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9:22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1

关键词: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5]葛丹东.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9):179-183.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2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创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点、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学校建筑。最终,结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当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构思和设计龙坪子村小学。

关键词]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4.3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

图11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2]肖雯.浅谈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J].中国市场,2014(46).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3

关键词:乡村规划;原则;问题;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时期乡村规划概念性分析

乡村规划是对乡村长期发展的整体部署,包括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依据。规划的内容有一是分析评价乡村自然以及经济资源。二是布局乡村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三是乡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水平、规模以及速度。四是对乡村规划的办法与步骤进行制定。在进行规划制定的时候,要与乡村的资源条件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在效益得以提高的条件下进行,并进行平衡与比较,选择出最好的方案。

二、乡村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第一,以人为本,农民是主体。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是第一位的,对农民的意原充分尊重,将群众认可、参与以及满意当作根本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群众的工作,通过群众的智慧来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二,城乡一体化,进行统一发展。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对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进行统一的推进,对户籍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命名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统一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以规划引领,用示范带动。对规划的引领以及指导作用进行强化,在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时要具有科学性,一定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建设。根据统一的规划,集中的投入,走试点先行的道路,进一步完善配套,保证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第四,坚持生态第一,把特色彰显出来。在生态强省建设的过程中,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对于农村的植物造林工作要大力开展,在森林以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要不断加强,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得以实现。另外,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相适应,把乡村的特色突出出来,保持田园原有的风貌,把地域文化的风格体现出来,在农村文化传承方面要多加关注,预防千村一面的现象发生。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进行指导。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人口的规模以及资源的情况,还有民俗文化的不同,在分类指导方面不断加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现在主要是以旧村改造以及整治环境为主,不能大拆大建,预防基本农田被中心村建设占用。

三、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外在问题。一是乡村的规划编制质量不同,有一些规划是在多年以前就进行了编制,对于村庄以后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没有过多的预计,之后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村庄发展的需求相比明显滞后。

还有一些规划对于乡村居民点存在的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考虑,对城市型社区开展了很多土建工程的建设,最后导致失去了乡村的地方风格。除此之外,以前乡村规划也不够全面,

还有一些规划只对建房进行了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给排水系统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规划,对村民安全项目也没有太多的涉及,这些内容都是乡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二是没有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居民点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具备科学的规划指导,在建设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房屋没有整齐的排列,各个年代建设的房子都有,道路也不通畅,公共活动场地以及绿地普遍缺乏,在用地结构上非常不平衡。除此之外,因为乡村居民点的布局较为分散,规模不大,并且也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在公共设施运营方面的维持非常困难。所以,给每一个村庄都配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内在问题。一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思想认知,过去各级政府对于村庄的建设都不够重视,重城轻乡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在城市支持乡村方面的战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村庄的规划建设中,实质性的办法非常缺乏。村委会在村庄规划的重要性方面也没有深刻的认知,使得建设出现严重的混乱场面,不但对土地造成浪费,而且,还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二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是把争取过来的农业项目资金都用在养、种以及加工等产业的扶持中,在乡村居住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的提升方面,是严重缺乏资金方面的支持。另外,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对规划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限制。近些年以来,国家在惠农政策方面的实施有很多,但是,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农民的增收还是非常的困难,这也对乡村进一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二元的结构下,长期对乡村没有足够的投入,直到现在很多乡村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足够的编制规划的费用,对规划的编制启动造成制约,给后期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再者,乡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传统的乡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

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最后,乡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乡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四、当前我国乡村规划管理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乡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乡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第二,大力引导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地方的乡村面貌与乡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第三,使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得到提高,在乡村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其中的主体,所以,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把传统的规划模式进行改变,要把农民的支持与参与放在首位,把村民的决策参与度提升上去,把村民对各项决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给农民一定的决定权,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把长远的乡村规划建设方案制定出来,乡村规划一定要具备科学性,才能把规划建设引上正确的道路。所以,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建筑以及建设的标准进行科学界定,预防与实际脱离。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我们在实际的建设中,一定要本着节约资源、优美环境、服务共享的原则进行乡村的打造,并且要把其特色突出出来,把乡村建设成具有乡村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以及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中心点,为我们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新乡村道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利.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规划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2).

[2]李铜山,陈明星.科学规划新乡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4

【关键词】廊坊;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这些相关文件的体现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整治工程,更是民心所向。而对农村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做好农村的景观工程,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理论的实施,我市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各方的支持与发展下不断深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掘乡村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的优势项目,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乡村居民创造出不仅优美舒适、还具有科学前瞻性的居住环境,为更好更快地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

一、廊坊市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对我市的乡村景观规划来说,有不少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各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市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相应的,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在的乡村景观环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乡村是农民居住、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聚居场所,他们对居住地区的景观要求与城市居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大多数乡村并没有与城市的整体规划衔接一致,双方的建设都是分工明确,各自为政。由于地理和历史的限制,我市大多数乡村居住环境带有明显的自发性,都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去建设,没有在前期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粗放式的规划与发展,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致使乡村道路规划凌乱狭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居住环境杂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生活质量低下,造成农村的居住环境与景观布局混乱的现象。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各地乡村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加速发展当地的经济,更加剧了生态资源和生活环境的破坏。

我市虽处在华北平原地区,各个乡村之间没有过于复杂的景观地域性差异,但各个乡村由于形成的历史、文化与时间的差异,还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如果过于强调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一致性,使具有文化传统的农村景观没有得到保护和传承,形成“千村一面”“千城一面”,同趋化日益严重,各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风貌正在日益消退,这也是当前我市乡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极为突出的问题,这种以消除乡村差异特色的规划形式,极大的破坏了农村的传统人文特色和生活空间,也使农村的景观地域性减弱。

二、廊坊市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作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人员,不仅要使乡村景观布局具有现代气息和科学性,更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充分的人文关怀,深入去了解乡村的景观特征与人文特征,尊重当地的人文特色,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发展为着眼点,对土地的格局和乡村文化特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魍诚嗷ブ间的联系,对整个乡村的人文形态进行整体的规划与建设,注重各地区乡村人文特征的发挥与创新,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建设出具有我市本土特色的乡村景观。

相对于城市,乡村更接近于自然,与自然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果过于强调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规划,而忽略掉自然景观建设,这会导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无法达成和谐的关系。如果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通过破坏自然景观去建设人文景观,这种建设的方式是舍本逐末,并不具有科学性,反而破坏了乡村景观独有的人文气息,使乡村景观规划进入一个尴尬境地。

乡村的核心是农业和农民,土地是保持乡村生产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就要保护农业用地,使它满足乡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同城市景观一样,乡村景观中最美的就是农业景观,我们在设计时要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核心体来进行整合。根据各地区、各村镇之间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考虑,根据这些差异制定合理的规划发展蓝图,突出各地区的地方差异与地方特色,不仅要保留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可以在背靠京津的有利环境下,突出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具有科学发展前景的深加工生产方式,结合农林渔牧网络与三北防护林,组合成为绿色的景观生态环境,使乡村景观达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美学的完美统一。

三、廊坊市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

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七点要求,其中第四项就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我市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也要遵循这项指导性原则,优化乡村景观的整体布局,提高乡村的居住环境水平,但在发展设计时不能盲目地将城市发展规划的经验照搬到乡村规划建设中来,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5

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建制镇为依托,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1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是促进集约发展、节约土地的必然选择。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地组织开展了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乡镇、村庄还没有修编或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二是原有乡镇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各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乡镇、村庄规划编制目标

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在年年底完成以下规划编制工作目标:

(一)全面完成市域范围内乡镇规划的修编工作。乡镇规划是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的基本依据。在规划修编过程中,要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现状,科学预测,充分论证,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长远性。要对现有乡镇规划成果进行重新审核,凡规划期限不到2020年或期限到2020年但内容深度达不到规划要求或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都要进行修编或调整完善。其中,市区的镇等7个镇的总体规划,不仅要完成修编任务,还要完成上报市政府审批的工作。

(二)全面完成市域所有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应在乡镇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村庄的经济与发展,自然与资源条件,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风貌,塑造各具特色的乡村空间形态。

三、乡镇、村庄规划的编制要求

乡镇、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市城镇体系规划、各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乡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乡镇性质与规模、发展方向、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以及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及规划实施的措施等。对建制镇的工业园区、居住小区、旅游景点、主要道路、广场等重点建设地段及重大建设项目,还应编制详细规划。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有: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配置、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村民公寓建设规划的内容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执行。

四、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主体和审批程序

各县(市)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和审批程序按《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

市区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由各城区政府和各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经各城区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村庄规划,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各城区政府和各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其中东津镇、尹集乡、卧龙镇、欧庙镇、伙牌镇、牛首镇的村庄规划需经各驻地规划分局审查同意后,报区政府批准。

五、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强,市政府已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各地要成立工作专班,精心组织,加强督办,不折不扣地完成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要具体落实规划编制责任,市城乡规划局负责整个市区的乡镇总体规划的督查、审查和报批工作;各城区、开发区建设局主要负责辖区乡镇规划的组织、协调、审查和上报工作;各县(市)城乡规划局负责本辖区的乡镇总体规划的督查、审查和报批工作;各乡镇政府具体负责组织本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二)加强检查考核

各地要加强对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编制工作计划抓好工作调度,确保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在12月15日前,各地要组织考核组对本辖区内的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形成报告上报市政府。

市政府将于12月底组织考核组对各地乡镇、村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考核,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予以公布。对未能按期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的地方,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6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规划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34-02

作为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发展关系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科学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合理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意识、科学观念,再加之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新农村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影响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从地域文化、社会伦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地利用、资源节约等多角度分析,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的主人――农民的眼前及长远需求为核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当乡村的主人――农民成为实际受益者时,新农村社区规划才算做到位,后续的设施完善配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才有了民众基础。

一、依据农村区域的现状,分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者,应该首先弄清楚农村社区的固有传统、已有特点,充分了解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特征,要尽量使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的已有优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制定新农村村域规划(即社区规划),可以促进新农村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整合农村社区的区位、资源、环境、交通等优势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它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建设乡村房舍与乡村道路,而是影响到乡村向哪里发展的大事。新农村社区规划关系到农村否能稳定发展,关系到构建的新社区未来的经济活力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那些移动搬迁的村落中,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村庄原先存在的既有生产和生活格局,因而在重新规划时务必要考虑周详,要保障未来的新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协协调。

通过实施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要考虑到农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到农业经营的便利性和农民就近就业等问题。只有为农村生产提了供便利条件,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农村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做新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之前,需要先分析当地(或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和第三产业(交通、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这是规划根本目标。一方面,要在确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这样就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大方向,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中,应该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协调的好,就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在设计农村住宅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户的住宅面积,来满足农户家庭未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如果能预留出休闲农业发展用房的空间,就能增加农村庭院的产业发展功能,未来就能更好地带动农户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规划人员在制定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的走向,比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土地转包而产生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如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等。必须要使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传统手艺的传承、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如乡村要预留出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土地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机械的放置场所、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的会议场所等。另外,为了保障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标准要适当提高,以保障未来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修建而只需要适度扩建。

三、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为基本宗旨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就要考虑到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在新村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要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并尽量提高土地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

对于农民宅基地的占地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量实现集约有效的利用农村已有宅基地,不宜盲目扩大农村宅基地的占地规模。要调整农村土地功能的,尽可能提高农村已有土地的价值。通过调整乡村土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土地更加科学与合理地利用。“迁村并点”就是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这种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居住集中化,这有利于乡村生活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的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能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减少民居用地,这有利于集中建设农村产业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集中建设休闲农业设施和相关商业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促进农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区分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规划利用。

四、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保留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要使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乡村风貌得以传承,要使自然山水环境与新农村社区融为一体,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宅、老建筑、古村落相映成辉,同时,还要有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建筑风格已经日益趋向于大同小异,这种发展不利于城市保留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村庄既有的特点。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因此,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要把新农村社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前,应详细查阅村庄的历史资料,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做仔细研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落实到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之中,使之体现在空间布局中、生活场所中、生产场所中、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中。要使新农村社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也要促使地域乡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如果一定搬迁村庄,那一定要选定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村庄为建设基础,要保留这个村庄在原址不动,并保留其完整性,而迁移其他村庄靠近这个村庄。当其他几个村庄迁入这个村庄时,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原来村落的完整性,要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同时,要让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整体完善。

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有利于保持农户之间的日常联系与交往。比如,当地农户如果大多都从事果树种植,那么就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合理布局果园,让这些果树种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起美化乡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设计,使这些果园更加便于人们来赏花和采摘果实。如果当地保留有某项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庙会、秧歌赛等),那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季节,要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便利。

乡村传统产业的经营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增加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村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在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凝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生产发展是农村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既是乡村农户的生活场所,也是乡村发展农业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与乡村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一,对于那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村落,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村庄耕地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两者之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新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问题,农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循环利用问题等。

第二,由于农村的社区人口规模有限,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为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生产活动空间,并提供较多的混合空间。这里所说的混合空间,是指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综合空间。比如,传统上乡村农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可以变现为作物种植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混合在一起,生产经营空间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的混合在一起等。

第三,在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要考虑农业规模经营以后的农业机械的存放场所和空间,要做到既便于农机具的使用,也便于农机具的保养与存放,还不应与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所冲突。另外,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规划中也应该考虑到农户家用汽车的发展需求。在乡村宅基地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生活与庭院经营功能的结合,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生产用房舍与经营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

六、新农村社区规划要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尊重自然和文化传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区选址时,要考虑到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间距系数等,社区建筑规划与布局要讲究科学,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选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另外,还要注重社区建设中的资源节约问题以及环境友好问题,要发展太阳能的乡村利用技术、秸秆气化燃料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燃气利用技术等,要实现乡村能源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要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来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社区运营的效率。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降低碳排放的问题,要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要考虑农村社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要实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选址。在选择地形方面,应当注意避免选择极端地形,要尽量减少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合理地规划乡村居住地,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存乡村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生活习惯与乡村住宅的传统风格。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不能按照城市居民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应该站在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角度,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体现乡村地域的独特景观与文化,满足当地农民对新住宅多方面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等)。还要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支出,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总之,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立足于长远,设计出农村老百姓认同的实用、便利、节约的满意工程。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致富需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需求、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需求、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等,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李晓,林正雨,何鹏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

[6]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9]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建设科技,2006(11)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7

关键词:村镇规划编制;问题;改进

村镇规划编制一直在我国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然后发展至今,无论是编制内容、还是编制方法,或是编制主体,都不断走向成熟,与我国村镇实际发展状况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村镇规划编制无疑对村镇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村镇发展实际情况探究出我国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以便提出具有可行性、实践性、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村镇规划编制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编制和镇乡规划编制两方面的内容。我国村庄规划编制有不同地区都有较大的差异。《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引”,对省区村庄规划编制影响较大,但在各地并未形成法规性文件。可以看出,目前各地村庄规划编制愈加注重具体情况,提出“分期实施的安排”的要求。在没有《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的地区,《镇规划编制办法》会提及对村庄建设规划的要求。各个地区镇乡规划编制在编制体系、编制内容等方面与2000年建设部的《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基本一致。编制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或详细规划)。使用范围包括建制镇、集镇和村庄,但中心镇或人口超过一定数量的镇村庄,其相应的规划要求会有所变化;根据区域发展情况的不同,编制成果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无论是村庄规划编制,还是镇乡规划编制,其存在的问题是必然,总体表现为编制标准、编制体系、编制内容、编制实施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村镇规划编制标准存在的问题

(1)村镇规模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对村镇规划实行同一标准。《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按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确定镇村规模,把镇村规划规模化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级;我国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一般按镇村体系层次,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中心镇,―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级,但这种分级标准很难解释规划的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区别。在村庄规模的划分上仅以人口为判定标准是不全面的。

(2)建设用地标准。现有村镇规划用地标准的适用范围虽覆盖全国的村庄、集镇和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但全国村镇在地域和建设水平上存在差异,致使无论是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还是建设用地比例均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按照《村镇规划标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为150m2/人,但事实上有的地区远高于或者远低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如果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编制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将大为减少,村庄本身缺乏编制规划的内在动力。当然《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中所做的规定:“村庄建设用地宜为90~130m2/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0~20m2”是值得借鉴的,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目前,村镇基础设施配置仅考虑了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邮电等工程设施,忽略了村民生活燃料、供热采暖、有线电视等设施的规划配置,致使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规划指导远超出村镇规划规范所涉及的内容。即便村镇规划规范考虑到的内容也仅是原则性意见,其强制性有待加强。以道路交通为例,随着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村镇道路的宽度、等级配置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并加以调整。对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缺乏从规模等级角度对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进行分类,很少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问题,公共设施的配置也没有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规划体系。

1.2村镇规划编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重镇规划,轻村庄规划。《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针对村庄提出有所区别的内容和标准。全国镇规划编制实施情况好于村规划编制实施情况。

(2)重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轻村庄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明确规定镇层面和村层面要解决的内容。实际编制工作往往重视的是镇层面的问题,缺少对村层面规划编制的相关法规指导,并且忽视了村庄体系规划的问题。

1.3村镇规划编制内容存在的问题

(1)缺少村庄分类研究。现有的规划编制内容缺乏对村庄分类的系统研究,无法有针对性地对村庄规划建设进行分类指导。

(2)缺乏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当前村庄规划忽视了农村产业规划研究;村庄自主产业发展的类型比较单一,造成产业发展方向雷同;村庄规划需要在空间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对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考虑。

(3)忽视村域土地利用规划。现有的村庄规划忽略了对所有农田、林地、草场、牧场,山林进行整体性规划,以适应机械化耕种要求的现代种植业发展需求。

(4)缺少生态保护规定。《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没有关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而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则应考虑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划。

1.4村镇规划编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1)编制实施主体不明确。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应是村集体,但由于村民的认识问题,新农村规划涉及的土地权属、土地流转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农民对村庄规划的实施持怀疑态度,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2)忽视公共参与实施。以往的村镇规划往往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编制的“见物不见人”的物质规划,忽视了居民的主体性。规划编制者又缺乏对农村的深入了解,规划成果常常不被农民所了解或接受。

2村镇规划编制改进策略分析

2.1重视差异因素,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规划对象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特点,划分规划对象类型,采取不同的规划编制标准。

(1)城市规划区内的镇、乡、村庄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将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镇规划,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乡、村庄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2)“准城市”指已达到设市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批准设市的建制镇和一些人口规模未达到设市标准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达到设市标准的村镇,规划编制应适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非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的镇和乡规划。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编制规划可在现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基础上编制规划成果。建议分成城镇化整理型、迁建型、保留发展型三大类型的村庄,确定规划的编制重点。

2.2明确规划层次,构建编制体系

村镇规划同样需要坚持体系化的基本原理,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编制体系和程序。建制镇、乡集镇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前要先制定村镇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普通村庄编制总体规划时可以省略总体规划纲要这一环节。按照行政建制将村镇规划体系划分为县城以下的建制镇、乡、村庄三个层次。特大型建制镇规划参考城市规划编制要求(规划资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其他建制镇(5万人以下)按照镇规划标准执行。乡规划包括乡域总体规划和乡政府驻地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包括村域发展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将村镇规划体系分为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2.3分类规划指标,完善编制内容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参考200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应当把村镇规划中必然会涉及的指标、要素的内容确定为强制性规划内容,加强我国村镇规划编制中对产业、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指标规定。新的编制办法应该确立一个适用性相对较强的村镇分类指标体系和分类指导规则,为各地开展村镇规划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同时,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把产业、区域公共设施作为村镇规划的重点内容。在城乡统筹思想的指导下,需要解决的是:城乡空间布局的整体化;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城乡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城乡社会事业的均等化;城乡生态环境的优质化;城乡居民就业的公平化;城乡文化生活的健康化。做到产业空间、地域空间、公共设施这三个方面的统筹。另外,尊重地方历史文化和传统,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和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保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乡村景观和环境与人类聚居活动紧密相连,要注重保护乡村的景观风貌和生活环境。目前,我国乡村建设片面追求城市化景观,造成传统乡土文化和景观的消失。在今后的村庄规划中要改变目前乡村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田园文化特色,正确引导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塑造生态平衡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4注重居民参与,提供切实渠道

应切实履行村镇规划从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规划草案阶段、成果报批之前都必须在规划涉及区域进行一定时限的公示,广泛听取农村集体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吸纳到规划方案中,切实保证群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活跃的地区,规划编制人员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使规划真正具有引导性和可操作性。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8

关键词:村庄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

1村庄规划建设的意义

新时期村庄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引导和规范村庄整治工作的手段,对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村庄布局规划,使现有村庄提升一批、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消纳一批;通过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具体指导村庄本身的发展、改造与保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切实把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当前村庄规划建设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镇的村镇规划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1有个别镇对村庄规划建设重视不够。规划意识不强,建设管理松懈,没有完善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未能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措施不力,效果较差。

2.2规划滞后。近年来,农村的楼房建设速度较快,但是规划难于编制,严重滞后。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但由于村里的空房、闲置房无财力收回,可用的建设用地缺少,规划实施存在一定难度,未能按规划建设,主要原因是“四缺”:①缺少编制资金,编制一个村庄规划,需要资金数万元,但市、镇、村都没有钱,难编制。②缺少编制人力,编制规划需要专业人员,但请设计院费用太大,镇乡建站人力少,没法编制。③缺少权威部门牵头组织,有些村民钱多车多,有按规划建新村的愿望,但无人牵头组织,规划不能实现。④缺少上级政策文件指引,主要是全市未有一个编制规划的硬性规定,未能形成搞规划的氛围。

2.3乡建站人力不足。部分镇对乡建站的工作重视不够,人员配备少,一般只有1-2名。工作人员调动多,不稳定,业务不熟悉,能力不强。同时,乡建站人员未能专职于本身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用在了其他中心工作上,本职工作成了附带工作,造成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很难抓出成效。

2.4缺少资金。目前镇的财政紧张,拿不出规划建设资金,农民报建和村庄规划又没有政策收费,上级财政也没拨给资金,造成规划建设管理没有经费,缺少资金,工作很难开展。同时,乡建站人员下乡的费用开支大,镇没有补助,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2.5批建不一现象严重。我市乡建站规划员制度已落实了十年,建房审批还比较规范,但由于规划人员缺乏批前放样没做到位批后监管也不够,造成很多批建不一。

2.6对违法违规建设工程执法力度不够。多年来,农民建房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由于部分农民建房工程未报建,无证施工,无人监督管理,造成安全质量无法保证,存在隐患。违法违规工程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镇的建设管理职能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有些镇对违法违规工程根本无法制止,执法查处困难重重。

2.7乡镇乡建站与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少。自从乡镇乡建站不归建设局直管后,由于职能未理顺,乡镇乡建站与建设局的联系减少了,局组织乡镇乡建站人员开会、培训、参观等活动少了。有些乡镇乡建站人员业务知识缺乏,没有方向目标,工作开展难度大。此外,由于乡建站人员业务不熟悉,有些乡建站的工作不够规范。例如应进行规划的村庄不进行规划,应报建的农民建房不报建,应查处拆除的违法工程不查处拆除,该到建设局办理的证件不到建设局办理,工作不够规范。

3新时期村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针对多年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提出如下一些愿望和建议。

3.1应切实加大村镇规划建设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市关于建设规划方面的宣传活动较少,干部群众对规划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具体做法要求不明确,依法建设意识淡泊,从而出现了不少无规划建设和违规建设等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利用宣传专栏、宣传牌、宣传车、横幅标语、电视、报纸、图片、会议、文艺晚会等方式方法进行宣传。可以在《建筑法》施行日和《规划法》施行日或者其他时间搞些规划建设宣传活动。大家明确了政策法规和要求,村建工作就能顺利开展。

3.2应该制订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案。现在虽然有《建筑法》、《城乡规划法》和《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是有关内容不够具体明确,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难于把握,造成有些镇不会管,不敢管,怕告状,怕吃亏。市最好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和我市实际,制订出台一个村庄规划建设方案文件。文件对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管理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准则。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准则,管理才能有依有据,才能收到好效果。

3.3各镇应该高度重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多年来,有些镇的村镇规划滞后,建设管理效果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不够重视。因此,各镇应该高度重视村建工作,把它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领导重视了,工作就好办。同时,上级应把村建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镇实绩的重要内容,应该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奖项。全市重视了,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3.4乡镇乡建站人员要充足。现在每个镇都有数万人口,每个镇每年的建房户都有200户以上,但多数镇的乡建站人员仅有1-2个,还要做其他工作。人员太少,很难把工作做好。过去乡建站归建设局直管时,乡建分站一般都有5人以上,可以自行对所辖乡镇规划员进行调度,而且都是专职做好规划管理工作,那时的村庄规划、建设和违规工程整治的效果就非常好。要切实做好村建工作,首先各镇乡建站应配备5人以上,还要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不经常调动,最好能单列管理,这样才能使乡建站人员有时间、有精力专职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

3.5要有政策收费和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地广人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量巨大,没有资金投入,能搞好规划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村庄规划建设,应该有一定政策收费,财政应该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该返还的税费应及时返还,该拨付的规划经费应按规定及时拨付。此外,还可采取向上级争取、发动有钱人捐资和群众集资等办法筹集资金。有了资金和经费,村镇的规划建设才好办。

3.6要及早抓好村庄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90年代起,我市就有几个镇编制了村庄规划,一些规划已经实施了,一些还未实施。未实施的应坚决实施,目前部分早编制的村庄规划已可以修编,操作性差的也应该进行修编,可以和整治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民建房速度快,在未能及时作出详细规划时,应首先作出粗线规划,以适应农民建房需要。现在大部分村庄已有70~80%的农民建了新楼,再重新作详细的楼房建设规划作用不大,这些村庄的重点应是作出整治规划,搞好道路、排水、绿化、公益设施等计划。村庄规划要有上级文件决议才有威力,要由上级牵头组织开展才有权威。应由建设局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各镇编制和实施村庄规划。这样才能确保村庄规划尽快完成和实施。

3.7要切实抓好村庄建设工程管理。要制订完善好全市各镇统一农民建房管理制度。要抓好报建工作,统一报建程序。要加强农村个体工匠管理,工匠要持证上岗,不承接违规工程任务。要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管理,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要争取一定的政策收费,以确保日常工作费用。要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和村委会干部的作用,由他们把好农民依法建设关。镇乡建站要与国土所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农村建房秩序。要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工程。建设局应成立一个工程执法监察大队,协助各镇依法严处违法违规工程。要建立农民建房巡查制度,及时督促农民办理报建手续,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工程。要建立农民建房汇报制度,定期汇报农村建设情况,作出相应管理措施,确保农民建房依法依规进行。要建立奖罚制度。对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做得更好的镇、村委会、村民小组、乡建站和个人,应有表彰奖励措施,对工作抓得差的要有促进措施。建设局和市应每年召开一次村镇规划建设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查找不足,部署新一年的工作,使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计划,有部署,有总结。

3.8要树立典型。典型的引路作用是巨大的,应树好村庄规划建设的典型,每个镇树立一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树立一条自然村。典型可以是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典型,可以是规划典型、新村建设典型或者是旧村改造典型,特别要树好村庄综合整治的典型。树好典型后,要组织好有关人员参观,做好学习推广工作。此外,为了推动村庄规划建设,还可动员村庄的外出老板、领导干部、党员回村挂钩,负责动员组织村民搞好新村规划建设,将会收到很好效果。

3.9主管部门应更好发挥职能管理作用。例如应继续发挥好以下职能作用:当好市府参谋,对全市村庄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具体的管理方案,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政策法规宣传;牵头组织和协助各镇搞好规划建设管理,具体指导好乡建站的业务工作;组织好有关会议和活动;组织好镇分管领导、乡建站人员、村委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建设法制意识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与各镇的联系,搞好调查研究,更好地指导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宣传报道,对村镇规划建设的先进事迹要进行宣传,积极发挥先进的带动作用。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基本要求,立足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结构,坚持“适度超前、布局合理、风格控制、体现特色”原则,建立“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村镇规划体系。

二、规划编制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农村空间布局,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统筹农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努力实现“村镇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格局。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留传统,传承民俗,突出特色,分类提出建设适宜的房屋类型、模式和标准。

4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发挥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规划编制任务分解

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年全省所有试点县均要编制完成全部乡镇、小城镇规划和70%村庄规划任务。针对我县农村规划滞后的实际,今年拟安排编制完成10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70个村庄规划。

四、规划编制成果要求

1乡镇规划要求。乡镇总体规划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图纸包括:乡(镇)域现状分析图、村镇总体规划图;文字资料应当包括:规划文本(主要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经批准的规划纲要、规划说明书(主要说明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重要指标选取的依据,以及在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基础资料汇编。

2村庄规划要求。村庄规划包括“5图1书”即:村域规划图、村庄建设现状图、村庄建设规划图、村庄工程规划图、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村庄规划说明书(概述、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五、规划编制组织与审批

1全县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由县城建局牵头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2规划初稿编制完成后,应采取座谈、走访、公示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空间上连为一体的多个行政村应按“三连三跨”思路统一规划。

3乡镇总体规划完成后先提交乡镇人民代表讨论审议,同意后报县政府安排城建局组织专家审定批准。村庄规划完成后先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后报县城建局组织专家审定批准。

六、规划编制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村镇规划做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各乡镇要成立村镇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按照任务要求,必须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2技术保障。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要聘请具有一定规划资质的单位承担,规划编制应遵循《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省村镇规划标准》要求。县城建局要负责做好村镇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导工作。其它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保证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乡村规划与建设篇10

abstract:theformationofrurallandscapeisbecausehumanlifeandproductionneedtograduallyadapttothenatureandtransformthenature,asapartofhumanaestheticandcognitiveitshowspeopletheuniquecultureofruralpastoralcivilization,especiallyithasafar-reachingandsubstantialinfluenceonmodernwesternlandscap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thecontemporaryislamicgarden.However,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thetraditionalrurallandscapehasbeenacertainimpact,intheconstructionofthecontemporarylandscapeplanningofrurallandscapeweshouldbereasonableinimprovingcontemporaryrurallandscapeplanningtoens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constructionandtheculturallandscape.thispaperdiscussestheconnotationofrurallandscapeand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traditionalrurallandscape,fromtheperspectiveoflandscapedevelopment,takingtheopportunityofrurallandscapedesignincontemporarylandscapedesign,italsodiscussesthedevelopmenttrendsanddesignprinciplesofcontemporaryrurallandscapeinlandscapedesignfromthespace,modelingelementsandvariousforms.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园林规划;发展趋势

Keywords:rurallandscape;design;landscapeplanning;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36-03

0引言

作为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融合的结晶――园林景观,可以说他是乡村中各类山水花鸟美景的缩影,园林景观可以勾起城市中人们对于乡村美景的向往,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也同样指导着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乡村景观作为当代人类的巨大人造产物是人类社会中物质和非物质都非常丰富的产物,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许多乡村景观中的地域化特征已经被边缘化,乡村景观的大众化已经使得部分地区的传统化农业景观朝着现代化景观发展,一些地区的农业资源与对应环境问题已经相对突出,城乡问题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与之相对应的保护法律,因此,乡村景观的环境问题,文化景观缺失的现状,迫切的需要我们改善。

1乡村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1.1乡村景观概念

所谓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局域范围内人文、自然、经济与社会多种综合现象的显现,乡村景观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早期的文化景观伴随着原始农业而发展,早期的农业发展源地就成为了文化源地,也就是我们说常说的农业文化景观,最初的农业文化景观慢慢的被扩展到了乡村景观,其范围涵盖了人口、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多种元素,同时也是各个局域乡村的地域文化的反应。乡村景观的出现也预示这自然景观正在逐步的向人文景观过度与变化,但是,乡村景观所拥有的农业生产景观和特有的田园文化特色是人文景观永远无法代替的。

1.2乡村景观研究发展

十九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缘化加剧,一方面大大的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大步伐迈进但同时由于忽略了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各个区域的乡村景观特征开始逐步丧失,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日益加剧,生态失衡,多数的乡村环境向着“脏、乱、差”的态势发展,因过度开垦、废气排放、工业污染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屡见不鲜了。另一方面当代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发展还存在着文化景观缺失的问题,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乡村不单单是生态的承载体,而且是人类农业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文化已经逐渐被消磨化,乡村人们向往城市的繁华,很多的村镇将自己的建筑与道路规划按照城市的模样开始改造,其实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文化,甚至有的乡村特有的习俗已经被遗忘或者停止传承。

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同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景观研究产生兴趣,这些都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此后,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被不同领域的学者引进。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乡村景观研究的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环境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问题上。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荷兰、捷克、英国、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欧美国家早期的乡村景观研究注重制定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德国《土地整治法》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的规定,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研究方向从最初对农业的重视向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转变。1996年5月,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召开了“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围绕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景观恢复3个主题进行探讨。近年来,欧美相关学者对从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的研究明显增多,关注景观中人的行为,使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解决由于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并通过采用“公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调动民众保护乡村景观的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日本兴起的造町运动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1970年,韩国政府发起了“新村运动”,提出了“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以政府支援为动力,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农民参与到建设家乡的活动中去。“新村运动”不仅使村庄的布局得以优化,美化了村庄环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还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收入也得以提高。

2.2国内研究现状

2.2.1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的研究

从园林规划的范围来看,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乡村人文要素两个类别,所谓自然景观是指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的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面貌一般不受人类外界的因素变化,如:沙漠、雨林、沼泽等自然保护景观。所谓的人文景观则是指受到人类长期作用而原始自然面貌发生了非常明显改变的景观,比较典型的人文景观如:城镇、田园乡村、牧场等。人文景观通常情况下又被称为人类文化景观,人类文化景观虽然是因人类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但是其发展规律却是追随者自然规律而发展和管理,其中,乡村人文景观主要显现的是乡村局域的经济与自然状况,比如:农田、鱼塘、果园、副业等。它们主要体现的还是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景观。

2.2.2乡村景观的各类功能的研究

乡村景观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生活耕种的重要场所,首先具有经济生产功能,在乡村景观中,农业景观在乡村景观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在大面积的乡村土地上大部分土地被用来作为农业、林业作物的生产,在体现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作为生产作物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农业使用者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其本身的性质也是从生产与实用出发,可以说经济生产功能是乡村景观的第一功能。其次,乡村景观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人类在乡村土地上进行耕作时遵循的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采用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这样就促成了乡村景观的协调发展与丰富,乡村景观的生态保护功能主要还是体现在保持乡村文化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上,正是乡村景观的多样与景观的丰富共同体现出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再次,乡村景观还具有休闲旅游的功能,乡村景观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摩擦碰撞相互适应的完美体现,其经过历史的摩擦所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地审美性选择与依赖也促成了乡村景观休闲旅游的功能,如:蜿蜒曲折的梯田、交错纵横的田野、被风吹起的麦浪、各具风格的民宅建筑等都与当代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经历了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后难免向往自然景观的悠闲与恬静,这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休闲旅游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乡村景观也发挥出了人与自然协调沟通的重要作用。

2.2.3乡村景观的规划保护与延续的研究

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景观环境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景观的合理建设不单单可以使当代新农村的景观变美,而且可以给周边城市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成为其最优美的后花园,让区域范围内的自然风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此同时对于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保护也能够有利于人们深入的探索研究乡村环境的进一步规划与延续对于我国的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我们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区域文化习俗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对于增加区域居民的安定感,增强其历史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乡村景观的规划与保护还有助于民间特色传统企业的发展,如民俗工艺品、乡村传统产业都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进步。

3建议

在国际园林规划与发展创作中要求园林的规划要立足于自然并融于自然,当然乡村景观的规划发展也应该如此,当前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对于改善乡村景观环境质量与促进环境与资源的协调有着历史性的发展意义。

3.1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原则

乡村景观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新城市的建设如:新城扩建、机场建设、高速架桥等原因所引发,然而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对于大面积的破坏乡村景观行为而言到底合适与否,应当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评估,在经济与环境的抉择中应侧重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平衡。

3.2在土地的综合利用上“因地制宜”

乡村景观的土地利用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如有的土地渗透性强适合耕种,有的土地土质较薄,石粒较多比较适合放牧,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带适宜休闲娱乐等,在这些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上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更好的发挥乡村土地的综合价值。

3.3在园林规划的基础上延续乡村区域文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迅速,互联网+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乡村自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网络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但是乡村景观不能够任其发展,应当形成某种乡村景观的园林保护机制,并将其切实可行的纳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乡村传统景观建设应该充分的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并将其融入到乡村园林规划中来,创造出区域乡村文化所特有的景观,融入了外来文化的乡村景观,不单单是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强化,也是对于当代园林规划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一种多元化的理解,归根到底是在创造中去继承和发展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并予以创造性的再现,这对于当代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无疑是一条必走的捷径。

4结语

在园林规划中保护乡村景观的多样化发展,传承乡村文化的区域特有历史,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式发展,在当代乡村景观的延续与保护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当代园林规划的方法与技巧,但是乡村景观的建设关系到人类的文化传承与生产延续,这就需要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中融入乡村文化的元素,当代中国的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既要积极学习西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的成功经验,也应当将我国园林的本土特征融入进去,摒弃时代的局限,将人类现代的生活需求加以融入才是当代乡村景观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蔡龙铭.农村景观资源规划[m].台湾:地景企业公司(发行),1999:2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5-100.

[3]方明,刘军编著.国外村镇建设借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83-84.

[4]冯采芹,等编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3-105.

[5]汤姆・特纳.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2-220.

[6]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历史文化城镇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49-154,125-134.

[7]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4-63,86,91-102,140.

[8]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5-107.

[9]安・福赛思、劳拉・穆萨基奥编著.生态小公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2-43.

[10](美)诺曼・K・布思.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212-253.

[11]李德芳.浅谈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规划和开发利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8).

[12]樊闽,贾文涛.新农村建设视野中农村土地整理的阴影[J].国土资源,2007(06).

[1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48-51.

[14]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以苏南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5]刘黎明.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16]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

[17]张晋石.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6(5):66-71.

[18]郝延群.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J].村镇建设,199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