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9:11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1

关键词: 地摊经济;治理;法律困境;

abstract: Boththecentralandlocalgovernmentsrelaxedrelevantpoliciesonthestreetvendingeconomyandexplicitlyencourageditsdevelopment,Butthestreetvendingeconomyinmanyplacesseemstohavereturnedtothesituationthatbeingchaoticifit'sreleasedorbeinginanimateifit'sadministered.thereasonisthattherearelotsofprevalent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thestreetvendingeconomy,suchasthedifficultyinprotectingtherightsaftersale,theinfluenceonthenormalorderofthecity,andtheimproperwayofsupervision.toovercomethepredicament,itisnecessarytousetheruleoflawthinking,improvethemarketaccesssystem,innovatethewayofsupervision,establishindustryself-governingorganizationsandimplementlawsandregulationsindetail,soastohelpthestreetvendingeconomyadheretothepath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rulybecomethevitalityofChina'seconomy.

Keyword: streetvendingeconomy;administer;legal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调研问题分析

2.2.1、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监管方式不当

3.3.1、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创新监管方式

4.2.1、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4]李健,欧逸梅.《民法典》背景下的“地摊”——地摊经营者的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20(32):21-24.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2

一、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现状简析

我国城市的流动摊贩人数至今缺少精确的调查统计,有关专家估计有3000多万。经抽样分析,大中城市流动摊贩以外来人员居多,城市下岗工人次之,郊区农民占有一定比例,也有一些业余摆摊补贴家用的上班族,还有少量为创业积累资金和经验的大中学校毕业生。流动摊贩大军的形成,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素:在我国城市化推进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民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从事摊贩的行当,“游击经营”成为他们在城市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也有客观环境的门槛因素:由于市场门面和固定摊位费用高,资金短缺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无力进入“合法”的买卖市场,为生活所迫只能从事流动经营。还有市场供需的拉动因素:市民需要便捷廉价的流动摊贩,说明城市市场合理配置、方便服务还不到位;我国充足的农副产品、生活日用品货源与城市低收入居民、外来民工的生活需求,企盼有人为其架起流通的桥梁。

流动摊贩大军不断扩大的成因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公民就业的不充分、国家对无业隐性失业人员和贫困阶层社会保障的不到位,以及部分人员参与竞争性就业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只有通过小规模游击经营自谋生路,这是我国流动摊贩大军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流动摊贩管理的表面是执法者与小贩玩“猫捉老鼠”游戏,实质是城市政府官员要光鲜亮丽的“面子”与社会弱势群体要自求生存的“里子”两者目标矛盾的冲突。

二、流动摊贩管理中存在的多元关系

目前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关系处理出现了偏颇。

(一)严管与引导的关系

这是政府管理理念的问题。近10多年来,全国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评比活动频繁,促使城市政府对市容环境、街面秩序等目标要求无限提高。在此大背景下,有些城市政府要求管理部门对流动摊贩实行“零容忍”,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封杀了流动摊贩的生存空间,加剧了管理部门与摊贩的矛盾。毋庸置疑,流动摊贩的“游击经营”确实使现代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城市市容秩序。流动摊贩的产生和增加,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使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现象。因此,在流动摊贩管理上不宜“一刀切”、“一棍子打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过犹不及只会两败俱伤。唯有正确认识“市容管理”与“繁荣市场”、“解决民生”的辩证关系,才能思路对头,方法恰当,既规范流动摊贩经营,又不破坏市容秩序,从根本上处理好“应该堵”与“必须疏”的关系。

(二)少数与多数的关系

这是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在城市商业网布局基本到位的情况下,作为商业补充的流动商品对摊贩的就业和居民的生活都是必要的,但由于受城市市容、秩序及容量所限,也是有限制的。如果执法管理中偏重市容秩序,会造成对流动摊贩的限制过严,既会影响摊贩的就业生存,也会影响居民的方便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引发和激化执法与摊贩及部分市民的矛盾。如果对流动摊贩放任不管,短时期内可能流动摊贩满意了,但影响纳税交费的固定商家利益,从而破坏正常经营秩序,比流动摊贩更多的经商者会有意见;同时在影响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交通堵塞后,会招致周边更多居民的不满意。这有个利益平衡点把握的问题,直接考验着政府的行政智慧和城管执法部门的管理服务能力。

(三)适度与限制的关系

这是城管执法层面的问题。由于政府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城市管理特别是执法部门的工作难以收到很好成效,往往倚重“重大”战役进行整治。当举办重要活动、迎接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执法人员便大规模出动,对流动摊贩进行“地毯式扫荡”,以取得城市一时的清静亮堂;而游商小贩在等待观望后会继续出动,与执法者玩“猫捉老鼠”游戏,使管理长期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当“围追堵截”超过流动摊贩忍耐度时,往往会造成执法和商贩矛盾激化,酿成双方人员的流血伤亡事件,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四)法治与人情的关系

这是法制意识不强的问题。执法代表政府行政权力,是不容侵犯和必须坚决维护的。部分流动摊贩明显违反相应法规,执法人员文明查处是应该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可是由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不到位,部分百姓看到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时往往同情违法者,甚至盲目地为违法者作担保以免处罚,造成正常执法经常受阻,无意中助长了违法摊贩的歪风邪气。目前不少城市已出现违法摊贩团伙化后公开对抗正常行政执法的事件,导致执法部门在管理违法行为中由以往执法过度的“强势群体”演变成不敢执法的“弱势群体”,出现了较多不作为现象。执法“不作为”最终损害的是公众利益,当然也包括同情违法者自身的利益,这是情与法错位后出现的可悲现象。

三、完善流动摊贩管理的对策建议

政府是公共利益维护者,在管理中必须维持社会秩序和谐运转。流动摊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说明政府对流动摊贩存在背景和经济规律的研究还不够到位,对长期以来国家给隐性失业者及贫困阶层社会保障不足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流动摊贩这个社会弱势群体为自求生存、为政府分忧的实质理解还不够到位。建议明确三个“定位”,加强政策研究,完善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与服务,在管理中采取“堵疏兼顾,以疏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

(一)给流动摊贩以合法的地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按照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今后30年还将有5亿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在此过程中,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和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有需求,失地后进城的部分农民就业生存有要求,这是我国城市流动摊贩长期存在,并将达到5000万规模的客观条件。国家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时,要给这种符合发展规律的经济现象和从事经营的特殊群体以合法存在的地位,以杜绝城市政府“零容忍”的过激行为。政府要城市形象,商贩要就业生活,两者并不对立,衡量标准是周边社区居民对商品需求、市容和交通等因素利弊平衡后的接受与容忍程度。

(二)对流动摊贩实施综合管理

城市政府在完善流动摊贩管理上,应当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多样性的角度看待这一流动的商品交易方式,做好传承文明、方便生活、促进就业、发展经济的文章。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靠城管执法独立支撑的以“堵”为主的管理方式,统一协调工商、贸易、公安交通、卫生、环境保护、质量监督、城建城管等部门对流动摊贩做好前置管理中“疏”的服务性工作,对不同的流动摊贩群体进行对象细分,在不同的区域开辟不同的场地,解决不同的社会需求。如对年轻人创业群体,可在大专院校附近开辟以学生为消费主体的市场;对以销售瓜果、蔬菜为主的群体,可在社区附近公园、河道旁边开辟早晚市;对经营小吃的群体,可通过规划适度开辟早点摊和夜市;同时要从民生工程的角度减少农贸市场的摊位费和管理费,引导流动摊贩进入市场,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市场内价格高启摊位闲置、市场周边流动摊贩生意兴隆的局面。

解决了该“疏”的问题,使部分摊贩合法化后就会大大减少违法经营的人数,也就减轻了商贩为就业和居民为方便而产生的对管理的不满情绪,反过来为解决真正该“堵”的问题,如依法管理严重危害市容环境卫生、堵塞交通和出售劣质产品、短斤缺两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有的放矢的条件,这是政府管理从“孤军奋战”的“堵”向“综合服务”的“疏”“堵”结合角色转变的关键。要完善流动摊贩管理的制度设计,改变由城管执法独立管理流动摊贩的局面,实行相关部门综合管理,改强制性管理为规范;探索自治自律的制度建设途径,组建摊贩协会,尝试社区居民事前参与全程监督的民间管理新方法。

(三)给综合执法以法律地位

城管综合执法是在10多年前为解决“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的形势下,由国务院法制办批准在部分城市试点的,实践证明对现代城市管理是必要的,但因其授权的法规地位不高,社会和舆论的争议一直不断。

公共事务的统一执法是国外行政管理长期实施的成功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要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不断完善和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尽快为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给处于拆违和流动摊贩管理风口浪尖上的城管执法应有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够名正言顺地为现代城市管理保驾护航,服务于流动摊贩在内的广大居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媒体加强对城市管理法规的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公众对城管执法的理解度、认可度;执法部门要主动探索取得公众支持的新措施、新方法,切实提升执法效率。

(四)完善流动摊贩管理法规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3

[关键词]流动商贩;城市管理;公共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77-04

本研究是湛江师范学院校基金资助项目(Zw0513)。

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且流动性大的摊位。因此,流动摊贩被认为是脱离政府行政管制、逃脱税收责任、是食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问题源,因此其经营活动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近年来,针对流动摊贩管理的城管执法和抗法的报道,似乎向人们显示着中国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日益陷入暴力冲突的怪圈。而对于城管执法与流动商贩的矛盾,民间舆论几乎是一边倒。从网上搜索可知,一旦出现城管打人事件,网友攻击城管的言论满天飞,而如果是城管被打,就很少有人为城管鸣不平。因此,城市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上升为整个社会的对立情绪,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政府对城市流动摊贩如何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理论界也从各自学科角度予以研究。回顾已有文献,有些学者从转型期产业结构转换的角度,提出了以工资为报酬形式的正规部门就业岗位数量不足,一方面不足以吸纳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无法降低城市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构成了城市流动商贩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修正发展战略,使资源向弱势群体配置,给城市流动摊贩以生存和发展空间。[1]有些学者认为,加强对流动摊贩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目前存在着大量的针对弱势群体的“过度执法”问题,为此,行政执法的标准不仅要着眼于法理的角度,还应着眼于伦理的角度,提倡行政执法中的关怀原则。[2]

现有的对于流动摊贩存在必然性的研究,揭示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也从伦理的角度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适度管理的理念,但是对于政府具体管理活动中应该如何确定管理的力度却少有关注。事实上,政府对于流动摊贩的管理,其实质是为城市市民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但因为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因此提供什么样以及多大量的公共物品,成为政府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观点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广东省化州市流动商贩情况进行调查,提出解决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之间矛盾的思路。

一、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观点

现代经济学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一般来说,政府负责公共物品的供给。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公共物品供给,是由旨在使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公共品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的政治过程决定的。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了公共物品的供给,必须要有人对行动负责,而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物品,通常是由公共物品所在区域的政治领导人来组织。政治领导人从组织公共物品供给(例如社会和环境的管理和治理的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回报)是其权力基础的加强,即从社会和环境的管理和治理中获得利益的人们对他支持的增加。其行为模型可用图1表示。曲线mR表示政治领导人增加公共物品供给的边际收入递减。其边际收入被定义为他每追加一个单位的公共品而从权力基础加强中得到的效益增量(例如,选票的增加)。由于随着公共物品供给的增长,它的边际社会生产率趋于下降,并导致从受益者政治支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下降,所以假定曲线mR的斜率为负。曲线mC为政治领导人的边际成本,其含义为政治领导人行动的时间和努力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增加公共品的供给必须把更多的人组织起来,而人数越多,防止“免费搭车者”的成本也将累进地上升,所以,mC向上倾斜。

政治领导人的边际净效用或边际利润可以用mR和mC之间的垂直距离来度量,当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位于这两条直线交叉点时他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政治家最优和社会最优达到一致。当社会条件发生变化,对于公共品的社会需求较原有水平增大时,公众就会对能够提供更多公共物品的政治领导人提供更加强烈的支持,其结果是使其边际收益曲线mR0上升至mR1,从而使公共物品的最佳供给量由oQ0增大至0Q1。[3]

这一分析模型同样适合我们对于城市管理的分析。我们把从事城市管理的政府部门等同于政治领导人,它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城市生存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假设其对城市环境管理幅度和深度不受政府财政能力限制,则政府可能倾向于提供最大化的城市管理这一公共物品,建设清洁、有序、美丽的城市环境,并力图据此增加市民对政府的认可,但政府在提供城市管理时要支出一定的成本――管理商贩和说服市民。按照经济人的思维,流动商贩倾向于最大化自由经营,城市管理将使其经营活动受到限制,因此,流动商贩为城市管理带来的成本将随着管理幅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来说,市民倾向于享有优美的城市环境,但是由于流动商贩可能为其生活带来便利,以及人们普遍的同情心,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市民也可能对城市管理这一公共物品的需求是有限的。其相应的收益――市民和商贩对其拥护,认为其提供的城市管理这一商品是适当的。因此,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本质上取决于流动摊贩及其相关利益者――市民之间需求的均衡即0Q0,如果政府无视这种均衡,提供过量的城市管理,就将得到“过度执法”的不良政府评价;反之,政府将被冠以“不作为”的评价。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宣传,来提高城市市民对于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要求,使mR曲线从mR0移动到mR1,或者通过发展社会保障等社会救助措施,使流动摊贩减少,完善商业流通体系,方便群众生活,则政府对于商贩管理成本将由mC0下降到mC1,这都会有利于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加大管理力度,形成有为、有力的政府形象。

二、调查设计

既然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力度,取决于流动商贩及其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均衡,则本调查将主要以流动摊贩及其相关市民为调查对象。本调查选取化州市,该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区,是茂名市管辖之下的一个县级市。目前化州市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流动摊贩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化州市政府对流动摊贩的经营持积极的态度,他们以“限”代“禁”,对流动摊点征收低额的占地摆卖费和卫生费(具体视摊位所在地而定);对流动摊点的摆放位置有所限制,使其不防碍其他固定摊位,不妨碍交通;白天和一定时期内整顿市容市貌时对他们的管理较为严格;要求他们服从有关部门的管理。但是,他们同样面临着矛盾的心里。一方面,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居民和政府都有提高城市形象的要求,城市街道、商饮服务开始“升级换代”,客观上大大压缩了流动摊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面临着就业难、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因此社会必须为其提供基本生存条件;处于这样矛盾和尴尬的心里和社会环境中,政府有关部门也经常处于摇摆之中,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就时严时松、时宽时紧。

我们调查地点为化州市步行街、市政府广场和三十米街等三处。这三个地点,是化州市流动摊贩最多的地区。调查对象分为二个部分:一是流动摊贩,内容主要是对其自然状况及其家庭、经济等状况的调查;二是流动摊贩的顾客和城市市民,主要调查其对流动摊贩管理的建议。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并配以访谈方式。本次调查共对流动摊贩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96.88%;向相关市民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4份,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100%。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1.流动摊贩的主体是弱势群体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权力和权利方面,社会声望方面,竞争能力方面以及发展机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弱势群体可分为两类,即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其中,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贫困群体,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以及正在形成的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处境困难的儿童。[4]从我们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流动摊贩主要是处于30到60岁之间(合计为79.57%)的壮年人组成,他们不属于生理性弱势群体,而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其基本特点是(见表1):(1)受教育水平低,主要是小学(44.9%)和初中(40.86%)文化水平,其中女性占72.04%;(2)经济状况差,收入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他们中74.19%的人处于相对贫困或绝对贫困水平之下;(3)流动摊贩家庭又往往是多生育家庭。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2个以上子女的家庭数量占总数的80.64%,其中3个孩子的家庭占总数的29.03%,4个子女家庭占总数的16.13%。

这种低收入水平、低受教育水平和多子女的家庭结构,其延续贫困的可能性非常大。既无技术,又无资本金的现实,也是他们选择成为没有固定劳动场所、正规劳动时间和安全卫生条件的流动摊贩的根本原因。

2.流动经营收入是摊贩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流动摊贩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统计数据显示(见表2),62.37%的摊贩表示,流动经营是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仅占37.63%的摊主其主要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于非摊位经营。流动摊贩中,专业经营(以流动摊位经营为业)摊位的占66.67%,兼业经营(同时还有其他提供收入的职业)的占33.33%;与流动摊贩主要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统计数据基本吻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流动摊位的背后维系着的往往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支撑。当被问及是否打算长期从事流动摊位经营时,答是的占68.82%,否的为31.18%。

选择从事流动摊位经营,绝大部分摊贩为生活所迫,占73.12%的人是为了养家糊口,47.31%的人是为了供子女读书。由于他们的学历普遍偏低,无专业技术,除了摆摊之外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摆摊几乎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绝大部分流动摊贩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对改变现状缺乏信心。

3.流动摊贩对城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要求

流动摊贩对城管普遍持敌视和不认可的态度,他们普遍对城管的管理方式和执法态度表示不满。虽然很多流动摊贩打算继续将流动摊位经营下去,但是他们并不愿意继续这种东躲的生活和经营状态。我们在访谈中,绝大多数摊贩提出,他们迫切希望能从社会、政府处得到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机会,使他们有能力转作其它工作,或者得到政府优惠政策,使他们能够入户经营。

4.流动摊贩为市民提供了方便、经济的服务

化州市城区流动商贩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营日用品、水果、餐饮等的摊贩;再就是提供修补服务的摊贩;另外就是自产自销的农民和销售农副产品的摊贩。流动商贩经营项目均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其经营的商品或服务的一般特点为:品种多,门类齐全;商品和服务的单价比较低,满足了一般民众的需求;距离居民区比较近,方便顾客灵活、少量购买。流动商贩小规模经营的方式使其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有极强的应变性,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调查表明,流动摊贩的顾客量是比较大的。

流动摊贩经营商品和服务品种的特点,决定了其顾客群的特点,从调查的顾客数据来看,各个年龄段的顾客均占有一定数量,其中中小学生和未婚人口占65.85%,这一阶层人群也正是收入比较低的人群。

顾客对流动摊贩商品和服务评价普遍较好。调查数据表明,有58.06%的被访居民认为流动商贩的商品和服务是物美价廉的,有39.78%的被访居民认为流动商贩的商品和服务不能一概而论,其间也有质量差异,只有2.15%的被访居民认为流动商贩的商品和服务存在质次价高问题。

5.城市居民对政府对流动商贩管理的建议

在走访市民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对于城市中流动摊贩的存在,他们表示有利有弊,他们普遍认为,摊贩的存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所以对摊贩的支持率普遍很高。但是,大家也同意,流动摊贩带来了卫生、噪音、清洁及阻街等环境问题,以及商品的质量和卫生得不到保障等安全问题。但是对比它小规模、物美价廉的经营特点,以及快捷、方便的日常生活服务的特点,市民更注重的是它便民利民的优点。

许多市民认为流动摊贩不仅方便了生活,还为小区增添了人气和生活气息,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且他们对流动摊贩表示理解和同情,很多人感慨到“都是生活所迫”。

总体来看,市民不主张对流动摊贩进行太多限制,并主张政府在城市建设、税收和公共支持,给流动摊贩更多的倾斜。

四、本文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化州市流动摊贩及市民调查,我们得到以下三个基本结论:

1.城市流动摊贩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其生存能力比较差、职业转换能力比较弱。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其生存状况应该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政策的特别倾斜。

2.从近期来看,对于流动经营的管理必须反映社会普遍的诉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上将流动摊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予以统筹安排,以“疏导”为主,辅之以“限制”,使这部分人能够通过流动经营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普遍利益,使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能够和谐共存。

3.从长远来看,化解流动经营与城市管理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机制。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要完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以制度性救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为主体,定期的周期性救助(节假日期间的送温暖等)和不定期临时性救济为辅助制度的立体型救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其次,要动员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群众组织、社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家庭和个人,与政府共同形成社会支持和帮助力量,开展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再次,要合理安排和开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提供再就业信息,促使流动摊贩向正规就业部门转移。

[注释]

①刘新宇:《论中国低端部门就业与城市管理的冲突》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页。

②刘雪丰:《尊重、公平和关怀――行政执法的伦理视角》,《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4期。第28-30页。

③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④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3页。

[参考文献]

[1]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郑功成教授演讲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瞿群臻.城镇经济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

[4]张耕.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的博弈[J].城乡建设,2006,(10):51.

[5]马怀德.城管问题突显,城市管理者承认现实,改变观念[J].城乡建设,2006,(10):49-50.

[6]速水佑次郎,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乔•B•史蒂文斯,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FloatingVendorsmanagementintheCityunderthetheoriesofpublicoption

wangYaxin

(SchoolofBusiness,Zhanjiang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China)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4

一、移动摊点乱摆乱卖对城市市容市貌、交通畅通的影响

移动摊点乱摆乱卖对城市市容市貌、交通畅通带来“三害”,可以用“脏、乱、吵”三字来形容。1.影响交通的畅通移动摊主一般选择车水马龙、人流密集的地方摆卖,虽然赚取了人气,却影响道路交通正常、有序的运行。实地观察:这是我们项目组9月13日午夜在民族大道七岔路口看到了的一幕:小摊小贩几乎将七岔路口民族大道由西向东方向全部堵死。晚上11时50分许,流动摊贩在城管人员下班后准时出动,把南宁市这个地标式路段堵得水泄不通。这里立马变成了流动小贩们的“天堂”,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你争我抢,摊位摆满了安全岛和慢车道,甚至摆满了快车道。我们细细盘算在此摆摊的摊贩有上百人之多,有的推着车,有的干脆直接在路面上铺层塑料纸,然后把各类小商品摆上去,很快不少消费者就来“捧场”。摊主、消费者交流、砍价甚欢,任凭路过的车辆如何按喇叭,摊主、消费者全然不予理会。我们随机询问一位被堵在路上的出租车司机,他说每次夜晚经过这一路段都被堵上10几分钟,经常是战战兢兢地地挤过这个路段,真的好害怕碰伤在这里摆卖的摊主和行人。在农院路我们看到的一幕:摊主占道经营,造成道路人流车流混杂一起,非常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这里道路被违法经营摊点堵得很严实,有些店铺占用门前道路搭棚卖衣服、卖日常生活用品、食品等,不仅造成道路拥堵,还占用了消防通道。从问卷调查来看,“移动摊贩占道经营对道路交通影响的程度”,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严重堵塞道路交通,34%的认为不是特别严重,1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影响,但比较小。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实地观察的情景是一致的,都认同移动摊贩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交通的顺畅。2.影响环境卫生马路夜市移动摊点经营破坏了道路的干净、整洁,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马路夜市移动摊点影响环境卫生的占一半以上。现场观察到,农院路马路夜市收市后,垃圾、食物残渣丢了一地,路面上残留油污,脏得实在不堪入目。3.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扰民)和治安环境在农院路实地调查中,我们和住在农院路附近小区的居民就“马路夜市对你们的生活是否有侵扰?”问题进行了交流。居民甘女士说,这里一到晚上,特别的吵闹,猜码声此起彼伏,高声喧哗不绝于耳,还有烧烤摊烟熏火燎、浓烟滚滚,让人感觉非常不好。居民刘大爷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晚上一、两点钟夜市正酣时,啤酒摊不时会发生因酒醉打架斗殴事件,影响了这个区域的治安稳定,我们生活得提心吊胆的。在问卷调查中:有关“马路夜市是否给您的带来了噪音污染”的问题,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夜市噪音严重影响了休息,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是很大,可以接受,1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声音,但无明显影响。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认同马路夜确实给居民带来了噪音污染。

二、马路夜市乱摆乱卖现象屡治不止的原因

上述马路夜市移动摊点乱摆乱买占道经营的乱象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长期以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严格监管,但效果不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移动摊点乱摆乱卖屡治不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管理者来说,移动摊点流动性大,机动灵活,来去自如,不便管理,这是造成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移动摊点灵活方便:重者就是一辆三轮车,停下来就开始做生意(又称车载销货),城管一来启动油门就能载货逃跑,方便快捷;轻者一块塑料布,铺开就可以摆卖,城管一来用塑料布卷起商品拔腿就跑。城管前脚走、摊主后脚到。今晚查,明晚又出来摆。摊主练就了与城管捉迷藏“、躲猫猫”、打游击的本领,专钻城管的漏洞。如民族大道七岔路口的夜市往往就在城管下班后的午夜11:50才开市,这是城管监管巡查的空挡期。我们在农院路采访当晚值班的城管人员。他说:“近来整治的力度加大,每天晚上都会有警务人员轮流值班,保证交通的顺畅。所以在农园路乱摆乱买的摊点减少了,交通也畅通了不少,但依旧有屡教不改的个别小贩,城管前脚刚走,后脚又迅速的摆了出来,实在头疼。”

(二)从消费者来说,移动摊点的商品品种繁多、价格便宜,方便居民购物,深受低收入人群的欢迎,这是支撑马路夜市移动摊点存在的消费群体如我们在农院路看到的移动摊点的消费者大多是附近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生活来源靠父母,大多数消费能力较低,大学生是这里的常客。

(三)对摊主来说,移动摊点不用交摊租,不受管制,人流量大时可以赚取不少的钱,这种利益驱动促使小商小贩不断地“铤而走险”,即使摊贩摆卖的家伙被城管罚没也在所不惜下面是我们在农院路采访时与摊贩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整治移动摊点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的原因。某摊主“:别看我摊点小,每个月也能挣万把块钱。”调查组“:如果城管来查怎么办?”某摊主“:一跑了之,就算是被扣物品也没关系,这些物品又不值钱!”据悉,南宁市城管支队平时查夜市暂扣桌椅等物品后,一些摊主干脆就不来接受处理,也不来领回物品了,摊贩根本不在乎城管的罚没,赚的比罚的多多了。

三、整治夜市乱摆乱卖的对策

整治夜市乱摆乱卖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堵疏结合,引导流动摊点进入市场经营,合理设置临时摆卖区。

(一)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堵疏结合一是建章立制、依法整治占道乱摆乱卖。二是常规巡查与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自实施“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以来,针对占道乱摆乱卖,南宁市城市管理部门开展了7项市容整治执法行动,即:开展违法占道摊点清理整治行动;组织跨门槛经营清理整治行动;组织对车载销货摊点的清理整治行动;开展对流动摊点的清理整治行动;开展对违法夜市的清理行动;开展对烧烤摊点的取缔行动;开展对沿街乱摆灯箱广告及其他移动箱牌清理整治行动。三是既严罚又不失人化,“对临街店铺经营者跨门槛(窗)经营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被查处3次得关张,具体按照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给予罚款,第三次吊销营业执照的办法进行严格管理”。

(二)引导流动摊点进入市场经营,设置临时摆卖点,兼顾秩序与便民,既顾“面皮”又顾“肚皮”一是规范临街夜市。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时间地点、统一灯箱广告、统一保洁卫生、统一消防保安、统一制作摊位、统一铺设地胶“八统一”的要求进行规范,同时要规划停车位。以市场运作,竞标企业经营主管,政府引导监督的模式加以管理。做到不扰民、不影响交通、不污染环境。二是从民生需求出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原来没有固定摊位的业主进入正规夜市经营。为此,夜市摊位费不会很高,经营的品种考虑到满足市民的需求。三是对规范夜市街以外的流动摊点,则将坚决取缔,绝不姑息。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5

党报这一发行思路的重大调整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党报在零售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本课题组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11月,针对西安报刊零售市场上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主要党报,向报刊零售亭发放问卷700多份,收到有效问卷511份,对党报零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与认识。

喜忧参半:党报零售的基本现状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西安党报零售情况呈现如下特点:

1.党报零售范围较广,零售时间较长,布局日趋均匀

课题组面向西安五大城区(雁塔区、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未央区)报刊零售点展开调查,接受调查的大部分报亭都零售党报,也就是说,党报在零售市场中范围较广,大致做到了面上的覆盖。此外,对比两年数据可以发现,党报零售覆盖面在不同区域渐趋平衡。2004年,雁塔区和碑林区的党报零售点占总数的68.4%,而未央区仅占5.3%;到2005年,五大城区党报零售点数量比例相对持平,布局日趋均匀(见表1)。2004年,零售党报时间长达半年及以上的报亭占调查总数的37.3%,到2005年已增长至68.1%,以此可见,党报在进入市场零售的过程中稳住了阵脚,做到了零售的持续性。

2.党报零售种类单调,而且有进一步单一化的趋势从

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报亭零售党报最多的达到6种,零售两种的最多,占到一半以上。这两种党报,又以《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为主,占71.6%。可到了2005年,报亭零售党报种类最多只有5种,一半以上的报亭只零售一种党报。这意味着党报零售种类单一化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的倡导,2004年各级各类党报全线进入报刊亭,但经一年市场销售情况反馈,摊主开始对参与零售的党报进行选择,在寸土寸金的报架上只保留一两种党报。

3.党报零售的日销量和批发量较少,且持续走低

从调查数据来看,2004年与2005年党报的日销售量均以1~2份为多,分别占到56.4%和47%,但2005年日销售量为0的占32%,比2004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见表3),这样的零售量与日销量成百上千的都市类报纸相比差距明显。报刊的销售量直接左右着批发量,由于党报日销售量偏低,摊主的批发量也不大,以1~5份居多,两次调查分别占79.1%和81%。

4.党报零售价格相对偏高

西安都市类报纸零售价大多为0.5元,与之相比,党报的零售价格偏高。2004年党报零售价格为0.4~0.5元和0.8~0.9元的分别占36%和30.6%,2005年0.4~0.5元的占到52.9%。再考虑到党报版面量偏少的情况,这样的价格恐怕会影响到党报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党报在价格方面的确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如2005年党报批发价格降至0.3~0.4元者占到60%,比2004年多出近30个百分点;2004年党报批发价格在0.8~1.5元之间的占到44.7%,到2005年这一比率已下降到22.6%(见表4)。

5.报刊零售摊主对党报销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

报纸在报刊亭货架上如何摆放对其销售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通过调查发现,2004年有60.6%的摊主将党报摆放于醒目位置,2005年这一比率下降到30.4%,反而有40.4%选择随意摆放,29.2%选择不摆放。报刊零售摊主对党报推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所下降,“从未主动推销”者占63.5%。从报刊零售摊主角度考虑,两年来党报零售情况不佳,影响他们销售的积极性,进而使得销售量停步不前甚至缩减,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70%的摊主声称自己担负着党报销售任务,但由于批发量不大,一大半完成不了任务的摊主就自行承担亏损费用,或以搭售和随意处理等方式来变卖和处理不能退回的党报。总的看来,有80%以上接受调查的摊主认为,与其他零售报纸相比,党报销售的确存在困难(见表4)。

挑战与变革:党报零售的制约因素与改进

通过对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约党报零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报信息量小,有用信息少,零售价格偏高

以西安报业市场为例,《陕西日报》和《西安日报》都是8个版面,而《华商报》等都市类报纸都有几十个版面。信息量上不去,就很难吸引读者购买。此外,有用信息少也会影响读者的购买选择。在调查过程中,有近半数的摊主表示,党报内容较为枯燥,远离百姓生活;还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报形式老旧,不好看。在信息量小、有用信息少的情况下,党报却采取持平甚至高于同城都市报的零售价格,这就更加削弱了党报的市场竞争力。

2.党报与其他种类报纸相比,零售上摊时间晚

目前大部分党报没有自办发行网络,仍采取传统的邮发方式,发行控制力偏弱,造成多数党报晚于同城都市类报纸到达报刊亭,在时效性上落后于竞争对手,也是影响党报零售的一个重要原因。

3.党报发行方式不灵活

在调查过程中,有70%左右的摊主坦言零售党报有任务,但是难以完成,销售积极性反而降低。这样,党报虽然走进了报刊亭,但没有真正进入零售市场,零售作为衡量报刊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的晴雨表就无法发挥作用,不利于党报改进工作。

与都市类报纸相比,党报在某种程度上宣传功能大于新闻传播的功能,党报走向零售市场,一方面坚守舆论导向与宣传阵地,扩大党报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重新审视和找回党报作为一般报纸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即从报纸产品在市场的交换中获得自我发展的经济支撑,这是对党报赢利模式的一种自觉探索。②但对于许多党报来说,进入零售市场后在内容和风格上没有明显变化,并没有积极有效地探索如何打开零售市场的策略。甚至只是简单化地通过邮发渠道把报纸堆放到报刊亭,甚至摊派零售任务。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党报传统的生存模式,党报的市场意识不强,实际上有违于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党报进入零售市场的初衷。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党报必须转变传统保守的办报理念,真正发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民权的广大读者量体裁衣,想群众之所想,言群众之所言。注重报纸内容的实用性,将新闻报道视角真正地深入到老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关注社会新现象、新热点,充分利用政务资源优势,增强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应变能力,以深度和可信度来获得读者的认同,走出一条舆论主导与市场先锋并举的创新模式,才能使党报永立潮头。

优化发行结构与广告资源,也是改变党报零售尴尬现状的一个重要步骤。广告与发行是市场经济下实现报纸价值的两大渠道,报纸发行由订阅与零售两部分组成。发行结构的优化意味着报纸对订阅与零售比例的最佳把握与合理分配。但现在大部分党报的发行业务中,订阅仍占较大比重,部分接受调查的摊主表示,因为行政事业单位里都已征订党报,影响了党报零售数量;另一方面,党报零售存在高发行量下的低注目率,购买率比较低,没有达到零售的实际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党报应及时调整订阅与零售的比例,将发行重点转移到报刊零售上来,建立点多面广、结构多样的零售网络。2004年《南京日报》全新改版,在南京10多条线路70多辆公交车上做车身广告,在市区大街小巷悬挂横幅,强力推介《南京日报》扩版,并于3月份将《南京日报》送进两会,提升全国知名度④。同时,《南京日报》在巩固原有零售点的基础上,扩张零售点的范围,不局限于街面上的报亭,而且走进连锁超市,走进大专院校,发展烟酒杂货店等参与党报零售。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党报走进市场,首先要吸引广大读者购买报纸,让他们在阅读中改变对党报的传统认识,获得认知。当前,推销服务的形象与品牌已成为现代报业发行的中心理念,增强党报发行的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品牌意识,改善发行方式,采取奖金提成等鼓励政策,激发广大报刊零售点销售党报的积极性,鼓励作为销售终端的摊主做好党报的推介销售工作,挤掉党报零售的水分,真实地反映销售情况,不但能够提高党报的覆盖面、零售量,而且对改进提高党报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鲍海波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晨、孟磊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沙建军:《报纸零售市场扩大的原因和意义分析》,《新闻大学》2004年冬季号

②彭剑:《党报零售引发赢利问题:赢利模式的重思与再造》,新华网2004年11月30日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6

关键词:城市管理;弱势群体;层次化管理;以人为本

一、流动摊贩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摆摊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据统计流动摊贩秤量工具80%以上使用的是“三七秤”,概率达95%以上,这样一来,流动商贩就可以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目的。因此,低成本、快收效、少投资的流动摆摊成为外来流动人员及低收入家庭的首选,加上流动商贩的市场的适应性强,经营内容丰富且调整迅速,只要经营者头脑灵活,收入好的流动摊贩甚至不低于上班一族。

(2)摊贩存在侥幸心理,意识觉悟不高。流动小摊贩每天摆摊都面临的城管的追捕,与城管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也知道摆摊可能会影响交通安全,污染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浪费和摧毁公共设施,影响城市形象。

(二)外部原因

(1)市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竞争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许多人采取了这种低成本、低风险、高收入的谋生手段。

(2)城管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城管的管理方法不合理,由于一些城管的不文明行为多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致使城管公共形象在民众心目中一落千丈。城管这一公众形象的恶化,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在流动商贩心中的公信力,弱化了城管部门的政绩,降低了城管部门的执法交涉能力。

二、流动摊贩特点

(一)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

流动性大是摊贩最显著的特点。由于流动摊贩经营工具简单:如一辆人力三轮车、一辆小型卡车、一个菜篮、一辆自行车、一个烤箱,一台小的玻璃展台等等,加上一杆秤。有了工具后,不去税务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不办理税务登记证、更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就可以经营了。流动摊贩都是小本生意,不需要不用开票,交易过程极为简单,因此小商贩们可以随时随地设摊经营。小商贩们的活动范围极为普遍:小区附近、农贸市场周边、学校门口、公园内、城市道路等等。

(二)构成人员的复杂性

流动摊贩的构成人员十分复杂主要包括:(1)、外来务工人员;(2)、无业游民;(3)、农民;(4)、失学少年;(5)、下岗职工;(6)、退休人员等等。从年龄结构上看,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下至十岁以下的儿童都有,但是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从民族上看,既有汉族人员,也有少数民族人员,一般汉族人民偏多;从性别来看,女性多于男性。

(三)经营活动的反复性

流动摊贩因为经营不合理不合法,执法人员就要按照法律法规惩罚他们,流动商贩们在经营中掌握了丰富的逃避惩罚经验,他们掌握执法人员的检查规律,同执法人员采取“迂回战术”,反复在不同地段摆摊经营,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当执法人员在开展集中整治时,流动摊贩就会进行信息传递,某路段有流动摊贩只要被城管执法人员查处,信息就会马上会传递到本路段相关的流动摊贩,以便逃脱城管执法队员的处罚。整治结束后,流动摊贩又会迅速恢复摆摊经营。

三、流动摊贩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促进了了就业,解决了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有助于社会稳定,减少了不良社会因素。全国共有数千万的流动商贩,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政府要需要提供千万个岗位才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提供如此多的岗位的困难程度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流动摊贩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自谋出路,减少了我国弱势群体人口数量。他们凭借自己的劳动既方便了城市居民又使自身得以生存发展,抛弃靠救济、等补助的懒惰思想,减少了因贫困化而报复社会的现象,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维护鹅社会的稳定。

(二)负面影响

(1)侵占城区道路,影响城区交通。由于流动性极大,流动摊贩一般都是哪里热闹,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设摊。市区热闹路段,农贸市场周边,学校附近,小区门口等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都是流动摊贩的聚集地,影响交通,妨碍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造成安全隐患,威胁群众生命安全。

(2)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流动摊贩无照经营,所售商品多为“三无”商品,且任意定价,严重扰乱了合法经营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目标

相对于以往城管“以堵为主”的方式,逐步转化为“以疏为主”。流动摊贩大多数属于生活在城市最低层的穷人、弱势者,设摊做小买卖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生存的一种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因为流动摊贩的存在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生存权与工作权等基本权利。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承认流动摊贩市场的合理化,促使流动摊贩市场的规范化,而政府担任市场管理员、监督员的角色,使流动摊贩走上健康、和谐的道路,让其成为我们城市一道美丽风景,这并不是一个梦想。(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22.

[3]李龙.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7

关键词:小吃摊;供需平衡;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305-02

一、供求关系

根据定义可知,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原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原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先从影响需求的因素分析:(1)对于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对于路边摊,其价格相对于正规餐厅的价格会稍低,从而增大了其需求量。因为需求量的存在,得以支撑路边摊的正常销售买卖。(2)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大部分商品,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随着我国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上涨,路边摊的主要消费群体学生的零花钱会增加,且路边摊的食物基本没有随着物价工资上涨而变动,更加增大了需求量。(3)关于消费者偏好。路边摊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学生以及辛苦赶时间的上班族,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商品需求量就会增加。路边摊主及时迎合了消费群体的口味,增大了自身产品的需求量。对于供给因素的分析:(1)关于生产成本,成本的下降会增加利润,生产成本的高低对于利润、供求等都有一定影响。而路边摊的食品一般是较为便宜的豆类制品,工艺简单、成本低,利润空间很大,会使供给增多。(2)是生产者的未来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则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商品供给。若对未来预期悲观,则会减少供给,缩减生产,使均衡价格处在动态平衡的状态。通过对于供求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路边摊属于ed>1,即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摊主的销售收入,例如美团、饿了么争夺市场时期,小吃摊的需求比以往高出很多。对于这些小吃摊,因为供不应求,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也减少了小吃摊因为商品滞销而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更加促进了小吃摊巨额利润的产生。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市场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研究这一问题,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导致小吃市场供不应求,使得小吃的供应量增加,价格开始上升从而导致消费者的需求减少,最终可以达到一个供求平衡的状态。

二、成本理论

对于机会成本,通过调查得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门那里的小吃街上,摊主们大多都不是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生存艰难,相比较于去工厂打工、挣最低廉的工资,有一技之长的他们自然选择开小吃店作为自己活命的根本。所以,开小吃摊的机会成本十分低。而对于显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对于固定成本的方面,小吃摊大部分由一辆三轮车或几块木板搭建改装而成,而且不存在任何租金与税收,投资风险成本很小。再加上刀具、加热设备、容器等物资,固定成本最多不超过1000元。而从可变成本来看,主要包括原材料(各种十分低廉的物品)、佐料、生产和制作成本和面对突发状况(例如被城管人员抓住)等成本。其中,原材料又以蔬菜中便宜的生菜、豆腐皮、土豆为主,肉类则是以鸡肉和火腿为主(因为肉类中鸡肉的价格最便宜,廉价的火腿价格也十分低,可以极大地降低原料成本)、油盐酱醋等调料等。因此,小吃摊的可变成本也很低,这也使得很多失业和待业人群盯上了这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业”,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及时退出,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同时,对于小吃摊来说,又必须面对的一部分成本――隐成本,即面对突发状况的成本,最主要的是与城管的博弈的成本。由于小吃摊大多没有营业许可证和食品安全证等合法证件,因此,小吃摊经常会受到城管的检查和处理。若商贩拒绝配合城管的突击检查,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结果将会是执法人员没收摊主物品,并且处予大约200元的罚款。在此之后,经营小吃摊的小商贩还要继续购买用来经营的物资继续经营。这部分成本是小吃摊隐成本中比较大的部分。

三、效用论

从小吃摊的销售过程来看,又可以把小吃摊组成的这一个区域和销售关系看成一个市场,把每个小吃摊看成一个商家,因为商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因此这是一个竞争性市场。对于小吃摊来说,这个市场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要使小吃摊获得的利润达到最大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当小吃摊的销售量稳定维持在令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水平时,小吃摊主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这些小吃摊,他们由于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所以一般情况下都面对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这些小吃摊会不断提高产量和销售量,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比就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于是边际产量就出现递减趋势。或者说是因为对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量和不变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例如,石油大学本门的小吃街,如果在早上9~10点甚至是11点左右,基本没有小吃摊开业,因为这段时间客流量小。而北门的小吃街主要消费人群就是学生,早开业,还可能会受到城管的检查,边际成本就可能会比价格高。而到了晚上9点左右,小吃摊又面临一个消费高峰。经常光顾到烤冷面摊主,在短短的五分钟里就卖出去4份。一份的成本大概为1元左右,而卖出来的价格则为5元,里面的利润可想而知。如果把整个小吃摊群看成一个大的厂商,那它一定是一个垄断性的,它垄断了学生晚上的消费,并且有能力把生产的商品全部卖出,转化成利润。

四、结论对策

通过对小吃摊的营业成本、市场关系、替代效用、博弈等一系列分析,发现小吃摊的营业中的确存在着暴利,这不仅与其成本(包括隐成本和显成本)有关,也与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市场的竞争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其产生暴利的原因主要是:(1)成本较低。隐成本,即博弈所需成本占总成本的大部分,而其显成本价值相对较低。(2)消费者需求较大,易产生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小吃摊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消费者的需求而带动起这一整个行业,无法彻底取缔。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对策管理规范小吃摊。

1.确定小摊贩原料来源。小摊贩的利润一个重要部分取决于成本,即食品来源。可以对于提供原料较好的厂家颁发质量鉴定证书,鼓励小摊贩进行购买,国家或地区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

2.通过规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摆摊,将责任包“地”到户。通过规划设摊地点,合理引导小摊贩,使其小吃的质量责任分包到各自区域,责任明确。

3.税费合理、惩罚恰当。为防止小摊贩因税费过高而降低成本、对货源要求降低,制定优惠的税费政策。既可以制造稍微公平的市场竞争,也能减轻小摊贩的负担。对于不遵守规定的小摊贩,可通过警告、罚款、取缔资格等方式进行处理。

4.对小摊贩进行统一的学习教育,制定升级转型退出机制。小摊贩中大部分处于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对于国家的法律以及个人卫生等知识不熟悉,通过思想上的教育来提高小摊贩的素质。同时,对新兴的经营方式进行普及,比如美团、饿了么、微博等。为其走向正规化的经营创造条件,促使他们逐渐转型,减少小摊贩的数量。

参考文献:

[1]郑丽琼,彭溶,谢晶晶,朱雯婷,陈小春,方季惟.高校周围“地摊经济”引发的思考――以嘉兴地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陶红茹,陶朝英.流动商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4).

[3]李锦峰.城市管理中的认知与观念――摊贩“非法化”的由来及其出路[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0,(6).

[4]庹旋.城市地摊经济浅析[J].湖南农机,2010,(5).

[5]吴丹丹.适度发展“地摊经济”缓解就业难问题[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6).

[6]安博生.利益平衡者――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经济管理中的新角色[J].中国市场,2009,(1).

[7]彭宇.街边小吃摊的微观经济学[eB/oL].http:///link?url=shmRKwLbRUrXinv8QzpnulFDmatlFLtpYd6qBKXU39

JnrcUowppU-sdcey4marL8HtL736afeDHi33iufcYYu8YlB4g08qCsC-hiH1pmwm.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8

一、我区城区市场管理特点

*区现有各类市场64个,其中位于*、*、*、*、*、*街道的城区市场41个,位于其他镇街的农村市场23个。在城区市场中,农贸市场30家,工业品市场11个。另外还有600多家药店,餐饮业1020家。市场总体规模均不大,大多数市场的年成交额都不超过5千万元。

改革开放之初,主要由工商部门建设市场、经营市场。进入九十年代,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迎来了市场建设的黄金时期,“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政策应运而生,形成了包括工商部门在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投资办市场的热潮,市场起到了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的重要作用。*年,原先由工商分局兴建并经营管理的渝航市场、*松桥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先后出让,双凤水果市场、两路建材市场、沙坪农贸市场、石船农贸市场、统景农贸市场、洛碛农贸市场等,按有关政策规定整体移交给区商委下属的物管所管理。20*年后,大型连锁超市不断开办、市场周边门市及游摊不断增多,集贸市场发展趋于稳定,有的甚至出现萎缩态势,呈现出市场开办和经营管理模式多元化,市场管理“多龙治水”的特点。

市场主体多元化。*城区既有国家开办的市场,如商委下属物管所(事业单位)开办的市场,又有企业开办的市场,其中企业开办的市场占绝大多数。企业开办的市场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往往对摊区摊位采取分零出售的方法,如华夏农贸市场,导致一个市场就有若干个业主,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市场开办者的多元化决定了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国家开办的市场,市场监管及卫生保洁由开办单位负责。企业开办的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市场开办者成立物管机构,自己经营管理市场,如华夏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委托其他物管机构经营管理市场,如园区农贸市场、空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失去行为能力,市场业主们自发管理市场,如红金街农贸超市。

多头管理效率较低。例如商委负责市场建设的布点审批;市政委负责监督市场的环境卫生和临街商铺超出门窗外墙设置的摊位;工商负责经营登记和维护交易秩序;公安负责市场治安秩序和消防工作;交通和交警部门负责交通秩序、车辆停放和机动车非法运营;质检、卫生、动植物检疫等负责商品卫生和质量。

二、我区城区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区市场建设先天不足

现有的市场由于大都是在90年代兴建,市场的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占道经营游摊较多。

1、市场规模已不适应城区发展需要。市场建设规模偏小、摊位少、人流量大、交易集中,导致保洁难度大、乱设摊点现象和“摊外摊”现象相当严重。垃圾满地、人潮涌动,特别是下班时间,脏乱差、堵塞交通等情况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区大都市形象。如两路农贸市场建于*年,面积9000平方米,当时辖区10万人,现在辖区人口已达30万人,如此的市场规模已不能满足群众购物需求。

2、市场功能不完善。城区所有市场都没有设停车场,各种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车辆占道停放和进场停放的情况大量存在,导致市场的安全通道不畅。部分市场经营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设施简陋、陈旧,消防设施安装不齐全,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3、市场与商居混合,未能有效隔离。为此,造成市场周边及消防通道内长期存在大量游摊,严重干扰市场交易秩序和影响环境卫生。

4、城区占道摊点和背街小巷游摊较多。占道摊点主要表现为市场占道类、店外经营占道类、零星摊点占道类三种形式。各种占道经营,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5、城区市场有市无人或有人无市现象突出。如四号桥农贸市场自建成到现在,进场经营商户仅十余家,市场主办单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一些人口密集地区由于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长期不建,给一些无照经营户制造了可乘之机,自发形成农贸市场现象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是三号桥东侧20个门面出租经营蔬菜、家禽、水产等农副产品,骑门摊现象非常严重,商品质量、商家诚信缺乏有效监督。

(二)市场管理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对商品质量缺乏诚信查处不力。调查显示市场上众多熟肉制品、豆制品、鲜肉的质量堪忧。经营户声称自产自销,其实大部分在家中没有经过任何许可的情况下非法生产上市销售。市场管理部门却对此缺少有效监管。

2、对商品销售短斤少两管理不到位。绝大部分市场没有设立公平秤,只是在检查时做做样子,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短斤少两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管理人员对此却熟视无睹。

3、对市场管理人员疏于监管。市场管理人员重收费轻管理现象严重,不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市场中的非法行为,市场主办单位疏于对管理员的管理,对出现问题的管理员不能严肃处理。

4、市场内环境卫生较差。市场内垃圾桶和保洁员配备不足,经营环境恶劣。特别是经营活禽、活鱼场所,就地宰杀,血水、鸡毛、鱼鳞满地,臭味难闻。主要是管理发营业执照的不管卫生,批准市场建设的不对市场经营进行管理。

(三)市场管理体制不顺

现有市场管理体制难以使市场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工商部门是集贸市场主要监管部门,承担大量的集贸市场监管职责,但市场的人财物三权均不在工商,工商部门对市场物业管理单位无任何制约措施。有些市场物业单位对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置若惘闻,不予配合,甚至公开抵触。工商部门根据《*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明确了市场开办者的职责,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市场创建的奖惩措施,但无法兑现。市场设施的改造资金和用于市场保洁等方面的费用,工商部门无法落实。对市场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工商部门是看得见、管不着,有力使不上,因此,现有市场管理体制难以使市场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市场管理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管理市场适用的法规,主要是*年颁布的《*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市场经营者的义务,但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部分条款缺乏处罚措施。如第十九条规定“市场经营者应免费设置复检的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但对短斤少两的经营户没有设置处罚条款。又如规定“进入市场的商品经营者,应当在市场经营者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划定的地点经营,不得随意摆摊设点”,该条款赋予了市场经营者划定摊位的权利而没加以限制,使一些市场在路口和消防通道以及市场内随意摆摊的行为成为合法。

按照《*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工商部门对市场经营者和商品经营者不履行市场内环境卫生义务没有处罚权,因此工商部门对市场内环境卫生管理束手无策。

三、加强市场秩序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对市场的认识,加强领导

市场管理工作是民心工程,关系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搞好市场管理也直接关系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成败。市场是展示*城区都市风貌的窗口,市场秩序恶劣会造成不好的国内甚至国际影响。为此,政府对市场工作要加强领导。要充分发挥各市场管理者管理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且要继续强化管理功能。特别是要将市场工作作为考核政府基层单位工作成绩的重要项目。

(二)合理规划,构建新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1、把市场建设规划纳入*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凡城市开发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必须将集贸市场纳入商业网点进行配套规划和建设。参照其他直辖市的做法,要按照每万户居民拥有集贸市场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新建市场要充分考虑停车场、消防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等市场安全设施的功能,新建农贸市场要以小为主,以社区为主。同时,新建市场可由社区负责经营,这样既有利于社区的建设,又可解决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并且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建设。

2、重点抓好居民小区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居民小区越来越成为我区居民住宅的主要形式。超市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上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区农副产品供应渠道多元化,特别是城区周边有大量农民自产自销蔬菜、水产、禽蛋等商品供应,农贸市场业态仍显示出独有优势。调查表明市民在购买这些商品时,依然首选农贸市场。

3、加快现有城区集贸市场设施的改造。城区现有集贸市场,尤其是90年代兴建的农贸市场,市场内设施陈旧、老化,部分市场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加快设施改造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资金等原因成为改造的瓶颈。为此,要引导市场主办单位打破所有制及地域界限,通过收购、控股、委托经营、融资租赁、招标招商等方式进行集贸市场设施改造。

4、加快现有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农贸市场农副产品实行无根无杂销售,既可节省消费者的时间,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又可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因此,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是现代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5、做好“堵疏”结合文章。建议政府考虑在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在合理的位置上规划一些便民摊点,以无偿的形式供当地农民销售一些自产的瓜果、蔬菜,同时为部分生活困难的居民及残疾人提供自谋生路的渠道。

(三)建立并完善市场秩序管理法律法规

建议区政府向市政府反映废止《*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重新制定一部包括市场的规划建设、投资兴建、登记注册、服务管理以及入场主体和交易行为的地方性法规。彻底解决市场秩序管理工作中各方责、权、利相统一的问题。明确工商部门在市场管理中的主管部门地位和市场主管单位的责任,彻底解决市场内发生纠纷承担责任的主体问题。明确将政府部门管理市场的重点由管理市场经营者向管理市场主办单位转移。

(四)探索新的市场监管模式

1、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协会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经营者自我管理互相衔接、互相融合的市场管理体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重点引导,尽快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使四者有机结合,形成互动,推动市场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2、建立市场管理的网络机制。完善市场内打假维权网络。建立和推行名优企业、市场主办单位、执法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等多家参与的打假维权联席会制度。由执法部门和市场主办单位共同协商聘请消费者监督员,共同参与打假扶优维权工作。将名优产品厂家引入市场,设立名优产品专柜。结合工商部门“12315”投诉电话,对投诉问题多的市场、商品展开专项整治。完善消费者举报奖励和为举报人保密的制度。建立针对市场管理人员的监督举报网络。市场服务管理机构要公布市场管理人员的监督举报电话。对市场中存在的管理人员不作为现象,执法部门应及时纠正,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完善上市商品渠道认证制度。对农副产品市场上销售的豆制品、熟肉制品,要进行经营者提供合法进货凭证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市场内经营的商品全面推行索证制度。结合索证,对场内商品的厂家进行考察备案。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审计;问题

一、审查无形资产确认是否准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确认,在无形资产审计时就是一个首要问题。

(一)审计无形资产的概念把握是否准确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这反映了无形资产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和“非货币性资产”三大基本特征。

实施审计时,特别注意将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否从无形资产准则中分离出来,企业是否把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允许确认为无形资产已经确认为无形资产。

实施审计时注意是否执行了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即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的:一是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二是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审查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应把不可辨认的自创商誉等排除在外。对于可辨认性的标准,新准则规定了以上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说明,如果资产是可分的,就是可辨认的。但可分性是可辨认性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除可分辨性之外,企业也可以按其他方式辨认资产,这就是第二种情况指出的。新准则采取概括法代替原来的列举法,为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奠定了制度基础。新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要求及其符合条件,鲜明地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性。

实施审计时注意:企业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时,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证据支持。这就要求企业在确认无形资产或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时,应判断其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在50%以上,并且有确凿的证据(如合同或协议、经营收入指标等)。否则,企业不能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或者账面无形资产价值将被予以转销。因此,审计时企业是否充分考虑谨慎性原则,合理估计经济利益流入情况,保证无形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二)审计其适用范围是否明确

审查企业是否执行了将无形资产从使用期限上分为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新规定。审查企业是否将无形资产从经济内容上分为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实施审计时特别注意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是否纳入了无形资产准则。由于这些项目的确认、计量、列报或披露有其特殊性,它们与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列报或披露不同,需要单独加以规范。一是与这些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很难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二是这些项目在自创时发生的支出已经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再将其列入无形资产,已经不能摊销其价值。

二、审查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的标准是否规范

审查企业是否将无形资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对于不同来源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构成也不尽相同。

(一)自创的无形资产

实施审计时审查企业是否将自创无形资产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实施审计时审查企业是否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能够同时满足新准则列出的五个条件,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

1.实施审计时是否突破了原准则中对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其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而只有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相关规定。实施审计时是否执行新准则的规定,只有执行了这些规定才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兼顾企业的长远利益。

2.实施审计时是否执行开发阶段的支出处理原则。审计时企业是否执行新准则规定,开发阶段支出只有在符合特定的条件时才能资本化,其理论依据在于研究同开发在性质上具有极大的差别,开发是研发的关键阶段,其成功的可能性明显提高。具体而言,审计时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①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施审计时审查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融资取得无形资产以其现值计量,充分考虑未来应付款项的折现率,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更具有可比性和真实性。

实施审计时购买价款的现值的确认、未来应付款项的折现率的确认是否客观、真实、可比,是否客观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

(三)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包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其取得时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另外,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实施审计时是否适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形资产,不仅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而且克服历史成本计量只提供过去信息,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的局限性,对于投资者判断企业前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

实施审计时是否取消了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照无形资产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的做法。

三、审查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是否客观

(一)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基础、摊销方法以及摊销范围

1.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基础是否规范

审查企业是否执行了新准则规定,即无形资产的摊销基础可以是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也可以是使用寿命内的工作量。审查企业是否将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其价值。

审计时企业是否只规定了有限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没有增加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

2.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及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审查企业是否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按其摊销金额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审查企业是否恰当地选择了摊销方法,即企业既可采用直线法也可采用余额递减法和工作量法摊销无形资产,但选择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实施审计时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企业是否未改变原准则一律“分期平均摊销”的做法。

审查企业是否将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计入当期损益,实施审计时应注意: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或者其他资产,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中实现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额是否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实施审计时应注意:新准则出台后,无形资产的摊销是否单独设置“累计摊销”账户,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情况,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即为:借方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等账户;贷方累计摊销账户。

3.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范围是否准确

审计时企业是否摊销无形资产,按照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有限使用寿命内摊销的新规定。审计时是否企业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审计时企业是否仍采用原准则“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的作法,未强调从“可供使用时起”摊销,未体现经济实质。

审计时企业是否仍执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在预计使用年限、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内进行摊销,对于未规定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

审计时企业是否有将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进行了摊销的错误做法。

4.审查无形资产残值的确定是否规范

审查企业是否明确了确认无形资产残值的标准。审查企业是否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或者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的情况除外。

(二)审查复核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是否恰当

审查企业是否按照新准则执行了“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的规定。在复核时,一旦发现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此外,审查企业是否按照新准则执行了“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是否估计了使用寿命,并按新准则规定处理。

实施审计时审查企业会计处理是否更加符合当前的经济实质,是否比较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及账面价值。

(三)审查复核无形资产减值的计提、会计处理是否规范

实施审计时审查企业是否执行了《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才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实施审计时审查企业是否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账面价值的金额的确认是否客观、真实;实施审计时审查企业是否执行了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实施审计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取消了原准则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的规定,是否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是否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审查复核无形资产报废是否客观

审查复核无形资产报废是否按照新准则规定,如果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说明该无形资产已经被其他新的技术所替代,则应将其报废并予以转销,其账面价值转作当期损益。

审查复核无形资产报废是否按照新准则规定作了规范的会计处理,转销时,应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摊销”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四、审查无形资产的披露是否完整

审查企业是否按照新准则要求按照无形资产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审查企业是否披露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审查企业是否披露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审查企业是否披露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审查企业是否披露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审查企业是否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因此,审计时企业是否按照新准则要求披露的信息更加具体充分,是否这些信息将为投资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资料,是否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质量。

审计时审查企业是否仍按照原准则要求只披露下列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1]欧秀英.无形资产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6月号上(总第322期).

[2]金水英.国内外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1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10

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不良的饮食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体格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影响着少年儿童现行的健康状况,对少年儿童产生着一些远期的不良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着我国的前途和未来。因此,调查研究中小学生的饮食习惯,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饮食观念,不仅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而且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问卷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传承者”团队设计,内容涉及中小学生早餐、午餐、晚餐、零食、饮料、小吃、西式快餐等方面的喜好情况,采用随机分层整体抽样方法,采用不记名方式,分别对桂林市的灵田中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汇通小学、育才小学、龙隐小学、穿山小学共6所中小学的400名小学生、200名初中生、中小学校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接送学生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二、调查方法

(一)学生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完成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发放给学生调查问卷。在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先是由小学老师对问卷进行读题解释,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填写试卷;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时,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直接填写问卷。

(二)学校实地采访

主要是到桂林市中小学校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实地采访,调查了解中小学校在改善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方面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三)家长随机口头调查

在中小学校门口随机选取接送学生的部分家长,由调查小组成员按照调查提纲进行简短的口头调查,并记录整理调查情况。

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本次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96份,回收率99%。调查问卷采用用excel表格对有效数据进行汇总,得出下面的统计结果。

(一)不喜欢吃早餐

在有效的596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中吃早餐的比例占总人数的86%,13.7%的学生偶尔吃早餐,经常不吃的比例是6.2%。大部分学生因为赶时间或者没有胃口而不喜欢吃早餐。在早餐时搭配乳制品的学生占总数量比例的43.6%,其中城市孩子占大部分比重部分,而乡镇孩子在早餐中搭配牛奶的比例比重小。

表1桂林市中小学生的早餐行为

(二)喜欢吃零食和西式快餐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的中小学生特别喜欢吃零食。24.5%的中小学生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式快餐,且所占比例较高。城市中小学生较乡镇中小学生喜爱西式快餐的人数也较多。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爱吃零食的人数更多。

表2桂林市中小学生饮食习惯调查统计

(三)喜欢吃流动小摊的食品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23%的中小学生喜欢吃流动小摊的食品,大部分学生习惯在放学时间段以及放假回校期间购买学校周边商店或没有正规营业执照的流动小摊上的零食。实地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学校周边商店或流动小摊上购买的食品口味较重,安全状况难以确定。

(四)喜欢把饮料当水喝

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喜欢喝饮料,无论是在平常运动后还是在平时口渴的情况下,他们比较喜欢把饮料当水喝,而且偏爱喝碳酸饮料。

四、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少年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第一课堂,一旦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饮食习惯上下足功夫,孩子的饮食教育就成功了一半。然而,桂林市的很多家长并没有做好这一步。在城市和乡镇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城市家长对孩子的饮食教育更为重视,有91%的家长告诫孩子不要吃路边流动小摊上的食品,有78%的家长知道适当控制孩子零食的食用量,尽量不让孩子吃油炸类或高糖类的食物。

然而,由于城市家长工作繁忙,约有30%的家庭是由隔代老人来接送孩子,从而在城市家庭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中出现了“拦路虎”。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和对孩子浓浓的隔代爱意,许多城市家庭中的老人在孩子的央求下,常常会给孩子购买学校周边商店或流动小摊上的食品或零食,还有的老人会为贪吃的孩子“打掩护”,使得父母的饮食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功亏一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比较富裕等原因,有38%城市家庭对孩子零花钱数量的管控比较疏松,虽然有的家长三令五申地教育孩子,但是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依然在学校周边的商店和流动小摊上用零花钱购买不健康的食品和零食。

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城市家长表示坚决禁止孩子食用路边流动小摊上的食品,但是有12%的家长却对孩子用饮料代替纯净水的不良习惯异常宽容;还有6%的家长在控制孩子零食的同时,却经常带孩子食用路边流动小摊的早餐或卫生条件较差的米粉店内的米粉,还有34%的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吃路边流动小摊贩卖的夜宵。

要纠正城市中小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一是少年儿童的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自觉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健康饮食的思想,不溺爱孩子,不让孩子过分食用高脂肪的食品和碳酸饮料;二是减少带孩子去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就餐的次数,尽量培养孩子在家里就餐的习惯;三是言传身教,不仅在日常生活饮食中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而且在闲暇时间多陪伴孩子观看和讨论健康饮食教育类的节目;四是多与家中的老人沟通交流健康饮食方面的信息,向隔代老人力所能及地说明不良饮食的害处,让隔代老人不再因溺爱而满足孩子不良饮食的央求。

与城市相比,乡镇家庭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桂林市乡镇小学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小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了,有78%的家庭是由留守的老人照顾孩子。一方面,由于留守老人主要只是关心照顾孩子的衣食温饱,在孩子的饮食教育上常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留守老人觉得孩子无父母照顾,常常会因为疼爱而更愿意满足孩子们的口腹之欲,所以就会对留守儿童购买那些不卫生、不健康的零食和饮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纠正乡镇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提高自身的卫生健康知识和饮食素养水平的同时,多多关心孩子的饮食问题,进一步重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二是注意购买一些健康饮食方面的书籍和光盘,多渠道帮助留守老人和孩子树立健康饮食的思想观念;三是多与留守老人沟通交流孩子饮食方面的信息,让留守老人多注意监督孩子,不要让他们随意购买或进食那些不卫生、不健康的零食和饮料。

(二)学校教育方面

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桂林市的中小学都注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饮食习惯教育,基本上城市学校的食堂都能够提供营养卫生的食物,有90%中小学强制要求不回家用餐的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但是也有的学校对食堂的管理不够严格,比如采用自由打饭方式的食堂,常常会有孩子不吃饭,喜欢用零食代替正餐或溜出学校,到校外食用路边流动小摊食物现象的发生。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个别中小学校因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竟然默许校内的小卖部堂而皇之地向学生贩卖各种各样的辣条、豆干、糖球、泡泡糖等含有大量色素和香精的、无厂名、无厂址、无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

这些在学校教育层面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得到解决。学校不仅是中小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课堂,而且也是传授健康饮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场所,所以学校在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方面责无旁贷。一方面,各中小学校应该通过课堂教育、观看相关视频教育、倾听专家讲解等方式对广大的中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健康饮食教育;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管理,要尽量考虑到学校食堂食物的营养搭配,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小卖部的管理和引导,在防止外来“三无”食品流入学校的同时,还要防止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在缺少了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因经受不住零食的诱惑而成为小卖部的常客。

(三)学校周边环境方面

学校周边环境在中小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查发现,目前桂林市的学校周边都充斥着路边流动小摊和不干净的小吃店。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和学校对中小学生健康饮食教育的成果。学校周边的流动小吃摊时时刻刻在勾引着自制力尚弱的孩子们,一不留神孩子的胃里就塞满了伤害身体健康的食物。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让学校周边不再出现兜售垃圾食物的路边流动小摊,小吃店受到卫生监督,就可以对中小学生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