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4:39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

对教师来说,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以严谨的计划作为辅助,案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需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其次,教师还应该利用案例的一些特性,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案例教学的特点之一,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加以利用的地方.最后,为了增加教学的合理性,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

一、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计划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计划.所谓严谨,是指教学方式应该充分地契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能够在实际的学习状况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情况中,教师应该考虑以下问题.首先,教学计划的可行性.案例教学的主要组成是一些例子,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地选择例子.所谓科学,是指这些案例应该符合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以便满足他们的切实需求.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制订一些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四则运算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组成,它是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学生接触这些运算方法的时候,应该首先对他们各自的含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法和减法是相对的,而乘法则是加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势,除法则是由乘法转变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加法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在教师进行加法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一个苹果和另一个苹果放在一起就是两个苹果,这就是加法的最简单形式,这样的直观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对加法的内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上述的案例可以改变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学生重新定义数学课堂,并且对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都是案例教学所带来的改变,教师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改变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学生对课堂缺乏足够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水平.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特性进行一些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发现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教学问题而言,它们之间也存在普遍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可以将其进行一些划分,根据问题的不同,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教师要解决的便是学生的学习情绪问题.这些主要是由于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得到应有感受,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带有趣味性的案例,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在不同的学习情况中,学生所面临的情况也有所差异.从以往的教学案例来看,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做出一些改变.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选择案例,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四则运算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它的内容枯燥,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为此,教师可以为它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将运算融于具体的情境中,以此改变数学课堂的氛围.对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从而获得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听取学生的建议

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是多样的,而且要随着教学的改变而不断调整.此外,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保证学生对教学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尝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就案例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这样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建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听取学生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的建议带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由于受到学习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建议并不是统一的,教师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只能听取大多数学生的建议,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体会.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听取学生的建议,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练习、作业中得出结论,发现学生的思维需求,在教学中做出合适的调整.

结语

案例教学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满足学生们在教学中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案例教学的相关特点解决这些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合理地利用教学案例以及互动关系,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听取学生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数学课堂的情况,选择学生的建议.在不同的时期内,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建议,并且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应用法学;案例教学;运用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法律案例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讨论、分析和归纳案例问题,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和培育法律精神的教学模式。法学案例教学是以法律案例为中心,通过案例将教学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问题为导向,以讨论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法律技能为主要目标。法学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有着重大区别。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单打独奏,“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未有效发挥,教学效果较为低下。法学案例教学则能通过教师精选案例,并以案例为焦点,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并且有效培养学生法律应用技能。

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法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应用法学是相对于理论法学而言,应用法学与民事、刑事、行政等司法实务密切相连。相对理论法学而言,应用法学纯理论性的知识较少,法学实践性强,但也有基于具体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往往表现为相对抽象的理论观点或学说。具体来说,应用法学的理论基础表现为其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构成等,这些基础理论在学生学习中往往难以理解。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案例能给学生以在场感,“案例教学最浅近的使命是增强抽象理论和规范的现实感。”[1]学生基于对案例中人物的命运观照主动探索案情真相,追寻案件的公平与正义。学生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必然会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对应用法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基于对应用法学案例教学的兴趣,对于那些经过自己钻研还难以理解的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往往就会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从而获得理解和掌握。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加强应用法教学中对其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体悟法律制度的实践价值应用法无论是刑法、民法还是行政法等都是由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所构成,如民法中的继承制度、婚姻制度、担保制度等等。而具体法律制度是“纸上之法”“纸上得来终归浅”,在校学生不可能“躬行”实践案例,从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则能起到逼近实践真实的作用,让学生体悟到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其直观性让学生对法律制度的价值体悟得更具体、更真切,更能入心入脑,“学生就能强烈感受到具体法律规范的鲜活的生命力,理解具体法律制度的实践价值,从而获得关于具体法律制度的微观而又生动的理解。”[2]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基本技能法律基本技能是法律人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探索法律事实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等。法律思维能力既包括法律人对法律概念和法律命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包括法律推理能力;探索法律事实能力是法律人在调查分析基础上,还原案件真相的能力;法律表达能力是法律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运用法理去阐述法律观点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以一个个真实案例为载体,以案例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对案例问题的深入分析思考,探讨案例问题答案。只要案例问题设计得当,分析解决案例问题过程就是整体解决案例的过程。在课前,学生探索案例过程中,必然要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综合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认知,通过分析、综合、讨论等方法不断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潜移默化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针对案例问题,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观点不断交锋,教师的归纳总结,不断修正学生的认识错误或补充学生思维缺失。这样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探索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都能得到综合提升。“案例教学法独特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3]

二、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案例教学地位认识不够,举例教学现象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大多师生对案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一方面就教师而言,大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在讲台上宣读论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虽然能有效系统地讲解学科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最大的缺点是学生接受效果教师难以把握,师生实质性互动难以展开。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教师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激发起来。有些学生对法学知识点往往止于机械地背诵。不通过主动性探索的知识,学生学习上往往难以入心入骨,理解不深。在此情形下,学生法律技能培养往往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很多学校试图将法学案例教学运用到法学教学实践,把应用法学作为案例教学的重点课程,很多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举例教学。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通过举一个案例加以阐释说明。这种举例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整个教学内容核心内容把握,缺乏精选案例,缺乏案例教学程式的系统设计。比较机械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点虽有一定作用,但相对于培育学生法律专业技能效果极为有限。

(二)案例典型性缺失,教学案例争议性欠缺由于应用法学相对于理论法学而言实践性比较强,在法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较为普遍。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寻找的应用法学教学案例存在案例缺乏典型性、案例争议性不够的问题。案例典型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关键。它要求案例新型、内涵充实,应用法案例不能过于简单,案例争议性应该较大,这样就能为学生讨论案情留下较大空间。而实际上有些教师选择的案例典型性不够、案例争议性缺失,案例讨论空间也不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典型性缺失必然使得案例教学走过场现象严重。由于案例内容过于浅显,案情缺乏深入的探讨性,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案情能力等都无法施展,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法律应用技能。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有限,师生互动性缺失一直以来,很多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大习惯案例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不少学生对于教师安排的课前熟悉案例案情,查找相关法条法规、讨论案情问题等表现将比较消极。对于教师布置的案例教学任务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师针对案情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够深入,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课堂沉闷现象。师生互动性不够,教师启发性、引导性教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实践中的案例教学和理想中的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大距离,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法律技能和法律素养。

三、应用法学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精选案例,选择典型教学案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技能,精选典型案例是关键,“法学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4]。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案件的积极性。那么,典型案例的的典型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呢?其一,案例的真实性。现实中活生生真实发生的案例,能给学生以“生活贴近感”,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案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成功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一名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5]其二,案件的涵盖性。所选案例应是与所教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最好能全部或最大限度涵盖所教学的知识点。其三,案件的复杂性。典型案例不能过于简单,而且应该相对复杂,最好是“一波三折”的案例。这样具有“悬念”案例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案情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逐层深入探索案情。其四,案情的争议性。如果案件在关键问题上具有争议性,能引申出不同观点和认识的话,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更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全面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案情的深度和广度。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思考案例问题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之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案例的问题。一方面在案例课堂教学前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应抓住案件的焦点问题,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应能抓住案件的要害,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递性,能由浅入深地深入案件里层。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问,提出案件中有价值的问题。学问学问,学生要善于质疑设问,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以问题为中心以提问—讨论-设问-解决为问题解决模式,最终解决案例的所有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必然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和传统的以“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益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三)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热情课堂案例教学中,讨论能激发学生求新求奇的志趣,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意志,故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6]法学案例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讨论的价值。教师在课前针对案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查资料,找答案的基础,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由于寝室具有较强聚住性,分组可以寝室为单位,便于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表讨论意见,并且每个案例小组轮流发表讨论意见。在关键问题或焦点问题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并应善于把控讨论氛围和节奏,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深入地讨论案情。深入的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案情,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3

刑事诉讼法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实践导向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刑事诉讼法规范的实际运用能力,文章主要研究针对刑事诉讼法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辨析其与“模拟法庭实验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和特征。第二部分研究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中的案例设计。第三部分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中如何与目标对象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部分分析情景模拟实践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讨论如何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模式下的学生成绩进行考评。

关键词:

情景模拟;教学;刑事诉讼

引言

刑事诉讼是专门司法行政机关在诉讼当事人、其他参加人的共同参与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过程。刑事诉讼法该门课程就是向学生展示这些司法行政机关、诉讼参加人在一个固定的时空、场所,如何进行法定的程序工作;以及设置这些法定的程序背后的意义。在传统的以讲授式教学为主的课堂当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程序法,难以了解到程序的重要性和意义。大量的程序法以及程序法解释等法律性规范构建出的略显繁琐的刑事诉讼程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以实践或者虚拟的实践为导向,引入法学的职业教育,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法律共同体的认同感。“在法学教育认识上的分歧和悖论实际上反映出法学教育中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即法学教育的职业技能性和学术研究性”[1]我国不少学者发现了该问题,有学者提出应当设置专门的模拟法庭课程和加强校内外模拟法庭竞赛。[2]有学者提出了诊所式教育与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是实现法学教育目的的良好的手段。[3]但总的来说,第一,诊所式教学偏重于真实参与,难以在课程中普及。第二,我国目前对模拟教学模式的研究集中在“模拟法庭模式”上。第三,缺乏类型化研究。因而,文章专门就刑事诉讼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概述

(一)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概念

辨析情景模拟教学的概念对法学教育来说比较陌生,在实践法学教育领域,更常见的是“诊所式教学”或者“模拟法庭教学”。根据弗兰克•S•布洛克的观点,“诊所式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法律程序的不同方面来教学。它常被称作“通过实践学习”。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机构称为法律诊所。[4]“模拟法庭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担任和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接近真实的法庭场景下,严格依照现行法律规定,进行案件审理和判决的一种教学方式。[5]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调整教学形式,通过设定特殊场景,对学生的身份进行假设,模拟现实中该场景该身份的人可能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该教法属于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6]同为实践教学方式,“诊所式教学”倾向于真实的程序参与,包括法律援助,参与办理真实的案件,参与程度较高,但同样由于条件较高,普及较难。“模拟法庭”通过虚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案例,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角色,尽管由授课老师指导,方式仍旧较为单一,难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法律职业。而“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尽管是虚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却更为全面的让学生体验整个司法实务过程,不仅限定于模拟法庭,包括证据调查、律师会见、检察员审查、庭前会议等多种情景模拟,通过录像视频、访谈、座谈、听审等多种方式,事先进行对目标对象的了解和模仿,从而加深学生对角色扮演的法律共同体体验程度。

(二)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功能和特征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具备以下功能:第一,提高学生对课程教育的参与度。情景模拟方法与传统点对面授课模式不同,学生从案例遴选开始,到与目标人物的互动、程序操控等环节,全程参与课程设置。第二,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学生对目标对象的学习和模仿,带入目标对象的身份,操控和参与程序,体验职业共同体的身份。第三,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法学思维和法学职业素养。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属于实践性教学,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在虚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实战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以下特征:第一,设计虚拟的或者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案例作为背景,情景模拟,要求学生进行有目标性的带入。第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之前,对目标对象进行学习和模仿,这一过程应当实践性的进行互动,包括视频、座谈、访谈、讲座、听审等方式,以了解目标对象。第三,学生通过带入目标对象,操控程序进行,进行体验式学习。对设计好的背景案例情形下,模仿并带入目标人物,开始角色饰演,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操控程序。第四,成绩考评以过程考评为主,引入目标对象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仅以结果为导向,重视过程考核,并引入模仿对象的第三方考核,真正与实战接轨。

二、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一

刑事诉讼法课程案例设计对于刑事诉讼法课程案例设计,主要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尽可能的丰富背景案例。在一个案例当中,尽可能涉及多个角色、丰富内容、涉及多个法律和事实的争点,涉及多项证据。第二,如何提高学生在遴选背景案例时的参与程度。设计和遴选背景案例,需要意识到该案例在教学和实践上的意义,这是教师的工作,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模拟教学的积极性,应当尽可能多的设计和遴选热点问题,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做选择,可以细分为四种案例设计:

(一)导引模拟案例定位:课程开始前,将本章重点内容设计成虚拟案例,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站在司法实践的立场上,代入当事人、诉讼参加人、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学习。设计标准:1.切合本章重点内容;2.具有真实性,引起学生的关注;3.多元化主体角色代入,使得学生能够站在各种诉讼主体和司法行政机关,理解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内容和价值。

(二)经典案例解读定位:在重要刑事司法原则以及刑事诉讼法制度问题上,详细遴选各国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加深学生对原则及制度的理解。案例遴选标准:1.涉及重要刑事司法原则和关键刑事诉讼法制度;2.在各国具有重大影响,具有确立规则或者改变规则的地位;3.可以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相互印证。

(三)社会热点案例追踪定位: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刑事诉讼制度的社会热点案例介绍和追踪,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法学思维,引导学生适用刑事司法制度进行思考。案例遴选标准:1.有关刑事司法制度;2.在社会上引起广发关注;3.适合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四)模拟法庭和审前会议案例设计及遴选定位:刑事诉讼审判程序课程讲授之后,遴选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和模拟审前会议,让学生代入情景和角色,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案例设计及遴选标准:1.案情设计便于学生模拟控辩双方收集证据;2.法律问题具有争议,便于学生就法律和事实主张进行法庭辩论;3.角色设计繁简得当,有足够的开展空间,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不至于过于繁琐,流于形式。

三、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二

目标交流与模仿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之前,应当已经学习过情景模拟相关的刑事法律制度,并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参照性依据。因而,除了配套的课程进度之外,设计学生对角色的了解和参照原型工作,也至关重要。考虑带领学生进入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进行访谈和听审,对自己需要模拟的对象有一定的参考性了解。这一部分主要针对通过哪些渠道和方法能使学生掌握刑事法律制度和模拟对象。

(一)辩护与制度———辩护律师讲座与访谈定位:学生以律师的角度思考刑事司法中的辩护与制度。目标人物选取: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从事刑事司法辩护的律师。方式方法:1.目标人物讲授。讲述其辩护和过的具有典型性案例,在收集证据、会见、法庭辩护、职业风险及保障等问题上,予以介绍司法实践内容。2.学生进行方法交流。就目标人物从业以来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刑事辩护技巧,及律师职业的行情进行交流。

(二)审查制度———检察人员讲座与访谈定位:学生以检察官的角度思考刑事司法中的公诉制度。目标人物选取:地方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的人民检察官方式方法:1.目标人物讲授。讲述我国检察机关内部的科属分工,检察院工作职能,公诉科的职务以及检察官在司法实践当中如何进行审查和支持公诉。2.学生进行方法交流。就目标人物从业以来我国检察机关的变化、检察人员的工作方式、检察院内部职能分工进行交流。

(三)庭审程序———听审与访谈定位:学生以法官的角度思考刑事司法中的庭审制度。目标人物选取:地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庭审判长方式方法:1.听审。通过学生到地方人民法院听取刑事公诉案件审理过程,现场进行学习和模拟。2.学生进行方法交流。就目标人物庭审方式、庭审准备、庭审技巧等问题进行交流。

四、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三

情景模拟实践情景模拟实践是根据刑事诉讼课程的进度组织学生设置不同的情景进行模拟。包括但不限于:1.调查和收集证据;2.报案和立案制度;3.审查制度;4.审前会议和证据交换;5.模拟法庭等。主要内容如下:

(一)制作诉讼文书定位:学生熟悉并亲身制作书、答辩状、判决书等司法文书,培养学生归纳事实、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要求:1.格式符合不同诉讼文书的规范要求,语言规范有逻辑性。2.案件事实表达清楚,明确具体,重点突出。3.主张明确,合理可行。4.主张理由充分,引用法律准确,事实理由清楚,证据分条别类。方式方法:1.实例模仿学习。刑事司法文书主要包括书、公诉词、辩护词、判决书四类。在进行情景模拟实践之前,首先需要为学生准备基础知识,让学生模拟学习刑事司法文书的制作。2.板块化、格式化诉讼文书。根据刑事司法文书的类型和特点,将刑事司法文书板块化,固定其写作格式,由学生就具体内容进行填充。3.根据模拟教学进程,有针对性的制作诉讼文书。随着情景模拟教学的进程,根据证据收集、审查、辩护、审前会议、模拟法庭的阶段,由负责角色带入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制作诉讼文书。

(二)主持和参加审前会议定位:学生了解审前会议的功能、流程,掌握确定争点、固定证据、证据交换的技巧,为庭审工作做准备。设计要求:1.审前会议的情景模拟设计应当帮助学生了解审前会议在确定争点、固定证据方面的功能。2.审前会议的情景模拟设计应当适合控辩双方进行证据交换,帮助学生了解证据交换中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证据交换来从对方手中收集证据。方式方法:1.情景模拟设计,背景案例设计见上文。2.分组:

(1)法官组:审判员1人。工作:召集控辩双方,住持庭前会议,询问回避问题,管辖权异议问题,调查非法证据排除,组织证据交换,确定争点,固定证据。

(2)公诉组:检察员2人,被害人1-2人。对管辖权异议问题、回避问题提出意见,固定证人出庭名单,参与证据交换。

(3)辩护组:被告人1-2人,辩护律师2人。申请会议和管辖权异议,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固定证人出庭名单,参与证据交换。

(三)组织模拟法庭定位:熟悉审判程序操作和实体法律知识运用,锻炼法律实践技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7]设计要求:1.案情设计便于学生模拟控辩双方收集证据。2.法律问题具有争议,便于学生就法律和事实主张进行法庭辩论。3.角色设计繁简得当,有足够的开展空间,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不至于过于繁琐,流于形式。方式方法:1.情景模拟设计,背景案例设计见上文。2.分组:

(1)法官组:合议庭3人,书记员1人。工作:主持审判流程、进行裁判、制作判决书。

(2)公诉组:检察员2人,检方证人2-4名,被害人1-2人。工作:制作公诉书、公诉意见,收集并提交证据,证人出庭作证,被害人做出陈述。

(3)辩护组:被告人1-2人,辩护律师2人,辩方证人2-4人。工作:制作辩护词、辩护意见,收集并提交证据,证人出庭作证,被告人进行供述与辩解。

五、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之四

成绩考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成绩考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考评指标、考评形式、考评内容上具有所差异。该考评方法重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刑事司法程序的实际操控,法律职业素养。主要依据“法律推理思维”“刑事司法程序掌控”“发现事实”“适用法律”“法律辩论”“司法文书制作”六个维度指标,通过情景模拟实践和书面考核的方式,引入教师和第三方考评机制,对学生的法律思维、实际操作、法律职业素养进行考评。其具体考评方法如表1。

六、结束语

刑事诉讼法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传统的讲授-演示式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刑事司法程序的设置功能和意义,在司法实践当中如何适用刑事司法规则难以把握。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以实践或虚拟的实践为导向,设计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目标对象,代入情景中运用刑事司法制度解决法律问题,进行实战演练,帮助学生体验刑事司法程序,培养学生法学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2]陈兵.法学教育应推进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3]徐立.试论法学教育目的与诊所式法律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7(2).

[4]彭锡华.法律援助式诊所有关问题研究[a].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C].2001.

[5]陈学权.模拟法庭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6]刘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2(7).

[7]刘晓霞.模拟法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0-12.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级人才。对于商科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企业和市场更是需要他们除了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企业产生效益。因此,除了加强实训试验,如何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搭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地提高综合思考和执行能力是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一直都在探求的问题,而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的指导思想

由于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大专生甚至是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胜任一些一线营销工作,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一些本科营销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不可否认,营销需要大量的基层人才,而且工作经验非常重要,然而中高级营销人才却是短缺的。具有系统的营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营销技能,并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的综合性营销人才是未来企业对高级营销人才的要求。因此,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学生需要在面对某一具体问题时知道如何进行推理,作出合理假设,并且能够有力表达。

首先,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从教师传授知识向学生获得学习能力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把教师的单向教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而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简单的课堂讨论,多让学生发言而已,而是系统地设计课堂过程,让学生愿意参与、积极学,之后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其次,专业教师要考虑如何将现实的企业问题带入课堂、融合到教学中去。案例教学在这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案例教学已引入我国多年,尤其在mBa教学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然而,在本科阶段的商科,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很多教师也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运用过案例教学,学生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活动中,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存在很多问题。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除了讲授经典案例,教师还应该采编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相关的特色案例。当然这一点如果缺乏高校的大力支持,授课教师在推行上是存在很大难度的。

基于以上问题,案例教学目前仍然是提高营销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授课方式,但要真正提高其效果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而且创新应该建立在结合高校的专业定位和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二、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也是困扰很多授课教师的一个问题。首先是案例来源的问题。据相关调查,目前拥有自由案例库的学校还较少,有案例的学校数量和质量也参差不齐,市场营销案例教材也比较有限。有些高校会向国内外知名商学院购买案例,投入也是比较高的。到行业去采集资料,自行编写案例的就更少了。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用到的案例都是在互联网上搜集改编的,互联网相对而言信息量大而且获取较方便,但是也会有信息超载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从专业建设和教学体系来说,拥有综合性的电子案例库或者案例教材是最佳的选择。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渠道获得案例都需要耗费授课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们积极的付出背后离不开高校和系部的支持。高校需要重视案例教学,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给予资金投入。比如可以考虑将教师参与企业实地案例的采编纳入教师工作量的核算中;将水平较高的原创性案例视为科研成果,赋予以学术论文同等地位,作为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的指标。

其次是案例内容的选择。案例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又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案例的顺序安排要符合这门课程的框架结构,案例的内容要结合理论知识点,在编写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否有一定的综合性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此外,案例的编写一定要体现冲突性,这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辩论,并且提出假设,根据信息作出决策。

从学生兴趣角度而言,应尽量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企业案例,这包括知名企业的案例或者本土企业的案例。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学生来说,这可以拉近他们和现实的距离。熟悉的因素包括案例发生地、涉及的企业、产品、品牌和管理者等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案例的可读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探讨企业的营销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决策人该怎么办。从应用型角度来说,教师在选择和编写案例的过程中应该加大本土案例的比例,尤其是对那些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高校营销专业。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企业的品牌推广,营销人才在这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案例的采编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深入企业了解信息、主动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帮助营销学生了解地方企业和行业环境,为其以后的就业提供很好的参考。学生可以把案例的讨论结果,例如营销策划方案反馈给企业,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当然实施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比如企业是否愿意公开信息,这就需要高校的支持和当地政府的鼓励了。

三、课堂授课

除了案例本身的质量,课堂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成功的案例教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案例素材。在平时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迷你案例,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阅读,快速头脑风暴后给出自己的意见。在辅导课或习题课上(有的高校设有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程)如果用到较长的案例,最好是让学生在课前提前认真准备,包括阅读案例、查找资料、回答问题和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提交方案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报告式的、或者是ppt演示等)。接下来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学生的讨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独立思考个人表述,另一种是分组讨论团队表述,这两种形式可以视情况结合使用。学生人数少的小班应尽量采用教师点名或者自愿发言的形式让每一个人都开口发言;如果是大班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更高些,组员人数最好在6人以下,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分组讨论,在一个学期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都应尽量让小组中每一个组员都有一到两次的发言机会。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讨论,其过程都是不同思想碰撞的过程,实现思维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比如在营销策划的案例讨论课中,一位学生或者一个团队提出自己的策划方案,其他同学可以就此方案提出异议或者建议,提出方案的学生再给予相应的解释或反驳,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相互学习,并给大家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倾听和总结非常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情况顺藤摸瓜的提问,把学生的思想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回应,鼓励冒险和不寻常的想法。利用案例素材中的矛盾点和争议性引导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评。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也不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需要提供给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案例的细节并不是讲授的重点,而是要从宏观上带领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原因和问题。除了自己专业知识的不断提升,教师还需要花心思去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驾驭案例教学的课堂。

四、反馈与评价

首先,许多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了课堂反馈这一环节,然而系统的反馈机制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更深入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方式。课堂案例讨论过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写一份“案例学习小结”,内容为该学生所理解的该案例所涵盖的理论知识点及其应用,以及通过此次课堂讨论自己的体会,或者提出新的想法以及建议。教师可提供与案例理论知识点相关的书单或参考文献目录,让学生通过写“案例学习小结”巩固理论知识,还可激发学习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学习小结应在课堂讨论课后就布置下去,让学生在下次讨论课前就上交,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除了正式的“案例学习小结”,教师还需要建立课下沟通渠道,例如利用邮件或者即时聊天工具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课堂上可能有些学生滔滔不绝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资源,而另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发言,这些由于害羞未能在课堂上勇于表达的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课下沟通提出自己对解决问题的不同看法或者建议。教师可以在下一次的课堂上点名公布这样的学生好的创意,供大家讨论和分享。在得到教师认可后,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慢慢的就敢于在课堂讨论时发言了。

其次,关于学生案例学习的评价问题。含有案例讨论的课程可以把学生的成绩分为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哈佛商学院的案例讨论课程这两部分的比例是各占50%。如果不是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来分配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那学生的课堂讨论又如何给予评价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勇气、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其中平时的课堂发言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要依据学的发言次数和质量、是否有独到的见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分。评分依据需要公开透明,当学期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分反馈给他们,并给出一些建议。除了教师评分,也应该让学生互评。到期末的时候学生互评则换成评分制和教师的评分结合一起算入课堂讨论部分的总分中。

五、总结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营销人才是未来的企业营销管理工作者。这样的营销管理者担当着企业品牌管理与制定营销策略的重任。要适应市场需求,教学方法就必须改革,需要从传授式向能力获得式转变,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案例教学虽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对很学生和教师而言其效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教师需要从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出发,围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因地制宜地对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创新的背后也离不开高校和专业系部的支持,只有共同的投入才能让培养出来的营销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奚红妹:营销策略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7).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5

一、讲授式教学法

课堂讲授式教学法虽然在法学教学中受到诸多挑战,但是在国际法课程教学中仍然是贯穿始终的使用较普遍的方法。讲授法与成文法国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具有天然的相适应性,即使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创立了苏格拉底式案例讨论教学法的兰代尔都没有彻底放弃讲授式的教学[3]。目前,课堂讲授法之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并屡遭批判,其主要原因不是方法本身问题,而是许多教师对这一方法掌握不力、运用不当之故。运用课堂讲授式教学法,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即所谓的备学生、备教材、备讲授内容。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需求。为此,上第一节课前,让学生先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国际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你对国际法有多少了解;第二,你认为哪些现象可以用国际法的知识来分析理解;第三,你希望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授这门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大致了解了学生对国际法学科的认知程度;了解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目标定位不仅局限于掌握国际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希望扩展课外知识,学到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在授课方法上,学生希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且多采用案例教学。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授课时就要对全部课程内容做通盘设计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做到详略得当,增减有度,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法主体等原理部分,进行详细讲授和透彻分析。

分论部分的部分章节,如外层空间法、国际法上的居民、国际关系法等一些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但自学不是放任,而是把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和参考书目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提纲挈领地略讲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还设计一部分章节介于详讲和略讲之间,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讲授。就课堂讲授的内容而言,除了教材上的基本理论知识点,还要根据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关系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补充真实的国际时事中的案例来分析解释国际法的理论,尤其要更多地联系与中国相关的国家实践。教材上的案例很难跟得上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时事有时能更好地说明国际法及其发展,所以在讲授国际法时如不密切联系国际关系的现实问题,就会让学生感到国际法高远空洞没有实际价值。如讲到国际罪行中的海盗罪时,结合2009年9月25日索马里海盗将一艘货船劫持到领海内索要一千万美元的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对这种行为哪些国家享有管辖权,管辖的法律依据如何,为什么中国要派军舰前往索马里海域护航?其法律依据就是国际法上的保护性管辖和普遍性管辖原则。在讲授先占规则时,全面介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争端的来龙去脉,我国对的历史和现实的国际法律依据;在讲授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时,介绍中国和日本东海划界的争端等情况;在讲授外交特权与豁免时,介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涉及的国际法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解读,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国家实践联系起来讲成“活知识”,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到这门学科距离现实并不遥远还挺有实用性。为此在授课计划中最好安排一定的机动学时,对于国际关系实践中发生的事件允许学生随时提出,如讲到国家要素时,学生提出我国台湾是否具备国家的要素,对此教师就可以依据国际法关于国家的构成要素,理论联系实际地帮助学生逐一分析我国台湾为什么不符合国家的要素,因此不是国家,进而无权要求加入只有国家才可以加入的国际组织。讲授式教学法具有无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缺陷,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尝试采用学界倡导的双向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二、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总结以完成教学任务[4]。讨论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备受青睐。国际法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一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讨论式教学法在运用中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案例讨论教学法的含义

在讨论式教学中以案例作为讨论内容,即案例讨论法,实际上就是案例教学方法的一种。案例教学法始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兰代尔创立的判例教学法,它是指由学生运用其所学法律理论和知识对某一真实或模拟案件应该如何定性、处理或围绕其他争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或辩论的教学活动[5]。美国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以苏格拉底问题讨论法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是苏格拉底式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中的所谓“案例”实际上指的就是上诉法院的司法意见。案例教学的实践者将这些司法意见运用归纳的方式总结出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对象[6]161。案例教学法之真正价值应当是培养学生掌握法律方法,即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具体案件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案例教学法,但与美国的案例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形式有案例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作业法、模拟法庭案例演示法等[7]。案例分析法和案例讨论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教师为主,在理论讲授式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基本原理;后者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引导,用基本原理分析案例或从案例分析中得出结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展开教学,与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相比是双向互动的交流式或讨论式教学。

2.讨论内容的确定

案例讨论教学中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案例、争议的理论问题和国际时事热点问题。论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选择,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后再由教师选择确定,通过案例材料或试听材料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法学是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国际法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讨论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法实现。为此,我们指导学生浏览国际法院网站分析讨论国际法院诉讼管辖案例和咨询管辖案例,也指导学生讨论案例教材中各国法院的案例。国际法院的判决对于认证和解释法律原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现实国际争端的解决也有指导价值,因为国际法院判例是国际法的参考辅助渊源。如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就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大陆架划界原则的确认,本案的判决对于解决我国与日本之间东海大陆架划界有参考价值。来源于国际法院和案例教材的经典成案固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现实国际社会所发生的国际事件更能反映国际法律关系发展的现状,所以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有一定综合性、启发性和争议性的典型案例,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关系的实践,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争议焦点或热点国际问题,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诸如我国台湾有学者主张台湾依据国际法上的实效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通过全民公决取得独立,就此“主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该论题是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能引起共鸣,有可谈性,学生们非常积极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学生们情绪高涨,高潮迭起,事后不少学生还对讨论的有关问题津津乐道。总之,不论讨论的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论题是讨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对于讨论问题提出的方式,根据具体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的范围宽窄决定。如涉及知识点比较宽泛的论题,由教师根据论题内容设计若干相关联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再随时补充提出新的问题共同讨论。如讲到课程最后一章“战争与武装冲突法”时,其中“战争罪犯及其责任”一节的内容综合性较强,尤其与总论部分的“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法律责任”一章关系密切,对这一节的讲授采用讨论式教学,布置学生讨论“战争罪犯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其法律依据如何”?为了讨论这个论题,设计一系列与前述章节有关联的综合性问题,训练学生融会贯通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什么是国际罪行,对于国际罪行承担责任的主体有哪些?进而引出“国家、个人能否承担国际刑事责任?”各自承担责任的方式如何?第二,战争罪犯由什么样的机构审判?进而引出“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的目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法律依据如何?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意义?对我国的意义如何?”第三,比较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分别是什么性质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各自的职能范围如何?

对于光华寮案和湖广铁路债券案涉及国际法主体的承认、继承、国家豁免等有限范围,就把案例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独立分析,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们在课前互相交流、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与“学”是双向的复合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客体;但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就体现为主体,而教师和教学内容就成为客体。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如何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最大愿望。案例讨论教学方式给了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规律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双向关系对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起着教学相长的促进作用。选定了要讨论的论题之后,还要依据论题灵活地选择讨论的方式。

3.讨论方式

讨论在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主持,也可以由学生主持;在组织上,可采用小组讨论、大班讨论和对抗性辩论。对同一个讨论题目,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大班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效果会更好。具体做法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在大班讨论会上,除各小组中心发言人的主要发言外,其他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在班上发表,做到畅所欲言。案例讨论教学主要是按照课前布置好的讨论议题,列好提纲,课上讨论,也可以课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机选择议题讨论。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全堂讨论,也可以半堂讨论或选择若干分钟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介绍完相关的知识点后,提出几个更深入的议题供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讨论学习。为了保证课后讨论的有效进行,对同样的讨论问题设计不同的检验讨论结果的方式。比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案例分析作业题的方式分组提交讨论结果;个别对于讨论问题感兴趣并愿意深入探讨的学生,可以把小组讨论分析的结果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提交,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法学专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毕业论文的阶段论文,让学生对这一论题进一步关注,积累素材为毕业论收集资料的准备。

把课后讨论结果以不同方式提交,学生们的答案不仅有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有个人的真知灼见。该方法中的问题研讨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成绩评定形式,指向很多的教育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能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无论讨论的方式如何,讨论式教学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的掌握从书本到实践,从死板的记忆到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6]158。为此学生需要做充分的准备。首先,根据讨论内容收集资料,必要时到实践部门搞社会调查,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在阅读大量资料、吃透案情、领会题意的情况下,才能在讨论中旁征博引,运用自如。在“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一章中,为了讨论“战争罪犯及其责任”这一论题,为学生提供以下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选用,如教材第四章“国际法律责任”,第五节“国际罪行”;第十七章“战争法”,第六节“战争罪犯及其责任”;梅汝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余先予和何勤华的《东京审判始末》。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学生们又自己补充查阅了其他的资料,如电影《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提出了许多教师没有提出的问题。其次,编写发言提纲。发言提纲要列明自己的观点,一般要求有论点、论据,并对有可能出现的反对观点作好反驳的理据。如果是案例讨论,要写明案例的性质和法律适用依据。对一些有明显争议的讨论内容,可以把持对立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在大班讨论前先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写出一个发言大纲。在正式讨论时,两组学生的代表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自然形成唇争舌斗的场面,教学效果更佳。虽然讨论式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辅助地位,起着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展开组织引导教学的作用,但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专业功底、知识面等方面更好地提升自己,而且要密切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就论题内容进行讨论,防止讨论偏题。如讨论“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分别是什么性质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以及各自的职能范围”时,学生们进而提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为什么没有像前南斯拉夫总统米勒舍维奇一样在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受审?

因为有可比性,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但同时有学生提出米勒舍维奇死在监狱,因而怀疑前南国际刑事法庭的合法性。这个问题的确有争议,很复杂,不是学生力所能及,因此,教师只告诉学生问题的所在即可,不必让学生继续讨论。可见教师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授课的总体进程和方向,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在讨论中由于意见分歧而僵持不下时,教师应抓住关键,适当地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讨论步步引向深入。如讨论“国际罪行承担责任的主体”时,有的学生提出“只有国家应当承担责任”,还有学生提出“国家和个人都应承担责任”,两种观点僵持不下,对此教师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考虑两种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国家承担责任的方式是民事赔偿,而个人承担刑事责任。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个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反问或提问,以求抛砖引玉。教师在讨论结束前要做小结,内容要紧密结合讨论的情况,把学生的意见观点作一个全面的概括,提高学生对论题的认知层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一些法无明文规定或者规定得较为原则,甚至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只能谈倾向性的意见,不必强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意见一致,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为以后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4.案例讨论教学法的重要性

经过几轮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讨论式教学在国际法教学以及多数法学学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对法律专业人至关重要。

(2)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式教学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讨论式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提倡研究精神的开放的教学体系。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靠教来引导[8]。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找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讨论式教学正是以这样的原理而展开教学,其结果是教师取得了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学生改进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

1.引言

目前,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一线体育教师的积极探索下,案例研究正逐步成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体育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使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策略,使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并驾齐驱。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案例设计法。

3.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3.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在案例的策划准备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价值意义所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为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准备。通俗说指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3.2分析研讨,拟订方案。

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初步拟定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

3.3亲自动手,撰写案例。

方案确定后,就进入案例的撰写阶段。在对案例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或模式进行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时要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描述真实具体,详略得当,情节跌宕起浮、合情合理,素材取舍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简洁生动,文笔表达流畅。

3.4总结反馈,分析评价。

在案例设计的总结阶段,要根据案例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分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地方,总结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需要把它总结深化,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实现质的飞跃,以便指导后继的教学实践。

3.5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3.5.1鲜明主题。

体育教学案例总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借助主题反映事件的内容或形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个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3.5.2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亦即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三言两语即可,不要啰唆。主要描述事件的大概场景,概括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问题。引言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目的是使读者做好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5.3案例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轻的新教师任课;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5.4细节描述。

主题确定后,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细节描述是整个案例的主体部分,切忌在叙述上简单化、表面化,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具体情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撰写时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描述。

3.5.5案例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思路,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还要交代最后的结果,即采取多种形式的某种教学措施后的即时效果。它不仅包括学生反应,还包括教师的基本感受,因为让读者了解或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解。

3.5.6分析点评。

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撰写者要有一定的观点和分析,尤其是对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评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点评时,要在叙述、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3.6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评价的指标。

尽管目前对案例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前体育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其评价“标准”至少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

3.6.1对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

从整体看,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选题的本土化、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布局的合理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案例决策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案例素材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翔实性;案例表述的逻辑性、可读性和流畅性;案例撰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3.6.2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

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思考讨论题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程度、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分析的深浅清晰程度、课堂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3.7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注意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案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7.1注意案例的广泛性。

成功的案例教学,仅仅依靠教科书或案例库中现成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资料,将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搜集起来。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吸收进来。这既能增强案例的广泛性,又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3.7.2在案例中故意设置悬念。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和路径,从而检验和实践已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恰当巧妙地在案例里设置一些不同的悬念或陷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已学过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设置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展开了讨论,巩固了学过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7.3案例要能引起争议,有分析阐述。

案例内容越是有争议,案例的层次、角度越复杂,越能引起师生的思考与共鸣,激发学生的争议与讨论,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更进一步地引起大家的思考。因此教学案例写作,不仅要对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而且要有教学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学现象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这样在有争议又有分析的教学案例中,能引导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展开思考,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更加深入、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7.4加强案例库的建设管理,并及时调整与更新。

案例选择离不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则为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应对搜集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整理,制作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体系严谨的案例库,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模拟法庭;课程;不足;改革

模拟法庭(mootcourt)源于美国法学院,是指以实际或虚拟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模拟诉讼庭审的各项准备环节和最终的庭审,借此来锻炼法学学生理论及实务能力的一种课程形式。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恪守单一的授课方式,缺乏对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论技巧等能力的培养。目前模拟法庭在各校的开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课程设计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使得模拟法庭教学有名无实,往往令学生及教师感到产出和投入不成正比。

一、模拟法庭课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庭前准备过于薄弱

优秀的模拟庭审过程应基于庭前充分扎实的准备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着重强调开庭后的程序流程,而对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缺乏有效指导。这种境况虽可使学生熟悉主要的庭审流程,但却缺乏对案卷材料审阅能力、对正确适用法律的能力、以及对证据的搜集和甄选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庭前准备薄弱实际上造成了模拟法庭课程的形式化和浅易化,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各庭审程序所蕴含的理论和实务价值,致使课程效果欠佳。

(二)案例选取的随意化、非典型、争议性小

在模拟法庭课程的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尤为重要,优质案例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并使其能深入地将传统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庭审相结合,而目前模拟法庭课程中所选取的案例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与教师的个人偏好、履历等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便造成了案例选取的随意化和不稳定性,使得学生们很难理解案例本身的重要性。其次,案例选取的随意化也造成很多模拟法庭课程所适用的案例不具很强的专业争议性,争议性小的案例难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更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三)重程序轻实体,模拟庭审变成剧本演出

目前高校模拟法庭课程中,普遍存在所谓的“话剧表演”现象:庭审各方在开庭前互通“剧本”,甚至经过多次“排练”,开庭审各方一派和谐,不同角色之间默契配合,使得庭审过程实现无缝衔接,为观众呈现一场庭审“大戏”。这种模拟完全背离了该课程设计的初衷,庭审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会运用主观能动性去进行思考、应变、协调,所学知识也不能内化自身。

二、模拟法庭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应给予庭前准备环节足够的重视

教师应设计多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加深对庭前准备工作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关于庭前准备环节的相关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提供一些庭前准备的小练习。比如,可鼓励学生思考哪些工作需要在开庭前完成,并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们参考;其次,可组织学生前往法院观摩真实庭审过程,并在观摩后就庭审准备、庭审流程、庭审用语、庭审礼仪等问题即时进行教导,避免在之后的模拟庭审中出现相关问题。对学生的考核项目也应包括庭前准备环节,教师可通过答问、检查相关文书准备情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

(二)案例选取应精致化、新颖化、规范化

案例选取工作是模拟法庭教学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案例选取应脱离随意化的误区,选取真正能达到模拟法庭课程教学目的优质案例。首先,教师应对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后,再决定该案例是否入选。教师应对案例的复杂性、代表性、争议性、时效性、热点性、难易性等等性质进行考查,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地选取案例。其次,案例的选取方式应该有计划、成体系。对于经典案例可留档保存,以备后用;对于新颖案例应进行适当分析,剔除不符合教学目标的部分,再行启用。

(三)注重实体部分的教学

为了避免模拟庭审时“表演”的成分过重,需对学生准备庭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模拟法庭课程要求学生按角色需要,分别准备开庭时所需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严格控制学生所得到的信息。例如,在法律文书的提供问题上,教师不能提供格式标准、思路清晰的各类结论性法律文书,如书、判决书、辩护词等。二是需将学生分为明确的小组,如法庭组、辩护人组、检察院组等等,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所代表的不同诉讼参与起草相关的法律文书、制定不同的诉讼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第三,教师切不可完全“放手”,任各小组完全自行准备。在开庭前,教师可与各小组分别商讨有关实体法的各种问题,甚至可邀请有经验的法律实务人员来进行指导,但是在指导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给予学生结论性的建议和要求,而应引导学生思考各类庭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之道。

(四)提高角色分配的合理性,避免“搭便车”行为

采取小组的形式有利于讨论的深入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确有部分同学不愿参与讨论。这主要是因为单次模拟法庭参与人数有限,一些学生因难以在最后开庭时承担重要角色而对课程本身失去d趣。因此强调庭前准备环节的重要性极为重要,因为庭前准备环节可尽可能扩大单次课程的参与面,令学生们都有适当的任务。教师最后考查学生也应结合其在准备材料、参与讨论和扮演角色过程中是否发挥积极作用作为考核基准。

三、结语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先进的法学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高度考验教师教学水平和需要学生深入参与的教学形式,模拟法庭课程的开展殊为不易。各高校应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外已成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模拟法庭课程体系的各项不足和弊端进行改进和完善,使这一课程形式真正惠及广大法科学生,为我国未来的法治道路添砖加瓦。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公共行政;案例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公共行政教学,并非单纯传授知识,还要求培养学员的行政能力。以往常认为教学就是学知识,能力的培养靠实习。结果,教学中学的是规范的、抽象的、原则的内容,实习时接触到的是丰富的、具体的、变动的现实。这就出现了课堂讲的不现实,现实存在的进不了课堂的情况。这种情况显然有待改进,而行政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已证明行之有效而又较易开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与纯粹的理论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780年首先使用,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以“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为口号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开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丰富了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简言之,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公共行政学理论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形象、生动的案例将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合作协助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高等院校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设计环节

1、案例设计环节是公共行政课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我国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大多是针对党校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的,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在实践经验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普通本科生则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在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提高学员的实际决策和领导能力,具有很强的职业化倾向,而普通本科生的主要目的则是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并初步了解公共行政的实践。这个重要区别要求对高校本科生进行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时不能简单照搬和套用在党校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也不能直接模仿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案例教学方法,而要运用符合本科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方法。

本科教学过程所选取的公共行政案例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事件或场景,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公共行政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案例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谓“课件”,它至少有三个要素需要考量:一是必须从公共行政的实践中择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行政事件客观规律的案例;二是必须结合本科教学的特点,选择有一定深度、难度的案例;三是必须对提升公共管理者的素质有帮助。首先是案例的选择。公共行政案例应该是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一个缩影,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这类案例的材料源很多,如图书报刊、影像资料中的行政事件和历史影像资料;政府网站上的公共行政事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事件,等等。针对教育对象不同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案例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如法律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一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中取材;能力素质的提升,可以选择一些政治名人如何在复杂情况下破解政务难题的事例等。其次是案例的加工。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不是排斥案例的加工。有的案例要从大量的图书报刊、影像资料和文字素材中选取反映同一个主题的相关材料进行整合加工;有的案例是通过参观访谈、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等方式获取原始材料,然后通过整理、剪辑和技术加工等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处理,最终制作成的教学案例。为了教学效率的需要,对有的行政案例要去粗取精,否则,案例事件过于冗长,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公共行政学具体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具体案例所蕴含和针对的理论内容匹配起来,进而重新调整公共行政学课程内容的体系安排,实施“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循环滚动方式。在这种循环滚动的课程安排中,每一个单元的案例教学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启下”即“先案例启发后理论学习”,从案例教学中引导出即将学习的新的理论内容;“承上”即“先理论铺垫后案例检验”,在案例教学中来检验和扩展学生对刚学习的理论的掌握情况。这种循环滚动模式,要求将这种课程安排到每一个单元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包含公共行政学两个以上理论内容的一个综合性案例,其所包含的两个理论一个是前面章节刚讲授的理论内容,一个是即将要讲授的下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第二种形式是包含公共行政学两个以上理论但由两个简单案例组成的案例组,其中一个案例包含前面章节刚讲授的理论内容,而另一个案例不仅与第一个案例在背景、领域、主题等方面相关,而且还包含即将要讲授的下一个章节的理论内容。这样,可以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的“理论学习―案例检验与案例启发―理论学习―案例检验与案例启发”式的循环滚动进行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理论教学时间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60%左右,案例教学时间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40%左右比较合适。

(二)组织实施环节。这个环节是一个由“需求调查”、“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三个基本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

1、需求调查。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需求调查就是在刚开始实施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之前或在实施完一个周期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之后,以座谈和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需求和反馈。需求调查的内容应该涵盖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基本评价,包括学生对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兴趣程度、对课程内容难度的感觉、对课程内容的自学程度、对当前案例教学作用的评价及其原因等方面;第二,学生对教学案例的需求,包括对不同时代的案例、不同地区的案例、不同难度的案例和案例的数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三,学生对案例教学具体操作的要求,包括案例讨论的时间安排、案例的布置方式、案例的展示方式、案例的讨论方式、案例教学中的分组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与本专业相结合,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关于如何进行课改的问卷调查。恰逢2009年教务处开始在全校大力推广教学改革,笔者组织全班同学以本专业的课程《公共行政学》为例,针对全校开展了一个关于教改的问卷调查。具体措施:第一步是对我校所有开设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专业的学生通过焦点团体访谈和整群抽样的问卷方式进行了公共行政学案例教学的学生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学生需要怎样的案例教学――襄樊学院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学生需求调查报告》;第二步是依据调查报告的结论和建议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落实和运用公共行政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案例教学方式,在案例选择以及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形式上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挑选在教学中效果良好的20个案例并制作成规范的案例课件;第三步是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完成教改论文《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意义及其模式构建》;第四步以“如何了解真实的公共行政?如何学习公共行政理论?”为主题进行公共行政学学习交流活动,以学生自己经验漫谈的形式很好地推广了如何利用案例来学习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改的意义,也使教师们了解了学生所需,提供了课改的方向。

2、教学准备。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准备是根据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需求调查的结果来为课堂上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做好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需求的公共行政案例库。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实习观察等方法来广泛搜集公共行政案例,入选案例库的案例要符合明确的理论针对性、现实性、可分析性与可争论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典型性的特征,案例库中每一个案例的资料要包括案例标题、引言、正文、结束语、思考题、来源说明、相关附录资料、适用章节、教学目标、分析要点、课堂安排等各个部分,并尽量将案例库中的每一个案例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资料以提高案例资料的可读性;第二,提高任课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承担组织课堂活动、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平等参与讨论、总结与点评案例等多种功能,这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提问能力、思维引导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学习、互相观摩教学活动、参加相关交流和培训项目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第三,必要的物质准备,包括多媒体教室、挂板、卡片等在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施和工具。

3、教学实施。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就是在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活动。

三、教学具体实施环节

由于高校公共行政学课程与公务员培训和mpa教育的课程在课时数量和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差异,要求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既不能将其当作简单的举例说明,也不能过于复杂繁琐,而是要求适用、简洁、高效。这种具体操作包括“案例布置”、“案例讨论”、“总结点评”三个基本步骤。

(一)案例布置。案例布置就是向学生提供案例内容并规定讨论的议题和具体要求。案例的布置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事先布置,即在一次理论教学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在紧接着的一次案例教学课上进行具体讨论,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案例多采用这种方式,以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案例本身及相关资料,能够利用两次课之间的教学间隔时间做充分的准备;第二种方式是当场布置,即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即时布置,然后就开始讨论。无论是那种方式,需要根据案例自身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案例展示方式,包括由教师口头表述、由学生口头表述、由学生阅读分发的书面文字材料、观看多媒体课件、观看影视资料以及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表演等不同方式。

(二)案例讨论。案例讨论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最少可以运用以下四种基本方式:第一,全班自由发言,即在案例布置之后,让课堂上的学生围绕讨论的议题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小组代表发言,即将全班学生分组,先由各小组讨论,然后让小组推举代表总结本小组的观点在全班发言;第三,小组辩论,即先将全班学生分组,然后各组之间展开辩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发言都代表本小组的观点;第四,主题式发言,即先由一个或几个准备充分的学生做完整的主题发言,然后由其他学生自由向主题发言者提问,主题发言者尽最大努力回答这些提问。在案例讨论中,可以采取的分组方式也是多样的,包括按名册顺序平均分组、按当时座位情况就近分组、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按照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分组以及按照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学生分组等。其中,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按照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分组和按照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学生分组的讨论效果更为良好。

(三)总结点评。在学生讨论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必须要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点评。总结点评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案例本身,包括案例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案例的理论意涵、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和障碍以及实际情况的发展趋势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发言的情况,包括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创新观点的可取之处、语言表达的情况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四、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延伸

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延伸是指在课堂案例教学之后,让学生尤其是兴趣浓厚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渠道,作为对时间有限的课堂案例教学的补充。比较实际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扩展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一)行政论坛,即举办定期的行政论坛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举办定期的公共行政论坛,作为学生在课后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制度平台。每一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体现在公共行政领域新近发生的案例中。每一次论坛既可以由教师做主题报告,也可以由水平较高的学生来担任报告人,还可以邀请有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作为主题报告人。

(二)考察实习,即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习活动。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课堂,还需要走出去了解实际情况。积极建立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广泛扩展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实地的参观考察或见习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政府的实际运作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会带着课堂内容,要求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作真实的场景再现及具体操作。对此,笔者曾经带领公共事业管理学生深入走访了襄樊市周边的几个乡村,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调查,之后各组合作写成调查报告。之后,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优的调查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学习过程强化了同学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当然,这种校外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困难,可就地取材,如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公关大舞台,包含着多层面的公共行政实践活动,只要善于发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多。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web技术案例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39-02

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是当前各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众多的互联网技术中,web技术是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学生通过web相关技术的学习,能够打下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基础,从而具备互联网相关行业从业的基本能力。

《web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授课内容涉及web的前端开发技术和后端开发技术,主要知识点包括:HtmL、CSS、JavaScript、pHp(或JSp和aSp等后端开发技术)和网站开发工具的使用等等。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与其他的单一编程语言课程相比(如C语言、Java和C++等),本课程具有知识点零碎、内容庞杂和前后关联性较少等特点;其次,随着各大互联网企业不断推出新的技术,web技术中的新技术和新名词也不断更新,如Server-sideJavaScript、HtmL5drag&drop和CSSanimations等等,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加入这些内容,而能够学习并掌握这些新知识却是这些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最后,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会参与各种项目或竞赛,而对于信息科学的学生来讲,这类活动通常需要建立一个网站,如何能够充分掌握web技术并快速地建立有效的站点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迫切需求。综上所述,探讨和研究《web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1案例驱动的《web技术及应用》教学改革

针对《web技术及应用》的内容零散、新内容组织和快速应用等特点,本文从案例选择、教学组织和考试环节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

1.1案例选择

由于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关联性不强,本门课程的案例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案例应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技术的优劣。比如本门课程中CSS的布局与定位是重点。所以CSS布局与定位的案例应当先选取一个结构较为规整的页面,紧接着应当选取一个结构不是很规整的页面布局,同时使用HtmLtable和CSS来布局,使得学生充分理解CSS布局技术的巧妙。其次,案例的选择中应当通过剖析旧有技术的缺陷而引入新的技术。比如较新的HtmL5,

应当引入使用旧HtmL标签一个网页网页案例,再使用新的HtmL5标签制作该网页,说明新标签的优势。最后,应当在每一个主要技术学习之后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这个案例不要求很复杂,但应当尽量包含该技术的主要内容。

1.2教学组织

当选择好相应的案例之后,就要针对如何讲好案例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

首先,应重视web技术的角色划分。网站的制作一般都需要经过需求分析、内容设计、美工设计和页面制作等多个步骤,步骤与步骤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且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以往的教学强调页面制作,而忽略其他步骤,往往导致学生在面对制作整个网站时没有头绪。因此在案例中应按照网站的制作流程设计案例,在案例的展开中引入角色划分教学法。学生扮演在网站制作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每个人从自身的视点和需求出发,体验制作网站的完整从无到有的过程,理清概念和技术自身所处的位置。

其次,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网页,而应当更进一步教会学生做网页时的思维方式。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这样的现象,即课堂上看老师做的时候明白,但自己动手去做却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仅仅教会了做网页的步骤和方法,却没有交给学生遇到不同场景、不同风格和不同格局时需要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选择使用何种HtmL标签来表达所需内容时,有时可以使用超链接来表达,也可以用段落和列表等其他标签来表达,这时教师最好将多种标签的使用各自展开讲述,使得学生明白做网页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其制作过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

再次,在教学的过程应当采用引导教学法。比如针对Http协议部分的授课,部分教师仅仅给出了协议的内容,而没有告诉学生协议各部分的作用。此时可以利用火狐提供的firebugs或ie提供的Httpwatch或等工具抓取浏览器发送的Http协议数据包,通过对包头的解析形象地说明Http协议核心数据的作用。再比如限于授课内容和课时,后台编程部分一般只能提一下,无法深入下去,导致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时可引入一节技术路线专题课,阐明任何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技术的应用场景,真正理解技术的精髓。其组织方式可结合实际,采用对腾讯、淘宝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主要产品进行分析,说明他们的业务需求和设计理念,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在产品发展各个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行选择技术和发展路线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不同后端开发技术的理解。

最后,信息科学的学生在学习中一般保持着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并且课堂的参与性较高,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过程。还要注意的是,在《web技术及应用》课程开设的同时,一般会并行开设信息科学的一些基础课程,如C语言、数据结构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等,因此还应结合这些课程丰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web技术的优点,及其相比其他技术的缺点。从而将学生已学的知识融入web课程中,增加授课效果。

1.3考试环节

以往课程的考试形式是教师出卷,学生答卷,这种考试形式拘泥于书本知识,无法了解学生真正的能力。《web技术及应用》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概念,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动手制作和协调能力。因此除了一般的笔试环节,还可以增加项目开发环节。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经过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确定项目题目。项目的运行时间贯穿整个授课环节。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完成规定的项目内容和相关文档。主要内容应包含网站开发的主要的几个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网站规划、美工设计和网站制作等环节。最后通过答辩、互评和自评等考评项目得分。项目成绩比重应不少于的整体课程成绩20%,同时建议和鼓励学生以这些项目为基础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竞赛,对于获奖项目给予额外加分。

2结语

通过对案例选择、教学组织和考核环节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得学生对《web技术及应用》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提升项目和竞赛能力,从而为为培养知识与技能双优秀的互联网高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李翔.基于项目驱动的“weB开发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5):124-125.

议题式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应用型人才

0引言

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战场,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高效利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指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1.1案例选择阶段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有五大因素:①在教学上的用处。考虑一个案例在教学上的价值时,首先考虑它说明了一个什么理论,因为“每一个案例都需要理论”。不能通过案例来说明一个理论,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②引发冲突。争议性是对一个案例开展讨论的基石:它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辩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一个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③强制性的决定。争议通常出现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刻。一个好的案例通常强迫学生做出自己的决定。④案例的综合性。一个好的案例还要有综合性,能涵盖管理和分析上的普遍性的问题。⑤教学案例要简洁。课堂讨论必须有一定的综合和抽象的高度,要谈到管理和分析的原则性问题。太多的事实会让学生专注在细节上,所以,教学案例一定要简洁。但同时,长的案例也可以让学生能区分什么是有关的,什么是无关的,学会找出重要的东西。

1.2案例呈现阶段

为了保证案例的教学效果,应该事先让学生知道下一次课要讨论的案例是什么,从而进行相应的分析预习。同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研究和观察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框架。

案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只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可以借助情景模拟、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接近现实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问题做出判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呈现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案例材料进行组织编排。

1.3案例讨论阶段

案例讨论环节中,要求学生通过充当案例中的相关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和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等。通过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力求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转变成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行政能力。

1.4案例总结阶段

对学生的案例总结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2我国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误解

目前,学校教育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很少会去质疑教科书和教师的正确性。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讨论时出现冷场的情况,致使案例教学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教学任务不合理

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如果在讲授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学生的讨论就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法往往成了在讲授中举例子,与真正的案例教学法相去甚远。

2.3案例编写方面的不足

在案例教学中,精心选择恰当的案例并引入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工作。而案例编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目前还不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无恰当案例可选的现象,为了应付检查,只能选用无准确性、无针对性、无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教学的现象。

3对策

3.1加强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因此,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改变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认知。

3.2改变高校培养模式

由于人才培养需要因材施教,统一的方案与模式不利于个体的成长。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应该关注的是相关基础制度及条件的创造,而不是细节上的关注人才的具体培养方式。应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从而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和人才的特性,实施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3.3加强产权保护

加大案例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案例的编写提供相应的名分和资金资助,激发相关人员积极撰写教学案例。

4结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案例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霍玉敏,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6):30-32

[2]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01-10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