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8:34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1

案例教学作为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进而提高参训人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一支案例教学师资队伍,规范案例编撰及教学流程,建设案例库等,是税务干部院校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税务干部培训;案例教学;教学方式创新

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方法,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是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新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第三十条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大案例教学比重,2015年前省级以上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案例课程占能力培训课程的比例不低于30%。《全国税务系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提出: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应加强研究式教学,加大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的比重,开展专项培训和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因人施教,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效果。第三十六条要求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大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将税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编写成案例,应用于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教员应用相关的理论与知识,通过引导学员对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以提高学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作为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进而提高参训人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某税务干部学校近年来推进案例教学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旨在总结出一套适合税务干部院校需要的具有操作性的案例教学基准和流程,为兄弟院校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参照。

一、案例的选取及编撰

实施案例教学,除了有掌握了案例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巧妇”外,还要有巧妇可炊之米。这里的“米”就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编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能否成功。

(一)教学案例的选题

案例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编撰的用于引发讨论、训练技能,帮助学员深化理解知识、掌握分析工具、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的选题应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提高税务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符合培训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案例编撰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案例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反映的是真实事件,描述的是真人、真事,人物的姓名和事件发生的地点可以不呈现或者以虚拟的形式呈现,但是绝对不能臆造。

2、典型性原则。案例选题应有代表性,体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税收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最新经验和典型经验。案例是以记叙的方式呈现出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事件的典型性不在于它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共同经验”,而在于它所反映的情景带有普遍性。一个好的案例能引发学员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并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具有反思性特点的案例容易唤起学员的回忆,便于学员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3、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编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培训的目标,案例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理论与税收工作实践的结合,能用于培训教学。要针对不同班次、不同层级、不同地域选用不同的案例,即使是同一个案例,其切入的角度也应有所差异。

4、广延性原则。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内,按一定结构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展示出来。对于事件的描述应当具体化,要突出细节。因为细节是开展案例分析的信息源,透过对信息源的梳理可引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才能充分地展开。因此,案例素材要完整准确、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给出的材料应有足够信息使读者从中可以分析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案例才能将学员思维带入到现实的场景之中,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全心身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之中。

5、引领性原则。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简单。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在其中,众多来自不同方面、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信息、诉求和冲突以千变万化的方式混杂在一起,反映管理活动的案例也必然是复合性的和非结构化的。因此,教学案例要体现税务工作中具有前导性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样的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员的参与激情,又能为学员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借鉴和指引。

(三)教学案例的分类及要素

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维度看,可以将教学案例分为技能类案例和决策类案例两个大类。教学案例的内容千差万别,格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应符合教学案例编写的一般规范,结构必须完整。

1、技能类案例的要素。技能类案例的教学目标是以案学术,主要用于训练学员掌握较为复杂的工作程序和方法,通过操作练习,促进学员举一反三,掌握工作规程、提高工作能力。其要素包括:(1)案例编写者、适用对象和范围、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时长及版权说明。(2)案例正文:案例名称、背景信息、案例内容、面对的问题、判断或练习所需的辅助素材和数据等,篇幅一般在4000字左右。2、决策类案例的要素。决策类案例的教学目标是以案悟道,主要用于呈现复杂、疑难的工作情境,通过课堂研讨,帮助学员观大势、懂全局、知本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矛盾、提出解决方案,达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其要素包括:(1)案例编写者、适用对象和范围、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时长及版权说明;(2)案例正文:案例名称、背景信息、对做法及过程的客观描述、面对的问题与决策困境、对决策成效的归纳总结、分析与启示、思考题、附件(相关理论知识:参考文献、拓展阅读和相关链接)。可配插图片、图表,以增强阅读的直观性,采用的数据应为国家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篇幅一般在6000字左右。另外,除发放给学员教学案例外,还应编撰供教员使用的教学手册。教学手册的要素主要包括案例摘要、课前准备、适用对象、教学目标、课堂讨论问题、要点分析、课堂教学流程、后续情况、参考书目等。教学案例应充分展示作者的相关研究积累。作者应将自己与本案例相关的研究内容(分析框架、方法研究、理论发现或案例研究成果)纳入教学手册中,以清单形式列出。

二、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的流程及规范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这些教学活动的不同组合,自然形成多种不同的流程及规范。

(一)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

1、案例导入。教员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应把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流程向学员讲清楚,使学员对案例教学有所认知,为学员参与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个别化解读。学员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案例中的信息源进行解剖,以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重在个别化与差异性,思维越发散越好。这一过程一般安排学员在课前完成。

3、思维碰撞。以小组研讨的方式让学员对自己的个别化解读予以表达,通过思维碰撞,拓宽思路,产生新观点。小组研讨时,让每一名学员有机会发言,这时学员所作的发言不需要系统完整,但要有自己的见解。

4、集中交流。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就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集中交流陈述观点意在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问题及决策的理解。

5、整合提升。教员应该对学员的陈述与交流进行整合,整合并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案例分析本来就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答。教员所要做的就是将学员的观点进行归并,理出几条比较清晰的线索来,将学员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其从中获得启迪,实现理论上的提升。培训学员来自实践一线,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对工作自有其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为案例教学注入了动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集体的不同组织形式,学员的思维也经历了从个别化的主观思维到多元化的群体思维再到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之旅,伴随这一流程,学员的能力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案例教学各阶段的基本规范

1、学员课前准备阶段的要求。提前将案例材料及教学实施方案发给学员,要求学员认真阅读,并查阅必要的相关信息,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之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员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员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这一步骤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如果学员在这个阶段准备不充分的话,会影响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2、小组研讨阶段的要求。根据学员的地域、年龄、性别、学历、职位等因素,将学员划分为10人左右组成的几个研讨小组,明确小组长负责组织研讨。小组成员的构成应尽可能差异化,因为差异化是思维碰撞的基础和前提。各小组的研讨地点应该彼此分开。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员不应该进行干涉。各组认真做好记录,并综述小组观点。

3、全班集中交流阶段的要求。全体学员集中,由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完毕之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这一过程为学员集中交流思想的过程,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的,教员充当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教员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引导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研讨,将学员的注意力聚集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

4、总结阶段的要求。全班集中交流完成之后,教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以进一步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这时的总结可以是总结所发现的规律及经验,也可以是总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员还可以让学员以白板纸或ppt等展现自己的总结,这样学员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和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员对学员的发言进行点评,同时表达自己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的看法。但点评的重点不是讲标准答案,关键是看研讨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让学员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决策的经历和感悟。

(三)案例教学的用时分布

1、技能类案例,教员引导说明和总结补正可分别占10%与20%左右的时间,其余时间主要用于学员练习。

2、决策类案例,教员引导说明不超过10%的时间,学员分组开展研讨、提交解决方案占40%左右的时间,各组陈述解决方案占30%的时间,教员点评占20%左右的时间。

三、教学案例库建设及管理的几个问题

为了推进案例的研发和案例教学的应用,税务干部院校应开展教学案例库建设。

(一)教学案例的研发

案例研发实行个人研发和团队研发相结合,鼓励团队研发,特别是与税务实际工作者共同研发。案例研发是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教职工研发培训教学亟需的各种教学案例。重大案例的研发列入学校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实行招投标和立结项研发。除了自行组织案例研发外,案例库也可以通过对外采购或交换等方式来充实。

(二)入库案例的评审

学校定期开展入库案例评审。申报参评的案例必须是编写人员运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创新等手段研发的,并已在培训教学中使用过不少于一个教学单元,且第一作者是本校教职工。入库案例的评审程序为:研发人(团队)申请、教研部审核推荐、学校组织不少于五人的相应学科专家评审小组,对所提交的案例进行试讲性评审。评审合格的案例进入案例库。

(三)入库案例的管理

入库的教学案例,其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研发人优先使用,其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并负有保密责任。案例研发者对入库案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如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或弄虚作假行为,撤销入库资格,并承担相应责任。学校对每个入库案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用于研发人员的图书资料、调研差旅、咨询、劳务和研究成果发表等开支。教学案例的研发和评审组织及案例库的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

作者:余跃进单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5-10-19(6).

[2]史美兰.案例式教学在干部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eB/oL].

[3]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郄少健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志明,刘炳香.中央党校案例教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王名.中国公共管理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徐春夏.国内外领导人才培训机构教学模式之比较———以美国哈佛、法国埃纳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例[a].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7.159—169.

[7]肖文涛.公共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8]常健.公共管理领导科学艺术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2

[关键词]党校;案例教学;干部素质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3-042-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强调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必然对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和教学改革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党校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教育在整个干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县级党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有关条例和决定,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积累了一些经验。当前,在认真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创新开展工作,增强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应大力倡导并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领导干部的治国理政水平。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是干部培训机构及其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某几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及综合运用技巧,对提高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干部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党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培训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员理论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处理应急事件能力。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一般包括选择案例、分析案例、总结评讲等主要环节。

党校实施案例教学需要选择好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案例教学最困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几点因素:1.真实性。这里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真人真事;其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案例作适当的技术处理,使其更有典型性。选择的案例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违背事实,否则将影响教学预期效果。2.启发性。教学用的案例经过素材的筛选之后必须包括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问题的答案需要学员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中挖掘。案例的启发性还有一个方面是,选取的案例应该与所培训对象的实际工作相关联,通过案例的教学能使他们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工作思路或是工作方法,从而对实际工作具有帮助。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如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选取的最好是行政执法类的案例,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选取的如何解决基层问题的案例。本人在讲授《热点问题探讨》的专题课时,对如何解决突出问题的分析中,选择重庆市建立被征地农民补偿金发放新摸式的典型案例,该案例积极探索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为如何解决因土地征收引发的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性。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启发学员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之一,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素质要求很高。在教学双方的对话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事先如果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课堂上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如果老师的能力有限,将难以应对挑战。正所谓“教育着必须先接受教育”,当教师的必须适应新时期党校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虚心地学习有关案例教学的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其特点、内容和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问题之二,发言的学员只占少数。采用对话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合于部分学员,不适合所有学员,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员在讨论发言和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较内向、保守的学员则常常是一言不发。此外,如果老师对案例运用不当,或者学员在课前不预习,毫无准备就匆匆来参加小组或全班案例讨论,只听不说,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精心准备。教师与学员必须共同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案例选择,教学组织等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案例教学不仅要考察学员的理解、分析、创新、表达等多方面的素质,而且也要检验教师传授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成功的案例教学必须是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精讲案例。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以案说理,以案传道。案例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做到“融”、“精”、“透”。“融”,就是教师在讲解、分析案例时,一定要将案例同理论融合起来,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精”,就是教师在讲解、分析案例时,语言要简练、准确,要点明晰,重点突出。“透”,就是教师要将案例讲透,分析透彻。

3.教师与学员的角色定位。县级党校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和潜能,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方式的三个转变,即:变“被动式灌输”为“互动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员为中心”,变“封闭型培训”为“开放型培训”。要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完善讨论式教学,开拓现场式教学,同时采用专题辅导、学员论坛等多种教学新方式,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能否达到目的,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案例,二是在课堂讨论中发挥好“导演”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案例讨论是以学员为主体,而且基本上应由学员自己控制讨论的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讨论中必要的引导和控制是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为使案例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避免充当“演讲者”和“裁判员”。

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采取案例教学虽然有其优势,但不利于学员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它们各有特色,不能强求一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当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助,主辅结合,取长补短。要从党校的实际出发,研究党校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在哪些班次、哪些课程采取案例教学,哪些班次先实行,哪些逐步推行,必须慎重选择。同时,对实施案例教学的艰巨性、复杂性也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案例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探索和实践加以解决,全面适应党校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和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董凌白.如何有效地推进案例教学[J].党政论坛,2008,(12).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3

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建设,涉及到培训类别设计、课程体系安排、师资培养、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评估等项内容。

(一)培训类别设计

设计培训类别,是科学地安排各类专业培训教育的前提。笔者认为,培训类别的设计涉及到的首要问题是检察官轮训制度的建立。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检察官轮训的具体要求规定,只是在个别培训计划中针对特定检察官规定了轮训时间。我国法院系统规定,法官每年轮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日本检察官平均每年轮训一个月(三年轮训一次,一次三个月)。目前检察官专业轮训的实际情况是,已经完成学历教育的基层院中,只有少数检察官可以达到每年平均轮训半个月以上,有个别基层近年来已经超过了一个月,而大量基层院的检察官长期得不到专业轮训,平均起来每年不超过四天。笔者今年考察发现,检察官参与轮训的时间与检察机关的绩效成正比。因此,笔者建议高检院建立检察官轮训制度,这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培训设计的前提。

笔者认为,检察官培训可按照任职培训需求分为基本上分为上岗培训和在岗轮训两大类。

上岗培训,是指检察官在担任新的工作岗位时进行的与新任岗位业务有关的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实行的上岗培训,主要是新任检察长培训、新任检察技术人员培训,个别的基层院进行过其它岗位的上岗培训。未来上岗培训,需要作为制度规定,并涉及到各类检察官和辅助人员。分类方法:一是,新任职务培训,即原来没有从事过检察工作的人员培训;二是,调任职务培训,即原来在检察机关从事其他工作而转任新职务的培训。培训时间:新任职务培训应当不低于三个月;调任职务的培训,不低于一个月。培训内容:新任职务培训包括各类检察业务的普训和岗位基本技能培训;调任职务培训,主要是新岗位涉及的基本专业技能培训。

在岗轮训,是指对在特定岗位已经工作一定时间的检察官进行的专业轮训。由于轮训会涉及到经费、工作量等方面的限制,根据目前的情况,在岗轮训平均每年应当不低于20天,即在一定岗位工作满三年,应当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在岗轮训。

在岗轮训的培训内容,应当根据岗位不同以及轮训的层次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基本思路包括:一是,按照专业岗位(如侦查、批捕、公诉、监所等)不同,设计出该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确定不同进次应当培训的内容;二是,按照岗位的层次(如检察院层次和干部层次等)不同,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岗位所需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在岗轮训应当力求通过多次轮训后,为骨干检察官、专家型检察官的培养从职业教育方面的提供必备的基础素质。

(二)课程体系设计与教材编写

与培训类别设计有着紧密联系的是课程体系设计问题。1996年,山东省检察官培训中心对检察官培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适合检察官培训的课程和教材不多。从课程设置上讲,重复培训的课程较多,如宪法、刑法、刑诉法等;从教材看,专业课教材的通用内容多,检察官的专用内容少;基本理论的内容多,实务理论的内容少。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专业课程中基本理论与实务理论之间缺乏联系。如职务犯罪侦查课程,基本理论部分基本上是从刑事侦查学中抄袭而成,缺乏职务犯罪侦查的基本理论,因而导致实务理论部分仅限于侦查经验的无序堆积。

检察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设计,尚需要通过专门的调研后才能确定。但在骨干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笔者建议应当根据检察机关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应当区别于大学法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并适应不同类型培训需要的骨干课程体系。

检察官培训的课程体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围绕检察业务的需求来设计课程类别。以轮训课程设置为例:政治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新立法和执法环境变化有关的政治理论、社会形势等项课程;经济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检察业务相关财务、会计、证券、期货、税收、金融等项课程;法律方面,主要考虑设置新出台法律讲座、各科法学新进展等项课程;科技及技能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搜查、司法会计、法医、物证科技、信息技术等专用技术的应用以及侦查指挥等项课程。

具体的课程内容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检察官的需求。笔者以司法会计学课程成为例:司法会计学课程包括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学和司法会计鉴定学三门,其中,一般检察官只需开设一门,侦查人员需要开设两门,司法会计专业人员则需要开设三门。就培训所需时间而言,由于课程内容设计不同,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培训需要300课时,侦查人员的培训需要150课时,其它岗位检察官培训需要30课时,而检察长培训只需要8课时。

关于教材编写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材的编写工作应当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做到体系科学化,内容系统化。从体系上讲,不同类型课程的培训均应有相应的专用教材或混合型教材;从内容结构看,在照顾到必要的知识点前提下,重点应当放在检查实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保证一门课程内部以及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第二,教材应当在保证内容适用性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所谓适用性,即应当强调密切联系检察实务,并适应不同检察官培训的需要;所谓前瞻性,即教材中既要考虑到对现行法律、司法解释的学理解释,也应当适当指出现行做法中的一些不符合法律精神的做法,提出相应当解决方案,以指导司法实践。

第三,在教材编写方法方面,建议每一具体教材的编写工作都应当通过申报课题的形式进行,避免过多的抄袭行为,这对于具有检察官职业教育特色的专用教材形成也是有力的保障。

第四,在教材编写的组织方面,建议高检院根据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各地师资力量的特点,建立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培训基地,以促成具有不同特定科研目标的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涉及到师资的配备、培训和管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师资的配备问题。目前各地检察官培训中心(检察院分院),统一配备高学历人员担任教员,从长期发展来讲是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学历者往往缺乏实践经验,而我们的培训对象大部分是具备相当实践经验的检察官,他们需要通过理论培训掌握新的知识点和将经验进行提升,

这一点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员来讲往往力所不能。因此,在目前检察官专业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创业期间,应当考虑将具备相当理论水平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检察官充实到教员队伍中,以老带新,大约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建立一支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员队伍。

第二,师资培训问题。师资培训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的干训部门,应当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师资的自身知识特点、工作经验等,制定中长期师资培训计划,并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主要方法包括师资进修、师资集训、科研和实战锻炼。师资进修,是指师资(在职或脱产)到相关大学进修相关专业;师资集训,主要是指检察机关组织的师资专项业务培训;科研,是指通过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科研活动,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实战锻炼,是指专职教员定期到实际工作部门通过参加具体检察业务来增加检察工作经验,了解检察官所需培训内容、培训重点等;另外,教学观摩也是师资培训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三,师资管理问题。除了师资培训外,师资的管理工作还包括职称评聘、待遇等问题。检察官专业教育培训涉及的专业门类很多,省级及省级以下培训中心很难配备门类齐全的各专业教师,目前各地培训中心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专职教员的一专多能和配备兼职教员。检察机关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对于对专职教员的管理与检察官的管理应当有所区别。专职教员的管理,应当参照大学教师的管理模式进行,以便于解决职称、待遇等问题。同时,省级以下培训中心(检察分院)也应当十分重视兼职教员具体管理问题,与兼职教员所在单位加强沟通和协调,使兼职教员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能够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需要。

(四)教学评估工作

教学评估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中一项新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学评估工作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首先,教学评估的工作应当包括课程设置效果评估、教材适用性评估、授课能力及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

其次,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评估,即针对每一次具体的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活动;另一类是综合评估,即针对某一时期或某类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具体评估只涉及教学活动本身,可以在具体的培训中采用不同形式实施;综合评估则应当结合检察业务绩效评估工作一并进行。

第三,为了搞好教学评估工作,笔者建议高检院教育培训部门根据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通过调研,建立一套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

二、关于强化专项技能培训

检察机关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类诉讼活动,而诉讼活动的是一个在一定诉讼规则的指导下实施各种诉讼技能的过程。因此,检察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应当十分重视各种专项技能的培训。

检察官的岗位很多,在专项技能方面,有些是共性的(即检察官应当普遍掌握的),有些则是不同岗位专用的。因此,专项技能培训也应当按照共性与专用的不同需求进行。这里笔者先以司法会计技能培训为例来说明专项技能培训的差异。司法会计技能培训,根据岗位不同,应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为普及级培训。培训对象是所有检察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司法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课程是司法会计学概论。培训目的,是使检察官能够了解司法会计的科学性,掌握办案中常用的司法会计检查方法与程序,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审查手段。第二层次称为业务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自侦工作的检察官。培训内容在普及级基础上增加职务犯罪案件中进行司法会计检查的手段和对策。培训课程需要增加司法会计检查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发现线索、侦破案件的各种司法会计手段的侦查专家。第三层次称为专业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课程增加司法会计鉴定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各项司法会计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际上,技能培训的差异表现在各种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再以预审技能培训为例,刑事监督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主要是核实证据,其预审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证式审讯;而侦查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除核实证据外,其主要任务还包括发现破案线索,查明余罪,其预审技能的主要形式为挖掘式审讯,

目前存在专项技能培训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培训方面。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观念、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从观念方面讲,传统的认识中,职务犯罪与其他犯罪侦查的差异在于职务犯罪侦查的“人”,而其他犯罪侦查的是“事”,这不仅影响了检察机关侦查制度的设计,也对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的培训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经过科研发现,职务犯罪侦查与其他犯罪侦查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历史现场”多,而“可视现场”少。这导致了许多刑事侦查专项技能(如现场勘验)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很少应用。而检察机关对如何解决“历史现场”的侦查问题方面研究成果不多,即使有了成果(如司法会计技能)在职务犯罪侦查技能培训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职业教育角度讲,需要加强转变检察官诉讼观念方面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我们设计出新的技能培训项目,一方面,可能因受训人员认为无用而不愿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即使接受了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用上。

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从技能类型分,侦查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侦查谋略、预审、司法会计、现场勘验、秘密侦查、搜查、跟踪等课程;其次,要考虑到各类知识的归并问题。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要求侦查人员特别是侦查骨干需要掌握的知识面较广(特别经济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这些知识的教学不一定非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而是应当贯穿于侦查技能的培训中。因此,在侦查技能课程设计中,应当考虑到相关知识的渗透问题,例如:证券知识,可以通过涉及证券业务案件的司法会计对策教学中一并进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教学方式方面,上岗培训采用教员授课为主效果尚可,但轮训中,由于职务犯罪通常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单纯采用传授式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接受和消化。尤其是授课中涉及到的一些复杂案例,由于教学人员没有参与其中,对一些侦查技能的使用方法、时机等缺乏体会,常常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侦查技能培训中,就曾有受训同志提出使用本地成功案例进行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侦查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建议采用参训人员自带案例进行研讨式培训方式进行。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于教学方法问题,笔者根据自身18年来进行检察官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目前教学方法的弊端

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目前检察官培训所采用的教授方法,从方式上讲,主

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授课方法是传授式。大部分检察官也比较习惯于这种形式。但是,由于学员通常比较注重培训的测试成绩,如果测试要求比较严格,且只能按照教师所讲内容进行答题,学员听课认真程度较高;而实际上,由于多年来的培训测试往往很难进行严格的要求,因而无论培训时间长短,学员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先热后冷,难以持续。

从学习方法看,由于缺乏轮训制度,目前除检察长外,大部分检察官除了上岗培训,很少得到连续、系统的轮训。参与培训的学员中,缺乏实践经验的,只能死读书;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半数以上读书热情不高,听课的精力集中程度也相对较差,但他们通常会采用比较学习法,在研讨问题时十分活跃。

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特点,今后在教授方法方面,应当提倡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应当提倡比较学习法和创造学习法。

(二)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由教员引导学习的方向,让学员参与探索有关理论的形成原因、过程,探索有关技能的原理与运用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而言,其优点是能够调动学员的思维积极性,是其能够知其所以然。

采用发现式教学,通常是由教员提出问题,学员利用案例或原理对问题进行阐释并归纳出答案的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中,要求教员在备课中应当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论,并事先分析不同结论产生的原因(如案例的个案性、原理的运用的恰当性、结论产生过程的逻辑性等),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把握住讨论的方向,控制住不同意见的之间的无谓争论。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十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方法。笔者在一些培训工作中,也在试验将案例教学引入培训课堂,但目前效果往往不佳。

案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教员的备课不到位和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探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学员认为参加培训就是教员提出问题并给出标准答案的过程,因而教员不应当向学员提问;二是怕讲错,特别是在大课堂上,如果回答的结果与教员的答案不一致,会感到尴尬。

在未来的教学中,特别是轮训中,案例教学应当成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针对前述问题,笔者提出两个解决方法:一是,由学员自带问题找答案,而不是教员出问题要答案。笔者曾经设想过这样一种侦查技能的轮训教学模式:由受训人员自带案例,按照参训人员的人数制作份数,事先交付培训部门,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顺序,安排专题交流,并根据原理和相关规范准备点评,开训时即将案例下发,这样做可以增加学员考虑案例的时间。在教学中,案例由提供者介绍,其他学院就案例本身提出的问题由提供者负责解答。二是,缩小案例讨论的范围,将受训人员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再通过大课集中讨论。

(四)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各类专项技能教学中。例如,在秘密侦查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在课件中增加一段秘密侦查的录像;在技能讲解中,增加有关技能适用对象的图片等,使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并取代实物教学。

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电化教学除了教学工具不同外,本质上并不属于一种专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电话教学中,并不影响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网络教学不同,网络教学中由于受到软硬件方面的限制,目前还只能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

在检察官职业教学培训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关键是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当的方法。

四、关于促进检察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了促进检察官职业教育及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有关检察职业教育培训的调研工作。检察机关的职业教育工作,既有一般职业教育培训特点,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加强这方面的调研,主要是从当前检察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着眼于未来发展对检察官素质的要求,探索检察职业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适合检察职业需要的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为检察机关职业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检察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第二,重视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在检察人才战略、培养专家型人才中的具体作用,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检察机关应当逐步改变功利式的干教机制,建立起专业化、实用型的干教模式,以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当今及未来检察业务需求的合格检察官。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4

关键词:党校;干部教育;党的理论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5-0190-03

伴随着新兴重庆直辖市的建立,1997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应运而生。十年来,在中共重庆市委和重庆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紧密结合重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力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圆满地完成了干部教育培训任务,较好地发挥了育人咨政的作用,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培训规模不断创新高

轮(培)训在职领导干部是党校的主要工作任务。重庆市委党校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各类轮(培)训班次与学制,充分挖掘办学潜力,整合培训资源,在强化分层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分类培训,主体班次培训规模不断创历史新高。十年来,共举办各类轮训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359个,培训在职领导干部25000多人次,较好地发挥了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二、教学格局日臻完善

科学合理的教学格局及由此决定的培训内容体系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了培养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决策。干部队伍建设目标的确立,为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重庆市委党校全面贯彻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以“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为基础,积极探索教学新布局的具体实现形式,构建起了符合重庆干部培训特点的“强化中心、扩展知识,研究问题,提高能力,增强党性”五位一体的教学新格局。

“强化中心”就是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和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在每个主体班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系列专题课,通过专题课,使学员及时、准确、全面、系统、深入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而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扩展知识”就是在教学中把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干部做好领导工作、管理工作必需的相关知识,以及必须了解的前沿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新技能充实到教学中。“研究问题”就是在教学中从“问题”出发,选择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组织学员深入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提高能力”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能力培训的新内容和新方法,比如在相关班次中专门安排了领导岗位能力提高单元的教学。并且把教学的主要内容、过程和环节,与提高学员的能力结合起来,加快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强党性”就是通过学习党的学说、政党理论、党性分析等活动对学员进行党的忠诚教育,增强党性锻炼。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一直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红岩精神”作为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

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重庆市委党校根据“五位一体”的教学新格局,十分注重针对不同班次、不同轮(培)训对象分层、分类的细化教学内容,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轮训(进修)类班次主要是学习理论、研究问题、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研究战略和对策性问题为主要内容。培训类班次主要是学习基本理论,掌握必备知识,提高理论素质、领导能力和综合能力。专题研究班主要是围绕研究的专题,开设专题研究课,组织学员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把研究问题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式精彩纷呈

党校的培训对象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庆市委党校针对党校培训对象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党校传统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改革,研究式教学、两段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基于网络的研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菜单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在于部教育培训中被广泛运用,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活跃的课堂互动、高质量的研讨交流、典型性的案例分析、前沿性的课题研究和务实性的现场体验,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重庆市委党校在推行以下几种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一是以探索和完善a班教学为重点,形成了“紧扣中心出题目、资源整合筑平台、老师引导给方法、学员研讨出成果、成果转化促发展”的研究式教学新模式。研究式教学新模式较好地做到了“五个相结合”,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员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调研相结合,学员对自身思想工作实际的反思总结与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与为重庆发展献计献策相结合。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在强化学员理论武装的同时,组织学员重点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120余篇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紧扣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其中的许多观点和对策建议,已经转化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员工作的措施和制度。

二是两段式教学迈出新的步伐。为了进一步拓宽学员工作思路、切实增强学员推进发展的本领,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借鉴中添措施,重庆市委党校从2003年起就开始大力推行两段式教学,即学员在培训期间除了在党校学习培训外,还将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考察调研。2006年,两段式教学进一步深化,并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在外出培训的目的上,由考察调研为主向培训为主转变,培训的特色更加凸显;在外出培训的施教机构选择上,由党校为主向高校为主转变,深度学习和研究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是案例式教学跃上新的台阶。案例式教学注重学员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是提高学员的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合成人培训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加大了对案例教学的专题培训,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和案例教学的学科、专题越来越多。同时,教学所用案例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过去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多数是从国外或市外引进的,“本土”案例、本地案例较少,从而存在与地方实际和学员经历不够贴近的弊端,难以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针对这种状况,重庆市委党校加大了案例建设的力度,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注重编写、使用“本土”案例、本地案例,并形成了一批自主编写、针对性强、受学员欢迎的典型案例,如“重庆开县麻柳乡八步工作法”、“居者有其屋房地产价格调控中的利益主体博弈”、“模拟经济仲裁”、“重庆綦江彩虹桥事件”等。

四、开放办学迈出新路

有效整合各种优势教学资源运用于干部培训,是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基础。重庆市委党校立足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一步扩大办学视野,拓展干部教育培训内涵,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建立并完善了多层面、开放式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着力创新干部培训体制。为更好地满足重庆特殊市情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2003年,建立了重庆市委党校万州、涪陵、黔江三所分校,形成了以市委党校为主体,以分校为补充,以区县党校为基础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既增强了重庆市委党校的培训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在全国率先探索省级党校创新办学体制的新路子,得到了中央党校的充分肯定。

着力构建一支多层次、开放式、高水平的“大师资”队伍。重庆市委党校除了充分发挥自身师资的作用外,还加大了从市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有关教育机构选聘兼职教师与客座教授的力度。现已选聘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100余人。

着力打造“重庆党政干部论坛”,为“请进来”提供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每年都从市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有关教育机构邀请50-80位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学员授课,从而为学员提供丰富的政策和学术前沿信息,以开阔学员视野、启迪学员工作思路。比如,仅2006年就从校外邀请了近80位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来为学员授课。

着力加强教研基地建设,为学员“走出去”培训提供载体。充分发挥现场教研基地在提高学员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市外教研基地在开阔学员视野方面的作用;党性教育基地在增强学员党性方面的作用。目前,重庆市委党校已在市内外建立了专供学员进行深度调研和考察的教学基地30多个。

着力在信息化的建设和使用上下工夫。一是通过中央党校远程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中央党校的优质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二是通过加强“网络党校”建设,将全市党校系统之间的教学信息资源连为一体,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干部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网上教学、网上培训、网上研讨,为干部学习提供新路径。基于网络的研究式教学受到了中央党校有关领导的肯定。四是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学员电子档案,提高了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

五、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的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建立适应干部培训和理论创新需要、具有党校特色的学科体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党校的职能,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省级先进党校,重庆市委党校于2004年制定了《2004-2010年学科建设规划》。

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学科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各教研部门的实施计划全部出台;基本理论学科得到提升,传统学科得到创新,重点建设学科优势增强,短缺学科得到培育和建立,学科体系基本形成;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校、国(境)外进修,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调查研究,有针对地对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学专题和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教学新布局得以完善和全面实施;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承担市级和部级课题明显增加,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增多,而且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通过学科建设,有效地整合了学术力量,凝练了学科方向,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学、研究水平。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重庆市委党校成功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标志着该校高层次、高学历的研究生教育正式起步。2005年又新增了4个硕士授予点,到目前为止,已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行政管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7个硕士学位点,成为全国省(市、区)级党校中硕士点最多的单位之一。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5

关键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方式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新的《条例》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教育培训制度进行了修订。高校干部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高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决定和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需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遵循《条例》,要按照新《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切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任务落到实处。本文旨在分析新时期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方式、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探讨如何围绕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等教育组合培训方式,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实效性,以尽快的调整工作思路,切合《条例》的新精神、新要求。

一、目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

近些年来,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对干部教育的培训力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我校为例,培训的途径概括为:一是高校党校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和研讨班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二是组织调训、下基层、外派挂职锻炼培训。一般按照上级要求,选派优秀干部参加。主要项目有上级党校短期培训、驻村帮扶、援疆支教、政府部门挂职等;三是干部在线学习培训。与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合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平台建立学校干部在线学习平台,设立网上学习课堂,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使干部进行自主选学;四是各级党委建立的中心组学习制度;五是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在职自学。

二、高校干部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尽管高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很重视,并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为夯实班子建设,提高干部领导力的有效途径来实施,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仍然存在。一是从组织者角度,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费了很大心思去组织培训,但还是主要围绕“讲座、交流、自学”等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内容异同,优质师资欠缺,受训者工学矛盾突出,管理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等。如: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集中学习的培训方式,现代化培训手段重视不够,培训的内容存理论占多数,应用性和创新性还不够。主讲教师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或与学员互动的教学形式还是不够。受训者多是单位的领导、骨干,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受训的时间和工作的时间存在冲突,使培训工作组织起来很困难。教育培训存在片面性和整体性,教育培训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等。对选调干部参训缺乏调控手段,存在流于形式现象。二是从参训干部角度,尽管坚持了学习,但知识吸收有限,觉得枯燥无味,对参加培训有麻木现象,效果不明显。如:参训干部存在形式重于内容、过程重于效果的现象等。

三、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

1、定制式教育培训管理。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往往因为组织者人手少、受训干部多,大部分拘泥于中层正职培训、中层副职培训或者全员培训,而业务上的培训基本上由各行政部门分散式的开展,培训方式的有效组合不够,让受训干部感觉很零散,系统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充分挖掘学校发展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突出干部实践中的需要,开展好调研,有效整合校内整体资源,将党校培训工作和各行政部门的业务工作有效整合,以中层干部为重点,根据每个干部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其本人教育培训规划,将个人培训体系进行分类筛选,再有各相关部门按项目、按类别、按时间进行规模化培训。

2、运用互联网+创新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加快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凸显干部教育培训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主体性特点,有效解决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等问题。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现有的“高校干部在线培训中心”平台基础上,积极拓展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搭建干部教育多元化平台。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培训都要进行电子网络登记,作为干部考核的管理依据。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形成干部认识是否提高、教育培训效果是否明显,激励约束并用的制度体系,有效保障实效性。

3、细化层次,创新教学方式。根据高校实际和培训需求,针对党、政不同类型,正、副不同级别,从事教学、科研、学工等不同工作性质的干部,采取有计划的脱产培训班、中青班、进修班、社会实践、国内考察、理论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把以往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交流等方式,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参训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育培训针对性更强,现实感更深,把教育培训开展成思想共鸣、互动有序、成果共享、协同进步的过程。开展理论研究,设立校内各类研究课题,引导干部研究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性、研究性学习。

4、组建高效管理团队和优质师资队伍。高效的管理团队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完成培训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干部培训负责部门要善于组建管理团队,以项目化管理为切入点,打造多部门、多人员共同负责的管理团队,增强教育培训效果。打造高素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是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基础,尽管我们可以外请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干部,但拥有一支校内的优秀师资队伍,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连贯性和延续性的重要保障。要按照规模不大、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选拔好师资力量。

5、提高基层党委教育培训工作能力。高校干部以基层各二级单位干部为多,其从事的工作纷繁复杂、具体,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关系着高校干部队伍的形象,是贯彻落实学校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是和广大教师和同学的直接接触者,承担着学校正常运转和改革发展的重任,有着“地处基层,责任重大”的显著特点,培训的实效性对其影响重大。因此,紧紧单靠学校层面的组织,很难达到面面俱到和实效性。因此,提高基层党委教育培训工作能力,可增强干部培训整体工作的实效性。可以从给予经费支持、师资支持、政策支持等多方面来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能力。(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课题资助: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编号:SD141061)

参考文献: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6

(一)时展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重点。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部署,对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二)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三个阵地”和“一个熔炉”是党校的根本性质。因此,加强党校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而且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成功。市级党校是培训党的市级理论干部队伍的重要阵地,是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市级党校是市委的重要工作部门,是主要负责全市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专门学校。

(三)市级党校教育培训的特点决定了要有独立的研究和分析

由于市级党校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位置,对中央党校、省级党校的教育工作目标起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下属区域的众多县级党校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与上级党校和下级党校相比,在办学方向、教育定位、教学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共性和相同特点。但同时由于针对的培训对象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与上级党校相比更加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更加紧贴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与下级党校相比又要更加强调理论性;在服务范围上,市级党校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向学员贯彻解读市委关于党的相关政策的意见看法。这些特点决定了市级党校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研究来指导当前的干部培训工作。

二、市级党校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党校学员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不少学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重视不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受训单位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往往不是派出真正需要需要学习、热爱学习的人员到党校培训,而是谁工作清闲就派谁去。在安排人员培训的同时,还继续给被选调人员安排工作,导致学员无法安心学习。基层干部对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反应不敏感,认为自身已有的知识够用、不必再学的大有人在,有的满足于以干代学,认为到党校培训是务虚,有的认为只要勤勉工作,不学习、不培训照样出成绩。还有一部分干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浓,从而产生重在参与、不在结果的心态,根本没把主要心思放在学习求知上,消极怠学现象比较严重。

2.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整体上看,在学习上存在三种不良态度:一是应付态度,由于来党校学习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政治任务,为保头上“乌纱帽”,不得不来党校学习。因此,反映在学习态度上便是应付性。最大的特点是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中断学习,或以身体有病为由而请假,或以工作太忙,要亲自处理单位事项而请假。二是随意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时间不保证,想学就学,想走则走,这主要反映在居住市区的干部身上。有的学员班,经常借党日活动为名,要求学校调课或要求教员中断授课时间或压缩课时,实际上是搞班级文体活动、联谊会或到学员单位互相拜访。三是功利态度,这在青干班中尤其突出,他们中不少人认为,来学习就是要提拔重用,抱着这个动机,在进校前便向组织讲条件,要官阶官帽。也有的人则把党校当作交友的重要场所,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同学老乡间的联络感情。

(二)党校教师在党校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已学。”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商丘市委党校为例,目前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虽然作为基本教学方法,讲授式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是党校教学内容、教育对象决定了党校教学无法将讲授法作为“通吃”的方法。虽然这几年来党校大力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但是尚未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案例教学,由于对所选案例,教师掌控水平甚至管理部门组织水平等要求很高,而党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如收集案例形成典型案例库,教学前组织相关教师对案例的要点进行研讨,这无疑加大了案例教学的难度,所以实行率和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2.教学内容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目前,在党校教育中,与实际脱节、形式单一等问题比较普遍,老题目、老面孔占的比例大,不同程度地存在培训内容不分层次“一般粗’,对象不分类别“一锅煮”的现象,针对性不强,质量和效果不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学员在党校培训的积极性。市级党校的教育对象以基层干部为主,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对实际问题的人,他们希望能在党校学到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的办法,对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求很高。而由于缺少对全市情况的了解,缺少调查研究,所以学员认为有些教学内容流于形式,简单说就是“没用”。也有人比喻市级党校“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意思是说在理论上无法达到一个很高层次,而在实践上又偏离较远。

(三)党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部分市级党校都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学员管理规定、班主任工作条例、学员班委会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但过去这些制度都存在要求很高、执行不严,内容很宽、考评不细,形式很多、效果不佳等问题,特别是对学员出勤、纪律、考试等重要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不够严厉,公开公示制度、量化管理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学员自我管理制度、学习档案管理等制度缺乏或不健全,制约学员不愿、不敢、不能方面的制度还不够配套、科学和全面。到党校参加学习培训的学员都有一定的领导职务,有的职务甚至还比学员管理人员的职务更高,权更大,而学员的人事关系又不在党校,这在客观上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党校学员多数都是在本市有一定职权的,所以管理人员也存在不敢管的情况。因此,虽然各级党校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学员管理制度,但在执行上可操作性不强,学员逃课难管,不认真听课难管,论文叫人难管。直接导致党校管理流于形式,管理活动权威性形同虚设。

三、改善市级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合理布局,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学习是学员的中心任务。因此抓好教学布局,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校教育的目标。在党校教学课程设置上,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基础课程,一类是能力提高课程。据2004年7月中共十堰市组织部会同十堰市委党校等有关部门就该市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情况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在“你最需要学习哪些课程”的选择中,管理理论占48.44%,市场经济理论占47.66%,演讲写作等基本技能占42.19%,法律占39.84%,排在前列,进一步凸显了干部对专业知识的第一需求。这与各级党校近几年来所有班次的教学布局均是按“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系统设置显然是矛盾的。在党校组织的学员座谈中学员代表也提出,由于这几年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规划,老五门课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领导干部应组织部门要求日常学习的内容,希望在党校的课程安排中不要重复过多。而希望加大干部最急需的业务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安排。

(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1.丰富完善教学方法。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直接影响着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针对当前党校教育培训中存在的教学方法灵活性、多样性不够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和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注意把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培训效果,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方法向现代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改变。

2.多种方法提高教师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中央多次提出,要安排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专职教师进行学习进修、调研挂职,提高综合素质。《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并规定“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积不少于1个月”。综合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在职进修制度。选送教师外出学习,到上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高等学校进修,利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学习,自主教师攻读学历学位等,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二是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基层、到机关部门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社会实践制度。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研、专题调研等活动,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达地区考察,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四是内部辅导交流制度。考虑到市级党校资金紧张,所以要建立内部辅导交流制度。可以采用组建教员学习小组,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交流提高;组织个别辅导,老教师要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教训;教师跟班学习交流,与学员在沟通中共同学习。

(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7

以面向全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办学生命力为中心,我校将全员培训、班主任培训与校本研修相整合,着力彰显“案例培训”特色,努力构建“五结合”培训模式,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创建起学习型教师组织。

二、具体做法

下面根据“五结合”培训模式,具体谈一谈:

1.新理念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

为使新理念培训,能抓实、抓深、抓活、抓新。学校将引导教师踊跃参与“读名著,做名师”读书活动。采取必读书目(山东省五本统编教材、实施教育精细化书目)与自读书目(“教师流动书库1-3”)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教师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的读—思—行。并以“读书沙龙”为媒介,有主题有侧重的进行交流对话。

例如,近日学校将开展《教师读书十问》的专题交流,读书十问即:

1、您有优势吗?2、您会积累吗?3、您有方向吗?

4、您会选择吗?5、您有毅力吗?6、您会运筹吗?

7、您会整合吗?8、您会创新吗?9、—您会合作吗?

10、您能宽容吗?

引导教师回顾自身读书的经历,促使教师来反思,是否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读书。通过“读书沙龙”等形式使老师们产生思想碰撞,逐步达成共识,促使新理念在研读中提升。

2.新课程培训与案例培训相结合——指明教师自我前进的方向

新课程培训关键在于日常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因此,学校将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急切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紧密围绕“案例培训”这一突破口,着力开展三个层面的案例培训,(即:文字性案例培训、视频性案例培训、实践性案例培训)真正实现“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真谛。

(1)文字性案例培训

定期提供文字性案例,其或是在教师中生成的,或是文献中呈现的,其共同点就是具有典型性。我们要求教师阅读后,联系已有经验、自身教学、学校实际,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省察、反思和评议。

例如,开学以来,学校发现一年级的老师感触颇多,日常交流中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这就是教师中生成的实实在在案例。学校立即向他们约稿,撰写典型案例,全体教师阅读、分析、评议,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视频性案例培训

根据新一轮全员培训内容,依托区第四轮培训菜单,结合学校实情,合理点击菜单,力邀请专业人员到校与教师们面对面,实施零距离培训,从而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还将依托区教师教育网、教师心理网、市北教育网《精品百课》库及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视频案例,开展反思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中的现象、经验,甚至教训进行正确的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从而使困惑与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3)实践性案例培训

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学校将认真执行“校本培训日”制度。积极开展“五课一条龙”活动,大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五课一条龙”即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跟课为一体的实践性案例培训。本学期,学校将继续通过“百家一课”、“移植创新循环课”、“干部与课改同行”等活动实施培训。本学期,学校将启动干部指导学科,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师傅帮助徒弟的“接力工程”,实行分层责任制,充分调动全体干部教师的参训积极性。合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上好“引领课”。师傅帮带新教师上好“过关”课。青年教师上好“练兵”课。学校将十一月份举“接力工程,共展风采”研讨会,届时将进行优质的引路课、练兵课、过关课大展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3.新技术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创造教师互助交流的平台

学校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研修班学员的骨干作用,聘请我校刘昆老师为首席培训师,切实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开学初下发表格征集教师急需培训的内容,每月集中进行一次专题培训,带领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使教师人人会用博客交流,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使网上互动交流成为校本研究的新形式。学期末,学校将评选优秀博客。

4.师德培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搭建教师通向成功的舞台

师德培训将与“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相结合,根据师德教育月的主题,深入开展一系列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并以“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为宗旨,精心打造“爱在陵县,情满校园”的服务品牌。

通过开展“师德信用承诺”宣誓,“牵手连心,情暖童心”结对活动,“感动你我”十件好事评选,“飞鸽送关爱,鸿雁传真情”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牢固树立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教师形象。

5.班主任培训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铺就师生沟通的桥梁

加强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我校将从班主任精细化管理入手,引导教师进行第二阶段培训——反思交流。以“我的班主任经历”、“我的班主任秘诀”、“我的班主任困惑”等为研讨主题,再结合每月各班月量化情况,定期召开班主任会,畅谈感悟与体会。学校还将邀请区班主任讲师团成员到校作报告,以此,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与实效。期末学校将评选特色班主任,进行表彰。

措施保障:

实施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工作,我校将首先借助“外托”、“内依”、“横联”、“上靠”等途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落实我区“三三制”培训目标,实现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骨干教师“风格”的培养。

1.“外托”——组织教师们走出去听课、听讲座、参加培训等,为教师们吸纳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

2.“内依”——一依本校骨干教师,通过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二依校内正常、规范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进行岗位练兵提供机会,具体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等。

3.“横联”——继续与兄弟学校(西二片教研联合体)进行教学交流、教研讨论工作,把本校的优秀教师推出去,把兄弟学校优秀教师请进来作经验介绍。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8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2

2011年以来,教育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加强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促进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培训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学科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为重点,旨在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组建专业精干工作队伍

每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文件后,承担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并积极借鉴成功经验,精心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集体研究论证,制定翔实、完备的项目申报计划,高质量完成项目申报工作。组建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并根据职责分工,成立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教学、材料、接待和学员四个工作组。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调配下,四个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制订科学合理培训方案

培训前需精心组织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反复研讨培训方案。并高度重视学员要求,在开班前就给准备前来参训的学员发放需求问卷,及时了解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优化课程模块,紧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主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专家讲座、学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学员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实践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大力提升培训学员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觉悟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使培训学员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下模块: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解读与研讨;课程内容的重要理念分析与指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学员的实践与考查等。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辅导、专题研究、实践训练”的集中培训形式,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和学员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分组讨论、实例分析、听课评课、录像观摩、考察调研、研讨交流、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学员确立新的教育观和现代教学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挑选责任心强且有高职称、较强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学的教师担培训专家,负责培训学员结业后有关问题的回答、指导和联络。根据培训方案,安排专题讲座及相关专题互动研讨,包括“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探析”、“多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自我学会快乐”、“新教材解读与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案例教学”、“学科发展动态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教研论文写作方法”、“学科教育发展趋势与学科教学改革”等专题。同时,组织学员开展“课改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与课改常见问题研讨”等培训活动。

三、打造一流培训专家团队

严格按照“省域外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中小学一线教师不少于50%”和“以模块专题定专家”的原则组建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高水平专家领衔,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组成一支由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研人员、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担纲培训主讲任务,是培训承担院校必须做好的重要事情之一。打造一支重理论引领又重实践的专家团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

四、整合资源为培训工作服务

教学设施先进,经费保障有力。为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承担院校应为培训专门提供录播教室,配有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摄像设备,全程动态录制培训过程。专门提供会议室和电脑机房,供给学员开展研讨互动使用。国家培训单列经费支持,严格按教育部批复的培训经费预算提供经费保障。食宿条件优越,服务热忱周到。为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参训学员安排在学院条件优越的酒店和宾馆食宿。房间为标准双人间和标准三人间,内设空调、热水器、电话、电视、卫生间。饭菜丰盛、营养可口、干净卫生。安排专人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并与校医院和保卫处保持联系,确保培训工作万无一失。发挥班级作用,提高培训效果。每个培训班都配备班导师,成立班委会,班导师均由富有责任感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培训学科所在系(院)的领导担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培训期间,实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互动,班导师严格考勤,并将学员出勤率作为优秀学员评选和结业考核的依据。班导师带领班委会积极开展班级讨论,认真组织教学观摩点评,并结合学员意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联谊活动,营造快乐学习、和谐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培训效果。

五、集思广益提炼师资培训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培训院校应多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研讨培训方案,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汇报,听取指导和建议,根据教育部专家的批复意见进行修改论证,在教学内容及培训方式的设计上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做到项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可行。实施高效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成功运转的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转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组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学校主要领导领衔的模式,为项目高效运转和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应把“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做为一项事业来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高等师范教育与初中基础教育的对接研究。组建一流的培训师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培训的质量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师资团队组建。专家团队的构成包括优秀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一线骨干教师,他们长期从事课程研究与教学,了解学科教学体制和现状,能够有针对性地就初中教育教学有关问题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培训具有很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9

一、内强素质,打造基本功

党校作为干部培训、轮训的主阵地,要内练基本功,继续加强基础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发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要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1、加大师资建设。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要改革干部教育培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实施“干部教育师资培养计划”,采取在职进修、挂职锻炼、业务交流、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骨干。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国外著名培训机构学习培训,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各级党校要根据中央的要求,5年内将骨干教师轮训一遍。

2、创新培训模式。为了适应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各级党校要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在职自学等制度,大力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在线学习等方式,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供多样化的途径。要加强培训需求分析,科学设置培训班次,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和培训内容。根据干部学习培训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加大研究式教学力度,大力推广案例式教学,积极开展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把教育培训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创新培训管理方法,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考核措施,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水平。

3、加强制度建设。以《干部教育条例》为基本依据,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已经出台的各项制度,推行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切实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落实干部调训计划申报制度,确保干部调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及时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转化为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权益保障、竞争择优、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制度,逐步形成以《干部教育条例》为主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各级党校要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制定和落实《干部教育条例》的实施办法及配套制度,建立健全相关规定。

二、外树形象,争取有作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外树形象,以有为争取有位。

1、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基本框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建设。根据中央要求、本地实际和各自的培训任务和资源优势,规划课程建设,开发一批各具特色的课程。

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篇10

一、近年来我区干部培训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目前,全区共有正局级部门67个,副局级机构18个,街道15个,截至20*年底,共有在职干部2022名,其中,局级领导干部711(含调研员、副调研员)人,专业技术干部1080名。据统计,2002年—20*年期间调训干部3万人次,举办远程网络培训132场,培训干部10847人次。干部培训工作在区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了整体优势,提高了培训效能,培训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一)区委高度重视,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有关精神,把加强对干部培训工作的领导作为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关键。区委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纳入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区委领导,区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区委组织部主管、区委党校负责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一是建立健全了干部调训制度。每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类实施干部调训;二是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把干部培训和培养选拔结合考虑;三是建立完善干部学习档案制度、干部培训考试考核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四是出台相关文件,为干部培训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如制定了《20*—20*年*区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规划》,并在干部培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每年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切实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扩大培训范围,逐步形成全员培训的格局

近年来,*区坚持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其他干部队伍一起抓,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干部培训。包括上级部门组织的调训、轮训、挂职培训、区级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的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各业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讲座、参观(考察)学习活动、集中教育和各单位的日常培训和干部自学教育。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强化全区干部教育培训,逐步达到了覆盖全员的培训目的。

(三)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式灵活

为了强化干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我区坚持以干部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干部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将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对全体干部深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大胆改革创新,一是积极推行“体验式”、“案例式”、“研讨式”、“参与式”、“调研式”培训方式,二是利用现代科技,充分发挥远程教学的阵地作用,利用中央党校远程网络c级站调训全区领导干部参加远程网络理论培训,三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即每年都要聘请知名教授和专家到我区来做专题报告,并组织部分干部到外地进行异地培训、部分学员到省、市和当地大学进行专题培训,使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培训效益逐步显现。

二、当前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干部培训工作要不断创新,但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干部培训主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单位和干部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党校是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因而建设一支与党校改革、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载体的要求,也是办好党校的关键。《条例》规定,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方面,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区党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仍然存在。党校整体队伍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状,全校教职工21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所占比重甚少,具有高级讲师职称仅3人,40岁以下教师仅2人。同时,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教师的继续教育相对落后,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参加脱产培训,到省外、国外学习、考察过的更是屈指可数,致使教师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到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单位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还停留在一般性的落实上级部门要求上,还没有自觉建立完善教育培

训工作的长效机制。此外,部分干部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理解接受培训既是权力,也是义务,这样一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干部培训的效果。

(二)干部培训渠道较为单一,培训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干部接受教育培训阵地主要是党校,仅仅在部分间短、专业性特别强的培训中依靠“外请教师授课、邀请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依托区域内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培训”等渠道进行培训,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对干部培训的要求,制约着培训效率的提高。同时,目前干部培训的方式从总体上看仍显得陈旧、单一,未走出教师讲、学员听的老传统。从组织部征求意见反馈的情况来看,作为教育培训的对象,干部普遍希望进一步提高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其中最突出的是针对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认为目前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形式。

(三)干部培训管理激励机制相对乏力,培训资源利用不合理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在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但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尚没有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缺乏直接的“动力”与“压力”。虽然现在对干部在任期内有一定的培训要求,但这一培训要求仅仅对时间做了泛指性的要求,并没有真正把干部培训与选拔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客观上影响着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干部培训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现象较为突出,如在*区委办公室下发的《20*年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安排意见》中,除党校(行政学校)参与的培训外,其他部门(或委托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有36期,占总培训期数的50.7%。这种教育培训体制分散了人力、财力、物力,造成人力和智力资源的闲置、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有限的教学硬件和软件闲置,使参学干部感到疲惫,导致培训质量的下降。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按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精神,抓好培训阵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管理等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主阵地建设,逐步形成开放性干部教育培训模式

加强党校建设,是提高干部培训的关键因素之一,着力把党校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为此,应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切实把党校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理顺培训管理体制,避免多头培训的现象。要整合师资力量,增强党校的干部教育优势。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同时制定规划,通过在职攻读学位、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参加重要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与党校的地位和任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建立“专家库”,选聘一些理论水平较高、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并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专家到党校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包括本地各行业、各部门、各学科优秀人才在内的外聘师资网络。同时,要注重在合作交流中培训干部,通过挂职、互派回访等方式培训进行培养锻炼。此外,高等院校具有师资优势和教育培训的阵地优势,应加大与高等院校合作力度,在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的培训班,改善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形成开放性的师资网络和开放性的培训模式。

(二)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内容,突出培训针对性

在培训内容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在坚持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紧紧围绕当地的热点问题和重点工作,深化拓展培训内容,同时,在设置具体内容上,应组织培训者深入调研,摸清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专题、菜单,供受训干部选择,以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在培训方式上,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培训水平。从教的角度深入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采取讲演、示范、练习、演练、参观、个案研究、多媒体教学、电脑化训练、模拟、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针对性上,应以学员需求为导向,注重个性需求,区别培训重点。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达到增强培训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