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5:13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1

【关键词】护理 法律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法律知识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掌握应用,护士管理条例明确了护士的工作职责,然而相比之下有较多的护士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掌握法律知识相对浅薄,应用法律的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因医疗行为引起的纠纷和诉讼呈逐年上升,牵涉到护理人员的诉讼案件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有许多潜在的法律问题,值得在工作中注意,现浅谈如下:

1 关于护理记录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涉及到护理记录“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体温单、医嘱单、医学影像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的规定,将护理记录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复制的客观资料,即可作为护患双方举证的依据,结束了以往只有医生才有权书写病历的历史,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了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护理记录书写的如何不仅反映了护理质量的好坏,也是为医疗护理纠纷的“举证责任倒置”提供有力的证据。由于受工作繁忙、护士的素质和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临床护理文件记录存在很多问题,如记录欠全面准确、记录缺乏真实性、记录不够及时、护理病历管理不规范、主观资料多、为了应付检查重新抄写或更改医疗护理文书,破坏了其原始性和真实性,与医生的记录不统一等。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护理记录是重要的书证,因此,我们全体护士应注重护理记录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时、完整地反映患者的情况,并应提升到一个法律的高度来认识。

2 关于执业资格

护理工作必须由具备护士资格的人来承担。实行护士执业资格统一管理,建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执业许可制度,以法律的手段保证了护理质量及公众的就医安全。护士执业资格是从事护士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对护士执业资格,执业权利、义务及资格的取得做了全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第2条“本办法所称护士系指按本办法规定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这就是护士在法律上的定义。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当事人是否具备合法的执业资格是医疗、护理方面的专家参与医疗事故争议技术鉴定和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所围绕的几个要点之一,应引起医疗机构及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让护士明确自己的职责?护士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不擅自处理,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护士要密切观察,在第一时间告诉医生,并准确做好各项护理记录,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否则,发生问题护士要承担责任。

3 关于知情同意

从法律角度讲,患者在医院所接受的主要治疗必须在患者或其家属全面了解情况,经过自身判断,自愿表示同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1条“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护士条例》特别强调护士有充分的告知义务。在医疗实践中,对患者进行特殊检查、治疗及手术前均有作知情同意签字,相比之下护理领域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需要广大护理人员转变观念,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一些侵袭性的治疗护理中做好书面知情同意签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在履行这一义务时应特别注意:(1)知情同意决不是推脱责任,而是对患者负责任的严肃行为。(2)告知对象的主体首先是患者本人,只有在患者无行为能力如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情况下才能由其监护人签字。(3)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只能证明护士是否尽了告知义务。在急诊时患者病情紧急、变化快,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一对一”的护理很难实现。护士忙于一个重患者,可能对其他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引发法律问题。极力抢救患者生命时,往往无意间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容易引起一系列矛盾。

4 护士法律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

目前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缺乏法律知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涉及。许多护士对相关法律了解不够,不能以法律的角度看问题,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负法律责任。在现实中,护士面对护理纠纷缺乏证据意识,不知道什么是证据;该封存哪些资料,怎样封存;又怎么保管和启封,以致许多该胜诉的案件,由于无有力证据而败诉,护理教育者应有意识地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文化层次;继续教育也应不断更新与护士相关的法律内容;医院应组织全体护士结合典型案例来学习,深层剖析,使护士不断进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懂得在工作中如何应用法律条文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

5 关于举证责任倒置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2

1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利用一切手段,培养护士良好的法律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依据条例的规定,正确执行,结合护理诊疗失误案例和国内经法律途径处理典型事例,对护士进行教育,使广大临床护士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从事护理活动,从而保护患者及自身的合法权益。

2规范护理记录,消除纠纷隐患

护理记录是住院患者医疗文件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工作行为记录的文字材料,也是各项护理活动及病情观察的客观记录,记载了患者护理的全过程,反映患者病情的演变。完整准确的护理文书是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医疗纠纷性质、责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律依据[4]。全面、真实、准确的护理记录不仅反映护士的综合素质.也是保护护患双方合法权利的举证依据。护理记录应注意以下几点:

2.1不能有假记录,如果没有提供护理,既记录又签名就是造假行为,如假的体温、脉搏、血压等。

2.2不能有无效记录,如写无特殊情况、无病情变化等。

2.3特殊情况要有跟踪记载如发热的患者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30min,需监测体温的变化;恶心、呕吐的患者,肌肉注射胃复安后,30min要有评价,症状有无缓解等。

2.4多写客观资料,避免主观记录及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陈述,如有伤口出血的可能,由于手术损伤所致等,严禁涂改、漏记护理记录。

2.5对于重大事故和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来不及写医嘱和护理记录时,应该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许多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病痛没有医治好,而是感觉在整个医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其沟通交流太少。而真正属于护理差错、事故的纠纷却是微乎其微。据调查,临床上80%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因此,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护患关系也颇为紧张的情况下,加强护士沟通能力培养是重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有效举措[5]。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在护理过程中,落实"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次在临床工作中加强非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沟通技术的培养,如面带微笑、适当应用一些姿态、表情、手势与患者进行沟通,掌握临床沟通技巧,如提问、倾听的技巧,赢得患者信任的技巧,消除患者误会及避免纠纷的技巧等。沟通能力的强弱是护士个人能力的体现,同时护士作为医院的窗口前沿,反映的是整个医院的整体形象,是患者了解医院最直接的途径。积极的沟通是避免纠纷最有效的方式,好的沟通技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更是保护我们护士自身与患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的手段。

4注重应急能力的培养,增强急救意识

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并及时通知医师,协助抢救患者生命,实施必要的救护是我们护士重要的工作内容。必须加强护士急救知识的训练,采取急救模拟训练法,如:心电监测、徒手心肺复苏、电除颤术等,增强护士急救意识,使护士熟练掌握本科室各种抢救仪器、急救药品的使用,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对患者及时、准确地实施身心整体救治和监护,从而提高抢救存活率。避免急救中引发法律纠纷,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当发现医嘱不符合法律法规或医疗规范时,护士同样有责任及时提醒医师予以更正。不应当为怕破坏"医护之间的和睦关系"而执行错误的医嘱,或接受医师的口头医嘱(除抢救或手术过程中外),对患者实施治疗,以免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协助医师救治患者,处理好护患之间的关系,更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保护患者更要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救治患者,才能更好的保护患者的利益。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规范护理记录,提高护理水平,用更强的责任感面对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掌握临床沟通技能,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患者形成良好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积极配合医师完成各项治疗和抢救工作,主动提醒医师规范医疗行为,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琼英,顾沛,张优琴.护士对专业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12(4):12.

[2]蒋联群.全面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J].现代护理,2002,8(8):640.

[3]李林,任泽娟.加强法制教育防范护理纠纷[J].护理研究,2002,16(2):120-121.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3

【摘要】本文对护理工作人员经常碰到的医患纠纷做了简要地分析,对如何做好医患纠纷,作者提出了必须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医患矛盾;法律纠纷;护理工作;法律意识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得好“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良好的护理可以为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能为解除病人痛苦、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就认识不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法律纠纷问题,也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和高质量的护理效果。护理人员要熟悉自己工作中的法律纠纷问题,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使护理制度、职责落到实处,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人们常把讲究法律意识单纯地看成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许多护理工作者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不甚了解,对卫生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考虑得就更少。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医患纠纷案例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尤其应重视针对护理专业的法律教学。不仅要使护生了解法的基本理论和宪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而且要了解卫生法律法规,使其明确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法制观念,为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出应有贡献。

一、护理工作中的医患法律纠纷原因探析

我国当前的医疗纠纷非常多,形式也多样,从医疗纠纷的报道可以看到,一方面,病人作为公民对自己的权益表示极大的关注,由过去的“私了”变为依靠法律裁决,甚至提出巨额赔偿,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不正当的解决方式,打骂、围攻、扰乱工作秩序等,以致护士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如果护士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丰富的相关知识,可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即使发生了医疗纠纷,在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有理有节,依靠法律来保护护士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围攻医院,有的提出巨额赔款,使医院的利益蒙受巨大大的损失。因此,必须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护士的言行,进一步认清护理工作中各项规定和操作规程的份量,主动将各种制度和职责当作法律意义中的义务去履行,从而确保护理质量,这样既可提高医院的声誉,又可保护医院的合法利益。护理工作中引起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有:

1护理文书记录引起的法律问题:根据《条例》规定,患者可以复印的病例资料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手术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和危重护理记录单、护理文书反映了护士在观察病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行为,是医院举证的重要资料。护士尽管已认识到护理记录在“举证责任倒置”中的重要性,但在记录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

1)护理记录不及时或漏记,是危重患者抢救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护士往往忙于各种操作,许多抢救内容无法及时记录,抢救治疗结束后没有及时补充,使得已实施的护理行为无据可查[10],一旦出现纠纷,护士往往处于无法举证的被动局面。

2)护理记录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常见的、典型的潜在法律责任问题有:体温单的入院日期或时间写错、药品的计量单位写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上血压漏记、记录内容与医生记录不相符或记录不全等。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各个医院,成为医疗纠纷案件中的一大隐患。有调查显示:护理记录仍存在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准确性欠缺的现象,如一个人的笔迹完成了一整天全部医嘱执行的签名记录,体温单上凭患者感觉点划体温、脉搏,患者病情变化后未记录处理方法及结果等,在对某医院的1000份归档病历检查中发现,护理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共计50件次,医嘱单存在的质量缺陷共计50件次,三测单(体温、血压、脉搏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共计67件次。通过对许多医院的出院病历的调查发现,护理记录中存在书写缺陷比较常见。由此可见,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一旦护患间发生矛盾,他们很容易从护理记录中找到缺口,护士就难以推卸责任。

2护理服务不到位引起:由于社会偏见,病人被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护士尊重病人的意识淡薄,所以,工作中有时出现因服务态度差或不到位而被投诉。例如:公开谈论病人隐私;对病人提出的合理需求敷衍了事,拒绝帮助;对不配合治疗者态度粗暴,强制执行时缺少应有的知情同意,从而造成病人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损害,致使病情突变或产生消极观念,甚至对工作人员产生报复行为。《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18条、《民法通则》第119条也对赔偿作了规定。因此,护士要对存在的可能引起纠纷的现象进行正确处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纠纷问题。

3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诊疗计划,是护士实施治疗、护理的依据。护士应严谨执行医嘱,如随意篡改或无故不执行,或拖延执行医嘱而造成患者身心损害均属违法行为;护士工作中应当注意杜绝“正确执行错误医嘱”,如果不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机械地执行医嘱,造成患者身心损害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任何一种护理行为都具有两重性,如护理行为符合要求,方法正确,则能促进患者康复;若强制执行医嘱,不但对患者身心造成一定伤害,而且构成侵权行为。

4自主护理行为存在的缺陷。护士的技术状况不佳、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巡视病情不及时、对患者病情变化心中无数、延缓患者病情、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不重视护理病历的书写等,是护理行为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所以,只有在各项护理行为中遵循操作规范,保证护理行为的合法,才能主动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

三护理工作中法律纠纷预防

1重视对护士的法制教育:护士的继续教育已在各地普遍展开,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对在职护士的法律知识教育,是改善护理队伍法制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学习,使护士认识到依法行医的重要性,加强工作责任心,从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水平。护理管理者应从传统的“行规”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经验,培养护士对精神科工作的热爱,让她们了解精神病人,并给予同情和爱心,从而达到爱岗敬业、树立崇高职业道德的目的。同时,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使护士认识到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懂得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病人一旦发生问题尽快与家属联络,不要隐藏事情真象,应该站在患方的角度理解他们,尽量使病人家属了解病情和诊治过程,避免激化矛盾。

2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确保护理安全: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护理管理者应大力支持护士参加大专、本科学习及继续教育,积极选派骨干外出深造,尤其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只有加强学习,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中,不断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及观察判断能力,才能保证在护理过程中对遇到的新问题及难点、疑点问题,做出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确保患者安全。

3妥善保管好护理记录:护理文件作为诉讼程序中的一种重要证据材料,对于医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部及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小组应定期对护理文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护士长经常性的检查和考核至关重要,使护理文件达到字迹工整、清楚,记录完整、可靠、真实,符合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对一些特殊检查、创伤性的护理操作及用药产生的副作用应向患者或家属讲明,无论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这样的证据才具有法律效力。吕兆彩等设计了过敏试验登记册,制定出凡做过敏试验一律由患者认可后签字的规定,以此作为保护护士的有力证据。针对护理记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典型的纠纷案例进行剖析,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书写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完善护理记录。同时,将护理病历书写纳入护士培训、考核计划,确保护理病历质量的逐步提高,适应“举证倒置”的法律要求,从而达到自觉维护护患双方权益的目的。

4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护患信息交流:护患沟通是建立主动合作型护患关系的基础,也是满足患者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要的基本形式。护士在工作中应当努力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倾听患者或家属的倾诉并与之交流,注重女性家属的特殊性,理解中年家属所承受的压力,耐心对待文化程度低的家属,给予离退休人员精神上的支持,注意与患者配偶的交流,正确处理护患之间的矛盾,都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5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护理不安全因素多,工作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有许多医疗护理常规是特有的,例如:定期的安全检查,不分昼夜每隔15min巡视制度、约束保护制度等应根据新形势下法律的要求给予补充完善。将有关制度告之病人和家属,听取意见,取得理解和配合,减少矛盾。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组织护士认真学习、讨论,避免片面理解,消极应对。在全面认识和理解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做到不泄露病史内容或以病史作为说笑资料,不与病人发生工作以外的各种关系,不欺骗、嘲笑、侮辱病人,不把有关措施作为报复或惩罚病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护理行为及护理记录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法律地位,护士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使法律成为高质量护理服务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效地规避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付桂香.对老年科病房全科护士的培养及使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9)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3_0213_02

心律失常指心脏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1]。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心电监护已成为医护人员观察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护士是心电监护的直接观察和记录者,也经常接触心电图诊断报告。为了解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对心电监护临床意义理解及心电监护质量的真实情况,为今后落实相应的继续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于2007年4月至8月通过对本市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357名临床护士进行心律失常认知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浙江省富阳市内3所县级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357名。年龄19~45岁,除两名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其中中专学历151名,大专学历190名,本科学历16名;护龄小于5年164名,大于10年131名,5~10年62名;初级职称259名,中级职称98名;内科护士93名(心内科16名),外科护士177名,急诊科护士32名,iCU科护士39名,其他科护士16名。1.2调查方法:全部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由富阳市医学会统一组织,统一指导用语,不引导回答,独立填写,填写时不查阅书籍,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391份,回收384份,回收率98.2%,除回答不合格的问卷,有效问卷357份,有效率为91.3%。

1.3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工作单位名称、学历、护龄、职称、所从事的专科等护士个人情况。对心律失常认知情况的调查内容:①基础知识包括:平时工作中是否看心电图诊断,认为心电图诊断或心电监护内容对护理工作有无指导意义,是否掌握心电图的基本知识;②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③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F)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

2结果

2.1护士对心电图基础知识的理解分以下几种情况:见表1。

2.2护士对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及其临床意义的理解情况:见表2。

3讨论

3.1护士普遍存在对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问题:(1)表1中说明,认为心电图诊断和心电监护对护理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护士只占37.5%,掌握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护士只占10.9%,一知半解的占84%,对心电图基本知识的缺乏则可直接影响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2)表2中可见,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短阵室速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能正确识别的护士分别只占31.9%、28.0%、17.1%和9.5%,相对比例较低。对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室性早搏能正确识别分别占58.5%、61.9%、63.6%和52.9%,相对比例较高。这主要由于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的心电图波形符合窦性心律,比较容易识别。(3)从表3中可见对于高度aVB、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和室性心动过速能正确识别的分别只占14.9%、14.6%和16.0%,即使是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的比例也均低于60%。(4)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高于其他科室护士。表3中,对心室颤动能正确识别的护士占55.5%,其中接受调查的急诊、iCU和心内科护士共87名,能正确识别的为100%;除急诊、iCU和心内科外,其他接受调查的护士共270名,能正确识别的为41.1%。这主要由于心室颤动也是临床上危及生命的一种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中最常见的类型。而心房颤动、室性早搏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也比较容易被护士掌握。(5)中级职称护士正确识别能力较初级职称护士强:中级职称护士98名,能正确识别的为96%;初级职称护士259名,能正确识别的占40.2%。急诊、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通过临床实践而掌握。急诊、iCU、心内科的护士和中级职称的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科的护士,这说明理论需结合实践才能得以巩固。

3.2护士对于心律失常认知不足的原因与分析:(1)大多数护士在院校专业培训期间,缺乏心电图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实践,难以适应临床心电监护工作。工作后由于没有经过相关知识动态、系统的学习而认知不深,对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一知半解,直接影响了心电监护的质量。(2)我国的护理工作内容、方法与思想观念上的落伍,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实践者及健康教育的宣教者”[2]的护士定位没有转变,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医嘱的“机械”执行,加之护士的内涵和定位不明确,使护理独立工作的一面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临床护士把护理工作看作是可做可不做的软任务[3]。

3.3如何提高护士对心律失常的认知:(1)提高护士对心电监护的质量意识和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意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4~6]中明确指出,早期电除颤对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极为重要,电除颤及心肺脑复苏术(CpR)开始时间与心脏骤停存活率呈正相关。VF的心脏骤停者,在3~5min立即提供CpR和电除颤,可取得高达49%~75%的存活率[7]。使护士充分认识心电监护的重要意义,从而能自觉学习心电学相关知识,认真观察心电监护内容。(2)在工作中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管理,使其成为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教育机制[8]。临床上心电监护的观察大部分由初级职称的护士执行,而调查中发现初级职称的护士对心电监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律失常的认知远远低于中级职称的护士,因此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

[2]丁炎明.护士对生活护理认识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2.

[3]黄人健.向护理巾帼英雄学习营造和谐医疗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1.

[4]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2005).aHaGuidelinesforCpR&eCG[J].Circulation,2005,112(24):13.

[5]internationalLiaisonCommitteeonResuscitation,iLCoR(2005).interna2tionalconsensusonCpR&eCGsciencewith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05,112(22):29.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5

关键词:护士;护理工作;护患投诉;护患纠纷;自我保护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54-01

护理工作的职责是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人道主义义务。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一切要为病人着想,但同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的自我保护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预防感染保护,二是与法律有关的的保护。在院内感染问题上除了重视住院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更要重视传染给工作人员的感染。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与法律有关的的保护。特别是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侵权责任法》出台后,向护理人员提出了自我保护新的课题。

1临床资料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会发生由于护士工作疏忽而造成的护患纠纷,甚至导致不良后果。本文对2009年5月~2012年4月3年中全院护患投诉28例、纠纷32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对护理工作中如何加强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护患纠纷投诉的基本情况在3年的60例护患投诉、纠纷中,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拒不配合治疗护理的3例,占5%;受舆论导向影响,对护士存在偏见的9例,占15%;由护士过失导致的12例,占20%;由于护士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投诉和纠纷36例,占60%。

2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护士的工作很多时候要直接面对患者和家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护士在平时护理工作中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患者的利益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护理的安全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会发生由于护士工作的疏忽而造成护患纠纷,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在此,就护理工作中与法律有关的潜在性问题和自我保护意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2.1患方及社会方面因素

2.1.1患者个人方面的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如有的患者不遵守医院规定擅自离院,使治疗护理不能正常进行,还有的患者擅自回家后发生病情变化而不能及时得到救治,从而引起不良后果而造成纠纷。有些医院因条件有限,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求家属陪护,而家属不能配合,导致患者在入厕或病区活动时不慎跌伤而引发纠纷等。另外,有些病人及家属不理解不支持护士的工作,甚至干扰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1.2来自社会的因素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以及新闻媒体对卫生界不良现象的报道,使人们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很大,患者在就医时对医疗护理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

2.2护理方面因素

2.2.1护理人员资源缺乏护患矛盾增多:由于病人增加、护理量加大、护士配置不足,加上教条管理检查较多,工作繁忙,许多情况不能兼顾到,有时会对病人的医嘱不能及时执行,或对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甚至造成延误病人的治疗。意外事故发生防不胜防。

2.2.2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理人员对法律知识的欠缺,护士在进行护理过程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问题,在护理工作中只从为病人解决问题出发,很少考虑到为病人服务的同时,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再者现在很多医院要求护士在执行许多操作治疗时都要护患双方签字,如发口服药、各种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口腔护理、导尿、灌肠、监护、宣教等均须护患双方签字,给患者增加了许多麻烦,也给护士加大了工作量。在患者多、护士超负荷工作时,很容易出现签字潦草或漏签现象,有时造成签字单缺失不完整,甚至有的护士对此有一定的消极抵触情绪,有很多护士感到由于护理工作的不断细化,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2.3护士职业的特殊性:护士经常单独值夜班,许多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病人两者参与,在出现纠纷时众多家属众口一词,护士很难证明自己无过失;护士的许多操作环节又不在病房内进行,缺乏旁证,护士无法证明自己的工作是符合规章制度的。出现纠纷时,护士很难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再就有护理记录的书写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护理人员素质和层次的不同,观察病情和记录水平都有很大差别。其次护理记录常常由多人书写完成,观察和记录缺乏连续性,记录的不真实、不及时,与医疗病历不吻合,病情描述不清楚、不完整,做的多写的少或做的少写的多,有随意涂改现象或字迹不清,写错后重抄他人记录、代签字现象等。又无患者或家属签字,一旦出现纠纷,患方会对护理记录的真实有效性提出质疑。

2.3护士工作中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2.3.1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护理工作面对“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任何的疏忽和闪失都会带来无法挽回和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有的护士上班干私事、不尽心或擅离岗位,没有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使患者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机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使自己终生感到内疚和自责。因此护士要加强自身建设,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认真负责的作风是防止一切责任事故的关键。既要保护好自身的利益,更要保护和尊重患者的权利。

2.3.2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应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需要熟悉并掌握。对《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应该有所了解,并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都极大地加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知法、懂法、守法,自觉遵守法律,避免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2.3.3加强护患间的沟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尊重患者的权利,加强护患间的沟通,各项检查、处置、治疗方案的施行事先应征得患者同意,这种做法应贯穿于整个医疗工作过程中,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另外,掌握说话艺术,在护理工作中有些话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加强护患间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2.3.4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熟悉业务技能:护士应对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了如指掌,熟悉各项操作流程。《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是医护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南,也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护士不仅要接受专业正规的学习和训练,还要在实践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否则会给病人造成痛苦。如在抢救时,若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几次穿刺不成功,就不能很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给药,势必延误抢救时间及影响抢救效果。若护士技术娴熟,就能给患儿及家属以安全感,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增加满意度,减少纠纷发生。如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就不能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占主动性。如一个儿科护士必须懂得儿科常用药品和抢救药品的使用计量,这样才能在医生开错剂量时及时发现,并提出疑问以提醒医生改正。护理工作都是由护士操作完成并达到治疗目的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先进仪器、先进技术的引进及机械科学、电子科学的发展,给医疗护理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同时也给护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常规技术,还要尽快熟练掌握使用新的仪器设备,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2.3.5要注意各种证据的保全:护理记录是一份完整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方举证的重要资料,只有及时、真实、全面地填写,才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明白了护理记录在法律上的重要性,才能改过去被动的“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书写各类文书时,要避免出现字迹潦草,难以辨认,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概念不准,叙述不清,前后不符,事后重抄,记录不全,标点不分等等现象。以免不同人从各自角度理解产生歧义。另外,还要注意在保证病人及其家属知情权的同时,要留有证据。护士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应及时明白清楚的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可能发生的意外及一些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有条件的应该及时与患方签订知情同意书。如尚无此条件的,护士也应当注意尽量在有旁证(比如医生、护工或其他病家)的情况下进行。护士应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2.3.6坚持原则,分清责权: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不越权和感情用事,不擅自盲目处理,如夜间护士为了不影响医生休息而自行处理,一旦发生问题要追究护士的责任。在工作中一旦发生失误,无论事情大小,无论护士长和其他医护人员是否在场,都不得有任何隐瞒,一定要及时报告科室,采取及时有效的弥补措施,把问题和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科室对出现的缺陷差错和纠纷要做好登记和上报工作,以便不断总结和改进护理工作。

3小结

由于医方具备专业知识及技术手段,掌握着相关的证据材料,有比病人更多的便利条件,所以法律向弱势群体的病人倾斜,出现了举证倒置,这样做符合司法实践的发展,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今天,《侵权责任法》的实施,作为护士,如何学好法律,在新的法律下把好护理质量关,用法律维护自己及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当今护士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护士,应具备超前意识,熟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法律意识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这样在工作好的同时才能有效的做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黄春梅,施婉明,黄艺梅.浅谈护士的自我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6期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6

[关键词]护理实践;法律意识;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110-02

在社会法制、文化、经济环境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处在改革浪尖而备受关注的医疗行业,医患关系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及医患矛盾的升级,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1],但又同时表现出“高权利-低容忍”现象。护理工作直接涉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切身利益,稍有疏忽,难免发生医疗纠纷[2]。在护理实践中,相对于患者强烈的权利意识,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3]。因此,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维护患者合法权益,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1观念滞后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基本模式。由于文化素质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整体服务及护理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再言听计从,其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医护人员只是平等主体间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一方、是患者的医疗消费服务的提供者,而不再享有优越感。观念的滞后将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1.2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人员配备又往往不足,加之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需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和新知识的学习而轻于法律知识的自觉学习,忽略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1.3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机会少

传统的医学教育着重于医学知识、护理技能的教育培训,轻于法律、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也未能及时充实法律知识的缺失。以至在职业行为中不明晰自己的法律责任、权力、义务,一旦出现纠纷,就处于不利地位。

1.4麻痹心理

认为法律只是个概念,与自己有距离,不用刻意去学习,只要工作完成了,与法律有关的事不会找到自己头上,忽视了工作中的潜在性法律问题,以至于纠纷在意想不到时发生。

2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2.1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

护理安全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因此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和严格执行护理技术和操作规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还要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规范护理行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重细节管理,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杜绝和减少不安全因素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2.2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患纠纷会严重扰乱医院的工作秩序。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增加了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随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及高水平的技能,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更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规避护理风险意识,减少纠纷发生,以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健康发展。

2.3是确保患者权益的需要

患者是特殊的消费者,付费就医标志着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彼此具有了权利和义务,患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随着医疗服务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4],“期待利益的丧失可能会引发纠纷矛盾”。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患者所接受的服务主要由护士来完成,这就要求护士增强法律意识,在制订护理计划或进行护理活动时,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对护理行为中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后果要有预见性,自觉地将规章制度当作法律意义中的义务去履行,“慎独”自律,主动防范纠纷发生,确保患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4是保证护理人员自身利益的需要

对于患者不断增强的运用法律手段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和维权意识,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这也是保护自身利益、减少损失的需要。护理工作科学性强、服务性强。而现代医学发展是建立在高成本高投入的基础上的,患者的不堪重负会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医疗纠纷。因此,护理行为即使无过错,也可能发生纠纷。在护理实践中护士要强化法律意识,要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明晰责任、权利和义务,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的职业道德。即使出现纠纷,也会有意识地有效保护现场和医疗护理文书及抢救用物等证据,在处理时就会有理有据,从容冷静,依据法律法规提出免责或减轻责任的理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5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强化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护士既是医生的合作者也是病情观察的先行者和医嘱的具体执行者。准确、及时、完善的护理记录,审慎、细致、耐心的言行,周到、科学、严谨的护理服务不仅是护理专业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强化法律意识的真实体现。工作中,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要及时通知医生,不得擅自处理。执行医嘱时如有疑问要及时与医师沟通,护士有权拒绝执行错误医嘱,否则,因此对患者造成伤害或引起严重后果的,护士要与医师共同承担法律责任。但无故不执行医嘱或篡改医嘱,均属违法行为。护理专业在发展和提高的实践中,无论内容和形式上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要明确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责,树立和强化法律观念,规范护理行为,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医疗形势,降低护理风险,防范护理纠纷。

3讨论

在医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及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的现今,医疗护理工作也将逐渐进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阶段。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都将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医疗形势,在护理实践中,一方面要忠实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要学法、懂法、用法,增强法律观念,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培养护士化解风险的能力[5],一旦出现纠纷,能够明晰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石俊华.医事法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41-443.

[2]熊晓美,熊诗华,张胜芝,等.新形势下增强护士法律意识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12):753.

[3]杜治政.护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33,544.

[4]毛惠芳,裘丽君.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7.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随着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实施,人们对医疗行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的数量不断增加,诉讼范围不断扩大。这对目前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探讨存在于护理行为中的法律问题,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在护理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能力,是摆在广大管理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1护士执业行为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1护理文书记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根据《条例》规定,患者有权复印的病历资料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手术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和危重护理记录单,这些护理文书反应了护士在观察病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行为,是医院举证的重要资料。护士尽管已认识到护理记录在“举证责任倒置”中的重要性,但在记录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

1.1.1护理记录不及时或漏记:是危重患者抢救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护士往往忙于各种操作,许多抢救内容无法及时记录,抢救治疗结束时未及时补记,使得已实施的护理行为无据可查,一旦出现纠纷,护士往往处于无法举证的被动局面。

1.1.2护理记录单潜在的法律问题:潜在的典型的法律问题有:体温单的入院日期和时间写错、药品的计量单位写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上生命体征漏记、记录内容与医生记录不符或记录不全等,成为医疗纠纷案件中的一大隐患。

1.1.3涂改、伪造: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出台后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护理记录必须真实、客观、完整、准确。凡是有涂改痕迹的证据在法庭上都是无效的,并在《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中对病历的修改方法也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有调查显示:护理记录仍存在涂改、伪造的现象,如一个人的笔记完成了一整天全部医嘱执行的签名记录,书写错误之处粘贴、涂改仍较普遍。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一旦护患间发生矛盾,他们很容易从护理记录中找到缺口,护士就难以推卸责任。

1.1.4字迹潦草,辨认不清:个别医务人员书写极不工整,潦草、辨认不清,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这对我们医护人员极为不利,法官往往同情患者,感情上偏向患方,因此,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在字迹辨认不清情况下,往往站在患者的一方,此时的医务人员成了真正的弱者。

1.1.5护理记录中很少见到有患方不遵医行为的记录和签字,如果患方的损失是由于不遵医行为造成的,但医方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或不存在的因果关系,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2护士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护理行为是指护士在实现基本使命对所进行的基础护理、环境管理、健康教育、辅助诊疗等方面的行为,部分是由护士独立进行的,部分是执行医生的医嘱。护士在给患者给药、治疗等的侵袭行为符合要求,方法正确,对患者的康复将起促进作用,但如果因护士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硬,操作过失,就会给患者带来危害。

1.2.1违反规章制度:(1)执行查对制度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患者姓名、床号查对失误,错误执行医嘱,药物查对失误,药物计量浓度查对失误等,造成患者身心损害。(2)交接班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不认真执行床头交接班,遗忘医嘱,遗忘危重患者的特殊处理,不重视患者及家属的主诉,遗漏对患者生命攸关的细节而造成严重后果等。(3)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医嘱是护士实施治疗、护理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护士要严格科学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医嘱。抢救和手术过程中,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述一遍,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但护士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随意篡改或无故不执行、或拖延执行医嘱,执行错误医嘱等,如:口服强碱的患者,医嘱洗胃,如果护士按照医嘱给患者洗胃,出现严重后果,护士仍然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护士要杜绝执行错误医嘱。

1.2.2违反操作规程:注射部位不准确,消毒隔离不严而引起感染,喂药、喂食导致窒息,未仔细观察静脉输液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摆错手术、手术前后不认真清点器械而引起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等。

1.2.3自主护理行为存在缺陷,出现观察病情“视而不见”,不重视护理病历的书写,技术不佳、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正确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巡视病情不及时、对患者病情变化心中无数,对诊疗仪器性能不能完全了解或操作不熟练,抢救配合不及时而延误抢救治疗等,是护理行为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

1.2.4护士职守:护理不周,应采取安全措施而未采取安全措施,如:坠床、严重褥疮、引流管脱落、气管导管阻塞等,术前未尽到健康教育事宜,用错药不报告,不懂装懂等,态度恶劣,缺乏必要的沟通,不合理要求不耐心解释。不坚守工作岗位,上班时间脱岗、窜岗、打瞌睡等,也是引起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

1.2.5侵权行为:护士不经意泄露患者的隐私,或为患者进行导尿、灌肠等暴露性的操作时不予遮挡。临床护理带教中,在未经患者同意时,带教老师让同学围在病床旁看操作过程;拒绝提供患者要求知道的有关治疗、护理、经费中的疑问等,均属侵权行为。

2护士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2.1护士的证据意识:有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对于医疗侵权诉讼中证据包括哪些内容、医疗事故分级、严重医疗事故的刑事责任、出现医疗纠纷后处理,如何对待患者的隐私、如何对待医生的口头医嘱等问题正确率回答不到50%。而大部分护士虽然清楚护理资料属于证据,但忽视其他书面材料和物证,如输液卡、宣教记录、交班报告等,这些都是证据意识薄弱的表现,造成在举证时处于被动的局面。而75.42%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感到明显缺乏法律知识,遇到法律纠纷不知如何处理。

2.2护士对患者权利的认识: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较容易发生侵权行为。患者到医院就医,与医院形成了一定的法律关系,患者可享有保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自、受尊重权、生命健康权、获得赔偿权。而在一项护理专升本学员进行法律知识调查显示57.5%的学员对患者的选择权、隐私权认识不足,如患者选择护士时遭到拒绝,将患者不愿公开的病情公开等,容易引起纠纷或诉讼。这已引起护理界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3对策

3.1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实施后,迫切需要提高护士各方面的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护士理论水平,同时加强护士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使护士充分认识到依法行医的重要性,帮助护士分析护理差错、事故与护理记录、护理行为的关系,加强工作责任心,从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2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管理制度化:护理管理人员要对本院的各种护理方法进行定期清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保证护理工作全程中的环节管理,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护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确保护理安全: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护理管理者应支持护士参加大专、本科学习及继续教育,积极选派骨干外出深造,尤其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只有加强学习,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中,不断提高护士专业水平及观察判断能力,才能保证在护理过程中对遇到的新问题及疑难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确保患者安全,减少纠纷的发生。

3.4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完善护理记录:护士有义务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于患者的隐私,不得随意向外泄露,对于暴露性操作要用屏风遮挡,保护患者的隐私。对于一些特殊检查、创伤性操作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向患者或家属讲明,无论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这样一方面尊重了患者,另一方面有了知情同意的证据。

3.5采取主动服务意识,加强护患信息沟通:护患沟通是建立主动合作型护患关系的基础,也是满足患者被尊重、被关爱的心理需求的基本形式。护士在工作中应当努力作到以患者为中心,倾听患者或家属的倾诉并与之交流,注重女性家属的特殊性,理解中年家属所承受的压力,耐心对待文化程度低的家属,给予离退休人员精神上的支持,注意与患者配偶的交流,正确处理护患之间的矛盾,都是减轻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3.6作好患者不遵医行为的记录:患者就诊隐瞒病情,导致误诊误治,如吸入异物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患者不遵医嘱,全麻术前擅自进食致术后呕吐窒息;家属不遵医嘱,擅自喂给患者禁忌药物或食物,造成不良后果;患者未经医务人员允许私自外出发生突发性病变,如脑溢血;患者不遵医嘱做不适当的活动或过早增加运动量引起原有病情恶变或突变等。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均要做好详细记录。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8

【关键词】法律意识;护理工作;完善制度;培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依法执业和管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患者在求医过程中对自己的病情、检查、药物治疗以及医疗费用都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另外,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给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医疗机构举证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医疗、护理文书和医疗费用清单。医疗、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费用清单不详细、不准确,医疗机构就会举证不足或举证不能,加之部分舆论导向的不恰当与医疗费用增长,均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病历书写和对患者的服务、护理管理中注入法律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严谨的态度确立医疗、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在注重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关注医院的服务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护士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护理工作难题。

1增强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人们更注重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差错和事故。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范了医疗事故鉴定和处理原则,使医疗过程更加规范,原来的医院补偿改为民事赔偿,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然而大多数护理人员,由于法律知识缺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护理操作,造成工作被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如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发心脏病死亡,根据护理紧急风险预案规定,疑似由于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后果时,科室医务人员、患者本人或其人,需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但由于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未将现场实物封存,而造成被动,产生医疗纠纷或成为被告,由此可见,医务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2增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应强化法制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法》、《药品管理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掌握其内容及要求,明确法律与护理工作的关系,明确有关法律所规定的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法懂法,依法从事护理工作,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院的正当权利,只有使自己成为一位学法、懂法、守法与用法的合格医务人员才能避免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健全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护理工作涉及多学科、多部门,服务具有特殊性、突发性、连贯性、协作性的特点,制定规章制度应充分考虑医院各系统之间的纵向、横向衔接。如患者住院期间通常要往来于门诊、急诊、病房、医技等科室之间,此时是各种突发意外情况高发时段,患者易出现虚脱、心绞痛发作、液体输完、摔伤以及猝死等意外,就此问题相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院内突发紧急意外事件护理应急预案》等。在“预案”中明确各级护理人员参与紧急救治工作的职责,到位时间,患者转送的要求,其中既体现了抢救过程中科室的横向医护配合,又保证了医疗工作的纵向畅通。

4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培训

首先是护理部建立护士风险管理机制,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开展规章制度的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讲座、考试及法律知识竞赛等,通过多种形式来强化充实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科室护士长要利用一切时机加强培训,如晨会交接班或业务学习等,主动寻找科内不安全因素,如手术并发症、医药费用情况等问题,护士应配合主管床位医师共同告知,以免因交待不当或与医师交待不一致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另外,科室人员要相互补台,避免在患者面前拆台。

5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

随着患者保护意识的增加,他们在选择医疗诊治的同时,也选择护士的精心护理。个别护士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工作不主动,对治疗中的解释缺乏耐心,回答问题简单生硬。加上护士人员缺编,工作量大,超负荷重运转或家庭琐事所烦扰,情绪低落等,忽略了与患者的沟通,造成患者和家属误会。作为一个执业护士,要转变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练就精湛技术,学会恰当运用沟通技巧,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如遇不良情绪不能自控时,最好请假休息,以免造成失误遗憾终身。护理管理者在对待患者或家属的投诉,无论理由是否正确,都不能与之发生正面冲突,都要热情接待,其中包括仪表、仪态、称呼、语言、语气、语调、表情、行为等。要耐心听取患者的申诉,给患者一个在解决问题上的诚意答复和帮助。因为,患者的投诉本身是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和关注,使患者感到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得到礼遇,维护了自尊与人格,避免了护患纠纷的激化。对患者的信函或电话方式的投诉,也要及时处理并把结果告知给投诉者,必要时,专人登门致歉,以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6小结

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工作,面对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任何的疏忽和闪失都会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和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作为一名护士一定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高度的认识和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牢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以高度负责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只有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做好护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元美.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防范护理医疗事故[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0):895-896.

[2]冷晓红,王红红.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8):34-35.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9

关键词老年病人人文管理护患纠纷防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61

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中明确了护士的职责、患者的权益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活动要求,为患者保护自己的利益提供了依据,强调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患者都是保护其合法权益。在护理日常工作中,由于惯性思维,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说话、做事不严谨,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操作前未履行告知责任和签字制度,不尊重病人的权利,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等,体现出护士在相关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

护士业务能力欠缺,病人及其家属对操作技术不满意:老年病人动、静脉硬化,而且多次穿刺引起血管完整性改变,建立静脉通道困难,而护士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再穿刺过程中未能一次成功,在操作过程中护士的沟通不够引起病人及其家属对操作技术不满意,使护患关系紧张,从而导致纠纷的发容易引生(41%)。

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态度不满意:老年病科患者年龄偏大,感觉器官功能下降,一些护士考虑问题不全面,缺乏换位思考,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表现为服务态度冷漠、语言简单生硬,不能耐心解释回答患者的疑问,从而被投诉(24%)。

护士责任心不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防范措施

抓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护士自身素质;营造人本氛围,提高安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利用每周护士例会的时间和每天晨会交接班时间,组织科内护士认真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有关的法律,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发生护理纠纷[1]。

落实规章制度,严格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要求每名护士加强责任心,增强慎独精神,按照医院下发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和核心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重视护患沟通交流,改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权利,履行告知义务:患者的权利和护士的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护士只有履行好义务,才能维护好患者权利,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建立畅通快捷的护患纠纷处理程序:凡发生护患纠纷者,护士长第一时间亲临现场,首先安抚患者及家属,然后详细调查事情经过[2]。护士长调查清楚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妥善安抚。

结果

3年来通过对老年病科护士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了护士的法制观念,护理质量不断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也在逐年提高。见表1。

讨论

护士长在护患纠纷防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思想上一定要加强护患纠纷防范意识,这样,才能教育和带领护士共同做好护患纠纷防范工作;②要重视细节管理,从小事看起,从小处着手,防微杜渐,预防护患纠纷;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预见能力,高瞻远瞩,顾全大局;④护士长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深入病房,尽早发现纠纷隐患。

参考文献

关于护士的法律知识篇10

如护理技能不熟练而导致护理记录不及时;因工作责任心差而导致记录错误或记录不全;因护士证据意识不强字迹不清署名不实,甚至代签而引起证据资料采集不完善等情况,都将对护生实习产生不利影响。

完善相应的课程设置万丽红等[3]在2001年就提出了将《卫生法规与护理法》纳入护理教学体系的构想。新形势下,学校应大胆改革,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法律教育,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和课时数。张秀云等[4]在参照法律法规实施护理管理中提出,将国家有关医疗护理的法律法规,如《医疗卫生法》、《医疗事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列入必修课,让护生明确有关法律知识以及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以使其更好地进行临床实习。

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护生除在学校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外,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护理部还需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专门培训,讲解临床常见的、潜在的法律问题,使其能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

采取多种形式的知识强化教学医院可把《护士条例》、《护士执业管理办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知识竞赛、以案例进行小品表演、专题讨论、辩论会等帮助护生熟知、熟记。这样,不仅有助于护生对法律知识产生兴趣,也便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选择高素质的带教老师要求科室带教老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作经历;必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素养,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必须善于带教而且对业务精益求精。只有选对这样的合格老师,才能带出优秀的护生。

贯穿全程的法律监控各项护理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都是广大护理工作者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不断完善、修正而逐渐完成的,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还应注重法律知识的教育和证据意识的培养,带教老师要将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护生。通过每年规范的岗前培训,增加相关的护理法律法规知识,考核合格者方能下科实习,切实保障带教老师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带教监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