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教材变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2:16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材

我校是一个综合类的中等职业学校,其中财会专业是我校的主干专业,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等,尤其教材的选择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市场上教材种类虽然繁多,但却不易选择一本适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材。有的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只注重会计电算化理论的阐述,而不与实际财务软件的应用结合,内容空泛,不适合中职学校的学生使用,也不便于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有的教材过于注重实务,只讲述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内容也颇为简单,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学习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每学期老师都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备课。我们一般是先购买一种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然后进行大量的补充。这样做的结果,老师很辛苦,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合适的教材是决定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市场上没有适用的、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有许多人就提出了“自编为主,购买为辅”的原则,自己编写会计电算化的校本教材。我认为这在目前不太符合现实:

1.教师的知识水平的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而目前许多学校会计电算化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缺乏本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非常有限;还有的老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转行过来的,经过简单的培训或学习就上岗了,只会软件的操作,对会计知识缺乏了解。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教师的知识不全面,就会限制和制约教材编写的质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材中实训资料不易收集。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要进行大量的实训操作,教材中要包含上机实训资料,而这些资料的如果由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来编写是非常困难的,若是能从企业中收集实际的数据进行改编整理可能会更容易些,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一般有较强的保密意识,怕企业的信息泄露而不愿意提供资料,所以在企业信息的收集上也是困难重重。

3.经济上不合算。编写校本教材通常都会付出很多的精力和财力,花很多的心思,写出来后通常只为本学校使用,我认为这样做成本效益率太低。若每个学校都编写自己的教材,既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低水平重复进行的工作,在经济上不合算。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集中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专家,制定统一的学科教学大纲,规划学科教学内容,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进行规范和统一,并开发编写适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统编教材。

我认为适合中职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应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电算化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因此,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材中,既要注重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的阐述,更要重视实务操作,一定要摒弃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传统作法,使学生具有在会计业务核算与会计实务管理工作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但也不能一味只注重实务操作,而不讲任何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把教材演变成某种通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操作说明,这会使学生所学内容单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因为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动态的、瞬息万变的信息化世界,所以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

2.编制系列化教材,将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训练习与手工模拟练习结合起来。以前学生手工模拟做账和计算机做账是“两张皮”,互相独立的,我发现在电算化上机实训中学生在做凭证录入、审核和过账时都还比较清楚,但之后就比较模糊了,因为信息的存储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常常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将手工会计模拟与计算机的会计处理的模拟练习结合起来,就能起到相互印证和巩固所学会计知识的作用,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掌握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技能,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会计处理的强大优势。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要做好与其他会计课程的配套和衔接,编制系列化教材,把手工会计实验中所用到的资料经改编后用于财务软件进行实验,实现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将会有助于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2

【关键词】会计;复习方法;例题解析

历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最让考生头痛,因为较其他科目,它的难度及实用性都很强,分析近几年Cpa《会计》科目考试的情况,是考试分数最低的科目之一。所以,在复习中把握它的基本命题规律、熟悉会计考试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及逐渐强化应试技巧成为非常必要的一环,想要提高复习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全面研读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之精髓

教材是应试复习的主要依据,通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了解教材体系,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及疑点;逐章阅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理解有关知识点,强化重点内容复习,突破难点。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命题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考试大纲和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标准答案,考生必须按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回答试题中的问题,否则很难得到高分。会计考试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因此考生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特别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在看书时,要仔细做笔记,把重点、难点、疑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对于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如收入、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考生一定要深刻把握,能够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研读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考生应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强调对教材的研读,是真正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研读教材主要是掌握教材内容的本质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研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放过每个环节,并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对每章节内容,哪些问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哪些要点要熟练精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教材基本结构

2009年度Cpa考试《会计》科目,做了微调,主要调整内容为:1.“金融工具列报”的内容不再单列,而是将相关内容分别归入“所有者权益”和“财务报表列报”两部分中。2.在总论中增加“会计科目及其设置”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各会计要素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好铺垫,并提高可操作性。3.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部分的内容移后,由原来放在资产类中转入特殊业务类。教材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第2―12章),内容是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3、23、24、25、26、27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4―22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1.第一章: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由于这一节内容是新增加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学习。

2.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核算这部分内容中,增加了内部交易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包括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抵销。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没有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掌握。

3.第二十章所得税:计税基础这部分内容变化较大,比如研发支出原来属于暂时性差异,在新教材中变为不属于暂时性差异。这一章的例题中,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变为25%,这是由国家相关政策变化而引起的变化。这一章还增加了存货等资产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处理方法。

新教材共有27章,与旧教材相比,在章数上减少了一章。旧教材中的最后一章内容,被拆散合并到新教材中的财务报告、负债等有关章节中了。除以上几点主要变化之外,新教材对旧版教材中错误的地方做了改正,增加或删减了一些字句,使得表述更为准确、精练。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实质性变化,也需考生在复习时注意。

二、选择复习方法

(一)分析近几年考题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和题型分析近几年考题。通过分析历年考题,了解考试命题的思路,把握《会计》考试的规律性,并确定2009年复习的重点。但切忌无根据地猜题和押题。

(二)订立学习计划

订立计划,就是订立复习时间表,每天学习什么内容,看多少页,复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自己心中要有数。没有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看书都只看前几页,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无获。

(三)讲究学习方法

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问题的关键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教材的很多章节都是根据准则、制度及相关法规编写的,其语言精练、严密、逻辑性强,提高了教材的档次。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阅读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掌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关键点。

第一,结合2008年的教材,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学习。特别是2008年教材与新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新增变化内容要作为重点去学习。在学习时,对于教材中基本的概念、理论、账务处理、计算方法一定要彻底弄懂,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知识答完了,才能做那些大题。

第二,要善于总结每章的知识点,每章的基本账务处理,然后,去做练习。考注册会计师必须是做大量的题才能熟练,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主观题才能做完。

第三,在学习时,要注意看准则原文、财政部编定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编写的会计准则讲解。新教材拿到手以后,认真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找出2007年和2008年教材的变化内容。

(四)加强练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做题。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典型的习题是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会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仅仅依靠记忆和自身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做一些典型题目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渐总结出考试的重点与规律,发现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做习题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提高应试水平。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做一些典型的习题,如历年的考题。实事求是地说,历年考题最值得研究。当然,考生还应在市场上选择一本较好的习题集进行练习,但资料不宜过多,多了容易眼花,反而不利于学习。

三、避免复习误区

(一)“抓大放小”

《会计》考试考题覆盖面宽,考生要全面掌握书本内容,打牢基础,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问题,比如六大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考生在复习当中要全面理解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包括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注重记录的问题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的环节。

有的考生为了找捷径,只复习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和可能出小题的内容或不复习或下功夫不够。这样复习的结果,大大影响了考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考试重点非常明确。投资问题、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会计差错更正问题、所得税会计问题和其他一些特殊业务的处理会成为会计考试的一些重点,在这些问题上要明确、熟练、融会贯通,同时与当年的新问题相结合。

(二)思维定式

有些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考生,只习惯于从会计分录编制角度思考问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影响复习效果。这些考生应注意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期末计价、财务报告揭示和披露的全过程思考问题,提高应试能力。

有些考生很少接触会计实务,每天埋头于书本和练习题,而不注重周围经济业务实际,不注重企业会计事务当中的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它反映的一定是当前经济的现实内容,现实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真实展示和说明才是会计的重要问题。境内、境外上市公司的重大会计问题都很可能成为试题的考点。因此考生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要注重实际问题,要参与会计实务的处理。

(三)盲目押题

有的考生凭侥幸心理,没有根据地推测当年考试命题范围,或者寄希望于辅导老师在串讲时押题。这样盲目押题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四、考前强化复习

在考前用几天的时间进行本科目的强化复习,目的是全面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及难点的复习和练习;强化有关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在考试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胆怯心理,认真填写答题卡,仔细阅读试卷,做题时,合理分配时间,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量做到会做的题一题不能错,该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笔者相信,考生只要树立信心,明确考试目标,按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复习、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应试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顺利通过《会计》考试。

五、综合题解析

本例题综合考核内容: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案例资料】盛发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盛发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除特别说明外,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所售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销售商品均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交易价格为公允价格;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商品销售成本在确认销售收入时逐笔结转。盛发公司按照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盛发公司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盛发公司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于2009年4月25日对外报出,实际对外公布日为2009年4月30日。

盛发公司财务负责人在对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复核时,对2008年度的以下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有疑问,其中,下述交易或事项中的(1)、(2)项于2009年2月26日发现,(3)、(4)、(5)项于2009年3月2日发现:

(1)1月1日,盛发公司与甲公司签订协议,采取以旧换新方式向甲公司销售一批a商品,同时从甲公司收回一批同类旧商品作为原材料入库。协议约定,a商品的销售价格为300万元,旧商品的回收价格为1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甲公司另向盛发公司支付341万元。

1月6日,盛发公司根据协议发出a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300万元,增值税额为51万元,并收到银行存款341万元;该批a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50万元;旧商品已验收入库。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341

贷:主营业务收入2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

贷:库存商品150

(2)10月15日,盛发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向乙公司销售一批B产品。合同约定:该批B产品的销售价格为400万元,包括增值税在内的B产品货款分两次等额收取;第一笔货款于合同签订当日收取,第二笔货款于交货时收取。

10月15日,盛发公司收到第一笔货款234万元,并存入银行;盛发公司尚未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B产品的成本估计为2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B产品但尚未完工,也未收到第二笔货款。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234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借:主营业务成本140

贷:库存商品140

(3)12月1日,盛发公司向丙公司销售一批C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为及时收回货款,盛发公司给予丙公司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假定现金折扣按销售价格计算)。该批C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尚未收到销售给丙公司的C商品货款117万元。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80

贷:库存商品80

(4)12月1日,盛发公司与丁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向丁公司销售一批D商品。合同规定,D商品的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包括安装费用);盛发公司负责D商品的安装工作,且安装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月5日,盛发公司发出D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D商品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增值税额为85万元,款项已收到并存入银行。该批D商品的实际成本为350万元。12月31日,盛发公司的安装工作尚未结束。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585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借:主营业务成本350

贷:库存商品350

要求: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调整会计分录可合并编制)。

(3)计算填列利润表相关项目的调整金额

(“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及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①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②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③的会计处理正确。

④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合并编制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调整会计分录)。

①借:库存商品1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②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贷:预收账款234

借:库存商品1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5[(200-14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

④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00

贷:预收账款500

借:发出商品3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5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7.5[(500-35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7.5

将上述分录合并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0

借:盈余公积22.5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3

(一)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将发生重要变化: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辅助支持下,逐渐摆脱手工操作。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能使用各类会计、eRp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在各类软件的标准环境下操作,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的问题。

(二)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网上银行”、“网上纳税申报”、“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当今财务会计工作不但涵盖了金融保险、税收法规、财经审计等一些传统知识,而且还涉及到电子商务、生产经营、物流配送等一些交叉专业的知识。财会人员的技能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核算工作转向过程管理、财务分析决策等任务,这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会计教学模式不适应信息化环境的问题及表现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会计教学,无论在课程模式、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会计教学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

虽然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已经大量应用启发式、任务式、案例式、注入式等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但仍然属于学科课程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对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兼顾不足,理论脱离实际,无法作到会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的顺利对接。而现实工作中多数企业都已应用各种财务软件完成事务,使会计工作大为简化。例如通过网上银行系统,企业可以完成收付款结算、信贷、对账查账、企业年金、集团理财等很多日常操作。而这些实际业务操作在传统教学中没有或很少涉及,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有了较大差距。

(二)会计教材无法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

目前的会计教材形式、内容依然变化不大,不利于因材施教。如《会计信息化》教材,本科类教材中涉及了一部分数据库、网络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但是总体上看,知识点介绍得多,技能讲得少,实用性比较差;高职类方面教材,虽然出了不少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无大变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发展,加快会计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应当改变当前教材内容和设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教学平台以及教学管理软件辅助会计专业教学。

三、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学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与学习知识,我们的人才教育模式也要从原来的流水线一样的制式培养、一成不变的填鸭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职业人才、创新人才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把“教、学、做”合一,做到“寓教于做”,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新型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其个性、合作性及创新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例如在教授“财务会计”课程时,通过影音资料结合现实企业的经营状况,展示现代会计人员的工作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介绍国际性的财务公司怎样利用互联网将会计工作委派给其它国家的会计师;介绍往届毕业同学的工作经历、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等。通过这样一些实例提高学生对现代财会从业知识和技能的认知,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推动力。

(二)完善和丰富教学网站

针对会计专业教学,建立相关课程网站。在网站中建立完整的教学资料库,包括教学设计、电子教案、实训项目、习题集等。开放下载相关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课件,提高学习效率。开放下载会计教学的教学资料和辅导材料,结合当前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各种类型、行业的会计项目实施资料,选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这些财务项目的会计业务处理,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会计专业的BBS论坛和QQ答疑等与学生建立日常的教学联系。建立weB界面的会计资格认证的模拟考试系统,提高学生的过级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上师生可以自由讨论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以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学习水平和创新实践的能力,逐渐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室。

(三)设置现代财会技能考核课程

除了传统的点钞、珠算、书写和凭证装订这四项基本技能外,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形势下,与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知识、网络知识,如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等都必须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也应将其作为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纳入技能考核课程中。

(四)应用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教学中把理论认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与课程网站中财务项目,组织学生实施一个完整项目。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外语、财经法规、金融税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既包含知识能力、专业能力,又涵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具体项目活动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课堂上的十次模拟演练也不如一次真实的工作操作来的有效果。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选取多种行业性质的企业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如在税务局学生可以重点学习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在公司可以在会计人员的指导下编制公司会计凭证,审核、记账,登记总账明细账等各类账簿,按月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通过这样的观摩与顶岗实习,可以缩短理论认知与实际工作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4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遵循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改;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84-01

2003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标志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正式启用,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就此悄然隐退。这一新课程标准是规范和指导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及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给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给广大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高中英语新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并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本次新教材在编写发生很大的变化,对旧版本中旧的模式的进行了重大改革与创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打破了英语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却是课堂的“听众”,然而以往的教材却编写迎合了这种教学形式,教材内容侧重英语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情感及能力等方面关注较少。新课改下的新教材则与众不同。新教材设计安排上,使每个单元的Goals部分呈现出了本单元的重点话题、功能项目、重点语法以及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了各部分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并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及进度,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学生的自主性更强。因此,打破了教师支配课堂的局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堂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教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研究者。

导向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新教材采取功能、结构、话题和任务型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安排形式,安排了大量“听说读写”四种英语基本技能的任务型活动,目的是转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上以功能为主题,话题为支撑,结构为平台,任务为载体,交流为目的,以语言运用的基本思路,为任务型课堂教学构建了框架。在任务型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目的、可操作的教学任务,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要求教师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能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英语来获取信息,利用英语进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学习中得到提高。在整个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语言习得的促进者、向导者和解疑者,使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大脑始终处于被激活状态,学习过程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教材内容具有知识性、生活性、时代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创新性。新教材的教材内容设计很新颖,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围绕主题进行知识扩展,知识性很强,知识范围很广,涉及到生活、学习、人文、科技、地理等方面;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多是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教材内容突出时代性,通过对先进科学知识的讲述,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在教材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并把语言渗透到其它学科;教材的每单元都有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图画,趣味性很强;教材取材新颖,设计有创意,开放性话题多,需要学生开动大脑去开拓,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教材内容具有的这些特点迎合了学生的需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改变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学习方式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新教材重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对学生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突出评价的重要性。例如教材的每个单元中,一方面是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成功,查找不足,制定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计划,寻找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获取

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自己的教学。另外,新教材旨在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且突出强调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则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和形式,在学生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努力摸索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教师可采用口语测试、听力测试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形式,目的以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能力。新教材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以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教学方法,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设置不同学习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及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新教材具有不同于以往教材的特点,在它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教师们会站在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用更深邃的视角审视英语教学,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方式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新教材会令教师们感到传统英语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的局限性,认识到应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英语讲解、盲目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运用任务型、开放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优势,因此教师们会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教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完整的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我国实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属于法定会计,是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的,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不断地规范(包括国内的统一和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它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的公平性、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等;企业自身条件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及其管理会计素养和能力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条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一手(财务会计)硬一手(管理会计)软。然而,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过,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应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安东尼·a.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中文版序言中也写道:“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改善企业经营并制定战略决策,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也“硬”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着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应重视“四化”,即教学素材的中国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一、教学素材的中国化

多年来,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例题、案例、习题等均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学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企业。例如,西方将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但在我国工业企业并非实行完全的计件工资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变动的,但在讲变动成本法时我们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说法。再如,我国企业的期间成本包括产品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间成本区分为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当然,这些可能是细节问题。但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责任会计,在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中是针对大型企业来讲的,重点围绕着三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介绍它们的评价问题。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不存在利润中心,更不存在投资中心。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与控制,但对此,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却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独有的管理会计方法,例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班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予以采用。

应当说,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虽然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应当充实到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我们的管理会计教学素材中国化,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作业基础管理(aBm)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对此,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们1987年合著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进行了说明。从本书和其他有关的资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归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三大局限性: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和方法落后。笔者(2002)也曾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进行过探讨并将其主要概括为两点,即“上不着天”(指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无关)和“下不着地”(指传统管理会计没有以作业为基础)。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management)、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及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life-cyclecosting)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客观地讲,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教学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同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观察,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有四种:教学引导性案例、方法应用性案例、效果证明性案例、问题分析性案例。四种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引导性案例是在每一章节前安排的一个意在提出本章节将主要研究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的案例。此种案例,能够以来自实际的生动情景资料,在学生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始本章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方法应用性案例是说明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中实际应用情况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体企业中如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它与一般教材中的例题不同,例题通常高度简化,而方法应用性案例则是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真实再现(当然进行了必要加工),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证明性案例是根据来自企业内外媒体的资料整理的客观介绍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取得实际效果的案例,此种案例一般作为阅读材料插入教材章节之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最后,问题分析性案例是一种主要供学生课下分析讨论的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绍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有关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这种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学生要提交书面分析报告或(和)参与小组或课堂案例讨论,故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的案例有机地运用到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四、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特点是,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电子化这里不仅指利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教学,即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不同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预测等;可以利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全面预算软件演示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化”对于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要实现“四化”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为了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美)H.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S.卡普兰.管理会计的兴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6

注重教学理念更新

在社会视角之下,会计专业的发展其实很迅速,变化也很大,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会计有着不同的要求,同一企业的财务部门也有着不同的财务处理需要,甚至是不同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都隐含着不同的财务管理思路。但在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发展与变化,仍拘泥于传统教材、传统教法,既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的需要,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成为当务之急。跟踪财务管理的需要 跟踪专业的最新发展是中职学校教学的关键之一,会计专业也不例外。当前财务管理已经向着大数据、云计算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不仅需要财务人员关注各项数据,还要关注数据变化背后的企业发展态势,最好还要能够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国内大型财务软件公司有不少是上市公司,他们的软件设计就反映了最新的管理思路,因此在这些软件的学习与使用中,也能看到最新的财务管理需要。积极用教材实施教学 教材一定是落后于最新的财务管理发展的,但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又离不开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一是对学生建立财会基础的知识,要加强教学,因为这些永不过时;二是对于不适应当前需要的知识教学,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即在简单教授之后,再给出最新的财务状态,那学生会自然产生比较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教学的发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果。当前,还是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财务处理的案例中获得认知,这样就不太会产生机械学习,学生也不太容易厌学。实践表明:这种案例教学的思路特别符合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后有些学生与相关专业人士的交流中也获得了认可,因而可以对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注重贴近实际需要

会计专业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需要的驱动之下去实施教学。首先,笔者结合学校的已有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与相关企业联系以创造条件,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身临一线、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重要的财务知识的理解,笔者还带领学生在计算机房进行模拟教学,即给出基本完整的企业数据,让学生去进行综合性处理,以体验真正的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境与状态。笔者还在校企联系的平台之上,请相关企业的专业财务人员直接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以对当前的财务处理现状进行介绍,对最新的财务处理思路进行教学。其实,这个过程也可以促进自身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财务报告的写作。这是个带有创新思路的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之初,笔者就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财务报告案例,让学生全面体验财务人员所需要经历的工作过程及如何呈现自己的工作结果。这种带有反思与虚拟性质的教学思路,其实是引导学生在思维中构思自己的工作状态与方向,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产生积极驱动力,是一种好的教学思路。近年来,笔者常常将此要求贯串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之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现状,基于信息社会的背景,多元观念下的各种信息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学习影响很大,即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对会计专业的性质理解不透,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二是当前的会计教学方法大多还走着传统的老路,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之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走出新路。注重教学理念更新在社会视角之下,会计专业的发展其实很迅速,变化也很大,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会计有着不同的要求,同一企业的财务部门也有着不同的财务处理需要,甚至是不同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都隐含着不同的财务管理思路。但在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发展与变化,仍拘泥于传统教材、传统教法,既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的需要,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成为当务之急。跟踪财务管理的需要 跟踪专业的最新发展是中职学校教学的关键之一,会计专业也不例外。当前财务管理已经向着大数据、云计算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不仅需要财务人员关注各项数据,还要关注数据变化背后的企业发展态势,最好还要能够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国内大型财务软件公司有不少是上市公司,他们的软件设计就反映了最新的管理思路,因此在这些软件的学习与使用中,也能看到最新的财务管理需要。积极用教材实施教学 教材一定是落后于最新的财务管理发展的,但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又离不开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一是对学生建立财会基础的中。每学期一两次的财务报告写作,都会花大量时间与学生个体互动,效果很理想。最后,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交流。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但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契机,可以说是体现一个会计专业教师责任心与专业性的机会。笔者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聊天平台的建立,每周至少进行两次长时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笔者可以掌握学生的实习状态与知识运用情况,而学生则可以交流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上的工作状态与经验。

注重分析学生心理

会计专业需要细心,还需要极强的逻辑性,当然,也需要逐步积累充分的工作经验。这些其实都与学生的心理相关,因此从心理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中,比较喜欢的是带有“实战”性质的财务平台操作性的学习,不太喜欢的是枯燥的数据录入与处理。对此,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可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目标的层次,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对于不喜欢的学习内容,可进行方向的引导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比如:让学生去比赛数据录入的速度与准确性,让学生学会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寻找最能体现数据规律的处理方法。笔者曾组织学生比赛用excel处理数据,看谁的思路最佳,学生非常感兴趣。总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紧盯实际并有适当的前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取得乐趣,从而切实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闵清.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9(36):45-47.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7

科学编制会计校内实训教材

截至目前为止,市面上已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会计实训教材。细观这些会计实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会计实训教材仅注重会计核算,并未将其和企业会计实务有效对接起来。再加上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在具体的核算、税费及科目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说,高职院校原本的会计校内实训教材已然无法真正切实有效地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已然不适应于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因此,为更好适应新会计准则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我们必须科学编制会计校内实训教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本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对企业进行深入走访和调查,了解企业的具体会计实务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新会计准则编写会计校内实训教材,不断提升会计校内实训教材的仿真度。会计校内实训教材编写完毕后,便可依据会计校内实训教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不断培养本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加深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对新会计准则的了解。更适应于新会计准则的校内实训教材,更利于高职院校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校内实训,更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模块的教学质量。

加强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予以支持。有了完善的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后,教师便可更加有效地实施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让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更适应于新会计准则。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校内实训教学设施不完善;(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此种现实情况的存在不利于提升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种情况,建议高职院校大力加强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具备如下功能:(1)会计基本技能培训功能;(2)综合能力培训功能;(3)预就业功能。在具体的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设立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设立会计岗位业务实训室,建立多功能会计信息化综合模拟实训室。除此之外,还应切实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待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毕后,教师便可更加有效地组织开展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让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更适应于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与发展。

积极改变传统实训教学方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的会计校内实训教学均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课程设置脱离实际;(2)教学的组织脱离情境;(3)教学的团队建设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教学的质量。为更好提升新会计准则下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模块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法等诸多现代教学方法。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1)对新会计准则的应变能力;(2)对新会计准则的实训操作能力;(3)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等。

模块教学评价体系的人性化

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会计校内实训模块化教学可以使得会计专业学生每接受一次模块实训便可以掌握一项新的专业岗位技能。会计校内实训模块教学不仅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更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校内实训教学评价方式。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校内实训模块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呈现出更多的人性化特点。所以,对传统的评价方式必须要适当做出改变,进而构建出一个更为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高职院校实施会计校内实训的模块化教学以前,大多数学校仅以课程为评价单位。实施模块化教学之后,应以模块为评价单位。在此基础上,应让会计校内实训模块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切实突出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构建的模块化评价体系应更适应于会计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此种教学评价不会因为学生一两次考试的不合格,而让学生在整个模块学习中成绩不合格。此种评价体系更为人性化,也不会挫伤学生的校内实训模块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在会计校内实训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切实依据具体模块的不同特点,积极运用分块分时的考核方式。应彻底改变以往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的特点,应切实改变传统考核方式轻技能而重理论的弊端。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8

关键词:税收;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税收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税法越趋复杂。对企业会计而言,各种涉税事务的处理越来越重要,纳税申报要求愈来愈专业。因此,熟悉税收法规,掌握一定税收基本知识和办税技巧,是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企业急需既懂会计业务处理又熟悉税收法规和纳税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税收基础是会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根据教育部颂布的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税收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税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法规和税收管理基本模式;能较熟练地处理涉税核算会计业务,为各类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服务,初步形成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但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与其他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相比,税收基础课程在师资、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师资

教师队伍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就指出,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离不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的质量更是关键。目前职业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学历文化,但缺乏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经验,在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课程改革创新能力。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面临着强有力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面前,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观念的更新的思想的转变没有及时跟上形势的变化,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不强。三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容易产生浮燥、应付的心理,没有脚踏实地静下心来从事教学教研工作,教育教学过于随意。

二、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载体。教材的引进、开发,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知识、技能及个性内化结构的形成质量。目前各中等职校所采用的税收课程教材,部分内容较为老化,更新不及时,没有随着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更为糟糕的是,有些教材是用“CtrlC+CtrlV”东拼西凑搞出来的,逻辑性及适用性都较差。再者教材中关于税收理论及计算的内容着墨过多,对报税办税等操作层面上的内容却鲜少涉及,这直接导致学生不熟悉整个纳税流程和申报程序,从而影响就业质量。另外做为统编教材,在编写时必须考虑全国共性的要求,对一些地方性税收政策无法过多的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教材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式

税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中职税收课程教学却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沿用一只粉笔,一块黑板,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讲得多,做得少。

这样的结果导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税收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在工作中遇到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学以致用。针对这一现状,怎样才能提高税收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作为税收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结合学生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摒弃僵化模式,探索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税收政策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的质量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了解当今社会和本地经济形势,主动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教学上才会有突破和创新。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有极强的政策性、时效性,税法内容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和变化,作为税法必备的会计、经济法等知识也在不断修订而发生变化。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税收课程教学的需要,而税收课程既是理论性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担任税收课程教学的教师还必须深入生产管理第一线,特别一些基层税务局(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不应是走过场,而应该把工作落到实处,直接参与企业的各项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申报工作。

2.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地区特点,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以强势姿态融入国际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财税体制也进一步与国际财税规则接轨,税收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新的税收法律制度陆续颁布实施。仅2011年我国就修订或执行了《个人所得税法》、《发票管理办法》、《车船税法》等法律法规。今年2月总理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相对税收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单纯依托教材的教学内容便显得滞后。因此作为税收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和洞悉近期税法变化,正确理解最新税务法规和细则,认清未来税务法规的趋势变化,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最新的税收政策,帮助学生解读税收新规及细则,具体做法:

一是教学内容应当根据本区域特点增加地方性税费项目,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受洪水威胁的省份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一些沿江沿海地区便依此向企业征收江海堤防工程维护管理费,因此沿海沿江区域的中职学校在税收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可以有意识的把这一部分内容补充到教材中。

二是根据税务征收机构的最新职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目前在我们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由省一级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采取地方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的形式。做为重要的地方税费征收内容之一,现有的税收教材却鲜有涉及。因此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社会保险费这一内容,介绍社保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五险,同时对社会保险费基数核定、申报方式等进行简要介绍。

三是根据学生的就业重点调整教学内容。现行的税收教材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的讲授时,基本都以查账征收的企业为例,对核定征收的计算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但在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大小不一致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型企业仍然普遍存在以应税所得率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方式。如果本地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就有必要加强核定征收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根据本地区最新公布的各行业应税所得率进行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以增加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3.创设模拟税收情境,应用任务导向教学法,综合设计各项税收教学项目

近几年随着金税工程的建设和税务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税收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网上发票认证、网上申报等业务系统逐渐得到普及,因此,必须把税收理论教学与税务机关实际的工作流程相结合,设立与当地税务机关税收业务流程相符合的专业实验课程,模拟税收业务工作情境。

首先在进行具体的课堂理论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税务局办税大厅参观,感受真实纳税申报流程和办税程序,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教师结合本地办税员管理的有关规定,逐一对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产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帮学生理清各个税种的纳税申报程序和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内设置模拟办税大厅,通过高度仿真的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纳税操作业务,让学生从学习者的角色转变为办税员的角色,零距离接触实际涉税业务,这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安排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都必须尽量接近现实,如模拟企业的名称、税号、银行账号、地址、电话等等。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模拟道具,象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银行开户许可证都尽可能采用真实物品的扫描件,力求真实准确,同时要注意细节,避免造成一些材料的相互矛盾。比如企业真实的税务登记证号是由企业六位区域行政区划代码加九位组织机构代码组成,在编设教学任务时,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号码和税务登记证号上的号码就要统一,要让学生感到这是个真实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再来是组织税收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应用任务导向教学法,通过任务分解,把各种税收业务按照步骤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参与、合作。比如在学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的这一章节中,就可以分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操作、增值税进项发票认证、抄报税、纳税申报表填写和税款缴纳等五个教学任务,而纳税申报表填写这一教学任务又可细分为销售明细、进项明细、纳税申报表及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等表格填写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一完成各个教学任务,并及时进行考核,同时设计一个完整案例,把几个环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完整、详细地掌握真实的纳税操作过程。

另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处理一个问题,就是保持教学中税法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目前的税收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大多按税种分列,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也多局限于按税种讲授。采用这种古板的分税种模式教学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结束后,掌握的知识处于零散状态,难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脉络,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遇到复杂的涉税问题往往不能作出圆满的处理。现实工作中,企业发生的各类涉税事项往往不只涉及单个税种,如企业厂房租赁业务,就涉及到营业税、房产税、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东为个人、个体户的还涉及到个人所得税,房东为公司的,则涉及到企业所得税。这都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税收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及会计处理。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进度,把各种可以预见的实际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综合、优化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涉税处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税收课程的教学前,自己要先了解整个办税工作的流程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再向学生进行税收政策的讲解,加强税收实务操作的演示,让学生掌握整个的办税过程,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则文.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3):84-85.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9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模块化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员和学员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员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士官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士官学员特征、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员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员自主地学、轻松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士官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员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员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为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许多教员采用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教学模式。虽然该模式比以前板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二)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一下子把学员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员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士官学员,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员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中的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

(三)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员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士官教育的先进性,与部队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进方法

(一)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

使用传统的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员,第一不能与现代技术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学员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员的要求、特点和部队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员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二)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实用性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学员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去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是不是会实际应用了。要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看上机实践。有些学员往往学习计算机时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课堂上觉得都理解了,一旦进行实践操作就会错误百出,这时实践就起到了查找问题的作用。还有些学员在课堂上不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当自己动手操作后就会豁然开朗,这时实践起到了加强理解并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对应。

(三)变“教”为“导”,转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知识信息是单向流动,不利于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适合学员的心理特点。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较强,需要教员与学员的有效沟通,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上力求做到变“教”为“导”,教员与学员平等的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员主动学习知识。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强调教员、学员、情境和科目任务四个因素的结合,也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呈现任务。在细化“总任务”的过程中,教员的启发指导作用十分重要,使学员能逐渐学会具体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阶段:明确任务。学员接受了任务,对完成任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这时,教员应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员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完成任务。学员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倡学员们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会计实务教材变化篇10

abstract:the"task-driven"isateachingmethodbasedonthe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anditisthemulti-dimensionalandinteractiveteachingphilosophywhichgivesprioritytosolveproblems,expressfeelingsandcompletetask,replacingthetraditionalteachingphilosophywhichgivesprioritytoimpartknowledge.thispaperanalyzesthemeaningoftheintegratedteachingmaterials,andclearsthedevelopedideasoftask-drivenintegratedteachingmaterials,laidthe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andpracticesofoftask-drivenintegratedteachingmaterials.

关键词:任务驱动;一体化;开发

Keywords:task-driven;integr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61-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源逐年递减,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注重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各地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工作,示范性院校与骨干校的建设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去支持技能的形成,去解释动作要领,去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必需的职业能力。为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

1现代一体化教材内涵

一体化教学是以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通过整合教学大纲、课程、师资、教材、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等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教学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形式。

教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材料,为了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现代技术实时更新,现行的教材也需要进行改革。一体化教材一改原有单纯理论知识介绍,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内容设计转变,兼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需求,结合课程特色,便于课程实施等特点进行教材开发。而现代的一体化教材的体现形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已逐渐由原有的纸质载体向电子化转变,不仅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融合,同时通过电子化教材实现除需其他辅助工具外的多媒体实训,可以通过电子化教材完成作业内容的线上提交等一系列新形式的体现。

2任务驱动式一体化教材开发思路

2.1结合区域经济特性,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选取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工作内容,因此,应结合地域的经济特性,行业、企业工作特点,做好工作任务选取的前期调研工作。

首先,应结合当地的环境优势,确定培养学生的从业走向。黑龙江省有健全的公路、铁路、航空等网络资源,同时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重工业大省,在运输需求上多倚仗公路及铁路系统得以完成。随着企业内函件业务及电商业务逐步的贴近我们的生活,航空物流也同样被我们所熟悉。其次,工作任务的选取要具有地域特色,粮食运输、重工业产品运输占我省运输总量的比例较大,此类任务体现了地域的特色。

2.2把握特色,寻求教材开发的差异性普通教材目前的编写情况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追其实质还只是形式上的转变,改变性不大。而一体化教材的差异在于,通过一部教材既可以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可以通过教材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巩固与举一反三的过程,最终能真正的解决现实中的工作问题。

本教材的开发选材主要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地域性。教材的适用群体为本省内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因为在省内我们的教学方式、文化氛围、生活环境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共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岗位群也有着大部分的交集。二是针对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类人才既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知道“要做什么”,又要培养专业技术来使学生懂得“怎么做,如何做”,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三是系统性。教材的编写不能只针对一种类型的企业去开发,我们是结合学科的特性将多类型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选取,将理论知识进行重新的续化,行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2.3资源整合,有的放矢对成果进行推广如何让兄弟院校也能得心应手的使用教材是成果推广的关键。辅助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教材使用推广,在教材开发的同时,制作整门课程教学课件,同时开发《物流运输管理》课程资源库,可以方便使用者自主学习,我们为每一使用者分配一个在线实训平台帐号测试,可以让选用院校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功能进行免费试用。对省内选用教材的兄弟院校,我们可以定期的开展示范课活动,方便兄弟院校教师共同交流,真正起到示范性辐射作用。

2.4行业企业联动,保持教材内容持续更新教材的使用持续性才能真正的体现其编写水平,但如果内容一直不变则终会被淘汰,课程团队时刻与行业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参加行业协会会议,选派教师赴企业参加长、短期社会实践,时刻汲取新动态、新知识,并将新内容更新到教材中。

3《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一体化教材开发实践

3.1确定面向的职业岗位结合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服务及校企合作单位用人信息、各大物流企业招聘情况及赴企业实地工作等方式总结出物流运输相关的职业岗位包括:客户服务人员、运作员、制单员、核算员、调度员、运营主管等运输岗位群职位。

3.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我们对各类运输企业各岗位能力进行分解、归纳、总结,得到岗位与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的对应关系。以下表1是以客户服务人员为例的培养目标。

3.3选取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运输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以上海佳吉速运、中铁快运、顺丰等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不同运输方式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3.4配套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保证一体化教材顺利使用与推广的关键,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施课件,每一工作任务所涉多媒体资源、典型案例、法律法规、行业动态、试题库及在线实训等内容。

3.5教学组织安排教材充分考虑教学组织需求,根据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特点,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任务单资讯问题任务实施计划任务实施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举一反三课外拓展”。并为任务完成情况提供评价参考依据,每一情境都设置技能考核点、考核评价方法和考核标准,每一情境设置主体任务评价和拓展任务评价两个考核环节。拓展任务设置了两种完成方式:小组协作完成和个人独立完成,设置三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三个环节。将考核评价纳入教学教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教师组织过程考核,将过程与结果联系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严安辉,于仕斌,邓育年.汽车专业职业活动导向一体化教材的研发,职业教育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