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启蒙教学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7:43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1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内涵;路径;学科教学渗透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职业选择问题是人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人们有关职业选择问题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才去思考。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引导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应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的推广与实行对于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这充分说明职业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对于当前国内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找到发展差距,更好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美国职业协调委员会提倡将需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类,即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中专生、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3]。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对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职业生涯教育”一词于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教育总署对职业生涯教育一词解释为: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人,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4]。还有的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如“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5]另有学者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技能,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进而最终达到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岁)、试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0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成长期对学生进行的就是职业启蒙教育,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7]。针对职业启蒙教育,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上官子木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生存的,也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的发展方向[8]。我国学者杜启明论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包含帮助小学生进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发展职业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挥有所影响。”[10]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职业,根据职业认知,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机制[11],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国,学校的职业讲座、模拟工作情景的启发性游戏以及社会体验活动,构成了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日”,在“职业日”当天,校方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消防员、工程师、工人、银行家、运动员、推销员、警察、律师等,他们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情况,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使其意识中对职业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从而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美国的小学课堂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如德克萨斯州圣弗朗西斯科东部独立校区,教室变成工作场所,以学生为中心参加实践性活动,这些校区所有教育都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12]。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在孩子们“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相应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上6岁至16岁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也体验到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国,学生从13岁起,在学习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公司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了实习岗位。在学习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实习岗位,这些实习经验出现在大学申请书或者今后的工作简历都是有效的。除了参加儿童会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在邻国日本,小学生还在学校或班级各项事务中主动接受劳动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潜能。日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经常会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式的活动,在这一天,学生将会亲自安排与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结束,老师进行总结讲课。此外,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成为日本对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等。职业体验项目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与职业启蒙教育都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重视劳动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国小(小学)开始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小学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戏、讲座、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生涯博览会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国内大陆研究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实践的探索[13]。2007年我国引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觉,让其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达到帮助他们了解未来面对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研究小组,并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个纲要以及项目研究的推动,2009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职校的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区大批的教师、学生前去参观体验并且受到广大参与者的好评。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中,被认为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15]。因此,很多学者专家主张将与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美国是典范之一。美国政府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教育开始,即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16]。美国各州确实在这样实施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进行生涯认知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探索教育;从初三到高一阶段进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时代进行生涯准备教育;高中以后进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设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应贯穿学前、中小学;三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需掌握谋生的技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分阶段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其职业意识,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日本同样如此,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7]。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18]。如小学生在社会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当地的生产销售,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的目的;在道德课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服务他人、社会的快乐。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很多教育界专家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启蒙思想渗透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中。其中,台湾于1998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决定在信息、环保、两性、人权四项课题之外,增加“生涯发展”这一课题,在明确一至九年级学生需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将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19]。台湾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学科老师先将教材中可融入启蒙的素材提出,且确定能力指标。职业生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列入计划实施。他们采取弹性学习节数的方法,聘请校内、校外专长教师指导。而大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这个阶段。有学者将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融合加以分析,总结出教材以专栏形式呈现、以案例访谈方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特点,并述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四大作用,即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有两位研究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探讨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其中一位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应以生涯规划为内容导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地理教学的快乐与获取成功的乐趣[20];另一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焦点应该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了“两不同”和“两需要”的具体策略,即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根据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21]。此外,还有部分一线教师论述了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有教师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他提出通过生物科学史话感受科学家的足迹,以敬仰生命;通过“活动和实验”形式模拟科学家活动,以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生物科学与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奥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逐步走进生活,应用生物科学知识[22]。

四、结论与反思

无论对于宏观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需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他们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都比较成熟,课程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承担相应学生生涯发展的任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义、意义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的研究介绍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在肯定学者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反思,我国大陆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国际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认真对待: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子内涵,学者需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阶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为此阶段,试想素质教育被提早到了零岁,而学生的职业意识到18岁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现实。2.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的探索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建构较少。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纵然成熟,但仅仅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机制,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他们的实践经验既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升华为适于我国教育机制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学科教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鲜有人关注,且具体的策略仅仅是“蜻蜓点水”。虽然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以科目本身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没有某种联系[23]。小学教材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纽带,又是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蕴含众多职业启蒙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相关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张建国.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9]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0]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54.

[1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4]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爱新,安月辉.解析日本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81-82.

[18]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8.

[19]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2]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36(2):20-21.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2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法;立法演变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学前教育立法促进了全美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法分别经过了以追求社会福利、机会均等与智力开发、追求公平与优质为价值取向的三个演变阶段,现在形成了以教育部、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两大内阁级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的学前教育法律运行制度。

一、美国联邦学前教育立法演变

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立法经过了20世纪上半叶学前教育法的萌发,20世纪60-80年代学前教育法的确立,最近30年学前教育法的更新和完善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上半叶学前教育法的萌发

20世纪初,在自由竞争制度下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趋激烈,政府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抑强扶弱的福利政策。1912年,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首次召开会议,提出建立联邦儿童局(U.S.Children’sBureau),合并所有联邦儿童事务,并制定出一系列保障儿童权利的法律和福利政策。美国联邦政府由此逐渐为儿童福利和教育事务确立了稳定的制度安排。

联邦儿童局是一个开展儿童保健教育以及母婴服务的政府机构,现在隶属于卫生和公共服务部,对国会健康、教育、劳动、福利委员会负责。1921年,联邦儿童局制定了《母子法》(Sheppard—townermaternityandinfancyprotectionact),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拨款,保障母婴权益。

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了最大一波经济危机,人民生活窘困,罗斯福政府颁布了《联邦紧急救济法》(FederalemergencyReliefact),由联邦出资建立了覆盖全美的紧急保育学校(theemergencynurserySchoool),满足经济困难家庭幼儿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到1938年,紧急保育学校为20万个贫困家庭儿童不仅提供有营养的食物,而且实施了与各年龄组相适应的课程,配备了受过短期专业培训的幼儿教师。紧急保育学校是美国联邦政府首次通过法律实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项目,虽然该项目以福利为目的,但对后来学前教育机构运作标准以及教师培训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批妇女开始就业,从事军事产业等,于是1940年出台了《兰汉姆法案》(theLanhamact),由联邦政府拨款建立儿童保育中心,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保障儿童获得相应的发展。儿童保育中心和紧急保育学校的区别在于,紧急保育学校服务于贫穷和父母失业家庭的孩子,以福利为主旨。而儿童保育中心是为所有参加战争军工生产的家庭的孩子服务,对双亲工作的儿童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兰汉姆法案》运行期间,服务了大约55万到60万儿童。这一法律大大推进了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以及学前教育发展。

2.20世纪60-80年代学前教育法的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内民权运动高涨,又面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的威胁。面对新形势,美国意识到通过教育才能增强实力。这一时期美通过一系列立法,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力度,学前教育立法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

1965年,约翰逊总统实施大社会运动(GreatSocietyCampaign)平息社会矛盾,同时“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president’sCouncilofeconomicadvisors)又建议投资教育增强国家实力,于是白宫经济机会办公室启动了“启蒙计划”(HeadStart),开始从娃娃抓起,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进行早期补偿教育。

1969年,该项目转由当时的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DepartmentofHealth,educationandwelfare)实施。该项目由联邦拨款,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3~5岁的孩子为服务对象,目的是改善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增进他们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改善其认知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和概念方面的技能,使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由于该计划扩大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为目标,因而一出台就很受公众欢迎。“启蒙计划”学前班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到1972年,受益儿童达100万人以上,使贫穷家庭儿童与其他同龄人站在了同一起点上。

1981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启蒙法》(HeadStartact),对“启蒙计划”的拨款数量和款项使用作出明确规定。此后,根据各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多次对其进行修订和重新授权,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的目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启蒙计划”及《启蒙法》使美国学前教育成为了专门法律规范下的政府行为,对推动美国学前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里程碑作用。

197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从卫生教育福利部分离出来,正式成为内阁部,分担了有关儿童教育的事务,由此学前教育有关法律由两部共同实施。

3.学前教育法的发展和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由原来的重视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使每位幼儿享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为联邦教育部学前教育法修订完善的主要目标。

1994年3月,克林顿总统签署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2000:educateamericaact)。该法设定了学前教育目标:到2000年,所有儿童都要为上学做好准备。该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所有儿童都要接受高质量的、能培养发展潜力的学前教育,帮助其做好上学的准备;所有儿童必须获得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以便他们进入小学时具有健全的头脑和强壮的体格。《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视,对入学准备的强调,提升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2002年,美国为了加强全美基础教育,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noChildLeftBehindact)。其中“阅读优先项目”覆盖学前教育,强调幼小衔接、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为了保证“阅读优先项目”的顺利实施,2003~2008年联邦政府每年投入9亿美元,其中“早期阅读项目”拨款为7500万美元左右。

此外,卫生和公共服务部199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与发展整体拨款法》(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act),2000年颁布了《早期学习机会法》(earlyLearningopportunityact),2003年,启蒙计划被重新授权,颁布了《入学准备法》(SchoolReadinessact),这些法律都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尤其是确保弱势儿童全面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确保了美国学前教育公平和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法律法规

现在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法包括两部分:婴幼儿保育和早期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婴幼儿保育和早期智力开发等相关法律的部门是联邦卫生和公共服务部(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实施学前教育法律条款的部门是联邦教育部。

1.卫生和公共服务部实施的各项法律及拨款项目

(1)启蒙法(HeadStartact)

现在实施的《启蒙法》是布什总统2007年12月12日颁布的《2007年改善启蒙教育为上学做好准备法》(improvingHeadStartforSchoolReadinessact)。该法共包括22个条款,内容包括:实施该法的目的;财政资助项目;拨款比例;项目实施标准、实施方式;项目管理;项目技术支持和培训;研究和评估等。

该项目具体由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启蒙项目办公室(officeofHeadStart,oHS)管理实施,2009年共拨款71亿美元。项目分两块内容,一是直接拨款给州和地方有关机构,由从事项目管理、儿童研究以及儿童教育服务推广的大学、非营利组织和机构等申请获得,侧重土著印第安、阿拉斯加、移民服务机构,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另一块用于培训和技术支持,研究和评估,项目管理和总结。2010年,联邦增加了项目拨款,总拨款额超过72亿美元。

(2)《儿童保育与发展整体拨款法》(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act)

《儿童保育与发展整体拨款法》主要内容包括:目标设定;拨款项目及比例;项目规划和申请;项目管理和总结等。

在该法的框架下设立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ChildCareandDevelopmentFund),由联邦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儿童家庭管理局(theadrainistrationforChildrenandFamilies,aCF)管理。该局将“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发放给州政府,州政府在执行时享有较高的自。其中,75%的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是以早教券(Voucher)的形式发放。符合标准的低收入儿童家庭可向当地政府或由政府授权的早期保教资源和转介(ChildCareResourceandReferral,CCRR)机构申请领取早教券,用以支付早教或托儿费用。低收入儿童父母享有选择园所的自。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是联邦第二大学前教育项目,具体实施涉及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九个部门。2010年的拨款额度达到2l亿美元,2012年超过22亿美元。

(3)其他法律框架下的儿童教育计划

?誗贫困家庭短期补助计划

贫困家庭短期补助计划是在《1996年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调和法》(personalResponsibilityandworkopportunityReconciliationactof1996)的框架下实施的,其中涉及儿童教育。1996年,为解决贫困家庭托儿问题,美国会批准将30%的贫困家庭短期补助计划(temporaryassistanceforneedyFaroilies,tanF)资金用于儿童的保育和发展,解决托儿需要。许多州利用此项联邦援助开办或增设了4岁班幼儿园。2010年4月6日对该法进行了最后修订。2006年该法拨款总额为156亿美元,给儿童的拨款是35亿美元。但该法主要目的并非儿童教育,而是补助父母。

?誗社会服务补助金

社会服务补助金是在《社会安全法》(SocialSecurityact)框架下“社会服务整体拨款”(SocialSetviceBlockGrant)下设立的项目。“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ServiceBlockGrant,SSBG)是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管辖的另一项大型保育和学前教育计划。目前,此补助金可为低收入但不领福利金的家庭提供托儿补助。2008年资助金额达17亿美元,其中约近10%的补助金用于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托儿资助。

2.教育部实施的各项法律及拨款项目

(1)《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一号条款及学前教育项目

《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是联邦政府为改善学业成绩而实施的一项补助K-12国民教育的法律。2002年布什政府期间重新授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并命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有关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在“一号条款”(titlei)中。其中一号条款的B部分的第二项内容(titlei,partB,Subpart2)是“早期阅读”项目(earlyReading),第三项内容(titlei,partB,Subpart3)是“公平教育起点”项目(eyenStart)。两项法律条款将拨款的目的,经费的使用以及项目管理进行了详细描述。2008年用于“早期阅读”项目的经费是1.1亿美元。2010年用于“公平教育起点”项目的经费是6600万美元。

(2)《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二号条款准备学习项目

根据《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二号条款(titleⅡ)第三章设立了“准备学习”项目(ReadytoLearn)。该项目主要支持广播、电视等多媒体开播儿童教育节目,帮助儿童为学习或者入学做好准备。2011年该项目拨款2724万美元,支持的媒体机构有美国公共广播公司(theCorporation:forpublicBroadcasting,CpB)和美国公共电视(publicBroadcastingService,pBS)。例如:在该项目的支持下美国公共电视制作的《单词世界》(wordworld)在黄金时段播放,还传播到多个国家对儿童英语启蒙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3)《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五号条款学习基础项目

根据《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五号条款(titleV)第四部分第十四章(partD,Subpart14)设立了“学习基础资金”项目(FoundationforLearningGrant)。该项目帮助家庭发展儿童的情感、行为和社会发展。具体实施是投资社区教育项目,包括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身体发展的儿童教育项目,防止儿童滥用药物、遭受家庭暴力的社区福利和服务项目等。联合社区各种儿童服务机构和组织,开设合作项目,促进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同时为家庭和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2009年该项目投资约100万美元。

(4)特殊教育法中的学前教育项目

美国《特殊教育法》(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iDea)的第三部分(partC)是关于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该法有关学前教育内容是为3~5岁的残疾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具体项目为“特殊学前教育基金”(SpecialeducationpreschoolGrants),该项目是教育部管辖的另一个资金较多的学前保育和教育项目。项目是由教育部提供补助经费给州政府,再由各州地方学区申请获得,年拨款额度4.3亿美元。

(5)特殊教育法中残疾婴幼儿及其家人的特教补助计划

1997年美《残疾人法案》修订,联邦政府增设条款,为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人提供个别化服务。此项法案的修订促成了“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educationGrantsforinfants,toddlers,andFamilies)。此计划由教育部拨款给州政府,再由各地的早期教育机构或区域性教育机构向州政府申请经费。2011年,教育部共拨款4.3亿美元,为27万名残疾婴幼儿及其家人提供了早期干预服务。

(6)学前教育教师发展项目

《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二号条款第一部分(titleⅡ,parta)和二号条款第三部分(partC)中设立了有关建立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项目。根据二号条款第一部分第五章(Subpart5)设立了“儿童早期教育者职业发展项目”(earlyChildhoodeducat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program),目的是为贫穷社区和低收入家庭儿童招募、培训高质量的学前教师队伍,改善儿童早期教育的学习效果,为上学做好准备。二号条款第三部分则鼓励各州采取措施为学前教育招募、保住高质量的教师,特别是针对高需求社区。以上法律文本对各项目实施的目的,拨款及申请方式,项目报告和评估做出了详细规定。

三、美国学前教育法特点分析

1.发端于社会福利

从美国学前教育法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发端于社会福利保障。在儿童基本的营养和健康等生存权利得到保障以后,儿童接受教育的发展权利也逐渐加以落实。随着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学前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政府要保障所有人的教育平等权利,必须从学前教育开始,使所有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确保弱势群体儿童做必要的入学准备,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看,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延伸。

2.以保障公平为目的

美国宪法规定教育是地方和个人的事务,这是美国教育地方分权的法律依据,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从这一角度看,美国的学前教育法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联邦一级和地方一级。地方一级细化学前教育所涉及的个人及社会单位的权利与责任,而联邦一级的学前教育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所有公民的教育权益,以及促进各地区与族裔教育均衡和公平。就像美国联邦教育部设立的初衷一样,并是不具体插手各州的教育运作,而是弥补各州教育缺陷,保障所有人的公平权益。因此,联邦学前教育法不只是在原则上进行规定,而是以实质项目为抓手,以拨款为保障,促进教育均衡。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3

关键词:小学生;启蒙;职业教育

一、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现状

1、家庭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职业生涯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小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小学生会通过游戏、玩具、书籍、收听收看多媒体等渠道,对于职业的种类、内容等方面有了一些模糊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于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憧憬。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进入大学深造,考虑职业问题是将来的事。经过调查发现,在家庭里,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没有玩过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三分之二的小学生没有关于职业的儿童书籍;一半以上的小学生从来不看与职业有关的电视节目;三分之一小学生的家长从不和孩子谈论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虽然有个别学生能说出《职来职往》这种电视节目名,但是较多学生喜欢看像《我爱发明》这类科普节目。这些体现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他们没有注意开发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教育资源,营造出适合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环境,主动给孩子必要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

2、学校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位。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重要任务。然而,学校在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上,严重缺位。①学校领导、教师对于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统考、调考、升学等压力,使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失。统计表明,学校老师经常和有时在课堂上讲授关于职业认知知识的分别占6、2%和17、8%,有近30%是偶尔讲,有40、6%是从来不讲。②目前还没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正式而系统的课程内容。小学虽然有劳技课,主要以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动脑动手的习惯、做生活的小主人等为目标。这虽然看似有一些联系,但是与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培养职业兴趣和准备意识方面相差甚远,并且每学期的课时也相当少,评价体系不完善,很难保证其有效实施。③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科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体系,需要专业教师对其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演绎。然而,目前就连一些示范学校也很少配备专职的职业启蒙老师,这方面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④缺少与职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别于学历教育,它需要大量的社会体验和实践来支撑。调查表明,学校还没有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部分学校一般每学期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春、秋游),主要还是以玩为主,就连这也很难保证,在组织学生关于职业的社会考察活动方面,几乎没有。

3、社会上人们的教育观、成才观影响着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小学生接触这类教育为时过早。社会媒体缺乏这方面的指引,社会资源没有开发利用。社会儿童职业体验馆发挥了很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但没有充分被利用。比如,城市周边的学生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中并不占显著优势,但是,他们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表示十分了解的比率远远高于城区部分学校的学生。这与他们去过星期八小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比例高有关。从这点来看,儿童职业体验馆体现出较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效果。在那里,大部分学生有过十种左右的职业体验。这种给儿童印象美好而深刻的职业体验方式,培养了孩子职业教育观念。但是,去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学生比例,只占三分之一。估计,这与它较贵的门票,以及父母、老师的观念和视野的局限性有关。另外,经常或有时去父母工作的现场,对于父母职业特点和要求的认知度也比其他学生要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和了解职业特点的方式。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利用这一资源。由此可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层面来看,武汉市的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都比较缺乏。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这一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研究、实践。

二、加强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对策

1、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走到了前面。比如,美国孩子的职业生涯教育从6岁开始,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本倡导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系统的职业生涯理念教育。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学习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资源平台,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①树立职业生涯教育观念。老师和家长,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特长出发,帮助并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今后职业的向往,让他们在生活中做诸如升学、分科、兴趣培训等这些重要选择时,自觉地将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克服目前小升初激烈竞争带来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根本上缓解我们孩子心理上巨大的升学压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系统化的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全套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开发教材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比如,日本的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内容里,有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内综合学习时间和校外职业体验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各地各校的优势,采取讲座、参观、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校的情况,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教师,或者发挥教师的特长,由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兼任,并对所任课的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帮助教师系统地了解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含义和价值,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研究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

2、开发身边的潜在教育资源。以职业生涯教育观念为指导,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广泛开发身边潜在的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比如玩具、书籍、电视节目、职业体验馆等。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以丹麦玩具LeGo为例,它有以警察、建筑工人、消防员、铁路运输工、司机等不同职业为主题的拼装套装,模拟了这些职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不知不觉地体验了各种职业的特点。适合儿童的职业教育书籍,像美国绘本《忙忙碌碌镇》等书籍图文并茂,都非常适合孩子的阅读需要。市场化的儿童职业体验馆,比如武汉市的星期八小镇,让孩子在轻轻松松地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社会常见职业的体验。家长们平时多提供各种机会,比如节假日,让孩子了解、认识和接触,甚至亲身体验周围人的不同职业,带孩子一起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给孩子心中从小埋下职业的种子,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度。

3、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要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不是单靠家庭和中小学校校方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参与,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整合并调动起各类资源。比如,以上所列举的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和书籍,主要都是进口产品,这类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我国的教育界和企业,特别需要看到并瞄准这块巨大的、潜在的、迫切的需求,针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自主开发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书籍和儿童电视节目,主动满足孩子们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需求。

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全社会资源的整合,特别是纳入社区资源和社会企业等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上海近些年就在实践这样的地域性资源整合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取得较好效果。这种实践模式可以给武汉市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像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近邻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个大学社区,就具有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如有大学生职业训练营、水稻试验田、花卉培育室、农机实验工厂、生物标本馆等;武汉市还有钢铁企业、造船厂、汽车制造销售企业、光伏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人才支持。我觉得,武汉市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借用周边诸多大学的珍贵资源和社区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还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贯通起来,以弥补目前学校短期内缺乏相应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由此可见,只有全社会广泛树立全民化的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打通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封闭、隔离的关节,慢慢整合、协调各类资源,才能为我们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协同、良性发展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支其.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1,(36).

[2]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J].2013,(8).

[3]郑玥.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礼仪行为农村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重礼貌、讲文明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家长往往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加强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往往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与培养,因此孩子的礼仪教育不尽如人意。眼下幼儿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在家里不尊重自己的家长、与他人交往不懂得谦让、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尤其在农村幼儿园,大部分的学生父母都忙着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往往都宠着自己孙子货孙女,更不用说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良好的礼仪习惯的最佳养成期在2岁半-6岁。所以在幼儿园期间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创造和谐、文明的园内环境

在幼儿园内,积极创造和谐、文明的园内环境是对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孩子们一进入幼儿园,就对挂在墙上与礼仪相关的精美图片感到非常感兴趣,同时对图片上的标语非常好奇,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问自己的家长和老师,这些文明礼仪宣传标语是什么啊?在他们提问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说说这些标语的含义,这个过程是对孩子礼仪方面启蒙教育的过程,虽然他们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但我们要耐心地和孩子交流,同时在走廊处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文明礼仪格言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在走进幼儿园的时候看到“说普通话、做文明人”、“您好”、“谢谢”、“再见”、“上下楼梯请靠右走”等彩色卡通图片标牌;楼梯、走廊上的布置也彰显着礼仪启蒙教育的魅力。

二、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进行渗透

幼儿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正因为如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比如洗漱如厕、进餐点心的时候,都有“礼仪好习惯儿歌”以进行指导与相伴,在各类学习活动中,老师要经常采用礼仪文学作品里优美的词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下面我和大家谈谈幼儿园的具体做法。

早晨来园的时候:让园内大班的幼儿做礼仪小标兵,迎接来园的幼儿和家长。

课前准备阶段:让园内中班或者大班幼儿充当礼仪小讲师,我们每一天都会请一位幼来示范一个方面的礼仪行为。

进餐的时候:在安排幼儿进餐的时候,我们可以渗透就餐方面的礼仪,每天坚持请一、两位幼儿做值日生,介绍就餐方面的礼仪,提示幼儿按就餐礼仪就餐,并且教育他们要学会勤俭节约,不能浪费。

午睡的时候:带领孩子们做午安礼,为他们创造温馨舒服的睡眠环境。

游戏的时候: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幼儿好动的天性,我们在活动中设计幼儿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懂得如何谦让别人。

晚上离园的时候:教师送离园的家长和小朋友,并主动、积极和小朋友再见。

虽然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进行渗透往往会感觉很繁琐,但是这种教育过程相对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说教要好得多,效果非常明显。

三、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教育力量,形成礼仪教育的合力。

在农村幼儿的礼仪启蒙教育过程中,要取得成功,往往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时刻都要注重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从而不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家长礼仪培训,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让家长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同时让家长为我园开展的礼仪启蒙教育方面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家长们提出的意见和意见,我们都进行认真的阅读,并对好的建议和意见实施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家长学校,我们将学校开展的讲礼仪教育方面的内容以周计划的形式呈现给家长,让家长及时地了解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家长可以根据学校安排的计划和方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为了让各位家长对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做到心中有数,在我园的家长天地周刊上刊登优秀家长在教育孩子礼仪方面的经验和总结,供其他家长进行学习和借鉴。

眼下农村幼儿园的学生,往往都由爷爷奶奶宠着,虽然爷爷奶奶在物质上面给予孩子的帮助,但在精神教育方面却十分的缺乏,甚至还有的爷爷奶奶生怕自己的孙子或孙女在外面受气,时时刻刻教育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以自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谦让别人。时间久了,这些孩子就像个小王子和小公主似的,给教师在指导孩子礼仪教育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把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作为一个课题在研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让我们的启蒙教育在注重孩子行为养成、内化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而作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认为:“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随时随地,抱着实验的态度。”农村幼儿的礼仪启蒙教育过程,肯定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教育过程,而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所以我们对幼儿良好礼仪行为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锻炼中体会到礼仪行为的特殊含义,从而不断内化礼仪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美国:琼・海因斯・莫尔.培养小绅士.专利文献出版社.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5

关键词:呼和浩特 创意产业规划布局

创意产业,是指以个人创意、创新为动力的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广告、工业设计、建筑艺术、手工艺品和时尚设计、软件及计算机服务、音乐、表演艺术、体育、电影与录像、交互式软件、出版业、电视、广播、以及旅游、会展、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诸多方面,具有创新性、渗透性、强辐射性、高附加值等特点。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消费浪潮高涨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

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提出不过7年,而每天为世界创造高达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我国的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建立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有了快速发展。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城市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时期,是呼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构建和谐首府城市的关键时期,发展创意产业对提高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呼和浩特市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市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5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第一,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最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之一。呼市“十一五”规划要求力争到2010年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省会城市前3名,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偏上水平,使呼市成为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和层次品位的草原大都市。

实现上述要求和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需做各方面的努力。在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的竞争和发展,除雄厚的资本和资源之外,主要依赖人才、技术、管理和文化等无形资本和资源,特别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动首府产业升极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于发展规模和产品数量,还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和自主设计研发能力的撑控,在于产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呼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大项目,使呼市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资源得以整合。目前,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已成为呼市新的经济支柱,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不断增大。但其中真正属于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文化创意很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多。我们要通过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科技和创意是“中国创造”的两个轮子,“中国创造”既需要中国科技,更需要中国创意。现在呼市制造业产品设计水平低、文化含量低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自主技术和文化创意内涵,发展创意产业,使创意文化渗透到整个制造业中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创意型城市”而努力。

(二)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动首府服务业向高品位的现代服务业转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传统服务业必须经过改革创新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城市现代服务业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的重要方面。呼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首府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会展旅游、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体传媒、房地产、社区服务服务产业,着力培育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旅游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教育产业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创新意识、创意文化。显而易见。发展创意产业极为重要,对提升现代服务业有带动作用。

(三)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动首府城市建议升级提升城市品位

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中,一般都存在旧城区改造,老工业区置换,新城区和工业园区规划等问题。上海等城市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呼市可借鉴上海等城市的经验,发展创意产业,改造置换旧城区或工业区,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品位,打造首府城市建设新形象。

二、呼和浩特市发展创意产业的条件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地区文化资源和文化基础设施关系密切。呼市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创意产业有优越的条件。

(一)民族和历史文化资源

呼市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颗明珠,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从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开始,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继在这里演绎了文化相承、民族融合的壮丽诗篇。呼市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战国的云中古城遗址,汉代的昭君墓遗址、明清的召庙宗教文化遗址以及民歌、长调、地方戏、剪纸、壁画、服饰、地方美食等多种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科技文教信息资源

呼市是国家科教兴市试点城市,2006年又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现拥有科研机构上百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0万人。拥有全区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设计创意教育已形成规模。拥有内蒙古师大国际设计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和美术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系和美术系、内蒙古建筑设计学院以及一批具有实力的影视、传媒、广告、电脑设计、服装、饰品设计、室内设计等高职大中专院校或专业,已为全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设计、创意人才。呼市还拥有全区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图书馆、展览馆,全区一流的信息服务网络,“十一五”,规划还提出建设“数字呼市”的战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2005年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区40%。

(三)区位条件和人居环境

呼市地理位置优越,距首都北京仅669公里,是大首都圈和环渤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中,是承东启西的重要城市之一。呼市又是一座沿边开放城市,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祖国内地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呼市已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呼市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蓝天白云,芳草清新。从2005年开始,呼市确定了建设“草原都市”的城市发展思路,并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城市建设不追求城市的“高大全”外形,而追求适宜居民生存发展的空气清新、卫生环保、法制完备、社会安定、教育优良、文化繁荣、科技发达、服务优质、风气良好的人文环境。“天堂草原、魅力青城”是吸引国内外、区内外创意人才,启发创意灵感,发展创意产业的理想城市。

三、呼和浩特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对策

(一)学习借鉴国内外和本地区的经验

英国是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经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

非赢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英国政府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建立创意产业发展基金;而非政府性的创意产业发展局(CiDa)对创意产业进行管理协调。创意产业局下面集聚了一系列非赢利性的创意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包括金融、法律、建筑、产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传统企业进行创意产业转型,为创意产业筹集资金,进行项目策划和评价,向全国12万家创意类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我国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是以个人创办艺术工作室为契机,以市场带动为基础,以政府扶持为后盾,做大做强创意产业。上海莫干山路50号,原为旧厂房区,出租招商,一名画家将工作室搬到这里,逐渐成为创意头脑型单位的集聚地。上海市政府洞察到这“偶然中包含的必然”,一个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旧工业历史建筑为切入点,发展创意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构想迅速形成并实施。上海市启动了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并计划用3-5年时间,在这些集聚区形成100家中外设计大师领衔的原创设计工作室。上海还在浦东张江开始建设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计划经过5-10年的发展,使该基地集聚200家左右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300-500亿元。

上述国内外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创意创业,社会组织服务、政府扶持规划的关系,显示了创意产业发展之路,这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就呼市而言,诸如连续7届昭君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蒙牛集团与湖南卫视成功打造“中国超女”活动,伊利集团成功申请北京奥运会乳品赞助商等均是文化艺术创意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成果,属于创意经济的范畴。昭君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LFea)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这些成果和经验也是值得我们总结的。

(二)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发展创意产业,仅以传统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设计观念指导实践是不够的,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西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开展了现代哲学、现代美学、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予以指导和全新设计。

要把当代的科学理论同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我们自己的创意经济理论以指导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以首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

在2000年,市政府就关于首府文化建设制定了发展规划。在“十一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水平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国以至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到2010年,基本建成民族文化大市。上述规划制定了首府呼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四)使创意产业个性化发展与政府统筹规划有机结合

一方面,创意产业是个性化的,独具特色的,没有个性,难成创意,没有个性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我们要鼓励艺术家、设计家、文化人自主创业、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为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城市品位服务。

另一方面,政府扶持要得法、有步骤、分阶段,合理规划布局创意产业,避免一哄而上,只重规模,不重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可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由政府拿出规划,社会组织予以支持,市场发挥作用,培育创意产业。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6

关键词:钢琴;基础课;启蒙;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启发;训练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85-02

党十崭新开局之际,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中承前启后的一年里,中国教育工作在“2013年教育工作要点”中得到明确的指示,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身兼教书育人两大首要责任,满怀事业责任心、荣誉感,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在国家总体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下,跟进国际化新形势的发展、传承并壮大中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对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寄以针对性、时效性;将素质教育直接、全面、深刻地影响高校教学面貌和教学成果,从而使当代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文章以高师钢琴基础课中感官功能的启发和训练为题,呈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成果。

一、启发感官功能的概述

钢琴――人称乐器之王、能模拟多种乐器甚至自然界的声音,是演奏者手脚并用、眼耳调控、即时性和技巧性一体化操作的乐器。据期刊网文献查阅在我国七十年代钢琴教育研究史上最早出现对感官功能的研究仅限于调律技术的培养,而从九十年代开始为钢琴演奏研究感官功能的文献参考中开始出现对听觉、触觉、视觉进行教学研究和形成一定科学有效的理论。根据前辈对“感官训练”[1]、“感官协同”[2]的问题研究成果,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钢琴教学启蒙阶段对听觉、触觉、视觉的启发和训练策略上汲取精华、因材施教、灵活变通,最终完善钢琴教育体系、为钢琴基础课启蒙教学提高质量、加速效率。

二、听觉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将音乐形象通过钢琴用声音直接传到听众的耳朵,听觉是音乐与听众之间至关重要的介质,是学生接受范音和检验学习成果的感官功能。对于初学者而言,对听觉的启发和训练有助于构建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开启对钢琴语汇的感触和理解,是对音乐形象二度创作的基础。如下表所示,为了使听觉能力在钢琴学科中发挥最大的监督力度,笔者采用一定的教学行为启发听觉并将训练方法系统结合起来:

三、触觉

如果说技术是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动机,那么承载着手指技巧的触觉这一功能就是发动机的燃油。经观察发现,在定量群体中,特别是民族区域的学生里在钢琴课上明显存在参差不齐的触觉反应,表现在对独立手指的肌肉控制、各手指和大脑神经中枢之间联系的灵敏度、各手指之间力量使用的协调能力。在此况下,无论学生的天资如何,在启蒙阶段敏捷的触觉需要重点开发和训练。钢琴演奏不单只是大脑对音乐形象的声音再现,实质上是手指技术对音乐文化的表达,技术发挥在大体上包含了基本功技术的积累和舞台演奏发挥,在舞台演奏状态下,手指和脑力高速运作,而技巧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的动作记忆,如今钢琴教学环节中对技巧动作速度放慢化、幅度扩大化的教学行为则是启蒙教学阶段的关键和重点。如下表示,笔者引用节选匈牙利布达佩斯国立李斯特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著有《钢琴演奏技巧》中的附图:补充课业的练习操。

四、视觉

这里说的“视觉”乃钢琴课中的专业视觉角度,在钢琴学科中视觉是继听觉和触觉同等关键的感官能力;这是最直接清晰的信息捕捉功能,大脑对视觉信息反馈速度是最快速的,脑力对视觉处理过程即体现了钢琴演奏逻辑思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钢琴教学启蒙阶段中,专业视觉角度的培养包含了识谱能力和演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a,学生在钢琴启蒙阶段的课后练习中,往往过于注重音乐成品而忽略了钢琴初级学习步骤,体现在:1、不仔细观察键盘中音列的排列和组合。2、对乐谱表象缺乏直观的系统分析。B,而在背谱演奏中,学生往往因为演奏过程没有得到系统的引导和训练而常常出现演奏中断的现象,体现在:在演奏过程中视觉引导并验证形象思维的逻辑程序没有形成习惯,简单说如一个人走路,内心只有地图但却不按照实际地形向地图进行匹配分析,对实际路线没有预见性和方向感;如在钢琴演奏中,音乐记忆和目光停留在手指上方、思想开小差和视野停滞。如下表格所示,笔者将钢琴演奏、课后练习中需要启发、训练的视觉要点罗列出来。

五、结语

高师钢琴基础课面向全国全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是我国乃至世界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也是高校钢琴教师的事业载体,此课教学质量直接关乎广大学生未来就业在中小学课堂中对教具使用的能力状况。启蒙阶段的钢琴教学尤为重要,这决定了钢琴演奏的顺利进阶和钢琴即兴伴奏等其他学缘科目的自然对接。经过总结历年来教学上成功和不足,以上是笔者分别阐述感官功能的启发和训练要点,希望能给钢琴教学改革和教育工作者做出一些文献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浅谈钢琴弹奏中感官的协调训练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81-82.

[2]袁媛.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触觉、视觉的协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7.

[3]刘庆刚编著.钢琴的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7

关键词:生态教育;活动课程;启蒙教育

一、实施生态启蒙教育的背景及优势

新老《规程》第五章第6条均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不变的有效的课程载体,开展生态启蒙教育是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既现实又长远的需要。1992年11月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而在新《规程》中增加了“幼儿园环境营造”的内容。由此可见,生态启蒙教育任重道远,是幼儿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园坐落于江苏省首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内,是一所绿色三星级建筑校园。幼儿园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本身都为生态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便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呈现生态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当物质和精神环境刺激物,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开发生态启蒙教育课程资源

开发生态启蒙教育课程资源是为了创造相应的课程教育价值。我园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对生态启蒙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逐渐形成了园本生态启蒙教育资源库,以供创设教育环境和开展生态环境主题教育活动。1.注重直觉效应,着力挖掘物质资源。物质教育资源具有直观、具象的特点,更符合学前幼儿学习水平和特点。(1)教材类资源。由于生态启蒙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并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内容涉及幼儿教育的多个领域,在现行教材中独立的“环境教育”主题比较少,因此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整理出与生态启蒙教育相关,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的低幼读物105册,制成生态启蒙教育低幼图书推荐目录,为开展生态启蒙教育活动提供教材资源。(2)地域性资源。充分利用地处中新生态科技城的独特地理优势,挖掘幼儿园周边的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了苏州市大范围生态启蒙教育资源表,分为游玩类、参观类和欣赏类,为推进课程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源。2.增强渲染功能,合理开发人文资源。(1)家长资源表。我园对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的家庭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长是否可提供生态启蒙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资源等,并将有关信息汇总,编制成了“家长资源表”,直接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信息资源的双向互通,大大丰富了我园生态启蒙教育的内容。(2)节日资源卡。结合与环保相关的节日,收集整理与生态教育相关的环保节日的背景知识、经典案例等,初步编撰了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节日资源卡。(3)媒体宣传库。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介在关于生态启蒙教育的节目和话题可建立成媒体库,并通过一周一话题、一晨一播报等形式进行宣讲观赏,培养其保护环境的意识。3.体现时代气息,巧妙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视野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园内公共平台资源库、网络环境资源库、微课资源库等方式,完善资源框架,达到资源共享。

三、创设生态启蒙教育课程环境

近年来,我园多层次地利用生态启蒙教育资源,创设具有生态启蒙教育特色的园所环境,探索环境和幼儿的互动作用,实现自然生态、园所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共生。1.注重营造生态园所环境,共图生态启蒙教育人文愿景。我园注重充分挖掘幼儿园绿色三星级建筑的生态内涵,并让幼儿能亲眼可见园所的生态环保系统,比如,雨水回收系统、自动喷灌系统、光诱导技术等绿色环保设施。尤其是幼儿园的生态堆肥箱,是一个来自芬兰的神奇绿色箱子,幼儿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垃圾入箱、餐厨垃圾堆肥再利用的好习惯,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资源循环、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2.倡导人文融入启蒙氛围,赋予生态启蒙教育文化故事。挖掘、利用自然生态的特色,让园所环境富有人文和活力,这是我园创设生态启蒙教育环境的又一特点。(1)翡翠湖畔的美丽翠鸟。我园毗邻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给园所标志设计的灵感,于是我园的LoGo、吉祥物即为“翡翠湖畔的美丽翠鸟”。(2)视觉符号。我园大胆采用明快、和谐的色彩视觉符号:七彩的门头设计、橙色的墙体立面、葱青的垂直绿化、正红的大厅弧形墙、果绿的圆形廊柱……让置身于幼儿园的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生命的欢乐色彩和生态的自然色调。(3)多感官体验的心灵启迪。我园充分展示“墙面文化”,大胆创新“地面文化”。比如,“弧形园歌墙”从视觉上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敢说敢唱的生态氛围;艺术墙“我和大师有话说”赋予了孩子自由的想象空间;三层楼高的“巨幅笑脸墙”,记录了我园从无到有、从平地奠基到如今热闹灵动的儿童乐园。多感官的空间体验,实现了对幼儿心灵的呵护和培养,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幼儿园所孜孜追求的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文化底蕴。3.分层创设生态教育环境,发挥生态启蒙教育育人功能。在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关注幼儿园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实现了大厅环境有主题、班级环境有特色、大棚环境有层次、种植园地有收获、走廊环境有创意。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8

关键词:蔡元培中国传统美育现代性转换

蔡元培.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美学家。他把自己宝贵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高度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对中国传统美育所作的现代性转换,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发扬。

一、德高望重,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发展到清朝末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渐解体和最终崩溃,也走到了尽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启蒙民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但这批知识分子所采取的启蒙的方式或者说所走的启蒙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徐碧辉在《美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性启蒙存在着社会启蒙和审美启蒙两条理路。社会启蒙又叫理性启蒙,是一种更为激进的政治层面上的启蒙:审美启蒙又叫个性启蒙,是以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所推崇的,他们鼓吹审美独立、艺术自治和建立中国现代美学、普及审美教育。他们着眼于个体的心灵改造、人格的重建,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改造人心,拯救社会,以实现中国的现代性启蒙。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审美启蒙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也持批判的态度,但并不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希望借鉴吸收西学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生和现代性转换。由此观之,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虽然说是走向了尽头,但并不是说走到了消亡,只是说古典美育的理论形态走到了尽头,而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在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美学家的努力下孕育着新的生机,实现着现代性的转换。

美育的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古已有之。“美育”这一术语却是德国诗人、哲学家、美学家席勒于1793年才提出来的。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出于启蒙民众、净化人心的目的,将席勒的美育思想引进国内。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美育命题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命题。因为席勒所提出的美育主要是针对启蒙理性发展以来所造成的过度的理性对人的感性和艺术精神的挤压.从而导致人的感性和理性的不协调、人格分裂的状况。因此具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上,稍早于蔡元培而倡导美育独立性的是王国维。王国维提出的关于美育建设的如下两点建议的确可以使他成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上的开拓者,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首先。王国维美学思想立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根基之上,最具有人性的光辉。他率先提出人的“感情上之疾病。非以感情治之不可”观点,一方面凸显了美育的重要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昭示了社会对世人“心理疾病”的重视.在今天仍具有振聋发聩的警世意义。其次,王国维对美育独立地位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识。王国维在《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一文中指出,像音乐诸如此类的美育学科,其“第一目的”当为“调和其感情”和“练习其聪明官及发声器是也”,否则,“若徒以干燥、拙劣之词,述道德上之教训,恐第二目的未达,而已失其第一之目的矣”。“第二目的”.王国维指的是道德教育。也就是说,王国维认为艺术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美育,而不是德育。倘若硬要把艺术教育拉人德育之中,则恐怕德育的功能还没有达到.它的本来功能就已丧失了。这种观点,可以说对保持美育学科的独立发展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如果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当之无愧的开拓者,那么,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上的奠基者就非蔡元培莫属了。相较于王国维,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丰富而系统,加之他以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与推广,让美育最终走进学校、走向社会。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担任了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2月,蔡元培在《临时政府公报》第13号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明确提出了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且指出美育与世界观教育为“超轶政治之教育”。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成果,孙中山领导的南京政府让位给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在北京政府成立初期,蔡元培仍留任教育总长。他推重美育的教育方针仍然得到了施行。例如,在1912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教育办法九条》第四条规定:“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1912年7月10日,蔡元培主持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重申共和时代教育必须“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的主张和"32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意见。虽然在会议召开之后不久,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但会议实际上仍是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教育部最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确立了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独立地位。191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宗旨令》:“兹定教育宗旨,特公布之,此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中华民国元年九月初二部令第二号。”

蔡元培对于中国现代美育的贡献和作用首先是他以民国教育总长的身份,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教育标准。明确规定美育是“超逸政治之教育”,并将美育以独立的身份与地位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大计,最终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法定的独立地位。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亘古未有的第一回,是蔡元培留给中国教育与文化史的不朽贡献,从而不但使美育获得了独立的品格,而且使具有几千历史的传统美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二、身体力行,推进中国现代美育的萌芽与新生

蔡元培在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之后,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身体力行.努力实现着传统美育的现代性转换。因此,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独立地位才得以逐步地确立。正如他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一文中所言:“最近二十五年,受欧洲美术教育的影响,始着手各方面的建设,虽成绩不甚昭著。而美育一名词,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同为教育家所注意.这不能不算是二十五年的特色。”那么,具体而言,蔡元培又是如何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发展与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呢?

首先,蔡元培非常重视对古代书画、国乐的搜集、整理和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扶持、奖掖中西艺术的交融与创新。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国内先后创办了多所具有现代意义的音乐、美术专门学校。

蔡元培在对我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研究之后发现.中国古代的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与美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吾国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正如蔡元培所言,中国传统美育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发挥其美育作用的优良传统。但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在近代已经处于日渐衰落的地步。对此,蔡元培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缺乏专门的艺术教育机关,二是中国艺术的研究和创造缺少科学的方法。为此,蔡元培非常重视对现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培育扶持,呼吁要吸收西方艺术教育的长处,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中是这样倡导的:“今吾辈学画,当用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利用方法以人美术。”

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事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对于西洋音乐和绘画艺术,国内尚处于在黑暗中摸索阶段。现代新的艺术思想由于对传统保守思想的突破与冲击,因此遭到了封建卫道士和思想保守者的非议,以至于排挤与打击。当时创办国内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艺术家刘海粟就曾因模特事件受到孙传芳的迫害。蔡元培极力为刘海粟声援,多次鼓励刘海粟要在继承、发扬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能做到兼收并蓄,大胆地师法西洋艺术的长处。同时,蔡元培为上海美专的发展做过不少切实的工作。在蔡元培的倡导、奖掖和扶持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先后创立。蔡元培的这些业绩在当时虽不甚显著,但是我国现代的音乐、美术事业的发展是和当年蔡元培的启蒙、播种、培育之功分不开的,是和当年的北京美专、杭州艺专的教育分不开的。在主持北京大学期间,蔡元培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为了推广他的美育主张和实践,在北大发起了各种文艺研究的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和音乐研究会都相继成立。他汲取近代欧洲美育的积极成果,扩大了我国传统美育实施的范围。在他多年来的倡导和影响下,许多具有现代美育意义的建设,诸如博物院、展览会、摄影术、演奏会、戏剧、公园等都从无到有开始出现。这为中国未来美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立下了开创之功。

其次,蔡元培兼收并蓄,在批判继承传统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教育的优点,扬弃传统美育思想中偏重伦理教化的弊端,主张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和自由创造能力,还美育以独立的品格。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之道,育人之道的时代张扬。以蔡元培对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思想为例,蔡元培明确反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是他对儒家中庸之道所倡导“和合”精神却是极为赞同;他反对“尊孔”.却并非反对孔子。他将孔子的精神归纳为仁、智、勇三个方面后,还特别指出,除此之外,孔子的精神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毫无宗教的迷信;二是利用美术的陶养。”因此,他认为孔子的“以智、仁、勇为范围,无宗教的迷信而有音乐的陶养,‘这是完全可以为师法的”。

蔡元培科举出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又数度赴欧游学考察,学贯中西,视野开阔,所以他对中西教育的优劣长短看得透彻清楚。他吸收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观点,试图用美的对象的“普遍”和“超脱”特征。来培育人们纯洁而高尚的品性,虽然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中国传统美育主流思想过于功利化倾向的反拨和纠偏。他对近代西洋教育考察后发现,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无一不取启发的教授法,处处体贴学生心理作用,用种种方法启发他的性灵,养成他的自动能力,好叫人类固有的智能,得以自由发展,不像那被动主义,灌输主义的教育,不顾学生心理的状态……”。所以他屡次倡导:“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9

2."质孙"对明代服饰的影响李莉莎,LiLi-sha

3.产业结构视角下中国税收超GDp增长问题研究乌兰,Ulan

4.跨国公司嵌入与区域产业集聚战略——以英特尔大连投资为例陈景辉,于成学,CHenJing-hui,YUCheng-xue

5.基于二维模式的供应链冲突处理策略探析王昕旭,wanGXin-xu

6.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综述张宇,刘涛,ZHanGYu,LiUtao

7.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税自治权的几点思考——兼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中央的权限划分程建,CHenGJian

8.公有所有权:一个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新视角祝之舟,丁文英,ZHUZhi-zhou,DinGwen-ying

9.中国传统伦理的法律表达陈秀萍,郇兴艳,CHenXiu-ping,HUanXing-yan

10.环境刑法司法解释评析傅学良,FUXue-liang

11.论女性心理与柔性化领导方式朱斯琴,ZHUSi-qin

12.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理论述评张钦朋,ZHanGQin-peng

1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民主法治思想及其启示刘国栋,LiUGuo-dong

14.技术进化的意向性解析王金柱,wanGJin-zhu

15.国内科学实践哲学研究综述袁海军,YUanHai-jun

16.《晚清四十家诗钞》与桐城诗学刘和文,LiUHe-wen

17.宋濂与"台阁体"关系新探陈昌云,CHenChang-yun

18.试论"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之内涵张振谦,ZHanGZhen-qian

19."夜诵"考向回,XianGHui

20.卢梭美育思想对"美育代宗教"命题的影响种海燕,CHonGHai-yan

21.现象学视域中知觉理论向审美知觉的发展——以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为主线董惠芳,DonGHui-fang

22.浅论民族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变化任其怿,王维佳,刘倩,李慧茹,RenQi-yi,wanGwei-jia,LiU-Qian,LiHui-ru

23.辽天祚帝元妃身世及诸子考史风春,SHiFeng-chun

24.薛延陀部名称与起源考包文胜,Baowen-sheng

25.儒何以柔赵雪波,ZHaoXue-bo

26.释"於"——兼谈虚词词典的义项排列任晓彤,RenXiao-tong

27.语境与语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李玲君,LiLing-jun

28.民族地区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现实选择齐昆,杨雪梅,QiKun,YanGXue-mei

1.应对气候变化:欧盟的实现机制——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杨志,陈军

2.对欧盟民航业碳排放收费问题的透视郭兆晖,李普,廉桂萍

3.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胡荣,徐岭

4.全球碳交易市场构建与发展现状研究陈波,刘铮

5.低碳经济研究综述王岩,李武

6.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公法保护的思考——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张文香,卢赞赞,李晨希

7.20世纪中叶土默特地区寺院经济初探乌云

8.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基于府际关系任维德,乔德中

9.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及其构建乔福龙

10.政府与郝红鹰

11.金融危机视阈下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社会主义的展望班秀萍

12.刑事和解制度的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及其结构萨其荣桂

13.合同义务与合同附随义务的比较研究郭连恒

14.认识论中的事实文本和意义赵东海

15.控制自然与异化消费——威廉·莱斯的生态危机理论述评郝峰,殷雄飞

16.论聂荣臻的科学技术管理孙丽

17.论匈奴世袭制度李春梅

18.近代天主教会对后套地区的水利开发及其影响田军

19.蒙古入侵期间罗斯东正教会拒绝与天主教会合并的原因国春雷

20.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政教关系张建辉

21.元上都扈从诗的民族精神要素发微杨富有

22.汤斌与康熙的诗文交往考论黄建军,高志忠

23.叶燮的学古诗论与其诗歌创作李朝军

24.论军事题材熟语的文化功能王枫

25.基于epG的蒙古语语音研究包桂兰

26.论英语中的法语借词及其对英语文体的影响郑丽莉

27.《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评介武彬

28.《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评介李春林

29.《征服世界的人——成吉思汗》评介王晓俊

1.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曹莉,CaoLi

2.伪蒙疆政权刑事诉讼法初探宋从越,SonGCong-yue

3.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问题、成因、对策孟慧君,程秀丽,menGHui-jun,CHenGXiu-li

4.草原生态重建的国家补偿李晓蕙,滕有正,LiXiao-hui,tenGYou-zheng

5.基于聚类分析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巩芳,常青,白布赫,文宗川,GonGFang,CHanGQing,BaiBu-he,wenZong-chuan

6.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对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刘银喜,徐天骄,LiUYin-xi,XUtian-jiao

7.全球化视野中的政府道德责任曹淑芹,任金秋,CaoShu-qin,RenJin-qiu

8.中国权威观的历史形态及其启示吕瑛,韩蕾,LVYing,HanLei

10.关于国家文化的国际法思考李英芬,LiYing-fen

11.""后内蒙古诗歌批评综论刘志中,LiUZhi-zhong

12.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米彦青,miYan-qing

13.陈澧词学观探论陆有富,LUYou-fu

14.从《进学解》看韩愈在对话式表达艺术上的贡献徐晖,XUHui

15.论唐宋词中的愁情葛琦,GeQi

16.南朝咏物诗对促进五言诗律化的意义赵红菊,ZHaoHong-ju

1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草原旅游发展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郝晓兰,HaoXiao-lan

18.基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旅游地竞争力分析——以草原旅游地为例乌铁红,wUtie-hong

19.提升内蒙古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敖红艳,慕晓峰,aoHong-yan,mUXiao-feng

20.信息技术对旅游者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王亚峰,wanGYa-feng

21.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以绥远都统的设置为例张建军,ZHanGJian-jun

22.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制度述评斯日古楞,Siriguleng

23.试论萧乾新闻作品的文学性因素刘寒娥,彭超群,LiUHan-e,penGChao-qun

24.哈贝马斯理论视野下网络的非公众舆论表征邢渊渊,XinGYuan-yuan

25."不折腾"英译的认知理据邢晓宇,XinGXiao-yu

26.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化与英语语句的信息密度李梅,Limei

27.少数民族文物翻译中的补偿问题戈思齐,GeSi-qi

28.当代俄语先例名文化内涵解读苏娅,SUYa

29."把"字句句法-语义研究赵金色,ZHaoJin-se

30.试论普通话高元音[i][(η)][ι]在音位上的分合李秀,LiXiu

1.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祁美琴,Qimei-qin

2.《阿勒坦汗法典》及其内容浅析那仁朝格图,naranchogt

3.元顺帝时期士人政策述论展龙,ZHanLong

4.高丽女性在高丽与蒙元关系中的作用崔鲜香,CUiXian-xiang

5.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配套立法丁鹏,DinGpeng

6.尼莫形象权法律思想评析马波,maBo

7.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理论基础孟军,menGJun

8."异化的现代性"及其超越的文化指向刘丽,牟永福,LiULi,mUYong-fu

9.政策网络的动力演化机制及其管理研究匡霞,陈敬良,KUanGXia,CHenJing-liang

10.内蒙古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与就业关系研究杜凤莲,陈晓霞,DUFeng-lian,CHenXiao-xia

11.以市场气氛假说检验全流通时期a股ipo抑价现象的实证分析梁志隆,LianGZhi-long

12.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李银河文集》(1-10卷)

13.试论中晚唐诗人张祜的宫词赵乐,程郁缀,ZHaoLe,CHenGYu-zhui

14.民初的骈体小说创作何以繁盛郭战涛,GUoZhan-tao

美术启蒙教学计划篇10

早在1863年,以《恶之花》而震惊西方文坛的波德莱尔,对现代性作了一个经典界定:\"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1] 另一位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也有一句标志现代性的名言:\"必须是绝对的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的界定强调了现代主义艺术永无止境的革新和变化特征的话,那么,兰波的说法则强调了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决心和立场。这是一个萦绕着现代主义百年历程中的历史回响。无怪乎英国作家康拉德反复强调\"我是现代人,我宁愿作音乐家瓦格纳和雕塑家罗丹,……为了\’新\’……必须忍受痛苦。\"[2]沃尔芙惊呼道:\"1910年12月前后,人类的本质一举改变了。\"欧文·豪在解释这句话时不无道理地说,这句夸张的话里有一种\"吓人的裂隙,横在传统的过去和遭受震荡的现代之间。……历史的线索遭到了扭曲,也许已被折断了。\"[3] 现代主义和传统之间的断裂是显而易见的,它那不断不断创新冲动似乎就是要冲破传统的羁绊和镣铐。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现代主义作为文化现代性的产物来理解,是合乎逻辑的。反对传统就是\"必须绝对地现代\",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就是一举改变人类的古典意义上的\"本质\"。然而,现代主义令人费解之处,并不在于这种和传统的决裂态度,而是作为现代性产物的现代主义转而反对现代性自身。如果我说现代性反对现代性,这个说法似乎有点不合逻辑,但事实确乎如此。于是,我们的思路被引向一个难解的迷团:发源于并受惠于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现代主义,怎么会转过身来反对自己赖以存在的根据和根基呢?这岂不等于釜底抽薪?英国社会学家鲍曼一语中的:\"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现代存在迫使它的文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种不和谐恰恰正是现代性所需要的和谐。\"[4]

现代性的冲突:历史的根据

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立场不难理解,但现代主义的反现代立场似乎就不那么理所当然了。至少需要深入的辨析。假如我们仍沿用现代性反对现代性的悖论表述,那么,一个隐含的逻辑前提是至少存在着两种现代性。这个问题正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晚近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在后现代问题凸显出来之后,现代性这个本来看似确定的现象如今变得不那么确定了,至少变得复杂了。

现代这个概念,从语义上说,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特指一个的长时段。通常的看法认为,现代是指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比如,从政治上说,现代国家出现于13世纪;从文化上看,文艺复兴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但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则更多地指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和文化。鲍曼指出:\"我把\’现代性\’视为一个历史时期,它始于西欧17世纪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转变,后来达到了成熟。\"[5]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奠基于启蒙运动。所以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启蒙精神的另一种表述。

但是,正像西方现代历史自身所呈现的那样,现代性有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说,从一开始它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思路来分析现代性的矛盾和张力。第一种方法是所谓的历时方法,即把现代性视为一个有前后不同阶段并显出不同特征的历史过程。第二种方法则是共时方法,即在逻辑的层面上来分析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从前一种历史(历时)的方法出发,我们把现代区分为前期现代性和后期现代性;从逻辑的方法出发,我们把现代性区分为社会的现代化(性)和文化的现代性。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两种现代性处于一种对抗的紧张状态。这恰恰就是现代主义艺术出现和存在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根据。

前期现代性也可以不那么严格地界定为启蒙的现代性。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打碎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理性和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知识就是权力(力量)\"的观念,成为一种信念。宗教-形而上学的统一的世界观让位于理性,\"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对人类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语言--和整个宇宙。\"[6]毫无疑问,启蒙运动给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但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现代性诞生伊始,在强烈的乐观主义冲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卢梭是第一个使用现代性概念的西方哲学家,同时也是批判现代性的始作俑者。\"我真不知道未来我们喜欢什么。\"\"我看到的尽是些幽灵,一旦我想抓住它们,这些幽灵便消失得无影无踪。\"[7]这以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韦伯、齐美尔、斯宾格勒、奥尔特加等一系列西方思想大师,都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发现,前期现代性的发展一方面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祗,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许多传统社会闻所未闻的问题。于是,随着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的深入,一种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既爱又恨--便蔓延开来。进入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异化和工具理性现象,引起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霍克海姆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通过对启蒙的深刻反思而对现代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幸。\"[8]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启蒙的统一理想变成了不平等的压制,\"启蒙精神始终是赞同社会强迫手段的。被操纵的集体的统一性就在于否定每个人的意愿。\"[9]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数学方法成了思想上的仪式,也支配着资产阶级的法律和商品交换。\"理性成了用来制造一切其他工具的一般的工具。\"[10]与《启蒙的辩证法》相呼应,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也对启蒙运动以来的工具理性作了犀利的批判,\"技术逻各斯被转化为持续下来的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成为解放的桎梏;这就是人的工具化。\"[11]

如果我们把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当作前期现代性,那么,关于何时进入后期现代性,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视为一个标志,那么,前后期的分界可以用现代主义来标识。但问题的难处在于,现代主义本身又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12]依据美国社会学家伯曼的看法,现代性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18世纪,这时人们刚开始体验到现代生活,但对它却知之甚少。第二阶段是1790年代法国大革命之后,公众有一种生活在革命年代的感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动,物质和精神的传统联系断裂了,人们感到自己好像生活在两个分裂的世界中。第三阶段是20世纪,现代化过程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导致了社会的碎片化,可沟通性丧失了。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与现代性根源失去联系的现代世界中。[13]依照这种模式,前后期现代性的分野在于第二至第三阶段。不过,这又带来了一个更难解的问题,即后期现代性往往又和所谓的后期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纠缠在一起。[14]美国哲学家卡弘通过对法兰克福辩证理论的解读,得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看法,他认为,对前期现代性的否定就是后期现代性的出现。而这个否定的标志在于:在前期现代性中,文化具有一种调节主体-对象、外在-内在、精神-物质的机能。但是,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这时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的扩张消解了文化的这种调节机能,因而文化走向了社会的对立面,成为\"反文化\"(\"自恋文化\")。这就是现代主义文化。[15]更进一步,假如我们把前后期的现代性视为本身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那么,尽管在前期现代性中已经出现了对现代性反思批判的声音,但从总体上说,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或张力,从历时的角度可以看作是前后期现代性之间的历史转变,是后期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所谓的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对前期现代性的否定。我们把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主义文化当作后期现代性的的典型形态,这就意味着,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对抗文化或反文化,究其历史的脉络来说,乃是对前期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和绝对的形而上学的断然否定。

现代性的冲突:逻辑的根据

这里,我们把历史的描述转换成逻辑的分析,可以说,现代性从它呱呱坠地之始,就已经内在地冲突了,只不过这种冲突在19世纪下半叶以来凸显出来,因而转化为前后期现代性之间的历史抵牾而已。换言之,现代性自身就含有两种彼此对立的力量,或者说,存在着两种现代性及其不同逻辑,它们处于越来越尖锐的冲突之中。这是我们透视现代性的另一个视角。

两种现代性的冲突,是晚近西方的现代性论争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卡利奈斯库在其《现代性面面观》一书中提出,现代性作为西方文明史的一个阶段,存在着无法改变的分裂:第一种现代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即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经济与社会急速变化的产物;第二种现代性他称之为\"审美的现代性\",即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它反对前一种现代性,因此,\"规定文化现代性的就是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全面拒绝,就是一种强烈的否定情绪。\"[16]卡利奈斯库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和文化(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这个看法是符合现代主义的实际的。文化的现代性反抗启蒙的现代性,或者说审美的现代性对抗社会的现代化,这是我们把握现代主义内在逻辑的一个重要层面。英国社会学家鲍曼也提出,现代性实际在西方历史上体现为两种规划,一种是伴随着启蒙运动一起成长的文化规划;另一种是伴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一起发展的生活的社会形式。虽然他也指出现代性不等同于现代主义,但他同时强调,在现代主义中,现代性反观自身并力图获得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即呈现出现代性的不可能性,而正是这一点为后来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铺平了道路。[17]鲍曼分析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在于,他道出了现代性的不可能性。换言之,在鲍曼看来,现代性,无论是文化的规划还是社会的规划,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统一、一致、绝对和确定性,一言以蔽之,现代性就是对一种秩序的追求,它反对混乱、差异和矛盾。所以,从本质上说,现代性是和矛盾相抵触的。但鲍曼发现,现代性对统一秩序的追求,又必然带来一个秩序和混乱的辩证法:秩序对混乱既排斥又依赖。秩序是人为的设计、操作和控制,必然带来相反的倾向,对自然的非人为方面的关注;秩序是暴力和不宽容,必然导致对这一倾向的反抗。总之,\"典型的现代性实践,即现代政治、思想和生活的本质,就是根除矛盾:努力精确地界定--压制或根除一切不可能被精确界定的东西。\"但问题在于,这种对秩序的追求,反过来又产生了\"秩序的他者\"。\"秩序的他者\"就是纯粹的否定性,就是对秩序本身构成的一切因素的全面否定,它体现为不可界定,不一致,不可比较,非逻辑性,非理性,含混,混乱,不确定性和矛盾状态。\"现代思想的他者就是多义性、认知不和谐、多价性界定和偶然性。\"\"现代国家和现代思想都需要混乱--但也不断地创造秩序。\"[18]正是由于秩序和混乱的辩证法,现代性的两个规划便出现了断裂。鲍曼敏锐地指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那就是现代存在(即社会生活形式)和现代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为现代主义运动)的对抗。  

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紧张的历史。

现代存在使其文化站崐

在自己的对立面。这种不和谐恰恰是现代性所需要的和谐。[19]  

我以为,鲍曼在揭示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以及秩序和混乱的辩证法方面,是颇有见地的。但他在强调现代性和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忽略了把现代主义作为现代性文化规划的主要形态的可能性。其实,在现代性的矛盾中,现代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对抗,秩序和混乱的对立,恰恰反映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的设计、操作、管理和工程学特性,与现代主义文化那典型的\"他者\"形态之间的尖锐对立上。鲍曼对\"秩序的他者\"的种种描述,显然都可以非常恰当地运用于现代主义。正是现代主义揭露了现代性的不可能性以及它的专制和暴力。

从现代性自身的话语逻辑上来区分两种现代性及其矛盾,意在揭示现代性本身的问题。不同于古典传统,现代性在其滥觞之初,就存在着对它的批判和怀疑。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德国哲学家魏尔默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他在《坚持现代性》(德文版原名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法》)一书中也提出了两种现代性冲突的问题。他把现代世界描绘成一个由两种因素构成的图景:一个是\"启蒙的规划,就像康德所构想的那样,它关心的是人性从\’依赖的自我欺骗\’条件下解脱出来。但是,到了韦伯的时代,这个规划已所剩无几了,除了不断发展的合理化、官僚化过程,以及科学侵入社会存在那冷酷无情的过程。\"另一个因素是,\"这个现代世界已不断地揭示了它可以动员一些反抗力量来反对作为合理化过程的启蒙形式。我们也许应把德国浪漫主义包括在其内,但也包括黑格尔、尼采、青年马克思,阿多诺,无政府主义者,最后是大多数现代艺术。\"[20]魏尔默区分了\"启蒙的现代性\"和\"浪漫的现代性\",这里的\"启蒙\"和\"浪漫\",并不是特指作为历史范畴的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不过也包括这些历史上出现的文化运动。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魏尔默的分析系统中,所谓浪漫的现代性不仅包括上述倾向,尤其是现代主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后现代主义。[21]他写道:

对现代性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现代精神的一部分。如果后现代主义中有某些新东西的话,那并不是对现代性的激进否定,而是这种批判的重新定向(redirection)。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下情形变得显而易见了,对现代性的批判由于深谙其决定因素,所以其目标只能是扩展现代性的内在空间,而不是超越它。因为后现代主义质疑的正是这种激进的超越立场。

因此,我以为,最好把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自我批判的--怀疑的、反讽的而非不宽容的--现代主义形式;视为一种超越乌托邦主义、科学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现代主义;简而言之,一种后形而上学的现代主义。一种超越形而上学的现代性将会是现代性的一种新\"格式塔\";或许我们正在目睹这种\"格式塔\"的出现。后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是没有最终和谐一致梦想的现代性,但它仍保持现代民主、现代艺术、现代科学和现代个性主义那理性的、颠覆的和实验的精神。就其道德和思想的本质而言,它是欧洲启蒙运动伟大传统的继承而非终结。第二种现代性也许具有以下萦绕在现代精神之中的种种诱惑和倒错的回忆和新理解--极权主义,民族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同时也具有民主普遍主义和多元论新的非同一性理解和实践,这种普遍主义和多元论也是现代性传统的一部分。[22]  

假如我们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深究,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便会呈现出来。两种现代性的特征和基本形态,如果用一些人类基本的心智活动类型来加以概括的话,那么,许多睿智的西方学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作了这样的选择:启蒙的现代性最典型的方式是数学,而文化的现代性的代表则是艺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计算\"和讲求效率;霍克海姆和阿多诺说,启蒙的基本精神就是思维和数学的统一;鲍曼断言:\"几何学是现代精神的原型\"[23]而与此相对立的正是以现代主义艺术为代表另一极。如果说前者体现了理性(逻各斯)的力量,代表了那种理性化的统一的秩序和总体性追求的话,那么,后者却正好表征了非理性、混乱、零散化和多元宽容的反动。用鲍曼的话来说:几何学是现代精神的原型,分类学、分等级、清单、目录和统计学是现代实践的基本策略。现代控制就是这样一种权力,亦即在思想、实践、思想实践和实践思想中进行分割、分类和分配的权力。这就是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贝尔指出,\"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秩序,尤其是资产阶级酷爱秩序心理的激烈反抗。它侧重个人,以及对经验无休止的追索。……他们把理性主义当作过时的玩艺儿。\"[24] 贝尔从社会学角度对现代性的内在冲突逻辑,作了另一种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冲动与现代文化发展,从一开始就有着共同的根源,这就是关于自由和解放的思想。虽然两者在传统的批判上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却很快出现了一种敌对关系。当工作与生产组织日益官僚化,个人被贬低到角色位置时,这种敌对性冲突就激化了。因为自我发展和自我满足难以和资产阶级的理性化相一致。于是,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就代表了一种冲突性的历史线索。他的另一种形象表述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和艺术家有着共同的冲动力,即寻找新奇,再造自然等。两者的合力开拓了西方世界。但很快两种力量变得互相不信任,并企图摧毁对方。于是,两种现代性之间出现了紧张关系。【哈贝马斯指出:\"只要先锋派艺术没有完全丧失其语义学内容,没有像宗教传统那样日益衰弱无力,它就会强化社会文化系统所提供的价值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所要求的价值之间的矛盾。\"(哈贝马斯:《合法化的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冲突:从同源同根到反目成仇

文化的(或审美的)现代性反抗启蒙的现代性(或社会的现代化),这是一个使人倍感困惑的问题。因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审美的现代性本身就是启蒙的现代性之后果。没有前者决无后者,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加以界说。首先,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标志是艺术的自律性。我们知道,艺术的自律性完全是一个现代的观念,依据西方学者的看法,这一观念起源于启蒙运动。康德是这一观念的始作俑者,而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和形式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则是这观念的实践者。关于这一问题,韦伯的看法尤为值得注意。他认为,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是从早期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向世俗的自身合法化的文化转变的过程。虽然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和宗教密切相关,但随着宗教的和世俗的以及社会的和文化的事物的分化,艺术和宗教之间既紧张又和谐的关系出现了变化。艺术从服务于宗教的那种\"应用艺术\"转向了\"自身合法化\"的艺术,形式从被宗教艺术所排斥的地位转而成为艺术的基本存在形态,宗教自身的博爱伦理和审美及感性刺激的特征的紧张,随着两者的分化变得不那么严重了。

生活的理智化和合理化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在这些条件下,艺术变成为这样一个世界,它越来越有意识地把握住那些本身有其权存在的价值。无论怎样来解释,艺术确实承担了一种世俗的拯救功能。它把人们从一种从日常生活平庸刻板中拯救出来,特别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那不断增长的压力中拯救出来。[25]  韦伯这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几个前提:第一,审美现代性是世俗化、理性化的产物,虽然他没有直接点出与启蒙运动的联系,但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二,韦伯指出,艺术在世俗的社会中又不同于其他日常活动,他特别加以区分的是理论和道德实践领域,后来哈贝马斯把这个分化界定为文化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即理论的认知-工具理性,伦理的道德-实践理性和艺术的审美-表现理性的分离。[26]第三,韦伯强调了艺术在分化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存在的根据不再从艺术之外来寻找,而是在艺术自身,即艺术的\"自身合法化\"。这就是艺术的自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蒙现代性既是审美现代性形成之因,又是导致审美现代性反过来与之对抗之果。或许可以这样来表述,如果艺术仍服务于宗教目的或理论的、道德的理性,那么,它要获得对抗的力量和基础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些对现代性有专门研究的西方学者充分注意到这个关节点。德国哲学家魏尔默发现,\"如果作仔细的审视,那么,有一点显而易见,那就是反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浪漫主义\’对抗力量,令人惊异地保持着对现代性理性主义神话的依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表现出和审美上完全对立的姿态。\"[27]美国社会学家伯曼也注意到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对启蒙的现代性,另一方面又依赖于这种现代性。他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现代主义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否定,在相当程度上又受惠于这种价值观。[28]如果用英国社会学家鲍曼的观点来看,这种既依赖又对抗的关系其实正是现代性自身的内在矛盾和辩证法所致。\"现代文化的积极性就在于它必然的否定性。现代文化的功能混乱就是它的功能。现代权力为建立人为秩序的努力需要一种可以探究人为权力界线及其局限的文化。建立秩序的努力激发了这种探求,反过来又从其发现中有所获益。\"[29]这就是说,启蒙现代性在确立统一、绝对和秩序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自身的不足和缺憾的进行反省和批判,而这种对抗的文化角色恰恰是由审美现代性承担了。

如果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深究下去,便可以找到审美的现代性与启蒙的现代性为何同根同源,却又反目成仇的内在根据。从历史角度说,现代主义文化显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而它反过来又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和价值观本身,这正是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所致。从逻辑的角度看,审美的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后者使前者反对自己成为可能和必然,即\"现代存在迫使其文化站在其对立面。这种不和谐恰恰是现代性所需要的和谐。\"(鲍曼语)如果我们把启蒙的现代性视为以数学或几何学为原型的社会规划,那么,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审美现代性则是对这种逻辑和规则的反抗;如果我们把启蒙的现代性视为秩序的追求的话,那么,审美的现代性就是对混乱的渴求和冲动;如果我们把启蒙的现代性视为对理性主义、合理化和官僚化等工具理性的片面强调的话,那么,审美的现代性正是对此倾向的反动,它更加关注感性和欲望,主张审美-表现理性;如果我们把启蒙的现代性当作一种对绝对的完美的追索的话,那么,审美的现代性则是一种在创新和变化中对相对性和短暂性的赞美;假如我们把启蒙的现代性看成是对普遍性片面强调的话,那么,审美的现代性则显然是对普遍性的反动,是对平均一律的日常生活的冲击,因为它更加关注的是差异和个性;如果说启蒙的现代性把意义的确定性作为目标的话,那么,审美的现代性则是对意义不确定性与含混多义的张扬,甚至是对意义的否定;倘若我们把启蒙的现代性界定为对人为统一规范的建立的话,那么,审美的现代性无疑是以其特有的片断和零散化的方式反抗着前者的\"暴力\",它关注的是内在的自然和灵性抒发;假定启蒙的现代性造就了日常生活的合理化和刻板性的话,那么,审美的现代性正好提供了一种世俗的\"救赎\"和\"解脱\"。审美现代性,作为源于启蒙现代性的文化产物,它的存在似乎正是为了破坏导致它诞生的那个根基。所以,代表这种审美现代性的现代主义文化,又被西方艺术家和学者称为\"打碎传统的传统\"(劳申伯),\"对抗文化\"(屈林),\"否定的文化\"(波吉奥利),\"反文化\"(卡弘),\"自恋文化\"(拉什)等等。[30]一言以蔽之,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性,它不但否定了源于希腊和希伯莱的西方传统文化,更激进地否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阿多诺说得好:  

艺术是社会的,这主要是因为它就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只有在变得自律时,这种对立的艺术才会出现。通过凝聚成一个自在的实体--而不是屈从于现存社会规范进而证实自身的\"社会效用\"--艺术正是经由自身的存在而实现社会批判的。纯粹的和精心构筑的艺术,是对处于某种生活境况中人被贬低的无言批判,人被贬低展示了一种向整体交换的社会运动的生存境况境况,那儿一切都是\"他为的\"。艺术的这种社会偏离恰恰就是对特定社会的坚决批判。[31]

如果说阿多诺的理论代表了思想家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的话,那么,法国艺术家杜布费的看法可以说代表了许多激进的艺术家的观念。他认为,西方文明到现代许多看法都是值得疑问的,他激烈地批判了西方文明的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认为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第二,坚信世界的样态与人的理性形态是一致的;第三,强调精致的观念和思想;第四,偏好分析;第五,语言的至上性;最后,追求所谓美的观念。杜布费主张,如果拿西方现代文明人的这些观念和原始人相比,后者的许多看似野蛮愚昧的观念其实更合理,更可取。\"从个人角度说,我相信原始人的许多价值观;我的意思是:直觉,激情,情感,迷狂,和疯狂。\"[32]这种看法在现代主义艺术家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假如说启蒙的理性强调的是世界的秩序和统一,强调与理性的一致,那么,杜布费的偏激之言显然是一种强有力的颠覆。对原始野性的赞美和颂扬,不过是颠覆启蒙现代性进而批判其恶果的一个有效策略而已。

【补充:贝尔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冲动与现代文化发展从一开始就有着共同根源,即有关自由和解放的思想。它在经济活动中体现为\’粗犷朴实型个人主义\’,在文化体现为\’不受约束的自我\’。尽管两者在批判传统和权威方面同出一辙,它们之间却迅速生成了一种敌对关系。\"《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34页。】 结语: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历史逻辑

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后现代主义曾热闹过一阵子。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把后现代主义视为现代主义的终结。这种理论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有必要更加关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联系。利奥塔曾说过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早期阶段。[33]德国美学家比格尔也提出过一个颇有见地的看法,他坚持认为,现代主义不同于先锋派,因为前者主张艺术的自律性,而后者则反对自律性。因此,先锋派其实就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34]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颠覆,到先锋派作为现代主义潮流中的不和谐之声,或把后现代主义视为现代主义的初期阶段,这些似乎都在提示我们一种看待审美现代性的新角度。我以为,从现代性内在冲突的逻辑来是,后现代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主义的延伸和发展,而不是现代主义精神的终结和衰落。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强调不确定性、非中心化,或是差异和宽容,还是从宏大叙事转向微型叙事,转向多元化和不可通约性,关注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这些基本精神其实在现代主义阶段,尤其是在先锋派中,已是初见端倪。由此来看,审美的现代性实际上仍在后现代主义中生长,并达到了成熟。让我借用鲍曼的一段精彩陈述来结束本文:

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现代性遭拒绝的耻辱。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释自身而已,注释自己的状况和过去的劳作,它并不完全喜欢所看到的东西,感受到一种改变的迫切需要。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从远处而不是内部来注释自身,编制自己得失的清单,对自身进行心理分析,寻找以前从未表述过的意图,并发现这些意图是彼此取消和不相一致的。后现代性就是与其不可能性达成妥协的现代性;是一种自我监控的现代性,它有意抛弃那些曾不自觉地做过的事情。[34]

注释:

[1]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2]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3]引自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5页。

[4]zygmunt bauman,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cambridge: polity, 1991), p.10.

[5]同[4], p.4。

[6]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21页。

[7]引自marshall berman, all that is solid melt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1988), p.18.

[8]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9]同[8], 第10页。 

[10]同[8], 第26页。

[11]马尔库塞:《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12]关于现代主义的形成时间,一种较常见的看法是出现在1860年代(如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另一种看法认为现代主义主要是1880年代到1930年代这一时段中出现的文化运动(参见布拉德布里等《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marshall berman, all that is solid melt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1988), pp.16-17.

[14]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0).

[15]lawrence e. cahoone, the dilemma of modernity (albany: suny press,1988),ff.201.

[16]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42.

[17]同[4], p.4。

[18]同[4], pp.7-9。

[19]同[4], p.10。

[20]albrecht wellmer, the persistenc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mit, 1991), pp.86-87.

[21]在这一点上,魏尔默的观点和鲍曼的看法非常接近,两人都主张现代性没有断裂,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的体现。与此主张相近的还有英国学者吉登斯,他宁愿使用\"后期现代性\"而不是\"后现代主义\"。

[22]同[20],p.viii。

[23]韦伯:《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第21页;zygmunt bauman,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p.15。

[24]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25]h.h.gerth &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342.

[26]详见哈贝马斯:《论现代性》,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7]同[20], p.87。

[28]同[7]。

[29]同[4], p.9。

[30]依次见harold rosenberg, \"the tradition of the new\", in horizon (1959), p.81; lionel trilling,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viking, 1965), p.xiii; renato poggioli,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111; lawrence e. cahoone, the dilemma of modernity (albany: sunu press, 1988), ff.203; christopher lasch, culture of narcissism (new york: warner, 1979), pp.49-55.

[31]theodor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0), p.321.

[32]该演讲见wylie sypher, loss of the self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new york: vintage, 1964), pp.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