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6:36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1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2

1.高中英语阅读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

1.1提问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常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增多。但是提问式的教学模式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如:(1)问题的角度把握不到位。如果教师设计的数量及覆盖面由于质量低,就使得学生对文章阅读以及语言的学习与理解只能处于基础状态。(2)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性较多。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并找出问题的答案,使得学生不再用心阅读文章,转化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学生阅读的控制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空间。

1.2对话式。在提问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下,出现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课程的设计与学生的参与,使教师与学生能更加融合。但这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1)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注重情景的设计,有时就会有几种情景设计不连贯,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偏离。(2)回答代替互动。如果教师注重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课堂交流就成了简单的应答活动。(3)缺乏逻辑性思维。教师为了是口头交际的教学情景跟方便,常常忽略了多种情景结合的主题。

1.3讨论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首先由教师进行备课,其次在课堂上布置讨论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进行讨论总结。但是,讨论模式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阅读材料。所以讨论式只是一种片面且单一的教学模式。

2.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2.1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是把任务作为课堂的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大概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其中心应该是意义,以意义为中心的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2)任务的亮点在于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种交际问题必须是源自于现实世界。而且要能具体的贴近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够让学生们充满兴趣并对此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3)任务的设计应该注意到任务的完成,证明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任务的完成情况。

2.2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目标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养成,教师在这个目标中发挥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学生的阅读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并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助和互动。发掘学生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整个阅读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以此来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

首先,任务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从学生的日常的社会生活及认知层次出发,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使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感情态度,以及能够积极自主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以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的角色进入到阅读教学中,并以如何让学生"学"好来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整体素质。

再次,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开放,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接受并且满足更多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提供学生从多方面获取语言信息,并将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够应用到阅读实践中。

3.任务型教学模式案例及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步骤: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后续。接下来我们结合教材weLoVeenGLiSH---BooKii---UnitFoUR;attHeZoo这一课来展示一下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中,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3.1任务准备: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到课堂时间内应该学习的词、句、对话等知识。可分为以下几点:

a.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b.培养学生的兴趣。

c.让学生尽快熟悉规定的话题和语境。

d.掌握关键的课堂知识并搜集用于写作的素材等。

如在attHeZoo这一课中,其目标为:

a.语言知识和技能:能够听、说、读关于描述动物的名字、颜色和外形特征等词、或者句子、小故事等;能简单的在提示下写出应掌握的单词和句子;了解元音字母"o"和"U"的读法和其在单词中的读音。

b.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合作的态度。

c.使课堂学到的也能充分利用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简单英语,学会主动思考和联系,将学到的简单词汇运用到生活中。

3.2任务实践: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并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实践的形式可以有多样化,比如手工制作,唱歌,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等。在attHeZoo这一课中,我让学生们课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动物的图片,上课的时候贴在墙上,然后五人一组进行游园活动,每组内的成员都能轮流当小导游来为其他同学介绍黑板上的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颜色以及身体特征等,其他人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3.3任务后续:在课堂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同类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让同学们记录下来关键词,然后进行复述。使学生们能够纠正错误,也方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分析: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同学们将自己社会经验和实际生活融入进课堂,使学生能够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3

一、采用谈话式教学方式,在双边互动中有效讲解

运动发展学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其本质是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深切交流。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进程中,围绕问题条件、解题要求、解答方法等方面,引导和指导学习对象进行深入的双边交流、探析等实践活动。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案例讲解忽视其过程互动特点,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单边教学活动,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解题技能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学活动双边特性的应用,采用具有互动、双边特点的谈话式教学方式,通过交流谈话的形式,引导初中生围绕案例的设计意图、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和研析活动,保证案例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指导实践中有效探析

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指导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分析、解答的教学任务。探究能力培养,是教师数学学科案例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这就决定了以往的直接告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案例教学要求,应渗透和呈现案例讲解探究特性,设计学生亲自探究分析的实践过程,让学习对象在深入探究思维、教师科学指点下,得以有效解决数学案例,得以有效锻炼解题技能。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把案例教学看作是探究案例解析“真相”的运动过程,延伸案例教学过程,放大案例探究功效,提供初中生探究分析、归纳判断的实践空间,并做好探究过程的指导和总结,推进探究研析的进程,获得解题技能的锻炼提升。

三、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在深刻评判中有效提升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理论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资料,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为基本目的。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联系市场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因此应该积极倡导,有效实施。

一、什么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所谓市场营销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工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市场营销活动)的客观描述。

明确了什么是营销案例,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呢?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点从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就是来自于对企业实践经验的和提升,如著名的市场营销观念及BCG矩阵图等首先就是由企业提出来的。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以及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营销理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行为指导;反过来,企业的实践对营销的理论提供实证分析的基础,同时也对营销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营销理论的更快发展。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案例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挑选案例一定要严谨。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营销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案例分析法中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挑选的案例一定要是近期发生的;其次,挑选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本地区企业的典型案例,这样学生对这些企业有所了解,会产生亲切感,更有感染力。最后,挑选的案例要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

选择的案例主要有三种类型:(1)简单案例,即只包含一、二个知识点的案例,每次由一名学生在三、五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案例或教师提出一个简单案例,如“宝洁公司品牌营销”或“蒙牛安全生产24小时直播”等,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实际问题与理论充分结合;(2)专题案例分析,即包含一个基本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题目都十分具体。例如“公司定价时考虑那些因素”或“公司‘十一’促销方案分析”等,学生不但要对案例中提出的产品与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目标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产品进行市场分析;(3)问题案例,即主要针对某项或某方面的营销活动案例。案例有两个基本来源:本土案例和外国案例,这类案例主要内容包括营销活动及存在问题的背景叙述和相关因素提示等部分。

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掌握大量案例,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获取案例的途径包括收集案例和编写案例。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备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时运用。

2.课堂实施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由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5

1采用“先理论后案例”的教学策略,即先基础后应用的方法开展案例教学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给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知识点的有机串联。笔者在分析化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可分为:①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引出案例;②课堂讨论前,指导学生分析案例,发现主要问题,选择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加以应用,并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③课堂讨论时,指导学生在所学过的知识点中,设计出可行的方案,并分析各自方法的优缺点;④总结课堂讨论,并将案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引申与拓展。例如,分析化学中,滴定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者互为补充,各有所长。滴定分析的优点表现为准确性高,仪器分析的优势在于专属性强和灵敏度高。如何理解这两类方法的优缺点,可以在学生学习酸碱滴定法后通过乳制品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一具体案例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008年,因食用三鹿婴儿奶粉而患肾结石的报道铺天盖地袭来,罪魁祸首三聚氰胺也因此浮出水面。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含n量高达66.64%)假性蛋白,能使蛋白质含量检测结果合格,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在蛋白质含量测定中以假乱真);进而分析凯式定氮法优缺点(从而引申出滴定分析法的共性);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借此引申出仪器分析法的优点)。通过这一案例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物质结构性质出发设计合理的分析方法的思维。

2先小组讨论后提问互动启发式开展案例教学

课堂案例讨论前先对学生分组,由学生自荐和推荐的原则选出组长,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案例分析。组长负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知识点的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寻找答案,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和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进行案例分析总结,教师随后再进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和启发式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调整学生评分制度

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课堂上积极发言并展开讨论。期末成绩的评价也因此采用多元化机制,包括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40%),实验成绩(20%)及平时成绩(10%)。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来自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评分可实行鼓励加分法,即积极参加讨论发言的同学得到加分,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采用这一多元化考评机制后,促使学生把学习落实在平时,既可以避免考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考试心态,减轻学生的迎考负担,同时又可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后,本校分析化学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在分析化学三基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的客观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基础之上,适量增加实验设计和分析讨论案例。在考试规定时间内,考察学生合理选用分析化学方法的能力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原因,以更好地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

4应用案例分析时的注意点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6

教育学指出,案例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抓手”,学生学习技能素养锤炼的有效“平台”。笔者以为,数学案例,不仅要成为教与学活动效果提升的有效“平台”,更要成为激发学习对象能动学习意识的重要“载体”。初中生在解析数学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其能动意识都是在建立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基础之上。通过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现行的教材内容以及案例,生动性更为显著,现实感更为丰满,趣味性更为浓厚,探究性更为明显。这些特性,为初中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树立,提供了有效条件。因此,数学案例应成为教师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抓手”,充分挖掘数学案例所具有的生动情感因素,做好数学案例的设置工作,结合教材内容、主体实际和认知特点,设置生动、趣味、真实、贴切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改变对数学案例的“畏惧”思想,产生能动积极的学习意识,推进解析案例进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该知识点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通过设置“象棋比赛中,每局赢得2分,平各记1分,输记0分,现在知道四个算熟分数分别为180,169,178,187,计算参加比赛的选手人数”事例,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贴近的现实案例,为初中生展示了生动真实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初中生保持积极情感探析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案例的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探析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此促进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探析情感。

二、利用案例探究特性,培养初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学指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解题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探知、解析和归纳数学案例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分析案例、解答问题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经验,进行问题的探究分析实践活动。探究特性,是数学学科数学案例的根本特性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延伸数学案例教学的发展过程,放大数学案例的探究特性,组织和指导初中生根据问题的解答要求,开展问题条件内在关系、解决问题思路以及解答数学问题方法等方面的实践探析活动,通过组织初中生探究、分析、解答、归纳等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探究实践能力。

三、放大案例多变特性,培养初中生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思维是学习探知数学学科知识的主要活动。案例具有学科知识概括性和集中性特点,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解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转换解题的思维角度,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就可以找寻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这就为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载体和条件。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运用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发散特性,善于创新和加工数学案例,设置和呈现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开放性的数学案例解析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案例解答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解析问题活动,得到其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利用该案例数学知识点的深刻特性,进行案例创新,设计了变式问题,组织初中生进一步解析问题案例活动,学生在解析案例、探寻思路、归纳方法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深刻关联,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评析教学;探析时机;辨析指导;评析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就是通过思考分析活动,借助于数学语言,展示探知过程,呈现探析思路,接受他人指点,以此保证和提升学习实践活动效能。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在“说”和“辩”的实践进程中,主体特性能够有效展示,学习实情能够得到呈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科学性的指导点拨活动。笔者在“不等式”章节案例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组织学生阐述探析思路及观点,如基本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指导学生辨析解析活动过程优劣等活动,高中生对数学案例解题方法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其学习技能也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鉴于不等式章节案例教学的体会,本人现就如何指导高中生开展案例评析活动,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提供高中生“说”“辩”案例的适宜时机

高中生学习群体在学习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动手解决问题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但仅仅停留在动手探析的层面。而对于“动嘴”阐述解析案例过程,就表现得“手足无措”,“胸中无竹”。如“一正二定三相等”中正是条件中字母为正数,定是不等式的另一边为定值,相等是等号取得的条件。同时,高中生在案例教学活动进程中,开展“评析”案例的活动时机也不多。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很多高中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善言辞”的现象。关键原因在于高中生缺少“说”“辩”的活动空间,未能得到“说”“辩”的良好时机。因此,在数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案例的探究、思维功效,将思维辨析、评价指点等活动过程,交由高中生来实施和完成,改变过去“教师讲”一统课堂的境遇,鼓励和引导高中生结合自身的探析和解答体会,动嘴“阐述”、“表达”。如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教学中,教师在高中生解析问题思路和过程实践活动后,在评讲学生解题活动效能环节,教师要求高中生开展评讲指导活动,引导高中生结合自己的解析问题体会以及教师的指导内容,开展问题案例的分析活动,学生借助数学语言,指出:“解析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案例时,需要正确画出其平面区域图像,并能在掌握其内涵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答”。如x+y+5≥0的区域在直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可以让同学探索,可以通过找不在直线上的点,直接判断,再通过x-y+5≥0,-x+y+5≥0,-x-y+5≥0总结出规律,在此过程中,教师为高中生“说”和“辩”预留了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能够让高中生能够有的放矢,围绕评析任务,进行针对性的阐述和辨析活动。

二、强化高中生“说”“辩”案例的有效指导

学生“说”、“辩”案例的过程,就是表情达意,揭示观点见解的过程。由于高中生学习群体自身学习探知技能水平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之间所存在的不对等特点,决定了高中生“说”“辩”活动过程,需要教师的有序引导和悉心指导,保证其活动进程走在预设的目标要求范围之内。在不等式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在为高中生提供阐述、辨析案例的自主活动时机基础上,切实加强对高中生思考、辨析、阐述、表达等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做好了“收放结合”、“收放有度”,保证了案例评析的活动效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活动效能双赢。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说”“辩”案例的实践活动时,不能做“局外人”,应将教师主导作用渗透融入其中,通过切实有效、实时科学的“引”和“导”活动,促进高中生“阐述”“评析”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如在“设a、b、c均为正数,求证:a2+b2+c2≥ab+bc+ac”案例解析中,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发现,高中生在自主探析和解答中容易出现“在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放缩时,忽视每次等号成立的条件要一致这一要求,本题中容易忽视a=b,b=c,a=c等情况”的解析不足,但高中生未能认识和重视。此时,教师组织高中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说”“辩”评价指点活动,学生分析指出:“首先a2+b2+c2=[(a2+b2)+(b2+c2)+(a2+c2)],然后每个括号分别用基本不等式”,同时,在相互补充指点的过程中,对问题解答中的出现的不足有了一定认识,并认识到在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放缩时,忽视每次等号成立的条件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高中生辨析评价过程中,指导活动应整体呈现,不能打断学生评析表述的过程,针对某一问题集中指导,有的指正。

三、创新高中生“说”“辩”案例的活动形式

有效教学,重在教学方法针对性,重在教学形式多样性。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说”“辩”活动时,不能采用固定的“套路”,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各方面实情,创新“说”“辩”的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多样教学活动形式,推进评辩活动进程。在不等式章节不等式的性质“已知a,b为正实数,且a+b=1,则+的最小值为。”显然用“1”的整体代换,2015届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14题“已知a,b为正实数,且a+b=2,则+的最小值为。”得分较低,关键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1”的整体代换的结构,要让同学比较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母是整体,分子是常数,从形式上去分离,就容易了。再如2015届镇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14题“已知正数x,y满足+=1,则+的最小值为。”是形式的逆运用+=4y+9x。案例评析环节教学中,教师将原有的“生说、生辩”活动形式,进行改造和优化,融入合作讨论、小组辩论、师生互动等活动方式,使评析的形式更具灵活性,更具互动性,更具实际性,以此将高中生群体能够全部引入其中,积极讨论、深刻分析、踊跃发言,主动评价,切实提升高中生“说”“辩”案例的活动效果。

总之,评析教学进程中,包含了学习对象“说”和“辩”的实践活动。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说”、“辩”的活动进程中,要紧贴课改要义,创新方式,强化指点,保证评析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刘云,张广祥,黄永明,陈静安.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中的数学探究活动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2年05期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8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案例分析法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征。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实用型的学生。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理论基础学习,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繁琐的各个知识点,我们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各种案例辅助教学,但是如何设计案例,如何选择案例,如何分配案例分析时间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经济法课堂教学现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但目前教学形式上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凸显老师主体的地位,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经济法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原则等,对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法相关的案例却关注较少,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把该课程看做是一门烦躁无味的学科,从而使课堂也显得空洞、呆板,也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经济法课堂上引用案例分析法,且使用大量案例辅助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将很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将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经济法的课程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现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所使用,课堂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也更容易的掌握更多的知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但如何使用好案例分析法,让该教学方法得到更好的发挥,却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方法,一般教师认为就是教材知识点结合案例,然后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案例分析法实际并非如此简单,如,案例如何选择,选择的案例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选择的案例是否和该专业紧密相关,使用案例分析法的频率、占用教学时间等,都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案例分析时间

案例分析法是经济法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分配它占用教学时间,这个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过度使用案例,而课堂时间有限,势必会缩减理论教学时间,不利于学生掌握经济法各章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经济法一门课是需要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去运用它,学生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在讲解案例时,也很难对案例消化、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这一方法,合理分配使用时间。我们以两个学时为例,从引入案例,再到分析案例,和学生互动,最后到解决案例,所用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学时。否则就可能造成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计划完成和教学效果。也容易让学生偏离本应掌握的知识,课后只沉浸在一个个故事中,反而起不到案例配合教材的作用,有喧宾夺主的意味。

(四)合理使用案例分析法

选择合适、准确的案例是前提,合理运用案例分析法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如何运用该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适用型、实践性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应把课堂所讲的知识点进行诠释和讲解,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和理解。其次,导入课前选择好的案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同学们主动回答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着重提醒学生回答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如在学到《公司法》章节时,为了区别公司类型和合伙企业一知识点,可以假设学生大学毕业后如果要进行创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资金多少,行业的风险等方面如何正确选择公司类型。学生在解决这类案例时,就会把自己将来创业的情境融入到案例中,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回答,重新把案例和教材中知识点结合,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两方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课堂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理解教学知识点,另一方面着重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

(五)选择案例到实践案例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统计学;案例教学;经管专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23.05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23-0094-03

1引言

经管专业统计学是该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搜集、整理、显示和描述的方法,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发现管理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高校经管专业,许多统计学授课老师毕业于理学专业,授课侧重于讲授统计学基础知识和题目计算,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可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不错成绩,但会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反馈: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知识,除了为通过考试拿学分,不知在将来工作中有啥用。另外,在后续课程和工作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迷茫,不知应用哪些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如何使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并找到合适方法有效地解决,是经管专业统计学授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情境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在这些应用背景下分析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连接统计理论和实践,重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

2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环节包括引入、讨论、实践和评价,如图1所示。

与统计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案例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由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理论课程,具有高度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搜集的数据来源于实践,管理者面临的管理活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案例教学将统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案例演绎统计学概念和原理,把枯燥的理论概念变为生动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案例的引入直观具体,可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案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向职业生涯发展过渡的能力

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而设立的,一方面通过案例来诠释统计学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自行发掘数据规律所在,从而提出决策方法,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主要以团队形式工作,通过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不仅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交流、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锻炼,这些素质在经管专业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2.3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参与性,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受多年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统计学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进行讲授,学生养成了上课只记笔记,不思考不提问的陋习。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分析、统计方法的讨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不少经管类院校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或开展软件应用实践,安排课时让学生上机分析数据;或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实践,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这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时遇到了以下问题,使得案例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3.1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

担任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往往来自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引入环节倾向于结合案例讲解统计概念和理论,而不分析应用背景,讨论环节倾向于对问题自问自答,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实践环节注重软件应用能力实践,忽视综合性实践,评价环节注重卷面成绩,忽视案例参与的评价,使得案例教学变成案例罗列和讲解,流于形式。

3.2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

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案例教学,学生们对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参与案例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习惯坐着听课并记笔记,课前不准备,课堂上不作为,案例分析和讨论往往依赖于小组中的“核心”成员,致使案例教学陷入两难窘境。

4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通过案例讲授统计概念和理论。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中要从教学目的出发,重点解释应用背景,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各个实施环节中,及时发现学生不适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4.1案例引入环节

案例引入旨在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

例如统计学中“方差分析引论”的学习,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方差分析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使用方差分析,而不是方差分析中抽象的基本概念。引入“对某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到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结果为年级、学科、性别等;再提出问题“如何衡量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为可调查“月平均到馆次数”。方差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检验某个因素(如年级)对某事物(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是否产生了影响,前提是“因素”应为分类型变量,“某事物”应量化为数值变量,统计概念关系如图2所示,方差分析通过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到馆次数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得到年级是否是学生使用图书馆情况的一个影响因素的结论。

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引导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首先掌握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和适用条件,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在达到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高了经管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积极性。

4.2案例讨论环节

案例讨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讨论和师生交流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出检验方法比较的讨论题,为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平均到馆次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同时比较4个年级)和均值检验(4个年级两两比较)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异同点在哪。此类基础性论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课后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资料查阅中实现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深刻理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4.3案例实践环节

案例实践环节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类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统计概念和方法,运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包括软件应用能力实践、专题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应按教学阶段依次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让学生学会用软件分析数据,帮助经管类专业学生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增强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其次,章节学习结束后可进行专题性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新学统计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完成方差分析的学习后,利用案例“本校图书馆使用情况”,要求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收集数据,在专题性实践中掌握方差分析方法的适用情况和应用。统计学课程结束后,可安排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在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统计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比如开展“某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专业行业选取企业进行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可选择某证券公司或某保险公司,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选择某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融入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指导学生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难度最大,要求综合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组织和评价尤为重要,应及时对综合性实践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和报告撰写提供建议,并做出评价,提高学生严密思维能力、精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定量分析能力。

4.4案例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包括案例分析的评价和课程成绩的评定,旨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的情况,可以提供资源帮助解释及示例,并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实施案例分析出现的问题提供建议、作出评价。例如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整个过程可分为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3个阶段,在确定调查方案时,以“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为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调查哪些项目以衡量员工满意度,同时要考虑采用哪种分析方法,指标应该设计成什么类型的变量,并从他们提交的调查方案中举例进行分析和评价,避免出现由于设计不当,而导致数据分析过程中无法实现调查目的。让学生深度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融入统计分析思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应用能力。

此外,修改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统计学的课程成绩只考虑卷面考试成绩,实施案例教学法,笔者采取以下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堂参与占20%,实践活动成绩占30%,卷面考试成绩占50%。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提高自己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课程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结语

从案例引入、讨论、实践到评价,在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且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案例教学的4个组成环节入手,阐述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提高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对策。教师除了自身充分准备案例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与内容,调整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让学生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明礼.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0):4-5.

[3]王吉春.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8(3):24-25.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25-02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与课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加以收集、归纳、整理形成专门的案例资料,依托这些资料,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形象地指导学生实施理论、联系实际,借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时,根据案例所提供的背景信息进行分析,针对案例所暴露的各种问题,依据相关的专业理论向学生表述教师的见解、判断和决策,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思维模式的参考,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2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所显现出的教学优势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对于《市场营销学》来说,关键在于让学生实际参与营销活动,积累经验。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法相比,显现出了其固有的优势:

(1)直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抽象地讲述某个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然后再用实例予以说明,案例教学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直观、生动地诠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阐明某个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达到以案论理、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

(2)生动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抽象的理论,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简单地听取教师的讲解,教与学总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参与性差,学习兴趣也不高。而案例教学则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案例,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3)针对性。任何一个案例的筛选,并不是被动的教学手段,而是针对某一市场营销理论和某一特定的学生群体主动提出的有待于学生自己解决的实际典型事例,它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概念,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在主动的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

(4)实践性。市场形势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和方法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案例分析则是对某一特定典型事件的剖析,寻找出市场营销的某一规律,从个性中寻找共性。

(5)综合性。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不提供正确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在上案例讨论课之前广泛阅读参考书,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若干操作要领

实施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新的、更多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必须充分收集、熟悉、掌握案例,并从中归纳要点,提供分析、讨论的框架,以便教学中使用。从学生方面来看,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满堂灌”,而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前预习案例资料、熟悉案例资料,钻研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并要参阅多种参考资料。

(1)案例选择要领。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

(2)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要根据资料和教师布置的要点,对案例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要求学生读懂案例,从中了解企业的背景、市场环境、竞争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结论和解决方案,并形成案例分析提纲。

(3)描述案例。描述案例是为分析和讨论案例做准备的,即对案例所叙述事件发生的环境、时间、过程、结果等特征进行清晰的描述。在教师描述案例时,学生应跟上描述者的思路,不断温习案例中所涉及的已经学过的营销理论,找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奠定基础。

(4)分析讨论引导。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案例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从比较简单、易于讨论的案例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案例教学。

(5)课堂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总结的要点是: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使学生们加强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们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再作一次重新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尤其对学生谈论中的分歧,要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说明;对学生的讨论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进行评价。

4实施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在教学中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的精心选择和设计是案例教学法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一方面所选案例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需和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相吻合,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案例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案例的篇幅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内容要全面。

(2)案例分析方法的针对性。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善于抓住重点,避免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有些问题需要教师点拨、启发,有些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讨论参与、实际操作。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对象,再典型、再生动的案例,如果仅仅是教师课堂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同样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4)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法旨在建立系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我们体会到,案例教学法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案例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要每位承担此课程的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婷.浅谈案例教学在营销学中的运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朱延青.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7).

[3]陈群平.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经济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