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十篇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十篇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7:18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政治是高中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学科,政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该注重学生政治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对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内容

1.1培育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高中政治课堂必须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需要每个公民都去承认尊重并且信仰他。在现今,我国的政治认同的主要表现是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等。

1.2培育高中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可以引导人对美好的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让人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跟风,不盲从。所以理性品质是高中政治课程中所必须要培养的一种核心素质,通过理性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并且发挥自己的价值。

1.3培育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范围非常广的学科,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等知识,所以对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就显的分外重要。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所以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注重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传播公共素养知识,通过对学生公共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基础。

1.4培育高中学生的法制意识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育是学生接触法律的开始,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自己的法律素养,也关系着国家的法制建设。学生是国家的希望,通过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减少学生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现象的发生,同时教会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所以这是高中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培养的一种核心素质。

2.案例的选择和探索运用

前面具体讲述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需培养的四种素养,所以在政治教学的案例选择和应用上要和这四种素养的培育一一对应。

2.1案例选择和应用与政治认同的培养相对应

可以选取城管殴打卖菜小贩的案例进行政治教学的展开,在城管殴打小贩的时候路人参与进来指责城管野蛮执法。设计问题可以是路人指责城管是在行使什么权利,在政治专业知识中需要学生知道路人是在行使民主监督权,知识掌握后接下来老师就应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始培育,路人的行为值得我们鼓励,让学生学会传递正能量做一个有政治认同有立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当然老师要注意在案例的选取上要注意多选一些正能量的案例,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2案例的选择上与理性精神的培养相对应

案例可以继续,卖菜小贩的老婆张某闻讯赶来情绪波动,气势汹汹的说要去告城管。可以设计问题,张某的想法是否正确。在政治课程知识的掌握上需要学生知道公民享有批评申诉权。案例可以继续,这时卖菜小贩赵某便去安抚老婆说不是什么特大的事情,我们忍忍就过去了,没必要去告城管。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谈论,赵某的想法是否正确,态度是否可取,公民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谈论的过程让学生增加对民主监督权的认识,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理性精神,让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理性的合法公民。

2.3案例的选择要同公共参与的培养相对应

案例继续,卖菜小贩回家后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邻居,于是村民开始替他们打抱不平,可以设计的问题是,如果学生是卖菜小贩的邻居,会采取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学生可以有打电话投诉找报社等多种途径,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做法的合理性。政治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民主监督的途径,在核心素质培养上就是要学生通过帮助村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2.4案例的选择同法律意识的培养相对应

案例继续,村民听到卖菜小贩的讲述后于是建议组织去殴打城管人员。问题可以设计为你是村民会同意这种做法么,这种做法哪里不对还有什么做法是不可取的,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的使用民主监督权,深层次的培养就是要锻炼学生的法律意识,不能以暴制暴,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上,不仅要注重学生政治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采取合理的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使高中学生真正提高政治素养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罗亚萍.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习得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年21期.

[2]戴慧,唐凤林.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02期.

[3]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年02期.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2

一.把培养学生树立交往意识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锻炼起来的,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有支配作用,要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人际交往能力,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去和别人交往。在观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愿和别人主动交往,即没有人际交往意识。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交往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让学生脑袋里时时刻刻有交往意识,有交往欲望。这就有利于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去和别人交往,从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二、在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相比,除了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仍然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常会在班上设立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学生参加到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互相经常接触,研究学习,探讨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过,在分政治学习兴趣小组时,应该考虑到有意识把善交往的学生和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善交往的学生带动不善交往的学生。如果只把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把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就会使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能搞好学习,而且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增强,不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不能搞好学习,而且也难以培养出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很多方面都是通过问题讨论达到问题讨论指的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终达成共识的活动。这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大力利用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体可以这样做:一是在上某一教学内容时,大力利用教材上的“各抒己见”、“七嘴八舌”、“练习与探究题”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见解。二是教师设问或学生提问进行讨论,如果学生经常举行问题讨论,学生之间沟通多了,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四、在心得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设置了“心得点滴”栏目,它要求学生在学这一课后,写心得点滴。笔者认为这个栏目的设置有许多好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课堂小结的任务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小论文的写作水平。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各自的心得点滴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通过谈心得体会,学生之间是可以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心得点滴,并面对面口头交流。超级秘书网

五、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活动课,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后由知转化为行的有效载体。它分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列为一定教学学时计划的活动课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活动。由于这两种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它总是许多学生在一起开展,只能通过合作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为学生交往提供了难得机会。如果经常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活动课内容开展活动,同时也要精心设计课外活动开展的内容。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3

关键词:法治意识;政治教学;高中生;培养;核心素养

引言: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守家的重中之重,对于我国青少年的培养来说更是基本常识。而高中是青少年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对于其法治意识观的教育必不可少。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法治社会下的法律理念,更是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之一。

1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客观需求

1.1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想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大力推广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要先从教育领域开始,在教育中加入民主法治理念,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一定的教育基础。法治国家的主要人物就是公民,应该从小养成法治的理念,不仅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不断完善自家的行为举止,完善法律的行为。而且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就是高中阶段,高中生作为我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未来栋梁,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民主法治的理念[1]。

1.2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给高中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想要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时,增加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把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而且在做课堂的教学设计时,也要紧紧围绕法治意识的理念,科学合理的把法治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达到树立高中生的法治意识,最终为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努力。分析其他角度,大多数教材上都有法律知识,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法律法规,就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2]。

1.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自学习高中政治课时,可以加入法治意识的学习,在日常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使学生能够不断了解现代的社会,在法治的社会下学习和成长。在高中生树立法治意识后,也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当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如果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

2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2.1求真求实,在生活中渗透

当学生在学习法治课堂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生活进行法治内容的讲解,这样学生也能理解。例如,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自己身边人的消费观念,根据学生的讨论在引出应该倡导的消费行为。最后做出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延伸课程,给学生讲解一些因过度消费而触犯法律的行为,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让学生从感性升级到理性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还能认同法律[3]。

2.2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法律素养

教师作为政治课堂上法治意识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先要保证自身法律知识的渊博,其次把握好整个课堂的走向。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础,比如,通过培训和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重温基础法律知识。由于教师作为法律和高中青少年二者之间的衔接者,所以必须做到对法律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教师还要熟悉了解我国最基本的法律———《宪法》,以及其他基本法律。只有教师的基础扎实、法律素养足够浓厚,才有能力给学生解答关于法律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延伸,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经济生活”教学中,在讲解纸币知识时,就应该延伸涉及相关知识的基本法律[4]。在《刑法》当中就有对制作和贩卖假币的违法人员的处罚规定,数额大的按照伪造货币罪论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才能在恰当的时候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讲给学生,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2.3合理运用多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高中政治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必然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了解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规定。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不仅可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法律内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主动吸收法律知识,为提升其法治意识奠定了基础[5]。比如,教师上课之前给学生放映电影《秋菊打官司》,影片围绕20世纪90年代善良淳朴的农村妇女秋菊为了给丈夫讨回公道,在乡里、县里、市里层层上访,最后都失败转而去法院打官司的事情,在这过程中,秋菊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还是坚持到最后,用法律手段讨回了公道。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我国基层法律的状况,教师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借助多媒体的影音功能,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内化感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结束语:法治知识、法治修养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成长为国之栋梁。总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政治教师的重要任务,政治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加了解法律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法治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庆录.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65-66.

[2]孙耀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5):130.

[3]舒畅.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37-38.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4

一、明确自主探究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学生只有形成完善的认知系统和学习方法,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与天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核心参与要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高效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此才能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

 

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交流与互动,和谐师生关系是所有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明确自主探究培养目标的同时,要积极构建平等合作、开放自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营造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此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和新颖性,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为自主探究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参与协作意识的课堂培养

 

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的空间。通过高效的课堂参与,不仅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能强化他们的成就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第二,采取小组合作、情景对话等互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竞合”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等能力。例如,在讲授新课前,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适时予以指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论陈述和组间比拼,看哪个小组的观点更具新意,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三,运用游戏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以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游戏为教学媒介,不仅能加深学生知识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并非简单的理论讲解与传授,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思维交流。

 

三、注重学习思维的塑造与引导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塑造与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以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打下基础。

 

一方面,在高中思想政治的复习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教学资料做好学习笔记,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展开学习,确保复习进度的合理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循序渐进、逐一吃透的学习思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时间整合思维。思想政治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知识网络,以提升其思想政治学习水平。

 

例如,在高三复习阶段,通过对学生练习错题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政治生活”学习是学生的思维弱点。对此,笔者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吃透教材,与其他学生展开充分交流,找到自己的思维薄弱之处加以完善,进而突破难点,完成思维重塑。

 

四、创造创新探索的教学环境

 

随着“双创时代”的全面到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而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要创造创新探索的教学环境。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挖掘每个人的闪光点,及时将正面信息反馈给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积极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交流,进而形成积极向上、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新时期创新创业成效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落实创新创业理念等相关问题。这样,不仅营造了创新探索的学习环境,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创新时代内涵的理解。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教学探索与创新,明确自主探究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塑造与引导,创造创新探索的教学环境。只有把握了上述创新要点,才能顺利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5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培训中,我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中,我在方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方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方老师、安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2

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3

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培训是短暂的,付诸实践是我们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经常复习培训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肩负着学校的深切厚望,我于10月8日有幸赴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20xx年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前身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根据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自20xx年秋季一年级开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培训教师的培训讲座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他们的身上,透出一种智慧的力量,教育艺术的魅力。通过培训,使参与者对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领悟。

如今,培训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一半,以下是这几天我对这几次讲座的浅薄的见解与体会:

听的第一场讲座是成尚荣老师的《道德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虽然不是专业的道德教师,但被成尚荣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深深吸引。因此,对这堂课非常有兴趣,津津有味地认真聆听成老师的独到见解。

首先,成老师论述了道德和法治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而这门课程,是一门道德与法律的相结合的课程。“法治是对道德的支撑,道德是最高的法律,道德在人们心中,离不开道德的滋养。”我对成老师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感触,这句话我的见解是:法治是道德的保障,如果没有法治,道德会被随意破坏与践踏,法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朝着道德的方向发展,而法治本身就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最高的体现,法治应该是为道德服务的,如果法治背离的道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某种情况下,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道德还是对法治的一种补充。两者是相互依存、支撑与补充的。接着,成老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论述了道德教师该如何进行专业成长,我从中收获良多,不仅清楚了国内道德教育的方向,而且了解到国外道德教育的成果。总而言之,通过这次讲座,让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曙光和希望,今后一定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道德课,虽然的一个老师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万万的老师也是由一个教师组成,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我国的国民素质、道德水平才会慢慢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第二场是孙彩平老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整体解读》,孙老师这堂课让我们非常直观的认识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非常有指导意义。

专家讲到新旧教材的不同,并进行了对比,新教材将德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落实《课标》要求和大纲精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传承的过程,还讲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工作要求。专家还列出了小学一二年级法制教育图谱,并列举了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单元课例,教材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启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成长。

另外,汪老师的《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智慧型教师》讲座也让我记忆犹新,对今后我教学有着很重要指导性意义。

首先,汪老师提出,“为什么要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智慧型教师”的这样一个命题,他是从“德多才少”、“才多德少”这两点来加以解释。而我听后的见解是,德和才一样重要,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更危险,就像我曾经和学生开过一句玩笑话说的那样——“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才无德的人有头脑、有技术、有能力,他们如果做坏事,造成的社会危害会更大。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如果做不到德才兼备,也就枉为人师了。然后,炎老师从理论基础、具体措施这两方面提出,我们该如何去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教师,他的智慧与理论让我十分折服,今后一定要把其具体运用到我的教学生活当中去。

还有很多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就不一一道来。他们的智慧、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光亮,照引着我的教育职业生涯。此次培训进行到这里,我受益匪浅,在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8月21日,有幸到二小参加了全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培训,培训时间虽短,却让我感受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谭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通过培训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教材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品行;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6602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究其本质是综合素养的较量。中学政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促进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结合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浅谈几点实践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裨益。

一、培B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意义

1.是促进初中生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016年9月13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确定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从总体上来讲,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并非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其中,“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具体内容都是很好的道德培养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促进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能帮助初中生在青春期“化茧成蝶”

初中生是一群年龄在11~15岁之间的特殊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其在思想和行为意识上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化茧成蝶”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化茧成蝶”的过程就是对初中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过程。

3.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明智之举

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包括拾金不昧、热爱祖国、刚正不阿、孝顺父母等,这些良好道德品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块块无瑕的美玉。教导学生继承并发扬这些良好道德品行,就相当于让学生寻找美玉,当学生收集了大量“美玉”之后,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实践策略

1.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的无聊和乏味,导致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就算再努力地讲,也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名为“良好品行,从小培养”的文艺会演,让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会演的内容可以是关于爱国思想、环保意识或勤劳节约等,演出的方式可以是小品、相声、诗歌朗诵等。如此,既可以让参加会演的学生亲身体验到良好品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又能给台下观看的学生和教师以人生的启迪,实为一举两得之佳策。教师在政治课上可以适当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促进初中生健康发展。

2.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找出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道德思想的培养和启发。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他们懂得在这一黄金时期优化个性、陶冶情操和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意义。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基本法律意识的灌输,让其了解到法律在我国维护正常秩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对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学生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政治第八课《学会拒绝》这部分内容时,可向学生讲述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的诱惑,比如说朋友给你递来的香烟、网友约你见面或者朋友向你推荐等,这些不良的诱惑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随时会对学生产生危害。要想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就需要引导他们拒绝身边的不良诱惑,教给他们拒绝的方法,包括避开诱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专时专用、联想后果、主动请人帮助、婉言谢绝等方法。除此之外,如果有些不良诱惑触及法律底线,那么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拥有一颗正义之心,勇于和罪恶做斗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教学目标。

3.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

在政治教学中,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德育资源,择取初中生当下最关心的主题,利用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获得对社会生活的领悟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开拓他们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世界,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分离出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和感悟社会,如此,能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供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再如,组织学生自愿献血,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更多的病患,这在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

概言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结合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更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公益的心理。唯有如此,方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进而为社会、国家输送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智慧.邯郸市中学政治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欧光南.论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式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7

【关键词】中职法律意识培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依法治国,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加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可以造就一代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且可以进―步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诸如打架斗殴、偷盗、诈骗恐吓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至18岁之间,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的心理,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引导不当则容易误入歧途。

2、在校期间普法教育薄弱。中职学生教学计划中,只有第一学期有《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且教材内容滞后,法律条文多而适应学生特点的案例少,学生不喜欢学习。平时进行的一些普法手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法律宣传力度不大。

3、部分学校的法治环境差。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人为治校多于依法治校,个别领导和部分教职工家长作风严重,素质不高,学生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客观存在。

4、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良影响很大,个别学生与校外闲散人员相互勾结,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讹诈、沉溺网络游戏,严重地败坏了校园风气。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不应该仅是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宣传法律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1、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无疑是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就是遵纪守法。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就成为了中职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些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敬畏感。如果我们将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寓管理于教学中,使法律教学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中职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3、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制度,多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积极指导家长搞好节假日子女的家庭教育。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合作意识教学目标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致使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越发的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须要将多人的甚至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将其完美实现。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它是一门体现人文精神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政治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增强合作能力。本文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要增强

如果想要更好地通过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要增强互动合作。在政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是教学基础,还是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时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教师可以在授课时针对一些问题向学生提问,同时学生也要给予回答,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或知识点时,也可以向教师进行询问,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又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下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课下搜集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等到下次上课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如果资料中有不理解的知识,教师则要给学生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学生不仅会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同时也会领悟到合作的意义。

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互动合作的积极性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与自己互动合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这种行为给予表扬与肯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自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最后将问题解决。比如,在讲解一堂需要多位学生参与才能完成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自由组成小组来完成这项课程任务。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小组成员就必须进行分工合作,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必须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样,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更加明确合作的重要作用。

三、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交协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接触的人几乎都是上学的学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与社会上的人进行交流,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慢慢接触社会,试着与社会上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比如,当讲到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做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社会上的人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就迫使学生主动走上大街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去图书馆搜集相关的各种资料。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增加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合作意识,一举两得。

四、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在的很多学生课堂积极性很差,甚至对教师的提问不予理会。这就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合作。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如何应对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比赛这两个字比较敏感,也比较重视,在比赛中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得比赛的胜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辩论赛,就会迫使学生积极地去查阅有关书籍,搜集各种资料,赢取比赛的胜利。由此可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才能力、思辨能力及合作能力。

五、避免纸上谈兵,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提出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方法,教师要切实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避免纸上谈兵,从而真正将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具体而言,在课堂上,教师要杜绝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合作的现象发生;要自动地与那些由于腼腆或成绩差等原因不愿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此外,教师还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宽知识层面,这样有助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合作式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参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主要起着指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塑造成具有突出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鸿敏.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J].文教资料,2011(10).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6-03

应该说,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多是一些教师个人零散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尚未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缘由很多,笔者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六个方面的任务: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能力教育、心理教育。[1]它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它不仅有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还有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因此,它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最好的平台。

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早就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其既定的目标定位,它是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具体化。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对学校的公民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即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具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里,重点指出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2]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成为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

(二)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其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人的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特别是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突变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从心理方面来看,大学生心理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性逐步取代依赖性。他们已不满足单纯接受学校、家庭的影响,现实中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增强,与之相关的人生观、世界观、个性、倾向性等心理特征趋向社会化。但同时又表现出动荡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如:独立、矛盾、可塑性大等特点。这些心理特征都表明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期,一旦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踏上社会以后,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做出卓越的成就。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最具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的一生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以人们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作为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因。因此作为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外部决定力量的学校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自我创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大学阶段的创新教育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当学生想创新、有创新的意识和需要,他才会努力去尝试和实现这种需要,也就是敢去创新,敢于向传统挑战,这些构成了大学创新教育的基础。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人的才智方能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发展。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明、应用和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因此,真正的知识体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断的创新,是每一个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各国也都认识到:“创新”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入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各方面人才。但创新意识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从根本上讲,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高等教育分不开的。总书记说:“综观世界科学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和发现,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人的思维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3]而大学生,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正是江总书记所说的“最好年龄”的前奏,在这个前奏期加强创新教育,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天性”,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一)课程标准中包含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本身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包含创造性思维能力)任务,这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规定中找出依据。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里“分析问题”属于思维能力要求,同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上述理论知识也离不开思维能力。因为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本身就是一个处处体现创新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的活教材,学好这样的知识内容自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也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能性条件。综观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无论哪一门课程、哪一章,甚至哪一节,在叙述知识时都运用了比较典型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概括抽象、具体化等等。这无疑为学生认识各种思维方法提供了典型的范例。如果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讲授一些思维知识,就会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因为根据创新意识的含义,它是人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力图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想法,它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各种思维方法、思维类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复杂活动,只有学生了解了各种思维方法和思维类型,其自觉运用的能力才会增强。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为教材配备大量的漫画插图和创新思考题,这也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大量训练素材。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提供源动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独特价值

(一)激发纯正的创新动机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之一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纯正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于学生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于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不会气馁,加倍努力,直至成功。

海伦·凯勒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有了想要成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尔·盖茨就是因为有了要“在每个家庭和办公桌都要放上一台电脑”的梦想,才促使他去创造、去完成伟大事业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德育的主渠道,其特殊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育智,即培育学生的公民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智慧和能力[4],它更注重育德,即对学生个体的公民思想品德诸内容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形成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实现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个体化[5]。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激发学生纯正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等可以归于它的使命。而这些纯正的创新动机一旦形成之后,会在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体现出来。

(二)引导积极的创新目的

创新目的可以分为很多种,它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有的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思考或提问只是为了标新立异从而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不想与别人一样而想通过创新以此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彰显个人风格;有的学生是自发生成了渴望创新的意识,希望能够运用所学所想形成一些创造性的成果……由此可见,创新目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创新目的。

之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创新目的,是由它特殊的学科功能决定的。思想政治课具有导向,主要包括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便能够结合学科知识随时随地进行积极创新目的的引导。

(三)指导科学的创新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它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学生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因此,相对于其他任何学科来说它在指导学生创新方法上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价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不仅能掌握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更能在无形中掌握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经过教师的演示和指导,学生便能够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为他们今后进行创新性活动打下基础。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基础教育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使“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燎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新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以“正信息”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而这些平等、民主、自由观念恰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理念相吻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想培养的正是这种具有民主、平等、自由、创新等观念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最重视学生这些观念的保护和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所在。笔者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的一员,深感当今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此呼吁广大同行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帮助学生成长、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第一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5]叶瑞祥等.创新学习能力论(第1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0.

[6]卡尔·富兰克林.创新为什么会失败[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J].教育研究,2003,(08).

[8]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05).

[9]李文华.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J].教育,2010,(03).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法律教育;高中生;法律意识

法律对于许多普通民众来说似乎离自己比较遥远。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对应当如何按照法律程序去做什么而提及,也常在许多小事情上忽略法律界限,根据国外的调查数据中发现有超过92%的人都曾违法。似乎这个比例比较吓人,但我们可以想一想,法律禁止范围之内的有人身攻击、言语攻击等,因为我们对法律似乎一点也不了解,所以也缺少了应当有的敬畏之心。不仅如此,现代中国公民对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高中生。本文围绕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展开讨论,希望能引起更多教育者的注意。

1高中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

1.1高中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1)从整体上来看,高中生愿意学习法律知识。高中生开始注意到现代社会对法制的需要和呼唤。绝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法律教育,但是接受法律教育的方式单一,效果不佳。其次法律重要性得以肯定,九成学生不反感法律书籍,但过半人数不知道内容。仅有一些学生了解过《宪法》、《刑法》等法律。(2)从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结构分析。高中生的法律理念水平有待提高,高中生的法律理想及法律信仰度不高,对法不能表现出信服、尊崇,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信心不足,中学生必须树立起现代法律理念,实现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3)从高中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来看。高中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比较广泛,社会、家庭、学校、新闻媒体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中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仍是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深入了解法律。

1.2影响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因素

(1)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受自身因素的影响。高中生的年龄较小,多为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受应试教育及“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导致高中生法律意识低下。(2)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不成熟,思想不稳定,缺乏辩证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控制自身行为和抵制外来诱惑的能力。周边恶劣的环境和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影视、网络、音乐、录像等所形成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诱惑,致使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3)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受不完善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高中生个性的形成与家长、家庭有着密切联系,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结构残缺或破裂,都会对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父母的自身素质修养,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加强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客观必要性

2.1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必须从教育青少年入手,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持续推行依法治国方略需要提供人才保障和动力支持,因此要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2是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高中生能够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前提,同时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制观念的培养,让广大青少年学生站在法律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内涵及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以此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起对党和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爱。

2.3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迫切需要

加强高中生的自身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控力,形成健康心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新时代观念,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3.1优化法律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景目标、品德目标,在制定法律知识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四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应做到:(1)优化知识目标。在制定法律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切实站在高中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便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尽快理解法律、掌握法律、运用法律。真正改变以往教师及学生对待学习法律知识不重视的现状。(2)优化能力目标。在制定能力目标教学时应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法律知识、以此来引导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3)优化情意、品德目标。情意、品德目标摆在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从意识上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法深入学生心中,逐步形成法律观念及信仰,实现法律意识的现代化。高中生在知法、懂法的同时应学会守法、用法、护法,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做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法民。

3.2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及学生实际,慎重选择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精心设计专题,比如设置法律基础理论专题、宪法专题、部门法专题、程序法专题等。做到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整体的掌握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创新法律学习的手段

主要针对一些有关条例、概念、意义等加以记忆的法律知识,可以采取学生阅读,提出疑问见解,然后教师指点讲解。对记忆性的法律知识,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是非或选择题,不定期的进行临时抽查等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锻炼,知识掌握牢固,规范他们的言行、指导他们的实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授课,摆脱沉闷课堂,将法制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让死气沉闷的政治课堂“活”起来。

4结语

面对当代高中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强高中生的法制意识的培养,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让广大中学生健康成长,并在美好的蓝天下闪耀出自己的一片光彩。

参考文献

[1]赵士亮.农村家长参与学校的阻抑性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徐明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