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活动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5:51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1

幼儿小班的孩子,平时很喜欢跑跑跳跳,但动作还不够协调,很容易摔跤。本此体育活动借助皮球的弹性让他们学习双脚行进跳,在玩中逐渐掌握自己的身体平衡能力,在活动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学到新的玩法。

案例描述

在一次健康活动时,很多小朋友都在玩钻山洞的游戏,李炫小朋友抱着球独自跳来跳去,边跳边说:“老师你看,小皮球很调皮呢,你帮我抓住它吧!”于是其他小朋友一起帮忙,跑跑跳跳抓皮球,到活动结束时,小朋友还“斗志昂扬”,嚷着要和小皮球玩……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契机,所以就设计了一节户外体育活动《调皮的小皮球》。这堂课我借助皮球弹跳的特性,让小朋友学着像皮球那样跳,跳过障碍物,并能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和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能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发展腿部肌肉和动作的灵敏性。

2.能听清指令,按要求活动。

3.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朝一定的方向跑,训练腿部肌肉和动作的灵敏性。

活动准备

1.小皮球(人手一个)、皮球筐若干、空旷的场地。

2.设置不同长短、颜色的跑线,梅花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入场,集体听音乐跟老师做模仿操2分钟左右进行热身,重点做腿部的一些动作如:踏步、跳跃等。

二、基本部分

(一)老师边示范(拍一拍、跳一跳、用手拨、在地上滚)边对幼儿说:你们看,小皮球真调皮。

(二)情景创设(教师故做慌张)

1.师:“……哎呀!不好,我的皮球滚到那边去了,这可怎么办呀?”(分别请幼儿说说,幼:走过去、跑过去)

(1)(个别探索)师:谁去帮我拣回来?(请一个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将皮球拣回来)师:谢谢你,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2)(集体探索)师:我这里还有好多皮球呢?请你用自己的办法拣一个回来。

(教师抛出筐内的皮球,集体分散拣球)

师:谢谢你们!谁来说说看,你是用什么办法拣回皮球的。(分别请幼儿说说)

(3)(讨论比较,找出好办法)

师:有的小朋友是跑过去的,有的小朋友是走过去的,你们觉得哪一种办法更好呢?(分别请幼儿说说)

教师小结:跑比走快,可以快一点拣回来。

2.学习新本领(跑)

(1)教师一边示范,一边交代动作要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跑的本领,请你跟老师把手伸出来,小手握拳放在腰间,一个小手摆到前面一个小手在后,换一个小手摆到前面,另一个小手再摆到后面。连起来做一做。

(2)集体跟老师做向前跑的练习

教师策略:本环节中改变传统的“接受型”“训练型”的学习方式。设置“老师遇到困难”的情景,引导幼儿在帮助老师的情景下进行个别、集体的探索,再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发现的不同办法进行比较发现,同时也引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朝指定方向跑。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3.集体拣皮球

师:(教师手指满地皮球的场地说道)那边也有很多皮球,我们再把它们拣回来,不过在拣之前老师对你们可有些要求。(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述要求)

(1)要沿着起跑线跑过去,跑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推倒或撞到别人。

(2)每人只能拣一个球,然后继续沿着线跑回老师这里。

(3)这里有三条不同的跑道,如果你觉得能跑多一些的可以选红色的长一点的跑道,如果你今天在感冒咳嗽的那你就选黄色的短的跑道,其他的小朋友也可以选中间的跑道。

(4)另外增加跑道上的梅花桩,指导幼儿进行跑和跳,并能拣回小皮球。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既学到了跑的本领,又和调皮的小皮球玩游戏。(集体跟老师做放松运动)

师:你们真棒,都是有爱心的好宝宝,(教师手指太阳)你们看太阳公公正看着你们笑呢?请你把头抬起来,让太阳公公亲亲你的小脸,恩~好舒服呀!请你把小手举起来,让太阳公公亲亲你的小手……请你把小屁股翘起来,也让太阳公公亲亲你的小屁股……请你找个空的地方把小脚伸直,小心不要碰到其他小朋友,让太阳公公亲亲你的小脚……啊,真舒服啊!

四、活动延伸

光靠一节课并不能真正地、全面地发展幼儿某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发展与锻炼还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在日常的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皮球、沙包、纸球、长尾巴等体育器械扔出去让幼儿去追去拣,进一步巩固幼儿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的能力,从而在日积月累中锻炼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

活动反思

1.小班幼儿年龄小,很容易被游戏情境所感染,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因此合理巧妙的运用游戏情境能使幼儿更好的融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丰富活动的情节,活跃课堂的气氛,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还能使孩子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

2.在情节的不断变化发展中,达到了适宜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游戏不仅使原本枯燥、呆板的动作具有了新的含义,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增加跑道上的梅花桩,主要体现了动作技能和要求上的递进性的原则,能够引导幼儿向更高的层次进行挑战,保持探索的欲望与积极性。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2

一是领导重视把关键。基层各单位党政主管利用周五的安全活动时间组织职工对某某煤矿“8·4”伤亡事故的经过进行了认真学习,其中综采二队、联采一区、采煤七区等几家单位把事故的全过程进行了放大,抄写到工区会议室的黑板上供职工进行学习。另外几家单位把参与讲座的题目打印到纸上,发放到每位职工的手中,做到人手一份,便于职工在讲座时能够抓住主题展开讨论。基层单位在组织职工讨论的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记录并整理成册,成为一本安全教育的“活教材”。

二是职工参与话安全。在讨论的过程中,职工们踊跃参与,积极发言。他们纷纷结合自身岗位、工种的实际谈对该起事故的认识,职工普遍认为,“8·4”伤亡事故是一起典型的违章事故,其性质严重,教训惨痛而深刻。尤其是对在当前我矿稳定的安全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回收一队职工在分析事故时指出四种可能的原因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

①皮带工区教育兑现不到位;

②当事人曹荣锡安全意识不强,图省力,身为皮带司机违章爬皮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根源;

③滑行道未加保护设施,给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教学学习技能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严密严谨等特性.在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借助数学案例这一“抓手”,进行数学知识内容的巩固强化,以及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锻炼和培养活动.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育学指出,由于数学案例在数学知识内容方面的概括提炼特性及在数学学习技能培养提升方面的显著功效,案例教学成为其主要教学形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成为“主旋律”,如何开展有效、深入、高效的数学案例教学活动,成为重要的课题.笔者现结合案例教学感悟,对高中数学案例教学活动进行阐述.

一、案例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特性

案例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形式.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理应遵循和按照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案例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讲解指导的活动,又包含学生探知分析的活动.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自活动,又有深刻密切的联系和包容.但通过大量观摩课堂案例教学发现,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探析”二者之间的活动过程进行割离,未能将“讲”与“探”有效融合、渗透,影响案例教学效能.因此,案例教学应生动体现课堂教学的显著特性,将互动交流特性在案例教学中予以有效体现,把教师对问题内容的讲解,解析方法的点拨,以及学生解题活动的指导等活动,融入整个案例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让教师的主导特性有效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达到教学共进的目标.

如在“已知函数f(x)=|log(x+1)|,满足f(m)=f(n),m0.”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归纳活动,针对解析过程所应用的数学知识点内容及解题思路,指出:“在该类型的问题案例解答中,要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比较两个式子的大小.”

二、案例教学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要义

案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或阶段,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高中阶段与其他教学阶段一样,其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及学习品质等方面,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和唯一追寻.案例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习对象感知案例、解析案例的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对象借助案例教学这一平台,其数学学习技能得到深刻的锻炼和有效培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案例教学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载体,还要将案例教学作为数学学习技能培养提升的有效“平台”,提供高中生自主探知案例、合作探析案例、归纳解析策略等活动时机,同时切实做好实践过程的引导和点拨工作,实现高中生在数学案例的探究实践活动中,数学学习技能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问题:已知有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1≤x+y≤4y+2≥|2x-3|,如果a>0时,在(x,y)所在的平面区域内,求函数z=y-a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学生分析:该案例是关于简单线性规划的问题,先画出不等式组的平面区域图,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条件,画出可行域,通过观察图像内容,可以发现需要采用分类讨论的解题思想,就直线z=y-ax的斜率a>2时和直线z=y-ax的斜率-1

教师指导:该案例是关于不等式的线性规划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线性规划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小组讨论得出解题策略:正确地画出不等式的线性规划可行区域,准确深刻认知函数的几何意义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三、案例教学要渗透高考政策的数学考查要求

高中数学阶段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任务,应达到高考政策的命题考查要求,以便高中生更好地达到高考数学命题要求.案例教学为数学高考活动“服务”,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因此,在案例讲解活动中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开展浅显的案例讲解活动,还应该深刻研析近年来高考政策制定中,有关数学知识内容的考查要求和命题趋势,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选取和设置近年来的典型高考试题,开展讲解和练习活动,拓展案例讲解的外延,丰富案例讲解的内涵,提高案例综合解析能力.

求函数f(x)的最小值及此时x的值的集合”高考试题,组织学生开展探析和解答活动.学生通过对典型模拟试题的研究、分析、解答等活动,认识到:“平面向量章节更注重学生对解题思想策略的运用,更突出向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交汇.”同时,也对数学高考考查要求有所认识和掌握.

总之,案例教学为教师数学知识讲解提供了有效平台,为学生数学学习技能锤炼提供了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4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案例教学法;兴趣;效果;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总体把握教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嵌入特定的教学案例,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目的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案例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展开初步的分析c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向往直观、形象的外界事物,对其有着较强的探究兴趣及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他们自身的学习注意力也较容易涣散,维持的有效时间非常短,这就导致了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主观学习特征,笔者在自身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就有意识地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即在展开具体知识点教学活动之前,率先为学生呈现一定的学习案例。例如,在教学“文化采风礼仪中的文化”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出示了如下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美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倾向于在送礼者面前当场打开礼物,并对其致谢,以此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真心喜欢这一份礼物。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当面拆开礼物,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极其不尊重送礼者的行为表现。

教学案例二:面食是中国人的一大主食,我们在吃面条时会直接用筷子,甚至是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吃。但是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中,人们通常会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再吃,而且无论是端起碗还是吃面条时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都会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用餐行为。

在笔者陈述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好奇,纷纷发出“原来同一件事、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国家中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含义”等类似的感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此时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学习兴趣及探究热情最为强烈。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说明“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礼仪文化”这一学习主题,学生便能以更加饱满、热情的姿态持续投入到这一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将借助案例教学法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多依赖于直观化的思维思考方式,因此,他们在理解某些知识点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大大影响了其最终的实际学习效果。

而要想真正达到上述目标,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不失为一种突破方向。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学习“科技带给我们什么”这一内容时涉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科技在带给现代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危害。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多将上述知识点死板地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能短时期内能对其进行一五一十地机械记忆,但时间一长,便很容易遗忘,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鉴于此种情况,笔者适当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向学生提供了如下三组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小学生张华在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了电脑技术,如用电脑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利用QQ、微信等向老师询问一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些都使他的学习成绩显著提升;另一小学生李亮却是经常用电脑玩网络游戏,经常逃课跑去网吧。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李亮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成绩也有原来的名列前茅滑至班级后几名。

案例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技术越来越先进,截至2015年,我国的机动车总数量高达2.79亿辆,这都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大批量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出的油烟,也使得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致使经常出现“雾霾”这一顽固的空气问题。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日常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实际例子,有着自身的独特认识与看法。如此,借助案例就使得学生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这一内容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体验,从而真正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疑难问题供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有利于促进学生包括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在内的多重学习能力的良好进步与发展。如,在学习“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这章内容时,笔者就特意为学生补充了如下的案例:据相关媒体报道,小学生之中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购买所谓的“有奖卡片”,该卡片的“中奖规则”具体为:若是能在卡片中刮出特定的汉字就能到“中奖”,并领到特定的奖品。在采访中,不少学生纷纷表示购买这种“有奖卡片”的动机在于“碰碰运气”,甚至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将大多数零花钱花费在其中。请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上述“有奖卡片”是否属于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长期沉迷于其中会对我们青少年学生带来哪些消极的不利印象?

上述生活化特征充足的教学案例使学生的参与兴趣及讨论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与调动,他们纷纷自觉且主动地投入到小组课堂讨论活动之中。如此,在讨论活动之中,不仅很好地培养、锻炼与发展了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更是使他们对之前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灵活实践运用。综合上述两点来看,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切实起到锻炼、发展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良好目的。

案例教学法既是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其学习效果、促进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切实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教学途径。为此,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灵活而科学的运用,此举将真正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学科教学的更好发展与显著进步。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之下,案例教学法更具实践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大力倡导,并积极践行。

一、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及特征

案例教学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借助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成长,提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它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案例,一个明确案例教学内涵和方法的导师,以及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也就是说,案例教学不强求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在思维碰撞中升华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在选材和实施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挑选出适合的教学案例,就像医生的病例、律师的判例,有很强的针对性。(2)真材,即案例内容真实。案例要求真实,切忌胡编乱造,只有案例真实,学生才能有设身处地的感觉,记忆深刻,把案例中的问题当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去解决,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实践原理,在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便于回忆起并使用这些“原理”。(3)学生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精选案例的工作完成后,应该让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过程中求同存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总结和评价,但前提是必须留给学生解题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想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归根究底是一种教学方式,与一切教学方法的目的一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1.明确案例内涵。课堂上所使用的案例是真实的,它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材料的一种课堂表述方式。换言之,它是一种实际问题的情景模式,重要的是它自身具有很高的教研价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学案例是描述一个完整故事的问题情境,必须真实;要叙述清晰,研究价值高,具有代表性;可以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再次遇到同类型问题时能轻易求出答案;要与时俱进,因为新事物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丰富案例内容。教学案例可以有很多种类,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无法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选择校内外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也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事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小数的加减法”时,我设置了案例:老师昨天在书店给儿子买了一套《西游记》,一共花了148元,还剩53元,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呢?学生听到生活中熟悉的加减法题,轻松地演算,148+53=201(元),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又说道:那天老师家隔壁的王阿姨也给她女儿买了一本《白雪公主》,花了3.2元,一本《动物世界》,花了11.5元,大家知道王阿姨一共花了多少钱吗?在学生一脸疑惑之下,我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列出等式,然后在课堂中巡回走了一圈视察学生的思考状况,最后一边列出等式:3.2+11.5=?11.5+3.2=?一边说:“这是我看到有些同学在稿纸上列出的等式,还有人列出不同的等式吗?”在看到学生一脸疑惑之后,我让他们看课本,学习小数加减法法则,这样的案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等式。因为只有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再教授他们解法,学生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总之,案例可以大到国家大事,也可以小到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对此,首先教师应该多关注生活,因为小学数学基础性强,生活化的问题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其实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应该拓展资料来源,因为多源头的信息可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案例资料,不论二手资料还是自编资料都对教学工作十分有利。再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目前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跨越时间空间、化静为动的教学资源特点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这类案例是小学生特别感兴趣的。

3.逐步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有序可循的,首先,教师要以学生认知程度为标准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案例,方式不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情景演示等),避免学生难于理解案例的现象发生。其次,分析案例。形式主要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会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模式。最后,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适当扩充知识,拓展学生认知范围,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并归纳出数学中规律性内容的能力,从思维迁移延伸至能力迁移。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千米和吨》中“千米”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一千米的概念,一千米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抽象的,所以我借助了相应的案例。首先,我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距离某超市的这段路有多长,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到1000米其实是比较长的,然后展示操场的平面图,标明从沙坑到操场前端有100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000米?将这段距离来回走5次是多少米?接着通过学校周围的调查录像让学生直观地看看以学校为起点,走到哪里会有1000米,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走走看。这样循序渐进地深化知识,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学生从观察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教师必须意识到小学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及它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的重要性。由于数学本身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理论难理解,学习起来很困难,枯燥乏味,对它根本不感兴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案例教学的生活化情节、真实性情节对小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学生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下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合作探讨,进而在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回馈教师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戴昌虎.有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本理念”[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5).

[2]刘素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09).

[3]牟利霞.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导课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8).

[4]高洁.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3).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教学优势实施程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60067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据笔者精确统计,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初一到初三的5本教材111个框题中,各种案例总计366个,平均一个框题3个左右,按照教材的常规教学,案例教学的时间要占课堂教学的60%以上。因此,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教学也就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教学中往往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这就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营造的情境中来。

其次,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性教学方式,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再次,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沟通,互相合作。这不但使学生学会了互相交流,也使群体潜力得到开发。

二、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做好案例的选择、教法的设计与教学的实施,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初二教材《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中“同学之间起外号”的案例为例,简要分析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小立长得矮胖,有人给他起了个“武大郎”的外号。对此,小立心里很不好受。小立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而他的同学却说:“起外号是件很平常的事,无可指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请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1.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

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是正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本案例的设计,一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探究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他人人格尊严、不侵犯他人名誉权;二是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将心比心,感受名誉权受到侵害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并了解身边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行为,认识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后果;三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遵守法律和道德高尚的人,做受同学欢迎和喜爱的人。

2.案例教学的操作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案例设计意图的唯一途径。笔者将本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步,设置情境,进入情境。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情况,明确活动要求,进入角色,或引导学生谈谈身边给他人起外号的小故事。

第二步,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让学生站在小立的立场上,感受人格受到侮辱所产生的情绪,以及考虑如果自己是小立会通过什么办法摆脱苦恼。

第三步,你说我说,交流讨论。让学生就小立同学的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外号有褒贬之分,褒义外号是赞许,也不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贬义外号则会伤他人自尊,侵犯他人名誉权。小立长得矮胖,给他起外号叫“武大郎”,是讽刺、嘲笑、挖苦他身材矮小,是对他的侮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侮辱和诽谤他人。为小立起贬义外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

第四步,举一反三,深化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第二个问题,边讨论边填表。侵害名誉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侮辱,如讽刺、谩骂、挖苦等;二是诽谤,如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等。活动中,学生可以围绕相互之间有意或无意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填写。找出这些行为之后,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受害人着想,通过体验来感悟尊重他人名誉权的重要性,体会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性。

第五步,分析后果,行为指引。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析侵害他们名誉权的后果,认识给被侵权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要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也会给侵权人带来谴责、惩罚,即对侵权人也没有好处。在学生完整填写表格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能做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3.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加讨论的质量,即是否把平时学到的理论同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的水平如何,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否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等。

第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看使用的案例是否激发了与教学目标相符的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是否掌握了有关的概念和技能,是否促进了学生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是否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等等。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材既有案例和补充案例的关系。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由于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注重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生动而贴近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资料作为补充案例,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二,处理好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关系。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说明基本理论,简明扼要,节约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交叉使用两种方法,切不可始终使用单一的方法。

第三,处理好案例活动“放”与“收”的关系。教材中的许多案例涉及内容多,发散起来延伸面广。对于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适当地予以扩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十分有益。但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讨论容易跑题,其操作过程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过度开放容易造成既达不到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局面。因此,案例教学中要在时间总量上有所控制,处理好探究活动中“放”与“收”的关系。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和完善阶段,他们的思维认知水平有限对认知的对象不能够进行有效把握和形成本质性的认知,这就造成了一旦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所学知识存在迟疑和误区的时候,就直接影响他们的小学语文学业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强硬性灌输教学方式,把案例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以熟悉的生活场景对语文知识形成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说明和解释,从而达到解疑释惑的效果,最终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生机和乐趣。

一、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活动环节

小学语文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序幕,它的开展成效问题直接关系着后续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进行。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导入环节,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学习状态延续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教学活动时,为使这一主题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利用《春天来了》实例视频形式把春天来的踪迹诸如树枝开始转绿发芽、人们走出家门到户外放风筝、消失的小燕子重新回到视线之内等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性给予学生进行引导,把导入的话题抛给学生“通过观看以上视频,那么你们能否总结一下都在对什么场景进行描述”,一下把引入环节推向高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春天来的情境描述。而后教师又向学生抛出话题“请大家做一个小侦探,快速浏览我们的新课去寻找春天在哪里”,这样的话题一经提出就正式拉开了教学活动的序幕使教学活动有序系统性地推进。

二、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创建教学学习情境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实例教学情境相结合,使两者形成交相辉映的效果,实例教学情境丰厚和升华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简单明了,而教学内容增添了教学实例的内涵和意蕴,最终使学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内容形成快速深刻性地把握。例如:在进行《赠汪伦》这首诗教学活动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本不可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出李白对汪伦的深厚友谊,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案例出发来展现深厚的亲情、友情,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歌能够快速形成领悟感受到李白对汪伦的情谊。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案例教学形式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时段的送别场景,诸如一大早父母顾不上自己上班送子女读书,依依不舍的亲人在火车站台送别,友谊深厚的朋友很远道别等丰富生动的生活案例展示给学生们,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问学生“这些视频都在对什么情节进行展示,从这些情节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一话题的抛出一下子把学生此情此景所感触的内心情感拨动起来,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说这是在描写送别的情节,并表示他们也经过许多次送别家人的情节且认为送别总是让心里有种不舍和难受。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再次细细品读一下《增汪伦》这首诗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诗歌是在描述李白送别汪伦的情境,且李白和汪伦具有深厚的友谊。

三、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解惑释疑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总会贯穿着重难点,然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解惑释疑,一直是教师为之烦恼的事情,理论对理论的解读会加重重难点的复杂性,最后教师发现把案例引入到小学语文重难点教学环节有利于通过案例去佐证和解释抽象性的理论知识,使重难点立刻变得清晰明了。例如:在进行《爬山虎的脚》教学活动时,这一课的重难点就在于对爬山虎的“脚”描述和功能,由于小学生未能够接触到爬山虎这一植物,如何对这一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层性地把握和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爬山虎植物的成长实例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把爬山虎日常成长习性的画面以特效镜头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在整体上和细节上对爬山虎这一植物形成了全面的了解,并认识到爬山虎的“脚”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和攀爬力,正是因这一“脚”特性才使得爬山虎能够越长越茂盛,也暗示了学生们要脚踏实地学习必将使学习之路越走越远。

结语

案例教学法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是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真实诉求。案例教学法要行之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中,践之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够化抽象为生动、化繁琐为简单,最终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向高层次纵深。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9

(一)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

我们所教的秘书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干练,如果教师就理论讲理论,那么教师的理论水平再高,其讲解也会显得“骨感”,学生很难感受到秘书工作的实际状况。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近现实的工作场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置换成其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地体会其面临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从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汲取经验、教训。通过案例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秘书工作原理与方法的正确认识,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秘书理论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积极的讨论,尤其是那些将动漫、音频或视频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案例,更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有效性。运用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可以围绕讨论的案例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去思考,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得出标准化的答案,而在于启发他们学会探索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判断与推理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工作规律,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办法,锻炼了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完成,在小组中学生不能只想到自己。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每人都学会了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妥善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根据秘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写恰当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运用案例教学要对所讨论的秘书工作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作出统筹安排,这对教师的安排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再次,教师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最后,还要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这都促使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更融会贯通,对现实工作的了解要更全面深入,对教学环节的设置要更精心巧妙,这些均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优选案例

优秀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优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据悉,美国哈佛大学建有规模庞大的案例库,每年要投入大量教师的力量来编制案例,开设新课时,要求教师至少准备20至30个好案例。案例编写是该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研工作,案例编好后存入“案例库”,供教学使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重要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有口皆碑。作为秘书专业的授课教师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将案例分类整理以方便教学。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平时可以多看各类书籍和相关资料,从书本和资料中收集案例;可以主动与从事文秘工作的历届毕业生联系,在毕业生中收集案例;可以利用暑期或平时指导学生实习的机会深入秘书业务第一线,收集鲜活案例素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案例,有时看到的一些合适的活动、新闻、报道都可以为我所有。例如,我校成功主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笔者多次与主办该项活动的人员联系,了解活动成功与不足之处的详细情况。准备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举办的案例,在讲到秘书会务工作时先安排学生分组初步思考商讨如何举办这一大型活动,然后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总结经验,讨论举办活动中遇到问题的处理,策划设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的总体部署安排,商讨会议准备的内容、会务手册、会议通知、邀请函的拟制等,分组汇报,完成书面作业,最后笔者再予以总结评价。学生们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案例收集汇总后要遴选,并不是所有的与秘书工作有关的事例都可以作为案例使用,选取案例应有原则性的要求:一是案例内容要健康。选取的案例必须保证内容文明健康,符合职业道德准则,不能有低俗、晦涩的内容,不能有错误的伦理观、价值观,以免误导学生。二是选取的案例与所阐明的问题要一致。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保证案例的选择与秘书专业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案例要反映将要说明的具体理论,具有现实针对性,不能离题太远。三是案例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与社会实际。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新闻及当前生活、工作中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例分析秘书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这样往往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四是案例要有启发性。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能有效启发学生的专业学习。五是案例要简洁生动。内容生动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教师应尽量避免内容冗长乏味的案例,选择、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精彩案例,使其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对秘书专业课程产生兴趣。

(二)合理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上课前可围绕挑选好的案例准备一些问题,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也应事先考虑好学生可能会有的想法,准备一些方案以回应、解答学生的疑问,或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分析。教学活动中可先将案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安排学生做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讨论采用先小组后全班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10人左右,选出组长和记录员,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然后推举代表在全班讨论中发言,汇报所在小组的讨论情况。对于结构复杂和内容较长的案例,要安排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在课上讲述完可以马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商讨。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在分析讨论案例阶段,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环境,适当引导,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主旨讨论案例而不偏离主题,既要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至冷场,又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使之不偏离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师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立即纠正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体会感悟然后加以修正,教师最后再给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秘书专业的学生来说,务必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与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质量。

(三)总结和评价

案例总结和评价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讨论完毕,教师要及时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归纳、总结、评价,教师要因势利导,阐明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肯定讨论的成绩,指出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进一步深入思考,或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启发,再设想出更多更可行的解决办法。教师须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及行为倾向。教师评价时要把握好分寸,掌握教学原则和方向,不能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切忌仅凭自己的好恶而不负责任地妄加揣测、大发牢骚。教师通过对整个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引申和拓展,使讨论的最终目的落脚在对秘书工作理论与经验的理解和运用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秘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难度要适中

案例如果难度较大、内容太过复杂,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往往会使学生知难而退,出现冷场,使教学陷入被动。选用案例如果情节简单肤浅,目的和动机过于明显,学生则不用动脑就能判断出案例的处理情况,这样往往会贻误学生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应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中的案例,才能保证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

(二)不能盲目堆积案例

案例的使用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在于恰到好处。教学活动中如果穿插很多案例,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也没有讲清楚理论知识,最后,学生只记得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事例,而没有记住教学内容,这样就白白浪费很多教学课时,造成本末倒置而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选用案例。

(三)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分析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实质的理解,有些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法”,他们不仅对案例进行全面阐述,还拿着教案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这样的案例教学与纯理论讲授没有二样。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过多讲解,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不要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范围

小学教学活动案例篇10

1.教学过程程式化。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中的“有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无法”则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须基于教案又不惟教案。然而,从当前“社会保险学”教学实践来看,学制相对固定,教材基本不变,满堂灌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个性遭到忽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致使学生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个性才能也就不能得以全面展现。

2.教学计划相对固定,教学内容陈旧。

在教学实践中,同一个教师给不同年级学生上同一门课程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对象相脱离,缺少针对性。同时,不少学校保险学教材多年不变,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变化了的社会保险观念与政策格格不入。使用滞后于时展的教材的后果是学生普遍觉得不能“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将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

3.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教师教学活动偏重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触及要点。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囿于教材、照本宣科,热衷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收集教学素材,致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脱钩,其最终结果是,毕业生缺乏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4.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精神、专业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心理、社交等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致使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水土不服”,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缺乏发展的后劲。

二、案例教学法:“社会保险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正因为当前“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作为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之一,参与式教学法目前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它要求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达到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须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发挥学生创造力,共同讨论和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教学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归纳为: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游戏和模拟教学、示范和指导练习、讲故事、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其中,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的两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教学,所选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实践,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成效较为突出。教学案例取材于社会实际生活。在“社会保险学”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通过精选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将“社会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社会保险学的基本原理、概念与各种社会保险政策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为其以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夯实基础。“社会保险学”教学中强调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求使用大量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围绕教学基本知识点安排案例,通过案例讲解传授知识,增强其应用性。其本质是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学生自我的“应变”能力。“案例教学”在社会保障专业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具体体现如下:

(1)推进社会保险学教育理念的创新。

“案例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创业潜质的培养,所反映的不是被动地适应就业形式,而是主动地创造就业的机会,体现社会保障专业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的态势。它突破了精英式、理论化教学模式的约束,不是单纯地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教育,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感悟知识与运用知识,在实践中亲历知识的应用过程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增强经验的积累,为未来的创业、就业创造空间。

(2)深化社会保险学人才培养的内涵。

“案例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上,突出了教学目标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在教学目标上,该模式着重突出了素质目标的培养,即学生获得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培养人才的竞争力,赋予学生以“个性化”的教育,进而倡导学生的求实精神和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的内涵上,强调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的发掘,使其在未来的成长中获益。

(3)突出社会保险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案例教学、开放与半开放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身临其境,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创新性的思考、分析问题,还能亲自领悟到所学专业知识能够直接指导实际的成就感,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厚重的课本,而是来源于社会保障的新鲜事例,因而内容更具生动性,也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社会保险学”案例教学法的步骤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制度的运行与事件的发生情况,对照现有的制度和政策规定,寻求现存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办法。由于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保险制度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得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可能。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鼓励读者就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大胆的提出批判性的思考,力求检讨现有制度和政策规定的不妥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具体说来,教师在“社会保险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案例介绍。案例介绍是指对所选择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而案例介绍的前提是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质量。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在上课之前精选针对性较强的案例,而且要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和时效性。特别地,案例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一些案例,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第二,焦点问题。揭示案例反映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构成案例评析的主线。这一环节涉及到案例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要紧扣案例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书本知识来分析这些问题。同时,问题设计还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第三,案例评析。案例评析是对社会保险案例内容的评论和分析。案例评析要紧紧围绕专业知识点展开,兼顾评析的宽度和深度。

第四,拓展分析。拓展案例评析所讨论问题的范围或深层次分析。拓展分析是帮助学生拓宽分析问题时的视野,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做法为: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每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安排1个课时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结合本章节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师精心搜集的来自实际生活中的经典案例,每个学习小组先在组内就案例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找出案例相关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各小组同学就问题答案发表意见,若意见相左或略有不同,允许他们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和设想;最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既包括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又包括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对此进行进一步地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参与案例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应把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案例材料的同时并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初步解决方案。其次,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分为有3至5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其目的是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的不同意见就多一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的视角也更为多样化。第三,小组集中讨论。各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发表本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最后,总结阶段。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之后,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

四、“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社会保险学”教学内容涉及较广,案例也较多,如何选择合适恰当的案例,使案例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举

案例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尽管优势明显,但仍要以相关理论为基石。没有社会保障学相关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就无法顺利开展案例教学。因此,教师应时常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科研能力,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知识与能力并举,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感和不适感。

2.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总评者角色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周密策划,精选案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选择那些针对性较强、可用于证明观点或反驳谬误的案例,或是那些富有争议性的案例,而不是那些很容易找到答案的案例。因为这类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辩驳,激发不同的观点。同时要组织好学生分析讨论,充当好总评者角色,即要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把握全局,发挥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

3.突出难点和热点,引导学生思考

“社会保险学”课程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紧紧围绕日常生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学有所获。据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险种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案例选取时需做到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保障中的热点和难点,比如,养老保险并轨、养老保险在地区间的转移和衔接问题;工伤认定及其赔偿等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