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开发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7:57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研究;思考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2015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的设想。吉林省教育厅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列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工程。2015年6月,在吉林省教育厅指导下组建了吉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提供有效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联盟成员高校已有45所,2016年秋季8所高校共上线课程24门,现已有近2万名学生完成线上选课。

二、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多数院校对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够重视,缺乏整体规划,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比较随意,多数是应对上级部分的遴选需要,组织教师仓促开展建设工作,对课程资源概念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

2.网络资源建设不科学,资源重复开发

在全球mooC建设的热浪中,我国高校也应势开展了网络课程建设浪潮,尤其是教育部开展一系列资源共享课程的遴选以来,各高校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在线开放课程的整体发展,但高校的在线课程建设普遍缺少规范,给高校的课程管理带来困难,同时,校际间缺少一定的协调,资源共享很难实现,造成了资源开发重复性的出现,资源浪费严重。

3.教师建设积极性不高,专业人力资源缺失,课程质量不高

一门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对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队伍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教育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完成。目前,高校在系统应用、资源管理和人员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尤其是对教师关于在线课程建设要求、发展历程、软件应用等的培训开展得不够及时,影响建设质量,制约课程的利用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统筹规划在线课程开发与建设

高校应该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切实把观念转变过来,把理念确立起来,把行动统一到位,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建设规划,立足高校独有优势,科学系统谋划,采取有力举措,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建设中赢得主动,抢占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制高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一支网络教学名师队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与共享,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品牌。

2.加快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应该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培养出一批能够开发并有效应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具有创新和改革精神的教师。同时,加大对教师投入在线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提高课时酬金等途径,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在线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3.突出质量监管,保障各方嘁

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应保证所有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符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要求,将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防范不法分子利用平台传播有害信息。高校和课程开发教师团队应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明确责任与权力,确保利益不受侵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强对课程建设和平台的监管。

四、吉林农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始终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构建了部级、省级和校级在线课程三级体系,现建有部级视频公开课程、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校级优质在线课程32门。2015年,学校建设了“吉农在线学堂”在线课程平台。“吉农在线学堂”主要有10大功能板块,包括网络课程建设、教学互动平台、教学资源库、学习空间、网络教学评估、教学管理门户、移动学习app、本地资源管理平台、本科教学工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十三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在线开放课程“一五一”建设工程,即建成100门校级优质在线课程,50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0门国家标准精品在线课程。届时,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践,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拓宽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2

摘要: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要求,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急需适应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及其改革趋势,提高课程建设与医学教育之间融合度,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新形势下,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增强与医教协同机制的适应性,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以医教协同为背景,剖析了面向医学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医学教育之间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医教协同;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

一、引言

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融入“在线”和“开放”的基础上,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充分利用多维度、无时限的网络空间,将传统课堂(即线下-offline)和网络课堂(即线上-online)相协调、相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共享、协同式创新的知识环境,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和保障。目前,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形式包括: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s、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微课(micro-Course)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用于资源的集成整合,如:美国的慕课三大平台(即edX、Coursera和Udacity)以及FutureLearn、openuped、open2Study、wepS、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慕课平台,或者Khanacademy(可汗学院)、teD-ed、watchknowlearn、中国微课网等微课资源网站等。依托互联网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共享性(Sharing)、共建性(Co-construction)、快速性(Rapidity)和多维性(multi-dimension)等特点。共享性是指课程的共用,促进课程的互通有无,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共建性是指突破课程建设者的单一化,增强课程建设的协同合作程度。快速性是指通过放宽时空限制,降低课程开发、获取、利用和评价的耗时,促进实时学习和异步学习之间协调,提高课程建设效率和效益。多维性是指课程所涉空间的融合,实现空间的无缝集成。进一步讲,多维性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内,融合教师讲授、师生/生生交互、作业/任务、课程考核/评价、资源开发/管理等多个空间(乃至多门课程之间),提供课程开发者、使用者和评价者的集成开放式环境(ioe,integratedopenenvironment)。上述特点不仅有助于构建课程的集约型建设模式,促进课程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高课程质量和利用效率,而且有益于深入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课程建设宗旨。最后,在线开放课程隐含着相关常规课程的优质性(high-quality)。这种优质性是指特定范围(如业界、院校)内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经过教学实施所验证过的良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共享性是在线开放课程的核心特点,是其他特点的根基。总之,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空间障碍,解决了传统课程的空间约束问题,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的慕课、微课、SpoC等建设与应用日趋广泛而深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促进了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自2014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旨在通过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涉及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特点之间的融合问题,更要关注课程建设与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之间的适应问题。这对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医教协同背景下,科学、高效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之间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促进课程“由量到质”的转变,充分发挥医学教育优质课程的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医学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主要采用外力推进和内力推进两种形式。外力推进属于学校借助外部政策、策划推动自身课程建设范畴,主要包括部级(如: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联盟级(如: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中医药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医学院校借助上述形式着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通过相应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如:爱课程、人卫慕课、好大学在线等),开展课程应用。以部级外力推进为例,2016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包括医学类本科课程200余门,涉及64所(本科51,高职高专13)所医药及相关院校;2017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内力推进属于学校(或课程教学团队)自发性建设范畴,并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资源平台(或自建的课程资源平台),开展课程应用。自2012年以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通过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完成8门部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工作,涉及了中医基础类课程、中药基础类课程、中医临床类课程和高职中医教育课程。为进一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助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学校在总结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基础上,实施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程,统筹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SpoC、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学校确定首批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课程,包括中医基础课程、中医临床课程和西医临床课程等12门课程。上述在线开放课程将通过基于知识单元的开放式共享、基于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式创新,提高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医经典理论与中医临床思维、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交融度,促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奠定前期基础。

三、我国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医学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在尚未充分融入在线开放课程特点、缺少“医教协同”理念情况下,医学院校常采用“各自为建”模式,某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常采用“课本位”模式。面对“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述建设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一)培养体系的适应性问题

一方面,《意见》提及了“三阶段”教育(即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这种衔接提高了两方面要求,即课程的“三阶段”教育全程适应性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割裂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如果医学院校仅从院校教育角度,推进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而忽视后续教育阶段需求,则会导致卫生行业及其医疗机构的参与不足、面向后续教育阶段的公共理论和专业理论的课程资源共享度不足等;其中,资源共享度主要体现在:满足后续教育需求的、多门课程知识单元资源再组织的共用性。针对中医药院校而言,《指导意见》提及了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中医药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欠缺“师承教育贯穿始终”意识,难以适应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最后,《意见》提出了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其中,“5+3”涉及了5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和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前两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性。而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忽视上述差异性的持续、分级服务能力,导致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乃至优质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适应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鉴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医学学科+X学科”的多学科知识体系支撑;其中,X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支持医学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人文教育,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目前,“专业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尚未建立“人文教育贯穿始终、随处渗透”意识,忽略基于人文教育资源的碎片式延展学习,导致人文教育的融合度不足。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类”常规课程与医学专业教育处于割裂状态,导致其与医学教育的适应性不强。这些问题依然体现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开发中。

(三)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交融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推进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整合。针对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交融度不足、横向割裂现象依然突出。案例是两类课程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基础医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常关注于案例与知识点的验证性结合,忽略案例的真实情境性导入、基于病症问题的启发式/协作式/探究式学习、由个别案例到一般规律的归纳推理、由案例现象到医学本质的递进剖析等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设计,无法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式学习;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常关注于案例与当前知识点的结合,忽略课程内部知识模块(或课程之间关联知识)的全局案例设计以及相关联的基础理论知识延伸,忽视基于案例疾病的知识体系构建、呈现与渗透,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凌乱碎片式学习现象。

(四)临床思维培养的渗透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影响要素。临床思维培养应贯穿于“三阶段”教育全过程乃至每一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全过程。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尚未形成“以临床思维培养为主线,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理念,缺少“渗透式”临床思维培养的建设模式。

四、推进医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建议

新时期,医学院校应积极处理好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需求与在线开放课程特点之间的融合问题,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实际价值,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撑。

(一)将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贯穿到在线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针对“以临床思维培养为主线”建设理念,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保证:临床思维培养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适应“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岗位胜任力培养要求,并贯穿到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这种中心转变涵盖了两个层面的临床思维要求:其一,对人民而言,以病人为中心,综合运用医学科学及其相关科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病人实际问题认识活动过程;其二,对健康而言,以健康为中心,面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进行系统性、连续性思考活动过程。上述要求应明确、深入地渗透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及其所含的各个因素中。其中,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环节包括: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空间设计、资源开发与应用、资源平台开发或选择等。在教学大纲设计过程中,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乃至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必须涵盖临床思维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用于指导后续的各个环节。

(二)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全局性、课程的局部性、学生的个体性等三个层面的知识图谱

针对“知识开放式共享、跨学科协同式创新”建设意识,在线开放课程应以知识图谱为重要媒介,积极融合共享性、共建性、快速性和多维性,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全局性、课程的局部性、学生的个体性等三个层面的知识图谱,并以知识有向图的形式,在课程资源平台上直观地呈现知识体系结构。一方面,上述三层面具有“自顶而下”设计和互为影响、不断完善的关系,以便支撑知识开放式共享。以具体课程为例,知识图谱在跨学科协同式创新基础上,依据全局性知识图谱,呈现课程内部、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性,实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贯通;并结合全局性(或个体性)知识图谱的变动,完善知识结点和知识关联性。借助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性、共建性、快速性和多维性,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开放式共享将有益于解决医学教育的知识内容重复、多门科学知识融合、新兴学科知识融入、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科之间先修与后续、个体性知识图谱构建与完善等问题。

(三)采用“SpoC+微课”模式解决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问题

针对恰当的课程模式,医学院校可以采用“SpoC+微课”模式,以便提高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特点的适应性,并切实发挥其在院校自身教学改革中的实际价值。一方面,与慕课相比,SpoC具备促进校内教学改革、让教师回归小型课堂、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课程的完成率等优势[2]。SpoC能够实现限制性准入学习和控制学生规模,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结合知识图谱和教学大纲,限制性准入可以通过“学前”测试,将测试结果达到要求者纳入课程的学习过程;学生规模可以依据人才培养需求、课程特点及其教学团队情况等,控制在几十人到几百人范围内。其中,限制性准入可以用于重要知识模块的学习,以便在必要的知识、能力或技术储备基础上开展新的知识模块学习活动。限时性准入的结果还可以用于获取学生的“已学”知识掌握度,发现教、学问题,完善知识图谱。另一方面,微课能够围绕完整的核心点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微教学活动,支持知识的碎片化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可再组织性,催生较大的微课(甚至微课程)或服务常规课程的核心活动,有效地促进知识建构[3]。医学院校可以将微课融入到SpoC,强化课程内部的纵向连贯性以及课程之间、课程和拓展知识的横向衔接性,支持基于资源重组的多学科知识融入式学习需求,解决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问题。例如,医学院校采用将“碎片化”的文史哲等知识资源融入“系统化”专业学习过程中,实现“医文融合”教育,增强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SpoC+微课”模式利于增强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综合性、终身性、精英化等特点之间的适应性。

(四)中医药院校要融入师承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知识模块的资源体系

针对中医药院校而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积极关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课程,围绕“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三个结合,融入师承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知识模块的资源体系。一方面,知识图谱的设计应关注中医经典课程内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知识共享,加强课程贯通,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另一方面,中医经典课程资源建设应与中医(尤其知名老中医)学术和技能、中医文化等资源相融合,不仅有益于强化上述三个结合,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质量,而且有助于促进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SpoC,进行面向中医经典能力的限制性准入学习,推进面向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的分级、小班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阎紫菲,李武.高校慕课平台医药类课程统计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7(5).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的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3

【关键词】数字化课程平台中国元素在线开发课程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2015JSJG514。

【中图分类号】n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1-02

1.引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在线开放课程是传统课程以网络为平台,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数字化课程平台突破现有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与学习方法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个人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并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正是基于此背景,江苏省教育厅和爱课程网共同打造了为省内各高校服盏脑谙呓萄平台―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在此背景下,我院选取了部分已在校内网络课程平台上建设及使用效果出色的课程,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上进行创建及使用。《中国元素》于2011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课学生每年近千人。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本课程团队编撰,“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元素》。本课程已在学院课程资源平台上建设,并已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本文根据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实践,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符合本课程特点的网络教学模式。

2.课程特点与总体结构设计

《中国元素》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属于人文艺术素质类课程,主要向学习者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者的人文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课程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具有中国典型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运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成因、过程和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方法两方面的教益,增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主要讲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民俗的内容,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历史、分类、营养健康等知识,中国肴馔文化的发展与中国菜系特色;讲授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生产劳动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

《中国元素》课程结合“爱课程”平台的特点,将课程建设主要分为公告、课程标准、评分标准、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七个部分。其中课程内容部分主要包括中国饮食习俗概述、人生岁时食俗、茶俗、汤羹、肴馔文化、肴馔艺术、中国菜系、中医药膳、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招幌与市声、节日习俗、姓氏与谱牒、祥瑞吉物、风水与游艺民俗等。

3.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原则和流程

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设计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以网络为基础,提倡的是“双主”教学模式。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不仅应遵循课程建设的一般原则,如科学性、艺术性、完整性等,还应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开放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从“围观”到“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在线组织、实施、管理教学过程[2]。

利用“爱课程”进行课程网络建设,教师注册登录后,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创建课程,并对课程进行设计、和修改,同时对作业进行批改、备份和管理。《中国元素》课程网络建设的流程见图1。

图1课程网络建设流程

4.在线开放课程运行流程

在线开放课程在上线之后的运行流程主要包括课程预告、开始每周授课、答疑互动、结课考试、确认成绩五大部分(见图2)。课程预告是在开课之前2个月左右课程介绍页,提前预热课程,进行招生宣传。随后进行每周授课,首先设定评分规则,创建好每周的教学单元结构,添加教学单元内容后,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并配合每周的教学内容,本周教学公告,公告内容包括:开课欢迎、本周内容导学、重难点解析、教学进度安排等。第三部分即答疑互动,是课程开课后,课程团队需关注和引导讨论区的互动交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课程内容教学结束后,可安排结课考试,确认成绩。

图2在线开放课程运行流程图

5.课程与网络结合的教学优势与效果

(1)“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

《中国元素》课程资源平台界面友好、美观,富有吸引力和人性化,有良好的学习意境,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类混合式教学应用,深入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多元网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为载体,围绕活动设计和应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在有效网络交互、师生与资源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提供了在线辅导、讨论答疑、评价等功能支持学生之间、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2)拓展网络第二课堂,改革考评机制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网络第二课堂。教师拥有了双重身份,即:课堂上的“真实教师”和虚拟学习空间的“虚拟导师”,密切了师生关系。此外,虚拟导师和网络平台的课程教学管理功能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监控与过程性评价。改革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更突出以学生为本,强调学习过程,弱化期末成绩,形成人性化、综合性、激励性的考评方式。

相信本课程通过进一步的推广使用,配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有趣的视频,高水平的教师,易于操作的平台,合理的考核体系,会吸引更多的校外学生和社会青年学习,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4

关键词无线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导向校企合作

一、引言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用户融入到无线网络的“共享、分享”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这势必在无线网络建设、管理等方面形成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最初是作为非独立课程学习的。随着无线网络应用和影响范围的扩大,逐渐形成《无线网络组建》课程,在高职高专类学校开始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近几年来,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不少高职院校又提升其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进而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支撑专业课程体系。由于《无线网络组建》课程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教学研究还存在着相对不足的问题,如课程标准还不够明确、课程教材需要开发或完善,教学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更有待探索。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配置》等课程。本课程的后继课程主要是《网络故障诊断》、《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及在相关企业的生产性顶岗实习。

二、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广义上的“网络工程师”岗位的必修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中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有线网络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学习无线网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无线信号传输的过程及原理;掌握无线网络的类型和结构,具有无线局域网的规划设计、工程安装、配置调试、监控优化、故障排除、维护管理的能力;进而理解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关系,理解计算机网络架构的拓展,形成对计算机网络更全面完整的认识。设置本课程能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有利于在网络技术专业学生中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无线网络建设、维护、管理人才,使他们基本具有无线网络技术员、管理员岗位的能力,初步达到无线网络工程师岗位要求。

三、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一)基于学场、职场、赛场、考场的“四场联动”课程设计理念

“四场”分别是指学习场所(学场)、职业场所(职场)、竞赛场所(赛场)、认证考试场所(考场)。当学生进入本课程开始学习时,他就同时进入了这4个“场所”,也就同时被赋予了4种身份:进入“学场”成为学习者、进入“职场”成为工作者、进入“赛场”成为竞争者,进入“考场”成为应考者,如图1所示。通过实施“四场联动”,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实践、课程培育和职业技能大赛、课程评价和职业资格鉴定的“三个融合”,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图1“四场联动”课程设计理念

(二)基于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始终与业界世界一流网络设备生产商思科公司和国内著名网络设备商锐捷网络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基于项目导向的《无线网络组建》课程,其开发流程如下。

1.面向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标准

本课程参照网络工程师岗位能力标准,结合无线网络相关职业资格认证(CCna无线认证、锐捷无线网络单项认证、H3C-wLan认证、Cwna认证等)标准、与思科、锐捷等公司的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了无线网络组建课程标准。

2.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构建课程内容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所覆盖的职业能力域,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即选择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为基础,并根据工作过程的要求重新进行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4个学习项目,分别是:无线个域网组建、小型企业无线网络组建(SoHo无线网络组建)、中型无线网络组建、网络安全管理与故障维护,体现教学内容“从工作中来,到岗位中去”的特点。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按照明确任务、任务分析、理论引导、任务实施、结果考核、总结提高等6步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宏观教学方法贯穿课程始终。在不同的教学单元,采取不同的微观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问题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

五、课程的创新及特色

(一)实施基于“四场联动”的“三融合”教学模式

本课程独创性地提出高职教育的4大场所:学习场所(学场)、职业场所(职场)、竞赛场所(赛场)、认证场所(考场)。通过构建3大资源管理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远程实训平台、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实现“四场联动”;实施“三融合”教学模式,实现知识技能学习、职业能力锻炼、高职技能大赛、职业认证考试的功能,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使学生从新手变成熟手,最后成为职业能手。

(二)建设独立的无线网络技术实训室作为课程教学的校内基地

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学院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工程中心,建设了多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实训室,其中包括无线网络技术实训室。据调研,目前开设“无线网络组建”相关课程的高职院校不足十家,建设专门的无线网络组建实训室的更是屈指可数。我院的无线网络组建课程的开设以及专门实训室的建设为其他兄弟院校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训室建设提供了教学参考和建设经验。

(三)校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

与锐捷网络合作,共同编写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实践教材,体现所对应岗位的能力和技能要求。《无线网络组建项目教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引例导入,以案例的实现过程为主线构造教材结构。每个项目单元配以知识点、技能点、学习目标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向,引导其学习过程。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由阅读任务、操作任务及拓展任务构成,其中阅读任务由学生自行阅读,目的是了解知识点及相关背景;操作任务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任务将直接加深学生对阅读任务中所述概念的直观理解同时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拓展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就实际操作技能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六、结语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院校中属于比较新的一门课程,我院经过多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的积淀,由“网络与信息安全”所在的部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不断研究与创新,把本课程定位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思想先进,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当前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教学围绕的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按实际的工作过程开展;实验环境先进,并与合作企业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了课程资源库。在近2年的全国职业院校高职技能大赛中,网络专业学生取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为网络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更好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院《无线网络组建》教学效果良好,处于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许金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116-118.

[2]陈云萍.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7):151.

[3]吴平,黄燕,黄岚等.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4(06):49-50.

[4]张继山,杜玉桥.精品课程建设——三联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5]陈观林,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5(8):31-33.

[6]柴巧叶.基于“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t].计算机教育,2009(22).

[7]邵慧莹,李军,褚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中小型网络组建”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33).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5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现在规范化个性化

一、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

1992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正式建立,信息资源向公众开放,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共享。在此境遇下,一些大学开通了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把课程资源传送给学习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在线课程并未对所有的人开放。2001年4月,美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了要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师生提供教学讲义、笔记、作业等各类教学资源的计划。至此,在线课程正式成为了开放式课程。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行动的主要项目,在线开放课程计划旨在使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公众所分享。2003年10月,在线开放式课程网站正式对外了覆盖了两千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一经就吸引了众多学习者。但是这些教学资源基本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并没有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地设计,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平台。可汗学院在2006年推出了微视频课程,微视频课程推出后,因为它充分关照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适合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这一时期,耶鲁大学也了视频讲座。但是这些视频课程虽然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观摩学习,但是依然缺乏互动性。针对这个问题,2008年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门子开发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mooCs。mooCs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开放课程,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改变了以往开放课程缺乏交流平台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开放课程的实效性。

就我国而言,从2003年到2010年这7年间,我国相继建设了3790门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加入了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牵头构建的mooCs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拿mooCs来说,由于上线没有限制,课程没有限制,地区没有限制,使得在线开放课程的规模越来越大。且资源规模也越来越大,资源从本地架构到了云端,实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一是学习的媒介形式越来越丰富,从固定的pC客户端发展到移动的手机、平板等客户端。二是学习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过去的纯文字学习到后来的纯视频学习再到现在的多形式的互动学习,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三是学习的方法形式越来越丰富。从过去的单个学习到现在的协作学习,从过去的碎片化学习到现在的系统化学习。但是就目前来说,在线开放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问题。传统的课堂学习就存在个性化学习空间和时间不足的问题。在线开放课程也存在这一问题,没有指定相应的个性化学习鼓励政策,缺乏交流与互动平台,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此外,在线开放课程还存在碎片化学习弱化了学科专业学习效果、与课堂学习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等问题。

二、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实现方式

(一)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发展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课程结构的规范化。在线开放课程属于终身教育当中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对课程结构的规范化要求很高,需要教育者针对教育目标设计出学习的环节与程序,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平台,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可以说,课程结构的规范化对于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规范化,进而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议课程结构设计可以以二级结构组织若干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可以安排视频、测验、讨论等活动;二是促进课程内容资源形式的规范化。一方面,要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流畅和清晰地呈现给学习者,且要避免教学资源与学习者所用的浏览器、操作系统等不相兼容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做到教学资源与学习者的互联网浏览习惯相符合。此外,各类课程内容资源都有着常见的质量和格式规范,要按照这些规范设计、组织和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比如视频格式,一般采用mp4格式,H.264编码方式,分辨率在1280*720以上,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25分钟,片头一般不超过10S;三是课程制作与运行流畅的规范化。在线开放课程从设计到制作再到运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模块,主要包括线下制作和线上建设两个方面。线下建设即课程制作要按照由总体到局部、自上而下、分模块推进的原则,使各个阶段的任务清楚、模块清晰。线上建设即课程运行也要实现规范化发展,其目的是形成完整和独立的线上教学周期,使平台内部形成一系列的关于课程推广、课程审查等的管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二)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个性化发展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课程内容设计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关照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团队通过搜集交流平台上常谈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作出解难答疑视频,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开展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形式,适应了在线开放课程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二是促进授课风格的个性化发展。事实证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除了视频样式等技术层面的改进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个性化的授课风格。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授课风格离不开个人气质、知识积累、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经验等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在这些方面发展自己,并在语速语调、神态表情、课程案例选择等等方面都要加以关注;三是交互手段的个性化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线开放学习越来越重视交互手段的发展,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大部分学习者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中处于独立学习的状态,缺乏与其他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即便有所交流也只是处在临时浅层交流状态。为此可以采取创建学习QQ群、微信群聊、百度贴吧等交流平台,方便课堂交流。也可以开展常态化的见面会,将交往的场所从网络转移到现实当中,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2]宣葵葵.美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特征、影响及争论[J].高教探索,2014.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6

 

引言

 

随着软件在各种领域迅速发展,软件的类型、规模、复杂度都急剧增长,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约束下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被人们高度关注,冈此提高各类信息化系统开发人员的软件工程能力越来越受到普通和军队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软件从业人员所需知识更新快以及大量软件开发人员接受软件工程教育的经历不足,仅靠传统的高校课堂内授课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和军队信息化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人员的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加快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优化软件工程课程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国家和军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1软件工程教育的发展与主要问题

 

软件工程指将系统的、规范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aCm和ieee/CS成立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制定了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卷CCSe(computingcurriculum-softwareengineering),并把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下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计算机工程等并列的学科。2014年,aCm和ieee/CS推出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3.0版,知识领域与2004年版SweBoK相比从10个增加到15个。此外,由aCm和ieee主导,国际一些著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针埘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制定《软件工程研究生学位教程指南》(GSwe2009),描述软件工程硕上需掌握的核心知识体系和相应教程。我国从2001年开始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并于2006年推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软件[r徉)》l51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经国务院批准增列为一级学科。

 

软件工程师目前在国内外都是最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如美国著名的就业网站CareerCast在2012年进行调查,从收入、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评选出的十大最佳职业中,软件工程师名列第一;在我国近来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调查中,软件工程师的收入也一直名列前茅。尽管近年来软件工程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国内外的软件工程教育还存在诸多挑战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从学时数、教学安排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实际职业对软件工程深度、广度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关培养方案的制订较少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不强。

 

(2)尽管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授课是一条有效措施,但整体来看,软件工程授课老师普遍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甚至很多都未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

 

(3)软件工程目前存在众多不同的开发方法学,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并且软件工程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新的方法不断出现,这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变得非常困难。

 

(4)当前国内外软件工程教材多是对众多方法和技术的描述,对具体技术的深入程度不足且无法适应软件技术、工具的快速变化,对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帮助有限。

 

(5)企业的软件开发中使用了众多的软件工具,并且对于重要领域的软件开发,很多企业采用商业化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昂贵的、专用的商业工具较为缺乏,并且在有限课程时间内学生难以接触到众多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工具。

 

(6)软件工程教育资源非常不平衡,在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聘请优秀软件工程师进行授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开发中是可行的,但对于大量其他地区高校就难以实施。

 

(7)软件工程技术和工具发展迅速,很多软件从业人员从程序员开始起步,未接受过系统的软件工程教育或所受教育很快过时,因此需要持续性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优质教育资源适应这种情况。

 

由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以上挑战,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高校课堂内软件工程教育虽然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找到新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满足其知识变化快、人员基数大、持续时间长、资源不平衡等特征。通过互联网在线课程的形式实施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无疑是应对上述问题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

 

2软件工程知识体对在线课程模式的影响

 

软件工程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授,而软件工程专业一般包含一系列的课程,如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构造、软件测试与验证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如果作为在线课程进行建设会遇到众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非常高、追求在真实平台中解决有一定规模的问题、需要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等,而目前在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在这些方面有一定欠缺,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供解决方案。

 

软件工程课程应该覆盖一定的知识领域,表1对SweBoK3.0版中包含的15个知识领域和子域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于目前一般性的mooC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和平台。表1中第2列的知识子域适合目前在线课程教学方式,第3列中的知识子域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进行适当改进才能适用,第4列中的知识子域则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和平台进行较大改进。对于不适合(需对模式和平台进行改进)的知识子域,笔者在第3节中将研究讨论应对方式和措施。

 

表l中最后两个知识领域计算基础和数学基础作为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的一部分,由于一般放入与软件工程课程相独立的课程中讲授,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其相关课程也都有较为系统、完善的体系,因此这里我们不进行特别考虑。

 

3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的建设

 

目前已经出现一些软件工程的在线课程,如UCBerkeley的软件工程mooC课程于2012年在Coursera、后来在edX上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延伸出多个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国防科技大学也已有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在内部网络上线,供部队和军队院校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在线学习。

 

3.1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建设

 

从对相关知识领域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一般性mooC授课方式与平台难以适应的软件工程知识子域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1)难以完全通过讲授使学生接受,如需要动手进行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的技术以及与经验密切相关的过程、管理、度量等内容。

 

2)内容变化频繁的知识如一些软件开发技术、工具等总在持续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版本,课程每次新开时都可能需要调整。

 

3)需要团队式的协作与交流完成内容,如版本控制、需求获取、协同开发、团队交流等,仅靠讲授或个人作业难以达到效果。

 

4)软件工程教育强调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性的项目实践,这对于教学辅导人员的数量和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不仅仅是普通答疑能完成的。

 

5)对于很多技术和实践来说,其结果是开放式的,软件设计、实现、测试、维护等任务一般不存在唯一结果,这给作业评价和成绩评定带来困难。

 

面向上述特点,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实践、效果以及已经实施的建设情况,我们总结出一些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制订mooC教学计划时应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传统课堂教学讲究制订教学计划时一次到位,但由于软件工程内容变化快,因此分解教学内容、视频、作业时应该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不要期望一次建设就大功告成。此外,在线课程需要了解大量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这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如果可行,可采用自行编著的电子教材和参考文献,使得每次开课时学生教材也可以尽快进行相应修订。

 

(2)在线课程平台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的有机融合。对于需要协同、交流才能完成的内容,实际由于许多国际化企业的软件研发人员遍布全球,因此已有相应的平台(包括开源软件工具开源社区等)支持地域分布的人员进行协同开发。教师可选择所需的协同开发环境,与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平台集成在一起,提高对团队和协同任务的支持。

 

(3)对课程进行分而治之的划分。教师可以把课程按照其内容是否适合在线授课划分为一些小的子课程,每个子课程更偏重于适合或不适合(如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分到不同子课程),以减少整个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在线课程偏重适合讲授的子课程,不适合已有在线授课模式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施(如其他高校单独开设实践课程、采用适合的平台或投入更多教辅人员等)。

 

(4)采用新的教辅人员委托模式。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强,对教辅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高,因此仅靠开课学校的课程组难以完成。教师在实践中可以考虑招募在高校内或通过在线课程已经完成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志愿者,通过一定的激励或者提高影响力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热情。事实上,从开源软件的蓬勃发展以及Berkeley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实际效果看,该方式完全可行、有效。

 

(5)加强自动化结果评估和成绩评定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可一方面采用各种自动化软件工具,如通过测试驱动的开发工具、软件编码规范检查工具、基于服务的方式等对课程作业进行自动评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开源软件社区的开发活动中,通过开源项目对其完成工作和贡献采纳情况等进行评价。

 

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众多,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践逐步研究和完善其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

 

3.2软件工程专业SpoC课程建设

 

软件工程在实际实施中所面向的领域背景非常重要,而不同领域的软件系统各有特点,一个软件企业一般有其针对性的领域,采用的软件工程过程、方法、工具、管理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非在校学生的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学习者可能在一般性的理论之外,希望学习更多对其背景有促进作用的知识。再者,mooC课程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他们会借用mooC课程的内容,然后在自己的课程中进行一定改造并增加项目实习等内容,形成适合其学生学习的课程。此外,国防领域未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中,软件工程人才将会包括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作战和指挥人员等不同类型,还会针对战机控制、舰船控制、车辆控制、指挥自动化等不同应用背景,对软件工程知识的要求都有不同。上述情况都要求能够在mooC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UCBerkeley就在其软件工程mooC课程基础上发展了多个SpoC课程,包括在本校以及在其他高校中开设的课程。

 

对于建设软件工程SpoC课程,教师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策略。

 

(1)对于公共的知识讲授,尽可能利用mooC课程完成,以减少SpoC课程的建设工作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课程的复用程度。

 

(2)加强每门SpoC课程的针对性,如针对具体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或针对具体领域背景选择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工具、标准规范进行讲授。

 

(3)加强课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环节的建设,这是mooC课程本身具有的不足之一,但在SpoC课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弥补。

 

(4)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把mooC和SpoC课程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对学习者对软件工程共性理论和特定目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未来在线课程发展中,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可能并不一定很多,由能提供优质师资资源的机构开设,但针对具体背景领域的SpoC课程可以更多,因为毕竟软件作为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组成,软件工程面向的领域众多,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

 

4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变化快、对实践要求高、需要团队协作等特征,这些使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具有更高的难度。mooC课程和SpoC课程都是未来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所需的模式,尽管已经有一些相关实践,但是如何建立较为系统、各门课程完善、质量高的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对SweBoK中知识子域对在线课程建设影响的分析还较为初步,下一步还需要更具体地针对所包含的知识点研究如何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讲授。此外,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应该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有机结合,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针对知识点要求形成科学的集成平台体系框架并进行建设。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2000秋-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本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座谈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践验证法、专家指导法、实际验证法。聘请了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具体内容。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调查。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得到预期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一直徘徊在专业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的层面,未能够达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水平。本项研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色”研究,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回归到强调专业学科特点上来,使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由教学研究提升为学科与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全省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才干,也才能够使广大学员得到高水平的专业学习收获。这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和最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8-12.

[2]徐海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3]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宋灵青.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4]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5]杨婷婷.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5).

[6]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7]李松坡.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8).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8

关键词:mooC;在线课程;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5-0099-04

研究背景

我国对数字媒体教材进行的技术质量规范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11月17日,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电视教材编制要求和技术质量试行标准》,其中对电视教材的质量标准及综合评定给出了具体的规定。此后,又陆续颁发了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的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对各种媒体数字教材和资源的开发及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军这方面的工作起步稍晚,最早的数字教材技术规范是原总部机关于2000年9月26日印发的《电视教材技术规范》,其规范了电视教材的质量标准及综合评价标准,以后也陆续制订了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等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对我军各种军体教材和数字资源的开发及应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军事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把在线教育为主的远程教育作为军事职业教育的主要手段,为规范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建设,统一技术标准,指导课程教师及制作人员开发在线课程,实现全军范围内在线课程的应用共享,于2016年6月印发了《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试行)》,该规范对在线课程的定义、内容组成、技术指标、制作流程等进行了规范,是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依据,势必会对军队以mooC为主的在线课程建设起到规范和推动作用,这也促使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的制订工作走到了国家的前面。在制订该规范时,鉴于军事职业远程在线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鼓励在线课程的建设,提高在线课程的⒂胄浴⒒极性和主动性,在规范中暂没有涉及在线课程的评价方法及标准,而国内未见mooC建设规范及相关评价标准出台,文章正是立足于此开展研究,探讨了mooC的合理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研究

《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试行)》提出,在线课程是指依托网络教育平台,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知识点内容,在指定的教学周期内,将知识讲授、学习体验、互动研讨、交互答疑、练习作业、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完整在线实现的课程(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2016)。同时认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慕课)就是一种典型的在线课程。

mooC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微视频+在线随堂测试”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组织和学习模式;②注重在线随堂测试、作业、答疑、学习社区等手段,实现师生、生生的教学互动与研讨;③基于“学数据”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统计,支撑个性化学习与管理服务;④课程教学活动在统一和规范化的学习平台中完成;⑤实现有组织的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统一;⑥基于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学习功能进行开发与应用;⑦提供证书与学分的获取(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2016)。

从这一定义和特点可以看出,在线课程是教学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在线教学活动过程,不仅重视课程资源建设,还非常强调课程资源教学应用效果。为此,对其评价的方法要与现有的教学资源的评价有所区别。

纵观国家、军队已有的教学资源评价标准,不外乎通过对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在2006年军队下发的网络课程技术规范中,通过教学性、可用性、技术性等3项1级指标及15项2级指标来评价网络课程。2014年全军微课评选标准,采用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内容呈现、编辑制作、效果效益等5项1级指标(无2级指标)来评价微课,详细指标参见表1。

经分析研究,已有的评价标准中评价指标体系相对详细、完整,能满足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主观评价的要求。

但是,已有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存在明显不足:①人为因素影响标准把握。主观评价依据人为主观评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标准不易准确把握。②评价指标中应用效果所占比例不高。应用效果指标评价比例多数占25%左右,且是依据模糊估计,缺乏对比性,准确性差。

针对已有的各种评选、评价标准的不足,笔者结合mooC平台开发经验、mooC建设以及在线开展教学组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1.主观评价方法

主要针对课程的教学性、技术性方面,参考吸收国家及军队相关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等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优化调整,设计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讲授、教学资源、设计规范、媒体展现、课程制作、平台衔接8个技术指标,适用于专家、管理人员等人为主观估分评价,减少了主观评价所占分值比例,主观评价分值占总分的50%,具体可参见下页表2中1级指标教学性和技术性的相关内容,在此不赘述。

2.客观评价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不论是美国的三大mooC平台,还是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学堂在线mooC等平台以及国防科技大学面向全军服务的“梦课”学习平台,都能对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课程资源情况等数据进行完整的记录。为了弥补已有评价标准模糊人为估分的不足,针对mooC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完全可以依托在线教育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采取数据挖掘技术,依据适当的评价算法,自动得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及应用效果数据,作为课程应用情况的定量评价依据,提升客观评价分值所占比例,客观评价分值占总分的50%。

假设有n门课程参与评价,第i门课程的应用效果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如下。

(1)指标一:注册情况

此项分值满分设置为6分,综合考虑了课程注册人数情况及课程点赞、踏踩方面的数据。计算公式为:ai/max(a1,a2,…,an)×3+bi/(bi+ci)×3。

其中,ai为第i门课程注册人数;bi为第i门课程点赞次数;ci为第i门课程踏踩次数。

(2)指标二:完成情况

此项分值满分设置为6分,计算公式为:di/ai×6。

其中,di为第i门课程学习完成人数。

(3)指标三:交流交互

此项分值满分设置为10分,综合考虑了课程交流、教师回复以及教师主导交流等方面的数据。计算公式为:ei/max(e1,e2,…,en)×3+fi/ei×2+fi/max(f1,f2,…,fn)×2+gi/max(g1,g2,…,gn)×3。

其中,ei为第i门课程交流交互数;fi为第i门课程教师回复数;gi为第i门课程教师主导交流数。

(4)指标四:作业测试

此项分值满分设置为10分,综合考虑了课程随堂测试准确率、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方面的数据。计算公式为:hi×3+ii/max(i1,i2,…,in)×3+ji/max(j1,j2,…,jn)×4。

其中,hi为第i门课程随堂测试准确率;ii为第i门课程作业布置次数;ji为第i门课程作业批改次数。

(5)指标五:活跃指数

此项分值满分设置为8分,计算公式为:。

其中,ki为第i门课程的点击数。

(6)指标六:题库建设

此项分值满分设置为10分,综合考虑了课程试题数量、平台中所有课程题库平均试题数量、试题题型分布、试题难度等方面的情况。计算公式为:iiF(li≥avg(l1,l2,…,ln),3,li/avg(l1,l2,…,ln)×3)+li/max(l1,l2,…,ln)×2+mi+ni;

其中,li为第i门课程题库试题数;avg(l1,l2,…,ln)为所有参评课程题库试题平均数。

mi为第i门课程题库试题题型分布是否合理得分,最高得分为3分。笔者通过对大学本科课程结业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认证等几十类上百种试卷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试题库中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三种题型的试题数量分布比例45∶30∶25为佳的结论,即计算时题库题型分布比例越逼近此比例,得分越高。

ni为第i门课程题库试题难易度设置是否合理得分,最高得分为2分,题库试题平均难度合理值设置为0.7,越逼近此值,得分越高。

评价标准构建

笔者通过前面的分析与研究,构建了mooC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标准分3项1级指标和14项2级指标,其中,教学性和技术性2项指标基于主观评判,应用效果指标由教学平台客观计算得出,如上页表2所示。

结语

鉴于以mooC为主的在线课程建设已列入教育部、军队相关管理部门的任务规划,而mooC评价标准目前暂未检索到。笔者在文中提出的评价标准中的6项客观指标,是根据教育平台中课程本身的数据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统计,由平台自动统计得出的,计算方法简洁实用,客观合理,可以作为mooC教学效果评价的参考依据。笔者提出的mooC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已在面向全军服务的“梦课”学习平台中采用,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考虑在线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受众面等因素,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究、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军队在线课程建设规范(试行)[S].北京:训练管理部军事职业教育局,2016,6.

[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北京:教育部,2001.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9

[关键词]高职综合布线技术CDio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谢维奇(1973-),男,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河南驻马店4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项目“高职院校应用CDio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JGLX402)和2012年驻马店市软科学“CDio模式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8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9-02

一、高职精品课程的特点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1号),首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知中把精品课程定位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刚开始评审精品课程时,高职与本科共用一个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这种做法很难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不利于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07年,根据该意见,国家开始设置独立的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评审指标明确提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应侧重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满足现实的职业工作要求。

二、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

国际高职教育有很多成功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英国的BteC(Business&technologyeducation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技术与继续教育)等。这四种模式贯彻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上,都注重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以结果为衡量标准。课程目标都是业界为主体制定的,体现了行业在职教中的主导地位。

CDio模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表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一个生命周期。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得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以及在社会及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主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工程师,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是一种培养职业工程师的教育模式。它要求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实训、实习,获取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念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中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思路不谋而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学习中,不但重视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视的是从具体工程对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项目生产。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CDio模式主要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高职教育以工作、就业为导向,CDio模式以设计、创业、创新为导向;高职教育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形式,CDio模式主要采用产学研合作、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形式;高职教育注重关键能力培养,CDio模式注重工程通识教育培养。二者在培养目标上不尽相同,CDio模式的培养目标显然比高职教育的高,更适合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教育。高职教育引入CDio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必须针对高职专业特点合理应用。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逐步确立学院新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把CDio模式应用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中,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为探索,在“综合布线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引入CDio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综合布线技术是规范弱电系统网络布线的设计、施工、测试、验收而新兴的一门信息技术。培养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又有一定施工经验的综合布线人才,既能满足智能化建筑和数字化城市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缓解就业压力。“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已经是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必修课。

综合布线技术专业人才属于技能型紧缺人才。经过市场调研,本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需求有: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经理、布线工程师和工程监理、布线工程设计、管线施工、线缆安装、测试验收等岗位,从事工程项目管理、销售、设计、安装、施工、测试、监理、维护和服务等专业技术工作。这些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除包括设计、施工,安装、测试等岗位技术能力外,还包括职业岗位普遍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交流与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以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多元化要求。传统的“综合布线技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课程中间虽穿插一些实验,学生能学到一些实际操作技能,但和布线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基于CDio模式的“综合布线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组成人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主要成员都是“双师型”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学团队定期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课程改革内容,不定期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项目培训与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从企业中聘请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为课程建设的规范化、职业化提供保障。

2.教学内容。综合布线技术岗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网络综合布线设计的标准、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参考实际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以及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把综合布线工程师的行业认证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与职业认证培训相结合,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考试合格可以获得相关认证证书。学院和企业合作建立了综合布线实训室,该实训室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开发,真实重现工程现场实际环境。双方参考企业人才标准,共同制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方案、实训目标、素质目标,把课程构建在以综合布线设计任务和施工任务核心能力为主的教学实训基地上,着眼点和终极培养目标设立在满足企事业岗位职能需求上。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知识技术基础上,具备社会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职业规划角度为学生奠定就业基础。“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内容按照网络综合布线设计标准(GB50311)和网络综合布线验收标准(GB50312)设计,按模块化进行教学。整个课程针对网络综合布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点讲解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工程测试、工程验收等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由组合,分成项目小组,明确分工。项目运作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助、共同探讨。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间讨论、总结,分享经验和教训。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通过课堂实训、现场工程实训、项目工程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项目中获取知识,教师对学生在项目设计、标书、项目总结等各个阶段观察指导,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实训中结合理论教学,在模拟环境中训练学生制作跳线、数据模块、链路测试等综合布线基本技能。结合校园网改扩建工程开展现场工程实训,培养学生设计、工程组织管理及现场施工技术。采取校企合作形式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4.教材和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指导教材,及时把握综合布线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的变化,及时调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更接近学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使课程内容具有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的特点。开发以项目为单位的教学资源包,向学生提供与项目有关的知识、操作说明、设计标准以及学习指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既有较抽象的课程,还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只有把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莉,黄荣怀,李松,等.从精品课程看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J].开放教育研究,2008(1).

[2]杜修平.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1(9).

[3]邓泽民,张扬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5](美)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6-02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作为人才紧缺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得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依托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电力工业作为广西“14+4”千亿优先重点发展产业政策,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以提高服务广西及周边地区电力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建设成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特色的区域人才紧缺型专业。

一、建立“三个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1.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发展与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论证机制

(1)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及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等各种合作事项。例如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与南宁超高压局合作共建“输电线路运行与线路检修”“线路带电作业技术”课程,南宁超高压局派出专家到学院指导进行线路检修实训项目的实施,共同编写教材。

(2)与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进行“线路设计”课程的共建合作,并在其下属企业顺能电力勘察有限公司设立教师工作站,常年提供教师顶岗实习的岗位,为“线路设计”课程等专业教师提供顶岗实习和交流平台。

(3)建设“校中企”,开展对外服务,与广西宝光明电力电气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电气试验中心”。该中心建在学院,与企业共享设备,例如输电线路工程实训基地的电缆故障探测仪与电气试验中心共用,广西宝光明电力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高压试验设备如智能高压数字兆欧表、盐密值测量仪等。通过共建的电气试验中心,专业教师组织利用共享的试验设备进行教学使用,也可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际现场进行工作,组织进行对电力电缆的故障测距,直接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

2.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构建论证机制

依托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平台,实现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经验交流制度化。定期召开分理事会议,研讨课程建设事宜,企业有重要的作业项目,立即通知专业教师前往参加,共同研究技术方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院进行线路检修、带电作业、线路施工等项目教学,商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召开课程建设与改革研讨会,就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研讨,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支持。

3.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结果评价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引入麦可思公司,提供评判教学效果的科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专业引进麦可思调研机构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调研,充分挖掘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学生、家长等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优势资源,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

(2)建立有效的第三方就业跟踪体系和专业就业跟踪管理群组。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调研以及专业的调研成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等,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

(3)利用信息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指导专业建设。在学院的统筹安排下,学院积极进行信息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上评教议教指标体系的改进、利用专业网上学习空间开展就业跟踪、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资源呈现型的精品资源课程网站改革为学习型的数字资源课程学习网站,建立教师网络课程管理空间和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空间。通过丰富的信息监控体系采集数据分析,指导专业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方向设置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办学成本优化等。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三有四能二会”

人才培养突出三有: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四能:能胜任工作岗位,能吃苦耐劳,能遵规守纪;二会:会做人,会做事。

1.以区域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电力是广西“14+4”千亿优先重点发展产业政策,特别是高速铁路近来在广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气化的高速铁路必须要有相应的高压输电线配套才能运行,对本地区本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为电力、铁路、冶金等行业,例如在2013届的高压输配电专业的82名毕业生中,有高达42人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满足了地方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充分显现。

2.实施“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顶岗实习规定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实施共管共育。[1]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及顶岗实习报告三部份构成。大学二年级开始确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记录多时段顶岗实习情况,全程监控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学生能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灵活的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在每个学期的假期,学生均可申请参加顶岗实习,累计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便可评定顶岗实习成绩。这种多时段顶岗实习时间累计制度,正是符合了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行业的工作特点,一些施工作业点不需要很多人员,所以不能大批量地接受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分散成多时段后,学生可随时选择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工地参加实习,且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学生返回到课堂后会自觉地去学习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怎么明白的东西,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人才培养过程注重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

针对本专业工作具有危险、艰苦、需要体力支持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专业注重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按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作业,填写工作任务单、列队宣读,进行作业前安全检查,向工作许可人报告,作业中进行工作监护,努力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安全意识。把体能测试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身体素质锻炼,逐渐培养成能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照章行事的良好职业素质。

4.“四结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构建实施线路施工实训项目虚实相结合,线路检修实训任务虚实相结合,电力电缆实训过程虚实相结合,线路设计实训岗位虚实相结合教学模式。[2]解决专业实训中存在作业面广、耗材大、不可重复的几个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在线路施工、运行与检修、线路设计等岗位能力突出的毕业生。

(1)线路施工的项目虚实结合。线路施工中的铁塔组立可进行组装实训,而杆塔基础的浇制由于不可重复性只能进行虚拟的作业。

(2)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任务虚实结合。输电线路的检修,例如更换500kV整串耐张绝缘子任务的实施,可通过线路道亨三维金具组装软件来“虚拟”实现。三维动画仿真技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画面的推进可以进行绝缘子串的“虚拟”组装。通过模拟仿真,学生可反复多次练习,熟练掌握绝缘子串组装的顺序。而500kV走导线检修间隔棒等作业通过真实的任务作业完成。

(3)电力电缆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虚实结合。在电力电缆附件制作实训过程中,先观看视频,动画模拟电缆附件的制作过程,再进行实际制作电缆终端头。

(4)线路设计的岗位虚实结合。线路设计实训室按真实工作环境配置所有设备,“线路设计”课程建设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引入设计公司到班级,用真实的任务驱动,引领团队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真实的输电线路设计项目工作,充当助手完成较简单的任务。第二阶段将实现岗位的虚实结合,即教师设置虚拟的线路设计岗位,学生在虚拟的岗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些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在完成了这些任务后,学生掌握了线路设计的软件使用方法以及线路设计的相关规程规定。通过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真实的线路设计岗位工作,在实践中深化提高技能。

5.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还参加送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电工等职业资格证考试,获得中级工证方可毕业。例如2012~2013年,本专业已毕业的两届毕业生中,双证书率达100%。

6.探索系统培养,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以自成体系的课程系统为基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3]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高压输配电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来构建相互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从输电线路勘测、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交工和竣工验收到线路的投入使用、线路的运行与维护各阶段课程体系中,分别构建了中职的由“电工学”“工程力学基础”“高压电器设备电气试验”“工程测量基础”“线路工艺实训”“起重实训”“配电线路”等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高职的由“电工电子学”“输电工程力学”“送电线路测量”“高电压技术”“电气设备”“线路施工”“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线路设计”等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中职教育的终点即是高职教育的起点这一要求。

三、搭建“四位一体”实训平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按照合作性、开放性、共享性、职业性、系统性、领先性的“六性”要求,建成了融教学、培训、竞赛、科研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践环境现场化、理论教学实践化、学生身份员工化、教师角色师傅化的“五化”职业教育特征要求。

1.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核心和骨干课程线路运行与检修、线路施工、线路设计、电力电缆技术、线路概预算、送电线路测量、高电压技术等课程,推行了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团队要求每位教师进行了所承担课程的整体设计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选拔做得较好的教师参加学院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提升了专业教师进整体的职业能力。

2.以赛促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在高压输配电专业团队指导下,成立高压协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举办了第二届登高爬杆比赛,举办首届高压电工技能竞赛,组队参加第二届广西高职高专技能竞赛的测绘比赛。高压协会组队与容县电力公司、南宁供电局城西分局联合举办配电线路技能竞赛。高压协会还协助团队教师进行了电力电缆实训室建设,组织成员参加配电线路施工实际工作,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学生专业社团成了专业建设的得力助手。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

第一,建设专业网站及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等三门核心课程的网站,以及互动交流平台、在线自测系统建设,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二,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与企业签署共建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协议,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及时上传最新的规程、规定,典型案例等,让团队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同时,专业团队开发的试题库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供便利。

四、实施教师“四个一”能力建设工程,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化”

实施教师“四个一”能力建设工程,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至少到一个以上企业进行调研,到企业进行一个月以上实践锻炼,参与一项以上的社会服务项目,主持或参加一项以上教科研项目的研究。

1.采取目标管理,制订完成目标责任制度

重要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团队会议,采纳有效建议,发挥集体智慧,制订合理工作方案,形成团队合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对每项工作,能把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对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表扬,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及时给予劝导,并记录年终考核,这样促使团队成员能按任务和目标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2.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尊重年长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年轻教师,多给予督促指导。制订了传帮带的导师制度,团队2013年新引进的两位年轻教师,均有相应的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帮带,颁发聘书,实施导师制度,使年轻教师能迅速成长。

3.加强校企合作、国内会议交流,提升专兼职教师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专业课程中的毕业论文、顶岗实习、认识实习、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电缆技术等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并参与校内生产型实践指导。团队教师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培训中心参加由广西电网公司人才培训与评价中心举办的“2012年电力电缆试验及故障查找培训班”培训学习,提升实训水平;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专题――资深专家剖析教改方向,国家名师指点课改方略”高级研修班培训,提升团队教师理论水平。

4.进行技术服务与职业培训,提升专业影响力

第一,专业团队参与高处作业证、高压电工证、电工进网作业证等培训和考证服务,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值达115万元,社会效益显著。第二,专业教师校企双栖,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与南宁坤宇电力安装公司合作,承接配电线路施工及电能表安装施工工程,由专业教师带领顶岗实习学生共完成了303户居民的配电线路和电能表安装工程,社会服务值达126.7150万元。

五、结束语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专业建设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培训等内容。由于实际建设周期较短,很多成果来不及转化,质量难以达到最佳,建议适当延长建设时间,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华.高职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