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路线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4:26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1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产品;产品设计;实践路径

中国在2015年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紧密相关,更与实现各区域内的小康社会密不可分。绵阳位于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较多。结合绵阳市的具体情况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进行分析,发现,探寻适合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能够加快区域内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并能为相关区域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1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现状

1.1资源现状

资源禀赋理论[1]表明,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对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概况见表1,其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突出,拥有自然、文化、社会等旅游产品资源247处[2]。

1.2市场现状

绵阳市近4年乡村旅游产品市场概况见表2。从2011年到2014年,围绕着特色文化、生态、民俗、风情等主题,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总收入及年接待量不断增长,年总收入达到了277.26亿元,年总接待量达到了2821.86万人次,增长率在波动中达到了35.11%和15.46%。与区位和资源相似的区域相比,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乡村休闲旅游路线和实体产品需要开发打造。

2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主要问题

1)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单一且分销渠道狭窄。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为农户,其分销渠道狭窄、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技术缺乏、产品相对单一[3]。产品的分销主要靠口碑和网络宣传,但大多数经营户又未涉入网络宣传[4]。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主要有赏田园和吃美食等,度假村类型以观光型和休闲型为主,缺乏能够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的产品设计,绵阳市现有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见表3。2)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卫生设施还处于原始状态,休闲场所环境不够理想,景点的解说、标示、急救服务、金融服务系统等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会使人们不愿意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会影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3)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规则。由于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乡村旅游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和市场需求不规则性特点[5]。调查表明,绵阳市在2006年的3个黄金周里共接待了游客239.23万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9.76亿元,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6.45%和14.98%;2007年的3个黄金周共接待了游客313.49万次,旅游综合收入达了11.88亿元,分别占全年总量的30.04%和13.59%。黄金周期间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是本地一日游,游客集中在黄金周和小长假,其余时段较少。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缺乏专业人才,没有与时俱进、紧跟市场需求,管理者理念落后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浪费了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中的农业资源。

2.2形成原因

1)政府和旅游业经营管理者对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策划力度不够。开发者没有进行合理地规划和传统农耕文化的消失使文化活动现代化且单一,难以让旅游者找到放松身心和回归自然的感觉。经营管理者由于缺少市场意识、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掌握不足、没有关注旅游者的需求等原因,使游客的乡村休闲旅游愿望难以实现。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并未起到引导作用,这使得传统农耕文化活动逐渐减少。2)“二元经济”结构[6]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完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分化,城市依靠公共财政积累获得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拥有良好、完善、可供旅游业使用的设施;农村由于长期缺乏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奇缺,这对完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乡村社会的经济边缘化,即基础设施比如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接待设施及旅游产品都处于较低水平,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难以满足游客大规模、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3)农业的季节性特征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得到延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和市场需求不规则性的特征。不同季节的游客人数不同,这浪费了农业资源。经营主体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产品服务落后、宰客现象时有发生等原因使游客不可能驻足并重复购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3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

3.1乡村休闲旅游主题

3.1.1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产品

基于绵阳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设计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产品设计见图1。多元化游憩式度假村让游客在住农民家的同时还能吃农民自产自制的绿色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参加各类活动、获得旅游的体验与身心的放松。

3.1.2中西方文化结合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结合中西方乡村休闲旅游的特征,借鉴、融合西方有价值的地方,以广大年轻人与部分中老年人为市场,设计农庄式观光旅游产品,中西方文化结合式休闲旅游乡村产品设计见表4。

3.1.3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野外拉练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独立生活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乐观的心态。目前,绵阳市及周边的野外拉练式休闲旅游产品供不应求。经营者可以利用多山复杂的地势设计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有完备保障措施的条件下开展定向越野、野外实地训练、跳伞等活动。野外拉练式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会受到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的关注。

3.2打造精品路线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与景区的结合上[7]。设计的关于少数民族风情和三国文化旅游的5条精品路线如下:(1)少数民族风情路线,绵阳—北川羌族文化区—报恩寺—白马人山寨—王朗—绵阳,此路线加强了游客对羌族生活的了解;(2)古蜀道文化走廊路线,绵阳—富乐风景区—七曲山大庙—剑门关—李白故里—绵阳,此路线使游客更好地领略到了绵阳厚重的文化底蕴;(3)汶川地震遗址旅游路线,绵阳—北川地震遗址—绵阳,此路线能让游客产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想法;(4)绵阳精品旅游路线,博物馆—中华科学家公园—科学城—戈家桃林—绵阳,此路线使游客领略了科技城的魅力;(5)三国文化旅游路线,西山公园—富乐山公园—梓潼北伐演武遗址—古瓦口关,此路线让游客体验了三国文化。

3.3创新实体产品

3.3.1观光果园产品

绵阳位于成都平原,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土壤为南方红土,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如柑橘、柚子、甘蔗、草莓、荔枝。观光果园以水果旅游为主题,突出了特色,引起了消费者的兴趣和消费欲望[8]。当果园的水果成熟时,可以设计观果、摘果、品果等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游客可以亲自采摘、品尝、加工水果。游客可以开展骑车、烧烤野炊等活动,还可以举办京剧和禅道等活动来吸引有这方面爱好的游客。

3.3.2科技观光旅游产品

科技观光旅游产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的小型农、林、牧生产基地,在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场所。绵阳科技较发达,可在周边地区建立专业的农林创新种植基地,如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外商投资园和吸引游客目光、向游客普及了基因知识的西南科技大学实验基地和仙海生态旅游区。

3.4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保障措施

首先,政府主导与民间配合相结合[9]。政府应重视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协同旅游、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绵阳市辖区内各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确保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其次,健全体系,统筹全局。政府及相关机构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涉及到的政策体系与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立一套以政府为引导、企业集团和社会为主体的完备体系来与优美的自然风景相匹配。最后,调动乡村休闲旅游地居民的积极性[10]。先从绵阳当地居民入手,调动其积极性,采用广告、公共传媒等营销手段来进行推广,逐渐提高绵阳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闻名于四川省甚至全国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品牌。

4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实践路径紧密相关,更与实现各区域内的小康社会密不可分。虽然绵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资源丰富,但是与临近的成都等相似地区相比仍发展滞后。绵阳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应遵循多元化的游憩主题、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实体产品的设计理念,并以此开展实践。

作者:龚姝颖沈忠明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金堂.要素禀赋与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J].农业考古,2007(3):25—26.

[2]赵秋泉.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8.

[3]宋增文.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217—220.

[4]粟路军,黄福才.服务公平性、消费情感与旅游者忠诚关系:以乡村旅游者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3):46—47.

[5]马治鸾.成都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与升级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203—207.

[6]顾婷婷,严伟.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4):132—137.

[7]王文瑜.旅游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4):124—127.

[8]李碧茹.设计心理学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剑南文学,2011(10):267.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2

“全域景区化”不仅是宝兴县立足资源优势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更是秉承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作为一种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形态,“全域景区化”无疑对进一步扩展产业支撑范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激发产业活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这一崭新形态也在为宝兴县域经济跨越提升提供持久强大动力时,成为了该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持续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和谐、幸福的美丽新宝兴提供着强有力的保证。

近日,喜讯再度传来。宝兴县空石林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顺利通过市级检查,有望成为宝兴县第六个国家4a级景区。届时宝兴将成为全省拥有该级别景区最多的县(区)。

资源禀赋:宝兴全域景区化的先决优势

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高原的咽喉、西部重要的民族走廊和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宝兴是大熊猫老家,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75%的县域面积划入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保护区。

宝兴是传奇世界,生态优势突出,境内99.7%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72.04%,被誉为“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动植物王国”“全球重要生态区域”,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被列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被纳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宝兴是旅游胜地,硗碛藏族乡是离成都最近的藏族乡,境内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目前全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部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

突破路径:加大全域乡村旅游开发力度

近年来,宝兴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旅游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全域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以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等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全县有星级乡村酒店32家、宾馆、乡村酒店(农家乐)等各类涉旅接待经营户500余家,床位11000余张,从业人员6000余人。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达1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47%和138%。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解决咎落村库区移民的生计和后续发展问题,宝兴县委、县政府拿出200万元启动资金开发神木垒景区,鼓励场镇百姓开藏家乐,搞旅游接待。成功创建神木垒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硗碛藏寨・神木垒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咎落村等,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依托神木垒、夹金山等旅游景区,藏寨居民开办藏家乐,从事旅游食宿接待,硗碛藏寨人均纯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硗碛藏寨逐步转化为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接待点。神木垒和硗碛藏寨的建设,既是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又是库区移民搬迁后续发展的典范,更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发展的模范。

在此基础上,宝兴进一步探索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过渡的新模式。“4・20”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宝兴依托景区资源优势,把农房重建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打造雪山新村、戴维新村。规划设计以全球招标的形式,定位为高端民宿,家庭度假公寓,采用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统一定价、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探索之道:兴全域景区化的经验启示

――精品战略: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依托重点旅游景区,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加快建设穆坪镇雪山村、蜂桶寨乡戴维新村、大溪乡曹家村等幸福美丽新村,突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依托周边景区发展旅游观光,旅游接待服务;重点打造藏乡精品旅游村寨,对硗碛藏寨、和平藏寨、泽根藏寨进行风貌改造、绿化、亮化,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新建景区景观、文化小品,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接待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的美丽藏寨。

――功能配套,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道路建设,修建改造国道351线、省道210线、东拉山大峡谷景区的旅游公路、邓池沟景区公路、硗碛环湖路道路、邓和路、陇鹿路、大老路、宝康路、芦灵路等旅游主干线,新建、维修农村公路228公里,乡村旅游道路交通的整体通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完善农家乐住宿、餐饮、采摘园、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加大通讯通信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接待点移动网络全覆盖。实施景区断头路联通、星级旅游公厕改造工程,打造藏乡风情体验游、美丽新村休闲游、中药养生度假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培训提升,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水平。采取“走出去学,坐下来听,近距离教”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先后组织全县农家乐经营业主到都江堰虹口风景区高原河谷、邛崃市大梁酒庄、夹关镇、峨眉山好多熊猫酒店、雅安西康大酒店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验和景区(点)经营管理理念。每年举办1―2期乡村旅游管理培训班,对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农家乐经营户等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专家深入现场指导乡村旅游工作,全力全速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3

通化县快大茂镇

(2019年7月)

乡村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业内在质量,能带动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全域化旅游,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会给快大茂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生机,是补齐我镇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的战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快大茂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满族文化相互交融。镇域内共有两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岗遗址群和江沿墓群,这两处“国保”单位有着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丰厚历史,是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镇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将军、“东北飞鹰”高志航将军的出生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

二是生态宜居、区位优势明显。快大茂镇幅员面积257.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丰富,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丰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省的典范,是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快大茂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通化市区毗邻,与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临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二十四字方针,确立了“一条文化脉络、两个旅游圈、三个文化园区、四个产业板块、五个旅游+”的“1234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12345”总体规划与县委打造四条精品线路、近郊游乐园规划高度契合。

四是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将快大茂镇虎湾线纳入到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将着重打造,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快大茂镇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按照“ppp”的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我镇的人文休闲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时机成熟。

五是发展基础良好。快大茂镇农业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人力资源。通化县城和通化市区有近50万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边乡镇和市县区的居民,都是我们三产服务潜在的消费者。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宣传企划、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多次邀请省、市、县及省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虎湾线实地踏查,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指导、把脉,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产业大户,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推动了快大茂镇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几年来,累计投入4850万元为全镇16个村屯实施农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设、自来水改造、路灯亮化、边沟一体化、围墙标准化、庭院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设等工程。其中,仅虎湾线去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镇域内有大型度假村1处,小型度假村4处,村民自建农家乐4处。宾馆、住宿场所72家,餐饮单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设景观景点。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7处景点景观,其中,投资20万元打造虎马岭村至繁荣村15公里花海路;投资120万元建设虎马岭村虎湾线入口休息驿站;投资80万元升级打造新开村梨花生态广场、新明村“金达莱”景观;投资150万元繁荣村建设鹿鸣园,对“古树群”遗址进行保护,挖掘长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资60万元新建土珠子观景平台,投资7万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观;下龙头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下龙头村龙头山景区及“赑屃”观景平台。“果树村、鲜花屯、瓜菜园”基本呈现。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届全民秧歌汇演,下龙头村秧歌队参加通化市电视台《心桥》栏目,向全市展现我镇的民俗文化,高跷秧歌成为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长白山龙头高跷大秧歌,正在申报更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中心校举办了千人撕纸艺术表演,创造了撕纸吉尼斯世界纪录;承办了“通化县高句丽肇兴之地”大型诗人采风活动和专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我们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经咱们政协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龙岗山风》诗集和《高句丽肇兴之地专家研讨文集》,丰富了我镇的文化内涵;将“虎湾线”打造成通化市首条自行车拉力赛道,并成功举行了通化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市宣传部组织“通化市文化小分队走进繁荣村”活动,通化市著名的书画家在繁荣村留下墨宝50余件,并确定我镇为全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创作基地等5项荣誉称号;通化市楹联学会确定我镇为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并为繁荣村部分景点提楹联;通化市冬管中心,将我镇确定为冬季项目训练基地,7月国家越野滑雪队山地障碍追逐项目组的队员,又到虎湾线进行夏季集训;我镇与《吉林日报》通化记者站开展合作,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吉林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去年年底,我镇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向全省展现了我镇几年来的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地方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规较少。目前,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很有积极性,但省、市、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办法等。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如发展乡村旅居,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乐”如何规范服务,餐饮、客房卫生标准,公安部门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农家乐”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间屋,摆几张桌,吃点农家饭,西屋住一宿那么简单,如没有规范的服务,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实在内容,旅客是不会有认可,“农家乐”的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系统的规划。国家、省、市、县、乡的乡村旅游规划要呈大树状,下一层级的乡村旅游规划要与上一层级规划一脉相承。克服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快大茂镇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是自然资源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松散,大部分旅游项目为群众自发建设,开发的层次较低、主题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市场转化率。快大茂镇急需聘请专业部门,结合上级规划和快大茂发展来制定《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三)乡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认识模糊,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开旅游发展带头人、示范户和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基本没有培训。

(四)缺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快大茂镇没有上级支持的乡村旅游项目,景观、景点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镇自有资金,很难进行在大规模的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支持本镇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各方,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协调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尽快落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有序化、制度化发展,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三农。

(三)成立专业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在大范围内广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乡村旅游规划机构,或是委托国内乡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对我县的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规划的行政干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乡村,为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一流水准的规划和设计。

(四) 重视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农民的培训,调动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组织带头人到外地参观,进行专项培训。对有从事乡村旅游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技术人员。  

(五)完善公共础设施。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网络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城乡环境。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析;镇坪县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2

1镇坪县旅游业发展概况分析

1.1区位概况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大巴山北侧腹地,东经109°11′―109°38′,北纬31°42′―32°13′,毗边三省,东临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巫溪县),西北与本省平利毗邻。

其地处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使其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一级客源市场可定位到西安、安康、武汉和重庆省会城市,但其交通通达性较差,交通的瓶颈使地理区位之优势大大削减。

1.2旅游业发展总体现状

镇坪县旅游资源的生态型和原真性保护比较好,但其发展起步较晚,其旅游业“十五”时期才正式开始启动。2007年以前没有固定的旅游目的地,自2007年鸡心岭景区一期工程竣工才正式对外形成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镇坪县积极呼应安康市提出的“绿色安康”旅游开发战略,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主要景区景点进行重点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系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发展旅游作为镇坪县经济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使得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如下表所示。

镇坪县2007―2013年旅游市场发展情况表

2镇坪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1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镇坪县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首先,镇坪县拥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河流、峡谷等资源使景点更为立体。镇坪森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其次,镇坪县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镇坪民风民俗文化丰富,有五句子歌、彩莲船、秧歌、狮子舞、龙灯舞、锣鼓曲、唢呐曲、川锣鼓等民俗文化,还有庙会、特色饮食习俗等。镇坪应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历史沿革、传统民风民俗、经典传说等内容,保护文化遗产,使民俗文化资源成为镇坪旅游的又一特色。最后,镇坪县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项目。镇坪围绕“乡村游”这一主题,着力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全面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目前农业休闲旅游初具模型,如山里缘农家乐、紫荆山庄休闲度假地等农业休闲项目已初成规模。再有政府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视,目前第一批申报的美丽乡村有旧城村、小河村、宏伟村、桃花村、先锋村、中坪村、阳安村与桃源村等。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会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2.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概况

镇坪县现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在一些自然型景区中配套,如在飞渡峡――黄安坝景区、自然国心――鸡心岭景区、三道门森林公园形成一些简单浅层次的乡村旅游配套产品,如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初级产品,但乡村旅游所依托的道路、商业网点、环保设施、服务和管理设施等还存在很大不足,这成为制约镇坪乡村旅游的瓶颈。

乡村旅游商品虽然已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发出了镇坪美味佳腊肉系列,以“葛根素”为主的绿色保健药品、饮品和食品以及名优药材、名贵草木、根雕盆景等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经营者对旅游产品的功能及其特性的认识不够;对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滞后,工艺水平较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少,生产“镇坪腊肉”主要为美味佳和吉元春两家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商品营销网络不健全,旅游购物设施少,经营方式单调;全县鲜有旅游商品的销售中心,各景区、景点缺乏正规的销售点,购物促销力度不大。因此,亟须对镇坪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进行深入探索。

3镇坪县乡村旅游开发思路探析

根据对镇坪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其旅游产品开发功能可集中在生态度假、康体养生、休闲观光、人文体验、环境教育等方面,具体开发思路如下。

3.1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开发思路

观光体验者对产品的消费仅是留下几张照片。休闲旅游者则要求与景区美景融为一体,参与各类休闲项目。乡村旅游是为快节奏的城市人群缓解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旅游活动,因此其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是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乡土文化。在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及建筑形式外观的设计上,可以设计一些有乡村文化寓意的建筑造型,从视觉上让游客的眼前一亮。在餐饮方面,经营者可制作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给游客以味觉上的享受,也可以结合美食文化,展开一系列以绿色、养生为主的美食产品。在休闲娱乐方面,可以挖掘乡村远足、山地自行车等文化体验项目和产品。也可以借助主题乐园的构想,开发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游乐园,在其中可以设置古代的驴拉磨工具,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还可以放置木织布机及风车等各种传统农业生产用具。还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及现代声像等形式介绍这些农具。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乡村旅游,感受劳作的乐趣和满足感。这些旅游产品可以打破“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固有模式,以当地农家客栈或民宿的农庄为短期居住点,向附近的乡村辐射。

3.2从行到驻的开发思路

休闲旅游者以反复驻留为主,不同于观光旅游者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休闲作为一种心灵感受和生活状态,对厌倦了都市生活的游客形成一种持续性需求。镇坪拥有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其本身所具有的森林资源、河流资源、峡谷景观等资源使景点变得更为立体。镇坪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覆盖率高达83%,是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国家珍稀保护树种33种,而且现在拥有多种乔、灌木树种。山野菜种类繁多、中草药经济地位突出,中药材品十分丰富,有大概420余种,这对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夏季少见的避暑胜地,休闲度假旅游、避暑度假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全国很多省市区县在十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纷纷开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镇坪县可以以良好的环境为依托,构建具有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极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自由自在的乡村情感寄托地,及形成城市人梦想的田园圣境。

3.3从小区域到大区域整合的开发思路

镇坪县的旅游资源丰富,要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品体系。需要做到突出独特性,展示共同性,联合发展,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给予正确认识,对资源、线路、产品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开发,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综合开发。以区域交通优势为依托,在线路产品布局上,结合周边资源和交通线路,推出不同的精品线路。镇坪地处陕西省八条精品旅游线之一的南线最南端,是“西安兵马俑――重庆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上陕西段南部的重要门户区。因此,镇坪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并充分发挥其旅游区位的优势,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独创稀缺资源,将零散分布的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串联,打造独具风情的休闲度假胜地,是镇坪旅游发展的突破点和创新点。镇坪旅游的发展紧紧抓住目前我国旅游“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跨越的历史机遇,抓住当前陕西生态休闲度假产品缺乏的市场机遇,通过开发陕鄂豫旅游圈缺失的旅游产品,填补旅游产业链条的缺口,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才能避开强势旅游产品的锋芒脱颖而出。

3.4从单一旅游推进到各项设施合力并进的开发思路

镇坪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等。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规划、培训、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理顺并完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乡村旅游企业运营机制,实现农民、政府、企业三方参与,采用农民参与,政府资助,企业介入的新型合作方式,整合旅游产品,拉长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大产业拉动大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镇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坪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镇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3年)[Z].2014.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5

[关键词]辽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www.133229.Com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中港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著。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liaoningtour.gogocn.com.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6

一、主题:XX区乡村旅游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座谈会、查阅史料、实地察看和走访群众的方式,对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三、调研情况

(一)XX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XX区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旧改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它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

1、因地制宜,农家游乐应运而生。每到周末节假日,终日埋头在都市打拼的人们到乡村山间休闲度假渐成时尚。一些农户就根据自己条件,开发出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对应景区观光休闲、游客食宿需求的大客天下、年代秀、阿陈草堂等。因为市场有需求,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产生就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现已成稳步发展趋势。

2、因陋就简,不记成本廉价经营。起步阶段的多数旅游经营者由于资金有限,投入就不大,因而硬件设施都显简陋。一些农户因陋就简上阵,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虽然收入不多,也使世世代代务农为本农民尝到了甜头。

3、因人成事,各自为政短线为主。景区农户在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没有什么经营经验的情况下,自己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一个个农家乐办了起来。他们大多以接待游玩一天的旅客,为其提供餐饮为主的短线经营。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闯出了除种田、吃山之外的挣钱路子。

4、因势利导,点多面广渐成气候。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一经出现,相关部门就给予了它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在大力宣扬鼓励的同时,还给予了经验指导和相关优惠政策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因势利导,全方位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梅岭狮子峰景区内的泮溪村现已打造成了一个农家乐村。据统计,该村现有农家乐30余家。

(二)XX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我们认为,XX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XX区发展旅游起步还算是比较早的,198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梅岭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8年已申报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XX市在十五规划中已把湾里定位为XX市的后花园来加以建设。但由于之前经验不足等原因,旅游景区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其实发展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特色风光和文化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各地市民需要、景区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互利共赢的产业。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过去,湾里通向南昌的唯一公路是昌湾大道。随着南昌城市的发展,着力改造、升级、规划昌湾公路、云湾公路、红湾公路,这3条公路的建设,已打通了湾里的价值,为湾里纳入南昌城区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2015年1月南昌西外环高速的开通,使湾里进一步连通了外界。湾里至昌北国际机场开车只需15分钟左右,比XX市区至昌北国际机场的距离还要近。作为赣粤高速公路的一段,西外环还连通了福银高速公路。今年XX区还开通了周末及节假日南昌城区至梅岭旅游景区的160路公交专线为居民来湾里休闲旅游提供了方便。便捷的交通为我们的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全区山丘起伏,河谷纵横,整个地貌属丘陵低山区。西南部以低山高丘为主,东北部多为低丘岗地,东南部为低丘平原。海拔最高峰地洗药湖为841.4米。全区山地占72.3%,耕地占12.7%,水面占4.9%,故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丰富。全区年平均气温14.5℃17.6℃,气候凉爽,特别是梅岭一带,气温比市区低35℃,素有小庐山之美誉。森林覆盖率为73.7%,是最适宜人类和动植物生长的地方。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湾里境内层峦叠嶂,高山田园,风景如画,是一个山林秀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它是古豫章十景中洪崖丹井和西山积翠所在地。岳飞、王安石、欧阳修等230多位历史名人曾到此游历,留下名诗佳作480多篇。梅岭拥有大小山峰99座,天然和人工湖泊50余个。整个梅岭森林秀茂、植被繁盛,属国家保护的就有银杏、红豆杉、三尖杉、鹅掌楸、金钱松等,古桂银杏、苍资劲态、兰花杜鹃、幽香亮彩、松涛竹海、无风自凉、山花野果、扑鼻声生香,是全市唯一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XX市的后花园等。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2015年完成的梅岭古镇一条街,大大改变了梅岭集镇面貌、景区环境,景区别具一格的仿古建筑,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都是极好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们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我们除了拥有已被列入民俗类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罗亭上坂曹家村的关公灯以外,还有为古豫章十景之首的洪崖丹井,它是黄帝乐臣伶伦炼丹之处,是中华民族音乐发祥地,南昌洪都称谓亦由此而来。皇姑墓、别墅、秦人洞、紫阳宫、望云阁、翠岩寺、天宁寺等一批历史古迹是打造乡村旅游的珍贵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太平心街溯溪节、泼水节、啤酒节、纳凉节和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的农民,都是发展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XX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穷乡僻壤的农村没什么可游的,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忽视有效地保持乡村性质和乡村意象。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XX区还有部分村庄无线信号接收不稳定,大部分村落没有建成集中供水体系,未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厕所的冲水、洗浴条件没有改善,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因为没有一个规划作指导,各村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局限性,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4、产品初级,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大部分农家乐的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不少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四)XX区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与定位

如前所述,XX区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旅游强区。我们认为XX区旅游总的定位是建成XX市的后花园。这个总的定位又可分为四个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对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纳凉避暑重地、户外运动场地。

1、四大基地的市场定位

其一、观光农业基地。依托罗亭生态有机蔬菜大观园、现代化药材种植示范地、高山生态有机茶园、高山养殖场、纯天然有机果园、花卉苗木园、生态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农牧水产业作载体,不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高档次,增强观赏性与参与性。逐步形成大规模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药材和高山养殖场,其他大小水库的生态水产养殖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知名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建XX市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

其二、休闲度假胜地。依托风景名胜地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批不同档次的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使之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其三、纳凉避暑重地。要利用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夏季的气温要比火炉XX市低十多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纳凉避暑重地。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纳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水库垂钓、游泳、溪流戏水、林间游戏、散步、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其四、户外运动场地。着力打造在全市都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场所。既可举办如市际市内的山地越野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徒步登山比赛等体育赛事;也可为广大的车友、骑友、驴友等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尤其值得一提的驴行活动,他们就特别钟情于梅岭等一些空气新鲜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设计若干条或长或短、或难或易的线路,沿途村农民、农户为他们提供食宿、生活物资补给、向导护送等服务,也是高山偏远地方开展特色乡村旅游的一条路子。

2、典型引导树立样板

XX区的旅游发展了许多年,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引导,大多数都办成了农村饭馆。我们可借鉴江西省旅游办的好的乡村旅游经验,如鹰潭的龙虎山、上饶的三清山、九江的庐山等,它们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有效发挥资源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旅游开发和实践中得到实惠,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在梅岭立新村做乡村旅游试点,该村在梅岭主峰景区内,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有高山生态养殖场、人口较少等良好条件。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交通设施给予支持,即在主峰景区出入处开通一条旅游专线或增设旅游观光缆车,既能接送游客进村,又能方便农民下山采购必要的生活物资。此外,还需组织当地老百姓学习和打造该村的特色文化品牌,如竹席、沙箕、笔筒等竹制产品,年糕、红薯片、印米团等一系列地方特色糕点小吃。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旅游部门专人指导,抓好样板带动XX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XX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我们认为XX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走好四条路,铺好四条道。

1、走好四条路

其一、走好乡土特色的路。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其二、走好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路。要遵循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其三、走好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路。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其四、走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路。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2、铺好四条道

其一、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XX区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其二、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资金,用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各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给乡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农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7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对策建议

3.1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8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东临重庆、南接成都,西出绵阳,北上广元,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5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距南充市30公里,是南充的生态后花园。西充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生息于此,汉隶安汉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县。西充人自古以来重义崇文,铸造了勤耕、尚学、自强、勇为的西充精神,诞生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汉代有诳楚存汉的大将军纪信,三国有西蜀孔子之称、力促国家统一的硕儒谯周,唐代有佛教华严宗第五代祖师圭峰禅师,现代有民盟创始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西充区位优势独特,处于成都、重庆、南充三角经济带、两小时经济圈内;四川省第二大水利工程――升钟水库灌溉全县耕地;县境内路畅迅捷、国道212线纵贯南北,与达成铁路、高坪机场对接,五条高速公路过境西充。主要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为主,是全省、全市重要优质农产品基地,享有中国辣椒之乡、中国丝绸之乡称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盛誉。

二、西充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乡村旅游布局的科学规划滞后。西充人文历史厚重,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全面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研究市场需求,创新策划乡村游憩方式,综合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旅游产业分布,编制西充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根据西充县情,抓紧编制《西充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成为当务之急。

(2)乡村资源的景区化包装与提升工作不够完善。乡村旅游资源,不等于乡村旅游产品。农业项目、田园风光、特色植被、经济作物、民俗风情等等,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如何把旅游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把简单的乡村旅游服务,转化为乡村旅游景区。西充县乡村旅游的景区化包装与提升工作不够完善,仅仅是在当前的自然资源内开发简单的旅游产品。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利用产品项目还存在相互模仿的情况;西充县乡村旅游在宣传促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仍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准,宣传促销形式简单,专业水平较低,在一些乡村旅游景点中甚至没有任何形式的宣传。

(3)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引导与促进工作不到位。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将进入规模化、资本化时代。因此,引进大资本,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最能形成区域带动发展的运作,随着自驾游、周边游等短线出行方式兴起,集聚在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游客的新宠,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游乡间山水成为旅游新时尚。然而,西充在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引导与促进工作上缺乏吸引力,大资本进入乡村旅游的覆盖面较小,投融资机制有待创新。

(4)专业人才的缺失。西充县乡村旅游不但能为西充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助力。建设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需要造就较高素养的新型农民。但是西充县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支持,乡村教育水平难以满足旅游事业发展需要,不利于西充县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5)四方融合有待加强。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及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避免同质性。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四方融合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减弱,使旅游经济产生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这是西充乡村旅游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三、对于西充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1)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并注重与相关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县旅游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等部门尽快编制出台《西充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2)加大力度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围绕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完善旅游要素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名人名村打造一批现代村庄观光型和时代精神教育型特色旅游村;围绕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态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和养生写生型特色旅游村;围绕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化打造一批现代农业观光型和科普型特色旅游村;围绕果蔬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打造一批农事农趣体验型特色旅游村;围绕剪纸、板凳龙、庙会、地方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一批民俗文化体验型特色旅游村,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3)加大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及投融资力度。建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上下互动的宣传营销机制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宣传、文化、广电、通信等部门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鼓励旅行社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营销。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千方百计吸引外部大资本进入乡村旅游开发领域。

(4)强化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管理。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公安、工商、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饮水安全、接待服务、经营管理、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统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科学统计水平。

(5)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县农办、农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旅游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纳入培训计划,本着分级、分类、分批的原则,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特色旅游村的村组干部培训工作,力争3年内使所有在岗人员都取得上岗资格证。通过远程教育、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村干部和旅游业主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拓展市场营销的水平;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9

二〇二〇年十月三日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论-------------------------------------3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7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8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10

第六章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6

第七章劳动安全------------------------------------17

第八章环境保护------------------------------------18

第九章项目进度计划及招投标------------------------20

第十章效益分析------------------------------------22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24

第一章项目概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涪陵区大顺场镇景观灯饰工程

1.1.2建设地点:涪陵区大顺镇

1.1.3项目业主: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人民政府

1.1.4建设规模及内容

(1)高速公路视线范围灯光:高层建筑(海怡天)4幢、低层建筑屋顶约30幢;

(2)二级公路视线范围灯光:桃园村委会、拖板桥下及桃园村农家乐、桃园村三岔路口、皂角湾大桥入场口3幢建筑外墙、皂角湾大桥及碾坝大桥护栏、以及公路沿线路灯灯杆装饰灯饰;

(3)凤阳大道视线范围灯光:停车楼顶层公园、卫生院、工商所、移民广场入口、二中大门、二中大门对面铁路桥下;

(4)其他节点灯光:龙门桥、古镇步行街、滨江公园景石及公厕外竹林。

1.2编制原则

1.2.1以人为本,惠及民生,以当地居民和受工程建设影响的群众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居民点和旅游区内灯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相关配套,增强旅游区内群众致富与发展能力,使旅游区内群众直接受益,推进安稳致富,构建和谐稳定旅游开发区。

1.2.2遵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优先建设满足群众和游客基本生活及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适当完善旅游区内配套、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水平。

1.2.3符合大顺古镇总体规划,保持布局的整体性、系统性,满足大顺古镇居民点发展的需要。

1.3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用版)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5号);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重庆市涪陵区大顺镇总体规划》;

(4)《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7)《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

(8)《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200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10)《城市照明规划规范》

(11)《绿色照明实施手册》

(12)《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

(13)《节约能源--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

(1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涪陵区大顺镇夜间景观灯光建设项目是大顺镇旅游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改善古镇街道灯光、夜间景点灯光,能实现居民游客夜间的安全出行,增强大顺古镇区域文化特色,提高居民游客生活环境质量;完善居民点道路、建筑、节点灯光环境等,极大改善居民点的人居环境,提升移民及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能够更好地享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乡镇居民点建设规范化,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节约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建设,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居民人均收入。

2.2是贯彻落实精神,加快推动新型旅游的需要。

学习贯彻落实精神,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旅游业同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形成实现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旅游产品创新体系,实现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2.3是完善环境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质量的需要。

通过实施涪陵区大顺镇夜间灯光改造建设项目,改善大顺镇内灯光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将极大改善大顺镇内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

2.4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项目建设包括对灯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实现库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新乡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旅游区环境改善,可以充分发挥原有或新建基础设施的效能,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享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起点公平和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1群众要求强烈,建设积极性高

本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居民、游客生活环境,优化乡镇旅游环境,为乡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极大改善居民点的人居环境,提升移民及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极大的改善历史古建筑的夜间魅力,提升旅游区域关注度和环境质量,让历史文化的到传承。且建设过程中能够吸纳当地群众的广泛参与,大部分村民愿意积极配合支持。

3.2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大顺镇坚持从实际出发,周密部署、扎实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景观灯饰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乡镇建设。

3.3该项目建设符合大的政策方向

一是符合中央及市、区关于乡镇建设的方针政策;二是符合大顺镇旅游规划和资金投向;三是符合涪陵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第四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

大顺镇是涪陵区的“经济强镇”,“旅游名镇”,“资源大镇”自古有“君子镇”的美誉辖区内可供旅游利用和开发的历史文化景观众多。全镇幅员面积163平方公里,辖24个村(居)委,134个农业社。大顺镇场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全镇2008年共20459户,总人口51528人;企业330个;学校8所,在校学生7443人;火车站1个,码头2个,渝怀铁路、茶涪路、沿江高速路横贯全镇。

4.1.1地理位置

大顺镇位于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涪陵西郊,东距涪陵20公里,西至重庆62公里。

4.1.2行政区划

大顺镇现辖24个村(白玉村、长冲村、川祖庙社区、大桥社区、飞水村、凤阳社区、红旗社区、金竹社区、梨香社区、连二村、龙门桥社区、龙泉村、泡桐村、青龙村、清水塘村、双井村、四坪村、松荫村、桃园村、铜鼓村、万松村、五四村、五尧村、新桥村24个村)。

4.2建设条件

4.2.1旅游资源

大顺镇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殷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历史文化景观众多,可供旅游开发和利用的有:东方剑齿象化石遗址、凤阳新石器-殷商遗址、战国至两汉墓群、倒向屋基宋墓群、龙门大桥、安澜古桥、凤阳桥、龙济桥、锁南桥、稽麻桥、“冰雪盟心”题刻、夏氏节孝坊、千手观音、白玉碑朱书题记。民居有:雷家大院、云家湾、冉家大院、鲁家院子、陈家院子、奚家院子、何家院子、蒋家院子、蔺家院子、文庙、山王庙、报本祠、上大夫第、大屋基碉楼、状元堡、四方井、四坪寨、郑光宗革命烈士陵园、张光凭革命烈士陵园等。其中美心红酒小镇旅游线路、君子古镇旅游线路、五马寺禅宗小镇旅游线路、堡子坪生态农业小镇旅游线路共年接待人次35万人次。

4.2.2交通概况

大顺镇公路横贯全镇,辖区村落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34公里;集镇原有对外公路两条:一条是G348国道西面经青岩村与G243国道相接,可达长寿、新妙镇、太平场镇,东面经黄泥村与滨江大道相接,可达涪陵、白涛、武隆;另一条是石渝高速西面经新妙镇至重庆主城,东面经涪陵至丰都县;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5.1总体构想

按照《大顺镇总体规划2008-2020》的定位以旅游为主,集商贸、加工业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型小城镇。古镇景观灯饰对当地旅游发展能起积极推动作用。古镇景观灯饰照明实施重点打造古镇核心区、统筹兼顾周边、沿线旅游线路、突出特色。从古镇古桥、主要街道、广场、桥梁、标志性建筑、高层建筑灯饰工程建设着手,通过施工工艺手法采用各种灯饰材料以点、线、片的重点灯饰工程的打造建设,实现古镇的品质亮化,进一步提升古镇影响力,展现涪陵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成果。

5.2设计原则

5.2.1充分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房屋、景观、构筑物不受破坏,设施及自然和人工环境,以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的方式达到理想的景观灯光效果。

5.2.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期分批进行;充分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传统,防止违背群众意愿,并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1)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及设施,坚持以现有设施的整治、改造、维护为主,尊重居民意愿、保护居民权益;

(2)做到安全、经济、方便使用与管理,注重实效,分类指导,不铺张浪费;

(3)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结合乡镇人口及乡镇发展的长期趋势,科学制定计划;

(4)综合考虑灯饰项目的急需性、公益性和经济可承受性定整治时序,分步实施;

(5)充分利用与乡镇整治相适应的成熟技术、工艺和设备,优先采用当地原材料,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5.3方案设计

在总的指导原则下,本次灯饰规划设计提出以“一心两轴,两景三区”的构思理念;依托大顺古镇现有自然景观,结合古镇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夜景照明的表现力,通过对重点建筑、街道、桥梁、公园等进行景观照明,集中体现“临江古镇“的景观意象。古镇景观照明以龙门桥、凤阳大道等区域为重点,步行街、红酒小镇、高层住宅区、底层住宅区、入场口区域及沿线区域为辅助,形成“一心两轴,两景三区”的设计结构。

5.3.1“一心”:龙门桥区域;以龙门古桥为核心区域,重点打造龙

门桥。其夜景景观视线范围远可达长江游船,近可供古桥周边社区及居民观赏。同时将龙门桥附近的海怡天高层建筑纳入重点打造范围,该高层建筑夜景景观视线范围远可达长江游船、石渝高速公路、渝巴路等。“一心”的打造以提高亮化档次、品位重点,景观照明项目建设重点是提升古镇空间品质和远景景观效果,塑造“船在江上游,人在画中走”的夜晚照明效果

5.3.2“两轴”:凤阳大道景观中心轴线;步行街往江岸中心轴线;两条轴线贯穿整个古镇的布局,通过两条轴线把各个重要节点连接起来。通过两条轴线上的建筑及步行街两边的仿古建筑灯饰营造突出主街的繁华与人气美;楼体亮化力求做到一楼一景,各具特色。主要涉及建筑有工商所、卫生院、步行街、停车楼顶花园。

5.3.3“两景”:龙门古石桥夜景、红酒小镇夜景;拟采用暖白、暖黄的主色调将以龙门桥为核心的古镇打造为品质高雅、静谧的古镇特色景观灯饰。与现有红酒小镇动感、华丽的灯饰风格形成对影。打造“动.静相得益彰”的总体景观灯饰氛围。

5.3.4“三区”:高层住宅区、底层建筑区、入场口区域;通过高、中、低、远、中、近的手法打造立体景观灯饰。呈现高品质、高规格、全新视觉体验的3D全景景观灯饰效果。

5.4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大顺镇总体规划2008-2020》

(3)《城市照明规划规范》

(4)《绿色照明实施手册》

(5)《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

(6)《节约能源--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

(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5.5施工总布置

5.5.1施工布置原则

施工布置总原则:a.在保证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利用现有施工条件,少修施工便道;B.尽量少占建筑物、构筑物、景观面积;C.施工和居民休息时间分开,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D.场地划分和布置符合国家有关安全防火、卫生及环境保护等规定;

5.5.2临时设施布置

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为便于施工组织,具体布置如下:

(1)施工用材:现场合理安置,避免阻碍道路交通及居民正常生活,保障好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2)施工用电:工程施工用电直接在附近小区或杆塔上接线降压后,再架设低压线路到用电点。另备设30kw柴油发电机作备用电源,在系统电停电时使用。

9.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实施进度具体安排如下:

9.2.1前期工作阶段

编制项目方案设计,及可研报告编制及报批、完成立项审批等;

以上工作时间安排为2020年11月前。

9.2.2施工阶段

在完成前期工程后,进入施工阶段,完成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时间安排如下:

以上工作安排在2020年12月-2021年1月;

完成高速公路视线范围灯光、二级公路视线范围灯光、凤阳大道视线范围灯光、其他景观节点灯光工程施工。时间安排如下:

以上工作安排在2021年1月-2021年2月。

9.2.3竣工验收

工作安排时间为2021年2月。

9.3项目招投标

9.3.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9第21号)

(2)《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0第13号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11第613号)

(4)《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局第30号令)

(5)《重庆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渝办发(2010)12号

9.3.2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

涪陵区大顺古镇场镇照明.景观灯饰项目合计总投资500万元。当各分项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

(1)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2)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3)拗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4)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1-3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9.3.3招标组织形式

对各项招标活动拟采用委托招标。

9.3.4招标方式

对各项采购拟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第十章效益分析

10.1社会效益

项目的建设是改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和灯光整治,拓展旅游干线和景点质量,保障村民和游客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出行安全方便,同时美化乡镇,造福社会的民生工程,项目主要效益就是社会效益。涪陵区大顺镇夜间景观灯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景区内部古建筑、景观、广场、公共空间、居民楼和街道的灯光安装,使景区灯光覆盖率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游客观光的质量,并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景区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大大增加了居民享用公共服务设施的福利,体现社会公平,使人居环境得到充分改善。项目实施后,涪陵区大顺镇旅游区内灯光明亮,景观灯饰品质提升旅游质量提高,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保证了经济收入的稳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项目实施后,改变镇容镇貌,美化乡镇,体现民居的地方特色。既有利于涪陵区大顺镇乡镇旅游开发,又有利于树立涪陵区大顺镇旅游景区的国际形象。

10.2环境效益

通过调整,提高景区夜间景观质量及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保障夜间游客居民出行安全与观光质量。

10.3经济效益

通过涪陵区大顺镇夜间景观灯光改造建设项目建设,使90%以上的点内居民游客能够享受到基础设施投资的效果,可方便居民游客夜间交通出行及夜景观光,同时提高夜间景观质量与知名度,吸引跟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通过游客的旅游消费发展地方经济,使当地收入稳定增加。拥有稳定的游客后,居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的纯收入,使居民收入提高,同时方便游客到达各个景点,享受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有助于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11.1主要结论

涪陵区大顺镇夜间景观灯光建设项目建设是大顺镇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涪陵区大顺镇高速公路视线范围、二级公路视线范围、凤阳大道视线范围及景区内各类节点是实施的对象,符合该项工作的要求。本项目针对涪陵区大顺高速公路视线范围、二级路视线范围、凤阳大道视线范围、景观节点的现状,按照涪陵区大顺镇夜间景观灯光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的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其完善进行了方案设计,项目技术方案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经济分析可行。

涪陵区大顺镇夜间景观灯光建设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区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旅游品质和景点魅力,保障居民和游客基本生活以及出行安全方便,同时美化乡镇,造福社会,体现社会公平,使人居环境得到充分改善。

项目实施后,旅游区内居住人口的夜间出行、观光得到保障。景区品质提高,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提升涪陵区大顺古镇知名度,扩张旅游产业发展。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稳步提高。

通过设置景观灯光进行系统化管理,控制灯光亮暗,达到划分景区夜间景色主次关系。

项目实施后,改变镇容镇貌,美化乡镇,体现乡镇民居的地方特色。既有利于涪陵区大顺镇乡镇旅游开发,又有利于树立涪陵区大顺镇旅游景区的国际形象。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可完善大顺镇景区灯光功能,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环境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旅游设施人性化。因此,该项目是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1.2问题建议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篇10

关键词:扬州;乡村旅游;Swot分析;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以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1]

乡村旅游一般以小距离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但一些很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会吸引距离较远的游客。乡村旅游是乡村和旅游的结合,是旅游者在拥有可持续的闲暇时间与可支配的个人收入的前提下,离开定居地(城市)到城市边缘地逗留一定时间进行修养、健身、消遣和娱乐等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消除身心疲劳,以休闲为目的,注重游客的精神享受,即通过旅游的方式达到休闲的目的。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扬州的乡村旅游。Swot分析是指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的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2]

(一)扬州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S)

1.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风情,乡村风情从旅游角度上讲指的是乡村风土(包括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乡村风物、乡村风俗和乡村风景等,这些资源的特性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态特征和乡土气息。从扬州市域范围来看,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高邮和宝应的里下河风光都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依托这些资源,扬州有些地方已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点(见表1)。从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看,现期还需依靠现有的招牌性资源作为乡村旅游的依托。

以仪征市为例。仪征以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对地处平原的本地城市居民就极具吸引力,位于扬州西郊的白羊山,距扬州市区仅12公里,植被茂盛,风光旖旎;向西的登月湖,是苏中最大的人工湖泊,水质达二级标准,生态优良,水产丰富;位于宁扬两市交界的龙山,有千亩“竹海”和梨园、桃园、山楂园、葡萄园;还有北部的石柱山,不仅有壮观的石柱林,还蕴藏木、骨化石。另外仪征有丰富的物产、特色的餐饮,如仪征的茶叶、风鹅、茶干、雨花石,在游客心目中都具一定知名度。

另外,城市居民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卉园,还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大棚生态餐厅、农家大院,还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等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太多的投入。这些资源,都为扬州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游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客源优势。

随着现代人旅游方式的转变、旅游心态的转变,为自己而旅游、为放松心情而旅游、为休闲度假而旅游的人群会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在目前的生活水准下,城市极大部分居民的休闲目的地主要还是郊外、乡村。

因此,扬州乡村旅游在客源市场定位上,第一客源地主要还是扬州市区,其次才是长三角地区,对于华东、北京甚至海外客源市场,还要靠扬州主旅游线的延伸,靠主旅游线的组织、策划。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塑造,要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实实在在地做好面对周边城市的乡村旅游,才是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乡村旅游面向的市场,就是本地城市居民。可以预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是乡村旅游永续发展的巨大动力。相对于外地游客的一次游、一线游,本地城市居民的郊外游将会渐渐发展为反复游、周期游、一地游、过夜游。特别是随着城市自驾车的普及以及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给予公职人员越来越多的带薪假期,大量的城市居民涌入乡村,驾车1小时以内享受农家菜肴和郊外度假,将会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大多数人的选择。

3.交通优势。

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目前扬州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式。沪宁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在扬州境内交汇,扬溧高速公路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直通苏南,扬州已实现环城贯通高速公路,以及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淮江公路、盐金公路、仪扬公路等国省干线。此外,“十一五”期间,扬州农村公路5年共完成投资14.6亿元,新建1000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达,客运通车率达99%。而这些都为扬州乡村旅游奠定了非常有利的交通条件。

(二)扬州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w)

1.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仍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观光游览产品在扬州仍占主导地位,以风景名胜观赏为重点,而乡村旅游却仍处于初始阶段,参与性乡村旅游项目较少。旅游线路设计缺乏新意,特色不够鲜明。旅行社线路模式固定,较少增添乡村类旅游产品,因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的需求。

2.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乡村旅游要素不健全

扬州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小、水平低;城市乡村导览图标识不齐全;乡村景区的经营服务方式没有突出休闲度假旅游的需要;扬州度假型酒店、主题型酒店、特色酒店数量相对较少,服务缺乏创新意识。

3.乡村旅游产业链薄弱

扬州乡村产业链薄弱,各旅游要素企业未能很好的衔接与合作,企业旅游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不理想。餐饮、娱乐、购物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旅游龙头企业。相应的拉动效应有限,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仍未形成。

4.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扬州现有乡村旅游市场上,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疗养等新型复合型产品偏少、规模偏小;旅游体验性不足,以静态展览为主,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旅游夜间消费不火;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品牌旅游演艺项目,游客逗留时间不长。

5.乡村旅游季节性明显

任何旅游都具有季节性和时间性,而乡村旅游表现得尤为突出。[3]扬州的乡村旅游市场季节性问题非常明显,乡村旅游旺季一般为5—10月,“烟花三月下扬州”使得扬州的春秋格外动人,相对而言,冬季和夏季的乡村旅游市场就几乎为零市场。

(三)、扬州乡村旅游的机遇分析(o)

1.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农村问题,不仅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机遇,而且也为旅游业的发挥、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提供了依据和极好年,2006年国家旅游主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年”,掀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2007年,“城乡和谐游”旅游主题的提出,更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

《扬州市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建设沿长江、运河的纵横生态林骨架,打造丘陵地区生态经济林片和沿江花木生产片,构建标准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形成“两带、两片、三网、多点”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

2.传统旅游对城市居民吸引力的下降。

在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城市旅游以及传统名山名水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乡村旅游却能够在不超出市民的经济能力,又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由于乡村旅游相比传统旅游有较强的参与性,使得传统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四)扬州乡村旅游面临的威胁分析(t)

1.竞争威胁。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扬州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主体产品各异,扬州的乡村旅游和周边地区目的竞争将很激烈,主要体现在旅游市场、旅游主题、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经营理念的竞争上。

2.人才威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应该门类齐全、基础扎实,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园林、营销、文化、建筑等学科的配置,也需要旅游、农林、建设、文化等部门的配合。目前扬州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而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员更少。

3.体制威胁。扬州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做法,乡村旅游标准制定不完善,经营主体的外来户多,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经济损失,不利于社区参与和乡村旅游的本土化进程。

三.发展扬州乡村旅游的战略对策

(一)突出特色

乡村旅游有多种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形式:①休闲度假型;②参与劳作型;③其他型,包括科考、修学等。在国内也已形成几类代表性的产品:①以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产品;②以北京为代表的民俗产品;③以皖南为代表的古村落产品;④以台湾为代表的乡村观光产品。当然,以上产品往往都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既包括农业观光,又包括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

愈是乡土的愈是个性的,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压迫感更甚,渴望返璞归真来抚平内心的焦躁不安。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5]因此,扬州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因地制宜,以本地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吸引游客为目标。市区东翼的江都,乡村旅游产品可打造以品尝江鲜、湖鲜为特色的美食之旅,以花木观光为主的赏花之旅,另外,依托江都水利枢纽、邵伯湖等水资源,开发休闲度假类产品。目前邵伯湖度假村基础设施较好,但由于进入通道不畅(进入景区需过几道船闸),阻碍了游客进入。该产品是否可以考虑与凤凰岛度假区整合,将扬州市民通过水上引进。从凤凰岛乘快艇,只需五分钟就到达邵伯湖度假村码头,如果开通渡船,乃至实现一体化经营,通过经营模式调整,利益分享,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富有卖点的郊外旅游线。

市区西翼的仪征可依托青山、白羊山、石柱山、登月湖资源,开发观光、健身、探秘、休闲类产品。同时,两地都要利用已有的影响大力开发特色农家菜,以油港龙虾、岔镇老鹅、大桥江鲜等为品牌,吸引城市市民。

(二)打响品牌

旅游品牌,往往是具有唯一性、差异性、特色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而言,也就是它所依托的资源的差异性、独特性、稀缺性、唯一性、奇妙性。在这方面,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特别是扬州郊县农村特有的乡村风情,都是吸引城市居民的招牌,在这些招牌之下,特别要注重品牌的塑造,包括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产品价格体系的设计、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包装、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的配套等。

(三)在强调服务的基础上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扬州乡村旅游产业存在基础薄弱,各部门联系脱节,各自为利的现象。要完成使旅游业成为扬州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使酒店业、娱乐业、饮食业、运输业、商贸业、健身业等与旅游业一道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变。

(四)在多元开发的基础上融入扬州文化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6]文化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让乡村旅游更多地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扬州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将乡村旅游资源与扬州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扬州特色的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唐峰陵,林龙飞.“新农村”形势下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张红艳.城郊型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师,2008(6)

[3]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7)

[4]

[5]马艳平.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