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育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0:12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3-0098-03

ananalysisontheeffectoftheteachingoftheCaseStudyinSportStatisticsCourse

HUanGLiuqian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YulinnormalUniversity,Yulin537000,GuangxiChina)

abstract:theobjectiveofthepaperistodiscusstheeffectofcasestudyinsportstatisticscourseforpromotingaproperdesignofeducationandcasesinthecourseofsportstatistics.itadoptsthemethodofliteraturereview,questionnaire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toanalyzethedata.itfindsthatthe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performanceoftheexperimentalclassinthiscoursehasbeengreatlypromoted(p

Keywords:sportstatistics;theteachingofcasestudy;effect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和手段,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积极参与,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对话与研讨,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寻找对策,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有利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教学方法[1]。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孙军业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的教学[3]。由于体育统计学科具有运动性特征、综合性特征和客观性特征,因此,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是按照该学科的随机性特点所设计和组织的具体教学、训练、锻炼和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实践性的、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136人,其中01教学班(对照班)有68人,02教学班(实验班)有68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以及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期刊等,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科学研究该文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在玉林师范学院教务系统网上进行,时间是在大部分课程结束或期末考试之前两周进行,以教学班为单位,由教师所在的系部(院)组织,在网上评价表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其中对照班参评学生人数为67人,有效参评学生人数为61人;实验班参评学生人数为60人,有效参评学生人数54人。问卷的具体指标内容与结果见表1。该文主要选取一级评价指标中教学

投稿日期:2009-12-14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07YJJG023)。

作者简介:黄柳倩,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论和体育统计学。效果指标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评价分析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习其他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可以明显减缓学习新知识的曲线。也就是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越好,越能灵活运用知识,则对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该文研究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基础理论知识(表2)的差异性是极其必要与关键的。这表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表3),是检验实施案例教学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体育统计课程考核成绩差异性的前提,是进一步检验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是否有效的方法。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高考文化成绩统计

序号对照班实验班135730222953163301315………663263106730331068343322注: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招生办公室。

表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高考成绩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对照班实验班均值329.9558824326.1911765方差1272.042801958.6643986观测值6868df6767F1.326890623p(F0.05),认为两样本的的总体方差齐性,其均值的差异是由于随机误差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高考文化成绩,检验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体育统计后期考成绩是否有差异,从而检验实施案例教学是否有效。

2.2实验后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教学过程的理论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满意或是否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因而学生对教学评价最具有发言权[4]。从而可见,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指标。

2.2.1体育统计期考成绩效果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受到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5]。从表4和表5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

表4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统计

序号对照班实验班178702765536853………668191675678687788表5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t-检验

对照班实验班均值65.2794117672.95588235方差156.7715101254.3711589观测值6868合并方差205.5713345假设平均差0df134tStat-3.121905632p(t

图1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图,其指标来源于表1的一级评价指标中的教学效果指标(其中对照班、实验班的有效参评学生人数分别61人、54人)。

从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图1可知,实验班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程度、学生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班的,这表明,通过案例教学,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满意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图1课堂教学效果效果满意度评价图2.2.2.1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普遍满意体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原理和计算公式较多,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不但具有提供理论知识的功能,赋予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还具有对同一问题尝试多种策略的思维,以及对实际问题进行交互式探索的功能。通过案例教学的剖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学生领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统计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我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案例教学的情境是可以相互讨论且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是在轻松氛围中进行,符合学生的心理取向,因此学生普遍满意。

2.2.2.2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收获很大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实质上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即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上收获很大,不但能把握统计指标的应用,能结合专业知识,去寻找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还能进一步对自己所关心和所学习专业的实际问题,做出具有一定效度、精确度的描述、预测和判断,并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案例教学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细致分析和评价问题,促进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领悟能力,有效启发并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知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4)案例教学有效促进了教与学的密切配合,提升了师生的智慧,实现了教学相长。并且促进了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2建议

1)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体育实践中的具体例子为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需要而编制。通过实用性案例教学的分析、讲解、研究等模拟性的教学活动,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能解决体育教学、科研、训练以及管理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应用能力,获得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2)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教学,而案例教学是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于调查统计之后的实践教学[10]。通过实践性案例分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为学生创造一个防真环境,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分析与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点,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典型性原则:典型性案例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初步分析和评价一般的案例,还教会学生获得一种分析问题的规律。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学生能分析、归纳与整理相关的资料,能从多视角、多方向地观察问题,能提炼与掌握具体的统计方法,能有效领悟、获取解决问题的规律,并提升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拓展学习的思路,从而能进行一些实地调研,提高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力。

4)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互动性原则:互动教学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导向开展人际合作的教学过程[11]。通过互动案例教学不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活动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要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注重理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体育统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林.论体育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J].体育科学,2003,23(6):44-48.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3]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8-19.

[4]宋彩萍,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9转11.

[5]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6-237.

[6]宋彩萍,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2):28-31.

[7]魏红.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3,68-72.

[8]谢安.浅析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J].统计教育,2005,4:9-10.

[9]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5):54-59.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案例;年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66

年级组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基层单位。作为学校部门管理与班级管理之间的桥梁,年级组既要执行学校各部门的决策与任务,又要协调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在年级管理中,如何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年级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关系,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打造高效、有执行力的年级团队,关系到年级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成长。

我作为年级组长,尝试运用班主任工作案例指引年级的管理工作,让年级的管理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彰显年级组的整体教育功能。下面,我就班主任工作案例在年级管理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选取代表性案例

高中阶段,学生有共同的特质,如学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提升。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同时,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年级的管理就不能拘囿于一时,而应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在年级管理中,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在高中三年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班主任案例。

高一年级,是起始年级。学生经历过中考,满怀希冀地走进高中的校门,但突然要应对九个科目的学业,面临时间的科学统筹安排,一下子难以适应高中生活,而此时恰是规范学生规范与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高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着眼于纪律常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常规的教育。

高二年级,是学生易分化的年级。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高中生活,基本掌握了高中的学科学习方法。对于年级管理而言,日常的常规工作不能放松,更要防止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德育工作方面也要引导高二学生享受成长,学会担当。高二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成长”,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心理上的内驱动力。

高三年级,是学生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年级。到了高三,学生已认识到高考对自己的人生有重要的意义,但要经历高强度的各科总复习和历次考试的洗礼,加上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的期待,他们心灵变得敏感而脆弱。他们对自己过高的目标和不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实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心理上的过度焦虑与紧张。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强化自信,心理沟通与疏导”,引导学生面对种种压力,培养他们应对人生挑战的心理素质,做好临考前的心理疏导。

二、科学剖析案例背后的教育规律

年级组长要积极组织班主任根据实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撰写班主任案例。案例不能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要深入地剖析班主任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教育规律。

高一下学期,我们年级收集了班主任工作案例,主题是如何转化后进生,因为后进生是班级管理中不能忽视的对象,是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工作管理中的重点。案例中,大多数班主任只是描述了后进生的转化过程,没能认真解读转化过程所体现的教育方法与规律。因此,在班主任会上,我们除了点评每个班主任的工作案例外,还指出应该透过表象看到实质,以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后进生的形成,要从心理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三大方面分析。

心理因素:后进生自卑感强。后进生一般是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当,成绩落后,当他们与周围的同龄人比较后,越比较越自卑,强化了自卑感。渐渐地,他们就陷入了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力感,慢慢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教育因素:在学校应试教育体制中,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唯成绩至上,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后进生中不乏“体育精英”“文艺之星”,但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难以获得认同,而且因为是长期处于被批评的地位,他们更加敏感和脆弱,他们会因为曾经某个教师的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对学校、教师感到厌烦甚至是憎恨,进而更加厌学。

家庭和社会的因素: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条件优越,学习上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而有些家长给予学生物质的东西很多,却不懂教育方法,要么是粗暴的打骂,要么是过分溺爱,放任孩子。

只有通过对后进生的分析,班主任才能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找寻到教育的规律,在班级管理中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以案例带动年级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学校管理中基层的单位领导者。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案例不应仅仅分享给本年级的班主任,更应该将优秀的案例推广到年级组的学科老师,实现年级老师的教育智慧共享。年级组的学科教师与班主任面对的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认同感强,有共同的交流、研讨的内容,有更多可以共享的教育信息与资源。

在年级管理中,年级长可以协调年级所有教师,以组织者和召集人的身份组织好年级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的班科协作会,确定协作会的主题与流程。例如,班主任提出班级近期的班情与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先和面对面坐在一起。班主任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案例与大家分享,提出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而,学科教师从自己工作的角度来思考、交流自己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发展的建议。

这样的协作会,既综合了班主任的学生管理视角,又结合了学科教师的学科观察,发挥了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优势与潜能,从而充分发挥了年级组教师的团队精神。只有各种教育力量整合形成教育合力,集思广益,才能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得更全面、更科学。

总之,我们的年级管理工作已证明班主任工作案例能够带动年级管理,以点带面,有助于年级组管理功效的提升,有助于年级教师形成教育的合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孙少平,李广,林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广州:

广州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方.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1.

[3]张万祥.德育智慧源何处――心灵感悟德育经典案例[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赖华强.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启新.新课程下学校年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

研究,2010(1):22-23.

[6]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

学报,2013(2):113-114.

applicationofworkingCasesofHeadteachersinGrademanagement

LiChun-hui

(tonganno.1middleSchool,tonganFujian,361100,China)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冰山理论;会计教育;教育目标

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有些单位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太差,招不到高素质、能够胜任岗位的毕业生。为什么这样呢?这就引起笔者对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冰山理论”与会计教育目标

何为“冰山理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人的全部能力素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性素质,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另一部分是隐性素质,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它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一般称之为职业素养。显性素质浮于表面只占全部素质的小部分,但还受下面的大部分的隐性素质支撑与掌控。因此,要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高的人才,必须从提高隐性素质入手。这就像冰山具备了厚厚的基础,自然会露出山峰;如果一个人只有显性素质而不具备隐性素质,就算有再好的机遇也难成才。因此人才培养不能将目标定位在传授了多少知识、通过了多少考试上,而应考虑给了学生多少能转化成新知识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也就是说,冰山的基础厚实了,那浮在水面上的一角是会无师自通的。用人单位不录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做会计就是对我国会计教育的怀疑,说明会计教育已和会计需求发生矛盾,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教育机构必须积极改革教育培养方式,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对于会计教育,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会计教育目标显然是不适应的。学生在学校学会了多少知识(会了多少分录)、记住了多少规则,对未来的工作没什么帮助。因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会计知识要适应环境才有用。动态的会计环境就需要动态的教学目标来适应,而教学目标跟着环境变得再快也难以符合现实的要求,即便是我们的教材变得再快,学生从学校学到知识再用到现实环境中还是会落后的。因为教材不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给预测、估计出来。因此会计教学的目标只能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的含义与内容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思想(意识),三是业务胜任能力。前二项是职业素养中根基的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而业务胜任能力,通常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业务胜任能力,一般是指会计人员需具备的知识及能力。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业素养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道德与品性的培养,这属于“冰山”基层部分,并且是基层的核心。它决定了整座“冰山”。职业胜任能力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需要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多个要素的协同变革才能起作用。

(一)教育环境方面的变革

国家要重视会计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现象,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安排好会计国民教育系列的合理结构。

1.要严格控制低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指标,集中精力办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育工作,以缓解经济转轨时期国家对高级会计人员的需求。

2.要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会计教育岗位上来。

3.要强调职业道德培养与熏陶。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资本市场还不完善,法律、法规也不十分健全。“假账”泛滥成灾,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和财会人员道德素养有关。

(二)会计教育主体的变革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老师,“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意思。上面论述的会计教育改革的内容,无不对会计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归纳出来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会计教师对会计是言传身教,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会计教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是会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格魅力要求会计教师“献身教育,教书育人”。

2.有扎实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

3.终生学习且善于学习。会计教师应顺应会计改革的潮流,最先把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动态、新政策。会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4.观念新有创新精神。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善于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博采众长,形成特色。

(三)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由于教学条件、教学习惯、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课堂讲,学生课堂听”的班级授课教育方式。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评定”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与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它们永远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其目标是一致的。在教学初期,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动的地位。然而,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学生对教学的依赖、被动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转化为处于对学者的支配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会计教学的案例来源于会计现实中,有着客观的约束条件,提供的是真实的知识。会计案例教学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一个案例的分析,往往涉及到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法律等各门知识。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剖析案例,使得各种知识的运用能够互相渗透,相互交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讲授更多的活生生的案例,尤其是反面的案例以警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效果要比干巴巴的说教好得多。另外,在会计授课中也要实现从传授知识到传授方法的转变,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远胜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处在经济过渡阶段的中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也许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知识,等到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已经过时了。幸运的是,变化的只是知识,会计的基本操作和会计学习方法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传授会计的基本操作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四、案例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案例教学法是比较实用、可以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案之一。为了进一步检验会计教育改革的实效,笔者做了相应的案例分析,限于篇幅这里只做了新的教学方案,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题目: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才能在残酷市场竞争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呢?因素当然很多,这其中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你是一位工业企业的管理者,你从哪些方面为你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多的列出你的想法,从中选取能够实施的最有效的方法,并请你分析这些想法的依据。

(一)考试

考试题主要以考查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客观性题型。把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为前测,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作为后测。试题略,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前测中(x1),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试平均分数差异不明显(77.0571,76.4706),其及格率分别为85.71%和88.24%。后测中,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学习成绩提高5(82.2-77.12)分多,教学效果显著。两个班级的学生(实验班35人,对照班34人)在第二学期期末专业考试中,两班学生的学业成绩尚无显著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是同一名教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均相同,按常规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及格率、平均分上应无太大差异,而现在,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成绩明显提高,由此可以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改变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有密切关系。

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来自生动的实践,有情节、有细节、有现实,比一般原理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形成多种认知矛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展开独立的学习活动,进行相互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切磋和争鸣,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高,发挥了集体教学对学生个体的促进作用。实验班学生脱离了传统的纯知识说教,学习轻松而不费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比对照班活跃,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靠教师的督促检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实验班的平均成绩要高于对照班。但也不排除客观原因对学生的影响,如两个班级班主任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会影响班级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这些都可能会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实施会计案例教学肯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课程成绩,但学生成绩的提高并不能全部归功于会计案例教学,改变教学方法只是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一个方面。

(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运用实验班(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对照班(运用一般教学方法)比较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对比地看出实验班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且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熟练编制和分析成本会计报表,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增强。另外,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大部分学生能综合应用成本会计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可见,案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有比较突出的作用。

同时,通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8.5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所提供的资料在较大范围上增进了他们的学习经历;有71.43%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学习会计的兴趣提高了;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智力提出了挑战。但是收获是比较大的,更能培养交流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91.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明显加强或略有加强;65%以上的学生表示案例教学能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并希望今后的会计教学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有85.7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在最(较)大范围上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教育知识和学习经历。

【参考文献】

[1]徐剑.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省略/zhi_sk/

jt_page.asp?articleid=86349.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4

案例研究有价值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典型的案例中,必然包含着一些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的教育学元素。阅读此类文字,能够从他人成功的故事中获取经验,从他人失败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案例研究的文章,都值得我们阅读。任何人都没有绝对宽裕的时间和绝对充沛的精力去阅读所有文章。这就要求作为读者的我们,必须学会选择那些值得研究的案例进行阅读。

我们知道,案例只是一种呈现,一种建立在个案的真实描述与分析解剖的基础上的呈现。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案例,可以是对学生、班级、学校等特定研究对象的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的客观记述,可以是对具有特殊性或代表性的学生学习故事的解析,也可以是对教学过程中一些隐含着共性意义的精彩细节的回忆,还可以是对实践中突发事件或遇到的困惑的记录,甚至可以是师生交往的曲折经历的介绍与反思。

表述方式上,案例通常采用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形式。其中的“叙”常采用故事描述的形式,也有日记式。“叙”的作用,是通过对具体事件具体现象的真实描述,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人物、事件发展过程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议”的作用,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个别中归纳出普遍意义。“议”不但可以通过理性反思促进作者的成长,也对读者起着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依照案例的此种结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案例研究文章呢?

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上刊载的案例,是首选内容。比如《人民教育》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故事、经典课案等,比如各学科专业期刊中的课堂实录、典型现象分析等,比如《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上发表的某些有代表性的成长故事、某些特殊个性学生的转变故事等。这些案例通常是针对当下教育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研究,目标性和时效性都很强,能够对读者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成体系的案例专著,也可以作为阅读对象。选择此类读物,当然要以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方向。做班主任的,可研究一两本班主任工作的案例分析书籍;做语文教师的,可阅读几本有关语文教学的案例。

网络上案例很多,但多数价值不大。这些案例有的表述不完整,缺少必要的描述,不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有的观点错误,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强词夺理,生拉硬拽。当然,那些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艺的优秀教师提供的案例,另当别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是在上述推荐阅读的期刊和专著中,受作者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局限,有些案例呈现出的技术、方法甚至教育观,也有可能并不真正符合教育的本质。这就需要在阅读中正确运用自身所学,以理性的思辨为依托,剖析出其中哪些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哪些内容违背了教育科学。

案例作品的阅读中,还有一种类型的文章需要警惕,那就是对某些名师的示范课的评价分析文章。该类型的文字,受作者与被评价者间关系的影响,其分析往往缺少了客观公正性。

总之,对于这种能够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技术性阅读,身为读者的我们,除了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物之外,还要能够运用理性分析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案例,把他人经验和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别人的案例中获得自身成长的有益元素。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法学教学;实践教育。

近几年,我国不少著名高校法学实践教育进行重大的改革尝试,引进西方国家法学教育中的“诊所式教学方法”,极大地推动我国法学实践教学,同时对如何完善法学案例教学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法律诊所式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其要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及能力。“法律诊所式教学法”已被西方国家公认为法学实践教学最佳途径之一,国内也有不少高校正商讨如何组织实施。这种西方舶来品虽具有不适应症,但它昭示着法学开展实践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设置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正是此趋势的要求所在。案例教学的开设是为我们全面推进“法律诊所式育”进行有效的筹备,也是当今高校培养法学人才的急需。

设置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是指在现行的法学教学计划中单列一门课程,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强调从司法案例实践中进行理论概括,形成概念、原理、原则、法律条文,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专门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从接案(立案)角度,全面分析该案例的案情、案件(情)定性、归类识别、分析及思考的角度等内容,是一种纯粹实践性接触案情并进行理论分析的“模拟实践”课程。案例教学课程是一门法学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的法学课程,涉及国内法、国际法、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刑法和诉讼法、物证技术等法学内容的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深法学主干课程知识功底,还要求学生有一定案情分析认识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求法科大学生表现出应有的法律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能说善道。它是法科大学生毕业前综合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综合法学学科内容合成演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它既不同于理论法学和实务法学的课程教学,也不同于“法律诊所式教学”,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交叉性课程。因为它是将理论法学、实务法学知识综合并在校内课堂及校内教师指导主持下完成的校内课程,而“法律诊所式教学”则是将理论法学和实务法学知识综合运用,并在校外各个法律诊所或法学实践基地,由校外或校内相关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性课程,往往以完成某一个完整或部分法律事务活动为内容的课程。

现根据我国高校法学实践教育趋势需要,就如何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提出以下建议:

1.将案例教学课程正式纳入法学教学主干课程计划内。1996年教育部审定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时,未设置案例教学课。尽管各法学学科课程讲授中也讲案例,但实际上只是各课程讲授中要求不断穿插些与本课程相关的案例,这种教法其实并不是案例教学,而是例证法,真正的案例教学课程应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接受法学知识教育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设的课程,它要求必须已将法学主干课程学完。其教学计划的编制应涉及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建议教育部重新审定法学本科教学计划,增加案例教学课程,设为主干必修课之一,课程学时数可设为68课时。我校近几年才开设这门课程,课程设置仍属于选修课,但学生选修率均超过90%以上,该课设置时间一般最好是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即安排在到司法实践部门实习前后。

2.认真抓好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教材的编纂工作。我国高校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的高校不多,不少高校也是近几年才开设的。各高校普遍反映较集中的问题是案例教学教材不易编写,多数都由主持案例教学的老师自编,且任意性极强,收集相关资料也不周全。尽管也有不少案例集出版发行,但这些案例集往往都已将案情归纳陈述,并非是案件的“原材料”,这极不利于学生自己从案件原情(即原材料)提出案情事实,判断原、被告及有关主体提出的有关证据及事实认定。这些案例集极不适宜案例教学课程需要,案例教学所需的教材(案源)应尽可能是原汁原味的,如涉及具体原件或复印件,即状、答辩状、有关证据、资料,甚至是物证资料的复印等,尽可能实现案件卷宗的全部复印件。如此编纂案例教学教材,能让学生尽量归纳原始性的案情。学生通过接触原始的案卷,要求学生总结案情,自己独立分析案件。这给案例教学教材的编纂增加了许多难度,也很难制作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案例教材。依笔者之见,制作和编纂案例教学教材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结合海南本地各级人民法院已审定的案件进行制作。依一定特征及要求,将海南本地各级法院一些较具有综合知识的案卷全套地复制收集,并依不同要求制作成教材。讲授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诉讼主体的主张及陈述的事实、证据的,并在教材中适当指明各主体的诉讼任务、诉讼活动的重点及对策,让学生能直观感性地了解掌握并分析各具体的问题及对策;另一方面从最高人民法院每年所公告并推荐的案例中收集。这类案例往往具有某一法学领域中最典型、影响较大或较为系统法学知识的特征,收集此类案例编入教材,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较早地掌握司法实践活动最前沿最有影响活动的司法实例。由于案例教学所需的案例材料不少是直接源于法院内部,若将其编纂出版有许多不便之处,编纂时先暂作为内部教材之用,因而案例教学教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变性,这也增加了组织编纂的难度。

3.将案例教学的班级细化,实行小班制。目前许多高校法学专业班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一般在150~200人之间,这么大的班级难以组织案例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案例分析指导评判,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易实现。现在要组织案例教学课,首先必须将学生班级人数细化,即将每年级各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分成5个小班,配备5~6名教师主持案例教学,每位教师对每班进行轮流主持指导,时间为3~4周。每班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发言2~3分钟。课时及上课时间安排上也需慎重考虑,课时可否设置为每周4课时,4学分,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案例教学课涉及法科大学生四年专业知识学习运用,其涉及内容广而全,是法科学生毕业前学习的最后冲刺,也是综合检验法科学生掌握法科知识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若课时太少,不易开展案例教学,学生也不会重视。在上课时间安排上,也适当注意本课程特色,即由于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广泛性、参与性、活跃性、争议性等,教学时间弹性较大,可能拖堂,因而尽可能安排在下午或在晚上时间进行。

4.组织管理案例教学的课堂秩序。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灌输式讲授,主持案例教学的教师并不主讲,而是扮演主持点评角色,因而课堂设置布置也该作适当调整,即不专门设讲台,而是设椭圆形会议桌或将学生座位适当分成圆桌型,让师生围着圆桌而平等就“坐”,并就案例发表不同意见主张,老师主持指导,适时评判并记录成绩。老师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位同学都有2~3分钟发言时间,案例材料必须在课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并提出案例讨论分析方向、计划、要点,适时引导学生。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可以有意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发言小组,扮演不同角度,如站在原告、被告、第三人及其人等角度发表不同主张及意见,并在老师主持下允许“当事人”进行对抗性的争论。老师组织讨论时,应时时明确或提示相关的主题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又要控制学生言谈内容观点,不能太远离案情焦点。分析案例时,更要注意面广的法律知识,不能限于某一部门法学范畴,主持案例教学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引用法律知识。

5.确定案例教学课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案例教学课程考核与一般课程考核有很大的差异,其考核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四年所掌握法学知识水平运用能力,诸如案例分析能力、法律知识面、即席表述能力、对不同主张意见的反驳应急(诉)的思维逻辑等方面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核如果仅通过传统考核方式(如书面考试考查)进行是不全面的,因为案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有个即席表达的机会,其考核评判依据源于案例教学的课堂表现,这决定考核更注重于学生案例教学课堂的发挥,主持案例教学的老师尤其注意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如法律知识面所表述的观点是否有法律依据、法律思维分析能力、参与讨论的态度如何、课堂纪律性、综合能力表现状况等等。案例讨论及评判标准要注意体现多元化,有些案例本身就难以有统一答案标准,不能把所谓“参考答案”,甚至是法官制作的判决书当作案例讨论唯一评判标准,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教师考核学生时,更多着重关注学生思维推理过程、及其分析主张的可行性、论据充分与否等。

6.选定主持案例教学的教师及确定案例教学的要求。案例教学不是一般理论课讲授,它不要求系统地介绍某课程内容,而是在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全部法学知识集于一案的剖析。这要求主持案例教学的老师,不仅具有案例所涉及的法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主持的教师要有实践经验,可以从一些实务部门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主持教师。主持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有相应教学要求,主持案例教学全过程,诸如案例选定、材料取合、讨论提纲、分析方向、点评学生发言要点、老师主旨评价讨论。主持教师在案例讨论中听尽学生发言,适时纪要评价并作评分依据之一。教师作主旨评价讨论总结应在课内最后15分钟,不宜占学生太多的时间。对主持教师适当分类,如刑事类、民事类、行政类等,其所主持讨论的案例也相对分类。主持教师要从宏观角度调控案例讨论现场,把握案例的讨论主题,切忌让学生离题太远。

7.适时运用多媒体方式介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涉及案情介绍,有时若以传统方式介绍案情,口述或复印案卷,虽可达到直观效果,但过于耗费材料及时间,若采用各种视听材料、照片、幻灯、录像等演示手段,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则可以提高案情介绍效果,将案例讨论课搞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及效果,诸如不少电视媒体已制作法制专栏,其在叙述案情方面具有很独特的表述。在主持案例教学时,电视媒体中有关案情叙事部分,可以先播放,待学生讨论完毕后,再续播电视媒体有关案件评判说法及点评内容,老师最终作学生意见小结并谈自己的不同看法。在使用多媒体介绍案情时,注意控制时间,每节课不能超过15分钟,以确保学生思考及讨论发言的时间。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6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突出特征。在公共教育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总结评述三个基本环节。要提高公共教育学运用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就应重视高质量案例的选编,构建系统的案例知识体系,加强案例教学的管理和培训。

公共教育学,是各类师范院校为非教育专业本科、大专以及一些教师培训班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是体现教师教育特色、担负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然而,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目标不明、教法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在工商管理界和法学界已获得广泛认可的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案例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之处。一个案例应该包括实际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从教育学的独特角度,可以这样来给案例下一个定义:所谓案例,就是完整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隐含着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冲突的多元化方法。

案例教学即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典型的教育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采取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使学习者进入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独立研究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平等对话、积极研讨等形式,来加深学习者对于教育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全新教学方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在公共教育学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者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是进行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实施

1.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精选案例。依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精心选编案例,是教师准备的第一个环节。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从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期刊、杂志、相关案例选编书籍等渠道搜集、整理、选编了几十个相关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力求保证这些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鲜明的目的性、问题性和丰富性,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案例基础。

2)教学准备。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仔细通读案例,分析案例材料,明确案例的背景,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然后还要思考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或者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或遇到的问题。最后,还要评估在课堂讨论中,是否会出现一种观点占上风的现象,或是否会展开真正的讨论。如果是一边倒,还要想办法扭转,扮演起与学习者的观点相对立的角色;如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引发起讨论,就要从案例中的某些材料出发激发起学习者的思维。[1]总之就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或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

(2)学习者的准备。首先要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应该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由教学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其次要让他们明确自己有对案例做出分析讨论的责任,应该做好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学习者应熟读案例材料,分析案例内容,有时还要写出个人阅读笔记。总之,学习者既要做好分享成果的准备,也要做好为别人提供可以分享的成果的准备。而且,还应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2]

2.课上的实施

(1)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呈现案例:给学习者印发文字案例;教师自己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事先将文字资料发给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准备,以角色扮演方式来呈现案例。无论哪种呈现方式都是为了丰富案例引入形式,使学习者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中人物的行为。

例如,在讲到《教师与学生》这一部分时,引入“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案例。

首先由老师讲述引出第一段:

“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然后带感情地愤怒地讲述第二段: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贱’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

第三段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事先将材料发给学习者准备,由一位同学扮演王老师,其他同学扮演下面的学生:

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地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2)提出问题。将案例以各种方式呈现以后,教师会向学习者提出几个让他们讨论的问题。一类是案例概述问题,引导学习者从整体上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把握,加深他们对案例的理解。这类问题如:“在案例中涉及到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或原理?你认为中心的问题是什么?”另一类是理论分析问题,引导学习者将教育知识原理和案例事件联系起来,在运用原理对案例事件分析的过程中达到既深化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对案例问题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境的认识。这类问题如:“你认为在该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第三类是教学决策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案例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教育教学情境提出的,其目的是希望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习者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能力,并对他们以后处理类似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这类问题如:“如果你是该案例中的教师,你如何处理她在课堂上遇到的情况,如何更好地管理课堂?在这节课后你又会怎样做?谈谈你这样做的依据。”[3]如上面所举的案例,就是通过以上几类问题来进行设问。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进行。

(3)小组讨论。事先将学习者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上课都以小组为单位坐座位。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习者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同时,要求学习者认真听取每位组员的见解,尊重每位组员的想法,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与想法,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也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要求学习者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才会提出有独创性的见解,有价值的观点。在学习者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鼓励督促那些不太积极的学生参与讨论,有时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4)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是学习者展示他们关于案例的小组讨论结果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讨论解决各小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本次案例教学目标而设置的问题,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案。首先,教师通过对案例所设问题的回顾,把课堂引入正式讨论阶段。然后选出2-3个案例的中心问题让学习者有重点地进行讨论,其余的做出一些提示。在就某一个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时,一般都选定一个小组做主题发言,其他小组做补充发言。为了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教师发言不多,尽量把时间留给学习者,鼓励学习者多发言、多思考、多做出决定。教师也不会批评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只是在学习者作无谓争论时加以引导,让学习者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最后,经过一番斟酌、思考甚至是辩论之后,留下2到3个备择方案。

(5)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评述。即对案例分析以及学习者提出的各种备择方案进行总结,这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主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案例讨论中的闪光点,并提出学习者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注意穿插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教育原理,强化前面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如上例,教师总结评述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从教师职业素质的角度,重点强调教师的爱与情感是教育的基础;二是从学生观的角度,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受其学生观的支配,重点引出学生的基本特点;三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重点揭示师生关系内容中的情感关系、认知关系、心理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在个别案例教学中,教师还指导发动学习者自己来做评述总结,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全班讨论时,师生最终确定出2到3个备择方案,但教师在总结时绝对不会否定前面小组讨论时的备择方案,都会向学习者声明在实际教育情境中答案往往是多元的,让学习者充分理解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结述评后,还要求学习者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和讨论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解决的问题,以及尚待释疑的问题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原理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的字数一般要求500-800字。

三、提高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重视高质量案例的选编,积极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案例选编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工作,没有一定数量的符合教学目标的典型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就无法得到普遍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应与教育工作者、师资培训人员和其他一线教师共同合作来收集和编写案例。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编写和选用更具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学习借鉴国外大学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的经验,积极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丰富案例教学资源。

2.处理好案例研讨与理论知识掌握的关系,构建系统的案例知识体系

教师应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系统理论知识掌握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案例所涉及的具体要素、因果关系、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的本质;并根据案例所提供的属性和本质,进一步推论与其相关的同类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过渡到相应课程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使案例融于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中,直至把对具体案例的钻研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合而为一,使案例教学产生较大的理论价值和最大的教育功能。[4]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案例教学的管理和培训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案例背景应该非常了解,有一些专业研究,还要具备一定的相关领域经验和教学技巧。因此,案例教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思想观念、知识层次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挑战自己、完善自己,以案例教学的实施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良好契机。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案例教学的管理和评估,重视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积极组织案例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领域实践,撰写调研报告和案例;还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广泛参与,建立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

总之,案例教学是笔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教学的实践表明,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案例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与效果。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各有利弊。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将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6-41.

[2]马治国.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6,(4):24-27.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肿瘤内科;教学;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多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被应用于各种学科,并取得不错的反响,下面是我们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该方法的详细介绍。

1.教学方法与评估

1.1教学方法

将选修《肿瘤内科学》的两个班级,总计106名医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研究对象。其中女生79名,男生27名。案例教学班级学生总数54名,女生41人,男生13人:对照组(非案例教学班)学生总数52名,女生38人,男生14。两组学生授课教师均一样,来源于我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且教学环境也一样,学生课时一样,上课时间段相似(排除因其他干扰因素带来的影响)。

授课期间,对照班按正常教学大纲授课。案例教学班,授课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肿瘤内科学授课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描述。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临床常见或多发肿瘤: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肾癌、膀胱癌等,并提相关问题,让学生提前查阅,如:肿瘤发病的机制、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肿瘤的标记物、诊断标准、tnm分期、相应的治疗方案等。在提出问题后,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明确学习目标。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准备的发言进行讲评,同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并归纳出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和内容,最后总结概括,重点做凝练主题。最后,在每次案例教学后由学生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进行总结。

1.2评估方法

教学结束后,按大纲要求的侧重点按比例出试卷,以闭卷形式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进行考察。满分100分,60分及格,85分以上的算是优秀。以及格率和优秀率作为统计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考察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上的效果。

2.教学结果

经分析,非案例教学对照班的及格人数34人,及格率为65.4%,而85分以上的学生数为9人,优秀率为17.3%。而案例教学法的班级及格人数是47人,及格率达87.0%,与非案例教学班级比有差异(p

3.讨论

在教学计划里,我们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与学形成互动,让学习不再是传统中老师单方面的的灌输、学生单方面的吸收,让学生主动自学、积极思考,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纠正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认识,提出正确的,这种对比性学习能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2]。

经本次教学实验总结,在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三个突出性优点:⑴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同时激励自己。由于在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要自己先思考,这就养成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了解和其他学员就该问题的了解进行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超越他人,形成一个以学为目标的良性竞争。⑵引导学生对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临床教学知识很重要,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才能为我所用,只有在正确的知识指导下发挥个人能力,才会对临床正确诊断、治疗起到积极的效果。及时正确的诊断在临床上就是在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病痛。案例教学法正是为此而生,并且为此而发展。⑶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的是了解、消化,然后针对相关问题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到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的升华。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答案给以正确的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在整个教学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3],临床案例的不足,案例选择的针对性等,所以建立一个丰富的案例库对临床教学将具有很大的指导性。

参考文献:

[1]沈丽达,谢琳,李杨,等.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10-114.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8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范院校不仅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更成为培育下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师范教育学课堂,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场所。

 

用案例教学法优化教育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提升教师的素养。用真实的案例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关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以及使用关键,才能提升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的效率。

 

教育学课程是教育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从事教育行业所必修的课程之一。只有掌握了专业的教育学知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才能了解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最近几年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仍不容忽视。巧用案例教学法,弥补教育学课程的不足,对于大学生成长与进步均有益处。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巧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点

 

1.教学案例真实可信

 

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影响着教学案例的教学价值以及权威性。所谓真实案例,是指案例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一件真实事件的描述。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所用的案例应当是系统且全面的,案例中不能只有事情的结果,还要有来龙去脉,有充足的论据。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去搜集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学。选入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的教学案例,应当来自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之中,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在使用教学案例时,教师也应当真实地讲述,不能夸大其词或者有意隐藏。只有这样,师范院校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有真实、全面的感受,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教育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之处,感受到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益处。

 

2.教学案例具有矛盾冲突

 

具有矛盾冲突的教学案例,才能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积极思考。具有矛盾冲突的教学案例,可以给师生制造一个两难的教学情境,无论是选择还是处理方法都是未定的,师生可以利用课堂实践去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具有矛盾冲突,就等于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师生不需要参与到教育实践或者社会实践中去,就可以接触真实的教育事件,在案例中快速成长起来,了解更多的实践教育问题。利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组织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质疑,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是实现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

 

3.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价值,就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教育工作的本质。典型教学案例中的各类关系更加全面,对应的教育学知识点较多,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利用一个教学案例复习与强化多个知识点,得出最科学的教育结论。

 

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选择与教学情境、事件相符的教学案例,给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去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案例问题结合在一起。典型性案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现教育学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中巧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准备环节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保证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学生已经学会或者即将学习的。这样的案例,才能促进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强化已学知识、了解未学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而适合于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的案例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中的矛盾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答案进行预设,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案例分析活动的方向。

 

教师对案例本身有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才能让学生利用案例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在教授新生时,鉴于其刚刚进入师范院校,学习热情高,但没有完全适应师范院校的教育模式,教师应该多多参与学生的案例学习,并积极帮助学生选择与分析案例材料,降低案例分析的难度。到高年级时,教师则要选择相信学生的专业素质,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只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小组讨论环节

 

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结合学生的教育学素养以及性格特点,分成实力均衡的小组,组织学生积极讨论。

 

像《人民教育》中的“蚂蚁唱歌”是教育学的一个经典案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教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首先,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自信心。其次,当发现一些小组偏题或者跑题时,教师给予引导,让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相关的问题。最后,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各个小组对于同一教学案例的不同看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与他人进行有理性的讨论。

 

3.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全班讨论环节

 

巧用案例教学法实施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但要重视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环节。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肯定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引导各小组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推动案例分析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4.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总结环节

 

在案例教学法模式中,从学生的自主分析、小组讨论,到班级讨论,学生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路、学习习惯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总结环节的内容。当班级范围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整个案例分析活动进行总结,向学生公布案例中所涉及的全部教育学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重难点。

 

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之后获取全部知识点,会给学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豁然开朗的情绪中感受到教育学知识的深奥以及学习的乐趣。在总结中,教师要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在未来的案例分析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以此提高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思考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中积极创新,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法,让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给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借案例教学之风,给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创新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推动师范院校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范人才。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校2011级三年制农村医学专业2班(48人)为实验班,3班(47人)为对照班。两班学生人数、年龄、学习纪律、基础及前期各门基础课成绩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妇产科学于二年级秋学期开课,两个班均由笔者授课。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由张锐主编,教学大纲、目标与课时数相同。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授课,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思路跟进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运用案例-情境教学法。现以异位妊娠为例介绍案例-情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2.1课前布置案例,依次展开情境教师于课前先给学生发放案例素材,学生先预习,了解异位妊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选择真实案例:王女士,28岁,停经54d,今中午突感下腹撕裂样疼痛而急诊入院。检查:失血性面容,血压70/45mmHg,脉搏120次/min,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宫颈举痛(+),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液。提出问题:①初步诊断;②哪些检查有利于确诊;③采取哪些处理;④转归及预后如何?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病例设置悬念,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任务,并编辑简短剧本,准备道具。先在剧本中确定不同的角色,选出数名学生分别出演护士、患者、家属及陪人,教师扮演医生,经课下排练后,在课堂上演出。

1.2.2构建情境课堂,表演体会情境上课时,老师给出一个临床实景,将学生引入情境。情境表演如下:某天,一名妇女由陪人搀扶手捂下腹来到医院。护士迎上去接诊,简单询问病史后知道患者是午餐后不久出现腹痛,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护士可能会想到"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等疾病,此时医生还在给其他患者做手术,护士进一步问患者,才知道该患者已停经50多天,除腹痛外还有少量阴道流血,学生突然想到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一幕:腹痛、流血,然后流产了。眼看着患者脸色越来越苍白,血压也越来越低。怎么办?正着急时,医生走出了手术室,并带患者到检查室。10min后,医生走出检查室,说到:"患者曾有过盆腔炎,通过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宫外孕的诊断明确。立即通知手术室马上急诊手术!"--情景教学结束。其余未参加出演的学生分成3个小组,各组在观看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错误,并列出问题分析讨论。老师做简要评论和总结,并再次回顾本堂知识点,起到强化与纠偏的作用,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再次拉回到教学中。学生通过刚才的情景剧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几个问题概括了整堂课的内容,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讲解结束后,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进行总结,学生在快乐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

1.2.3教学效果评定方式①期末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对两班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由同一教师命题及阅卷,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结合国家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精心设计考题,共100道选择题(总分100分),其中病例分析题型占40分,这部分考题主要是考查学生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其他题型占60分,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②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设计7个内容,见表2:发放问卷94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表1显示:与对照班相比:p

2.2两种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见表2。

表2显示: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情境教学法中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

可见,实验班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采用案例-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对未来职业的发展也有益,说明案例-情境教学法在农村医学《妇产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行之有效。

3体会与讨论

3.1能够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情境教学是把课堂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模拟演示、分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感知、理解、深化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果。

3.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情景教学中,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积极提出问题,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寻找解决的方法。把知识运用到情境中,再从情境中进行分析,质疑、答问,学生能放下以往的拘谨,敢于想象,敢于问答,老师及时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表扬。这种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使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双边互动式教学转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情景教学法一改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用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还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双边互动式教学转变[2]。根据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特点,通过情景互动,充当主角,让其有成就感,学困生也变成了主动生,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职业能力案例-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使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应该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经常到临床一线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也给学生带回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

总之,案例-情境教学法在农村医学妇产科学教学的应用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提高教学成效。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时间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在应用时,从课堂的组织、学生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做全面的分析,充分发挥案例-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培养实用型的农村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篇10

 

幼儿园日常问题:幼儿园日常问题是指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幼儿园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包含了研究和实践改进的价值。实际上,它可以涵盖幼儿园一天生活中所有与教师、幼儿发展有关的问题。

 

项目: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它是需要通过行动、思考解决的实践问题,或具有创新意义的某项工作。在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中,每一个幼儿园的日常问题就是一个项目。

 

项目式研究:项目式研究是把这一实际问题和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解决问题、形成具有教育内涵的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作为研究目的。行动研究是项目式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项目式研究重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但不需要课题研究的繁琐过程。

 

项目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是指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成为一个项目,以反思为核心展开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研究。

 

二、项目式研究的主体与方式

 

项目式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教师,研究由教师承担,强调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个人既是研究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研究的利益主体。

 

教师开展项目式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个人项目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索。个人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②小组项目研究。这种方式是以小型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或以班组为单位,因为共同关心的问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就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同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小组合作型的分析和探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而为参与研究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经过不断研究、总结和分析,概括了幼儿园项目式研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评价阶段;六个步骤:调查与发现问题、提出与论证项目、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行动、项目效果观察、分析解释形成项目报告。

 

我们通过诊断、例谈、叙事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会结合日常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项目式研究的能力,使他们的研究思路及措施更趋清晰,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一)项目设计阶段

 

对日常教育问题进行诊断是开展项目式研究的前提。教育问题诊断能帮助教师科学地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使他们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对幼儿园日常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现场诊断的方式,从观察到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来诊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同伴诊断、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在不断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问题的真实性

 

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工作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积累的、有浓厚兴趣的、长期关注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项目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帮助教师从日常教育生活中寻找问题,针对一些真实存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项目审议会的研讨论证,最终将其提炼成项目。

 

2.关注项目的研究价值

 

具有研究意义以及富有创意与成效的“项目”,不仅不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如“提高幼儿餐后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幼儿园展示舞台活动创新”“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运用角色体验解决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研究”“丰富班级生活中的角色体验”等。而有些问题如在同一领域别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结果与做法,或者因为涉及的因素较多、比较复杂,就建议不作为项目进行研究。

 

3.关注项目的操作方式

 

当项目形成后,我们根据项目内容决定项目的实施方式。对于多个班级或者多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性的问题或困惑,则组建大项目组进行合作型的分析与探究,并选定项目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计划、项目组活动的组织、项目实施的跟进以及项目总结等工作;对于个别班级或个人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个性问题,则由该班老师或个人自行实施研究,大课题组给予相应的支持。大项目组与个人项目并行或穿插进行的方式,使得项目研究有点有面,灵活自如。

 

(二)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式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研究现场,以反思、提升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科研方式。其实施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在实际情境中,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

 

关于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做到了几个注意点:

 

1.注意项目计划的操作性

 

项目式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因此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首先,我们要求要明晰和简单,有些内容不必太详细。项目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施目标和价值、项目实施要点、项目完成时间、项目组成员及分工等。其次,项目计划要考虑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又是具体和不断变化的。因此,项目计划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随着实施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2.注意研究方式的灵活性

 

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大一班进行的“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的班本项目研究,就由班级教师独立进行活动的计划、组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大课题组给予研究者充分的自主权,使研究者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又如,“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这类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则由项目组长负责按时对参与研究的班组或个人在项目研究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

 

3.注意项目组活动的有效性

 

每月一次开展项目组活动,对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教育实例、个案、活动案例等以“例谈”的方式,采用教师和专家共同进行案例分析,一例一议,以此让教师学会对教育案例进行科学分析。项目组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来剖析反思,互相启迪,通过案例分析,逐步提高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由于案例来自教师日常活动中真实的事情,所以更能引发教师参与案例分析的热情,使他们从就事论事说案例走向用教育理论解释案例。项目组对阶段的研究成效进行小结,并讨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三)项目评价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会以教育叙事、现场观摩、资料比对等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效果观察、分析与评价,并最终形成项目报告。一般来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项目研究是否有成效:

 

1.项目研究者的观念是否正确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的研究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会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体验,发现自己教育故事的教育价值,改变原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模式,使教师把目光投向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发现自己教育行为、教育活动与幼儿行为的关联,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2.项目研究前后有无明显改善

 

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前后的现场对比、资料比对、数据变化等,对项目研究的成效做出判定。例如,大班自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后,幼儿餐后活动的内容明显丰富,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小班进行了“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活动”的项目研究后,家长来园活动从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都比以往更加丰富且有效。

 

3.项目成果是否具备应用性

 

教师好的项目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教师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个体或少部分群体的问题,还应该具备推广性,使得其他人或群体能够沿用或借鉴。因此,每个项目组完成研究后,都会进行项目报告研究,与全体老师交流与分享经验。优秀的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作为其他小组或个人解决同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如“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的项目研究”成果就被新一届的小班年级组作为开展家长工作的参照。

 

四、为什么要进行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一)可以形成一些高质量的研究项目

 

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关于互动墙面的设计与教育价值探究”“自然角观察记录方式的研究”“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在大班幼儿中进行同伴资源有效利用的案例研究”“如何开展班级图书旅行活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研究”“运用角色体验改善小班幼儿过度依赖性行为”“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画信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与实施”“歌唱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让材料的投放更合理”等12个项目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涵盖幼儿、家长、教师三个层面,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家园互动、教师培训等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总结了许多值得推广或借鉴的教育策略、实用经验、管理方法,这些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二)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思维、研究能力、教育观念的提升。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考量教师项目式研究能力的提升:

 

1.以实践为中心,解决教师的临场问题

 

项目式研究让教师时刻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与反思的习惯,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教学困境进行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吃完午餐后总是吵吵闹闹无所事事?为什么班级里能力一般的孩子总是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孩子们对阅读图书没有兴趣?这许多的临场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实践、改进。因此,因为参与了项目式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常态就显现出研究的意味。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正是以教师的时机教育情境为研究现场,以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核心,将研究过程与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引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关注、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其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有所关注、有所反思和突破。

 

2.以自主为导向,引领教师进入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项目式研究的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对实践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教师既是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和负责人,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项目式研究中的一个个小项目,都是基于教师的体验和认识开展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向教师自身行为的改善与自身经验的重构。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小组项目的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另一方面,项目式研究切入口小、周期短的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与成果表达的灵活多样性,都有利于教师克服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以探究的热情主动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大课题研究的诸多限制,改变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被动地位,将教师引入到一种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3.以反思为核心,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所留下的教育理论或经验可提供指导,但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在教学场所的具体情况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自主的判断和选择,并由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实践性知识”。项目式研究主张教师作为积极的行动研究者,在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即从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促使教师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乃至相关的事物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因而,项目式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渐从外塑性发展范式转变为内源性发展范式。

 

总之,“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内容基于教育者自己工作的需要,是工作中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内容。在研究中,教师能及时得到专业支持和同伴互助。同时,项目式研究过程虽然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方法,但是研究过程体现了教育者的实践理性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学会专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项目式研究既是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又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