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十篇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十篇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3:27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1

关键词:农贸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因此,人们在农贸市场购物时,如果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不合格,那么必将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还会增加消费者与农贸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纠纷。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海南“毒豇豆”以及河北“瘦肉精猪”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把食品质量安全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来抓,他迫使我们一丝不苟地抓好食品质量安全,以过硬的质量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下面笔者就先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针对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一)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但是,近些年来农贸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却屡屡出现,究其原因,就有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多压力大这一原因。各种副产品、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商品都在农贸市场中集中交易,并且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的文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以及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对于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不是很了解,导致了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对于食品安全部门的监管工作存在着应付以及躲避的心理。此外,由于农贸市场的食品来源具有复杂性,销售渠道具有多样性,销售工作具有快捷性,所以,在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举办者的食品安全管理难度,也对工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

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和监管人员的个人责任,完善责任机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贸市场的各个角色都必须充分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明确农贸市场的举办者、监督管理者以及市场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明确农贸市场主办者、农贸市场经营者以及农贸市场监管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者,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实行关口前移,督促副食品、猪肉、水产品以及农产品等等相关的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进货的台账登记,实施有关商品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从源头上保证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市场举办者要根据贸易主管部门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对相关的食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坚决

不能上市交易。还要对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其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鼓励他们了解法律,从而促使他们做一个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

(一)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农贸市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2011年4月20日上午11点左右,株洲合泰涵洞东侧的曙光农贸市场突发大火,过半市场被大火烧毁,殃及20余户经营户。株洲火灾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此火灾事件也告诉我们农贸市场运行中,消防安全工作不容忽视。做好农贸市场运行中的消防安全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阻止火灾的发生,保护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一场大火可以将农贸市场烧得荡然无存,使很多人倾家荡产。因此,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二)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

人口大量的快速向城镇集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农贸市场发展的步伐,政府的各项措施和市场自身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贸市场的建设。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分析。

1、防范农贸市场消防安全要长期建设农贸市场消防队伍

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关键在人。现今农贸市场的消防队伍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农贸市场消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我国的农贸市场消防队伍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消防队伍的发展,导致我国农贸市场消防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城市消防队伍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防队伍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无论是领导还是消防人员,都要积极投身到消防队伍的建设中。现设消防队伍不是表面工作,而是切实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工作,工作建设更需要长期性的完善和重视。

2、建设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和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领导要重视消防工作这一块,要不间断地进行消防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完善农贸市场消防管理体系,建立各项制度并督促落实。在农贸市场尤其是在百货小商品经营区块,必须要设置消防栓和自动消防喷淋系统,配备足够的干粉灭火器。无论是消防设施的建设还是消防人员的培养,都需要长期性地投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平常的工作中不要松懈,长期保持警惕,避免在火灾发生时器材的不足和人员能力不足耽误及时的救援工作。

3、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管理工作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由于卖鱼摊点氧气泵及电子秤的普遍使用,农贸市场内用电范围在逐步扩大,涉水摊位插座潮湿、市场内私拉乱接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威胁公共场所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些经营者会向顾客出售烟花爆竹、烟草等易燃易爆物品,由于农贸市场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存在的风险性大,增加了农贸市场火灾危险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农贸市场运行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以及规范的消防技术,因此,笔者认为,防范农贸市场消防风险就要规范安全用电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管理工作。

三、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

在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并且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以及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市场举办者与公安民警一直为消除农贸市场运行中治安风险而努力着。但是,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治安安全的风险天天存在,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风险的措施进行浅谈。

(一)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行中,公安机关一直在为保证农贸市场的治安安全而努力,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多,想要构建和谐的农贸市场,就必须要对农贸市场治安问题进行正视。作为我国重要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的公安机关,在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过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农贸市场的社情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只有充分的掌握了农贸市场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农贸市场的治安特点进行很好的把握,进而采取相对的治安措施,最终对农贸市场进行有效的控制。作为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还应该对农贸市场的刑事案件以及治安案件进行统计,在统计过后要进行分析,并通过开会研究农贸市场所出现的治安问题,最终能够尽可能防范农贸市场的治安案件的发生。

(二)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

想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治安管理人员可以从“强化素质、规范执法、健全机制”这三个环节入手,对执法队伍以及执法水平正规化建设水平进行提升,因此,农贸市场治安管理人员要加大公安基础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高效、统一以及灵敏的便民服务、行政管理、安全防范、危机处置以及预警研判等工作机制体系。对于治安形势变化要随时适应,要分析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四、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

农贸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第三者风险这一问题,所谓的第三者风险就是指农贸市场的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所存在的意外风险。第三者风险是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中无法预料到的一种风险,这就要求农贸市场管理者完善其管理方式,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要预防。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过程中,完善制度,依法操作。如果已经出险,就要及时抢救、及时报险,要注意与第三者沟通的问题,避免第三者发生争执或者冲突,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从第三者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纠纷和争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防范时,要提升农贸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同时也要依法处理,既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笔者就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实施农贸市场安全措施时,要做到坚持动态管理、动态宣传、动态设计,还要重视农贸市场中建筑物的质量,及时修理损坏的路面,做好跟踪保洁及时清扫路面垃圾,防止跌倒滑到事故的发生,强化对于火灾等安全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并且重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农贸市场日常运作中,必须要根据安全措施设计的要求以及安全演习的方案,运用网络计划这一措施,很好的分析农贸市场安全组织设计情况以及安全措施管理进展情况,结合农贸市场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实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重要原则。保证农贸市场安全措施的良好实施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农贸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整体质量。

(二)防范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要求采取应急措施

很多农贸市场第三者风险事故都是由于农贸市场运行中应急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工作时,应该着重分析农贸市场主要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且要注意农贸市场建筑、货物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在农贸市场建筑物存在的风险中,农贸市场建筑事故类型主要有:机械伤害、透水、坍塌以及中毒窒息等等,而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农贸市场内人流拥挤导致运输工作面积狭窄、空气污浊导致的空气能见度低以及货物运输过程中车辆的衔接不当、车辆调度工作不到位等等因素都是在进行农贸市场应急措施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中,笔者从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接着从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的重要性以及防范农贸市场运行消防安全风险措施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消防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浅谈,笔者又从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做到正视治安问题以及防范农贸市场中治安风险要加大农贸市场管理执法力度这两个方面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治安安全的风险进行了探讨,最后,笔者对防范农贸市场运行风险之第三者的风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晓萍,陈志军,王立媛,王若燕,潘国绍,郁欣.2005年浙江省绍兴市食品中铅镉砷铝污染现状及分析[J].疾病监测,2008,(02)

[2]王宏志.农贸市场改超市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3]邹琴,刘守亮,秦启发,骆胜超,杨素林.环境与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降解的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01)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7

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还涉及到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目前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正加大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和提高。

一、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现况

校园安全管理是不同于其它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管理,一方面学校与其它行业之间具备相同的管理项目和职能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多数学校的安全管理还要包含教育安全管理的部分。目前来说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安全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隐患,在安全危机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预案和演练措施,在安全配套设施方面存在较多不达标项目,例如校园封闭、学生疏散楼梯、摄像头安装等;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虽然办理了卫生许可证明,但是一些饮用水、校园小卖部的零食管理等方面依然欠缺;在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方面更加严重,部分学校都处于交通主干道旁边,复杂的交通状况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隐患,而且对黑网吧、小摊贩等管理不够;在校园防疫方面,农村中小学更是缺乏专业的保健老师,在垃圾清运和灭蚊蝇方面也不够及时。总之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因资金、重视度等造成的隐患,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的原因

(一)安全保卫方面

在安全保卫方面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校园偷盗事件、交通安全事故、暴力伤害事故等。尤其是最近比较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伤害事故,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发生校园偷盗事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而且校园安全防范不足没有必要的防盗措施。频繁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薄弱,校车安全系数较低。而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主要在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教师缺乏引导和教育。

(二)教务管理方面

在教务管理方面,引起争议最大的则是校园猝死事件和踩踏事件、活动伤害事件等。校园猝死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而减少伤害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缺乏专业的保健医生,不能及时开展救助。踩踏事故的发生是中小学生容易恐慌并盲目随众,教师应该在容易拥堵的地方采取疏导措施。发生活动伤害事件主要在于中小学生无法在课间活动时辨别场地的安全性,而活动组织老师没有建立良好的活动秩序,缺乏精细的组织教学。

(三)后勤管理方面

在后勤管理方面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主要是食物中毒、消防事故等。校园食堂管理和校园商店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食物和餐具的消毒、以及食物是否熟透、食材是否变质不洁等有关,尤其是学校商店是否存在三无食品。而消防事故的发生主要在于对火灾的预防措施不足,消防器材缺失或失效等。同时与学生未掌握一定的防火灭火的基本常识和原理有一定关系。

三、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构建安全防范及处置机制

要打造牢固的安全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农村中小学安全防范及处置措施,其中包含安全预警机制、安全应急预案、善后补救机制、安全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完善的防范及处置措施。安全预警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时出现的安全事故苗头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提高学生的安全方法意识。安全应急预案则是学校设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果断的进行处理,协同公安、医疗、消防等社会公共部门共同将伤害降低到最小化。善后补救机制则是对安全事故的补救来防范因安全问题处理不当导致的次生、衍生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扩大化。安全责任追究制则是为了贯彻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防范措施,督促各级教职工履行安全责任。对于学校发生的安全事故,校长合具体管理者要相应负直接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

(二)完善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提供农村中小学安全保障的前提,只有制度化的安全管理才能实现校园长治久安。要把安全管理制度化,才能把“人治”变为“法治”,才能减少和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安全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与权限,协助校长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学校的安全工作计划和应对各类安全事故。并且组织召开安全会议、填写安全工作档案,定期开展校园的自查自纠,排除安全隐患。其次要有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学生交通进行管理,防止校内的踩踏事故发生和校外的交通事故l生。还要有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对校车建立台账,定期监督登记,每日检查驾驶员状态等。最后还要建立教务安全制度,对各类实验、体育活动等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实验、体育等教学活动的安全开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安全基础设施

农村中小学校因为地域位置和经济水平限制,对安全软硬件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为学生的安全埋下了隐患。鉴于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安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安全配套设备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对投入的安全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审计资金的流向和用途,另外要对有限的资金合理使用,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协调发展。对购买和安装的安全基础设施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四)健全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校园安全教育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要努力创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学校可以开展专门的安全专栏,宣传安全法制、安全知识和技能等相关信息。还可以组织各类安全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当中。同时要严格落实安全教育教学计划,不能让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更不能让其它学科占用安全教育学时。要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教育工作。

四、结语

总之,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开展。我们要以健全的防范体系为依托,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为保障,积极打造全方位的校园安全覆盖管理网络。

参考文献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3

一、卷帘机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卷帘机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一些生产企业开始在产品上加装安全防护措施,在每根绳索与卷轴的啮合处加装防止衣物等卷入的塑料防护套以及在卷帘机主机上加装过载保护器,一旦有衣物等卷入,人体挣脱时主机负荷加大,达到过载程度时,主机电源自动切断。但是多数卷帘机的安全防护装置成选配部件或干脆不配,卷帘机说明书安全警示内容不全面,不规范,安全操作说明不详细。产品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多数也是没有。

(1)产品安全标志不规范或没有标志。主要表现在标志符号带、文字带和图形带没有按GB10396标准规定制作。符号带三个危险程度标志词不能正确使用,符号带、图形带和文字带的颜色使用不正确。

(2)产品安全防护装置不完整或没有防护。安全防护装置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品设计时存在缺陷,电机半防护或没有防护;二是生产企业产品出厂时防护罩可以选配;三是由产品销售服务商生产制作;四是生产企业产品出厂时配置,但用户现场并不使用。

(3)使用说明书中标志和符号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标志符号带、文字带和图形带没有按时GB10396标准规定制作并没有注明标志在卷帘机的位置。

(4)过载保护装置配置率还比较低。目前使用的卷帘机过载保护装置从使用者获得渠道看,有三种方式:一是生产企业选配;二是销售服务商配置;三是卷帘机使用者建大棚时自己配备。

2.卷帘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操作人员安全作业意识不强,对于卷帘机潜在的危险认识不够,在事故发生前对这些安全防护措施持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认为既浪费钱财又添麻烦,忽视相应的安全防护配件的作用,稍有疏忽,衣角、头发或肢体等极易随着缠绕的绳索卷在卷轴上,在卷帘机卷轴与绳索的啮合处上,由于绳索与卷轴的缠绕力较大,啮合紧密,凭个人之力难以挣脱,越卷越紧,从而引发安全事故。事故多发区的许多村民往往从废旧市场购买二手卷帘机,自行设计安装,动力部件无防雨措施、无警示标志、卷帘绳任意搭接等,而这些都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隐患。

(2)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较差,卷帘机的技术操作培训处在缺位状态,现在主要是厂家在安装时做的简单操作技术说明,很多操作人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操作水平较差。由于卷帘机的工作速度相比其他车辆或加工机械较慢,安全隐患也较为隐蔽,操作人员心存侥幸,总觉得卷帘机的操作很简单,轻轻一摁电源就行了,这也是发生意外的主要内因。

(3)卷帘机安全的后期监管不到位,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相对薄弱,这也是卷帘机等设施装备发生意外事故的一个原因。

二、消除事故隐患需要采取的措施

加强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和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我们应充分增强抓好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生产的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的安全监管。

(1)加强对淘汰报废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的拆解销毁管理,防止淘汰的设备再次流向市场。

(2)加强对更新报废卷帘机的补贴力度,凡是使用年限已到,农户主动申请报废更新的,应优先给予农机购置补贴。同时建议各级财政配套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农机部门开展安全检测和安全教育。

(3)加强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和设施农业培训工程,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及时了解跟进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熟悉各种新机型,更好的为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将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操作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活动的重点培训对象,让农民掌握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安全使用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水平。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立法决策理念

作者:何晖1,任端平2,*,郭泽颖3(1.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06;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北京100820;3.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家已出台一系列科学决策部署和法规规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科学严格监管,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然而由于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的问题,食品安全立法领域也存在一些决策研究论证不够充分,基础性矛盾和问题解决速度迟缓,决策部署不切合实际,针对性不强,政策措施反复调整等决策不科学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总结食品安全立法及立法决策工作的得失,来分析食品安全立法科学决策应当遵循的理念。

1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的含义

立法决策是立法活动的重要环节,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的新兴学科——决策学[1]。立法决策是指决策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根据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合法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需要,通过权衡为维护这种利益与满足这种需要所能采取的各种策略与手段,从而做出是否采取立法的手段和选择立法的方式的决定[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法规、规章做出立法决策),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等组成的科学理念体系,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现状,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立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食品安全立法做出规划的行为。

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分析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食品安全立法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决定一定时期食品安全立法的方针和政策;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把握时机,及时做出立法反映,出台新的监管体制和制度,促进食品安全立法迈上新的台阶;选定食品安全的立法模式和类型,如食品安全基本法的适时出台等。

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是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的前提,它是在食品安全立法决策及食品安全立法及监管的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的。遵循科学系统的决策理念,就能针对食品安全中的突出问题做出正确的立法决策,弥补现行食品安全立法的缺陷,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向前发展。坚持错误、片面的立法决策理念,就会导致错误的立法决策,不但食品安全立法固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给食品安全工作造成损害。

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的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和能力稳步提升,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15年又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进行了修订;国务院2009年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目前正在进行修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出台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特殊食品注册备案、新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安全性审查、日常监督检查、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投诉举报、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等部门规章;内蒙古、广东、陕西、河北、江苏、湖北等27个省份还根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了相关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出台了食品安全相关刑事民事司法解释[3]。这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强化食品安全依法监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对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问题不够重视、对其中的某些方面认识有失偏颇。

2.1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完善和发展,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立法决策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立法工作自然更有针对性,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全面促进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2.1.1许可制度取得积极进展

严格主体准入是食品安全严格监管的基础。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国大约共有130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其中食品生产许可证15.9万件,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3695件;食品生产企业14.9万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685家。共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含仍在有效期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1284.3万件,其中新版食品经营许可证896.3万件,食品流通许可证(旧版)267.5万件,餐饮服务许可证(旧版)120.4万件[4]。

2.1.2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合格率稳步提升

2017年,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抽检了23.33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为99.5%,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5]。农业部2017年按季度组织开展了4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参数94个,抽检样品42728个,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8%。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0%、98.0%、98.9%、99.5%和96.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6]。

2.1.3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查处效果明显

2017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5.7万件,移送司法机关2454件[7]。从复议诉讼案件来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受理食品类诉讼案件92件,行政复议申请378件[8]。

2.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2.2.1政策措施针对性不强

例如2007年8月,为解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确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等12个百分之百的目标,并要求在2007年年底前实现[9]。2008年1月,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宣称,截止2007年12月20日,专项整治的八大任务、12个100%和20个量化整治目标已经实现。但实践中,2007年12月开始,三鹿集团陆续收到三鹿奶粉致害的投诉,2008年5月份事件开始不断发酵,直到2008年8月大规模爆发,危害严重,教训深刻[10]。客观地说,12个百分之百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和实质问题。

2.2.2破解难题决策的有效性不足

例如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农作物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化肥的利用率约有30%。针对农业投入品滥用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国办发(2004)43号)提出,要整治食品源头污染,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加大对农业投入品残留超标问题的集中整治[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7)28号)提出,要加强种养环节源头治理,禁止高毒农药用于农作物的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对出现的突出问题(如农药残留超标)进行集中治理[12]。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在深化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像农业投入品等问题确实具有复杂性、顽固性和反复性,多年来政府一直紧抓不放,不断强化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破解食品安全难题上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入性、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2.2.3部分决策的执行效率不足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较大,同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协调和调动的资源过于庞大,因此决策执行的效率不足,导致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如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根据农产品品种和产区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将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13]。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保障食品安全,首先要保证生产环境的安全,切断污染物进入生产环境的通道,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14]。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3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底前,国务院《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15]。土壤环境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土壤污染不能得到及时治理,严重污染地块不能及时被划定,将对食品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2.2.4部分食品安全决策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

《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结果表明,食品安全连续6年位居中国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之首[16]。

3现阶段食品安全立法决策应遵循的理念

3.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党的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7]。“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18],关系着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消费的信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食品安全法规政策形成过程中,正确的决策理念要求政策法规制定者坚持以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深入调查研究食品安全重大实际问题,要比较论证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效,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决策,避免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的决策措施,出现决策空转。坚持速度服从质量,要着力提高政策法规的决策质量,避免出现立法进度一味求快的急躁情绪,避免将出台法规政策的数量作为政绩的价值取向。要有体系思维、宏观思维、战略思维,避免形式主义和表征主义,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头不顾脚”的思路,避免前后冲突,左右冲突的政策措施。

3.2坚持党对食品安全重大立法决策领导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有的立法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有的立法未能反映客观规律,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部门规章的立法中,部门之间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所以,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立法中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19]。2017年10月18日召开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为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2018年3月,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统筹协调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1]。

党的领导是形成食品安全立法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保证。在《食品安全法》修订期间,恰逢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出台密集期。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对《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的决策部署精神[22],《食品安全法》修订强化了问题导向,强化专题调研论证,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修订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针对立法中的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食品交易监管、保健食品监管、最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创新、法律责任追究等50多个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专题研究、比较论证等方式,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逐步取得制度构建的共识[23]。

再如根据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最严”的决策部署[24],新《食品安全法》在以下4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强化严惩重处。强化刑事责任追究,要求首先对违法行为进行刑事判断,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予以行政处罚。增设了行政拘留的处罚,对新政累犯增设处罚,大幅提高罚款额度,最高可达货值金额的30倍。二是强化源头监管。禁止将农业投入品中的禁用物质如剧毒农药用于国家规定的农作物。三是强化全程监管。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相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在食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对于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设定了开除、撤职、降级、记大过等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求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25]。

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对于食品安全立法及决策十分重要。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党对食品安全战略性、全局性重要问题的领导。《食品安全法》立法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就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向党中央做过专题汇报。

3.3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26]。

目前,在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中,在一些环节和领域还存在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存在关起门来做决策的现象,不擅长调研论证而只重视稿件文字修改的现象。这种不重视调查研究的作风和倾向往往导致食品安全立法决策没有能够针对真正的、深层次问题,导致不产生实效的政策措施,耗费时间与精力,导致政策空转,使得制定了无数政策,却无助于真正问题的解决。

3.4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201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的突出问题入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抓关键、抓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公共安全水平[27]。科学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是做出科学决策判断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确立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目标的前提。食品安全立法及监管工作取得的成绩,都是基于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和存在问题的正确判断。2004年以来[28],我国一直在深化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对具有复杂性、顽固性和反复性的问题,多年来政府一直紧抓不放,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

3.5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

党的报告在谈到进行伟大斗争的时候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在食品安全领域,一些基础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如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监管执法能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等方面不能适应保障食品安全的需求,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高,这些基础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要依靠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立法采取的是行政立法与刑事立法并行的体制,将行政违法行为交由行政执法机关依据行政法律规范进行查处,将犯罪行为交由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关进行立案侦查、移送起诉、依法审判,食品安全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是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以此来判断是纳入行政法律规范,还是纳入刑事法律制裁[29]。根据我国《刑法》,在考量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时候,不但要看其行为的性质是否符合刑法分则具体犯罪的规定,还要看行为的危害程度是否符合犯罪概念“但书”的规定[30]。

这种二元立法体制对于判断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还是刑事违法带来极大的困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于查明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的查处设定了不同的主体、权限和程序。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10条,食品监管等部门可以采取现场检查生产经营场所,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查封扣押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查封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等行政执法措施[31]。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查处,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措施的种类比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措施要丰富得多。按照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的侦查措施:一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如传唤、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拘留、逮捕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等。二是搜查措施。如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身体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物品、住处进行搜查。三是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对于跨地域以及多环节、多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没有技术侦查措施的支持,很难查明真相。公安机关在立案后,根据需要,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四是查封扣押邮件。侦查人员认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经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即可通知邮电机关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检交扣押。与公安机关侦查措施相比,食品安全行政监管部门行政调查措施受到诸多限制,往往使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如对于以家庭为场所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来讲,食品监管等行政执法部门束手无策,往往使犯罪份子逍遥法外;而对于公安机关来讲,通过搜查住所等措施可以及时、准确地查明犯罪事实、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在全国大市场的背景下,行政调查严重受制于不同地域、不同部门、当事人是否配合等因素的影响。而刑事侦查,具有刑事强制措施的保证,而且可以降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当事人是否配合等因素的制约。

但是,行使侦查权的前提是刑事立案,在我国目前二元立法体制之下,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是很高的,其标准也是统一的,这当然也是保障司法秩序的需要。因而,这种行政调查权与刑事侦查权的配置失当是有些食品安全犯罪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查处的一个重要原因[32]。再比如,《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6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是生产者、销售者所销售的伪劣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或者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15万元以上的,或者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5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3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15万元以上的[33]。但实践中,由于违法犯罪行为人故意规避法律风险,有的实行订单生产,有的不做记录,往往查实的违法产品数量的货值金额达不到5万元,受行政调查权性质的制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法彻底查明根源和违法产品数量,而公安机关又不能启动刑事侦查权,导致我国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形势严峻。对于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探索降低刑事侦查权启动标准[34]。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5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农村安全饮水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农民生活状况改善的重要标志。“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项目之一,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了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主要就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问题及其对策浅谈几点个人意见,仅供同行参考研究。

1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隐患

1.1建设选址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工程管理要求在建设人畜饮水项目前,要按经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建设,按当地水文资料和实际勘测资料在实施方案中确定打井位置。而实际在实施人畜饮水井建设时部分项目管理部门和施工方随意变换建设地点,并且在确定人畜饮水井选址时不经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参加确认,不按卫生标准选址,将人畜饮水井建在厕所、猪圈、垃圾堆和公路旁,使垃圾污水渗人饮水井中,造成水质污染无法使用。

1.2施工单位资质不规范,人畜饮水井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农村人畜饮水井项目建设要求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实施凿井施工。但实践中,无资质施工、借资质施工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打井深度不够、擅自改变管径、建设完成后不检验水质,水质不合格,水中含沙量大。不按规定程序验收,不经卫生监督部门验收就投入使用的问题屡见不鲜。

1.3多头建设,造成后续管理缺位饮水设施闲置。现行体制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水利、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部门多头管理建设资金,多头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情况。由于多头申报,极易形成套取国家补助资金,同时由于非专业部门参与建设,造成资金分散,建设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由于供水责任制不落实,造成供水设施长期闲置,农民不能享用安全饮水的局面。同时调查发现,有部分人畜饮水井建设完成后不按规定建设井房,而是露天放置,无法保障饮水安全。

1.4供水水质检验和检测不到位。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集中供水工程、单村集水工程缺乏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有的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的频次也极少,导致部分工程供水水质难达标准。

2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对策

上述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直接制约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使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在实施中打了折扣。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设:

2.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投入是关键。一是希望国家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时,能从实际出发,按照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的原则,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补助比例,提高补助额度。二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进度,在尽早解决原计划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同时,尽早安排资金指标,解决因条件变化而重新产生的饮水不安全人口饮水问题。三是努力挖掘投资潜力,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等措施,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采取多种合作方式投资建设供水工程,走社会办水利的路子。

2.2规范建设审批程序,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选址要统筹规划,归口管理。无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的来源渠道如何,各地要组织统一的由水利、计划、卫生等部门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审批机构,统一组织审批,统一组织招标和建设,统一验收程序。要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严格人畜饮水水源建设的选址,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切实保障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

2.3强化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施工队伍资质的管理,建立人畜饮水水源建设终身责任制。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方面立法,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并且落实到人,对施工单位建立终身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联合验收机制,由水利部门、卫生部门、计划部门、水资源管理部门等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建设完成的农村饮水安全过程进行验收,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民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2.4归口统一管理,规范建设,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作用。在目前管理形式下,各地要整合项目、整合建设资金,加强工程的建后管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民可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一是落实项目管理部门的责任制,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质量。二是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是保证管理、运行和维护的可持续性。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积极建立农村供水服务体系。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要求,建设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井房,并落实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有偿供水,达到良性运行目的。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5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新机制。要按照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对采取分散方式建设的饮水工程,按照互建自管的模式,由农户自行负责管理维护;对村社或联户建设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按照联建共管模式,由村社组织或农民用水协会负责管理。各级财政也要建立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专项用于供水工程维修更新,保证工程可持续运行。同时,还要建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定期进行水质取样分析,保证各工程的安全供水。要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维修组,配备必要的专业维修人员和设备,定期巡回服务和随时上门服务。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6

一、采取担保抵押措施

在发达国家,贷款抵押和担保是一种普遍采取的保障措施。其中,长期不动产贷款的期限从5年到40年不等,而且必须由不动产第一次抵押。贷款的上限为允许抵押财产价值的85%(在被私人抵押保险的情况下可以超过这个比例)或者在由州、联邦或其他政府机构担保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评估价值的97%。抵押贷款是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形式。

发展中国家中,南非土地和农业发展银行规定合格的农业经营者在申请长期贷款之前必须提供足够的抵押品,银行将对这些抵押品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考虑借款人能够从农业经营中和其他渠道获得预期收入的情况,这些因素将决定借款人从银行借款的数量。另外,该银行还设置了特别抵押贷款。这种特殊贷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地所有权的不平衡问题,帮助那些历史就处于弱势的人群第一次购买土地,借款人可以获得购买土地价值80%的贷款

额度。

二、建立专门的保险公司或安全网络

有些国家为保障整个农业政策性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专门设置了维持系统安全的保险公司或特别安全网络,这其中以美国农场信贷系统中的农场信贷系统保险公司最为典型。

农场信贷系统保险公司的主要任务包括:(1)通过正确地管理保险基金,保护农场信贷系统的投资者,确保投保债务以及保护纳税人的利益。(2)行使其职能以减少保险基金的损失。(3)确保农业借款者的未来有永久畅通的信用体系。它负责管理农场信贷保险基金,并负责从系统银行收取每年的保险费。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存在超额的保险基金余额,将被分配给农场信贷系统内的投保机构,这就建立了一种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央农林金库的运行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安全网之上的,并且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农业合作社银行成员安全网建立在两个机制之上:第一个是由合作社自身建立的独立安全网,一般不被其他银行了解;第二个是储蓄保险系统,该系统将保护在该系统中存款顾客的利益。近年来,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优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机构经营的稳健性。为此,中央农林金库根据新的形势建立了一个风险管理基本战略来优化其风险管理能力。日本农林中央金库根据风险分类指南追求单独分类风险管理,所有的风险管理措施都遵循该项基本政策。其所有的风险管理活动都

要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检验和评估。

三、通过司法渠道加强贷款催收

在司法保护中,摩洛哥的情况值得一提。摩洛哥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为了进一步保证其权利,设置了一些条件,如:借款人必须把其收入存在银行的分支机构账户中;对于那些必须受银行监督的大型项目贷款的支付必须根据项目工程的进展情况实行分期支付等等。除了上述保证措施外,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为了保证其资金安全以及正常的经营秩序,在贷款回收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简单的措施,直接对借款人收取到期贷款;二是极端的措施,即把那些故意不还款而有偿还能力的贷款人送入监狱关押。1961年的法律规定,对贷款违约可处以罚金,对于那些到期不能还款的可以增加其利率,而且这些规定在贷款合同中做了说明。违约金一般要比预定的利率高出两个百分点,这个规定当然只适用于还款期限超过两个月的情况。

四、设立专门的坏账处理部门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其特殊性质,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资产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了保证这一机构的正常运转,其不良资产比例也不能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化解不良资产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泰国国家农业信贷委员会就是处理不良资产问题的机构。

泰国国家农业信贷委员会的主要功能包括:与有关根据内阁同意的纲领冲销坏账或进行债务调整的政府部门合作,进行有关这方面的协调和追查工作;接受农民和农民组织有关债务问题的咨询;收集信息、分析情况并提出意见,等等。农民欠债的类型一般有两种:一是正式(制度性)债务,是指那些属于政府机构或组织的款项,或者是与政府的某些项目相关的款项,如某些为繁荣地区或增加生产投入的扶贫项目等,正式债务可能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而农民自身原因导致的债务一般不在该机构考虑减免之列。第二种是非正式(非制度性)债务,是指那些由金融机构提供的债务,这类债务可以由一些医疗事件或其他紧急事件造成,对债务人来说经常是不公平的,因为可能有高利率,而且设置了不合理的还款期限。根据统计,到2005年前后该委员会已经解决了正式欠债问题,价值总额为169.59亿泰铢,使462,256农民受益,另外有价值32.55亿泰铢的债务被调整,从而对10,169户农民有益;非正式债务总额有3,393百万泰铢被解决,从而对45,610户农民有益。

五、对不同客户实行风险“防火墙”隔离

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业务品种存在重要差别,因而与之相关的信贷业务的风险水平也明显不同。因此,把不同风险程度的业务或客户分开经营也是规避风险的重要选择,事实上,各国金融体制中一度盛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也是根据业务的不同风险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创新。

作为一家专业性金融机构,南非土地和农业发展银行要接受政府的指令,同时法律规定该银行对促进农村发展提供服务。该银行新设计的贷款标准已经减少了对那些高风险贷款的抵押要求,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经营的具体情况、农民的管理能力以及农民获得资源(诸如土地和设备)的途径。为了控制风险,南非土地和农业发展银行设立了风险基金、贷款最高限额以及在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客户之间设置了防火墙,以防止银行的资产变成坏账。这些措施实施之后,那些高风险的客户也能获得与低风险的客户相同的贷款类别。所有的客户都可以获得该银行发放的购买土地的长期贷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必须作为抵押品。通过这些措施,该银行实施分类管理,在有效扩大服务群体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了本银行的信贷资产。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7

茶叶机械化修剪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农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和建议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现状分析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要知原则恰选药

害虫天敌的种类及其防治对象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特点与操作方法

科学使用拖拉机经验谈

棉花化控13要点

微肥高效应用要“三根据二注意”

夏管草莓六件事

夏季农药安全高效喷施知条件

叶面肥的种类与喷施注意事项

预防压疮的皮肤护理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抓住机遇加快我省农机工业发展——在全省农机工业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

加快“平安农机”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

浅析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思路

对互助县东山乡农村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

试论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新型生物质气化机

浅谈新时期的农机监理工作

机插秧作业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抓住要点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

浅谈如何搞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秸秆还田与小麦生产机械化复式作业配套

浅谈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

水稻插秧机维护保养“五检查”“五到位”

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八注意

秸秆还田与机插水稻技术合成试验初探

要重视柴油机的压缩比

暑天老年人多喝红茶

拖拉机轮胎磨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大修后的发动机为什么还是马力不足

“奉达科贸”真诚服务

如何冲破国外绿色壁垒

中国的朝阳产业——农机租赁

秸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我国温室大棚的现状与发展

小麦灭茬机械化技术推广现状与思考

中药治疗牛虚泻效果好

跨区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油菜机械化直播试验探析

涡阳县改变小麦增产困难的几种机械化措施

挖掘山区蚕桑生产的潜力

东风收割机割晒油菜的机械改装及效果

浅谈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春选仔猪五字诀

195型柴油机烧窜机油的原因及方法

气缸垫为啥坏?

气阻的防治措施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8

(一)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存在事故隐患在我国农村,电力供给的显著特点就是电网供电区域大、线路长、供电用户分散。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农村电力管理人员对供电设备及线路维护工作量大的问题,由于电力管理人员对供电设备及线路维护工作量大,县级电力管理企业所制定各项电力管理责任制就很难落实。另外,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提高农村电力运行的质量,先后筹集了上千亿元的资金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截止到目前,90%的农村电网得到了改造。这对提高农村电网的运行质量,降低农村电网安全生产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因资金投入不足而造成的电网改造不彻底的问题仍然大量地存在着。比如,部分10kV线路没有进行改造,部分线路因农村用电量的逐年增加而变为重载线路。由此可见,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存在诸多事故隐患。

(二)农村电力安全管理人员技术及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县级(包含区级)供电企业接收了原有的农电职工。而原有的农电职工多数都是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以前从农村电工中招聘上来的。这些农村电工的学历大多数都是初中,有的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他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凭借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一些简单电力技术进行操作。尽管县级(包含区级)供电企业采取了相应的培训措施以提高电工的电力管理水平,但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偏低,电力专业培训的效果一般,只有极少数人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另外,受电力管理人员水平的制约,一些电力管理人员常常表现出思想浮躁,不虚心学习的突出问题。按理说,技术水平低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得到提高的,但是他们的思想浮躁与不虚心学习恰好遏制了他们能力与水平的提高,这无形中就给农村电力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农村电力供电客户缺少安全用电常识农村电力供电客户缺少安全用电常识主要表现在供电客户思想麻痹大意、随意更换线路以及救援措施不当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有些供电客户为保障日常用电的安全,他们多数都安装了漏电保护器。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安装了漏电保护器就不出现任何问题,其实这是一种思想上麻痹大意,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众所周知,漏电保护器只能减少日常用电事故的发生率,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其次,有些农村用户也不管线路设计是否合理,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乱拉线路,这就给农村用电的管理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最后,由于农村地域广大,路程比较远,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只能由农村医生实施抢救。但是,多数的农村医生都不具有触电抢救常识,从而使得农村触电伤亡率加大。

二、农村电力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电力安全管理缺少激励机制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电力企业是不存在竞争的。既然不存在竞争,电力企业就不存在危机意识,相应地在电力企业的内部就出现了干好干坏都一样的不良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电力企业没有激励机制。即便是有的电力企业实施了激励机制,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它也等同于没有。由于没有或缺少激励机制,电力企业的职工多数都不把安全管理生产当作大事来管理,信奉着只要与领导及同事搞好关系就行了的理念。

(二)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目前,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工伤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处理制度》以及《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制度》。上述管理制度在城市供电管理落实的比较到位,但在农村电力管理上存在着落实不够到位的问题。比如,电工的工作日志与工作任务不符,工作任务单所指派的任务含混不清,缺少危险点分析等等。

(三)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意识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农村电力管理人员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行为是在其安全生产管理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安全生产管理意识的支配,就很难有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行为。目前,农村电力工作人员普遍都存在着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认识到电力的安全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是片面地认为它只是一项自己谋生的常规性工作。众多电力安全生产事故表明,电力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不强是造成农村电力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电力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排查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存在事故隐患的问题,本文建议有关部门及电力管理工作人员加大排查力度,力争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一方面,电力管理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电力基础设施、线路进行安全检查,以便及时掌握电力基础设施及线路的使用状况;另一方面,对于有问题的电力基础设施及线路要及时维修或更换,以保证农村电网的安全运行。

(二)加大安全用电常识的宣传力度县级(包含区级)供电企业要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向农村供电客户宣传安全用电常识,以保证农村用电安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安全用电宣传标语和安全用电漫画;向农户发放安全用电宣传资料;利用农村的有线电视网络以字幕的形式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向农村学校、家庭、机关以及企业进行安全用电宣传。农村安全用电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用电常识、电力法律法规以及触电急救常识等方面。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主体就是电力企业,而激励客体就是电力企业的员工。电力企业通过对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来促使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人员增强其责任心,从而更好地为供电客户服务,以保证农村用电的安全。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9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湖北巴东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7-0314-02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社会影响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情况决定了社会和谐稳定,更进一步影响到国家安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毒茄子”“毒豇豆”“毒生姜”“镉大米”“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为做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这项责任重大的工作,笔者通过近些年工作的亲身体会,并作了大量的调查,分析了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供借鉴。

1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巴东县常年种植各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0.87万hm2,总产117.435万t,其中粮食作物6万hm2,产量45万t;蔬菜8666.67hm2,产量39万t;水果7333.33hm2,产量12万t;油菜1.53万hm2,产量2.3万t;茶叶2133.33hm2,产量1600t;烟叶4333.33hm2,产量0.975万t;其他作物1.09万hm2,产量18万t。以上这些农产品65%在巴东县自足消费食用,35%销往外地,通过近2年开展农残随机例行抽样送检,结果抽检合格率为100%,没有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在监管、生产等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人员缺乏

巴东县自2010年6月成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常年负责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乡镇没有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村级更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员,面对千家万户的源头生产,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人员缺乏。

2.2检测机构形同虚设,未正常开展检测工作

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是专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机构,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由于起步较晚,基础弱、缺资金,缺少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资职认证的基本没有,不能正常开展检测工作,无法提供常规检测、监督检测、例行抽检数据,需要开展检测时,还需用专车派专人送往州、省检测机构。因此,目前巴东县的检测机构还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1-3]。

2.3农药、化肥势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

据调查,2005年全县化肥施用量2.80万t,2013年高达3.78万t,化肥施用量上升幅度为35.00%;2005年农药施用量150t,2013年施用量为178t,农药施用量上升增幅为18.67%,化肥农药在生产源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自从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后,农民对农药高效应用效果的依赖性加大,往往不重视传统农业防治和新型生物防治等安全环保的综合防治措施。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理化状态遭到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农药残留量大,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二是用药结构单一。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农药使用效果好便常年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导致病虫害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更进一步增加了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同时由于农药用量的不断加大,也加重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施用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为农户在施用农药时往往较盲目,不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田间主要病虫害种类,从而无法对症施药,同时由于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施药时未详细查看农药产品说明书,随意施用,施药时间与时机不当、农药配制比例不合理、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准确等均严重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甚至使用限用高毒农药灌根防治地下害虫,特别是在蔬菜产区使用限用高毒农药灌根防治地下害虫,造成蔬菜农残超标,甚至成为毒蔬菜。四是农药经销市场混乱时有发生。无证经营、农药套证,有时掺杂使假,使得农药内含物与外标签内容不相符,有的经销商以肥冒药,还有部分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标注不准,以次充好,甚至销售“三无”农业投入品。五是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由于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而据监测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其余大部分随雨水渗透到地下,污染了地下水,有时土壤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从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4-6]。

2.4规模化畜禽养殖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是巴东县的支柱产业,截至2013年,巴东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农户数上升至826家,生猪出栏已达31万头,家禽出笼达35万只。据估测,全县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量可达28万t,这些粪便40%以上都被随意排放到农业生产环境中,若处置不当,将会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5农村生活源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农村生活源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生活垃圾与污水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城镇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的情况,而由于农村一般没有垃圾填埋处理场,广阔的田野、良田成了天然垃圾堆放场,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6生产源头监管和控制难度较大

由于农业生产面广、经营个体多、规模化程度低,加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较薄弱,缺乏社会监督与约束,难以进行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及标准化生产。并且由于当前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农资价格过高,产出比例失调,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户为追求产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并且屡禁不止,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农药、种子、兽药等生产资料的标签不规范,商品名多、杂、乱,包装简陋,难以分辨出其主要成分和用途,很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7-8]。

3对策

面对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必须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质发〔2011〕7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等文件精神,不仅县级要设置“农安办”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乡镇也必须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配备2~5名专职人员,每个村还要配备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这样才能从县、乡、村建立一支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以便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3.2加速对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

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配齐设备,尽快认证;二是加强现有检测机构检验人员的业务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三是通过人事部门招聘2~3名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专业人员。

3.3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强化责任管理

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贯彻“政府负责、抓大促小、控制源头、综合监管”的工作方针,制定阶段性工作规划,重点环节重点监管,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落实各部门各行政主体的具体责任,签好“四个责任状”,即县乡政府签订的责任状、上下主管部门签订的责任状、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的责任状、乡镇监管站与村签订的责任状。通过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增加对各部门的约束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监管

一是开展源头治理,狠抓农业投入品监管。依据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农药经营许可,规范经营行为,认真落实农药“五制”,即购进备案制、经营专柜制、购销台帐制、购买实名制、公开承诺制。二是加强对各生产环节的全程监制。督促农产品生产单位或个体户建立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大对重要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执法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对重要案件的查处。同时,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以对伺机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产生威慑作用。

3.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本着“生产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原则,生产农产品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对一切农事操作、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做好记录,还可在主要商品农产品基地实施严格的编码制度,对每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专一编码,为农产品的查询溯源提供保证。同时每一农产品加贴标有采收日期、农产品检验合格等信息的标牌。做好农产品的信息化标记工作后,一旦发现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便可及时追溯生产源,不仅可及时对质量安全问题进行追责,还可对农产品生产户形成监督约束作用,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6科学用药

在防治作物病虫害时,应以预防为主,并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农业防治措施,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特点选择相应的化学药剂,并严格按照农药产品的具体施药方法进行操作,注意施用时间与配制剂量的严格控制,保证施药效果,避免过量施药。并且由于大部分病虫害在发病初期危害小,施用针对性农药防治效果好,而后期大面积暴发,即使加倍施用农药也难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因而对病虫害的防治应重视预防,发病初期及时进行防治,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以减轻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7全面推行标准化,大力开发农业“三品”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是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桥梁,是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主要大宗农产品如水稻、玉米、蔬菜、柑橘、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推行标准化生产,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使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大力开展农业“三品”,因农业“三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标识,使更多的农产品符合“三品”标准,农产品的质量自然就有了保证。

3.8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任意排放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造成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道路、沼气、垃圾池建设等;二是加强小流域治理,如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优化措施配置,治理面源污染;三是依靠科学进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如推广生态农业、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合理用药等。

3.9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面对规模化养殖和畜禽养殖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是要

建立畜禽养殖清洁化技术体系,转变传统的畜禽粪便处理办法,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实现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的清洁化与环保化处理,改善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并利用畜禽粪便为原料通过发酵池生产沼气,保证畜禽养殖污染物零排放;二是对农村的大量生活垃圾与污水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废弃物无害化,合理妥善地处理农业生产污染物;三是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将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用能,沼渣沼液又返回农田用作肥料,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又一道防线。

3.10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并借助于省人大组织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和“阳光培训”等活动,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4结语

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责任大,因而应从监管、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谨的标准、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吃上安全的农产品。

5参考文献

[1]刘慧杰,张龙.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与技术,2010(4):11-13.

[2]何花娟,.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60-361.

[3]唐建平.华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12):48-49.

[4]刘勇,陈娟,贡俊杰,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生产过程全程控制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1(6):59-60.

[5]张蓉,兰栋梅,陈小文.陕西省柞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32-34.

[6]王佩汤,李树森,张玉梅,等.临泽县农药及农产品质量监管现状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3):30-31.

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篇10

关键词平安农机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

平安农机建设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农机主管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机的重要举措。对照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省市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通知要求和农机安全示范县(市)的创建标准及相关规定,平安农机创建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平衡[1-4],现总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

一些同志对创建平安农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态度不够积极;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不到位,安排部署不及时,认为创与不创区别不大,主动性不够,靠上级点名硬推才做,有的至今没有真正行动起来。农口单位改革后,部分入编的农机监理人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机安全监管上,个别乡镇公益性人员中仍无农机安全监管人员,造成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滞后和缺位,安全监管力量有所削弱。

1.2创建工作不够认真、扎实

有的地方习惯于一般号召,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没有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到位,要求不明确;有的敷衍了事,重大隐患长期存在,甚至边排查治理边发生事故。少数地方平安农机创建工作还不够扎实,人员和资金投入不足。个别已建安全镇村没有及时巩固发展,有回流现象。

1.3方法不得当,效率不高

从整体情况看,创建工作不平衡,确实存在差距,一些同志思想没有开动起来,特别是在向地方党委政府及时汇报、争取支持以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牵头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1.4基础设施差,人员素质低

有的地方尽管也做了不少工作,但随着农机具日益增多,流动频繁,部分机具老化,更新资金短缺,乡(镇)、村农机人员办公场所、乡村道路、桥梁等必要的基础和安全设施严重不足,有的乡镇连一间象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加之部分机工逃避管理,事故隐患不能及时根除。另外,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不快,年龄老化,基层农机监管队伍面临断层,农机事业后继无人;加之文化水平不够高,业务不精,导致后劲不足,创新内容不多。

2对策

2.1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考核制度。要按制度和计划开展工作,县(市)、乡(镇)、村及农机管理部门与机手都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确保各项任务、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有专人负责并落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有力、工作到位。

2.2强化宣传,营造农机安全生产氛围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机安全活动日、安全宣传栏、固定标语以及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有效形式,结合开展“农机安全月”、“农机安全专项治理”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使农机安全生产家喻户晓。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要常抓不懈,以增强广大机手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

2.3强化牌证管理,抓好农机安全源头治理

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重点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严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考试、发证关。同时,积极组织农机监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机合作组织及办证点开展好服务,搞好机具检验,确保作业机械处于良好的安全技术状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为平安农机提供基础保障。

2.4强化监督检查,净化农机安全生产环境

结合“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切实组织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查处无证驾驶、无牌行驶、不按规定参加检验、违法载人、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突出抓好三夏、双秋重点农时季节和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监督检查。同时,组织农机监管人员,对辖区内农机生产企业、经营修配网点、农机拼装市场等进行认真排查,净化农机安全生产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机事故特别是重特大农机事故隐患。

2.5强化协调,形成农机安全工作合力

把平安农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着力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努力形成“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支持、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机、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在信息通报、事故处理、安全检查等方面的沟通配合。

同时,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投入,不断改善装备与手段,从而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

2.6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可持续发展

创建平安农机需有一支政治思想好、法律法规精通、业务技能精湛、作风正、守纪律的农机安全监管队伍,要突出抓好农机安全稽查组织建设和农机监理人员及村级农机安全协管人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为创建平安农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要从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出发,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农机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人员素质差、工作不到位的现象。要围绕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责要求,抓好在职在岗人员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确保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可持续发展。

2.7抓好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安农机建设夯实基础

农机安全监管基础设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质量。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思考、谋划和组织农机安全生产基本设施配套建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安全监管单位应具备安全监管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要由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予以保证,以确保基层农机安全监管机构有统一执勤标志(服装),有交通和通讯工具,有考核、检测和事故处理设备,有农机安全监理服务窗口和安全监管及培训基地,从而为平安农机建设夯实基础。

3参考文献

[1]黄新卓.创建“平安农机”的工作思路及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2):40-41,43.

[2]郭晓勇,章建文.浅论农村农机安全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机,201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