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6:04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医疗档案;管理利用;风险;对策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医疗档案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档案的利用和依赖也在不断增长,医疗档案利用,是医疗档案利用者通过医疗档案利用工作查找、利用医疗档案信息,满足其利用需求的行为过程,也是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医疗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最终环节,医疗档案安全保管的最终目标就是能服务于医学研究、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服务于人民群众。但是,在做好医疗档案利用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用风险。

医疗档案管理人员在认真履行医疗档案利用服务职责的同时,也应特别注意到医疗档案的利用安全,做到不丢失、不损毁。那么,医疗档案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风险呢?笔者调查认为,就医疗档案来说,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档案利用中存在的风险点

(一)医疗档案管理人员安全风险、责任意识淡薄

在医疗档案利用过程中,有些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只要把档案收好了,档案就安全了,其实不然。档案安全贯穿于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案卷装订、鉴定、出库、查阅、网络安全、档案复查、设备运行等方面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医疗档案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增强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和责任意识。

(二)医疗档案利用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医疗档案管理部门虽然制定了档案查阅利用制度,但是随着利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者的增多,利用目的的多元化,医疗档案查阅利用的制度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和补充,面对医疗档案利用者新的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依然墨守成规,制度落实不到位,思想观念没有更新。即使有完善的制度也未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碍于人情和面子,在工作中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

(三)对医疗档案安全责任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在医疗档案利用过程中,有些档案管理人员直接把档案交给利用者,任由随意翻阅、摘抄与拍照、复制,而没有必要的监管,且不说,这样做会对医疗档案本身易造成损害,而且由于管理工作人员严重失职,极容易造成医疗档案的丢失和损毁。

(四)电子医疗档案的不可读与失真现象更加普遍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医疗档案大量产生,给档案利用增添了新的形式,在方便利用者查找和阅读的同时,也给医疗档案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比如:电子档案与读取设备的不兼容,造成电子档案不能读取;网络黑客与电脑病毒的攻击对医疗档案信息的威胁等等。

(五)医疗档案正常利用中对档案造成的损毁

在正常的医疗档案利用过程中;也有可能对档案造成损害。一是由于利用者不小心,在利用过程中损毁档案,这虽属“意外伤害”,但档案管理人员也应及时提醒利用者多加注意,尽可能地避免对档案的损害。二是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有的调卷后随意堆放、有的违反网络安全和数据库管理规定等,这些都会增加医疗档案利用的风险。

二、医疗档案利用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原因

医疗档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

(一)主观原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经验与业务素质、风险意识是医疗档案利用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经验、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影响到档案利用工作的安全与工作质量。在整个档案管理环节当中,档案的鉴定、库房管理、档案网络化管理、档案的调阅与审核、案卷的质量等方面跟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医疗档案管理和利用的风险就小。同时,医疗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强与弱,对产生医疗档案利用风险的结果也不同。

(二)客观原因

1、医疗档案利用者的广泛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

医疗档案资料在工作查考、学术研究、临床医疗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档案查考和研究作用的充分发挥;均源于医疗档案门类和内容的日益丰富。医疗档案资源越丰富,利用就会越频繁、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就是医疗档案利用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2、医疗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与深入,增加了医疗档案利用的风险。随着医疗档案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医疗档案利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利用方式的同时,也给档案的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子档案的易删改性、电子档案与读取设备的兼容性、电脑病毒的攻击,这些都会增加档案的利用风险。

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医疗档案利用风险的对策

(一)抓好安全和责任意识教育至关重要

医疗档案利用的安全需要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医疗档案安全不能总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制定实实在在的责任追究制度,主管领导要负总责,层层把关,一级抓一级,不断提高档案安全意识,加强对所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责任意识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警钟常鸣。

(二)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促业务素质提升

医疗档案资源是促进医学发展、医疗研究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针对医疗档案的保护工作也亟待加强,医疗档案利用过程中要时刻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抓好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档案工作的再认识,积极创新医疗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档案在利用过程中的损失和风险。

(三)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与利用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管理过程,明确职责可以有效保证医疗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医疗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到有效防范和降低利用风险就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档案管理、利用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以此来规范档案工作人员和档案利用者的行为,只有这样,医疗档案利用工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加强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医疗档案利用安全防范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医院规范化管理风险管理档案方案

中图分类号:G271;R197.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壮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达到相应的效率,而医院的医疗卫生安全隐患压力也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壮大而逐渐增大。我国的医院对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资料的管理太过于随机性,基本上都是由各个职能的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业务来进行分散性管理,这就促使医院风险管理缺乏了系统性、统一性,从而导致不能有效进行持续的、质量安全的改进。因此,对医院风险管理档案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水平的,还可以保障医疗安全及促进医院长久持续的发展。

1.规范化管理下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中的风险与问题

医院的档案资料是自医院开创以来渐渐形成的,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这些档案资料都有着重大意义,规范化的管理档案使得医院的管理领导者及时了解医院经营状况而提供有效的切合实际的资料依据,还使他们下达的命令或是一些管理方针能够得到科学性、准确性、真实性的确保。但是,当下我国医院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且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设备的落后与管理人员专业度的缺乏

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的建设根本没有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与关注,从而导致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受到了不良影响。其一,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在规范化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即不稳定性,如换班、转岗、轮班都可增大档案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由此带来的诸多后续问题也是阻碍了档案管理规范化前进的脚步。其二,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在规范化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一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单一的理解为保管、整理及储存。而且有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熟悉,专业技能也是十分缺乏,这就导致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其三,由于档案室设备的落后,从而导致了档案的检索、储存等方面不仅复杂,耗时不说也耗力,更是使档案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还阻碍了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发展。

1.2医院风险管理档案意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整个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个医院并]有过多关注于风险管理档案这块,使其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风险管理档案分散在各个部门管理,且各个部门的管理模式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就造成了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不完整、不规范、不系统,从而致使风险管理档案的后期更新不能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另外,每个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同,且管理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同,这样就很容易致使风险管理档案的记录不规范,再就是在工作交接时更容易产生遗漏或缺失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体制是必然的。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及全面性有所降低都是因为风险管理档案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风险管理档案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更会使其安全性、系统性降低,从而更是阻碍了风险管理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进步。

2.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应用及有效方案

由于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降低了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水平,更是阻碍了医院长久持续且稳定的发展。因此,规范化的管理风险管理档案就大大有利于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是有利于医院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得医院的医疗安全得到保障。

2.1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工作组织

医院内部建立完整而健全的风险管理档案组织,就是为了解决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记录的不完整、不系统等缺点。以院长为首,主持风险管理部门的各类事务,而风险管理的成员就是医院内各个科室的人员。风险管理部门要承担制定医院风险管理政策的工作,并且要定期对管理工作进行评审及改进;提出了对医院风险管理流程的制定和风险管理档案相关事宜的处理等这些改善措施;定期组织召开对风险管理部门风险评估、估测的会议,对于医院的危险因素即不良事件也要组织调查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问题发展的不同程度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及措施。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质量控制方面要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来制定相关的报告表、调查表、评审记录等,要定时且及时地向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组织汇报工作;而医院的各个部门对自己的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到明确、明了、不得含糊,且风险管理档案的资料也要及时规范上交。由各个部门管理着不同内容的风险管理档案转变成专门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部门,这样的转变无疑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档案的管理效率,更是能够使档案的内容得到集中且有效的分析及处理,从而让风险管理档案更加系统规范化。

2.2明确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记录方式及管理要求

由于不同的档案记录方式造成的档案内容不具有系统性、规范性,而且在管理人员交接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资料丢失或是遗漏等不良现象,这样就大大阻碍了风险管理档案后续的分析与评估工作的展开。所以,在医院完整建立风险管理档案的同时,还要对风险管理档案的记录方式也要进行统一。在进行档案记录时也要做一些要求,一是记录的笔不能用铅笔、圆珠笔等来进行档案记录,而是必须采用黑色且含有碳素的笔或者是钢笔之类的笔且要在档案专业用纸上书写来进行档案记录;二对于医院发生的不良事故、事件的记录时,与其相关的书面材料必须为原件或复印件,而复印件的文字内容一定要清楚,字迹要清晰,一定不能出现字迹模糊,或是缺页、少页、漏页现象的发生。为了防止纸质档案由于保管不当等原因而造成了档案的损坏、丢失等现象的发生,我们还应该在电脑上进行电子备份。且管理人员还要对风险管理档案及时进行归档的工作。其次,医院对于风险管理档案的内容记录上面应该要有明确的管理要求,风险管理档案内容有了明确、详细的要求,就可以使管理人员的后期评定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3提高风险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要想提高风险管理档案管理的效率,首先就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加快医院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步伐。医院的各级领导也要加强对风险管理档案的认识,使风险管理档案得到重视。那么如何提高管理人员们的素养呢,一先进行专业的课程培训,二通过信息科技平台来收集全国高级医院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从中学习、借鉴及吸取,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是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能够更上一层楼。

2.4对风险管理档案信息的创新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就可以使档案资料完整、明确、真实、可信,从而也能实现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的规范化。而医院的各个科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然后结合自身的条件,来利用多元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手段,使得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和现代化的医学管理相接,从而又是一个新的独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5风险管理档案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风险管理档案管理制度的完整建立可以使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水平大为提升;为了更好地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就一定要制定出严格的、明确的规定及要求,还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管理程序。要及时地查找、发现现有档案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且仔细、认真的检查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缺陷、漏洞,并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最后,根据各个部t的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实行编号存档,且档案统一监管,从而为以后档案信息的查找、利用等后期工作打下坚实的、良好的基础。

3.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规范化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是风险管理档案是医院管理方面的数据库,是具有极高价值的珍贵材料。医院要做好完善现有档案资料的工作,从而对整个医院的运行进行监管督查,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管理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档案资料可以在医疗事故或是医疗纠纷发生时作为一种法律凭证拿出来,因此,风险管理档案资料是至关重要的材料。由于风险管理档案会把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经过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成为协调医院与患者及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渠道。二是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记录了医院从开创至今的各种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还有器械的使用情况、患者药物事件以及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等。由于风险管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所涉及的方面尤为广泛,因此,医院方面要着重重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风险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及风险管理档案得到科学性、统一性、规范性的管理等,都有助于提高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管理效率,且对于已发的事件要形成事件报告,并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资料提交,配合调查,帮助医院健全风险管理档案。更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医院快速且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3

1.1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包含内容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主要包括电动吸引器、血压计、洗胃机、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1.2风险管理的内涵

医疗设备的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指风险发生后,医疗设备的损害程度,包括对设备的损害、对操作人的损害和对病人的损害。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风险管理主要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生产后信息(对医疗设备而言,即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

1.3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风险来源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属于抢救设备,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医疗设备本身质量存在问题,由材料选择不当、设计缺陷造成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CFDa(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的《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度)》中显示: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排行榜前十位有监护仪、输液(注射)泵、心电图机、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其中22.3%是因为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数据表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占据了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绝大多数,且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其次,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使用不当,产生风险。GHtF(theGlobalHarmonizationtaskForce,全球协调工作组)的相关调查显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约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于操作者错误使用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者水平低下致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亟需引起重视。最后,医院医学工程科缺乏专业性人才,医疗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医疗设备“带病”工作,存在安全隐患,使得风险上升。科室为了节约经费,在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特别是监护仪)附件损坏后不愿意更换,反而继续使用,使得设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工程师重事后维修,轻维护管理,不能控制维修后设备的安全有效性,使得设备使用风险陡升。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增多,其风险管理不容忽视;《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均规定了如何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保证其安全和有效。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风险管理对策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使用中有很多风险,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降低使用风险,已经成为医学工程科临床工程师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医院此类设备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以下三点应对策略。

2.1严格把关采购,从源头控制质量

医学工程科采购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时,应当做好论证工作,做到选型优、质量好、价格低。验收工程师仔细查看设备资质文件,同时现场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此类设备的质量,杜绝因产品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

2.2加强操作者的培训,保证设备完好

一方面,医学工程科应当组织本科室工程师或厂家工程师对临床科室设备操作员进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操作流程和使用规范;另一方面,设备操作员应当做好此类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当及时报修,保证此类设备的完好率为100%,随时可正常使用。

2.3做好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

首先,医院引进专业人才,由医学工程科对人才进行培训。一方面培养工程师专业性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工程师规范化培训,促进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健康发展,开展继续教育,为临床工程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提升创造条件,提升医工人员积极性。其次,购买专业检测设备,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许多医院并不重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愿意投入资金购买质控设备,导致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沦为空谈。医院应当改变观念,加大对质控设备的投入,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以监护仪为例,可购买生命体征模拟器,在验收和维修后,可对监护仪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有效。最后,建立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质量管理体系,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目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案有戴明循环、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和9S管理法等。针对临床科室,我们采用9S管理法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即整理(Seiri)、整顿(Sec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此类设备,节约(Saving)维护成本,保障设备安全(Safety)、提高服务(Service)质量,提升操作人员素养(Shitsuke),努力做到让病人满意(Satisfaction);针对医学工程科,我们采用戴明循环(pDCa)[8]来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plan:制定此类设备管理方案;Do:执行此类设备管理方案;Check:检查方案执行效果,分析其合理性;action:反馈、持续改进方案。这样,医学工程科和临床科室紧密合作,通过闭环的质量管理策略,不断改进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一大原因。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救治病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来管理此类设备,可降低此类设备的风险,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者:郑飞陈歆苏科颜明金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设备处

参考文献:

[1]李雨录.急救和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J].医疗装备,2016,29(5):122~123.

[2]金雯.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9,6(9):43~44.

[3]郭恩宇,高鹏,刘秋莲.医疗设备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2,9(4):36~38.

[4]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eB/o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5]邵建国,周子健,钱许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2,27(6):107~108.

[6]赵蕾,丛中华,李宏鹏.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全科培养”[J].现代科学仪器,2010,6:173~175.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对策

道德风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哲学概念。道德风险也被称为道德危机,是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领域是道德风险高发区,表现在道德风险发生的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造成的损失也最严重。而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医疗保险涉及多方利益群体,关系更为复杂,再加上医疗服务产品的异质性、不可逆性、及其提供的专业性,医疗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问题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和严重。

一、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分析

1.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缺陷

这种制度的缺陷,具体来说,是指个人投保以后,就医费用大部分是由第三方付费。由于“第三方支付”制度的存在,患者普遍存在“过度消费”和“免费医疗”的心理倾向。比如,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就医时,面对不同的方案,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而在“第三方支付”的诱导下,一般会选择最昂贵的治疗方案。同时,医生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不会考虑患者的支付能力,往往推荐价格高昂的药品和保健服务项目,这不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保险机构的支付危机。

2.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存在漏洞,且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监管

首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头管理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卫生行政部门只负责行业管理,财政部门负责药品的监督和管理,发改委、物价部门负责医疗和药品价格的制定与监管。在对医院的监督管理上,并不是每一部门都会积极配合,这就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另外,我国现在虽然有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居民医保的有效实施,但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管作用。

3.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是道德风险产生的另一原因

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包括患者身体的个体差异性、治疗手段的差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医疗服务和产品的消费不可能像对其他商品的消费那样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并且,治疗结果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医生为了减少医疗技术事故的发生,也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医疗纠纷之中,通常都会建议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同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医生也会倾向于选择治疗费用高昂一些的方案,在用药上医生也会多开好药、贵药。

二、医疗保险中规避道德风险的策略

1.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医生和医疗机构在社会医疗道德风险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要控制医生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就必须从源头上入手。从现实来看,医药分离是当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实践证明这种分离制度对发展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证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是行之有效的。从根源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者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医生对症下药,不滥开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道路。同时也要改变现行报销制度,需要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派遣专业的工作小组进驻医院,在患者缴费之前先由工作小组对患者所需医药品进行核算,区分哪些为合理费用,对于不合理费用不予报销,合理费用先由患者去医院缴清自费部分,剩余的部分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直接向医院支付。

2.制定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

(1)制定医疗保险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执行监管职能时无据可依。少了法律的授权,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履行其相应的职能时就会显得非常无力。我国现在急需一部有关社会医疗的专门法律来保障医保管理机构的监管地位和职权,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效发挥职能。

(2)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审查工作制度,对医疗保险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对的工作人员要严厉惩罚。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要对医疗机构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一条龙”监管。同时,对道德风险有关行为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综合管理,所涉及到的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3.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道德建设,尤其是要进行医德建设

所谓医德,从实质上讲,就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医治好疾病,提高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身体健康、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困难很大,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医生道德风险就应该从医德教育方面入手。在进行正面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负面惩罚,可以建立相应的医德评估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综合表现进行考评,对优秀者予以一定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有比较严格的惩罚措施。只有奖惩结合,才能引导医生遵守医德。

4.应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的投资力度,弱化公立医院对医药品创收的依赖

政府对公立医院补贴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减少,同时政府又想要降低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公立医院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公益性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筹集资金的职能,这就从机制上引导医院从公益走向了市场。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想尽办法从患者那里谋得利益,这是公立医院与政府博弈下的必然结果。因此,政府应解决好医院资金来源的问题,加大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力度,弱化公立医院对医药品和医疗服务创收的依赖。

三、总结

医疗保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医疗保险的改革进程。然而,在医疗市场中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的问题,要有效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努力,而必须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风险规避机制。我国必须加快有关医疗保险的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机制,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力度,引入竞争,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参考文献:

[1]赵曼.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规避[J].财经贸易,2003,(2):54.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5

北京协和医院在原有手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于2012年在全院手术科室开展了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出台了相关制度、流程以及规范化管理方案,各手术科室又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具体工作方案。运行一年来,这项工作在保证患者手术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

分级管理方案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由手术患者的麻醉(aSa)分级、手术难度分级、手术时机、患者及其家庭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如经济和社会状况、心理预期、对手术本身和预后的认知等)等4个要素构成,从而形成手术风险分级和相应的分级管理方案。

综合患者的麻醉分级和手术难度分级,医院将手术风险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个级别(见表1)。依据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结果和手术时机的分类,确定相应医疗管理方案(见表2)。每个管理方案,均有规范的工作流程、术前检查项目和会诊项目,从而避免术前漏做临床项目,使治疗方案更合理,最终实现降低临床风险、提高手术安全保证系数的目标。各个管理方案包含的检查项目和会诊项目组成不同。a方案为基础方案,以此为起点,B方案包含a方案的管理内容,C方案要完成B方案和a方案,以此类推。

另外,急诊或紧急手术的患者病情多为紧急或危重,有时难以进行详尽的术前准备。此时需要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手术风险,或向医院医疗管理部门报告后,再进行急诊手术。术前需依据急诊或紧急手术风险分级管理方案,进行必要的术前流程准备和处理。

手术授权是评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建立在对医生手术资质的准入、确认和管理基础上。各科需要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手术准入制度,成立手术委员会,依据年资、职称、专业方向、手术经验,对手术医师准入进行规范管理。每年手术医师可申请一次,经批准后,方可从事高一难度级别的手术。

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医院采取医政部门管理人员分工定点手术科室的办法,深入科室,协助工作。

试点先行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最初,临床科室对此持质疑态度。一是由于这项工作增加了临床程序;二是由于将手术进行5种分类分级,环节繁琐,不易操作。有鉴于此,各科制定自身方案,整合临床工作程序,减少了术前检查漏项,并使之表格化。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因国内外尚无完整的术前分级管理系统。因此,医院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广的办法。

血管外科属外科高风险手术科室。就医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血管多种疾病,且高龄和动脉硬化患者占手术患者的74.1%,故而手术麻醉风险大、手术难度大、易出现多种手术并发症、预后较差。因此,医院首先在此科开展手术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成立了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核心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医疗组组长为主要负责人。管理组根据文献报道和工作实际,对手术进行了难度分级(见表3)。

在患者全身状况的麻醉分级过程中,血管外科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回顾性病历总结。经数据显示,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心脏疾患为全身系统并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这为制定手术风险评估分级和分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手术风险分级管理过程中,血管外科尤其注重对管理方案的不断完善。他们先后3次修改评级表格,删去和精简了易混淆的条件,增补年龄、肝脏、内分泌等风险管理内容,并对手术风险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反复认证。其方案成为了全院手术科室开展此项工作的样板。

试行一年来,血管外科共有803例患者纳入该风险评估管理,总并发症35例,占4.3%;重要脏器并发症18例,占2.2%。与2011年同期相比,前者下降4.3%,后者下降2.8%,切实保证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手术安全。

分批推广

血管外科试行3个月后,血管外科主任在全院科主任沟通会上介绍经验。医院领导层达成共识,决定在医院层面分批推行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医院选择了高风险手术的4个科室作为第二批试点,包括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耳鼻喉科。第三批科室为:妇产科、基本外科、胸外科。第四批科室包括口腔科、乳腺外科和整形外科等。目前这项工作已覆盖全院84%的手术科室,并延伸至放射介入、超声介入等有创诊断和治疗的临床项目中。

为了提高执行力,各科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每日交班会上,医生需报告第二天拟手术患者的分级情况,由主管医生按时填表,上级医生及时审核,再经总值班严格把关。凡是未经手术风险评估的,不予安排手术。在此基础上,医院总结出手术风险分级的原则是,标准“靠上不靠下,就高不就低”,充分考虑和重视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对医疗后果产生的影响。

一年来,全院2857例高风险手术通过手术风险评估管理,且术后无一例安全纠纷,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支持。最近对手术科室的专项调查显示,临床医生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为93%,落实率为84%,科主任的认可率为100%。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6

[摘要]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担负着巨大作用。在医疗保险中,医疗费用并不是完全由个体所患疾病来决定的,它还受个体对医生的选择、就医习惯和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由于医疗保险的提供,它为患者提供了过度利用医疗服务的动机和激励机制,也给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条件。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医疗保险机构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风险,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文就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

一、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事前道德风险

保险可能会影响被保险人的防灾、防损措施,改变被保险人的行为,个体通过选择不同预防措施会影响自身疾病发生的概率。事前道德风险会对被保险人疾病发生的概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保险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给医疗资源带来更多的消耗。心理风险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它指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侥幸或存在依赖保险的心理,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因素。事前道德风险的发生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

2、事后道德风险

个体在患病后相应的治疗成本不是固定的,患者可以在从便宜到昂贵的各种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实际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越昂贵越好。由于这种形式的道德风险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医疗保险中,事后道德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道德风险的发生与疾病费用的价格弹性有关。价格弹性大的医疗服务可能产生更大的道德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的作用下,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相对较高的个人可以靠玩弄道德风险来解决不能享受医疗保险或享受待遇较低的家属及亲戚朋友的看病吃药等问题。因此,在经济学中,将道德风险看作是人们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造成的经济激励机制的理性反应。

二、道德风险对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医疗保险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制度的长期运行

当前在第三方付费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医疗服务需求方追求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造成了其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费:而医疗服务供给方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迎合和刺激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过度需求。道德风险引起的医疗费用的上涨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将减少医保卡冒用带来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非正常转移,而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程度的加深,更多的人将纳入该体系中,若道德风险问题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将会导致更大的财政负担。因此,道德风险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完善,有重大的影响。

2、医疗资源供给不均匀,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社会将承担这巨额的与其所维持的健康水平不相称的医疗费用,进而占用了用于其他方面的资源,破坏着医疗市场的均衡,导致医疗服务提供的低效率。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所收缴的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的,而道德风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要由财政来补贴,最终使得社会医疗保险成为财政负担。而政府想要弥补财政赤字,就要么通过提高医疗保险费率,要么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水平。然而,降低医疗保险水平不符合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初衷,因此,只能提高医疗保险费率,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缴费主要是由个人和企业来承担的,缴费水平的提高必然将加重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破坏社会公平,违背诚信原则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旨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诚信原则在医患关系中受到了严重破坏,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运作的总成本。医疗服务供给方道德风险的存在是医疗服务供给方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社会地位优势,赚取在医疗保险中不应得的利益,使社会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种种不公平,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原则的形成直接挑战。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应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控体系的建议

1、加强医疗保险机构能力和制度建设

适当增加工作经费,充实医疗专业人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发现道德风险行为的能力: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改进监管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减少由于信息障碍导致的道德风险:建立、健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监督检查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科学、合理的结算办法。

2、加大检查和惩罚力度

建立日常巡查、重点专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建立定点医疗机构防范道德风险行为责任制,当出现有关行为时,要逐级追究责任。运用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将必要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从而为实施社会惩罚和市场惩罚创造条件。

3、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对道德风险有关行为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综合管理问题,仅仅依靠医疗保险机构是不够的,同一行为,往往会违反多个部门的管理规定。医疗保险机构应与卫生、物价、药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坚决查处各种违规行为。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各自领域的专家作用,提高整体查处能力,加大联合处罚力度。

4、打破医疗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种疾病也有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医疗服务机构受到利益驱动往往会偏向于选择高费用的治疗方案,造成医疗过度供给。通过进行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价,以及允许参保人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疗服务,引发医院之间为吸引参保人而展开有关质量服务和节约费用方面的竞争。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7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检查的工作部署,为加强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稳健运行,维护和保证参保人员的基本待遇和权益,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健康运行,决定在我省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专项检查,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检查目的

通过检查,查找医疗保险基金使用和经办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提升监督水平,促进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经办机构规范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更好地维护基金安全。

二、检查内容

(一)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制定和执行情况。主要包括: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是否制定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政策导向,制度执行情况等。

(二)2009年以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医保基金的管理情况。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管理情况;医疗费用审核、结算和支付情况。各统筹地区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加强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监管的通知》(赣人社字〔2009〕324号)的情况。

(三)2009年以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协议签订和管理情况,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医疗服务协议履行情况;医保基金划拨及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是否存在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必要时,可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医保基金财政专户及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员。

三、检查方式和步骤

主要采取自查和抽查方式进行。设区市、县(区)和医疗保险行业封闭管理单位组织对本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全面自查;在自查基础上由省、市组织进行抽查。检查工作由各级基金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医疗保险行政部门、经办机构配合。具体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设区市根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检查实施方案,于6月10日前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开展培训。6月下旬,厅里组织对各设区市、县(区)和医疗保险行业封闭管理单位基金监督机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参加检查的人员进行培训。

(三)自查。7-8月份,各设区市、县(区)和医疗保险行业封闭管理单位开展自查。

(四)抽查。9-10月,省、市两级抽查。省检查组抽查2个设区市市本级及所辖的2个县(区)(其中,一个县区抽查一级、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各不少于2家)和2个行业医疗保险封闭管理单位。设区市抽查范围自定。各设区市自查、抽查情况于10月底前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五)工作总结。省基金监督机构总结汇总我省检查情况于11月底前上报部基金监督司。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检查,是管好用好基金、维护参保人员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配备医学、医政等专业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同时根据实际,可协调纪检、审计、卫生、财政、药监、物价等部门及中介机构共同参与,确保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工作重点。各地要根据当地基金支付模式,结合以前年度稽核、检查和整改情况,年度考核及群众举报线索等,分析近期就诊、住院和费用支出异常情况,找准检点,采取有效方法,切实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检查质量。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8

一、我国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三加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医保基金的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和控制方面,由于医保基金制度的不完善,相关部门在医保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上缺乏有力的协作,基金管理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在部门责任划分方面还存在严重的责权利不清,无法有效的落实各自责任,对基金运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医保基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主要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部分。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业务经办风险、基金收入风险、基金支出风险。业务经办风险主要集中在医保基金的征缴、支付以及对参保人员信息资料的整理等环节。业务经办风险和医保基金的完整性、完全性紧密相关,关系到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基金收入风险包括参保登记风险和变更登记风险,指用人单位发生新设、合并以及变更等情形,由于相关资料不真实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的影响;基金支出风险则主要产生于对参保人员进行待遇核定、医疗保险备案登记和费用结算等环节;外部风险则主要包括参保人员结构变化风险和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两部分。参保人员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龄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参保人员在转移接续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人口的极速老龄化将会导致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迅速上升,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基金调剂风险也是基金运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在医疗保险条件下医患、医药以及患保之间的关系风险。我国医疗行业的垄断性是造成国内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结算方式的单一以及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的逐年递增进一步增加了基金运行的外部道德风险。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医保基金运行控制策略

(一)完善医保基金健康运行制度规范,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

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为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稳定运行,应不断建立健全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基金运行的监管职能,通过严格的内控约束机制,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运行过程中通过医药分离、独立核算,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以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格局。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医院药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抑制医疗系统腐败现象。

(二)不断加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实施医保动态监控

为了确保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透明、规范,应通过药监、物价、卫生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严格执法,实现对医疗、药品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完善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在对医保基金运行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稳定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运行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控管理,有效的遏制医疗保险基金诈骗行为。

(三)建立医保诚信体系,提升参保者服务管理水平

科学的医保诚信体系有利于提升医疗保险事业的服务质量,提升参保者服务管理水平。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甚至机构内的医生等从业人员建立诚信服务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对提升参保人员服务管理水平,规范化就医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科学的医疗保险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防范和规避医保基金风险,保证医保基金平稳运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医院;风险管理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各个医院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才能实现医院的持续性发展。然而,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的作用使得在一定时期内,医院所获取的财务收益未达到预定目标而发生经济损失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控制财务风险,及时修正经营策略,提高医院运行质量,变得非常重要。

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防范财务风险

外部环境对医院财务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医院本身所不可控制的因素。外部环境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给医院的经营管理造成较大的风险,因此,医院财务部门应时主动了解医疗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法规,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的方法,积极主动提高医院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应变能力。重点应放在加强医院自身建设上,以便在出现风险时可将其转化为医院可承受或可控制的风险。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一)设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应符合医院的财务目标,而医院的财务目标又要依据医院目标。由于医院的运营目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不断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扩大医疗服务,以较低的医疗成本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财务风险成本的最小化来实现医院价值的。

(二)实行全程序的财务风险管理

从每个理财环节入手,建立健全财务计划和预测、财务控制、财务处理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预测和计划环节。收集和整理预测风险的资料,建立预测模型,选择预测风险的方法;对各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测试,对测试出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方范措施;对提出的各种预测风险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选择风险较低的和收益较高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

第二,决策程序。对重大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活动实行严格决策程序和监管制度,减少盲目性;将反映理财成果的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相比较,发现差异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制定风险防范的对策。

第三,处理环节。对预料中的风险,应分析是否在预料的范围内,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同时,要检验计划和预测的制定是否合理。对预料之外的风险,应查明原因,并预算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医院应查清造成风险的责任部门,并确定弥补损失的对策。

(三)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药品及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结合医院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稽核、原始记录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分析等制度,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并切实贯彻执行,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医院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这样可以使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五)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是一个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内部审计可以预防医院投资决策的失误。投资决策是医院重大的经济活动,医院规模的扩大需要投资,基建维修需要投资。在如何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创造最佳效益,规范基建行为,避免盲目投资,减少决策失误等方面,内部审计监督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需要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虽然不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但可以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现薄弱环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三、增强风险意识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四、提高医院财务部门的整体素质

医院财务工作专业性极强,工作量大,因此,需要素质较高的财务人才,但医院普遍注重对医疗人员的培养,并不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这就使部分医院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以致于不能发现管理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医院竞争水平的提高。改进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深入持久地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活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职能作用,使医院的经济工作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五、不可规避风险的应对

财务风险的处理主要是在衡量和分析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或抑制风险事态的发展,减少损失程度。

第一,转移风险。医院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将面临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通过购买医疗保险的形式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若出现医疗事故,通过保险公司支付赔偿减少医院风险;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当然风险的转移符合合法、平等、公正的原则。

第二,接受风险。就是将医院自身能够承受的风险以及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医院方面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雒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

2、张英杰.完善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09(6).

3、王静,于忠军.医院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医院,2009(5).

4、黄曼丽,王宏.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6).

5、谭洪玲.浅谈医院财务监管重点[J].医药世界,2007(1).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篇10

论文关键词:急救设备,存储,待用,安全风险管理,计量质控管理

一、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

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要点通常建立在急救医疗设备的特点之上,从而突出其所拥有的管理要点,当前需要掌握的方面包括了三个层面。其一,可靠性,医院急救设备在管理当中应当保证其可以长期处于性能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保证立即使用;其二,安全性,医院急救设备主要用来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救治,因此对该设备的安全问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设备也需要引进安全注意;其三,有效性,这不仅体现在了医院急救设备与其性能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了设备与相关操作人员和技术素质的关联。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急救设备的存储与待用管理

对于急救设备而言,应当确保其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始终处于急救的待用状态。为此作为主管部门来说,需要时刻加强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完全情况的监管工作。由于使用急救设备,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精准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设备的数据和功能做好定期的检测和校准,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周期性维护保养。此外,从当前的情况来分析,对于任何的医疗单位来说都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大量的急救设备,但是遇到灾害性急救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急救设备,这样就需要针对急救设备做好供货渠道和储存。医院方面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物品的需要,这方面可以与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医院在进行设备采购时候,可以随时了解急救设备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在最短时间中获得设备,增加挽救成功的概率。

三、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同样存在着安全风险问题,所以,医院需要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医院当中,这种风险往往指的是由于医疗技术所带给患者或使用人员的伤害的可能性。当前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安全,就无法保障质量,也就不能提升工作效率。急救医疗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危险性。目前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针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工作。风险分析,自然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伤害概率的分析,风险评估则是对这种概率以及伤害程度进行评估,而风险控制就是对整个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我国于2007年推出的《医疗器械监管监督条例(修订草案)》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相关内容,针对医疗设备在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使用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强了安全风险控制。但是,由于当前关于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确认,从而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预防性的维修,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

四、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

急救医疗设备所拥有的特殊性质,硕士论文决定了需要重视其在计量和质控方面的工作。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针对急救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急救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如下:其一治疗类,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测、更换、矫正、检查、预警等相关工作,需要用前进行测试、检查、消毒等,需要做好工作记录、切断电源、管理附件、清洁等;其二诊断类,需要做好绝缘检测、分析仪器检查等,用前和用后做好与治疗类同样的工作;其三监护类,在做好前两种的基础工作之后,还需要注重监护类设备的稳定性,需要用前做好完好性和传感器的检查工作,需要用后做好同诊疗类一样的工作。对于上述三种急救医疗设备都需要做到的是,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的工作。对于计量和质控管理方面,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当做好常规检测跟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常规检测就是要能够保证其跟其他类别的设备一样做好定期计量质控维护工作,预防性维修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设备风险程度的把握,以及具体实践经验,对设备加强各方面的维护工作。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及合格证书工作,将会为遇到医疗纠纷时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应当认识到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计量和质控管理也会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会受到更多重视。

五、发生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一些不良器械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对不良器械事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知道不良器械可能影响到患者,给患者带来很大伤害。所以当前在急救设备使用中,需要加强对不良器械事件急救设备的处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建立检测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当前的规定要求,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各司其职;其二,实现巡查工作的制度化。拥有了具体方案就要逐渐的落实具体的方案,这就需要实现工作的制度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急救设备做好巡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意外;其三,鼓励进行预防性维修。由于设备拥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预防性维修方面应当保证其科学性,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并且维修之后对设备进行校验,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总结

在当前医院管理工作中,急救设备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其水平高低将会决定着医院的整体急救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工作,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又要保证设备的规范操作,同时需要培养一支技术突出、专业突出、素质突出团队。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医院急救设备的水平、提升医院急救水平、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邵继风,孙冰,张恩科.应急医疗装备配置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1(8).

[2]吴韬.浅谈我院急救医疗设备供应中心的管理体会[J].医疗装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