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方法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8:46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1

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体育课程是一种新探索,真正的社会学意义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借鉴移植到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究竟能否发挥其功能效应,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质疑,本文从案例研究法的功能角度解析当前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分享心得。

一、解释功能:新体育课程为何“钟爱”案例?

新课程实施以来,案例进入了广大体育教师的视野,究竟是新课程钟爱教学案例,还是课程实施者体育教师钟爱案例,显然,直观判断的结果理当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人”才会钟爱案例,然而,教学案例在没有新课程之前就已经出现,我们虽不能武断地认为案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后的必然产物,只不过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对案例表现出强烈的旨趣,它的确由课程实施的主体体育教师创作出来,因而其必然是课程实施后教学成果的自然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看,新体育课程“钟爱”教学案例这种形式。从源源不断诞生的教学案例看,其质量良莠不齐,其形式存在刻板化、模式化的呆板单调,教学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也存在功利化、媚俗化的评价倾向。

访谈结果表明,一线体育教师都认为案例虽好,但不知道如何去形成案例,这是绝非靠一两次案例写作方法的培训所能解决的,撰写案例的方法属于简单问题,但隐藏在所写出案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却是难以推测和估算的。事实上,一名体育教师的一两则案例对教师个体的价值和一百名体育教师的数百则案例的所揭示的问题的真相是不同的,有时,一名体育教师的一则案例可能揭示的却是一个高深的理论命题,而一群体育教师所形成的案例揭示的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统计学上的共性问题。

所以,解决上述知其利却不明其道的较好办法是通过学习掌握案例研究方法来揭示真相,进入方法学层面“去功利”地考察新体育课程现象,新体育课程缘何“钟爱”案例的答案可能才会有所眉目。

二、描述功能:教学设计的案例与教学案例有何之别?

用案例研究方法考察需要有不同的角度,从概念的意义上看,教学设计的案例简称教案或教学个案,它并不是课堂教案的简单浓缩,而是体现一定教学思想的独特设计。王刚在其《教育科研实用手册》“案例研究法”一节所提供的案例的定义是“案例即指具有特定时空背景的、真实的事件或故事,内含矛盾冲突、情节生动,结构完整,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1]显然,此书对案例的界定就是教学案例,这从其后所提供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文体也能得到证明。

从两者诞生的时序上看,先有教学设计的案例,后有教学案例,教学案例重在“案”,无案不成例,这一点在撰写案例时非常重要。如果一堂课操作完毕,没有突破重点、攻破难点、预设与生成、偶发事件等教学艺术处理的有价值有意义“亮点”之“案”,那么,教学案例必然会沦为泛泛而言的教学随笔或案例叙事。从案例的形成目的意图上看,教学设计的案例是预期,教学案例是结果。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

很多课题结题成果集往往出现案例篇,其中收集的大多是课堂教学的教案替代品,从内容主旨上看这是课题主持人混淆了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案例的概念,由于其设计缺乏典型意义,加之缺乏深度的分析,还因这些设计不成“案”,更多的是从网上下载的随堂教案,所以,现实中的许多省市级课题成果的“案例集”其成果需要鉴别,其价值也更值得怀疑。当前,此类教学设计的案例是比较流行的命名,编辑理解其为“实案”,不过在文本处理方式上却对其进行了高度的简化和浓缩并且配以教学反思,如《体育教学》实案选登的部分案例,过去对实案有著名学者对其进行分析,近期对教案仅以三言两语予以评价。

笔者以为教学设计的案例是案例的一种,但并不是教案的浓缩,它不仅包含独到前卫的课程教学理念、匠新独运的设计,而且对为何这么做和怎么做提供了思路与策略,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的案例在谋篇布局方面有着“预-立-析”的一般结构,不过这种案例是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并有其存在的价值的。案例研究方法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案例与教学案例只是用于案例分析的证据性资料。

三、探索功能:案例研究法与体育教师成长有何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案例研究与体育教师的成长究竟存在什么关系,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案例研究是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体育课程专家与一线体育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对“案例”表现出方法学层面的旨趣,且都有着一个从最初的理念兴趣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实践层面的案例实施细节把握的过程。不同层面教研与教学人员对教学案例所表现出的兴趣的动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教研人员更多地从案例研究应用的角度对案例的培训、推广价值作深入研究,但还未上升到方法学层面的严谨实证研究的案例设计水平。操作层面的体育教师则认为案例中包含着对自己教学有价值信息,可能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会产生引导的改变。因为,诸多优秀案例大多出自优秀体育教师之手,借助他们的案例,实际上是沿着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轨迹,对其对象化模仿、借鉴和学习,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改进,专业发展的水平,会减少走弯路。

虽然,案例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它曾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最不具科学性、最不可靠的方法。其成果背负缺少精确性、客观性及严谨性之名,其方法还长期受到理性的检验和非理性质疑,选择案例研究方法的体育教师,其研究结论也很少得到广泛的赏识,但是,这并不影响体育教师的成长,案例研究非常重视数据的积累、分析,坚守这种方法,总有一天你会领悟其方法的“学养”功能,怀特以参与观察的身份描述并撰写的经典著作《街角社会》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案例,该书最初并不知名,四五十年后人们把视点再次瞄准了它,这印证了成果即成长的道理;因而,选择以案例研究方法作为工具,体育教师就应该耐心、潜心和精心地把这种方法读懂、理透,最终才能使其为我所用,灵活掌控,你有了自己的“核心武器”——案例研究方法,你就不用担心自己不能成长。

当然,案例研究法的功能中还列示功能,究竟案例的列示功能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不妨根据自身研究兴趣点查阅相关资料与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链接,最终你一定会乐在其中,在案例研究中获得成长。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2-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反思当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德育仍以灌输式为主,常常流于教师的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学生毫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把德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要求。在德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突破理论的抽象性的一个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与德育实效性的概述

1.案例教育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德育实效性。所谓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

二、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优势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1.用案例教学法紧密地将学生与社会现象联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教学中将学生所掌握知识原理、规则,直接运用与现实的案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时案例分析针对某一个主要问题或现象,但它还涉及到解决该主要问题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见,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不仅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

2.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德育课课堂教学着眼点不在于使学生获得那些确定的原理、规则,而在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理论的运用方法,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

3.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德育差距。现阶段德育差距主要体现在德育要求与现有学生德育水平的差距,差距大小还因学生的自身的素质不同而不同,通过案例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时,发觉和体察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引发学生反思并逐步减少差距。

三、如何用案例教学法搞高德育实效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堂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的准备。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课前必须大量搜集材料,制定一个有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我认为案例的准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接近性:心理学认为同龄的兴趣爱好更有接近性,所以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接近他们生活的案例,容易引起共鸣并引导他们试着去解决。

(2)多样性:案例展现形式多样性。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简单“讲故事”式的案例分析。案例展示的要有多样性,如声频、视频、图片、动漫等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3)教育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产生教育影响和作用。案例来源于社会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达到几个教育功能:一、个体思想的社会化。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三、富于学生社会角色。

2.案例的实施。一个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而案例的实施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实施案例教学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1)善于引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最大特征就是让学生自主化,就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2)交流研讨。交流研讨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通过分组等形式让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每个人在共同经历中的反应从来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让学生在一起把各自的看法谈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其他人的思想,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3)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作为升华部分,教师的点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这个环节要注重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的意义,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他们所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能几句话就能完全改变,另一方面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通过归纳总结寄语希望。

因此,学校德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应试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造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方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去领悟和体验,最终将德育的要求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3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4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实施通识教育作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通识教育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通识教育的引入正在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原有的一些问题也已经带入通识教育的教学,并以更加尖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例如,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太少;教师讲授照本宣科,不重视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忽视知行统一,不关注人的修养完善等。就此现象,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重视课程设置轻视教学过程”的问题。〔2〕

相关的研究证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有调查显示,“在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有8.4%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表示满意,并且自己的学习兴致高,有64.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有26.9%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觉得教学死板,缺乏创新精神。”〔3〕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我们当前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对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做保证,再好的理论都会流于形式,成为纸上空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比课程内容更为重要。

那么,通识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基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情感的唤起、潜能的激活和人格的塑造。

第一,情感的唤起。与专业教育相比,专业教育注重知识传承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性情,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品味的提升,这就要求通识教育的教学应该是重在熏陶、重在体验,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体验理性与智慧之美,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未来前景的欣赏、向往之情,以此为起点,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

第二,潜能的激活。与专业教育相比,专业教育侧重的是专业知识的灌输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决定了专业化的教学更多的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从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入手,而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发现长远发展的机会,因此,潜能的激活是通识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三,人格的塑造。与专业教育相比,专业教育带有非常明显的专业性、职业性甚至功利性的倾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通识教育正是要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因此,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更多地针对学生的心灵和人格的培育,追求思想、知识、精神和人格的完整与统一。

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希望就通识教育中很多教师正在使用并初见成效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介绍,并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与通识教育基本的理念相契合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原指讨论的方法与方式,其认知前提是“智慧无法告知(wisdomcan’tbetold)”。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积极地思辨与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的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4〕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更加契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从具体的情境入手展开教学活动,借助案例搭建起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践的平台,并引导学生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提升。因此,实践取向是案例教学法鲜明的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机地整合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打破了学科专业的壁垒,更加符合通识教育求“通”不求“专”的出发点。

2.案例教学法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一些情境的设定,借助案例模拟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研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教学也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探讨,可以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教学法对在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和创新性非常有利。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运用主要是借助问答的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学生要与教师、同伴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既要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反思,寻找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分享,学会信息的捕捉与整理,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风格,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非常有益。

3.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自主权,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案例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案例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积极的自我,思考学习与生活的意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这也符合通识教育中人文关怀主体发展的追求。

三、案例教学法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5〕案例教学法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课前准备。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一方面是指案例素材的选择,另一方面是案例问题的设计。案例素材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意味着一个理想的案例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而非杜撰的,这样的案例才会生动有趣,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第二,典型性,案例必须能够反映一定问题,并且能够说明类似的情况,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获得更多的启示;第三,挑战性,案例中要包含有一定的问题或疑难,郑金洲先生曾指出,“只有那些含有问题、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才有可能构成为案例,简单的‘白开水式’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4〕

在选择素材的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问题的设计,要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分步骤有计划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从问题的表述到学生有可能做出的反应都要进行细致的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实施中从容应对,引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方向。

2.课堂实施。包括案例的导入、展开、总结三个环节。第一步:案例的导入,通常有四种方式即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多媒体方式和真人模拟方式。单纯的口头表述不利于学生把握细节,真人模拟准备工作比较麻烦,这两种方法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比较常用的是口头加书面或者是口头加多媒体的方式。口头加书面的方式要在课前将书面的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安排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预留的问题,课堂上再通过语言描述,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案例的情境。口头加多媒体的方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条件,可以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呈现案例,也可以通过文字形式以精炼的语言、醒目的板式向学生呈现相关的数据、事实材料,其中穿插教师的语言提示,有声有色地向学生展示案例内容。

第二步:案例的展开,这是案例教学最核心的环节,以对话为主,由教师主持,包括提问、讨论、陈述、辩驳等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布置任务明确规则。为了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间、进度,教师要把小组划分、讨论时间、讨论的任务、发言时间、发言顺序都给学生交代清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并与小组内部其他成员分享。

二是互动交流小组讨论。可以通过临时分组或自愿结合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指定或推选一名讨论组织者,由组织者带领小组成员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并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看法,小组讨论的最后环节,要确定一名小组代表,将小组观点整理归纳,准备参与班级的集体讨论。

三是代表汇报集体讨论。各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讨论的汇报,要求小组代表在汇报过程中要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清晰、流畅。在小组代表汇报之后,各小组之间就可以针对各自的观点、论据进行提问、辩驳和讨论。

第三步:案例的点评。严格地说,案例点评并不是在讨论之后进行,应当贯穿于整个讨论过程之中,尤其是在学生的讨论与教学目标有偏离或讨论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在讨论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是要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在这个阶段,可以对案例中包含的理论进行揭示,强化前面所讨论的内容,也需要指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表现出的长处与不足。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点评主要是针对学生讨论的思路、角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途经等方面,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要做简单的对错评价,要本着鼓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参与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实践中对于类似问题的普遍解决办法,这些观点与方法不是作为标准答案呈现,而是作为与学生分享、供学生探讨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师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通识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去准备适当的案例,并且要保证以一种适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也承担起了一份责任,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要拿出自己的意见。

对于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复杂、耗时,教师必须通晓本专业、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很多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暴露出底气不足方法不多的问题,就更加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对教师教学功底的挑战和锻炼,其工作量与难度均远远超出讲授教学。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教学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

心理健康专业硕士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凭借师范教育的心理学类课程的班底,相继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由此产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突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上往往不能突破长期习惯的传统惯例,仍然延续局限于教室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其实早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曾经强调指出,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为此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的培养上都做出了一些改革与尝试,特别是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发展时间短,培养经验不足,以及案例教学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加上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上的差异、教学管理改革滞后等所带来的负面制约作用,这些改革与探索的效果多半不甚理想。

二案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适合性

案例教学是在模拟实践领域中实际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互动和探索尝试等方法,学习者获得融合性知识,并提高实际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最初并不是直接产生某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产生于教学实践。188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发了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后由哈弗商学院用于高级管理精英的培训。这是最早实际运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例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人将其运用在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上。所谓“案例”,就是对实际情境的一个描述,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包含内容、过程、性质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作为教学的“案例”,不同于教师的举例,它一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征。教学中,案例的作用是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建构主义认为,认识隐含在情境中,人的理解是对情境自我建构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按照词语逻辑关系、理论意义、以一种良好的结构预先组织好的,这与真实的现实情境所隐含的知识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我们在学校中学会的知识却难以在现实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4]。与其它教育硕士专业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是最适合也最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其培养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绝对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本就经常性面对一些特殊情境,其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绝对依从于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调整并做出决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着实际的客观需要[5]。但是经过一段实行之后,往往感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认定;似乎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没有象预想的那么突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顶多就是多联系实际。其实案例体现的是实际职业情境,它是为整个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为个别教案服务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要从案例出多发,以情境问题为锚点来组织知识教学,打破原有以概念或理论意义来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按照传统教材内容的顺序。在理论与实践这一维度之间,案例教学可以有多种程度、性质和类型。第二,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有效组织者。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开始于案例形成之后。这种观念指导下,往往会把案例绝对化,要先把案例编写好,甚至购买现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属于简缩版的案例教学,将案例视为教学的唯一指针,隔离了与实践的关系,最终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案例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包括案例形成,具体案例形成过程又包括案例的识别、体验、描述、概括等。案例与案例库要开放地、动态地始终保持与实际情境的联系[6]。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论素质与教学实践能力。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教学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远不是一个教学方法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上思想观念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抓住案例教学的精髓,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比对比分析、讨论交流、团体合作和尝试探索等。不存在单纯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它更应该称作一种教学模式。第四,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对案例教学的支持性,是否合理配套,也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很多,比如,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见习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和学生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等。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6

关键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阶梯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育领域运用甚广。但是,由于我国并未出台统一规范,实践中不少法学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存在着较为片面的认知,例如认为其仅服务于实践技能培养,或者将其等同于举例教学等。笔者认为,准确界定案例教学基本内涵,首要前提在于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我国法学本科教学现状,构建合理的案例教学模式。

1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厘清

法学教育应朝何处去,尤其是法学本科教学的目标为何,向来备受争议。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法学教育曾经完全脱离当地法律而存在。在意大利波伦亚法学院,教授们讲授的罗马法被认为是无国界的、永恒的。此时的法学教育不以讲授职业技能为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界定法律基本概念和规则来研究各地法律,传播文化理念。而在英美法国家的历史上,无论是在奉行学徒式教育的时期,还是在大学开设法学专业的早期,法学教育皆被认为是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即便后来哈佛大学法学院创设案例教学之后,究竟法学教学工作应以学习经典案例中所包含的原理和原则为主,还是以训练学生适应现实法律工作为主,也曾引发讨论。相似的争议也出现在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学教育刚刚复苏之时,法学本科学历并非从事法律行业的必备条件。不少政法干部并不具备法学教育背景,而是通过法律培训项目等获取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这导致多年来,我国法学本科教学工作一直以系统讲授法学基础知识为要义,并未将其等同于法律职业培训。此种教学路径暴露了一定的弊端。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迫切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高端人才欠缺等问题频频出现。近年来,我国开始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引入了法律诊所课程,还开设了模拟法庭等课程。尽管如此,在整体教学模式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两种目标的冲突,仍是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我国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曾于2011年联合提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又对上述计划予以完善,将改革重点放在“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深协同、强德行、拓渠道、促开放、立标准”等方面。而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应符合上述培养计划的基本要义。仅强调学术研究或者仅强调职业培训,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或者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多重目标兼而有之,才能满足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人才需要。应注意,学术研究与职业培养等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并非不可调和。只有筑牢法学专业知识基础,并形成对固有认知的思辨习惯,才可能为下一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而从事法律职业,除了能懂法、会用法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对现有法律制度的解构和建构能力,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职业发展潜力。

2当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偏误剖析

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本科教学方法之一,也理应主动契合上述多重的培养目标。亦即,案例教学既要服务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甚至作为学生从事相关主题研究的载体。当前在我国,案例教学虽然在法学本科教学领域运用甚广,但仍存在不符合上述培养目标的两种典型倾向,具体而言:2.1将案例教学局限于实践教学。目前,在大多数研究案例教学的论文中,这种教学方法被作为推进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例如,有学者认为,通过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实践经验最直接、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亦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是适应我国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的,属于法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诚然,案例教学通过改编或者直接引用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接触法律实务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仅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实践教学,则极大地限缩了此种教学方法的功能。美国是较早提出在法学领域适用案例教学的国家之一。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代尔教授在反思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个案教学法。此种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融合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并提倡彼此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模式。教师提前将相关的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材料。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从而引导学生寻找到案例中蕴含的法律原理和规则。该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法”,其指向的实为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是一种法律思维训练方法,而并非训练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因此从本质上属于理论教学方法,而非实践教学方法。因此,将案例教学方法直接等同于实践教学,并不符合其最本源的目的。案例是教学的手段,但并不是目的。诚然,案例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实务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但除此之外,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向学生更生动地展现抽象概念原则的具体内涵,甚至引导学生去发掘特定法律规定的可能争议和现实障碍,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另外,将案例教学仅限于实践教学,似乎还暗含着一种要求,即所有案例都应当源于现实、都是真实发生的。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学实践看,由于真实案卷材料的匮乏,全部采用真实案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改编案例或者虚拟案例的做法也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影响预期教学效果。2.2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案例教学还存在另一种理解误区,即将其等同于举例教学。所谓举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解释某个法学概念或者讲解某项法律原则时,引入具体的事例,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依据。大多数法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曾经适用过举例教学。举例教学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讲解特定知识点时,引用了某具体案件中的特定情形。例如,教师为了讲授审判公开原则,举出了李某某等五人案。该案件不仅包含了审判时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被告人,而且还涉及这种与个人隐私密切相关的内容,依法属于不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通过这一案例的引入,学生们可以更准确、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当前不公开审理的几种特殊情形。二是在讲解特定知识点时,借用具体的事件或者事物予以说明。例如,教师用一本书向学生解释物证与书证的区别。如果是以书本中所记载的文字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那么这本书属于书证;但如果是以书的重量或者材质来证明案件事实,那么这本书属于物证。由此可见,前一种举例教学因使用了具体的案例,因而可以被纳入案例教学的范畴。尽管如此,此种举例教学也仅属于“低阶”的案例教学方式。相对于课本知识的传递,案例的作用是次要的。学生对于特定知识点的理解以文字的抽象描述为主,案例仅起辅助学习的作用。易言之,抽掉了案例,并不会决定性地阻碍学生学习该知识点。而后一种举例教学显然背离了案例教学的根本要义。必须承认的是,此种举例教学方法对理解特定知识点是非常有效的,属于一种值得继续提倡的教学方法。不过与第一种举例教学一样,此种方法亦从属于理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具备主导地位与独立空间。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所举的“例子”仅限于具体的事例或者事物,不是真实的案件,甚至也不包括改编过的案例。因此将其归入案例教学更显得勉强。综上所述,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确实存在一定重合之处。但是如果仅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或者局限于举例教学,那么对案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案例教学服务于学术研究,但学术研究不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取,还应当包含对当前法律制度的思索与建构。而举例教学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无法实现进一步的研究目的。案例教学还立足于职业培训,既能促进学生感知法律实务,又能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举例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存在太大关联,更毋论法律职业的培训作用了。

3“阶梯式”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具体构建

基于上述对法学本科教育目的的讨论以及对案例教学认识偏误的批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应当朝向“多元导向、逐级递进”的方向发展。“多元导向”,要求案例教学应符合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既要服务于基础法理的教授,又要服务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思辨精神且满足法律事务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而多重目的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应局限于某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不应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点缀。“逐级递进”要求案例教学应当贯穿于法学本科教学的始终,并根据各学年实际教学安排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以多样化的渠道和手段进行逐步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逐渐掌握理解法律、运用法律、解构法律的能力。笔者将满足上述要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阶梯式”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可以区分为“以案知法”“以案用法”和“以案构法”三个方面。3.1“以案知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适用于刚刚接触法律知识学习的低年级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法学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将为学生打开通过法律世界的大门,教师除了传授本专业法律知识以外,还应当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学习、自主检索获取各类知识的能力。与此相适应,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予以实现:一是作为解析课堂专业法律知识的依据。该方式类似于前文提及的举例教学。教师可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地穿插真实的或者改编过的案例,便于学生更准确、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法律概念以及立法规定。二是作为学生自主获取法律专业知识的手段。在学习上述基础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条件的法学院还可以相应地开设专门的学科案例课程,例如民法案例分析课、刑法案例分析课等,以案例为主体,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寻找相应的法律知识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案例。与此同时,学生也应逐渐学会主动接触现实中的相关案件,检索适当法律知识,并将现实案件与书本知识进行链接。3.2“以案用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中级阶段,主要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法律知识但尚未深入接触过司法实践的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法学本科二、三年级是学习专业法律知识最密集的阶段。在这两个学年,学生主要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经济法、商法等专业必修课程。在大三寒假期间,学院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进行专业实习。三大程序法课程的开设以及专业实习的开展,要求学生开始思索法律的实践价值。并且,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积累,此时提升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特别是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司法实务的能力,也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案例教学的核心方向应当从了解法律、寻找法律转向应用法律。零敲碎打式的举例教学以及附属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案例教学,虽然仍有一定的适用空间,但已经不再成为该阶段案例教学的主体了。此时,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模拟法庭课程等方式予以落实。笔者供职的法学院一般于大三下学期开设模拟法庭课程。课程通常是由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或者外聘导师承担,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要完成模拟法庭的演练。此类课程为案例教学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案例是课程讲授的线索甚至主体部分。学生通过将法律知识运用于案例的解决,从而提升实务操作能力。不过,目前此类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集中于庭审阶段的模拟训练,但缺乏对审前程序的关注;模拟庭审的表演性太强,不少学生倾向于照本宣科,难以实质性地提升控辩技巧。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模拟法庭教学工作,一方面应当从注重庭审阶段的模拟转向覆盖诉讼全流程的培训,将“模拟法庭”修正为“模拟诉讼”;另一方面应当从注重教学形式的呈现转向学生实质能力的提升,摒弃对庭审演练的固执坚持,既要考查学生参与模拟的积极性,更要考查学生应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3“以案构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高级阶段,针对的是已经基本上完成法律基础知识学习,马上要踏入法律职场或者继续进行学术深造的高年级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对于法学本科四年级学生而言,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结束。这一学年主要是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以及进行就业或者考研准备。毕业论文的写作既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总结,也是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我国法学毕业论文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为了应对学校的抽检制度,学生们将更多精力放在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忽略了创新性方面。而将案例教学引入毕业论文写作,既提升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又有助于保障论文的创新性。案例可以作为论文问题的引入,以小见大,通过解读和发现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或者通过将法律规定运用于具体的案例,了解我国当前具体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提出适当的建构方案。除此之外,案例还可以成为法律分析的样本,对案例样本进行统计或者分析之后的数据和信息将成为充实论文的重要论据。目前在我国,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网查阅下载都极为便利,分类检索也较为科学,这为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论文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原始材料。

注释

[1]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

[2]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0,(4).

[3]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赵天红.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4).

[4]班小辉.论法学案例教学方式的二元化及其互补发展[J].法学教育研究,2018,(3).

[5]冉杰.苏格拉底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7,(6).

[6]郭明龙.案例教学:回归/走向法教义学[J].天津滨海法学,2017,(1).

[7]张家军.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育管理教学;应用

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单一化的知识、技能讲解无法满足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发展需要,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表现出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管理教学发展,提升教育管理学生的素养、改善教育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相关人员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和知识理论充分结合体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场景的典型化处理,来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的支持,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例子为前提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案例的选取和讨论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案例教学法最早被应用在商业管理真实情境和事件的讲述,后来被引用到更多的课程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能够更好的实现教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育管理教学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案例,为了提升教育管理教学效果,需要相关教育人员加强对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深入挖掘,将这些案例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之后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工作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管理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机关、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提供能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培养这些领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符合开放教育理念。开放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案例教学法大和新课改下开放教育发展目标和要求相契合,通过在教育管理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1、典型性原则。教育管理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的案例,面对这些大量的案例,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案例进行筛选,需要遵循典型性的案例选择,即案例的选取要做到精简化。第一,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出教育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第二,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有针对性。教育管理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反映出教育管理中的常见案例,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思考。2、问题性原则。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真实性原则。教育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不能凭空虚构,而是应该做好真实、具体。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二)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呈现模式。1、先案后理型教师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可以应用ppt或者书面材料来向学生展示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形成对案例的基本认识。同时,在教育管理教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2、先理后案型教师在应用案例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前讲解案例教育教学的原理,在讲述完原理之后,教师向学生出示相应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案例问题。3、案理同步型案理同步是指教师在向学生展现案例的时候需要结合教育管理理论知识进行有层次的讲解,实现对案例的综合性开发利用,实现案例教学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具体应用分析。1、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流程。第一,明确案例讨论规则。为了提升教育管理教学案例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案例教育管理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需要向学生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讨论原则,对案例的讨论时间、顺序和发言时间顺序等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二,对案例进行阅读。教师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案例,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的阅读,对案例阐述的故事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第三,小组讨论。教师以学生自愿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安排其中一名学生作为讨论小组的组织者,带领其他学生对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有序的交流讨论。2、教育管理面授课教学中的案例应用。教育管理面授课教学中一般会采取在理论中穿插案例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师在具体授课的时候会在适当的时机中导入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真实的教育事件等。比如在教师讲授《现代教育原理》课程的时候,在介绍国内外教育专家教育理论的时候,教师引入了一个热会热点程度比较高的“虎妈”教育事件。通过事件的讲解,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不同教育理论存在的优缺点。同学们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单独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相应的辩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持。3、教育管理网络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应用。教育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发展特点。现阶段,教育管理网络课程可以采用实时性或者非实时性的方式进行。在教育管理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案例专题教学,结合讲过的章节内容来专门挑选出一节课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比如在讲授《教育与人的发展》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狼孩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够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四)教育管理案例教学反思。第一,学生角度的反思。学生角度的反思体现在学生个人本身是否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交流中。在案例交流的过程中是否有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法,形成了自己正确的判断。案例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案例教学讨论中,在讨论中有效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案例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是否存在案例本身选择不周全的现象。第二,案例角度上的反思。教育管理案例反思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案例的选择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案例选择和应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和需要。②案例的选择是否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需要。案例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案例本身距离层面的意义,而是应该能够透过案例激发学生的个人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和认识的深度。第三,教师角度的反思。①教师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对案例的反复呈现和深度挖掘应用。②教师在应用案例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对引导案例方式的反思。③教师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是否思考和反思过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教育管理学科教学中也开始强调开放化的教育发展模式,旨在能够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教学水平、丰富和完善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文章结合案例教学法内涵,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够提升教育管理教学的深度,实现和学科教学的契合度,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管理教学发展。

作者:赵王笑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缙云分校

参考文献

[1]赵国玲: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办公室管理课程中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33):156.

[2]肖永添: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教学中的运用——评《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第二版)》[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139.

[3]杨懿力:现代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实践研究——以案例教学法在技工教育中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79.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从事现代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这就要求在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系统化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训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教学目的要求,我认为在教学环节引入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创新方法。本文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课程论》为例,分析案例教学在该门课程中的实施与运用。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意义分析

1.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英文单词为“case”,汉语中可译为“个案”、“实例”。现代大学建立后最早有系统地应用案例教学的学校,首推哈佛法学院。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新任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Kima11(1995)首倡案例教学法。1890年案例教学法扩展到其他大学法学院,后又延伸到医学教育领域。1984年“世界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应用学会”成立,案例教学法大量且广泛地为许多专业教育所应用,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领域高度的重视和应用。所谓“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这项叙述包含了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以作为分析、讨论、做决定、问题解决等的基础。①

对于案例教学的概念,中外学者众说纷纭。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台湾学者张民杰认为,案例教学有三个要点,分别是:“强调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强调师生互动及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强调与教学主题相关概念或理论的了解及高层次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在《幼儿园课程论》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就是以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案例为教学材料,结合相关的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不断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幼儿园课程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既具有宏观性和较强的理论性,要从理论上阐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与评价,又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具体性,要具体分析不同类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设计与组织原则,指出教师应采取的科学的指导策略与方法。可以说,它既要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原理具体化,又要对学前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进行统筹和综合。学习这样的一门课程,对于我校二年级学生来说,会面临着诸多困难。而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首先,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均是真实的教育事件,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案例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再次,案例教学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与依据”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呈现了一个中班教学活动“地球上有什么”的活动目标和一些幼儿教师对此活动目标的认识看法。接着提出问题: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确立幼儿园课程目标?怎样表述课程目标?随后,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全班讨论。这时学生面对着案例问题的挑战,需要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在案例的讨论学习时,学生可听到其他同学及教师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有助于培养接纳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态度;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也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相长。最后,案例教学能增进师生的关系和互动,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实际教育教学情境的感受。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在《幼儿园课程论》的教学中,我尝试用下面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1.选编案例

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择或编写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以幼儿园、日常生活、新闻、杂志、报刊等为来源,进行案例的选择和设计。选择或编写的案例应尽可能符合这些要求:案例选择要贴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要求;案例的长短要配合教学时间;案例的叙述要清楚明确,有连贯性和整体性;案例要有真实情境和必须面对而难以处理的困境,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挑战,并使案例成为班级讨论的重点。

2.熟悉案例

教师要对教学案例本身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了解,要对案例各项内容了若指掌,并且在教学前阅读许多与案例主题相关的文献。例如,在学习“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时,我选择了原教材上的案例:小雪希望加入“过家家”的游戏,但被拒绝。一个小男孩以送“煤气工人”的身份顺利加入游戏,经过教师的启发,小雪以送生日礼物的“朋友”的身份加入游戏。针对这个案例,教师首先要了解案例事实,记住案例内容的各项细节,如“小雪第一次是怎样请求希望加入游戏的?小朋友怎样拒绝的?小男孩扮演什么角色得以顺利加入游戏?教师是怎样引导小雪的?”其次要准备研究议题,教师要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了怎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对于幼儿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教师还可以组织哪些活动来帮助发展其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

3.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时间的设计、案例实施方式的设计、讨论方式的设计(例如:小组分组案例讨论、全班案例讨论等)、学生作业的设计(例如:案例分析报告、小组案例讨论报告、案例心得报告)等。教师还要构思案例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反应,思考如何给予回馈反应的问题。

4.实施教学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主要工作:(1)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多以口头描述、文字叙述、多媒体展示、真实情境表演等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知使学生尽快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中。(2)确定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我认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优缺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可以与其他教学法混合使用。根据《幼儿园课程论》的学科特点,我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方式:方法一,先进行案例教学,刺激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思考,再把在案例讨论时的观点和主张与后来讲述的理论和原则做一一对照和比较;方法二,先用讲述法教学,再使用案例教学,即学生先了解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后,再呈现案例,针对案例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或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三,先用讲述法讲解一部分原理知识,随后使用一则案例,再讲述另一部分原理知识,施以案例教学,最后总结。(3)做好相应的课堂组织工作。例如,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分组案例讨论的实施程序和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同时在学生讨论时巡视,小组分组案例讨论之后,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对下一次讨论的改善建议和补救措施。

5.课后撰写分析报告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反思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课后,教师会安排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做相应指导。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

1.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先要了解学生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当学生课堂反应不积极时,教师才能迅速找到原因,如,该学生是在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时感觉到不适当和不安全,还是因为不习惯于表达自我的想法,或是因为胆小,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等等。只有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找出方法帮助学生跨越各种困难的鸿沟,积极参与讨论。

2.教师是倾听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认真倾听和理解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教师还应利用一切方法促进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重述学生已说过的话或说出所知道的事实和意见,使案例讨论顺利进行。但要注意,老师的重述旨在对讨论的议题做更清楚的阐述,而不是下定论,不应增加学生发言的内容,更不应对学生的观点提出同意与否的意见。

3.教师应该对教学不断反思

实施案例教学,会遭遇到许多的问题或困难,为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促进专业性成长,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例如,我确实熟悉整个案例了吗?我是否已查阅并深入地思考过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我是否已经思考过所探讨议题的有关解决方案?我怎样做会更好些?我是否做错了什么?我应该怎样改正错误?……这些反思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4.师生间应是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

对案例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时师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平等对话,这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可以说,师生的合作交往关系是关乎案例教学法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我以案例教学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初步尝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素质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这样的教学尝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教师可能缺乏案例讨论的技巧和经验,难以应付开放和多元的讨论方式;学生人数众多,无法让多数人畅所欲言;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未能有效针对案例议题深入讨论,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台湾]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

参考文献:

[1][台湾]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艳岭.试论案例教学法[J].北京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9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