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2:34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1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这个群体是一个社会到学校都广泛关注的群体,面对这一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作为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会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说话,不愿意和人交流,较少有情感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人格的萎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双能够聆听的耳朵,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询师那里都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人会批评。只要耐心说出来,都会得到非常平静的倾听并予以安慰。这种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慰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那些自卑闭锁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容易在做事和学习中丧失信心,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总是轻言放弃。在朋友交际中往往也具有破坏力。与此同时,在面对期盼已久的父母时,又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甚至在内心中产生怨恨,亲子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建立来访者关系之后,孩子会逐渐接受咨询师的耐心、友善的态度,并在这种心理尊重的状态下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询师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步说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忧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缓解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的情绪,并由此感受到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确儿童的真实处境

教育者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层面。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让儿童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灾难和危机,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带领儿童激发内在的意识,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儿童都较为封闭,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也对自己缺乏信任感。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采用旁观者的咨询立场,帮助儿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而这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目标所在。

因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询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儿童看清自己的当前处境,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开和亲人的暂别,并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三、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都有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也有对成功和爱的希冀。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采用的方式是积极向上的,每一个咨询师都会坚信每一个留守儿童具有无尽的潜力,并且能够在某天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咨询的前提和底线。在来访中,咨询师会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并从中看到这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让儿童也学会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独自生活的重任,这些都是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咨询师的挖掘和鼓励,将给每一个留守儿童正面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的人格逐步迈向健康之列,学会客观看待自己,也客观看待自己身处的环境;同时也能够让留守儿童的内心强大起来,并成长为一个经历磨难但不被击垮的人。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2

【关键词】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析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一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208人,其中男童112人、女童96人,男女比例为2.11:l。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千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医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早

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键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3

1.利用各个活动室为留守儿童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我校位于惠东县北部的边远地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全校学生人数共有425人(其中:中学生有206人,6个教学班,小学生有219人,6个教学班)。学校现有心理咨询室、希望家园室、道德讲堂办公室、道德讲堂会议室、学生阅览活动室、音乐室和美术室等各一个。这为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甚至是培养学生的开朗、活泼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小的学生阅览活动室,一意在让学生,尤其是要更有目的、更积极地鼓励留守儿童更多、更积极地参与进来,走出课本,接触更多课外知识和开阔眼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以阅览室为平台,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学习的指导,并开展阅读竞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等等,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继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更有积极性地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爱好,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充实。以阅览室为平台,开展读书活动,如开展“中国梦,我的梦”、“英雄精神激励我”等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讲所看所感所思用自己的话语抒写出来,给予学生一个反思自我,洗涤心灵,提升和完善自我,增长自身内涵和个人文化魅力的机会。

学校利用心理咨询室积极有效地对留守儿童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此外,校领导、班主任等还经常集中到与心理咨询室就留守儿童问题开会,进行研究探讨,并交流各班级留守儿童的工作经验。心理咨询室的成员还利用书信或者电话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还利用节假日等不同的时间,邀请回家的父母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到心理咨询室讨论和交流经验,举办亲子活动,以及共赏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展和写作征文作品展等。心理咨询室通过形式不同的心理咨询,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

2.课堂教学是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政治、语文和历史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资源。以不同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食粮,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班主任根据年级、班级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关注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挫折教育等内容的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抵抗挫折的能力。生活本就不会一帆风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护与督教,在生活中学会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挫折与坎坷。多开展挫折教育的主题班会,甚至将挫折当做常规班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能引导学生在情绪的低潮时期,在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能够更好地面对,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战胜他们。另外,班主任认真设计感恩教育等内容的主题班会等,多讲身边的好人,身边的好事,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对社会、父母和亲朋好友等,多存感恩之心,永怀感恩之情,传承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

3.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用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我校经常邀请相关的德育、心理教育的相关人士或学校里的德育、心理教育较有成绩的领导来为全校师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如2009年邀请关工委的胸前满挂功勋章的老领导到我校就道德、法制方面开展讲座。2013年11月,“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专家邹若萍到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辅导讲座等。

2010年9月17日,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师生和家长到我校举行“惠东县红领巾情系‘希望家园’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月饼捐赠仪式”活动。2011年1月7日,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参加了团省委、广东省青联、广东青基会举办的“2011广东省青年社团迎春团拜暨新年慈善音乐会”,百名留守儿童的活动。2012年6月17日,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参加了“幸福广东,创享移动希望工程第五届南粤会亲———惠州会亲”贫困儿童的活动。2013年5月29日,团县委、老干部金秋志愿者服务队,县建设系统志愿者服务队,到我校“惠东县青春助力‘少年梦’快乐六一”慰问活动。团县委副书记罗敏、建设系统副队长朱林,团镇委书记刘建雄等举行了捐赠仪式。

二、结语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4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反社会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5

中国儿童中心曾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报告里显示:

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针对全国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每一个家长都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到底要怎么做呢?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在这方面消费,很多创业者都知道这是未被开掘的市场,可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心理咨询都还是一盘散沙,没有杀入市场。

“至今,中国业内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还是一片空白。十年前大家不敢提我做过心理咨询,现在是以此为荣,我做成长保是顺势而为的。”成长保的创始人路小得说。

孩子的心理健康市场一直在被资本挑战,投资人都在问:你怎么知道家长有这个需求?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太多投资人觉得心理咨询是非常好的项目,可是投入得却非常谨慎。因为大部分人投的项目没有消费,无法转化订单,没有立足之地。

成长保却打破了投资者的疑虑,活生生开辟出一条路来。“我们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

给用户一杯解渴的水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蛋糕,成长保有备而来。

在成长保之前,路小得已经在心理咨询教育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在上海她有一家专门培训心理咨询师的机构,有将近两千个心理咨询师,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儿童心理咨询。

“我现在很渴,想喝一杯水,你给我一杯水就好了。如果你现在给我一堆工具,从水的形成说起,让我自己从中提炼出水来再喝。我肯定是受不了的。”

路小得反复提到解决问题这四个字,不管是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她始终认为立刻、马上为用户解决问题才是立足的根本。用户要水,我就给他一杯水。

成长保中的轻咨询这一栏目,就是直接给了用户一杯水。

只要打开成长保app,输入问题,它就会为你自动匹配心理咨询师。不需要等待,你随时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可以直接和心理咨询师语音或者观看十几分钟的微课堂。你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答弄明白一堆心理学知识,咨询师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

给用户的除了可以真正解渴的水之外,成长保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及时。父母随时可能在孩子身上发现问题,正如人们随时可能口渴。在这个时候,一个随时、及时的咨询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成长保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的服务,相当于有了一个随身的儿童心理专家。

目前,成长保已经有了近50万的用户,其中20万都已经成功转化为付费用户,转化率非常高。每天,成长保的活跃用户都在不断增加,每个月的增长都有200%以上。

信任是核心竞争力

心理咨询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信任,尤其是儿童心理咨询行业更是如此。

路小得说:“今天的衣食住行,比如美甲、打车等,其实你不需要特别信任他,他是a、B、C无所谓。但是当你找一个老师的时候,那不一样了,家长会反复考察寻找最值得信任的人来做。”

成长保建立信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KoL的用户体验推荐,一种是专业的话语权。

用完美的客户体验抓住KoL。吸引住用户只是第一步,完美的用户体验才是最终抓住用户的绳子。为了有完美的用户体验,成长保做产品非常用心。为了做到24小时随时、及时的服务。成长保聚集了大约二十多名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在线服务,还有一千多经过认证的、兼职的心理咨询师。保证了只要有客户询问,立刻就能响应。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6

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我们XX市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班正式开班,首先,我代表教育局对此表示祝贺,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授课的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种崇高,不单单体现为一种知识上的无私付出,更体现为一种对年幼心灵的呵护和导引。为此,我们教育局和市妇联联合举办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班。两个部门的领导都非常重视这次培训,下发了专门的文件,各学校也给予积极配合,派出了素质好、责任心强的骨干心理辅导老师参加培训,确保了培训班顺利举办。

担任此次培训任务的老师是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资质的心理学专家、教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相信通过他们的授课,对提高我们教师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大有好处。

本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充电、交流、提升的机会。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为了圆满完成这次培训任务,我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培训目的。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关心和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举办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班,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中小学义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和主体作用,促进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他们幸福健康成长。举办培训班,不只是各位心理辅导老师的福音,更是莘莘学子的福音,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福音。

二、要认识到位。关注留守儿童是一直当今社会热点话题。教育部门及广大教职员工在培养、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承担重要责任。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比如我们创建的文化宫,社会反响很好。但是,我们的工作仍然有许多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今年4月,我市被列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这又给我们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切实加强我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我市教育行业掌握心理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好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及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顺应时代要求和我们大家职责所在,也是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我们每一位参训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以严肃的姿态看待这次培训。在整个培训期间,希望大家做到尊重老师,虚心求教;严格遵守培训纪律要求,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认真听讲,积极做好笔记;要认真听从组织人员的安排,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三、要认真学习。这次培训内容丰富。课程是按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要求精心设置,包括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也包括操作技能,如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学习这些知识,能有效提高我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水平。同时,还有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模拟考试等,以便大家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时能顺利通过。我们的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诚望大家尽可能安排好工作上和家庭方面的事务,克服炎热天气,牺牲点假期时间,静下心来,集中精力,专心听讲,认真学习,既向老师学习,又要互相学习,学有所获。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给大家颁发心理咨询师培训证,XX大学颁发培训证书。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国家人社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7

[关键词]学校心理服务;诊断;处方;干预;社会学习;机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07-03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育的组织方式、实践模式,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专门部分,学校心理服务理应拥有专门的服务组织、实践模式以及服务效果的评价方式。

从传统上看,学校心理服务大都是通过研究机构、心理诊所或儿童研究与指导中心之类的机构来完成的。现在,学校中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越来越多,教育管理者也对心理服务越来越重视,学校心理服务正在成为学校的一个有效的、独立的部门。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双方最大程度的合作与最小程度的摩擦才是学校心理服务的最佳环境。而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是一个组织化水平很高的机构,而心理服务本身的组织性很低,可以用“多样性”、“个性化”来形容心理服务的性质,因此在高组织性的学校系统与低组织性的学校心理服务之间如何取得协调就是心理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心理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适应严密的组织性机构的运作,同时保持服务的相对独立性,尽管这是很困难和矛盾的。

相对于学校其他工作来说,心理服务不存在着一个最好的模式。主要原因是这种工作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环境条件为变数的。

下面我们从六个角度对学校心理服务的五种基本模式进行分析。这六个方面是:第一,理论基础:心理教师在接受教育与训练时必须具备广泛领域的知识,如行为的生理基础、行为的认知和情绪基础、社会文化道德、行为的性别角色和个别差异等。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的社会和哲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行为障碍病因学、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学习中还应该包括教育理论与行政管理实践等。第二,价值观:关于儿童权利、家长权利、教师权利的认识和态度无不体现在每一种模式中,几乎每一个模式都包含着对符合道德的行为的支持,以及对人们怎样在一个充满限制的社会中尽量过上最充实、最自由、最有意义的生活的理解;另外,模式中还要考虑到人的变化,某个特定模式的内在价值观都是与其所处环境的价值观相一致的。第三,服务对象:每个模式由于其理论基础和价值观不同,对其所工作的对象的界定也是各不相同的。第四,服务目标:不同模式以不同方法看待心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它们的目标取向也是不同的。第五,服务方法:大多数心理学家都熟悉很多种工作的方法如测验、咨询、团队工作、研究、教学等,通常在一种模式别强调某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或者说一种模式都是以一种或几种方法为主要工作手段的。第六,要解决的问题:无论心理教师本人还是学校其他人员,大都自然而然地将视其为解决问题的人,从哲学上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般是“问题的确定―分类―设计与发展方案―实施―结果确定”,然而,不同的学校心理服务实践模式强调的起始与终结步骤是不同的。

一、诊断模式

诊断模式的中心概念是诊断和干预,这是较早的一种模式,也可以说是心理学最早进入教育领域的一种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早期的学校心理学者就相当于学校里的临床心理学家。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受教育者,或者说儿童;工作的任务就是确定儿童的问题,并积极介入到学校特殊教育计划中去。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心理测量理论和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学,另外还有发展理论、学习理论、人格理论,特别是这些理论中病理的部分而不是常态的部分。模式的主要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第一,诊断是必要的,只有经过诊断才能了解儿童问题的原因和程度;第二,测验或其他程序也能帮助发现儿童的困难和问题;第三,儿童的困难和问题基本上来源于其自身。正如罗杰(Roger)所分析的那样,这种模式存在着“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偏离正常标准并向着负面方向发展的行为是病态的行为;二是病态的行为只有经过治疗过程才能使情况发生改变。”让儿童为自己的行为负全部的责任,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但生物和环境因素在儿童身上留下的功能不良的阴影必须得到诊断和分类,这一立场是没错的。所以,诊断模式是以测量为主要手段、把服务目标放在精确的诊断之上,以及在诊断基础上开处方来解决个体儿童的问题的。

二、处方模式

这一模式所描述的心理教师更像是一名教育者,与诊断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它更多关注教室信息,并将它们传递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或者共同来制订个体的教育计划,这种工作方法很像医生开处方。

心理教师的责任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学习的环境、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对儿童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学现象进行分析,对影响儿童学习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寻找一条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途径。虽然这种模式也要求进行测验,但与诊断模式所进行的测验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它不以常模作为测验的参照物。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儿童的技能,特别是课程学习的技能,决定着教师的教学。通过对儿童教育需求进行准确的教育测量以及设计相应的教育计划,提高学习水平和社会作用。主要工作方法是测验,但不是常模式测验,而是一种以标准为参照物,通过观察和总结,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测验。儿童的困难得到评估,并转化为教育处方,把受教育者的信息带入到教育过程中去,使教育教学更好地为受教育者服务,同时促进受教育者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个体。可见,该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从教育的角度,根据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进行分析和开处方,并通过细致的任务分析和学习阶梯化来实现。

三、干预模式

这是一种在对测量和治疗的效率感到普遍不满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模式,也是一种伴随着公共健康运动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模式。它基本上是采取心理健康咨询的策略,把学校心理学者看成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在学校中的代表。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干预专家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学校的改变来适应儿童的需要。所有儿童都将享受到其潜能所允许的教育(一级干预),危机情境中的儿童将得到关心(二级干预),已经出现障碍并表现出落后特征的儿童将得到治疗和恢复(三级干预)。

干预模式的服务对象为学校全体儿童,有时也包括教师和家长在内,这取决于服务被定位在直接还是间接上。因为教师和家长接受服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来使儿童受益。有相当多的心理学理论成为这一模式的基础,但相对于那些特别拥护此模式的人来说,心理动力学原则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咨询中对于问题与困难的起因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此外,各式各样的发展理论也很重要,只有理解学生的正常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才能促进发展。可以说干预模式的基本信念有二:第

一,早期干预,或者说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是比治疗更有效、更经济的做法;第二,学校心理专业人员本人最好不要直接干预。正如Bardon说到学校心理服务时认为“并不是要教人们去理解或改变什么,而是提供信息或创造一种更好的条件,使他们有可能自己来完成活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学的“助人自助”功能。咨询中重要的是改变服务对象的知觉,继而影响他的行为,并最终完成行为的泛化。此模式还特别强调心理教师与学校其他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改变的发生需要适当的环境。

干预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传播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升学校人员(教师和管理者)的作用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的,从而实现学校的心理学化,使学校更加充满人性关怀的味道。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咨询,咨询是心理学家与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谈话关系,主要作用是在解决当事人问题的基础上,让他更好地发挥功能。其他的作用还包括筛选、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咨询、家长教育等。咨询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咨询者确定其问题原因,如缺少知识、缺少技能、缺少目标还是缺少自信等。如果是缺少知识和技能,咨询者要做的就是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或鼓励当事人选择参加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如果缺少的是目标和自信,咨询者就需要改变其对情境的认知,或向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干预模式所受到的最多批评是,咨询和预防活动似乎并不是学校最想从心理教师那里得到的东西,它忽略了测验,不能完成学校管理者最想要的个别性的教育计划。用这个模式似乎更能创造出优秀的教师,而不是个体儿童。但是学校中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教师恰恰总是躲着他们,因为传统观念上被心理学家关照意味着失败和无能感。

四、社会学习模式

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心理学者来说已经成为其行为塑造工程的主要奠基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被视为学校里的行为技术教师或专家。这一模式的价值观与社会学习理论基本是相似的,即行为无所谓好与坏,它只不过是过去学习的结果。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对情境进行充分的控制而改变。

社会学习模式认为只有儿童的问题,没有“问题儿童”的存在,而儿童的问题主要不是由其自身引起的,而是由环境强化作用导致。因此,该模式的目标是通过综合的行为塑造技术来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的原则都是行为主义的,如正确反应的强化、即时反馈、错误反应的最小化、容许和鼓励学习的个别差异等。其他方法还有观察、认知构建、行为自我控制、访谈等,但并非所有的行为主义技术都可以运用到学校中来。社会学习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确定问题之所在,然后确定目标和迈向目标实现的具体步骤,或通过榜样模仿、刺激控制、行为评价等手段来实现目标。

社会学习模式受到的主要批评是,所确定的儿童的问题和为了改变而采取的措施未必都是对儿童最有利的。行为是否得当是按教师和社会标准衡量的,有可能把儿童塑造成安静的、乖顺的、听话的样子,这不一定就是心理健康的。在这种非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教给教师或家长的行为技术有可能被滥用。这些技术大多从动物实验中发展而来,很多原则直接运用于人类是困难的,特别是当涉及到儿童时,如果不充分考虑他们的情感需要、价值观念和理想,行为技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种技术因其狭隘性,虽然是所有心理学技术中最快产生效果的,但通常是意义最小的。

五、机构发展模式

这是在对测验的低效和费时的不满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服务模式。心理教师的工作目标在于使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学校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这种模式中心理教师的作用类似于一个管理者或者说外交家,起到在相关团体、组织的协调和促进沟通的作用,以其心理学背景,使学校机构更具人性,更有效、更民主。我们不难看出,学校机构是该模式的服务对象之一。

机构发展模式的中心理论基础是勒温(Lewin)及其场论的思想,社会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生态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对该模式的发展也有相当的影响。关注人的本质和社会系统中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从人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一个观念就是个体应该在影响其命运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主动的、积极的作用。如果说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单位的话,学校就应该有这种解决自身问题、发挥自身的积极功能的能力。如果一个儿童所生存的社会系统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话,帮助儿童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需要理解机构,才能理解个体的人。因为机构的变量通常掩盖住了个体的人的变量。学校是一个为了儿童的需要才建立起来的系统,它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随时进行理性的变革和重塑。”学校心理服务的最高目标是帮助学校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效率,并使之对学生的需求更敏感,其次才是提高交流和促进机构自身的发展。

机构发展模式的主要方法包括访谈、观察、调查等,主要是通过与学校重要人物的咨询与反馈来揭露学校内存在的问题,评价机构作用发挥的水平,促进学校的民主决策。具体方式有:理解机构的重要变量,如权力、竞争、生产资源等,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理解这些变量对成员行为的影响,减少系统内部的消耗,促进机构内的交流和资源的更好利用;设计和实施系统水平上的改革策略,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应对技能等。

机构发展模式的主要不足是,其所描述的心理教师的角色作用和行为经常与校长或其他管理者有重复之处,似乎与心理教师的传统角色相距太远。

总结与比较学校心理服务范式与五种实践模式,可以看出,从诊断模式到机构发展模式构成了学校心理服务范式变迁的一个连续体:

个体范式生态范式

诊断模式处方模式干预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机构发展模式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8

交互分析理论(ta),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Berne)包立的一套心理分析、心理沟通、人际交流的理论与技术,已成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的重要流派之一,是一种简洁、实用却不失深刻的人际关系理论和技术。

ta既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方法。由于ta描述了人类在内心及人际层面是如何运作的,因此医师可以应用这一理论了解和分析患者的行为。ta的重点在于“沟通”,即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交互分析理论的一个主要概念是,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交互分析理论也关注一个人幼年时所做的决定,但它与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强调人们有重新做决定的能力。总而言之,运用交互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与改变。

ta包含四个主要的部分

结构分析 交互分析理论采用以p(父母)、a(成人)、C(儿童)三种自我状态为基本构架的人格理论系统。其中p代表人格中父母(或养育者)的价值观,是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是信息处理、知识、理智和智慧的部分:C是人格中的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这三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沟通分析有关人与人之间彼此以何种自我状态进行沟通的分析。在交互分析理论中,将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地位分为四种:①我好,你不好;②我不好,你好:③我不好,你也不好;④我好,你也好。

游戏分析 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常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重复发生相同或相似的冲突,最后导致一种很差的自我感觉,并且会强化其在童年早期所做的决定。

脚本分析 分析一个人成长的背景及历史,有助于我们从中整理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沟通方式、遭遇的问题、困难与成长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解决其面临的困难,并促进其成长。交互分析理论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方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简单介绍如何运用这个理论进行咨询。

案主:男性,32岁,公司主管,大学本科学历。主要求助原因:脾气暴躁,常常感到难以控制自己,并且人际关系较差。

我们的咨询服务大致是按以下步骤开展。

评估阶段一个咨询师和案主本人交流了解他以往生活情况的过程,尤其以他在幼年与父母亲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为重点。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技术再现其童年经历。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十分严厉,性格暴躁,对他不苟言笑,管教他时经常使用暴力;母亲偏爱弟弟,他常常有被忽视、自己是多余的感觉。

咨询第一阶段在介绍交互分析理论后,咨询师和他一起通过处理当前困难情境,来分析他的自我状态结构(也可描绘自我状态分析图)。分析中凸显出,他的父母自我状态(p)占据了主导地位,表现为控制、追求完美。同时,他惊讶地发现,虽然他一向自认为很成熟,可是详细审视自己的结果是,他在人际互动中除了父母自我状态(p)以外,常常表现得像是一个10岁左右的爱捣乱的小孩。这就是那个急躁、不能控制自己、反抗的儿童部分(c)。而他的成人自我(a)虽然有知识、有能力,却处在微不足道的地位。占上风的是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并且二者产生了剧烈冲突。

咨询第二阶段帮助案主理解并领悟,他目前的问题与幼年的成长经历之间的联系。案主是通过年幼时期的学习、模仿,将他父母的教养行为内化,形成了他对己、对人要求苛刻的性格。在随后的成长经历中,他不断重复幼年习得的游戏规则,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并造成恶性循环。当他意识到这点时,他也就认识到,小时候学习和养成的模式中,有一部分由于年龄、能力的局限是歪曲的、不适宜的,不再适合已经成人的他,必须加以改变。

咨询第三阶段 帮助他通过调整与平衡自我的三种状态,来实现他想要的改变。对于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而言,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a)来处理当前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而父母的自我状态(p)提供一定的规则,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儿童自我状态(C)则包含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本案例中,案主决心提高他的成人自我的地位,让其更多地发挥作用;减少父母自我(尤其是批评父母)的比重;给儿童自我更多的关爱,与其和谐相处。这样,他就不必再通过“捣乱、发脾气”来吸引别人的关注或满足自己。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9

一、推广少儿阅读的必要性

1.未成年人的人均量阅读量大,且有上升趋势

相关数据表明,近几年,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我国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量整体下滑。2013年整体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书店下降幅度最大,高达7.7个百分点。即便是这样,少儿类图书的销量仍然增长了6.65个百分点。这些调查结果说明父母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工作,少儿阅读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少儿阅读物也存在质量低下、过于娱乐化、缺少原创、题材单一等问题。因此,加强少儿阅读的指导和推广迫在眉睫。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少儿阅读还有待提升

联合国在《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强调培养未成年人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并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发展少儿阅读已成为国际共识。以英国为例,为了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阅读习惯,它率先在全球实施了“阅读起跑线”计划,并得到了日本、南非、印度等国的积极响应。而美国早在2002年,就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法案,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来帮助儿童阅读,如今阅读已成为学生的一项考试项目。而我国在开展少儿阅读工作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经验和必要的法律法规。

3.图书馆需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作为储藏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机构,是青少年的第二学堂,在提高学生知识素养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有利于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如今,在学的未成年人已成为图书馆内最大的阅读群体。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强少儿阅读的指导和推广工作。

二、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工作的局限及原因

1.投入不足,硬件服务落后

国家近年来虽然日益重视文化建设,加大了对文化方面的投入,但是针对少年儿童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的少儿部室的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针对性,很多地区的少儿图书馆(少儿部室)馆舍建设面积与国家相关标准对比严重不足,活动经费欠缺,活动无法有效开展,馆藏图书陈旧,藏书量少。

2.专业人员队伍匮乏

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已建立起比较专业的图书馆员队伍,但是却鲜有关于儿童教育、辅导的专业人员。少年儿童因为其特殊性,在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对图书馆儿童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具有专业素质的图书馆儿童工作人员,应该是集图书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与阅读引导等多学科背景与一身的。

3.缺乏有力的制度、法律保障

日本国会于2001年就颁布了《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美国也早在2002年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法案;俄罗斯于2012年制定了《民族阅读大纲》,要求在出版、运输和传播儿童书籍方面提供国家保护措施;支持和激励作家为儿童青少年创作图书。在我国,目前尚无关于图书馆方面的任何法律、条例,更别提有关儿童阅读的相关法律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乃至整个的公共图书馆界亟需国家相关制度、法律的保障。

三、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工作措施探讨

1.加强图书馆宣传

图书馆宣传的形式有很多,其中广告宣传、活动宣传是常见的形式。公益广告是少儿图书馆宣传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广告宣传是商品销售的一个现代化高效快捷的手段之一。公益广告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重要营销方式,理所应当担负起少儿图书馆营销的重任,必将给少儿图书馆宣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也是图书馆宣传的有效形式之一。图书馆的主体是读者,图书馆不断开展一些读者喜闻乐见的活动,会增强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图书馆读者活动是聚集人气、扩大宣传和影响的最为直接而有效的阅读推广形式。

2.培养少年儿童的好奇和敬畏意识

保持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少儿图书馆是他们圆梦的起点,图书少儿馆应抓住时代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把握时展的方向,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用现代化的理念浸润少年儿童的心灵,培养少年儿童探索好奇的天性。

3.延伸服务半径,提供流动服务

为让偏远农村的少儿读者也能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营口市少儿图书馆在沙岗子中学建立了营口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分馆,充分利用市少儿图书馆的影响和资源优势,有效解决了农村少年儿童看书难的问题,使农村广大少年儿童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进出图书馆,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有着平等的阅读权利,是党和国家的期望,也是少年儿童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在农村学校建设分馆,让农村少年儿童成为市少儿图书馆的读者,这是办馆宗旨和服务理念的彰显,是普遍均等服务的有益实践。

4.利用网上联合参考咨询系统扩大少儿读者的服务范围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篇10

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

一、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意识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和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进入到培智学校接受教育。家长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接受到了有质量的教育。然而,从1981年在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培智学校开始,我们的学校从设备设施到教学内容方法都是针对单一类型的智力落后儿童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设计的,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变化,故而教育教学质量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就很难完成特殊教育的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除了特殊教育课程观的改变以外,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基础,关注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就业能力以外,还表现在“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少培智学校针对《方案》的要求配置了相关的场地、教具、设备等。与此同时,《方案》也带给培智学校和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我们以前忽视的词语如“探究”、“交往”、“情境”、“对话”等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的培智学校教学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需要。因此,需要对培智学校的教育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二、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维度

培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承担哪些教育职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此,笔者将立足于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从应然的角度,探讨现阶段培智学校应对教育对象变化而产生的教育职能的扩展。

1.加强培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

教师的培养、发展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培智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实践意蕴。但就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来说,学院式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轻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也只是短期的教学实习和教学见习。我们并不否认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距离熟练的处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离开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结合,师范生很难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培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由于各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异质性、同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课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适应压力。事实上,要熟练处理课堂中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一个新手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一个成功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又需要运用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才能保证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的满足。目前,我国培智学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热情、积极向上、有一定理论基础、愿学习的一面,但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和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两方面都需要提高。因此,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智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教师的职后发展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多是在假期里依托于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来集中进行的。这些培训常常是由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或者是普通教育的一般培训,远离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具体工作缺乏有效的关注,不能准确、系统地告诉教师理论所对应的教学行为具体是什么。还有一些对于教师来说似乎不是必须通过培训就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计算机应用。这样的培训不但耗时,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不大。因此,多数的职后培训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改善难以产生实质影响。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结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就是强调学校要承担起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责任,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活方式,把学校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所。让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专业成长。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学校要给予教师学术自由。教师主要是依赖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训练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校要尊重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

第二,打破学校为了管理和组织活动而把教师分成学科教研组的规定,重视教师之间的协作,通过一些跨学科组的问题的解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三,与高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念,帮助教师通过个人的反思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

第四,构建网络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如果几所培智学校联网,校际间可以互相支持,交流信息,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这些网络中包括各种学校,那么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的质量将会更高,数量将会更多。

第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制度,在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

2.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

当前,很多特殊儿童家长表现出对培智学校的过分依赖。当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后,家长就认为孩子进了“保险箱”,认为孩子能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各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家长把培智学校当做孩子的暂时养护场所)。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但这些家长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殊不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家长的这种想法给了学校一种无奈的选择,即我们的学校承担了本应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包办了孩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而实际上,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是有分工的。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学校虽然承担了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但是却不能完成家庭的教育任务,培智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培智学校与特殊家庭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方案》提倡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我们知道,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课堂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形成生活技能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即使我们这样做了,学生回到家里也需要有机会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生活技能。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生活技能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就会得到巩固。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一方面是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保证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承担做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家庭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减轻培智学校的负担,使得培智学校有精力抓好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家庭能够正确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就会在孩子上学期间以及离校以后都能为孩子提供连续的支持;再次,家庭承担起教育责任,在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探索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有效途径。这样,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得到最佳发展。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培智学校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残疾儿童父母的特别咨询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而是培智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学校职能的改变。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来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咨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那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培智学校办学方式和教育职能的转变,就不能保证培智学校的长远发展。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咨询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沟通能力,以保证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家庭作业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

第二,成立家长咨询中心,定期为家长提供培训,教会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的应用;向家长宣传我国特殊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为不同类别的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如: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应该及早到专业部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等。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指导家长交流与学习,发挥家长的互动作用。有时这种咨询优于教师的咨询。

3.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培智学校一直是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的普通儿童来说,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大量儿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培智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传统的学校科目(只是在程度上打了折扣),因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而目前针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设计的《方案》,实用性课程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与智力落后儿童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技能,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完成,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社区为基础的真实情境性教学策略就成为首选。

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社区生活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地点有了很多的扩展,教学场所从教室转移到了室外,从校园里转移到了校园外,转移了到社区里。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就要求培智学校能够主动进入社区,利用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动机,增强他们的记忆,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的干预,也使得社区组织对本社区内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特殊儿童离开学校后顺利的融入社区生活早作准备。这样,培智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当然,在特殊儿童离校后的社区生活安排方面,政府有更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更了解学生,更懂得教育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智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行动责任。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开发与社区文化相适应的生活技能课程。评估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可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对学生的期望,将这些期望与学生的生活技能课程结合起来,教授学生以后在这些环境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第二,学校演练与社区运用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内容在学校中演练以后,再到社区的真实情境中具体运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二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而保证学生能形成在社区中生活需要的技能和习惯。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潜在力量。社区中会有很多退休老人,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还有时间。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和退休老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训练,如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三、结语

教育职能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应该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负责。培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不能消极坐等,更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变观念,强化教育职能,承担起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培智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调查与建议.教育研究,2007,(11).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