作人员应深入群众,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耐心仔细地向城乡居民讲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让农民了解缴费高低、缴费年限长短与享受待遇等,让城乡居民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积极性。

2.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为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但补贴经费太少,不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政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补贴应根据农民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补贴数额与特定指数挂钩,让政府补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物价增长而相应增长。对于经济收入较差,无力投障的城乡居民,政府应该加大财政倾斜力度,适当增加补贴标准。调整不同缴费档次、缴费年限的补贴标准,使不同缴费档次待遇享受差异明显化,鼓励更多农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和较长的缴费年限。

3.建立和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经费的监管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9

一、目标任务

今年区内应参保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率达到50%以上;60周岁以上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其他退休待遇的城乡老年居民全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明年全区应参保人员参保缴费率达到70%以上;2012年实现全面覆盖。

二、基本内容

(一)参保对象

根据《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规定,今年6月30日止,全区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未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为缴费人员,年满60周岁以上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其他退休待遇的城乡老年居民为免缴费享受待遇人员。

(二)基金筹集

1、缴费程序、标准及方式

(1)缴费程序。以社区(村)为单位动员组织缴费和个人直接缴费相结合。

(2)缴费标准。分为100、200、300、400、500元五个档次,按年缴费,今后根据国家和省、市政府的规定适时调整。参保人自愿选档缴费,多缴多得。

(3)缴费方式。今年7月为我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和缴费起始月。以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参保人到本区就近的农村合作银行任一营业网点直接缴费,缴费截止日为12月31日。

2、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

(1)政府补贴分为缴费补贴、领取补贴两部分。

政府对所有参保缴费人员按每人每年30元进行缴费补贴;对提高缴费档次的,每提高一个档次增加补贴5元,个人缴费档100元的,财政补贴30元;个人缴费200元的,财政补贴35元;个人缴费300元的,财政补助40元;个人缴费400元的,财政补助45元,个人缴费500元的,财政补助50元。其中:农村户籍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由中央财政按中央确定的每人每年30元给予补贴,超过30元的补贴部分及城镇户籍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全部由区财政承担;对城乡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的缴费困难群体以及被认定为当年度城乡特殊困难户的缴费困难群体由区财政代缴100元养老保险费。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按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农村户籍参保人员的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55元)给予转移支付,另外5元由区财政承担;城镇户籍参保人员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60元全部由区财政承担。

(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可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居)委会召开村(居)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确定,补助标准不超过参保人最高缴费档次的2倍。

(三)养老金待遇的领取

1、缴费人员按规定参保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满60周岁的当月缴纳当年度的养老保险费后,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障卡(养老金领取存折),自年满60周岁的次月按月领取养老金。

2、今年免缴费享受待遇人员从7月起发放养老待遇。

(四)基金管理与监督

1、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具体实施机构,接受同级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部门的审计。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管理、发放等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在指定的金融机构开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统一组织征缴和发放,基金纳入区财政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基金结余按同期银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优惠存款利率计息。

3、各街道(乡、局)、社区(村)根据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参保缴费率和免缴费享受待遇人员的生存统计情况,每年12月对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情况在参保人所在的社区、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督促检查全区具体实施工作,区人民政府成立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李蔚同志任组长,涂文清、刘熙宇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编办、区人事局、区审计局、区残联、区政务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职责分工

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街道(乡、局),区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互相衔接、紧密配合,协同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实施工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是基金运作的责任主体,区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是监督主体;各街道(乡、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切实承担起本街道(乡、局)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职责,将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岗,量化到人,并实行目标责任制。具体职责:

(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全面负责政策的统筹协调和实施工作,及时向区政府汇报工作进度,跟踪实施工作的推进情况。

2、负责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的管理和各街道(乡、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做好政策实施中的宣传、解释和协调工作。

3、负责牵头组织人员培训和筹备相关工作会议。

4、制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业务操作规范,细化工作流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5、负责全区参保人员数据库的建立和调整。

6、配合区财政局做好资金的核算工作,与协作银行衔接做好养老金发放事宜。

(二)区财政局

1、建立区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并对基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2、负责区级承担资金的筹集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结算,政府补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区级承担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提前两个月经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拨付至区支出户,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区级承担的个人缴费补贴按季度拨付,拨付时间为每季度的第三个月20日前。同时落实奖励资金和工作经费。

3、开展财政系统内实施相关政策的业务培训工作。

(三)区公安分局

负责按户籍提供城乡居民家庭成员人数和基本情况;负责身份认定和户籍、年龄认定。

(四)区发展改革局

将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核指标体系。

(五)区民政局

负责城乡特困户缴费困难群体的资格审查和制度衔接工作。

(六)区残联

负责城乡重度残疾人缴费困难群体的资格审查。

(七)区人事、编制、计生、政务服务及区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八)各街道(乡、局)

1、成立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作人员,落实具体经办人员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2、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做好政策培训、宣传、解释工作,做好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稳定工作。

3、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的人员界定工作,指导社区、村劳动保障专干开展参保信息的核对、采集、确认以及参保人员的公示工作,并做好人员的审核上报工作。

4、做好养老金领取、参保资格的初审工作,办理申报和发放的有关手续。

5、按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四、工作部署和时间要求

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涉及到广大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街道(乡、局)、区直相关部门要按照时间进度扎实做好各阶段工作。

(一)宣传动员培训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1、前期培训。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省、市进行业务学习。

2、会议动员。召开全区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动员大会,各街道(乡、局)在全区动员大会后,迅速召开相应工作会议,根据工作要求对具体工作进行部署。

3、组织培训。区劳动保障部门对本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和各街道(乡、局)相关工作人员及各社区(村)劳动保障专干进行业务培训。

4、政策宣传。印发宣传资料,通过新闻媒体、芙蓉之窗网站、宣传栏、黑板报、走街串巷、走村串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理解政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人员界定阶段(11月1日-11月25日)

1、人员初审工作。街道(乡、局)、社区(村)依托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库,对符合参保条件人员的参保信息进行核对、采集和确认,对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进行初步的审核汇总,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2、公示核实阶段。对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特别是直接享受养老待遇的老年城乡居民在本社区(村)进行公示,对遗漏对象和不能列入对象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将调整后的名单再次公示。公示后,报街道(乡、局)确认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报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管理服务中心。

3、建好人员数据库。

(三)启动实施阶段

1、缴费人员参保缴费阶段(今年12月1日-31日)

(1)对新参保人员进行公示确认,并报街道(乡、局)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站审核确定。

(2)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参保人员个人数据库,并建立个人档案,开展基金的征缴工作,核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卡》。

2、享受待遇人员养老待遇发放阶段(今年11月30日-12月31日)

(1)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存折。

(2)会同区农村合作银行开展资金社会化发放工作。

(四)考核、总结、验收阶段(明年1月1日-31日)

组织相关部门对各街道(乡、局)、区直有关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定期公布工作进展情况。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进行全面验收,对完成收缴任务较好的街道(乡、局)、社区(村)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并取消单位评优、评先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人民政府成立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各街道(乡、局)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同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确保各阶段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具体业务由各街道(乡、局)劳动保障站负责,各街道(乡、局)应至少配备1至2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经办。同时,各社区、村要明确专人任联络员及信息采集员。

(二)落实目标责任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对各街道(乡、局)和区直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不定期对各街道(乡、局)和有关部门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情况进行督查。对认识到位、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年终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并实行奖励;对工作不力和工作滞后,不能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区纪检、宣传、发改、公安、民政、财政、残联、人事、编制、农业、审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三)加强宣传发动

充分发挥各级党政机构的组织优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拟定宣传提纲,采取发放资料、举行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各街道(乡、局)要深入到社区、乡村、走进家庭,对城乡居民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政策宣传工作,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和好处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宣传部门要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工作的重点,经常组织宣传报道,强化舆论导向,在全区营造“人人主动参保,大家共享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规范业务流程,运用全省统一的新农保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个人账户等基本要素的完整准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网络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切实做好帐户管理、政策咨询、查询服务、养老金支付等工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容篇10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对策

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生活水平提高后,许多人开始关心起养老问题。养老问题不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认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概述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指的是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要求的人,经过指定机构办理的养老保险证明,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关政策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领取人员应从养老保险生效的次年起,定期接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而对于逾期没有办理资格认证的人员,机构有权暂停发放其养老保险;在经过手续补办后再给予发放,并对停发期间的养老保险进行补发[1]。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证队伍不全,经费得不到保障城乡养老保险资格认证需要依靠基层组织来维护和实施,提供落实到个人的资格认证服务。但是就目前来看许多地方都未设立基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认证队伍,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一些经费没有到位,有些队伍的经费甚至是0。上层领导没有考虑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及资格认证的特殊性,只是按照正常情况进行拨发经费,经费有限导致基层队伍无法应聘专业人员,或者应聘的人员因待遇过低而不积极工作,从而使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队伍的工作难以开展。

(二)认证手段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大部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的手段极其落后,而且没有建立起网络认证管理系统,而大部分城乡居民资格认证采取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依靠工作人员对申请资料进行排查审核,难免会出现有人伪造资料冒领资金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多,工作压力大以及手工操作的程序较多,使得认证进度缓慢。另外还存在着工作人员由于人情原因,对冒领养老金的现象不予制止,使相关部门为老人以后生活有保障所发放的养老金成为他人送人情的工具。由于养老保险资格认证不受上层领导的重视,因此在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难以招到专业人才,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的工作人员由于认证手段落后、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种种失误,也很难将在这一岗位长期工作下去。另外由于认证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一些人在异地进行认证时,只能通过电话和资料邮寄等方式进行,严重影响了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的工作开展。

(三)制度不统一导致工作落后大部分地区对于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没有制定相应制度,而有关部门也未出台各项实施准则和具体操作办法,使得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队伍在工作过程中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开展工作,阻碍了工作的进行和开展力度;同时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认证手段和程序及所需要的资料的不同,因此许多人民群众对不同的制度和手段意见非常大。另外由于在资格认证过程中没有详细制度制定出台导致许多不良现象无法追责,比如冒领现象在被识破时也没有进行追究责任,最后导致居民认为即使冒领被识破也不用担负责任,使得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下去[2]。

三、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相关部门应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队伍进行整合并提供合理的经费;重视基层认证队伍的组建和完善,对于没有专业人才的队伍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及村干部兼任认证队伍的工作成员;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对人员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对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的工作态度,对于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可以将其纳入事业编制单位,以此吸引专业人才前来就职。此外高层领导也应加强对队伍的重视,根据队伍的人数以及服务人数和工作量评定工资和加拨经费,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