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十篇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十篇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8:53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65-02

家庭教育应该从学前儿童开始,因为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石,是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品德、性格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出生至入学前儿童进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方式偏差,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和不足,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外学者针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多种观点,主要有:“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一般是由儿童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承担”;“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施行的教育和影响”;“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要‘教’什么之类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且,只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可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活动,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往往以父母为“发起者”、“控制者”,父母要采用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于孩子身上,孩子为家庭教育方法的“接受者”、“生效者”,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非期望行为,达到父母的教育要求。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第一,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学前儿童的生活不能独立,需要成人的照顾,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必须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娱乐,让学前儿童在生活和娱乐中去感受情感上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明礼貌,培养良好道德,利用娱乐,在玩中教、在玩中学。同时,生活和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只需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举手投足间施加礼仪礼节等社会生活常识的内容,在生活和娱乐中处处实施教育,言传身教,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二,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一方面要理性施爱,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既要看到儿童身心不成熟、幼稚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能,要根据正确的教育目标,严格要求孩子。另一方面要要求适度,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于苛刻、过度、不合理的要求,而是从教育目的出发,根据孩子的发展实际,提出适当要求。

第三,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矛盾,也即是孩子个性与共性的发展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做到两者间的辩证统一,是每位学前家长必须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大问题。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应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并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

第四,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相互配合,共同分析孩子的情况,共同研究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努力做到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一致,整个教育过程的要求前后一致,并持之以恒、始终如一,避免孩子形成两面行为。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在某一具体的教育问题上对待孩子必须宽严始终一致,只是在方式方法上需灵活掌握。

二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第一,及早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当每一位家长适应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往往都会把自己的适应夹杂到孩子身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进园就要双语制”等一系列的教育口号回响在每一位家长的耳边,导致在孩子年龄刚过2岁家长就会给报这样那样的特色班,逼着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绘画,甚至在效仿“玖月奇迹”让孩子从小学习“双排键”。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完全能够理解,可是这样的做法往往给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压力,有可能磨灭了孩子本来的天性,犹如剪去了孩子天使般的翅膀。

第二,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太过管制。幼儿一出生就是个个体,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及适应能力,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过度管制,如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玩什么玩具都要经过自己的同意,凡是有一点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会大声斥责,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斥责及管制,只会让幼儿顺从和依赖。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他是独立的,家长往往就把自己没有学习到,自己感到遗憾的事情,寄托到孩子身上,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去锻炼自己。

第三,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每一位家长对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岁要会读报纸,说英语等。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的艺术方面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在孩子一出生就给设计好了长久的道路。要上有名的幼儿园,甚至孩子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已设计好。但是家长不知道,在这样紧张的安排下孩子享受不到童年的快乐。如果家长要给孩子设定这样的安排,那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

2.家长教养方式有偏差

第一,过度轻视孩子的权利。孩子在一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也没有接触到任何事物,但是他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他们享有人的各种权利。可是在成人的眼里,他们是弱小的,什么都不知道的,他们必须服从和顺从家长。例如:在孩子吃饭时给孩子要带围兜;玩的时候时常提醒不要弄脏衣服;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把玩具弄坏等,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爱孩子,可是,往往这样的做法是大人在爱自己,并没有为孩子着想。

第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统一。每一个年轻家庭在面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的烦恼,家长为了能够安心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可是殊不知,老人对待孩子那是“隔辈亲”,宠爱有加,如每次孩子玩的时候头碰到了桌子,老人举手就打桌子,嘴里还说着“桌子怎么这么坏”等语言,这样时间长久下去就会给幼儿造成所有的错都不是自己的,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除老人对待孩子有这样的问题以外,孩子的家长双方有时也会存在意见不一,有时就因为教育孩子上会发生“二人大战”。家长的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任性等毛病,也会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家长溺爱子女。俗话说孩子没有惯坏的,只有溺爱坏的,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对孩子百依百顺,这都不奇怪,但是家长这样的娇惯很容易造成孩子任性、骄横、不讲理的习惯。法国教育家卢梭反对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他曾经这样告诫年轻的父母:“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不幸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还说:“习惯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童年,一旦投身社会,到处遇到的尽是违逆自己意思的事情,从前以为世界上的事可以从心所欲,现在这个世界竟沉重地压倒自己。”

三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一个孩子教养主要看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等,所以一个愉快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这样孩子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就不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要给他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不能娇惯孩子。

2.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

在培养孩子方面,家长要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能太过偏执,在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虽然不采取专门的方式方法也要在生活中给予引导。幼儿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上的教育,也包括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在幼儿教育上占很大的优势,所以家园合作,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3.要多和孩子相处,家长之间多沟通

生活节奏快,家长不要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即使周末放假,也是一味地打开电视,让孩子看动画片,玩游戏。总之孩子不添麻烦就好,这是极大的错误,在孩子的发展道路上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是加深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家长要多陪孩子,做一些亲子游戏,用言语相互交流,去倾听孩子的真正需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智地对待孩子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要求有一定分量。”从这句话看出,给予孩子的爱要理智,爱和严要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学前儿童教育是现代父母普遍重视的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主动与幼儿园、社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不断弥补教育中的不足。而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现代大教育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重新认识。同时,要了解、熟悉、掌握孩子的变化、成长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充分结合,共同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前儿童真正能够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2

一、教育内容不全面。

当今的孩子独生子女多,他们享受到了富足的物质生活,独享了父母的爱,外表上任性霸道,但心理上脆弱孤僻,耐挫力极差。在由家庭走向社会的青春期,急需独立健全的人格教育。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和考试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意志、情感、人格、价值观、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很多家长与孩子沟通少,管教多。听孩子反映情况少,向孩子发号施令多。他们最希望孩子听话,以后能考上大学就行。但是,孩子就是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抗父母,他们对此感到无能为力。

二、教育方法不妥当。

不同方式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不同的作用。过去提出“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但是,年轻的父母们刚从“棍棒教育”的酷刑下解放出来,又将“溺爱教育”实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在孩子小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合理与否一律满足,甚至把孩子的错误也看成是优点。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意志品质在发展,心理上迫切希望独立,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做事不考虑后果,好干错事和傻事;情感方面自我调控能力低下,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对家长表现出逆反心理和行为。对此有的家长对孩子张嘴就骂、抬手就打;有的家长实行一言堂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百依百顺,很少让孩子自省。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了粗暴、任性、自私、孤僻的性格。

据此,我们倡导在孩子处于青春期时父母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育。

三、要营造和谐平等宽严适度的家庭氛围。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独立性急剧增强,他们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而是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要求父母给予独立、自主、平等、民主的地位。这种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是他们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父母要及早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营造和谐平等宽严适度的家庭氛围,以友善的态度与子女交往。比如,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不要审问和训斥,而应理解他,体谅他、耐心倾听他的述说,然后同他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严格要求孩子,批评孩子,但也要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孩子也可以向父母提意见。在无法解决的矛盾面前父母要主动让孩子一步,不要非要孩子听自己的不可。

四、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全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培养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了解异性、接触异性并寻求有关两性方面的知识,已成为孩子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男女之间公开的、自然的、大方的、健康的正常交往,有助于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破除神秘感,疏导性能量,满足情感需求。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公开、大方、自然地与异往,这是防止孩子隐秘、不正常、单独地和异性陷入感情漩涡而不能自拔的有效策略。指导孩子正确理解性知识,男孩要正确对待遗精,女孩要正确对待月经和发育,不必为此恐惧和担心。其次,要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青春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人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家长应加强对孩子情绪管理、意志品质养成、个性培养、理想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五、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妥当,不要求全责备。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不断发展,自控能力比孩提时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教育为平等的探讨式教育。要学会悦纳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自己也是始科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但父母也不要溺爱孩子,溺爱的结果使孩子不理解父母为生活付出的艰辛,培养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和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恶劣品质。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要把握问题的重点,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孩子。也不要总把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否则容易让孩子“自我”困惑,看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尽量腾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并对孩子的表达认真倾听冷静思考,多向孩子介绍自己的一些情况,以便起到“抛砖引玉”“平等互惠”的效果。要对孩子所说的东西充满兴趣。即使孩子说自己做错的事情,父母也要认真倾听,积极帮助解决,而不是急于召开“现场批判会”。敢和父母说自己做错的事,说明他们信任父母。所以父母切不可一听到孩子的错事就勃然大怒,相反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契机。

六、言传身教,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3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智育轻德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都片面地把智育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人才,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孩子的耳边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什么也不用你管。由此看出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成绩,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有些父母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进名校,给孩子购买各类辅导书,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上,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较少关注。诚然学习成绩好可以让孩子在升学的独木桥上轻易走过,但孩子的思想品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从孩子时代开始的,这时如果家长能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培养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情操,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之,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孩子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放任不管,那么久而久之这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就会根深蒂固,难以纠正。

2.重物质轻精神一些父母有意无意中在孩子面前表露出金钱,物质的利益取向,这就会给孩子在思想上扎下唯钱至上的根。另一部分父母也由于整天为自己的事忙碌,疏于照顾孩子,便以金钱和物质来作为对孩子的补偿。还有的则把物质奖励作为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提高分数的一种有效手段。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上的关怀。如果孩子仅仅在物质上富有,精神上贫乏,尤其得不到家庭的关怀,则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不平衡,甚至到社会上寻求心灵的慰藉以致走上歧途。

3.重管束轻疏导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孩子严加管束,并且一味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对孩子命令、强制、干涉、禁止。常把自己没有达到的目标强加在孩子头上,硬要孩子去做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孩子一旦达不到要求或提出异议,父母就给予非难、责骂,甚至侮辱、体罚。这样孩子则容易产生情绪障碍。为了反抗父母的暴虐,一些孩子会学会撒谎,搞破坏,甚至走上邪路;另一些孩子则会变得自卑、依赖、糊涂、迟钝,无进取心。孩子表面上规规矩矩,实际上却养不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缺乏主动积极的精神。

4.家教方式单调在现实生活中,不科学的家教方式很多,其最大的特点都是单调。典型的单调式家教有三种:第一种是溺爱娇宠型。主要表现在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自理、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培养,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满足,过分的溺爱会使家庭的教育功能严重弱化,有专家指出:“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不是社会的叛徒,便是家庭的暴君。”第二种是专制棍棒型。主要表现在家长信守“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子女严厉管制、压迫教育。

怎样才能走出“误区”,让孩子在家庭这个教育环境里健康成长呢?这当然要因人而异,各种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以为要想教育好孩子,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和谐亲密,让家庭中充满互相关心体贴和欢乐民主的气氛。这样,孩子就会尊敬和信任家长,遇到问题能诚实地向家长说明,并主动征求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也因此了解了孩子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及时给予各方面的指导,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对有些家庭事务家长要多和孩子商量,不要主观武断,要给孩子发言权,允许他为自己申辩;家长做错了事也要敢于自我批评,要公正地对待自己,不能偏心。

第二,要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和自由;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总把他们当小孩,而过分地保护、照顾,不要在教育孩子时唠叨个没完。

第三,要关心爱护孩子,不要拿孩子出气,不要以责骂、恐吓、体罚等手段惩罚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采取不一致的教育要求对待孩子。家长要对孩子多进行正面教育,教育他们要懂得自我保护、遵纪守法。

第四,要尊重理解孩子,充分信任孩子,发挥其主体作用,要通过对孩子做的某些事或某些行为的赞同,来承认孩子的能力,引用别人对孩子的赞同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家庭范围内对孩子行为的表扬来认可孩子取得的进步,不要老是谈孩子曾犯过的错误,不要私自拆阅孩子的信件、日记,不要随便怀疑孩子等等,总之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不尊重不信任。

第五,要注意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不要过分约束他们,片面追求其考试成绩;要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要帮助他们了解人生,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不要强求孩子与家长有相同的观点,特别是审美观等。

第六,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交往。不要让孩子当笼中之鸟,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在活动中交朋友,与别人交流情感,从而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护,自己也在这当中学会关心、爱护他人。让孩子在与他人的友谊中,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快乐,不孤独,得到他人的承认。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4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www.133229.com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5

中美家庭教育过程差异

1.教育的目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文化价值观上是比较保守的,相对而言,在整体上也缺少一种快速接受新思想的社会环境。中国人深受儒教思想影响,又很重视孔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观,约束个性。孔子的“仁”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此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个顺从、礼貌、谦虚的人。并功利性的追求高学历、好工作这样的目标。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传统的思想文化保留很少,善于接受和融合各种文化思想,所以教育发展的约束少。美国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父母喜欢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探索,让他们去了解各种现象和本质。美国教育提倡创新,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则让他们培养创新和冒险精神,从而建立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让子女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价值观,在个人成就上也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2.教育的主体。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主要是被中国长久以来“父为子纲”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父母在家庭里往往是权威,因此要求孩子守规矩,听从父母劝导,不要有意见。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孩子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该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中国孩子的自较小,很多事要闻询父母意见,很多稍大一点的事都是要父母做决定的。比如报考什么学校,培养哪项特长,甚至是婚姻大事还要家长做主。

美国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讲究人人平等,这是跟他们整个社会大环境下追求民主和人权有关的。孩子是教育的主体。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会是一种朋友关系,他们会倾听孩子的烦恼,采纳孩子的建议,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关系更密切。

3.教育的理念。中国文化中旧有的约束较多,尤其是因为封建小农经济思想的长期影响,导致中国人大多内心较内敛和保守,不大愿意冒险和创造。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小时懂得不多,家长应该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做,授以经验阻止其去冒险,让孩子少走弯路,同时也避免了很多麻烦。父母将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把自己的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孩子。中国的父母为孩子设计未来,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大多是过高的。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对孩子的长期投资。有时甚至是为了个人和家庭荣誉而对孩子给予很高期望。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可以改变全家命运,如此一来,教育变得很功利化。

这些理念和美国父母的不同:美国父母通常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再去探索解决方法,不会以说教方式灌输给孩子经验。实践中培养了孩子积极动脑的习惯,加深了理解。

美国崇尚自由个性,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生命价值的实现要尊重子女的意愿。美国父母认为抚养教育孩子是超越个人的立场义务,对孩子的教育较宽松和开放。“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美国社会中大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要求。

中美家庭教育结果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差异,对孩子的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

中国孩子性格上大多内向含蓄,做事胆怯,依赖性强,也很守规矩,这样的性格当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容易控制,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自信心易受打击,做事保守犹豫。

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孩子经常以权威出现,这样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他们之间的代沟较大,父母或孩子经常会抱怨对方的不理解,孩子被动的执行父母的要求,这样会很难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一旦孩子进入大学忽然自由,会不知如何释放压力,在大学里不再严格要求自己。

在能力培养方面,中国家长给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很高促成了中国孩子在学习上成绩远高于美国孩子,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学习上有很大的毅力和耐心。大多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尽量好的生活条件,不让孩子过多接触社会,使孩子缺少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也就不强,而且也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相对来说,美国孩子一般性格很积极,活跃开朗,社交能力强,能与人和谐相处,胆大敢冒险,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美国人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产生了众多伟大发明家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但是这样的性格也会有负面效应,美国孩子中常有喝酒,吸烟甚至吸毒的现象,而且犯罪率也比中国高很多。

美国家长跟孩子建立朋友一般的友谊,在跟孩子交流过程中平等对待,这样他们的代沟小,容易互相理解,但父母过早地把成人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会让他们早熟。

在能力培养方面,美国孩子由于父母从小的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强,18岁开始孩子便兼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自主能力强,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大多数年轻人很早脱离父母独立生活。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其宗旨就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的。儿童出生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外部世界,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比,此时儿童好比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正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涂抹最初的色彩,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一、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素质普遍偏低

家长文化、道德素质对整个家庭活动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决定家庭教育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文化、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家长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运用等。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良品行,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观念认识错误

有些家长则把儿童的发展完成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认为家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显得过于消极、冷漠,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者是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我们只管生孩子、养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做法。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对孩子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要求过于苛刻和严厉;有些对孩子期望低,对孩子采用“忽视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教育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如今的社会中最为普遍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永爱过度的教育方式。日常生活中,他们处处袒护,事事包办,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次放任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往往无视孩子的存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做法,无论对孩子的优点、取得的进步,还是缺点和遭受的失败,他们都不予关注,不予反应。另外专制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对的,对孩子过于严厉,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方法过于简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打骂。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家长素质

首先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父母的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阔的胸怀,都将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评价的标准及依据,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和根本。其次家长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学、史学、语言、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既要主动辅导孩子学习,教给孩子科学的方法,又要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常识作出较满意、正确的回答。若孩子一问家长三不知,或回答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这将对子女的学习和成才带来不利。最后家长言谈、举止、仪表是内在心灵的表现,是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的具体反映。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仪表的修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具体内容包括: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简单复制;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个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时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发展是生物遗传、环境、社会、教育以及儿童自身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儿童应获得全面发展,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等等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并进而制定合理的、适宜于自己孩子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培养目标,最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具体而言,科学的教育观的内容包括: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规律和水平;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等等。

(三)采用正确的家长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最适用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积极的,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们,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会过于严厉,但也不是特别娇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既随心所欲地支配,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爱总能够适度地把握。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指正。父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人,赋予他们同等权利和义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父母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对孩子遭受的挫折又能进行合理的鼓励。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朝安:《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2012年.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7

目前,工作压力的增加使许多父母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送到学校就算是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是典型的"学校中心"取向,殊不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致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对比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从而提出了整合家庭教育与学校家庭的建议.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比;整合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家庭的熏陶,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愈来愈不可低估与忽视的力量.尽管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整合中更是无从下手.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才能使整体的教育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是孩子贯穿一生的教育.许多数据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是家庭教育的不得当造成的.学校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二者担负着不同方面的教育责任,因此,二者的整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1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

许多家长过分夸大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家长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孩子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只要教得好,孩子就能学得好.自己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仿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长期下去,形成了“学校中心的”不良风气.有了孩子学习程度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一旦教育失败,家长会认为学校没有把孩子教好,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完全没有反思家庭教育的意识.毋庸置疑,学校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的知识运用技能,并且能够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1].但是,学校提供的是共性的教育,即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的教育是相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爱好,个体的这些差异使得学校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发展,有时甚至会抑制孩子的全方面发展.此时,就需要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需要,提供给孩子特殊的教育.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也就是说,父母在子女成长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性的影响,这种特殊的情感会使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家长看似没有像教师一样对孩子进行正式的教育,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2唯分数论至上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成功与否只能靠分数来衡量,而分数是由学校教育决定的,因此把教育局限于获得高的分数,取得靠前的名次[4].对教育的错误理解势必会导致实施教育时的偏激.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分数,分数的高低来源于学校教育,以此,把学校教育推向了最终要的位置.只看重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不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这使得忽视家庭教育现象更加严重.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单单指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指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忽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生只会读书,不会做人.“高分低能”就是单纯强调学校教育带来的不良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合作意识,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既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水平,又关心孩子性格、身心的健康发展.

1.3家长在教育上的过分迁就态度

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也存在着诸多不相协调的现象[2].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溺爱现象日益严重,这极易形成孩子个性强、自大、听不进批评意见等不良倾向,导致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时不合群、感情脆弱等,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造成了一定的冲突[3].许多家长认为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孩子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在家中就任由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胡做非为,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在学校的谆谆教导,在家中被孩子遗忘在九霄云外.形成了孩子在学校是乖孩子,在家里是小霸王的不良现象.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1.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单一

中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得学校和家长把焦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上,而其他看不见的却对学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学校每年都会召开家长会,但家长和老师谈论的中心无非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即使是品德方面的交流也只局限于课上的纪律和孩子跟同学的相处情况,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世却很少涉及.而家长也只有在没学期的家长会上才能和老师沟通交流,次数少之又少,形式十分单一.即使现在通信工具的发达,学校和家长之间有了校信通这个交流媒介,但其中所涉及的多数是考试成绩和一些纪律问题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

2.1对孩子影响程度的差异

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所固有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孩子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和家长建立了自然的亲属关系,因此家长的言行就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永久的,它是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人伦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到了学龄期的孩子上了学校,就和老师建立了人为的关系,即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后天的人为关系,一旦孩子完成了某个阶段的学习,这种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而影响孩子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习惯、观点、生活方式、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都和我们所受的长久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2教育内容的差异

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家长一般没有计划性、固定的教育内容,往往会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和自身对孩子的期望进行教育,想起什么教什么,或者发现什么问题或什么情况进行相关的教育.教育工作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往往寓于生活之中,侧重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孩子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立的能力.然而,学校教育是应具有计划性和科学性的,教师通常是以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为指导,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也是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指导,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教材为依据.教育教学内容,一般不能随意更换,教师要按照教育教学大纲进行工作,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1].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家长把孩子的智育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把孩子的德育任务推给家长,出现了错位的现象.

2.3情感态度的差异

家长与孩子天生的血缘关系,使得家长对孩子有着很深的情感,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比其他人多一些.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一切由父母来决定.即使孩子犯错误,家长有时也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尤其是如今家长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放学上补习班,只有晚上才和家长在一起,相处时间的限制加大了家长对孩子放任态度.相比之下,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严格的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并且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比较理性的,老师只有按照学生守则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保持教室有序的秩序.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不听家长的话.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整合的措施

3.1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身心健康的孩子往往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家长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任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和孩子接触的最多也最深,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孩子树立起榜样.其次,家长要端正教育态度.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纵容态度,有时即使进行批评教育,但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便立开始心软,哄孩子.这样,孩子犯错后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同样的错误还会再一次发生,所以,家长要端正教育态度,赏罚分明.最后,提供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提供的是共性的教育,但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是不同的,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这时就需要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家长应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兴趣、性格、潜能帮助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2加强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联系

团结起来力量大,家校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网络平台等联系方式,学校把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动向家长公布,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把教育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通过这些方式让家长更加直接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这些都能帮助家庭和学校拧成一股绳,向同一个教育目标努力,缩小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鸿沟.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在网络平台上公布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进行家访,和家长共同应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焦超红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2〕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9(12):23-26.

〔3〕雷小明,王基样,肖玲琳.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解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1(5):40~41.

〔4〕曹文轩.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启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8

前言:

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而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家庭教育。因此,要求每个家庭都要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对儿童的正确的启蒙教育,让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1.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1.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1.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1.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1.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

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2.家长加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融合

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对学前期的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不能跟随幼儿园教育思想的步伐,将不利于儿童今后的学习发展。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要在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方式的基础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这就要求家长首先把握好孩子现阶段的接受能力,做一个详尽的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孩子的状态来决定学习的进度,最后确定出来孩子具体的学习项目。此外,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的综合技能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否允许,按家庭经济能力来衡量应学的科目。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9

1.当前家庭教育“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只管吃喝穿戴,忽视孩子思想行为习惯的教育。

现在有的父母认为:“有钱走遍天下”,父母赚钱让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责任,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对人生的目标追求就是物质利益最大化,从而价值趋向也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忽视了对理想、精神、信念的追求,还会引起不切实际的攀比,不仅会妨碍孩子美好心灵的培养,危害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诱发违法犯罪的意识。

所以希望我们的家庭教育不仅只注重物质追求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思想、行为的教育,给孩子的零用钱适可而止,孩子上学不能让他携带手机,不能让孩子造成攀比乱花钱的坏习惯。

1.2只求孩子做好,不求自身言行的模范带头作用。

各位家长,“身教重于言教”,现在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孩子。有这样一个报道:父母在邻家打牌,见儿子在一旁观战,便大声吆喝:“去!回家学习去!”儿子听话地走了。父亲打完牌回家,看见儿子和邻家的孩子也在打牌,不由地大发雷霆:“谁叫你打牌的·”儿子莫名奇妙地说:“爸爸,不是你叫我向你学习的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你坐在麻将桌上,还教育孩子不要,你醉得晕头转向,还教育孩子不要喝酒,你无所事事、毫无追求,还教育孩子好好做人、认真学习,这些都是教育的禁忌。

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各种能力如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主选择能力等培养的重要阶段,思想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独立能力逐渐加强,社会活动量加大,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也逐渐加大。家长一投手、一抬足、一动嘴都会对孩子潜移默化,所以我们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决不要口是心非,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

1.3只记孩子优点,不问孩子自身实际存在的缺点,或是只记缺点不记优点。

各位家长,今天的孩子聪明伶俐而且可爱,但我们经常放纵、忽视他们低劣的行为;只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小的缺点不去纠正,犯小错误不去批评,这样必然会平添他们不少的娇气、自私与霸道。俗话说:“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但也不要只记学生的缺点,犯了错误要客观的去分析,不要一味的去指责,一味的指责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

所以,希望我们家长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缺点,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负责任、有所为的中学生。

1.4只管过分干涉,不问孩子自身全面发展的实际。

学生是有个性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也有不同的特长,在许多方面发展程度是不同的,根据教育规律,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充分展示各方面的能力。而有的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以自己的喜好和观点过分要求孩子:不准孩子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准孩子读有益的文学作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爱好,以自己的模式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感受,不倾听孩子的想法,甚至私拆孩子的信件,这样孩子很可能会产生反感、逆反心理,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教育不是只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只重视文化学习,而应该给予“人”的培养,即他的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的培养,也可以说是关于他的心灵和品德的培养。所以,希望家长来学校时,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如何、学习精神如何,不能只是成绩如何,事实上思想好、精神好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差。

1.5只是说说问问,缺乏与孩子良好的沟通。

现在,我们的家长感触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不想也不愿听大人说话,最多流于口头上的唠叨,浮光掠影地寥寥说几句“好好学习啦,家里就靠你出人头地啦”等等,其实不是孩子不想也不愿听你话,而是家长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家长认为自己年纪长,资格老,经历广,什么都懂,所以当孩子说什么时,家长总觉得不对,总要训斥孩子,轻视孩子的见解。孰不知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有许多学科我们未曾接触过,我们确实不如孩子,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也要承认自身的不足,尊重孩子的见识,虚心向孩子求教,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谈,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探讨,孩子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才会愿意和你交谈,乐意和你沟通。

2.给家长几点建议

2.1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沟通才能增进了解,沟通才能更好地合作。作为学校有很多工作都要求家长支持,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只有学校和家庭联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应该主动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子女在学校的情况。

希望家长改变以往那种“把小孩送到学校,一切事情都是学校的事”的思想,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家长如果不配合学校,学生很容易染上社会的一些坏习惯。希望家长能一如既往支持、配合学校的工作,如果家长对学校某些做法有不了解、不理解的地方,可直接与班主任、学校领导沟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我希望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把一中办得更好。

2.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我们的家长都很忙,但不管怎么忙,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多抽时间陪一陪孩子,了解一下他的心理,了解一下他的朋友,做到既是父母又是朋友。要想把小孩培养好,沟通非常重要。再就是要教育子女热爱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千万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2.3要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一个学生家长不关注学生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仅仅关注考试成绩又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期中考试毕竟只是一次普通考试,相对于决定人生道路的竞争性的中招、高考选拔考试,根本算不了什么。因此考试无论好坏,都不值得过分看重,重要的是了解你的孩子有哪些长处可以发扬,帮助孩子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从而为孩子指明方向和道路,让孩子充满信心或更有信心的学习下去。要从孩子的基础这一实际出发,要多肯定,多鼓励,即使成绩考得不好,也要从其他方面找出闪光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不妨试试。

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合力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教学质量一直不理想。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困扰。在这个学期里,八年级办公室接待了大约有一百多位家长。从来访的各位家长身上我总结出一条不同,我们学生家长的素质对我们的教育太不利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我们学校与兄弟学校的巨大的不同点。

我所发现的家庭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家庭教育思想偏差影响学校教育

1.对孩子抱以亏欠心理舍不得管

在我们接待的家长中大约有40%对孩子怀有亏欠心理。他们或者因为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或者父母离异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因为父母没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长期拮据困顿,总是觉得是大人对不起孩子。孩子受家长影响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改正缺点错误,而是认为自己已经很不幸,过多要求自己就是为难自己了,在思想上不求进步,在行动上处处落后。

2.对学校认识偏差不配合管

有个别家长受一些社会舆论的影响,抱着对学校固有的偏见,总是把自己假想成学校的对立面。凡是学校要求的都唱反调,凡是老师说的都认为是别有用心的。家长的思想严重影响孩子。有的孩子在学校总是把老师看成自己的对立面,老师所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老师表扬,他会认为有目的;老师的批评,他会认为针对自己。学习不努力,劳动不积极,时时处处都和学校积极向上的气氛不相融,致使学校教育被家庭的不当教育破坏。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干扰学校教育

1.家庭对孩子教育严重缺少一贯性

有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功课少,要求低,孩子应对自如,家长就认为孩子聪明、优秀,给自己带来荣耀,心肝宝贝地爱孩子。而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功课加深,有的孩子在学习中遇见困难,学习成绩下滑,家长不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面对困难共渡难关,反而过分苛责孩子,给孩子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久而久之,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使孩子不堪重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失去勇气,自甘落后不思进取。

2.对孩子过分溺爱,无原则地顺从孩子

在我们的学生中,多数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无原则地顺从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我们的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极少,但是上网的孩子却很多。如果孩子是对知识的渴求上网这自不待言,但是绝大多数孩子上网并不是为了查阅资料和学习。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本应该站出来让孩子对网吧说不。但是当老师发现问题与家长交流时,家长的回答竟然都是“不行啊,那样孩子会发脾气,会不回家。”家长的溺爱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好处,反倒纵容了孩子的错误。

三、家庭教育缺失只养不教

1.不关心孩子思想,不重视孩子成长

在我们所接待的家长中有一大部分存在只养不教的现象。每当老师问及孩子在家是否学习,是否写作业,是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我们的学生家长的回答往往是:我从来没见过他学习,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作业,他也不往家里背书包。他从小学一直就是这样的。他怎么想的也不跟我说。这样的回答难道不说明家庭教育缺失和家长的失职吗?我们承认在我们招生范围内,确实存在生活困难忙于生计无力管理孩子或者家里超生管不过来的现象,但是作为家长怎么能对孩子不闻不问呢?有多少受忽视的孩子能像人们所说的“树大自直”呢?

2.只满足物质需求,不关心学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