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3:50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1

一、项目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溶解度可以描述溶质的溶解极限,能够用数据、图表描述物质的溶解度信息。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调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能够利用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设计方案,使不同物质分别处于溶解、结晶状态,通过过滤实现物质分离。

二、项目实施过程

1.项目导入。

实物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粗盐与餐桌上的精盐,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项目主题。

教师展示,学生通过比较粗盐与精盐,唤起已有的社会经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海水中除了水、氯化钠之外,还有哪些物质?“天日映成”“海水煮盐”得到的是粗盐还是精盐?它们的分离思路是什么?

在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提出:如何从粗盐中得到氯化钠?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设计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的实验方案。

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中的溶液知识,而是从生活经验出发,但学生在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本节任务的完成,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2.项目学习活动过程。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穿插于具体的任务活动中。在提出核心任务后,教师引导:

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就是将粗盐中可溶于水的物质和难溶于水的泥沙与氯化钠分离。

布置子任务1:我们先来尝试如何将粗盐中难溶于水的物质与氯化钠分离。

学生活动一:

(1)阅读课本59页方法引导。

(2)分组实验:过滤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收集信息,并提醒大家。

①小组要分工明确,互相合作。

②粗盐加少量水溶解。

③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④小组交流并得出结论。

⑤小组讨论交流回答课本59页的问题1。

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实验技能,可能操作不太规范,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巡回中发现,一开始有些小组不会叠滤纸,有的不知道怎样让滤纸紧贴漏斗。

(3)学生展示。

小组展示过滤后的食盐水,互相比较、观察。

小组代表展示回答59页的问题1,其他组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得出可溶物与不溶物的分离思路。

布置子任务2:那些可溶物质如何与氯化钠分离?

学生活动二:

(1)阅读课本58页的资料一、资料二。

(2)交流研讨59~60页的问题2和问题3。

教师指导:

①先仔细分析资料,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②资料二中物质比较多,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重点比较氯化钠和硫酸镁。

③比较资料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得出这些数据的前提条件。

在教师的指导提示下,学生有了重点比较对象,归纳出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以及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能比较顺利地解答后面的问题。通过对各种物质溶解条件的强调,对后面溶解度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生活动三:

学生交流展示:各小组代表积极踊跃表述他们的讨论结果,仔细聆听,对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补充、纠正,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控制溶质、溶剂的比例,蒸发可让更多的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表二中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都是指明在一定温度、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个质量就叫这种溶质的溶解度。

由此引出溶解度及溶解度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归纳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从而了解溶解度概念的价值,知道调控溶质、溶剂的比例溶液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布置子任务3:实验探究:调控物质的溶解与结晶。

对于这个探究实验,和现行人教版教材相比,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对于饱和溶液的配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以及结晶常见的方法,也是通过实验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并掌握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溶解度概念。这些实验在教材中已经提供具体的实验内容与方案。在以往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演示或学生小组实验,就能很顺利地得出结论,难度相对来说较小。而在项目学习中的这部分教学任务,是在学生了解溶解度之后,对溶解度概念及其价值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对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分析,设计实验,探究配制室温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以及结晶的方法,整个任务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探究,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

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一开始我们总觉得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比较欠缺,而且刚刚接触到溶解度,还不是太熟悉,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而且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一下子转变为项目学习,觉得难度颇大,怕学生理解不了,完不成任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1.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适当点拨。如:由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

(由小组长组织,对每位同学提出的方案、意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出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案。)

2.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各小组对刚才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确认本组的方案到底是否可行,并得出结论或通过探究修改方案,继续探究,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

(教师巡回,收集各组的实验方案,发现问题或操作上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导。也可直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活动中,详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思路。)

3.实验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展示。

(每组学生代表将实验方案以及结果展示给大家,并互相评价这些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较好。)

(教师点评,并帮助同学完善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设计出多种方案,虽然说原理基本相同,但各组有各组的特点、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取10ml水,称量3g硝酸钾投入烧杯中,搅拌至溶解。

(小组展示:由硝酸钾溶解度曲线查出20℃硝酸钾溶解度为30g。相似方案有取20ml、100ml水的。)

(大家讨论后认为100ml水用的药品太多,还浪费时间,选用10ml或20ml水即可。)

(2)取20ml水(有取10ml的),称量10g硝酸钾,不断投入烧杯中,搅拌至不能继续溶解,称量剩余硝酸钾。

(小组展示: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得到了饱和溶液,而且可确定20ml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

(同学们认为,如果水中加的硝酸钾多了,称量剩余固体也是有误差的。)

(3)烧杯中放水,称量总质量,加入硝酸钾至烧杯中出现不溶物,再称量总质量。

(同学们讨论认为,可以得到饱和溶液,但水的量不确定,不选用。教师建议,一定量的液体最好用量筒取用。)

(4)烧杯中加入水,一直加硝酸钾搅拌,看到有固体出现,进行过滤。

(小组展示:出现硝酸钾固体,说明溶液肯定是饱和的,通过过滤,还把固体硝酸钾除去。)

(同学们讨论认为,可以得到饱和溶液,但质量不确定。)

(5)称量5g硝酸钾投入烧杯中,逐渐加入水,直到全部溶解。

(同学们认为:加入的水是否多了不好确定。)

经过大家讨论,认为方案(1)和方案(2)较好。

对于接近饱和的溶液更快地完成饱和溶液的制备,大多采用搅拌、振的方法,各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晶常用的两种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利用控制溶质、溶剂的质量比,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能否结晶或继续溶解。

(2)通过今天的项目学习,归纳多种可溶性物质的分离思路。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做中学”。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都不太熟练,占用的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超出了许多,但结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已发现每个小组配制饱和溶液的方案不尽相同,在展示环节,每个小组代表都积极展示他们的方案,有些方法甚至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同学们把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所学的学科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验探究中,既增加了乐趣,又学到了相关的学科知识。

(3)继续布置任务,检查进度。

通过今天的项目学习,我们已经懂得了混合物分离的思路,请同学们设计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做好实验记录,便于交流展示。

三、项目学习反思

项目学习是提倡并践行“做中学”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有明显的改变。本节课的项目学习中,教师将教学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子任务,分别布置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研讨、实验探究等方法,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让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能够领悟到相应的学科知识。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特别是在实验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足,并通过讨论、交流、再动手,让自己小组的实验更完善,并得出了相关结论。随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给予鼓励和评价,树立信心。

项目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思考分析能力。通过表达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项目学习,收获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其他更多方面的品质。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案例教学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次升华

(一)理论教学方法

侧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分析,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为主,但随着大学教育职业化和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应用面越来越窄,更多的高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被验证是

《经济法》教学堪称完美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构建学生经济法学习习惯和堆积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也值得推广。笔者从事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推行案例教学起到较大的作用。学生作为三本类、经管专业学生本身缺乏法律专业基础,加之对经济法课程经济法律关系抽象性的排斥,大多没有学习兴趣,我以典型案例作为每个法律关系的开始,激发学生对实践社会想象的分析,引发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不脱离案例本身,是学生对案例分析不间断;通过学习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时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排斥到吸引。

(三)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新思维,创新案例教学的新方式

案例分析大多也是让学生对案件进行分析,要么课内要么作为课外作业,形式单一。如果把案例作为铺垫形成一些项目让学生来完成是否能锻炼学生新的学习能力呢?笔者按照学校项目化要求,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一)以案例为基础,遴选和设置多个项目

《经济法》诉讼案件中大都涉及律师,可以设置“授权委托书”项目;合伙企业法中可以设置“合伙协议书”;公司法中可以设置“投资协议书”;破产法中可以设置“对雷曼兄弟破产分析小论文”;合同法中则比较多样,可以设置“房屋租赁合同”项目、“货物运输合同”项目,还可以是“货物买卖合同”项目,这些都是学生接触比较多、比较熟悉的东西,学生也会积极完成;反垄断法中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写目前比较热门的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是否涉嫌垄断的小论文;产品质量法中可以让学生做市场调查,写调查报告;消费者权利法有些人主张组织学生进行3.15法律咨询和宣传,笔者不赞同这种方式,笔者组织法律专业学生开展十余年法律宣传活动,并不认为会计类学生能胜任此项工作,但学生可以对消费纠纷市场调查后写调查报告;票据法中则可以设置学生填制汇票、本票、支票;证券法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炒股对股票投资的流程进行讨论;劳动合同法中则可以设置“起草劳动合同书”;仲裁法和诉讼法中则可以设置“书写简单的书、答辩状、词”项目等。

(二)学生分组完成,一般对分组要求4-6一组

要求学生在组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项目化主要是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思辨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如果让学生单独完成,一方面有些项目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比如调查报告、市场调研;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搭档失去了相互监督和鼓励,项目化效果就大打折扣。分组人数也不宜太多,如果太多必然有些学生浑水摸鱼,不能按照要求参加项目。(三)考核的要求明确。(1)项目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①遵循格式,写全事项;②主旨鲜明,阐述精当;③叙事清楚,材料真实;④依法说理,折服有力;⑤语言精确,朴实庄重。占25%。(2)项目文书在叙述事实时的要求:①写清事实的基本要素;②关键情节具体叙述;③因果关系交代清楚;④争执焦点抓准记清;⑤财物数量记叙确切;⑥叙述事实平实有序;⑦材料选择真实典型。占25%。(3)项目文书阐述理由的基本要求:①列举事实证据确凿;②分析受理以法为据;③据案引法,据法论理;④前后照应,通领全文。占25%。(4)项目文书格式要求:①格式规范;②语言简练;③逻辑清楚。占25%。每学期完成的项目不宜太多,案例教学与项目化相互配合,从设置的项目中选择8-10个项目作为一学期学生完成的项目要求。每次项目得分按照相应比例给组员赋分,再把项目化得分按照设定的比例与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为学期期末成绩。总之,项目化作为案例教学的创新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升项目设置的质量、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考核的公平性;案例教学的创新方式思维还需要从教师到学生接受、养成。项目化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的,现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假期兼职、实习学生越来越多,通过项目化形式培养学生法律专业技能越发重要。笔者也希望教师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探索项目化在案例教学中的新思路,不断创新,提出更多的想法。

[参考文献]

[1]赵联果,袁显朋,杨雪宁.项目教学法下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6(6).

[2]于艺,丁福军.项目化教学对学生职业的培养[J].智富时代,2015(9).

[3]赵联果,袁显朋.案例教学法下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知识经济,2016(8).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3

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课程,从工程意义上讲是指软件开发、维护、管理等,从学科意义上讲是指软件开发相关的理论、原理、方法、技术等,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都很多。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计算机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文字性内容及说明指导性的教学内容过多,教学过程比较枯燥,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应用,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反映课堂上讲授时能听懂,但课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寻找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刘强等人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通过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具备应用所学技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陈长清等人以企业实际软件项目贯穿软件工程的相关课程,引入企业工程师,合作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将企业的真实要求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由文献分析可知,当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中尽管引入了项目开发,但仅通过让学生参加项目来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知识,还不足以快速掌握软件工程的技术与原理,需要对项目开发中的一些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以加快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课程知识的速度。如何使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研究项目驱动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结合软件工程知识点,对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式组织,从而实现对项目开发过程进行知识显性化处理,以克服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增强软件工程的知识可见性、具体性、生动性和针对性。

1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内容设计

在项目驱动下,通过案例设计来突出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非常重要,因此针对选取的具体项目,如何设计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内容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首先收集软件开发所需要的项目信息,然后针对项目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如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运行与维护),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长,分段式选择和设计项目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案例,借助UmL、Visio图形、图表和动画等方式予以表达,并存储于案例库中。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方法学:传统的方法学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由于传统的方法学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学各有优势、各有侧重,在项目驱动下,需要以这两种方法学为主线,并以软件工程的过程模型(由于两种方法学的模型又分成多种,因此需要根据项目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过程模型。图1中主要给出了传统方法学的瀑布模型和面向对象方法学的RUp模型)作为设计案例的基础依据,借助各模型体现的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阶段设计案例以组织、联系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针对两种方法学所采用的不同技术、工具和方法,可以针对相同的项目内容,设计不同的案例,重点突出两种方法学各自的特点。

2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方式研究

为提高软件工程课程讲授的效果,达到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需要把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首先,针对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的程度和教学计划进度,从项目库中选择合适的项目,并选择针对该项目而设计的相应案例;其次,通过基于案例的分段情景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项目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化方法,通过情景教学增加交互性,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中,选择并围绕所设计的案例式教学内容,设计分段情景教学的指导、控制与交流脚本,对分段情景教学进行编排,包括组织小型项目研究团队、从团队管理者和团队成员的不同角色设计情景会话、教学过程模拟项目开发的实际场景等。通过研究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方式,借助所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段情景模拟,增加团队成员间的情景会话,加强该课程的易学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达到“练中学”的效果。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可以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扎实的实用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独立胜任项目小组成员角色的能力,并能独挡一面地完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项目角色任务。另外,针对课堂上的分段情景教学内容,课后组织学生以组建团队形式进行项目软件的分段式实践开发,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掌握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

3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过程管理

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对教学计划的制定、项目的选定、案例的设置、分段情景教学过程的控制(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定、案例的选定、角色的安排、任务的安排、时间的安排、教学效果反馈)等内容进行管理。为对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过程进行连续有序管理,学院依托信息技术开发相关管理软件,实现对教学过程和课后实践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尤其是促进了个性发展,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分段情景教学过程管理系统的框架图如图3所示。

在图3中,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访问和使用该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图3中所示的功能主要包括:项目的选取并添加到项目库、项目驱动的案例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情景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价和信息反馈等。开发该过程管理系统的关键是底层的项目库、案例库及教学资源库等基础资源的建设,其中,项目库和案例库的建设来自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内容设计部分。

4结语

1)通过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促使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跟进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从而避免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4

[关键字]案例教学;项目导向;理论教学;项目实施;java语言

【中国分类号】G420

课题项目:许昌学院校内教研项目“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no.02013104)。

1.引言

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Java语言通常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专业课程,它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Java是目前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网络编程语言之一,在Java的教学目标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更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把知识融合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2.案例教学与项目导向融合

2.1案例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的研究和教学中较为流行,也成为目前西方国家课程教学的主流方法。国内一些高校虽然引入了案例教学,也但是应试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死记硬背。而项目引入课堂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写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2.2案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题组成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新目标,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将企业经典项目引入课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符合现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即使是举例子,也是以讲解与分析为主,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从建设案例库、案例实施、项目引入等几方面提出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建设优质案例资源,形成案例共享机制。良好的案例资源库则决定了案例教学的质量。从两种渠道选取案例:一是从课本或经典案例书中获取,这种直接从书本中获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完善。二是案例开发,即根据企业经营实践直接整理而成,这种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因此,我们从这些案例资源中选取适合教学使用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这些案例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另外,学校也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企业、学生等多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多渠道、多方案建设优质案例资源。通过校企联合不断更案例库资源,实现优秀案例在校企之间的交流共享。

(2)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手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阶段化的任务案例,即每一章节都设计有相关的案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周期循环教学法,以此展开编程中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开发及测试等核心阶段。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巧案例,使学生产生期待心里,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在引入案例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将案例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并示范案例的解答。通过列举案例来说明某一个概念、某一个理论或某一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3)案例讨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师把案例讲完之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些类似的案例,让学生去练习。学生参与讨论要解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和决策,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重复上课所讲的案例,以案例结尾,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求索。

(4)项目导向为主,团队组织形式。如果单一采用理论上的案例讲解,很难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结合专业课程有大量实验课的特点,在实验阶段以项目为导向,将个人兴趣、团队协作相结合。团队组织形式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教师要求每班的学生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编程能力的高低,推荐若干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组员进行双向选择,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5-8人)。项目成果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以程序语言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以此激发并鼓舞学生编程的热情。

(5)团队活动展开。教师要精心准备项目库,这些项目即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要适合学生。每个团队从项目库中选择项目,团队内每个成员的角色,由组长进行分配,组内成员共同完成项目。每个团队设计以下角色:项目经理(1人)、技术经理(1人)、分析人员(1人)、设计人员(1人),开发人员(2人)及测试人员(2人)。除项目经理由固定人员担任外,其他不定,可一人兼任多个角色。项目进度跟踪考核成绩,由教师和项目组长依据成员在组内担任的任务、进度控制情况评定;根据组之间竞争状况决定组长的考核成绩。项目最后提交的项目成果采用答辩方式。项目开发者演示作品,并简述开发过程,现场回答由各组成员及教师提出的问题。

3.结论

本文中,我们提出了建设优质案例资源,提出了符合以案例为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将班级人员划分为团队,增强成员合作理念;在实践方面,提出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验环节,并提出了灵活的考核方式。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设应用技术型学校,加强人才的创新培养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案例与项目相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会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继科,雷亮.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11,(9),170-173

[2]甄翠敏,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2).0089-04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九里香;育苗;实训

一、教学实验的时间、地点、内容、方法与对象

2016年5—6月,我选取本校园艺专业2015级2班共86名学生作为受试者,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由教师在教室运用一边讲授一边演示的方法开展“在黑板上种九里香”的理论教学;试验班以项目教学法在园艺专业教室和花卉苗圃进行九里香育苗技能实训教学。在实验前进行问卷调查,向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全体同学分别发放、回收调查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然后,在每个专项实操技能教学完成后,都进行技能测试。最后,统计、分析调查与测试结果。调查与测试内容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标本采集与处理、防病灭虫、淋水和松土除草等方面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另外,就项目教学法在九里香育苗实训中的应用问题,先后多次与受试者开展访谈。

二、教学实验流程

每个专项技能实训教学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1.师生协同做好课前准备。为了在九里香育苗技能实训中顺利推行项目教学法,师生都要做好课前准备。九里香育苗技能实训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繁多,如何串联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呢?在课前,教师按模块设置实训项目,将技能实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整合融入到测土配方施肥、标本采集与处理、防病灭虫、淋水和松土除草等模块化项目中。在每个模块化项目中,划分若干个专项技能实训项目。例如,可以将模块化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划分为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诊断土壤养分,按照九里香植株需要的营养开出施肥配方,合理施肥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并在每个专项技能实训项目下设置若干个具体实训任务。教师依照实训任务精选与之匹配的案例,向学生印发实训项目任务书和案例材料。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阅读理解课文、项目任务书、案例材料,明确运用哪些技能、知识解决案例中所蕴含的问题,确定项目目标、任务、要求、方法、步骤。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与训练。九里香育苗技能实训项目涉及面广泛,学生需要运用较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完成实训项目任务,解决案例中所蕴含问题。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与训练。一方面,学生分组讨论。这是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案例讲解、演示,提出问题,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在再次阅读理解课文、项目任务书、案例材料的基础上,以专项技能实训项目任务为导向,以案例所蕴含问题为纽带,在民主氛围中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制订项目工作方案。同学们分组讨论时,教师巡查,在耐心倾听意见的基础上,不厌其烦地认真辅导。另一方面,学生在专业教室和苗圃分组实训。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成员围绕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以及实训项目任务,分组协作,实施项目工作方案,在相互之间的“传、帮、带”中开展具体的实操演练活动,共同解决案例中所包含问题,协作完成实训项目任务。最后,各组成员展示实训成果,交叉观赏、点评。3.师生共同进行项目评价。项目评价以表1为例实施。项目评价中,在点评、总结后,师生共同查漏补缺。

三、调查与测试结果

教学实验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受试者对九里香育苗技能的掌握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每个专项实操技能教学完成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受试者参与技能测试。综合分析后,结果如表2所示。如表所示,教学实验后的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受试者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九里香育苗技能的掌握程度差异显著(p<0.05)。项目教学法值得推广应用。

四、讨论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际工作项目,按照收集包括案例在内的信息明确项目任务设计项目方案实施项目方案项目评价实际应用的程序,以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过程及每一环节基本要求的教学形式。项目教学法融合了引导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和案例教学法以及手工操作训练法的精华,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行为引导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作为学生对话伙伴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地针对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开展吸纳式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手、口、脑”并用,“教、学、做”结合,创造性地完成项目任务。运用这种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技能培训,对传授农业生产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而言,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1.引入具体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解决具体案例所蕴含问题的操作中掌握九里香育苗技能。这是本课题研究精髓。当前,我校园艺专业的相当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对抽象理论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所以,如何提高技能实训教学的实效性是实习指导教师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入与各个专项技能实训项目相匹配的具体案例,围绕案例提出问题,设置专项技能实训项目任务,让这些任务激起学生实训兴趣。例如,在防病灭虫技能教学项目中,教师可以将没有做好虫害防治,叶片上布满了白色粉末的九里香植株作为案例,把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和实训任务引入课堂,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训练中诊断虫害情况,制订、实施防治方案。这样,面对一些具体案例,学生参与技能实训的兴趣就会激发起来,相对于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而言,其教学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2.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在推行项目教学法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为宗旨,把学科理论型教学转变为职业技能型教学,充分体现中职园林技术专业注重技能实践的特点。为此,要做到“两个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训练实用技术、技能、技艺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四能四不能”:能在农业生产现场进行教学的,不能在教室开展;能通过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的,不能使用标本;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练习的,教师不能过多地演示;能利用多媒体进行电化教学的,教师不能空口说教。

参考文献: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程序设计计算思维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重大项目“《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课程‘BUS’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Y-a2014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项目“程序设计基础课案例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Y-B20141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研究”(YJ-B140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5-02

一、目前在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主要训练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目前大多数高校对C语言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原理的讲解,在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讲授为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消极的心理。长期的失败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拼搏的激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较大,也就不可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即使勉强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很难体会程序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无法将知识实践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里,更难达到培养计算思维,辅助专业课学习的课程目标。

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众多教育专家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1]改变C语言的教学体系。项目驱动教学法[2]是以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用科学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它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案例教学法是另一种异于传统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3]。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主动掌握知识点。在C语言实际教学中,应该把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两种创新型教学模式结合进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项目与案例设置的规则

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项目的设置应具备以下规则:①一个项目应该贯穿C语言概念、算法、编程、测试等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全面的认知程序设计;②选择的项目要有较强的适用性,项目内容必须是被学生所熟知,能够快速把握问题的核心;③完成项目应该能看到成效,让学生产生骄傲感和成就感,积极主动地撑握知识。

案例设置主要由以下几点体现:①案例应具有全面性,案例内容应覆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②强调案例的完成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讲解和分析;③案例应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体会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模式。

四、“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C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形式

1.项目设计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项目和案例的设计水平。高质量项目和案例应该具有全面性、理论性、针对性等几个特点。项目设计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设计的项目和案例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寻求解放方法。通过项目涵盖教学知识点,引领教学的全过程,系统地撑握知识。

2.项目的分析与计算思维的深化

项目设计完成后,应该提出指标和要求,同时对如何完成项目做出一定的诠释,让学生有一个总体思路。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教师应该缩小概念,引导学生将任务逐步分解,按照计算思维的要求,做到关注分离。不同的子模块涵盖不同的新旧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知识,了解未知内容。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最终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新知识。达到计算思维通过抽象和分解完成复杂问题的目标。

3.针对性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任务设计完成后,鼓励学生自我练习,在实践中进行体会和领悟。对于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一些小问题,尽量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进行主动解决;对于一些普遍性问题,应由教师进行集体演示,统一解决;对少数学生的特殊性问题可通过一对一辅导进行解决。教师在课堂指导中,可以演示一些同学所使用的特殊方法,既激发了方法创建者的热情,又让其他学生在思路上受到启发。

4.对完成状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项目完成后,教师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由于学习能力不同和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同,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均衡,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因此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和分析,根据学生的整体完成状况调节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保证“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的目标顺利实施。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针对性地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弥补弱点,从实践中提升理论高度,体会计算思维,丰富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

教学实践表明,“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获取信心,以从容的心态整理思路和解决问题,不断充实自己。在具体项目和相关案例的带动下,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所学内容能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更加全面体现“授人以渔”的教育精髓。

参考文献:

[1]叶健华,黎峰.“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7

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自1991年首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20多年时间里,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发展成为如今涉及金融、保险、统计、新闻、林业、城市规划等覆盖更多领域的39种专业学位类别,为国家及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提供了大批复合性、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也树立起了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发展比较成熟和规范的专业学位品牌。

为构建和完善与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不断发展创新,立足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在构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开创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管理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不仅为mBa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而且也逐步形成了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的培养特色。

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mBa项目课程体系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总结长期mBa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培养理念――SaiL(启航)计划。“SaiL”有“扬帆远航”之意,包括“理念塑造SpiritualReconstruction”“行动导向actionorientation”“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ization”和“自主建构LearningthroughSelf-Construction”4个模块。旨在培养深谙中国实践、人文素养深厚、具备国际视野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世界级管理人才,强调mBa教育在完成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培养模块的整合,把对学生软实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渗透到整个培养进程中,体现“大培养”概念。

1.持续推进案例教学,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

为使SaiL培养理念在课内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和课外的学生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秉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目前国际流行的全新教学方式和教师的全方位组织、指导,以及与学生协作探索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软件模拟、沙盘推演、课堂讨论、现场研究、团队实践等教学手段,全面训练mBa学生思维能力与领导品质,培养mBa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了mBa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水平。在2010年4月第二届“尖峰时刻”商业模拟全国总决赛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参赛的两个mBa团队分获mBa组冠、亚军。进入2011年,商学院mBa项目进一步落实SaiL计划,先后推出了整合性课程体系和团队实践项目(teamactionproject,简称tap)。强化和训练培养mBa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重视理念、责任感的塑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的开放的mBa课程平台。

2.增设整合类课程、开设企业家课堂

推出了面向mBa二年级学生开设的1学分课程――“管理整合”。该课程是融合企业实地参访(高管访谈)、课堂讨论、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和点评等为一体的创新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系列学习程序提升学生在解决企业问题时的整合性思维能力,并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企业问题。此外,鼓励校友、企业家参与教学,通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企业家为mBa学生开设选修课、企业家课堂和讲座,亲身传授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与此同时,除了可以聆听知名教授的课程之外,商学院mBa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mBa企业导师(mBm)项目、国际游学计划、企业考察系列活动、学生社团组织(联合会、俱乐部、协会等)、mBaworkshop、沙龙、校友经验交流、行业分享会及讲座等系列活动开阔眼界,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国际化管理的可选课程,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mBa培养方案的新方向,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培养,鼓励学生弹性灵活地搭建超越培养方案预定目标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在全校经济、法律、历史、新闻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400余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课,在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模块中组合自己的课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科融合优势有利于塑造未来商界领袖的人文气质,成长为适应性较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打造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倡导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成为共同导师。为此,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实行以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相结合,鼓励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兼职导师长期参与课程建设、案例开发、教学方式改革等探索,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1.mBa企业导师项目

为了使mBa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得更紧密,200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依托商学院拥有的校友及企业界资源,推出mBa企业导师(mBaBusinessmentor,简称mBm)项目。项目周期为一年,针对每一级的学生开展。现已举办了多期。有来自知名国企、民企、外资、合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机构、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等企业导师参加到项目中,形成了阵容强大、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资源体系。2011年12月,第三期mBm项目正式启动,经过填报志愿、面试等环节,有260人被企业导师录取。如今,mBm项目已经成为学校mBa教育的一大特色,商学院与这些优秀的企业导师一道,为mBa学生打造出一个真实的商界平台,成为mBa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桥梁。

2.打造富有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拥有一批在企业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队伍,配备了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且善于组织实践性课堂的教师担任mBa课程教学。学院鼓励mBa任课教师通过担任管理咨询、管理顾问、独立董事等方式,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动态通过案例编写带到mBa课堂。为了更好地吸收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与哈佛大学商学院签署合同,启动哈佛案例培训项目。每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输送4名~5名教师前往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案例教学研讨与培训,已有30多名教师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成为了mBa教学与案例研究的骨干教师。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还通过举办定期的mBa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mBa核心课程培训、案例交流、观摩教学、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大大提高mBa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培养质量。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培训基地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相关实际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机制,开展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项目,逐步形成了把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名师成长基地、学校服务于社会基地的良好局面。

1.建立企业实习合作,开拓tap项目实战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努力利用各种资源,为mBa学生提供包括境内和境外的多种实习机会。其中境内企业包括各跨国公司、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先后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正大集团公司、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等60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及mBa企业实习基地,为mBa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境外包括在英国的实习工作,如到世界顶级豪华车Bentley企业实习等。学院与用人单位实习合作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共建签约实习基地;二是建立多年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伙伴关系;三是需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实习关系。基于mBa项目SaiL计划中“行动导向”模块的不断落实和延伸,201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推出了团队合作项目(tap)。tap项目是一个mBa学生以自愿参加和自由结合的团队形式,项目实施周期为4个月。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深入企业自主签约、自主完成和自主管理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的客户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tap项目第一期的6支团队完成6个咨询课题,获得了合作企业和项目管理组的好评。第二期于2012年3月23日启动,共有11支团队积极参与。通过tap项目,不仅可以促进新、老教师经验的传承,而且也能丰富商学院的案例库,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2.加大教材和教学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长期关注的重点,并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学院积极与国际知名商学院案例中心合作引进案例教学,大量的高质量的商业案例,保证了mBa授课教师可以运用最新、最权威、最有实践性的案例为学生授课;另一方面商学院拥有一批长期在企业从事管理实践工作、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在企业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深谙中国实践的教师队伍,进行本土案例的自助开发,并通过编写案例将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动态带入mBa课堂。学院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培训外,还借鉴其管理模式,于2007年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以推进案例库建设。鼓励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教学团队和学生赴企业开发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企业实践的案例,经费资助教师在企业开展调研,撰写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截至2011年,学校自主编写完成的案例近40余篇,有34篇已立项正在进行案例开发项目;有7位教师开发的教学与科研案例获得了全国mBa教指委百优案例评选优秀奖并入选该案例库。与此同时,为了汇聚全球研究教学经验,商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企业管理案例论坛,有来自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学者集聚于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案例论坛,大家互相交流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的案例教学经验和优质的案例为mBa授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提升mBa教育的国际性,加大国际化培养步伐

基于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需求,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开拓创新、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国际性的培养原则,积极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与境外众多商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mam项目、双学位项目和全球多个地区的短期交流及游学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

1.致力于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首先,授课教师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授课资源。商学院70%~80%的教师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30%的教师有海外高校学历。还有很多国外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这些教师不仅具有企业经验,而且还具备很好的国际化视野,保证了imBa的全英文授课和为mBa学生开设的英文选修课程。其次,商学院mBa项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与海外学校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合作,主要包括国际交换项目、联合培养(如双学位)项目和学校互访等。

2.国际交换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2年制的mBa学习中,第三学期专门为学生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国际交流的学校达20多个遍布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从2009年起,每年mBa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学院的国际交换项目,既包括中国学生也有留学生,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秋季学期,mBa学生参加国际交换项目的学生达到了16人。

3.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201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加入耶鲁大学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高校,在该联盟成立之初,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就面向各联盟商学院mBa学生推出了mam(masterofadvancedmanagement,高端管理硕士)学位项目,该项目宗旨是致力于培养全球商业领袖,同时提升他们在国际复杂情境下的管理能力。从2012年开始,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每年从全球高端管理联盟的成员学院各招收1名~2名优秀mBa学生赴耶鲁攻读mam学位。由于表现优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0级5位mBa学生被mam项目同时录取,成为第一届学生,标志着国际交流合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海外知名高校开展双学位项目的合作,并与世界各地近50所高校签署了交换生协议,每年可为mBa学生提供50多个交换名额,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运作,提升了他们全球性的管理能力和跨文化的协调交流能力。

4.跨文化国际交流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技术文件;建筑信息模型(Bim)

0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课几乎每个大学都开设,在工程管理以及土木、建技、道桥等相关专业中都处于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地位[1]。这门课程来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因此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由此可见,此课程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甚者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对管理人员能力要求涉及项目投资前期与建设期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等方面,在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按照“七大模块”展开教学活动,即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与协调。然而,具体到《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庞杂,且综合性很强,而先修课程一般为单一模块如《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或少数模块组合如《施工技术与组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困难[2]:①工科类学生习惯于公式推导,这在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中不影响学习效果,但该课程都是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数学公式理论推导。②书中很多条文都是对国家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制度、项目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实践性强。③学生上课普遍感觉字面意思简单,但应用于实际案例却无从下手,深入掌握很难。④该课程教学效果差也是由于普遍高校学生都缺乏实践锻炼,导致很难深刻认识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以及各种制度的设定。本文在分析论文传统教学模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Bim技术和工程技术文件引入课堂教学,基于4D模型构建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并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重新设计模块化案例体系,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1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1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层级包括: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创造能力,其中专业技能的核心是独立编制及有效执行相关工程技术文件的能力,即在工程实施中能够正确合理地执行相应政策与规范,且应在入行阶段具备,因此《项目管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可认为是掌握基于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制与执行方法[3]。

1.2传统知识结构

当前《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主要有两种:即pmBoK体系和C-CpmBoK体系,均有较强的理论与学术属性。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pmBoK体系[4],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以及九个可分成不同数量管理过程的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CpmBoK)[5],其知识体系框架的主线是工程服务过程,内容是各管理模块,分别是项目与工程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等概念,策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项目管理模块内容。

1.3传统教学手段

由于传统工程教育的巨大惯性,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仍是基于2D图纸的技术与模型,其突出问题是即使采用案例式教学,由于工程实体的综合复杂性及缺乏直观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案例背景并提炼工程参数,故而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效果,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由《项目工程》课程知识体系和2D工程技术的双重叠合现状,最终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工程实践时,“毕业不等于就业,上班不等于上岗”。因此,为了更能适应普通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手段。

24D模型简介

目前国家住建部正大力推广实施Bim技术,其内容涉及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造价以及其他各方面。Bim模型是一种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是以工程制图和autoCaD构建3D模型为基础,赋予项目几何、物理、空间和功能等信息,最终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体与功能进行数字化展示[6]。为了使3D静态模型可以随时间轴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运行,以便能更深入具体模拟动态的施工过程,需要在3D模型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构建Bim-4D模型。4D虚拟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检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计划安排的合理性、施工场地的布置以及各专业的施工顺序等是否合理,还能可视化模拟项目施工阶段工程中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的动态集成管理[7]。根据建模的目的需求与表达深度,Bim-4D模型可分为精细化模型与概念化模型,前者多用于复杂工程的技术难题处理与交底,后者则用于方案演示、目标控制及工程教学等。

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体系设计

3.14D模型及案例设计

4D进度模型即动态演示工程虚拟建造的过程,可由如下三种方式建立:收集典型工程实施中阶段各层级的模型;教师主导、学生辅助设计完成;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收集或设计4D进度模型不仅将《项目管理》与先修课程有效关联,且表达出对工程技术文件编制与执行的要求,相对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知识体系与2D模型的教学客体,4D进度模型成果还兼具直观性、可视化与专业性,在寓教于乐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设计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模型质量还可以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的参考指标。基于4D进度模型成果,将进度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进行案例设计,案例体系包括进度计划、进度检查、进度纠偏等,以突出关键问题为原则设计参数化案例,即将综合复杂的工程问题演变成具体可控的典型参数化问题,教师设计出参数系统后,可引导学生按照分组模式开展进度控制模块案例的参数对比及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在学生小组中设置不同角色(即组织因素),基于角色在各典型案例设计与分析中的重要性(即技术因素),可有效结合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于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还可以与教学考核评价紧密关联。

3.25D模型与X-5D模型

基于4D进度模型,可增加费用维度以建构Bim-5D模型[8],结合进度模块的案例体系设计方法,将费用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设计成参数化案例系统,形成基准5D模型,包括:施工成本构成与控制、工程造价构成和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合同价款、预付款及进度款、工程竣工结算等。参照基准5D模型的参数化案例系统设计方法,在4D进度模型上增加质量维度、安全维度、合同维度等模块,形成衍生式X-5D模型,每一个衍生5D模型均由各知识单元的参数化案例体系构成。

3.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

基于各阶段模型与案例体系的设计形成过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可改造为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即4D模型(进度模块)基准5D模型(费用模块)衍生X-5D模型(质量模块、安全模块、合同模块、信息模块、协调模块)。各模块中案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完全工程式案例(以介绍工程背景及模块任务为目的)、工程问题式案例(以突出关键问题及模块参数为目的),通过背景分析及问题设置将各模块知识点设计成“模块学习准备问题分析与参数提炼工程技术文件”的渐近过程。

4结语

随着Bim技术发展,工程领域正在进行着3D模型的变革[5],为从根本上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本文针对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进行了与工程技术文件相接轨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即基于各参与方的项目管理,通过案例式教学,将Bim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先建立3D模型,然后与虚拟建造过程结合构建4D模型,形成可视化立体式项目管理的基本模型,并以进度控制模块为主线,进一步构建基准5D和衍生X-5D模型,进而可推行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互动式教学评价模式。于是,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的《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开展案例式教学与评价,既可把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又契合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成虎,陈群.工程项目管理[m].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董新平,蔡迎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7-60.

[3]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22-124

[4]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蒋时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73-75.

[6]吴吉明.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3):45-52.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net;实训教学;具体实施;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95-03

作者简介:邹珺(1981-),女,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net软件开发。

课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net课程,各院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开设课程学期、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会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涵盖了C#程序设计基础、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net企业级应用开发等课程。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net作为一个跨语言的平台,已成为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网站的常用工具。软件相关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能力,能够按照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事软件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训教学是软件相关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较大比例的学时。因此,.net课程实训教学可采用“案例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级程序开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程序开发工作打下基础,并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实训教学的依据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一门专业课程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为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并注重培养其职业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1]。

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目前主要采用“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方法,它是教和学互动的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项目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项目导入(实践)学生思考、分析、回答、教师评议、总结(理论)扩展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代码编写等方面的能力,针对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创设和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创新和道德意识以及创业能力[2]。

课程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

“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编码熟练的前提下开发项目案例的能力,因此“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非常重要。对于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主要有5方面:

①该实训过程对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项目案例说明,并与实践相结合;

②与企业生产过程或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③学生有机会独立进行项目案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系统测试等;

④有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案例成果展示;

⑤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灵活性,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3]。

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这个实训教学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课程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

现以《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课程为例,说明“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

4.1课程定位

《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培养学生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C#实现.net命令行程序、运用C#/winForms实现.net窗口程序、运用实现数据库应用程序”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了C#程序设计基础、SQL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础上,通过该课程学习,并通过后续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强化,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4.2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软件设计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课程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4.3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1)以“.net”为载体,依据it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岗位要求”,确定“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为核心,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将it企业中具体的项目案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涵盖等实用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学”和“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从事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意识和基本控制技能。

(2)教学过程中,模拟完成企业“项目案例”贯穿整个实训教学过程,将实训内容置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问题、项目导入(实践)学生思考、分析、回答、教师评议、总结(理论)扩展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使实训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学生从项目案例中掌握使用窗体控件连接、查询和操作数据库以及DataGridView显示和操作数据库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经验,能将实训内容应用于实践,实现工学结合。

(3)教学组织上以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变作为切入点,实现真实“工作”和“学习”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企业工作者”负责完成具体任务,在模拟企业工作情景中得到锻炼。教师要成为教学策划和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4.4项目案例的确立

项目案例的确立非常重要,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最后,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正确答案、美感等)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在项目案例开发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或策略上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及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本课程选择“考试管理系统”项目作为整个实训教学的项目案例,将该项目进行模块化分解,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并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逐步展开教学,将《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到本项目的各个模块中。该项目容易理解、规模适中,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

4.5项目案例的开发

(1)实训环境:计算机实训室,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Xp,并安装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和microsoftSQLServer2008软件。

(2)学生分组:一般一个班级大约40人左右,3~5人分为一组。学生首先自由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每个小组成员要责任明确,并选择一个沟通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小组人员的任务分配、项目进展情况检查和人员协调工作。

(3)实训教学设计:①每个项目组成员依据个人特长进行职能分工,比如,界面设计、代码编写、数据管理、文档撰写,这样可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②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和项目整体效果等内容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开发,如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辅助解决,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巩固知识;③严格按照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进行管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每个阶段、每个项目组必须将自己的工作文档化,这是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④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还要注重团队意识,学生之间要协作,要善于沟通、表达和配合。每个项目组都有自己的任务,项目组必须上交每个阶段的文档(如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文档、验收报告、软件使用说明书等)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每个阶段召开评审会议,检查技术上是否符合约定的规范,做到分工明确,组织有序,项目经理全程监督和协助;⑤学生在实训结束后,要提交实训报告及软件,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有针对性地对系统中的关键内容提出问题,项目组的学生当场解答。最后,教师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学生的表现情况给出成绩[4]。

课程实训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学生在丰富自己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不断进行探索钻研的过程,在实训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化实训,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以职业、创新和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设计思路。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很重要,主要包括方法总结和技术总结。方法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完成的最佳解决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术总结中,“一题多解”是比较好的环节,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给学生进行阐述,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评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由此,学生一方面学到了更多的操作技巧,另一方面全面吸收整个项目的精华。同时,教师应结合企业实战项目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以后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该技术进行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5]。

目前编程语言种类很多,掌握一种语言编写程序以后,再用另一种语言写程序就很容易上手。学生都是从编程零基础开始,对于从未编程写代码总会缺乏自信,只有通过“案例驱动式”实训后才会比较有信心。

综上所述“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对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能起着相当大的正面促进作用,最终让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社会交往和团队精神等素质。作为教师,要对“案例驱动式”实训教学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进行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实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杨丽波,朱迅.项目教学法与项目化实训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2]马海峰,李军华.高职“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姜万昌,郭健.基于项目的.net实训课程教学探究[J].软件导刊,2011(11).

[4]陆琳琳,王雅轩企业实训项目与计算机教学的融合[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6).

[5]谭晓兰.高职院校课程实训内容探讨与确定[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

Researchonpracticalteachingof.netCourseinVocationalColleges

项目化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广告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创意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强化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一、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因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应当成为改革的重点。

二、案例教学模式综合化

专业课是加强和深化专业素质培养的重点课程,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专业意识,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培养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要注重求实、创新,充分体现本学科主要发展方向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根据“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的现代课程改革新观念,专业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不同部分知识的侧重点也不同,课程的内容构成必须兼顾,突出各自所长。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教师难以把课程的每部分都讲解透彻。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将此课程分成若干独立的课程进行讲授,如《包装设计1》《包装设计2》,《Vi设计1——标志设计》《Vi设计2——品牌设计》。根据课程内容,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全面理解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的内涵,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包装设计1》中,学生根据课程理论知识展开学习,课后作业也根据理论知识确定。《包装设计2》中,教学以实际设计项目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九牧源”产品包装设计、“妙云”水包装设计。《Vi设计1——标志设计》中,教学以标志的形式设计为主。《Vi设计2——品牌设计》中,以实际设计项目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如“鑫东鹏”建筑公司Vi形象设计、“九牧源”食品有限公司Vi形象设计。案例教学法是mBa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法上,注重采取案例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包装设计2》中以实际案例为课程主题,以学生自行收集素材、整理资料、完成设计为主,教师只作方向性的指导。课程结束前让学生模拟实际竞标提案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在案例选择上,教学实践课程直接引入企业项目,培养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其得到综合性的多方面训练。

三、案例教学法适合专业课程的实训部分

教师以典型案例授课为主,学生在实训阶段按照教师给定的命题或是实际设计案例进行演练,以个人或是小组为单位确定项目完成计划,并按照市场调查、方案产生、项目实施、成功评价四个阶段实施。让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如,针对2013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设计实践命题就是《Vi设计项目》,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调查设计,通过实际公司案例,针对公司形象进行市场调查、形象定位、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这样的实际案例在提高学生参与性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设计工作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四、通过作品展示、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实践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校内的技能展示、设计竞赛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都进行了真实项目的实训。项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组织的专业设计比赛;二是企业提供课题的业务投标;三是由任课教师在社会上寻找的设计项目。如,九牧源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包装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福州鑫东鹏建筑有限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这样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将授课内容与时展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将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设计项目相结合,充分将学校的有效资源与市场、企业相结合,如此优化教学的资源配置,调整教师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创意思维,才能够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的优秀人才。总之,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也将理论课程进一步延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何佳讯.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巍.广告经典故事——超级名牌的广告战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王章旺.包装分类设计——设计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