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安全预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8:13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1

今天在召开全市煤矿安全示范矿井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现场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2010〕1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有关文件精神,认真总结我市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推动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同时,对下半年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出要求,确保全年煤矿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认真分析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安全示范矿井建设是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煤矿企业的基础工程、生命工程和效益工程,是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是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小煤矿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市安全示范矿井建设从2009年上半年启动以来,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至今只有5处矿井通过了达标验收,工作进展很不理想。仔细剖析,我认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煤矿对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认识模糊,停留于口头布置、一般号召,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甚至错误地认为这项工作可干可不干,根本没有列入议事日程。煤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重经济效益、轻基础建设,重产出、轻投入,重眼前、轻长远。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只有认识提高了,才会想方设法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市荣塘四矿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年年初我到该矿现场检查时,发现各方面离安全示范矿井还有不小差距,才刚过去短短几个月,如今井下、地面都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认识上去了。

(二)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地方和煤矿片面强调地质条件差、资源不稳定、技术跟不上等客观因素,一味夸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迟迟不推行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改革,只为失败找理由,不为成功找方法,以种种客观理由敷衍工作中的不作为。

(三)思想有顾虑。一些煤矿错误地认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形象工程”,不过是一项评优活动,担心建好后会带来参观多、检查多、罚款多等负面效应,耽搁生产,增加负担。

虽然上述问题不是普遍存在,但是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对策,逐一克服,推动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与扩建提能、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矿容矿貌整治等有关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下一步,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煤矿企业要继续把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紧密结合上述工作的开展,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确保2011年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全部通过达标验收。

(一)与扩建提能有机结合。扩建提能矿井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施工,在竣工验收时达到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标准,否则不予通过竣工验收。

(二)与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有机结合。2011年是第二轮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延期换证年,要牢牢抓住延期换证的契机,推动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快进度,促进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三)与矿容矿貌整治有机结合。为有效改善煤矿企业矿容矿貌,4月下旬,市安监局与煤监局赣中分局联合发文,专门就煤矿地面设施建设提出具体意见,明确当前的重点是抓好“一楼一路一牌”建设。2011年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都要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办公楼、道路、安全宣传标牌等地面设施的建设工作,验收工作与安全示范矿井或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达标验收同时进行,并作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验收要求的必备条件。生产能力由3万吨/年及以下扩建提升至6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办公楼、道路、安全宣传标牌等地面设施要与主体工程统一施工、统一验收。

三、进一步做好下半年煤矿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瓦斯防治。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1〕26号)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瓦斯防治标准,严格落实“四停产三关闭”。

“四停产三关闭”即:一是经评估不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高瓦斯矿井,要立即停产整改,或与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企业重组;整改不达标或未能实现重组的,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二是凡应建未建瓦斯抽采系统或抽采未达标的矿井,要停产整顿,经验收达到相关标准后方可恢复生产。三是对超能力生产的高瓦斯矿井,要责令停产整顿,并按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对煤矿企业及负责人进行处罚。四是因瓦斯防治措施不到位,1个月内发生2次瓦斯超限的矿井必须停产整顿。凡1个月内发生3次以上瓦斯超限未追查处理,或因瓦斯超限被责令停产整顿期间仍组织生产的矿井,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应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五是凡发生较大及以上瓦斯事故,且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生产系统存在重大隐患、不能有效防范瓦斯事故的矿井,地方政府应依法予以关闭。

(二)进一步加强防治水。突出汛期为重点时期,突出水害严重的区域和矿井为重点对象,进一步深入宣贯《煤矿防治水规定》,落实防治水各项措施。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暴雨天气信息必须及时发出安全预警,组织煤矿企业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妥善做好应急处置各项准备工作,必要时必须果断下达矿井一律停产撤人保安全的指令,确保煤矿安全度汛。水害较重的区域和矿井,凡发现透水预兆,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确保万无一失。

(三)进一步加强防灭火。坚持内、外因火灾防治并重,建立完善并正常使用防灭火注浆系统,组织反风演习,完善消防设施;合理布置采掘巷道,采后及时封闭采空区,努力提高回采率;逐步淘汰木支护,彻底消灭背帮护顶易燃材料;空压机安装到地面并采用金属管路,设置专用机房,安排专人值守。

(四)进一步加强扩建提能。生产能力由3万吨/年及以下扩建提升至6万吨/年以上的矿井,要继续加快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和审批步伐,项目核准力争2011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初步设计审批力争2011年8月底前完成70%,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扩建项目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建设工期,必须按期开工建设,并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施工,严禁边施工边生产。

必须再次重申,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设计尚未取得批复的扩建提能矿井,立即停止井下一切采掘作业活动,只准通风、排水,停供火工产品并封存剩余火工产品;如需人员下井排水的,每次同时下井人数不得超过3人。

(五)进一步加强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并及时组织现场验收。2011年9月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必须全面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和验收工作。2012年底前,各县(市、区)建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矿井不得低于本辖区正常生产矿井数的50%。2013年6月底前,所有正常生产矿井必须全面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和验收工作。生产能力由3万吨/年及以下扩建提升至6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六大系统”必须与主体工程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在竣工验收前,“六大系统”必须建成并验收合格,否则不予矿井竣工验收。对不能按期完成“六大系统”建设的矿井,依法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一律责令停产整顿。确定市河西煤矿巷口井为“六大系统”建设示范矿井,力争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包括紧急避险系统在内“六大系统”的建设和验收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安全示范矿井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2011年底前,所有4万吨/年及以上矿井必须全部通过安全示范矿井的达标验收,并达到省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以上(含三级)标准,否则一律停产整改。

(七)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要高度重视包括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救援队伍和应急预案在内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煤矿安全生产最后一道防线,务必切实抓好。当前,要抓紧做好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并按照要求进行评审、、备案和演练。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要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部门应急预案,煤矿企业要制定综合应急预案、各类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矿山救护队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2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因此上说,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我国煤矿生产现在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安全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低,长期以来,是一直困扰着我国煤矿生产的主要难题,也是制约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

二、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

1、地质条件决定的客观因素。我国煤矿生产和开采所处的自然条件和作业环境恶劣,容易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我国煤矿储量大、分布广,但大都属于地下矿,瓦斯浓度高,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瓦斯含量大、透气性低且地质构造复杂,不易在开采前抽放瓦斯,因此开采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在开采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重大事故。但在采掘时,瓦斯放散量大,再加上开采煤层地质条件复杂和开采规模的扩大、开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采动诱发的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

2、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导致需求的激增。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将其最大化,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生产者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减少安全投入的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可获得最大限度的超额利润。

3、生产管理观念落后,安全意识不强。同时法制不完善,安全检查缺乏科学性,安全生产管理法制建设滞后。一些煤矿企业忽视安全管理,以包代管。一些乡镇煤矿随意变动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员均无任命文件,主要管理人员长期不下井。一些国有重点煤矿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各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下去。

4、作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专业水平偏低。煤矿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大多也没有接受教高层次的教育,因而素质普遍偏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自救能力和自救意识不强。有些领导人仍存在重生产经营轻安全生产的错误思想;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较少,职工新人多,且培训的机构也不多,缺乏安全相关知识,同时人员流动性也大,留下安全隐患。

5、监管监察能力亟需提高。监管监察机构职能设置与分工不尽合理,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的职权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对煤矿安全工作采用的考核方法不科学;基层监管监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装备不足,手段落后。社会参与方面还仅仅停留在政府部门公布举报电话的层面,缺乏其他有效渠道。

6、煤矿职业危害严重。职业危害防治监管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薄弱,企业责任不落实,粉尘、噪声、高温等防治设施不齐全,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差,患尘肺病职工人数未得到有效控制,预防与治疗不到位。

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抑制经济投资过快增长。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步骤,经济过热阻碍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自政府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后,我国经济开始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努力改善能源利用和供需模式,降低煤矿生产的高额利润,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缓解供需矛盾。

2、努力构建科学安全的监控。针对我国煤矿开采事故频繁发生的局而,我国应努力在煤矿开采企业建立矿井综合自动化监控体系。这一监控体系集合了矿井开采检测、安全生产控制以及网络通信功能。这种监控系统提高了监控的效果,在实施监控的过程中,安全监理系统可以对矿井内部影响开采安全的各个环节如:通风、排水、供电等基本内容进行自动化的检测。监控系统还可以对矿井内部瓦斯含量进行检测和预警,避免因瓦斯含量过高所导致的火灾爆炸问题发生。安全监控系统具有人工检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此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广泛的采用这项先进的监控技术。

3、煤矿开采矿井内部火灾的防治。矿井火灾不仅可能烧毁大量机械设备、设施、巷道及工作面,冻结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且燃烧生成的有毒有害烟气,使处于排烟道上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和伤害,甚至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给矿井带来更大的灾难。为了防止外因火灾的发生,尽量使用不燃或耐燃的材料与制品及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同时建立胶带巷独立通风系统是有效途径,而且矿井设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进风井口应装设防火铁门,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井下使用的易燃物品由专人押运送至使用地点。

4、对矿井瓦斯采取有效的防治。矿井瓦斯浓度超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威胁我国煤矿开采事业安全进行的重大障碍。为了对瓦斯浓度进行合理监测与控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对瓦斯喷出问题进行严格的预防与控制,矿井井下作业环境复杂,瓦斯在开采过程会不断的积聚,依靠巷道通风很难将矿井内的瓦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此解决好瓦斯浓度超标问题,防治瓦斯喷出就需要对矿井的构造进行分析,找准瓦斯喷出的通道,并对煤层围岩的基本情况加以分析,寻找到瓦斯源的具置。根据不同矿井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别选择局部性措施或是区域性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5、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由于大多数的煤矿从业人员没有专门的生产知识,没有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因而普遍缺乏安全生产技能,那么对这部分人进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样是必需的。应当加大力度,宣讲近年来的灾害事故的实例、经验和教训,以提高一线领导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他们对灾害事故的预见性和发生事故时的应对处理能力。

6、对矿井内矿尘进行有效控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煤尘,煤尘会降低煤矿内的能见度,为煤矿开采工作带来不便,此外煤尘还会锈蚀开采设备,加速设备的使用磨损,影响开采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此外煤尘还会引发矿井内的爆炸事故,威胁矿井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煤尘还会随着空气别开采工作人员吸入体内,影响开采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为此进行矿井内部的除尘工作非常必要。

结语: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预防煤矿事故发生,必须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生产建立在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煤矿开采当中要努力运用各种安全生产技术,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吸取国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转变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为煤矿开采工作营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孙华岩.关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2,01:166.

[2]刘年平.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2.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3

关键词:煤炭机电运输;安全管理;隐患预防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57

0引言

近年来,煤矿生产中的事故屡见报端,让全社会一边使用着煤矿资源,一边又对煤矿的生产忧心忡忡,而煤矿生产企业在安全事故频发的压力与生产效益的权衡中,逐渐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为我国煤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是有增无减,而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机电运输设备在煤矿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如何保证煤矿机电运输安全以及如何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预防成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重点。

1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概述

煤矿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机电运输设备种类非常多,其主要包括井下运输设备和井下供电设备。

井下运输设备主要包括矿井排水设备和提升机电设备。由于矿井挖掘会使地下水涌入其中,因此,矿井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设置完善的排水设备,否则极容易发生煤矿透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矿井中常见的排水设备有水泵、排水管道、水仓等;提升机电设备是连接井上与井下作业的纽带,它通过机电运输,完成人员、煤炭、材料、设备的升降,提升机电设备的主要构成有提升容器、提升线缆、提升机、天轮、井架、装卸及装载设备和电气设备。

井下供电设备主要有高压控制设备,即保证矿井内的电压控制在可用范围内的配电设备;变电设备,即通过改变交流电压,以适应煤矿生产中对不同电压的需求;低压电气设备,即利用手动或电动合闸的方式,对含有瓦斯、煤尘等危险物的矿井必须使用防爆型的电气设备;线路,即矿用电缆,其主要包括铠装电缆、橡胶电缆、塑料电缆。这些电力设备在矿井内形成一个局部的供电网,以保证矿井中机电运输设备的有效运行。

2煤矿机电运输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煤矿生产通常为井下作业,而井下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各种线路复杂,如不进行科学的管理,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目前煤矿机电运输管理中存在着如下安全隐患:

首先,电气火花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安全事故。井下电气设备、照明设备、升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为摩擦或过电流极容易产生火花,矿井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同时矿井生产时产生的瓦斯、粉尘如遇明火便会引发爆炸,例如2015年10月9日,江西省上饶县枫岭头镇永吉煤矿-200米西翼上山作业区域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经调查发现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生产的情形,矿井下瓦斯管理混乱,且违反煤矿井下火区管理相关规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其次,供电系统不完善导致机电运输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井下供电设备要根据不同的用电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矿井下通常存在多个变电设备,以保证井下用电,例如,36V以下的交流电,主要用于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127V的交流电主要用于井下照和信号灯;而6-10kV的交流电主要用于大型电机设备或输电设备。而我国目前许多矿井中对各类供电系统的用途不明确,导致供电系统混乱,同时电力系统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供电的监管不到位,导致矿井中出现随意悬挂电缆,接地线不完备等乱象。

最后,运输系统不科学留下安全隐患。煤矿由于开采地点的不同,其运输系统通常也会发生转移,但是我国一些中小煤矿在煤矿运输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运输方式,导致运输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不但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生产效率也无法得到保证,同时还对采掘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

3煤炭机电运输安全隐患的方法措施

所谓“防患于未然”,在煤矿产业呼吁安全生产的今天,煤炭生产企业更应该将安全意识放在心中,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从源头将危险截断。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才是生产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要从全局出发,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一方面提高其安全生产的意识,杜绝违规操作,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其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保证其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企业要做好特殊工种的制度管理工作。煤矿生产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工作种类,例如井下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井下爆破工作、井下安全检测工作、井下提升机操作工作等,这些特殊工种的责任非常重大,且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因此企业在对这些工种进行管理时,一方面要加强对人员责任意识的考核,保证该类工作能够切实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这类人员的技能培训,保证各类操作符合安全规范。

再次,企业要不断完善矿井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煤矿生产的质量是保证企业生产效益的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监测。煤矿机电运输的管理是保证煤矿生产质量的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完善设备入井检测制度,制定设备管理相关规范,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全面管理。

最后,企业要从整体着眼,努力构造安全的井下生产环境。安全、良好的井下环境是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安全的井下环境离不开通风设备,只有及时排出井下污浊空气,并保证新鲜空气的进入,才能够有效地控制井下瓦斯的含量,并打破井下密闭的空间结构,从而降低瓦斯爆炸和粉尘爆炸的风险。

4结论

电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保证煤炭机电运输的安全非常重要,可以说煤炭机电运输系统能否正常地发挥功能,对于煤炭企业能否实现安全生产,能否保障煤炭生产的质量,能否保证其生产利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机电运输设备的管理,及时排处安全隐患,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李利勇.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及隐患预防策略探究[J].知识经济,2014(05):82.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4

关键字:煤矿通风安全因素分析防范措施

一、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

(一)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管理因素。事故的基本原因是管理疏漏,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控制不得力,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忽视安全隐患等。从世界主要产煤国及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状况来看,自然环境并不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从而也说明了管理在安全过程控制中的意义。管理主要是确定管理政策和决策。

管理方式通风安全管理是一种跨门类、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引发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通风安全管理就是要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可靠的通风安全系统。要求煤矿企业切实树立起“安全无小事”的思想。安全目标合理的安全目标是实现通风安全的潜在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包括安全指标、相关方面的具体工程,可承受的最大限度风险等。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思想品德、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求建立动态的考核和选拔机制,设立通风安全人才库,把最恰当的人用到最恰当的岗位。资料分析通风安全复杂多变。无规律可循,因而建立一整套资料分析制度对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危险信息、预测危险情况并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得极其重要。责、权、利的划分通防工作点多面广,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各部门和各工种人员的责、权、利,实行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起责、权相称的制约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应急处理程序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业务保安制和工种岗位安全责任制。同时针对具体工作、具体环境的突发事件建立针对性强的应急处理程序,对于保证消除隐患、防范事故、避免灾害扩大、防止处理和救护的忙乱有重要意义。

(二)人为因素。安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忽视了从整体上提高系统安全性能,大多仍停留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的被动管理上。应急救援产业化建设不完善,应急资源的配置不协调;救援队伍建设装备、监测系统研究跟不上生产,还存在社会各阶层的配合与支持不协调的问题。某些矿井管理者对通风工作不重视,职工待遇差;在人员配置上,随意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士从事通风管理工作,由于缺乏通风知识,易产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双重不安全因素。部分矿井存在重生产、轻安全为主因的管理缺陷,往往以吨煤工资和超定产等情况进行激励,从而导致作业人员违章冒险。由于煤矿井下工作比较繁重,重体力劳动下的逞能心理和凑合心理,往往使操作人员忽视安全,采取走捷径的不安全行为。安全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①质量标准化安全工作投入不足,通风质量标准化难以到位,导致设备设施安全性能差,保护不完善。②安全技术装备和培训不到位,很多设备器材已经老化、面临淘汰,跟不上煤矿科技发展。③安全基础不牢,所制定的安全规章、法规、指令内容不够完善,安全科技投入不足。安全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效果不好,包括了:①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与实际联系不密切。②由于用人机制改革,职工都在“满负荷”状态下工作,抽出人员培训很难。③矿井以农民协议工为主体,人员流动性大,煤矿职工收入低,留不住人才。④煤矿职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培训工作滞后,不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三)外界因素,①通风能力不足,不能保证矿井有效通风。例如部分矿井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矿井的有效风量率和外部漏风率不符合规定等现象。②通风网络结构不稳定,不能保证风流稳定。部分矿井存在开拓布置不合理、通风系统不完善、通风设施位置不合理,以及自然风压对矿井的影响。③矿井机电管理不到位,部分矿井机电设备及配套设施不匹配或者有缺陷,矿井不能保持正常通风。④矿井防尘设施不完善,容易造成煤尘堆积和飞扬,当达到一定条件容易发生爆炸。⑤受井下环境影响,矿井监控系统、仪器仪表等容易出现故障,往往造成各种监测数据传输错误。自然环境因素:①煤层地质构造复杂,随着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地应力、瓦斯压力和地温越来越高,煤矿自然灾害的威胁逐步加重。②煤矿瓦斯涌出量大,煤与瓦斯突出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③煤层自然发火严重、煤尘爆炸性危险普遍存在。

二、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统一思想,落实法定代表人是瓦斯治理第一责任人的规定,努力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产业化。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本质通风安全系统,突出“一通三防”的安全第一地位,改变通防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企业领导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对通防人员的需求由量化向质化逐步转变。改进职工收入分配政策,通防人员虽然劳动强度相对一线职工低一些,但他们安全责任大,最好的激励政策就是细化现有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分配机制总体上向效益倾斜,同工种向苦、脏、累倾斜,同时单位要把岗位工种按要害程度划分,按岗位职责轻重划分,实现责、权、利的最佳配置,激励通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通防队伍的相对稳定,坚消除“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和行为。

(二)建立矿井通风评价机制,做到安全生产的准人运行制度煤矿矿工安全通风评价机制是跟踪监测矿井各种数据,对煤矿安全生产体系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闪素,并对其危险、危害程度进行科学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当前,国内煤矿行业已经开发研制,多种形式的针对不同特点、适应不同范嗣和不同条件的具体评价方法,按照其不同特性可划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安全评价方法。除了定性定噩安全评价法以外,还有根据通风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及煤矿安全划分的安全方法。如煤矿通风的基础资料评价,煤矿测风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煤矿企、舭无论使用哪一种评价机制,均需要在日常生产中做到安全评测通过才进行生产的安全准入制度。

(三)环境因素的预防。制订和实施矿井通风和瓦斯、煤尘的控制计划和管理方案,建立确保通风系统和瓦斯、煤尘控制的程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预测预报,实施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矿井开拓布置必须事先设计且设计合理,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保证矿井足够的风量;确保通风设施的位置合理,质量合格,切实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加强机电管理,强化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管理,保证矿井正常通风。

参考文献:

【1】刘亚威,关于煤矿通风安全评价的探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5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全面落实国发〔2010〕23号及各级有关要求,深化“双基”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监管与执法检查,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遏制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坚决防止较大以上事故,积极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面建设“安全矿业、绿色矿业、和谐矿业”。

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煤炭企业要强化安全生产风险意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法定代表人(包括煤矿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辅助单位、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形成目标明确、奖惩分明,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

2、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指导意见的通知》(〔2005〕53号),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主要负责人(包括实际控制人)和领导班子成员下井带班制度,明确每月下井带班的次数、在井下工作时间、下井带班的任务和职责权限、考核奖惩办法等。(1)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每月下井不得少于3次,总工程师和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分公司经理每月下井不得少于8次,总工程师和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的副经理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煤矿主要负责人(包括实际控制人)、总工程师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0次,分管安全生产的副矿长、副总工程师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次。(2)认真落实《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33号令),煤矿主要负责人每月带班下井不得少于5个,矿井必须保证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矿级领导在现场带班作业,与工人同下同上。

三、建设科学先进的技术保障体系,夯实安全生产根基

1、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活动。要严格执行《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和《省煤矿安全生产调度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为载体,深入开展达标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煤矿安全质量管理和调度质量管理水平。

2、加大安全投入。各煤炭企业必须按照各级规定,制定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足额提取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维简费用、折旧和科研费用,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安全质量标准化、隐患治理、装备改造和科技攻关等资金投入,提高矿井抗灾能力。

3、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突出“一通三防”、防治水两个重点和顶板管理、提升运输两个薄弱环节以及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点,从严、从深、从细排查安全隐患,做到不留死角。坚持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行aBC三级管理,挂牌督办,确保安全隐患治理措施、责任、资金、期限、应急预案和监控“六落实”。

4、严格执行煤矿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要健全完善矿井设备采购供应管理、入井检验、安装交接验收、巡回检查、定期检测检验、维护保养、检修以及报废淘汰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制淘汰国家明令禁用和超过使用年限的老旧杂设备。坚决把好设备进入关和维修关,保证按标准要求使用和维修设备,坚决杜绝伪劣煤矿机电产品、无煤安标志产品、非防爆产品进入井下。

5、强力推进煤矿机械化。按照国家四部委全面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开采的总体要求,以采煤、掘进、运输机械化为重点,逐矿研究制定机械化改造方案,全面推进煤矿机械化进程。采煤工作面能上综采的必须上综采、不能上综采的可实行上普采;掘进工作面实现机械化装载,煤巷、半煤岩巷实现机械化掘进;运输长度超过1000米的平巷、垂深超过50米的斜巷采用架空乘人装置、平巷人行车运送人员,运煤必须使用带式(或刮板)输运机,最大限度减少串车运输。

6、不断提升信息智能化管理水平。坚持科技管矿,加强横向交流,加速采煤、掘进、支护、运输、通防、防治水等实用新技术现场转化,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井下采掘自动监控系统和物探、长距离掘进通风、变频节能、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新技术;推广锚网喷一体化、光面爆破等新工艺;推广应用新型防灭火材料,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活动,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矿井科技保安的基本能力和信息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推进“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1、扎实抓好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方案,落实分管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确保按规定期限完成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并定期对现有各系统进行检测维护,确保灵敏可靠、使用正常。

2、健全预报预警预防机制。要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联系,签订预报、预警协议,健全防范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处置机制,严格执行逢大雨、暴雨、暴风、强雷电等易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规定。

3、完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各煤矿要不断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按规定进行演练,要重点加强相邻矿井的区域联防,定期交换作业图纸,及时互通生产情况,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机制。

4、建立煤矿矿情及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库。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健全煤矿基本矿情、应急管理、矿井图纸等档案库,分级管理,定期更新,为紧急情况下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加强对灾害威胁严重矿井的重点监控,切实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五、严格资格准入,强化企业管理队伍建设

1、严格管理人员资格准入。矿井必须设立矿长,总工程师,安全、生产、机电副矿长,机电、通防和防治水等副总工程师及足够数量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新任命的煤矿矿长、总工程师、从事生产安全管理的副矿长、副总工程师,必须具有各级规定的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的学历和井下工作经历,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以上人员经依法培训,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后方可担任。新提拔任用矿长、总工程师等重要岗位人员,严格实行任职资格“一票否决”。

2、强化对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对煤炭企业集团、分公司和各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总工程师和分管安全生产的副职、副总工程师(以下简称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实行上岗证制度、约谈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制度。

(1)资格认证和上岗证制度。企业集团总经理及分管煤矿生产安全的负责人、各分公司及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总工和分管安全生产的副职、副总工程师的任命必须事先征求煤炭主管部门的意见并由煤炭主管部门进行资格审查认证,具备任职资格的,由集团公司行文公布并上报备案。

探索实行上岗证制度。具备任职资格的分公司经理及以下煤炭企业管理人员要逐步取得由煤炭主管部门颁发的“市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上岗证”(以下简称上岗证),做到持证上岗,未取得上岗证的不得上岗。现有相关人员要按规定限期取得上岗证,否则不得担任相应职务,矿井不得组织生产。煤炭主管部门要研究出台“市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上岗证管理细则”,规范上岗证管理。

(2)约谈制度。对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大局意识差,不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安全管理不到位的相关煤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进行个别约谈,或由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组成约谈小组进行约谈,并纪要备案。

(3)年度工作报告制度。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年终须撰写个人年度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向矿、公司或集团报告个人的思想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情况。各煤矿、公司、集团要向煤炭主管部门报告年度工作情况。煤炭主管部门要对煤炭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及时掌握管理人员的思想状况、工作实绩,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煤矿“三位一体”考核管理,进行考核奖惩。

六、加大安全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煤炭企业职工队伍素质

1、加强安全培训和人才培养。要继续抓好煤矿“三项岗位人员”和班组长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要着力抓好新工人的岗前安全培训,下井人员安全培训不得少于72学时,实习期不得少于4个月,并签订师徒合同,实习期间不得独立作业。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矿井必须依法停产整顿,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关闭。充分发挥我市安全生产培训中心作用,不断加大煤炭企业急需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与煤炭院校合作、分层培训、以师带徒等途径和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解决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完善人才表彰激励机制,严格按有关规定提取人才专项资金,制定培养、吸引、留住人才的规定,积极推行技术津贴、专家津贴等措施,调动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职工劳动保障水平。煤炭企业要关心煤矿职工生活和身体健康,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按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意外伤害等社会保险,并按规定落实职工入井津贴、劳保津贴及福利待遇。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同步提高职工收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向相关部门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研究采取防治井下粉尘、有害气体、高温、噪声等危害的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

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通过电视、报纸、网站、板报等,大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及时宣传推广企业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广泛推行精细化管理、手指口述操作法等先进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安全诚信企业建设活动,把安全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企业、职工和岗位,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纵深发展。

七、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职责

1、加大安全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驻矿督查员制度,加大安全执法检查的频度、广度和力度,特别是在春节、“五一”、“十一”及汛期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重点时段,制定大检查方案,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矿井的拉网式检查和“回头看”力度,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

2、严厉查处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严格按照劳动定员管理,严肃采掘计划,从严查处“三超”、“三违”、超层越界、盗采和开采保安煤柱、井下采掘工程外包等非法违法生产行为。要严格安全技术措施审批管理,凡涉及“三下”开采、放顶煤开采等特殊开采,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组织技术“会诊”,经批准同意后方可组织生产,否则坚决停产整顿。要加强煤炭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生产许可证过期失效等非法行为。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行为的执法处罚力度。凡存在违法违规生产行为的矿井,必须按有关规定从严从重进行处罚,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6

关键词:煤矿事故救护措施

煤炭作为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煤炭行业也是我国安全事故最为频发的领域之一。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逐年下降,百万吨死亡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从横向比较,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国际上煤炭安全生产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重特大煤矿灾害事故还屡有发生。频繁发生的煤矿事故折射出目前我国安全生产还存在众多的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避免和减少煤矿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煤矿事故的发生。而要真正的搞好煤矿安全管理,就要有先进的安全设备,以夯实基础。多年来,煤矿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水平,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以及方法,按照安全生产的根本规律,从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上来防止事故发生,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全地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结合事故案例和本煤矿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第一”思想再教育和煤矿安全法规、安全知识再培训,从根本上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与此同时,要科学的制定好隐患的整改方案,及时的消除煤矿事故的安全隐患,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标准、整改措施、时间进度以及责任人的“五个落实”

一、做好煤矿事故自救培训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但当前我国煤矿工人特别是一线采掘工人,很多都是农民劳务工,从业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灾害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技术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限。如果他们在没有充分了解井下环境危险性的情况下下井工作,则很容易产生麻痹大意、侥幸等不安全心理。我们知道事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工人的这些不安全心理状态会诱导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给煤矿的财产及人身安全造成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可靠性的提高,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事故越来越少。当前,人的不安全行为成为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煤矿安全培训的目的正是尽可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工人在正式下井工作前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自救培训。前者关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而自救培训则着眼于事故发生后井下工人在面对事故时所应采取的正确的自我救助和互救行为,是事故发生时工人能否成功脱险的重要保证。自救培训可以使工人对矿井自然灾害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所了解,学习到各种事故发生的征兆和现象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策略,从而为发生事故时保障工人的生命赢取宝贵的机会和时间。

二、煤矿事故发生后的救护措施

(一)避免应急救援实施中的盲目指挥

首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示要求,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防范,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煤炭系统的救护队伍要坚决实行军事化管理。坚持“坚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救援”的原则,切实做好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工作,并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科学化、装备系列化、技术现代化,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增强综合能力和在灾害多变的情况下迅速、快捷、发现最有利战机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安全实施救援方案,保障救援工作安全进行。

(二)切合实际是最重要的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切合实际是最重要的。救援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事故的发生、发展变化也需要救援人员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方案。但某一方案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实用的,尽力适应灾害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随时捕捉有利战机,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现场救援人员实施安全救援,确保人员生命及国家财产遭受最小程度的损失。一方面,正确的技术措施如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员去执行和落实,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如果技术救援措施不正确、不完善或灾区发生新的变化而不被执行人员识别和察觉,同样也不可能实施安全救援或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造成事故的扩大化。因此,应急救援决策的正确性往往取决于应急救援的预先准备情况,具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全面灾害处理计划为正确的应急救援提供保障。一个好的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处理计划是灾害发生时井上决策人员和井下实施、逃生人员的行动依据,灾害发生时,井上下人员联系往往中断,只能依靠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处理计划达成救灾行动的默契。要正确进行应急救援决策,必须进行各种救灾方案的利弊分析,再者正确认识“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相对最优的救灾方案,并尽力采取措施,减少该方案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灾害易发生区域不仅包括正常生产时期的危险区域,如采掘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尾巷、突出易发生区域、机电峒室等,还应包括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发生后致使安全区域动态转变为危险区域的地方。

三、总结

我国煤矿主要是以井下作业为主,容易发生多种灾害事故。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矿事故主要是瓦斯事故,其次为透水事故,发生事故较多的省份是湖南、贵州、山西、四川等,其中河南发生事故次数虽然居于这些省份之后,但死亡人数及万人死亡率却也相当高。而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吞噬了许多矿工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分析各地区煤矿事故的特征,探讨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煤矿业的安全生产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苏建雄,任占昌.小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煤炭工程,2007.

[2]王慧敏.新形势下特大灾害事故的预防[J].湖南经济,2001.

[3]汝连士.煤矿瓦斯爆炸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

[4]涂绍宗.矿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是关键[J].现代职业安全,2003.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7

关键词:煤矿工程;水文地质;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p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水文地质在工程设计与勘查工作中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却常常被勘查人员忽视其重要性。作为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对于其工程特性产生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地下水同时也是岩土基础工程的地质环境,因此意义重大,必须强化对其的研究分析。

1水文地质工作对煤矿生产的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减少矿井水事故的频繁发生,必须做好煤矿防治工作,这是保障重大煤矿事故发生的关键,对于维护国家的财产安全以及保持煤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详细论述水文地质在煤矿生产中产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矿井生产的安全性与水文地质资料的准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水文地质的重视,更加关系矿工的安全,如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制定防治水措施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的可靠与准确与否,对于煤矿生产意义非同寻常。

(2)可有效预防煤矿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重视水文地质工作,分析煤矿生产前期的勘察情况,必须对矿井进行资料的调查与搜集,核查其废旧老窖以及小煤矿等,标出井口的具置以及开采的时间年限和开采范围等,并对出水点与积水情况详细记录,对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掌握,做好预防透水的一切准备工作,从而有效确保矿井安全,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重视对地下水文状况的了解,认清和掌握煤矿开采区以及掘巷道的影响,水文地质与其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当,将会对生产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全面掌控这些,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无用功的发生,减少浪费状况的出现。

(4)水文地质对煤矿水文的预测预报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水文预测预报是指导煤矿井巷施工和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的表现是:可以有效避免重大透水施工问题的发生;为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提高依据,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

2煤矿水文地质工程的类型划分及水害形式

2.1类型

自然充水水源和人为充水水源是矿床充水水源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然充水水源包括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水源、围岩地下水水源,人为充水水源包括袭夺水、老窑水。一般来说,煤矿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相差越大,表明地表水与井下的沟通越好。随着雨季的来临,井下涌水量剧增,煤矿必须有足够的备用水泵,否则将导致淹井。出现暴雨洪涝时,最有效的措施是停产撤人,等到暴雨结束后,首先应开展隐患排查,确定没有安全隐患后再进行复产。

2.2水害形式

国内划分水害类型,主要根据充水水源、导水通道、危害形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时效特征等来进行划分的。充水水源是赋存于矿体和其周围岩层中,以及与之存在水力联系,并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矿坑持续涌水或突水的水源的总称;导水通道是这些水源进入矿坑的途径;危害形式主要指具有温度异常和腐蚀性等特征的矿坑涌水或突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指矿坑涌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小和人员伤亡数量;时效特征主要指矿坑涌水或突水与采掘工程推进之间的时间关系。

如果按照煤矿水害充水水源性质划分,煤矿水害有天然和人为两大类。

天然充水水源型水害包括以大气降水为直接补给源的煤矿水害、地表水充水水源型煤矿水害和地下水充水水源型煤矿水害,湖泊、河流、水库都算地表水充水水源。

人为充水水源型水害包括地下水袭夺水源型煤矿水害和井下老空积水型煤矿水害。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往往致灾时间与大气降水时间同步,或稍晚于大气降水时间。而灾害的严重性与降水强度和降水量有关,一般与降水量呈正比。地表水体一般分布比较集中,水量较大,采矿活动及其影响范围一旦与其形成水力联系,致灾性较强。

3煤矿矿区预防及解决措施水文地质灾害的措施

在实际中,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务必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识,根据煤矿水文地质的现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

(1)煤矿建设生产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建设生产过程中,要把握好“双基”建设工作主线,扎实做好建设生产,将防治水工努力做好。不断健全防治水的安全管理体系,将矿井防治水工作当成第一要务。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防治水队伍的管理,建立专门的水文地质机构,结合当前的管理现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对近些年来发生的重大水害事故进行突出重点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总结经验,通过对以往案例的分析研究,找出相关规律,做好矿山开采中水害预防工作,为煤矿生产最终决策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2)不断深化对水文地质基础工作的研究

对水文地质的补充调查应当有计划的开展,对其勘探工作也应有目的的进行,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勘探方法可采取物探或者钻探的方式进行。水文观测工作应逐步进行完善,建立各含水层水质数据库,对水文地质进行观测和编录,同时绘制石门、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水害防治应当遵循如下原则“预防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对于防治水规划和计划应当细致编制,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3、做好井下防探水措施。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在雨季来临前对矿井防治水工作进行专业全面的排查,对于排查出有隐患的可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做好超前预防工作,将水害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矿区的水害类型、具体特点以及危害程度都应全面掌握,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报告,用以处理整个矿区的水害防止工作,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4结语

煤矿生产中水文地质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对于煤矿安全也起着重要的意义。先进我国在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方面的重视程度较大,因此务必把握好这一机会,提高矿山预防水文灾害的能力,促进矿山经济的持续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巩建华.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2(04):69-71.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8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责任制,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强汛期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及时掌握当地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的暴雨、洪水、大风、雷电等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生产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对辖区两处煤矿企业汛期防范工作进行全覆盖检查,督促企业强化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面开展汛期隐患排查治理,严防水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度汛。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此次检查顺利开展,县应急局成立汛期煤矿安全生产检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检查时间

检查时间:2020年7月8日至汛期结束。

四、督查检查内容

重点检查煤矿汛期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

(一)矿井是否成立汛期防治水领导机构,是否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是否建立汛期矿领导到岗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是否制定遇极端天气停产撤人制度。

(二)矿井是否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的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储备必要的水害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

(三)矿井雨季前是否对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制定雨季防治水措施,建立雨季巡视制度,组织抢险队伍并进行演练,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

(四)矿井雨季前是否认真做好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调查核实相邻矿井和废弃老窑情况,查明矿区内断层、裂隙及老空区的导水、积水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否对矿井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维修,确保水泵、管路、电控等设备保持完好,并进行联合试运转,确保矿井排水能力满足规定要求;是否对井下水仓、沉淀池和水沟中的淤泥,及时清理,并做好记录;是否对防洪沟和排洪涵洞等地面防洪设施进行清挖疏通。

(五)矿井安全监控、人员定位系统是否正常运行,井下电话、调度通讯和煤矿主要负责人通讯是否畅通。

(六)矿井是否制定和完善水害应急预案,开展水害应急演练,并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水害应急预案、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

五、工作要求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9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通风管理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煤矿的通风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通风网络、动力以及控制设施等构成,它是一套完整的井下供风系统。煤矿通风的作用主要是为井下的作业区域持续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供给井下人员呼吸,把作业区的有毒有害气体及矿尘冲淡并及时排出,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改善劳动环境,增强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通常情况下,风流从进风井进入井下,在矿井下流经各个作业区域,最后从回风井将污浊空气排出矿井。在进行煤矿开采作业时,通风系统向矿井下的各个作业地点持续的输送新鲜空气,确保井下作业的矿工能够呼吸顺畅,同时通风系统会将一些煤矿作业时产生的粉尘和其他有害气体从回风井排出,最大程度的降低有害物质对职工身体的伤害,为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

可以这样说,煤矿的通风系统是否正常稳定,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在煤矿企业正常生产中,煤矿通风系统的设计如果不合理,对于煤矿开采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将会极大削弱,从而让煤矿企业的经济收益降低。因此,为了增强煤矿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保证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对煤矿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其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二、当前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煤矿的通风安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有:通风机械设备的选型与质量;矿井通风安全措施的落实与监管力度;矿井通风系统的完善和加强;矿井通风安全与资金保障这四个方面。机械设备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矿井的通风效果,煤矿矿井的通风主要采用的是借助机械或者是自然通风来实现的,矿井通风可防止在采掘过程中的粉尘、瓦斯和火灾的危害。但是在现实中自然通风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矿井必须采用机械通风。风机是机械通风的主要机械,随着采掘过程的不断推进,井下生产系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从采矿的安全的角度考虑,在风机的采购的过程中要注重质量的保证以及供风量的选择,从而保证风机能够适应井下不同时期的风量需求。

对矿井通风措施的监管力度主要是指通风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是从矿井的地质情况、安全人员的素质和机械设备等情况,还必须要考虑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监管体系在矿井通风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要实现煤矿矿井的安全有效运行,监管体系是保证,认真落实通风安全措施,保证井下的供风安全。

矿井通风系统完善和加强,在矿井的通风系统中,主要就是通风的装置、动力、巷道和风流的控制和检测,风向和风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通风系统来实现的,从而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因为通风系统的不完善或通风设施的不可靠影响了通风的效果,造成了通风系统中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矿井通风安全与资金。煤矿矿井的长期有效的运行离不开矿井通风安全的支持与资金的保障,在企业的规划发展上,安全生产的意义重大,可以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在保证通风资金的情况下,煤矿的通风安全管理和安全开发的研究才能得到保证。忽视安全项目的安全资金,会直接造成生产的质量系数下降和矿井安全系统的弱化现象。

三、煤矿通风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一)人为因素的预防

完善法律发挥政策。加强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问题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的相关规定,配备专业化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做好思想统一工作,有效完善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努力构建管理到位、监控有效、抽采达标的瓦斯综合治理的工作体系,真正实现煤矿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的产业化发展。

积极创设良好的通风环境。建设良好的通风环境,有效建立起通风安全的管理系统,能够突出安全第一的地位,通风人员需求从量化向着质化逐渐改变,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目前的现状,有效改变通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努力改善职工的收入分配政策,其安全责任重大,应当对其采取积极的激励政策,虽然相对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职工,通风人员的劳动强度稍低,但为使得经济的分配机制能够从整体上向着效益倾斜,也应细化已有的分配方式,将岗位工种等按照利害程度来进行划分,按照职责的轻重进行划分,消除“轻安全、重生产”的行为和思想,以确保工作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加强安全培训工作。不断强化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努力搞好煤矿质量的标准化工作,加强推进手指口述以及岗位描述等的制度,加强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之间的结合,有效采取模块式的技能培训方法,将系统的知识分成单个的知识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每月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考核的结果应当同员工的奖金相挂钩,使得职工对于自己职位的安全规范能够熟记于心并且灵活应用到岗位实践当中,切实提高职工驾驭自然环境复杂且万变的应对能力。

(二)环境因素的预防

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瓦斯、煤尘控制及矿井通风的管理和计划方案,建立起能够确保通风系统以及煤尘、瓦斯控制的相关程序,利用有效的安全手段不断加强对预报的预测,实施必要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加强机电管理,不断强化局部的通风机管理和通风机管理,充分保证矿井的正常通风。

加强同瓦斯突出矿井以及高瓦斯矿井的瓦斯管理和地质预测管理,高瓦斯矿井、瓦斯与煤突出矿井都必须建立起瓦斯的抽放系统,设立专门的回风巷,积极开展综合治理瓦斯的相关措施,完善管理手段,坚持走矿压、地质、瓦斯治理相结合的道路,实践与科技相结合的道路,将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位。

加大安全投入。有效加强安全投入的力度,加强对温度、粉尘以及瓦斯等危险参数的监测,各项仪器仪表都必须要及时配备齐全,不断提升矿井的安全设备水平,将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能够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设立专门的瓦斯质量监测员,实现全方位的在线质量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和处理,随时对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进行巡查和监测。

加强科技投入,做好局部的通风管理工作。煤矿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局部通风机、巷道断面、通风距离、需风量以及通风方式等条件对风筒进行有效选择,其选择的主要原则就是要保证最大的通风距离应当能够保证工作面的整体需风量,局部的通风机工况点应当在合理的区域当中,在巷道断面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使用大直径的风筒,有效减少风筒的风阻。加强长距离的通风管理和对日常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减少接头的漏风,尽量减轻通风的阻力因素,加长通风的距离,全面实行局部的通风机挂牌管理,保证局部通风机的可靠安全运转。

总之,安全是一个矿井得以生产的重要前提,生产是煤矿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影响通风安全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提升环境控制的能力以及保障通风安全的现代化管理内容,只有将安全搞好,才能使得煤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率先抓好通风安全工作,才能有效保证生产。根据实践得知,加强对制约煤矿通风安全因素的全面正确分析,通过环境与人、机、物、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协调运作,加之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协调努力,能够有效达到防范安全事故的目的,实现矿井的整体安全生产,使得矿井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其安全状况可以得到较好改善。

参考文献:

煤矿井下安全预想篇10

[关键词]矿井;通风系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tD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38-01

煤炭是我国所有生产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经过多年的长期的开采,其矿产资源已经大幅度的降低,其煤矿的布局也有了变化,随着生产开采能力的不断提高,开采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而开采的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高。矿井通风系统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一些矿井通风系统的问题上,有许多的人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及办法,但是由于我国大小煤矿分布较广,环境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些想法和办法并不是很有针对性,在某些方面上一定会有欠缺之处。煤矿矿井通风系统是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的基础。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灾害的防治。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矿井通风系统结构的安全性。正确地评价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以消除和减少危险,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

一、通风系统的重要性

煤矿通风系统是一个复杂而非稳定的动态系统。特别是最近这些年,由于煤矿通风系统出现失误导致的一些重大事故,经过对这些事故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事故都是由煤矿通风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提高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严格排查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在以往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消除和及时排查问题,以通风系统稳定性为主要工作,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一些其他的安全问题,确保系统通风稳定可靠。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对于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防灾、抗灾的能力相对较大,为了能够提高煤矿抵御灾害的能力,一定要观测落实,已风定产,的方针进行通风管理,为煤矿安全监察评价检查提供技术支持方案。煤矿通风系统的必然条件包括,通风系统的结构要合理完备,要求整套系统稳定可靠,且可以控性比较强,这样可以利于瓦斯的排除,防止煤炭自然,能够完全的控制自然灾害的事故发生,还能够及时的消除其它原因引发事故。

二、通风系统的安全性

煤矿通风系统需要具有参数稳定可靠的能力,其煤矿通风系统的主要工作能力是指井下通风网络的风量分配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这样才能够维持供应所必须要求的清洁风量。全省产生中煤矿通风系统的重要性不需要在重复,严格的控制其工作能力。由于受到采矿作业的影响,一些煤矿通风巷道都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的问题,往往由于通风系统设施老化和突发的状况,以及风机突然停止工作,这个时候通风系统的参数就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因素必将会影响到正常运行的动态系统,随着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进行,采取都会有准备、投产、结束与接替相关的工作变化,另外在开拓延伸和通风构筑物等诸多的问题都会引起通风系统网络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的问题都会影响煤矿井下通风的参数。

三、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措施

1、要保证能够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在满足各个用风地点的风量要求,必须要有一定的富余能力。这就要求矿井呗的通风阻力要尽可能的小一些,还要经常检查矿井内的风量的大小,使矿井的有效风量和外部漏风在规范的范围内。3-5天之间最少要进行一次对矿井通风阻力的测定和通风机的性能鉴定,并且进行分析和解算,来保证能有足够的通风能力。

2、完善通风检查制度和风流检测手段。通过检测和监测对井下各个工作地点的风量分配及风流中有害气体浓度,做到早起预测,提前预防,把一些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提高对矿井内有害气体的危险性认识。在矿井内有许多有毒有害的气体,这些有害的气体种类繁多,并且其含量不断的在增加,导致矿井内氧气降低,这样就会造成人员呼吸困难、喘息、心率加快、甚至窒息导致死亡,其次,一些有毒的气体可使人员中毒死亡,比如,我们经常接触和了解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一些有毒的气体,再者,矿井内的瓦斯、氢气、浮游煤尘等,它们在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发生巨大的爆炸力,另外,在浮沉招标可导致尘肺病的发生。以上各类的气体对人都存在严重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在矿井下工作的人员,这些问题会给工作人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四、煤矿矿井通风安全评价结论

通过对煤矿矿井基础资料、测风数据、通风系统、自然风压等内容进行评价评价、计算和判断,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矿井开拓开采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因素、井下各用风地点对保障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因素、影响矿井通风的矿井灾害因素进行排查防范,判断矿井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的影响程度,采取措施对矿井低风速区域、高风速区域进行有效管理,对矿井漏风地点、大小、危害性质等作出细致的说明,进而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评价系统。

总结:

综上所述,矿井通风系统是煤矿开采过程中重要的系统之一,随着我国煤矿事业在不断的发展,煤矿通风更多的是伴随着安全问题,煤矿通风系统是整个矿井生产的核心,不能够及时的有效的做好矿井通风系统,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重大的事故的发生,在矿井通风系统中,通风系统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从而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矿井工人生命安全的手段,是一项长期而永恒的工作,是矿井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为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煤矿企业应该去不断的提高通风技术水平,企业自身及相关监管部门也必须要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完善管理工作,研制和开发适应井下特殊生产活动的煤矿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理论、方法,从根本上解决矿井通风系统安全问题,这对于抑制安全事故特别是特重大事故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允祯,李春华,杨德玉,张东俭,苗素军.矿井(煤矿)通风系统安全度[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01:23-26+18.

[2]吴风国.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3]卢平,朱卫国,姚尚文.地方煤矿矿井通风系统技术改造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6,05:32-36.

[4]何兴,李康来.煤矿矿井通风系统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