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0:32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16-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推崇并遵守待人处事的礼节。在培养儿童礼仪的养成中要从生活点滴做起,要从小做起。当下教育界普遍认可开展关于儿童礼仪养成的指导教育,在孩提时期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个人礼节的基本养成,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现状

礼仪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基本行为准则,能体现一个人的个人素养。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一个人更有气质,更易与人交往,并快速融入社会群体。而当下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多是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性格比较自我。这种过于自私和任性的个性在今后发展中很难受到多数人的喜爱,当然这与当下家庭教育有关系。父母的过于溺爱,使得儿童自身优越感膨胀,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中会觉得自己是独特的,凡事都应该被别人让着。比如,在幼儿园内儿童争夺玩具的现象屡屡发生,这都体现出儿童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更有甚者,有些儿童对长辈也不尊敬,无理取闹。鉴于此,应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培养行为品质优良的儿童,这也是发展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1)系统性策略,模块推进。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中第一点是系统性策略,系统性策略中有对儿童礼仪培养的推进模块,是在原有的儿童教育基础上加强与更新,制订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礼仪模块培养计划。比如开展“礼仪小标兵”的评选,或是以班级为单位评“文明礼仪小天使”。这种比赛竞争的方式能提高儿童对礼仪的重视度与参与的积极性,让儿童以及家长意识到礼仪从小培养的重要性。在学校要注意加大对礼仪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股礼仪之风,渲染一种和谐氛围。另外,模块推进中还可组织礼仪监督员,比如请大班的儿童去督促小班弟弟妹妹的相关礼仪行为,表现好的提出嘉奖,表现差的就需要监督员协助并指导其一直到行为优秀为止。利用这种互助合作的理念进行礼仪养成教育还可增进儿童之间的沟通,强化儿童合作的观念和意识。

(2)动态性策略,成长追踪。生态式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二点是动态性策略,讲究对儿童成长的追踪。将儿童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进行一次完整的记录与调查,结合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外界因素,如人的因素、物质的因素、精神的因素等,综合考虑后观察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以儿童本身教育培养为主体,关注个性,突出其发展。既不能太过张扬地培养,也不能采用太过陈旧腐朽的教育观念。要不过度限制也不过度放任,在儿童自身礼仪养成的过程中不失自身个性的发展,要让这种礼仪教育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事,太过突出与强调则会让礼仪失真,要让儿童体会到尊重、谦卑、礼让等高贵品质。

(3)互动性策略,家庭介入。互动性策略是生态式儿童礼仪教育培养策略的一个重要方法,主要强调家庭的介入。生态式主要核心指导理念是顺其自然保持物质原有的属性,生态也指一种平衡关系,对儿童的礼仪教育需要儿童家庭这一重要因素。若家长本身缺乏对礼仪的认识,那么自然对孩子的培养也会欠缺,因此,要引起家长对儿童礼仪培养的重视。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家庭礼仪小标兵,评选出最佳模范礼仪家庭供大家学习。另外,推出有关礼仪的竞选活动,让家长开始注重其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礼仪的认知。在校园内部还要扩大学习礼仪的宣传,组织家长一起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行为,让家长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对小孩的教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善儿童行为,提高儿童礼仪素养。

(4)融合性策略,环境渗透。对儿童的生态式礼仪教育培养还有融合性策略,这需要环境的渗透。生态式教育培养概念的核心是和谐,讲究的是在和谐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对儿童的礼仪教育培训,而和谐环境的构成需要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注意在学校内营造出一种雅致与互让、尊敬、谦卑的礼仪之风,让儿童能在优雅氛围的渲染下受到启发,逐渐完善自身的礼仪行为。另外,在家庭中,父母要耐心教导儿童学会分享,学会帮助别人。在校园四周可张贴大量关于礼仪的宣讲信息,校园的相关装扮也可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进行整体布置,将这些环境礼仪与行为礼仪融合在一起才能突出生态式礼仪教育的和谐统一。

三、结束语

本文就生态式的儿童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对儿童礼仪教育要采取生态式培养,注重儿童自身的发展,进而增强其自身素养,要结合校园与家庭协调统一开展对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才能保障最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黎敏.生态式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六朝时期文化多元兴盛,童蒙教育也极为兴盛,涌现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蒙养教材。一般我们提及古代蒙养教材,言必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千字文》就诞生于六朝时期,同一时期的《开蒙要训》也对当时的童蒙教育、儿童的品德的培养与塑造产生了深远的教育影响。

我们试着透过六朝的文明礼仪教育,探讨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规范,包括基本生活规范如何形成,家庭内部有哪些伦理要求,以及如何预热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对这些文明礼仪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的同时,能合理发扬和继承优良的礼仪教育思想,以对当今儿童礼仪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六朝儿童礼仪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

修身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中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养的道德发展路线,认为修身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是道德发展的关键环节。实际上各朝各代的儿童教育都非常重视修己立身,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教育也是如此,包含了丰富的修身思想。

《千字文》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思想,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等,这些要义的基本意思就是,男女要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女性要梳理贞洁的妇道观,而男性则应该效仿贤良之人。还有知道自己的缺点要及时改正,如果有能力办成一些事情一样要竭尽全力。不要随便去议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于仰仗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就不思进取。又比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是说,养成了好的道德,就有好的名声;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要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保持自己天生的善性,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会转移改变。《千字文》本是一千个字的识字书,但因为涵盖了一些德育诉求,且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所以儿童在进行识字学习的同时,也受到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六朝儿童礼仪在于基本生活规范

古代的儿童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基本生活规范和生活礼节。可以这么说,古代的蒙养教材有两大功用:一个是道德教育的培养和塑造,另一个就是生活规范的养成和培养。《开蒙要训》是六朝马仁寿所著,是六朝时期重要的儿童教育课本,主要涉及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用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视为六朝时期底层儿童读书学习的重要的学习起点。《开蒙要训》中归纳了起居卧室、女红服饰、器用饮食、库仓宅舍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涉及了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如“帷帐床榻,毡褥威仪。屏风倚鄣,幔幕悬垂。”等体现了对于生活起居卧室的整洁、规矩的基本生活规范。还有一些生活用具的摆放、布置等,所以好的礼节也是从生活的细节中逐步培养的。《千字文》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细节和生活规范,如“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就是说,穿着要整齐端庄,平时仪态要从容,高瞻远瞩。“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就是说平时的饭菜,要适合口味,让人吃得饱。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儿童礼仪养成的一般顺序,就是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等生活礼仪和规范的养成中起步,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应对中涵养德行、培养习惯。

三、六朝儿童礼仪关乎家庭伦理思想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六朝也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教材就是《千字文》,其中关于家庭伦理思想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如“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地、水、风、火”,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仁、义、礼、智、信”。诚敬地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还有“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说的就是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孝道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又比如“上和下睦、夫唱妇随。”说的是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这些都体现了六朝时期,人们试图向儿童传达的家庭伦理:家庭要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夫妇要一唱一随;儿童在外要听从师长教诲,在家要谨遵母亲的教导;对待长辈要尊敬有礼,同辈间则应相亲相爱,做到和睦共处等。这些儿童教材,主要教导儿童在家庭内恪守家庭伦理道德、恪守孝道以及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之道,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影响儿童、启示儿童。

四、六朝儿童礼仪涉及社会交往教育思想

社会交往是人类重要的存在方式。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之中,与人互动,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交往环节。儿童“智识未开”,与人交往基本出自自身本能,需要相应地教导和指引。六朝的儿童教材中,也有大量与人交往等处世的礼仪思想,指导儿童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的相应要求。《千字文》中,“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与志趣相投的人结交,在才能和品行上互相劝谏、互相告勉。要保持纯洁的天性,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常怀仁义慈爱之心,不弃正义廉洁之德。又如《千字文》中,提出“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也指出了相应的处事原则,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们的心情。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六朝时期的儿童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礼仪教育也涉及多个方面,伴随着著名的蒙学经典《千字文》的问世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教育影响。六朝时期的儿童礼仪除了上述的个人修身、社会交往、生活规范以及家庭伦理之外,还有为学惜时等思想。当然这些脍炙人口的教材之中,还有一些相对落后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仪,对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六朝礼仪教育思想中值得吸取和借鉴的内容,做到合理吸收,继承与发扬,做到对于古代儿童思想的当代转化;继续引导儿童、涵养其道德,濡养其文明礼仪习惯,最终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与探索

幼儿时期儿童由于缺乏一定的礼仪教育,往往会导致礼仪行为的严重失范。具体可以表现在对长辈缺乏礼貌、对同辈不懂谦让,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取闹、不关心他人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见幼儿在饭店等公共场所大声喧闹、随手乱扔垃圾,在幼儿园内抢夺玩具、霸占游戏器材或在就餐时挑挑拣拣、哄抢自己喜欢的食物却把自己不喜欢的菜夹到别人碗里,在别人家做客时上蹿下跳、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私自带走等现象。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各地区各幼儿园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提出实施计划等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更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解决。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交往礼仪

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幼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幼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2.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幼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3.学习礼仪

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二、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

1.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幼儿从早上进入幼儿园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通过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使幼儿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幼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幼儿文明用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幼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幼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幼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4.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幼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应通过举办幼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幼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幼儿,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模仿的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5.利用节日,实践、渗透礼仪教育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礼仪实践;策略讨论

一、学前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文明古国,历史上有很多在礼仪上启蒙性的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学习礼仪可以给孩子怎样的帮助呢?首先,这可以促进幼儿独立和自信的培养,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帮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和交往的能力。其次,良好的礼仪素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第三,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良好的礼仪素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倾听、理解和倾诉,从而保持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状态。

二、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的措施

1.了解儿童的首要条件是尊重

要更好地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与儿童平等相处,以玩伴的角色并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和幼儿交往,做错事主动向幼儿道歉,时常倾听幼儿的想法,尽可能多地与幼儿聊天,在看到幼儿做错事的情况下,要尝试着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当幼儿意识到老师的尊重,常常会产生“老师很喜欢我”的喜悦感,从而尽可能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

2.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儿童,因材施教

研究表明: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幼儿在不同时期身体和心理发育速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细致观察下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儿童。作为教师,在观察中了解幼儿在行动背后的真实目的是很重要的,不要妄下结论,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自闭症。幼儿更需要的是大人注重他们的成就,相信每个幼儿都怀着美好的愿望。

3.通过各类活动增强儿童的礼仪意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儿童这样的天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从日常生活入手,开展一系列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比如餐前饭后的卫生礼貌,鼓励幼儿与朋友、老师和家人打招呼,礼貌邀请别人参加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养成遵守礼仪习惯的意识。

其次,游戏也应该是礼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对于游戏的参与度都非常高,这样积极主动的场景自然是开展礼仪教育的良好平台。如: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举办家庭用餐礼仪的活动,评选出最佳文明礼仪家庭,给予一定奖励,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平时在家中也能更加注重对幼儿各方面的礼仪教育,起到了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效果。

最后,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节日,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开展不同的礼仪教育活动,组织幼儿给朋友、家长和老师制作小礼物,送上一份祝福等,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加强尊重别人、亲近朋友的意识,也能削弱幼儿常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观念和良好的礼仪习惯会给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帮助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应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共同合作来完成对幼儿完美人格的构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礼仪教育观现代启示教师修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漫话》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上,他继承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人生下来的心灵仿佛一张白纸,能随意在上面涂写。这种观点成为他道德教育学说的理论依据。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在“绅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从培养“绅士”的目的出发,对教师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都给予我们很多的现代启示,并对今天的教师修养产生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洛克的礼仪教育观

1.礼仪教育是培养绅士的必要途径。洛克非常重视道德的培养,认为英国的“绅士”只有接受礼仪教育,才能在上流社会中周旋。⑴具有理智、大方的品德。在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何事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并在众人的面前显得“得体”。⑵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在交谈中“谦恭有礼的态度既不会遮掩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度;反而可以使他们引人注目,使他们所说的话占尽风头。一个不当的论据或是平庸的观察这样提出时,加上几句不同凡响的礼貌的对他人的意见表示尊重的开场白,便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声望和尊重。”⑶养成礼貌、节制的习惯。他认为“当别人正在谈话的时候前去插嘴,用反驳去打断别人的说话”是一种极其鲁莽的行为,即使反驳时也要“极端温和,措辞要婉转”,禁止“不合时宜的,使人动怒的言语和举止”。同时,他反对“礼节过繁,固执地坚持不合时宜的、令人不能不感到愚蠢或羞辱的礼节强加于人”,而应“与人交流时对每一个人表达一种合适的普通礼节及致意,借以表明自己的尊重和善意”。

2.礼仪教育是儿童成长的稳固根基。洛克强调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及早抓紧”,使他从小在言谈举止上“养成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的习惯”。良好礼仪的形成需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反复的、刻苦地训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礼仪文书的表达。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很自然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并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显现出良好的风尚。同时,对于儿童在训练中所表现出的优劣,要采用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主要是一种称赞、鼓励和赞扬,而非物质。要多奖励、少惩罚,因为“儿童对于称赞与鼓励――也许比我们所想到的还要早一些,是极其敏感的”,“他们也会为自己行为的优雅而自豪”,而对于惩罚,尤其是鞭挞,是“教育上最为不当的一种方法”,会使儿童感到屈辱,在心灵上埋下阴影。

3.礼仪教育是教师修养的首要内容。洛克认为“做教师的人,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教养,娴于礼仪”,才能为儿童树立榜样,并培养成上流社会所需要的“绅士”。他对于优秀教师的标准是“应当拥有良好的教养,通晓礼仪,无论何时、何地以及与哪种人打交道,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他还强调:“一个有才华而又上了年纪的人,尽管他自己对于任何学科没有多少心得,仍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但是他若对于人情世故尤其是礼仪,是一个门外汉,他是决不可能将被指导者引上正途的。”而且这种修养是表里如一,贯穿始终的。由此,洛克对于教师修养的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⑴具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绅士”,且“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幸福,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教师应具有“很大的镇定力、忍耐力以及温柔、勤勉、谨慎种种道德的人。”他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校所教的主要内容,认为德行的培养只能在家里由父亲或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来完成,而反对到学校去受教育。挑选教师要“比平常格外小心,存一种替他选择配偶”一样的谨慎态度。而“宜于教育青年绅士和形成青年绅士的精神的人不是到处都可以找到的。”“应从四处去访求”,在寻求“一个教员或导师的时候,不可照普通的情形一样,心里只是想着拉丁文和逻辑,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是品质。”⑵具有“为人父亲”的责任意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洛克也提出:“假如你能得到一个导师,他能自居于为人父亲的地位,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喜爱这种事情而又自始就能努力去把它们付诸实施,并感到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热心这项工作,孩子在学习与礼仪方面,必定能在短期内获得意外的成就。”他强调必须尊师重教:“为了保持导师对于学生的威信,对于聘请的家庭教师,全家人同样尊敬他,因为父母或别人轻视的人,你是不能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⑶具有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洛克指出教师一定要表里如一地言传身教,因为“儿童的行为方式,大半通过模仿得来的”,“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所以,“导师应以身作则,导师自己如果任情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量的,自己如果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则儿童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所以,他应该时时留心,不可使儿童受到不良的榜样的影响。”而“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指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所以,他要求“做导师的人自己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⑷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洛克认为教师在训练上要对学生严格要求,鼓励他们主动探究,不能强迫,甚至鞭挞学生;而在平时应像慈父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态度温和,多与学生攀谈。”“对学生表示一种慈爱和善意。”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感觉“舒适自如”,“获得他们年龄应有的自由”。教师要“在他的一切教导上面还要加上和蔼的成分,他的整个举止应该显得慈和,使学生知道他是爱他,为的只是他的好处,这是使学生发生爱好,使他因此肯去听课,与他爱好他所教导的事项的唯一方法。”他强调:“负责教养青年的人,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⑸具备良好的礼仪风度。洛克认为礼仪应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姿态。“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他强调:“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

他要求教师应具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风度。他指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在逐渐将人世的真情实况显示给学生,在使学生喜爱,并且模仿优良的与值得被人称誉的行为;在当学生正做这种行为的时候,给他力量和鼓励。”

二、洛克礼仪教育观的现代启示

1.规范个人的社交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仪规范着个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人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被时代和社会大众所接受。

2.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古人早已总结出礼仪在百姓安居、国家安定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在当前民主社会中,礼仪同样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沟通社会不同个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的心灵得到进化,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逐步增加。家庭作为社会团体中最小的单位,关系到整个大家庭的长治久安。要将这种平等友爱的礼仪观念从家庭扩散到社会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3.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几百年过去了,绅士的徽章仍然属于英国,他们一直恪守着自己的礼仪传统,而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丰富的礼仪思想,如何来维护、发展、运用它们,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礼仪文化正在逐步占据着我国的市场。我们应在批判吸取的同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完善教育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也随之发展:它既包含有深厚的文化,又囊括了精妙的伦理;它既属于教育的内容,又属于教育的手段;既是技能教育,又是做人教育。这些都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完善。

5.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担负着重大的职责。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通过“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学生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同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能、创新的思想观念。

6.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师生关系体现为师道尊严。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由传授型转变为研究型,由主体转变为主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7.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在长期注重智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尤其是礼仪教育。考查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形成了一种道德习惯,而这种道德习惯的养成要靠持之以恒的礼仪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品质。因此我们应从小陶冶他们的言谈举止,最终将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并形成高尚的品德。

8.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儿童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会在儿童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我们提倡家长要做儿童的榜样示范,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另一方面,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儿童习得良好的习惯,而不应仅靠说教和惩罚。要和儿童讲理,多奖励,尽量避免体罚,而必要的责备、斥责应该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也不能放纵不管,流于溺爱。

总之,洛克作为17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礼仪教育观集中反映和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兴资产阶级所赏识和需要的青年绅士的风度品格,这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是教育领域中一座意义重大的里程碑。尽管他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双重性与不可避免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但仍然有值得推崇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幼儿;文明意识与行为习惯;培养;意义;教育

礼仪是社会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它不仅有利于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形成,同时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文明礼仪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相连。人在幼儿时期的可塑性很强的,幼儿在进行文明礼仪培养的同时更加需要使其符合社会的变化,幼儿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都会受其影响,为幼儿的人身观和价值观确定榜样。

一、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活动中,文明礼仪和行为贯穿到我们的整个生活中,在西方国家中,文明礼仪不仅体现在个人素质上,而且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多个环节。但是在近几年我国国人的言行表现和行为习惯却遭到很对国家的讥讽。这对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良好的文明礼仪培养不是利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的,所以注重我国国民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抓起。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素有礼仪之帮之称,中国以彬彬有礼的形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现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批判中国人道德素质低下,无秩序、不排队、山寨商品,还有很多出境游客不讲文明、在古建筑上刻字、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这些事件都严重损害我国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所以加强国人的文明礼仪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儿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的过程中,要告别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要进行反复的告知教育,要注意孩子的感性培养,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让文明礼仪的意识通过传播的形式灌输到孩子的思想中去。

1.加强孩子在幼儿时期的习惯养成。

幼儿时期的儿童对道德和良好事物判断的差别很大,因为幼儿时期孩子对道德没有明显的事非观念,同时他们对道德的判断只是单纯的依据行为,并不包含动机,在这一阶段儿童对事物的对错判断往往凭借主观意识,不是理,对事物的判断是通过直觉来进行推理的。这时候教育者不能单纯凭借口头教育来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养成文明礼仪行为要通过恰当的活动来进行传输,例如通过游戏进行实际的行为培养,使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其明白自身行为的意义,培养良好的礼仪和道德标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以幼师为榜样,习惯模仿幼师的一举一动,对此,幼师可以将一些习惯用语,如“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应用到生活中,为幼儿提到榜样示范作用。

2.重视幼儿教育方法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之间需要尊重,在进行幼儿教育中也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就是尊重其天性,同时要根据其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在幼儿的教育中需要榜样教育,榜样能给幼儿足够的直观性,并且容易接受,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榜样,使其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一生中都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父母可以在生活中为孩子灌输最直接的社会意识,并且利用良好的文明礼仪来规范自己,利用文明礼仪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使孩子的心灵在受到熏陶的同时,表现出最好的文明行为。父母可以为幼儿成长提供重要的成长环境,所以在生活中必须提高大力提倡和文明宣传的力度,要积极表扬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设计标志,发挥其潜移默化作用

由于幼儿的年龄孩子很小,有很长的成长时间,这一阶段也是学习的黄金阶段,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长时间的语言教育会使孩子觉得啰嗦,增加其逆反心理,这为幼儿以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幼儿主动发现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接受,并使其自觉遵守,例如可以在教育中使用幼儿感兴趣的儿童画形式进行教学,这些儿童画可以有效抓住孩子爱玩、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这对孩子不仅是一种心理暗示,同时还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明白在“何地做何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礼仪行为,使其得到潜在的默化培养。

4.注意强化,发挥其固良除劣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观察自己的某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会逐渐形成,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假设,这些假设指导着儿童日后行为或行动。在通常情况下,儿童根据这些假设做出相应的行为时,会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肯定是一种强化,会激发儿童继续从事这类行为,否定也是一种强化,否定的评价会让儿童设法抑制这类行为的发生,或设法逃避这种否定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如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情境讨论、直接干预等,来肯定幼儿适宜的行为,否定其不适宜的行为。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7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剂,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礼仪教育,也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我园申报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家园合作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的课题,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对幼儿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家长加强了培训指导,效果显著,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儿童礼仪品格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

【关键词】

礼仪教育实践成果

【正文】

一、课题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四方的“礼仪之邦”。礼仪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家庭、社会、幼儿园需要三位一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未来人口的组成部分,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利益,也影响社会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剂,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礼仪教育,于是我们申报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家园合作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的课题,提出了“让女孩成为淑女,让男孩成为绅士。”的口号,毋庸置疑,这个口号所蕴涵的“有修养、懂礼貌、豁达大度、讲究谦让”韵味是耐人寻味的。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孩子从小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孩子们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或者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如此以来,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可爱的性格”。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也会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早晨,幼儿会满脸欢笑的向老师问好,但是见到同伴和同伴的家长却沉默寡言,而且大多数幼儿不能主动和家长说“再见”,有些幼儿头也不回的摆摆手就跑到了座位上;离园时,刚出活动室的门口,孩子就把手里的文具或衣物一股脑儿的扔到地上,话也不说一句的跑去游戏或玩滑梯了,家长则边喊着孩子边捡起物品追过去;活动室的地上有了纸屑,当老师请孩子捡起来时,孩子会说:“不是我扔的!”;自由活动的时候常会有孩子喊:“老师,他抢我的积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幼儿常常会对同伴、家长大嚷大叫,等等。这些都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儿童,在灵活思考问题、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视野开阔等方面的优势显著增长,但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显然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由于家长的溺爱,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气,例如: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不会礼貌、谦让的与人交往;独断、霸道、自私、唯我独尊等等。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儿期恰好处在以自我为中心时期,所以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我为主,缺乏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引导幼儿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小天地”而增强其社会性,培养幼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易受外界的影响和支配。礼仪教育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渐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二、具体措施及做法

(一)课题实施具体措施:

1、小目标、低起点、多循环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实施礼仪教育时我园采取小目标、低起点、多循环、勤激励的原则。一学期为一个研讨小阶段,每学期根据幼儿在园日常生活的环节确定一个子课题,抓住一点对幼儿实行细致、深入的教育研讨,通过调查问卷――制定小方案――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最终小结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使我园在礼仪教育的研讨实践中做到了抓一点精一点,避免了多方面着手却不能深入到底,面面俱到的弊端。

2、新确立子课题探究与有成效子课题内化相结合

在新学期对新的子课题进行探究实践过程中,要把已经取得经验和良好成效的子课题继续坚持,使幼儿将行动逐渐内化为习惯,这样,通过几年的研讨实践,最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文明礼让,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如果研究了新的子课题就丢了取得成果的子课题,将会一事无成。

3、习惯培养为主、集中教育为辅

“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这是蒙台梭利儿童观中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儿童的成长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才能实现,所以如果礼仪教育以知识的教授和行为的讲解为主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园采取了幼儿有抓手的、操作性强的、能够反复实践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主,配以儿歌形式的知识讲解教授,逐步实现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

4、师幼家共同成长

幼儿喜欢模仿,幼儿崇拜老师,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每学期我园都会以确立的子课题为主要内容,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礼仪培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使教师不仅要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行为,更要以自身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在取得家长配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挥幼儿“自我中心”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家庭礼仪教育的主人,让幼儿成为家长学习礼仪的老师,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同时使在园学习的文明礼仪行为得到巩固、深化。

5、多游戏、多鼓励、好榜样相结合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玩儿”是幼儿的天性,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礼仪活动,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使幼儿学习、复习、内化,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在对幼儿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多鼓励,勤表扬,对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不成熟、不完美甚至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循循善诱,热情耐心地加以纠正,使学习礼仪成为幼儿喜欢的、爱做的、快乐的事情。孩子的榜样带头作用是无穷的,当有的孩子看到同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们也会学着同伴的样子去做,努力加油,希望老师表扬自己。所以除了成人自身的榜样作用外,还要在孩子中间树立好榜样,幼儿都喜欢接受赞扬,所以孩子的榜样作用更能鼓舞孩子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题总体实施方法

1、教工礼仪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在进行子课题研究前,对全体教工进行相应内容的礼仪培训,教师自身有力量好的行为表现,才能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们,才能真正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大力加强对教师的礼仪培训,使全体教师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通过互学互促使得良好行为逐渐内化。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根据幼儿园实际、各班实际创设室内、班级环境。布置礼仪教育主题墙饰、文明礼仪标语等,以此来为幼儿营造良好礼仪氛围。同时通过幼儿园设立“小小礼仪值周生”,“我是文明小卫士”等活动加强对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监督。

3、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幼儿一日生活处处是教育,教师充分利用集中教育、随即教育等等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活动,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将礼仪知识渗透在有趣的教育活动中。使得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同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时时受到启发和教育,使幼儿在看中学,在动中学。

4、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也是实施礼仪教育的另一条途径。如:教师节的“尊师庆祝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三八妇女节的“我爱好妈妈活动”等等,通过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参与、讨论,培养幼儿的爱心、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有重点的让幼儿了解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

5、采用多种形式,做好家园共同教育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家长礼仪培训,组织家长自我学习、互相交流,积极鼓励家长为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提出好的建议。

三、研究成果

我园的研究课题上报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礼仪、品格、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儿童礼仪品格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

历经了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发展变化上可以充分肯定我园园本教研的研究成果,通过全体保教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完成了课题的预设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1、幼儿良好礼仪行为初步形成

首先礼貌用语在幼儿园随处都可以听见,“你好”,“请”、“谢谢”常挂嘴边,“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其次、学会了尊敬父母长辈,那种幼儿园一个样,回家另一样的现象不见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能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不撒娇、有要求能主动与父母商量;第三、幼儿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改变,他们无论在礼仪活动中还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形成了“文明大方,礼貌交住”的良好个性,知道对待同伴要多关心、不轻视,会自由结伴,懂得互相谦让、互相分享,能对自己的、同伴的各种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及时纠正自身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等。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

小班幼儿:能够保持仪表整洁,正确洗手、穿脱衣服,自己用餐、喝水,逐渐养成爱清洁、勤盥洗的习惯,主动招呼熟悉的人,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成人启发下能帮助他人,初步适应集体生活,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处的快乐,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能够随时检查自身的仪表着装,在老师的引导下使自身保持文明的仪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宜行为,学会辨别、评价是非,好坏,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能互帮互学,知错就改。幼儿已经具有了同情心和责任意识,关注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学会合作,能主动地轮流和分享。

大班幼儿:能够自己搭配衣着,形成初步的仪表审美,并能自觉发现、提醒他人仪表的不足,帮助改正,从而保证自身及周围的人有文明的仪表,在自身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同时,能够自觉的监督他人,提醒身边的人使用文明用语,能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尊重他人需要,学会了选择,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能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2、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中,能做到端庄稳重、落落大方;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见面主动地问好或点头微笑,活动内外合理使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言;善待每一个幼儿,不挖苦、讽刺幼儿。教师树立了以科研促教育质量提高的观念,在礼仪教育中,教师能把礼仪的内涵有机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加以渗透,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一位家长说:“你们的礼仪教育就象一条线,把各种教育都串起来,真正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这说明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家长,使家长对礼仪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主动配合教师,自觉注意言行,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四、课题深入研究与展望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幼儿文明礼仪培养

礼仪,是基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与人生幸福相辅相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与全民素质紧密相连。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幼儿的整个人生,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奠基作用。

一、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时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的交往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人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曾几何时,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的国人,其语言表现、行为习惯却在国外受到了讥讽,这对我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无异设置了一道屏障。但这道屏障不能靠法律、法规来强行拆除,因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属于道德文化层面的问题,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来解决,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国民特别是幼小儿童进行必要的引导、训育和教化。

1.从“礼仪之邦”到“礼仪丢失”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曾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早就把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在我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社会上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趋严重,国人的礼仪素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曾几何时,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我们称其他国家为蛮邦,可现在却是很多人都在批评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中国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中国人造假卖假,中国人不排队、没有秩序,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说话、谈笑、争抢座位……真是数不胜数,好像中国人全身都是问题。许多出境游客因为不讲文明,不懂礼仪而丑态百出,受到外国人的嘲讽。可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国人文明礼仪的缺失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2.和谐社会呼唤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讲文明、重礼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因为不论社会怎样变迁、世事如何沧桑,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文明礼仪作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交际手段和交流工具,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桥梁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尚若一个社会不讲文明,不重礼仪,人人语言粗俗、行为鲁莽,个个自我中心、不懂合作,没有公德之心,缺乏君子之风、绅士风范,那么,这个社会能谈得上和谐吗?

然而,由于经济、文化等种种原因,在社会转型期我们一些好的传统丢失了,而新的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规范尚未形成。由此,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产生了,一些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不良行为凸显了。十多年前,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孩子的外婆去幼儿园接他回家,孩子一出幼儿园就对外婆说:“外婆,以后我们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乱冲,今天老师刚教的,否则会出安全事故。”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农村老太来说,什么是斑马线?为什么行人要走斑马线?她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可她却在四、五岁小外孙的讲述和指点下,知道了斑马线是画在马路上的横线条,理解和掌握了横过马路时行人要走斑马线这条交通规则,类似的现象,在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娄见不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年轻一代的行为习惯及文明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见,对年轻一代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3.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之缺失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国民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期的教育培养。然据我观察,当今社会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缺失的问题相当严重。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家中来了很多客人,父母让孩子自己去玩,可孩子却出现了“人来疯”,不但不离开,反而在客人间窜上跳下,还时不时地将客人推来让去,将客人的茶杯打翻;饭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小孙子把筷子伸到奶奶面前的盘子里乱挑……在这些孩子身上,你能看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明礼仪吗?

现在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而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成人的教养观念以及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因此,在幼儿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之和艺术、劳动等类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交往、合作、诚实、守信、知礼仪、守公德,不仅有利于孩子教养的提高及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偏差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时期,可塑性强,因而也是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和训练的最佳时期。但由于人们对早期教育的片面理解,有的父母只注重子女智力的早期开发,而忽视其他方面,特别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有些教师对此也不够重视,从而不但使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了幼儿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偏差,致使教育没有明显的效果。

1.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培养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由于受传统的文化观念及整个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显得很不理性。人们极度关心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传授,有些儿童甚至于才几个月大就开始上起了各式培训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里的活动明显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而对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活动却表现出明显的分量不足。有调查显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包括社会认知)、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正因为如此,目前幼儿发展中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就显得较为突出。如不少幼儿被问到如何与他人相处,怎样做一个有礼貌懂礼节的好孩子时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到了生活中,文明礼仪就丢到爪哇国去了。不仅如此,不少幼儿尚没有初步形成用餐、入厕、倾听、阅读、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行为习惯,如果任凭这种倾向蔓延和发展下去,幼儿在社会交往行为方面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这对孩子,对未来社会,都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加强对幼儿的行为指导,切实改进现有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让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2.重消极禁止,轻积极建构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家长和老师总喜欢摆出长者的面孔,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常常是消极禁止的多,积极建构的少。比如,看到孩子争吵,老师往往会说“不准吵闹”;看到两个孩子争抢一个玩具,会说“不要争抢玩具”“不要把玩具弄坏”;对待儿童中的欺负现象,常会对强的一方说:“不能欺负人”、“我不是讲过,不能骂人吗?”有时还会对弱的一方说:“你也不好,不是让你别跟他在一起的吗?”对户外活动中不安全的行为会对着孩子叫:“不要站着滑滑梯”、“不能推搡小朋友”、“不要往上爬”……看到小朋友不爱护图书,会说:“不要乱翻书”、“不要把架子上的书弄乱”;对儿童不注意环境卫生的问题,常以“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吐痰”、“不准到处乱涂乱画”等话语来禁止儿童不文明的行为,而希望幼儿怎样去做的积极且规范的建议却常常被忽视。要知道,孩子都存在着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成人的不要(禁止),在孩子听来就等于是“要”的指令――他马上去尝试的,就是你禁止的“不要”。

3.重观念灌输,轻形象树立

在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表现出明显的重观念灌输轻形象树立的特点。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老师对孩子说,“要爱清洁、讲卫生,做个好孩子”、“好孩子应该是懂礼貌,讲道理的”、“不听话的小朋友,老师是不喜欢的”、“玩具应该大家玩,好孩子要学会与人分享”,等等。但家长、老师并未在适宜的场景中示范给孩子看或给孩子模仿的对象,这往往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却不知应该如何去做。如某幼儿园中班有个男孩,是老师公认的不听话的孩子,不守规矩,挨批评后却总不肯认错。有一次,又因招惹别的小朋友被老师惩罚时,实习老师在他耳边说“某老师生气了,你去向老师道个歉吧。”这时,他才嗫嚅着说“我不晓得怎样道歉,老师,你教我怎样道歉好吗?”可见,许多时候,对于缺少自主能力的幼儿来说,并不是他们不想学好,而是不知该怎样做,因此,对于处于动作思维及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学前儿童来说,形象的树立对习惯的养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培养的对策

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洛克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休谟也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是从感觉经验来的,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更是明确地告诫我们说:“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因此,在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反复告知,不断提醒的做法,注重积累孩子的感性经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文明礼仪通过活动浸透到幼儿的骨子里去。

1.转变观念,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所进行的经典幼儿道德发展研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根据其研究结果可知,幼儿的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直观性,这表明幼儿期的儿童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是非观念的,他们对某一行为的道德判断只是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去考虑行为的意向和动机,而且,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判断通常是全对与全错的“对立道德观”,他们的行为规则往往来源于自动的反自觉行为而非理性,对事物的判断也通常是凭直觉而非推理。所以,在这时候,教育者不要希望通过口头教育来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而应当组织各种活动,如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等,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使他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而明白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尊重幼儿,采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

尊重幼儿,就是尊重幼儿的天性。刘晓东老师说:“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对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要尊重幼儿的天性,依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采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

(1)树立榜样,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

榜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因此,教育中要注意树立榜样,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表率,特别是在师往中,老师更要注意自己的礼仪行为,为孩子提供鲜活的生活场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引路人,所以更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如若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都能树立潜移默化的意识,以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以文明礼仪影响孩子,必定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幼儿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在幼儿园大力提倡和宣传文明礼仪,表扬鼓励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正确的榜样,为孩子们营造可供学习模仿的环境。

(2)设计标志,发挥其潜移默化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小,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传统的语言提示,不但孩子觉得嗦,也给教师对幼儿一天生活的组织工作带来不便。为了体现当代幼儿教育中让幼儿主动发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新观念,让孩子从被动养成习惯转化为主动遵守规则,自觉形成习惯,可设计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标志图,让幼儿有条不紊、不知不觉地形成礼仪习惯。例如,可采用儿童画的技法,设计乐于助人标志、自觉排队标志、走廊禁跑标志、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标志、不含着食物对人讲话标志、打喷嚏用手捂嘴标志、使用礼貌用语标志、不打断别人谈话标志、主动问候标志、解手后冲水标志、洗手标志等,这些形象可爱,一看就懂的图画,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又随时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幼儿一看到这些标志就知道在什么地方、该怎么做,久而久之,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就得到了潜移默化培养。

(3)注意强化,发挥其固良除劣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观察自己的某一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会逐渐形成“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是适宜的”假设,这些假设指导着儿童日后行为或行动。在通常情况下,儿童根据这些假设做出相应的行为时,会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肯定是一种强化,会激发儿童继续从事这类行为,否定也是一种强化,否定的评价会让儿童设法抑制这类行为的发生,或设法逃避这种否定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如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情境讨论、直接干预等,来肯定幼儿适宜的行为,否定其不适宜的行为。举个例子:游戏时间,莉莉想参加小玲与诗语玩的“娃娃家”,可小玲她们没有任何邀请她加入游戏的意愿,莉莉生气了,就抢了娃娃家的灶具。针对这一场景,老师进行活动总结时,就可以把它展示出来,让幼儿讨论场景中人物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就会在一致的肯定声中得到加强,不良的行为因被同伴否定,从而也会销声匿迹。

总之,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应在幼儿的生活中,通过各种适宜的形式内化为儿童的一种意识,一种生活方式,最终成为幼儿的生活习惯。那么,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任凭什么超然之力,都无法从他们身上抹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单行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王秀玲.幼儿(2~6岁)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3.1-2.

[3]周晓亮.《人性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3.15.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9

XX年春季我校少先队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知荣明耻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结合上学期少先队活动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及教训,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落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和雏鹰争章等,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及要求:

(一)加强和改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

少先队组织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认真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

继续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在少先队员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产生民族自豪感。要通过板报、班队会、演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法制观念。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二)以“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为载体,狠抓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要以少年队组织为龙头,以“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使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

1、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先锋,推动文明礼仪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2、以少先队大队的名义向全体师生发出践行文明礼仪的倡议,动员师生人人争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3、学校少先队组织要重温《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统一规范学生在学校,在社会,在家里的文明礼仪行为。

4、各班要开展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班队会,发挥班队活动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宣传教育作用。

5、精心布置学校教师和校园环境,用宣传画、手抄报、书法作品等有教育性的宣传品感染、陶冶师生,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讲规范、讲礼仪、讲公德、讲文明。

6、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熟知主要条款内容,并填写好少先队活动记录表。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举行《守则规范记我心》演讲和歌咏比赛。

7、继续抓好升旗仪式活动和“文明班级”评比工作。建立健全值周制度,评比结果每天一公布,每周一小结,并举行授旗仪式。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克服空调说教,增强德育实效性,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发挥少先队作用,加强队员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严格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通过晨会、早操时间的讲话、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进行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讲究卫生。开展如“使用礼貌用语”、“给老师献上一杯水”、“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活动。适时举行《守则规范记我心》演讲和歌咏比赛。

(四)推进少先队实践活动,全面深化“雏鹰争章”活动。

按照“雏鹰争章”标准化建设项目,深化“雏鹰争章”活动,继续努力推进“雏鹰争章”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完善“雏鹰奖章”体系,努力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雏鹰争章”活动机制。从少年儿童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实际、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强化争章过程的体验环节,发挥雏鹰奖章的激励作用,推动“雏鹰争章”活动的新发展。

要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强化校本间的少先队组织手拉手,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手拉手,少先队辅导员手拉手,最终落实到少先队员之间手拉手,并带动学校手拉手、家庭之间手拉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儿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篇10

一、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正处于儿童成长过程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非常重要。这一时期的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而留守儿童由于亲子关系被人为地剥夺了,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缺少父母的道德规劝,缺少可模仿的榜样,面对的是与自己有深深的“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使他们的成长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缺失安全依恋感,不自信也不信任别人,容易偏激、焦虑;另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学习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出现种种行为习惯问题。

(二)学校教育偏失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承担起孩子教育、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师教育成绩的要求和评价,导致学校“重智轻德”。学校和老师主要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对于心理、身体、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和孩子“交流”。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严重脱节,一些老师认为自己只能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事情,至于放学后的事则应该交由其家长处理。再次,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跟每个孩子心对心地交流与沟通。孩子“怕老师”心理严重,不愿意敞开心扉跟老师交流。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化解。这也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性格、行为习惯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社会教育缺乏

当前,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已有相当的关注,但对存在的问题却没有很好的办法。首先,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关爱,监护人年龄偏大精力有限,再加上自身还是未成年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容易冲动,简单对待,意气用事,导致发生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其次,社会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网络传播中的一些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二、留守儿童文明礼仪习惯缺失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儿童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家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极其重要。要使文明礼仪教育取得整体效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其一,对于是否外出打工,作为父母应该尽量理性选择,多为子女的成长和未来考虑,尽可能地为子女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其二,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很多思想都不成熟,行为习惯未养成。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不能一味地溺爱或靠大棒来管教,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三,作为父母,应该主动与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共同探讨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言传身教,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正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加凸显了学校在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学校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要不断谋求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应及时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分析梳理,特殊情况要保持跟踪处理,争取把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其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应该多加关心,多加理解,通过班集体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在缺失父母关爱的时候,能够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再次,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实践文明礼仪习惯,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理解。此外,还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随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