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十篇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十篇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8:57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1

关键词:电影音乐;叙事功能;以《迷墙》为例

   电影是视听艺术,其画面与声音始终都是众多电影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存在的声音之一,其地位不容小觑,但至今学者们对电影音乐的功能界定还都表述不一,戈伯曼将电影音乐理解为“听不见的旋律”。a.柯普兰提出了电影音乐配合银幕的五个基本方面,大量的文献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对电影音乐做出了角度各异但却深入其里的解读,这些前人的成果为我们今日认识、研究电影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但笔者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后发现,有关电影音乐功能在特定影片中发挥作用的详尽分析还相当稀缺,相当一部分有关文献多采取简短的说明性表述方式,并始终以探究理论和历史为目的。这说明电影音乐的研究成果更加集中于抽象理论、观念的获取,而从抽象到具体的验证与应用还尚待推进。因此,笔者就在前人对电影音乐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选取电影音乐叙事功能这一角度,以具体的电影作品《迷墙》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力求对其中的音乐叙事功能做出较为深入的解读与探究。

1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与《迷墙》

1.1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

伯嫚将其定位为“听不见的旋律”后,根据这一概念,不少研究电影音乐的学者都将电影音乐视为以一种听觉形式服务于电影叙事的电影元素之一,由此也引发了有关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众多深度解读与延伸。早在1949年,a.柯普兰就曾提出了电影音乐配合银幕的五个基本方面:(1)营造令人信服的时间与地点的氛围;(2)预示人物未表达的情感或心理状态;(3)作为一种模糊的背景补充行动的不足;(4)为剪辑提供一种连续的意义;(5)强化场景的戏剧性效果,并最终以情感来使该场景臻于圆满。这五个基本方面实际上就是对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细分。而随着时代的前进,电影的千变万化使得对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述说有了新的面貌,如彼得·拉森所著的《电影音乐》一书中,提出了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体现在强调电影中“时间和空间”、“事件”、“”以及“叙述者”这些元素。在笔者查阅的众多学术论文中,电影的这一功能常常被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对表达主题的深化及内容的概括;②对故事环境及景物的描绘;③对刻画剧中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④对内心世界的渲染及情感的表达;⑤渲染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在具体研究中,由于研究文本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笔者在对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研究过程中,就先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后,结合将要具体分析的影片案例对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做出了如下划分:功能一、交代时空背景;功能二、刻画人物;功能三、构建故事情节;功能四、渲染气氛;功能五、揭示或强调主题。

1.2 案例介绍——《迷墙》

《迷墙》是根据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录制于1979年的同名音乐专辑拍摄的电影。电影由导演阿伦·帕克拍摄于1982年,编剧是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成员罗杰·沃特斯。影片讲述了一个叫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明星的成长历程,由于在他年幼时父亲因参加二战而被夺取生命,他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缺少父亲的成长环境以及教育机制的死板僵化等原因使得这个男孩慢慢变得消沉,且逐渐走上了吸毒的不归路,最终陷入疯狂的精神状态。这部作品不仅在故事上讲述了一个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摇滚明星的曲折历程,还将音乐贯穿于始终,以至于此片被人们称为是mtV式的电影。影片曾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Filmaward)的最佳音响和最佳原创歌曲奖,可见电影音乐在此片中的运用得到了该领域的权威认可,是相当震撼与成功的。因此笔者认为以《迷墙》为例,来探析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具有一定典型意义。此外,将《迷墙》作为分析的案例,也有利于此后的电影制作者在运用电影音乐叙事功能时可以从这一成功案例中获取灵感,本文内容即可作为参考与借鉴之用。

2 电影音乐叙事功能探析——以《迷墙》为例

2.1 交代时空背景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在交代时空背景这一作用上常常体现在电影的开头,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可被观众感知的叙事时空环境,以便展开故事情节。在《迷墙》中,这一功能的体现也是如此,通过音乐的内涵来向观众展示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在影片开头,摄影机低角度拍摄旅馆的走廊,此时的背景音乐是舒缓的女生歌唱,音色类似于从电视或留声机里传来的一般,旋律是20世纪70、80年代较为流行的风格。从之后的画面内容观众可以得知,这段音乐的确来自于主人公观看的电视,属于是故事内部的音乐。音乐中的风格特点交代了主人公所处年代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音乐歌词所用语言可以得出是发生在英国。可见音乐在此的叙事功能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观众在之后可以推算出主人公其实是二战尾声时出生的,这与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反战主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故事继续下去的大前提。

2.2 刻画人物

2.2.1  标记人物关系

影片进行到17分钟时,小男孩平克·弗洛伊德放学回家,走到母亲的房间里偷偷翻看柜子里的东西。这时与情节配合的音乐《anotherBrickinthewallpt.2》旋律与在影片开始第2分钟时播放的音乐《anotherBrickinthewallpt.1》旋律大体相同,但那一片段的画面内容却是在讲述一位二战战士正在为即将面临的战斗做准备—擦拭手枪并上子弹。那么这两段相近的旋律在此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在小男孩场景中的音乐歌词中显示“爸爸漂洋过海,留下的只有一段回忆,一张家庭相册里的快照。爸爸,你还有什么给我?总共,那只是墙上的一块砖,总共那只是墙上的一块砖。”可见,电影中的音乐已经透露的片头那个二战战士就是现在这个小男孩的父亲。接下来的画面内容中小男孩穿上父亲的战服,在镜中出现了他与父亲的影像,这更印证了两人的父子关系。在此,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体现在利用相似的旋律以及直白的歌词内容对人物关系进行标记,从而给观众提示。

2.2.2  刻画人物情绪

在电影作曲家谈到他们自己的实践时,他们常常指出,音乐不仅仅强调了已经在影像和对话中呈现出的结构和含义,而且也附加上了含义,特别是音乐准许观众接近人物的主观感觉。”正如彼得·拉森所说,电影音乐在作品中拥有让观众直接体认故事人物感情世界的叙事功能,观众可以通过对电影音乐旋律、音色、节奏等特征的感知,获得对其中人物的性格与情绪的感性认识。在影片进行到第66分钟时,主人公平克·弗洛伊德昏迷在房间里,电影音乐是沉重的管弦乐作为配乐的歌曲,歌词内容“没有伤痛,你步步后退,遥远地平线上轮船袅袅升烟,你只是在浪里穿越。你嘴唇轻动,我却听不见你的语言。孩提时我用眼角飞快地一瞥,转身去看,它已走远,如今我无法与它有关。孩子成熟了,梦想逝去了,我的感觉麻木了。”哀沉的旋律与演唱者犹豫的唱腔结合,加之画面中主人公昏迷不醒的景象,给人一种极度迷惘、失落的感觉,这些正是在诉说着主人公此刻绝望、麻木的心理活动,听到音乐的观众仿佛能和主人公有等价联觉的反应,不自觉地进入了主人公的情绪世界。

2.3 构建故事情节

2.3.1  暗示情节

电影音乐暗示情节是比较常见的叙事功能之一,其通过旋律、音色、节奏的特殊处理与画面相映衬最终达到暗示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的目的。例如《迷墙》一开始,平克·弗洛伊德的父亲在擦拭枪支时,画面配合着慢节奏的鼓声与低沉的人声合唱,给观众一种此人将要做一件不平凡的事的心理预期。而接下来的电影画面恰恰印证了这个预期就是参加战争。可见。故事的情节发展趋势早已在音乐中被潜移默化地转达给观众。

2.3.2  控制节奏

任何类型的音乐都是有节奏可循的,特别的音乐节奏加诸画面内容将给情节的描述带来新的含义,或者是更加强调了情节的意义。影片进行到第24分钟时,情节内容是想要讲述主人公平克·弗洛伊德曾遭受呆板僵化的教育残害,画面中学生们一个个没有生气地走在一个工厂操作平台上,最终变成了标准化的产品,没有个性可言。此段情节被配以节奏性很强的音乐,画面中学生的运动与音乐节奏相配合,更显得这些孩子被迫按照施教者的拍子行事,行动也更显得呆板化、统一化。电影音乐在这里控制了情节内容的节奏,为故事情节意义的建立赋予了更容易被感知的“音乐细胞”。

2.3.3   渲染气氛

渲染气氛一般是运用声画统一的原则,为画面配上气氛、情绪与之相同的音乐,是画面所展示的气氛得以强调,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在《迷墙》第40分钟,画面表现年轻一代迷乱的生活,充斥着性的冲动。在这里,背景音乐与画面情绪达成统一,快节奏的音乐与时尚的旋律使画面中的行为更显出位与放纵,欲望四溢的气氛被音乐烘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2.3.4强调主题

电影是利用视听语言诉说某个主题的艺术作品,人们往往更加专注于画面对主题的揭示,却忽略了电影音乐对电影主题的作用。电影音乐在对主题的强调上有着突出的作用。它是通过旋律、歌词等元素的相互配合完成这一功能的。如《迷墙》中第19分,白鸽飞上天空后演化成老鹰,其后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战中对人们生活的摧残。此时,电影音乐的旋律是哀伤的,弦乐的特殊音色更平添了几分凄凉,加之人声合唱的苦涩内蕴,已经从听觉上让画面想揭示的反战主题得到了深化。再观此段音乐的歌词:“你可曾看见惊惶的人们?你可曾听见炸弹的轰隆?你可曾想过当伟大新世界的豪言在湛蓝的天空下展开,为何我们必须寻求庇护?你可曾看见惊惶的人们?你可曾听见炸弹的轰隆?火焰早已远离,痛楚仍徘徊不去。再见,蓝天。再见,蓝天。”歌词是让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联想,是对人们对战争思考的质问,听懂歌词的人会不禁将画面的内容与战争的残酷再次结合,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战争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巨大伤害,影片的主题又一次被强调出来。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2

关键词:音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一、发现音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最早接触到英语课堂上的音乐是在2000年,是在湖北省武汉市进行的一次“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比武大赛”上。有一名上海的英语教师在课前的热身阶段,让学生们齐唱了一首奥斯卡获奖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eidelweiss”,虽然只是短而简单的一首儿歌,但是它带来了快乐自由的课堂气氛,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发现我们使用的广州版英语教材“Successwithengliah”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首与单元内容相关的歌曲,只是大部分的英语老师都忽略了它。我还发现中学生们很喜欢唱一些英文歌曲。我不禁开始思考: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如果利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把它带进课堂,一定会很受学生的欢迎,可以在课堂中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英语课堂上有大量的学习任务,引入音乐的切入点在哪里?怎么样结合才适时适度呢?

2006年10月到12月,我在英国参加了两个月的英语教师的培训学习,亲身经历了很多充满音乐的语言课,才知道把音乐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在英国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教学手段。通过专题课“musicinenglishteaching”,我了解到音乐可以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很多的作用,语言老师们可以自主地找到切合点,灵活自如地用音乐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下面是两个音乐在语言课运用的课堂案例。

课堂案例一

教学地点:Saintmary’sCollege

学生:25名中国教师

教学内容:口语课

座位安排:分成五大组,每组五人围坐一张大课桌。

教学过程:

1.导入:你做过梦吗?梦分为很多种(恐怖梦,预兆梦,,荒诞梦……)

2.同学们在自己组内自由讲述自己做过的梦

3.每组一名代表发言,把自己组员们的梦与全班其它组分享。

4.两首小诗:“theimpossibleDream”

5.老师边弹吉他,边教唱一首歌“theimpossibleDream”

反思:老师整节课围绕一个“梦”的话题,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开口讲英语,有分组讨论,有全班发言,有朗诵诗歌,音乐出现在课堂的升华部分。当老师边弹吉它边教这首与“梦”有关的励志歌曲的时候:“...todreamtheimpossibledream.toreachtheunreachablestars...”我们对梦的理解有了深刻的情感体念,“dream”有时可引申为理想、抱负。

课堂案例二

教学地点:约克市语言培训中心

学生:25名中国教师

教学内容:听说课①

座位安排:分成五大组,每组五人围坐一张大课桌。

教学过程:

1.导入:“Canmusictellastory?”

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自由想象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想象可能的情景甚至故事描述出来,与小组同学分享。由此得出“音乐里面是包涵有故事情节的”。

2.每名学生都有一张印有歌词的纸,看这首叙事歌②的歌词并观看这首叙事歌的mtV,改正歌词中的错误。

3.回答一个问题:whoistellingalie?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这首叙事歌的大意。

4.分成三人一组,分别扮演证人、警察、杀人犯,根据歌词提供的故事情节,编对话并表演。

5.小游戏:用歌词来回答问题

(1)全班每人唱任意一句英语歌,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两名学生,一名扮演记者,一名扮演影星,记者提一些采访常问到的问题,影星必须用黑板上的歌词回答,结果,这个对话超级搞笑。

interviewer:Howoldareyou?

Filmstar:iamabigbiggirl.(歌曲“BigBigGirl”)

interviewer:whatdoyouusuallydowhenyouarefree?

Filmstar:wheniwasyoungilistenedtotheradio.(歌曲“Yesterdayoncemore”)

interviewer:wouldyouliketotalkanythingaboutyourfamily?

Filmstar:wehavejoywehavefunwehaveseasoninthesun.(歌曲“SeasonintheSun”)

反思:在这节听说课上,老师完全以音乐为材料,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还通过表演短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最后的轻松游戏,都是把唱歌和口语对话结合起来,带来妙趣横生的效果。我由此得到启发,音乐里有故事、有口语、有对话,还有快乐,它可以作为英语教学的材料。

另外,我们还实地观摩了一些小学的语言课,音乐、舞蹈、表演在课堂上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老师们很擅于把新教授的单词、句子用学生熟悉的旋律编成歌曲,课堂的后半期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唱歌、跳舞或者表演,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来巩固操练教授的新知识,课堂也因此而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二、研究音乐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老师擅于适时地利用音乐,创造性地改编音乐,自信地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这对英语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对学生却起到了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还能提升个人魅力。

英国教育家Gardener早在1983年就提出著名的教育观:“teacherscoulduseeightintelligencesintheirteaching,theyarelinguistic,logical-mathtenatical,spatial,bodily-kinesthetic,musical,interpersonal,intrapersonalandnaturalistintelligence.”③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具备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和运用到八种智慧和技能,其中就包括音乐智慧。面对一个多才多艺、敢于展示自己的老师,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开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念的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产生。

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利用中小学各学科进行美育也是新课标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如何找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是新课标对老师们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基于这两点,把音乐带进英语课堂教学就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此,我们在英国老师的指导下专门学习和讨论了“musicinenglishteaching”这一专题,知道音乐在课堂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Gap-filling.听力材料。

2.Singing.学唱歌曲。

3.warmup.导入。

4.endofactivities.升华学习内容,如上案例一。

5.Creatingatmosphereandmood.营造气氛,消除学习疲劳。

6.Role-play.口语材料,配乐表演。

然而,活动教学的设计原则之一是灵活性,音乐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以上六种,老师应该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课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比如:我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刺激学生开口讲英语,比如运用实物、图片等。何不尝试让学生闭上眼睛凝听一段大自然的纯音乐,鼓励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画面中的人、物、风景怎样用英语表达出来。

教法适应学法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英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语言实践活动情景和话题的创设者、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及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帮助者。

三、把音乐带进英语课堂的实践研究

通过大量的观摩、学习和反思,我大胆地尝试把音乐带进课堂,在学习别人的方法的同时,还结合学生的喜好进行了改革创新,让音乐活跃课堂。

1.两周学唱一首新歌。在教室的电脑里,我安装了千千静听,选择了一些适合学生的英文歌,词曲同步地播放,学生们可以像唱卡拉oK一样地跟唱。我们课前热身也唱,课间学习累了也唱唱。耳熟能详,积累下来,学生们能唱很多完整的英文歌曲了,当然也理解和熟记了歌词。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也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及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主动去搜索发现好歌,并向老师和同学们推荐,这何尝不是一种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呢?

2.调节课堂气氛,形成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念,保持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课上,学生们最开心听到我说:

“maybeyouaretirednow,let’ssingasong.”

“todaytheenglishclasswillbealittleboring,ifyoucandowell,iwillletyouenjoyanewsong.”

“nowwewillhaveacompetition,theloserwillhavetosingasong.”

学生们往往觉得英语要背的东西太多、太累,语法太严格,这些不好的学习情感体念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英语老师们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和后进面大的问题。适时地在课堂上引入音乐歌曲,起到了调节神经紧张、愉悦身心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之一就是教师要有寓教于乐的能力。

3.扩大词汇量,丰富句型。歌曲中的单词、句子很多都是很常用的,与生活很贴近的,对于写日记、作文都是很适用的。在欣赏或者学唱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板书几个常用的词语或句子,要求他们记在自己的单词集里并大胆运用。比如说pillow,quilt,encourage,braekone’sheart,Don’tgiveuponhalfway,soul等都是从歌曲中学到的。在学生的日记中经常能看到从歌词中“借”来的词语。

4.学语法。歌词中有句子,句子中有语法,对于学生来说,歌词中的语法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因为音乐是一种时间性较强的形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英语老师都知道,评讲练习和语法的时候是很枯燥的。然而,有了歌声和音乐就不同了,因为我们的语法几乎都能在歌曲中找到。在评讲练习或者教单词短语的时候,我和学生总会很容易地联想起一些相关的歌曲,他们会跟我一起大声唱出来,课堂总会因为这些“小插曲”而活跃振奋起来。比如,以下歌词中的语法可以让学生们记得很牢。

iwonderhow,iwonderwhy...(引导疑问句作为宾语从句的词语都有“疑问”的意思,例如wonder,ask,notsure等)。

whereveryougo,whateveryoudo,iwillberightherewaitingforyou.(wherever,whatever这两个词语没学过,但是通过这个歌词,学生学会了它们并知道怎么运用。)

Flywithmejustlikeabird.Gowithmeintheperfectworld.(介词like的用法,后面跟名词)

有一次,在完形填空题中,有一个题目要在joyful,joy,joyfully中作选择,这些单词目前都没有学过,但是学生们能很准确地得出答案,为什么?原来是一首他们记起了歌词“wehavejoywehavefun,wehaveseasoninthesun”,推断出joy是一个与fun(已经学过的单词)的词性和意义都差不多的词,那么它应该是一个名词,意思是“快乐”,学生对歌曲的喜爱和联想推理能力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5.做听力。听歌填写所缺的单词,或者听叙事歌后,对有关歌词内容、大意方面做选择题,是到目前为止最受学生欢迎的听力练习。在学唱新歌前,我通常会先让学生做有关歌词的听力,让他们更仔细地去推敲歌词和句子意思,再跟唱几遍,学生就学会了。

6.培养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中的音乐让那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找到了自信和希望,因为在唱歌学歌方面他们不一定比别人差,我这种新的尝试,让部分厌倦英语课堂沉闷死板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大量的事例和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音乐美术等审美能力与智力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学认为,应重视培养初中生道德利益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2006年,我校举行“英语晚会”,我的学生因为有了平时的锻炼和表演唱的基础,很多学生都争着想上台表演,最后他们别出心裁地自创了歌曲联唱、口语和表演为一体的舞台剧,夺得了第一名。

2007年冬,在广州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期总结会上,我被推荐到市21中上了一堂展示课,课文内容是关于“pandas”。在课堂的后部分,我为学生们唱了一首《熊猫》,并鼓励他们由这首歌展开说话。我的歌声引来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由这首歌谈到熊猫的习性、现状,以及如何救助大熊猫等,说出的许多精彩句子更是令听课老师们感到惊喜,这就是音乐给课堂带来的活力。在后来的评课讨论中,有些听课老师肯定了我的这一做法,也有老师提出“如果能把这首歌改成英文版的就更完美了。”

值得肯定的是我适当地在英语课中引入音乐给广大的英语老师们创设一个反思讨论的平台,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创新。音乐和英文歌曲是英语活动教学法中最动听的音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掘自己和学生的音乐潜能,让音乐走进我们的英语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让英语学习更快乐,让学生情感体验更深刻。

注释:

①听说课,其实这节课是在研讨专题“musicinenglishteaching”,老师旨在以一堂课为例,引导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音乐可以发挥很多的作用。

②叙事歌:这首叙事歌的内容是在一场凶杀案发生以后,警察、证人、嫌疑犯各自的供述的内容。

③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它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108-109,165.

[2]傅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96.

[4]沈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84.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3

小切入,大叙事

党教片由于时长相对较短,在有限的篇幅里想交代完整一件甚至多件叙事,的确是有难度的。因此,党教片的叙事方式最好不要“按部就班”地从来龙去脉开始说起,而是应该选择一个叙事切入点,直接进入主体叙事,这样才能提高叙事效率,而且还可以使故事显得极为生动有趣。

具体原则:一、选择切入点必须“灵活新颖”,要尝试“新鲜的切入”,避免落入常规叙事的窠臼,这样才能在开篇就迅速吸引观众的兴趣;二、切入点必须是直接反映全片主题的,那些和主题无关或关联甚小的叙事切入点,再精彩也毫无意义;三、切入点最好也是叙事的关键点,这样才能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党教片《老张的梦》一开头就引述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北京遭遇沙尘暴,政协委员姚明双唇紧闭、眉头紧锁步入人民大会堂时的形象被当天各大媒体作为花絮,“生态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话题”的新闻报道也随之铺天盖地。通过这一个具有公众关注力的切入点,引出主人公张春银在北京周边最大的粉尘起源地――张家口安固里淖治沙的故事。这样的切入点很“借势”,可谓迅速介入了全片的整体叙事,而且最大程度地彰显了主题。

小悬念,大期盼

党教片要学会讲故事。那么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悬念无疑是最巧妙的手段。通过不断地设置悬念,激发出观众的期盼心理,并营造出“一波三折”的气氛,引导观众始终集中注意力去迫切寻求答案;而正是在不断揭示答案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全片的叙事,且使全片的节奏也显得极为紧凑。

具体原则:一、悬念的设置要合理。哗众取宠的悬念只会让观众失望,认为被“愚弄”,从而丧失对片子的观看兴趣。二、悬念本身要具有生活性,从基层党员群众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选择,这样观众才觉得亲切。三、悬念还应与主题紧密相关。和主题关联不大的悬念,尽管可能很有趣,观众也许会看得津津有味,但实质上对全片并无帮助,反而会冲淡主题。

党教片《筑梦月亮山》在描述主人公陈晓明在志愿期满后的抉择、山中遇险的经历、与父亲的情感纠葛、以及迎娶大字不识的苗家女子等情节时,采用了大量悬念的营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将其十年支教生活的经历和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以悬念式的结尾,让观众对其选择终身留教的梦想充满了期盼。

小细节,大形象

绝大多数党教片本质上都需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人物片、工作片。那么塑造人物的法宝是什么?自然是细节。要想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避免“脸谱化”,就要充分运用心理细节、生活细节、性格细节等去刻画,并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从而让故事更好看、更吸引人。

具体原则:一、细节必须真实。只有真实的才会感人。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如果“露馅”,反而会成为片子最大的败笔。二、细节应该具有典型性。要把人物身上那些最具个性的特质突出放大,这样才有助于形象的鲜明。三、细节应具有生活气息,能够引发出观众的共识或共鸣。四、细节应具有情感性。洋溢着充沛情感的细节才最能升华主题。

专题片《待到烂漫时》介绍的是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郭碧玉一心在基层奉献的事迹。为了塑造好郭碧玉的形象,通过她被母校老师训斥“不要照搬书本”、自己登门做思想工作群众“听不懂”、参加“七一文艺会演”前梳妆打扮、光着脚到田排涝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将一个初出校门、经验不足却能迎难而上、扎根基层的时代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人印象深刻。

小解说,大同期

一般来说,党教片都是有解说音和同期声的。解说音侧重对电视画面的补充、强调,带有主观倾向;同期声则是对故事现场声音的客观真实记录,能更直接更鲜明地表达立场。党教片注重纪实性,因此应更多地强调和体现“客观记录”这一原则,同时不得不承认,解说音是嵌入式的,或多或少会影响全片叙事的完整性。所以党教片应多些同期声、少些解说音。

具体原则:一、多用不等于滥用。同期声应起到叙述故事、烘托氛围、升华情感、凸显主题等作用,对上面任何一个目标都实现不了的同期声,应坚决舍弃;同时,同期声应遵循“单一性”原则,尽量杜绝“同质化”的同期声出现。二、少用不等于不用。对于同期声确实解决不了或虽然能解决但效率很低的问题,比如场景信息交代、人物背景介绍等,还是应用解说词来完成。

党教片《小村唱大戏》,通过多处运用演出节目的现场同期声,生动活泼地交代了南庄这个小村在射阳县南庄村党委书记茆福兴的带领下组建农民艺术团、营造文明乡风唱响农村发展大戏、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事例。为了营造出全片的乡土气息,片中大量运用了淮剧的同期声,现场感强、真实自然、入情入理、寓教于乐,使得全片极富感染力。

小元素,大效果

党教片也要讲求可视性,追求尽量完美的艺术效果。当下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一个不具有可欣赏性的党教片,是不会讨喜的。这时不妨利用一些小技巧或小元素如音乐、音效、字幕、特技等后期编排手段,来好好为片子“补妆”,从而增强视觉和听觉效果,毕竟大的技巧或元素往往成本高、用时长,并不符合党教制片的实践需要。因此说,利用巧妙到位的小包装来充分提升全片的艺术效果,可谓事半功倍之举。

具体原则:一、不能为了用而用。配乐、音效、字幕、特技等小元素,要根据主题需要、作品风格、故事情节、画面节奏等来合理使用,不要滥用。二、用的时候要把握好度。小元素绝对不能冲淡整体效果。比如配乐往往一铺到底,让观众莫名所以;音效故作惊人,让观众觉得突兀;字幕过于醒目,影响了画面主体的表现;特技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等等。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4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5

信息技术(iCt)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约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审视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似乎与19世纪时的形态没多大差异:学校教室中的教学场域仍被以教师为导向(teacher-centric)的知识传授活动主导;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工具仅是教师的口语教学辅助媒体(didacticmedia)。在这种模式下,教育的本质无法产生巨大的变革,更无法发挥“互联网+教育”应有的精神!世界各国已在呼吁改革中小学教育的经营与运作模式,强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效能,进而培养未来主人翁的21世纪关键能力。“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就是主题探索课程(project-basedLearning,pBL或项目学习)结合互联网应用而提出的新概念,旨在通过具体的实施构想,让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的环境中发挥破坏性创新的功用(disruptiveinnovation),让中小学的教育本质彻底翻转成培育21世纪关键能力的动能。

所谓“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即在现行以班级教室为学习场域的主题探索课程之上,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并将学习的环境由实体教室扩展至云端网络的虚拟世界,以便充分运用虚拟学习社群功能的一种学习策略与型态。因此,更具体地说,“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的主要精神便是混成式学习(blendedlearning)的展现。混成式学习是一种充分运用网络学习环境(networkedlearningenvironments)的学习型态,它强调学习者导向(learner-centric)的学习活动设计与社会建构学习理论的运用。在混成式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展现其主动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而学习活动中的互动对象与同侪关系不再局限于同班同学,已扩展至网络世界中的虚拟学习社群。混成式学习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差异性,如下表所示。

主题式探索学习的特色

主题式探索学习模式(project-basedlearning),又称专题或项目学习,是融合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学习策略、探索式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与专注式学习(engagedlearning)精神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strategy),它应用了建构学习理论的概念,且具有学习者导向(learner-centric)的教学设计本质,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体特质,因此,无论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主题式探索学习目前都是受重视的一个教学设计专业领域。

主题探索课程强调学习活动应以问题为导向,而学习主题的规划与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切合学习者的生活情境(authenticity),以便学习者由实际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习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从教学策略的层面来看,主题探索课程是一种以主题研究为导向的“做中学”学习活动,它一般以呈现问题作为开始,引导学习者通过资料搜集、知识探索、与人际互动等来解决问题。在主题探索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犹如一位知识探险家,与一群各具专长的探险老手在互联网中做知识探索,而探索过程便是建构知识的基础。

主题探索课程在实施时有五个要素及其程序:

(1)呈现学习问题与情境:将学习主题以生动活泼的情境与问题的体例来呈现。

(2)讨论解决途径:将学习者分组,并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讨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寻找资料:根据讨论后的共识,进行问题解决方案之资料的搜集工作。

(4)尝试解决问题:学习者分析与整理搜寻到的资料,并尝试利用现有资料来解决学习问题。

(5)呈现学习成果:每个小组完成活动任务之后,将成果展示出来让其他人观摩评量。

透过这样的程序,学习者将可反复地与同侪讨论与观摩,进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而根据相关学术研究的结论,在学习成效上,主题探索课程的学习模式不仅比传统的教学讲授模式要好,而且符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的诉求

主题探索课程的概念起源甚早,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虽然主题探索课程的功效已获得印证与肯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与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混成式学习的概念日渐成熟,再加上世界各国对问题解决能力(ComplexproblemSolving)、独立思辨能力(Criticalthinking)、团队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沟通协调能力(Communication)与创新能力(Creativity)等21世纪5C核心能力的重视,现有的主题探索课程模式暴露出以下两个缺点:①学习活动中缺乏优质的合作学习活动与人际互动;②学习历程中未能善用信息技术的沟通与知识管理功能。

为了改善这两个缺点,“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除了具有主题探索课程原有的特质外,还强调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应导入或强化以下数项新元素或功能:①互联网学习环境与虚拟学习社群;②合作学习机制;③数位学习历程档案(digitalportfolio)系统;④数位叙事(digitalstorytelling)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最主要的精神,是其学习环境的提升与调整,即所谓网络学习的发挥与学习社群的运用(learningcommunityofpractice),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将主题探索课程实施的场域,由传统教室或校园的实体环境扩展至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中。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师在学校教室中应用主题探索课程,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以及社会对多元化学习模式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鼓励将主题探索课程的应用向混成式学习的模式迈进。但混成式学习的实施必须有网络学习环境与平台的支援,所以在实施“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时,我们必须提供教师与学生虚拟教室的工具与环境,让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另外,我们不但让学习者可在各自的数位学习历程档案(digitalportfolio)中整理与管理自己的学习作品或作业,而且必须强调合作学习机制的运用。例如,小组的在线编组与管理,以及合作学习日志(collaborativenotebook)等工具的提供,旨在让主题探索课程更易于落实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而促进学习社群的分享、同侪互评与反馈等高层次的学习行为。

“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将狭隘的传统教室学习空间及场域,延展至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互联网云端,让深度的合作学习与学习社群功能有发挥的机会,更让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理想得以实现。

由于主题探索课程的本质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推广应用上,即使有了上述的强化措施,教师仍会觉得主题探索课程的概念过于抽象,从而产生困惑或陷入抓不到精髓的困境,如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学生呈现学习作品并进行分享与学习评量,如何适切地将学习活动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等。为了解决上述这些在推广应用上的实际问题,并让“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学习模式的精神得到具体落实,在实施策略上,我们必须再引进数位叙事技术的概念。

数位叙事技术的意义与内涵

数位叙事(digitalstorytelling,DSt)是一种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某项事件或主题之记录(documenting)、处理(process)及产出(production)的技术(technology)。换言之,数位叙事技术是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影像、声音、录音及自我旁白陈述,将作者想记录的事情、经历或任何想发表的意见与看法,汇整成一部视讯短片。所以,数位叙述技术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它结合了图片、影像、视讯画面、故事内容叙述(narration)、背景音乐等数位媒体应用,并加入作者本身针对某件事情具有的独特洞察力、见解、想法、批判思考或经验传承等。在数位叙事的作品中,作者可透过口语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将某个意念或事件转述出来。这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新形态的简报模式,更是知识建构与交流的工具。

更精确地说,数位叙事的作品是一个简短的影集,作者利用计算机编辑及影像汇集来完成数位影片。在数位影片中,作者需要针对角色、场景、事件发生或经验等,产生敏锐的观察力并透过影像、音乐、录音及声音等元素,赋予作品栩栩如生的生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不只是数位作品的展现,数位叙述技术能更进一步地让作者的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等以数位媒体为媒介做多元化的呈现。

因此,数位叙事技术是以建构学习理论为基础,用以激励学习自省过程(reflection)的工具,并培养学习者在21世纪应具有的素养。就学习理论而言,它协助学生建立自我的价值观与独立思考能力;就科技应用而言,它具有强化科技运用能力及资源分享的两个角色,因为它除了协助学习者运用多媒体呈现他们的作品,发挥媒体创造能力外,还可建立个人学习历程档案,进而透过网络将作品与大众分享。

数位叙事技术的应用,目前已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界蔚为风潮,不但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教师研习营举目皆是,而且许多专业团体和推广中心相继成立,不少学术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亦大加推崇这项技术的教育性价值。

许多实例与研究结论指出,数位叙事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创作之特色,为教师与学生所喜爱,并具有整合教学策略与强化学习质量之功能,因此,若能在主题探索课程实施当中,运用其记录、分享、反思的独特角色,应能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并实践21世纪5C核心能力的新教育需求。

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6

一、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感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这时候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领悟歌曲的内容就会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而这种“滋味”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

1.叙述故事情境法。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唱中能够有感情地歌唱。

2.配朗诵激情法,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7

摘要:意与象是对应的范畴,艺术作品中意指精神,立意,气质,风格等;象则指一切可见之物。电影中的意象手法在多被理解为制作环节里,导演或团队出于让情节更加灵动传达隐晦内涵的技术——运用画与音的合作,产生出大于影像其本有含义的气韵。这一领域的套路被电影发烧友狂热追从,且成为众多热门导演的风格座标。在电影生产链中,意象表达的模式和技巧,挑战其固有规则,而创新手法是电影文化的学术研究及大众互动的推动力。本文从意象原初典型表现展开,分解其能指和所指,并提出脱离叙事后的意象材料的发展道路——电影中的音与画在意象表达上的综合实力。试图从其中找到意象流变的导向与电影导演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

意象电影音画隐喻

中国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4-04

一“象”的独立先行

1单一图形符号——最规范的意象表达

传统意象的核心有两头,一个是所指,一个是能指。画面图形代表着所指,而经过导演加工传达的整部电影,成为观众理解的画面所指的能指途径。这一概念在电影表达手法中处于稳定地位。

1.1穿越时间的“手指相接”

人类历史中的著名意象——“手指相接”即为所指.而能指则是随着不同电影对其诠释得以体现,不论能指的“意”是否干变万化,这一“象”所展示的都是人类对于“关系”的态度,由于“象”的基本不变,才使得“意”更加生动。米开朗琪罗的《上帝创造亚当》是人与神的信仰关系,西方文化中亚当被上帝赋予生命寓意着人类连通大我,建立信念之源的认识。斯皮尔伯格的《e.t》诠释人类与外星的友情关系,寓意着外在的美好来源于人类内心对友谊的纯真渴望。《来自星星的你》席卷亚洲,是通俗文化对于经典文化的致敬关系,剧中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再冷艳逼人,也不得不拜倒给人类娱乐精神。(图1)

手指对接的意象走下了神坛,迎合了时下大众的娱乐心态,成为服务于叙事剧本中的噱头。这样的手法通过调侃,回溯经典,上升到信仰,打通了时间的筋脉,是游离在人类思考中对自身,对历史,对宇宙宏大关系的动力体现。

1.2昭示个人意志的“命运之轮”

相比具体动作形态,具体的“物形态”也是图形意象的重头戏

《消失的妻子》电影内容的主要意象“猫”的含义被大众求问不息,这来自女主人翁amy控制欲望和意志体现;同类的手法—命运之轮,也以单一的图形意象成功旅行在电影世界中。它流经了童话故事中纺锤与车轮的诱惑,造访了黑泽明的电影魔咒,跳入迪斯尼动画影片中偷偷窃笑,其深刻时间的宏观概念席卷男女老少,成为人类敲问自身长久主题。(图2)

从上可知,表现个人的意愿与命运的对立与互动,是意象传统手法的最大本分。

2单一视觉属性贯穿多重形态-——中求变的意象气韵

图形在影像暗喻上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形态上,也体现在其他的视觉属性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颜色。颜色借助不同的物体发挥其自生特点,恰当的表达方式为“随过程转变”的意象传达提出更好的方案。随过程转变的意象,对应创作者表现内容或角色深层次的意图。相比单一的意象可以一碗水端平的意图,时间动态逐次演变的意图概念更加精妙灵活。常常描摹外在事件的变化,或观念的成长。

2.1服务叙事的视觉说明书

说到电影颜色的掌控,作为中国人,也许所有人都会想到张艺谋。颜色在他的安排下趋于明显的企图。电影《英雄》中,颜色服从叙事的安排,红绿蓝白作为秦王在不同传说的视觉分类,类似词典说明的体现,是叙事的加强版。但是颜色在其中缺乏视觉思维的联络感,只具备文字思维的升华意义——红色代表欲望,绿色代表理想,蓝色代表真象,白色代表纯真。颜色的自身喻意和意象的流动性被理性强制规范,无法周转,并未与情节和内容产生更多的交织,而呈现与电影本文断层的状态。这里的颜色意象虽然意图清晰、视觉具有张力,又稍显单薄。

2.2超越叙事的视觉诗歌

韩国导演朴赞郁在发挥视觉图像的抽象与具象概念同时,将意图归顺于思想主旨,以此为目标,烘托出叙事无法抵达的意象气韵。电影《斯托克》中,内心隐藏强烈嗜血基因的女孩india,在叔叔的引领和自我内心的挣扎中,最终蜕变成内心渴望的自己。贯穿影片风格的有一抹特殊的色彩:明黄色。(图3)

开篇躺卧在礼盒飘动的明黄色丝带——让我们感知女孩内心的柔软和渴望未知事物的神秘气息,随后的画作是花瓶内部的黄釉纹样——india内心欲念正在被萌芽;明黄漆色校车—一心态的迁徙;india将木质黄漆铅笔插向施暴之人——释放潜力;离开家园的黄漆大道——如道路一般明确的嗜血方向。导演通过巧妙安排,将明显的视觉信息安插在不同材质中,由软到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灵活起伏地焊接在叙事缝隙上。抽象的视觉意象通过包装后的现实形体,与影片角色产生直接互动,成为事件与角色挤压下的情感推动工具,激活了意象的寓意活力。因此,图像的意象能量既能包裹在叙事外壳之中,又余音绕梁在外。二“意”与“象”相杀相存

传统规范的意象理念建立后,意象手法在电影的图形世界吃香喝辣,被追随的一杆粉丝“擦香抹粉”好不快活。但电影意象手法并没有安于稳定的温床,一些导演将意象文化的本质进行内省反思。他诱导意象技术投身在叙事的案板上,再由此案板作为媒介,对意象泛指的所有技术领域进行深度切问和批判。根源是追索这套自卖自夸的手法(设置所指,暗示能指,被观众买账)是否真正具有价值。该举侵入意象的阿克琉斯之踝,让创造出意象便惺惺作态的工作人员无可遁寻。一道闪电劈毁意象的自恋之塔,一缕清风旷肤建立意象新秩序。真是可歌可叹。

下文中将详细阐述能将“意与象之相爱相杀,相杀又相存”使得出神入化的业界翘楚——电影《女性瘾者)-如何做到这样扭曲与赤诚的诠释。

1在叙事中给予隐喻的范例

《女性瘾者》中,年近中年的女主人翁乔伊遭受非人屈辱倒在寒冷尿池里,被好心的男主人翁赛里格曼带回家照料。换上干净的衣物,抚摸温暖的水杯,入进单薄但绵软的床。她开始向这个男人讲述自己身为一个女性瘾者的历程。

1.1一个体验者与一个客观者

乔伊从小深受内心的欲念感召,以自己的方式发起对世间的人性及情欲探索、诱惑、爱情、性、伤害、死亡、信仰,全部从头到脚贯穿于她。这个女人赤诚又不保护自己,尝遍所有荆棘,鲜血淋淋。而聆听者,绅士赛里格曼为一个与乔伊完全相反之人,无法理解人类之情欲,追求理性知识的崇高,并且是一个无性人。经验者与客观学者同处一个房间,这对奇妙的组合,象征着感性经验与客观知识的不同方向。

1.2客观者将体验带入知识的隐喻

在乔伊讲述自己生平时,赛里格曼时不时给予他的见解,这些见解往往精彩得让银幕前的观众啧啧称叹,正是导演安插在叙事中以乔伊的经历对接知识的隐喻之法。因此乔伊内心的追索被赛格里面赋予了人类所有知性审美上的最大观照。比如乔伊年轻情欲的逸动,是鱼钩与渔人在长年生活中的人文解释。乔伊因性而起的音乐创作,是多少音乐巨擎认为的F与B的魔鬼音响。菲波那契数列,黄金比例等概念,在乔伊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诗意般的科学化诠释——人类学,数学,天文,神学,哲学等崇高知识的角度下,乔伊就像一个活的化石,淬炼了人类知识境界的最高领域。一切的痛苦,都暗喻着具有不为人知的知性探索和美感。在这“夜之二人论”中,他们共享着殊途同归的末路神交大联欢。观众也享受到了一次不必去探究,就能深深抓住暗喻原核的知识大解密。(图4)

2角色与隐喻材料互为意象投射

但在这良夜中,对于赛格里曼所给予的人类精华的辞藻搬概念,乔伊不仅没有任何感应,并且认为毫无价值,她的故事无法与一些符号进行有限比照。乔伊代表着宁折不弯的人类开拓精神,并不买账赛格里曼代表的尊贵人类知识。尽管如此,她深深感谢在生命末路中,遇到了唯一一位朋友。

2.1知识对经验的强奸

当女主人翁入眠后,却不知温和的无性人,赛格里曼打开房门,眼光怪异,脱下裤子准备拿自己没有实际功能的男性生殖器官与乔伊来一次性爱的体验。

2.2经验对客观的强杀

未能完全入睡的女主角在已经落幕的镜头黑屏中,通过声效让观众明白:她慌忙开枪杀死了男主角而逃走,影片结束。观众对于结局十分不满,认为如此深刻的电影却给了一个太过刻意人为浮夸结局。并有人猜测此片暗示着男性女性的互相无法妥协的压榨,实为一部女性纳粹电影。

3人物代替隐喻意象的来龙去脉

笔者认为此说法太过偏颇而没有了解到导演真正的用心。男主角赛格里曼作为一个不受世人待见的无性人,为了让自己能受得尊重,而成为了人类知识文明上的高端处守望者。他躲在知识的光辉中,试图在已经被“阉割”的原型中(无性人),企图留有一丝庇护和尊严而保持温和。麦茨认为,男性具有被阉割意识。他代表着用知识解释一切真实经验的意象通道。相比赛格里曼,身为女性瘾者的乔伊也不被世人所接受,但她秉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直面态度。赛格里曼保持置身事外,但知遇乔伊后,他开始向往真实体验。他用诗意的文明注解一个女性的追寻,所解读暗喻材料如同解读人生,但他仍然无法真正理解乔伊的疲惫。正是由于知识无法了解真实经验。受到长期温和面具制约,赛格里曼决定要以这样被阉割的角色形象对女主人公实施象征意义上更为扭曲的审判和曲解——意图强暴乔伊。(图5)

4三层嵌套的意象隐喻关系

导演用布满了隐喻为材料的叙事手段,揭露了以赛格里曼作为隐喻通道的载体——意象隐喻运动本身。乔伊侧暗喻着一切人类的直观经验。导演运用赛格里曼的人格作为隐喻的人格,和代表的隐喻运动,运用乔伊的人格作为一切经验主义的态度和运动。隐喻——知识运动,妄图强暴经验,这一整体的暗语下,揭示了大众深深着迷又无法从体悟到的意象暗语运动实核为——苍白与干寡。

束定芳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从词源的角度看,metaphor愿意为由此及彼的运动。”也许拉斯·冯·提尔永远不会认为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形态能真的干成什么事情。所以他用同一个领域批判这个领域本身。他用具象化的隐喻嵌套进人格形象中,用人格抽打着隐喻材料,实为矛盾的双重暗喻。意象的运动被导演从内部直接挖空。但他的整部电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隐喻生态之群像。三音画合作的无限展开

1超越画面所能及的忧郁音乐意象

意象的范围与所指越发广大。音乐作为听觉形象也成为意象的“象”之媒介。

意象通过音乐形象的媒介访问了心灵的阴暗之沼。音乐因为没有具体的物质影响,而更容易通往心灵,在一些意图为传达更深邃的心理活动电影主题中,音乐形象作为意象的所指,具有其璀璨地位。

在影片《忧郁症》里,电影一开始的结构就是整部电影内容的凝缩,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如同命运的沉重盘问,追随这影像踩入观众内心。这一影响手法在《反基督徒》也曾同样用上,即为将电影整体叙事内容进行结构性简化,保留最终要的画面信息量,去掉详细叙事,并将此放置于电影开篇。于是电影内容被分为两个内容,第一部分是凝缩的画面“摘要”,第二部分此是电影“正文”。虽然在电影“正文”中分为了以人物主题而定的几大单元,但是开篇的凝缩画面犹如提前演练的诅咒,所发生之事已经预知。

《忧郁症》的配乐方式致敬了电影无声时代,与无声时代相同,音乐都来自瓦格纳的交响乐。但是这一次是刻意为之。不论叙事上台词的女[何的游走,都是无用的(无声),代替其力量的就是音乐的阴影。画面也直接遵从于音乐的发展架构,行进阻碍,行进,阻碍,行进—极致紧张,解决,释放力量。一当音乐进入和声解决时刻,画面镜头就切换进郁星的内容,提示着压抑的来源。完整的音乐时而被摘取部分,导演的控制中虽画面重复,呈现无限压抑之态。在开幕时,配乐就已经随着凝缩了电影整体内容的画面一同出现。并且每一次音乐的出现就是在对前面已经听到过的选段的完全重复和巩固。使人时而烦躁,时而压抑。暗示着心理恐惧一次次地来袭来。在论文《影视音乐叙事符码解析》中认为此种情况是如同海德格尔所指的“预结构”,“音乐被融入进了这种模式之中,由于人们在时间上提前感知,使他成为剧情的一种暗示和基础。”(图6,图7)

那么,如果音乐就是暗喻材料本身,什么是暗喻所指的答案呢?答案就是电影的通篇内容。因为莫名的恐惧与未婚夫分手的妹妹,因为恐惧想带着孩子逃离的姐姐,最后迎来了无法躲避的郁星,和瓦格纳的宏篇史诗剧作《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轰然降临。再也没有观众会忘记这首曲子了,就算不了解古典音乐的人也会深深的留下阴影。也许瓦格纳本人看了这部电影也会被煞到内伤。(图8)

拉斯.冯.提尔《忧郁症》让叙事画面和音乐完成的有机结合,让观众进入到如同《精神分析——电影想象能指》所描述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深深焊接之下。郁星与音乐双向袭来。填补了叙事的琐碎。

2音乐作为先行意象直接影响画面内容——演员

同样运用音乐概念掀起心灵风暴的导演还有沃卓斯基姐弟。但是他们在针对观众之前,也着手将演员导入同一意象下感知。众所周知《云图》是一部拥有六个不同故事的电影力作。如何在零散的片段下,凝结一股无形的凝聚力是一个难题。沃卓斯基姐弟的办法是用音乐。他们先让御用音乐人谱写好电影配乐主题曲。并在拍摄现场播放。音乐本有的不可描述的空间感历史感等形象,侵袭了在坐演员。在视频专访中,云图的作曲家曾谈及,“甚至是在第一次过剧本的时候也作为背景音乐放给演员听。”云图的另一为御用作曲家则是除了沃卓斯基的导演汤姆本人。他曾说在“剧本改编的时候,就对音乐有了大致设想,把剧本文字转换成音乐传递给大家。”导演的意图直接通过音乐展现,并且影响演员。在接受采访时他们表示,这种方式极其有效。但后遗症则是,汤姆·汉克斯在拍摄完《云图》后,每次听见云图协奏曲必然大哭一场。音乐对于整部电影的暗语意象的表现,已经从单一的图像思维转入听觉感知,从运用画面道具,变换到直接运用演员。音乐形象的意象领域成为导演直接口头指导工作后第二种有效路径。而观众在观赏电影时所听到的音乐,同时也带动着这画面中的演员,可以说演员和观众都在听同一首歌,电影中的演员和电影外的观众达到另一种维度上对于音乐形象意象的深刻共鸣。

3声画协作——形成更大的意象形态。

《妄想人》的导演今敏与拉斯·冯·提尔,沃卓斯基姐弟一样,让音乐形象合同画面形象并行思维。今敏将声音和画面当作如同音乐不同声部体系的交替显现,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合作升腾而出的综合意象形态,描摹角色心中的振动情感。

在《妄想人》第十三集。警察先生面临自己的时代已去,当下的时代无法接纳他的状态,被卷入了集体逃避意识的洪流中。但他却在迷失中依稀看到了已逝夫人的形象。瞬间清醒他却并未在导演的思维下有所直接流露,而是曲线救国——当一旁处于虚幻意识中的女孩称警察先生为父亲时,他侧头而立,稍有停顿,随即冷冷道:谁是你父亲。言毕,画面的天空瞬间突然崩裂出三朵米花,声道中啪啪啪,炸响天雷。这样的做法超出7单一画面,单一叙事,和单一音乐形象在意象上所作出的任何效果。在《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表现力》中认为,“声音会展现一些画面没有表现或能表现的东西,可能是人物的潜意识,隐藏的情绪或是突然的惊讶。”在《影视音乐叙事符码解析》中,刘洁因此“认为声音的表现与画面等外在的视觉信息结合在一起被人们欣赏时,人们便看到一个完整的叙述时间”。(图9)

导演先按照惯常手法以画面与叙事的内容进行情节的交代。但是在角色情感爆发处,叙事的台词空出了位置。接收这一传递纽带的,则是新的画面元素。在叙事停止,画面前景停止时,背景炸裂出与角色心理一致的灿烂烟花,填补画面黑暗中的空余。声效的炸裂与烟花怒放并行,如此一来,观众完全全然感受在警察冷冰冰的外表下,内心的裂变和坚定。画面中的米花爆裂,与声响的同时共振这一意象缺一不可,只有在视觉和听觉上一并完成,才得以暗喻这角色内心力量。

“在对画面视觉接受不变的同时,人们如果感受到听觉上的刺激便会把这种刺激共时地放到视觉的接受过程中,从而引起身体的应激性变化,达到推动叙事的目的”。

在这里画面前景配音的部分,和画面背景与音响互动的部分犹如弹钢琴的左右手交替演奏。当右手的主题已经结束,左手的伴奏还在持续流动,此时候左手的音量就要从配角位置扶持到类似主角前景。角色内心的动态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会因为叙事的停留和停下,而是将这股表达途径转换到其他方式上。动画中警察经皱眉头和坚定的话语对应成“右手”的演奏,而接下来前景人物的定格,被景中突然米花的炸裂,在视觉上和听觉上正好形成了“左手”从配角上升至主角的演奏。它不仅弥补了叙事——“右手”的空缺,还延续成了.人物心理形象的具体转变操作。正是动画中内外合一的表达,造就了内心活动,即是外在投射反应的心理论断。

这就是平泽进先生所讲述的“导演要引导受众对其不断进行补足,而且要将从现实素材中提炼出来的近似于现实的要素融入到一个片段中。”结语

意象,作为一种意念输出的具体媒介,从有形的视觉世界,走向无形的思维世界,听觉世界,发展和表现手法层出不穷。对于优秀的电影制作人而言,意向的活力来自于不拘一格的艺术表达,这使得观影人无不皆谈创造的美妙,从不同的意象手法和意象材料中所透析出来的是影视创作者对于表达人类自身毫无保留的热诚。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8

摘要莫里森的小说《天堂》充分展示了她深邃的思想和娴熟的创作技巧。该小说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把美国黑人小说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本文关注《天堂》中的叙事技巧,拟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三个角度切入作品,揭示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天堂》叙事时间叙事视角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迄今已发表了7部令人瞩目的长篇小说。其中反映美国黑人历史的三部曲之一《天堂》历时四年才完成,被认为是她迄今为止最优秀、最有创新性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1949年的俄克拉荷马州鲁比镇的创建者九户黑人血洗修道院、残害五位女性的暴行,反映了非裔黑人精神上的悲剧。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手法,初读这部小说的读者会有一种混乱感。但造成阅读困难的原因并非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小说的叙述特点。正如王守仁所说:“莫里森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叙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王友轩则指出莫里森对各种叙事传统和叙事技巧的选择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她深知不同程度的叙事中介会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她也熟知叙事文本通过对情节秩序的安排和释读时间的控制会产生怎样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鉴于此,本文关注托尼・莫里森《天堂》中的叙事技巧,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三个角度切入作品,揭示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意义。

一叠织的叙事时间

在构成小说的基本成分中,情节是读者理解作者意图的着眼点。传统的叙事情节是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发展的,而《天堂》的叙事时间的界限被打破了。正如莫里森所言,《天堂》这部作品不是全部按年代顺序写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并不按照时间思维排列。

作品共分为九章,讲述了美国黑人近100年的历史。莫里森以一句“他们先朝那个白人姑娘开了枪”,拉开了叙事的帷幕,接下来不是对凶案的叙述,而是转向九个男人意识的流动。小说从第二章起,描写鲁比镇的女人们。第一章的故事到第八章才完成,揭示凶案的真相。作者游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将故事切割,分散于各个时间之中。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五、七章,分别讲述了女修道院五名女子的故事。最后的两章讲述了鲁比镇的两个女子的人生经历,其中插入了过去在鲁比镇和修道院之间发生的故事。最后由鲁比镇牧师理查德与小镇居民安娜重返事发现场的所见来结束全篇。通过不同叙事时间的叠织、并行,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哭泣的女人,瞪着眼的女人,愁眉苦脸、咬着嘴唇的女人,或者显然是迷途的女人。

解体的时间、破碎的人物分布,引起了叙事节奏的变化。而作者通过调节时距,引起节奏的跳跃,构成独特的叙事特色。小说《天堂》共九章,各章的篇幅长短差距较大:第一章最短,只有20页;第四章为最长的一章,多达70页。篇幅的长短与叙事时间的跨度呈现不一致的特点,时距也表现出跳跃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虽然只有短短的28页,但覆盖的时间范围却不短,其内涵比较深刻,对于习惯传统阅读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小说《天堂》的叙述不是呈现线性――从过去到现代――推进,而是散步在不同的叙事时间之中,故事的流动性在过程中得以实现。故事的连贯性、文本性被粉碎,文本效果呈现碎片化的特点。而这种叠织的叙事时间,使读者从文本的框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文本的情节建构,实现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二交替的叙事视角

就小说的叙事艺术而言,既体现在结构上,同时也体现在小说叙事情境的设置上。叙事情境在叙事文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叙事情境表现为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正如美国小说理论家卢柏克所言:小说技巧中全部复杂的方法问题,都从属于视点问题――即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问题。视点即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在叙述中,对视角的精心安排,会起到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在《天堂》中,莫里森充分发挥了不同叙事视角的优势,使黑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莫里森打破情节的局限,通过多个叙述视角的流动叙事来交代鲁比镇的兴衰和悲剧。如小说第二、三、四、五、七章,分别以女修道院五名女子的限知视角展开故事。姑娘们既是内聚焦视角的承担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这种重合,既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又便于小说中的人物直接表述自己的情感,从而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在第六、八章中,莫里森安排了鲁比镇的两位居民从另外的角度补充故事;而在末篇又安排读者通过鲁比镇牧师理查德与小镇居民安娜重返事发现场的所见来结束全篇。通过非受害者的视角来披露故事的真相,有助于帮助读者理顺文本的分裂与零碎。

例如,莫里森特意安排一章,以帕特这一角色来帮助读者理顺文本,还原血案的真相。作为鲁比镇的一员的帕特,其父亲与丈夫都属于小镇按照纯黑肤色划分的核心领导阶层―八层石头。局内人的这一身份可以使她更深刻地了解小镇的当下和历史。同时,作为小镇家谱的汇集者,要求她以客观的态度记述历史。例如,当牧师理查德问起她女修道院暴力事件的真相时,帕特没有讲述自己的版本,而是让理查德自己去选择倾向于哪种说法:九个八层石头谋杀了五个无辜的女人:(1)因为那些女人不纯(不是八层石头);(2)因为那些女人不圣洁(至少是私通,最多是为人堕胎);(3)因为他们能够―这是当个八层石头对他们所意味的权力,而且也是“交易”所要求的。帕特的这段描述还原了事件的真相。而在小说的末章,莫里森以理查德与女友安娜的视角来为故事定论。当两人重返事发后的修道院时,作品通过安娜的眼睛看到了事件发生前的场景,院内虽一片狼藉,但不色情。院内植物生气勃勃,硕果累累。这一切戳穿了九个凶手对女人淫秽和懒惰的指责,从而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由此可知,莫里森借女性聚焦者的叙述声音,叙述了其悲惨遭遇的同时,回溯了黑人为创建自由家园所进行的艰难实践,既揭示了黑人社区对白人种族纯洁神话的模仿,又暴露了黑人社区中同样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义甚至黑人种族主义。

除了限知视角,莫里森辅以全知视角从宏观上把握全局。全聚焦视角不仅展示了黑人的生存现状,还隐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种隐蔽的评论方式是全聚焦叙述所特有的。其特点是: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居高临下,通过其叙事眼光或表达方式暗暗地对人物进行权威性的评论,而人物对此一无所知。在某种意义上,叙述者是在与读者暗暗进行交流。在全知视角中,作者莫里森扮演的是隐含的作者的角色。例如,文中的这段描述:建镇伊始,泽凯里亚・摩根就立下了镇训镇规,然而“这些文字究竟从何而来,他不得而知,或许是他听来的,编造的,或许人家给他吹过耳边风……从此,刻在炉罩帽上的文字成了左右鲁比镇人言行的唯一标准。起初,这些文字保佑过他们……后来竟束缚了他们,最后则宣判他们迷失了”。读者很难觉察,这个声音实际上是作者的声音。将这种叙事的声音巧妙地隐蔽地介入,体现了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技巧。

通过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相互交错的流动性叙事方式,《天堂》打破了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线性的叙事结构: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上,作者跨越了时空界限,将无数生活片段任意转换交迭,从而把许多零碎、孤立的记忆和印象交织组合在一起。由于视角一词本身就蕴涵着情感倾向和意识形态,作者选用什么样的叙述视角必定有相应的审美思想在作指导。所以,通过叙述层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眼光和心理倾向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是密切相联的。莫里森将历史和现实时间相互切割和渗透,把鲁比镇的困惑和思考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把人物的个人遭遇上升到民族命运的高度,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

三隐喻叙事语言

黑人文学理论家盖茨认为,美国黑人文学最普遍、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比喻性。而莫里森的小说《天堂》是充满隐喻的文本,在叙述上具有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

小说《天堂》共分九章,每章都以一位女性命名,这九位女性构成小说纵横相连的女性世界。在《圣经》里,天堂共分九级,并由九位花颜玉色的仙女统辖。这九位天堂中的仙女,有着纯洁的心灵。那么,修道院中的这些“仙子”怎会遭到凶残的屠杀呢?作者借这一隐喻,设立了谜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对施暴男子的强烈痛斥。

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练,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如《天堂》中,作者刻意安排了修道院这一隐喻场景。如果说修道院是“女儿国”,那么康索雷塔就是“女儿国”的领袖,她身上有着圣母般的慈爱和宽容,她收留了玛维丝、葛雷丝、塞妮卡、迪薇等漂泊者。对于这些漂泊者而言,修道院是她们的“伊甸园”,她们能在修道院这所人生的驿站找到快乐和安宁。同时,修道院门前的那条小路暗喻了人生之旅。而院子里生机勃勃、自由生长的植物喻指了女修道院毫无禁闭、自由自在的氛围,成熟的瓜果暗示着她们辛勤的劳作与自给自足的丰盈状态。然而,对于鲁比镇的男子而言,修道院是堕落罪恶之源,修道院的女子则是“叛逆的夏娃”和“罪恶的羔羊”。小说对这一隐喻场景男女的对立认知,揭示了男子主义观念和女子渴望自由平等意识的冲突。

而莫里森笔下的鲁镇,在镇民的眼中是一片纯洁的乐土,是他们的天堂。小说中的黑人男子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肩负着在荒野中重建伊甸园和捍卫其纯洁性的使命。鲁镇是父权社会的缩影,而修道院是女子的圣殿。作者通过这两个隐喻性场景的对比,再次凸显了两种意识形态冲突的主题。

《天堂》以大海结尾,寓意颇深:“大海在轻声低吟,一位皮肤黝黑的女人唱着歌,身旁坐着另一位年轻女人,她把头靠在唱歌女人的膝上。”大海是自由和博爱的化身,承载着生命之舟经历了种种颠簸和苦难的洗礼,最终抵达希望的港湾。而船上的两女子,在历经磨难后,相互扶持,重燃回到伊甸园的希望。

《天堂》无疑是非凡的,因为它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空是交错多维的,人物是敏感而丰富的,叙述语言是诗意而多变的。莫里森通过巧妙的叙事时间的叠织,使小说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立体网络图式;通过交替视角的叙述,充分发挥了不同叙事视角的优势,使小说叙述生动活泼,增加了作品的容量;隐喻语言的运用,表达了作品的深层主题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托妮・莫里森,王友轩译:《娇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morrison,toni.paradise.newYork:penguinputnaminc,1999.

[4]percyLubbock.thenovelsandtalesofHenryJames:theivorytower,2010.

[5]Genette,G.(1980).narrativediscourse.trans.J.e.Lewin.

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

[6]Gates,HenryLouis,Jr.mcKay,nellieY(1996).thenortonanthologyof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Firsted.).w.w.norton.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9

一、相同点:

1、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设计在内容上都表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几方面音乐教学内容:

1)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知识的必要途径。在感受与鉴赏的教学内容中涉及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风格与流派、音乐体裁与形式四个方面的教学要点与知识。人教版与人音版的习题设计中都包含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分别进行陈述。

①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音乐表现要素包括音色、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结构等音乐构成的组成部分,这些要素是形成音乐不同风格、情绪、特点的重要依据。对音乐的鉴赏需要对音乐各种表现要素的熟悉了解,也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必要手段。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音色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第23页欣赏《丰收锣鼓》,习题为:“按照乐曲中主奏乐器出现的顺序填写序号”。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中第二题为:“判断下面两首乐曲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色的听辨能力,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音乐的熟悉和了解,积累音乐语言。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力度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9页欣赏《飞来的花瓣》习题为:“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强弱对比非常鲜明,你听出来了吗?请你找出乐谱中的力度记号。”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缤纷舞曲》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中第三题为:“聆听《波莱罗》舞曲,感受、体验乐曲的力度变化,说说它在力度变化方面的特征。”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通过感受、体验作品中力度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速度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第4页唱歌《青春舞曲》习题为:“请你用中等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月光》课后习题第四题为:“聆听刘天华作曲的二胡独奏曲《月夜》,比较第一、二段极慢板与第三段快板在音乐表现上有何不同?”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通过对音乐作品中速度变化的体会,使学生感知速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进一步在实践中感受速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使用特点。

d.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节奏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28页欣赏《太行颂》习题为:“这首歌曲中有许多地方使用了附点、切分节奏,欣赏时注意体会它们表情达意的作用。”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轻歌曼舞》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为:“伴随下面的旋律,敲击两种探戈节奏,体验它们的音乐风格。”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是通过欣赏、实践,让学生体会不同节奏的律动特点、音乐表现特点,进而加深对不同节奏的认识。

e.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旋律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第14页欣赏《祖国颂》习题为:“以谱例第一个音作为横线所在位置,按音高变化画出旋律线。”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荧屏乐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二题为:“聆听电影插曲《冰山上的雪莲》,依照图形谱随着音乐唱一唱,试着分析高潮在哪里?为什么旋律越唱越高,然后急转直下结束在底音“6”上?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旋律进行的特点,进而了解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和重要地位。

f.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结构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6页习题为:

这首歌的音乐结构是:aaBaBa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西北放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判断音乐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请用图形谱画出它的结构及音乐特征。”

这类习题都是针对音乐作品结构而设计的。通过类似习题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不同结构和结构划分方式,了解结构对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

②对音乐情绪与情感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不同的音乐作品会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能够正确分辨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用语言描绘音乐作品的情感是感受与鉴赏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作品情绪和情感的辨别、体会和实践做出了相应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歌剧之夜》第16页欣赏《猎人进行曲》课后习题为:“请你说一说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情绪演唱的,表现怎样的情景?”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一题为:“分小组、按角色,用赞颂、自豪的情绪演唱《唱脸谱》。”

这类习题的设计多是通过欣赏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传达的情绪和情感,进而了解音乐作品在表达不同情绪和情感时的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③对音乐体裁和形式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体裁和表现形式,音乐体裁包括进行曲、夜曲、艺术歌曲、交响曲等,音乐形式包括独唱、合唱、独奏、齐奏等,对不同音乐体裁和形式进行介绍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不同的习题方式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积累。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分别设计了习题。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体载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9页欣赏《月夜》的习题设计为:“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与人声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你能结合欣赏这首歌曲,说说钢琴伴奏的作用吗?”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倾听《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体会抗日军民誓死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体裁,并认识不同体裁的音乐特点。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形式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北美掠影》第42页欣赏《红河谷》,习题为:“试将《红河谷》的齐唱与合唱形式作一比较,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不同感受。”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西南情韵》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它包括了、、和四个声部。此外还有参与其中。

这类习题都是针对作品的音乐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知识的积累,并认识到不同音乐形式具有不同的音乐表现力,进而了解到音乐的多样性。

④对音乐风格和流派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对风格与流派的了解是欣赏与鉴赏内容的重要部分,音乐风格和流派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音乐的特点及发展,增加学生对风格和流派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如对西方维也纳古典乐派进行学习,将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体载奏鸣曲、交响曲以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内涵。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风格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撷英》第31页: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五题为:“聆听音乐片段,将具有东北风格的歌(乐)曲选出来,并在其序号后面的括号里打钩。”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听赏让学生分辨不同的音乐风格,对作品音乐风格形成感性认识。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流派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洋乐话》第31页: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月光》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六题为:“搜集有关印象主义(印象派)的绘画、诗歌、音乐,了解它产生的时代以及艺术上的价值。”

这类习题是围绕音乐流派进行设计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音乐特点有所认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

2)表现

表现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充分体现音乐实践性的重要途径。通过表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音乐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练习来提出要求和加深认识,也是课后习题设计的重要针对性内容。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表现方面的习题设计内容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演唱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唱歌《送别》的习题为:“背唱《送别》,从中体会歌曲的抒情意境。”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一题为:“学唱《大海啊,故乡》。试一试将歌曲中的主导节奏用‘强强弱’的方法演唱,体会一下大海波涛起伏荡漾的感觉。比较一下第一、三、五、七句中的。大海啊。每次演唱时有何不同?哪一句像在低吟轻叹,哪一句像在动情地呼喊?以你喜欢的方式演唱。”

这类习题都是对唱歌教学提出的要求,通过类似习题设计让学生学习唱歌的知识、技巧,并熟悉一部分歌曲,进而表现歌曲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演奏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第9页竖笛教学: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为:“自己选择乐器,练习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

这类习题都是对演奏教学提出要求,增加学生对乐器的认识,并提高演奏能力。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综合性艺术表演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北美掠影》第43页音乐活动:“为《红河谷》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聆听《智斗》,判断三个角色各属于哪个行当?试着分角色做表演。”

这类习题多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性表演,是对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增加学生音乐实践的机会。

3)创造

创造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即兴创作和用音乐材料进行创作,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在创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就对创造的难度有了新的要求,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阶段教材针对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即兴创作和运用音乐材料与手段进行音乐创作设计了相应的习题。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即兴创作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冬之旅》第49页音乐活动《铃儿响叮当》习题:“以小组为单位,为第一段歌词创编动作,并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表演。”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一题为:“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美丽的村庄》,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这类习题多强调即兴性,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临场发挥,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力、观察力和对临时事件的控制力。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运用音乐材料与手段进行创作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第11页习题:“请你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乐海泛舟》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用你喜欢的变奏方式,为下面的旋律写两个小变奏。”

这类习题是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利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对音乐创作知识的积累。通过练习,锻炼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内容的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看待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审美能力。音乐与相关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识。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的习题设计中表现如下: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与社会生活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第49页音乐情景剧习题:“请你谈谈自己保护动物的经历以及保护动物的意义”。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家园》课后习题第五题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

这类习题通过音乐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社会属性的认识。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与姊妹艺术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第44页习题为:“说说你喜欢哪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什么?”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课后习题第四题为:“了解《四渡赤水出奇兵》《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各表现了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情景?看看相关的歌舞、绘画、雕塑、书籍、电影、电视等资料,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

这类习题通过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增加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了解,并了解同一题材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第25页习题为:“同学们,请你创作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并为它选配背景音乐。”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课后习题第六题为:“在中国地图中,把自治区用色笔勾画出来。你听过、收集过哪些藏族歌曲?把这些歌的名字写出来,唱给同学们听听。”

这类习题是借助音乐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地理、人文风貌,对加深学生对音乐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学科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2、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课后习题都要以文字的方式形成,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和实践练习。文字介入的方式根据语气表达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提问式和叙述式。提问式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展开联想,完成对音乐知识、作品结构及音乐实践等方面的学习。叙述式是通过陈述提出要求,完成对音乐知识、作品结构及音乐实践等方面的学习。无论是提问式,还是叙述式,在问题提出的角度和达成结果方面都可以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主观题是针对具体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形成准确地认识或得到明确的指令,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性内容的了解。客观题是为锻炼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想象力而设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提问式主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边寨飞歌》第30页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习题为:“你能听出为这首歌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吗?”

此处针对欣赏作品《月光下的凤尾竹》提出问题:你能听出这首歌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吗?并给出两个答案进行选择。问题提出的目的十分明确,答案也十分明确,目的是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到《月光下凤尾竹》的伴奏乐器是葫芦丝,并认识这种乐器。答案具有唯一性和针对性。

提问式客观题举例如下:

人音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第17页中“实践与创造”第五题:“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议论一下在现代音乐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非洲音乐的影响?你印象最深的非洲地区音乐有哪些?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这道习题为拓展学生对非洲音乐的多方面了解而设,每个学生的理解和回答都是不一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对音乐多方面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答案具有多样性和发散性。

叙述式主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电子空间站》第48页:

这道习题是为训练学生对音高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题目中明确提出了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录音写出正确的答案。

叙述式客观题举例如下:

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9页中“实践与创造”第一题:“用满怀深情的歌声唱好《让世界充满爱》(全曲的第二部分)。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学其他段落,并在集体活动中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唱。”这道习题用叙述的方式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提出要求,目的是锻炼学生识谱能力和自学能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是对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习题虽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提出要求,但着重点与主观题不同,结果没有统一性,而是对学生客观能力的一种认识与提高。

3、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课后习题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填空式、问答式、判断式、选择式、论述式。

1)填空式

填空式是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填空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并学习用文字的方式解释音乐。例题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边寨飞歌》第33页欣赏《母女夜话》习题: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西南情韵》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它包括了、、和四个声部。此外还有

参与其中。

2)问答式

问答式是采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是通过问答有针对性的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分析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题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第13页欣赏《百鸟朝凤》习题为:“你能想象出唢呐模拟了哪些动物吗?”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经典交响》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二题为:“聆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比较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有何不同?《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情绪与第一乐章有什么不同?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判断式

判断式是采用听音乐做判断或根据给出的音乐知识点进行判断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分辨不同类型的音乐和掌握不同的音乐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例题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唱天地》第21页音乐活动: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五题为:“聆听音乐片段,将具有东北风格的歌(乐)曲选出来,并在其序号后面的括号里打钩”。

4)选择式

选择式是采用根据教材中给出的习题内容进行选择,得出正确结论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在于通过选择让学生对音乐的不同风格、流派、表现情绪等有正确的判断,并积累音乐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34页习题: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为:

聆听三首进行曲片段,将它适宜的演出场合填入()内。

第一首()第二首()第三手()

a婚礼仪式B葬礼仪式C迎宾仪式

D博览会开幕式e学校运动会开幕式F国家庆典活动

5)论述式

论述式是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论述的习题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对音乐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并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第44页习题为:“说说你喜欢哪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什么?”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五题为:“听电子合成器或电脑多媒体演示音色与节奏变化,讨论并预测电子音乐可否取代人的歌声和各类中外乐器的演奏?”

二、不同点:

1、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呈现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为: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分散在每单元中,多显示在教学内容的下面。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第7页。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集中在每个单元的后面,统一在一个栏目“实践与创造”中。在这个栏目中,设计了与每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包括对教学要求和音乐实践性的练习等。如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歌剧世界》的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

2、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虽然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但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在习题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比较直接、简单明了,多是针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明确提出问题或教学要求,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第13页欣赏《蜻蜒点水》的习题为:“乐曲高潮部分在情绪、速度等方面都有一些变化,你听出来了吗?”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在习题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比较婉转,提示性和暗示性较多,如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属一个世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音乐能表现光明、美好的事物,也能表现黑暗和残暴现象。聆听乐曲《祭献之舞》,你能否通过音乐感受以少女祭祀大地仪式的野蛮、怪诞?你认为在这首音乐中旋律和节奏谁属于更重要的地位?你是否喜欢这种音乐,为什么?”

3、习题设计角度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在设计角度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设计多针对教材内容提出一方面的教学要求,问题多比较简明;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设计往往针对一个作品提出几方面的教学要求,综合性比较强。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第33页欣赏《万马奔腾》习题为“这首乐曲描绘了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你听出来了吗?”

这道题是针对《万马奔腾》音乐作品提出的问题,问题的直观性很强。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属一个世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二题为:“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和《手拉手》片段,了解这两首歌曲的创作演出背景。试着随音乐唱一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B段和《手拉手》合唱部分,体验其节奏及演唱的特点。说一说这两首歌曲表达了人类哪些共同愿望”。

这道题也是针对欣赏教学提出问题,但问题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样。

2)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除在每单元设计了针对音乐教材内容的习题外,在七年级上册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单元《旋转舞台》,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音乐知识进行回顾,通过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乐器的音色、音乐表演形式、音乐体裁等加深印象,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小学阶段音乐知识的一种复习。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除设计了每单元的课后习题外,在每册教材的后面增加了“音乐是我的好朋友”栏目,通过习题的方式进行自我测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每册学习过的音乐知识,拓展教学内容。

4、主客观题比例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在问题设计的主、客观倾向上有所不同。根据统计,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采用提问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82道,采用叙述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111道,习题总数为193道,其中主观题为51%,客观题为49%。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采用提问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72道,采用叙述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97道,习题总数为169道,其中主观题为26%,客观题为74%。人教版教材习题中主、客观题的比例基本持平,人音版教材习题则以客观题为多。

三、综述

通过对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课后习题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在习题设计方面各有优劣: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分散在单元教学内容中,与音乐作品结合紧密,直观性、操作性较强;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统一在每单元的后面,从教材体例上看比较规整,但学生学习时缺少直观性。

2、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针对性强,问题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综合性强,问题角度比较多样、拓展性强,但教学中存在材料上的难度,操作性容易受到影响。

3、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除单元中的习题设计外,在七年级设计了独立的习题单元,对知识进行回顾,目的在于在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时期对学过的音乐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除单元的习题设计外,在每册后面设计了独立的“音乐是我的好朋友”栏目进行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每册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很难有时间进行大量习题教学,操作上有很大难度。

小学音乐教学叙事案例篇10

课程总体上分绪论、书面语写作单元、言语写作单元(涵盖主题言语写作系列和情境言语写作系列)和专业写作单元四部分。旨在打破常规教材应用文文种罗列的局限模式,将写作技能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实践教学,注重课程的职业化特征。

(1)绪言作为教学总纲,以自我介绍项目作为入门教学载体。

(2)书面语写作以公文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主要是考虑到其特有的法定范式,可以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认识。同时,以此培养学生的议论表达能力及学会如何形成主见。

(3)主题言语写作以演讲稿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它着重培养学生的散文化议论写作能力及与之对应的关注公共领域的公民素质。作为书面语写作与情境言语写作的桥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对于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才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情境言语写作以致词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较强,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类应用文文体。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把握,锻炼学生“弦外之音”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公众情感的融合。

(5)专业写作则以新闻、广告文案和博文(微博)等联接教师专业学习领域、学生职业触及领域及生活兴趣涉猎领域的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力图将写作与媒体传播结合,实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价值、公民意识和大学精神的理念。

二、课程章节教学内容的优化

(1)以行政公文一章为例。在明确公文概念、种类和格式的基础上,用公文规范的模板,掌握书面语的写作要领。以行政公文为载体,了解中国社会体制及转型期社会的政府作用。例如在“请示”一节中结合请示事由部分融入叙述能力的训练。叙述是最基本的写作表达方式。学会叙述切入学生关注世界真相。叙述能力技巧包括三个部分,即界面(共知共识的信息),叙述的内容(记叙文六要素)、针对性细节(针对文体需要特别强调的事件细节)。“通报”一节进行“叙述加议论”模式的训练,融入依托案例进行议论能力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多种观点的辨识、形成主见的欲望。通过搜集某一当下热点案例,引述别人观点,阐发个人观点的系列练习,切入唤起社会良知,从而达到写作技能和人文教育的统一。“通告”一节引入管理思维,融入管理学的基本理念,依托管理学的基本要素(即人、事物、责任制、罚则、时效等内容)对应思考写作制定制度的细节要素。“会议纪要”以“会议记录”为背景知识,切入听读记录训练,强化听话能力和记录能力,速录师实训项目训练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2)以致词一章为例。致词一章的写作内容由欢迎词—欢送词—祝贺词—感谢词四节构成,勾勒出由浅入深或发散网状能力目标体系。欢迎词是对表达的情境理解与运用,欢送词是对表达的弦外之音理解与运用,祝贺词是对表达的文化内涵理解与运用,感谢词是对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以上四个部分彼此循序深化扩展,统一构成致辞技巧。本章的人文教育目标涵盖欢迎之喜折射的人情世故,欢送之痛折射的友情深厚,祝贺之礼折射的爱情美满,感恩之真折射的心地胸怀。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优选(以“祝贺词”一节为例)

设计情境导入新课:你可曾追逐过美好的爱情?艳羡别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如果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相携走过五十年的岁月。恰逢他们就是你的朋友或你的亲人,邀请你参加“金婚典礼”,由你撰写祝贺词。让学生思考:50年金婚的文化内涵。师生互动问答:你对婚姻、爱情、事业(独身和早恋等)的态度。对父母亲人婚姻状况的描述。通过互动,不断收拢思维,形成主导性结论。50年金婚的文化内涵:祝福令人艳羡的健康。祝福夫妻间的默契与包容。祝福克服社会变迁的坎坷与磨难。养儿育女的功劳。服务社会的奉献。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能过以上认识留给学生创新的余地,即给学生留有的想、看、做、讲的空间。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你对同学朋友的新婚祝词。

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

“以讲带练,讲练结合”是应用文教学中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采用文件示范、实境参与、活动激励、调查实习、现场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应用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ppt课件、DVD光盘、视频录像、和计算机网络等,使课堂授课信息量增大,精简了课时。尝试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除本课程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外,链接下载名家讲座、音视频案例,学生作业成果展示及比赛情况,等等,既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程评价内容和方式的改进