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4:31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行为系统环境中,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划分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也就是说,影响青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因素,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文化、网络等,但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等在青少年的成长初期,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只要我们能为青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其他的社会负面影响应该都能在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最低。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尽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说,它主要取决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擅用赞扬。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厌学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强烈,真诚的赞扬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它是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得到赞扬后人们就会信心倍增,并且还会爱屋及乌,会喜爱赞扬他的人,喜爱给他带来赞扬的那件事。难怪大文豪马克·吐温会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其次,还要给予厌学学生合理的期望,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然,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青少年喜欢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脾气坏的教师。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更乐于助人,他们也更易成为青少年的行为榜样(p.H.mussen,1981)。另外一项研究表明,热情与容许对于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青少年有良好影响。总之,要促成亲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的教育;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的教育;要信任学生,奉行宽容性的教育。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最有效的养育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但随着孩子步入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去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很不够。笔者深切体会到,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又往往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效能;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也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程度,最终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师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往往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被教师关心与关注的程度。所以以“助人自助”为己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此时完全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厌学学生的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厌学学生的辅导和矫正工作中来,家校联合,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建立。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同伴既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显著增强,儿童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意采取成人为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他们喜欢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标准。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在班级中遭嫌弃和孤立的儿童成为了班集体中处境不利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推动,如通过“我来帮帮你”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学会真诚地帮助别人;也可以借班会课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或是通过教师对厌学学生的关心行为来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示范影响,让厌学学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温暖,找到归属感。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最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厌学心理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业进步,程度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厌学学生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拖拉,书写不整洁,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上课打瞌睡,课后精神十足,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厌学学生所出现的异常行为完全可以借助行为疗法来加以矫正。如代币法对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就相当有效。代币可以是小红旗、带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许多形式,辅导者(可以是专职辅导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或家长)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小学生的正向行为,然后小学生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科学地安排、组织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压力。这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是很重要的一环。

2.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层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的介绍,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其实是集合作式咨询、人本主义咨询、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生态系统治疗优势于一体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相比于其他单一的心理辅导模式来说,笔者认为其有如下优势。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者来说,微系统环境是其最为熟悉的。从个体成长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最初发展的是与父母以及抚养人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自接触学校情境之后,先是有了与老师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然后随着班级、团队组织的建立,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人际才得以发展。父母、老师、同伴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是个体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同时,微系统环境也是学校心理辅导者的主要职业工作空间,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被援助者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也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等中心问题,而且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父母教养方式、教育问题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心理等问题。此外,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也是在微系统水平上进行的,例如对于家庭中儿童与母亲的谈话和家庭言语的关系,或者学校中儿童的悦群性与其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促成了学校心理辅导者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能充分利用以上优势,以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形形,有精神分析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运用上述技术和方法时,由于各人学识和经验不同,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对技法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果心理辅导工作者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理论流派中,把自己所依据的咨询、辅导的技术模式绝对化,无限地夸大其作用,认识不到每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每种心理咨询技术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如想单纯依靠某种特定的理论、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快刀斩乱麻”,是不够的。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倡导综合地掌握、使用各种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并且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它们。心理辅导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某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哪一种具有心理问题的人适用、最有效果,而且要了解这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界限是什么以及支持它的实践成果有哪些,有无发展的可能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2]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困惑;压力

在中国高考录取制度之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般都会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而青年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中的主力军,据有关调查显示2012年高校辅导员30岁以下的占81.7%。他们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繁重而杂乱的工作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惑,同时造成了多方面的压力。通过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以及对校内、周边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的工作困惑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对自身前途与发展的迷惑

调查显示,大部分从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是因为喜欢学校的氛围,喜欢和学生一起或者留在高校工作,社会地位相对高,但也有少数是作为谋生手段,仅仅一个工作而已。不约而同的是,几乎一大半的青年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工作一两年后,热情度下滑,消极工作。很多人将辅导员发展之路分成三条:①终生职业。通过对相关职称文件的研读,评上正教授在高职院校很困难,所以很多人三十多岁就变得开始混日子,得过且过。②升职,对于这方面而言,第一升职机会少,对于大部分辅导员而言,升职机会为零;第二升职空间有限,升职上去也就是学工领导,这只是少部分人的追求;第三升职前景无吸引力,还在学工战线上,工作性质不变,压力变大。③转岗。根据实际了解,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青年辅导员转岗的文件,但是真的到了实施的时候,有的领导总是推三阻四,万般理由,所以真正转岗的人少之又少。

二、压力过大,心理长期亚健康

在高职院校中,凡是跟学生能够沾一点边的事情都跟辅导员相关,辅导员从早到晚忙碌不停。而青年辅导员虽说从学校到学校,但始终是从被管理者一下子转变为管理者,一下子承受来自工作的许多压力,主要有如下几点。

(1)工作岗位促发自卑心理。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各高职院校也出台了很多规定,但是从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没有把重视与关心落在实处。青年辅导员在跟别人说起工作时,一般只说是高校教师,不说是辅导员,从这个事例可窥一斑。

(2)工作经验的缺乏造成心理焦虑。青年辅导员一下子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角色转变太快,对工作情况不甚了解。他们大多数是名牌高校的研究生,平时在学校里与辅导员接触很少,甚至很多博士生兼职学校辅导员,他们所了解和理解的辅导员工作内容与高职院校辅导员有很多本质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由于平时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不好造成的学习不佳。进入高职院校后,这些研究生一下子面对转变如此之快的工作现实,显得无所适从,找不到工作规律,只是机械完成各项工作,并且质量得不到保障。长期下去,造成工作热情急剧下降,心理焦虑,身心俱疲。

(3)多重角色导致心理压力。高校定义辅导员为干部与教师双重身份,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大部分是作为“保姆”使用,关键这个保姆还得是全能型的,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创业指导、学生党建、安全、心理健康疏导等等工作,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还得是服务员、朋友、家长等。青年辅导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疲于奔波、忙于应付。另外还得应付突发的特殊事件,很多高职院校规定,辅导员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如果手机不开或者接不通,要按照教学事故处理。造成很多青年辅导员精神高度紧张,一到下班后手机不离身,睡觉不离身,非常害怕晚上接到电话,造成身心严重受损,极少数出现神经衰弱症状,无法入睡,失眠等。

三、付出太多,收获太少,生存现状堪忧

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一方面作为辅导员,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日没夜奔波于办公室、教室、宿舍、图书馆之间,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还必须承担一部分的教学任务与科研计划。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与中学无异,要求辅导员住宿值班,管理学生。青年辅导员作为刚进入社会工作阶段的人群,首先是生活,其次就是恋爱、结婚、生子。他们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高职院校在工资、奖金、补贴上没有任何倾斜,甚至于相对教学教师还有所减少。青年辅导员面对时间上的缺失与经济上的薄弱,生存状态堪忧,家庭幸福指数较低。

面对关系着服务地方产业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解决,帮助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顺利度过高校工作生涯的前几年,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并逐步实施。

一、高职院校领导必须重视新进青年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1)实行“导师制”。青年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肩负着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青年辅导员身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做好这个体系的研究工作。从进校开始,实行类似于教学方面的“导师制”,以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的学工书记或学工领导干部作为导师,进行三年的跟踪培养工作,从体制上、实际上给予青年辅导员重视和关爱。

(2)开设“寒暑假培训班”。对于平时忙碌的辅导员而言,不适宜再增加其工作负担。利用相对轻松一点的寒暑假时间,各抽出2天~3天的时段,进行新进青年辅导员培训,邀请有经验的老辅导员、学工书记、学工领导进行现身说法,以案例、事实引导青年辅导员学习、进步。

(3)创建“青年辅导员家园”。提供一个固定场所给新进青年辅导员,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畅谈工作、人生、理想,相互交流工作困难与心得等,让这个场合成为青年辅导员学习、交流、交友、创新的圣地。

二、给予青年辅导员明确的职业之路展示

预防胜于治疗,等青年辅导员热情消退了,职业倦怠了,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矣。在青年辅导员进入学校之后,我们就应该由高层领导召开全体新进辅导员大会,给予辅导员指明前进的方向:往哪儿发展,要哪样条件。倾听青年辅导员的心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且讨论后以具体的文件下发至全校所有院系领导手上,确保文件的真实性与执行性,以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安心在学校工作,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

三、高度重视青年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

(1)积极推进青年辅导员减负工作。很多高职院校给辅导员配备了助理,帮助其工作。可是我们的学校没有给学生信任,信誓旦旦天真地以为通过2年~3年的管理,让学生的外貌焕然一新,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成年前长期的培养过程中,这是一个从年幼到成年的十几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而不是拼命驱赶我们的青年辅导员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来进行工作。我们应该将大力气用在引导学生成人,在他形成具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前给予正确引导,为他们终身的发展夯实精神基础,教会他们去学习、去生活、去工作。相信我们的学生,用好我们的辅导员助理、我们的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将青年辅导员从繁杂的、无关痛痒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才是真正减负。只有真正减负,才能更好地做好青年高职学生的思想工作。

(2)积极推进青年辅导员优质工程。高职院校中有教学名师,但是好像缺少知名辅导员,我们应该给予辅导员相同的教学教师的学校地位,才有可能让我们的青年辅导员不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一项学校内的“造星运动”,将我们的青年辅导员打造成学校重视、同事羡慕、学生敬仰的一批“明星”。通过辅导员的职业机能、爱好特长、专业素质等比赛,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上校报、帖海报、做专访等都是可行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辅导员感觉学校的重视与培养,更加刻苦地开展工作。

(3)建立辅导员心理治疗工作室。长期的亚健康会逐渐摧残一个人的身心,让工作在学生教育第一线的教育者保持如此状态,怎能做好学生工作?建立辅导员心理治疗工作室势在必行。可邀请校外的心理辅导专家,倾听我们青年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心声。建立治疗工作室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青年辅导员有一个倾诉工作压力的场所,心灵得到缓解,以期得到治疗,摆脱亚健康状态。

四、切实提高青年辅导员工作待遇

学校设立辅导员专项培养基金,用于辅导员的特殊津贴、课时、教育培养之用。建立完整可行的辅导员工作津贴、课时发放制度,将青年辅导员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值班折算成现金进行发放,将每年的青年辅导员培养计划在年初进行公示,每月公布其执行情况。青年辅导员经济压力很大,学校必须在多方面进行倾斜,以保障其工作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要想办法排难解惑,为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成长成才加油。

参考文献:

[1]张效英,钟军.高校新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J].思想

教育研究,2011(7).

[2]王阮芳.论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新教程,2010(4).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心理电影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辅导电影疗法

一、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界定

(一)什么是世界优秀心理电影

心理电影,通常泛指所有以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的电影,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则指广受人们肯定和赞赏、推荐甚至多次获奖的心理题材的电影。这些优秀的心理电影或是揭示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是展示了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方法,或是涉及众多心理学知识利于对公众进行科普,或是制作精良对观众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特点

能称得上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必须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这样的电影,往往甫一问世即广受赞誉、备受推崇并接连多次获奖,成为人们谈及某些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时必定提及的经典之作。

二、心理电影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2003年,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的“电影疗法”终于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并建议将其心理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同时,在许多西方国家,“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1]。

既然心理电影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已被证明切实有效并完全可行,用之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已有不少研究者尝试以心理电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和电影疗法相结合,尝试用于大学新生中人际关系发展改善,分析团体式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的新型教育模式[2]。有的研究者研究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有的研究电影疗法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的研究心理影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等。

这些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三、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作用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心理电影赏析,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激发参与热情,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解读他人,促进自我探索,分享感悟,搭建交流平台,放松身心,注入正向能量的作用[3]。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猛、激烈,极易因早熟、性的发展和成熟、心理性别、认知障碍、学习困难、自我中心、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问题行为、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和混乱等造成诸多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学校课程。

青少年又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群体,对探究新事物总有用之不竭的热情,对通俗易懂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兴趣浓厚,所以通过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

(二)局限

利用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关度不一定高、启发性不一定强、艺术渲染过于分散学生的关注点、片时过长严重占用教学时间等局限。

心理电影再优秀,毕竟不是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量身定做的。作为优秀的心理电影,同样需要考虑观众的口味、票房、收回成本等,且是其首要考虑的,故心理电影虽可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相关、部分重合,但不可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四、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发掘

世界电影浩如烟海又鱼龙混杂,以心理为题材的相对较少,称得上优秀又可以拿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则更少。一些辅导者为了增强自己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做充分准备随意选几部据说是心理题材的电影给学生一放了之,常因错选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不符的电影导致学生茫然困惑、兴味索然,也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为防止错选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影片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对心理电影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

(一)影片必须能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则

为达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选影片必须有针对性,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直接相关,并尽可能地精准,辅导者不能随意找些据说与心理有关或貌似与心理有关的电影一放了之,应付搪塞,这样不但达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浪费宝贵的教育时间和资源。如《本能》、《沉默的羔羊》等被一些论者推荐的电影,虽然这些电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也有其备受推崇的理由,但因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并不适合播放给青少年,即使辅导者不加选择地将之播放给青少年,只能穿凿附会地做些讲解,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辅导者的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影片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原则

青少年兴趣爱好广泛,初次观看心理题材电影往往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随着课程的延续,也可能因为一些电影剧情重复、情节简单、缺乏艺术吸引力产生厌倦甚至厌烦,观影兴趣迅速下降。必须严把选片关,尽可能选取一些有强大艺术吸引力的心理电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使课堂内容紧紧抓住青少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影片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心理电影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辅导者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影片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较理想的辅导效果。如同样是青少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心理障碍远比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严重,利用电影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就应偏重一些反映学习心理障碍的影片。

(四)影片应当强调发展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青少年不是患严重心理疾病的主要人群,其心理问题以发展性问题居多,如同伴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障碍、同一性混乱等,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在选择心理影片时重点选取那些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片,如《心灵捕手》、《拉斯与真实女孩》、《吮拇指的人》等,以极强的针对性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其发展。

(五)影片应当有启发性原则

用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越能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深刻揭示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越好,这样才能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启发性。

(六)禁片从慎、从否原则

不可否认,一些备受争议的被禁电影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但究其被禁,往往与其容易造成误读并引发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青少年模仿能力极强,若组织播放者解析、引导不力,不仅可能偏离或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严重误导青少年,扰乱其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善恶美丑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在众多国家被禁的《带发条的橙子》,虽有其探讨自由意志的思想价值,但因其笼罩全片的丑陋、邪恶、扭曲、、暴力、怪异、病态气息成为众矢之的,在英国更被归罪为几件谋杀事件的元凶,被禁近三十年。这样一部已被证明了的难以被大众正确理解、会造成严重消极后果的禁片,竟然被一些论者推荐为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必看电影,还被一些辅导者用于心理辅导课。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做准备,辅导者拿这样的禁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误、失职,应当为其酿成的教学事故负全责。

为数众多的心理电影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但毕竟不是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拍摄的,其中含有的不适合青少年观瞻的色情、暴力、残忍镜头应当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片的前提下适度剪辑掉。多数心理电影都属于“小众”影片,大多没有中文配音,而是保留原声配中文字幕,一些包含下流词汇的字幕语句应当做以较为中性的词汇替换或暗示性表达处理。为此,就要选择可编辑字幕的影音文件,如mkv、avi格式的文件等。如《心灵捕手》是一部被众多论者大力推荐、很适合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心理电影,但其字幕中包含大量的直译脏话、俚语,这些脏话、俚语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对话原意和影片精髓的前提下处理得较为中性、委婉一些,没必要把一些过甚的脏话展示给模仿性极强的青少年。若不对心理电影中的这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镜头、字幕做些编辑处理,播放心理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控的。

总之,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选择,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

五、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利用

选择好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仅是第一步,要取得利用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还要做好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解析的工作。

(一)播放前

辅导者必须合理选择播放时机,将影片播放合理穿插于教学进度中;必须在播放前做好充足准备,确保播放环境适宜、播放设备可用、播放文件正常;必须合理安排课时,尽量将电影播放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周课时的最后,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利用周末时间反刍、体味、理解、讨论、思考电影。

(二)播放中

影片播放中,必须使青少年认识到课堂电影的播放,可以是休闲和欣赏,但更是学习和成长,不要使青少年像在电影院看电影那样随心所欲,必须维持好正常的课堂秩序;必须计算好播放时间,为节约时间,若影片略长于几个课时,可将无关的片头片尾去掉,若影片略短于几个课时,可在播放环节适当延长一些介绍、停顿、提醒和提问;要注意课间的停播、休息,防止疲劳和厌倦。

(三)播放后

影片放完后,由于青少年对电影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即使所剩时间充足,也不宜当堂解析,可让青少年利用剩余的时间预先回味、思考、讨论;应将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布置给青少年,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回去体会、思考。

(四)课堂解析

课堂解析是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

要做好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宜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课堂解析应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理顺剧情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既受电影片长限制,又有一定的文化陌生性,常导致青少年弄不清剧情,辅导者应以解决剧情疑问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以提问、提醒、讨论促青少年思考的方式,在解决剧情疑问中引导青少年一步步认识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表征、成因和解决方法。

2.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

辅导者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与青少年一起分析、总结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使青少年对某些心理问题形成直观印象,为引导青少年探讨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方法做铺垫。

3.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前后联系剧情,以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使青少年对电影人物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4.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回顾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分析、总结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

5.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整个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利用研究的落脚点,辅导者不能将电影一放了之,也不能解析完电影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通过作业、提问等形式对尚未理解、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青少年进行排查与进一步的辅导,确保以电影促健康教育的产生最优效果。

六、结语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其独有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同时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也有其局限性,不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筛选发掘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为此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包括影片必须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应当强调发展性、应当较有启发性、禁片从慎、从否、易于编辑七大原则。

不仅要选好片,更要做好影片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课堂解析的工作,带领学生完成理顺剧情、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五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蒋秀娟,毛丹.“电影疗法”能治心理疾病吗[n].科技日报,2006.11.29.

[2]胡甜甜.电影疗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5:54.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心理辅导;青少年成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98-04

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发展较快。随着199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中、小学辅导工作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当前各学校的辅导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个人一生发展来看,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状况、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面对种种变化,青少年往往感到难以适应,他们感到紧张、不安、恐慌与紊乱,以致对家庭、学校、社会及传统等产生不满和反抗心理。同时,青少年要满足许多需要,才能达到个体的适应。但青少年往往缺乏客观态度来评估自身的需要问题,很容易感到现实与理想的不符,自觉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许多事情上出现矛盾心理。而学校辅导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协助青少年稳步成长,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出现的心理困惑,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发挥,实现人生的美好目标。

一、青少年面临的主要生活压力

(一)压力源概说

心理学认为,压力是超越个体心理的负担。创立压力与应激学说的心理学家汉斯•薛利认为,当谈到压力时,通常指来自我们周围所感受到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紧张状态。理查德•拉扎鲁斯对压力的定义是,压力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一种特别关系,这种个人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关系,被评估是有心理负担的,或超越其资源所能负担的,以及危害其健康和个体综合利益的东西就是压力。社会学家提出,压力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知识层次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他们认为个体的压力源可以分为:心理压力,即超越心理所能承受的压力;生理压力,如青春期心理的、生理的欲望压力;社会压力,即来自社会期望、社会的认同、社会声望等压力。

压力是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开,可以说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大的方面看,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都会给我们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看,一次考试或求职、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失业或环境改变、亲人故去等,也都会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和干扰,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压力的来源(即压力源)。

有人可能会问:人没有压力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压力为什么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的生理反应)。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个体的生理、安全、爱等需要来看,这些需要不满足,人就会有饥饿、害怕和忧愁等生理、心理的压力表现。它们是正常的,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压力是个人的基本需要,关键是如何认识压力、应付压力、解决压力。

(二)青少年面临的压力

我国青少年在身心发展中,主要面临的压力有以下几方面:

1.日常困扰压力

拉扎鲁斯将“日常困扰”定义为每天能引发个人麻烦挫折的生活琐事,它们包括繁琐及难处理的人、事物等。青少年在生活中需要处理衣、食、住、行、娱乐等问题,这些事件虽然小,但是积累起来也会产生许多压力。例如早上几点起床、早餐由谁备、脏衣服的清洗、去学校的交通问题等,足够让青少年在心理上紧张,感到有压力,并由此出现生理症状,如消化不良、面黄肌瘦和失眠等。

2.生活事件压力

生活事件包括正面事件和负面事件,正面事件如节日、过年、得到奖励、考试通过、获得同伴认可、担任班干部等,负面事件如竞选失败、考试受挫、家人出现意外事件、经济拮据、被学校处分、与父母冲突等。薛利认为,每一种生活改变都会给个人带来压力,如果个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其适应能力就高,压力不会对其造成身心健康方面的损害。否则,当压力指数改变时,个人就会感到不适应。

3.人际关系压力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人际关系压力是青少年生活世界里重要的压力,它包括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朋友关系等,这些关系是经常处于紧张对立的互动关系。青少年在面对指示、命令、训诫、冲突、对立时,有时难以按照自己的心理意志、行动自由来处理它们,因此造成他们心理的压力和痛苦,影响他们在人际冲突中客观、正常地处理这些人际压力。

4.学校生活压力

台湾学者郑照顺通过对青少年日常生活压力的研究发现,学业压力是中、小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会于2005年4月对该校2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85.7%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我国有关部门对中、小学学生关于压力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学生的学业压力有学习成绩、考试、作业过多、上课点名、某些课程学不懂、被老师处罚、与同学关系紧张等。

二、生活压力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生活压力对青少年而言,就像生活中的推动力,从积极方面来看,这个推动力能促进自我进步、创造发明和个人生活目标的实现;从消极方面而言,如果个人无法承受生活压力,可能造成身心的疾病、情绪的困惑以及行为的偏差。

(一)青少年生活压力适当理论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压力的存在。适度的压力对个体来说是必要的,过度压力会打破身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引起身心关系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功能紊乱,诱发精神病和身体疾病。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压力既具有积极推动力,也具有消极杀伤力。

1.过度压力

过度压力即超越个体心理负担的生理、心理反应,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它就像是汽车的轮胎,充气太多或承压太重就会爆破。

2.过低压力

没有对个体心理形成负担,例如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压力,他就会感到没有目标,学习不紧张,对自己无约束。就像皮球没有充气,无法展现自己的活力。

3.快乐压力

对个体身心健康有益的压力,即愉快、欢乐的压力,例如参加班级竞选活动、大型体育活动,得到老师表扬等。

4.痛苦压力

情绪情感及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方面的压力,给个体带来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一般会给个体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精神创伤及身体创伤后应激障碍(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出现情绪、情感体验和精神障碍:创伤体验重现、恶梦,警觉性高,回避、感情木纳,对未来无信心,提心吊胆等)。

(二)生活压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生活中充满着压力,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个体都必须面对来自环境或自身的压力挑战。当个体遭遇紧急情况或面对外在威胁时,其心理和生理必须立即做出反应和行动。

1.个体面临压力产生的身心反应

压力是否令人喘不过气来,手忙脚乱,出冷汗,紧张得哑口无言,忧郁,坐立不安,闷闷不乐,或者无法集中精神,压力对个体是否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主要看个体生理(生物属性)、心理(精神属性)、社会(社会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看个体对生活压力持什么态度和解决方法。长期的压力反应(抗拒)对个体而言会导致生理或心理疾病,社会功能失调,人际关系紧张。

2.生活压力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适度调整个体的自我期望,清楚自己的成就动机,探索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特征,规划自己的未来目标,妥善安排生活、学习时间,善于处理同伴关系,与父母友好相处,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情绪特点及需要。同时,将生活、学习、环境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力。青少年如果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压力,并运用自身的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支持,就能很好地化解面临的生活压力,达到自我实现和“适性发展”的目的。

3.生活压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生活压力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学校辅导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台湾学者郑照顺发现,生活压力可以对青少年的生理系统(内分泌、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肌肉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烦恼、焦虑、郁闷、愤怒、悲伤、自卑、内疚和心境、激情、应激)以及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缺课率增加、请假率增加、学生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低下、师生冲突增加、同伴关系紧张、情绪情感困惑等。

三、积极协助青少年应对成长中的生活压力

学校辅导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历程中达到身心健康,获得最好的发展,引导他们合理规划个人的人生目标。辅导员在辅导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始终把握住学生在学校不再是狭隘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和应付考试,而是在智能发展之外,还包括个人情绪、个性方面的发展与个人潜能方面的发挥。也就是说,辅导员要正视并重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认清学校辅导的目标:辅导工作是与教学同等重要,促进学校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积极协助青少年应对成长中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对生活压力进行有效管理,应是学校辅导工作的核心。

(一)协助青少年应对生活压力

拉扎鲁斯对“压力的应对”的定义认为,应对是一种认知行动的过程,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当面临超出个人能力承受范围的压力时,为了重新建立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个体如果应对方式有效,则可以减轻或免除压力困惑;反之,如果应对无效,不但不能克服压力,反而会引起个体发展中的种种困扰,造成身心疾病或引发各种偏差行为,如此又形成新的压力来源。学校辅导工作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会认识(评估)生活压力以及采取应对的行动,帮助他们建立“功能性应对”――对问题采取行动去学习、求助,设法面对困难及压力,并加以解决。尽可能避免使用“非功能性应对”――面对生活压力采取反向的行为,如责骂他人、孤立自己、吃东西消除紧张、逃学、过量饮酒、吸烟或攻击无辜等。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压力,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青少年在采取应对行为时,应考虑以下一些方式:合理宣泄情绪,向人倾诉或独自吼叫;转移注意力,以忙碌学习或转移学习内容来缓解生活压力;发展自我信心及乐观态度,对自己处事的能力有信心,并对生活持乐观想法;发展社会支持,寻求同伴、家人、师长等社会支持系统在精神上的支持;寻求精神支持,发展与精神有益的活动及信仰;建立知己关系,向亲密的朋友、同伴倾诉,获得他们的了解与支持;寻求专业帮助,请专业辅导(咨询)人员或各种专家提供意见及努力的方向;与家人沟通,共同解决亲子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正视问题,当生活压力来临时,不回避,而是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方式面对,消解由于生活压力引发的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其他一些有助于应对生活压力的方法

台湾及香港地区从事学校辅导的学者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证明,在个体应对生活压力的方法方面,除了拉扎鲁斯等人提出的“压力的应对”方法外,还应该包括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它们在个体处理生活压力事件时具有缓冲压力的效果,特别受到各国从事团体心理咨询和学校辅导工作者的重视。

1.社会支持

所谓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体系中,受到关心、尊重与帮助,这些来自社会他人的资源可以减轻个人压力或解决问题,或增加个人的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的来源是个体获得支持的动力,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史文德提出,社会支持的来源包括以下几项:社会资源――如学校、社团、组织等;个别的社会网络――包括同学、朋友、同事等;重要关系人――家人、知己等。社会支持的方式和功能很多,主要有:情绪支持――关心、肯定、同情心、鼓励;认知支持――帮助了解问题,提供正确的资讯、经验;实质性支持――直接提供物质或具体服务,帮助解决问题。总之,青少年面对生活压力时,如能善于运用社会支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业成就。

2.人际沟通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可以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与情感,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减少冲突和改善人际关系,协调群体内行动。青少年在应对生活压力时,恰当、适时地应用人际沟通,可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获得他人情感支持,整合人际资源的作用,缓解由于压力带来的心理情绪上的焦虑及郁闷。

学校辅导工作要重视青少年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他们在心理和情绪情感上出现的许多不适,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业、生活、情爱、自我建立、同伴关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在奠定一生目标的初航阶段,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生活能力,从而实现他们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7.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6

一、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1、成立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组织、教育、科技、科协、环保、团委、妇联等部门主要领导和各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任成员的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制定和任务落实的督导、检查、考核。

二、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进新科学课程的改革,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探究性学习,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校要按规定开足开齐科学实验课和信息技术课,普通高中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科技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加强创新方法的普及应用。

教育部门要会同科技、科协等部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的普及应用,传播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兴趣、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技能,从而为培养造就更多富有创新激情、精通创新方法、勤于创新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3、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系列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配合科技、科协、环保、团委、妇联等部门,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科技课走进科技馆”、“科普大蓬车和流动科技馆进校园”以及“中小学生走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青少年科学主题实践和体验”等特色科技活动;利用主题周(日)和纪念日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征文比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画展、青少年科技创新书画展、青少年制作网页、程序设计、科技小发明等系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和区、市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未来杯”中小学创意设计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

4、加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能力建设。

地区各类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园区等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并广泛开展经常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各中小学校建设“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科普示范学校”,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经常开展。

三、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1、建立专兼职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

各学校每个年级至少要配备一名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并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注重科技创新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2、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作用。

完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辅导员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四、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保障激励机制

1、加大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

各级政府对所属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每年进行考核,对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的学校,以以奖代补方式给予5—10万元奖励,专项用于“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运行和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资助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2、充分保障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待遇。将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统筹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依据《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以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的有关规定,参加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家庭作业辅导 辅导教师 web2.0

[分类号]G252

1 美国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服务的重视

1.1 公共图书馆用丰富的免费服务吸引青少年

据调查,美国86%的有小孩的家庭说,免费检索图书、电影和音乐是他们选择图书馆的最重要的原因。当家长被问及最希望公共图书馆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哪两项服务时,很多成人觉得只选择两个太难。事实上,绝大多数认为暑期阅读活动、家庭作业帮助、放学后活动、故事时间、计算机课程、青少年课外活动等都非常切合孩子们的需要。

1.2 专职青少年辅导馆员的设立实现了青少年服务质量的严格管理

青少年图书馆辅导服务协会(theYoungLibraryServicesassociation)在2009年1月发表的白皮书中作了一个严格的提案,即每个公共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必须有一个专职青少年辅导馆员,以实现对青少年服务质量的严格管理。

这个提案之所以成立,是因为青少年在美国的人口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中很多是图书馆用户。美国有3千多万青少年,据2007年一项HarrispollforYaL-Sa调查显示,78%的青少年拥有图书馆用户卡,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参与图书馆的活动正在平稳上升。因此,四分之三的美国人认为,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和集会之处,应该优先考虑图书馆。

然而,普通的图书馆员是无法胜任青少年工作的,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和身体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因此,他们的行为、兴趣、信息和社会需求都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青少年辅导馆员,通过对青少年相关知识的了解,才能切身地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兴趣和需求,并因势利导,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丰富馆藏,以适应青少年的发展和需要。

1.3 深入细致的服务细节策划促进青少年利用图书馆

从服务细节巧妙设计和策划,促进青少年利用图书馆,也是一些美国公共图书馆促销自己的青少年服务的手段之一。比如,为鼓励青少年读书,实行以读书减免欠款的活动。17岁以下的孩子往往因晚还书,图书丢失等原因被罚款。美国皇后图书馆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和爱护图书的习惯,同时提醒他们及时归还图书,允许他们到图书馆里以读书的方式,换取图书馆读书券。每读半小时书,便可以获得一元读书券。孩子们读了书,用得到的读书券减低了罚款,又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

2 自成体系的青少年homworkhelp

在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发的众多服务项目中,基于公共图书馆网站的homeworkhelp已经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青少年服务的潮流,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青少年的集中体现。

从2007年开始,因为经济萧条,很多图书馆的经费被削减了,其中一些图书馆不得不减少开放时间。然而,与此同时,发达的网络在某种程度和方面弥补了这一空白――71%多的公共图书馆加大了在线数字资源的提供。到2009年的时候,为中小学生提供家庭作业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就达到了80%,在所调查的832个图书馆中,有664个图书馆下设了青少年栏目,约占79.8%,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青少年主页下都设有homework栏目,homeworkhelp已经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为青少年提供的一个成熟的主打服务项目。

2.1服务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公共图书馆homeworkhelp服务内容,针对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形成一个科目众多分级服务的完整体系架构。笔者发现的典型例子是timeberland区域图书馆,其homeworkhelp体系中,小学科目包括:艺术和手工、外语、健康卫生、语法、数学、科学、社会学科、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竞赛。初中科目包括:辅助课程(包括乐队、国际象棋、唱诗班、社团俱乐部、荣誉社团、新闻、管弦乐队、服务、喜剧)、英语、艺术、外语、健康卫生、数学、科学、社会学科、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竞赛。高中科目包括:辅助课程、英语、艺术、外语、健康卫生、数学、科学、社会学科、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竞赛。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学入学准备和生活技能两个项目。其中生活技能包括服装、烹调、驾驶、就业、营养、个人理财、安全、购物和旅行等。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homeworkhelpsites下,提供各学科的辅导,如数学、科学、哲学、英语、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辅导。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只要用户提供该图书馆的读者卡号和密码进行登录,便可以获得从数学、自然、英语到社会科学方面的在线帮助口]。对这些辅导课程仔细分析,将会发现美国从小学到高中这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内容,显示了图书馆对青少年全方位的关注和大教育的理念。

2.2全方位服务资源

2.2.1 远程登录的在线资源

随时随地地为读者用户提供学习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实现人性化服务和社会价值的理想状态。但对于知识版权的维护又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远程登陆的方式实现对先前在馆访问数据库的访问和下载。如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都是利用图书馆卡和身份识别号便可免费使用在线资源。

2.2.2 免费开放资源的集成提供将互联网上丰富的免费资源进行筛选和集成并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是公共图书馆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重要升值服务内容。在homeworkhelp服务中,各公共图书馆都争相为读者提供各种免费的网络资源。如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数学资源集成方面,就集成了7个专业网站。除针对具体年级具体科目收集资源外,还提供关注青少年健康和成长的一些话题资源,如考试技巧、笔记技巧,甚至和酒精、性等问题,都能正面涉及。

2.3服务方式搭配:线上线下并举

为适应青少年不同的需求,homeworkhelp采用线上和线下辅导服务并举的方式。多数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线上homeworkhelp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线下服务。如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只要提供用户的图书卡号和身份识别码,便可享受一对一的在线辅导服务。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访问式辅导(drop-intutoring)以及由波士顿教师联盟组成的tutor队伍(Bostonteacher’sUniontutors)提供的

服务,都是一种线下的homeworkhelp服务。这种服务一般比较容易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它同时向用户提供了波士顿其他几十个分支点,公布了其服务时间和地点,以供用户就近选择。

2.4与时俱进:与web2.0工具相结合

青少年对于信息新技术的接受力是无法想见的,2.0工具已经在青少年中占据了广泛的用户市场。在一项调查中,77.7%的图书馆利用2.0工具推动普通图书馆服务,其中56.8%使用2.0工具的图书馆致力于开拓青少年服务项目。即时通信、社会网络和博客成为交流的基础工具。

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HomeworknYCe家庭作业项目之前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HomeworknYC项目,或许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利用2.031具推行homeworkhelp的典范。

2007年开展的这项调查旨在揭秘青少年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为其家庭作业服务的。调查者发现,学生们通常是以Goode和wikipedia开始其查询,依赖于老师创建的互联网信息,或者找朋友或者用社交网络完成家庭作业。这些受调查的学生还指出,他们周围的成年人没能很好地意识到年轻人是如何使用科技的,所以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纽约图书馆员意识到,他们可以为这些青少年完成家庭作业提供帮助,但很显然,传统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了。除了正成为Goode和wikipedia的巨大用户群之外,青少年还是热心的web2.0工具支持者,比如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都很受青少年的青睐。于是图书馆员们认为,如果他们能将web2.0与家庭作业和课外研究结合,便找到了一条帮助学生的成功途径。

于是,HomeworknYC就成为两者链接的产物。通过这些方式他们可以直接从Facebook或iGoogle进行学习,这就意味着,青少年将更加受益于这些由图书馆提供的工具。而在公共图书馆网站上随处可见的2.0工具按钮,则毫无疑问地是最为直观的证明,如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博客上的share收藏夹分享按钮,可以发现100―200个可以分享的途径,几乎囊括了全世界的重要电子分享途径,首当其冲的是Facebook、Delicious、twitter、Digg等。另外,纽约公共图书馆还利用blog的形式给出家庭作业资源或重要辅导信息,这也是其综合利用web2.0工具的一个重要表现。

2.5服务实施主体的规范

辅导教师(tutor)是对青少年实施homeworkhelp的主体,因此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提供homeworkhelp服务的辅导教师虽然有着广泛的来源,但对其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①图书馆员,这是主体,接受常规性的辅导服务,多是作一些资源性指导和建议工作;②自愿者,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部分tutor由公立或私立学校有经验的高年级优秀学生自愿者承担,这既为青少年带来了实惠,也增长了学生自愿者的社会实践经验;③有资质的教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由分布于北美的多达l300名辅导教师从家里或者办公室接受学生的辅导申请。辅导教师包括有教师资格的老师、大学教授和职业家庭教师,所有的辅导教师在所辅导学科方面都有可兹证明的成绩。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则提供了由波士顿教师联盟组成的tutor队伍(Bostonteach―er’sUniontutors)提供的服务。

2.6服务实施过程的控制

网络是一个大杂烩,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网络服务的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从来都未间断过,这也是对homeworkhelp服务实施过程控制的主题。除了不厌其烦地向青少年传播网络安全常识之外,如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向青少年提供了一个safesurfingtipsforteenst,还必须在具体的服务实施过程中提供质量控制,从辅导质量和服务安全方面维护青少年的利益。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就明文规定:①教师的资格,在线的辅导教师是资质教师(certifiedteachers)、大学教授和职业家庭教师,所有的辅导教师在所辅导学科方面都有可兹证明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庭作业辅导的质量;②对辅导教师的政治审查,即所有辅导教师都通过了犯罪调查(passedcriminalbackgroundchecks),服从未成年人上网保护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安全;③进一步对辅导过程的规范。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身份是隐秘的,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年纪、科目和学生的问题,而学生只可以知道老师的名字和姓的头一个字母,辅导教师不允许泄露自己私人的可识别信息。这是对辅导过程的进一步控制,使得辅导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服务关系只限于家庭服务作业服务,从而进一步保护了青少年的安全和利益。

2.7延伸服务: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塑造

围绕青少年展开周边服务,将服务对象拓展至家长、老师、图书馆员,形成一种延伸服务。纽约公共图书馆homeworkhelp下另设三个专栏:馆员专栏、家长专栏、教师专栏,从更高的层面上指导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最大的三类人,使他们在为青少年教育或服务的过程中,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且有依有据。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提供的Bostonyouthzone,包含教育、运动、文化、课外、资源和健康等栏目,既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是家长了解孩子们的窗口。

综上,美国公共图书馆homeworkhelp服务是对青少年服务的深化和提升,无论从服务内容的架构、服务资源的建立、服务方式的搭配、服务工具的选择,或是服务实施主体的规范、服务实施过程的控制,还是对教育环境的延伸等,都无不渗透着美国公共图书馆及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全方位关注,也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将homeworkhelp作为事业经营的理念。

3 美国homeworkhelp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迪

3.1服务意识强化

应细分服务对象,将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群体提供针对。

针对成人(adult)、儿童(kids或children)和青少年(teens),美国公共图书馆常常提供差别化服务,如本文所论及的timberlandre百onallibrary、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等,都从读者的年龄上做出了区分。

而在国内公共图书馆,青少年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常常被忽视,青少年的服务归属常常很尴尬。有的图书馆根本没有年龄的差别化服务,有的常常粗略地将读者分为成人和少儿,而青少年处于两不相干的夹缝。以泰达图书馆为例,体现在网站内容上,在成人世界的一角,开辟出了少儿天地,算是对年龄差别的重视。但实际上,十几岁的青少年很难在童话般的少儿天地里

面找到归属感。因此,作为80%以上的网络参与者的青少年,居然在公共图书馆的网站上找不到自己的空间,这不能不引起公共图书馆人的深思。而在现实馆藏资源分配中,青少年群体的地位同样很尴尬。最初,泰达图书馆的读者证以年龄划分,可分为成人证和少儿证。其年龄切割点,原先为15岁,后来在读者的建议下改为13岁。但实际上,很多十几岁的学生,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该上少儿室还是上成人书库,而图书馆的采编人员在书籍归库的时候,也常常左右为难。最后,在开馆4年之后,馆方终于将原置于少儿室的中学生读物,转移到成人库中,另辟了中学生库。虽然这种归属有点不伦不类,但在理论和事实上,是中学生读者作为青少年主体的独立性逐渐被正视的阶段性成果。

3.2资源内容体系的层次表达

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个性化的尊重到人文关怀的表达,美国公共图书馆从三个层面构建了切合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资源内容体系:①围绕青少年学校学习的核心知识课程聚集资源,比如科学、语言、数学、历史等,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视;②从青少年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角度聚集资源内容,包括音乐、艺术、运动、旅游、服饰等,是对青少年个性化的尊重;③从生存和成长角度聚集资源,比如从关于就业、购物、烹饪、犯罪、、性等,是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正视,体现了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对存在的东西必须加以正视,这便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服务资源内容体系构建时所体现出的原则。正是这种正面的角度,更能让青少年看清事实的真相。中国教育的死角和盲点,如、犯罪和性,在美国公共图书馆青少年的homeworkhelp中都常得到正面的揭示。因此,中国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问题提醒我们反省,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社会教育职能使命是否应该促使其在未来的青少年服务中,扩大资源内容建设的外延?

3.3服务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

当网络学习、数字阅读已然成为社会风尚的时候,应抓住青少年对网络的追捧和对先进数字工具的热衷心理,赋予这些新的数字工具以传统的使命。上述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家庭作业服务方式的转变,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据2010年1月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已超过1.7亿,网瘾青少年约占14.1%,约为2400万。调查表明,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还有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

这些数据及反映的问题,对中国公共图书馆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或许还是对过去公共和社会教育职能实践能力的一种怀疑。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亿万青少年网民还飘落在茫茫网海,中国公共图书馆还没有为中国亿万青少年网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可以信赖的家。

网络和电子阅读已经不可逆转地在中国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学会副会长陆士桢说,“电子阅读越流行,越要引导”。引导,就是因势利导。我国公共图书馆要因网络和电子阅读发展这一个势,综合利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借鉴美国等国家成功的青少年服务经验,如开辟青少年主页,提供homeworkhelp服务,创建青少年blog,利用新的移动图书馆和电子阅读器等,开拓我国青少年服务新模式。

另外,美国公共图书馆在服务过程和质量控制方面是绝对注重实效的,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细节措施保证其服务的正常开展,以保护青少年的权益。比如对服务主体的资质规范和行为约束等,对我们未来开展的基于网络环境的青少年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homeworkhelp链接:①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8]Livehomeworkhelp.[201l-02―28].省略/ya/homework/live_homeworkhelp.php.

[9]whereit’satforyouth.[2011―03一01].bostony.省略/.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9

一、加强中小学团队工作的意义

共青团和少先队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承担着团结带领青少年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肩负着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神圣使命。中小学团队组织作为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基层组织,在整个团队事业的发展中处于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也是党的事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以其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团队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的建设

1.坚持和完善中小学团队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各学校要把中小学团队工作岗位的历练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采取公开选拔方式,把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有志于从事团队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中小学团队工作岗位上来。要重视做好团队干部的转岗安排,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团队干部要纳入教育系统的党政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要将中小学团队干部从事团队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实绩和受表彰情况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范畴。团队干部的职称评定根据其本人意愿可列入中小学德育教师职称系列单列进行评审。

2.落实中小学团委、少先队大队部专岗设置和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相关待遇。要把团委和少先队大队部作为中小学校内设部门单独设置,中学团委书记、小学总辅导员作为学校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在职期间享受相应待遇。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年级8个教学班以下的中学,学校团委书记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七年级、八年级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设专职大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可兼团委副书记),接受同级团委领导,享受学校中层副职的相关待遇;小学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兼任学校教工团委(总支、支部)书记,在校生超过1000人的要配备1名大队副辅导员。团委书记、大队总辅导员符合条件的可兼任校党委(总支、支部)委员,或列席党委(总支、支部)委员会议。于11月7日前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支部书记)调整到位,并将登记表报局616室。

3.加强中小学团队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中队辅导员可由班主任兼任,也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并享受相应待遇;要在聘任考核、学习培训和表彰激励等方面激发中队辅导员的岗位荣誉感和责任感。将中小学团队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师资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中小学团队干部队伍。要保证团队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新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1年内必须参加县级以上共青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在岗团队干部(团委书记、大中队辅导员)每三年应参加不少于1次的县级以上共青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轮训;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聘任和表彰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

1.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团队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团章》、《队章》要求,在小学和初中普遍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和大、中、小队建设。发展红领巾社团,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把红领巾、队章等队务用品配备和队室、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等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范畴。要完善中学少先队组织,坚持全团带队,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年级有8个教学班以上的中学,应由全体少先队员选举产生大队委,设立队长、队委。并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少先队中队,中队辅导员可由班主任兼任,也可由其他教师兼任,在各中队应选举产生中队委开展少先队活动。

2.突出“六个一”团建项目。学校团委要将“六个一”团建项目作为近期加强中学中职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以“入团第一课”为核心,系统构建中学中职团员意识教育体系;以“青春五月”为统揽,全面打造中学中职共青团活动氛围;以“共青团辅导员”为关键,有效加强中学中职共青团工作基础力量;以“团员成长教育室”为重点,扎实建设中学中职共青团有形阵地;以“班级团队角”为依托,大力构建基层支部教育管理展示平台;以“学生团员成长档案”为抓手,促进形成记录学生团员成长印迹的有形载体。

3.建立健全团队活动阵地。要逐步在各类场所建立少先队教育实践基地。把团队基础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团队活动室、鼓号队、广播站、红领巾书屋、中队角、少年军(警)校等设施和载体,大队队室的室内陈设布置形式力求庄严、朴实、富有童趣,内容上要有教育性和时代感,要体现本校特色,要做到整洁、适用,富有少儿特色,将学校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鼓号队等纳入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

四、主要任务

1.加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共青团要积极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我的彩虹人生”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唱响“三爱”教育主旋律,少先队要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寻访”“红领巾与雷锋车同行”和创建“李四光中队”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将“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校本课程设置方案,列入教育部门的教研内容,进入学校的课程表,切实保证每周1课时的少先队中队活动时间,不得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大队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大队会,结合主题教育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系列活动,每学期面向全体队员至少组织一次知识讲座,每年至少组织全体队员参加一次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少先队活动课兼职教研员,少先队总辅导员兼任教研员。加大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理论研究力度,将少先队工作纳入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在全县构建一支少先队科研队伍,建立少先队工作名师工作室。

3.规范中学中职团员发展工作。要做好少先队员入团前培养教育工作,要建立“推优入团”的良好机制,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为团的发展对象,不断为共青团组织输送大批优秀后备人才,使少先队真正成为共青团的预备队。学校团委要加强对本校团员发展工作的统筹,制定年度计划,严格规定团员发展标准和发展规范,认真执行团员发展程序,要按照团章有关规定,确保每学期发展团员不少于1个批次,杜绝全员入团、无条件发展、不按程序发展和突击发展现象。入团后,所有团员应该坚持执行戴团徽、持团员证,参加团日活动时要唱团歌。

4.大力推进团队网络活动和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在推广普及中小学团队活动和辐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积极作用。推动团队信息化建设,建立团队信息和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创新探索利用网络管理、服务青少年学生的有效方式,学校校园网要开辟专门的团队工作栏目和园地,不断扩大团队的组织覆盖和活动覆盖。

五、建立健全中小学团队工作的督导检查机制。对学校团队工作考核纳入教育局对学校综合考核整体范畴,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等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中小学团队工作督导考核机制。要把中小学团队工作各项要求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等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各学校落实本文件以及《中共xx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等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把团队工作情况作为衡量中小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五、初中实行“团队一体化”建设

推进“团队一体化”建设的任务和措施主要归纳为“八个统筹”:

1.统筹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坚持“队为主体,团为核心,以团带队,团队共兴”的基本原则,统筹各个层面的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学校建立由党委(总支)、团委(总支)、大队部共同组成的“团队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明确分工。

2.统筹队员和团员教育:注重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培育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感情,将少先队队员教育和共青团团员教育进行统筹,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考评,保持团队教育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3.统筹团队活动:面向全体初中少先队员开展适合初中少年特点的自主活动,将少先队的集体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活动和共青团的责任意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活动统筹起来。

4.统筹团队仪式:抓好队员、团员意识教育,强化入队、入团仪式教育。通过仪式营造庄重的氛围,让初中少先队员充分体会少先队和共青团的组织神圣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组织的热爱和拥护。

5.统筹基础队务团务规范:将队务规范制度与团务规范制度相互统筹起来,做好有序衔接。少先队辅导员要严格执行“三个不准,一个杜绝”要求,中学团委要改善重团员发展、轻团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少先队与共青团协同一致加强基础队务、团务规范管理。

6.统筹队员团员评价体系:做好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评价标准有效衔接,统筹两套评价体系标准统一、方法贯通、前后一致、一以贯之,将对少先队员的评价结果作为团队表彰和推优入团的参考指标。

7.统筹阵地建设:通过线上线下整体统筹,少先队和共青团阵地建设将达到强强联合、整体提升的效果。

8.统筹表彰激励机制:对少先队和共青团的评奖评优工作进行统筹,将评价标准、表彰项目、推选规模和评选办法等方面打通,使得学生既是队的优秀,也是团的优秀。积极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为团组织的发展对象。

六、工作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团队工作。全县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少年儿童和团队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更加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为少年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与和谐的环境,将文件精神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切实推进全县少年儿童和团队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8号)。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云青联发[20****]42号)精神,充分发挥我市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据最新统计,我市6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有249531人,其中少先队员有214001人。加强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的核心作用,对于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长期以来,少先队在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带领下,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主动适应时展的要求,坚持实践育人,广泛开展“手拉手”、“雏鹰争章”、“科技小能手”、“文明小使者”和“民族精神代代传”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启迪少年儿童,用科学的知识充实少年儿童,用生动的实践锻炼少年儿童,用先进的典型激励少年儿童,对促进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全党全社会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势要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必须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少先队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各方面支持,为少年儿童的成长进步营造良好的环境。

4、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要任务是:(一)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起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二)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养成优良品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培养过硬本领,发愤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活动,不断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四)教育引导少年儿童锻炼强健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磨练勇敢顽强的意志,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学习生活。

三、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

5、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本县区教育发展时,要把少先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少先队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解决少先队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要参与同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工作,要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范畴,作为学校综合性督导评估的具体内容,加大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权重。

6、要保证每周至少有1个课时的少先队活动时间,少先队活动可与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要有必要的活动经费。把少先队基础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建设好少先队队室、鼓号队、广播站等少先队活动阵地。支持和指导少先队按照民主选举、定期轮流任职的原则,完善队干部的任职,培训和管理。把少先队工作作为市青少年宫及各县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重点工作,发挥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阵地育人作用,支持少先队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考察和体验活动。

7、少先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它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开展养成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开展教学改革时,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少先队工作,让少先队工作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拓展活动空间,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使少先队工作有新的突破。要加强对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把养成教育与争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争章实践活动,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雏鹰奖章”作为衡量少年儿童内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依据,推动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具有少先队特色的“雏鹰争章”活动的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支持少先队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各少先队组织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禁毒防艾”“模拟法庭进校园”等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少年儿童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护能力。

四、大力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少先队工作

8、要把农村少先队工作作为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少先队在传播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上的独特作用。目前,我市农村少先队员总数是199625人,占6-14岁少年儿童总数的80%,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和教育资源逐步整合的形势,支持农村乡镇中心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要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基本标准,加强对农村少先队工作的督导和评估。不搞“大而全”,要搞“特而精”,以适合农村少年儿童开展的活动为载体和突破口。支持少先队广泛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教育、农业、科技、环保等部门在农村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和场所建设中要重视发挥少先队作用,支持少先队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农业实用科技实践活动、“争当文明小使者”倡导现代文明新风活动和争当“地球小卫士”活动,组织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我爱新玉溪,建设生态市”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教育系列活动,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传播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环保行为方式,强化热爱玉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加强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支持少先队组织面向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开展的各项工作,各县区必须每年举办一次有影响的农村少先队活动。

9、要把少先队社区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区少先队组织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内容,社区少先队组织要有专人负责。要把少先队社区工作作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的重要途径。要督促学校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少先队组织建设,动员广大少先队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少先队社区活动,鼓励教职员工在节假日担任少先队的社区志愿辅导员,创造条件在节假日向少先队社区组织开放校内活动设施。建立少先队图书室(角)、队室、宣传栏等,逐步建立少先队的社区读书屋、社区少年儿童素质培训点等。

五、努力建设高素质少先队辅导员队伍

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是人民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关键,也是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少先队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推动少先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县区教育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辅导员工作:

10、认真做好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工作。选派责任心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小学十五个教学班以上、初中一、二年级八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要配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团委备案,按学校中层干部进行管理,大队辅导员要参加校务会议。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要计入工作量,并相应酌减辅导员授课时数(每周兼课应不超过6课时)。县区应按不低于同级团委或教育行政部门中层副职任职的标准在同级团委或教育行政部门设总辅导员。乡镇总辅导员可由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兼任。

11、重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把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作为学校师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正常师资培训系列,广开培训渠道为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创造条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支持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做好这项工作,共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保证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经费。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操作能力。按照全国少工委的“20****—20****培训计划”,少先队工作干部参加上岗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5天,在岗的大中队辅导员、总辅导员、少先队工作干部每年累计参加各类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7天,培训成绩作为岗位职务的续聘条件,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进一步拓宽辅导员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各县区教育局、团委每年必须举办一至二次培训班,为基层辅导员创造外出考察交流的机会。

12、认真落实辅导员政治待遇。要在政治、工作、学习、生活上关心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加强推荐优秀辅导员加入党组织的工作,优秀的大队辅导员应列入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少先队辅导员,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按照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各类少先队奖励获得者的事迹和获奖情况,应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考核、聘任、职务和工资晋升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聘任、评选先进时要将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业绩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13、加强与关工委的协作。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少先队活动中的作用。鼓励老中青优秀人才担任县区、乡镇和学校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六、切实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14、共青团要切实履行“全团带队”的职责。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明确少先队工作在共青团事业中的基础地位,把少先队建设纳入团建的总体规划,把少先队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团建的目标任务,将团带队工作情况纳入团的工作考核指标。认真开展好“六一”、“建队节”品牌活动,要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工作,工作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抓落实、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